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英语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英语教师个人研修总结精选(九篇)

英语教师个人研修总结

第1篇:英语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级英语》 教师 多元化

一、引言

根据英语专业教学规律,一般将4年的教学过程分为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年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必修课程和主干课,它是基础阶段的综合英语课程在高层次上的延伸。“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该课程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以及人文、语言素养、交际能力等方面是否能获得质的飞跃以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前,国内英语教学界关于《高级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修辞、文化 、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及语篇分析等方面,这些研究总体上都是在探讨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如何进行改革,对教师如何进行自身发展和超越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本文试图对张汉熙先生编写的《高级英语》中收录的文章进行分析,同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多元化教师梯队的设想。

二、《高级英语》教材分析

张汉熙先生编写的《高级英语》自1980年问世至今,该书经过多次再版,被国内部分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作为精读课教材。该教材课文题材多样,体裁多样,而且文章中涉及到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极为广阔。《高级英语》所收录的30篇文章题材丰富多样,涉及自然、人文、政治、经济、宗教、战争、语言、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文章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英语中主要的文学体裁,同时也贯穿了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的知识及写作特点。文章所涉及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丰富广博,涉及一战后迷惘的一代,二战中重大历史事件,现代科技发展,美国的种族问题,英国的劳资矛盾等等。由于所收录文章基本选自未经修改的原著,课文篇幅较长,生词量多,句子结构较为复杂,文章理解难度较大。此外,文章中还包括明喻、暗喻、借喻、提喻、拟人、委婉、夸张、反讽、移位、矛盾修饰法、拟声、押头韵等多种修辞方法。《高级英语》每课后都配有相关练习,包括对课文的理解与欣赏、词义辨析、解词释句、英汉互译、写作修辞、完形填空等。这些都对课文讲解和分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实现对课文充分的理解,并熟练掌握其中所涵盖的知识就要求高标准的教学,其中涉及文学、语言学、翻译理论等一系列的知识。

三、《高级英语》教学分析

《高级英语》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不但要掌握丰富的语言学、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不断研究和探求更新的教学方法。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级英语》中课文大都取材于名家的名篇佳作,文章篇幅长,结构复杂,语言难度大,涉及范围广,风格独特,寓意深刻,使得目前高级英语教学普遍采用学生课前忙着查字典,教师上课分析句子语法结构,逐句翻译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高级英语》课程一般都是由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承担,有些还是硕士生导师,这样可能存在教师受自己研究方向和兴趣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偏重自己所熟悉的内容,对不是自己研究领域的课文会不同程度地忽略,这样就影响了该课程目标的总体性和一致性。甚至有些高校该课程师资严重缺乏,极大地影响了英语专业总体课程目标的实现和人才的培养。

2.问题的解决方法。笔者认为无论是改进教学方法,还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还是提高教学质量,都需要教师队伍本身的整体高水平和高质量来做保障。因此,笔者提出了高级英语课程组教师群体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初步设想建立一个年龄结构搭配合理,同时,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较高而又相对稳定的课程教研梯队,实现梯队中优势互补,英美文学、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翻译学、词汇学、文体学、语篇分析、多媒体教学等多方面知识融合的群体多元化发展目标。首先从教材着手,将课文按任课教师的研究方向分类,比如英美文学类,英语语言学类,翻译理论与实践类,实行分头备课,再集体备课,最后各方向的教师形成优势互补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根据上图所示,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知识分头对《高级英语》进行备课,其备课的结果是具有各自研究特点的,但不可能涵盖教材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故此在集体备课中集中各个不同角度的备课结果,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互补的备课精华,使高级英语教学更加完善。

四、结语

目前,国内英语教学界关于《高级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多涉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及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部分研究对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有所论述,但这些都不能解决在教学中教师研究方向的限制对教学的束缚这个大问题。本文提出的建设多元化教师梯队的设想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出发对《高级英语》教学进行的研究,期望这种分散教师力量,集中教师智慧的方法可以解决《高级英语》教学方面的困难与矛盾,以实现教学的互补结构。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级英语》课程教师群体多元化发展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号:SZ070902。]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张汉熙:《高级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3]刘振江:《谈如何教好〈高级英语〉》,《外语学刊》,1995.2。

第2篇:英语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民族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师教育课程广义上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本研究专指教育类课程。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旨在使外语系学生拥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必备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备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教书育人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法,针对2010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我院英语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也可为其它民族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意见。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1.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2.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实践方面的评价。

(二)研究对象。本研究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完成教育实习后返校的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样本由来自不同民族的185名学生组成。

(三)研究工具。调查问卷是笔者在与教师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英语专业学生访谈的基础上,查阅文献后,自行设计。为保证问卷质量,对30名学生进行了预测,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后,修订而成。调查问卷包括五个维度:“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实践。为避免学生答题时具有倾向性,项目编排时穿插了5道反向题。问卷采用利克特量表。正式测试时,发放问卷185份,回收有效试卷168份,回收有效率为91%。借助SPSS(19.0)重新编码问卷中的反向题后,分析了测量结果。

二、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

外语系2010版的课程体系总体设置为“平台+模块”,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包含教育基础课程模块、教育发展课程模块、教育选修课程模块。教育基础课程模块由基础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务、教育心理学构成,每门课2学分、共10学分,占总学分的4.59%。教育发展课程模块仅包含“英语教学论”,2学分,占总学分的1.83%。教育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的5.47%,其中课程教学策略、语言学习策略、经典教学案例赏析、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为外语系学生的限选课,每门2学分。其余4学分需选修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教育见习和实习属于实践课程平台的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共分,占总学分的4.14%。甘肃民院运行三学期制,即每学年度包含秋、春、夏学期,后者仅有7周教学时间。教育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开设、教育实习在第8学期进行、其它课程均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完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

教育实习有检验高师教育质量的目的,因此有必要根据师范生的评价进行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调整。关于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的价值,笔者设置为5级:很小、小、一般、大、很大,依次赋值从1至5。从表1可知,学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英语教学论、课程教学策略、教学实务、经典教学案例赏析、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英语课程标准标解读、语言学习策略、现代教育技术。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各模块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依次为:教育发展课程(均值为3.97),教育选修课程(均值为3.37),教育基础课程(均值为3.19)。78.8%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论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大或很大、标准差(.984)也表明学生的意见比较一致。“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均值最低(2.82),

这可能和有些实习基地缺乏多媒体设备有关。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教学策略”和“经典教学案例赏析”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大,而“语言学习策略”和“新课程标准解读”对教育实习的帮助较小。

(二)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评价

关于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实践方面的评价,笔者设置为5级:完全不适合、基本不适合、一般、基本适合、完全适合,依次赋值从1至5。

1.课程设置

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学分所占比例过小。教师教育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11%,占总学时的12.63%。75.8%的学生认为选修课学分过少,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选修课程。教育选修课程虽说有12学分,但因为外语系所开设的4门课程是限选课,学生只能选修4学分的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其二、教育选修课程开设时间过于集中。66.7%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开设,安排时间过于集中。并且,每门课程30个课时,在一周内完成,教师和学生上课强度大,降低了上课的质量,不利于学生掌握授课内容。其三、重理论轻技能。73.2%的学生认为我院开设的教育选修课程过于侧重理论讲授,轻视技能训练。60.6%的学生认为“教学实务”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大或很大,这正反映了学生期望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教学技能的心声。

2.课程资源

其一、课程类型和内容单一。高达90.9%的学生认为不能选到自己喜欢的教育选修课程。63. 6%的学生认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种类较少、仅有18.2%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丰富新颖。在课程内容上对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动态没能及时加以反映,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地方民族教育、民族心理等内容从未体现。缺少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发展领域的课程。其二、班级人数过多。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大多数是大班上课,75.8%的学生认为班级人数过多。这导致课堂活动难以开展,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其三、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系老师除了担任本系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全校的教育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尽管学院在夏学期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但仅有15.2%的学生认为收获大。27.3%的学生认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3.教学方法

90.9%的学生认为英语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66.7%的学生认为不能联系中小学实际进行教学,72.5%的学生认为不注重学生体验和参与。75.5%的学生期待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使他们在参与探究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有效地掌握教学技能。

4.教育实践

教师教育类课程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而教育技能的掌握来源于形式多样的实践。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课程设置方案中的专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分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60.6%的同学认为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基地较少,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有的实习基地地处偏远,班级及学生人数非常少,实习生没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有的学校不需要英语实习教师,英语系的学生只能担任其它课程的教学工作。97%的学生认为试讲指导提高了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这和甘肃民院外语系重视试讲指导工作,安排得当、组织得力、教师敬业紧密相关。作为教育实环节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教育实习的第一周是教育见习时间。在教育实习前,学生接受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机会很少。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容易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师范生的学习从时间上分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践体验与感悟的融通,而实践学习中又缺乏理论及时有效的指导。

第3篇:英语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术英语 实证研究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034-03

学术英语课程(EAP)产生于1974年,与行业英语(EOP)共成为专门用途英语(ESP)的两大分支。EAP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与语言学尤其是英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侧重于特定的交际需要语言教学与研究,即“基于学术目标情境认知与语言学需求而开设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而非通识教育(Beseech 2001.xv)”,以研究学生学术交流能力为目的,旨在促进学习者的学术交际能力。Flowerdew & Peacock认为EAP 是“以帮助学习者学习,进行科研,或者从事学术英语教学为特定目的英语教学”。

国内学者曾建彬等(2013)认为EAP教学是指以教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模式,主要是帮助学习者提高专业课程学习需要的语言综合能力,包括学术写作、学术讨论、文献查阅、论文宣读和陈述等各学科和专业通用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研究表明,在许多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如罗马尼亚的大学根据所设专业有选择性地开设EAP,新加坡的大学中EAP也是高校英语教学的绝对重点。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英语教学与专业挂钩,也开设学术英语。同样,国内高校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也都开设了针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学术英语课程,旨在规范学生的学术行为,增强科学精神和学术素养,提高国际学术交流水平。早在1978年,杨惠中就已在国内最先介绍ESP形成与发展,但相较于西方国家ESP课程的繁荣发展,中国的ESP课程研究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同时目前国际学术领域各学科的主要著作、期刊论文、研究成果等都以英语为媒介公开发表,而中国学者在学术英语交际能力方面还存在欠缺。大连海事大学老师孙文抗以问卷形式调查了147位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学士论文写作情况,结果发现相当数量的调查对象在领会论文要求、查找资料和英语表达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半数以上的人并未从写论文中得到应有的收获。三峡大学老师刘凌玲指出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论文写作水平普遍较低。英语专业本科论文甚至研究生论文存在学生论文抄袭的情况。因此隶属于ESP的EAP课程在国内虽然属新领域,但是毫无疑问,其研究定会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

本研究目的旨在找出中南大学本科生学术英语课程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EAP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试图为推动EAP教学与研究提出相关的可行性建议,为以后EAP课程教学面临或将要面临的问题提供指引。

一 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调查采用五级量表以及开放性问题的形式设置了6个大方面的问题:学生学习动机和态度;教学目标;教材使用;教师和教学方法;课程评估和自测以及学生的课程期望。开放性问题主要涵盖受试者认为当前中南大学非语言专业EAP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学方式改革的期盼,专业英语教材及专业英语改革方向上的要求,对授课教师的期盼以及改进建议。

2.研究对象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为来自中南大学12个不同专业的不同年级,选修学术英语课程的本科生以及该课程授课教师(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师),共发放问卷35份,回收35份,有效问卷33份。

3.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通过问卷量表收集数据。量表采用Likert五级量表形式(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问卷参考了上海外国语大学谷志忠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及济南大学刘红婵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同时考虑到学校的具体开设特点不一等实际问题,在正式施测前邀请课程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最终确定包含25个题项的量表。为确保所得数据真实性,研究者除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得数据外,还设计了开放式问题对学生进行无记名调查,同时在此过程中,笔者还对老师及学生进行了随机访谈。

4.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问卷由任课教师在课堂发放,并充分保证学生回答时间,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当场回收,以尽量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数据的可靠性。问卷原始数据输入SPSS20.0进行统计。调查问卷共28道题,其中1~25为客观选择题,26~28为主观题。分6个聚类:(1)学生课程学习动机及目的;(2)课程教学目标;(3)课程教材使用;(4)课程教师与教学语言;(5)学生课程评估与自测;(6)学生的课程期望。另设3道主观题,一方面为了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南大学EAP课程的开设情况;另一方面与部分客观题相呼应,使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多角度的互证。

二 结果与讨论

1.信度与效度

根据Likert五级量表的计分方式,每个题项的分值介于1~5分之间,以3分为检验值,3分以上表示符合,得分越高说明题设越符合研究对象自身情况。研究者采用单一样本t检验,以3分为检测值,综合反映出中南大学EAP课程开设总体情况。

显著性(p)值介于.000与.05之间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下同)。

反映出该量表单项总平均分和总分都远远超过检测值,并与检测值呈显著差异(P<0.05)。

2.定量数据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调查显示学生“选择EAP课程主要是为了修学分”题项均值在3分(2.6)以下,而其他几项均值均高于3分,意为学生选择该课程动机完全是主动而非被动。

第二,教学目标。调查结果综合反映出学生们希望通过EAP课程学习提高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尤以提高专业的英语水平为最(mean=4.0)。学生希望通过提高专业的英语水平进而提高从事本行业内科研的能力,这与多数EAP教学目标相符。

第三,教材、授课教师与授课语言。教材考量题项设置希望使用的教材,与当前教材评估,调查结果显示学习者更多地青睐英文原版教材(mean=3.6)。而当前使用的教材不论是是由EAP教师在课前选定的,或是沿用前任EAP教师所用教材,抑或是教师自行决定使用的改编自文献或期刊或网络资源,却都符合大部分学习者要求,不论是在内容编排(mean=3.5)还是使用者需求(mean=3.5)方面。至于上课语言,学习者更希望是以英文为主(mean=4.0)。学习者不过于要求授课教师为英语专业教师还是课程专业教师(mean=3.7),他们所期望的是:教师本身英语水平要好,尤其口语要好,同时能够加强个人素养,学识渊博,上课幽默风趣。

第四,课程评估与自测。“ESP教程各异,我们作为外来的评估者并不能为学生设计出高信度和高效度的测试模式,因此对于ESP的学习效果由学生自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他们在ESP课上的收获。”调查结果反映: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习者普遍反映其各方面能力提高了,总体对学校EAP课程赶到满意,同时该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学习者的肯定,“我对该门课教师教学方法满意(mean=3.3)”收到了一定的实效,认为该门修课程的实际效果不好均值为2.7。

第五,学生期望。作为实用性强的科目,学习者强调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mean=4.1),同时希望语言类教师能够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mean=4.0)。由于选课学生英语基础不一,所使用教材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因而学习者认为使用的教材难度能够因人而异(mean=4.0),这也在开放性试题中得到了佐证,有同学提出希望能够实行分班分级教学。

3.定性数据分析

开放式问题,12各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各自因专业、需求不同而对EAP课程期望各异。

第一个问题,“你认为我校当前开设的学术英语课程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还存在哪些问题?”33份有效问卷中,18人做了回答,都认为EAP课程开设是成功的。存在的问题则是课堂上学生罕有机会开口说英语,他们希望以后的课程能够更多注重提高口语技能,在写作方面,希望能够熟习整个写作过程及学术要求。

第二个问题,“你心目中的该课程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特点?本门课程教师是否具有这些特点?”有76%的同学认为,该课教师应该具有除流利的口语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另有31%的同学则认为是个人素质,比如严肃认真,幽默风趣。在所有这些答题者中间,有近70%的学生认为该课任课教师基本符合自己的要求。

第三个问题“你对改进学校学术英语课程有哪些建议”问题显示,有50%的学生认为开设学术英语课程最好能够联系学生具体的专业类型。

三 结束语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EAP课程以及EAP授课老师持肯定态度,并且对EAP课程具有很高的热情。可以看出中南大学EAP课程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术英语课程过于理论化,不论是课堂还是课下都缺乏具体实践,对于学生来说,理论越是深入,信息量就越大,课程也就越难;其次,由于授课老师为语言类教师,本身是文科,不擅长理工科目,并且因选课学生专业不一,众口难调,因而课程更多地倾向于通识语言教育,专业性不强;第三,开设仅有一个班级的课程,授课对象却涉及多达12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时间安排在周末,4节连上,导致学生因基础参差不齐而参与度不高,课堂缺乏活力,临近期末逃课现象严重。因此,在之后的学术英语课堂中,扩大宣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术用途英语课程,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类型,英语层次进行分班分级教学,练习学生专业实际,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学术英语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外还应加强和专业素质培养,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为本科生所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仅有一个班,并且在调查开始前,已近期末,选修该门课的学生忙于备考专业课,学生时有逃课,因而所能纳入的样本数量较少;同时因时间仓促,未能就当前学术英语课程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深究,未来的调查研究可以再扩大样本,更为全面地了解探讨大学学术英语课程,并能针对问题提出更为广泛的可行性建议。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30~35

[2]韩松、王金霞.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多元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3]罗娜.EAP,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领域[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85~88

[4]鞠玉梅.国外EAP教学与研究概览[J].外语教学,2006(2):1~6

[5]孙文抗.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现状分析[J].外语界,2004(3):59~64

[6]王蓓蕾.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调查[J].外语界,2004(1):35~42

[7]曾建彬、廖文武、先梦涵等.研究生学术英语需求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79~83

第4篇:英语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高度国际化、信息化,在此背景下,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成为主要研究内容。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膨胀,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的大学英语教学则迎来了诸多挑战。因此,开展有关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环境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如何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及专业素养和环境因素等方面,具体提供了几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从而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1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的特点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外语教师要根据语言教学的特点,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从而促进其专业素养的完善和发展。同样,外语教师也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也需要逐步完善发展专业素养。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理念和教学实践紧密相关。英语教师,教授地是一门语言,势必要对所传授的语言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英语教师的语言观不同,那么其选择的语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也会有所不同。知识结构在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实践知识。教师所具备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教学的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理解与总结[1]。专业知识是教师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和根本。能力结构是教师专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归纳为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

2改善教学环境

建立以组为单位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学者和有独特影响力的教师可以为新教师在探索教学模式中提供建议,高效解答新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疑惑并提供建议,即刻引发新教师对问题的思考。新教师在此阶段的任务是通过教学实践的具体感受和实践,达到学科知识上对具体教师的要求,并具备基本教学能力,从而领悟到具体教师的职业特点,再为专业上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并培养出相关教学科目的教师基本教育学理念和教学方法[2]。

3改善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策略

3.1加强高校英语教师入职后的进修学习

高校英语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引行动,使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一种自我完善发展的内在需要。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进修学习方式,来加深和拓展本专业学科知识深度和广度。以下都是对于高校英语教师十分有效的提高进修方式[3-4]:(1)参加学术会议。这是一种与会人员互相讨论和交流本领域、本学科经验的高层次的研讨会议。与会人员就某一个理论或实践问题,经过反复思考,查阅文献,撰写成文后,在会上彼此分享、讨论和研究,部分高水平论文很有前瞻性,反映了某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2)考察学习。教师带着某些问题,有目的地去相关学校进行考察学习。(3)听课、观摩。同事间互相听课,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吸取长补短。(4)常规教研活动。如教师集体备课,相互讨论,集思广益。(5)科学研究。科研就是有意识地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素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成长和提高。

3.2组建教学、科研团队

教学与科研是都是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要成为优秀的高校英语教师,其教学方面、学术科研方面的发展也必须是一流的,这样才能确保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性。首先,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教同年级、同课程的教师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疑难问题,群策群力,资源共享,再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教学方案。具体建议集体是,集体备课一周一次,共同总结探讨本周和下周的教学得失以及教学计划,并以档案的方式记录教学反思。其次,组建科研团队。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了地方院校英语教师整体科研能力较弱,那么可以由一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或外聘专家来引领,辅导高校英语教师搞科研逐步培养并提高其科研能力,最终让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渐增强。

3.3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观察他人教学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结合理论指导,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的反思性思维过程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感知问题的存在,并在各方面对问题进行推理进行验证,他强调对任何验证性的结论都必须进行缜密的思考,并主动进行验证,从而区分于传统的、墨守成规的教学行为。新时期的大学教学改革提倡英语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向现代的“学者型”转变,以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教学反思。高校英语教师在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时地思考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策略有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有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有没有习惯进行教学反思。这样,教学反思能使高校英语教师及时地总结自己教学策略的得失,促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进而利用这些来自实践的理论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再从教学中加以验证、修正、完善,旨在教学与学术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结束语

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逐渐进步的过程,是在探索性、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成就的。高校外语教师要根据语言教学的特点,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使其专业素养的完善和发展,从而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职业倦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2]宁晓洁.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4):165+167.

[3]马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32):106-108.

第5篇:英语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英语课程设置 课程慎思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它的出现使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分成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研究生教育仍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然而,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和2010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和地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者构成不再以有一定职业背景的学习者为主,而以招收应届毕业生为主。其次,根据国家2010年的《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到2015年,要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变。这意味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将会逐渐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主要模式。这一变化要求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进行重大调整。英语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核心必修课程,也要顺应改革调整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

一、如何科学构建英语课程体系

1.何为课程慎思观

国外关于课程设置的理论著名的有Tyler的行为目标模式、Bruner的过程模式、Skilbeck的情境分析模式和Lawton的文化分析模式,但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往往是教师)发现,即便自己学习并熟知这些理论模式,教学中的许多问题仍然无法得到解决。这是因为课程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课程的实际和课程的理论并不相同,理论对教和学的真实问题并不关心,因此无法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教什么、如何教的难题。就此,Schwab提出建立实际的课程(practical curriculum),并提出了著名的课程慎思观(deliberation)。课程慎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察觉课程问题,拟订各种可能的变通或解决方案,并权衡每一个方案的利弊得失,经深思熟虑后选择最适合的答案,并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课程慎思本身并不是理论,而是一种解决课程实际问题的新理念,是解决课程设置理论与课程设置实践差异的途径。因此,科学的课程慎思要求利用折衷的艺术来处理。课程的折衷艺术承认理论在课程决定上的功能,教师作决定时,要能意识到理论的缺点,并提供方法修正这些缺点。因此,基于多元理论基础上的课程慎思能帮助研究者建立更为合理、更具有实践操作性的课程设置体系。教师要秉持课程慎思观,在复杂、个性的教学实践中察觉问题,折衷运用各种课程设置理论和程序模式,均衡考虑课程设置的五个重要因素,即学习者、教师、教学情境、材料的选择和课程具体方案。

2.课程慎思指导下的专业学位英语课程设置

(1)需求分析(包括对学习者和教学情境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保证课程设置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基础。完整的需求分析应该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和社会、雇主等对学习者的期望。同时,课程设置还必须包括对目标学习者的分析,因为它能为课程设置提供更为有价值的信息。

就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改革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以应届本科毕业生(即使是往届毕业生也无职业背景)为主,年龄相近,绝大多数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希望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同时,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期望是具有较强实际应用技能的高层次人才,英语要能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发挥实际作用,而不只是一张证书。此外,英语虽是专业学位必修课程,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仍以专业为主,公共课的比重不能过大。

(2)制定课程具体方案

首先,要拟定课程总体目标。以前,以在职学习者为主的研究生大多英语基础较差,还有相当数量的学习者短期或长期中断了英语学习。因此,课程设置方面必须考虑如何整体提高学习者的基本语言技能,以基础英语课程为主的英语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改革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技能,如果到研究生阶段继续学习基础英语相关课程,不可能期待他们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偏离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新形势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目标应该定位为以专业文化为基础,以专业内容为核心,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及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具体来说,我们构建了2+X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体系,即以专业英语听说和专业英语实用写作为核心必修课程,以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为扩展。核心必修课程旨在培养研究生运用英语工具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口头交流能力和书面交流能力。选修课程包括英语语言技能类(听、说、读、写、译基本功的强化)和语言文化类(如中西方文化对比、英语电影欣赏等)两大类别,旨在增强研究生的语言文化素养。此外,因为研究生学习的重点仍在专业课上,所以改革后的英语课程学时仍然按照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保持不变,只是在结构和分配方式上进行调整。例如,大纲要求的最低144学时可以平均分配给两门必修课程,在两个学期分别完成。

(3)材料的选择

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除了选择合适的纸质教材外,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补充纸质教材的不足。现有教材还不可能考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发生的新变化,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习者特点对现有教学材料进行调整。并且,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职业为导向的研究生,所学内容总是与其未来从事的职业有些密切的联系,总是要关注相关行业的变化和趋势,教师应该在教学材料中及时反映这种变化。

二、结语

专业学位教育要实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教学就不能停留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而是要与研究生所学专业结合,以他们的未来职业为导向。2+X专业学位英语课程设置体系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提出的。当然,这一模式并不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应该在实践中检验这一模式,为其提供更为详实的实施方案,并不断地改进这一模式。只有这样,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才会走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永勤.课程慎思:校长课程领导的实施程序.现代教育论丛,2006,(5).

第6篇:英语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外语课是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中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受到人才培养单位的高度重视。目前农林院校研究生外语教学情况如何?笔者以吉林省农林院校研究生英语教学为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吉林省4所高校的农林专业2009级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70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93.2%。调查以问卷为主,辅以访谈。问卷内容包括学生情况、教师情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设置、学习动机、学习特点、考试态度、课外学习及教材使用等方面。

二、结果分析及思考

(一)针对学生学习动机及目标,挖掘学生潜力,创新教学手段,体现学生课堂主体性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的外语学习既包括融入型动机也包括工具型动机;既涉及表层动机,也有深层动机。从统计数字看,有较强烈外语学习动机的占55.4%。在“如何评价外语学习在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调查中,认为外语学科在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占一半以上。其原因有二:一是高新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与国际发达国家农业接轨;二是随着东北的振兴,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平台,更为农业领域里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学习目标的调查中,读懂本专业的英文文献、书籍和用英语进行流畅的日常工作交流两项所占比例之和为81.1%。这表明研究生英语学习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以英语为工具读懂本专业文献资料;二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随着与国外同行交流的机会逐渐增多,国际交往的不断增加,听说能力凸显其重要性。这也说明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学生最希望提高的技能,即听说能力占68.1%的原因。

教学方面的调查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改革及希望提高的英语技能等。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学方法上有52% 的学生认为“课堂师生讨论为主”的方式更适合研究生阶段的外语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占26.1%;而只有18.3% 的学生接受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这种情况说明,更多的学生接受讨论式课堂教学的方式,更加注重学习的互动性。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模式的转变。

面对学生强劲的学习动机,作为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教与学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但教师必须明确的是: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监测者以及帮助指导者,教师不应以自己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而应以学本文由收集整理生为中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交流,积极互动。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性。学生有着强烈想提高听说能力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的灌输方式,实施以讨论和交流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营造良好的“听和说”的语言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越高。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外语教学现代化

在“所在院校研究生外语教学手段”调查中,“传统手段辅以现代技术”占的比例最高,为43.5%;而“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仅为13.9%。这种情况说明,传统教学手段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仍占据主流,而现代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调查中,多数学校课堂讲授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手段仍以传统方式为主。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教师本身对多媒体技术掌握程度不够,使用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多数学校没有提供多媒体设备用于研究生教学。研究生教学为本科生让路的现象比较严重,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往往首先满足本科教学需要。在“现代教育技术能否辅助英语教学并增强学习兴趣”调查中,认为现代技术“能”和“可能”辅助英语教学并增强学习兴趣这两项累加的人数占90.7%。 实践也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高校外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地整合到外语课程中,真正地融入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的全过程,如何实现外语教学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还有一段相当艰巨的路要走。

(三)注重师德师风,既教书又育人

关于教师水平的调查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你认为从事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老师总体业务水平如何?(2)作为英语教师,你认为如下素质中哪项更重要?数据表明,从事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是被学生接受和认可的,能够胜任教学工作。但高水平的教师比例还不高,同时也不可忽视水平一般和较差教师所占的比例。涉及教师素质的四项调查中,“很高的英语水平且师德高尚”(a)占66.4%;“很强的课堂组织能力”(b)占13.6%;“丰富的知识储备”(c)占12.8%;“说话趣味生动”(d)占7.2%。且按acbd和abcd顺序排列的比例较高,分别为87%和81%,且把a项即“很高的英语水平且师德高尚”均放在首位。这说明学生在看重教师英语水平的同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也放在了同样的高度来考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师德师风,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四)完善评估系统,拓宽评估内容

转贴于

关于外语考试方面的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你读研究生以前通过了哪项外语考试?(2)研究生外语结业考试内容,你倾向于?(3)你认为研究生英语结业考试能否客观体现本人的英语水平?大学英语四级、六级二项考试累加,在读研究生之前已有84.3%的学生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统计截至2009年12月)。然而,大学英语口语考试的通过率仅2.9%,这说明了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与交际能力很弱,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重视和加强的方面。第二项调查内容各项所占比例较平均。分别为,“主观题多、客观题少”占18.6%,“客观题多,主观题少”占25.5%,“主客观各占50%”为31.6%,“以期末提交论文形式”占24.3%。这些数字表明学生对这几项考试内容都可以接受,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教学中灵活把握,分别选择或几项结合采用。第三项调查内容中,认为基本能和不能所占比例均较大,说明学生对这项考试并不完全接受。这就要求教学实施者及考试职能部门要进一步研究考试形式、内容、方法等,使之更加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们可以将“总体评价=课内+课外+选修”贯穿到实际教学中,实现我们的以考促教的良性循环。这里我们提出多形式、全程性考试方式,学生的最后成绩是平时课堂参与情况、期末试卷测试情况,以及他们的选修课成绩的汇总,即总体评价=课内+课外+选修;考核内容既包含对学生知识与能力掌握情况的测试,更重视对学习态度等情感方面的考核。这种考试形式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素质与能力的养成,把考核的过程变成引导和激励的过程,变成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

(五)结合实际,明确教学目标,科学设置课程

课程设置调查包括两方面:一是已开设的课程,二是希望开设的课程。从调查的四所高校看,各校均为研究生开设了“英语阅读”“英语听说”两门课程。且有的学校听说课由外教承担。学生希望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英语口语”“英语应用文写作”“英文影视欣赏”“英语时文阅读”“专业外语”等。

总体来看,课程设置符合研究生阶段的外语学习特点和实际。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单一、滞后的弊端。我们要高度重视调查中学生提出开设的课程,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予实现。此外,还应为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讲座课等,而且有些课程硕士、博士可以打通,以节约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研究生英语教学的宗旨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研究与国际交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教学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鉴于此,研究生英语课程的设置应包含如下几个模块:(1)必修课模块:主要指各院校目前普遍开设的课程,如《研究生英语阅读》《研究生英语听说》《研究生英语口语》等。这类课程重点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打牢英语基础和提高基本技能,为语言的综合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2)选修课模块,其目的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要求;满足于本专业需求,实现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融合;满足于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外语的要求。(3)讲座类模块,可以就最新发展动态及对某个研究领域作深入的探讨。

(六)加快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更好地满足研究生外语教学的需要

第7篇:英语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从写作课堂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写作是英语学习中薄弱的环节。写作通常只当作是一种练习,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方面,教师认为写作难教,课堂上花费大量的精力而教学效果却不如意;另一方面,学生反映写作难写,虽不断练习,写作能力仍进步不明显。尽管写作已经不是中国英语教学的重心,但是,写作对于中国人学英语来说仍然十分重要。同时国内外学者对二语写作进行过有益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国外二语写作研究

(一)写作研究概况

国外的写作源自于修辞学,关注所谓的“写作修辞环境”(题目、读者、写作目的)是国外写作教学的传统。笔者认为写作应当源自于人类交际的实际需要。二语写作过程、写作结果、写作环境和写作教学等四个领域是当前国际二语写作研究的重点。也有学者指出,国际二语写作研究存在“失衡”现象,二语写作在外语环境下的实证研究成果不多,且在以英语国家第二语言学习者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上较为集中。二语写作师资培训,母语写作能力迁移和写作语料研究等将是未来写作研究的主要趋势。对于二语写作在21世纪初的发展情况,Tony SILVA认为,提供多语研究成果支持是主要的研究任务。但是其对二语写作教学研究是否具有借鉴意义并没有提及。由此可知,有关二语写作教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对非英语国家的教师而言,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二)写作理论和实践研究

William H. Roberts认为,教师在写作中应注意语言的存在,将修辞方式转变成写作手段,认为关注语言问题能促进学生学习写作。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体裁教学法,存在教学方法呆板、枯燥,学生难以掌握所有体裁的种类等不足。2000年的过程体裁教学法,所要求的特定的体裁,特定的语篇对学生实际写作能力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Michael H. Long指出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脑子里的模糊概念。我国的EFL写作评估能从“教师反思-启发性-转化-对话”的反馈模式中得启示。Edward P. Bailey认为,从练习写作个人的经历、熟知的人和事等独特的视角出发,有助于学生学习写作。Jean Wyrick坚持写作教学要分阶段和分解写作任务,逐步让学生独立写作。Flavell强调可从“主体知识-任务知识-策略知识”来对学生的写作认知活动进行宏观调控。

二、国内英语写作研究

(一)英语写作特点研究

关注写作理论和实证研究,深化学习主体和语料库的认识,从影响写作的因素、写作评估与测试,以及写作错误等视角进行研究是当前我国英语写作研究的特点。写作研究趋于多元化发展,但仍存在重复研究等问题。母语思维影响,语体意识不强,写作练习频率等情况,是我国学生英语写作的不足之处。

(二)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研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王初明认为可以通过“写长法”来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语言的内在化。清华大学的杨永林倡导“体验英语写作”,后将其发展为“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写作教学新模式,认为可以实现学生从痛苦写作到学术写作的跨越。有学者从安德森的ACT模式和哈默的ESA语言教学理论视角探讨写作流利性和其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学者从模因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模因式二语写作法。但总体而言,关于我国英语写作的研究总体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强,缺乏系统、全面地论述,研究视角单一,缺乏从语言输出、整体语言观、学生需求等视角进行论述。

第8篇:英语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师 职业发展 途径 方法

一、教师职业发展概述

关于教师职业发展的内涵,国际上存在不同的声音,但总体上较为一致。Day认为广义上教师职业发展涵盖了一切自然学习经验和有意识的组织活动;Lange提出了更加细致的内涵,即教师职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智能、经验和教学态度上的发展和提升。在我国教育学界,蒋玉梅认为教师职业发展中有知识、技能和意识三部分的专业技能提升,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分别对应英语学科的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及教育专业精神,在与教学相结合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个人和群体进行实现。教师职业发展的意义在于,教师通过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能够实现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意识的提升,进而不断适应教学领域中的快速发展。高校英语教师通过职业发展获取更高层次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教学应用技能,能够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质量。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正处在转型发展的重要节点上,主要表现为我国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和语言能力不断提高、高校英语教学的学时和学分不断削减、对兼具英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三点。这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和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现状分析

1.现有的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途径

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现有的职业发展途径通常有以下三种:

一是提升自身的学位学历。高校英语教师通过再教育提升自身的学位学历,改善教学团队的学位结构,能够有效地优化其教学理论知识体系,强化其英语教学能力,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发展途径。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学队伍日益壮大,在激烈的竞争中,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获得了英语专业的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学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都有显著的提升。

二是开展访学交流和教学研修班。高校英语教师通过高校之间的交流访问和参观学习,拓宽英语学术交流渠道,实现不同学校、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经历过访学交流活动的高校英语教师,借鉴其他学校、学科的优势之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转化和分享,最终灵活应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发展。访学交流对高校英语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和主观学习、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同时需要多方客观条件的协调,因此通常由高校官方选定人员,搭建平台进行。教学研修班是知名学术出版社专家、学术界学者和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交流的平台,通过对转型发展时期高校英语教学特点和教师职业发展需要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开设学术性研修班。高校英语教师通过参与教学研修班的学习,结成专业性强、学习氛围浓厚、开放互动的研修团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提高教学能力。

三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最核心和最普遍的途径,以教师的自我反思、团队互助和教研人员引导培训等手段为教师搭建职业发展的平台。自我反思是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英语教师通过教学日志、教学总结、学生反馈互动等方式,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能力进行持续的分析和思考,并从中找出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达到职业发展的最终目的。团队互助即教师的群体性反思和学习,通过教师间定时定量的观摩和听课,开展评教和研讨活动,实现教学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促进教师之间更加客观、理智地认识自己。此外,构建“以老带新”的导师机制,引导和鼓励教师群体中有经验、能力强的教师对年轻后辈指导,进而提升其教学水平,适应其教学工作。

2.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途径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队伍中已经存在一套行之有效的职业发展途径,但仍然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影响了转型时期教师职业发展的实际成效,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仍沿用近二十年前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不仅缺乏相关实施细则,而且已落后于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转型发展时期对高校英语老师教学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难以适应。尽管其对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培训形式、待遇保障等做出了具体规定,但目前高校英语教师团队普遍存在的师资力量不足、高校经费缺乏和第三方监管欠缺,很大程度上拖累了教师的职业发展。

二是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意志的不坚定。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相当部分的中老年英语教师在自身职称评定完毕后丧失了自我提升的热情与动力,而年轻英语教师由于缺乏合适的引导和鼓励,在重复的教学活动中消磨了自我发展的信息和意识。转型发展中高校学生英语素质在得到提高的同时,英语学分学时被挤压,教师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再加上外界激励机制和第三方监管机制的缺乏,直接导致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意志的不坚定。

三、转型发展中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方略

要进一步优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必须针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队伍现有的三种职业发展途径基本符合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但需要改变过去教师职业发展中以专业知识提升为主的现状,注重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针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发展制度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要求我国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完善和规范教师职业发展保障体系和教师培训制度,同时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切实加大对高校教师培训活动的监管力度。最后,我国各大高校应该对英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出更高的要求,摸索出一套有实际效用的激励和竞争机制,通过激励和压力的双重刺激,推动高校英语教师养成终生职业发展意识,不断提升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谢菲.建构主义视域下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5).

[2]杜鹏.高校访学院辅导员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4).

[3]蒋玉梅.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江苏高教,20l0(1).

第9篇:英语教师个人研修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学之星”大赛;大学英语教学;感受;建议

0 引言

2014年夏,笔者参加了外研社在长沙举办的“全国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修班”,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背景下,研修班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立足高校教学实际和教学发展趋势,着力帮助高校英语教师提升教学效果,交流教学方法。本年度研修班主题为“建设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精品课堂”,为此,研修班紧密围绕这一目标,在总结2013年“教学之星”大赛的基础上,举办第二届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展示大学英语教学的新颖与生动。2013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向全国近7000位大学英语一线教师展示了大学英语教师智慧的光芒与迷人的风采,带去了生动的课堂设计与创新的教学方法,一颗颗外研社“教学之星”熠熠闪耀着光芒,照亮自己的征程,也影响和激励着全体观摩教师一路前行。2014年,又一批璀璨的“教学之星”在研修班的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展示大学英语教学的智慧与魅力,让同行“一日阅尽各高校大英教学之精彩”,博众家之长,听万家之语,经过观摩与思考,交流与探讨,终成一家之言。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同行丰富的教学经验、多样的教学风格、生动的教学设计,满载研修收获的喜悦,带走受益终身的新知。

1 观课感受

大赛是以“微课”形式进行的,即每位参赛教师自行选择教学材料进行15分钟的教学展示,笔者在教学观摩中,揣摩了各种教学手段的利弊,分析了教师授课的得利和失利之处,回顾了亮点,提出了建议。以下是观摩教学后的几点感受,希望与同行共同切磋:

1.1 注意语速,并不一定讲得快就好,要注意观众的理解速度

英语教学不是新闻播报。有的教师语言功底很扎实,英语讲得很流利,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用极快的语速一气呵成,本意是想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却适得其反,既没有美感,又没有教学效果,往往观众还没听清前一点,她已进入下一点,观众正在反思其中一点,她却不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教学流于形式、索然无味、趋于幼稚。只有那些语速快慢得当,抑扬顿挫到位,时而风趣、时而深奥、时而循循善诱、时而发人深省的语言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把每一个教学“小”点都打磨得有听头

有的教师列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却频繁地略讲某些教学点,只注重拓展值得发挥的内容,认为应该详略得当、裁剪精良。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展示已经是15分钟的微课堂,应该是浓缩的精华,讲不精彩的点就应该避免列进来,在赛前的选材上已经给各位选手留有很大的空间了,已经选取了教学点,又频繁选择略讲,会使观众期望落空、造成疲劳、弱化教学表现力。所以对于陈列出来的教学内容,应该每一点都讲得独树一帜、精致深入、耐人寻味。

1.3 PPT一个版面展示的东西不要太多,容易让观众花眼、分神

在制作PPT的时候,应该力求简洁、明确、色调应该朴素、一致。有的教师PPT制作得花哨、鲜艳,一页上既有表格、图片,又有大段文字。其实,这样的PPT只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喧宾夺主,PPT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它应该服务于教学内容而又弱于教学内容。一页上太多的元素,只会加重观众的输入和理解负担,并没有对教学内容起到阐释作用,而只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搬家、为其换一张不同背景的写字板而已。故PPT上呈现的内容应该是经过整理和提炼过的。

1.4 观众听课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对材料的兴趣度和教师对材料的加工度及教师的风趣度和教师吸引注意力的能力

有的教师所讲的内容知识性很好,却没有能够把这样好的材料精细加工,发挥到极致。就像厨师的拿手菜需要好的食材和精湛的厨艺一样,一堂能让人听起来津津有味的课也需要投观众所好,选取有趣、好发挥的材料,还需要教师对材料的精细加工,两者缺一不可。此外,教师应该具备一个相声演员的风趣和吸引观众注意力的能力。这样的潜力能够为教学锦上添花、引人入胜。正如此次大赛一位教师在讲有关文化差异的课文时,选取了电影“喜福会”中洋女婿瑞奇拜见中国丈母娘时由于文化差异而闹出的一系列滑稽、难堪的故事片段作为教学展示内容,做到了选材的切合、有趣,又加之该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善于讲故事、善于吸引观众注意力,把视频内容浑然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发挥饱满、游刃有余、表情生动、沉稳老练,令观众折服。

1.5 不要就讲课而讲课,要启迪明智、发人深思,要有独到见解和理解的深度,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此次大赛恐怕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位教师对于“一些人为什么选择独居”这个问题的精辟分析了。其实笔者也多次上过这篇名为“故意选择独居”的课文,却从来没有思考到这种深度和处理到这种高度。该教师首先选择播放电影“地心引力”中非常有意义的片段:一个孤独得近乎崩溃的女宇航员接通了来自地球的语音通话,当听到与她通话的男子逗弄自己的宠物狗发出叫声后瞬间她的心被融化了,她怀着极大的欣慰央求男子让狗多叫一会儿,这声音勾起了她对昔日地球上温馨生活的眷恋。通过展示这一片段,说明了一个长期与世隔绝、脱离了人际交往的人内心是多么地恐惧和孤单。这个片段令人印象深刻,引起共鸣,不落俗套地导入到课文内容的探讨。随后该教师对比了课文中谈到的几类人为什么觉得独居是一种乐趣。并用表格从方方面面进行剖析,非常明了。首先那些人一般是艺术创作类型的人,其次他们都是主动而不是被迫选择独居的,所以感受自然要好得多,再者他们的独居实际上是一种“伪独居”,因为他们的独居生活有亲友协助,独居地点离人类社区并不远,并不时伴有人际交往,所以他们并不能体会真正意义上的孤独,最后,他们往往在独居中有巨大收获,就是能找到创作灵感,所以对这些人来说独居并不是一种痛苦,反而是一种乐趣。因此,该教师总结出来了三个能使人觉得独居是一种乐趣的重要因素,即:出于自愿、独处中能找到个人满足感和有不时的人际交往。并和大家探讨了一个时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宅男”和“宅女”,分析他们为什么“宅”得住的原因,引导大家透过现象看本质。我想,能对课文内容深入透彻地分析、融会贯通地理解、举一反三地说明正是这位教师授课大获成功的原因。

2 总结

以上只是笔者在观课过程中的一些浅见薄识,还望与同行交流探讨。作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在接触新事物、感受新方法的时候还应不忘带着批判的眼光、运用批判性思维选择性地接受事物和观点,从而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与教师发展――第二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评审手记[J].外语界,2012(3).

[2]蒙诗茜.观摩、反思、自我建构、合作与教师自主发展――“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总决赛观摩评述[J].英语教师,2012(5).

[3]于淼.英文电影的巧妙介入――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 I》为例[J].影视教育,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