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区域教研活动总结精选(九篇)

区域教研活动总结

第1篇:区域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一、全区幼儿园课程实施及建构游戏开展情况调研

为了更好的了解各园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情况,深入了解教师发展需求,我们部室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深入省级示范园、市级一类园及农村幼儿园进行调研走访,并现场进行了情况反馈与指导。

1、开学初,我们深入省级示范园、民办集团幼儿园、农村幼儿园这三所幼儿园,了解各园新学期工作开展情况。

2、我们对全区一类园以上幼儿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主要试图了解幼儿园教师撰写观察记录的情况,提升教师的区域观察能力,以便了解幼儿园开展观察记录工作现状并寻求改进。在提交的80多份有效问卷中,教师普遍反映在对幼儿进行观察时,不知该如何评价和如何介入,通过教师反馈的情况我有针对性的准备了后期教师培训的内容。

3、XX市教育研究院学前教育研培室深入XX区,分别对省级示范园市幼儿园及两所农村幼儿园西岗子中心幼儿园和幼儿园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调研,对各园的园所发展、园本课程开发、区域活动和自主游戏实施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指导。

二、课题引领研究,注重区域课程质量的发展

1、课题社会领域研讨课活动

继续推进省级重点课题《 XXXX》的研究工作,这学期我们部室深入XX市幼儿园,XX幼儿园、XX幼儿园三所课题实验园,进行课题社会领域教研课指导工作。共有15名实验教师参与了社会领域教研课活动,实验教师们能够立足于自己研究的本班年龄段幼儿特点,精心备课,力争把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2、召开了省级重点课题研讨座谈会

研讨会由校长的主持,全体课题实验教师参加了课题研讨座谈会。各实验园总结了课题组开展各项工作的情况,校长对课题组老师的研究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予以充分肯定,并希望老师们今后能更扎实地开展实实在在的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研出成果。对课题结题材料的筹备提出明确要求及分工。

3、征集课题组社会领域教学活动设计。

为课题验收阶段课题材料的积累,我们面向全体课题实验教师征集社会领域教学活动设计。通过评审活动设计发现,大部分实验教师能够熟练的将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和内容自然地蕴含在游戏中,引发和支持幼儿持续探究和学习,对游戏活动过程合理引导,并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反思,希望各课题实验教师能够认真总结,相互学习,积极提高幼儿园社会领域游戏教学的质量,努力促进学前教育科学保教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三、做好研培工作,助力教师成长

1、组织全区幼儿教师《幼儿园区域游戏观察与指导》培训

针对开学初对全区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游戏观察情况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部室组织了全区幼儿教师进行了关于《幼儿园区域游戏观察与指导》方面的培训,全区共80多名幼儿教师参加培训。

教研员用丰富的例子帮助教师解决了角色游戏观察指导过程中一些典型的困惑,让每一个教师豁然开朗,给予了教师角色游戏观察和指导全新的启示。

2、开展全区幼儿教师建构游戏“体验式教研”活动

为了创设更加符合幼儿教育的建构游戏教学活动,切实提高教师开展建构游戏活动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建构技能水平,我们开展全区幼儿教师主题建构“体验式教研”活动,全区50多名幼儿教师参加活动。在轻松愉快的研讨、设计、搭建、分享过程中,不仅让教师通过亲身实践、操作去了解各年龄段幼儿建构游戏的特点和水平,提高对建构游戏的认识;也为教师组织开展建构游戏提供依据,让教师更加明确要正确把握建构游戏的核心经验,让建构游戏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途径,起到以研促教的目的。

第2篇:区域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一、现状分析:

上学期我们在开展季节、节日主题的主题活动中,认真总结了教研工作中的不足点,通过了一系列实践的研讨、反馈、总结,取得了一定进展,教师们的教育观、教研观有了新的认识。周日计划逐步完善,每天都进行活动后的反思记录,但存在个体差异较大,反思内容常停留在表面,效果不显著。教师们的水平不同,有的不是幼师专业,有时不知如何结合和实施教材,在选课上存在一定问题。从环境创设方面分析,教师对“纲要”的理解还是比较缺乏,环境创设没有真正体现为孩子服务,孩子自主参与性不够。教研组活动虽保证学习时间,但教师参与不强,学习、讨论氛围不热,教师本身不善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集体意识不强,自我反思、自我钻研缺乏。

二、指导思想:

根据园务工作计划的要求,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展集体备课、定期进行课题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加强课题研究,突现我园的特色教育。

三、工作要点及措施:

(一)继续深入学习,“纲要”的精神和理念,使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逐步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1、深入学习教材,转变新的教材观,正确领会教材编写意义,积极实践教材。

2、利用多渠道的学习“纲要”的精神,结合旗教研室“创新课、优质课”评选活动,开展“每师一课”等系列活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教研组在研究、实践教材的基础上,开展说教材评比活动,从而引导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

3、继续采用案例引导、对话讨论、引导探索、设疑问答、参与式培训方法进行有目的学习研讨。

4、创设外出、观摩学习机会,传达新信息,扩大新经验,提高教师对目前幼儿教育的进一步认识。

(二)加强专题研究提升教研水平。

领会课程理念,积极探索,乐于反思,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并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解决保教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

1、开展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评比,提高本园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并组织案例评比活动。

2、区域活动以常规工作有序开展,并积极创设活动环境,有目的的投放区域材料,中途进行材料评比。

(三)重视检查反馈及时提高保教质量

1、以幼儿园各项活动计划为主线,进行有效检查。加强考核力度,注重活动效益。

2、经常进行日常工作、记录的检查,便于交流和学习。

(四)加强创建特色幼儿园的研究

提高分区活动效能。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教育目标设置活动内容,每周定时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教师要提高对区域活动指导水平,让孩子在各区域中,与材料、教师、幼儿相互作用下,情感、态度、能力等得以发展。

四、工作安排:

九月份:

1、教师制定工作计划、课题计划

2、交流班级计划、课题计划

3、家园联系栏布置检查

十月份:

1、 业务政治学习

2、 案例分析、剖析相关问题

3、区域布置

十一月份:

1、区域材料评比

2、每师一课

3、小班专题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外出学习

2、外出学习经验交流活动

3、中班专题教研活动

4、教师的记录、备课检查

一月份:

1、大班专题研讨活动

第3篇:区域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一 广泛调研,充分了解实施联片科研存在问题

2012年12月,我们对全县中小学联片科研实施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联片教科研态度、内容、问题、效果等方面调查和对学校联片总结分析发现,延庆县实施联片科研还存在着制度不够完善、培训跟进不到位、实施只布置任务缺乏深入研究、管理力度不够、评价不到位等问题。

1.制度不完善

通过调研和深入各片视导了解到各片、校只有实施联片教科研工作制度,没有管理、评价、激励等其他制度,在联片活动中,教师们靠自觉性参加各片活动,由于没有制度的约束,活动的效率和积极性受到影响,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2.管理力度不够

联片科研是一个区域内学校的联合教育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新的科研活动,需要在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共同管理下开展,两个管理部门要整合管理资源和相互配合,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才能保障联片教科研的更好更快发展。

3.评价不到位

联片科研实施以来,教育管理部门没有针对联片科研制定有效的评价机制,许多学校也只是把对联片科研的评价纳入对教师的业务考核中,评价方式和标准还不明确,一概论之。这种缺乏评价机制和模糊评价的状态对学校和教师参与联片科研活动无法起到积极的作用,对联片科研的长远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调研中发现,各片、校对教师评价只是对每次活动的研讨、填写问卷、反馈本次活动的优劣等,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延庆县联片教科研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和《延庆县联片科研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两个文件精神,将教师参与联片科研活动取得的成绩纳入到评职、晋级、评先等工作中,以致无法激励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布置任务多,研究的含量少

教师能力有限,包括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第一,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教师每天要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编写教案,处理班级事务,还要填写各种表格,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接受各种检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操劳,如此下来,大多教师已感觉疲惫,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教育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科研活动。

第二,教师的教研能力有待提高。参访教师表示:通过参加培训,自身的教育理念有所更新,研究意识有所增强,但是,由于教育理论知识的相对缺乏、教育研究方法了解不多、教育研究实践经验很少、教科研能力和水平还不够,进行教学研究难度比较大,困难比较多。

5.缺乏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实质是专业引领,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理论实践关系的重建。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获得巨大动力。参与联片科研活动的教师都是来自于教育教学一线,所研究的问题也是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专家给予支持和指导。调查表明,联片科研活动中教师对专家引领的需求是强烈的,而教育研究却严重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导致研究的实效性不强,为了提高科研的实效,必须重视和加强专业人员的学术支持和专业引领。

二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联片科研有效实施

针对以上联片科研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以提高联片科研的有效性,促进延庆县教科研工作均衡发展。

1.实施协作区管理,使联片科研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区域科研工作均衡发展

县教委出台了《延庆县义务教育阶段学区化管理工作指导意见》,把全县中小学划分为协作区,明确各方职责,制定相应制度,以协作区为单位定期组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使联片科研规范化、制度化。

第一,成立协作区,明确职责。(1)成立协作区。综合学校区域分布、教师和生源数量、城乡学校差异等多种因素,依据协作区基本均衡、学校自主与中小教科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分学段选择城区学校和相关区域的川、山区学校分别组成协作区。目前延庆县的20所中学按地理位置就近划为3个协作区,32所中心小学按照城、川、山划分为5个协作区,以协作区为单位开展科研活动。(2)明确职责。一是县教委、教科室的职责。制定延庆县教育科研工作发展规划,延庆县教育科研课题指南;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建立了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评价方法,推出了从课题申报、评审、立项到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后期的检查,再到课题的研究成果的申报、评审、鉴定、验收等一系列制度;县科研室为各协作区建立研究档案,县科研室科研人员分工合作,实行协作区承包制;每年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优秀研究成果评审,召开全县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表彰会。二是牵头学校工作职责。成立协作区工作领导小组,由牵头学校校长任组长,协作区内其他学校校长为成员,牵头校与协作区内成员学校共同探讨本协作区的科研管理工作,制定符合本协作区实际的发展规划、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组织本协作区对教育教学管理及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研讨,根据各校所需,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研究成果展示、经验交流活动,促进协作区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成立专题研究小组,由牵头校科研主任担任组长,协作区内其他学校的科研主任为成员,定期组织协作区内相同或相近的课题承担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或交流研讨活动,充分发挥好协作区内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建立协作区内研究质量监控体系,稳步提高研究质量,促进协作区科研均衡发展。三是成员校工作职责。主动与牵头校合作,积极支持参与协作区内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教师培训、课题交流研讨活动,不断提高干部教师的管理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第二,制定了联片科研的有效制度。联片教科研活动开展的如何,要有有效的制度做保证,我们制定了《联片科研管理制度》《联片科研交流研讨制度》《联片科研评价制度》。各协作区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确保联片科研活动规范运行。如小学第五协作区制定了《学期计划研讨制定干部会议制度》《协作区干部、教师交流任职任教制度》《协作区干部联合视导、管理互访制度》《区域优秀教师示范制度》等等。再如为了保证协作区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中学第一协作区制定了《延庆县中学第一协作区教研组长工作职责》《延庆县中学第一协作区学校教研组长工作职责》《延庆县中学第一协作区期中考试命题要求》《延庆县中学第一协作区期中考试分析要求》。有了相应的制度保证,使联片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条理化。

第三,定期组织开展研讨活动。协作区每月组织开展一次专题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活动由牵头校科研主任组织,在牵头学校校长的领导下开展;牵头学校的科研主任负责制定本协作区的活动计划,召集开展本活动区内的科研活动,总结本协作区的科研工作;每次研讨活动要有时间、地点、研究专题、参与研究人员的发言等较为详细的记录(建文件夹保存);每学期要有开展研讨活动的总结(电子稿或文本);每学年进行专题研讨活动交流、表彰。

第四,加强联片科研的评价,促进延庆科研工作均衡发展。联片科研评价,实行捆绑式评价,对每个协作区的活动开展情况、研究成果(解决问题情况)、干部教师研究能力和水平变化情况等方面给予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

2.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协作区干部教师研究水平

学校的干部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者和实施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为丰富干部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干部教师的研究能力,在校本培训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各协作区根据干部教师的需求,针对不同人员开展多层次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协作区干部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县教委统筹县域内外专家资源,充分发挥专家对我县科研工作的引领作用,适时邀请市、县专家对全县的干部教师进行培训;教育科研处研究人员坚持做好为学校科研工作服务,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教师的合作,定期到学校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给予分层具体指导,开展适合教师的科研方法培训,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实践中我们采取办班的形式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引领教师教科研工作的开展。

第一,开设骨干教师科研培训班。为了提升干部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十二五”时期,延庆县与首师大联合开设了“延庆县骨干教师科研培训班”。期间系统地学习了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的撰写,调查工具的编制,质、量的分析,研究成果的撰写(论文、述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等等。参加学习的干部教师更加明确了科研的工作流程和成果的呈现方式,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提炼问题,提哪些问题等,调动了他们科研的积极性。如有的学员在学习体会中这样写道:“了解到了一些以前从没有知道的内容和好处,了解到在小学进行教科研的意义,认识到课题研究就是以教育科学理论为武器,有目的、有计划地用科学的态度认识教育现象、提炼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即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总结工作,找出一套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科学方法。”还有的学员写道:“参加培训后,我不断深入思考:‘以问题为中心’,问题何来?我们可以思考:学校情景中发生了什么问题?从什么意义上讲有问题?这些问题在学校中的重要程度如何?不解决行吗?哪个问题将成为一系列问题的突破口?有哪些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哪一个方案是最可行的,也就是最有效的?如何实施这一方案?如何评价实施的结果?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读、研讨,为校本培训提供了针对性很强的素材,而校本培训的内容、方法、形式等要借助校本研究发展起来。”

第二,走出去。组织我县教师参加市级各部门举办的“教育科研培训活动”。如2012年暑假期间组织中小学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参加华北师大的培训活动。组织延庆县科研主任等领导、带课题的一线教师参加北京教科院、北京教育学会等部门组织的各级培训活动,提升干部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各协作区也不断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活动和走进各个学校交流学习。如带领教师去周边各省及北京市各大名校学习。

第三,请进来。县、协作区聘请各级专家指导干部教师教科研工作。如中学第三协作区聘请北京市教育学院李h教授、伍春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朱文芳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焦宝聪教授、张晓龙、孙晓梅、卢穆稚教授、邵燕楠教授、苏尚峰教授、刘晓玫教授、黄燕宁教授多次莅临学校指导。再如,小学第一协作区的教师聆听了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张立军、特级教师陈延军、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张春利等知名专家讲座等。

3.引导教师开展有效科研

科研兴校,以科研提升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广大干部教师的共识。为了提升延庆县教育质量,在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中,我们鼓励干部教师“不但做了还要记录下来”,并善于将日常教学经验总结上升为专题总结,引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勤于思考问题。通过写教育叙事,让教师把自己身边的教育故事写成叙事文章,提供感性的体验与借鉴。组织教师写教学随笔,随时记录教学中已采取或应采取的教学策略,并在实践中反复尝试。通过教学案例分析,引导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案例,形成对问题的再认识,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开展教学反思,唤起教师的改革热情,唤起教师内在的职业生命潜能。反思与研究结合,使教师职业生活充满激情与理性,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专业生活方式。

“十二五”期间,延庆县立项北京市规划办重点课题“农村地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区域推进的行动研究”课题,以此课题带领各协作区开展课题研究。各协作区根据协作区内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申报了协作区子课题开展研究,县总课题组带领各协作区开展了申报工作的指导、开题报告的撰写和论证、过程性研究的指导、阶段成果的撰写等活动,各协作区更加明确了科研工作流程和科研课题研究步骤,各校根据协作区子课题组织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工作,每学期组织交流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科研意识及经验总结能力。

4.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探索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树立“教研和科研相结合”的思想。提倡教师在教研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升华,形成理论、规律,上升到科研。与此同时用在科研中掌握的理论、方法、策略来指导教研活动,在教学中验证其真伪与优劣。

努力构建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的主题为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专题活动方式。各协作区在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时,灵活运用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实践探索等多种活动方式来提高教研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教师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

第4篇:区域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幼儿区域活动教师发展

一、调查目的: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贯彻《纲要》精神,改变幼儿园重集体教学轻个别化活动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发展,近年来我们积极倡导幼儿园因地制宜开展区域活动。然而,目前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现状究竟如何?为求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幼儿园及教师对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各年龄班区域的创设、教师的指导水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情况,发现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我设计了本次调查。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相关对策,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效益的提升,也为教师培训提供客观的实践依据和丰富案例。

二、调查的内容

(一)幼儿园各年龄班区域的创设情况

1、空间利用:区域数量的适宜性;区域分隔、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区域内容的丰富性。

2、材料投放:材料提供的目的性、层次性、多功能性。

(二)教师的指导水平

1、区域活动指导方案的制订情况。

2、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情况。

3、教师组织幼儿区域活动后的自我反思情况。

4、教龄与区域指导的相关性。

(三)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情况

1、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2、参加区域活动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3、在区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与合作能力。

三、调查的方式

(一)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10个班的区域活动。同时,还对20多位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收集更多的消息。

(二)调查形式

1、实地观察区域活动。对随机选取的小、中、大10个班的区域活动进行现场观察记录。

2、访谈。对幼儿园的园长、教师进行实地采访,了解她们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想法和做法。

3、查阅资料。通过查阅幼儿园及班级的区域指导计划,教师的观察记录与反思,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能力。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有很大改观。

从教师及园长访谈了解到,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十分重视的占33.68%;重视的占39.58%;一般的占4.2%;不重视的占22.57%。应该说经过前阶段宣传学习及相关的研训,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改观。

(二)年龄段区域的时空利用与材料投放无显著差异。

从调查中表明,幼儿园周计划中安排区域活动的时间为每周1-5次不等,其中每周1次的占7%,每周2次的占59.7%,每周3次的占26.39%,4-5次以上的占8.33%。从10个班的调查看,区域活动时间安排基本上是切合实际的,大部分班级既保证了整块活动时间也能注意晨间、饭后、离园前随机开放。在空间的利用上,区域数量的设置能根据幼儿人数需要,并努力为幼儿提供较丰富的活动材料。小、中、大班时空利用无显著差异,但区域的布局与分隔存在较多不科学现象。如:有的班幼儿拥挤在专门的区域活动室活动而教室却空着,有的班区域之间没有间隔;还有的小、中、大班都用桌子或可乐瓶间隔等,造成活动干扰,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活动氛围。

区域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及发展,统计表明,小、中、大班材料投放方面无显著差异。92.2%的教师能依据区域的特性投放品种较丰富的材料,以满足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材料的投放较有目的性。90.8%的教师能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阶段性地调整材料,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但在对材料的研究上班级教师之间存在差异。主要问题是所投材料的层次性和多功能性比较欠缺,具体表现在小、中、大班提供的材料基本类似,没有体现年龄班特点,有的班一个区域中投放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太多,幼儿看着眼花缭乱的材料,情绪浮躁,无目的地摆弄很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而且有些材料只适于个别操作,不利于合作行为的产生。因此,研究材料的价值及投放策略已成为我们当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

(三)教师有较强的指导意识但指导水平一般。

区域活动是孩子自主自愿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没有成人的支持,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因此,幼儿园区域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指导。调查显示,目前我园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意识较强但指导水平一般。

1、区域指导计划与反思缺乏针对性。从资料查阅与访谈情况看,幼儿园十分重视区域活动的开展,积累一定书面资料。能制定学期、阶段、每次活动的计划,体现一定的目的性,已经初步形成了园区域活动总目标到各年龄段的总目标、学期目标、阶段目标的目标体系,这项工作量大,但便于一线教师有序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在目标体系制定的基础上,还注重在过程中调整,不断充实完善。每次活动后也能进行书面的反思与分析,说明教师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的特点,并在积极行动着。从数据统计来看。但是,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是目标体系的层次性不明显。主要表现在:①缺少发展性。比如同样是一个动作技能,小班与中班的要求相似,这样就给教师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带来影响,甚至于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②缺少延续性。比如某个区域一学期四个阶段,教师仅仅从内容上安排了四组不同的活动,而没有立足于幼儿情感能力认知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其次是教师区域活动计划目标粗放,指导重点不明,观察盲目,缺乏针对性。

在教师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反思的技能也亟待提高,如请教师谈谈本次活动孩子的活动情况时,大部分的教师只是简单描述孩子的兴趣、目标的达成度,不能很好地分析现象之原因,因而,提出的指导策略就不具科学性确切性。

2、教育观念与经验直接影响区域指导的实效。从教师现场观察情况看,全园教师中98.3%的教师能制定区域发展目标,其中通过研究制定的占43.4%,这说明幼儿园教研组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且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与教师教龄有关。3年以下的新教师对于目标的设定大多较情绪化,缺少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而4-1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则一半以上显得较为理性,这符合教师的成长规律。至于16年以上教龄的有经验教师中存在的部分无目标、无研究现象与她们传统的课程观密切相关,也反映了这些教师对现代幼儿教育要求的不适应。

在调查中还显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记录方式与教龄有关。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76%的教师有观察重点,每位教师都能尝试进行一些观察记录,其中有64.9%的教师采用了现场记录和事后追记相结合的方式,这说明教师的观察反思意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正在不断地增强,但教师之间也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不仅与教师教龄有关,更与教师的教育机智相关,在实际的抽样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观察非常敏锐,善于发现幼儿活动过程中的亮点、难点,紧紧抓住指导契机;而有的教师虽有观察指导重点,但观察能力弱不能发现指导契机;还有的教师观察无目的,指导仅停留在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上。

调查统计表明,教师对开展区域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看法以强调客观条件为主,31.3%的教师认为是场地,35.8%的教师认为是材料,这既反映了幼儿园活动条件的差距,也显示了大班额对开展区域活动带来的困难。还有12.8%的教师认为是常规,20.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这说明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指导技能有待加强。统计显示,教师对开展区域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我分析,这种差异的形成既与教龄相关,更与客观条件和教师的观念、指导技能相关。

从观察教师的现场指导情况看,教师对区域指导的认识基本正确。在访谈中每位教师都认为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最关键,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提高。通过不断的学习,许多教师对区域活动的主要特征掌握较好,比如,教师们都认识到自主性是区域活动的特点,她们会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去看待幼儿的行为,允许幼儿按意愿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真好”,“你真能干“,“再试试”,“等一会再来看你”。在这些语言的背后,体现了教师对孩子活动的尊重,尤其是许多教师经常运用的这句话:“我等会再来看你”,既表达了对孩子劳动的尊重,更培养了孩子的坚持性,也促使教师的指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我看到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是放松、快乐的,活动的主动性较好。

3、教师指导的方法类型较丰富,但比例失调。具体表现在:①师幼关系良好,年龄特征不明显。不同年龄班的区域活动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的指导能否体现年龄班的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调查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处理上比较恰当,小班多以平行游戏身分出现,中大班多观察点拨。但是指导内容比较单一,停留在表面,提出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创造性、社会性方面,要求含糊,缺少层次性。②指导方法总体类型多样,比例失调:教师通常能够运用语言、动作、图示、材料、同伴等媒介进行指导,互动的方法有直接指导、示范、暗示、启发、同伴互动等。总体类型来看,指导的方法还是比较多样的,但是从运用的比例来看,偏重于直接指导与语言互动,总体质量不高。

我们都知道,区域活动的理论依据是发现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隐性指导。少用语言的直接指导。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急于提供正确答案。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的不同感受,让他们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性,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

从观察访谈中我们发现: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的教师更能带好区域活动,如小班的江老师做的就非常好。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她平时非常注意观察自己班内的幼儿,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她经常会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设计具体措施:如针对常规问题,她曾用过指派小组长、评比等方法。

(五)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差异较大。

1、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但班级之间存在差异。

自主学习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色,它体现在幼儿对活动内容、活动伙伴、活动材料等方面的自由选择。调查统计发现,在参加活动的500位幼儿中,能自主选择游戏的占92、9%,这一数据表明,在区域活动中,无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孩子,他们都能自主地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游戏活动,这体现了教师对幼儿意愿的尊重,符合新《纲要》的精神。但由于硬件、师资指导水平和幼儿的发展规律等因素,各年龄班幼儿的自主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2、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一般。

区域活动有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在开放的环境中增加了幼儿与同伴交往、合作等互动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本次调查区域活动社会性方面设置了“坚持性”“交往合作”“收拾整理”这几个项目。

①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了比较好的坚持性。调查显示,各个年龄段都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能自始自终积极、专注地参加区域活动,说明幼儿的“坚持性”还是比较好的。我们分析,主要原因有:一是幼儿选择的游戏内容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二是幼儿的规则意识强。在区角活动中,大部分的孩子都知道要在一个“区域”中玩,不可以跑来跑去,由于规则的限制,所以活动中他们能约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使坚持性得到了发展。

②各年龄班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能主动交往的占总数41.8%(其中小班占36.1%、中班占41.7%、大班占46.7%),小班孩子的合作能力相对弱些,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我中心行为逐步减弱,幼儿的合作能力逐步提高,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但从总体看,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发展不够理想。我们分析孩子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与区域内容的设置、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同伴间的交流密切相关,因为孩子们在有的区域内(如:建构区、角色区等)的交往相对要多,而有的区域内交往相对就少。另外,选择同一活动区的幼儿,一般都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他们会聚在一起,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使交往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同一区域内容,在教师的不同引导下,幼儿则获得不同的发展,我们觉得,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投放能够促进幼儿互动合作的材料,还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引导、用心去培养。

③幼儿已形成初步的收拾整理习惯。收拾整理是区域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调查中我观察到,当结束活动后,能自觉收拾整理的占幼儿总数的65.4%(其中小班占58.3%、中班占58%、大班占78.3%)从整体看,幼儿的收拾整理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大部分孩子在活动中能做到材料轻拿轻放,知道物品要归类,活动后要收拾干净,保持区域内的整洁与卫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收拾习惯。然而,各年龄班幼儿收拾行为有显著差异是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但中班差于小班很值得我们反思。

3、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我们从“变换玩法”“重复操作”“无目的操作”等三方面来观察幼儿的创新性,结果发现,活动中能“变换玩法”的孩子只占幼儿总数的49、2%(其中小班占36.1%、中班占54.3%、大班占55.6%),还有14.8%的幼儿处于无目的操作状态,这说明在创新方面幼儿间存在很大差异。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五、建议

(一)强化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区角活动的价值。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开展区域活动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应建立园本研训制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教师论坛等一系列方式,帮助教师学习感悟区域活动的价值,树立广义的幼儿园课程观,把开展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开展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我园情况,小班也可尝试在作息时间与空间的组织安排上,让区域活动成为主要的活动,从而改变以往那种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倾向。

(二)增进合作交流,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

交流是分享智慧、引领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增进园际间、教师间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运用姐妹园结对子、区域活动观摩、区域环境创设评价、疑难困惑问题研讨、区域案例交流评比等多种方式激发教师互助学习研究的热情,并在共同研究区域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师幼群体共同成长。

(三)立足三个优化,提升区角活动的效益。

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绝不能流于形式,不讲效益。因此,幼儿园应在优化时空,营造自主开放的区域氛围;优化材料,创设积极互动的区域环境;优化指导,提供适宜有效的活动支持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升我园区域活动效益。

总之,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这一载体,进一步引导教师总结反思,深入实践研究,把新《纲要》的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让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赵明、恽跃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2、冯晓霞《活动区的创设、利用与活动指导》学习资料2002年11月

3、刘焱《怎样认识和处理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关系》幼儿教育2001年第二期

第5篇:区域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区域活动;教师介入;时机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83-02

通过近半年的研究,我们得出: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相对轻松的活动气氛能充分满足孩子们的发展需要,但是在孩子们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务必会发生种种难以想象的状况,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介入,并采用合理的指导方法,以保证探索活动继续下去。教师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和指导方法,以下就是我们在调查研究幼儿区域活动中归纳和总结出的针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一、小班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选择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太小,缺乏一定的创造力,注意力的集中时间也比中大班短,且易分散,小班幼儿也惧怕尝试新事物、新活动,害怕遇到困难。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区域游戏中应注意适时介入及采取恰当的指导方法,以适应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进而引导幼儿通过区域游戏健身各方面得到发展。以下就是我们总结出的在小班幼儿区域游戏时教师是如何适时介入及介入后的指导方法:

1.榜样示范法――以教师为榜样,充分发挥教师和同伴的示范作用,并以他人的思想、行为来影响孩子的方法。在示范法中教师也应该注意介入的时机,应在孩子需要介入的时候介入才是最佳时期,教师介入后使游戏取得一定深化时,教师应立即退出游戏,让幼儿自主游戏。

2.语言提示法――既帮助幼儿排除障碍,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遇到问题而无法顺利进行时,教师一两句简单的建设性提示帮助幼儿理清思绪,从而促进游戏的顺利开展,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持久性较差,有时会因为活动中遇到的简单问题便放弃活动,或是对原有材料的玩法在幼儿认知范围内已玩尽时。

3.情境材料介入法――既帮助幼儿更好地活动、游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进行游戏,能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教师一方面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情况及时添置新的材料。在情境材料介入法中,教师介入的时机应是孩子对活动已经失去兴趣,教师及时介入并出示新材料,激发孩子对游戏的新兴趣。所以,教师及时补充材料都是建立在观察幼儿探索过程的基础上。

二、幼儿中班在班区域活动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他们的游戏兴趣逐渐增强,而且水平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为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和协作,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地和同伴一起游戏,有初步的协作意识。但是由于交往技能的不足,不知道该用哪些交往的方式可以找到好朋友,不知道哪些交往的方式是正确的,容易发生争执和攻击,需要我们正确对待,耐心地在实际生活中多教孩子一些正确的交往方式。以下就是我们总结出的,在中班幼儿区域游戏时教师介入的时机及介入后的指导方法。

1.师生合作法――就是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自主学习中,帮助孩子提高学习的能力以及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因势利导法――就是顺着孩子自主学习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中班幼儿喜欢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区域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往往把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活动想象为在现实的情景活动中,把自己当成了某一情境中的人物,伴随着各种假想的心理和行为,常沉迷于自己假想的游戏情境中,努力模仿该人物的言行进行游戏,游戏与活动不能分开。

3.观察等待法――既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

三、教师选择介入大班区域活动的时机及指导方法

大班的幼儿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并力求与别人不同,但他们的语言概括能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方面还存在差异,大班的幼儿的理解较强,创造求知的欲望比较强烈,喜欢角色游戏,动作灵活、控制能力也明显增强。因此,教师在对大班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1.角色介入法――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游戏不能继续进行下去时,教师以适当的角色介入游戏、启发幼儿,让幼儿能够继续进行更好的游戏。在区域游戏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让孩子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并学会和同伴相互协商如何游戏,共同合作完成游戏。

2.强化情感体验法(既无形中感染幼儿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师对幼儿行为的鼓励与支持,强化幼儿已形成的情感体验。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这是大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在区域活动中他们分工不够细致、交流不够大方,因此,合作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如在开展活动时,大班幼儿也能相互协商如何游戏,但到了具体游戏时,往往把开始的协商内容忘记了,在游戏操作过程不能相互支持、帮助。

3.经验迁移法(推陈出新)――经验迁移法就是启发幼儿把自己已学过的经验在新情境中加以应用。大班幼儿创造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区域活动时他们偶尔会受客观事物的限制而在创造想象方面有所欠缺。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就不存在着相互之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在活动区游戏时,有时往往会因为厌倦某种材料单一的玩法而放弃活动。

4.问题设置法――启发幼儿寻找问题归因。问题设置法就是教师根据幼儿在自主学习中的种种表现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孩子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大班幼儿在自身能力相对有限且和外界要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常常由于心理压力较大,情绪表现不够稳定,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在区域活动时部分孩子行为遇到问题常常选择退缩、放弃、依赖教师,活动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道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

四、研究成效

通过对幼儿区域活动教师介入的指导的时机及指导方法的研究,我们获得以下成效:

1.在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应仔细观察、正确指导幼儿的区域活动,使幼儿从教师的指导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提高,生成新的知识经验。

2.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指导,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但只有在幼儿需要教师介入时,才是教师介入的最好时机。

3.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后,教师就要大胆放手,因为我们不能低估幼儿的能力,当对幼儿的游戏有了启发后,教师应及时退出角色,让幼儿自己去进行探索创造。

4.区域活动的形式也很多样,幼儿参加活动,也不只是为了游戏,反而促进了同伴之间的交往、幼儿之间的协作能力。

5.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是很重要的活动形式,大部分孩子都喜欢区域活动,乐于自主参加,只要教师运用适宜的指导方法,可以使幼儿通过探索活动的发现、讨论、总结、迁移,进而掌握科学的探究和方法,学会学习,也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师在介入幼儿活动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介入时机,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如何把握好介入时机呢?我们也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认知结”出现时。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或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这些“结”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在同化和顺应基础上的知识结构的重新建构,也可能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使这些“结”成为幼儿注意的焦点,从而使幼儿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积极等待是相对消极等待而言的,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

(3)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当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达到介入的目的。

7.在区域活动教师的介入不一定是在游戏中,也可以在游戏结束后再介入,把幼儿游戏情况讲给全班小朋友听,间接鼓励他,使他更好地完成下次的游戏。

第6篇:区域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第一阶段:问题诊断,了解内需

1.问卷调查,分类梳理

本片区共14所幼儿园,其中示范园1所,城市民办园6所,农村园5所,乡镇中心园1所,小学附属园1所。为了解各园在开展区域活动中的实际情况,2013年9月,对片区各幼儿园进行了前期的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就区域活动创设收集了29个问题,主要有5个方面:1.场地小(10所园认为场地有限);2.投放难(7所园不知如何科学投放活动区材料);3.时间紧(2所园的老师时间不够用);4.家长不支持(1所园困惑家长不配合);5.创设难(不知道怎样创设)。

在区域活动的实施中共收集了32个问题,主要有6个方面:1.游戏中如何指导幼儿?2.如何建立活动区规则?3.如何培养幼儿的角色意识?4.如何防止幼儿串区?5.活动区如何与主题跟进?6.如何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评价?

2.组建QQ群,网络研讨

为了便于大家的沟通,建立了片区QQ群,将各园的困惑进行了梳理,上传群共享。并在群共享建立了资源库,将区域活动创设和实施的照片、资料等,及时上传给大家分享;并以骨干教师牵头,带领大家进行网络研讨,搭建沟通的桥梁,分享彼此的经验,帮助大家解决了区域活动实施初期的一些问题和困惑。

第二阶段:专题培训,提升素质

2013年10月17日,第二片区幼儿园的园长、老师们聚集在一起开展了第一次片区集中培训活动,对前期开展区域活动创设的问题进行了回馈与小结。牵头园骨干教师为大家进行了专题讲座,从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内涵、特点、价值、规划、创设建议以及区域活动的介入指导五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大量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给与会老师带来许多启发。

片区负责人也跟大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对区域活动的内容与要求、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希望片区各园的老师们迅速行动起来,多听、多学、多问、多思,这次活动也帮助大家迈出了第一步,走出误区,树立了正确的区域活动概念。

第三阶段:环境观摩,小空间、大智慧

为了尽快帮助大家行动起来,我园主动邀请片区幼儿园园长、老师到园参观区域环境。我们作为70多年历史的示范园,地处老城中心商业街,由于正处于搬迁的过渡时期,活动环境相对比较小。因此,在区域活动的实践中我们坚持3个基本理念,第一,幼儿园没有1处无用的环境,走廊、阳台、楼梯间都是可以利用的地方;第二,活动区应该是孩子自由操作、自主探索的互动学习环境;第三,活动区应该满足孩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指导和材料的提供应该循序渐进,不断深入。通过这次区域活动环境的观摩,各联片园大受启发,以往她们总会说,幼儿园的园所和环境太小,怎么开展区域活动嘛,在观摩之后,他们明白了如何去合理的利用空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他们开始积极的行动起来。

第四阶段:现场教研,碰撞思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成功的经验需要分享,薄弱的问题更需要集体研讨。在认真分析联片园的现状之后,我们因地制宜,确定了以“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与实施问题及对策”为主题的现场联片教研活动。10月25日,片区幼儿园的园长和部分教师齐聚一堂,通过现场观摩、小组互动研讨及经验交流三个环节开展教研,发挥集体智慧解决困惑。

为了让研讨更具实效性,牵头园将前期老师们在网络研讨中关于“活动区空间的设置”“材料的投放”“规则的制定”“教师的介入”四个共性问题提炼出来,在当天的活动中重点突破。参研教师带着这四个问题,分别观摩了三个区域活动现场。观摩结束后,分成两组进行了研讨,针对问题各抒己见。教师们不仅讲自己的疑惑,说自己的观点,更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最后,主持人对各组的研讨成果进行了汇总,结合孩子们在游戏中的精彩瞬间,进行了经验的提升。通过这种问题诊断的交流形式,让教师们想说、敢说、有话说,主动参与研讨,解决了教师在进行区域活动中遇到的实际困惑和问题,为联片园能更好地开展区域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既是一次智慧的碰撞,又是一次友谊的融合。

第五阶段:以赛带训,卓见实效

11月下旬,在进修学院的带领下,以片区为单位组织开展了“区域活动现场比赛”。由区进修学院专家、幼教教研员、示范园业务园长、西南大学研究生等担任了评委。14所幼儿园26个班级分别参与了片区的比赛。

对比以往的重集中教育活动及小学化倾向较为严重等现状,在本次比赛中,尽管有的幼儿园条件很差、空间很小,尽管各园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材料投放不全面,层次性不强、教师的观察指导随意化等。但教师们都认真地去领会和实践区域活动的精髓,不管是从区角设置、空间利用、材料投放,还是从规则制定、教师的观察指导等都能看出各园教师的良苦用心,巧妙利用各园优势和自身条件。实实在在的用行动“实现区域活动常态化、体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第7篇:区域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园的教研工作将以《幼儿园指导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精神为指导,以县教师进修学校幼儿教育教研室的工作要点为主线,立足本园实际情况,深入学习、研讨。以解决当前的问题为切入点,继续开展各种教研教改活动,不断的更新观念,提升教育水平,促进幼儿全面整体发展。

二、工作要点及措施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1、组织教师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幼儿园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园本培训》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使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逐步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2、深入学习教材,转变新的教材观,正确领会教材编写意义,积极实践教材。

3、积极开展教师读书活动。继续开展《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读书活动,坚持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积极参加联动协作片区开展的“读书沙龙”研讨活动,将学习体会运用于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幼儿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抓好常规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积极探索有效的备课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月计划、周计划和日计划,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2、抓好教学常规,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幼儿在园一日生活,坚持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做好各个环节中的管理工作,让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成长。本学期,我们还将开展“闽南童谣进幼儿园”活动。

2、结合本幼儿园实际开展好“走进课堂月”活动。

3、继续采用视频教研、案例引导、教学观摩、对话讨论等方式引导教师探索有效地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4、创设外出、观摩学习的机会。通过学习、研讨、听课、评课、外出交流等形式,让全体教师获得幼教新信息,扩大新经验,提高教师对目前幼儿教育的进一步认识。

5、加强教研过程管理。结合本园实际建立健全教研制度、备课制度、学习制度等,以解决保教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注重活动过程的指导和检查,乐于反思,善于总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6、注意各种教学资料的积累,做好教学业务档案资料的管理。

(三)加强指导,彰显中心示范辐射作用

1、制定学习方案,组织民办幼儿园开展好《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读书交流活动,做好学习活动各阶段的指导工作以及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2、开展好幼儿教师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活动(内容另定)。

3、加强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研教改活动。

4、立足本园实际,面向民办幼儿园开展公开教学观摩活动(内容另定)。

(四)加强家园联系,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1、开展多形式家园活动,为家长创设多渠道的沟通机会。

2、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教育孩子成长,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三、月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全体教师参加中心校校本培训活动

2、幼儿园环境创设活动

3、组织招生工作

4、探讨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的合理制定

5、集体备课“我是大班小朋友”主题活动计划

九月份:

1、交流、制定幼儿园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

2、交流、制定班级计划

3、结合教师节开展“老师爱我,我爱老师”主题活动

4、加强幼儿一日教学常规的管理

5、参加县教研工作会议

6、参加县幼儿教育中心教研组活动——集体备课事宜研训

7、集体备课“我是中国人”主题活动计划

8、开展家园联系活动

十月份:

1、开展“走进课堂月”活动

2、开展镇级教学观摩活动(内容另定)

3、开展民办幼儿园教师业务培训(内容另定)

4、参加“闽南童谣走进幼儿园”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5、参加县幼教中心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大班数学活动:自然测量

6、集体备课“金色的秋天”主题活动计划

8、开展师徒结对“同上一节课”活动

十一月份:

1、参加联动协作片教研活动

2、参加大地幼儿园教学观摩活动

3、参加农村幼儿园教师“我们共同成长”系列培训二(幼儿园绘本教学培训)

4、参加漳州市乡镇中心幼儿园专题教研活动

5、开展视频教研活动(内容另定)

6、集体备课“一切都在变”主题活动计划

7、开展家园联系活动

十二月份:

1、参加实验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

2、参加协作片区“读书沙龙”研讨活动

3、参加县幼儿教育中心教研组活动

4、开展阅读《张雪门幼儿教育文集》心得交流活动

5、幼儿园教学常规检查

6、开展镇级教学观摩活动

7、集体备课“漂亮的服装”主题活动计划

元月份:

1、迎新年活动

2、参加视频在线研讨——数学教育活动

3、各项资料的收集、归档

3、参加中心幼儿园教研文本资料交流活动

幼儿园教研主任工作计划(二)根据省、市幼儿园教育工作要点,结合园所实际,新学期我园保教、教研中心工作是:紧紧围绕省级示范园创建目标,狠抓软件环境建设;以多层次的师训工作促保教人员的专业基本功提升;以深入的常规督导、示范展示促保教常规工作的规范化;以有效开展的磨课为载体的园本教研,促教师专业化成长,促教科研工作出特色、出成果。

每月工作安排如下:

三月份:

1、以大组为中心,邀请专家来园对教师进行“快乐体验数学”教材使用指导,帮助教师理解教材。每单周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快乐体验数学”小组集体备课、磨课。程。(本月重点:熟悉教材)

2、教研组长根据实际教学计划,拟出学期教师磨课安排表。

3、以大组为中心,邀请专家进行分享阅读教材培训,提高教师的语言领域教学水平。每双周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分享阅读小组集体备课、磨课(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讲故事的能力)。

4、班级开展区域环境创设及材料投放教研活动,培养幼儿的区域常规。教研组长进班对班级区域创设及区域教学进行实践指导,帮助教师提高执教水平。

5、奥尔夫小组每周备课

四月份:

1、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借鉴姐妹园的经验,结合本班幼儿发展情况,做好班级区域材料调整工作,培养幼儿的区域常规。教研组长对班级区域创设及区域教学进行实践指导,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本月重点)

2、在教研室的带领下,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分享阅读观摩研讨活动,观摩顺序为:大、中、小年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每双周在教研组长的组织进行分享阅读小组集体备课、磨课(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讲故事的能力)。

3、组织教师分批外出学习观摩“快乐体验数学”实验园——海南师范附属幼儿园的教学(解读教材)。每单周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快乐体验数学”小组集体备课、磨课。

4、奥尔夫小组每周备课。

五月份:

1、开展班级区域活动观摩、点评活动。班级三位教师一起组织一节区域活动,园内其他教师共同观摩,找出亮点及不足(关注教师的指导:何时指导、怎样指导),进行推广及调整、改进。(本月重点)

2、各年级做好分享阅读常规备课及课程开展工作(如何依据班级孩子情况灵活使用教材上的教案);邀请专家观摩指导分享阅读课堂教学活动。

3、各班级在年级组长的引领下做好“快乐体验数学”常规备课及课程开展工作。

4、奥尔夫小组每周备课。

六、七月份:

1、教研室邀请专家来园指导“快乐体验数学”观摩课。

2、组织教师开始准备下学期的区域活动材料(制定区域创设计划及材料投放设想—与教研室沟通交流——确定方案——着手准备)。(本月重点)

3、完善班级及个人各种教研文档工作。

幼儿园教研主任工作计划(三)一、指导思想:

根据幼儿园学期工作计划的要求,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目的,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并利用集体教研时间开展集体备课、业务培训、教学经验交流等活动,同时加强幼儿习惯养成方面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现状分析: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在教研活动开展的实效性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但由于受到教研团队、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园的教研工作的开展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虽然处在提升的阶段,但是由于整个教师队伍的水平起点较低,幼儿园的培训力度虽然有所加大,但是教师们的成长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二)、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园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是我园区域活动的开展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这里面的问题主要有:

1、有的区域是摆设,教师没有组织孩子们进区行域活动;

2、区域活动材料更换不够及时;

3、教师们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对孩子们的活动进行引导、评价,区域活动的开展有些盲目、随意。

(三)、幼儿的习惯养成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就餐习惯、阅读习惯、整理物品的习惯、握笔姿势等等,这些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三、本学期教研工作重点:

(一)、开展"区域活动开展实效性的研究"专题教研活动。

(二)、开展"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活动。

四、具体工作措施:

为保障以上两项活动的正常开展,本学期重点教研工作安排如下:

(一)、作为幼儿园的专题教研活动,"区域活动开展实效性的研究"将在我园每周四集中展开。具体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八月份,开学前一周:讨论、制定区域活动开展实施方案:

由于教师的调整、教材的更换,所以,开学前集中讨论如下问题并拿出解决方案:

1)托、小、中、大四个级部可以开设哪些适合自己班级幼儿发展水平的区域?

2)班内开设的这些区域中可以投放的成品材料有哪些?

3)如果让区域活动按时、有效开展,你觉得自己应该要努力做到哪些?

让老师亲自参与到方案的制定以及过程的实施中来,这会为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2、实施阶段:

九月份到十二月份:

1)每个月份的第一个周四,安排如下的教研活动:各级部主任负责梳理教材以及里面所涉及到的区域活动,然后共同商定哪些材料可以在这个月中投放到各班的区域里,哪些材料是可以在某个区域中长时间投放的,哪些材料需要及时更换等,要求所有参与活动的教师作好记录,区域活动的开展不只是班主任的事情,要让每个教师清楚的知道自己身上都担负着什么样的责任,这种参与研讨、作好记录的方式会让每位教师对自己所要做的工作有一个清晰地认识。

2)每个月的第二、第三个周四,集体研讨时间,研讨内容:提出自己在上一周的区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说区域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宜、需要在下一周为孩子们投放什么样的活动材料、哪些材料需要幼儿园准备、哪些需要家长准备、哪些材料可以共享、教师在观察孩子们活动、记录孩子们活动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等等,这会对下一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每个月的第四个周四上午,我们安排如下活动:两次幼儿园区域创设观摩活动,时间分别在九月底和十一月底;两次幼儿园区域创设评比活动,时间分别在十月底和十二月底;无论是观摩还是评比,目的都是为平行班级之间、各级部之间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观摩、评比是激发老师们开展这些活动的动力。

(二)、"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活动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同时也考虑到不能让老师们的感到任务太重,所以,我们会将幼儿的习惯养成教育渗透、整合到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多个环节中去,力求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学期初召开班主任会议,每个班主任需要了解自己所带班级的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根据带班经验梳理出需要解决的习惯养成问题在哪里,确定出解决方案,可以根据年龄班的特点,一学期确定1--3个好习惯的培养目标,老师们要形成书面材料。

2、鼓励教师将习惯养成教育与区域活动的开展相结合,尝试进行整合教育。我们将带领教师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探索,这些的活动的具体实施会体现在每周四的常规教研活动中。我会在保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少老师们的工作量,提高老师们生活幸福指数。

3、评价工作:教研组会根据老师们自己确定的好习惯培养目标、以及她们制定的实施、解决方案,11月底在全园开展一次"习惯养成我真棒"评比活动,选出习惯养成良好的班级并予以奖励。

4、做好总结工作:12月份我们将根据教师学期初制定的目标以及11月份的评比结果在幼儿园展开一次研讨活动,各班主任总结自己在幼儿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找出不足,为下一学期开展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确定目标与方向。

五、其他教研常规工作:

(一)、组织教师继续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继续开展读书活动,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学习,多读书,读好书,并利用业务学习的时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做好读书笔记。

(二)、备好课是上好活动课的先决条件,教师备课要建立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基础上。要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做到功在课前,利在课上,思在课下,优化教学过程。要求老师提前一周备课,并在业务学习的时候集中交流、研讨。

(三)、定期开展教育实践观摩、交流活动。教师每人每学期至少讲一节公开课,要做好说课、评课活动。

(四)、进一步细化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量化考核评估细则。将量化评估细则调整得更加便于操作,通过量化评估,真正达到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为目的。

(五)、班级管理工作要进一步细化。教师要尊重爱护幼儿,严禁歧视、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

(六)、不断完善班级环境创设,根据教育内容与要求,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的教育环境。

(七)、加强早教师资力量的培训,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开展丰富多样的早教活动,提升0--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的育儿水平。

本学期教研工作活动安排:

九月份:

1、集体教研活动:教材梳理、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合理性的探讨;

2、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观摩活动;

3、制定"幼儿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4、公开课活动;

十月份:

1、集体教研活动:教材梳理、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合理性的探讨;

2、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评比活动;

3、"幼儿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

4、教研活动:"美丽的秋天"绘画展组织技巧的探讨;

5、公开课活动;

十一月份:

1、集体教研活动:教材梳理、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合理性的探讨;

2、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观摩活动;

3、"幼儿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晒晒孩子的好习惯"活动;

4、教研活动:"家园阳光体育大赛"组织技巧的探讨;

4、公开课活动;

十二月份:

1、集体教研活动:教材梳理、区域活动材料投放合理性的探讨;

2、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评比活动;

第8篇:区域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幼儿期是个体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的良好品质。”区域活动以其自由性、自主性、指导的间接性、个性化等特征,在提高幼儿交往能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开展支持幼儿良好交往的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基于此,幼儿园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共享区域活动中支持幼儿良好交往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课题的探讨,形成从管理层面、教师层面、环境创设以及材料投放层面支持并促进幼儿良好交往的有效策略,使不同幼儿能够在不同策略的支持下获得发展,提高自身的社会交往能力,形成乐群合作、开朗、自信的健康品质。同时,有利于提高教师对社会领域课程的感知力、理解力、把握和运用能力,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反思与研究能力,推进教师教、研合一的能力。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区域活动也称活动区活动或区角活动,是指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主要依据,考虑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和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划分一些区域,如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由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要方式,进行的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本园课题提出的区域活动是一种以共享区域活动形式存在的,打破班级、年龄界限的区域活动,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区域活动中幼儿交往能力制约因素和教师指导策略匮乏制约因素分析;二是有效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组织模式;三是“共享活动区”幼儿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即《有效促进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研究》《共享活动区教师指导及投放材料的研究》《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活动案例的研究》。

在具体的课堂研究内容的指引下,幼儿园明确了相应的研究目标:一是通过对区域活动中制约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因素的分析,研究出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支持策略;二是帮助幼儿获得初步的社会认知、社交技能,能够运用正确的交往技能与同伴交往;三是探索生态视野下的区域的设置与组织,拓宽幼儿社会交往技能形成的途径。

课题的研究过程

建章立制确保规范,理论更新提供研究保障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幼儿园建立了以园长为课题组组长,科研负责人为副组长,业务园长为指导,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团队,并且完善了课题研究管理制度。课题开展之初,首先,全体教师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其次,园所为课题组成员提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经验书籍,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最后,开展《港馨幼儿园幼儿社会领域调查问卷》和《港馨幼儿园关于区域活动教师问卷调查》两类调查问卷,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立足本园实际情况,提出创设“生态式区域”活动模式,从而更好地指引课题研究向纵向推进。

科学设计明确研究思路,细致实施确保研究成效 该课题研究经历了起步阶段、调整完善阶段和全面展开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采用任务清单和问题跟进的行动研究方法进行,过程中先后邀请相关幼儿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阶段诊断,并对研究课题题目、研究载体和研究时间进行微观调整,将“区域活动中支持幼儿良好交往的策略研究”调整为“共享区域中支持幼儿良好交往的策略研究”,由原来年级共同设置区域调整为班级小区域和楼道公共区域。

一是起步阶段:创设资源共享的游戏环境。本阶段,以大班为试验点,打破班级界限,按照共同创设共享区域环境、共同来参与共享区域公共计划表的设计、共同商榷共享区域的活动规则创建并完善共享区域活动,将公共楼道部分根据孩子意愿重新进行调整,并明确每一班级的角色区域为重点完善区域;以共享区域“梦想剧场”为切入点进行了实践观摩,重点研究区域活动中支持幼儿良好交往的环境支持策略。

二是调整完善阶段:问题研究推进课题进度,任务解决体验研究快乐。课题组在总结上一阶段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结合本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与目标,进一步采用观察记录和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区域调整。中大班回归班级常态区域,每班保留一个角色共享区,在楼道内创设公共区域。另外,中大班幼儿交叉开展共享角色区域活动,同时在学期期末每周五下午全园打破年龄班界限共同开展“快乐星期五”活动,全园幼儿自由结伴、自发游戏、自主选区。其次,教学支持。开展“规则、坚持、礼貌、需求、合作、问题出现后”等社会领域教育活动,丰富并提高幼儿在分享区域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社会技能。再次,指导跟进。在共享区域活动前教师与幼儿需明确三点规则:在楼道保持安静、不追跑;能主动与身边的老师、小朋友问好;活动后将玩具放回原位。最后,策略积累。针对幼儿的交往兴趣、交往水平、交往需求上进行重点观察,并总结积累相应的教育策略。本阶段,幼儿园设计并使用了《港馨幼儿园幼儿参与共享区域手册》;设计了《港馨幼儿园共享区域活动教师指导手册》;形成了《倾听成长拔节的声音》――幼儿社会性发展案例评析,收集优秀区域活动案例数十余篇。

三是全面展开阶段:打破班级界限,全员参与,研究理念深入活动环节。课题组在区域活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结合本阶段的主要研究任务与目标,基本形成了共享区域活动的体系建构框架,为在区域活动中支持幼儿良好的交往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首先,开展《快乐星期五》活动。为了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减少幼儿经常变换走区的问题,经过科研组成员的集中讨论,制定了《快乐星期五》活动,该活动由原来天天共享调整为集中一段时间共享,周五下午则为全园共享。其次,开展“大带小、班级幼儿带动其他幼儿”活动,旨在由本班级幼儿先玩班级区域,然后在教会其他同年龄班幼儿区域活动;大班幼儿在周五时可邀请小班和中班幼儿,参与不同楼层的共享活动,使孩子在同伴交流交往中习得适宜的交往技能。最后,开展区域指导交流活动。针对幼儿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对角色的认识还停留于初级层面,更多的是与教师投放材料和创设的区域环境进行交往,课题组教师便以此入手搜集问题、集中研讨、提出策略、进行实践。

课题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解决了教师在组织并开展区角活动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寻找出了最有效的支持幼儿良好交往的方法和途径,实现了“良好交往”成为促进幼儿有效学习的目的。经过三年多的课题研究,无论从幼儿方面,还是教师方面都取得了一定得成果。

环境支持策略 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环境是优质幼儿教育的重要保障和构成要素。课题中的环境支持策略是指从区域的规划、背景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等物质环境和师幼关系、幼儿同伴交往等心理环境等方面入手,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合理布局园舍、科学配置资源,使幼儿园环境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让每个幼儿收获成功与快乐。

四步实施策略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在共享区域活动中对幼儿进行递进性活动支持所实施的有效策略,促进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得到较好的发展。在课题研究中,摸索出了幼儿参与共享区域的活动步骤,即“班级活动打基础”:熟悉本班区角材料,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了解班级区域中具体角色的活动内容及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平行活动互提高”:熟悉平行班级区域活动材料及公共位置主题区域材料,共同学习、制定公共区域规则及玩法。“互补活动促交往”:全面开展共享区域,活动中不同班级、不同年龄段幼儿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协作的过程中,真正实现经验的共同分享。“合作活动共分享”:丰富拓展共享区域,针对不同年龄班开展同一活动,让不同年龄的幼儿一起参加游戏,使材料、经验得到共享。区域活动四步模式,有效解决了区域活动中幼儿不能与材料积极交往的问题,也减少了师幼之间、幼儿之间、幼儿与环境之间的陌生感,为支持幼儿的良好交往提供了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帮助。

行为指导策略 本研究中的教师行为指导指的是教师在观察幼儿区域活动这一特定情境制约下,所做出的有意识的行为反应,该行为对幼儿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具体包括指导的口头言语行为、体态言语行为、书面言语行为等。一是分析出制约幼儿区域活动交往和影响教师指导区域的主要因素。在区域活动中制约幼儿社会性发展和教师开展社会领域教育的因素及分析报告中提出:教育理念、教育能力以及教育策略选择能力以及自身语言、动作、情绪都是直接影响教师开展社会领域教育的主要因素;幼儿的气质倾向与行为特征、幼儿的认知能力与生活经验、幼儿的行为能力以及幼儿的情绪是影响幼儿交往的重要因素;区域环境的布局、呈现方式,材料是否新奇、操作的难易程度、幼儿人数及区域开放度也会影响区域活动中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二是实现了一个转变、形成两个框架、做到三个明确和在先。“一个转变”即教师理念的转变,由“只为本班孩子提供支持”转变为“为所有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教师也由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观察者、问题的制造者、间接指导者。“两个框架”即形成幼儿参与共享区域的活动框架和教师的研究框架。幼儿参与共享区域的活动框架是一个安全具有较强互动性的区域活动空间;教师研究框架是形成以园长为组长、科研负责人为副组长,业务园长为指导、专业素养较强的教师为成员的研究队伍。“三个明确和在先”即明确以大班为实验点,明确重点研究教师,明确学期研究的重点任务。“三个在先”,即幼儿先参与区域的创设及材料的制作收集;先制定自制区域活动规则。三是明确了“快乐星期五”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共享区域的设置,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能够自发参与、自由结伴、自主选择、自信交往,为幼儿的交往提供各种机会与平台。四是处理好了日常区域与《快乐星期五》的关系。日常区域中帮助幼儿积累活动经验,运用经验在《快乐星期五》活动中游戏,形成一定的交往技能;日常区域中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以及过程中积累的相关经验,能够为“快乐星期五”做好有力的铺垫和准备,而“快乐星期五”则是幼儿积累一周经验之后运用和转化能力的过程。五是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和合作游戏水平的提升。在交往体验中获得快乐、自信;在同伴互助中增强责任意识、交往能力。

差异对待策略 差异对待策略是指在活动中应承认幼儿的兴趣、爱好、意志、特长等在不同环境中形成的不同差异,并能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指导,在活动中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如,对于胆小懦弱的幼儿采用即时奖励,定时奖励的方法调动幼儿积极性,降低冲突概率,促使孩子更加进步;对于个体发展不均衡的幼儿采用等待、沟通、体验的方法,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促其个性得到发展;对攻击和强势幼儿采用淡化、孤立、引导、合作策略,教给幼儿正确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9篇:区域教研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卢云亭;学术生命路径;学术树;旅游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K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1-0091-07

一、研究综述

(一)卢云亭教授生平简介

卢云亭(1935-2009),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退休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神州新纪录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著名旅游学家、旅游地学倡导者、生态旅游学创建者、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先行者、现代观光农业研究拓荒者、著名旅游规划大师。

卢云亭1935年2月出生于河南林州。1954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现为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1958年,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从事旅游地理学研究和教育工作。1996年,退休后,活跃在全国旅游资源调研、旅游规划一线,致力于旅游地学研究和旅游规划事业。2002年,创建北京神州新纪录规划设计研究院,担任院长职务。2009年12月7日,卢云亭先生正撰写《旅游地学辞典》时,突发疾病于19时25分逝世于北京,享年74岁。

(二)现今卢云亭学术体系研究成果

卢云亭先生是中国高校最早从事旅游研究和教学的学者之一,是从事旅游规划、策划、咨询事业时间最长、成果最多的专家之一,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断有学者和机构对其学术思想和成就加以综述和探讨。纵观现今对卢云亭教授学术思想脉络和成就的研究,多采用以下几种思路:

第一,依据卢云亭教授学术作品发表的顺序,结合卢教授组织参与的学术活动内容,探究其学术内容的变化和思想脉络的变迁。代表作品有吴殿廷教授的《从地理工作者到旅游规划专家一卢云亭先生学术思想与科研实践追踪》。

第二,立足卢云亭教授在各个领域的学术作品数量和影响力,对其在各领域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评价。代表作品有杨颖瑜的《寻求旅游资源开发和地学结合的学者卢云亭》。

第三,立足卢云亭教授在某一领域的学术成果及实践活动,肯定其对该领域的发展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代表作品有张忠孝教授的《卢云亭教授是我国现代旅游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陈广万教授的《“丹霞文化分类体系”是卢云亭教授的重大贡献一兼评卢云亭》,洪剑明的《卢云亭教授的生态旅游理论浅析》。

第四,以回顾往事的方式,重新审视卢云亭为各领域学术发展起到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代表作品有李同德教授的《卢云亭先生二三事》,鲍成的《走进卢云亭一卢云亭旅游学术理论与实践研究初探》,郭学宝的《德被寰宇抒豪情》。

(三)本文研究思路

纵观上述有关卢云亭教授学术体系的研究,或考察学术内容的变迁,或考察某一领域学术作品数量的变迁及其影响力,并未采用生命路径技术,将学者一生的学术作品数量变化和内容变迁进行综合研究,更未采用生命树的方法来构建学者一生经营的学术群落的整体景观。

将生命路径技术应用于记性研究,最早见于西方时间地理学著作,如Pret在论述时间地理学创始人、瑞典地理学家Hager Strand的学术体系及其用途时,曾经提及,可以运用时间地理方法,以某位关键人物的一生为主线来总结学科发展的历史。中国学者柴彦威等较早将时间地理学介绍到国内。郑艳萍,胡海胜也曾将生命路径运用到桂林石刻景观的研究上。吴必虎曾经运用此方法研究了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和陈康的生命路径及其区域景观多样性背景。

因此,本文将首先运用生命路径方法对卢云亭教授的学术思想脉络和学术研究领域转变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继而搭建生命树,展现卢云亭教授一生的学术群落,最后由卢云亭教授的个人研究历程总结出旅游学科的发展历史。

二、学术生命路径分析

(一)学术活动数量分析

卢教授常年活跃在全国旅游资源调研和旅游规划一线。参加全国性和各省区旅游学术研讨会76次,其中全国性学术研讨会40次,由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主办的研讨会18次,高等学校旅游教学研讨会4次。

参加和主持各类旅游规划评审会、课题鉴定会157项,其中被委任为专家组组长的评审会46项,评审的规划类型有各类不同级别的风景名胜区、旅游区、度假区、森林公园、观光农业园、地质公园等。参与的旅游规划和研究课题书面鉴定、评审项目32个。

参加全国和地方旅游培训授课23次,其中全国旅游高级培训班10次。如国家旅游局在广东中山市召开的全国各省、市、区旅游局长高级培训班,在杭州召开的全国各省市区旅游局规划处处长旅游高级培训班,广西、吉林、河北、河南、湖南等省召开的旅游局长培训班等。

参加各类旅游咨询会议和实地考察活动共91次。

参加国家旅游局和林业部一些重要国家行业标准编制工作,其中比较重要的国家标准有《旅游区(点)质量评定与划分》(即4A标准)和《森林公园质量评定标准》等。

可以看到,1984―2003年期间,卢教授参与或主持的旅游规划项目总体呈增长趋势,这与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也与卢云亭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的持续努力密不可分(图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府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政策,使我国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旅游业已形成拥有一定规模的新兴国民经济部门,这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就在这一时期,卢云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旅游地理学论著《现代旅游地理学》,这是他在学习国外旅游地理学方面新成果及认真总结国内更多旅游地理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论著,初步建立了我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新体系。该书对我国现代旅游地理学这门新兴分支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然而,这一段时期内,统守旧的观念依然盛行,“旅游地理”并未受到广泛重视,导致旅游项目总体数量较少,因此从图1上看,卢教授参与的项目数目不多。

为进一步推动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卢云亭教授笔耕不辍,于1991年出版了《现代旅游地理学》,建立了旅游地学研究的理论体系,对旅游开发规划、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保护等作了精辟分析论证,促进了社会各界对于旅游规划等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在各方努力下,1991―2003年期间,全国旅游规划项目数量逐渐增加,而卢云亭教授也在越来越多的项目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尤其是在2003年,主持了晋城晋庙铺、密云檀营、洛阳牡丹园规划方案讨论会,山西大同市旅游总体规划评审会等各地众多项目。2004年,全国旅游规划项目总数并未出现大幅下降,卢云亭教授由于病情恶化未能更多地参与旅游规划项目。老一辈旅游学者能够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始终奋斗在旅游理论与实战的最前沿,这为其后期生命过度消耗埋下了伏笔。

(二)学术活动领域变化分析

卢云亭教授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卢云亭教授的科研实践,特别是为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的科研探索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90年代中后期达到高峰。根据不完全统计,自1984年以后的20余年里,卢云亭共主持完成科研课题40多项,基本包括4大类,即区域旅游规划、景区景点总体规划、景区景点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或专题旅游规划。大体的时间过程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侧重于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90年代初开始景区景点的总体规划;随后,伴随着国内各地区旅游开发的热潮,逐渐扩展到区域旅游规划上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专项和专题旅游规划(生态旅游、乡村情趣园等);后几年则完成了一些景区景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此外,还参与了一些旅游项目策划和营销规划。因此,卢云亭教授的科研探索轨迹可以概括为: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区域旅游规划风景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旅游专项、专题规划景区景点控制性详细规划营销和形象策划。

从各类别科研课题所占份额不难看出,卢云亭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景区景点总体规划,其次是区域旅游规划,再次是专项或专题旅游规划,最后是景点控制性详规。这和他的地理学背景密切相关,也反映了早期介入旅游的很大一批学者都是地理学背景。自上而下的规划空间模式,从宏观上把握一个景区,把握一个区域的旅游地理定位,这种思路为学术界不断放大,形成了昂普模式、RMIP模式等。

由图1c可以清楚地看到,1990年之前,卢云亭教授集中研究区域旅游规划。卢云亭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旅游地理研究的地理学者,他从1985年开始钻研旅游地理学,在收集了大量资料,比较全面地研究、总结旅游地理学这门学科的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之后,他和北师大的同事们开始关注一些旅游地的开发规划,并完成了一批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研报告。这一阶段他主要侧重于参与旅游资源方面的开发和规划实践,在大量个案经验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理论和模式有了初步总结,1988年代表性著作《现代旅游地理学》正式出版。卢云亭教授在总结大量个案实证研究中先后提出了风景要素组成、风景结构层次、旅游业的结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图式和区域旅游的开发模式等,为区域旅游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1990―1995年期间,卢云亭教授专注于研究景区景点总体规划。1992年正值小平同志南行讲话之后,为落实深化改革精神,各有关单位都开始转变思路,将原来单一的园林绿化设计工作,拓展为绿化设计与施工、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设计、旅游与游憩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评价等项工作。新的转变伴随而来的是对相关知识需求的急剧上升,因此,卢云亭教授这一阶段应邀参与了许多景区景点总体规划课题项目,做出了众多贡献。

1995-2000年期间,卢云亭教授以研究区域旅游规划和景区景点总体规划为主,并开始着手专项或专题旅游规划的探索。区域旅游规划项目和景区景点总体规划科研项目数量在1995-2000年期间达到顶峰。

2000-2005年期间,卢教授参与的课题类型十分平衡,并开始着手研究景区景点控制性详规。这说明旅游部门的规划对象已经从政府部门旅游局转变为具体的旅游景区,以及旅游线路设计等。统的区域规划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中国旅游发展更多地暴露出餐饮质量、住宿质量与服务、交通安全与舒适、景区旅游线路与体验、强行购物与投诉、夜景少与娱乐项目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更多地开始着手于一个具体的专题旅游问题的规划与解决。

(三)学术作品数量分析

1.学术作品概况

卢云亭教授1979-2005年的学术成果如表2所示。

本文研究的数据基础是对卢云亭教授一生所有作品的全面整理和统计得到的,该份资料是目前为止所能收集到的卢云亭的著述最为完整的一种。根据内容属性将这些学术作品分为论著、旅游论文、科普著作和发表于各媒体上的论文4种,起讫年份为1979-2005年,其中正式发表论著15部、提交旅游学术论文64篇、科普著作15部、发表于各种媒体的论文89篇。此外,卢云亭还编写了各类百科全书中有关地理、旅游等词条类书籍6部,共30余万字。

由图2a可以看到,卢教授从1979年开始致力于旅游学术研究,1979―1982年,学术成果不断递增,在1982年达到正式发表的顶峰。1980―1983年,是卢云亭教授学术成果最为丰盛的阶段,总量范围在11~20之间。47岁的卢云亭教授刚刚历经“”的洗礼,在改革开放后新的教育思潮引导下,以巨大的爆发力投入到区域地理、观光农业、旅游发展等理论与实践中,这是老一辈学者留给学术界的巨大财富。

从图2b看出,卢云亭教授发表于各种媒体上的论文占所有研究成果的比重最大。而这些“媒体”绝不是普通刊物、报纸,而是诸如《地理学报》、《旅游学刊》这样的核心杂志。他短短26年之间发表89篇文章,平均每年3.3篇,成果之丰为人叹服,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我们不得不为卢教授对待学术的热情和执著、勤奋好学、艰苦奋斗的精神而赞叹。旅游论文也占据了较大比重,为35.96%,科普著作所占比重为7.3%。可见卢教授的研究重点还是集中在旅游学。同时也说明卢教授的视野宽广,好学奋进。论著所占比例虽然较小,数量相对较少,但与同时期地理学者的平均产量相比,仍属前列。而这些专著的影响力也非同一般。《现代旅游地理学》首次提出了旅游地理学科体系的框架。《观光农业》是国内第一部反映观光农业的专著,是我国旅游科学研究向农业领域延伸的重要标志,也是对我国旅游理论前沿研究的重要发展。《生态旅游学》是卢教授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前沿研究的代表作。

2.学术作品数量与学术活动数量变动关系探究

由图2c可以看出,卢云亭教授的学术成果数量与其参加或主持的旅游规划项目呈正相关关系。

由图2d可以看到,旅游论文数量与旅游规划项目的变动关系更为紧密。可见,卢教授是一个非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者,他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旅游事业的探索和创新中,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相结合,不断突破和创新,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全部精力,不愧为我国高龄资深专家在旅游战线上工作的一个楷模。

(四)学术作品内容变化分析

1979-2005年期间,卢云亭教授发表的学术作品以地理学,特别是地理科普为主,包括地理学、旅游地学、区域旅游和旅游学4大类。

从时间过程上看,卢云亭教授的研究领域有如下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是地理科普和地理研究;90年代初期主要是旅游地学和区域旅游研究;9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向区域旅游和旅游学基本理论研究(见表3)。因此,卢云亭教授的学术思想脉络可以概括为:地理知识普及旅游地学区域旅游旅游规划理论。

从图3a可以明显看出,1980--2005年期间,卢云亭教授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在地理学,其次是区域旅游学,再次是旅游地学,最后是旅游学。(1)1980-1990年期间,卢教授在地理学上的产出颇丰,旅游地学产出相对较少,但并不代表卢教授此阶段不关注旅游地学。事实上,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卢云亭教授就开始对国内外旅游地理科学研究的发展成果进行跟踪和资料搜集,并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与分析,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积极参加国内的学术活动。由于当时仍处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政治体制处在化冻期,教育与科研受到统观念的局限,学术成果的发表自然受到影响。然而即使这样,卢云亭教授仍以不懈的努力,笔耕数年,终于在1988年由江苏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旅游地理学》,此书成为划时代的旅游地理学著作,其学术价值得到学术界的好评,卢云亭教授也由此揭开了他在地理学学术研究的崭新一页。笔者亦不由得为卢教授对学术追求的巨大热情而感动和惊叹!(2)1990―1995期间,卢教授开始发表旅游学文章,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展。地理学研究成果依然保持数量优势且有一定增长。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旅游地学的学术成果大幅增长,一方面体现了卢教授思想脉络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国内思潮的转变,旅游地学渐渐地被接受与重视。1991年出版的《旅游地学概论》更是成为国内外第一部旅游地学专著,是我国学术界首次将地球科学的理论方法运用到旅游理论建设的创举,反映了旅游地学学科理论的建树和当代我国旅游地学的研究水平,反映了我国旅游学术理论研究的新水平。区域旅游的学术成果也有稳步增加,体现了卢教授在此时期对区域旅游的重视。(3)1995-2000年期间,旅游学方面的作品成了卢教授学术产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旅游和旅游地学的学术成果相应减少。这与当时卢教授被授予众多旅游相关的社会职务存在一定关联:1995年被聘为涞水县野三坡风景名胜区顾问,1995年被选为北京旅游学会理事,1996年4月被聘为桂林工学院客座教授,1999年8月13日被聘为南丹县旅游产业发展高级顾问,1999年6月22日被聘为密云县旅游行业协会顾问,1999年8月10日被聘为珠海市人民政府旅游产业发展顾问,1999年9月17日聘为北京密云桃源仙谷自然风景区顾问……纵观卢教授一生,这一时期获得的社会职务是最多的,而其中绝大部分职务都是旅游类的,因此可以看出,卢教授的社会职务影响了他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方向。也由此看出,此阶段我国各地日益重视旅游开发和规划,对专家和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上升。此外,1996年时卢云亭教授依然选择退休,在学术研究与实践上算得上是厚积而薄发。(4)2000-2005年期间,卢教授在区域旅游学方面的成果所占比例最大。这种研究方向的转变,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环境科学应用研究的迫切需要是密不可分的。可见,宏观环境的转变对学者的研究方向有着莫大的影响。

从卢教授学术论著发表时间顺序的变化,可以看出,卢先生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地理工作者逐渐成长为著名的旅游规划专家。他的研究路线转变,他所获取的成就,固然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地理学从宏观、综合的人地关系的整体研究,逐渐向中观和微观的、具体的应用方向发展的反映。卢教授是这个过程的见证人,也是其中的推波助澜者和典型代表。

从图3b可以看到:(1)1995年之前,各领域学术成果数量均呈递增状态,一方面体现了卢教授对各领域的巨大热情和积极的跨学科精神,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学术思想的不断更新为学者们创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造就了这一阶段硕果累累的景象。(2)1995--2000年,地理学界关于“地理学危机”的讨论以及卢教授研究范围日益扩大的综合影响,使得其地理学方面的学术成果数量不断下降。众多旅游类社会职务的增加也促使卢教授更多地致力于旅游领域的研究。(3)2000年之后,改革开放区域经济的发展给卢教授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即便此时他依然担任众多学科的社会职务,卢教授依然在区域旅游上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可见相对于社会职务而言,宏观环境对于个人研究方向的影响力度更大。

由图3c可以看出,卢教授在媒体上主要集中在1979-1984年,在这一时期,卢教授主要发表的是地理知识的相关文章,如《龙日海峡》、《延庆――北京旅游新地》、《罗布泊是游移湖吗》、《三角洲纵横谈》等等。

三、学术树总结

(一)学术树分析

学术树是吴必虎学者为了研究陈康教授学术生命路径的方便,专门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关于一个学者一生经营的学术领域范围、创作量及其科学关系的系统框架。本文根据对卢云亭教授一生发表的学术论著的种数统计,以及它们在各个学科分支领域内的分布情况,建立某种树状的学科结构关系图,用来分析该学者的学术活动领域及其相互关系。

1.第一层土壤及学术树

卢云亭教授是一名旅游学家、旅游地学倡导者、生态旅游学创建者、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先行者、现代观光农业研究拓荒者和著名旅游规划大师。由于旅游地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横跨地质学、地理学、旅游学以及生态、园林、建筑、考古、美工、经济、规划、逻辑、哲学等许多学科,生态旅游学、旅游资源开发等又隶属于旅游学,观光农业属于农业和旅游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因此我们可以将卢云亭教授的第一层学术树划分为:地理学及其紧密关联科学、旅游学、农业和社会经济学4个群落(见图4)。

2.第二层土壤及学术树

在地理学、旅游地理学的支持下,结合自身丰富的边缘科学素养,在1995年以后卢云亭教授培育了以专项或专题旅游规划和景区景点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中心的新的学术树,并一直将这种研究延续到2005年。这种研究方向的转变,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卢云亭教授本身具有的活跃而积极的跨学科研究思想密切相关。

3.第三层土壤及学术树

1996年,当生态旅游刚刚受到国内旅游界关注之时,卢云亭教授便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长期从事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研究的丰富经验,提出了“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行活动”。2001年5月,卢云亭教授和王建军先生合著的《生态旅游学》作为全国旅游院校、旅游行业岗位培训系列统编教材出版,是国内最早的生态旅游专著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包括北京在内的学术界、实践界对“观光农业”的名称、概念等尚不理解,不知其所指何物,更不知其未来如何。而且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根本还不可能让农业走向旅游业。以卢云亭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成员就开始了边研究、边工作、边实践的“观光农业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并于1995年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观光农业”专著:《观光农业》。

因此在第三层土壤中应该勾勒出以上群落。

(二)结语

第一,卢云亭教授为人朴实谦逊,对待亲人无私奉献,对待朋友肝胆相照,对待事业忠诚敬业。对学生,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例如,2007年他为笔者的著作《旅游地策划一文化・创意・空间》(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撰写序言,推荐出版,体现了老一辈学者提携青年学人的高风亮节。他一生勤奋学习,笔耕不辍。学以致用,活到老、学到老,是他一贯的作风和学风。在旅游理论研究、学术著作、规划理念、策划项目和产品等方面,他坚持创新,并提出创新性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肯定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