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精选(九篇)

新农村体育文论文

第1篇: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

(一)民族体育开展的意义

1、实际意义:在全球化日益凸显和强大的西方现代体育发展潮流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导致许多民族传统体育在生存与发展路上步履艰难。本课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探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对策,有利于整体提升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地位,使其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稳步走向世界,在现代社会中得以振兴。

2、理论意义:本课题将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借助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担负起解释、指导和预测的理论责任。旨在建立起完善的保护体系与策略,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贡献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重、难点突破

1、拟突破的重点问题:从社会学视角去探讨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课题将运用社会学的理论,通过定量与定性的分析,运用统计学的科学原理,挖掘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现状与面临的主要困境。通过深入探究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现代文化的发展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民族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滞后性以及政府决策与引导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等,以此来分析这些主要社会因素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影响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改革与变通。

2、难点问题:一是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由来已久,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地区广,对这些地方的民俗习惯与传统体育开展情况的搜集与调研将面临较大的难题,对搜集的众多资料的归纳与整理也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让这些资料实现科学化、精确化、实用化也是需要进行重点部署与考虑的,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统计与分析的过程。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审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相关的研究资料少,这是一个崭新的突破,在研究过程中将面临不少的难题。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过程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从社会学视角对影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审视,提出维护和改善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主要对策。

1.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状况进行实际调研,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2.在结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和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困境,挖掘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困境的主要根源。

3.从社会学的视野去探讨影响我国民体育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学因素,这些因素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困境将带来哪些关键性的影响。

4.结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从社会学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维护和改善民族传统体育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主要对策,从而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实现可持续与良好发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农村民族体育的研究,找出民族体育的开展目前的困境。

2、通过查找资料以及调查分析了解民族体育出现困境的原因

3、调查影响传统体育的因素又哪些?对民族体育有哪些影响?

4、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找出影响民族体育生存的主要措施

(三)、研究方法与措施

1、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重点放在对民族体育目前的困境、现状、影响民族体育的因素以及解决民族体育现在存在的各种问题的措施上面进行总结分析和阐述,反思与调节,在此基础上辅之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法。

2、研究手段

1.文献资料法。

在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武汉体育学院图书馆、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员会,中国期刊网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网站、中国现代化网站等收集相关研究资料。

2.访谈法。

抽样走访调查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状况、通过走访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中山大学、国家、省体育总局等单位有关专家进行访谈。

3.逻辑分析法。

在文献资料及相关材料获得的基础上,对本研究中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将本研究作为一个系统,遵循系统研究的要求,在把握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相关性和有序性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

4、统计分析法。

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进行数据资料统计,得出科学的结果,为出台对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步骤与进度

1.准备阶段(2011年*月—*月):建立课题,确立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月——2011年*月)

(1)学习相关理论,制定具体操作计划。

(2)常规性开展研究活动,收集、整理、改编传统民族体育相关资料,组织实施活动,定期开展研讨,整理研究资料。

3.总结阶段(2011年*月—*月)

(1)整理分析资料。

(2)课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三、研究的结果

(一)农村民族体育开展的现状

对100名农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运动的时间、地点、从事运动的态度,认为运动的重要性等。

民族体育在农村开展的现状不乐观,在表一里面,调查的内容是农民觉得开展民族体育的重要程度时,农民普遍觉得重要的仅占1.9%,而抱着无所谓态度的就有38.5%,甚至觉得民族体育的开展不重要的比例占到了48.36%,在表二里面调查的内容为民族体育开展得地点、时间等,在这种人数里面,农民普遍在房前屋后活动的人数比例为31.05%,一般都是在家随处适当运动就好,在表三里面,调查的内容为民族体育对日常生活是否有影响,结果显示,不影响的仅为8.31%,这些都显示了人们的民族体育锻炼意识淡薄,对民族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没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由此可见,农村民族体育开展现状有待提高。

(二)农村民族体育开展的问题

1、体育意识淡薄

一直以来,农村由于经济不发达,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农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体育的思想意识淡薄,并且他们对于参加体育与运动的主动性不高,没有多大的兴趣,缺乏一定的运动观念。

2、进行体育运动的人数非常少

在农村由于体育人数的稀少,所以体育活动一直不能够被开展起来,这就致使很多人怕别人笑话或者觉得团队的弱小二不愿意在进行体育锻炼,致使很多人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却不明白进行体育锻炼是提高经济素质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人们体质的重要因素。

3、体育消费水平低下

在农村的体育馆开展的一系列的运动,很多人都没有去里面消费过,调查显示,在农村的100个农民里面,有80%的人都从来没有去体育馆里面进行过消费,就更别说体育运动了,并且在农村的健身会所也是相当稀少的,倘若在农村建立一所体育健身会所,里面的人员将会少的可怜,这些都是由于农村的消费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导致。

4、体育场所匮乏

在农村的一些大型体育运动场地非常匮乏,基本就只有一些道路,房屋前后的一些空旷地区,这些地区根本就不能够锻炼人们的素质和体能,像运动健身会所少的可怜,甚至连麦体育器材的商店都很少。

5、指导员缺乏

民族体育要想在农村得到蓬勃的发展,指导员是关键。指导员只有在掌握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才能对民族体育有深切感受,才能教给其它人们相关的知识并且进行相关资源的开发,但是现在农村的指导员缺乏,没有一定的工资酬劳,没有多少人愿意从事这些职责。

6、不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农村,乡镇干部为了搞经济建设,将体育都搁置一边,由于干部的不重视,就只是农村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并且农村的体育器材不健全,没有一定的体育网络体系,虽然总是会涉及一些重点抓农村的民族体育建设,但是真正将其付诸实践的很少,基本都是“纸上谈兵”,使得农村的管理混乱,没有一定的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三)促进农村民族体育建设的措施

1、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

农村的经济建设是现在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目标,只有使农村的经济建设得到提高,才能够保证农村的经济建设项目得到开展和实施,才能够保证农村的体育建设得到开展,只有经济得到提升,农村的体育建设才能得到开展。

2、扩大体育场所

在农村由于体育场所的匮乏,使得农民只能在道路上远东,倘若在一个乡镇能够有大型的运动场地,那么将会使得农民在这里进行活动,并且避免在道路上运动的尴尬场面,只有扩大体育场所才能够保证、农村的民族体育得到开展。

3、加大指导员队伍建设

对于农村的指导员应该给予一定的薪金鼓励,提高指导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并且定期给予指导员进行培训,只有指导员的素质以及技能提了上去,才能够保证农民的体育素质得到提升,指导员能够精通掌握较多的民族体育项目,而不只是传统的几项,不仅仅是几个教师掌握几个项目的教学,而是要求所有的体育指导员都要学会几项民族体育项目。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到体工队、文艺团体、基层拜师学艺;通过教研活动,相互传授;通过现代媒体,自学自练,互学互练,提高自身的水平的同时帮助其他人掌握一定的体育水平。

4、加大宣传力度

农村人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他们对体育没有一定的意识和观念,致使很多人对体育运动项目失去兴趣,这就需要改变传统观念的影响,让他们自觉的培养起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5、建立健全制度

农村人由于很少进行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的锻炼,可以说制度建立起来的速度会很缓慢,并且也有一定的难度,就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管理体育等一系列器械,并且针对农村的体育运动管理,就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针对体育管理进行那个针对性的档案、器材、信息等管理。

四、不足与反思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民族体育开展状况》这个课题我们研究已经快两年了,在研究期间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农村进行的民族体育开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参与课研的教师的民族体育相关的知识也得到了提升,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惑:

1、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农村很多农民仍然没有改变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们不愿意去参加一些运动项目,并且要改变这一现状的情况需要的时间尚比较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第2篇: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

1.1经济实力薄弱是贫困地区体育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雄厚的经济做后盾,才能实现体育的发展和普及。[1]然而在对贫困地区经济调查中,家庭年收入在50000元以上的占4%,在20000元~50000元的占18%,10000元~20000元的相对较多占41%,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占37%;在体育年消费调查中没有消费的占47.2%,消费在1元~100元的占36%,消费在100元~300元的占14.8%,消费在300元以上的占2%。由此可见,贫困地区农民在经济收入和体育消费上处于非常低的状况。因此,在新农村背景下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少,整体生活水平较低,思想觉悟低,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村体育事业的根本因素。[2]贫困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促进农民有更多的精力去锻炼身体,有了更多的财富才能进行体育消费。同时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将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相对提高,创造的经济价值就高,农民的身体健康可以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只有很好地处理二者关系,使其处于一个良性循环,才能有效地促进贫困地区新农村经济建设和农村体育更好的开展。

1.2贫困地区体育场地设施短缺,体育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体育发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发展贫困地区农村体育,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体育场地设施与专业人才的指导。在农村体育设施状况调查中,完全能满足体育活动需要的占8.2%,基本能满足的占11.6%,不太能满足的占16%,完全不能满足的占40.6%,几乎没有体育设施的占23.6%;所在乡村是否有社区体育指导员或专业体育人才,有的占32.6%,没有的占67.4%。由此可见。贫困地区的体育设施严重缺乏,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造成这种原因在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政府给予的有限资金都用于改善当地经济建设与当地社会需求更高的建设中,对于当地农民认为可有可无的体育设施投入力度很低,这特别又体现在偏远的山区。同时,由于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严重缺乏,使得很多体育运动没有专业指导,导致体育活动不能很好开展。因此,贫困地区体育场地短缺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匮乏,是制约贫困地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1.3体育宣传、体育管理组织不够完善,难以推动农民健身工程的发展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发展农村和农民体育事业的政策文件的施行,离不开基础政府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县(市)、乡镇一级政府对国家政策的执行和落实。[3]调查中对我国实行的一系列农民体育政策仅仅知道的占26.3%,了解的占18.7%,完全不知道的占55%;对体育相关政策,从不宣传的占49.5%,很少宣传的占27%,为应付检查时才宣传的占13%,经常宣传的仅占10.5%;组织开展情况调查中从不组织的占53%,很少组织的占20.75%,经常组织的为19.5%,为应付检查才组织的占6.75%;政府或村委会在节日和农闲期间是否有必要组织体育活动调查中,很有必要的占54.25,有必要的占30.75%,无所谓的占10.75%,没必要的占4.25%。调查结果显示:一是,贫困地区农村相关体育部门对科学锻炼、体育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对体育活动开展较少;二是,在农民健身工程的宣传方式中不够细化;三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农民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农民对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理解。

2四川省贫困地区新农村体育发展对策建议

2.1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发展观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时贯穿于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组成部分,新农村体育的发展也贯彻“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实现对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把全民健身作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这才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新农村体育事业内涵上的真正体现,也是全面健身和农民体育健身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必要。

2.2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农民融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农村农民体育的发展同样是建立在贫困地区农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但我们不能等待贫困地区农民经济收入发展好了再来发展农村体育,但脱离了经济的发展一味追求精神文化无异于奢谈。贫困地区农民农业生产落后,经济特点不突出,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也农业生产为主,土地荒废严重,利用率低,投入体力、经济较高,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是影响贫困地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提高农民对土地的投资和合理的利用;当地各级政府要根据该县的特色来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生活环境,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企业将资金投入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来,以此来解决当地农民经济收入单一性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将有利于激发农民融入农民健身工程。

2.3加大体育设施的投入,提高宣传力度,增强农民体育意识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基本标准为:一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配备一副标准篮球架和2张室外乒乓球球台。在贫困农村地区连最基本的要求都不能满足,经济较少的投入导致体育设施严重不足,从而影响全面健身计划和农民健身工程的开展。因此,当地政府部门对贫困县在体育设施建设中应加大投入力度。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的具置、需求,多渠道地去筹集体育资金。同时利用建设新农村的契机,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对贫困县体育事业的捐赠与赞助。结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公益金实施的“雪炭工程”“农民健身工程”[2],根据实地情况修建适合当地农民适用的体育场所,购置一些适合当地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开展的活动器材,以此来保证、满足贫困地区农民健身需要,推动四川省“农民健身工程”更好地开展。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根据当地农民的乡土情谊,采用内容实际、主题明确、形式新鲜的方式进行有效宣传。首先利用地方电视台、村广播站等媒介对全面健身、农民健身工程进行宣传,使贫困农民进一步了解或认识农民健身工程。其次,聘请相关体育专家、体育教师、结合体质测试相关仪器,以送健康下乡的活动,对村民进行体育相关知识的讲解,并结合体育测试仪器实际测试评价,以简洁明了的形式让农民更加直接地接触和了解现代体育文化,以此来提高农民的体育意识。

第3篇: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

【关键词】 近三十年;农村教育问题;著作;论文;研究综述

一、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著作综述

通过对有关农村教育著作梳理归类,从农村教育著作研究层次进行划分,发现农村教育研究著作主要涵盖农村教育整体概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以及农村教育典型案例选编等内容。

1、关于农村教育整体概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中央对农村改革不断推进实施,农村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翻阅中国共产党历次文献汇编可以发现有许多相关文章开始对农村教育进行关注和研判,只不过是以农村教育命名书籍很少。后来,关于农村教育详述的有李少元著的《农村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李少元著的《农村教育论(新世纪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余永德主编的《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农民权益保护法律政策读本编委会编著的《农村教育》(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年),段振榜著的《中国现代农村教育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以上主要是对于农村教育较为详细概述,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而产生、出现和不断变化的,与党和政府政策对农村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

2、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概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农村教育也开启改革探索之旅,主要著作有:吴畏、李少元主编的《农村教育整体改革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国家教委、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遍的《当代国际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大趋势――农村教育国际研讨论文集 (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藤纯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的战略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进入新世纪,农村教育研究也步入快车道,不同的是研究层次和深度有所提高,主要著作有庞守兴著的《困惑与超越:新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廖其发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年),项蕾著的《论农村教育与“三农”问题》(贵州教育出版社2007年),张锦华、吴方卫著的《中国农村教育平等问题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关于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书籍一般都是立足农村教育现状或者是农村教育未来发展道路以及城乡农村教育差异化增加的视角对农村教育问题提出来改革的路径。

3、关于农村教育典型案例

囿于区域发展快慢和资源富乏现状,农村教育也不可能取得“共同富裕”,当然本着“先富带动后富”思想,农村教育还是出现一些发展典型,对之研究的著作主要有: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汇编的《学校体育改革与研究――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体育研习班讲稿汇编》(中国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1990年),何东昌主编的《中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伟大实践: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案例选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较多是处于试验,而新千年以来却是更为深入研究,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视,以及从地方到中央的反映,一些先进农村教育发展典型不断涌现,对之研究的书籍更是如雨后春笋,主要著作有陈乃林主编的《小康后苏南农村教育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李少元主编的《新世纪小康农村教育建设的范例与蓝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雷万鹏著的《中国农村教育焦点问题实证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尚立富著的《隐痛与希望:解读中国西部农村教育》(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柯玲著的《农村教育共同体构建:基于成都郫县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

二、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论文综述

依据中国知网(CNKI)对题名“农村教育”进行搜索,可得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总共有约22500篇(检索时间截止为2016年9月1日)。研究年份上以2005年、2006年(1102篇)、2006年(1552)、2007年(1785篇)最为集中;研究层次上以基础性研究为主,最为集中的是基础研究(社科)(13878篇,占比约为62%)、行业指导(社科)(2602篇,占比约为11.56%)、政策研究(社科)(1444篇,占比约为6%)这前三个学科;研究学科结构上以理论管理层面研究居多(6654篇,占比约为29.57%),其次为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4235篇,占比约为18.82%)和中等教育(3104篇,占比约为13%);研究机构上总体(39所)上以师范类(26所)和农业类(8所)院校为重,其中师范类院校研究排在前三的是东北师范大学(265篇)、西北师范大学(250篇)、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224篇)。

同时,本文又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以题名“农村教育研究”进行检索,选取了被引排列前且每篇文章、论文被引次数皆大于等于200次。这其中包括赵耀辉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1997);周宗奎等人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2005);范先佐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2005);谈松华的《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2003);周逸先、崔玉平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与就业及家庭收入的相关分析》(2001);庞丽娟、韩小雨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2006);陈敬朴的《农村教育概念的探讨》(1999);蒋平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2005)等以及一些近年来被引用较多的,如的《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2011);郭晓霞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会学思考》(2012);刘晓红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困难及其发展路向》(2012);范先佐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2013);段成荣等人的《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2014)等一系列对农村教育研究较为深入的文章。

三、小结

综上对农村教育研究层次、学科、机构的分析得出:一是农村教育研究较为集中于“十一五”期间,2007年达到了“抛物线”顶点,对农村教育研究较多集中于基础和职业层次上,对成人教育研究较少,尽管农村教育从内涵上是包涵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内涵,仔细分析梳理发现其中也存在着对具体内涵理解和把握不清、概念模糊,“在对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时,存在对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三者概念的界定不清,有的文章论述现状,等同于论述存在问题”;[1]二是关于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探索成为研究重点领域,农村教育研究主要以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推动为主,县域具有实践话语权的一线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较少;三是对于农村教育研究较多立足于典型的或者说是广为人知的区域进行分析探索,真正结合各个地区的全面研究依然没有全面呈现,必须“突破束缚转变观念深入解读研究对象”,[2]地域特色研究不突出;四是对农村教育资金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较为集中,农村社区教育有所涉及但不多;五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研究调查研究实效性有待加强。要想取得政策对地区发展的实效性作用,就必须对相关政策有针对性结合实际进行分析解读、对具体问题给予解答,“应加强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3]

【参考文献】

[1] 杨文静.近三年来农村家庭教育研究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3(4).

[2] 于金翠,乔仁洁.近十年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研究综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 李志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研究综述[J].成人教育,2008(9).

第4篇: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解决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成人教育法治和信息体系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投入以及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新农村需要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有效解决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使之成为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一、农村成人教育现状与问题 

1.观念滞后 

具体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经济工作十分重视,而对农村成人教育却认识不足,他们摆不正农村成人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缓慢,跟上不经济发展的步伐。二是由于农村的文化、交通、通讯、信息、科技等相对落后,使得农民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农民作为受教育者,大多数存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小农意识比较强,不愿花钱学习,认识不到科学知识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这种陈旧观念严重制约着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没有政策和制度作保证 

长期以来,由于以普教为中心的格局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普教和城市成人教育,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重视不够,无论是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教育资源配置、机构设置、信息服务等,都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致使国家规定的许多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与措施得不到贯彻落实。致使大多数农村成人教育基础设施陈旧、办学条件差、教学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制约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3.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是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农村成人教育教师严重匮乏,而且专业化水平不高。大多数教师都是由普教转岗或是由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教师组成的,他们对成人教育的工作方法及农业科学知识掌握不足,缺乏实用性教学经验和成人教育管理经验,严重影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质量。 

4.成教理论研究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和农村成人教育实践严重脱节,在研究内容上,存在忽视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农情的现象,因而缺乏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和成果,所以也难以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当前成教的困惑,笔者认为,必须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切实转变思想观念 

一是党政部门的思想观念。各级党政部门在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时,必须充分认识农村成人教育是解决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农村人口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生力量和重要阵地,在此高度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有力保障,为农村成人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农民自身的思想观念。农民的观念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发挥成人教育善于培训的功能,让农民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逐步在农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好风尚,这样,才能改变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落后状况。 

论文关键词:成人教育;新农村建设;困惑;对策 

论文摘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解决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成人教育法治和信息体系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成人教育的投入以及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已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 

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新农村需要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村成人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有效解决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使之成为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 

一、农村成人教育现状与问题 

1.观念滞后 

具体表现在:一是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对经济工作十分重视,而对农村成人教育却认识不足,他们摆不正农村成人教育与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缓慢,跟上不经济发展的步伐。二是由于农村的文化、交通、通讯、信息、科技等相对落后,使得农民的思想观念也相对落后。农民作为受教育者,大多数存有小富即安的思想,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方式,小农意识比较强,不愿花钱学习,认识不到科学知识对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这种陈旧观念严重制约着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没有政策和制度作保证 

长期以来,由于以普教为中心的格局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普教和城市成人教育,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重视不够,无论是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教育资源配置、机构设置、信息服务等,都没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致使国家规定的许多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与措施得不到贯彻落实。致使大多数农村成人教育基础设施陈旧、办学条件差、教学手段落后,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这是制约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3.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是农村成人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农村成人教育教师严重匮乏,而且专业化水平不高。大多数教师都是由普教转岗或是由刚走出校门的年轻教师组成的,他们对成人教育的工作方法及农业科学知识掌握不足,缺乏实用性教学经验和成人教育管理经验,严重影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质量。 

4.成教理论研究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理论研究和农村成人教育实践严重脱节,在研究内容上,存在忽视我国基本国情和基本农情的现象,因而缺乏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和成果,所以也难以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当前成教的困惑,笔者认为,必须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第5篇: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  体育文化  策略

        1 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背景

        1.1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2 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 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 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2.2 体育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育心。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农民在忙里偷闲时放松心身,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增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多种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赛龙舟、篮球赛等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在农闲时间娱乐人们的身心,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还给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致富经验、改善人际关系、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平台。

        3 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 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 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 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

        3.3 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立覆盖面大,包容量大,社会化程度高的农民健身体系。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樊小兵,陈卫.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j].农业考古.2007(06):165-167.

[2]杨小明.田雨普.农村传统文化对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03):14-17.

[3]王振涛.单清华.周毅. 试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刊.2007(03):16-18.

[4]任保国.张宝荣. 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01):16-20.

第6篇: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

关键词:区块链体育乡村乡村体育

1、前言

以来,新时代全面发展乡村体育阶段已经到来。乡村人口约占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一半。2018年《关于体育扶贫工程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乡村的体育扶贫被正式纳入部署工作。为积极配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农业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发展乡村体育服务体系,实现乡村经济驱动力由劳动力到人力资本的转变。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53万人左右,平均算来,每2000人才能够配备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并且90%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集中在城市,乡村的社会指导员数目寥寥。尽管乡村教师可以作为社会指导员队伍的一员,但乡村体育教师仍出现人力资源贫困状况。区块链具有工作效率高、安全系数好、共识机制、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去中心化的优点,对于解决乡村体育中的群众锻炼和社会指导有较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2、乡村体育发展现状

2.1、乡村体育群众锻炼的发展现状

根据资料显示乡村公共体育服务指数为0.82。到2020年,农民人均体育健身场地面积将到1.8m2。陕西省政府也颁发了《陕西省全民健身条例》、《陕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体育工作意见》。乡村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国家对于乡村体育事业和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是乡村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经济基础。区块链具有工作效率高、安全系数好、共识机制、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去中心化的优点。乡村体育群众锻炼体系数据库包含锻炼场地、个人健康资料,锻炼积分、乡村赛事等数据资料。按一个生产大队或者每个家庭的乡村居民的人数多少来划分体育锻炼群体。处于全国前列的乡村体育发达的省份江、闽、浙三省中,江苏70%以上的行政村人均2.32m2健身场地面积,福建省做到了“村村篮球场”的乡村体育基础设施的配备,而陕西省在建设上还未走到前列。

2.2、乡村体育社会指导的发展现状

国家规定2020年,全国80%的行政村要配备至少一名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所规定的乡村体育教师与乡村学校学生的比例是1:200。陕西省政府也颁发了《陕西省全民健身条例》、《陕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陕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体育工作意见》。落实国家规定的行政村开展乡村体育活动和乡村体育设施维护的基本补助金额为每年1200元。镇级有“三个一”即:一片综合健身场地、一处室内健身用房、一个带看台的灯光球场,行政村、小区具有乡村农民的健身场地。群众“六个身边”工程:体育健身组织、活动、赛事、设施、文化、指导。陕西省关于乡村体育社会指导员的媒体宣传的配备有:乡村村民委员会、乡村广播电台、乡村报刊、乡村公共体育场馆、乡村网络乡村健身辅导站、乡村电视台。乡村体育治理运行体系(图1)的是政府、社会和村民协同治理的过程。区块链具有工作效率高、安全系数好、共识机制、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去中心化的优点。乡村体育社会指导区块链平台数据库包含乡村体育锻炼场地数据库、乡村体育农民个人健康资料数据库、乡村体育农民个人锻炼积分数据库、乡村体育赛事数据库、乡村体育社会指导记录数据库等。按一个生产大队或者每个家庭的乡村居民的人数多少来划分体育锻炼群体。陕西省在推进“体育扶贫”战略中,探索运用区块链技术完善体系,着力推动陕西省乡村体育社会指导员体系的发展。

3、乡村体育群众锻炼存在的问题

3.1、农民缺乏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运动机会

驻村务农乡村农民、在乡村企业、建筑工程等务工的农民工、外地打工的农民工、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等的乡村体育需求的类群分散多元化与乡村体育器材供给不足之间存在矛盾。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乡村老人的运动锻炼健康的价值观会影响乡村年轻人和中老年人的体育锻炼行为。

3.2、乡村体育贫困,体育基础设施落后

乡村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整体水平低,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乡村的体育场地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并且存在规划标准不明晰的问题。“养”乡村的体育场地设施的检修机制不完善。

3.3、乡村公共体育服务工作不到位,不合理

乡村体育赛事缺位,乡村经济发展不充分。乡镇政府体育管理机构有文体站、综合站、文化服务中心等。官民两重性的矛盾所导致的村民的乡村体育锻炼失范行为、信息传达能力羸弱。

3.4、体育信息咨询需求不对等,体育政策法规辐射面较小

乡村村民缺乏组织化的指导和示范、乡村村民缺乏诉求的传达通道、乡村村民缺乏体育指导。

4、区块链技术在乡村体育群众锻炼中的应用

4.1、“对症下药”引导乡村农民的需求目的,“捡起”被闲置的乡村场地

乡村农民的家庭为一个区块链的单位,助力乡村健身联动机制。在新乡村的体育健身与体育赛事中宣传和普及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改变新型农民的体育锻炼行为的行动逻辑,增强新型农民间的运动健身经验交流,培养新型农民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丰富新型农民的文娱体育生活。乡村体育非盈利性的社团组织最具代表性的是乡村广场舞组织。有效利用“四荒地”、乡村的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等乡村的资产资源,乡村企事业单位、乡村学校体育设施共建共享与乡村农民的健身场地资产资源实现运行维护和低收费甚至免费的费用补偿机制,借助社会力量资本投资或者捐赠乡村农民的健身场地的激励机制。根据实际情况规定好乡村体育健身设施的类型、控制规模、扩大服务半径、增多数量、丰富功能等,例如,小篮球场帮助减小乡村农民的运动负荷、建立和规范化健身走廊、体育场馆、10分钟健身圈等基础的体育设施。

4.2、建立区块链激励机制,创新工作方式

借鉴《陕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中的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的激励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乡村村民的公共积分、健身人群、运动场馆、健身设施,科学指导、赛事活动、发放乡村村民的体育消费券等。镇级有“三个一”即:一片综合健身场地、一处室内健身用房、一个带看台的灯光球场,行政村、小区具有乡村农民的健身场地。借鉴健康陕西网、健身运动公众号和健身运动APP,掌上化“乡村通、村村通、户户通”的乡村体育群众锻炼的区块链系统。

5、区块链技术在乡村体育社会指导中的应用

5.1、依据农民不同层次的体育健身需求,提高乡村体育社会指导水平

乡村农民以家庭成员为实现乡村体育健身联动机制,新型农民的体育健身与体育赛事中宣传和普及体育锻炼的知识和方法,改变新型农民的体育锻炼行为的行动逻辑,增强新型农民间的运动健身经验交流,培养新型农民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丰富新型农民的文娱体育生活。农村体育非盈利性的社团组织最具代表性的是乡村广场舞群体。依据新型农民不同层次的体育健身需求,科学合理化地配置体育锻炼器材设施,提高乡村体育社会指导水平,改变新型农民体育锻炼的健身理念,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的阳光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国群众体育项目单项协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等协会吸纳乡村农民发展为协会的会员,指导行为以及避免乡村农民的体育运动性损伤。

5.2、建立乡村体育社会指导区块链激励机制

建立乡村农民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建立线上网络指导乡村体育运动社会指导区块链平台。乡村农民体育协会与乡村文体站、乡村文化服务中心、乡村综合站、乡村老年体育协会等协同联动。借鉴《陕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中的群众体育全民健身的激励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乡村村民的公共积分、健身人群、运动场馆、健身设施,科学指导、赛事活动、发放乡村村民的体育消费券等。借鉴健康陕西网、健身运动公众号和健身运动APP,掌上化“乡村通、村村通、户户通”的乡村体育社会指导区块链系统。建立区块链乡村体育社会指导的子数据库群:乡村体育时事信息数据库、乡村农民健身管理数据库、乡村农民体质监测数据库、乡村农民体育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库、乡村农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乡村体育赛事参与数据库、乡村体育场馆预定数据库等。为乡村体育竞赛活动添加更多元素:撒网、割麦、插秧等劳作元素,端午节、元旦节、重阳节等节日元素,武术、马拉松、排舞、登山、龙舟等体育项目元素。

第7篇: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1.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界定

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区分他们的标准主要是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较之于一般公共产品,其特殊之处在于供给区域主要限定在农村,其产品类型主要是体育设施和服务等。因此,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应是指以农村为服务区域的,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一定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设施和服务。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这就意味着,若按边际成本定价,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必须免费供给。而且,由于其非排他性,无法排除打便车者毕业论文提纲,私人部门供给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成本无法通过市场获得补偿,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但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可以改善亿万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应主要由政府承担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并辅之以其他供给方式。

2.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现状分析

2.1城乡二元发展战略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农补工”、“重城轻乡”的二元发展战略,以二元社会制度下城乡一国两策的“体制内、体制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重点或优先把财力、社会资源用于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在“以农养工、以农哺工”制度安排下,一些“重城抑乡”、“重工轻农”的不公正政策措施名正言顺、大行其道。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渠道则是主要由农民自行解决,国家仅给适当补助。而且在特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差别政策的作用下,国家通过工农价格的“剪刀差”等非经济手段提取农业剩余提供工业资本积累及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职能加强的同时却弱化了公共服务职能,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完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正是由于城乡二元发展战略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村资金流出多、补偿少,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投资的“城市偏向”情况下,农村已形成了“城乡收入分配存在差距,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资金来源、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更加滞后”的恶性循环现状。因此,我国传统二元社会制度下农村公共政策的偏颇性和不公正性是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总量上供给严重失衡以及城乡极大差距的首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初级性和城乡之间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性。

2.2“举国体制”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形式的弱化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初。在半个多世纪中,这一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提纲,是我国制定和实施奥运战略不可动摇的基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虽然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以及现在的农村税费改革后时期二个阶段的变迁,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以政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单中心”供给体制。在政府内部,各级政府之间的公共责任划分不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在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单一供给体制下,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是由各级政府联合供给的。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供给,地方政府只负责地方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很清楚。然而直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县乡财政目前困难重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便失去了必要的财政支撑。由此,处于边缘状态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更是首当其中成为“弱化”的对象。

2.3责任主体角色“缺位”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挤兑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必然是公共产品的责任供给主体。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来看,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但农村基层政府、权力部门在各项达标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及目前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督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的还不够完善,体育公共产品资源配必然成了他们挤兑首选的对象。其次,农村实行分税制后,因制度变更改变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没有相应的财权作基础状态下下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承担过多的责任,本已捉襟现肘的基层政府,势必再次陷入与上级政府在税收激励和自筹边界确定问题的矛盾之中。虽然税费改革后农村的“一事一议”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一定制度空间,但广大农民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需求的非迫切性及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根本得不到多数人的统一和有效的供给。可见,在这一不公正公共财政制度和财事权不对应的裁判框架下,其必然的结果是各级政府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责任角色的长期“缺位”。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包办”单中心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在我国地广人多农业社会环境下毕业论文提纲,以及人们多样化与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与服务面前,不仅显得杯水车薪,而且“缺位”现象越来越严峻。当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观念和体育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影响中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

3.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3.1改变传统观念,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体制

历史地看,中国举国体制既反映了中国国情特定的发展道路和背景,也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时期对于优先与兼顾、效率与公正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基本施政纲领是公民享有均等化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公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及协调社会利益机制的立足点,从以往注重竞技体育走向两者之间的“同步化”或“相对平等度”,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和最好结合点,建立合理配置体育公共资源的新制度和公共政策体系。基于社会公正基本理念和规则,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应改变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体育观念,以政府再分配职能的正当性,通过专门性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公共政策的出台,制定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公共政策所特有的权威性、强制性和持续性,来确保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建设资金具有稳定的来源,以制度和法规的手段保障农村这“边缘群体”享有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权益。

3.2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一方面,政府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有责任也有义务提供那些市场调控失灵的体育公共产品,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提供那些与本地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自身发展有关的体育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多元主体中的最重要一元,是由政府自身的属性和本质决定的。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该成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优先的供给者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另一方面毕业论文提纲,私人及企业可以提供一些产权归属明确、能够市场化运作和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需政府的引导、扶持和监管。还有各种非政府合作性的农村、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也是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提供主体之一,可以提供收益界限清晰、可以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主要是某一领域或生产环节所需的重要的技术和生产信息。优化供给结构,实现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多元主体的转变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各供给主体的资金、知识、技术等优势,较好地使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相互协调,发挥开放系统的整体功效。

3.3实现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创新,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真正实现农村村民自治,首先要实行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多中心决策体制,必须坚持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政府决策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关系地区农村村体育发展大局的,如农民体育活动组织规定、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方案等体育公共产品的决策中,要不断整合其决策程序,从而真正体现和维护农民的利益。其次,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深入基层了解农民需要什么,进行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增强对农民需求的反馈,做出反映农民真实需求的决策。建立关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重大决策的听证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资金的合理流向,真正体现广大农民的意愿。

3.4建立有效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

首先,要改革现行的农村干部考核制度毕业论文提纲,将农村基层干部的晋升与本地区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直接挂钩;其次,政府要加强对私人企业、非盈利组织供给体育公共产品的监管力度,保证农村公共产品有效性供给。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绩效评估制度,制定科学的组织方法、操作规则、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配备多学科和具备政策科学知识的评估领导队伍,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评估。此外,要加大对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采用“走下去”和“走出来”两种方式来进行培训;对投资西部偏远和贫困地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企业,除上述政策上给与优惠外,国家可对其企业的发展和运行给与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农村也可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投资,采用共用、共管模式进行有效管理。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团体以及农民朋友自身的大力合作来共同完成,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2]赵艳芹,等.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农业经济,2006,5.

[3]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4]楚永生,丁子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水平相关性分析[J]. 农业经济,2004,7.

[5]姚轶蓉.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政府创新[J]. 理论导刊,2005,7.

第8篇: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亚文化,它是一种群体文化。《教育大辞典》中定义教师文化为“教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有一些学者认为,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包括教师的思论文联盟想理念、价值体系、行为模式这三个层次且够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些学者认为教师文化是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社会同构体,是集教育者个人素质、学校教育观念以及社会价值理念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的反映。它以价值观念为核心,外显于校风、教风,内隐于教师心灵。具体而言,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形式上看,教师文化表现为教师群体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方式,包括教师的言语符号、教师的服饰举止、人际交往方式等;从文化内容上看,教师文化则表现为教师团体所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念,包括知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各方面的总和,其中,价值观念是核心。

而农村教师的特定生存境遇决定他们与城市教师有着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当前的农村教师文化与新课程文化不相一致,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阻碍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阻碍农村教师文化建设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教育理念滞后.教育理念是教师对教育所持的信念和态度,是教师对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它内化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指导教师的行为。但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还不尽如人意。他们专业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淡薄。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问题意识不强,缺乏教育反思和教学研究的能力,这就使得他们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再者农村教师知识陈旧老化。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和知识结构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小学由“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比例较大。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第二,行为失范.凡是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甚至是冲突的行为,都是失范行为。例如教学行为失范。农村教师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主要以“口述与板书”为主; 农村教学活动方式是教师中心主义,信息的交流是单向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服从,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农村教师在知识本位主义的影响下,基本上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认知目标上,把教育限制在认知的范式内,甚至把完成知识教学当成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再者交往失范。教师与教师的交往基本上是以“独行者”的角色履行教育教学任务的,他们经常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自己的方式去处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和真诚的合作。教师与家长的交往失范。随着庞大的农村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而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过少,家长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老师也不能很好地与家长交往,也就阻断了教师文化向农村社区传递的重要途径,于是,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也逐渐边缘化了。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必须提升农村的教师文化,使农村教师文化坚持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措施.

第一,提升农村教师文化理论素养。

提升教师文化理论素养是教师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实践及文化反思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教师通过文化主体精神的觉悟与唤醒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知,逐步实现对自己教师文化的不断超越。农村教师地处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贫弱地区,这就要求其应不断地改变传统的思维惯性,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文化资源,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努力构建既有现代文化内涵、又有农村地域文化特色的农村教师文,以适应农村教师自身的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二,立足课程改革, 更新教育观念。

农村教师要以新课改为契机,更新教育观念.我国农村的教育改革,不能仅停留在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等方面的修修补补上,而要致力于学校员工的价值观、教育信念、共同愿景、思维方式等的变革。在农村,为了推行新课程,必须更新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使农村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与新课程内在的价值取向一致。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课程的“积极推进者”、“平等对话者”、“行动研究者”的角色。这就要求师生之间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新的课堂活动十分强调“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这要求农村教师要以开放的胸襟,充分利用农村的文化资源优势,融合现代教师文化的教育理念,努力开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天地。

第三, 转变农村教育的教学评价观。

提升农村教师的评价能力根据心理学归因机制,适当的评价,有利于强化受众的某项行为。教师在对自己和同行的评价时应将“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确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指标的教育评价观,要求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上实现“五个转变”,即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课程内容以服务应试为主向以满足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

转贴于论文联盟

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教学评估重结果轻过程向重视过程与关注结果相统一转变。

第四,构建开放型教师文化。

开放型的教师文化以教师的教学和发展需要为基础,基于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与支持而建立,对于教师专业的发展以及由此推动学校的变革和发展是相当有益的。开放型的教师文化具有良好的交流学习传统,经验丰富的教师将乐意把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构建开放型教师文论文联盟化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使得学校必须为教师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利益提供制度支持,一旦开放的氛围形成,这种文化便能激发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无形中形成群体的合力,成为农村教师发展的动力。这种开放型的教师文化有利于克服传统的农村教师文化的封闭性特点,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进而形成健康的农村教师文化.

第五,加速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第9篇:新农村体育文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

 

为了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实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培训,从方式到内容全面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富于创造性,进一步为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2003年4月至2006年底,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山东、湖南和山西等12个省、自治区先后分两批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党中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型的党员教育传播途径与传统的党员教育和学校教育形式迥然不同。

1.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即教学内容的安排设置,由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教学《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大纲》,并根据新形势任务的要求,以及农村党的建设需要和农村党员干部及广大农民学习的需求,适时制定阶段性主题学习计划。大纲是规划建设教学资源的依据;是制作开发计算机课件、电视节目和广播节目等多种教学媒体资源的依据;是建设中心资源库、省级资源库及辅助教学中心网站的依据;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依据。大纲主要特点是贴近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国性大纲的内容比较宽泛,各省级、市级应依据全国大纲,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适合本地需要的教学计划。在用好全国中心资源库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编制出具有区域特点的乡土教学资源。大纲的适用对象是农村党员干部、农民及其他农村从业人员。

目前,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主要安排: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国内外农业介绍、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经营管理、市场信息、致富经验、农村卫生、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文化体育、典型经验等11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可划分为思想教育、知识普及、发展经济、文化娱乐四类。

1.1思想教育方面

安排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知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基础知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我国基本法律制度,农村基本法律制度等内容。

1.2知识普及方面

主要有基本科学常识,现代农业科技革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作物生产技术,林业生产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村环境保护与能源生态,农林产品加工技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常见病预防,意外伤害与急救常识,营养与食品卫生;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生殖,保健宣传教育等内容。

1.3发展经济方面

主要安排有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市场基本知识、农产品知识等内容。

1.4文化娱乐方面

主要安排有文化体育知识普及、影视节目、戏曲节目等方面。

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节目设置上,又可分为知识技术讲座、先进典型事迹介绍、在线咨询、影片展播等类型。河北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辅助教学网站通过五个教学传输平台,安排教学内容,即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河北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市厅之窗、网站博览、电视频道。每个教育平台又下设不同子平台,其中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平台,共有政治理论、使用技术、课程回放等12个子平台;河北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共设中共党课、法规顾问、燕赵戏院等10个子平台;市厅之窗有石家庄、保定和省科技厅、农业厅等16个市、省直部门教学认输平台;网站博览设有图文网站6个,新闻资讯类有9个,其中专家答疑备有专家百宝箱、有问必答等12个拦目。电视频道也设有CCTV7,福建东南卫视等11个频道。。河北省注重加强了教学内容建设,已为网络充实、储存了教学资源课件5100多个,计7000多小时,包括政策法规、农村科技知识、先进致富典型、文化娱乐等丰富内容。人们可以随时在网络上学习和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

2.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的主要特点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党员教育相比,具有传播途径上的优势外,在传播内容也上表现不同的特点:全面性、政治性、先进性、适用性、可选择性。

2.1全面性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涉及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国内外农业介绍、农村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经营管理、市场信息、致富经验、农村卫生、计划生育、科普知识、文化体育、典型经验等11个方面,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的。具体行业教学资源:党校系统的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库包含了大量适合党员干部学习的理论性和知识性课程;党委组织系统的各级电教中心拥有各类党员教育电视片4万多部;教育系统开发了一大批社会急需的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农业部、中国科协等部门也开发和建立了农业适用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源库;文化系统建立了大量的内容丰富的文化资源库群等等。

2.2政治性

政治性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最主要的特点和最鲜明的特征,这是党中央决定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要求之一,至在于通过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和党性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政治思想觉悟,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3先进性

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党员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为此,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内容上要体现先进性,不管是政策法规普及、实用技术推广,还是市场信息等方面,都必须是先进的、最新的。

2.4适用性

这主要体现在教学课件因不同地方、不同人群而制作不同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学习需求。比如农村种植养殖技术,要因地决定收看节目内容。。

2.5可选择性

这是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传播的又一大优势,也正式由于它所传播的内容面广、全,几乎无所不包,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大范围的学习选择机会。可以说,只要农民朋友登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你所学、所要的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