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范文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精选(九篇)

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

第1篇: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消费者使用经验;智能手机;创新扩散

一、引言

智能手机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之一,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商家投入到手机的研发费用不断增加,如果智能手机创新未及时扩散出去,已经有更新型研发出来。有鉴于此,本文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分析使用经验对其的影响,以及消费者个人创新性和产品兼容性的调节作用。为促进智能手机创新扩散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和假设提出

(一)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IDT)是Rogers在1962年提出,并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S-曲线理论。该理论认为大多数的创新事物扩散的传播过程是“S”型曲线。刚开始人数很少,扩散的进程很慢,当人数增加到人口的10% ~25%时会突然加快,曲线呈迅速上升趋势,而在接近于最大饱和点时再次慢下来。Rogers把创新扩散的采纳人员分为5类: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多数、晚期大多数、迟缓者。

Rogers认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要能扩散出去,首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采纳这种创新物,他们就是创新采用者。一般不超过人口的25%,他们为之后的创新扩散奠定基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的衡量标准为消费者对智能手机产品的采用意愿。消费者采用意愿可视为消费者选择某一产品的主观倾向,并可作为预测消费行为的重要指标。

(二)消费者创新性

消费者创新性是由产品创新中延伸出来的,Midgley 和 Dowling 将创新性的概念延伸至消费行为领域,衍生出消费者创新性的概念。他们认为消费者创新性是“个体在不受到他人影响下独立进行创新决策的程度”。消费者创新性对高新技术产品采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Foxall 研究得出消费者内在创新性对于一些高技术产却有着正向影响关系。

(三)产品兼容性

企业产品兼容性决策是网络外部性理论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产品兼容性使产品能够与其他产品或功能相互协调操作来满足用户需求。高新科技产品因具备:①市场高度倾向性。②消费的网络外部性。③技术的复杂性等特性,使得产品兼容性 成为消费者选择高新技术产品的一个重要影响因 素。董伶俐证明了产品兼容性强时,使用经验对高新技术 标准产品创新扩散的正向影响增加。

鉴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起正向影响作用

H2:智能手机兼容性高时,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正向影响显著增加

H3:消费者创新性高时,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正向影响作用减弱

三、研究设计

本文中运用了五级量表调查的方法。问卷刻度为1=完全不同意,2=比较不同意,3=不确定,4=比较同意,5=完全同意。本文收集数据方法采用街头拦截式面访调查和网络调查中的在线问卷调查,共收集了1356份有效问卷。通过以下问题来收集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信度与效度分析。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

对于问卷的信度,本文采取稻莘治龇椒ㄊ悄谠谝恢滦孕哦戎械目死拾凸&系数,经计算&=0.83,故此问卷数据具有较好的内在一致性信度。效度的测量本文采用二列相关法(p为手机的兼容性高所占的比例或消费者的创新性高所占的比例,Xp为P部分的x数列平均值,b为x的正态曲线中p部分的纵轴最高值,St为标准差)经计算具有较好的效度。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使用经验与消费者购买智能手机影响差异不明显(F(1,754)=3.150.05;)假设1证明成立。对于智能手机而言,有使用经验的消费者对于智能手机的创新产品感知风险较少,购买意向较大,故此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起正向影响作用。

智能手机兼容性显著增强了消费者的使用经验对消费者购买意向的影响(F(1,358)=23.05,P

消费者创新性没有显著调节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消费者购买意向影响作用(F(1,438)=1.94,P>0.1)对于具有高创新性的消费者,他们非常愿意尝试新鲜产品,所以消费者创新性未必与消费者使用经验有相关关系,假设3不成立,消费者创新性高时,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正向影响作用并没有显著变化。

五、结论与讨论

消费者作为产品的输出终端,作为产品价值能否体现的决策者。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对于消费者心理、经验、技能等影响消费决策的研究一直是企业、学者等的研究重点。本研究对所回收问卷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后,在消费者使用经验与智能手机创新扩散关系研究方面得出了如下结论:(1)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起正向影响作用(2)智能手机兼容性高时,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正向影响显著增加。(3)消费者创新性高时,消费者使用经验对智能手机创新扩散正向影响作用没有显著变化。即合理分析后均是成立的。

随着新时代、新经济的到来,当今社会已由“供不应求”发展到现在的“供大于求”,商家、企业等对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作为当今社会人们最不可或缺的智能手机,由于时代的高速发展,若不能在产品更新换代之前在市场占有一定比例,获得一定盈利,无论智能手机性能多么优越,则都标志着产品的失败。为了在智能手机性能过关的基础上,打好“市场”这一战役,增加消费者满意度及回购率,特在营销策略上提出如下建议。

(1)合作双赢策略;在改进手机兼容性能的基础上,可与多家APP或其互补品商家合作,使其在配合使用的过程中,能达到协调统一,并且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在出现兼容问题时,多家协同解决,给消费者一种更好的体验感。

(2)体验经济策略;在现下手机市场巨大,但竞争也尤其激烈的境况中,如何让消费者最终购买这个智能手机成为商家的根本目标。但由于对本款智能手机功能等的体验与认识,不能立即确定是否购买该智能手机,此时推出体验策略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3)追求个性策略;“个性化”是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标签,同时追求个性化也是智能手机使用主体人群的性格特征,若商家能赋予每个智能手机独一无二的标志,满足消费者的这一心理,使其个性化不仅仅体现在手机外壳上,而根植于手机本身。

参考文献:

[1] Rogers E M.Diffusion of Innov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5

[2]Midgley D F.Innovation and New Product Marketing[M].Wiley,New York,1977

[3]Xie J H,Marvin S. Price competition and compatibility in the presence of positive demand externalities[J].Management Science,1995,41(5):909-926

[4]董伶俐.消费者知识对高新技术标准产品创新扩散影响研究.科学研究,2012-01,第30卷,第一期:152-160

第2篇: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信息消费 消费异化 扬弃

一、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研究

1.信息消费的内涵

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或者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经济活动[1]。

信息消费的客体是信息产品及其服务,换而言之,信息消费就是“信息技术产品+信息服务产品”的消费。

在美国,信息产品是指信息、通信、娱乐三大产业所提供的产业。我国信息产业部2001年下发了《信息产品“十五”质量振兴计划》,分别为计算机与网络产品、通信与网络产品、消费类电子产品、软件产品、电子元器件产品五大类信息产品拟定了发展目标,间接将信息产品划分为以上五大类。而生活中常见的服务方式与类型,将信息服务划分为传统信息服务与电子信息服务两大类。

2.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

伴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社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便萌发了信息消费这一新热点。2013年8月份,国务院出台了第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说明了信息消费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性。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活跃信息消费市场,引导信息消费规模快速增长,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以时代弄潮儿的身份,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将信息消费融入成为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信息消费具体体现在生活信息消费、学习信息消费、科研信息消费三个层次。

贺修铭在《科学研究与发展(R&D)信息消费过程的历时性结构分析》一文中,提出了(R&D)信息消费过程由信息需求、信息占有、信息处理和信息再生四个环节构成[2]。这四个环节在在信息消费的三个层次中贯穿始终。

1.生活信息消费

在高校大学生的大部分生活中,都伴随着信息消费的过程。由于性别和个性差异,他们消费内容侧重不同,但总体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⑴手机通讯:打电话、发短信、订购流量手机上网;⑵使用手机、电脑或者其他移动终端上网浏览网页;⑶网上购物;⑷玩网络游戏;⑸在线影音娱乐等等。

大学生的生活信息消费主要是利用网络,通过手机移动终端和电脑实现的。他们的生活信息消费行为都是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寻找有用的和他们感兴趣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的过程。

2.学习信息消费

学习是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内容,学习信息需求是大学生信息消费的重要组成内容。随着手机和电脑的普及,普遍大学生都会利用网络来帮助学习。例如:⑴上网获取考试信息:英语四六级考试等等;⑵查询所学专业资料;⑶观看学习相关影音文件,例如教学视频,英语听力等等;⑷下载学习相关APP,例如有道词典、英语流利说等等;⑸应届毕业生还会通过网络查询相关招聘和考试信息。

而传统学习信息消费主要体现在购买学习相关学习书籍、资料等基于内容的印刷版信息产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为了赢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适应社会化的需要的过程。大学生们通过询问、阅读、接受教育、观察思考等行为方式,从信息消费中汲取新的知识,从而达到增长知识的目标,实现知识传递的效用。

3.科研信息消费

高校大学生中不乏一批怀揣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感,对真知追求的优秀人才,特别是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引导式学习”不同与本科生的被动学习,他们的学习和进行的科研活动复杂程度、研究深度远远高于本科大学生,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数据等,因此在信息消费上有更高的需求。

他们主要借助网络和实验设备,通过学习研究、查阅思考等行为方式,对旧知识新读,达到再生信息和创造知识的目的。

二、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异化研究

1.信息消费异化

从哲学角度看,异化指的是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消费异化则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并在特定的生产方式下产生的一种消费主体在消费活动中失去主体地位的消费活动及其心理体验[ ]。在高校大学生消费结构中,信息消费占据极大比例,所以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异化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在高校,大学生的手机和电脑普及率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他们信息消费异化主要体现在购买手机、电脑后被其控制而失去主体地位。大学生的最本职任务是学习,生活休闲类的信息消费只是手机、电脑他们的功能之一,大学生却没能正确利用这些资源,反而成为了它们的奴隶,使得涌现出一批“宅男腐女”“埋头族”。究其本质:高校大学生学习意识薄弱,动力不足;对如何科学的信息消费认识不足,盲目消费。更多时候是为了消费而消费,为了追求时尚、前卫,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在这种被异化的信息消费观的驱使下,学习需求就不再是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最大需求。

2.消费异化的扬弃

1983年10月,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和祖国未来的希望所在。因此,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异化问题研究以及如何扬弃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异化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物的消费让消费者丧失了主体地位,最有效的方式是从消费者个人角度和层面,进行消费思想教育和引导,树立并践行科学合理的信息消费观:⑴适度消费。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抵制消费主义的侵蚀;⑵理性消费。根据自身需求消费,抵制盲目消费;⑶协调消费。协调好精神消费和物质消费。其次加强政府的调控,倡导节约型社会,适度消费。大学生可塑性极强,只要这两种举措双管齐下,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扬弃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异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关于信息消费的几个理论问题 [J]. 图书情报工作,2001,(1)

[2]朱红.信息消费:理论、方法及水平测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贺修铭. 信息消费概念的确立及其理论基础[J] .图书情报工作,1996(6)

[4]路强.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与培养途径研究[J].情报科学,2013,3(10)

[5]刘淑美.浅析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6]曾贵. 消费异化及其扬弃[D]. 中南大学,2006

第3篇: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范文

那么,当代的漆艺到底怎么啦?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先生曰:“器物之美出现了问题,是因为社会出现了问题。”^当代中国漆艺的衰微,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出了问题。

首先,漆艺的实用功能退化。“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有这样一种手工艺发展的趋势,即摒弃功能为首的观念,更倾向自我表达和对艺术世界的向往。”现代漆艺的美术化趋势十分突出,也就是说,“从工艺向‘工艺美术’转化时,其过程必然会凸显绘画性的(以及雕刻性的)要素。若是进一步说,就是美术性要素成为其作品的主要价值。”^实际上“工艺与美术是造型美领域内流淌的两条河流,或者说是攀登高峰的两条山路。”“由工艺美感向工艺美论进发,只有将这两者进行综合,才能理出未来工艺之正确方向。”

其次,漆艺的手工性失落。面对大工业机械化时代,漆艺的手工性变得没有意义。现代大工业机械化生产是传统漆艺所望尘莫及的。随着人口的增长,中国庞大的消费,紧靠手工业生产的漆艺无法得到满足,从而“赶制”的假漆艺就诞生了,实际上,即便是这样也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因此,大量的瓷器、玻璃、塑料、纤维等生活用品充塞我们的生活空间。

第三,漆艺的传统丢失。我们多年来的漆艺发展在造型上、装饰上很少能学到古人最好的东西,也没有创造出与时代合拍的东西。“应当指出,美的作品也是正确的作品。要是回答什么是正确的工艺,请看美的古代作品。”“凝视古代的作品,那里蕴含着万劫不毁之美,似乎能够看到贯穿于未来的法则。”然而,现代中国漆艺的发展现状不禁使我们有“寒酸”的感觉,能称得上是正确的工艺,抑或拿得出手的漆艺,常常是几件去展览的漆艺。

第四,漆艺的装饰性与资本动机的纠缠。面对资本市场,中国漆艺的商业动机性装饰是不可避免的。走在平遥古城,琳琅满目的漆器几乎都带有工艺装饰的意味,其装饰的基本动机不是为了工艺的实用,而是增加资本的份额而已。北京的雕漆也基本是为了出口,漆艺市场的直接动机就是为商业资本市场服务,也没有考虑国内民众的生活需要。如此,漆艺的髹饰也就失去了工艺的本质,失去了漆工艺装饰的目的。

第五,国家的漆艺教育的困惑“二元思维”(“道”与“技”)方法论是中国当下设计教育的最大疾处“由技入道”屠夫式教学与匠人思维;“由道入技”:教条者与空想家的陷阱;“道技合一”:调停家与无作为者的理论。在此方法论的指导下,我国当下漆艺教育其实是比较混乱的。建立与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反应模式,不是理论家们在书房里能完成的事,但也不是一般匠人型学者所能完成的任务。我们需要在第一线从事漆艺教学的专家型教育者的努力,而为谋衣食的漆艺教育者所不能的。

困境中的现代中国漆艺,似乎迷失了自我。漆画,就是一种“华丽”的转身,从实用的漆器中脱离,俨然变成一种独立的画种一漆画。我不是否定漆画,而是为漆器的装饰画功能的独立而感到一种漆艺的危机--从实用装饰美向纯美术装饰的危机。“由于将美的与美术的混为一谈,因而从根本上错过了工艺及其作品。”工艺需要的是“用”与“看”的统一,只有“看”的工艺,就失去工艺的生活性,仅靠艺术性的漆艺是没有前途的。现代漆艺的复兴,必须具备两条腿一“用”与“看”。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设计理念叫“生态设计”。这股设计思潮的发生背景是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能源的过度消费、生化资源的日趋短缺以及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为了解决这些关乎人类生存的世界性话题,设计界掀起了一场旨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也就是我们今天大家熟知的“生态设计””这些原则是一个整体的、联动的与共生的整体,尤其是当下的生态设计已经牵动着全社会的生产、消费与文化的整体行为,它不仅是一个设计的立场,更是一个文化的立场,甚至是一个生存哲学的价值立场。如今,生态的“立场”问题不仅笼罩世界经济发展,还困扰当代人类日常生存。就大漆而言,我个人观察认为一在生态危机的立场下,漆艺至少能够在资源、环境、文化等领域里“冲锋陷阵”,实现自己的时代使命。资源(能源)担当是关乎漆艺资源开发的物质担当。我们对大漆的资源担当立场的考虑,实际上是基于对大漆在生态中的价值的决断与优势的肯定。大漆,作为生物资源的最大优势:自然、再生与环保。面对全球资源危机,再生资源研究与开发成为各国政府不可回避的问题。大漆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工业、农业、军事、航空、船舶、电信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漆树,在经济、环保、土壤、气候等领域的实用价值与经济价值十分突出。同时,环境(环保)担当是关乎漆艺生产与消费的担当。环境是我们的第二生命场。现代空间中的有毒化学漆,尤其是建筑装饰中的艺术漆,实际上是一场生命的“谋杀”设计。漆艺与生态环境、漆艺与日用、漆艺与造物空间……这些论题多次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生漆论坛以及学者论文中出现,说明大漆能在环境生态危机中有所担当。在设计关乎“生命”与“生产力”的新文明时代,漆艺设计的环保主义以及对生命的环境生态的关切变得十分紧迫。再者,文化(生活与美学)担当,首先是生活(生命)担当,它是关涉漆艺的实用价值的担当。早在汉代,漆器乃养生送终之具也,漆艺乃是生活的伴侣。当代漆艺等造物文化常常披上美学的外衣,装饰抑或审美,甚至成为商业流通的“活硬币”,不仅破坏了美学的合法性,也颠覆了漆艺造物本身的功用性目的。花哨的物质外衣,美学外衣始终不能覆盖虚无的实体。漆艺,不需要花哨,漆艺不需要没有生活意义的美学外衣,它所担当的是生活性。那么漆艺如何在?我想借用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的至理名言“我思故我在”来说明这个问题,那就是“我漆故我在”。这句话是我们以及我们对漆艺,包括漆艺本身的全部“立场”。其次是审美(美学)担当,它是指漆艺最高层次的美学担当。漆艺不是在空间充塞物质,漆艺确乎有一种艺术“救赎”作用。然而,在中国家庭很少看到漆艺的身影。这种现状使漆艺的时代审美担当变得十分艰巨,我们需要在研发、生产、消费、文化等多个层面上进行一场“大漆革命”。海德格尔美学的一个基本思考维度一人如何在。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极富哲理的命题:“人诗意的栖居””在他看来,豪华的空间与富丽装饰的建筑,这只是占据空间而已,绝非是“诗意的栖居”,它认为包括手工品在内的人工产物,是人类的“筑居”之物,人们一旦被它“宰制”,必将失去“诗意”的本质。实际上,对于漆艺产品一样,在海德格尔那里,要想“诗意的栖居”,必然进入“诗”的空间。为此‘漆艺的栖居”可谓是漆艺美学所追求的未来理想。

那么,如何实现生态立场下漆艺的“担当”?或者说,我们又能做些什么?首先,转变思维,改革“漆艺生产”模式。不可否认,对于主张民艺思想的学者,是反对“漆艺生产”这一提法的,因为“漆艺”一旦与“生产”关联,很有可能流失了漆艺的手工身份。手工业与机械大生产也是现代工业革命以来,设计界一直争论的焦点。“手工艺”面对现代工艺如何言说,如何转译,如何生存?这些,实际上是漆艺的价值问题。我们所关注的“漆艺生产”,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工生产”,在CAD技术发达的今天,手工艺与艺术设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也就是说,漆艺必须参与到现代设计领域抑或现代大生产领域中。因为,现代的我们是无法回避大工业生产时展的这一大背景事实:早期的手工业漆器时代,已经度过工业化时代的漆器生产,进入到今天的信息时代的漆艺生产。因此,无论是漆艺的物质形态、生产方式,还是产品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譬如在物质形态上,早期的漆器手工业作为造物活动,已经发展到今天的漆器与漆画、漆立体等非物质形态的并存的设计时代;在生产方式上,早期的手工造物,已经发展到今天的机械生产与智能加工共存的设计阶段。因此,漆艺生产的传统回归,不是简单地回归到原始的生产方式、原始的产品形态与物质形态上。实际上,漆艺生产的“民艺思潮”导向,也不是让漆艺生产回到民间、回到手工作坊。中国当前用“漆艺”来指称的领域,如漆艺协会与漆艺研宄所、漆艺个体商人、民间漆艺爱好者、学院派漆艺专家等,它们大多受国家政治体制保护,抑或是地方市场与政府官员打造的领域。无论是哪一个领域,其实都没有实现“艺术生产”的可能,所以我个人的观察是:漆艺生产是解决当下漆艺困境的“瓶颈”。另外,漆艺生产首先要解决漆树资源的问题,大量种植漆树本身就是当代环境保护的一项举措;生产与使用生物漆,减少化学能源的消耗,本身就是当代生态设计的立场;我们大量消费漆艺产品,营造漆艺空间,减少现代化学材料装饰对生命的屠杀,本身就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出路。所以说漆艺生产是一个绿色生产行为,它与当下的生态设计思潮是不谋而合的。把漆艺提到“现代生产”的立场与高度,漆艺才是多量的漆艺,多量的漆艺才是普及的漆艺,普及的漆艺才是民用的漆艺,民用的漆艺才是正宗的漆艺。

其次,培育漆艺消费市场,重塑漆艺消费格局。如何培育漆艺消费观?这对漆艺生存也至关重要。不解决消费问题,漆艺生产以及其它问题都是“白搭””漆艺消费是正宗的绿色产品消费、正宗的传统文化消费,也是正宗的艺术消费。我们的漆艺消费现状是什么?我们的漆艺商品店里有什么?东亚漆艺店里销售什么?这些观察能帮助我们看到中国漆艺消费的情况。在当下,“美学已经变成通行的硬币”的时代,与其说消费产品,不如说消费艺术,而漆艺产品消费是最合适的选择,它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性资质。因为大漆固有的物质与文化底蕴,是任何其它媒材无法相比的。温润如玉的漆艺产品在

(磨漆的大气富有光泽的)视觉、(漆膜温润而光滑的)触觉、(漆器与漆器的碰撞,静穆而不闹的)听觉等审美感觉上也是其它媒材产品无法抗衡的。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即使是很富裕的家庭,也见不到消费漆器产品;然而在日本又是另一番景象。同时,漆艺消费就是文化的消费与艺术的消费,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漆艺不仅是环保、实用的产品,而且是满足日益高涨的审美需求与文化需要的产品。我们相信,也大胆设想:未来的世界空间一定是漆艺消费的诗学空间。只有真正走进民众消费的漆艺,才是漆艺复兴之时。

第4篇: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异化消费;可持续发展;良性消费

中图分类号:F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85-02

一、“异化消费”理论及其在我国的滋生蔓延

“异化消费”理论的提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理论转向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异化消费,是指“人类用获得商品的办法去补偿其令人厌烦的、非创造性的,而且往往是报酬不足的劳动生活”[1]。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手段,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高度协调和集中化的生产过程中,人们感到缺乏自我表现和自由劳动的意义,于是逃避到广告渲染的精彩消费世界之中,把满足、快乐同消费等同起来,享受消费带来的畅快与刺激,陶醉于无限消费的享乐中,这是对异化劳动的一种不恰当的补偿。学者本·阿格尔认为,“一句话,劳动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意图,就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柔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2]。这就是异化消费。

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异化消费只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畸形产物,忽视了其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滋生蔓延。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手中的积蓄日渐丰厚,从贫穷走向富裕之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有所增高,更增加了对时尚和潮流的向往与追逐。市场上极大丰富的商品加之生产厂商的广告宣传、利诱,极大膨胀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激起消费者的购买冲动,人们乐此不疲地变着花样满足着自己的无限欲望。目前我国社会消费领域也呈现出一种消费扩大、异化消费的趋势,其具体表现:

(一)从生活消费到欲求消费

人类具有“生存的需求”,根植于人生理组织的“自我生存的需求”(吃、穿、住等)是人类最原始的、最基本的需求,是不可或缺的,在任何情况下都须予以满足。生活消费正是指人为了生存下去所必须的如对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需品的物质消费。这种最基本的物质消费维持了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最底层次、也是最容易满足的。而欲求消费则不同,是为了满足人追求心理欲求的消费。而“欲求在本质上是漫无限度和无法满足的”[3]。21世纪的中国是个制造需求、制造欲望的成熟型消费社会,商家响应国家鼓励消费促进生产的政策号召,把握机会,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大媒体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五花八门的信息到处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激起强烈的消费欲望。人们贪得无厌地追求物质享受,并且把这种虚假的需求当作自己真实的需求。“人们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出自身;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度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4]。大众完全受到生产者的操纵,受生产者所传播的文化的影响。消费者需要什么、购买什么不是取决于自己的生活需要而是由生产者决定,传播媒体的信息和广告将大众的消费欲望被撩拨得越来越强烈,享乐主义成为社会生活的经典信条。

(二)从理性消费到表现性、奢侈性消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动机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比如,通过消费展示个性,表现自我,求得认同。这本不是坏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热衷相互攀比,逞阔斗富,追求奢华。他们的很多消费不是出于自己的生存需要,而是担心落伍,想超过别人,或是炫耀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他们竞相追逐新奇、高档、名牌商品,其行为“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满足“人类的竞赛倾向”[5],人们借助消费向社会公众表达和传递了某种意义和信息,包括彰显自己的地位、身份、个性、品位等。表现型消费是异化消费的生动体现,它所满足的完全是人的攀比和炫耀的消费心理、满足人的虚荣心,由此也易于形成浮华的世风,刺激人们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奢侈性消费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种浪费性的消费。奢侈性消费作为一种浪费性的消费行为,是一种不道德的消费方式,它虽然与社会财富以及个人财富的富足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更是一种享乐的观念在现实与实践中的践行,这种消费方式无论是对个体、集体、国家还是以整个人类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

(三)从合理消费到盲目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作为一种特定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经济的发展,协调了生产力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关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使个人或集体愿望得以提前实现,满足了自身的要求。合理而良性的超前消费,是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但是当今社会的超前消费已走向偏颇,出现了盲目超前的趋势和现象。一方面,未能充分了解自身在未来所具有的经济承担能力而盲目地超前;另一方面,超前消费不是从整体长远的利益而是从个体、局部、短期的利益出发,有时甚至纯粹是为了满足自身感官享乐的要求。如果说适当的良性的超前消费有必要提倡,那么盲目超前消费则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产生这种现象原因主要是物质财富的空前积累,导致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使得一部分先富者有能力追求高品位、高层次的生活,这种现象影响了一部分人的消费观,进而盲目模仿以至于造成攀比之风,导致消费的盲目超前。

二、异化消费导致的社会危机

异化消费,无论哪一种表现形态都体现了对物质财富的极度追求,都是物欲极度泛滥的表现,不仅助长了社会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滋生和蔓延,加剧了人的异化,更加剧了环境的污染、生态危机的发展。

(一)消费异化造就人的异化

洛姆指出,随着技术文明时代的到来,一个新的幽灵正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个幽灵就是:“一个致力于最大规模于物质生产和消费的,成为整个机器或由计算机所控制的完全机械化的社会”[6]。在异化社会中出现了异化的消费,它片面地强调物质消费,人类丧失了生命的本真意义。经济生活完全是建立在最大消费的原则基础上,社会建构起了功能完备的消费机制和体制:厂家在利润的趋势下不断地开发制造出新产品,借助广告宣传将“虚假需求”变为人们的“真实需求”,诱导人们不断地购买、不断地消费。弗洛姆说:“对消费不断增长的需要迫使我们不断去购买,从而使我们依赖于这种膨胀的消费需求,依赖于那些可以满足我们需求的人和机构”[6]。人们全部生活的意义仅剩下追求无限消费带来的刺激与享乐,人们以此来慰藉自己的心灵,赋予自己的生活以意义。马克思认为,追求物质享受并不是人的本质特征。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恰恰把物质需求作为自己的最基本的需要,这样实际上人们成了“为商品而生活”。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马尔库赛曾提出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命题“现代人把自己交给了商品世界的拜物教”[7]。同商品的关系被颠倒了,不是商品为了满足人得需要而生产,而是人为了消费商品而存在,一个个鲜活的人变成欲求极度膨胀、只为满足感官畸形化、异化的个体。

(二)异化消费引发生态危机

西方马克思主义把当代生态危机归结为人们的过度消费行为,认为生产商借助广告传媒不断地制造“虚假需求”,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促使社会生产无限地增长。这样,在无限的生产能力与有限的生态承受能力之间必然发生矛盾,大量生产和消费加剧了环境压力,制约了长远经济的发展。人类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在实施一种对能源、原材料以及资源、技术、环境和生态的规模化破坏。人们运用所掌握的技术力量不加节制地开掘和利用自然资源,用以高度密集生产和穷奢极侈的消费,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正常关系的破坏,使得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着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危险局面。我们的传统经济是一种“自然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的物质流动经济。这种经济模式的运行表现为,一方面贪婪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另一方面又肆无忌惮地向大自然投放废物,如此恶性循环的结果便是人类社会的崩溃: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枯竭、社会濒危———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而异化消费正是打开潘多拉盒子的魔手,异化消费引发有限资源和人类无限索取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直接导致了社会危机的产生与加剧。有如霍尔克所言,“文明人走过地球表面,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一片荒地”,人类文明的正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边缘。

三、可持续发展社会呼唤理性消费

今天异化消费现象在我国呈现出发展蔓延、不断扩大的趋势,由其引发的社会危机也愈演愈烈,鉴于此,我们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必须倡导合理消费、理性消费,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消费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受到消费者收入水平、文化背景、个人喜好、公众舆论及社会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多数人为满足生存基本需求的消费占其消费总量的比例就越来越小,人们会更多地通过其消费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同时以此增加自己对所在阶层的归属感。从这一点上说,消费行为更多的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因此应加强消费教育,向消费者进行系统的消费知识、消费观念、消费理论等方面的教育,使消费者认识到科学消费的意义,从而使人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增强全民的资源节约和忧患意识,形成健康、科学的消费方式。

(二)改善消费环境、营造正确的舆论环境,对奢侈消费不应过分渲染。媒体对于奢侈消费行为,不应过分关注、过多渲染,不要因为过度报道而引发负面效应。要将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的消费观树立成全社会的消费理念。同时政府应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的传统美德、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如今,传统的“俭以养德”的思想正被奢侈的理念所取代,导致人们过高的追求物质享受。因而应该大力倡导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善用资源,反对不计成本、大手大脚、随意浪费,坚决纠正比排场、摆阔气、挥霍浪费的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把节约变成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三)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倡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发展赖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消费模式对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费,不仅空耗社会财富,而且浪费发展资源,污染生态环境,阻碍发展步伐,削弱发展后劲。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可以使有限的资源和财富得到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72.

[2](加)本·阿格尔著,慎之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93.

[3](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127.

[4](俄)别尔嘉耶夫著,张百春译.论人的奴役与自由[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66.

[5](英)塞缪尔·斯迈尔斯著,李柏光译.金钱与人生[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29.

第5篇: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生活消费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部分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也表现出了非理性的倾向。通过以问卷调查为主的调查方式,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既有其合理性和特殊性,同时又明显存在着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的误区,需要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引导和帮助。

一、导言

大学生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消费主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和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他们的消费方式将可能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到社会风气和思想。因此,选取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消费行为和方式,有助于认识青年一代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消费趋势。

本次调查内容包括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特点和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具体涉及到的问题有大学生平时消费资金的来源、月消费状况、消费支出分布情况及其对消费方面的感受等。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对C大学2004-2006级150名在校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9份(男生67份,女生72份),有效率为92.67%。其次,通过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其中15名学生进行了个案调查,从而提供了比较具体的资料。在以上两方面情况把握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上搜集到的一些资料,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

(一)理性消费

1.合理计划。问卷调查显示,在费用开支上,16.6%的学生有详尽的计划,67.7%的学生稍有计划,只有15.7%的学生没有计划,随心花费;81.3%的学生没有或偶尔有透支情况,经常出现透支情况的只占到18.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消费时都是精打细算,消费的盲目性并不能够用来形容大学生整体,当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大学生超前消费只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现象。

2.理性消费。根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有关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比较重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可见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主流是理性的。

通过访谈我们得知,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选择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二)追求潮流和品牌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喜欢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而且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全国学生联合会、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和中国青年校园先锋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公布的《2004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显示,诺基亚、联想、索尼、TOM、汇源、阿迪达斯等成为中国大学生心目中的首批先锋品牌。此次调查也清晰地反映出,在23类先锋品牌中,非内地品牌占了近一半。在我们针对性地访问中,发现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商品消费上,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的天下。对C大学学生的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根据《报告》,排在大学生购买首位是“喜欢购买具有独特风格的产品(57.7%)”,其次就是“单纯追求流行时髦与新奇的东西(30.4%)”。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三)导向性较强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其中也包括新的消费方式。很多商家都将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目标顾客进行市场销售,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针对此种情况商家纷纷推出面向大学校园的促销活动。例如中国移动,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其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这些追“新”族。同样,金融机构也逐渐将业务延伸到大学校园,以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作为新业务的推动,逐步拓宽市场。前些时,国内首张专门面向大学生的双币信用卡——Young卡由招商银行推出,不论专业、家庭经济条件,全国近220所著名高校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均可申办,最高可透支额度,在读本科生为3000元、在读硕士生5000元、在读博士生8000元;如急用现金,只需打个电话就可将透支额临时调高30%。几个月招行在全国就发放Young卡约8万张。这个数目相当可观,也证实了大学生对于信贷消费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新型消费方式的认可和接受。对C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也同样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一)所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矛盾

大学生是消费群落的一个特殊构成部分,他们不参与生产,是纯粹的消费者。这点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以下是通过问卷得到的数据:大学生消费主要来源,有83.45%来源于父母资助、8.7%来自奖学金和助学贷款,6.8%是个人兼职收入。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经济来源仍然是依赖于父母、家庭。这种依赖性,使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直接挂钩。这种消费水平,完全决定于其家庭经济状况。至于家庭经济宽裕的,在必要的生活消费外,还有另外一笔钱可用于其它。从这一点看来,经济来源对于消费水平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更甚于大学生本身的消费观的。在有限的消费宽度内,不论出于自觉与否,他们都必须严格地控制自己的消费行为,使之与经济状况相适应。所以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理应与我国居民的平均水平相一致。然而事实并不同于公众一般的认知:大学生们每学期的平均收入为4919元,支出为4819元,同时,目前大学生每学期自筹收入平均491元、奖学金374元,即自身获得的总收入为865元,仅占每学期支出的18%。同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人的年度可支配收入在8000元至9000元之间。而将大学生在两个假期的支出计算在内,我国大学生每年的平均消费支出已经在一万元以上。大部分几乎没有创造收入的大学生,每年的消费都要高于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收入与支出存在严重的反差。大学生们既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却享受着高档次的生活,且消费水平和质量往往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呈现出不合理的畸形消费现象。这个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与他们所处的消费层次不甚协调。

(二)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两极分化分明

大学生的消费,基本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生活消费,如吃饭、购置一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休闲消费,如娱乐、购物及其他;学习消费,如购买与专业相关的工具或书籍等。在这三个部分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水平都比较平均,比如吃饭,大多数同学每月都用200元至300元左右。调查数据表现出,每月消费水平在600元~1000元的学生中,饮食支出与生活费月支出(680元)平均比率是31.9%,这可视为他们的“恩格尔系数”,这一水平已经低于我国城市居民2005年的恩格尔系数,女生相对更低一些。这说明大学生们的消费趋向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学生之间比较消费落差较大的,是第二部分,即休闲消费部分。低的在50元左右,高的则达到1500元,这些高消费包括电子产品、穿着打扮、交朋会友、文化消费等等。部分高价值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消费地图”:60%的大学生拥有手机、27%拥有个人电脑、19%拥有PDA、12%拥有MP3、6.6%拥有数码相机。旅游、电脑、手机、恋爱被称为大学生的四大消费。对于能体现社会年轻人时尚、前卫等特征的高消费,如通信、旅游等,高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较之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体现的更明显。追求品位、高雅、时尚、情调的文化消费,是大学生的又一特点。调查结果显示,68.9%的被访者去过酒吧、茶楼、咖啡屋等休闲场所。与这些新出现的消费热点增长迅速相比,学习消费所占比重要小得多。

(三)消费心理易受外界影响走进消费误区

追求高消费、炫耀消费、享乐主义和超前消费诠释了后现代性的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也极大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追求时尚、潮流和高消费已渐成大学生的消费趋势。虽然在前面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理性化分析中我们看到,大学生普遍持有理性的消费方式,但消费品的品牌和时尚特质仍然普遍受到大学生的重视。而且在事实上,“阿迪达斯”、“苹果”、“卡尔登”、“耐克”之类的世界名牌在大学生中的拥有者也不乏其人。当代大学生现有的消费误区具体表现有:庸俗性消费,突出表现是人情消费;超前消费,消费远远脱离了实际;炫耀消费和攀比消费,以追求高档、名贵商品为荣。同时,根据资料显示,大学生的对未来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期望,远远超出当前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许多大学生在没有考虑自身情况的前提下,还抱着年薪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求职念头。而事实是,近日在广州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上,很多企业提供给大学生的月工资水平仅为700元~800元。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期望消费水平不仅远远高于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普遍初始工资水平,而且也脱离了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可见大学生群体虽然由于经济来源的限制,在校阶段的现实消费方式是理性的、有计划性的,但在他们心中所期望的仍然是一种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而一旦时机成熟,这种对高消费的诉求就将导致他们的消费理性的颠覆和解构。

四、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宽阔的文化视野以及对新事物敏锐的反应能力,所以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都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我们应该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不能忽略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方式在未来社会中会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长、大学生本人等各方面的力量与作用,针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采取必要的、合理的、科学的措施,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消费与金钱、精力之间的关系,树立理性的消费生活观和科学的消费方式。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在这里对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希望老师在思想理论教学中,使用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老师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研究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家长应该教育正在读书的大学生子女明确自己的消费定位,不能过于纵容,尤其应该让大学生们清楚自身所处的消费层次和现在所能创造财富之间本来就存在着明显差距。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又何以正确指导自己的孩子呢?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就更为重要。同时社会舆论对大学生的关注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尤其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比较突出,单纯的说教效果不甚明显,对其应采用结合现状的引导,用事实来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合理的消费定位,摆正消费心态。

第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专家指出,财商的概念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现代教育不可忽略不宜回避的话题。可以这样理解,智商反映人作为一般生物的生存能力,情商反映人作为社会生物的生存能力,财商反映人作为经济人在经济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建议培养大学生合理的消费观,可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具体操作型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第三,通过良好的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大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校园内各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消费观和消费行为也是如此。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高校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该通过校园文化和校风的建设诱导学生主动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消费行为。因此,学校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与优良学风和校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德琦,张新国,严学军.青年与现代消费[C].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韩璐.当代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4)

4.倪瑞华.可持续消费:对消费主义的批判[J].理论月刊,2003(5)

5.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青年研究[J].1999(6)

6.陈沙麦.对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3)

第6篇: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范文

一、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通过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为手机销售商和手机制造商提供参考,同时为大学生对手机消费市场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调查对象:在校生

(三)调查程序:

1、设计调查问卷,明确调查方向和内容;

2、进行网络聊天调查。随机和各大学的学生相互聊天并让他们填写调查表;

3、根据回收网络问卷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根据样本的购买场所、价格及牌子、月消费分布状况的均值、方差等分布的数字特征,推断大学生总体手机月消费分布的相应参数;

(2)根据各个同学对手机功能的不同要求,对手机市场进行分析;

二、问卷设计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三、数据分析

根据以上整理的数据,我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学生手机市场是个很广阔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

(一)根据学生手机市场份额分析

(二)学生消费群的普遍特点

作为学生我对这个群体做了一些了解,对于我们共同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手机市场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发产品或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手段,才能够抢占市场。下面我们就来对学生群体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1、学生消费群的普遍特点:

1)没有经济收入;

2)追逐时尚、崇尚个性化的独特风格和注重个性张扬;

4)学生基本以集体生活为主,相互间信息交流很快易受同学、朋友的影响。

5)品牌意识强烈,喜爱名牌产品;

(三)学生消费者购买手机的准则和特点

通过调查大学生购买手机主要考虑因素是时尚个性化款式、功能、价格、品牌等,这也成为学生购买手机的四个基本准则。在调查中表明,大学生选择手机时最看重的是手机的外观设计,如形状、大小、厚薄、材料、颜色等,占65%;但大学生也并非一味追求外表漂亮,“内涵”也很重要,所以手机功能也占有一席之位,占50%;其次看重的是价格,而较少看重的是品牌,看来现在的大学生还是比较看重实际的。

市场调研报告范文(二)

为了深入了解本市居民家庭在酒类市场及餐饮类市场的消费情况,特进行此次调查。调查由本市某大学承担,调查时间是20**年7月至8月,调查方式为问卷式访问调查,本次调查选取的样本总数是2000户。各项调查工作结束后,该大学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专门调查部分

(一)酒类产品的消费情况

1、白酒比红酒消费量大。分析其原因,一是白酒除了顾客自己消费以外,用于送礼的较多,而红酒主要用于自己消费;二是商家做广告也多数是白酒广告,红酒的广告很少。这直接导致白酒的市场大于红酒的市场。

2、白酒消费多元化。

(2)购买因素比较鲜明,调查资料显示,消费者关注的因素依次为价格、品牌、质量、包装、广告、酒精度,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生产厂商的合理定价是十分重要的,创名牌、求质量、巧包装、做好广告也很重要。

(3)顾客忠诚度调查表明,经常换品牌的消费者占样本总数的32.95%,偶尔换的占43.75%,对新品牌的酒持喜欢态度的占样本总数的32.39%,持无所谓态度的占52.27%,明确表示不喜欢的占3.4%。可以看出,一旦某个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厂商应在树立企业形象、争创名牌上狠下功夫,这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4)动因分析。主要在于消费者自己的选择,其次是广告宣传,然后是亲友介绍,最后才是营业员推荐。不难发现,怎样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对于企业来说是关键,怎样做好广告宣传,消费者的口碑如何建立,将直接影响酒类市场的规模。而对于商家来说,营业员的素质也应重视,因为其对酒类产品的销售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饮食类产品的消费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一些饮食消费场所和消费者比较喜欢的饮食进行,调查表明,消费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消费者认为最好的酒店不是最佳选择,而最常去的酒店往往又不是最好的酒店,消费者最常去的酒店大部分是中档的,这与本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是相适应的,现将几个主要酒店比较如下:

2、消费者大多选择在自己工作或住所的周围,有一定的区域性。虽然在酒店的选择上有很大的随机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例如,长城酒楼、淮扬酒楼,也有一定的远距离消费者惠顾。

3、消费者追求时尚消费,如对手抓龙虾、糖醋排骨、糖醋里脊、宫爆鸡丁的消费比较多,特别是手抓龙虾,在调查样本总数中约占26.14%,以绝对优势占领餐饮类市场。

4、近年来,海鲜与火锅成为市民饮食市场的两个亮点,市场潜力很大,目前的消费量也很大。调查显示,表示喜欢海鲜的占样本总数的60.8%,喜欢火锅的约占51.14%,在对季节的调查中,喜欢在夏季吃火锅的约有81.83%,在冬天的约为36.93%,火锅不但在冬季有很大的市场,在夏季也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目前,本市的火锅店和海鲜馆遍布街头,形成居民消费的一大景观和特色。

三、结论

1、本市的居民消费水平还不算太高,属于中等消费水平,平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相当一部分居民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

第7篇: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范文

1.1.1 研究背景

当前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社会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大学生消费群体在我国消费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同时,大学生群体的消费特点和类型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般印象中,大学生消费水平较低,消费能力非常有限,一般以生活消费为主,消费领域集中于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等自然性消费上。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富裕,大学生群体的经济状态也得到了改善。部分大学生手持高级手机,身穿高级服装,出入高级饭馆,进行短期旅游,个别学生在校外租赁公寓居住,极少数学生甚至还拥有自己的汽车。有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信用卡的消费越来越多,甚至在大学生中已出现“卡奴”现象,这种超前消费的意识会对大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发展产生危害。这些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水平已处于社会群体中的较高水平。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消费的大学生群体不仅在规模上急剧的扩张,在消费水平上也在不断地提高,消费总金额也不断地上涨。大学生群体的消费也日趋分层化,层次之间的差异在持续扩大。

正如弗洛姆说:“消费异化一方面加强了接受型心理倾向,窒息人仅存的一点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把消费当做目的,因此总是喜新厌旧,以至于忘记了在他自己国家里和更贫困的国家里还有许多衣食不济的人”。欲望一旦扩张文秘站:就会滋生浪费甚至罪恶。大学生因为追求高消费而引发的偷盗、抢劫等非法谋利行为时有发生。个别大学生为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选择打工,虽然可以增进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但是它随之产生的大学生学业压力增大,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则更是令社会各界担心。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的地理集中性,导致个别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会对周围的大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示范效果,促使更多的大学生模仿它们的消费行为进行消费。

大学生消费的发展趋向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并引发了许多争议。由此,大量的教育研究者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给予了关注和研究,以期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给予指导。本研究就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消费观培养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支持。

.......................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消费观的研究,由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具体特点,我国消费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

(1)关于消费文化的研究。李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指出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消费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我国进入消费社会做好理论方面的准备。张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一文中又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我国的消费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并提出当前对消费文化观念进行革新是保证社会正常发展的重要手段。张谦在《高校大学生消费伦理研究》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消费伦理上的主要问题是,淡化了传统思想和民族精神,消费方式和成材目标相脱离。这些研究从学科总体的角度出发对当前我国消费观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消费观的总体发展趋势。

(2)关于消费观核心指导思想的研究。主要观点集中于包含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可持续发展观。廖菲菲在《论可持续性消费》中提出,可持续性消费的实现一方面要在理论层面上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划分出内涵并建立起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则需要对群众的消费观念进行干预,建立起系统的、可持续性消费观念的、从理论教学到习惯培养再到保障机制的体系。凌云在《论可持续性消费伦理》中对可持续性消费的伦理进行了探讨,提出当前的消费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的弊端,必须就可持续性消费进行伦理学的研究,为树立健康的消费观进行指导。在他的提议中,对可持续性消费的伦理研究包括内涵、基本原则等。孙艺文在《消费伦理约束下消费者产品功能需求意向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中,对生产领域中的消费伦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为可持续发展,应当在生产领域中重视消费伦理的作用,提倡重视理性消费思想。

(3)关于当前社会特别是大学生群体消费状况和特点的研究。张兴桥在《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中,对消费异化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指出,当前消费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问题,其中,消费异化是问题的核心。在文章中,他试图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能够规范当代消费观念的道路。这些研究从前端科研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探讨了当前的社会主流思想对消费观提出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当前社会消费存在的消费异化等主要行为问题和消费伦理等思想问题。陈力在《消费认同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现象研究》中提出,给大学生消费带来负面影响的重要因素有:消费享乐主义的蔓延、功利主义思想的渗透、价值虚无主义的出现、人的主体性的弱化。

.......................

2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概述

消费主义思想在社会上的蔓延并形成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费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大学生消费观进行培育是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发展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基础一方面是对消费主义的理论研究

形成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现实对消费主义研究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消费观培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要同时对理论进行总结,对需要将进行明确,通过先进思想的指导实现培育。 2.1 基本概念

2.1.1 消费主义思潮

消费主义思潮是指以消费主义为理论核心,有一定的社会群体基础,在现代生活各个领域产生影响的思想潮流。而消费主义是一种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道德现象,是调节消费者行为、思想、情绪、愿望及相应的实践行为的总称。

消费主义按照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所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换句话说,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并认为消费主义所制造出来的“需求”使人们(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消费者)总是处在一种“欲购情结”(Buying mood)之中,从而无止境地追求高档商品符号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消费主义是指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的消费,这种无形的意象不断被制造出来,人就陷入这种被不断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之中。也就是说,人们所 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背后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符号象征意义。具体表现为人们在消费行为过程中无休止、无顾忌的对自然资源大肆掠夺和物质生活资料的过度消耗,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形成“消费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它强调物质消费的满足感,忽视精神消费的提升;重视商品的“名牌”效应,忽视其使用价值效应。其中典型的消费行为如:时尚攀比性消费行为,奢侈浪费性消费行为等。因而其具有欲望性、符号性、炫耀性、虚假性、异化性等特点。

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定义及内涵,诸多学者的看法相对一致。一般认为,大学生消费观是指大学生在日常消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规范性、系统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意识,对大学生满足自身需要所进行的消费行为具有主导作用。

本文认为,由于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特殊性,他们进行消费行为时对消费价值问题所持的根本看法也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具有独特之处,大学生在对消费关系进行价值判断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就是大学生的消费观。

..........................

2.2 理论与现实依据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也有精神需要。“需要”作为一般的范畴,表明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状态即摄取状态。任何生物有机体,为了实现自己作为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其他生命活动,都要摄取营养物,以维持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及社会活动又促使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我们知道,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人们必须进行生产劳动。由于个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不能单独同自然进行奋争。因此,人们的活动是由群体来完成的,即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

国内外理论界一般认为,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可以归纳出一个基本的需要体系或称需要结构,其中包括四个环节,即自然需要、社会需要、一般需要或称经济需要、精神需要。

自然需要,即人的生理方面的需要,在马克思的着作中,这一需要主要是指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由于自然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马克思有时也称之为“直接需要”。

而社会需要的内涵要复杂一些,对其含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是指人类进行社会交往与活动的需要。

经济需要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需要,但将其单列主要是指商品经济、尤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货币的需要。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精神需要,人的精神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人作为主体施展自身的才能的需要和作为个体享用人类文化成果的需要。精神需要也具有物质性,都要通过具体的物质产品来实现。

2.2.2 当代消费主义思潮的理论阐释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具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质,首先,它具备一定的理论形态即消费主义理论,并以一定思想理论为指引。其次,它表现为一种思想观念和思想倾向,是特定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综合形式。主要表现为:

物欲享受是其内在驱动力。所谓物欲享受是指对物质的需求及追求得以满足和实现。而消费主义思潮极力鼓吹的就是一种贪图享乐的、不断消费来满足无限的物质欲望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所表现的就是享乐主义。享乐主义贬低精神生活,强调感官享乐和物质享受,所以它的流行毫无疑问会导致人的物欲膨胀和精神堕落。

........................

3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的特点及分析 ........................... 14

3.1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特点 .................. 14

3.1.1 追求品牌消费符号化 ............... 14

3.1.2 攀比透支消费超前化 .......................... 15

4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现状 .......................... 21

  4.1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成果 .................... 21

4.1.1 理论研究提供客观研判和教育依据 .............. 21

4.1.2 课堂教学对大学生消费观予以分析和引导 ................. 21

5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对策 ......................... 26

5.1 优化消费观的培育环境 .................... 26

5.1.1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倡导 .............. 26

5.1.2 学校消费教育观念的引导 ................ 27

5 消费主义思潮下大学生消费观培育的对策

5.1 优化消费观的培育环境

大学生的消费观不仅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更加受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要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观培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在不同方面创造适宜的环境,为大学生培育良好的消费观创造合适的条件。

5.1.1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倡导

我国在由出口型经济增长转向消费型经济增长后,国家的政策是通过扩大内需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变使我国的社会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保证我国内需的增长,社会舆论就会引导民众进行消费,以扩大内需市场规模。但是,社会的消费舆论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影响,它不仅对社会各阶层的民众会产生影响,也会对各级别学校内的学生产生影响。而高校大学生因有独立的消费空间和消费时间表现出受社会消费舆论的影响更为重大。社会消费舆论对大学生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对大学生的消费观进行教育必须要对社会消费舆论进行改变。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在

宣传上主要包括对商品的介绍与“消费捆绑”。当前社会消费舆论采用的诱发式消费引导无止境地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对大 学生的消费产生负面的影响。对此,应当改变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由诱导式变成引导式,让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回归到理性的角度。在这方面,当前对烟草的消费舆论变化可作为一个参考的方式:原本烟草的广告中典型的是“饭后一支烟,快乐似神仙。”而现在的烟草广告中都加入了“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语。通过警示语的提醒,使烟草消费者能够对吸烟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盲目消费。同时,对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还应涉及到语言词汇的“禁”与“限”的使用。当前社会消费舆论中,对奢侈品经常采用的“尊贵”、“高级品位”、“成功人士”类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在舆论上将奢侈品与身份、地位等进行捆绑,利用社会舆论塑造出消费层次。社会消费舆论这种“消费捆绑”行为,是对消费观的不良诱导,对此现象,在塑造消费舆论环境中应当采用“禁限用语”,避免产生误导。 社会消费舆论环境的塑造还包括对消费焦点的转移。社会消费舆论对消费的引导作用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对消费方向的引导。在以物质消费为基础的消费观念中,由于物质消费的衡量标准是以物质的消耗为指标,更容易形成符号消费和盲目消费。而以精神消费为基础的消费观念中,精神消费的衡量标准是以人的精神素质的水平为指标,更容易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并且精神消费会提高消费者的自身的素养与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文化表现,有利于消费者的成长与社会价值的提高。因此,当前社会消费舆论对消费方向的引导应当以引导民众的精神消费为主。

......................

6 结束语

第8篇: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探讨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并提出一些有关消费教育的建议。

消费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有着其独特的消费形式。作为未来消费主力军的大学生,他们的消费有什么趋势和特点?他们的消费心理又是怎样的呢?在今天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电视、报纸、广告等媒体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消费形象和消费意识;高级的购物场所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消费世界。这些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都产生了直接影响,形成了被社会学研究所忽视的大学生消费文化。本文试图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进行跨学科的精确分析,并提出一些有关消费教育的建议,希望能对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有所帮助。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水平

本文以在九江某高校自习室发放问卷的形式作为主要的调查方法。本次问卷调查于2008年6月18日,共发58份,回收55份,有效问卷50份,男生30份,女生20份。调查表明,40%的学生其每月生活费集中在350~500之间,500~650元约为24%,200元以下、800元以上均为8%,200~350元、650~700元均为10%。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大学生在消费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年消费最高的达到13600元,最低的只有1750元。年消费支出均值约为4964.98元(不包括学杂费和住宿费)。这其中有94%的大学生把家庭供给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农村的学生总体消费水平较低,东部沿海省市的学生的总体消费水平要相对高些。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城市经济的发达与否,是影响着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水平的主要原因。

二、大学生的消费结构

高校学生的消费构成主要分为:基本生活费、学习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以及人际交往消费等四大方面和一些其他消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生活消费

根据问卷调查,当前在校大学生的消费内容主要集中在食物和衣物支出两大方面。其中食物支出占41%,衣物支出占13%。当前的大学生们用于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消费比重有所下降,而用于改善学习、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消费开始上升。而传统的食物消费也日益朝着更加营养的方向发展。对许多大学生来说,就餐已经超越了仅仅填满肚子的需要。大学生们走出校园食堂到外聚餐的费用与日俱增。麦当劳、肯德基以及一些特色小吃已成为当前大学生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在衣物消费方面,在消费品选择上,68%的学生注重性价比,此类大学生多乐于去旧货市场或路边的地摊小店淘金;考虑是否喜欢的占到22%;10%的学生则是非名牌不买。其中48%的被访者平均每月的支出在50~100元之间,也就是说近五成的受访者每年约有近千元的衣物消费,仅次于食物支出。尤其是面临择业的毕业生们,他们的衣物支出比其它的大学生群体要高出许多。在这方面,女生的消费水平要高于男生。在被调查的女生中,近三成拥有价格在300元以上的品牌服装。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为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惜付出高代价用以外出租房,这就使得他们原本就不充裕的生活费更加捉襟见肘了。

(二)休闲娱乐及学习消费

在休闲娱乐方面,大学生有着比其他群体更为旺盛的需求。例如,旅行是90年代在大学生中才开始流行的,但现在的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近一成的大学生每年外出旅行支出在1000元以上。大学生的其他娱乐方式主要集中于玩电脑游戏,看电影以及健身等。歌迪厅、茶楼等新兴的娱乐方式也正日渐受到大学生们的宠爱。女生在这方面的支出要稍低于男生,这与女生们的休闲娱乐主要用于外出购物有较为密切的联系。而男生们的泡吧费用要远远高于女生,这也说明了当前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相对单调的。目前大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支出也比以往有所上升。由于近年来“考证热”的兴起,大学生们对有助于求职就业的各类考试也是毫不吝惜的。

(三)人际交往消费

大学校园里的每一位学子都或多或少地渴望过爱情,更有人说,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但爱情的巨大投入会令不少家境贫困的学生望而却步。“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已经成为不少校园爱情的忠实信条。调查显示,大学生有了异性朋友之后,消费相对有所增加,男生在这方面尤其突出。30%的“男主角”每月在女友身上的投入约为100元左右。而对于异性朋友不在同一所学校的学生来说,每个月相当一部分生活费都“贡献”给电讯业了。据统计60%的手机族每月的花费在50~100元之间。没有手机的同学,随着校园201程控电话的开通,电话费的开支也是水涨船高,66%的大学生每月的电话消费约为10~40之间。

此外,同学、师生、老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不仅占用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也在大学生的消费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朋友、同学间的请吃请喝是在所难免的;生日聚会等各种形式的聚餐是不可或缺的;考试得高分,当了学生干部、入了党、评上奖学金、比赛获奖等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据统计,近六成大学生的各种形式的聚会聚餐花费每年要在500元左右,近三成的大学生每年在800元左右。

(四)其他消费

首先主要集中的是高科技产品消费。拥有价格上千元的CD机、MP3以及手机的大学生在校园内是比较常见,尤其是毕业生们为了找工作,拥有手机的比例更高一些。同时,随着校园网络的开通,拥有电脑的学生也与日增多。也有不少学生采取宿舍集体分担的方式购买电脑。当前大学生们已逐步淘汰组装机,而更亲睐成套的品牌机以及手提电脑。在调查中,女生在手机拥有量上与男生相当,但在电脑、MP3的拥有量上则要远远低于男生。

其次是毕业生消费。几乎全部的毕业生都认为一身体面的外套、一部手机和一份漂亮的简历是在求职过程中是必不可少。此外,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也是一笔不低的开支。对于有志于考研、考公务员和准备出国的学生来说,购买各类辅导用书,参加各种培训也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根据问卷数据显示,约占三成的男生有长期抽烟的习惯,每月的花费约为40-80元之间。6%的男生还有购买的习惯,每月10元左右。60%的女生有吃零食的习惯,每个月花费在50元左右。在化妆品消费方面,60%的女生每月花费在30元左右,极个别还会定期去美容院做专业护理。

三、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感情、认知等独特因素,其消费行为也有其独特的表现:

(一)符号因素消费行为

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认为,商品除了使用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另外一种价值属性,那就是符号价值。一件商品,它所彰显的社会等级和社会类型就是它的符号价值。这种“重视商品所传达的社会和个人信息的消费行为,就叫做符号消费”。[1]符号消费又可分为“趋同”和“求异”。所谓“趋同”,就是借助消费来表现自己与所认同的某个阶层或团体的共同性。同学穿耐克鞋,我也要穿耐克鞋,别人有斯沃奇表,我也要戴斯沃奇表。趋同性的时尚消费让大学生获得了一种“群体成员感”,就如同获得了迈入“时髦圈”的入场券,从而摆脱了“落伍”的诟病。典型的例子还有咖啡,尽管在西方喝咖啡完全是个人放松休闲的一种方式,而在中国的大学校园内,它更是大学生们对白领生活的认同。有些媒体甚至直接把未来的大学生和白领联系在了一起,使他们不自觉的努力想融入这层文化,有着很深的"白领情结"。所谓“示异”,就是借消费显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和不同。你用传呼机的时候,我已用上了手机;你刚用上了彩屏手机,我却早已用上带摄像头的手机,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转贴于

(二)形象因素消费行为

当今的大学生比任何一个群体,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更重视自己的外表形象。护肤品、高级服装、时尚发型等方面的消费,已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人甚至不惜昂价去打造“人造美女”、“人造帅哥”。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也是大学生们重视形象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用人企业和单位采取了“年龄歧视”和“相貌歧视”的用人政策。例如,在许多公司和单位的招聘广告中,公开宣布不招35岁以上的应聘者,对身高和长相也有很苛刻的要求,超出工作角色所需要的范畴。于是,为了增加个人魅力,大学生们不得不重视形象消费。

四、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心理成因

现在的大学生年龄大都在20岁左右,虽然认知能力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他们中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较舒适的环境条件下,心理应变及承受能力都较差。他们虽身在校园,却有很多接触社会的机会;虽然经济尚未独立,但已具有独立的购买能力。同时,他们也没有了中学生高考的压力,没有成年人的工作、家庭压力,因此在购物时自身意志力较差,只要兜里有钱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大学生消费在这一心理因素的作用下,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情绪激动,即兴即买,冲动性购买往往多于计划性购买;追逐时尚,渐趋成熟的大学生开始追逐成年人的社会游戏,而时尚活动莫过于是最接近这种游戏的生活方式了,又正好契合大学生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特征。

五、培养科学的消费观念

调查数据表明,36%的学生存在生活费超支的现象,一学期的生活费两三个月花光的情况也屡见不鲜。64%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属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倾向于冲动型消费,这类学生甚至愿意借钱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常为自己买来的东西没有或很少用到而感到后悔,32%的学生认为自己属于精打细算型消费,还有4%的大学生不清楚自己到底属于哪种类型的消费者。大学生们在消费时,往往喜欢从个人心情出发,喜怒哀乐都能成为他们消费的理由。他们往往有着消费的冲动却缺乏消费的理性,有着消费的随意却缺乏消费的算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前大学生在个人消费方面更多的是冲动和盲目的。

在大学生的消费问题上,我们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用简单的对或错来作为评价标准,更无法抑制大学生的消费。我们应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针对目前高校中存在的赶时髦、追新潮、讲名牌、好攀比等诸多不良消费现象,呼吁大学生积极改造人生观、价值观。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与超前消费;强调理性消费,反对盲目消费。同时,充分利用校内的大众传媒,形成良好的高校消费舆论氛围,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

第9篇:大学生手机消费论文范文

关键词:消费文化;广告符号

一、引言

伴随着消费文化时代的到来,广告的各种知识、意义、和符号结构与整个社会及文化之间存在着更加密切的联系,无论是广告的内容、广告的形式还是广告的传播无不被包容在文化之中。广告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现象或商业行为,它已经超越了经济活动的范围,而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有待于更多的人对其进行挖掘和剖析。在大众消费文化日益发展和广告传媒不断强化的历史时期,如何理性地审视符号消费,如何规范广告伦

理以抑制符号消费的异化现象,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广告的符号性特征分析

符号理论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能指是具体的事物,即符号形式,所指是心理上的概念,也就是符号内容,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武断的,符号的意义来源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或文化背景。例如,玫瑰这种植物汉语叫“玫瑰”,英语则叫“rose”,同一种植物(能指),却有着不同的称谓。玫瑰被公认为是爱情的象征,这体现着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规约性,即玫瑰所包含的爱情含义并非由玫瑰花的特性所决定,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意义表达。当代社会的一个重大特征就是符号,似乎生活中的万物都可用符号来代替、转化。人类的语言就可以通过文字符号、身体符号、图像符号等不同的符号方式来传达。而广告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这个符号帝国的“ 国王” 。在各种类型的广告中,广告主在向受众告知产品各种性质或喻义时,往往利用画面、文字、声音、色彩等各种意义符号,更进一步而言,通常广告中的人物形象、场面、背景都被打上了符号的烙印。这个时代,符号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广告的主体。无论是平面广告、电视广告或网络广告,它们都通过运用各种符号,对信息进行多种组合,同时配以各种表现手法,从而将产品的特征或某种理念、消费主张传递给受众。

三、消费的二元结构与广告符号解读

消费是对物资财富的消耗,而且,消费的标准辞典意义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但只要我们对现实或历史上无数消费现象稍加观察就会发现,人的消费从来就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消耗”行为,在人类全部文明的范围内,几乎所有的物质消费中,都已经包含了“意义”的消费。某些古老的部落在分吃一只羊的时候,往往有把羊头分给部落首领的习惯。中国传统中也有把鱼头敬献给老人吃一类的习俗。在“吃”这种最古老的“消费”中,明显地体现出了它的超越物质层面:除了“对物资财富的消耗”而外,“吃”也是对特定意义符号的占有。“消费的二元结构”所描述的,正是消费行为本身具有的物质消耗与符号占有、生理功能与意义功能这一内在结构。所谓符号消费,是指消费者在选择与消费商品的过程中,追求的不仅仅是商品的物理意义上的使用价值,还包括商品所附加的、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声望和表现其个性特征、社会地位以及权利等带有一定象征性的概念和意义。从哲学视角上看,意义通过一定符号予以显示,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因此,符号消费的主要对象是商品的符号属性,消费者通过对商品的购买达到借助符号确立某种意义的目的,从而完成超越一般使用价值的消费活动。

现代社会的消费,按鲍德里亚的意思,就是这样一种“能动的关系结构(an active mode of relation),其对象不仅是被消费的物品,而且有针对消费者周围集体和周围世界的意义。”所以消费是一种“系统活动形式”,一种“整体性的反应”,而我们的文化就建立在这样的一种整体反应之上。人们在消费商品时已不仅仅是消费物品本身具有的内涵,而是在消费物品所代表的社会身份符号价值。人们对小汽车的使用,对豪宅的向往,对某种饮料的选择,对名牌、精品的向往,无一不表明消费的这种二元结构特性:它既是对物质的消耗,又是对符号的占有;既有物质效用的一面,又有象征意义的一面。正如美国一位著名的广告理论家皮埃尔・马蒂诺所说,“任何购买行为都是购买者的个性与所谓的产品个性之间的一次相互作用”。在高度发达的消费经济和消费社会中,消费品的不同型号和样式,显然有帮助消费者表达自己的个性和风格的作用。诸如富贵、浪漫、时髦、前卫、归属感等象征衍生价值就像幽灵附身于商品上,散发出身份符号的魅力迷惑着消费者。人们对商品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消费活动,而成为一种生存活动,一种对于自身的生存方式、身份地位、社会性的选择。如果不理解这一点,就根本谈不上超越传统产品观念的现代营销理念和现代广告理念。

现代社会的广告,在商品意义的塑造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以湖南长沙白沙香烟的电视广告为例:绿水烟波,白鹤飞翔,这样美的意境实在让人留恋不已,它为该品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香烟与白鹤本无必然的联系,但经过广告的艺术处理,广告画面及广告语言的一系列符号信息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消费者的大脑当中,烟雾缥缈的湖,轻轻摇荡的芦苇,自由翱翔的白鹤、模拟飞翔的双手,还有那句极富诱惑力的语言表达:“鹤舞白沙,我心飞翔”,将品牌个性――心灵的飞翔与心理联想――吸烟的如飞缝合得天衣无缝。人们已经自觉地把白鹤这一视觉符号作为了白沙香烟的标志,从而为刺激消费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告的符号表面上承载着促销商品的责任,同时,它又在更深层次上承载着显示或形成“精神记号”(如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广告通过商品的文化定位,赋予商品文化意义,塑造品牌个性,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确立商品的认知属性,以满足相应的消费需求。从19世纪贝尔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话到现在手机的普及仅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而现在手机的使用已经风靡全球。手机发明者的初衷只是发明一种便携的通讯工具,但是手机所涵盖的符号意义远不止这些。手机作为一个符号,它不仅是一种通讯工具,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自由、时尚、尊贵、财富等等。在这种意义上,手机的意义被无限扩大,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不是手机是通讯工具这一符号意义,而是由手机衍生出来的其它意义。手机作为一种较高级的消费品,它的广告往往颇具创意,更有其特殊的悬念美与艺术美。手机广告一般都比较简约,它营造的是一种气氛,追求的是一种效应,让人欲罢不能,进而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事实上,优秀的手机广告是在给人们传达这样一种信息: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一部手机、一种通讯工具,而是购买了与手机随之而来的幸福自由的生活。

如果说生产者赋予商品以躯壳,那么广告则赋予了商品以社会生命。它使商品从看得见摸得着的表层升华到一种感觉的、情感的、理念的、精神的层面,使产品和消费者之间产生了一种最有效的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广告内容最深刻、也是最富有现实意义的演变和进步,它也使广告真正成了商业与人文结合的产物。

四、广告符号特性引发的道德思考

广告本来是用作促销商品、引导和刺激消费行为的,但广告的作用又不局限于这一点,它还可以用来倡导一种生活方式,建立一套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价值体系。在这种意义上,广告不仅与消费有关,而且也和社会文化价值体系有关。孔府家酒广告突出一个“家”字,营造出极富感染力的想家氛围;南方黑芝麻糊广告突出了一个“旧”字,牵动了梦绕魂牵的怀旧情丝。无论是想家还是怀旧,都是中华民族最根深蒂固的文化元素,让消费者产生强烈的共鸣。笔者将要讨论的是某些地方电视台播出的一些特殊广告,即关于学生保健食品的广告。笔者曾认真留意过该地方电视台的广告,仅在5分钟的广告播出的时间里,光各类补充大脑营养,增强记忆力的产品广告就出现了5次,频率之高,效果之奇,耐人深思。此类广告往往以“保健、益智”等等为诉求点,配之以某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说辞,介绍其如何富含DHA等营养成分,旨在引导和鼓励消费者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消费。就广告本身而言,其表现手法颇具吸引力,学习不好的苦恼,考试失败的沮丧,成绩优异者的现身说法(往往是所谓的高考状元推荐使用),服用后成为佼佼者的喜悦,老师的肯定,父母的欣慰等都有其丰富的符号意义。这种介绍的目的不是简单产品的说明,而是试图营造一种品牌效应,因为这些画面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加上青少年本身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这种的画面和说辞可以极大地刺激他们的购买欲望,进而引导他们的消费行为。

而广告的全部意义并不止这些。笔者认为,此类广告不只是简单的商品宣传广告,它隐含的其它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挖掘。首先,这类广告是一种商品宣传行为,它的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购买商品;其次,这类广告透视出了某方面的价值取向,这是此类广告的另一层符号意义。而电视节目,包括电视广告,“能将一些意识形态的东西委婉地注入画面和声音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电视机面前的观众”(赵凤翔:2002)。任何广告,即使其出发点是促销商品,它也隐含着一定的文化因素。诸多的益智健脑产品广告表面上似乎只是单纯地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其实它会对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产生消极的影响,即学习是不需要努力的,只要拥有这些保健品,成功自然就来了。这类广告以一种自然的效果来影响受众,进而会影响到受众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立场,而这种“不劳而获”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立场恰恰与社会所提倡“勤奋进取”的价值观是相违背的。

因此,这类电视广告实际上是在引导消费者进行错误的消费行为,这不仅对个人有害,对整个社会也是极大的威胁。在当今的大众传播时代,广告早已不再是单纯地商品信息传播了,其更多的成了人们生活的向导和消费目标指引。今天,作为当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告在左右人们的消费行为的同时,还在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鉴于此,应当认识到,广告是传播是非善恶观念的有力工具,并一直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广告人必须要考虑广告的社会责任。

五、结束语

广告符号的意义是由其图像、声音、画符、语言等诸多元素的相互协作体现出来的。不论是广告所传达的表面意义,如刺激和引导消费,还是广告内部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如广告隐含的文化信息、广告折射出来的意识形态等都会共同作用于消费者。只有全面解读广告的符号意义,才能更好地促销商品,引导消费,建立起一套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取向。实际上,中国全面进入消费主义的时代并没有来临。因此,,要考虑这种符号文化的过分张扬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它对消费欲望的刺激必须控制在合理的正常范围之内,不能超出一定的伦理尺度,否则就会引起消费的失衡。我们有责任寻找广告文化与消费者之间的缓冲地带,寻求经济和伦理的平衡,使广告与伦理道德文化精神相吻合,唯如此,才能牢牢把握住社会的价值取向,促进社

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蒋建国.广告符号与消费主义文化批判[J].消费经济,2007(2).

2、范龙,陈琳.符号广告潜在意义的表述[J].公共与传媒,2007(12).

3、周中之,吴欢喜.广告的社会伦理责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4、苏士梅.论传统伦理道德对现代广告传播的影响[J].新闻界,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