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环保意识范文

大学生环保意识精选(九篇)

大学生环保意识

第1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范文

环保意识是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又是人们为保护环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经济活动和社会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人与自然互相关系的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素质不但包含人体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还包含了心理、生理和社会文化三种因素相互联系的层次。素质是由心理素质、生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构成,是在外在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征、结构。

环保素质是指人们在外在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及实践能力,保护环境的素养。

一、大学生环保意识的现状

大学生环保意识水平整体上不高,对基本环境知识掌握较好,并对环境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但在保护环境行动方面表现相对滞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知行协调脱节、环保实践欠缺、大学生环保意识中有较强依赖政府的特征。

1999年媛等组织的针对云南省内师范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师范大学生的有关环境的参与意愿与关注程度较高,对一般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偏低,环境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差,对接受系统的环境教育持积极态度。2004年陶文娣等对北京市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环境意识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大学生的环境知识总体水平较低,且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不均衡性; 环保参与意识较强,但行动滞后;大学生对政府寄予厚望,但同时又对政府工作缺乏了解。2006 年宋悦华等对大连理工大学在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基本环境知识掌握较好,并对环境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但在保护环境行为方面表现相对滞后。

二、大学生环保素质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的环保素质不高,主要有以下几种体现。一是对环境知识认知程度不高。大学生对环境基础知识、环境热点问题、环境新概念、环境法律法规等了解很少。二是环保情感处于浅层次。大学生对大气污染、气候变化、土地沙漠化等与自身关系紧密的环境问题关注程度高于那些潜在的、更大危险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化锐减等。大学生对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的普遍的缺乏关注,对人类的未来发展缺少思考,环保情感还处于浅层次。三是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还未养成。环保行为是环保情感的外在表现,是实现环保道德目标的手段。四是环保实践技能较差。环保实践技能是指人们发现环境问题,分析、解决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技能是很欠缺的,处理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很低的。

三、环保意识与素质培养的关系

大学生的环保素质是指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行为规范以及实践能力等所特有的教养和锻炼。

大学生的环保素质首先是要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环保意识是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水平和为保护环境而采取行动的情感、意愿的表现形式。环保意识是构成环保素质的基础,它包括环境知识、环境观念以及对环境的态度。

大学生的环保素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是人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对自然环境的道德感、责任感和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行为规范。其表现是:在观念和情感上能正确看待人在整个自然界中所处的地位,合理把握人的生命存在与万物存在的连带性关系,对自然界报有感恩情怀,明确善待自然,善待其他生命形式,就是善待人类自身的高尚生态道德情操。

大学生的环保素质还包括生态审美能力。生态审美能力是人们在正确认识自然、正确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把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和美学知识相结合所形成的欣赏自然,探索自然、善待自然的能力。

四、提高大学生的环保素质

第一,强化环保意识。环保意识是提高环保素质的基础,来源于对现实危机的正视、反省、反思和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再认识。

第二,学习和掌握环保知识。环保知识是构成大学生环保素质的重要内容。环保知识是开启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生之门的钥匙,是人进行决策的依据和行动指南。

第三,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服务社会大众。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可配合环保部门在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纪念日开展一些公益性宣传活动。还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如到公共场所打扫卫生等。积极响应团委的号召,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回收废纸、废旧电池。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既增强了教育效果,提高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使其能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树立公德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四,关注身边的小事,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平时用餐少用或不用一次性泡沫塑料盒、食品袋。让学生意识到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自觉实行环保行为,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减少废物带来的污染,而且能大大地改善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生活活动形式和行为特征的总和。生活方式既是环保素质的体现又是提高环保素质的途径。

五、培养大学生环保素质的必要性

公众环保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环境状况保护和保持的基础,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人才,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环保素质将直接影响我国环保事业的成效。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的环境教育,传授环保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环保素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和了解自然,接触到多元的文化观点,而且能够通过亲身环保体验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能够帮助学生积极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进而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社会、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

2、有利于拓宽高校德育内容

通过开展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而且还能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真正意义,使学生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有更加深切的体会和认识。“德育的‘绿化’既是德育满足人的包括重视生活和环境质量在内等新愿望的需要,也是德育在新时期焕发新面貌的需要”。因此,环境教育可以拓宽高校德育内容。

3、有利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和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坚实基础。因此大学生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发展观,培养大学生的环保素质,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4、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持续有赖于发展,发展才能持续。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自然界的各种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毫无节制的向自然界索取各种资源。人们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同时,严重破坏了自然界各种资源和生态平衡,使人类自己陷入生存危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高等学校应把环境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培育大学生的环保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才能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力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它要求大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要具有良好的素质。只有让大学生学会了环保知识,掌握了环保技能,才能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环境问题,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悦华.大学生环境意识现状调查[J]. 当代青年研究. 2007(02)

【2】解红晖.我国大学生环境意识研究综述[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06)

【3】于秀华.大学生的环保素质与成才[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第2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范文

关键词:环境;人类行为;和谐共处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2.203

蕾切尔・卡逊六十年代所撰写的《The Silent Spring》(《寂静的春天》),首次给人类对破坏环境所造成的恶果敲响了警钟,该书获得当年度的普利策文学奖。美国盛行的谚语:Earth is not a gift from our parents,it is a loan from our children(地球并非父母所赐,而是子孙所贷)和Man is a child of his environment(环境是人类之母)以及近些年来流行全球的环保词汇,如Environmentally friendly/Go gree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环境友好、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热词进一步唤起了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并推助保护环境行为。

由于我国前段时间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恶果和弊端日益彰显,We will never develop our economy at the expense of sacrificing our environment(我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从目前大学英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上来看,加大全新的人文性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厚重的文章,如:I like animals.How can colleges go green on campus等等,凸显了厚重环保意识、优化环保行为的人文性质,让环保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 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内容指自然环境中的水、空气、阳光、动物、植物、垃圾、能源、声音等地球上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态。但资料表明,目前物种消失加剧,生态失衡,珍稀动物将有灭绝的危险,原因就在于人类的破环。人类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2 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推动地球和生物界的发展和进化:植物不仅推动了地球的发展,也推动了生物界的发展,而整个动物界都直接或间接依靠植物才获得生存。为地球上一切生命提供能源: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的光能。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自然界中有各种物质循环,绿色植物和非绿色植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人类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远非用之不尽、取之不竭(inexhaustible)。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活动,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且仅有的家园,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蕾切尔・卡逊.The Silent Spring.(寂静的春天)[M].

第3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 五年制师范生 环保意识 可持续发展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出现人与自然界关系失衡的问题,自然环境的恶化也给人类带来了难题和挑战。与其在环境破坏了以后再想起怎样挽救不如在环境还没有被破坏的状态下,想想如何保护环境来得更实在,人类作为依赖大自然生存的生物有义务保护自然环境。环保意识应该从学校教育开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更应该履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义务,多角度地对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行培养 。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当前形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加快,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有现代化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承受了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等危害,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是利用改造和破坏自然的过程,人类活动在产生巨大的收益与效果时,我们也看到了自然界的千疮百孔。如臭氧层漏洞、植物急剧减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两极冰川不断融化等,都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回敬和警示。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共同追求的双效益目标。但是现在的环保教育侧重于探索环境的长期影响,易使人们产生环境保护离我们还远,是将来之事的错觉,往往被误认为环保是超前的“奢侈品”而造成观念上的滞后。因此,在环保问题上,只有观念转变才会有实际行动。环保教育的关键应在于环保思想的宣传和环保理念的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不仅是现代科学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必然。

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环境保护已经逐渐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努力,以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与手段,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与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据相关统计,污染环境的因素大部分来自化学物质。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环境保护的教育,同时运用化学方法对环境污染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有效将环境保护融入化学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提高其环境保护的意识。五年制师范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中小学教育,因此对他们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这也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从多角度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

1.把环保教育纳入到教材当中

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并善于发掘教材中可进行环境教育的元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在做课堂实验的时候如果产生了气体,除了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可以要求学生思考产生的气体或者是物质对环境是否有影响,还可以结合有机物的内容向学生讲授白色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化学相对于其他的教学科目来说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更有优势,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污染物的成分,分析对环境的危害到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在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化学教师作为化学教学的主导,要求其具备自身应有的良好素质外,还应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法》等,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要将环保意识充分渗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应搜集与化学有关的环境保护的资料与知识,随时随地贯彻于化学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最后使得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

2.利用实验教学渗透环保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对培养环保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将环保教育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化学实验中总会产生一些气体或者物质,在这些物质中有很多都是有毒气体,或者是对环境产生污染的有害气体,如果这些物质散发到空气当中就会对空气或者是水产生污染,所以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要尽量避免这些有害物质扩散到空气当中去,可以采用封闭式的实验室进行实验 ,对实验当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要及时的进行处理或者是经过处理以后再回收利用。为了进行环保的实验 ,国外发明了微型的化学实验方法 ,这种实验方法除了能够减少实验用品的使用外还可以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与扩散,所以我国的化学教学实验也应该积极的推进这种实验方法,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尽量都采取微型实验方法,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化学试剂,要做到这些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都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来,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真正绿色的环境。

3.开展丰富的环保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要想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的环保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从两方面谈起:

其一可以选择与环保有关的宣传、调查、观察等社会实践活动。收集环保资料,举办环保知识竞赛;搜集废品,举办手工环保制品展览赛。指导学生进行环保专题调查,由学生结合实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或调查。如“校园环境的调查分析与环保意识的形成”、“八里湖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学生在生活点滴中如何培养环保意识”等。

其二可以组织学生到环保部门了解本地的空气质量、水质情况;在市区了解绿化情况,并尝试动手设计规划图等实践,不但可以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 也可以使学生对环保活动有更为感性的认识. 还可带动社会各界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4.借助网络向学生宣传环保知识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微博或者论坛上有关环境保护的文章和我们组织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总结或心得体会,以此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 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 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时代的紧迫性。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经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肖伟.浅谈环保意识的培养[J].绿色科技,2013 (06).

[2]王艳华.高职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J].化工管理,2013 (04).

第4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范文

【关键词】 生物教学;环保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1-0083-02

人类生存离不开环境,环境养育了人类。人们为了让环境更好地为自己服务,便不断地改造环境,扩大对环境资源的利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面对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重挑战,环境保护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把保护环境立为一项基本国策。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越来越关注,环境科学知识将成为每一个人知识结构中的组成部分。因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是教育面临的时代任务。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就成为每一个生物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时代重任。

1 生物教学中环保意识教育的目标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有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提出要活跃中小学校环保教育,推进绿色学校建设,这不仅是因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掌握治理环境污染的方法,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教育能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1]、;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提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2]。

具体而言,在实际教学中应围绕五个目标来展开:(1)意识目标:使学生获得对待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2)知识目标:使学生获得对待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多种经验和基本理解。(3)技能目标:使学生获得识别和解决环境问题所需要的技能。(4)态度目标:使学生获得科学的环境价值观,绝不能发展经济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培养学生具有参与保护环境和提高环境质量的主动性、积极性及责任感。(5)参与目标:要为学生提供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参加不同层次的解决环境问题的工作,并且能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行动。其中意识目标既是环保教育的基础目标,又与态度目标、参与目标等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2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途径

2.1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环保意识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结合教材,关心身边的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 结合教材内容,挖掘环保素材

目前中学生物教材中含有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同时,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倡导环保行为,对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初中生物构建了“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内容体系,就是以生态环境为主线,串联生物科学知识;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将“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等列入教学内容[1]。高中生物中,新陈代谢、生物与环境、生态平衡、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环保内容,作为生物教师应不断的挖掘教材中涉及的环保内容,适时地渗透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为了不让环境污染而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

(2)联系身边环境,进行教学渗透

在生物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寻找鲜活事例,加大对环境保护有关知识的讲解力度,是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3]。例如,根据学校旁一条小河因受严重污染,使鱼类剧减的实际,在《细菌》一章中,从河中取回河水、河泥样品,进行生物、化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组织学生讨论鱼类死亡的原因,是由于工业废水及养殖场粪便等废物的大量排放,造成藻类生物过度繁殖,而死亡尸体的分解,消耗水中大量氧气,鱼类因缺氧而难以生存。通过以上联系身边的生活环境,唤醒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又如,不少学生旅游时常见在树上刻字的现象,在讲授《茎的辅导作用》一节时,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做法对树生长的影响,从而既加深学生对筛管输导作用的理解,又培养其爱护花草数木的意识。另外,还可以适当地介绍当地鸟类的锐减及鼠害增加,青蛙的减少及虫害增多,城区经常的“雾天”,硫酸铜浸泡的“绿棕叶”等一些实例使学生对环保知识学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既生动又能激发兴趣,从而使学生了解到目前我国的环保状况,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

(3) 讨论时事热点,加强环保渗透

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相关学科动态,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唤起环保意识。如有新闻报道,新疆因其丰富的光热资源,使棉花种植成为其农业支柱作物,但近年棉蚜的大面积爆发导致减产40%。简单的介绍后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防治新疆棉蚜爆发?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对棉蚜可采用农药喷洒、转入抗虫基因、引入天敌等防治方法,并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些措施的利弊。由于大量喷施农药不但达不到及时治理的目的,还污染了环境,也使得生态系统中其它物种受到极大的破坏,农药治理不足取;而抗虫棉对此棉蚜没有作用;选用引入天敌的方法,在防止环境污染的同时,又保护了包括棉蚜等昆虫在内的生物多样性,对新疆地区特殊而又脆弱的生态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科研工作者正是应用食物链原理,引入棉蚜的天敌――瓢虫,采用生态棉技术,即在棉田中间套种苜蓿(瓢虫栖息地),使棉蚜降到最小安全值,既降低了成本又增产,达到了“生产、环保”双赢的效果。学生在讨论中参与热情极高,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掌握了学科发展动态,真正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了人类通过努力可以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2 开展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在利用好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同时,应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充分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1)进行环保活动,增强环保意识

为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世界有关组织及我国规定了许多相关的环保活动及纪念日,如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4月7日“世界卫生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10月16日“世界粮食日”,还有“爱鸟周”、“土地资源保护宣传月”等,我们可结合环保纪念日等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召开主题班会(如模拟召开“国际保护生物圈”研讨会)、举办环保论坛、或开设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环保动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4]。

(2)利用研究性学习,提高环境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参与程度很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从身边的环境问题中选择合适的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使学生亲身实践和努力获得环境知识,是提高环保意识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如高中生物第二册第九章第二节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可以让学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当地治理环境污染的实践活动:(1)走访当地的环境部门,了解当地的污染源,主要污染物以及环境污染对生物的不利影响;(2)观察当地的湖泊、池塘或河流的污染状况,以及是否对生物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指出当地的污染源和主要的污染物,环境的污染程度,以及应当采取的防治措施;并向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交一份该地区进一步防治环境污染的书面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接触社会现实,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资料,分析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之中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组织参观考察,强化环保意识

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让学生走向大自然,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如利用寒暑假,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农业生态示范区、当地自然保护区、名胜风景区,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从而进一步强化环保意识。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正是为了促进学生了解环境问题,获得环境知识,并在直接或间接参与解决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行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建立环保新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价值观念、环境道德观念,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尊重自然的固有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魏秀华.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的几点做法.生物学通报,2002,37(3):40.

[4] 潘紫千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强化环境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生物学通报,2000,35(7):30.

Strengthens in the biological teaching th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第5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范文

一、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伴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工业污水、固体废弃物等向环境席卷而来,使环境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环境质量变得越来越差.尤其是在一些旅游景点,每年出游的人很多,而到旅游地游玩的人们环保意识不高,随地乱扔、乱吐,使得原本美丽和谐的环境变得臭气熏天,从而让前来游玩的游客心情也变得不好了,雅致也没有了,进而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阻碍.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非常必要.保护环境是地球上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能互相推卸责任,只要你还是环境中的一员,你就不能够逃避.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在于个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对环境的关爱,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开展和推广教育活动,尤其是学校教育.学校是一个人口流量较大的地方,也是学习知识的园地,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环境意识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要落到实处,学习化学课本知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化学是一门有趣具有意义的学科,能够将课堂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做化学实验时,就可以将实验过程与环境保护相联系,因为有很多化学物质是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的.为了能够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化学污染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严重性,在新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关于环保的知识.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一,化学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化学理论水平和良好的环保意识,并有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化学教师应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和步伐,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并将自己了解到的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知识.

(2)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环保意识,给学生做好模范.教师作为新教材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一员,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教学任务的重要执行者,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重要帮手.因此,化学教师一定要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给学生做好榜样.

第二,教师应注重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1)通过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环保教育.化学教师应该深知自身的重要责任,将化学新教材中的有关知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让学生对环保产生更加清楚的认识,进而实现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二氧化硫是一种污染物质,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慎用该物质,以免给环境造成污染.

(2)在教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与环境保护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是关系着环境是否被污染的重要一环.因此,教师要做好实验教学指导,在化学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在贮存硝酸时,要用棕色瓶存放在暗处,以免使硝酸见光分解挥发,造成空气污染等.

(3)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环节开展环保教育.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活动应该被引入到化学课外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来了解环保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6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 化学教学

伴随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失衡的问题,自然环境的恶化也给人类带来了难题和挑战,因此,国家已相继出台政策法规等贯彻并实施环境保护.环保意识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类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衡量国家、民族、甚至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化学教学中培养环保意识的背景

1.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加快,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享有现代化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承受了大气污染、环境污染等危害.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也是利用、改造和破坏自然的过程.人类活动在产生巨大的收益与效果时,我们也看到了自然界的千疮百孔.如臭氧层漏洞、动植物急剧减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缺乏、两极冰川不断融化等,都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回敬和警示.

2.环境保护已经逐渐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努力,以谋求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与手段.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与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类的环保意识,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据相关统计,污染环境的因素大部分来自化学物质,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环境保护的教育,同时运用化学方法对环境污染问题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理念,有效将环境保护融入化学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以提高其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保护的教育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这也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

1.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教师应利用教材中有关环保的课题,将化学教育与环保意识的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同时关注环境保护的课程.化学实验室的污染源很多,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合理的方法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这样有利于减少大气和环境污染,也可将环保教育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2.化学教师作为化学教学的主导,要求其具备自身应有的良好素质外,还应了解相关的《环境保护法》等.教师自身要具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还要将环保意识充分渗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应搜集与化学有关的环境保护的资料与知识等,随时随地贯彻于化学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环保意识,最后达到学生主动关注化学学习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

3.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并善于发掘教材中可进行环境教育的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例如,在讲“空气”时,教师可就目前监测部门对大气排尘多至2300多万吨的数据、各城市大气污染状况等方面进行讲解,穿插环境教育的内容,灵活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公益广告的环保宣传语:不要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我国是世界上的贫水国家之一,水资源的保护也是环境保护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意义

1.化学与环境关系密切.一方面,很多环境污染问题都是因化学污染物及其不恰当处理所导致的;另一方面,化学方法可以解决很多环境问题.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2.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全球应共同努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它是人类生产生活以及文化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人们要想生存,就必须保护自然环境.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化学的应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化学教学、实验及应用中,都应渗透环保意识,这也是每个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第7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范文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外科技活动就是很好地途径。可以选择取材简单、方便展开的课外活动,研究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真实感受身边环境的现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主动探究环境保护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现人类对环境的强大破坏力,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用课外活动的方式,让教学效果更加直观。比如,在讲人类活动带来生物基因突变时,可以安排学生观看电影《哥斯拉》,然后再展示给学生切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多年后当地生物的图片,以动态的、震撼的直观形式冲击学生视觉,学生看到核泄漏造成的生物基因突变有多可怕,自然会联想到破坏环境的行为是可耻的,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增加生物课堂案例教学

环境保护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应该让学生真正理解,形成鲜活的印象留在脑中。案例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十分可取,用一个个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案例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的参与讨论,热烈的讨论打开了学生思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环保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用案例教学讲授一些难度较大的生物学知识,也可以直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生物链、自然资源、生存环境的破坏已经危及人类自身。

案例教学选材的方向很多,可以借助数据分析,可以借助图片、视频,还可以借助专业机构的调查研究,从多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环境危机意识。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生物遗传的授课时,教师可以在遗传知识学习后,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体如下:教师向学生讲授猎豹数量减少案例,是由于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的猎杀,猎豹数量减少,导致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后代存活率完全没有了保证,整个种群濒临灭绝。教师要问学生:“为什么近亲繁殖会导致后代质量变差?”,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利用遗传学的知识解释了这个问题。案例教学使学生对知识记忆深刻,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起环境、资源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教学能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但让学生行动起来进行环境保护不仅要靠课堂教学,还要教师的引导。高中生物课堂的知识丰富,学生树立的环保意识,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力所能及地为环保事业做出一些贡献。教师要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将环保观念落实到实际生活,自觉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要多做环保宣传,让身边的人也建立起环保意识。

学校可以安排一些机会,让学生投身社会中的环保活动中,比如组织学生在进行环境保护宣传,结合生物学的知识,分析环境污染对人类及其他生物造成的破坏,呼吁人们停止污染环境的行为。活动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可以咨询老师相关知识,老通过宣传活动,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环保行为,建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结束语

第8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 地理 教学 环保

目前,教育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缺陷,没有把环保意识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人们对于环保的意识淡薄,对于环境价值观念认识不足,使得人与环境的发展难以和谐。因此,我们要在教育中加强环保的意识,加强人们对于环保的重视程度。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要从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而地理作为一门与环境最为贴近的学科,必须要承担起来这份责任[1]。

一、高中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中学时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可塑性都比较强,如果在这一时期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当前环境的恶劣性,让学生从自身做起,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同时,还要让他们明白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严重后果,使学生逐渐的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环保意识的教育,学生可以有意识的把自己与环保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环保的重要程度。在高中众多学科中,地理与环境的关联程度是最大的,地理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效的融合一些环保意识,这不仅可以充分的体现出高中地理课程的价值,而且还可以把课堂的教育与社会的事实焦点有效的结合再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教学的教学质量[2]。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方法

2.1将环境形势融入到课堂

很多的环境问题都与地理息息相关,环境的很多内容都是从地理角度来考虑分析的。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现在的环境状况做以简单的接受,然后在结合课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讲解。近年,大气层的破坏日益严重,地震等灾难也是接连发生,雾霾天气更是久居不散,这些事实的热点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议论的话题。造成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就是主要的问题之一,使得全球的温度上升,造成了空气严重的污染,让学生注重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从而使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2.2注重课本知识

学生是否具有环境保护意识,这与他们生活的环境具有很大的关系,家庭生活的氛围和学校学习的氛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课堂的教育和学校的生活是影响学生事物看法的主要途径。对于地理课堂教学而言,能够从中反应出很多的环境问题和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能够认识和了解到很多的自然规律。我们现实生活中运用的大多数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对这些资源无限的开发,就会收到大自然的惩罚,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一味的索取,终究会收到大自然的惩罚,环境的破坏会对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出发点就是课本[3]。

2.3采用问题式教学

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很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去记忆,关于地质地貌、国家特点等方面的内容都是需要记忆的。但是,在记忆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机械的记忆,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感觉。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取开放式的教学,设置与环境相关的情景,靠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我国近些年频繁发生的地震灾难是由于什么原因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地质变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们最好要把周围的环境作为课本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的推进课堂教学[4]。

2.4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环保意识

地理课本的很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很多知识不能被学生深刻的了解,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用心的感悟生活,观察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郊游,让学生走进自然,让学生亲自去观察树木和草的不同之处,经过实际的参观,在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和学习。其次,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业区去考察,让学生观察相关的污水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污染物处理的方法。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可以清晰的了解治理污染物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知识。

三、通过环保论文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可以经常的让学生写一些环保的小论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的了解环保的真正含义以及加强学生对于环保课题研究的接触,进而加深学生对于环保的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老师在选择课题上要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和能力,让学生量力而行,通过书籍或者网络的途径搜集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在环保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老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及时的发现学生的误区和不当之处,并给予修改的意见,以便学生顺利完成。通过高中地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科学的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能够充分的重视到环境的问题,建立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积极的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提高自身的素质。相应的环境教育和实践学习可以有效的使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并自我约束日常的行为习惯,以便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通过课外的相关学习可以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环境问题,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究和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的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并把时事的环境问题结合在教学中,调动课堂的气氛,使课堂更加的生动、多样。

总而言之,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本质所在。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不得不给予充分的重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兰晓晏. 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3):44-45.

[2]张 磊. 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J]. 中学教学参考, 2013(6):68-68.

第9篇:大学生环保意识范文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境意识;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71-02

如何保护环境,还地球一片青山绿水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呼声,依靠政府、国家是一方面,作为地球的主人,全人类人人参与环保行动才是根本。自觉的环境保护行动来源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而自觉环保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已经日渐走入中小学的课堂,作为培养技术与服务型人才的中职校同样也需要开展环境教育,让学生形成自觉的环保意识,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将意识转化为行动、内化为习惯。

一、环境教育始于环保意识的培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看法和评价能够转化为客观物质力量支持和人的外在环保行动。因此,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应首先重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与自然、地球的关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自己在保护绿色地球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一)中职生环保意识的现状分析

2009年10月,笔者对某中职校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设30个问题,主要涉及学生对基本环境知识的了解情况、学生日常的环保行为习惯、学生对当前环境问题的态度及学生对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度。通过问卷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对基本环境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也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不高,近四层的学生认为环境保护应该主要依靠政府与国家的作为,自己的力量非常弱小,这说明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不强;二是大多数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不好,对自己或别人表现出的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乱丢垃圾等行为毫无所谓、视若无睹或者仅限于心理的不懈,而没有任何加以制止或劝说的行为。如问卷中的对“乱扔垃圾”一题,学生知道乱扔是不对的,是不文明的表现,并且都表示愿意扔进垃圾桶,但是“有垃圾桶就扔进垃圾桶,没有就扔在地上”的学生并不少,这说明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只是缺乏自觉性与随意性,环保行为明显滞后于环保意识认知。

(二)环保意识培养的有效举措

环保意识是人们通过一些了心理活动过程而形成的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体验和行为倾向。???它由环保认知、环保体验以及环保行为倾向三者构成,其中环保认知是环保意识产生的基础,但环保意识并不止于环保认知,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是相应的情感体验,如对环境的焦虑感、危机感、责任感与道德感等,并使个体产生一定的行为意向倾向,这三种心理成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统一于个体的环保意识之中。

1.开设环境教育课程,为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奠定理性认知基础。环保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需要掌握较为系统的与科学的环境知识与环保知识。但当前专门开设环境教育课程的中职校并不多,绝大多数中职校的环境教育采取的方式是在其他学科上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而各个学科在环境方面的知识较为零散而且容易造成重复,不具有系统性,容易使环境教育失去实效性。这就要求中职校可设环境教育课程,旨在通过环保教育、资源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内容的教学,让为学生掌握必要的环境知识、环保技能,养成环保道德等。在教材的选择上,可以使用普通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环境教育教材,也可以根据中职校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能力,结合学校及本地区的环境状况,围绕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当前社会环境教育的热点问题等,自编环境教育教材。系统的环境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对环境知识形成基本的认知是形成环保意识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在环境教育的课堂上,可以采用灵活的、多样化的形式。如: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社会调查报告、热点问题辩论,还可以邀请环保局或社会环保爱心人士开展学术讲座等等。在讨论与辩论的问题选择上,可以结合社会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进行设问,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让环保意识的责任感得有强化。比如:根据2008北京奥运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的必要性进行讨论;根据国家取消超市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的举措进行讨论;根据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否矛盾与冲突的问题提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的问题进行大辩论。

2 .开设情感体验课堂,为环保意识的形成搭建情感认同通道。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结成的某种关系的态度。在一定条件下,当人们在与事物发生联系时,如果他认同这种联系时,则愿意保持这种联系,而且对该事物产生更大兴趣,并乐于接受,在心理学上叫情感认同。反之,若没有这种情感认同,就会对之无兴趣,即便接受,也是表面的、不牢靠的。而任何人在接受教育时都存在着理性认知与感性情感的双重心理表现,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要依靠理性认知实现对教育内容的领会和掌握,而感性情感则是教育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内在意识和外在行为的先导条件。因此,环境教育过程中,其内容、方法必须有利于诱感认同,才能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教育的内容,从而利于稳定的环境意识的形成。

情感有鲜明的层次性,青少年的情感具有丰富而情景性强、激烈而持续时间短等特点,许多情景都能激起他们的情感,而且遇到激动人心的场面,或听到有号召力的宣传,甚至会产生突发性的激情,表现得豪情满怀。因此,在学校实施环境教育时,应遵循这一情感规律,有规划地开展一系列的环保教育校外课堂,进行环保的情感体验。如:选择附近环境优美的自然保护区、自然博物馆、海洋生物馆,让青山绿水的自然界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与享受,给他们以清新宜人之感,在充分体验到环境美后会产生对环境的积极情趣,进而激发他们爱护美好环境的道德感,使他们内心深处不能容忍肮脏、丑陋和杂乱无章的现象。此时,学校也可组织反面的体验课堂,考察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或深受自然灾害侵害的地区,通过强烈比对与反差,让他们在心理产生环保情感,强化他们对美好环境的爱惜之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激动人心的情景会淡化,这种情感也就会随之消失了,因此,在学生形成基本的环境情感后,学校应定期组织校外课堂,深化情感体验,以巩固与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

3.营造绿色校园,为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创设熏陶情境。一个人自出生能感知外界环境开始,就无时无刻地受到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可以说学生心理的发展就是在人与周围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的活动中实现的。客观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本身就是巨大的教育资源。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有广泛教育功能。

校园是育人的场所,谈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当然离不开绿色校园的建设,而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绿色环境,即为绿色生态。实施环境教育需要整洁、有序、和谐的物质环境支持,只有这样,环境教育才具有说服力与公信力。绿色生态的校园建设主要体现在校园的美化与绿化,校园环境的有序与有效管理,校园资源的充分利用与节约使用等方面。二是绿色文化,即为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绿色精神与绿色行为。绿色的校园文化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个体具有导向与激励、约束与调适、凝聚与辐射的功能,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爱护校园的责任感,形成与校园环境相一致的绿色行为方式,绿色的校园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环境教育。柯拉克罕说:“文化在人生每一个转变上,都在调整我们的生活,不论我们意识到与否,从生到死一直有不断的压力,督促我们去遵循别人为我们定好的行为模式”。???绿色校园文化的营造主要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师生的绿色行为习惯等方面,通过以绿色为主题的讲座、研讨、沙龙、辩论、座谈、演出、竞赛等宣传环境伦理、绿色经济、环境法制、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传授绿色教育基本知识,促进职业学校学生对绿色事业的关心和参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学生的绿色意识的形成。

二、环境教育重在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

环保意识被教育者内化,形成环保行为,养成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因为环保意识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学生的大脑中,它的周围还包绕着许多其他的意识与情感,如效用意识、随性情感等,环保行为将取决于所涉及到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这就需要学校在实施环境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多种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环保意识向环保行为的外化,并最终养成环保习惯。

(一)开展积极有效的环保活动,为环保意识的成功转化创设平台

环保行为的落实与习惯的养成是实施环保教育的主要目标,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有利于环保意识外化为环保行为。在环保活动的选择上在始终遵循以生为本原则的同时要考虑到活动的内容、意义及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如:学校与当地环保局合作组织“走街串巷参与环保监督与环保执法”的活动,让学生在环保局老师的带领下深入街道与社区进行环保的宣传、监督与执法,从法制的高度来引导学生认识环保,了解保护环境、遵守法纪对国家、对社会的重大意义,从而提高学生自觉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意识,对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了一定的作用。除校外活动外,还可以在校内开展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环保主题活动,如:“环保标语设计比赛”、“环保照片展”“校园绿地认养”、“校园植树”、“废旧垃圾义卖”、“环保创意我发明”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个人环保行为的“星星之火”形成全校学生参与环保行为的“燎原之势”;明白自己的环保行动在服务别人的同时也服务了自己;形成环保行为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行动的认知;认识到环保应由我做起、由点滴做起的道路;深刻体会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自豪感与责任感,进而激发他们的环保行为,促进环保意识向环保行为的积极转化,而环保行为的多次训练,环保情感的强化体验,促进环保行为自觉性的形成,即为习惯的养成。

(二)加强学校环保规范制度的建设,为学生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加设防线

“意识虽然影响人的行为,但这种影响能否转化为人的实际行动,决定于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利益结构的合理有效安排。如果没有一种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机制、决策机制、信息机制和利益机制的安排,及时有很好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也难以采取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可见,缺少实现环保行为的渠道与途径,没有合理的制度安排与约束,将造成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的脱节。

在环保规范的建设上,学校需要把环保管理上升到制化管理的层次中,除了层次化管理外,在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的过程中也应体现这种制度化管理的规范,对学生提出环保的具体要求,并制定相应的考核细则条款,如对学生实行6S管理,对学生的环保文明行为、参加学校环保社团与环保活动、有效制止他人不文明、不环保行为等自愿或非自愿行为进行加分制;对学生的乱丢垃圾、践踏草坪、乱刻乱画、随地吐痰、采用一次性餐具、大声喧哗等不环保、不文明的行为进行减分制;同时将班级环境、包干区卫生纳入学生的考核中,对考核优秀的同学给予评优,在学生中形成竞争机制;对考核不合格的同学要求进行环保知识与活动的再学习,或者带头组织一次环保活动的“惩戒”。在考核制度的约束下,学生能从对环保管理的无意识状态转变到环保管理的有意识的状态中,促进环保习惯的养成。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得好,“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业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清偿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环保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有在环保意识,环保活动、绿色文化、规范管理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学生才有可能形成稳固、长久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习惯。当然,对学生的环境教育还应该延伸至家庭、社会,并借助于多方的力量,中职校的环境教育才能走的更宽、更远。

参考文献

[1]李宁宁. 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J].《学海》,2001(1)。

[2] 时蓉化. 社会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