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范文

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第1篇: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英语;农业院校;拔尖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39-02

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总体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及学术英语交流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在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以及参与国际竞争力,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

1.我校分级、分类教学的具体操作。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是黑龙江省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农垦特色,以农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农业大学。全校共有13个学院,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门类,设有研究生学院招收学术型、专业性、农业推广硕士,并设有两个博士点。学校每年在全国22个省(市、区)招生,本科生招生人数近几年一直稳定在3800人左右,研究生600人左右。根据每年本科生的招生数量以及研究生比例,2013级学生入校后即根据学生们的英语入学成绩及所在院系,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级、分类教学。

2.分级教学。自1992年以来我校就坚持英语的分级教学,从最初的预备级、A级、B级,演变为现在的A级、B级两大类,通过多年的分级教学实践,在教学方面卓有成效。针对2013级学生,我们从全校学生中选拔出最为出色的、英语成绩最好的546名学生组成了10个A级教学班。分级结果如下:

3.分类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及专业特点,我们将相近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合并式教学,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拔尖人才类、文科类和理工+其他类。拔尖类为分级教学产生的10个教学班,学生来自学校各个专业,文科类包括经管+会计+人文三个学院共计6个教学班,理工+其他类为我校其他学院的学生,共计30个教学班。

4.教材的选用。我校大学英语改革以前(2012年)一直使用的是《新视野大学英语》,不同层次的学生均使用同样一套教材,已然不符合分级、分类的教学要求。基于以上考量,以及学生们的分级、分类情况和学生们的不同水平、特点,我们为不同层级的学生们选用了不同的教材。安排如下:

二、拔尖人才大学英语的培养计划

1.培养政策。我校A层次学生,即拔尖人才(根据分级的实际情况,A级学生的英语最低分为105分)在入校以后即可参加本年度12月份的全国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合格者即可申请免修其他的英语课程,四级通过者成绩录入70分,六级通过者成绩录入85分,过级的学生可选修英语类选修课,以尽早达到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

2.培养目标。我校拔尖人才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等级。一级目标:通过大学英语的学习,全体A级学生通过英语四级、六级,以及有考研意向的学生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成绩过国家线。二级目标:基于我校以农为主的特点,而且学生们毕业后的工作方向多与农业先关,让学生们掌握一些大农类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以英语作为基础文本。三级目标:培养学生们的英语人文素养。

3.课程内容设置。拔尖人才的培养从第一学期一直延续至第八学期。第一学期至第三学期是学生们的通识必修阶段,学生们的学习内容为《新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3册,《新通用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1~3册。通识阶段的主要教学目的仍是帮助学生们从听、说、读、写、译几大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学期仍为通识必修课,学生们统一使用韩宝成教授为总主编,我校教师自己编写的《大学英语阅读教程农林类第一册》,作为农业院校的学生,了解农林类的相关话题、知识是一门十分必要的必修内容。从第二学期开始至第八学期英语教师为全校学生开设各类英语选修课。主要包括应试类:实用英语四级,实用英语六级,考研英语;文化赏析类:英文电影赏析,跨文化交际和英文作品赏析等。部分选修课设置了一定的选课限制,通过四级的学生可优先选择有限制要求的课程。

4.课程评估。对于拔尖人才的课程评估我们采取的是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的成绩评定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平时管理+期中考核+期末考试的方式。其中,平时管理占40%,期中考核占20%,最终的期末考试占40%。这种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方式加大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考核,没有一味地以学生最终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增加了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相对减轻了学生们备考的负担,有助于学生们培养实际的英语能力,无论是应试方面还是日常的运用。

三、培养结果

通过第一个学期的培养,A级学生们的一次性平均四级过级率达到了32.23%,远高于我校的平均水平,教学效果初见成效。具体明细如表1。

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们的过级率又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达到了44.92%。具体明细如表2。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我校英语类的选修课的设置问题尤为突出,具体体现在课程的可选性上,即英语选修课的资源过于贫乏,目前为止能够固定每个学期为学生们开放的英语类的选修课只有五门左右,这就导致了拔尖人才,尤其是较早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没有课可选,间接地导致了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出现了至少四个学期甚至更久的空档期,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英语学习的热情和英语能力的提高。

2.解决措施。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1)通识必修部分改为三个学期,第四学期转为选修课学期,即第四学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程农林类第一册》大农类课程改为选修课。(2)要求每位教师开设一门学生可能感兴趣的选修课,从2014级学生的第二学期开始为学生开设,内部竞争,择优选择,尽可能增加英语类选修课的门数。

五、总结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英语已然进入了社会化考试的新纪元,基于我校生源的实际水平,今后我校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必然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甚至可能会出现学生英语水平越来越低的趋势,大学英语的教学有出现边缘化的趋势,这就更需要高校英语教师做到与时俱进,更加大胆地加快、加大改革的力度,找到最适合本校学生英语学习的道路。

参考文献:

第2篇: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是培养本科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高水平的培养方案应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培养方案修订是总结反思原方案的经验和不足、系统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和手段。

河海大学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部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确立全面发展理念、多样化人才理念和研究性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面向需求,科学构建2012版具有河海特色的“刚柔相济”的本科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入学习,开展全面调研

学校自2011年6月起历时1年,经过学习研讨、调研分析、修订论证、审议答辩、修改完善、定稿印制6个阶段,至2012年7月完成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实施。

为更好地推进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校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主要分为教务处牵头的整体调研和学院牵头的专业调研,两类调研同步进行。

一方面,教务处从方案整体设计出发,先后至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985工程”高校及与我校相似的行业性高校实地调研,同时展开国外知名大学先进教学经验的网络调研,基本情况见表1;并且召开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学生需求和教师建议等。

另一方面,各学院积极开展专业调研活动,明确要求各专业调查分析国内外排名前十的相同专业,分析其人才培养现状,并对照自身进行本专业的优劣势分析;同时开展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通过前期充分学习与调研,我校了解了当前“985工程”高校以及国外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新举措,探索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多样性、国际化人才的新趋势,明确了未来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指明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改革的方向。

为切实加强对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学校还要求各专业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要求成员由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机构的有关专家及本校教师组成,其中校外成员至少占1/3,且必须有1名外国专家。这样从组织上确保人才培养契合社会、行业的新需求,并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

二、更新观念,明确修订思路

学校坚持“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发展。

一要更新培养观念,明晰改革方向。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提供多样化培养途径;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加强校企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二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新方案要求各专业充分分析所面临的学生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求以及国际发展趋势,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继承发扬本专业的好传统、好做法,形成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梳理以往方案不适应新需求之处,理清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和重点。

三要优化课程结构,努力柔性多样。新方案运用弹性教育理念、个性教育理念、社会价值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减少必修学分,增设选修学分;扩大选修权限、实施全校性选修;注重学科交叉,推行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注重文理交融,强化通识课程选修

四要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新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运用真知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独立设置各类实践环节和项目训练型课程,增强学生科研训练,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列入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完善企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走进企业,提高培养实效。

五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主动性。新方案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增加国际元素,培养国际视野。新方案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规则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开设全英文课程、增设专业国际规范课程、国际文化课程;支持与国外大学间的学分互认等。

三、科学构思,确立方案框架

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和落脚点是课程框架体系。本次修订工作中,我校以生为本,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式,实施“精炼理论讲授,强化实践教学,倡导自主研学”的培养方式,科学构建2012版培养方案课程框架体系。

1. 方案总框架

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左右改为165左右。课程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成,具体如表2。

2. 通识课程框架

通识课程由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构成,旨在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如表3。

(1)大学英语类课程。学分数由16改为9。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英语课程分为基础英语课程和拓展英语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小班化教学。前3个学期每学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3学分,此后广泛开设外语类选修课和专业方面的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等。对于大一期间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不再修读大学基础英语,但必须选修拓展英语课程,以保证修满分的英语课程。

(2)计算机信息类课程。学分数由5改为3。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各专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程序语言。此后,鼓励各专业开设结合本专业的软件类课程。

(3)军事类课程。学分数4不变。以增强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课堂)+1(实践)+2(军训)。

(4)思政类课程。学分数16不变。以增强思想道德品质和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0(课堂)+6(实践),将学分分布到4年,其中6个实践学分要统筹安排、注重效果。

3. 实践课程框架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或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是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具体见表4。

四、整体优化,彰显方案特色

1. 研制个性化课程模块,提供个性化学习课程体系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新方案专门设置个性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修读一定学分的课程,理工类学生至少修读18学分、经管人文类学生至少修读23学分。个性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内选修课、专业外选修课。

专业内选修课是本专业推荐选修的课程,理工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工程技术型两类,经管人文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两类,且与相关专业方向结合设计,供本专业不同方向的不同发展类型学生修读。

专业外选修课是为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而设,含跨学科/专业课程、国际交流学习、辅修专业。其中,跨学科/专业课程指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的课程;国际交流学习指学校认可学生在国外交流学习期间修读的相关课程,并按等额学分认同。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跨学科/专业课程或参与国际交流学习3~6学分。

2. 构建首席教授负责制的核心课程体系,推进精品化专业教育

为切实提高我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全力打造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是奠定学生专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每门核心课程采取首席教授负责制,并 成立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开展建设,团队成员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

核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核心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公共核心课程指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键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指丰富学生通识知识结构的关键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指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关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指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术能力所需的关键课程。

学校共建立核心课程237门,其中公共核心课程9门、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30门、学科基础核心课程54门、专业核心课程144门,构成了具有“河海”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

3.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新方案将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5%以上,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0%以上。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

学校给学生提供诸多机会,让其进入科研与工程实训项目中,真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积极加强卓越工程师实效性培养,为试点专业单独设置培养方案;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搭建专利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展开创新科研训练,并计入一定学分。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实践创新潜能,鼓励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新方案制订《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及认定办法》,素质拓展学分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只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术科技、道德修养、文艺体育等活动均能获取相应学分。

4. 开设新生研讨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新方案中推行了新生研讨课,现已开设37门课程,如“水问题论坛”、“走进水的世界”、“化学与生活”、“走进数学”等。新生研讨课旨在让新生入学后即与专业教授见面,尽快融入大学学术氛围,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发掘自身研究潜能。新生研讨课不仅使新生学到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新生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 加强大学英语改革,开设全英语课程、专业,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为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学校制订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分级教学、分类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体系及教学评估体系。具体要求如下:大学英语课程学分调整为9个学分,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按成绩分为三级,小班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模块化,含“综合英语课程(读、写、听、说、译)”模块和“语言应用及语言文化类拓展课程”模块。

为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实施,2012版培养方案还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了2门全英语课程,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学校传统优势专业中还将开设全英语专业,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短期国际访学、交流、会议和比赛等活动。

6. 推进研究性教学,引导教学方式改革

第3篇: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范文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如今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方面。信息技术作为当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标志,要求着每位教育工作者懂得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我国改革开放后,与他国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社会生活呈现信息化、经济活动呈现全球化,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国际型交流语言,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视,其提出了影响外语教学质量的五点因素与一个公式。所谓五点因素即国家对于外语教学的政策、教材的质量、教学的环境及条件、教师的素质、学生的来源及素质;一个公式即指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教法(3分)+环境(4分)]×教师素质,由此可见,教师素质的分值越高,乘积会越大,进而教学质量越好,其实这个公式对五点因素进行了补充说明,结合分析后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外语教学质量的好坏为教师的素质所决定。因此,英语教学改革能否成功、教学过程能否顺利,其核心在于英语教师的素质是否符合要求。据分析相关文献得知,目前对于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还是相对很少的,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高低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专业素质高的英语教师会利用自身丰富的经验与实践活动来展开教学工作。该文将对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深入分析,首先剖析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结构,这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结构 1.1教师专业素质的内容结构 研究教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质的作品不胜枚举,该文通过对众多研究成果的筛选后,主要得出以下几种版本的结构内容:通过对上表的比较分析得知,一名优秀或成功教师的素质结构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这是对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专业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目前,在多项研究成果中强调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总结起来包括:基本任教与学科常识、核心教学理念、有关学生和学习的知识、教室组织及经营的知识、教学政治脉络常识、教学社会脉络常识、教学文化背景常识、特殊儿童教育知识、课程体系知识、评价方法知识、不同学科特有常识、读写知识、数学教学知识、人际沟通与合作的知识等。上述的知识或常识仅是绝大多数,随着社会进步,相关信息的日益丰富,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正在日趋扩充着、深化着。教师的专业技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其教育部门对于教师专业能力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少重要的专业技能,即量度与评价学生行为的能力、设计教学的能力、演示教学的能力、承担行政职责的能力、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个人发展技巧、提高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等。后来,美国两位教育专业的学者提出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调停者,而非知识供应商,由此新式的教学能力定义诞生。新式教学能力共包括七项内容,主要是教师的判断能力、评估能力、反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管理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能力。大约三十年后,日本一位教员在审议会的报告中提出了教师能力的若干内容,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使命感,对于儿童要有爱心,懂得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专业教学知识、良好的教养,会选用不同教学方法,接受学生个体差异,会从实践中进行教学等。教师的专业道德:我国古代对于教师有着明确的基本要求,即所谓的师德规范,主要包括身正为范、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不隐其学、以严率众、安贫乐道。当代,我国一些学者从教师的专业训练角度分析,认为教师的专业道德应该含有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与个性品质等,具体来说便是教师要有强烈的从业与乐业动机,面对教育事业甘为人梯、敢于鞠躬尽瘁,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注重师表,具有广泛的兴趣,善于和学生交流沟通,信任学生、热爱学生,对待工作积极乐观,对待学生客观公正,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接受新鲜事物或观念等。 1.2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内容结构 英语教育在我国已经全面普及,与此同时,研究英语教师如何提升专业素质的课题也日渐增多,虽然学者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界定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但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都是相近甚至是相同的。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外,更需要具有作为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从事语言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核心基础,其一是教学的理论基础、其二是教学的技能型基础、其三是交际沟通的技能、其四是学科的专业化知识、其五是教学工作的推理能力与应变决策能力、其六是情境类的知识基础。具体来讲,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要具备思想道德素养、专业知识素养、研究与优化教学的素养等,可见合格的英语教师要具备三重素质,如此有助于指导学生展开有效学习,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我国著名教授王蔷对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进行了全面的描述,首先要具有良好的个性品格,过硬的业务能力、善于从事教学或科研活动,足够的科学文化素养,了解现代教育理论,同时,语言教师要掌握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教学方法等重要学科知识,以帮助自己展开高效的语言教学活动。当代社会认定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英语教学法以及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外,还需要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较高的语言水平,掌握词汇、语法、语音、文化背景等基础型语言知识,过硬的听说读写能力,善于利用英语来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活动,最好在英语教学中发挥教师自身的艺术才能,营造出生动和谐的课堂气氛,勤于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课堂活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擅长英文口语交流并且语音语调标准等。 2影响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因素 教师的发展和进步是与其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关系教师专业素质的因素主要分为三种:1)个人特质。教师自身的生活背景、教学观念或价值取向、个人发展的动机或态度等,这些特质是英语教师实现自我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影响着教师的本质及发展前景。2)专业生活的直接环境特质,主要指学校的文化导向、学校组织内部的支持性等一系列背景型因素,在表面上不及个人特质的作用明显,但是其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进程,这种影响具有深远性。其实,将这些通常被忽视的背景型因素进行一些改进,那么会在现实中促进个体发生重大变化。3)促进专业发展的相应对策的特质。通过实践分析得知,在众多的专业发展活动中,仅有一部分是高效的对策,其余更多的则是低效的措施。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部分,影响教师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即英语教师的自身因素、英语教师所处的环境因素、促进英语教师的发展对策因素。分析英语教师的基本状况能够得知,当前英语教师的数量庞大,趋于饱和,并且学历等也符合要求。然而,这其中有不少英语教师是转行改教英语的,虽然有些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但是由于其缺少相应的教学经验,加上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英语教师很容易缺少专业语言或教学方法的深入研究,从而无法有效提高其教学成效。如今很多教师虽然毕业于师范院校,学习过教育学与心理学等,但是大部分是出于应试心态而学习的,并未真正掌握相关教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学活动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重知识、轻能力的模式,英语教学亦是如此,以陈旧的教学理念来进行应试教育,英语教师仅是忙于指导学生如何应对考试,无暇研究教学弊端、改进教学方法,难于树立新式的教学理念,学习或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教育模式也只是空谈,形成恶性循环,难于自拔。如今,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相对缓慢,校方也无暇设置良性机制来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教育科研作为学校的常规型活动,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显著效果。但是,当前的教研活动具有局限性,偏离了其自身的作用,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听课、评课等,以熟练为目标的反复演练,避免发生教学失误,日久天长,这种练习就变得形式化、呆板化,让教师丧失了创新的能力,从而也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当今社会的教师缺乏自我发展的意识,轻视教学科研活动,不总结教学经验、不愿撰写科研论文,仅是一味地机械式地传授知识,考试有什么便教什么,教育的发展目标已经出现严重偏离,这样的教育害人害己。即使不少英语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但也是处于表面式的应付工作,根本目的是形式上积累自身经验,追求功利性目标,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经刻不容缓。#p#分页标题#e# 3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方法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育界与理论界都实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并总结出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国外学者曾经列选了较为有效发展教师专业素质的方法,例如组建教师研习小组,展开项目研究、编写课程等,定期开展个案分析会、评议新式项目、尝试新型教育活动,组建专业团体开展专业活动等。我国学者王建军历经多年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及经验,提出了校方应该实施的策略:进行教学反思工作,加强教师自我客观评价与理解,实行听说评系列课程活动,创建校园专业社群,学校本位的课程改进发展,学校本位的科研活动等。此外,国内研究者们百家争鸣,各抒己见,有的针对英语教师自身提出发展要求,有的针对校方或教育部门提出要求,有的提议从英语教师入职前培训着手,有的提议从教师正式工作后加强培训。本文认为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首先要让教师不断自我进修,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进行交流意见;校方实时开展研讨会,组织教师研究教学方案,定期开展英语教师培训活动,建立评选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工作。此外,教育行政部门与校方要理解与支持英语教师的各项工作,为其创建人文教学环境,构建民主式课改平台,积极听取教师的心声与建议,为教师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实行校本管理等。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关键环节是严格把握教师的质量,仅有合格的教师方可讲课,如此是对师生双方的共同尊重。另外,国家教育部门应该重视培养与选拔外语院校、师范院校外语系的学生,适当投入以获取更多的优秀人才。在职的英语教师们要借助继续教育的机会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通过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院、著名院校的外语进修班等来发展自我,并且积极参与各类英语教师的教研工作或培训活动,在这过程中来研究教学课题,改进教学实验等。对于英语教师的培训活动可以实行脱产式或半脱产式、短期式或长期式、面授或函授等各种形式,与此同时,进修课程要有不同层次,以针对英语教师的资历或学习目的来开展,有利于教师获得显著的进修效果。校内外的各类交流活动,尤其是国际型交流活动,更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良好机遇,英语教师通过和外籍教师的交流沟通,有助于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其实,不管外界环境或条件如何,教师要自我树立不断学习的意识,紧抓机会坚持自我进修,从主观角度要有努力意愿,这才是英语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首要条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该文通过分析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影响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因素、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途径等三大方面展开了讨论,为相关行业人士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其实,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需要英语教师结合自身状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形成有针对性的适合自身的提高策略,这才是实现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最有效途径。

第4篇: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范文

为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针对丽水地区的特点,丽水市教育局将丽水中学和丽水学院附属高中设为“教师发展学校”,在这两所学校试点实行了“借智发展”式校本教研。本文以丽水中学英语组为例阐述“借智发展”式校本教研的模式、具体的实践活动、成效及反思。

1 模式阐述

所谓“借智发展”是指借用别人的智慧来提升、发展自己,本文所提的“借智”是指借用外地专家的智慧来发展本地教师。2007年,由丽水市教育局出资与浙江师范大学合作,浙江师范大学采用分散实践指导的方式,邀请本省其它地市的知名中学教学专家、学者在学期中间带讲座、带优质课到“教师发展学校”(以下简称发展学校)――丽水中学和丽水学院附中开展高中教师校本教研,市教育局教研室负责项目管理。

2 教研实例

为更好地阐述这种教研模式,下面以2009年6月的评课为主题的一次校本教研为例进行说明。

2.1参与人员

参加教研人员为发展学校英语组全体教师,浙江师范大学的副教授郑老师和应老师以及她们邀请省内某市中学特级老师潘老师和一名优秀青年教师共同参加。

2.2教研过程

教研过程分上课、评课、讲座和反思四个步骤。

2.2.1上课

外校教师和发展学校教师各上一堂阅读课。外校教师(以下简称教师A)给高一学生上课外内容:The Future of Cyberspace。发展学校教师(以下简称教师B)给高二学生上人教版新教材必修4第4单元的Using language。在上课之前发展学校教师被分成6个小组分别负责6个观察点:教师评价语言;课堂引入部分的内容、形式、时间及效果;课堂提问类型及问题有效性;教师抽学生回答时学生的座位分布情况及性别比例;课堂话语的轮次、轮次转换的主动权、师生各自的话语总量及话语水平(指词汇量、常用语句的结构、熟练性、流畅性、准确性等)。

2.2.2评课

听课结束后,负责6个观察点的英语教师分小组进行活动,就课堂中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讨论、汇总,然后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如下面是第3观察点对教师A的课堂提问的汇报情况(经整理):

课堂提问情况统计如下表:

小组讨论:

(1)问题量适当,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

(2)层次分明,问题的提问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如先从学生熟悉的下雨迹象导入地震迹象;

(3)概括性高,所提的问题有很强得概括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如用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

(4)生活性强,所提问题密切联系生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内容的距离,通过提问把学生从生活带进课文,再把学生从课本带向生活;

(5)针对性强,本堂课为阅读课,所提问题均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可以改进的地方:提问的对象应分散些。在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每一段时,教师A说过:“If you can’t, a sentences is OK.”因此,当学生不能用一个词时,应鼓励学生用一个句子来概括。

最后受邀专家做总结性点评。

2.2.3讲座

评课之后的一个环节是专家做讲座,讲座内容围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本次校本培训专家的讲座题目时“在新教材教学实践中反思、改进、发展”,涉及教材内容的取舍、课堂教学的设计、话语质量的提高,有效小组活动的组织。讲座后有互动时间,发展学校的教师就讲座中的内容、自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问,面对面地请教专家。因为专家也是来自一线的,因此常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2.2.4反思

反思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反思的指导思想是提升发展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因此,没有规定具体的反思内容,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每次的校本教研进行反思,写出书面材料。如下面是叶老师对《阅读课课堂提问的反思》[1]部分内容。

3 问题与对策

通过两年的“借智发展”式校本教研,对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两个课题《集体备课――校本教研的有效途径》、《课堂观察对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获得丽水市2010年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成果评比一等奖;相关的三篇文章《高中英语阅读课提问分析――英语校本培训阅读课提问分析》发表在《英语教师》2010年第4期,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中小学外语教学》2010年第10期全文转载;《课堂观察之教师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反思》发表在《英语周报》上。

3.1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在反思这种校本教研模式,发现这种校本教研模式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3.1.1独立性太强

独立性太强就意味着系统性不足。本文所指的独立性太强是指每位专家单独承担一块内容,专家与专家之间事先并没有就教研内容进行沟通,因此,各块内容之间并没有很好的衔接,如怎样从阅读教学过度写作教学等。

3.1.2责任不到位

因为每位专家只负责自己的教研内容,但不分派教研之后的任务,因此,对于每位专家来说,他们没有教研效果的责任。这样,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也就很难被全面激发。

3.2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2010年学校和教育局又重新调整了方案,采取导师制和送出去的方式。

3.2.1导师制

为使教研更有系统性,同时使责任到位。从2010年9月开始,发展学校丽水中学校本教研实行了导师制。导师制是指每一学科联系省内专家中的一位,一个学年全由这位专家负责对发展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帮助相应教研组规划建设目标,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有计划、有系统的开设形式多样的学科教学讲座;不定期开设示范课,经常来听课、评课,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指导教师开展有效性命题工作,培养提高其命题能力;提供学科教学资源交流平台,加强教学资源共享;帮助教研组和老师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工作;承担带徒工作,挑选1-2名中青骨干教师作为名师重点培养对象等。

3.2.2送出去

同时鉴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教育局制定并实行了“送出去”方案,即将“发展学校”高中英语教师送到国内高校或国外高校进修。到2014年9月,笔者所在学校已有50%的英语教师曾赴美国的大学进修学习, 99%英语教师分别去英国的布莱顿大学和朴茨茅斯大学进修。另有8位英语教师从2013年9月份起,参加浙江师范大学为期三年的专家型英语教师培训班。进修的教师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和结业考试,学习过程中要写日记,学习结束后写学习体会,所有这些内容上传到丽水市教育局网站(http:///Category_116/Index.aspx)。

总之,校本教研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反思、不断地进行调整。

第5篇: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非商贸类高职学院 商务英语专业 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19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Training Model Guided by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Take Non-commercial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WANG Xiaoli(Jiangxi College of Applied Technology, Ganzhou, Jiangxi 341000)Abstract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requirements should take complex and highly skilled routes. College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talent market i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widely welcomed, demand is rising year by year. However, with the non-engineering majors based commerce Vocational College, its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overall level of weak employment market less competitive. Therefore, 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 training reflection and reform of non-commercial vocational colleges, it become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the use of engineering majors based vocational college advantage of its superior resources around the students, from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er training objectives optimization, etc., will be trained to meet the "thick foundation students, wide caliber live job, "the three requirements of compound talents, such students in the workplace in order to enhance competitiveness.Key words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Non-commercial vocational college; business English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1 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全球经济一体化,交流方式多样化,要求人才培养应走复合型和技能型路线。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促使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高职教育模式,主要有“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即:岗、证、课一体)和“2+1”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大部分院校实行的“2+1”模式就是三年教学,其中两年校内教育,以理论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在当前的大部分研究中,研究者们皆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质量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认识,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在关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研究者们亦主要围绕“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校企合作”和“行业先导”等主题,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 非商贸类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不足和优势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英语应用能力总体水平不高。虽然当前已有大量研究是围绕高职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开展,但是极少有研究者关注高职院校的类型,对于商务英语专业所处高职院校的地位和现状鲜少关注,致使很多研究的差异性不大,针对性不强。相较于非商贸类高职院校而言,商贸类高职院校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就有着绝对的优势,因其具备丰富的教学资源,齐全的教学设备和完善的教学环境。

相较之下,以工科类专业为主的非商贸类高职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总体水平较弱,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招生不理想、规模小、双师型教师少、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少,学生专业技能较弱、岗位灵活性较差、离复合型人才的标准相差较远。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非商贸类院校虽然针对商贸类的资源较少,但是以工科为主打的专业是该类院校的强项,资源设备,师资力量皆完善和充沛。因此,这也给商英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和绝佳的优势。学生在掌握商英专业知识之余,选择自己想要选修的感兴趣的本系部或其他系部其他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了解该专业的基础性知识,为自己今后的就业拓宽平台,增加就业筹码。而且,这一优势是商贸类院校不可比拟的。

基于上述现状和优势,要走多元化路线,反思和改革非商贸类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

3 多元智能理论与商英人才培养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认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人类的智能可以分成以下九个范畴: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存在。

3.1 鼓励学生勇于发挥自己的智能优势每个人都至少拥有一项优于他人的智能,或逻辑、或人际、或言语等。面对现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很多毕业生感慨生活的压力很大、工作的压力很大,且大部分的入学新生都是选择好就业的专业来就读,其中有的学生是兴趣所致,有的学生只是为就业而选择。暂且撇开那些因兴趣所在而选读某专业的学生不论,就后者而言,为了更好就业,而选择该专业的学生人数通常占据了九成以上,其间亦有半数以上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智能优势并不在此,人数之多,令人瞠目。我们无法也不能改变这种选择,因为它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能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经济前进的必要因素。但是从个人智能的发展规律和以人为本,追求快乐生活而言,这样一种违背个人兴趣和智能优势的选择,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更多的坎坷,更难体会快乐学习,快乐工作的真谛。他们为了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补充自己的不足,往往放下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学习的道路上艰难前行。这也正是我们为何会经常看到不少学生付出了双倍努力,却始终收获很少的关键原因。

因此,鼓励学生勇于拾起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当选择了不是自己专长所在的专业,而又不愿放弃选择时,就应勇敢拾起自己的专长,大胆地去辅修和选修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专业,虽然或许无法精通,但是在兴趣和特长的帮助下,至少能让自己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也能给自己的就业增加筹码,给未来的发展道路增加一份选择。

在市场的指导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寻求两者的平衡,或许无法做到一比一的比例,但是至少让天平倾斜的角度小一些,让学生们的学习快乐一些,今后的工作快乐一些,才能带来生活上的幸福感。

3.2 积极大胆地拓宽商英专业的辅修课程本科院校对于第二专业的辅修,开展得较为普遍,但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辅修专业的开展力度很小。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亦是如此。有的学生对理工类课程感兴趣,有的学生艺术类兴趣较浓。我们在鼓励学生勇于发掘和利用自身优势时,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发挥优势的空间和时间。现在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大多为:单证、函电、会话、外销、秘书、国贸等专业课程以及大量的听说读写基础课程,选修课、辅修课程极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皆为大众性的普通商务型人才,该目标在各高校间的差异性很小。统一的培养目标并不能满足所有高职院校商英专业的人才发展需求。不同类型的高职学院,自身优势也不一样,学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学院特点和优势,给商英专业学生制定既满足商务人才标准又兼具学院特色的培养目标和方式。

非商贸类高职院校的学院特色主要表现在核心专业及重点专业发展迅猛,师资雄厚,教学资源充分,就业平台广,职场发展较好。学院利用这些优势,将核心专业和重点专业进行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再分配,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制定和安排适合他们辅修的课程和时间。非商贸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少,一个年级常常只有一个班级,船小好掉头的特点给辅修课程的安排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1)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了解学生的优势和特长,确定辅修的专业和课程;(2)可依据修选人数,选择专门开班或跟班学习的方式;(3)辅修课程的内容设置,应以入门和基础型知识为主,后期依据学生的自身需求和学习能力,再采用跟班教学的方式。(4)将辅修专业或课程的教师进行师资的优化配置,将教师的才能应用到各个专业的学生身上,而不是限定在本部门的教学工作中,也能加强学院教师间的交流。

很多行业的国际交流加深,需要能用英语进行熟练交流的英语人才,对外交流,进行英语口译或英语文案。掌握一些专业基础知识,能帮助这些英语人才在交流的过程中,更为得心应手。同时不少学生就业时,并不是完全选择自己的本专业,而是选择自己有优势或感兴趣的职业。这样,辅修专业就促进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

3.3 充分发挥学院的就业优势,推进商英人才的就业每年都有大批的招聘单位来校招募新人,非商贸类院校在邀请招聘单位来校纳新之前,可以加大对外宣传,让用人单位了解商务英语人才的新特点――具备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能较之其他普通的商英人才更具特长,以给学生谋求更多的应聘职位和机会。同时,不少企业都需要外联人才进行熟练正确的外语交际,学院可以通过就业动员大会,增强商英人才信心,鼓励商英人才大胆尝试其他专业的招聘,以寻求更广的平台。

4 总结在这条人才培养多样化的道路上,我们可能无法一蹴而就,满足所有学生的所有兴趣和特长,但是我们可以循序渐进,结合学院的发展现状,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平台,让学生自主性地选择竞争筹码。

第6篇: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21世纪,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高度国际化、信息化,在此背景下,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成为主要研究内容。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膨胀,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的大学英语教学则迎来了诸多挑战。因此,开展有关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环境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以及如何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及专业素养和环境因素等方面,具体提供了几种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从而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1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的特点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外语教师要根据语言教学的特点,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从而促进其专业素养的完善和发展。同样,外语教师也需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也需要逐步完善发展专业素养。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理念和教学实践紧密相关。英语教师,教授地是一门语言,势必要对所传授的语言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英语教师的语言观不同,那么其选择的语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也会有所不同。知识结构在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包括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实践知识。教师所具备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教学的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教学实践经验的理解与总结[1]。专业知识是教师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和根本。能力结构是教师专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归纳为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

2改善教学环境

建立以组为单位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学者和有独特影响力的教师可以为新教师在探索教学模式中提供建议,高效解答新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疑惑并提供建议,即刻引发新教师对问题的思考。新教师在此阶段的任务是通过教学实践的具体感受和实践,达到学科知识上对具体教师的要求,并具备基本教学能力,从而领悟到具体教师的职业特点,再为专业上的进一步提升奠定基础。这个阶段的职业教育,应该注重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并培养出相关教学科目的教师基本教育学理念和教学方法[2]。

3改善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的策略

3.1加强高校英语教师入职后的进修学习

高校英语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引行动,使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一种自我完善发展的内在需要。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进修学习方式,来加深和拓展本专业学科知识深度和广度。以下都是对于高校英语教师十分有效的提高进修方式[3-4]:(1)参加学术会议。这是一种与会人员互相讨论和交流本领域、本学科经验的高层次的研讨会议。与会人员就某一个理论或实践问题,经过反复思考,查阅文献,撰写成文后,在会上彼此分享、讨论和研究,部分高水平论文很有前瞻性,反映了某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2)考察学习。教师带着某些问题,有目的地去相关学校进行考察学习。(3)听课、观摩。同事间互相听课,观摩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吸取长补短。(4)常规教研活动。如教师集体备课,相互讨论,集思广益。(5)科学研究。科研就是有意识地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素质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成长和提高。

3.2组建教学、科研团队

教学与科研是都是专业发展的重要维度,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要成为优秀的高校英语教师,其教学方面、学术科研方面的发展也必须是一流的,这样才能确保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完整性。首先,组建相应的教学团队。教同年级、同课程的教师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疑难问题,群策群力,资源共享,再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教学方案。具体建议集体是,集体备课一周一次,共同总结探讨本周和下周的教学得失以及教学计划,并以档案的方式记录教学反思。其次,组建科研团队。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了地方院校英语教师整体科研能力较弱,那么可以由一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或外聘专家来引领,辅导高校英语教师搞科研逐步培养并提高其科研能力,最终让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渐增强。

3.3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观察他人教学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结合理论指导,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反思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的反思性思维过程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感知问题的存在,并在各方面对问题进行推理进行验证,他强调对任何验证性的结论都必须进行缜密的思考,并主动进行验证,从而区分于传统的、墨守成规的教学行为。新时期的大学教学改革提倡英语教师由传统的“教书匠”向现代的“学者型”转变,以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教学反思。高校英语教师在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时地思考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策略有没有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有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有没有习惯进行教学反思。这样,教学反思能使高校英语教师及时地总结自己教学策略的得失,促使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为理论,进而利用这些来自实践的理论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再从教学中加以验证、修正、完善,旨在教学与学术科研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4结束语

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逐渐进步的过程,是在探索性、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成就的。高校外语教师要根据语言教学的特点,不断地强化自身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使其专业素养的完善和发展,从而促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职业倦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2]宁晓洁.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4):165+167.

[3]马瑛.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32):106-108.

第7篇: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范文

商务英语教师校本培训要以本校为基地,以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为目的和出发点,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培训资源,由教师、学生与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在不增加教师的额外负担、不脱离教师岗位情况下,加强商务英语教师的涉外商务知识,提高商务操作技能。

二、培训目标

提高所有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老师的基本能力,使其能够完全胜任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及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为达到培训目标,教师需要接受培训,提升自身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方法及技能。

(1)课堂教学能力

首先,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自身需具有良好的英语基础、商务英语专业理论和熟练的商务英语实际操作技能,可以娴熟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使其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其教学效果良好。

(2)课题研究能力

以涉外商务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础,构建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具备较高的科研课题研究能力。

(3)实践指导能力

商务英语专业课堂基础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可以解决学生在商务英语专业相关的实战经验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并能鼓励其学生考取商务英语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4)从事实践经验

了解商务贸易的运作方式,可以用英语流利开展国际经济交流,其中包括商业谈判、市场调查、国际型的大型进出口业务的开展和参与各项经济交流会议等工作的技能,可以熟练运用现代办公设备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三、培训方式:行业实践、课题研究、自学自修、教学反思、合作交流

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校本培训应采取多元化培训模式以提高培训效率。

(1)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指通过对教学过程、教学技术、教学理念和教学结果进行反思,使教学方法结构化和序列化,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为做到教学反思,应从个人和集体两角度开展。从个人角度而言,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需在教学结束之后总结教学中的经验教训,通过教学后记、论文、课题等方式挖掘教学潜能,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集体反思主要通过教研室活动对教研组成员的教学实践的方法、策略、模式进行讨论和检查,帮助专业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技巧,这种反思是集体智慧、是集体经验的的结晶,具有更大的能量。商务英语教师校本培训可以鼓励老师们每周开展一次教学反思的业务学习,开放商务英语教学公开课,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同行听课、评课、现场讨论或教师本人撰写反思日记等方法开展教学反思,深入思考,总结经验,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水平。商务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合作。首先,要加强与公共英语教研组合作,通过向英语教师学习、请外籍教师培训口语、观摩优秀英语教师的公开课等方法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和教学技巧;其次,要加强与兄弟学校合作,开展商务英语教学观摩课和商务英语教学研讨会,群策群力,共同进步。

(2)行业实践

由于高职商务英语具有实用性、实际性等特点,又因其对实践性经验要求极高,故该专业建设需坚持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际教学相结合。高职院校应科学有计划地安排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到海关、外企,开展涉外经济业务的进出口公司等单位体验和学习,使其自身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知识有一个扎实和全新的了解,以此来提高自身对于涉外经济的社会现况的全面认识。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充分学习国内涉外经济交易的企业的运行现况及趋势,和各企业的运行模式、企业行政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建设模式,通过有针对性地修改课程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培养出高素质的商务英语复合式人才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习进修

从学校角度出发,应积极鼓励商业英语教师提高自身学历,同时增设教师参与由政府开展的培训活动的机会,学习并提高自身与课程相关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商务英语教师应该要探索自我专业发展能力,真正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首先,鼓励商务英语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拟定出个人自学计划,学习国内外成功的商务英语教学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向商务英语教学的专业精深层次发展。其次,鼓励商务英语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考取能真正提高商务技能的职业资格证,如国际商务师、报关证、外贸业务员证、跟单员证等职业资格证书,成长为复合双师型教师。

(4)课题研究

高职商务英语教师的课题研究应源于教学生活实际,解决教学实际的问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题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领域。第一是对涉外商务活动的相关的行业、市场和就业等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全面系统地了解整个行业和主要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对该专业的就业趋势和就业要求有更全面的了解。根据行业最新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修订,保证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第二是解决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与疑惑。随着社会发展、教改的发展和实际教学对象的变化,专业教师会面临许多的新问题,有些经验能够借鉴,而有些问题并没有系统的、完善的经验供参考,为了解决这些制约教师发展成长的问题,就要有目的地进行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校本培训的深化,是对已有实践的反思和提炼,又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把握;是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提升,又是对教育本质的探究和概括。开展课题研究有利于促使商务英语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把握涉外商务活动的趋势与需求,掌握高职教育理论发展和应用,提升专业水平,促使教师向“研究型”乃至“专家型”教师转化。

四、培训管理:以人为本、激励性导向、综合性评价

建立健全全面的校本培训方案,通过奖惩分明的制度、有效的管理方案来确保校本培训有效开展,让学校可以培育出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高职商务英语教师校本培训的管理评价应该是积极的、民主的、有益于教学和教师发展的。首先,以人为本,营造支持性环境。学校领导相关部门以积极的态度支持受训教师深入开展课堂教学与教研课题活动,鼓励帮助商务英语教师克服困难,推进商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重视激励性导向。管理者应善于针对每一位教师的特点为其创设最佳的培养模式,并关注、尊重、肯定和鼓励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获得的优良成绩,提升骨干教师的团队建设与领导作用,给予成绩突出者表扬和奖励。最后,进行综合性评价。建立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自评与互评同时开展的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使受训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提高校本培训的水平和质量。

五、总结

第8篇: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地方性;英语专业;分类分层次教学

我们对外语专业教育的目的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外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应从本学科定位出发,重视其人文学科的属性,在坚持外语教育规律的同时确立符合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我们提出应从“校本位”出发,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从本校的实际状况去考虑办学的定位,兼顾发展历史、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又面向区域性的社会经济需求,人尽其才,追求特色。外语专业在面向社会需求的进程中,找准自身的发展的定位,要回归“学科本位”,按照人文学科的要求,在教学中淡化工具性,强化人文性、科学性。

外语专业教育教学,其内涵是语言、文学、文化。这三大要素体现其专业特点,决定了外语教育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对立统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在“人文教育”和“技能培养”之间找到平衡点。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讲外语的“工具”,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外语人才。那种重“语”轻“文”的教育理念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不是语言“加工厂”,更不是“外语培训基地”。外语专业不该办成“语言培训中心”。我们不应把外语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来教我们的学生,我们要注意让学生在学会语言的同时,提高人文修养,提高思维能力,学会把外语作为自己的思辨的媒介。不必担忧因少开了技能课,从而降低了学生的语言能力。相反,通过阅读和写作,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和锻炼了思辨能力。教育的功能除了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之外,还应遵循和满足教育本身的特点。高等教育提“学以致用”虽然没错,但不全面。“学以致知”才是更普遍,甚至更高的目标。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规律而言,语言文学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从根本上讲,文学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要比文学文本反映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编码于文学作品中的精神文化层面是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

国外的高等学校明确区分学术(academic)培养和职业(vocational)训练。经过学术培养可以取得学位,经过职业培训可以取得职业文凭或证书。“把全国的外文系都办成同一个模式,大家千方百计增设硕士点、博士点,结果名不副实,对学生、教师和社会都没有好处”。高等院校办学有不同的层次,如尖端型、精英型、普通型、技能型等,各有自己的办学宗旨。

我们经过调研,集思广益,结合本地实际和学校定位、办学方向及宗旨,认为有必要把目前的“英语专业”(以英语专业为例)进行拆分。明确“人文型”和“应用型”两个不同专业的走向。将英语专业分为:英文专业和应用英语专业。专业设置兼顾博雅教育和职业教育,将全部课程分成三类:(1)语言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指听、说、读、写、译),(2)人文思想教育课程(包括语言研究、文学研究、通识教育等),(3)职业技术发展课程(包括英语教育、英语翻译和商务英语等)。在“人文型”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可参照黄源深教授的意见,总体开设三个方面的课程:(1)适量的英语课,首先做好大学与中学课程的衔接,大学英语专业学习主要是为了夯实英语语言的基本功。课程数占总比例的25%。(2)语言、文化知识课,包括语言学、文学、文化对比、哲学、社会学等,占60%。这些课除了哲学等课程之外,一般用英语授课,它们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渠道。(3)思想方法和思辨课,包括辩证法、逻辑、数理统计、辩论方法等课程,约占15%。这些课一般用中文授课,以防止信息流失。在“应用型”专业课程开设方面的指导思想突出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课程也分为三大块:(1)语言综合训练基本课,占总比例的30%。(2)专业方向(师范英语、商务英语、翻译(口笔译)内含课程,占50%。(3)思想方法和思辨课,约占20%。

大纲课程体系的名称变化为两大一级分类:“英语专业学位基础课程”和“英语专业人文学科课程”。人文学科课程包括“思想方法和思辨课”和“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类似的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实施以“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要特征的“三层次”(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压缩必修课程学分,增加选修课学分,搭建“通识教育”、“学科大类教育”、“专业教育”三个课程体系平台。这“三个层次”与上述的描述基本相同,都坚持了就业方向与培养类别相适应的原则。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明智选择,以适应不同地方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每所外语院校都应审视自己的教育活动及其优势,明确自己的服务范围,找准办学优势准确定位,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面向市场,利用品牌效应,适应市场的变化,调整办学结构,提高办学效益。

为了抓教学质量和就业满意率,我们将四年的英语专业(包括师范与非师范生)教学确定为三个分流点环节:入学时意愿班/行政班――学习中期意向班――毕业时考核就业,升学班。新生入学时,学院建立“英语专业学生发展档案”,先执行摸底考试(笔试和口试)。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将来干什么不十分明确,因此我们有必要向学生宣传专业特点、内涵及发展方向,改变学习方法和策略、树立学业目标等。明确告诉学生在英语专业的基础阶段应达到何种语言能力。学生进入第五学期,经专业四级考核后,学院进行专业中期考核,此时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下一个学习目标,即中期意向分流。按照学生意愿和学业成绩将所有学生分为三大类班级:英语语言文学班、师范英语教育班、应用英语(翻译、商务类)班。专业人文学科课程可以采用写研究性论文或报告形式,获得学分。毕业时对学生要求除了按照八级考纲要求达到的目标外,学院会组织专门测试队伍,对每届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计算公式分解为:总分=平均基点分+专业考试分+TEM 8成绩。专业考核由外国语学院统一组织考试,主要内容为“翻译和写作”。然后,依照累加总分排序,划分属A、B、C三类成绩的学生,成绩不公开,只签发有学院印章的A类“专业成绩优秀证书”,供用人单位参考。其别声明,英语写作不合格者不予毕业。以下为教学操作与考核流程图:

上述图示反映了夯实基础、突出人文、分类教学的有机联系。有良好英语语言基础才能深入研读人文社科类著作,吸取精髓。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英语是他们各专业研究的工具。而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英语语言文化是他们研究的工具和对象,是人生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现实下,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也在变化,学生不应再统一划归,宜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人尽其用。

参考文献:

[1]庄智象,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第9篇:英语校本研修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口语学习;非英语专业

1前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已是各国贸易往来、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交际工具。我国高等教育中把英语列为必修学科,无不体现出英语的重要性。英语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要进行为期2~4学期的大学英语学习,而英语口语在民办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最易被忽视。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既要满足学生现实的需要”,即通过考试,完成学业;又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即为其今后的进修深造、工作生活提供服务[1]。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其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高级应用型人才[2]。因此,现今的大学英语课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读写能力的培养,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也日益受到重视。

2研究现状

许多高校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增设了口语教学,并对此进行一系列研究。现今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口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口语学习受学习动机、现有水平、情感因素、努力程度、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因素制约[3],而影响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学习的关键因素分为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基础薄弱、存在学习的心理障碍和无法把握中英文特点)和我国英语教学的问题(教学模式、考试模式落后,教材不够权威,师资力量薄弱)两个方面[4]。国内高校已有部分英语口语教师研究民办高校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提出应通过建立自主学习监督机制、调动学习潜能、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5];或将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口语课堂,从教材选择、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社团建设等环节保障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6]。然而,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研究大多将地方院校列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鲜有运用定性研究法对民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口语教学进行分析。因此,本文选取某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英语口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并对所教授的学生进行访谈,从而透析现今民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学习特点以及口语教学现状。

3研究背景

针对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提出的新要求,本校在英语专业学生中开设大学生自主英语口语选修课。该课程面对全校大二和大三年级非英语专业且有一定英语基础(通过大学生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开设,共授课11周,计33课时,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补充及延伸。课程以培养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兴趣、提高英语口语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用英语就某一问题或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担当主持者的身份,布置命题,维持课堂;学生在课程中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英语口语训练。课程从英语发音纠正开始,步步导入。场景话题涉及校园、工作、文化等,训练学生叙述、建议、说服、辩护、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英语口语锻炼的氛围,鼓励学生多开口说、多练习。

4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本研究涉及对象为一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自主英语口语选修课37名学生中自述对英语口语感兴趣、自愿参加此次研究的26名学生,涉及全校文、工、经、管、法等学科为主的12个院系。研究内容及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了解目前民办本科院校中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进行英语口语学习时的学习特点,以及进行口语教学现状分析。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学生访谈及课堂教学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选修自主英语口语课程进行一学期(12周,33课时)的课堂观察,并在课程结束后对26名自愿参加研究的学生逐一进行访谈。访谈记录经过录音、译码,形成分析文字。

5研究结果

民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特点通过一学期的课堂观察和对学生的访谈,该类院校学生的英语口语学习特点逐渐显现出来。研究者将访谈中26名参与者提到的特点按提及人数降序排列并摘录例证,如表1所示。1)基础薄弱,需要全方面提高。访谈中,几乎所有学生都提到在口语课上不仅遇到口语表达上的困难,有时候听不懂教师的要求,也读不懂给定任务卡上的任务要求[7]。和普通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相比,民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本身英语基础薄弱,不仅是在口语方面,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不很擅长,这给大部分学生顺利完成口语任务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他们在迫切需要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同时,也需要同时扩充自身词汇和语法的积累,以及锻炼听力和阅读的能力。2)使用机会较少,自主努力较少。在26名学生的访谈中都反映除了每周一次的该课程选修课,几乎没有任何机会使用英语口语,这点是现今我国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民办本科院校的学生对个人时间的把握和自控力稍差,课后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很少,一般也就是背单词。有两名学生在访谈中提到,在口语课上纠正的发音,因为一周没有口语相关课程或练习,下次上课的时候就完全忘记了。3)情感因素的作用和制约。在外语学习中,情感和认识是互相作用且制约的两个因素,学生的情绪和焦虑程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口语课人数较少,这一方面让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给予他们足够的练习机会,另一方面给学生带来因为要发言而产生的焦虑情绪。民办高校的学生通常英语基础薄弱,自信心不足,这使得他们在课堂发言中产生高度的焦虑心情,影响学习的过程和效果。但同时,研究者在访谈中也注意到,与大学英语必修课不同,该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小,紧张感低;且考试的方式为小组形式的命题presentation,学生提前抽签,有两周的时间准备,这和传统的试卷考试相比,学生的准备时间较为充裕,因此,最后的考试效果呈现更好。如何正确把握学生的情感因素对教学效果的积极影响,对今后的口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4)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该课程为选修课,每教学班选课上限人数为30人,共开设两个教学班(即60人),但实际选修人数仅有37人,说明民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口语有兴趣的人数并不多。选修课程的37名学生中有26名学生表示因为对英语感兴趣,所以选择这门课程,自愿参加此次研究;而剩余的11名学生只是为了修学分。但在课堂观察中发现,即使是这26名学生也不能够完全集中注意力,参与课堂活动,自主参与性较弱;只有三名学生能够相对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其余学生多处在被动状态。民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教学改善对策英语教育的深化改革一直在推陈出新,这给口语教学提出全新的要求: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和说的能力。针对本次研究中发现的学习特点及问题,英语教学从业者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习积极性。口语教学中明确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课堂上教师只起了引导作用,给出课堂的规则和任务的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练习和学习。尤其是民办高校课堂中,学生自身英语能力欠缺、自信心薄弱,使得教师正确的引导变得尤为重要。从选择教材、课堂安排到最后的考试测评,对民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语学习没有一定的标准。民办本科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口语学习的问题,如果选择和普通本科院校一样的口语教材和考试标准,就不很合适,所以在访谈中,有学生提到设计的活动或者话题“不是很有意思”。因此,民办本科院校应有一套适合本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同时满足民办本科院校英语教学要求的教材、课堂教授和测试体系,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同时,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降低学生的焦虑感,让学生在整个学习和最后考试的过程中都能较为自信、自由地学习。2)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体系和督促机制。课堂的时间总归是有限的,真正口语的练习应该是在课后进行。因此,如果民办本科院校能将更多的学习任务下放到课后,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系统,给出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就可以分配更多的学习时间进行巩固练习。同时,针对民办本科院校学生自主性较差的特点,学校应对其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督,推动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真正做到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调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跳出“lear-ningbyteaching”的圈子,通过“learningbydoing”提高口语能力。3)警惕口语课堂过于娱乐化。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8],且课堂教学所设计的活动应是“有意义”,而不仅仅是“有意思”,学生应在这种活动中学习到知识、锻炼到技能,而不只是一味享受娱乐的过程。为了追求课堂的氛围和学生的课堂关注度,教师在课堂上所选取的活动注重“生动”和“活跃”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太过娱乐化,带入大量的娱乐行业(showbusiness)元素,让学生只是哈哈一笑而忽略了口语活动要锻炼的某项技能,就过犹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