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范文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精选(九篇)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

第1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研究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忽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这个教育内容了解的较少。中等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完成中职学业学习后走上工作岗位,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对这些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对他们未来的就业、择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列入德育、就业指导的范围内,并且对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实现途径等不做详细要求,不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安排,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导致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很难顺利地开展。

2.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中职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比较淡漠,就业指导的教师会向学生提供一些企业用人信息,然后组织一些面试活动。专业从事职业指导教育的教师会依据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渗透一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班主任会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以及德育工作中,提到学生要从长远发展的视角来看待择业与就业的问题。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单一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内容较少,并且教育的方法也相对单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引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兴趣,而且也会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职业指导课程中,教师会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的教师只是体现在向学生推荐就业岗位时,对就业岗位进行详细的描述。而像专题讲座、职业咨询、行业分析以及企业参观等教育方法运用的较少,没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职业规划体系,无法实现教育要求。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体系有待健全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是由就业指导处、班主任以及德育教师来负责。然而,上述三类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组成,并且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也没有像其他专业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一样有严格的管理与评价体系。各类教育工作者各司其职,各自开展各自的活动,活动开展得好坏,教育的结果没有统一的要求与标准。管理体系的不健全无法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5.担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师资力量薄弱是导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水平无法提升的重要原因。中职学校职业指导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是无法满足职业指导要求的,更无法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指导。大多数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都是从思想政治教师转过来的,或者是其他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没有职业技术教育学习背景。很多教师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经验都较少,也没有参入足够的社会实践。教育工作完成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无法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途径分析

1.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

学校应该从学生的职业需求实际出发,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教育内容。首先,要关注学生生涯的持续发展,要具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家庭情况以及专业来确定职业生涯的目标,并设定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并且以职业生涯方案为指导,努力进取,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挖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无限潜能,让学生的特长、知识、技能等有利于职业发展的因素实现最优化。

2.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明确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包括职业理想教育、专业概况介绍、职业潜能分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职业技能培养以及指导学生撰写职业规划方案等。这些教育内容不仅要在课堂上实现,还要与多个可能参与到学生职业教育工作中的部门及教育者共同合作完成。

3.运用多样的教育方法

不同特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方法。单一地运用课堂教育方法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也不会收获较好地教育效果。因此,笔者建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时,可以试着尝试开展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来实现。

4.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

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构建以分管校长为领导核心,以中心主任为教育工作开展重心,以专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为重要教育力量的教育组织。其次,对教育的结果进行多维度评价,包括对教育实施过程、对教育效果等进行评价。

5.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鉴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强烈的需求,学校应该配备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人员与专职实施人员,包括职业测评师、心理咨询师、信息技术员等。同时,还要加强对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令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有更深的了解,满足工作需求。

第2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范文

关键词:德育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113-02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在职业发展上要达到的高度等的规划和设计,并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而积累知识、开发技能的过程,在促进个人就业并使个人职业生涯健康稳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职业生涯规划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国,随着“就业难”的社会难题出现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多个就业指导政策方面的文件,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例如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

然而,从学校方面来看,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离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即便如此,在无法改变大环境的前提下,我们作为德育课教师只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育业务水平,完善职业生涯教育的指导方法,在德育课中积极引导中职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本文着重提出以下四种教育方法:

一、课程介入+教学渗透式

当前中职生存在缺少专业选择的主动性、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潜力认知模糊、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较弱、缺乏学习职业技能与提高职业能力的积极性等不足,这除了学生对自我及社会缺乏了解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必须通过“课程介入+教学渗透”的方法,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这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课程介入分为两种:第一,以必修课程的形式介入,重点针对职业生涯规划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开设,要求全体学生均需参加学习。第二,以选修课的形式介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期,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之较少,需要适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修课,以便于引导学生认识并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通过课程介入学生初步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理念后,要通过教学渗透的方法加以巩固和强化,以拓展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思维等。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生求知、强能、塑品质的主阵地。从学校校长到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及教务科长,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当成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统一思想,强化全体教学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要教会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们自己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现身说法;二是统一行动,经常性的职业生涯教学工作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上公开课,集体听课评课,等等,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三是统一内容,组织同科目教师集体挖掘各科教学中的可渗透素材。如语文教学中的人物传记,德育课中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素材,英语课的短文,营销课中案例等等,合理加以运用,即可使教学收到“双重”功效;教学方法与形式中也富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功效,如体育课教学中的耐挫折教育、意志力教育,语文课中的理想与信念教育,数学课中规划与预测意识与技巧培养,专业课中的职业道德、理想、纪律与情感教育等。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目的性与效益。

二、专题辅导+团体咨询式

专题辅导指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题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交流会或咨询会等,旨在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过程的实际问题。根据专题辅导的发起者分,专题辅导可分为教师发起的专题辅导和学生发起的专题辅导两类。教师发起的专题辅导指教师根据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者是针对职业生涯规划新理论、新方法,或者是针对职业世界中的新变化,有意识地进行集中辅导;学生发起的专题辅导指由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请求教师给予辅导。

当前中职生中存在的自我认识及社会认识模糊、职业规划技能偏弱、提高职业能力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等现象,主要是因为他们存在太多的理论认识和思想困惑的问题,这与学校的教育及辅导大有关系。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是知己,根据当前中职生的这种状况可进行以下主题的专题辅导:“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职业分类及相关职业要求”“职业教育形势及国家相关政策”“社会形势与行业形势”“交际与攻关技巧”等。

三、自我反思+个别指点式

自我反思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生活中、在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在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实践中不断反思自我、反思职业生涯规划,据此调整与改进职业生涯规划,更新职业观念,调整职业理想,促进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愈趋合理与切合实际的一种方法。

自我反思以学生的内省为主,其实施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这是运用自我反思方法的必备条件;学生自愿自主开展职业生涯设计,这是运用自我反思的又一必要条件;学生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与指导,充当好向导与咨询者的角色,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这就需要同时进行个别指点的方法。

个别指点指针对学生存在的个性问题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这是贯彻差异性原则的体现。很多中职生的选择是相当随意和脱离现实的,他们的思考往往只停留在“我想怎样”,“我适合怎样”,却很少去考虑“我可以怎样”,也就是没有进行理性生涯决策过程,如有的学生以“高级模具工”为生涯目标,但如何达成目标却没有认真考虑,在择业时非模具工种不做,而企业对模具工的要求是3年以上专业工作经验,结果使学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因此,学生树立暂定生涯目标后,教师应广泛运用个别指点的方式重点帮助学生决定达成目标的路线选择,并制定相应措施方案予以落实。中职学校的专职生涯规划辅导教师应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每位教师对自己辅导的学生负责到底,用心用情地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是目前中职学校最需要加强运用的一种职业生涯教育方法。

四、范例引导+同伴互助式

范例引导即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成功典型,引导学生学习,并形成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例主要包括两类:职业生涯规划结果范例,即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获得职业生涯成功的范例,以帮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与意义;职业生涯规划过程范例,即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科学、适宜、规范,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范例引导以事实说服为主,具有真实性、现实性、可模仿性,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与采纳。

范例引导成功的关键在于范例的选择与范例的呈现方式和时机。范例引导的实施应注意:第一,范例必须是正面的、成功的典型。第二,范例应具有相似性或可模仿性。范例选择应是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条件、背景、途径、发展前景等相似的范例,即范例应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群体。身边的范例真实可感,能较好的诱发学生学习的激情。第三,过程范例应丰富多样,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丰富,教师应提供多种范例供学生选择学习。第四,范例呈现的方式与时机应恰当,避免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伴的帮助更时随时随地的。同伴互助的方法是指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帮助、启发、引导,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处于14~18岁之间,正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时期,其情感的交流更多的倾向于同龄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形成平等互助的学习团体,共同讨论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与理想,选择职业生涯发展通路,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完善自我的学习与培训计划:相互监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相应的学习与培训计划的落实;相互讨论职业世界、职业道德、职业观念等问题,以形成正确的职业概念与职业观念;相互鼓励以战胜职业生涯规划及学习中的困难等。

总而言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的专业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坚定职校生的职业目标。专业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讨论、实验、到企业行业里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校内外互动等,让职校生在活动中明原理、长知识,多给职校生以体验、感悟的机会,让职校生发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所选专业课程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从而把对本专业的热爱迁移到相关职业上去,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慧.浅谈分组讨论法在中职教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德育创新,2010(9).

第3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建设

2007年,〔2007〕26号文件明确提出“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教育部制订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2008年,教育部发文要求所有高校开设就业指导必修必选课,课时不少于38学时。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涯规划意识,提高生涯规划能力,明确生涯发展目标,为未来的职业成功打好基础。本文结合辽宁省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状况,探讨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辽宁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

2010年6月辽宁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通知》(辽教办发201078号),要求各高校从一年级开展职业发展教育,不少于26学时。文件还对辽宁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出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标准。经过几年的建设,辽宁省高校职业生涯课程建设日益规范。为了解辽宁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情况,本文对辽宁省10所高校申报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其主要内容分析如下:

1.基本信息

从基本信息分析,辽宁省高校最早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时间是1996年,最晚开设的是2011年;10所院校中7所院校为必修;学分在0.5―1之间;学时在8―32之间,其中8学时的有2所学校,18学时的有2所学校;有6所学校班级规模以大型为主;有8所院校的职业生涯课程开在第一学年。

2.教学方法与手段

从教学方法看,各学校教学在教学过程都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用最多的依次为小组研讨占90%,案例分析占80%,课堂讲授占60%,情景模拟占60%,录像观摩占50%。从教学手段看,高校教师采用较多的教学手段依次为多媒体占70%,职业测评占70%,网络信息平台占40%,在线课堂占30%。从课外教学方法看,采用较多的方法依次为专家讲座占50%,职场人物访谈占50%,企业调研占30%。从社会实践课堂看,有4家学校强调了实践基地建设,采用较多的课外实践方法为参加实践,占80%。

3.师资队伍

从师资队伍看,各高校教师骨干教师为6―25人,调查的120位教师中,招生就业处指导教师28人,其余为各学院的教师,其中1所大学工商管理教师占58%。教师职称结构中,讲师所占比重较大为45.8%。教师学历结构中,硕士所占比重较大为83%。学校都加强了师资培训的力度,90%的学校教师都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具有部级职业资格指导师证书的有60多名,GCDF全球高级职业规划师14人,80多名教师参加过各级各类职业生涯培训。

4.建设规划

明确每年计划投入职业生涯课程建设的学校有4所,90%的学校设置了就业指导教研室,1个学校建立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基地,50%明确说明学校出台了系列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管理文件。

二、调查结论

从对辽宁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状况的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校已经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调查也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组织机构需进一步专业化和规范化

从调查看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教研室,有明确的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规范文件和投入。但是高校设置的就业指导教研室大多在招生就业处,少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而招生就业处是行政部门,不是专业教研室,平时繁杂的行政事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研究的开展。同时,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涉及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参与,进行专门的研究和管理。因此,建立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就显得非常重要。

2.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背景需提高

从调查看,高校专职从事职业生涯教学的教师较少,大多数为兼职,多数教师为辅导员,而非心理学和管理学的专业教师。而且有很大一部分老师的研究专业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并不相关,这就使得老师们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工作时感到力不从心,表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虽然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是却不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由此可以看出,师资力量更为专业化、职业化是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关键环节。

3.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有待提升

大多数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开设了必修或选修的课程,但是课时少,上课时间不规范,因此,并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绝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采取了各种讲座的方式来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多数活动关注的是知识的传递、职场人物的展示、形式多样信息的提供,而学生真正参与体验的较少。有的学生虽然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但是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并不能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把实践与职业发展相对接,因此,从实践中提升就业能力的认识和感受并不深刻,对生涯发展指导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三、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措施

1.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以考试升学为导向,学生的目标就是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学校,至于为什么要考上好学校的目的不明确。上了大学以后,由于高校基本是自我管理,许多学生由于没有自己的理想,考上大学,等于失去了目标,不知道大学应该怎样度过。因此,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其在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就业、行业、职业和岗位的发展和要求的了解,明确个人的职业乃至人生发展目标,制定详细的大学发展计划和职业规划,并在不断的实践中修正和提高,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组织

从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际看,参与的部门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行政组织,即教务处、招生就业指导处、团委等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要变成规范化的课程,必须由教务处把其纳入学生培养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育比理论更重要,这就需要各学校的招生就业指导处、团委等组织参与,学校可以根据职能部门的特点明确其职责,如招生就业指导处与企业管理者联系紧密,可以开展企业家讲坛活动;团委可以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相结合,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开展各类大赛活动等。

二是专业教学组织,即就业指导教研室、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心理学教研室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是传递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和知识的基本载体,建立专业化的教学组织机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成立专业教研室,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由课程负责人负责具体的课程建设工作,通过专业的教师授课和指导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念和知识。

3.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发展看,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知识互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

一是理论教师队伍。即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教学的教师队伍,这部分教师主要是要向学生讲清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这部分教师原则上要求具有较强的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功底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

二是专业教师队伍。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中对职业的认知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每个专业有专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这是一般理论授课教师无法掌握的,因此,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专业的指导就非常必要。现在有的学校开设了新生导航课、对新生进行专业的介绍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为使专业教育正规化、常规化,需要建立一支热爱本职、关心学生、责任心强的老师为学生开设专业导航课程。

三是企业专家队伍。校园中的理论和专业教师能为学生传授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知识,但是对职业成功的理解和成功人士的激励示范作用是教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这就需要建立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队伍,他们可以是企业家、成功的职场人士、成功的校友等,学校可以通过企业家讲坛的形式使其制度化,定期邀请他们到校为学生做职场励志讲座,通过现身说法启发激励学生。

4.构建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点,开发第一理论教学课堂,第二校内实践课堂,第三校外实践实习课堂。

第一理论教学课堂应尽快实现课程设置规范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该至少开设二门课程即专业导航、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业导航在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在二学期开设,原则上为所有学生必修,只有这样才能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受益。

第二校内实践课堂要通过各种学生组织广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校、院学生会组织,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发展部门,还可以在学生中建立职业生涯工作室、职业生涯社团和协会,以各种组织为依托,更多地开展实践活动。

第三校外实践实习课堂。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通过专家访谈、企业实习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了解现实社会的需求,发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不断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目标,为自己将来就业做充分的准备。

5.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服务网络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得到增强,但是,在制定规划和实施规划时,会遇到许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学校要健全以学生为主的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各方面的职业规划和发展问题。

高校应建立功能广泛的网络服务体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部教学文件要实现网络化,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政府或学校应建立全面的免费的测评网络为学生提供心理、个性和职业测评指导;建立成功职场人士的宣传网络,分享职场成功经验,最终实现课程的普及、自助和实时的服务。

高校还应该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服务。学生的普遍问题可以课堂解决,个别学生困惑的问题就需要个性化的服务。学校可以通过建立职业咨询中心、工作坊和就业基地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专门个体和团队的指导和服务。学校也可以和专业咨询机构合作,请专业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服务,专业咨询机构能把握社会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信息,可以更好帮助学生扩大就业面,开拓就业市场。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教育厅组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名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第4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范文

关键词:活动教学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用

从教学目标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一课在于培养学生在职场上的应变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门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而活动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在于打破原来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单调知识输出模式,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更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改革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立足点可以放在活动教学法的应用上。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课程虽然在许多高校都引起了重视,但是这一课程毕竟属于新兴课程,学校在相应的师资建设上没有跟上步伐。在大部分院校,这一门课程的教师往往由辅导员和院系的一些行政人员担任,这些人大多都精通于行政,而知识传授和理论研究则是他们的短板。他们的这些特点就造成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首先表现在过度地依赖教材。教材对于教学来说只是一种参考的工具,而不是完全依赖的资源。正如某知名学者所说“自从有了教材,一些没本事的人也有了饭吃。”这句话其实很好地反映出了当今的教学现状。我们上面说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教师缺乏授课的经验和理论的研究,这就使得他们过度依赖教材。

本来应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变成了“满堂灌”,教师成了“文抄公”。教学的展开不过是教材知识的转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基本上学不到什么东西。这一现象完全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的发挥。

其次是讲授的理论知识过于陈旧并且缺乏一些实际职场技能传授。[1]由于这门课程的教师无论是他们求学时期还是工作时期大都置身于学校,对于社会上的职场了解甚少,不能充分理解企业职场的实际能力需要。在给学生讲解职场技能和规划未来的职业道路时往往借鉴自己搞行政的职场经验,大讲特讲行政场上的各种策略应用。

这样的课堂往往使学生不能学到什么职场技能,唯一能学到的不过是一些人情世故的东西。这样的课堂培养达不到什么实际的效果。

最后是学生在课堂上缺乏实践的环节,这一问题是这一门课程的致命问题。前面说到的那些问题无论怎样,学生还是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如果不加以实践运用学生很快就会忘却。而这一课程实践环节的缺乏,就使得上述问题明显的暴露出来。实践环节的缺乏使得学生根本无法体会职场,无法使自己做出的职业规划进行尝试以进行修正,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职业规划更多处于一种想象。

二、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其实活动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中多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少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传授。而讲学的主题是放在学生身上,学生在教学中充当运行者、主要参与者的角色,而教师则退居到组织者、辅助者的角色。应该说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多是角色的转换,至于这一方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还应该具体分析。

首先是根据课时的安排和教学任务的规定,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安排。[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重点在于“职业”与“规划”,那么所举行的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职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就需要一些职场的情景模拟,让学生对职场里的人和事能够有一些接触。再者就是组织一些讨论会,鼓励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设计,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然后老师在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

其实在应用活动教学法时应该注重对技术性技能的训练。我们知道在当代的企业职场中,一些人情世故的技能所起到的作用已经很小[3],更多是一些技术性的技能。可能说不同的职位所需要的技能是不一样,但是有一些基本的办公技能是共通的,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技能。

最后就是在课时搭配上应该注重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使得学生学到的技能能够得到应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环节中去。还应该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对学习技能发挥与自我领悟创新的配合,活动课程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因此在实践环节不仅仅要注重对已学到技能的发挥,还应该引导学生领悟新的职场技能。

三、活动教学法应用的意义

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大大的增强了课程的实效性和实践性,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职场情况,进而规划出合理的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职场能力发挥奠定了基础。

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应用,有利于这门课程更加准确滴把握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同时也转变的大学生学习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和探索能力。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转换,由原来的知识讲解者变为了现在的活动组织者。

四、结语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教师过度依靠教材、讲授的理论知识过于陈旧并且缺乏一些实际职场技能传授、学生无法进行很好的实践。这些问题就导致这一课程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无法培养学生的职场技能,以使得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降低。

活动教学法是构建创造性、操作性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以及主动思考,带有明显的实践性。这一教学方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会改变这一课程当前存在的现状,能够培养出大学生丰富的职场技能。

参考文献:

[1]冯莉. 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13,08:144-145.

[2]段雅莎. 活动教学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29-130.

[3]李强,阮永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2:12-16.

基金项目:2015湖南省优秀辅导员团队建设项目“‘启明星’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素质拓展指导团队”15F13

湖南工业大学建设项目“‘启明星’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素质拓展指导团队”2015A02

湖南工业大学社科项目“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德育切入机制研究”2014HSX29

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项目“当前社会变革期高校学生管理中的道德教育融入机制创新研究”[2014]8:FDY14008

2015年湖南省优秀辅导员团队建设项目“‘启明星’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素质拓展指导团队”15F13

2015年湖南工业大学建设项目“‘启明星’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素质拓展指导团队”2015A02

第5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21-02

1 调查情况

1.1 调查的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规划的能力,发现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

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查以我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25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与对个别问题深入访谈的方式,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回收问卷230份,有效问卷224份。

1.3 调查样本的构成

在224名有效问卷中,艺术学院学生45 人;信息学院学生 37 人;法学院学生41人;电子学院37人;为了增强信度和效度还向《合同法》选修课(涵盖不同专业)的学生64人发放问卷。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男生118 人, 女生 106 人;农村籍学生 75 人,乡镇学生人数为69人,城市籍学生 80人。

1.4 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收集与本研究相关资料。问卷采用自填法,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经核实后回收,实际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92%,有效问卷224份,有效率97.3%。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学生不熟悉职业生涯规划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45.6%的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3.8%的学生比较熟知,20.5%的学生表示不了解。33%的学生是从二级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获得相关知识,63%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18%的学生表示不能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33%的二级学院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了职业生涯方面的指导,但缺乏进一步的系统的教学与跟踪指导。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

对比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在96%的有所了解和熟悉职业规划的学生中,男生的比例占62%,女生仅占38%,进一步的访谈发现,男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源于生存压力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其中有23%的学生是出于自我能力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有部分学生从媒体和讲座中习得的职业规划相关的知识;有3.4%的女生出于对就业性别歧视的担忧不敢正视这一问题,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规划也无从开展。

2.3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的了解程度

在“你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了解,比如培养目标?”一项问卷中,约1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8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了解一些”,还有8%的学生“不了解”。对于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中有78%的学生选择父母指导的选择,其中有18%的人选择进入大学学习后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所兴趣,43%的人表示没有兴趣,7%的人正打算换专业,10%的人表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有22%的人是自己对于自己喜欢的专业的自愿选择,其中有3%的人进入大学学习后丧失对自己高考志愿时所选择的专业的兴趣。

2.4 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的关系

35.3%理工科技术性强的专业学生想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36%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希望从事法律事务相关的工作,总体上看,人文社科的学生专业倾向不明显, 28.7%的学生认为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行,至于是否与自己专业相关无所谓。

2.5 在职业取向上趋于多元化

43.6%的学生想进公司,20%的学生想自主创业,19.4%的学生欲做公务员或其他职业。除与专业对口的职业外,公务员、自主创业也成为学生择业重点。

2.6 职业理想与职业能力关系

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能力的关系上,有76%的学生不清楚实现自己职业理想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只有3.6% 的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自已的职业理想储备职业能力,24%的学生认为按照学校安排的课表进行学习就具备了未来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

2.7 职业规划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78%的学生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关联,进一步的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素质教育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以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衡量个人素质的基本标准。23%的人将找工作的能力等同于职业规划,并认为这也是一种个人能力。

3 对策探讨

从以上结果和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也没有将职业规划作为一种提升个人能力的方法来对待,事实上我们认为:职业能力是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职业能力以职业规划为基础,良好的职业实现对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和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较大的作用,而个人的良好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从我们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程度还有待于提高,学校社会和家庭均应在此问题上作出努力。只有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发挥潜能,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3.1 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

职业规划的问题以与市场经济和职业的高度分化为社会背景,以个人的自主择业为前提,国外很早就有关于职业规划的研究,并且将其与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起步较早, 而且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具有早期性、个性化、实用性、专业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国内大部分人将职业规划作为一种就业的手段,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我们认为,职业规划的重心不仅仅是职业,不仅仅是指导个体找份工作好,它以评估人的性格特征和气质为基础,以人生的事业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为终极目标,应该将其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中,成功的职业规划应该贯穿于个人人生发展的始终,因而应倡导家庭、学校、社会多位一体、贯穿人生始终的职业规划模式。学生不能只是专注于个人的学习与成绩,不能正确地认知自我。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被动地接收学校和指导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进行职业规划,自己在职业生涯的选择上不是以金钱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切忌功利的心态,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天赋和兴趣,而不是专业目前是否热门或者有“钱”途,兴趣是人们后天的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丧失兴趣是人们转换工作的重要原因,也是职场失败的重要因素。作为家长应该用心发现孩子的长处和兴趣爱好、心理倾向,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尽早的认清和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认知,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教师也不仅应该教书还应该育人,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理想的内涵、职业理想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指导学生进行人生的规划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3.2 要建立职业生涯辅导与咨询机构

由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又精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的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定期进行活动,学校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中应有职业规划课程,提早开设职业规划选修课,并计入学分使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日常化,建立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先进行试点,以点带面全面展开。也可将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从学生刚入校时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对于教师现在学校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明显不够,从知识背景上看,部分是从行政岗位上直接转过来,部分依赖于学生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均存在问题,应该安排心理学专业方面的专职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测评,引进国内外比较先进的职业生涯测试软件使学校职业规划系统化、科学化、正规化,提倡专兼职教师并举的原则,学校可以从校外聘请专门从事职业规划训练的人员作为学校职业规划兼职教师,对学校内部有关专业的有志于长期服务学生的老师,定期向相关机构派出老师进行职业规划的专业培训。定期请各行业的成功人士进校进行职业经验的介绍和交流,激励大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3 加强相关专业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方面介绍

调查中甚至发现部分大三学生还不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盲目的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由于不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因而缺乏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心,也很难在学习中有意识的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因而二级学院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相关专业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方面介绍,适当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利用假期安排学生进入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尽快对专业有感性认识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的进行职业规划。

3.4 学校应加大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的力度

及时反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聘请用人单位人事部门有关人员进校举办讲座,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与熏陶。在软件方面,尽快引进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免费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测评,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测评,充分地了解自己的 人格与能力,结合现实社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客观的找出自己的一些不足, 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发展自己良好的职业个性,确定职业目标,尽可能的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并且尽早的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冯萍.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跨入大学开始[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3).

[2]徐昶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第6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范文

[论文内容提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相互融合等特性决定二者在教育内容、师资条件、教学形式上的有机结合有助于高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及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一再被提及,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目标感缺失,自我认识程度不高,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工作的关系不了解。这也暴露出当前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与不足。为此,教育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在各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如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讲座、进行就业指导等。但从实践效果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就业指导着重于求职技巧而忽视对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指导,讲座对象有限且内容缺乏延续性等,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机结合的相关探索或许能给从教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可能性

1.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的一致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绝不仅仅是指导大学生如何就业,而是要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观、职业能力及气质、性格等基础上,结合职业环境等客观条件和制约因素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行动方向、时间及具体方案。大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的困惑包括很多方面,如自己能干什么,自己想干什么,自己适合干什么,环境支持和允许自己干什么?自己所学的专业出去以后有什么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减少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格发展上的心理困惑,具有成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己、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也正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2.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性

“大学生自我认知”(具体包括对自身气质、性格、能力、价值观、兴趣等的认知)、“职业能力”(具体包括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能力等)、“职业世界探知”(具体包括对职业与专业关系、职业环境分析等)以及“职业决策技术(包括生涯决策平衡单等的运用)”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容,“自我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对准现实 “生涯通道”,做好人生规划的前提。情绪管理与人际交往等内容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更是未来职业生涯的重要技能。 “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活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节,能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都得到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健全的人格。”[1]职业生涯目标的明确与生涯设计的过程也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人能尽可能把内在需求与外在需求契合在一起,将‘我意欲’和‘我必须’统一起来,从而使人的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 [2]因此,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共同促进。

3.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优越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引导学生在开放、安全、融洽的氛围中去认知自己和职业,去了解职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及职业决策的方法,同时练习职业生涯规划决策的步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果采取单纯的知识讲授就可能变成空洞的说教,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不到真正的引导教育作用。这就决定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必须是经验式、建构式的。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是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通过一群有共同需要或问题的人的聚集和参与,形成团体互动的力量和意图性的团体经验,从而达成个人发展的心理辅导方式。团体心理辅导中,通过营造良好的团体心理氛围,大学生在开放接纳的心理环境中通过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经验分享、脑力激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了解全面真实的自己,同时团体的集体智慧和社会支持也能激发大学生去更深入地去探究职业世界,更多地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相关信息。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辅导效果易巩固和迁移等特点。因此,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往往是各大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方式

1.教育内容的结合

由于种种原因,高校一般都在大学二年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课时控制在16-20左右。就业指导则通常在毕业前进行1-2次。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讲座的时间、内容都不固定,缺乏统一性、系统性。这些有限的课程、讲座及就业指导很多都是为了应付教育部有关规定而开设的,大都流于形式,其实根本无法真正完成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教育,无法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根本目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课程设置及教学研究更是有了极大的进展,能较好覆盖到高校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必然和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如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职业生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安排如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等的学习与测试等内容。这既可以弥补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课时的不足,又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实际,为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2.师资条件的结合

长期以来大学教育中往往把就业指导归为学生工作的一部分,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从目前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看,专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员不仅数量少,专职工作人员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不少人是“半路出家”,专业化程度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师资成为制约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间较长,各级各类高校都纷纷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了完善的教学设备和人员,同时由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背景相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较好胜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关职业素质、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再加上专业教师及聘请的一些行业内人士开展关于职业认知、职业探索等方面的教育,几方面结合能较好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3.教学形式的结合

随着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逐步开展,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考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以“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得到很多从教者的好评。研究认为,职业生涯教育如果局限于课堂讲授、专家讲座,学生容易变成“被动接受者”,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而以 “团体生涯心理辅导”形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在团体生涯心理辅导活动中,以团体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团体中来,通过团体生涯心理辅导的一系列活动,实现对自我认知的提升、感受职业的特性及要求、学习职业决策的技能、增强职业发展的能力、体验职业生涯规划中种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这种体验、参与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使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变得不再抽象,不再“遥不可及”,而且在团体活动中,通过交流,借助团体的动力,大学生可以从团体其他成员身上得到启发,甚至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团体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对生涯规划的困惑不仅某个人存在,而是大家共同要面对、探究解决的问题,这可以消除他们在心理上的不安,能更好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设备、师资等资源。依据不同理论的生涯心理团体辅导还会不断出现,很多学校在职业指导中应用心理辅导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前景广阔,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1.师资问题

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具有良好的心理学背景,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求执教教师具有心理学知识,同时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决策时从专业与职业发展的角度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目前高校师资缺少的正式那些真正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这使大学生真正了解职业世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难以兼顾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因此,一方面应鼓励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到相关行业学习交流,支持他们参加“职业规划师”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及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能工巧匠”和“专业人士”到大学兼职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同时,对这些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通过几方面的努力,建设、培训一支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背景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师资队伍。

2.结合的形式问题

如上所述,团体生涯心理辅导这样一种助人的技术正日益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趋势,但是,由于这一技术对领导者的要求较高,如果掌握不好,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团体生涯心理辅导针对的对象是团体,对于个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无法解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中,应将职业生涯心理问题的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3.结合的内容问题

事实上,不仅仅大学、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在以新的视角看待职业生涯规划,因此,不仅仅是职业决策的相关内容,其他如职业转换的准备,其中的心理准备也将进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范畴,这也是二者有机结合中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瑞瑞、左占、张波.大学生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实践研究[ 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7

[2]许一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方法初探[ J ].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3] 钱益民.借鉴日本做法进一步加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J ].现代阅读,2010,11

[4] 肖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优势研究[ J ].知识经济,2009,12

第7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范文

1 研究对象

以丽江师专旅游管理专业2011级、2012级、2013级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收集、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自我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与实施、就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需求等四个方面。本次调查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问卷284份,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8%,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5%、33%、32%。根据调查问卷内容设计了访谈提纲,就部分问题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20名学生和7名教师。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学生自我认知情况

自我评估是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自我认知不到位,在能力、兴趣、性格、气质、价值观等心理特征及个体差异方面无法准确和深入描述。评价途径单一,对个人和职业测评了解甚少,基本没有使用过测评工具。(见表1)

2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实践的认识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缺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待评估。学习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仍有57%的学生不了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非常了解、基本了解的比例为2%、28%,13%的学生持不确定的态度。(见表2)

3 学生对专业与未来职业选择的认识

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对所读专业不感兴趣、期望不相符,职业发展前景模糊等情况。具体来说,认为“非常愿意”“愿意”“不愿意”从事与目前所学专业相关职业的学生分别占总数的18%、31%、52%;认为现在所学与将来工作“不确定”“不必要”和“根本没关系”的学生占总数的49%。

深入访谈中发现,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入学教育和调整后,对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但在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和了解后,二年级学生认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工作“太辛苦”“工资低”“没前途”,对专业的认可度反而会降低;三年级的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强化和社会经验的总结后,对专业的认可度又会逐渐上升,并趋向于稳定。

4 学生对职业发展指导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总体上学生对就业信息和专业实践经验的需求较高,不同年级对职业发展指导需求有一定差异,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时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5 学生对未来就业和职业前景的认识情况

调查表明,学生就业积极性高,信心饱满,毕业生职业去向明确,越来越关注个人的发展,但自主创业能力尚待加强。(见表4)

访谈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如果不喜欢工作以后就跳槽的想法,可能导致将来岗位流失率高;从不同年级的差异来看,有20%的一年级学生对将来专升本的期望较高。此外,学生对岗位的收入待遇、工作性质期望值高;就工作性质而言,希望能从事管理工作,认为服务型、技术型的基层岗位工作“又苦又累”“工资低”,不愿意从事。

三 影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

1 大学生职业规划认知差、主体意识薄弱

尽管就业竞争压力和学校教育使得学生有了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定位和正确的职业认知,即便做了职业发展规划,也不能很好地执行和完善。

2 学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念的误区

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到学生未来的生活状况,更是考核学校就业工作和办学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致使许多高校把职业指导教育的重心放在解决毕业生的“就业”上,不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结构和质量。因此,高校职业规划指导需要关注学生当前就业及职业的长远发展。

3 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支持不足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时偏少,教学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招生、就业形势的介绍、国家就业政策法规的阐释等。普遍存在诸如与专业结合度低;理论讲授过多,实践活动少;缺乏评估分析工具,师资专业性不强;课程效果评估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四 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建议

1 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情感和职业规划意识

对于学生来讲主体意识就从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体现积极性、主动性。首先,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必要性。其次,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意识,激发学生在专业方向发展的主体意识,改变自身目标缺失、期望过高等状态,提升职业发展能力。最后,借助相关分析工具和专业老师的帮助,对个人进行合理评价并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职业观,最终达到重视并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

2 建设全程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全程化是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自始至终都要贯穿于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中,需要在高职专业类课程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中渗透职业规划思想教育,通过学生不断丰富准工作环境的认识与体验,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差异化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开展不同的教育与指导。一年级学生处于自我和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教育重点要放在正确自我认知、明确职业要求、培养专业情感;二年级学生则处于职业准备阶段,重点是根据岗位标准和要求强化职业技能,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通过实习、兼职等形式获得工作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准员工”的身份,也是落实职业规划的阶段,重点是提供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组织应聘等服务工作,让学生顺利实现由学生向职员角色的转换。

特色化是指根据旅游行业特色开设专业职业规划课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就必须要让学生明确岗位的特殊性,了解行业职业发展通道。

3 加强学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服务能力

学校应通过专门机构的设立与多部门、多学科形成合力,并在教学的软件和硬件上逐步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意识、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设立专门的学生职业发展中心、职业信息资料室、开发职业指导交流平台(网站、QQ、咨询电话专线);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教育活动,如创业大赛、职业规划比赛、模拟应聘比赛等,丰富学生的认识与体验;根据专业和学校特点综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具有职业体验、技能训练和职业发展指导功能的校外教育平台。

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现状的调查表明,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增加专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限于本人研究水平,本文仅是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的一次浅层次调查,问卷设计的科学性与全面性都有不足,在职业测评工具使用与评估、课程建设与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平台打造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汪琳.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江 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34(2).

[2]稂艳玲,等.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 效模式研究―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 报,2013(6).

第8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范文

一、样本学生访谈情况

不管对学校、还是社会,就业问题都是人们讨论的第一话题。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研究者都将重点放在怎样改善就业环境、学校从哪些方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等方面,而对毕业生自身对就业的看法有所忽视,尤其是层次较低的院校表现更为突出。基于此,笔者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探索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职业匹配问题。质化研究专家JaberF.Gubrium建议,“线性主题(Liner-Topic)的深度访谈(In-DepthInterview)样本数在28-40为宜,这样可以保证研究的集中度和有效性(Concentrationand Effectiveness)”。也就是说,只要保证样本有效,30左右的样本较可行。同时,考虑到地方高校大学生多以本科生为主,其次是研究生,还有大专生,故本研究共选取22名本科生、10名研究生和8名大专生作为此次深度访谈的对象。其中男性学生18名,占被访谈学生的45%,女性学生22名,占55%。为了保证访谈的深度性,采取半开放式访谈方式,被访谈对象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阐述,时间大约为一个半小时。具体而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如何认识职业规划;对自身所学专业及就业倾向、职业意愿的认识;对就业意愿、就业能力与择业情况的了解。通过对样本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毕业生普遍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在此次访谈中发现:在被访谈的40名毕业生中,对自己职业发展有模糊想法和认识的大学生有21人,占52.5%,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的有7人,占17.5%,只有剩余的30%的大学生有过自己的职业规划,但真正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只有10%。大学生是其职业规划的关键,决定着职业规划实现的成败。但目前大学生大多实践经验不足,对职业了解甚少,缺乏职业感、职业意识淡薄。绝大多数大学生没有求职经历,只是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些勤工俭学、社会实践活动等,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缺乏合理的估计,缺乏竞争意识和紧迫感。甚至有些学生还直接“复制”、“借鉴学习”他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没能把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导致其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科学性、针对性,无法实现。

(二)不少毕业生自我认识片面 在被访谈的40名毕业生中,只有5人即12.5%的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个性和能力,大多数学生只是片面地分析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没有涉及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职业适应性等。世纪人才某资深咨询师也曾经指出,当今的职业人在分析“自我”的问题上是需要补课的,目前多是分析工作、分析老板、分析家庭,而很少分析自我。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祯教授的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调查显示只有11.6%的大学生接受过“个性特长和职业兴趣”的测试。可见,目前不少大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片面化,心理不成熟。

(三)半数以上毕业生缺乏职业准备,职业目标模糊 俗话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只有做好了职业准备,才有可能抓住机遇。此次深度访谈表明:60%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存在沟通障碍,且求职简历千遍一律,缺乏自身优势和特点的介绍。52%的大学生没有研究过想要从事行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等。甚至有些大学生为了追求大城市、大单位、高工资,不惜放弃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虽然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过相应的兼职工作,参加过多种职业技术资格考试,但其目的不过是向用人单位证明自己的学习技能,并没有把这些真正应用到自己的职业规划中。

(四)一些毕业生职业规划与行动相脱节 访谈中发现,一些大学生早就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相应制定了自认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并没有认真执行,甚至怀疑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操作性不强。很多学生存在着如果万事俱备,我便去执行的心理,过分追求最佳计划,在规划中面面俱到,忽略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灵活、多变的动态特征。

二、大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匹配路径

从以上分析可知,虽然地方高校周边的就业环境对其毕业生就业倾向有不小的影响,但就毕业生自身而言,其就业态度和就业能力明显影响就业意愿,而其就业意愿与就业倾向和最终的就业情况呈正相关关系。如何能提高毕业生专业素养、职业规划等与职业相匹配程度,进一步改善地方高校就业难的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毕业生应从自身做起,在就业意愿、就业倾向以及就业能力上予以提高,主要建议和策略如下:

(一)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针对访谈中发现当前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以上问题,首先要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增强自身规划的主观意识,有效合理的进行规划,其整体规划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可以考虑如下步骤:

图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图

(1)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及就业意愿。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路线时,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自己将来最理想的生活是什么”,它是发自内心的最热切、最渴望达到的结果,是一种期望的未来或意向。在树立职业理想时,大学生应该考虑自我形象、家庭背景、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兴趣爱好等因素。因为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可能从事的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强烈向往和追求,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美好构想和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起着调节和指南的作用。职业理想关系到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以及选择这种职业的原因。

(2)对自身进行准确评估。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之前,首先要做到“知己”,即清楚的知道自己“有什么兴趣爱好”、“学什么专业”、“性格特征如何”、“有无创新精神”、“能否吃苦耐劳”、“身体状况如何”、“学习基础如何”等,要明确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现在做什么”、“将来想做什么”,对自己有一个深刻、全面的了解。自我评估,又称自我解剖,即自己通过各种信息和测评体系确定自己职业兴趣、价值观等自我了解、自我认识的过程,这包括对自己思维方式方法、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学识技能、智商情商等方面的评价。具体讲,大学生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如图2)评估自己:表现自我(外貌、性别、年龄等)、发展自我(学校、专业、成绩、经验等)、动力自我(兴趣、价值观、需求)等、个性自我(性格、能力、气质等)、品德自我(进取心、责任心、忠诚度等)。

(3)对不同职业有一定的认知与评估。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多方面、多渠道了解职业的种类、性质、特点、要求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合理规划。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职业越来越多、职业变迁越来越快,职业的要求不断更新。职业评估要求大学生对“什么是最热门的职业”、“自己的职业兴趣是什么”、“未来职业的工作内容、环境、任职条件是什么”等要素做出正确的评价。具体步骤如下:一是分析职业的种类。我国的职业分类结构通常包括四个层次,即大类、中类、小类和系类。其中大类是根据工作性质不同进行的分类,如政府官员和企业经理、销售工作者、服务工作者、专家、技术人员及相关工作者等;中类是根据职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使用的工具设备、加工和运用的技术及提品和服务的种类等相同要素划分的;小类是按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技术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的。二是要了解具体职位的任职资格。如自己最理想的目标职业有哪些、目标职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是什么、所学的专业适合什么职位,自己可以胜任什么职位等,要有充分的了解。三是结合自身专业进行分析。如会计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了解与会计有关的专业资格,还要了解与之相关的金融、统计、证券、保险、仓储等职业资格,甚至可以了解秘书、推销等职业资格。

图2 大学生自我评估结构图

(4)外部环境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即是分析各种职业外部环境因素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人,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大学生也不例外。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快速变迁、市场竞争的加剧,无不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大学生如果能很好的利用外部环境,将有助于其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大学生外部环境分析应该包括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行业环境、企业环境等进行的综合分析。

(5)确定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确定是职业生涯规划成功实现的核心,犹如海洋中的灯塔,指引着你避开礁石通往成功的彼岸。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时,要以自我评估、职业认知和环境评估为基础,其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职业生涯目标通常可以根据目标的实现时间长短分为短期目标(1~3年)、中期目标(3~5年)和长期目标(5~10年)。当然,每个人的条件不同,目标也不会完全相同,但确定目标的方法是相同的。在制定职业生涯目标时,至少要考虑“兴趣、性格、特长、价值观与职业的匹配”、“内外环境与职业的匹配”,且同一期间的目标不宜过多,要具体明确。

(6)设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当职业确定后,职业发展路线的选择是多样的,可以走行政管理路线,也可以走专业技术发展路线,也可以先技术再行政或先行政再技术。因此,在职业规划时必须设定职业规划路线,通常的职业规划路线分三个步骤进行(如图4所示):首先,确定自身的目标取向(通过对自己兴趣、理想、价值、成就动机等因素的分析获得);其次,确定自己的能力取向(通过对自己性格、特长、技能、学历、阅历、智商等因素的分析获得);再次,确定自身的机会取向(通过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的分析获得)。最后,综合分析以上因素,确定最可能实现的、最理想的职业目标和最佳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图3 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确定图

图4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图

(7)实施、评估、反馈和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是计划变成现实的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由于个人所处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往往会使事先设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与现行的实际情况相偏离,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不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估、反馈和修正,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使职业规划更好的符合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校保障机制 高校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门槛,肩负着引导培训学生和向社会进行人才分流的双向作用。为此,高校应加强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为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顺利实施,高校不但要从观念上进行指导,还要在组织、制度、教师队伍等方面给予保障。具体情况如下:

(1)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将其与学生就业工作一起来抓,成立集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鼓励大学生参与职业规划,形成学校重视、就业指导中心指导、广大同学积极参与的局面,促进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当然,学校还要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2)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可以胜任,学校需要配备一支精通专业知识、高能力、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不断的在大学生中间开展职业指导、职业咨询、职业推荐等服务工作,使其成为学生的“职业导航教师”。

(3)构建完备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首先,各个高校应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系列课程。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要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的相关理论知识外,重点应该放在帮助大学生规划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时刻关注就业过程中人才需求的变化及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教学方法上要有所创新,加强模拟式、案例式、演练式、现场式等教学方法,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目前,大多数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或实习指导课都集中在毕业之前的一个月到半年之间进行,效果较差。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分步实施完善而富有层次的规划教育体系。最后,高校要搭建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得以实现的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实践或实习基地,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理论的学习有效的结合,让学生体验各种职业的同时,完成对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充分认知。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等。

当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短期的、固定的,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的、变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努力。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高校会计创新教学模式问题研究》(编号:2012-QN-405)、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编号:[2011]-JKGHAB-0120)与河南省社科联项目《河南省地方高校会计教师教育问题研究》(编号:SKL-2013-264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姚伟龙、郑圆:《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第2期。

[2]周娜、闫建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中美高等教育的比较》,《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雷华宇:《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调查报告》,《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7期。

[4]罗双平:《青年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步骤》,《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8期。

[5]张建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9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对策

21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再加上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就业岗位也相对减小。又由于高校教育和市场的需求部分脱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目前社会、高校和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并有计划地朝着目标迈进,减少职业试错过程,成为当前市场就业机制下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有效举措。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各高校都开设了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或讲座。然而,由于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缺少经验和条件,使得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致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出现诸多问题和争议。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新时期高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明确正确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规划既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更有利于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从而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因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任何一项职业都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科学地认识自我,并结合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不断学习积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一技之长,特别是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个体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有利于高校提高就业质量,促进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的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个性化的专门人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是评价学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和毕业生就业目标实现、人职匹配、薪资水平、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前景等内容。就业质量的提高关键要看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尽早做好就业准备,了解自己的就业目标和就业需要,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选择职业时,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自己喜欢的并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人职匹配的最优化,以提高学校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吸引企业来学校招聘毕业生,从而实现高校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目前在面临就业总量压力的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原因是劳动者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缓解当前就业结构性的矛盾。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清就业形势,使大学生接受务实的就业观念,也会提高社会的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从而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和谐稳定。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不到位。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比较滞后,投入严重不足。

高校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承担者,应该对大学生的职业方向起引导作用。但目前许多高校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充分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虽然高校多数设立了就业指导部门,但还是把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指导工作也仅局限于就业信息的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对于实质性的职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完成。其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日前使用的理论和测评工具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并没有真正结合中国实际实现其本土化,这就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结果与预期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再次,高校对就业指导部门不够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在科研教育中处于边缘化位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设施等严重匮乏,硬件、软件投入不足,无法满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需要。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一阵地,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大多内容陈旧,简单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大学阶段概念化的职业理论指导,缺少与时俱进的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班级授课为主,这种集中式教学缺乏针对性,对特殊群体的学生缺乏分类指导和经验介绍,更谈不上个性化和职业心理辅导。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课堂教学、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效率不高,不利于学生职业认知和职业发展。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薄弱,缺乏专业化。

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需要一批具有心理咨询、职业发展、人才测评和良好沟通能力的专业化人才。而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科研机构,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大多是学校做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和辅导员,他们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职业指导培训,只是凭经验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和人生方面的教育,无法有效地开展职业设计、职业测评等专业性强的工作。其次,大部分专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由于缺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经验,课堂教学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不能真正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职业辅导,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在遇到职业规划问题时,得不到专业的咨询与指导,也就无法正确地进行职业目标的设计和定位。

(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工作不到位。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做职业生涯规划,找工作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或者误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工作后才要做的事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仅仅是把职业生涯规划当做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完成,并没有真正结合自身实际实施。如此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意识淡薄,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其次,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但由于他们缺乏知识储备、社会阅历及对自身了解等方面存在不足,会使许多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也就无法将学习和实践与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相结合。

2.大学生自我评估不客观,职业定位不准。

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起始环节,客观、全面、合理地进行自我评估,是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很多大学生自我认识比较片面、不客观,或过分肯定自己的优势,导致就业期望值过高,非大城市不去,非大企业不去,非高收入不去,职业生涯规划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或过分否定自己,过于自卑,导致职业目标的期望过低,不能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因此,大学生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都会导致职业定位不准,造成就业困难。

3.大学生缺乏求职技巧,职业准备不充分。

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受制因素很多,存在诸多变化,一次定型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不切合实际的,它要根据外部环境、自身条件和能力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而很多大学生的职业准备在临近毕业时才开始,临时抱佛脚,缺乏正确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对自身的优缺点认识不足,对准备从事的行业没有认真研究,对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也知之甚少。总之,没有做好职业准备,就无法根据自身特点和行业要求应对求职,就不能在择业过程中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三、新时期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探析

(一)高校要转变思想观念,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

1.高校要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首先高校要转变观念,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并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科学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次,高校要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体现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指导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推进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持续有效地开展。再次,要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的经费投入,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建设、学术交流、社会实践、人员配置、硬件设施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构建系统化的学科体系。

首先,要结合学校特点,建设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开展教学。其次,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高校应结合本校特点,编撰和选用适应本校学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并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适时地调整教材。再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典型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活动和引入职业测评手段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提升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参与度。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建设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化指导队伍。

首先,组建一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职业指导经验丰富的、热衷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其次,重视和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培训,鼓励教师深入学生和企业中,组织教师到其他高校学习和交流,切实提高和发挥教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作用。再次,积极邀请校友和社会各界专家参与到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二)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充分做好职业准备。

1.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多途径、全方位地认识自我,既可以通过职业测评系统认识自己,又可以通过他人评价、自我省思等方式认识自己。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要认识到自己的机遇和威胁,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科学合理地制定职业目标。

2.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增加职业竞争力。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大学生就必须具备社会所需的专业知识。首先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加强研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其次,要具备从事本行业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掌握必备的求职技巧和方法,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职业的针对性。

只有将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才能实现。所以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大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方向,寻找更多实践机会。首先,可以通过在学生会、社团等部门担任学生干部,积累经验,锻炼自身能力。其次,课余和寒暑假期间,大学生通过校外兼职,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特别是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目标相关的工作,积极积累社会经验,增强责任意识,加深大学生对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红英,汤海斌.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s2).

[2]梁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现代营销,2011(12).

[3]郭剑.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

[4]梅宪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