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新农村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新农村发展现状

第1篇:新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07-01

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文化基础薄弱,教育水平不高,农民整体素质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性文化设施滞后且不健全,日常生活比较单调,尤其是文化生活严重滞后,一些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还是上世纪留存至今的,绝大多数陈旧老化,破烂不堪,尤其是一些现存的农村电影院,房屋损坏严重,有些已经废弃塌陷,而大多数乡镇的文化站形同虚设,建立的图书馆也是象征性的,起不到实际意义。由于领导干部不够重视,加上文化基础设施陈旧,举办一些群众性文化活动没有场地、设备等硬件的支持,使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农村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95%左右,有些地区还达不到90%,东部沿海地区也存在达不到100%的现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也就说明了每年我国农村还有一些新文盲出现,这些情况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群众,而广大农民群众素质普遍不高,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新文化的能力有限,思想受到传统的地区性低俗文化的影响较深。

2.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各项政策制度落后,文化建设氛围薄弱

2.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地都在加快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导致有些领导干部重经济在思想上就轻视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认识极为不到位,存在很大的偏差,看重经济建设发展,忽视了文化建设发展,有些领导干部认为只有抓好了经济才能获得显著的政绩,短时期内体现出来,而文化建设相对空洞,就算建设了一时半会也难以达到效果,政绩也不会很快显现出来,总是嘴上说重视文化建设而内心却不当回事。

2.2农村文化建设的氛围明显不如城镇文化建设的氛围浓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对经济收益更加看重,追求加高的生活状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留在农村的大多数老年人、妇女和小孩,缺乏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即使有些老人、妇女有兴趣参加文化活动,但是相当一部分农村群众缺乏相应的文化技能,缺乏能够培训并组织文化活动的文化能人,使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比较困难。

二、 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应的对策

1.增强农民群众综合素质,大力推进思想文化建设

让广大农民群众及时的掌握新的农业知识、发家致富的技能,提高致富的本领。积极发挥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比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古牧地镇文化活动中心以“科技之冬”和“百日文化广场”为契机,近年来共举办文艺演出近百场,利用舞台积极为农村送文化、送技能、送人才,将科技、法律、经济等其他方面的知识融入到文化娱乐活动中去,让农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了解并吸收更多、更广泛的知识。要大力扶持群众发展地区性文化特色产业,积极为群众拓宽致富的道路,使其感受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农村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充足的软件,还需要开展文化工作、组织文化活动的硬件设施,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农村文化建设就无法开展。文化设施的建设主要还是资金的问题,广大农村地区资金有限,投入到文化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必须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发挥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优化文化产业的资源配置,努力强化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及时转变资金管理模式,实施统一的领导、统一的计划、统一的调控,从而达到层层推进、步步落实的效果,使文化工作由部门性工作转变为政府性工作,改变过去单一性的工作行为和理念,只有跟紧时展要求,更新观念,才能有效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从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3. 增强思想认识,建立健全各类保障机制

要想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环境,必须增强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必须使其真正意识到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筹划部属、坚决贯彻执行,按照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文化建设计划,使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有较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要建立健全各类政策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现有的保障机制,以制度促进思想认识的提高,监督具体工作的落实。要建立面向广大群众的、结构合理的、发展平衡的、网络健全的、运营高效的、服务优质的、覆盖面广的、信息含量丰富的一整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文化建设的好处,通过组织文化下乡活动,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先进文化的服务,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乡镇文化站要积极发挥引导和宣传作用,帮助农村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授组织技巧,使更多的文化产品惠及农民群众,使广大老百姓真正意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小结

综上所述,加快推进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工程中去,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无限动力。

参考文献

[1]刘丽.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2.

第2篇:新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新沂位居江苏省北部,隶属徐州市,是江苏省北部重要的工业城市。新沂市从2005年就开始了新农村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新沂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但是目前学界对财政支农资金在农民的耕地补偿以及特色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对新沂市财政支农的研究则几乎是空白。本文在了解新沂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持基本情况的前提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提高新沂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新沂新农村建设步伐,提高新沂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财政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众所周知,新农村建设光靠农民自己是不可能实现的,它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二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财政支持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医疗保险还是社会保障等问题光靠农民自己是不可能解决的,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扶持。一方面,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加快了农村产业化的发展速度,推动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使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财政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导向作用,财政资金往往是投入到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最基础的环节,如农村沟渠路道、农田水利建设等。与此同时,它能够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发展和农村事业中来,对他们给予补助贴息等,使他们认识到把资金投入到农业建设中同样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因此,政府的财政支持可以大大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新农村建设是振兴财政经济的重要手段。 目前,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瓶颈就是县乡财政困难,建设农村经济不能一味地依赖上级财政支持和专项资金的补助,最重要的是努力扩大内需,大力培植财源,壮大自己的财政实力,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加税源,直接带来税务创收;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增加了,购买力增强,拓宽了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的增长。新农村建设也是增加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 二、新沂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支持的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投入方面。 现在新沂市的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想改变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就必须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新沂市政府也正在努力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具体措施有: 第一,加大农村道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新沂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新沂市的农村公路建设呈现良好的建设态势。2008年以来,在道路建设工程上支持205国道、249省道拓宽和宿新高速的建设,对古镇大道、环湖大道、沭东大道、新戴河航道拓宽升级等交通工程建设也投入了一定的资金;支持沭河景观带、城中引河风光带和城市东、南两个出口、迎宾公园、塔山湿地公园等景观工程建设;支持火车站扩建升级、城区主干道和老校区改造等公共设施建设;支持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合理利用新沂市现有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争取更多的中央、省专项补助资金,与新沂市财政部门的资金一起为本市道路畅通贡献力量。 第二,加强农村的水利工程建设。近年来,新沂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发展高效农业、改善民生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持续大幅增加投入。2009、2010年连续两年,新沂农村水利建设投资超过亿元,农田水利建设已由过去修修补补、局部改造转变到整体规划、成片大规模标准化建设的新阶段。2011年,新沂市农村水利建设又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河道疏浚、田间一套沟开挖等工程,大大增加了水利工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 (二)特色农业建设方面。 新沂市财政对种植蔬菜瓜果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贴,连片面积超过20亩且单个温室面积在1亩以上的每亩补贴5000元,同时指派技术人员专门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民搞特色农业的积极性,推动了特色农业的发展。 2006年,高流镇早佳84—24西瓜种植仅200亩,2010年达到5000余亩;时集镇明甫村蔬菜由常规露地栽培形成现在地温式温室及三膜拱棚栽培面积1000余亩,效益每亩均在2万元以上;高流镇花木80%以上实现了网络销售,效益明显提升。全市35万亩设施瓜菜实现了无公害栽培,不但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价格,农民收入明显增加①。 (三)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方面。 新沂市在2006年实现了义务教育,免收学费和杂费并补助公用经费,实现了“两免一补”。为继续加大和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财政逐年提高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并不断出台新的补助政策。公办小学财政补助公用经费年标准由2006年的200元/生提高到370元/生,公办初中财政补助公用经费年标准由300元/生提高到610元/生,2009年秋季实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免收住宿费[2]。2009年,新沂市义务教育全年财政支出40678万元,同比增长5.6%②。 从2011年起,新沂市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学校“零收费”。从春季学期起,义务教育阶段免收代办费(簿本款),免费作业本统一采购配发,省级财政将投入专款2亿元,全额承担所需资金。义务教育学校讲义费由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不得向学生收取费用。为此,新沂市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人均公用经费,按照小学生每人每年450元、初中生650元的标准来安排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二是从2011年春季学期起,为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提供作业本;三是新沂市严格按照江苏省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平均造价由500元/m2提高到800元/m2的标准安排农村中小学的校舍维修资金;四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给予生活补助,小学生每人每年750元,中学生每人每年1000元③。#p#分页标题#e# (四)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转移支付方面。 近年来,新沂市政府不断健全城乡低保制度,继续落实和价格上涨联动的低收入群众生活补贴机制,及时足额发放低保对象物价补贴。 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加大对无固定收入的残障人员的生活补助,进一步支持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每个学生都上得起学。落实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支持农村关爱工程建设,提高集中供养率。2008年,新沂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387万元,2009年为15988万元,同比增长19.4%④。同时,新沂市实施了一项新政策,即由村委会推荐困难家庭,并在经过实地考察后,对每户居民提供一万元的免息贷款,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以推动农村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五)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方面。 长期以来,新沂市农村一直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为此,新沂市财政部门一方面拨款建设农村小型医疗卫生社区,使农民不用为看个小病而奔波;另一方面,鼓励农民购买医保卡,看病时可以免去一部分医疗费,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新安、北沟、唐店、瓦窑、窑湾等5镇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接着在全市16个镇全面推开。按照“政府领导、部门配合、集体扶持、自愿参与、科学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以镇为单位,市、镇、村、农户共同筹资,建立市、镇两级资金,实行市、镇两级管理。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补助资金,拓宽筹资渠道。2008年,新沂市医疗卫生支出13939万元,2009年为14943万元,同比增长7.2%⑤。新沂市2011年参保率达到95%以上,为逐步实现家庭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新型医疗保险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⑥。 (六)对耕地进行补偿方面。 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新沂市一直按照江苏省对种地农民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的政策进行补贴。2011年农资综合补贴由2010年每亩69元上升到81元。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对那些耕地被征用的农民给予耕地补偿,并且于2011年4月对补偿力度进行了新的调整,江苏省耕地被分为四类,一类由原来的38000元每亩变为50000元每亩,二类原来的33000元每亩上升为44000元每亩,三类由原来的27000元每亩上涨为35000元每亩,四类由原来的23000元变为30000,比旧标准增加大约30%,新沂市大部分地方的耕地属于第四类,补偿标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大约30%⑦。 三、新沂市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总量不足。 虽然现在新沂市农村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但由于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总量依然不足,导致后期的管理养护工作没有及时跟上,道路破坏严重,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2010年9月10日以来,新沂市连续200多天基本无雨或无有效降雨,遭遇了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新沂市小麦播种面积70万亩,受旱面积达60万亩,重旱30万亩,绝收逾10万亩。棋盘、港头、时集、马陵山等镇地处丘岭山区,地势高亢受旱尤其严重。虽然新沂市及时地启动了抗旱应急预案,并且多方筹集资金,调度水源,强化农机抗旱,利用可利用的一切农田水利设施,增加灌溉面积,努力把损失减到最低,但灾情依然严重。抗旱能力差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缺乏财政支持。 由于政府的大力引导和农民自主创业积极性的提高,新沂市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在不断地增加。现有小青山生态果蔬生产(时集镇)、四季青蔬菜专业(瓦窑镇)、四季开元(港头镇)、甜缘生态果蔬(唐店镇)、巾帼高效农业45.2万亩产销(草桥镇)等农产品销售合作社20个,农产品信息服务合作社5个,农产品生产合作社134个,合计159个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机制依然不是很健全,截至2011年3月,新沂市没有一家跨市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导致特色农产品销路不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进行特色农产品种植的积极性⑧。而且新沂市2006至2010年瓜果蔬菜的复种面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⑨。 此外,目前每亩5000元的温室补贴对农民建一个温室需要4万元的投入显然偏低,而且如果遇到行情不好,则远远不能弥补农民的投入成本,这大大挫伤了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的积极性。所以只有提高补贴标准,才能促进农民积极种植特色农产品。 (三)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扶持力度不够。 新沂市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中来,这大大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的环境以及质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义务教育依然存在投入经费不足的问题。 《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工资标准要参照公务员进行管理,但是新沂市公务员的工资在2009年涨了660元,2011年又涨了660元,而教师的工资2009年没变,只在2010年涨了800元。截至2011年2月,新沂市教师的平均工资在1900元左右,而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在2500元左右,教师的工资离公务员还有一段差距,教师的工资偏低会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此外部分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要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就要加强财政扶持的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⑩。 (四)对农村直接转移支付的财政资金监管不力。 支农项目审批的层次多,周期长,效率低下,支农资金要求遍布农村各个方面,但是由于分别归属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部门根据各自所管辖的领域,制定相应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而在这中间,新沂市政府和上级政府所关注的重心有可能又不一样。地方政府所关心的往往是所报的项目能否得到上级部门的财力支持,而上级政府则关注更多的是项目是否符合规定,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把农民的急切需求给忽视了,主观意志占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p#分页标题#e# 支农项目具有点多面广、单项投资规模小等特点。一些部门在安排支农投资时人为造成项目数量多、资金使用分散,有一部分资金甚至被用作管理人员的经费支出,使投资效益大打折扣。监管不力也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3]。 新沂市的很多支农项目缺乏农民的认可和参与,成为“形象工程”,农民很少得到真正的实惠。另外,政府财政支农的监督职能缺位,资金使用效果差,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具有无偿性的特征,投资时不需要考虑资金的收回问题,这就导致财政支农工作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现象十分严重。 (五)对大病、重病的报销补贴力度不够。 2009年新沂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调整为人均100元,住院补偿标准分为以下几类:1、参合人员在市(含转诊到市外)、县(含在市外打工地镇以上医院)、镇三级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住院费用补偿设起付线,起付线分别为600元、400元和200元。个人年度住院费用补偿封顶线为8万元。2、参合人员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补偿部分(减起付线200元)按60%比例补偿。3、参合人员在本市定点医院、外出务工地(徐州市外)镇以上医院(含镇级)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补偿部分(减起付线400元)按45%比例补偿。4、参合人员经过转诊在徐州市市级定点医院或徐州市外医院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补偿部分(减起付线600元)实行分段累进补偿:10000元及以下部分按40%比例补偿;10000—50000元部分,按50%比例补偿;50000元以上部分,按60%比例补偿。5、参合人员未办理转诊手续自行到徐州市市级定点医院或徐州市外医院住院治疗产生的费用,可补偿部分按30%比例补偿瑏瑡?。从上述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沂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于大病,重病的报销补贴力度依然不够,农民遇到大病重病依然负担不起,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另外,新沂市现在实行的报销制度是先付款后报销,使得一部分的困难农民拿不出最初的住院费用。 (六)对农民耕地的财政补贴偏低。 虽然新沂市2011年提高了对农民种地补贴的力度,由原来的69元每亩调整为现在81元每亩瑏瑢?,但农资价格也在不断地上涨,对农民种地补偿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农资价格的增长幅度,农民的生活水平实质上并没有提高,这也是许多农民选择外出打工的原因,不可避免地带来对耕地的“粗放经营”和“留守儿童”等许多社会问题。另外,对被征用耕地的农民来说,政府给予他们的补偿太低,难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新沂市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支持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总量。 鉴于农村现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但后期的管理养护工作没有及时跟上,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组织人力加强对路面的管理和养护,同时限制或禁止超重、超限车辆驶入乡村公路,严禁毁坏乡村公路。 针对水利设施建设依然有待完善的现状,新沂市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该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总量。政府应该在投资建设水库和大坝的同时修复沟渠,或为农民提供低价或免费的喷灌机,以利于农民在干旱时期,能够保证农田灌溉的顺利实现,稳定农产品的产量,进而稳定农民的生活。 (二)财政扶持建立特色农产品合作社。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产品合作社给予了大力扶持,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也在不断增加,农业部也不断投入资金建设农村合作社,但是新沂市依然没有一家跨市域的农业合作社,新沂市财政部门应该对农村合作社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首先,可以在城市社区与中心乡镇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直销中心,并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便捷、有效、成本低廉的农产品网络直销交易平台和物流配送网络体系。 其次,在城市社区与中心乡镇建立起消费合作组织系统,从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有效的产销对接、农超对接。也帮助城镇社区居民新增一条获得稳定、优质农产品的道路,更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体现带动角色。 再次,加强农产品营销工作,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我国台湾地区农会、合作社组织都有专门力量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新沂市借鉴。 此外,新沂市财政部门应拨出一定的财政资金用来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人、骨干及普通成员,培养农村地区居民正确的合作文化精神。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应遵循“采取经营者和职工持股,引进社会资本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思路,让农民特别是让参与合作社的农民分享更多的经营利润。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为农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新沂市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新沂市政府应予以高度重视[4]。 (三)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规模。 由于教师的工资水平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质量,鉴于目前新沂市教师工资普遍偏低的现状,新沂市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规模,努力提高教师工资。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师素质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推进素质教育;也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所以学校应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政府应该为各科教师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积极组织他们进行在职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教师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另外,政府也可以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读研和选送到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提高现任教师学历档次,逐步形成教师队伍的高素质[5]。#p#分页标题#e# (四)强化财税监督。 针对对农村直接转移支付资金监管不力的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应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素质。首先,实行领导人负责制。各所、各科室负责人要对本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责,应该管好自己的部门以及部门的人员,如果哪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贪污受贿,各部门的负责人同样要承担起责任。其次,党风廉政建设应与财政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应该根据财政工作的实际操作方法和程序,制定相应的财政法规以及财政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加强对财政工作人员的监督,只有在这种情形下,党风廉政建设才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真正做到用制度管权、责、人事以及钱。最后,要提高财政干部的素质。全体财政干部应该起到带头作用,严格要求自己。 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应该编制《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明细表》,并且将编制好的表格下发到每个村,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同时,严格转移资金的拨付程序,建立转移支付专项检查制度,强化监管,保证转移支付资金能够落实到位,确保财政资金能够产生实效。此外,通过建章立制来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各村镇在实行公示制的基础上,要对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专门核算,使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 (五)提高大病、重病的报销比例。 “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应进行适当的调整,应向大病、重病倾斜。可以对重病、大病的报销实行“二次补偿机制”,二次补偿机制是指对患大病、重病,个人医疗负担重的参保人员进行帮扶,在第一次按照医保政策规定进行报销后,剩下的费用再根据各地基金结余情况和参保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报销,这样一来,总的报销比例最高可达到总费用的90%。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负担。 据悉,今年江苏省将全面建立居民医保“二次补偿”机制,让那些患大病、重病的参保居民少掏医疗费。从2009年开始,苏州、盐城、连云港、南通等地已经开始试行医保二次补偿机制,2010年,“二次补偿”在全省各地开始推广。2011年,江苏省总结推广试点地区的经验做法,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二次补偿”制度。 新沂市应该积极实行新政策,对大病重病的报销实行“二次补偿”机制,在界定享受的对象时,要重点向患大病、重病的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较重的参保人员倾斜,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新沂市的医疗保险水平。同时,新沂市应该改变先付款后报销的制度,在困难农民住院时就及时地结算报销或者减收部分住院费用,让困难农民住得起院,治得起病。 (六)加大对农民的耕地补偿力度。 为了解决对农民耕地财政补贴力度偏低的问题,新沂市财政部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提高补偿标准,切实保障耕地农民的利益。新沂市财政部门应该根据物价的变动情况不断地调整对农民的耕地补偿标准,保证它的增长幅度大于物价的增长幅度。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进行补偿时则要兼顾权益性补偿和保障性补偿,根据土地自身价值的变化不断地对补偿标准进行调整,达到从根本上保护被征地农民利益的目的。 2、可以尝试改变补偿方式。新沂市可以采取对耕地农民进行粮食补偿的方式,取代货币补偿的方式,这样可以弥补因良种价格上涨带来的损失。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可以尝试采用让被征用土地的农民,以被征用土地入股的方式,来彻底解决被征用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让被征用土地的农民成为企业的股东,让他们能够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 3、要完善土地征用程序,严格防止滥用土地征用权的行政行为。土地征用程序是土地征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的正当与否决定结果是否公正。因此,建立合理的征用程序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的重要一步。新沂市要坚持阳光作业,建立并完善规范的土地征用制度,向群众说明政策,公开补偿标准,广泛听取意见,使土地征用补偿工作更加透明规范。同时,在资金管理上,应该设立统一的土地征用补偿金专用银行账户,村民凭银行支票直接领取,征地工作人员不经手现金。政府应加强对征地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培训,以提高他们依法行政的能力,使他们在工作中既能完成征用土地任务,又能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总之,财政支持能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财政支持与新农村建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新沂市应该积极发挥财政支农的作用,以促进新沂市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持久、长远和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 新沂市还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总量,努力建设跨市域的特色农产品合作社,加强对政府财政支出的监管,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财政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以期能够促进新沂市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3篇:新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科技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182-02

随着国家惠农补贴政策的实施,给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农业机械化实施水平的提高,对当前农业生产效率的改善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但是在目前农村现阶段里,农业机械化实际实施的水平与农民对先进农业机械的迫切需要和希望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同时农业生产从从前的单方面作业向多功能作业结构的转型,对农业机械化的实施,都带来相应的影响。

我县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渭北黄土高原的南缘,全县总面积1018平方公里,人口46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耕地总面积85.6万亩。目前礼泉农业机械总动力27.6万千瓦,亩均农机总动力0.03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68台,联合收割机39台,农用三轮车23418台,配套农机具1241台,果园微耕机11560台。农机服务作业总量23820亩,综合作业机械化水平85%以上。本文根据我县农村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现状和发展过程,对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做一点探讨。

一、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作用和地位

农业机械化是增强农业生产力的必然选择,是农业生产力构成的主要部分。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和根本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是加强农民收入的主要手段。农村机械化对于农村劳动力的恢复、转移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特色农业增加产量提升品质有着明显的效果,在促进农业经营产业化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调整农村和农业经济构架上的最有利支撑。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农村的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有利途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只可以改善劳动的条件,减轻劳动的强度,还可以促进农民生活生产水平的提高。所以说农业机械化是要建设新社会主义农村的必经之路。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生产的主要装备,如果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能有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农业机械化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农业劳动的生产力。(二)农业机械化在实现农业科学的发展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农业科学的内涵在农村和农业中的具体表现是农民的收入增长,农业的生产条件加以改善,实现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集体发展,城市和农村差别、工人和农民的差别逐渐缩小,实现集体发展,共同富裕。而这一切的所要实现的基础一定要是农村的生产力加速发展,还有农业的生产率快速的提高。(三)节约型农业的基础就是农业机械化,想要发展节约型农业,关键就在于农业机械化。在现在,农业机械化的大幅使用,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这样就会大幅的减少畜力和人力的使用,大量农业机械的使用,就可以实现农业上的节能、节地和节水,也会减少化肥、种子、农药的用量,将提高利用率,达到促进节约型农业的发展目的。

二、目前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现代农业主要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我国现在是由从传统形式的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阶段性时期,农业机械化也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因素,与现代农业的进程息息相关。要发展现代农业的话,农业机械化是主要的物质基础,要想发展呈现代农业,一定要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速度,但目前仍旧存在问题。

1. 农民纯收入的缓慢增长

现在,农民的人均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相对于机械设备的价格还有较大的差距,农民不能有足够的资金来购买农业相关的机械设备。从长远上来看,农业机械化发展必然会提高农业生产上的效益,能增加农民收入。但是如果农民收入一直处于较低的情况之下,农业机械化的最根本问题就无法解决,无法在先期投入,是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2. 耕地面积较小

现在虽然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开来,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按照现在人口平均的分配方法,也让农民的耕地过于零散,使得现代化使用机械进行耕作的方式很难得到推广,所以使很多地区还存在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使农民在农业劳动生产力的难以得到提高,也无法让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有限的利用,同时也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的劳动力稀缺时,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所以农村所剩余的劳动力必须要将其转移到其他产业,这也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本条件。但是现在我国的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依然在大量存在,必然会影响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广。

4. 农机的社会服务和农民的教育程度较低

农机的维修、供应和技术服务还有其他的服务,是农业机械化不能缺少的条件。而现在,我国一直都没有一个完善的服务制度和体系,农机的社会服务水平不够,使得农机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无法正常对接,以至于机械的成本增加,还阻碍了农机的使用及推广。另外还有,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专业的技术型人才,但是在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受到的教育程度过低,也制约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三、未来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1. 加强推广农机技术和教育的工作

强化农机的推广可以加速农业机械科技的成果转化,可以加强农业机械和其技术转化成生产力,对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在农业的生产中使用大量的农业机械技术也能加速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度。农机的教育培训可以通过示范试验,让农民和农业的生产组织了解到科技的作用,使其转变老旧的传统心态和观念,自觉增强使用科技的意识,自发改变其生产行动,在有通过农机的教育培训可以增加农民和农机使用者关于农机的专业知识、法规知识和安全知识,还能增强其使用技能的能力,能在实践生产中,逐渐了解及使用多种农业机械化的科技成果还有熟练的应用各种农机技术和设备。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不断加强,机械不断的改良和增加,农业现代化的普及推进使得现代化技术型农业会越来越依靠先进的农机和农机技术,所以加强农村的农机技术和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2. 要全面发展农机的社会服务

要组建以农机作业的服务为核心的合作社,完善其运行机制,以探索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要促进农业机械的服务合作的组织发展,使农业生产者共同使用农机,要提高农机的使用率。要创新农机的新服务方法,积极的发展承包、接受订单这些服务方式。加强农机的销售管理,发展农机的经营,加强完善农机的销售网络。加强信息建设,要建立全国的农机信息网络,建设农机的信息平台,提高信息化的服务水平。

结语

就以上几点说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涉及到了多方面领域,要农民、企业和政府着三个方面要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实现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第4篇:新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77-03

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城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农村幼儿园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农村幼儿园师资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

一、农村幼儿教师现状

农村幼儿园教师数量的短缺、素质的偏低是直接影响和严重制约农村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幼儿园教师地位有所提高,工作条件有所改善,待遇有所改善,学历水平有所提升,但从总体来看,状况仍然堪忧。

(一)农村幼儿教师的来源分析

按照是否受过专门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系统学习,农村幼儿教师的来源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高等专科院校、中等师范和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这类教师由于在农村幼儿园工作,缺乏相应的进修机会,导致教育理念和方法陈旧过时,知识结构也趋于老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另一类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训的初中、高中毕业生。这类教师教学方法有明显的“成人化”倾向,不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活动目标意识淡薄。

(二)农村幼儿教师发展不均衡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公办园与民办园发展不均衡以及公办园编制内外幼儿教师发展的不均衡。农村的公办幼儿园的财产均属公有,园长由教育局任命,建设经费、办公经费、教师及保育员工资均为财政拨付。而民办幼儿园自负盈亏,资金压力大,幼儿教师工作强度大、待遇低,幼儿教师流失快,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基数大,编制内外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差异较大。公办幼儿园编制内外教师收入差距过大,一直是制约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编制内的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一般依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发放,而编制外的幼儿教师一般是按照合同工来对待,月工资只有千元左右。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均衡,主要体现在编制考试的应考能力方面[1]。随着国家对幼儿教师实行事业编制标准,很多幼儿教师都想通过编制考试来获得编制,改善自身的工资待遇。受过系统学前教育培训的幼儿教师通过学习,能够通过相应编制考试获得事业编制,而对于另外一类幼儿教师,由于他们缺乏相应的专业与技能知识,只有部分的幼儿教育实践经验,很难通过编制考试。

(三)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低

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各地的幼儿教育发展也有所差异。目前,各地农村幼儿园大多办园条件不好,甚至有不少农村幼教机构设在偏僻的山村,交通不便,教师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而幼儿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差,幼儿教师不仅要开展幼儿教育活动,还需要照顾孩子的生活,保护他们的安全,事无巨细,劳动强度非常大。在农村幼儿园,大多是一人身兼数职,集园长、教师、保育员、炊事员于一身。我国农村民办幼儿园教师基数大,工资低,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极低的待遇降低职业魅力,一方面使得幼儿教师资源流失,另一方面使得许多青年人不愿意选择到农村从事幼教工作。

(四)职称评定和外出培训机会少

农村幼儿教师基本文化素养较低,能力较差。由于最初的政策影响,正规幼师毕业人数少,多数是小教“嫁接”过来,而合格的小学老师并非合格的幼儿教师,其专业技能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虽然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逐步重视,职称评定机会和外出培训机会有所增加,但总体来看,职称评定、外出培训的机会仍然有待提高,各种评先评优的机会也很难落到他们头上。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似乎是被排挤在教育体制之外,不管怎样优秀,工作如何努力,都得不到应有的认可,这极大地消解了她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造成了农村幼儿教师的“隐性流失”。加之农村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图书资料较少,幼儿教师很难通过业余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大多数幼儿教师只是凭借已有的教学经验年复一年教下去,其自身的幼儿教育知识和技能未能得到有效发展。

二、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滞后原因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受教育政策、幼儿园管理机制以及幼儿教师自身等因素的影响。

(一)教育政策的原因

由于幼儿教育尚未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专业起点、文化素质都和同期上岗的小学民办教师相比,民办幼儿教师条件是差不多的。但是,小学民办教师相继转正为国家事业单位教师,职称、待遇、医疗保障等问题全部得以解决,而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小学教师,也没有相应的医疗和养老保障。这会影响了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一些教师选择离岗转行。同时,对于民办幼儿园教育部门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行为,也没有明确的监督治理机构,使得大部分民办幼儿园教师享受不到《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基本权利,待遇也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民办幼儿园很难吸引到高素质专业人才,幼儿教师队伍流动性较大,更无从谈起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2]。

(二)幼儿园管理机制原因

幼儿园管理机制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园长负责制。目前公办幼儿园的园长由教育局任命,园长大多会具有相应的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主要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我国农村大多数幼儿园为民办幼儿园,园长的专业水平制约着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民办幼儿园长学历和业务能力普遍偏低。大多数园长并不懂得学前教育,更不了解当前流行的学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她们开办幼儿园从某种程度上是看中了这一商机。由于自己不具备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有时候为了与其他幼儿园抢夺生源,容易受农村幼儿家长落后思想的影响,一味的满足家长“学知识,看孩子”等不合理的要求,从幼儿小班开始就开始识字,算数等等。每天晚上还要给孩子留家庭作业,比如完成几道算术题。园长没有良好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得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幼儿教育专业发展相对滞后。

(三)自身的原因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也体现在幼儿教师自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幼儿教师的职业定位有所偏差。由于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基数大,来源也参差不齐,其专业基础差异较大。有些农村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把自己定位为保育员,忽视了自身对幼儿教育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有些教师表现出对幼儿教育工作倦怠。农村幼儿教师工作量大,除了每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大多还要担任保育工作。繁琐的日常工作使得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的职业有些倦怠,一些教师每天上班后工作积极性很低,对待工作也就缺乏探索的精神,对幼教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相应的兴趣,导致专业发展滞后。

三、美国农村幼儿教师质量保障经验借鉴

(一)建立科学幼师培养体系,制定教师教育专业标准

美国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形成专门的体系,对于幼儿教师的职前培养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正规教育机构的培养,这些机构有职业学校、社区学院以及大学。职业学校的学制跟我国一样初中毕业,学制3年,从事幼儿园内保教工作。职业学校幼师教育渐渐被社区学院及大学取代。社区学院的学制为2年,培养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前或早教专业的学生修满30—35个学分的基础课程和20—25个学分的专业课程,并参加了教育实践后,即可获得副学士学位,毕业后优秀生可以继续选择升入大学,亦可在幼托机构做助理教师。大学的学前或早期教育专业有本科、硕士、博士3种层次的教育,本科的培养主要通过4年让学生掌握基础教育,研究生教育培养专门的学前教育人才,学制为1—2年,博士是学前教育的最高学位,学制一般为3年及以上,重视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在本领域的高精尖的专门人才。

除了正规机构的培养,美国还有学前教育协会或专业团体建立的专门的幼教培训机构。这是在对正规教育的补充。比较著名的办学机构为专业认证委员会 (the Council for Professional Recognition)于1971年创立的儿童发展副学士(Child Development Associate } CDA)证书计划 [3],随着证书计划的市场化的接轨和完善,逐渐与社区学院和大学挂钩,可获得副学士学位。CDA证书的认定计划是针对于开发幼儿智力、培养情感和提升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全面教育。

确保师资教育质量,前提是要制定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和教师培养标准,这是培养优秀幼儿教师的基本条件。美国通过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来分阶段、分步骤地培养幼儿教师,用制度来保障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1980年,全儿教育协会制订了一套专门针对早期儿童教育从业者的高等教育计划指南,包括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候选人培养计划指南。之后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订。2003年,全儿教育协会完成了初级、高级计划和副学士学位计划,这三套计划满足不同专业水平、不同专业需求的幼儿教师的教育和实践的要求,这极大保障了幼教师资质量。

(二)规范教师入职资格,保障师资质量

在美国早在1825年就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从低标准到高标准不断完善。目前,美国大约95%的幼师持有早期教育或基础教育,或者两个专业都有的教师资格证书。2004年,美国在原有教师资格标准的基础又做出了新的调整,如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性、学科知识、关注特殊儿童教育、测评儿童发展以及教学策略研究等。随着新的教师资格证书的推广,各州建立互认和合作,保证了城乡师资均衡发展,有力保障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育质量。特别指出的是,美国分权地方政府,对幼儿教师入职质量的监控通过各地方政府的严格把关和教育团体的监控完成的。

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在招聘教师要经过严格的筛选过程。根据岗位要求条件招聘信息,按照程序筛选和考核,从求职者的资格证书、学历以及综合素质等来审批确定。被确定聘用的幼儿教师并不是最终确认,要经过一定时期的聘用期,通过工作中的表现来确定该教师是否完全胜任再教育机构的工作。试用期的考察时新近教师接触实践的过程,每一次的评估能让实习者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地完善和改进,提升自己适应环境能力以及专业素质。最后,由多元评价主体评审和鉴定幼儿教师能力,评价主体包括本专业专家、管理者、家长以及幼儿,从多方面来评估,这样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了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加强培训,保障在职教师质量提高

教育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教师也要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来满足社会需求。在职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技能引领和传输作用。在美国,幼儿教师的师资培训和我国一样,是由社区学院、大学教育学院以及专业培训来承担的。培训机构会根据不同层次的师资水平实际需求,来设计出多元的培训项目供老师们选择,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美国的幼儿教师培训,按照培训机构来说,可分为两部分,专业培训和学术培训。专业培训是由幼儿教育协会来组织承办的,开发的培训项目有助于教师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同工作实践相结合。项目设计由三种培训模式组成,分别是在线自定步调的学习、面对面培训,以及光盘式自定步调的学习 [3]。除了之外,教育协会组织实施专门针对于管理者的培训和一线幼儿教师适应性实践培训。

学术培训指的是高等院校如大学和社区学院组织的培训,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来实施不同类型和特色的培训项目。例如,斑克街学院和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幼儿教师培训以建立坚实的幼儿发展和早期学习知识基础而闻名美国;纽约大学和奥本大学则以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倡导自我概念形成、档案袋评定等建构式的幼儿教师培训等 [3]。在职培训满足了幼儿教师专业提升的需求,特别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计划,保障了农村幼儿师资质量。

四、改善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政府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农村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的途径,逐步完善幼儿教师发展机制,从而达到普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目标。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城乡互动的教研机制,为城乡幼儿园教师建立交流平台。农村幼儿园可以到示范园进行观摩实践,与优秀的幼儿教师进行园本教研活动,交流教学、保教经验。示范园的骨干教师也可以到农村幼儿园进行送交下乡活动,将办学理念和经验给予分享和交流。有的幼儿园组织一课两上活动,即在听完示范园教师的授课之后,农村教师在学习名师授课基础上备课上课,让大家在点评和研讨,在大家给出意见之后,再上讲台讲课。这样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找到教师自身的不足,及时修正,不断训练,促进其专业成长。这样的教研活动可以一学期组织5—6次,让农村的幼儿教师都有机会参与互动。其次,改革农村幼儿园管理体制,将其从前乡镇管理体制转变为县区管理,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统筹委派参加市级、省级幼儿教师培训。解决幼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专业培训。第三,在农村推广远程网络继续教育模式。建立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推广这种学习模式,将课程资源、专业资讯等教育资源上传至网站,让农村幼儿教师在网络上分享资源和交流。利用电视台专栏幼教频道开设专业课堂。远程网络继续教育模式能够解决路程远、经费少以及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4]。

(二)强化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养

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幼儿教育发展,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政策原因,城乡幼教师资质量还存在着差距。对于农村幼儿师资要不断地加强,以示范集中幼教培训来引领,建立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一方面,加强幼儿教师学历的提高,特别是民办幼儿教师,好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凭借着一些教学经验在上课,幼儿“小学化”倾向严重,通过学历教育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加强幼儿教师的职后培养,根据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外幼儿教育的优秀经验,建立农村幼儿教师名师计划,积极开展幼儿骨干教师培训计划,以骨干带动全面,来提升幼儿教师整体水平。

(三)加大政府对农村幼儿教师专项教经费投入,建立同岗同酬机制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是保证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手段。平衡城乡幼教水平,要加大对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经费要朝着农村倾斜。加强对农村乡镇幼儿园的建设和投入,保证农村幼儿有学上。建立农村幼儿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为继续教育提供保障。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薪酬,也是加强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激励方式。目前幼儿教育尚未正式纳入义务教育的范围,对农村幼儿教师的身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长期以来,幼儿园教师没有核编依据,不仅编外的幼儿园从业人员,其身份、待遇、劳动保障等问题难以解决。

随着国家开始重视幼儿教育发展,目前制定了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为公办园教职工编制核定、公共财政核拨幼儿园相关经费提供了政策依据,解决了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力加强了公办园教职工队伍建设,对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建议跟公办教师一个待遇,这样激发农村编外幼儿教师工作积极性,便于规范幼儿园编制管理,促进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促进校地共建和农村幼儿教师本土化

首先,加强高校和地方密切联系,将高校的专业知识和办学经验等教学资源以“送教下乡”方式传输地方幼儿园。通过省市级教育行政机构每年定期在学前领域幼教专家、特级教师、一线优秀教师到区县、县镇幼儿园授课,为更新农村幼儿教师交流理念,提高教学水平而提供专业的培训。其次,组织城乡幼儿教师互动活动。城市示范园幼儿教师可到农村幼儿园支教一段时间,为农村幼儿园提供专业指导。农村幼儿园教师也可以交换到名园去观摩学习,从管理模式、保教经验以及课堂技能等方面不同程度地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第三,发掘农村幼儿教师本土化资源,加强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从农村学前教育的实际出发,在省内招收一定数量的免费师范生,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将来毕业位本土幼儿园提供专门师资。在此基础上,发掘本土资源,寓乐于教,将本土文化传递到课堂里,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琴.农村幼儿教师的生存环境及相关建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7,(4).

[2] 窦丽丽.制约农村幼儿教师发展的因素与解决对策[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第5篇:新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

0.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居民对生活热水的需求十分强烈,太阳能热水器市场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增长率高达20%-30%[1],增长速度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地方[2]。

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农村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太阳能热水器市场已经从城市转向农村。以低层建筑为主的广大农村地区为我国太阳能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根据农村家庭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数量与家庭收入的关系分析预测,到2010年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总量将达到1亿㎡[3]。农村成为我国太阳能热水器市场迅速发展的基础。

但是我国新农村太阳能热水器在安装与使用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综述了我国新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与使用现状,指出太阳能热水器在我国新农村将大容量化、一体化、全面普及的发展趋势。

1.新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现状

选取的调查地点均为新农示范村或小康村,能够代表全国普遍新农村的建设方向和发展趋势。通过筛选本次调研选取了安徽省当涂、东至两地的9个示范村进行实地调查,并参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调查的4个新农村示范点[3]和粤北农村新型能源调查的曲江马坝镇圳背示范村[4]的调查调查结果,来了解目前我国新农村太阳能热水器的现状。

调查问卷设计多个方向,包括新农村建筑形式、建筑节能、家庭用电系统、冷热水系统以及家庭收入、支出项目。涉及太阳能热水器项目主要有:容量、价格、安装、服务、相关设施的完善程度、辅助能源以及满意程度等。

其中居民热水设施信息表及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满意度表分别见表1、表2.

表1新农村居民热水设施信息表

 

序号

项目(平均每户)

平均每户

1

太阳能热水器容量

220L

2

集热面积

2.3㎡

3

太阳能热水器价格

2800元

4

盆浴

50%

5

淋浴

100%

6

第6篇:新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现状;问题;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12-0023-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12.05

一、引言

构建一个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农村金融体系,是适应我国农村地区多元化、多层次金融需求的必然要求。事实表明,尽管经历与新中国年龄几乎相同的长时间发展,我国农村合作金融远未达到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理论上存在对农村合作金融生存土壤的质疑,实践中部分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也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保持消极态度。2014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化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三农”职责的同时,突出对新时期我国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进行了安排和部署,肯定了合作金融在农村金融系统中的作用,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有了新的重大政策导向,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将是当前农村中最有生命力的金融事业[1]。因此,在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方兴未艾之时,研究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构建我国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和促进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新型”,是与过去曾经失败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相对应。这两类机构因政府干预过多,忽略了社员的主体地位,最终轮为政府的金融工具,导致其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财务状况难以为继,最终导致农村合作基金会被清理关闭,农村信用合作社则向商业化、股份制方向改革,已丧失了真正的合作金融性质。

按照国际通行的合作经济原则,结合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笔者认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指农村低收入弱势群体,为解决自身信贷约束难题,以入社者的股金为资本,实行民主管理、为入社社员提供资金互助而自愿联合组建的一种合作经济组织。其特征主要有:一是社员是合作金融的“主人”,即合作社成员具有客户和所有者的双重属性;二是信用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制度的民主管理,而不是按股权进行投票;三是信用合作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资金占用费(利率)一般比商业性金融、民间借贷低,体现合作精神;四是盈余用于公共积累,一般不进行分配。

三、我国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必要性

(一)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能有效地降低农村融资交易成本

商业性金融机构往往看重借款者的抵押品、信用状况等显性因素,而这正是农村低收入群体所缺乏的,导致了商业性金融服务这部分人群的交易成本过高,不能有效地服务农村经济。我国农村的信用特征主要表现为熟人社会信用,即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信用,从信息角度上讲,属隐性信息。新型农村合作性金融的制度优势在于其运作正是基于农村熟人社会信用和声誉约束,不需要抵押品和显性信用信息,通过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关系将单个农户面对各种商业金融组织产生的大量交易费用内部化,极大低降低了融资的交易成本,从而能够实现良性发展[2]。

(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时代要求

我国农村小农经济的特征明显,如何将分散、弱小的小农经济引向市场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劳动、技术与信息进行联合的专业生产合作社大量涌现,作为政府大力鼓励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论是其在产业链上的纵向发展壮大,还是其在业务经营中的赊购和赊销,都为合作金融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不仅形成了农户生产的互助合作关系,而且还形成契约和信用共同体,增强了应对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使得农村经营体制和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为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和农民的致富提供了重要的组织载体,极大适应了我国小农经济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3]。

(三)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是缓解农村融资困境的关键环节

从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现状看,主要依赖商业性金融机构(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信社等)向广大农户提供信贷资金。但商业性金融是以盈利为目的,注重是风险防范和盈利追求,这与农户贷款小额、分散的高风险、高成本显得格格不入,实践中也显得困难重重、停滞不前,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根本解决,有些地区农户信贷服务甚至呈现弱化趋势。要改变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亟需增加金融组织和制度供给来提高农民合作金融组织化程度,打破农户面对银行机构市场交易地位低下和银行面对分散农户市场交易成本高的瓶颈问题。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借助其在资金上的互助合作以及作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回归农村的中介作用,从根本解决农户特别是低收入农户的信贷约束问题。

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村基金会被取缔至2006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开展建立“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试点工作之前(2003年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始市场化全面改革),这段时间我国正规、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合作金融处在一个空白发展阶段。之后,随着2006年国务院扶贫办“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银监会“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同时试点,我国新型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合作金融才开始出现。此后,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金融纷纷出现。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动力既有来自于民间的自发组织,也有来自于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的主动推动,由于外部推动力度和主体综合能力的差异,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形式呈现多元化。根据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否纳入银监部门或地方政府统一的监管框架范围,将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分为“正式”、“准正式”和“非正式”三种类型[4]。

(一)“正式”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正式”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选取了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6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的试点工作。2007年1月,银监会出台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对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机构设立、社员和股权管理、组织机构、经营和监督管理及合并、分立、解散、清算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2007年10月,银监会又出台了《关于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范围由内蒙古、吉林、湖北、四川、甘肃、青海6个省(区),扩大至全国31个省(区、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的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由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准入门槛相对较高、监管较严,发展势头并不快。截至2013年底,全国农村资金互助社仅49家,“杯水车薪”般的数量难以满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海量的资金需求[5]。

(二)“准正式”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

“准正式”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指在银监会颁布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框架之外成立和运作,游离于银监部门监管,但与之同时得到来自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参照准银行业金融机构模式运作的,其较高的准入门槛限制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为推动广大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准正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出现了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贫困村村级资金互助社。2006年5月,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建立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了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4个省区试点成立贫困村村级资金互助组织,目的是为了探索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新模式,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农户发展资金匮乏问题。互助资金实行“民用、民管、民借、民还,持续使用和滚动发展”的原则,资金来源渠道:一是专项财政扶贫资金,平均每个试点村15万元的额度;二是鼓励贫困村村内农户以自有资金入股或采取赠股等其他方式。目前,贫困村村级资金互助资金组织在贫困市县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较快。另一种是依托专业合作社或供销社建立的资金互助社。为缓解专业合作社或供销社成员融资难,在地方政府部门支持和指导下,专业合作社或供销社成员自愿入股而建立起来的合作金融组织。不同于银监部门监管框架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其是在合作社或供销社内部发展起来的,服务对象不仅有互助会成员,也有非互助会成员的合作社成员;虽然没有取得银监部门的金融业务经营许可,但一般得到了地方政府对其的扶持和认可。由于其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主要形式。

(三)“非正式”的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

“非正式”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指在银监部门和政府部门扶持和监管框架之外发展和运作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这类资金互助社由农户、农村小企业等市场主体自愿出资入股,带有自发性质的合作金融组织,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社区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这类合作金融组织情况较为复杂:有的独立运营存在的,有的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成立的,有的变相吸收社员或非社员储蓄,而有的,却不吸收社员储蓄,但它们均未获得银监部门的金融业务许可证。有的没在政府部门登记注册备案,有的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有的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其发展数量较多,是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源于2006年,经过7年多时间的实践,发展势头较快。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暴露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存在如立法保护缺失、投资逐利动机强烈、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及风险防范措施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一)相关立法滞后,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法律地位未明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社会中的任何经济行为都需要法律的保护和规范。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法国和美国等国都有较为完善的有关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律法规[6]。反观我国,2006年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只对农村的生产合作和消费合作提供了有法可依。此外,2007年银监会出台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也只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营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但上述两个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各种产权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权、责、利等作出明确规定。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来清晰界定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经营范围、目标宗旨、组织架构和盈利方式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仍缺少应有的法律保障。虽然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从事的是金融类业务,但又不具备合理明确的法律地位,这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部分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经营不规范,社会资本逐利动机强烈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要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在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的前提下,推动社区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但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现状看,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产权形式呈现多元化,既有“正式”的合作金融组织,又有“准正式”的合作金融组织,还有大量“非正式”的合作金融组织。由于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产权形式的多元化,导致各合作金融组织的管理经营水平良莠不齐,一些参股的社会资本为了牟取利润,打着办合作金融的名义成立互助资金组织,采取高息对外揽储、支付高额固定回报并参与跨地区、跨行业的投资活动,背离了其合作金融的初衷和宗旨,使合作金融组织不是为农民服务,而是为投机资本服务。甚至少数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出现了非法集资的苗头,极大地影响了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舆论环境和发展前景。

(三)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壮大

从发达国家发展农村合作金融的经验看,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是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目前在我国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税收优惠支持不足。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扎根于农村、服务于社员,经营范围和经营能力水平有限,致使其盈利水平普遍较低。在此情况下,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并未享有优惠的税收减免政策,极大地制约了其提高盈利和资本积累的能力。二是资金支持渠道不畅。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暂未被允许进行同业拆借和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融资业务的权利,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面临抵押物不足制约,导致其持续经营的资金压力较大[7]。

(四)风险防范措施不健全,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存在风险隐患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普遍具有“规模小型化、资金实力不强”的特点,在满足分散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也存在各种风险隐患。一是操作风险隐患大。由于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经营管理手段落后,内控制度不健全,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突出,信贷审批违规操作情况较多,导致贷款发放较为随意性,信贷风险隐患大。二是是风险防范措施不健全。一方面目前我国仍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如果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由于经营不善或其它原因而出现倒闭时,就难以保障社员的存款安全;另一方面大多地方政府并未建立专门针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风险补偿基金,当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集中爆发风险时,将难以得到有效处置和化解。

六、促进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法律体系,明确其法律地位

国外的发展经验充分表明,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和完善离不开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发达国家在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初期就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法规,如美国的《联邦信用社法》、德国的《合作银行法》和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法》等,这些法律对本国的农村合作金融的规范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法律保障作用[7]。因此,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借鉴发达国家有关农村合作金融的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和出台《农村金融合作法》、《农业保险法》、《农业信贷法》、《农村合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在法律上明确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性质、市场准入、经营宗旨、业务种类、监管方式、政策扶持、税务优惠和合并、撤销等方面内容。从法律上确保其合法金融机构的正式身份,赋予其独立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地位、规定其应承担的相应义务及保障其在发展中享有的各项权益,从而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规范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坚持合作金融的本色,不脱离服务“三农”的宗旨

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仍坚持合作金融互助的本色和服务“三农”的宗旨,但也有少数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背离了合作金融的初衷和服务“三农”的宗旨,一味地追求盈利目标,经营管理出现混乱。因此,为规范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坚持自愿合作原则。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宣传和相关培训工作,普及合作金融的基本知识,激发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农民的选择权并在其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成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让农民充分了解该组织是金融互助的组织,并非高盈利机构,防止逐利资本大量涌入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二是坚持服务“三农”原则。任何产权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形式都要坚持“取之于农,服务于农”的宗旨,不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三是坚持民主管理原则。产权明晰是实现民主管理的基础,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产权应归全体社员所有,社员可参与直接管理,社员大会拥有最高权力,社员享有一定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防止合作金融组织被少数人利用,导致社员的正当权益被侵蚀。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

1.畅通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资金渠道。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面临的最大现实困难是资金不足,仅靠社员股金、自身积累和财政扶贫资金,难以支持其正常资金需求,亟须补充和畅通资金渠道。首先是统筹各类财政涉农资金及支持合作社发展财政专项资金,作为铺底资金,无偿拨付给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使用,并建立配套监督机制。其次建立政策性“三农”担保公司,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外部融资提供担保,促进政策性、商业性金融资金回归农村。第三是明确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向中央银行借款资格,中央银行对信贷投放效果较好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同时,允许实力相对较强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进行同业拆借。

2.加强和完善财政支持力度。一是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贴息,对其借款及社员贷款同时给予财政贴息,以减轻其融资成本,体现并增强互助精神,吸引社员入社,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政府应在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审批筹建、登记注册、信息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其创造更好的外部经营环境[8]。

3.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方面的规定,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研究出台针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具有保护性和扶持性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便提高其盈利和资本积累的能力。

(四)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体系、风险防范和处置措施,保障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健康规范发展

1.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监管体系。首先,尊照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明确地方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监管职责,加快建立新的合作金融监管机构。作为监管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银监会,不适合监管合作金融组织,建立在银监会框架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监管职能应交由新监管机构负责,统一管理。其次,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其柔性处理成员内部各种关系和对合作金融组织金融活动的自律监管作用,对行业违规者和失信者进行公示和惩罚,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引导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更加规范发展。

2.建立完善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首先中央银行应探索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以增强社员对合作金融组织的信心,保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其次建立风险担保分散机制,建立由政府、企业、民间资本、银行等多方参与的再保险和再担保制度,发展多主体分担风险机制,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最后地方政府应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专门用于防范和处置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出现的系统性风险。

总之,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作为一项金融创新的尝试,应在其立法保护、政策扶持、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国情的农村金融改革之路,着力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进而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好农村社会扶贫事业不断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徐详临.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清除障碍[N].农民时报,2014-03-15.

[2]陆磊.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回溯与重构[J].21世纪经济报道,2014(6).

[3]李想.创建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路径选择[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

[4]夏英,宋彦峰.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社进入类型及其发展现状[J].中国经贸导刊,2013(19).

[5]王曙光.普惠金融视角下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农业合作社,2014(4).

[6]尹波.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山东省临沂市的调研[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3).

第7篇:新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合作社;教育;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张亿钧(1962-),男,安徽绩溪人,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农民教育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1)33-0043-04

供销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织载体。供销合作社是直接服务“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引导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搞活农村市场流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依托力量。供销合作社肩负着多项职能、多重角色的特殊使命,决定了供销合作社的命运与“三农”的命运天然地联系在一起,决定了供销合作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合作社发展实践证明,人才是兴社之本,而人才关键在教育,合作社的教育对于合作社的发展至关重要,关乎其生死兴衰。2011年6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指出:“进一步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发展行业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全面实施‘科教兴社’和‘人才强社’战略,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实现供销合作社新的跨越式发展”,“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供销合作社从业人员和农民素质,已成为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十分紧迫的任务”。因此,只有高度重视合作社教育,构建完善的合作社教育体系,发展供销职业教育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和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

一、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培训现状

近些年来,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从总体看,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离新农村建设、供销合作社事业发展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还有很大差距,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从系统教育角度看,我国供销合作社人才培养大多依靠供销系统内所办的学校,曾有安徽财贸学院和山西财经学院两所普通本科高校、一所管理干部学院、几百所供销学校。随着供销合作社的发展陷入低谷,出现学校招生难,学生就业难现象,为了求生存,大多数供销学校改旗易帜而去掉了“供销”字样,面向市场办学。这些学校,一些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一些下放给地方政府后合并升格为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以适生存,调整办学方向,修订培养方案,完全失去供销合作之特色。即使两所办学历史悠久、实力较强的普通本科高校也下放给了地方,并且那些具有合作社特色的、全国唯一的合作经济专业也被撤消,合作社教育体系受到很大的削弱。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一些高等财经院校和农业院校曾经开设过合作社专业,但在“”期间停顿了近二十年,导致目前出现断层现象。1987年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科目录》中曾增设与合作社相近的合作经济专业,招生属性为试办,至1993年才被确定为正式招生;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8年颁布)》等文件的通知中合作经济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没有出现,从而停止了招生;即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教育部2007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的公布结果中,全国各高校申请新设置和调整的1711个本科专业中,仍没有合作社专业。尽管目前还有少数高校仍保留有合作经济专业研究生、专科的招生,如中国农大的农村合作经济、安徽财大的农业经济与合作经济、华南农大的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云南民族大学的合作经济理论研究,但因没有本科层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出现分化和断层现象。而且,合作经济专业属于经济大类,与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所需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方向不相符,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直至2008年3月,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培养合作社高级人才的专业学院,它的成立填补了我国合作社高等教育的空白。2009年1月起,合作社学院作为尝试,在青岛农业大学内部所有专业的四年级毕业班学生中招收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班学员,成绩合格者,由青岛农业大学颁发合作社专业方向课程结业证书。

由此可见,尽管能为合作社培养人才的学校,无论是高等院校,还是中等专业学校,存在着办学主体分散、数量有限、层次断层、体系性不强等缺陷,很难形成优势突破。

二、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缺乏特色,难以满足合作社发展的需求

从表面上来看,各类学校、培训机构都十分重视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但仍存在着问题,主要有: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合作社教育没有真正地得到重视,从专业设置上可以看出,目前仍处在断层阶段,致使我国合作社教育无论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方面,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几乎为空白,岂能有特色之说;二是由于缺乏深入调查研究,不了解合作社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究竟所需什么样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如何培养等问题研究不够,并且存在着重学历教育,轻在职培训的倾向。因此,合作社特色教材短缺、合作社实践经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专业断层等现象,严重影响合作社教育培训实效,难以适应合作社蓬勃发展的需求,甚至成为合作社发展的瓶颈。

(二)供销合作社缺乏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

合作社教育涉及国民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无论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无论全日制教育,还是在职教育都有涉及。目前,我国合作社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合作社所开展的教育培训是零散的、偶发的、短期行为的。至今国内仅有一家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存在突出的矛盾:一是存在合作社需求大量人才与合作社缺乏教育资源的矛盾,导致缺乏合作社急需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供销学校改旗易帜而去掉了“供销”字样,或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或下放给地方政府,且合并升格为综合性的职业技术学院,同时撤销合作经济的特色专业。因此,目前能为合作社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中等学校甚少,不能满足合作社蓬勃发展人才需求。二是存在合作社迫切需求人才与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就业的矛盾,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亟需人才的培养。客观上合作社地处农村,条件艰苦,待遇较差,缺乏吸引力。同时,不健全保障机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导致了合作社紧缺专业的毕业生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合作社发展需要。三是存在合作社人才培训形式和内容上与实际需要相脱节,人才培训出现重形式,轻实效的的现象。

(三)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深入、行业衔接不紧密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院校应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和老师的实践能力。虽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积极性较高,不断地探索并实践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但由于企业与学校责、权、利不明确,企业担心承担学生和教师存在的风险及损失,而企业积极性不够。因此,从总体上看,校企合作缺乏有效、完善的机制,难以达到应有的尝试和广度。

供销合作社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至关重要。特别是国务院40号文件颁发以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得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由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脱离行业,未能深深扎根行业,没有行业特色,而职业院校发展缺乏行业企业强有力的支持,职业院校与行业的衔接不太紧密,为行业培养人才的职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输送给行业的职业人才较少。比如2010年全系统新增的23万人,绝大部分来自系统外院校。

(四)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投入不足,效率不高

尽管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政策及财政扶持力度很大,但由于大多职业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与部级示范校的要求相距甚远,经费不足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因素。还有职业教育存在多头管理,行业办学被边缘化而致系统学校经费紧张之因素。一些地方省属、地方学校,由于主管部门、主办行业的不同,学校级别、经费标准也不同,致使教师待遇、职称评定标准的差异,甚至毕业生证书等级、工作身份及待遇的不公平,由此导致同类学校的政策不同,引起诸多矛盾。

目前,农民合作社发展甚快,可教育培训的总投入甚少。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合作社本身为提高产出质量、产出水平而开展的生产技能培训投入,其使用效率虽较高,但总量很少;另一部分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出于扶持教育培训的投入,其投入少,且使用效率差,能真正投入到社员身上就微不足道了。因此低投入、低效率而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举步维艰。

(五)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教师结构不合理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的宝贵资源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目前,职业院校面临着“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专业任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制度落实不到位,其培训和技能提高力度有待加强。职业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理论教师会讲课却不会实操,聘请的实操教师会操作却不会讲课的现象,即“双师型”教师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主要原因:一是经费和编制不足,学校对企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没有吸引力,主要通过内部挖潜培养 “双师型”教师,导致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二是一方面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又招不到专业对口的师资;三是学校发展速度与师资编制缺乏的矛盾,导致结构性教师缺失,甚至成为教师队伍扩大的重要因素。

三、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的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对策

(一)构建适应新时代合作社教育体系

世界合作社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合作社教育,且认为合作是国民性的重要体现,甚至在中小学基础教育过程中开设合作社知识基础课,将合作社意识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把合作社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并拥有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如:丹麦合作社教育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最大特点是形成了完整的合作社教育体系,其包括初等教育、城市学生的预备课程、农业基础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农业连续教育四个层次。美国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构建了以农业高等院校为主导的合作社教育体系。俄罗斯消费合作社中央联盟(相当于我国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拥有3所大学、3所学院以及70多个中等技校,可开展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年培训人员达到16万人之多。俄罗斯合作社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大学,也是俄罗斯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它在全国18个城市设有分校,在校生近4万人,可以开展从本科生到博士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目前,我国合作社教育几乎为空白的现状,已无法满足我国合作社事业迅速发展和巨大的人才需求,因此,构建合作社教育体系非常必要和紧迫。

我国借鉴发达国家合作社教育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合作社教育体系。笔者认为,我国的合作社教育体系:一是构建以供销合作社系统院校为主的、相对独立完整的合作社教育的院校框架系统,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合作理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合作社多种教育培训,重点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二是构建以农业系统院校为主要支持的、注重与现代农业科技紧密结合的、合作社农业科技教育系统,包括现代农业各种技术知识及应用的教育、培训和推广工作;三是合作社教育纳入中小学、高等普通教育中,把合作社意识、合作社知识及合作社理论教育作为国民系列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四是构建以农村成人教育、各类职业学校及培训机构为框架系统,以加强合作社知识教育;五是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在党政干部培训过程中将合作社课程列为必修课,使各级党政干部能够了解、掌握合作社知识,提高其对合作社的认识度、支持力度,尤其是直接面对农民的基层干部,这更有利于合作社的发展;六是恢复两所原供销合作总社所属大学和高等农业院校为主要依托,并组建全国性的合作社大学,对大专、本科、研究生及博士层次的合作社专业建设与发展作出规划,构建合作社学历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高层次合作社专业人才,从事合作社理论的教学研究。

(二)加快改革创新,打造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适应需求人才

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及培训机构要顺应新形势发展,加快体制和制度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打造供销合作职业教育特色,培养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农村实用性人才,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一是办学模式的改革创新。着力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相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对接,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能力。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着力实现教学活动“三个结合”,即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开发结合,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三是加强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探索贴近“三农”、服务“三农”、融入“三农”的重点和特色专业设置与建设,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教育部和供销总社联合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合作办好一批涉农和直接服务于供销合作社的特色专业,并依托这些特色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四是加快特色教材开发。加大特色教材开发的资金扶持,加大专业课程改革力度,积极探索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的机制,开发涉农及新农村建设的实用、科学的特色教材。重点建设一批以服务“三农”和“新网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学校。

(三)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加强行业衔接

各级供销合作社要为职业学校搭建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构建职业学校与相关产业、企业的协作机制,推动“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促进供销合作社事业、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发展。并加强相关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建立有效的、完善的机制,明确企业与学校责、权、利,提高企业承担教师和学生实训的积极性,引导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和实训指导,促进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为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化和打造全新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急需紧缺的高技能、实用人才,调整办学方向,重点建设一批以服务“三农”和“新网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为特色的职业学校,培养“新网工程”建设急需各方面专门人才,并积极承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等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任务。此外积极参与“县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四)加大职业教育投资,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尽管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政策及财政扶持力度很大,仍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经费不足成为制约供销合作教育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首先,通过立法措施扶持、支持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发展,要切实建立合作社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多方筹资”的职业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其次,要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教育培训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发改委、财政等部门支持,探索供销合作社职业学校享受公共财政扶持的机制和办法,逐步提高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多渠道筹措经费。第三,加大对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各级供销合作社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承担相应费用。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资金应切实用于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第四,整合资源,探索学校自建、校企共建、企业自建、向学校开放等多种形式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模式,多方分担实训基地建设成本,组织实施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建设一批供销合作社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一批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一批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评聘制度创新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供销合作职业教育尤为重要,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推动合作社事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完善政策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笔者认为:一是采取有效方式,切实培养一批既精通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又具有熟练掌握实践操作能力,且在行业颇具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二是校企或政府支持合作培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行业能工巧匠,让其到高校进修,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理论水平,聘请为职业学校兼职教师;三是通过培训,培养出一批既能熟悉中央、地方有关政策法规,又能掌握合作社组织、经营管理方法,能够指导、解决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辅导教师队伍,以推动合作社事业的发展。第四,改革创新教师评聘制度。即改革教师职务评聘办法和考核标准,将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与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逐步扩大专业课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重;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吸引优秀人才、稳定师资队伍的良好机制。此外,还要师德教育,注重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发挥高校优势培养高水平师资,总而言之,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批供销合作社的职业教育专家、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是推动合作事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乔为.中国式合作社教育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0(04).

[2]余茂辉.教育和培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推进器[J].高等农业教育,2008(03).

[3]郑丹.国外合作社教育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09(08).

第8篇:新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农村小学教师 专业发展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081-0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提升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明显的暴露出来。

一、领悟课改新精神,追根求源找问题

1.领悟课改新精神,反思教学新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并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这是教育教学思想一次伟大的解放。如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数学素质多维评价指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指标上的发展,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促进其综合应用数学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归宿,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教学工作中的核心部分。只有学生敢“创”,乐意去“创”,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才会利用丰富的想象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新课标更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以人为本。而信息时代学生的个体差异呈现出不同见解以及教材的灵活处理让学习滞后的老师处于被动地位,很难适应新课改精神。

2.探究师资新现状,追根究源挖症结。(1)大部分乡村小学教师的老龄化严重,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能力及时提高。很多村小的老师平均年龄接近五十岁,部分老师已经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和平稳退休、安享晚年的心态,使整个学校的教师学习氛围严重受到影响。(2)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或者很多年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育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谈不上专业水平发展。(3)教师的学习意识不强,专业精神匮乏。部分教师满足于做“教书匠”,缺乏专业归属感和专业成就感,缺乏专业发展动力,碌碌无为,得过且过。(4)少数教师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一门心思只想赚钱,做兼职,把教学当副业,心态浮躁,不能静心做学问,安心搞教研,不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对教育教育完全处于迷茫混沌之中。(5)近年来新招聘的年轻教师中女教师占90%,一来她们只把教师这个职业当饭碗;二来家与学校比较远,每天奔波于学校和家之间,家务、孩子、老人需要照顾,承受的压力大、负担重,无暇顾及本身的专业发展,只能一味的啃“老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进取精神不足。(6)校际之间、学科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均衡。一方面多数农村学校缺少专职的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和外语教师,无法正常传授专业知识;二来由于农村条件差、待遇差、上班离家远,许多教师不安于农村教师的岗位,只把这个岗位当跳板,根本没安于学习,提升自己专业水平。

二、夯实教师专业基础,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1.增强职业认同,提升幸福指数。人发展的动力源于人的思想。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源于教师对职业的热爱、成就感、归宿感。其一,让学生的尊重和敬仰使教师获得成就感。教师一个重要的劳动成果是收获真挚的感情。人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学生时代培养的感情尤为真挚。师生心与心之间的呼应就像人们在群山之中得到的回声一样,教师对学生心灵的高山呼唤:“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生也会在心灵深处回应:“我尊重你,理解你,关怀你……”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师恩感情回馈活动,让学生说出对老师的爱、尊重,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才会被唤醒,增加付出和学生的动力;其二,学校工会多组织谈心会、交流会,倾听教师的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感觉到归宿感,认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其三,学校或教育部门要多组织教师听励志演讲,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动力,起到引领作用。只有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提高了职业幸福指数,才能提高专业发展的意识,自觉自愿的学习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

2.开拓教师视野,促进专业发展。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逼近,老师的紧迫感也在日益加强。他们也慢慢意识到不学习就会落后“挨打”,部分教师已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对原有经验和现实的问题解决策略不断整合、扬弃和创新,最终建构一种集教学、学习、研究和创新于一体的职业生活方式。学校应该弘扬和激励这一部分老师的学习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的行为带动全体教师自觉学习。慢慢让学校形成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学校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凝聚和导向作用。

3.提供展示平台,营造发展氛围。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让学习成为生活、工作的一部分,让学习学习成为责任,教师更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教师任重而道远,只有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开拓视野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要为教师读书提供更大的支持,实施教师读书工程,引导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引领下,实践先进教学经验,学习成功做法,在读书中理解、感悟、反思、研究、交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不定期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给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营造读书的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开展协作研讨,推进发展进程。现代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不要成为“教书匠”。要懂教育理论,用理论支持实践教学行为,强化科研意识,要会研究,懂研究,出成果,在研究中提高,在研究中把握新方向,在研究中成为名师。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要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开展校与校、师与师、生与生的交流活动,多举办一些有实效的教学研讨、教学展示、教学联谊活动,让教师在宽松、民主、开放的学术研究氛围开展平等对话,合作交流,把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困惑、矛盾在交流中得以解决,从而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5.发挥课题研究,力推专业发展。学校要大力提倡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现论的指导作用,深入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并发挥参研人员的示范作用,加强科研管理的规范作用,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成为研究型教师。

6.举办竞赛活动,发展促就名师。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应多举行各种竞赛活动,如:优质课竞赛、论文评比、说课比赛、制作课件竞赛、教学设计比赛、基本功竞赛,以竞赛活动为载体,给教师搭建提升的平台,让教师在各种竞赛中展现特长,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总之,教师的专业发展决定学校教育水平的质量和高度,只有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才能更好的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9篇:新农村发展现状范文

前段时间,我们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理思路、解难题、转作风、促发展”为目的,到祝家庄村进行蹲点调研。通过分类座谈、实地考察、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掌握了村情民意,充分了解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该村块状工业经济的发展,给了我们许多重要启示。

一、祝家庄村块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祝家庄村是著名的英台故里,位于上虞丰惠镇西北部,由原蔡岙、后龚、前龚、兴隆4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7.9平方公里,山林面积6500亩,耕地面积1800亩;全村共有人口2584人,农户877户,党员103人,村民代表116人。2006年全村实现工农业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1164元,是上虞市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祝家庄村的块状经济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产业优势明显。全村现有劳保企业110家,手套机2500台、袜机1200台,从业人员近5000人,2006年实现销售12亿元,出口6230万美元,是上虞的劳保用品生产基地,在区域内有较大知名度。经营格局合理。劳保块状现有产值3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5000万元左右的6家,带动了100多家中小企业和家庭加工户,形成了“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主体、家庭作坊相配套”的发展格局。发展势头迅猛。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3年都保持15%左右的增长速度。据调查,目前该村有15家劳保企业有扩大再生产的愿望,有8户农户希望发展新企业,发展后劲很足。

二、块状工业经济发展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祝家庄村劳保块状经济对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祝家庄村的产业结构中二产占绝对地位,近3年对GDP的贡献均在98%以上;一产基本保持在0.3%左右;三产份额虽然很小,但产值和占比近3年呈倍数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加快提高农民收入。祝家庄村劳保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更多的村民从一产中转移出来,而且极大地带动了老百姓致富。据调查,祝家庄村共有劳动力1600人,其中从事块状经济1438人,占劳动力人数的89.9%,纯务农只有75人。同时,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二产收入的比重连续3年达98%左右,说明村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块状经济。

3.促进农村面貌改善,加快农村社区形成。祝家庄村共有从业人员5000人,其中外来人员3400人,占68%。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不仅推动了块状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加快了人口的集聚,促进了农村新社区的形成。另据统计,2006年祝家庄村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270万元,其中村里经营业主捐助达80万元,占29.6%,体现了块状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反哺作用。

4.促进农民素质提升,加快乡风文明进程。由于劳保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进入的门槛不高,从业人员中甚至有不少老人,全村形成了全民创业的动人景象。多数农民“洗脚上岸”,从纯务农中转移出来,进行有组织的工业化生产,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提升自身的学习意识、集体意识、纪律意识,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和组织化程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祝家庄村劳保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现阶段发展块状经济遇到了土地、劳动力要素制约,对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不够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不够好,农村社会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产生了一些不和谐因素,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研究农村块状经济的带动作用及制约因素,从更高的层次上谋划和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发展块状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破解农村块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要素制约,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的路子,是统筹“生产和生活”的必然要求。从祝家庄村块状经济的情况看,企业加快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有着规模扩张的用地需求;而且大多数企业“厂居合一”,影响安全生产和生活质量,有着环境转移的用地需求。但在现阶段,土地供给显然难以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的新路。我们认为目前可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腾笼挖潜”,把块状产业链中那些便于手工加工的生产环节进行转移扩散,充分利用欠发达山区的剩余劳动力,积极发展千家万户的家庭经济,达到既腾出生产空间,又促进脱贫致富的目标。二是“旧笼盘新”,充分盘活村内闲置场地、空关房屋,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废弃地整理,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为块状经济提供发展空间。三是“建笼引企”,由村级集体推动,以村级集聚点或工业小区的形式,搭建发展平台,进行集中生产;或引入社会资金建设标准厂房,实行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实现集约集群发展,提升块状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启示二:依托农村块状经济发展所积累的物质基础,走项目反哺、优势转化的路子,是促进“民富和村强”的现实途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像祝家庄村,这些年块状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具有了丰富的民间资本,但“个体富集体穷”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村年收入仅15万元,连正常运作都难以保障,建设新农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把经济发展的优势转化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优势,建立合作双赢的造血机制,可构建这样三种模式:一是“反哺式”。就是要想方设法通过竞争机制、项目冠名、荣誉激励等形式,充分调动和唤起本村企业主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直接投资村级公共事业,参与村庄建设。二是“合作式”。就是要充分依托企业的资金、人才、科技,对村级集体握有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资产进行经营性开发,以股份制等形式,联合建立项目实体,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三是“配套式”。块状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有整个产业链方面的配套,同时还需要有人员、劳务等后勤服务方面的配套。在这方面,村级要充分发挥其在组织、人缘、地缘、信息上的优势,通过集体出面,开展劳务、业务等中介服务,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启示三:顺应农村块状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化,走社区建设、管理服务的路子,是满足“和谐和保障”的内在需要。从祝家庄村的情况看,中产阶层正在壮大,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已经构成了一批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群体;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已超过本村人口总数;村与外界的联系大量增加,有的甚至跨出国门。可以说,块状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农村社会形态,带来了就业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为农村新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调研我们认为,要在加强村级就医、就学、治安、保洁、文体、流通等方面便民利民服务功能的同时,重点围绕“四个提升”,更好地发挥农村工业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一是以企业文化提升农村文化。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村庄文化建设有相结合起来,积极鼓励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和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构建富有特色的农村文化。二是以企业管理提升农村管理。要积极把村级党建、工青妇、社会综合治理网络以及外来人口管理等各类组织向企业延伸,让企业更多地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从而提升整个农村社会的管理能力。三是以企业保障提升农村保障。积极引导企业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企业社会福利等形式,加大对企业职工以及本村村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农村社会的保障力。四是以企业事业提升农村事业。企业作为一个“小社会”,通过其内部的各类公共服务事业,如医疗站、文体健身场地等的建设,努力与整个农村的公共服务相对接、相补充,全面优化农村社会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区环境质量。

启示四:发挥农村块状经济发展所形成的转移功能,走产业融合、辐射拉动的路子,是推动“集聚和扩散”的强大动力。块状经济的迅速发展,加快了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从一产的转出,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人口的集聚,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商贸服务业创造了条件。我们认为,今后要注重发挥好农村块状经济所形成的辐射功能,把一产、三产做优做强,努力形成三大产业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具体来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要把握块状经济的转移效应,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运用返租倒包、土地入股等模式,把农民手中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出来,承包给经营能手或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休闲农业,让不务农的人有收入,让务农的人有更多的收入。在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业上,要把握块状经济的集聚效应,加快发展农贸市场、放心店、农家乐、物流(运输)、餐饮、住宿(民工公寓)、邮政、储蓄等相关产业,为产业农民、外来民工生活提供方便,为企业生产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