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精选(九篇)

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

第1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审计案例;案例教学的实施

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生产建设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来完成这项任务责无旁贷。

《企业审计》课程是我院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探索《企业审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的优势

案例源于英文“Case”,指具体事件,来自于现实第一手材料,真实,有环境、有情节,故案例教学也即具体事例教学。案例教学法应用于《企业审计》教学,其优势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审计案例的研究可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审计理论的理解,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其实践能力。

(二)审计案例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许多实际问题,使之了解各类审计案件及审计技巧,提高认识及感悟水平。

(三)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讨论,既有案情又有场景,尤如身临其境,通过认真研究案例,归纳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既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由单纯的理论叙述转向将理论融入具体审计案例方式讲授,形成大视野、大容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引导和鼓励学生跟踪与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审计案例的选取方法

选用案例要根据教学目的从审计实务资料中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形成实用性强的案例。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选取案例:一是选择国外经典案例。尽管中外司法体制不同,中外审计准则、职业道德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不同,中外注册会计师管理体制不同,但国外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其审计事业的发展也相对成熟。研究国外审计经典案例可以以他人之石,攻吾之玉。二是选择对我国审计理论与实务有重大影响的国内典型案例。目的是在沉痛的教训中切实反思当前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三是设计审计实施过程中的案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审计实践的过程,通过审计案例模拟审计实践,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案例教学的实施

《企业审计》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是以审计案例讲授为主,将审计理论融入审计案例之中,通过审计案例讲授、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审计理论;实践教学引入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一)将案例引入理论教学

审计发展历程当中,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发生都会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每一个重大审计案例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审计理论问题。通过对真实审计案例的介绍,引导学生寻找其理论根源与应对策略,并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审计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实践又推动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从而提高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案例教学以审计理论为基础,结合具体个案,将审计问题置于某一情景或某种条件之中,使问题、答案以及课堂知识与审计理论之间建立内在联系,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发现线索、逻辑推理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其审计职业人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职业洞察力。对审计案例进行分析,并设计适合课堂讲授的内容、结构,使之能在课堂上起到引导学生的作用。审计案例教学是开放式教学,同一个审计案例,分析的思路、方法可以是多样的,这就促进了学生不断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引导学生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

(二) 实践教学引入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

如果说使用案例进行理论教学是通过案例总结出审计理论,课堂审计案例的讨论就是促使学生使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案例中涉及的问题的过程,即完成通过案例总结理论,再将理论用于案例的分析。在进行课堂案例讨论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取合适的审计案例和所学的理论内容匹配。审计理论比较抽象,对于没有从事过实际工作的学生来讲非常不容易掌握。虽然在理论讲授中是引用案例来总结审计理论问题,但是由于审计案例设计内容的片面性,很难使学生在进行理论总结中完全掌握要求的内容。因此在进行课堂讨论案例的选取的时候,要注意到案例和对应的审计理论的匹配。

2.选取的案例能够涉及到对应理论内容的绝大部分。选取的案例和对应的理论部分不仅要匹配,还要注意案例设计的理论内容是否全面。如果选取的案例只涉及到对应理论的部分内容,会使学生忽视未涉及部分,从而导致学生对理论内容的应用程度掌握不够。因此,选取的案例要充足,以使学生能够对案例对应的理论部分进行完整的运用。

3.进行讨论的案例要在课前布置。学生在完成习一个理论学后能够马上运用得比较充分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进行正式的课堂讨论之前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考虑怎样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保证学生能够对案例中的一些比较明显的理论应用部分独立完成;学生讨论以分组的方式进行,这样能够使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启发,逐步深入挖掘案例中涉及到的较隐蔽问题。

4.课上讨论要促使学生充分表达各组的讨论结果。安排课前讨论能够使每个小组都有各自的讨论结果,避免直接在课上讨论互相影响思路。进行课堂讨论时以组为单位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样对于大家已经达到的共识,教师可以在最后的分析时不再重复,只针对学生通过讨论还不能够认识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节省上课时间,提高效率。

四、改革考试模式,课程考核采用全程考核的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着滞后性、不全面的弊端。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建立一种过程考核评价机制,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动态考核。

(一)在理论授课阶段引用案例分析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总结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对于不同程度的回答给与学生一定的分数,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怠于思考而导致的发言不积极现象。

(二)在案例讨论阶段,要分成三个部分。

1.课前进行的小组讨论结果要分组总结成书面形式,在讨论开始前上交,并给出一定比例的成绩。教师根据课前的讨论结果来判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也是促使学生进行充分认真的课前讨论的一种强制措施。

2.课上各组分别进行发言,教师可以在各组代表发言时针对他们的讨论结果再进一步提示,对于根据提示能够作出积极反应的小组和个人要给与加分。

3.课堂讨论结束后,各组要在课前讨论和课堂讨论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根据课后总结的情况给与一定比例的得分。

课堂讨论部分的得分按照小组得分加个人课堂表现得分综合给定每位同学的成绩。

(三)综合考核部分

在全部的课程进行后,教师还要以案例分析的考核形式对每位学生进行单独考核。根据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全面程度给出最后部分的考核分数。

这样每位同学的最终成绩有三部分组成,即理论+实践+考核,所占比例分别为:20%、40%、40%。通过这种全程考核方式,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课堂学习的重点,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实践性,并使得学生的成绩有一定的客观性。

五、在审计课堂教学中纳入职业道德教育

审计作为审查会计合法性、公允性的职业,诚信正是其首要的职业道德。审计人才是一种智能型人才,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其自身作用的发挥。由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的审计诚信缺失导致的审计失败屡见不鲜。检验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在于检验各类人才在工作中创造性发挥作用。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行业安身立命的基本,事关审计职业的存亡。因此审计入门时就应当加强诚信为本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很多审计案例都可以运用于审计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明星电力事件、安然事件、世通事件等等。教师可以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校期间、从业前就能够养成诚信为本的职业操守,为今后的诚信执业、诚信审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六、案例教学注意问题

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通过教师讲授审计的理论知识和组织审计案例分析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点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将案例用于审计课堂,根据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情况设计合理的案例教学方式。

(一)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案例的安排应与课程体系保持一致,其内容和程序与课堂教学同步。

(二)由于授课进度不同,随着学生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知识面由窄到宽,案例也可相应的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

(三)案例教学的形式也应更人性化、多样化,有时,可先讲授审计基本理论再结合相关典型案例,给枯燥的理论加一些鲜活的背景和情节,强调理论知识在案例中的运用,使理论变得生动、易于理解;有时,则可以先给出具体的案例,再引出相关的专业理论加以分析,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

(四)讲授审计方法和审计实务时,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加入课堂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案例。加入课堂引导案例目的是教学生分析审计案例的思路及审计方法的应用技巧,变抽象谈论为具体分析。加入课堂讨论案例目的在于让学生参与、体验,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案例可以课前先布置,课堂中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剖析案例。课堂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相应的点评和归纳总结,把讨论中遇到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五)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进度并结合课堂讨论情况,布置课后思考与分析案例案例,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延伸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成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可理性地对所讨论案例进行思考和总结。课后思考与分析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要点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在《企业审计》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可以将一些枯燥的审计理论知识融入生动的审计案例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审计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处理审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完成高职审计教学的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安予苏. 浅析案例教学[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02)

第2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案例导入教学 运用措施 方法策略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06

随着新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学生在课堂的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他们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在课堂上指引他们学习,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学生在课堂上会有许多的疑问,教师主要负责的就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指引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需要导入一些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许多教师并不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导入案例,应该导入怎样的案例,他们对案例导入教学的无知降低了他们的教学效率,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由此可见,教师不能盲目地运用案例导入,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导入方法,这样才能够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

一、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

案例导入是一门学问,教师在课堂上案例导入得好,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快就能够被激发出来,他们在课堂上学习数学也会变得更加积极。教师在课堂上案例导入得不好,学生就丧失了学习数学的激情,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就不能够得到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十分活跃,对童话和故事都很感兴趣,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结合他们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便可以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

以我的教学为例,在教授学生《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时候,为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我给他们讲了一个圣诞老人分礼物的故事。我告诉学生圣诞老人每个圣诞节都需要给小孩子分配圣诞礼物,如果现在圣诞老人需要给两个小朋友发放礼物,圣诞老人的礼物就是四个苹果,现在平均分配给两个小朋友,每一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个苹果呢?我的故事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分礼物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所以他们很认真地思考我的问题。等到学生得出答案之后,我又问学生,圣诞老人在路上丢失了三个苹果,现在他只剩下一个苹果了,但是圣诞老人还是想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小朋友,那么每一个小朋友可以获得多少呢?当我再次询问学生的时候,他们产生了疑惑,因为之前并没有学习分数,所以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回答。我觉得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所以接下来就开始为学生讲解分数的概念,实践证明,这样学生充分掌握了分数的概念,学习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教师将生活中的实物引入数学课堂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比如人民币、时间等,我觉得在许多时候,我们教师就可以直接将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导入数学课堂,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中的实物去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书本中的数学概念。教师将生活中的实物引入课堂有两个好处,第一个就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虽然也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但是他们并没有举例子给学生,所以学生这个概念还是模糊的,但是教师将实物带入课堂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个好处就是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数学知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以《年、月、日》这一章的教学为例,我直接将生活中常见的日历带入数学课堂,根据日历教授学生这一章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轻易地就能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因为日历给他们提供了现成的答案,学生可以很直观地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课堂设问案例导入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

学生学习数学就是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只有具备优秀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学好数学,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运用课堂设问导入教学法,由教师先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说我在讲解《运算定律与简单运算》的时候,就问学生:“你们已经学习了四则运算的知识,但是你们知道当这四种运算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应该运用什么方法才能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吗?我知道你们不知道,所以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方法,一起来探索如何快速地解决问题?”我课前的设问让学生对这一章的内容产生了好奇,他们想知道四则运算还有什么不同的内容是他们没有掌握的,难道还有一些其他的解题技巧吗?实践证明,我的设问案例教学非常成功,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十分集中,一直都在思索着如何掌握简单运算的定律。

四、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案例导入

教学

数学学科与学生学习的其他学科都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提高导入教学的效率,我们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导入数学课堂上,然后进行数学教学。教师引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觉得眼前一亮,消除学生上课的疲惫,调动他们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乌鸦喝水》这篇文章,学生对这篇文章都很了解,我在教学的时候就运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给学生上数学课,我询问学生:“为什么乌鸦将石子投入到瓶中水就上升了呢?”学生在听完问题之后,就开始思考乌鸦喝水与今天的数学课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师会在数学课上询问关于语文学科的知识?我的课堂导入让学生陷入了深思,每一个人都十分认真。

五、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导入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案例导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我认为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课堂导入,可以结合生活实物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在课堂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运用其他学生的知识进行数学教学,只要时机适宜,教师必将取得很高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N].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

[2]陈清容.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N].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第3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20-04

一、心理咨询案例教学现状

心理咨询相关课程是国内几乎所有心理学本科专业及应用心理学研究生的必修课程。与心理学专业其他基础课相比,该课程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强调对学生专业理念、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和自我成长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课程定位下,传统的讲授方式已经无法适应课程的要求。不少心理学专业教师尝试将国内外商学院和企业界广泛使用的案例教学法用于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效[1-2]。

案例教学法是对某一真实事件进行客观描述,师生共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善现实问题方案的教学方法[3]。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情景进行专业分析和问题解决,帮助其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从而提升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应对能力、解决能力和执行能力。案例教学的操作方法丰富多样,可根据特定课程的教学目标灵活运用。研究者对案例教学的阶段进行了划分[4-5],综合起来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1)提供案例,学生接收案例并进行自学;(2)组织讨论,一般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展开分析与讨论;(3)教师评述,引导学生交流、反馈案例分析情况与解决方案;(4)养成指导,延伸案例教学课堂的作用力,以案例为载体指导学生的持续行动。

研究者普遍认为,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有效促进学生将课堂能力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6-7]。同时,案例教学法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不仅能使学生积极投入自身的学习进程中,还能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师生均能从中获益。

案例教学法在多个学科中的成功应用也促使心理学专业教师针对一些特定课程,譬如“管理心理学”、“营销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积极探索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教学效果,并就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展开探讨。然而,鲜有研究关注心理咨询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问题。

心理咨询相关课程的实践性和伦理性极强,既要求心理测验技能、心理诊断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又要求职业道德操守和咨询师个人成长。单纯的案例分析和传统的案例教学法能为学生呈现真实的情境,但学生仍是旁观者,缺乏直接、真切、可感可触的体验。

本研究以面向应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探究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咨询相关课程中的创新及其应用,着重探索如何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融入临床心理学所独具的特色和优势,贯彻心理咨询实务的专业理念,以案例教学与课堂实训相结合为平台,实训服务于案例教学,并使其深化,从而实现教学式教学。

二、“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新型案例教学的

组织与实施

在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现有的案例教学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教材方面,缺乏适用于高校一线教学的专业案例集,也无更大规模的专业案例库;其次,在案例选择方面,个案咨询案例居多,不足以覆盖临床的实际情况;最后,在课堂实施方面,缺乏匹配的教学模式,在案例使用的过程中,案例分析多于案例教学,理论阐述多于实践操作。基于此,在案例教学的设计上,本研究将主要从案例选择、课堂教学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创新。

(一)案例选择

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本要素和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决定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好的案例应同时具备针对性、现实性、差异性和完整性。为满足本研究教学的需要,研究者编写并出版了《心理咨询实务案例集》作为课程的案例教材。其中的案例涉及个案面询、家庭治疗、团体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公益热线电话干预案例、灾后心理援助、案例督导等多个层面,几乎覆盖心理咨询领域。每个案例均为研究者的真实临床案例,并在保护来访者个人信息的前提下完整呈现。

该案例集所包含的案例分为三类:教学型案例、研究型案例和视频案例。每个类型的案例子集相对独立,各自承担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功能。教学型案例的重点在于应用心理咨询的专业态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能;研究型案例的重点在于以督导的视角进行深入探索,使学生树立自我成长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并提升其专业能力;视频型案例则在于使学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灵活应用,实现学习迁移[8]。

根据各案例所涉及的核心理念、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每个案例后列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根据该目标设计的、在一线课堂可操作的“问题讨论”和“建议作业”,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案例,在课堂实施中有的放矢。

(二)课堂教学

在本研究中,课堂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在于“案例”与“实训”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在传统的案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研究引入多层次、多样化的课堂实训。实训内容与案例密切相关,实现对案例功能的深化和拓展。课堂教学模式示意图见图1。

图1 课堂教学模式示意图

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本质上遵循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9]。基于这一原则,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可分为了解、体验和表达三个循序递进的环节或阶段,以案例贯穿,最终使学生实现对知识、技能的内化。本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对三个环节都进行了调整和创新,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第一,了解阶段。传统的案例教学是让学生先看案例,再讨论问题。本课程是先让学生阅读案例后面的“问题讨论”,引导其带着具体的思考路径进入“故事”,既提高了解效率,又能借助真实的故事背景体验心理咨询师或心理督导师的角色,以此产生参与感、角色感和责任感。

第二,体验阶段。结合课堂所选用的具体案例,针对“无条件接纳”、“共情”、“真诚”、“尊重”、“倾听”等核心专业理念进行课堂实训,将团体辅导、角色体验、模拟咨询、专业素质训练、自我成长体验等多层化和多样化的互动体验方式引入第一课堂,实现案例教学与实例实训相融合,让每一位学生在一线课堂中都有体验、训练和成长的机会。

第三,表达阶段。基于了解和体验展开“问题讨论”,聚焦解决问题的方向或方案,通过小组讨论、自我开放、互动分享等形式,使了解和体验的部分得以强化,并内化于个体。同时,强调保密原则,以尊重和保护个人信息。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课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专业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现实感与带入感相结合;参与度和卷入度较高。

(三)课后强化

为了拓展案例教学的功能,除课堂教学外,研究还设计了配套的课后强化部分。一方面,各个案例后列出了相应的“建议作业”,指导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分析、反思案例,最大限度地发挥案例的功能;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运用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加以分析、解决。这两个方面实现了对教学目标的深化与延展,目的在于启发深思,指导探索,促进行动转化,从而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意识与能力,推动课堂学习转化为无止境学习。

三、新型案例教学的优势及未来展望

案例教学的方法于19世纪70年代起源于哈佛大学法学院,随后哈佛大学商学院和医学院成功运用这一经验,使得这一方法在全球得到推广。引进中国后,该方法在许多学科,尤其是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检验和发展[10]。然而,这种简单移植的案例教学法存在适用性的问题,并不完全适合心理咨询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案例教学的基本框架下,开发与心理咨询课程有更高匹配度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十分必要。本研究从案例选择、课堂模式、课后强化等多个环节加以创新,形成了案例教学与课堂实训有机结合,了解、体验、表达循序渐进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

(一)新型案例教学的特色

本研究以案例教学作为切入点,以课堂实训为依托,将团体辅导、角色体验、模拟训练、专业素质训练等心理咨询专业培训方法引入第一课堂,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实训中都有体验、训练和成长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的临床素养,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研究首先突破了以往案例选择上所面临的难点,即案例不能说明事物整体,学生获得的知识难以汇总进一个整体框架中,对概念、原理等概括化知识的批判性分析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11]。在选择案例时,同时考虑案例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案例难度、时效性、教师自身的掌控程度及与目标学生的相关度等因素,使得案例集融专业性、可读性和创新性于一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目标。案例集相对独立的写作模式也使得其具有更好的推广性,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受众和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案例。

在整体教学模式上,案例与实训两个环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使学生从了解、体验、表达到内化,逐层深入, “知”与“行”实现统合。案例教学模式在盛行的过程中不乏批判性意见[12-14],其中一种意见认为,案例教学过于强调诊断和建议而忽视了真实行动,这种现象被称作“知—行”脱节(knowing-doing gap),即学生善于分析如何去做却无法付诸行动[15]。曾有研究者尝试在管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中引入角色表演等形式[16],突破了以往理论分析的单一模式,实现了向真实体验的转化。事实上,对案例本身的分析和对真实情境的体验同等重要,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案例教学方法创新的一大难点。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思想建立了“案例”与“实训”两个部分的连接,在案例分析中注重基本知识、理念的传达,在实训环节体现内容精细化、形式多样化、体验深入化。与以往的“观察式”案例教学(即举例子、分析案例)不同,该模式可以说是一种“融入式”案例教学,重视基于案例的模拟、演练,以更好地实现“知”与“行”的统合。

(二)新型案例教学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咨询有“术”亦有“道”。前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后者则有更高境界,揭示事物的本原。因而,“术”、“道”兼顾,并实现由“术”至“道”的提升,正是“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努力探索新型案例教学模式试图实现的更高目标。基于课程前后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收获的调查,新型案例教学模式在实现该目标过程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首先,虽然大多数学生的本科专业是心理学,但在其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接触案例教学式的学习,说明这种教学法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相对缺乏。通过对学生课程需求的调查发现,学生最关注“心灵成长”和“临床操作”的提升。这两方面分别对应个人成长目标和专业成长目标,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临床操作”为“术”,“心灵成长”则为“道”,这也体现出学生追求的目标与本课程的目标定位是一致的。

其次,学生对案例类型和课堂实训形式的诉求与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类案例和实训环节达到的效果相一致,说明这种新型案例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需求,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要。通过分析学生对课程整体感受的词语概括,可以发现,学生的主要感受表现在三个方面:(1)课程本身的特征,集中表现为“实践性、体验性、趣味性、形式多样”;(2)学生个人的感受,普遍认为“高卷入度、氛围放松、印象深刻”;(3)最终目标的实现,学生认为在“心灵成长、自我觉知、迁移能力”方面获益最多。这与本课程“专业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现实感与带入感相结合、参与度与卷入度较高”的特质定位一致。

最后,经过一学期的案例教学,课程在学生临床素质提升和专业目标达成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促进了对心理咨询行业的理解,还大大提升了学生在感受、觉察、自知和人际沟通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同时,课程教学达成了对学生心灵成长、专业态度、理论知识、临床操作等方面的培养,推进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未来研究展望

有研究对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认为重要的技能课程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咨询”是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课程,但同时“心理咨询”又是他们最欠缺的技能[17]。这间接反映出心理咨询相关课程在技能传授的目标达成方面尚有较大差距,最终导致学生“有学历,无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供真实、生动的临床体验平台,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多重目标,才能有效地解决当前所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探索了案例教学方法在“心理咨询理论与实务”课程中的创新应用,编制了适用于相关学科教学的案例教材,研发了课堂实训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尚存不足,有待深入探索。

其一,本研究只涉及研究生,时间短,人数少,有待在本科生群体中实施教学,通过实践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

第4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

引言

素质教育伴随教育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新课改对高中地理的教学理念做了一系列的规范,希望通过这些变化,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加新颖、丰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案例教学因其形象、生动,与生活紧密联系逐渐被引入高中的地理教学课堂,使高中地理课由枯燥的理论基础变得精彩纷呈、充满活力、富有魅力。通过教学形式的变化,调动课堂分为,提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不断清晰,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特点

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已经接近于成人,智力成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能够形成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看待事物发展的方向。地理案例教学是采用案例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地理、研究地理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首先,要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其次,选用的案例要与时俱进,将当前的社会要点问题加入其中,通过实践联系理论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讨论总结,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能深入研究,举一反三;最后,案例内容的选择要丰富、饱满,帮助学生拓宽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优化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的开放性

采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对于案例的设计与选择必须是开放的,是学生熟悉的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分组讨论研究之后能够得到解决,与教学大纲进度相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且递进加深。同时,背景问题要巧妙的设置,以合适的方式引入,能够激发灵感,拓展思维方式,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成绩的进步。例如在讲授《地震》这一课时时,可以将5.12汶川地震、昭通地震等引入教学案例,进而讲述、震源、横波、纵波、地震的形成,世界上的几大地震带等一系列与地震相关的问题由此引出,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在完成基础教学目标后,可以将地震区的气候变化、民族宗教、矿产资源等知识加入其中,使课堂更加饱满、生动,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二)教师的引导

课堂是师生共同配合互动完成的,对课程采用合适的案例进行预设后,要加强引导,促进生成。通过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态度,展现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案例教学法是启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不断深入的过程,可以有效地弥补理论教学在实践运用中不足的缺点。通过理解、尊重学生个体的思想方式,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在《天气系统》这一课时时,此课时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并且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密切,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所在城市的气候特点,然后再讲述冷锋、暖锋及其过境前后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具体操作的方式掌握所学的内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指导层次。

三、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案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为了能够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增强学生分析问题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案例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选择案例内容要丰富,形式多样。首先,选择的案例要符合地理教学的要求,遵循教学大纲的设定目标;其次,选择的案例是源自于自然界或者是现实生活里客观存在的具体实例,例如《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等最具代表性;最后,案例要具有典型性,突出主要的地理特征并且能够反应出地理规律,《气候》可选用地中海、热带雨林气候等。在表现形式上,可以采用文字、图像、数据、景观、剖面图等多种丰富多彩又别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二)明确教师角色与职责

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法,对自身的角色要有一个清楚的认定。通过改变教学形式把理论知识精细讲解,讲透彻、培养学生自主构建地理知识体系的能力,形成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与学习环境,完成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要彰显教师的智慧和教学水平,具有客观典型性,同时要与课时要求的教学内容相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要引导学生对案例内容分析讨论,处理好设定的具体问题。对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促进新旧知识点融合,使课堂具有真实感,充满活力。

四、总结

地理是一个系统,是相互影响与作用分体的合并,大气系统,季风洋流、气候环境、地址地貌、自然灾害,都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通过案例教学加以引导,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运用,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促进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好的为升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秀梅.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初探[J].才智,2014.15:186

[2]王海虹.论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赤子(上中旬),2015.10:173

第5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民法学》教学的改革应当是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联盟探索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民法学》的教学首先是应从课堂教学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环节,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真实参与的法律环境去对法律素材进行分析,训练学生“像律师和法官那样”的思维方式。通过大量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技巧训练,强化其在分析案件、进行抗辩、起草法律文书等方面的技能,提高他们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

一、继续加强并深入完善课堂教学

讲授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也是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讲授是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介教材为工具”的封闭式、单向传输的课程教学模式,是教师紧扣教学大纲、教材编和讲义进行授课。课堂讲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知识,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缺乏独立的思考,结果是导致了学生“知道了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是什么”。所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在今天受到了广泛的批评。批评者认为,课堂讲授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导致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被忽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批评者不能否认的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课堂教学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有利于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传授,并可以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所以,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并非全盘否定,而是不断加强和深入完善。

因而,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力求以生动幽默的语言词汇和丰富多样的社会现实中的素材将深刻的理论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民法学基本理论形象和深刻地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系学生,主动关心学生,在教学中保持满腔热情,帮助学生认识和分析法律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教师要备课充分,资料准备翔实,善于学习,相互切磋教学经验。同时我们欢迎学生提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解答。对于对民法学学习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还要给予特别指导和帮助。

二、积极推进参与式教学

培养应用性法学人才,必须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知识有更为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进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真理、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

课堂上,我们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直接参与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作主题发言、以寝室为单位选派代表分组辩论、自愿结成小组集体完成论文写作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只针对重点问题来展开讲授,让学生自主开展研究讨论和撰写小论文,也证明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为使抽象的理论学习生动而不枯燥乏味,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提出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在课上进行讨论发言,并讨论发言情况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之一。在这种教学方式

转贴于论文联盟

下,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对话,同步思维,既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还能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看书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对于调动和发挥论文联盟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上,我们尝试让学生独立讲解某一节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备课、写教案讲义、制作课件,然后进行十到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并且把讲课情况作为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学生由于专业、基本功和思考问题角度的差异,备课、讲义和课件的制作也各有侧重,讲课的方式方法相应都有区别。通过这种互换式的教学方法尝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借助学生的多角度思考方式,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在民法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上,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注重对问题的平等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启发;对教材的学习和经典著作的阅读相结合,注重基础的夯实和思想方法的理解;读书与论文写作相结合,注重学生研究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理解和认知社会的能力。

三、不断完善案例式教学

民法学教学应当与法学专业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结合,课程的学习要能够让学生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完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要主动参与到民法学教学中,积极思考分析面临的法律与事实问题,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大有帮助,进而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法律职业亦大有益处。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在讨论前,教师不具体讲解,学生自己阅读、查阅相关资料或开展社会调查,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积极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主动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就同一案例展开针对性的讨论,教师以理服人,通过不断的案例分析辩论使学生接受知识,而不是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在于学生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具体的法律条文来学习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则,而是通过学习、研究大量的案例来把握法律的精神和基本原则。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必须认真查阅、老师先前所发的案例汇编,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上,基本的方式是问答式、对话式或讨论式。教师在授课中不断提问,与学生就某个虚拟或真实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法律的原则、规则以和不同各种法律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上讲述依据法学原理精心挑选的虚构或真实的案例,展示法官对这些案例所作的各种判决,从而可以使学生了解法官是如何根据对法律的本质和目的认识以及对法律制度的理解来参与法律程序的。同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对他们所面临的难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在这些虚构或真实的案件中,学生或扮演律师或担任法官,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对法律的理解,结合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作出判断和裁决。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学生在运用法律推理时出现的不足和法律知识上的缺陷,引导学生对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要善于抓住重点,突出主要矛盾,对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课堂上,虽然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一起讨论理论上的问题和法律上的疑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

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批判精神。学生必须认真学习法律规范包含的大量深刻思想,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当今法律的目的和范围,并且判定该目的和适用范围是否仍然和我们现今的社会道德相一致。学生必须随时做好对老师们所说的话提出质疑的准备,对老师所说的话不但要理解,还要努力证实。

转贴于论文联盟

做好案例教学还要克服两方面的错误认识:即过分重视案例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和将案例教学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减轻了教学任务。案例教学的优点显而易见,但它不可能替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案例教学有效性的发挥是基于一定的条件假设,即在论文联盟开展案例教学之前,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必要的学科理论知识,才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与处事决断的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分迷信并全盘应用案例教学,课堂虽生动形象了,但学生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一节课结束后,留给学生的是一盘散沙,只是得到了一些零散的经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片面强调案例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是否需要采用案例教学,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应服务并服从于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实施案例教学意味着教师的任务减轻,因为教师不需要在讲台上讲授。其实不然,实施案例教学并非意味着教师负担的减轻,而是教师的工作性质和重心发生了变化。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要求更高,教师肩负的责任更重。首先,教师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单向流动,案例教学的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通过师生相互交流,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与职业能力。再次,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发动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鼓励学生在讨论和探索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学生对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进行透彻的思考和理解,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习惯了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缺乏主动性,不肯开动脑筋,发言不积极;有些学生积极性很高,但相互间不配合,敷衍了事,把案例课堂当作轻松课堂、趣味课堂。这是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两种极端表现。因此,教师要自如地驾驭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某一课程的讲授者与实施者,还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四、丰富和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6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一、继续加强并深入完善课堂教学

讲授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也是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讲授是以“教室为环境、以教师为中心、以纸介教材为工具”的封闭式、单向传输的课程教学模式,是教师紧扣教学大纲、教材编和讲义进行授课。课堂讲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知识,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前人的经验和知识,缺乏独立的思考,结果是导致了学生“知道了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是什么”。所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在今天受到了广泛的批评。批评者认为,课堂讲授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导致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被忽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批评者不能否认的是,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课堂教学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有利于系统的全面的知识传授,并可以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所以,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并非全盘否定,而是不断加强和深入完善。因而,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力求以生动幽默的语言词汇和丰富多样的社会现实中的素材将深刻的理论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民法学基本理论形象和深刻地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心系学生,主动关心学生,在教学中保持满腔热情,帮助学生认识和分析法律问题,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教师要备课充分,资料准备翔实,善于学习,相互切磋教学经验。同时我们欢迎学生提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解答。对于对民法学学习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还要给予特别指导和帮助。

二、积极推进参与式教学

培养应用性法学人才,必须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知识有更为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进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真理、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课堂上,我们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的直接参与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作主题发言、以寝室为单位选派代表分组辩论、自愿结成小组集体完成论文写作等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只针对重点问题来展开讲授,让学生自主开展研究讨论和撰写小论文,也证明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为使抽象的理论学习生动而不枯燥乏味,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提出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在课上进行讨论发言,并讨论发言情况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之一。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对话,同步思维,既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还能进一步促使学生主动看书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对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上,我们尝试让学生独立讲解某一节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备课、写教案讲义、制作课件,然后进行十到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并且把讲课情况作为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学生由于专业、基本功和思考问题角度的差异,备课、讲义和课件的制作也各有侧重,讲课的方式方法相应都有区别。通过这种互换式的教学方法尝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借助学生的多角度思考方式,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在民法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上,我们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注重对问题的平等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启发;对教材的学习和经典著作的阅读相结合,注重基础的夯实和思想方法的理解;读书与论文写作相结合,注重学生研究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增强学生理解和认知社会的能力。

三、不断完善案例式教学

民法学教学应当与法学专业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结合,课程的学习要能够让学生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完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要求学生要主动参与到民法学教学中,积极思考分析面临的法律与事实问题,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大有帮助,进而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法律职业亦大有益处。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在讨论前,教师不具体讲解,学生自己阅读、查阅相关资料或开展社会调查,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积极思考案例中的问题,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主动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就同一案例展开针对性的讨论,教师以理服人,通过不断的案例分析辩论使学生接受知识,而不是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在于学生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具体的法律条文来学习法律制度和法律原则,而是通过学习、研究大量的案例来把握法律的精神和基本原则。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必须认真查阅、老师先前所发的案例汇编,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上,基本的方式是问答式、对话式或讨论式。教师在授课中不断提问,与学生就某个虚拟或真实案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总结出法律的原则、规则以和不同各种法律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上讲述依据法学原理精心挑选的虚构或真实的案例,展示法官对这些案例所作的各种判决,从而可以使学生了解法官是如何根据对法律的本质和目的认识以及对法律制度的理解来参与法律程序的。同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对他们所面临的难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在这些虚构或真实的案件中,学生或扮演律师或担任法官,要求他们根据自己对法律的理解,结合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和法学理论作出判断和裁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出学生在运用法律推理时出现的不足和法律知识上的缺陷,引导学生对法律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要善于抓住重点,突出主要矛盾,对案件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在课堂上,虽然教师和学生地位平等,一起讨论理论上的问题和法律上的疑点,但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批判精神。学生必须认真学习法律规范包含的大量深刻思想,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当今法律的目的和范围,并且判定该目的和适用范围是否仍然和我们现今的社会道德相一致。学生必须随时做好对老师们所说的话提出质疑的准备,对老师所说的话不但要理解,还要努力证实。做好案例教学还要克服两方面的错误认识:即过分重视案例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和将案例教学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减轻了教学任务。案例教学的优点显而易见,但它不可能替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教学。

案例教学有效性的发挥是基于一定的条件假设,即在开展案例教学之前,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必要的学科理论知识,才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与处事决断的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分迷信并全盘应用案例教学,课堂虽生动形象了,但学生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一节课结束后,留给学生的是一盘散沙,只是得到了一些零散的经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片面强调案例教学而忽视理论教学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是否需要采用案例教学,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应服务并服从于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实施案例教学意味着教师的任务减轻,因为教师不需要在讲台上讲授。其实不然,实施案例教学并非意味着教师负担的减轻,而是教师的工作性质和重心发生了变化。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要求更高,教师肩负的责任更重。首先,教师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能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单向流动,案例教学的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通过师生相互交流,使学生逐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与职业能力。再次,教师要有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能发动学生广泛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鼓励学生在讨论和探索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学生对案例中所包含的问题进行透彻的思考和理解,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际的案例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习惯了传统的被动学习模式,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缺乏主动性,不肯开动脑筋,发言不积极;有些学生积极性很高,但相互间不配合,敷衍了事,把案例课堂当作轻松课堂、趣味课堂。这是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两种极端表现。因此,教师要自如地驾驭和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只是某一课程的讲授者与实施者,还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

第7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在课程教学中逐步运用的全程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其理解抽象的理论观点,掌握生涩的课程内容,拓展其对管理学相关知识的认识,还有利于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熟悉课程内容,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适当的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本科生《管理学》教学课程中实行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案例教学成效的关键。教师要在充分熟知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选择知识点相符、难度相当的案例。选择的案例既与教学内容相关,与教学进度相符,知识点的难度和接受程度又不宜过大,还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这不仅需要教师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量,以更加的熟知并明确教学亮点和学生需知点,还需要教师细心的了解、搜集并挖掘学生的求知点,以便选择的案例符合学生的心理期求。这样才能选择出合适的教学案例,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管理学》课程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优劣势

互动式案例教学的特点在于将实例引入课堂,将理论串入实际,实行全员参与的堂前、堂中和堂后的全程互动式学习。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师生间相互平等的交流探讨。学生由听众变成课程教学的参与主体,教师由权威讲解变成课程教学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二者同为主体,互动讨论。在《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实行互动式案例教学带来了较好的成效,由于课程内容和互动式案例教学方法特点等因素的制约,运用此法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2.1优势分析

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给课堂环境、师生关系和教学质量等许多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该方法的影响主要包括:(1)转变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师生交流沟通的机会,改善了死板的教学环节,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氛围。在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由以往的主动讲授和被动接受转变为现在的自由、互动讨论,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亲近,更显尊重和信任。(2)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了他们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大胆质疑的精神,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性格和能力。(3)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讲授技巧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在无形中锻炼并提升了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4)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无形的延长了学习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互动式案例教学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思考案例,查阅相关知识点,以便带着问题和兴趣参与案例讨论。这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更有效的互动探讨案例,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更加强了他们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从整体上而言,教师和学生通过对互动式案例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究,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和问题的认识由个别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由微观到宏观,更好的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知识。这有利于改善《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2.2劣势分析

但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案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使该方法流于形式,成效甚微。该方法对师生的要求较高,其容易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案例选择不合理。若是教师提前没有全面考虑到教学内容、进度、难度和要求,学生需求及求知心理等因素,则可能会导致案例选择不合理。进而使案例教学的内容和环节设计、构思等方面出现问题,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实行成效。(2)堂前准备不充分。若是教师堂前没有详细讲解课程理论知识,则不利于学生理解案例。若是教师堂前没有熟知案例,在出现探讨障碍时,可能不会较好的引导案例讨论,调节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若是学生堂前没有按照教师要求仔细阅读、思考案例,可能会导致课堂探讨环节不顺畅,浪费课程时间,发言较少。(3)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课堂时间较短,若是教师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易导致师生互动较少,讨论效率低。若是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思考时间较短,思路易受限制,不易进行深入思考。若是教师讲解过少,学生思考时间较长,易疲惫懒散,不易形成有序的互动,有时彼此推脱,较依赖教师最后的解答。(4)教师易于照本宣科,探讨引导不合理,现场氛围沉闷。若是讨论受阻后,教师主动分析案例,自行按课本知识点笼统讲解,而非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分析问题所在,畅所欲言各自观点,积极发问各自疑惑,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参与力度,使案例教学失去意义。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留出适当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引导其开发性思维,拓宽其思路,恰到好处的指引案例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运用多元化的问答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等较难把握。

3《管理学》课程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真正的实现互动式案例教学,必须保证教学的有序性和结构性。互动式案例教学不是简单的问答,而是师生相互探讨,关注实际问题,寻找相对较好的解决思路和方法,是一种教学方式的革新,也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因此对师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改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水平,增加知识储备,更新知识层次,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高并超越自己,为学生提供较好的教学环境和适当的学习方式。从案例选择、堂前准备到案例探讨及后续引导等方面都需精心准备。学生应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坚持堂前预习、堂中学习和堂后复习,积极的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经常思考,善于请教。

3.1案例选择

案例选择是否合适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基础,而在《管理学》课程中采用互动式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因此,课程教学的内容是决定案例选择的关键因素,学生兴趣点是影响案例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而兴趣是激发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探讨的动力。首先教师需要考虑到课程知识点和案例的关联性,分析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有选择性的筛选案例,使其既要与教学内容相关,与教学目标相符,典型贴切,又要避免抽象、难理解的案例内容。其次教师需要堂上堂下搜集学生的求知兴趣点,既要知道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的内容,又要了解学生渴望了解学习的知识和期望的教学形式。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整理归纳教学知识点,综合考虑教学要求、内容、进度、难度、关联性、接受度、学生求知心理和兴趣点,同时注重增加案例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使所选案例既能包含学生需要学习和巩固的知识点,又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挑战心理。

3.2堂前准备

堂前准备是否充分是案例探讨顺畅的保障。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根据自身条件做好堂前准备工作。在选择案例后课堂讨论前,教师应首先应详细讲解课程理论知识,深入分析重点难点,为延伸的案例教学打好基础工作。其次熟悉案例内容,注意认真的构思和设计案例讲解和讨论环节,如何在适当的时候抛出相关问题,考虑到在哪个环节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探讨障碍,在讨论受阻时如何恰当的引导,如何把握全局,更好的让学生全员参与。注重基本知识点和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合理的安排正常教学内容和案例讨论的时间间隔,不要使学生疲于堂前案例准备。同时鼓励学生堂前预习,带着问题和疑惑参与案例讨论。学生在堂前应按照教师要求认真预习案例,自觉学习,分析相关问题,争取在案例探讨前“吃透”案例,在案例讨论时可以较好的陈述或提问。争取经过案例讨论自身可以充分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了解如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3案例探讨

案例探讨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采用专人负责式的分组讨论或个人负责式的全员讨论。在案例探讨开始时,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时间安排,如讲解时间、思考时间、探讨时间和总结时间。在案例探讨进行中,教师首先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案例讨论,思考案例存在的问题,相互协作发现新问题,共同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在了解案例时热情高涨,而到思考所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时行为散漫,应付式的答解案例。其次适当的引导学生,调节课堂氛围。在学生遇到思考困难时,适当的指引其思路和方向,以保证案例探讨不偏离主体的顺利进行。然后注意进行启发式探讨,适时的提出启发性的模糊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思考分析,使他们从多种可能性出发做出多种备选方案,并分析评价各方案,做出合适的决策。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注重整体效果,力争全员参与,而非个别学生。学生在案例探讨时应发挥主动性,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不断比较分析各种决策的优缺点,最后积极的向老师和同学们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相关疑惑和大家共同讨论。

3.4题外引导

第8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党校;课堂互动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71-02

案例教学是通过分析一个或几个真实或虚构的事件,以集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总结点评等方式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引发学员广泛思考,以增强应对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使学员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身份思考问题,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在党校主体班次教学中,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更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有助于激发学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更好地完成党校培训的目标。

一、案例教学应用于党校课堂的现实意义

党校的职责是宣传党在新时期改革、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升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只有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交流互动,才能更好地影响和教育学员,实现党校“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使命。

1.案例教学实现了教师和学员平等对话、思想碰撞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员为主体,但在目前的党校教学中,更多的还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很少涉及学员如何学,师生互动的机会很少。为了引导学员自主学习,各级党校都在思考转变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在案例教学中,学员唱主角,师生双方地位平等,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课堂变成教学双方互相启发、共同讨论的互动场所,学员可以向教师提出质疑,教师只能以理服人,不能强迫学员接受自己的观点,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思想碰撞。

2.案例教学有利于教师不断充实自我,提高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倾听并回应学员的观点,为达到教学目的,提高互动效果,教师必须对授课过程进行总体规划,对要呈现给学员的案例认真挑选、编写和设计。对教师来说,在课堂上引导学员讨论、分析问题,是将自己置身于复杂的、多变的思维活动中,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认真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立场,并根据学员的年龄、职务、职业等特点来预测他们的观点,分析他们的选择可能造成的结果。即使准备的再充分,在课堂上也有可能遇到难以应对的问题和突境,需要教师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才能机智应对。可见,案例教学对师生双方均是有益的。

3.案例教学有助于学员提高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党校的教学对象是领导干部,他们参加培训是希望分析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许多还是难以解答的深层次问题,即使是理论水平很高的教师,也很难就这些问题给出令学员满意的回答,更不可能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党校培训应该教给学员的是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员挖掘自身理论素养和实践体验,分析和解决案例中那些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员通过合作和教师引导,独立或共同做出判断和决策,有利于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提高他们在现实工作中应对各种新问题和突况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案例教学运用范围广泛,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但在党校课堂上,其步骤基本上是一致的:选择案例、提问设计、展示案例、课堂讨论、点评案例。

1.选择案例

选择案例要遵循如下原则:一是真实性,党校教学中运用的案例要来源于各级领导干部的现实工作,不能主观捏造,这样才能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典型性,要紧贴教学目的选择案例,入选的案例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代表性,使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三是广泛性,案例的来源应当是广泛的,可以通过报刊、杂志、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收集;案例选择还应该有广泛的共鸣性,使不同经历、年龄、职务、文化水平的人都有话可说、普遍关注。四是时效性,案例要突出反映社会热点问题,在符合领导干部培训需求的同时保证趣味性和关注度,这样学员才会有讨论的热情。

2.提问设计

问题设计的几个原则:首先,编写问题前要熟悉教学对象,要有针对性,教师必须会换位思考,如果不考虑学员是否有兴趣回答、会怎么回答,答案是否有意义,课堂讨论就会不得要领。其次,问题设计应当以矛盾为导向,针对案例中的情节,体现不同观点之间的矛盾冲突,才能引发学员思考和争论。最后,难易适度,问题设计要符合党校学员的年龄特点、生活经历、社会地位和思维习惯。问题太深奥或太尖锐,学员会因为没有把握或出于领导干部的谨慎考虑闭口不谈;太浅显学员则会丧失讨论的兴趣。提问设计应该紧扣教学主题,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表及里,最终达到完全分析案例的目的。

3.展示案例

根据案例内容和教学目标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展示案例。可以用文字材料展示,即把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关于案例的文字材料发给学员,文字材料应当提前发放并告知预习重点,这种方式适合情节复杂、篇幅较长的案例,如政策讨论、制度执行方面的案例。也可以由教师口述案例,或通过音频、视频展示,这种方式形象生动、画面感强,学员感受更强烈,适合情节相对简单,情感丰富或矛盾冲突明显,能调动学员情绪的案例,如民生、环保、突发事件方面的案例。还可以通过学员表演的方式,即在课堂中组织学员模拟再现案例内容,直接让学员参与到案例的准备过程中,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参与热情,加深对案例的认识理解。

4.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教师应指导学员提前研究案例、查阅相关材料,为课堂讨论打好基础。课堂讨论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安排学员分组讨论并指定组长,每个小组7~10人为宜。为培养学员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小组讨论要求每位学员都要发言,由组长整合组员观点并达成统一意见后,由组长或者小组代表阐述观点,有不同意见的学员也可以发表见解,时间5~8分钟为宜。接着展开各小组间的多方辩论,通过辩论学员的思路会更开阔,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更多元化,处理问题的信心会更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既要注意收集学员的主要观点,尤其是分析问题时的“闪光点”,为点评做准备;还要组织课堂,创设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对发言不积极的学员加以引导,当讨论冷场时打破僵局,脱离主题时及时调整,才能获得最佳讨论效果。

5.点评案例

点评是案例教学的“点睛”之笔,又分为内容点评和表现点评:内容点评是归纳学员的观点,阐述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分析案例中行为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表现点评是对学员在讨论中分析是否恰当、观点是否正确、决策依据是否充分、推理逻辑是否严谨、是否有创新性等方面进行评定。表现点评应当以正面鼓励为主,对积极发言的给予肯定,对有独到见解的予以表扬,对发言不够积极地进行鼓励,以激发学员的参与积极性,达成案例教学的目的。

三、在党校课堂普及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改变了教师独自主导课堂的授课方式,以学员为主体,形式灵活的同时也增加了不确定性,教学难度提高。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增强课堂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主导案例教学能力的培养

相较于传统教学,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选择、编写案例,充当“编剧”的角色,要求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捕捉现实热点、难点问题和选择适合切入点的敏锐性;其次要组织教学,充当“导演”和“主持人”的角色,当课堂讨论出现无人发言、争论过度、偏离主题或学员提出无法回答的尖锐问题等现象时,最考验教师驾驭课堂、临危应变的能力;最后教师要进行点评,充当“评论员”的角色,如何表达才能在整合学员观点的同时,提出让人回味无穷的独到见解?可见,主导案例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很多党校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进行案例教学的经验不足,驾驭课堂、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够,被学员牵着鼻子走或让学员问倒的情况时有发生。有能力主导课堂的教师稀缺是制约党校案例教学发展的瓶颈之一。

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锻炼主导案例教学的能力,尽可能多的掌握前沿理论知识,多积累、多思考、多练习,用训练主持人的方法来训练应变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调研、挂职等方式熟悉领导工作,了解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和工作套路;才能在课堂点评时深入浅出、见解独到,真正地驾驭课堂。

2.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

提倡案例教学并不等于否定传统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大胆革新和有力补充。党校干部培训是一种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形式,重视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案例教学是提高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尽量推广。但案例教学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案例源于现实,往往涉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级别的事例,学员要超越自身生活经验和工作实践分析案例,更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分析能力。案例教学需要基础知识的铺垫,在开设案例式课程之前,先要进行系统的知识讲授。其次,案例教学最大的不足就是非系统性,学员不可能只通过分析案例就得到全面的教育,案例教学还要求有充分的讨论时间,但党校培训内容繁多、课时不足,现阶段用案例教学取代传统教学是不现实的,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案例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才是提高教学效果之法。

3.关注不活跃的学员,确保每个学员都能学到知识、得到锻炼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个学员都得到提升,但教学中往往是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员踊跃发言、收获颇丰;内向保守、能力欠缺的学员很少发言甚至一言不发,整堂课游离于外。真正需要锻炼的人反而得不到锻炼,教学效果甚至比不上传统的满堂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针对这个问题制定应对的方案,注意调动所有学员特别是不活跃学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时进行角色定位,使每位学员都有明确的任务,这样学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还可以检查每个学员的讨论记录及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等并进行成绩评定。尽量确保每个学员都能学到知识、得到锻炼。

案例教学是党校课堂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将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切合,有助于培养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因此,积极推进案例教学在党校课堂中的运用能够更好地贯彻党校的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1]刘炳香.领导干部案例教学与执政案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2]张志明,刘炳香.中央党校案例教学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第9篇: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案例范文

1选择案例,综合分析

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案例的时候,要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注意案例与课堂内容的契合性,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便达到课堂效果。通常情况下,教师所选择的案例都比较容易使人接受,具有很强的情境性和细节性,能够很好地把学生引入进去。同时,教师应当注意课堂时间和课堂效率,设计大案例的时候要少而精,从而把握课堂时间和教学效果。除此之外,当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案例的时候,教师要阅读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一个全面细致的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案例内容,并指导学生把案例和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案例的能力,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点。

2小组学习,探究问题

对案例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划分成组,让学生进行组内分工、学习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及集体意识[2]。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和认知是不同的,因此,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内心的想法,充分挖掘剖析案例,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形成共识。

3全班交流,分享成果

全班交流是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高潮环节。在这一阶段中,首先各个小组的组长代表本小组去把组内探讨的结果陈述出来,同时还要接受同学们的提问,并对提问进行积极回答。对于意见不同的问题,全班要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从而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归纳,深化提高

教师要对本案例的探讨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作用特别重要,教师在总结的时候,要准确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成果给予一定的肯定,同时还要对其成果进行明确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学习。除此之外,教师的总结还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空间,启发学生如何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如何正确展开分析思路,如何将这种思路运用到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进一步深化问题,深化课堂内容。

5实施方案,强化技能

教师的总结归纳还不是案例教学法的结束阶段,最重要的是最后这个环节,就是实施具体方案,强化学生的技能。我们需要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模拟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方案,增强学生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3]。通常情况下,教师做完评价总结后,案例教学就结束了,但是,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一般的理论是很难展现真正的教学效果的,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方案实施,切实让学生体验到实际的管理才能发挥出案例教学的效果。只有让学生参与方案实施,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才能让学生掌握重要的管理方法。同时,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训练要以案例为背景,符合案例中解决方案的要求,让学生按照案例中的角色来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