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新农村建设范文

新农村建设全文(5篇)

新农村建设

第1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户融资;存在问题;优化对策

一、农户融资概述

融资是指一种“筹措资金”的行为,如今在社会经营生产活动中融资是一切生产性活动的基本保障。在甘肃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农民筹集资金的频率越来越高。农户融合是指农户从资金供给主体获得有偿资金的行为,取得生产经营或者生活所需资金的过程,农户融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资金问题。

(一)农村金融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逐步成长起来。1979年农业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支持的主要力量;1986年底将邮政储蓄业务定为邮政企业的业务。同时,准许农村民间借贷自有,鼓励发展农村保险事业,逐步打开农村民间金融的大门,准许多渠道投融资模式共同发展。2006年中央对邮政储蓄进行改革,设立邮政储蓄银行。

(二)农户融资资金来源及用途分析1.主要资金来源民间金融指中国农村非法定金融机构提供的间接融资。相比较于正规性金融机构,民间金融具有门槛低、灵活性大等特点。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有无利息贷款、私人银行、典当行等民间金融借贷机构,这些机构能有力推动资本在民间的流动,较符合农户个体的融资借贷需求。首先,民间金融造就了甘肃部分农村地区的繁荣。其次,农户民间借贷存在一定违约风险。商业性金融机构是指把提供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商业性机构。对甘肃省农村地区来说中国农业银行是主要的商业性金融机构。而合作社金融即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最基本的组织。甘肃大多数乡镇以及部分偏远农村地区都有它的身影,它的主要负债通过吸收存款,主要资产是发放贷款,主要中间业务为办理转账计算,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2.主要资金用途农户融资资金用途反映了农户融资的基本动因。通过对2000户样本调查结果来看,甘肃省农户融资的用途展现多元化的特征,农户融资的用途既用于生产经营上也有用于生活消费上。具体分类为:农业生产经营用途(农作物栽培业、畜牧业、渔业),非农业生产经营用途(外出打工、当地经商),子女教育开支,医疗费用,婚庆丧仪,借新还旧,住房改善,其他。在统计过程中分为三个部分:生产性借贷、生活性借贷、其他(借新还旧)。通过对2000户样本农户资金用途分析后发现生活性借贷比例略高于生产性借贷。农业生产经营占生产性借款的七分之一,分别用于农作物栽培业、畜牧业和渔业。在生活性借贷中支付下一代教育开支成为主要缘由,约占生活性借贷的53%。同时,由于当今社会发展,很多农户的孩子即使没有上大学,也会选择就读职业技术院校学习一技之长。由于生活性借款用途仅为日常生活开销和应急,所以位居第二,这部分农户融资的数目比较小。位列第三的是婚庆丧仪,由于甘肃省农村乡俗陋习造成婚庆丧仪相关开销较高,一般费用在15万以上。

(三)影响农户融资的因素分析在对“甘肃省影响农户融资因素”的相关问题的调研中,利率高低约占样本的46.7%,是影响农户融资的主要因素。这说明在甘肃省农村地区利率高低是影响农户融资最主要的原因,有很多农民为了追求低利率而选择民间金融借贷,放弃选择去正规性金融机构融资。因为民间金融借贷利率通常较低,或无利息,这与上述甘肃省农村地区民间融资活跃这一现象对应;其次排在第二的是融资手续繁简,占样本的29%。正规性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通常表格多、手续繁、时间长,易让农户产生隔阂感,而非正规性金融机构管理较为松散,融资手续简单,因而有一些农民愿意选择去非正规性金融机构融资;排在第三的是金融机构离家距离,占样本的14.5%。因为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一般以村为单位,离农户家距离近,所以部分农户选择向该机构进行融资,甘肃省一些农村地理位置偏远、农户丰收季节农闲时间较少,为了方便省时,就选择向互助合作社进行融资;排在第四的是住房改善,占样本的6%。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很多农民选择进城购房,加之新农村建设住房改造,农民开始改善居住环境修建新房,导致住房开支增大。农户预期收益无法满足农户购房需求,所以农户为改善居住条件而融资。目前部分正规性金融机构对待农户服务态度较差,通常会因为农户身份区别对待城市居民与农户因此造成与农户与正规性金融机构之间的隔阂感,也是导致农户选择民间金融借贷的原因之一。

二、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农户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欠佳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新农村迎来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甘肃省农村的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通常按照上级部门的指示被动工作,缺乏自主服务意识,不能主动为客户介绍各项业务,工作态度懒散,等待客户主动上门寻求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平时也仅处理以往的存、贷款业务,缺乏金融产品创新意识,金融产品模式单一。农村正规性金融机构与非正规性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截然不同。通常正规性金融机构员工作缺少激情,业务解释不详尽,影响农户的存、贷款体验感。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不熟练,使农户办理业务等待时间长,导致农户办理业务时间成本增加,增加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不满意。在甘肃省新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涉农贷款都有表格多、手续繁、时间长的特点。从表格的填写到最后的批准,有8~10项程序。农民从申请贷款到获取资金,时间普遍超过20个工作日,这样极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让很多农民望而却步,造成农户向正规性金融机构融资的积极性普遍较低。

(二)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萎缩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商业化运作机制的逐步建立,甘肃省农村金融机构和网点逐渐减少。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基本退出农村,其中与农业联系紧密的农行也只是保留了少量的农村网点。农村信用社也随之加大了机构撤并力度,农村网点数量显著减少。这一点在榆中县尤其突出,2003年以来,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先后两次开展乡镇区划调整,将乡镇金融网点数量由28个缩减到16个。截止到2010年末,农行基本撤出了农村网点;农村信用社网点18个,比2001年减少13个。从需求的多元化层面来讲,农村正规性金融机构在机构网点设置上逐年减少,业务内容较为单一。

(三)政府支农力度弱农村金融投入偏弱,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资金来源主要是三个渠道:(1)国家财政投入;(2)农民及社会资金投入;(3)金融业的投入。受甘肃经济落后的制约,当地农村信用社业务规模一直较小。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不足与全国银行流动性过剩现象形成强烈反差,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却没有通过适当的途径投入农村,导致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财政“多予”力度欠,支农效果弱。由于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投入资金较少,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较小,导致无法满足农业需求的缺口。在各级政府中,支农责任中央占比很小主要由各地县乡政府承担。在甘肃省县乡财政非常困难,“要饭财政”屡见不鲜,县乡财政很难优先考虑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后,乡级财政收支锐减,村级组织已无收入来源,基本上没有能力组织农业基础建设投资。

三、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农户融资的改进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面对农村金融需求量的扩大,金融机构要勇于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最大限度地破解农民贷款难、担保难的瓶颈,不断提高服务水平,针对服务有盲点的现状,创新流动服务机制;针对农户担保难问题,创新担保方式;针对因客观原因造成欠收,金融机构应让农户贷款攒钱,到丰年再还款。创新信贷机制,继续推行预约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综合运用信用贷款、抵押贷款、保证贷款等多种方式,满足农户需求。实行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相互合作的信贷模式,对一些较大的建设项目通过银团贷款予以解决。

(二)增设农村金融网点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一方面,要把基层金融机构设置到乡镇,在乡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的建立及增加金融机构服务网点的建设,如在乡镇修建24小时自助银行服务网点,增设乡镇银行营业网点并增加网点自助设备(如循环自动柜员机、自动存取款机、自助缴费机等);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适合农户需求的金融服务项目,发展新兴的中间业务、票据承兑、金融理财、外汇业务等服务,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便捷普及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使用,为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既满足农户金融服务需求的多元化,驱动农户向金融机构融资的内驱力,又能使这些金融机构从中获取收益,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做到双赢。真正做到三位一体,即政府、金融机构、新农村之间互利共赢,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强化政府支农力度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政府的适当干预和调控是必要且有效的。在农村金融体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政府的支持与干预的确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应从政策和法律的角度对合作金融机构扶持农户融资给予明确的规定,同时从保险角度减轻向农户贷款的风险,应强化政府“有形之手”的干预。一方面要创造一个有利的宏观环境,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对农户贷款的利率进行限制,或以政府奖励、财政贴息等形式进行引导,对商业银行的涉农金融活动给予财政税收优惠等,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户融资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汪文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金融体制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9.

第2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质量管理;风险控制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其中连片组建居住区的现象尤为突出。多年来,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运行没有公开的标准,各地都在自行摸索,根据各级政府出台政策的扶持力度方向而有所差异。但事实上很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建造出很多新型居民社区,针对已经建成的居民社区,暴露出了很多质量监管的问题。

1.1目前的建设招标制度沿用的是省市县的建筑招标规范,但是招标只是一种可选的方式,并不是必需的方式。现在规定了很多范围,反而忽视了业主的需求,新农村建设的业主是广大农民,应该规范程序,而不是用既有的防控大型市政工程的方式进行管束;

1.2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方面的问题,现有的新农村规划还是依据招投标管理,先招标勘测,再招标规划,但是规划的质量很差,收费较高,而且是一案一收费的原则。对于新农村建设集中居住区来说,没有考虑新农村民居建设的节能、环保要求,并没有针对性地对农村所处的环境、生活习惯和可能出现的改扩建等问题考虑;

1.3建设过程中,对于经济情况不好的乡村,为了确保建筑质量,往往要求建设方垫资建设,具体建设中还要求建设方将一部分劳务包给本地居民,这样前后围堵,建筑方为拿到工程,低价中标,再加上垫资,遇到资金拨付问题就会延迟交付甚至建材以次充好,导致工程质量存在问题。

1.4具体建设中,业主的建筑监理招标并不能为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业主负责,“签字”了之现象严重,农民群体中专业知识欠缺,缺乏有效监督,政府部门没有相关人员免费提供咨询质检监理等服务。以上四点问题,突出了新农村建设的软肋,新农村建设工程管理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将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没有与农民认真充分地沟通,以多数人的举手掩盖少部分人的异议,给贫困家庭造成新的负担,产生群体性事件的风险,有的村集体为了套领国家政策,盲目上马工程,与国家政策的配套执行政策僵化有很大的关系;

2.2新农村规划往往重新规划居民点,在相关的排污、道路、照明等设计上没有创新,往往采用大城市的标准和原则进行设计,导致公共运行成本居高不下,且不符合实际;比如排污与农家肥的再生关系;这样的规划没有考虑小区域人居环境的和谐共生,长久会产生废弃或者毁坏的风险;

2.3新农村建设中,各个政府管道拨下来很多资金,也下发了很多硬性的配套政策文件,比如留守儿童互动室、图书室、医疗站等等,都必须要有专门的空间来配置,一个村委会的公共办公区域就会无限制的扩大,这些公共建筑势必分摊进建设工程的成本中,但是强调专项费用的使用仅是硬件投入的费用,没有运行费用的投入,导致房间空置、闲置,却占据大量的公共空间,管理风险聚集;

2.4建设过程中,农民要出资,但是没有组织相应的监督机构进行建筑监管,纯粹靠市县建委底下质监站验收,这样的出现大小问题,质监站又不负责到底,只是出具报告。因此,结果验收对于新农村建设反而不利,多少新农村建设质量凑凑合合,但是农民又没有真正的发言权,建筑质量风险很大。针对这些问题和存在的风险,从源头上杜绝,一时难以解决,要本着厘清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从政府的职责和建设的主体责任关系分析问题,结合工程管理全过程的控制本身,提出以下一些建议改善新农村建设的工程管理,防范风险。

3.1以县级规划部门为主体,从本县不同的村容村貌和经济实力出发,考虑地质基础等给出规划样板,这些规划基础模板是县级财政出资委托相关设计规划单位依据本地实际给出,免费提供给各级村镇机构使用,包括基本的排污、上下水、防涝抗灾设施的,以及基本的公共的设计规范,提供十几种各种类型的民居单体设计样图,均可免费使用,每个村镇在建设新农村时,可以将以上组合交村民公议选定,由规划部门出图签字存档备查,这样避免规划设计费过高导致村民不去走规范的设计途径而产生的工程风险。

3.2对于新农村建设,不建议整体新建,在村落规划的新区,统一分区分阶段推进,哪家愿意,即可在县市建筑部门备案的建筑公司中选择,按照既定的图纸施工,公共设施和官网建设由村级机构选择合适的基建公司完成,公建与民居建筑分包不同的承包商,居民建筑由私人或者私人联合起来招标完成,自主选择适合自身经济能力的建材,但外墙规范合乎法定备案图纸要求,农民自主监理,也可委托政府指定的建筑监理,费用由政府结算,避免整体新建存在的腐败漏洞和强拆强建存在的质量诉求,降低工程质量风险。

3.3建筑过程中,图纸和规范标准材料质量等级,由业主自行选择合格以上的等级,取样留存,完善过程监督,将监督过程标准化、可视化,政府免费提供技术规范支持,但要负起相应的责任,政府不介入建筑款项的支付环节,避免过度监管造成的无限责任风险,责权相应。新农村建设立足要长远,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思路,要善于与传统结合,制度建设要抓放适宜,重新梳理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的管理制度,才能科学管理,降低工程风险。

参考文献:

[1]耿宏健.浅析新农村建设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规范管理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4)3.

第3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新农村建设;观光旅游

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农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从其概念和内涵可以看出休闲农业不但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1]。

一、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产业,具有促进城乡交流、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作用[2]。我国休闲农业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时,我国的农业旅游就具备了休闲观光的功能。进入21世纪,休闲农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和全面。从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最快,其次为云南、贵州、华北、东北及新疆等地区。前者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经济方面,而先天的旅游景观和特色发展则为后者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1年8月,我国制定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该规划的指导下我国休闲农业很快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的新局面。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的规模逐年扩大,功能和模式也日益丰富,发展方式也不断趋向科学合理,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休闲农业将迎来更多的潜在客户,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二、发展休闲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目前,我国农村尚有约2亿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但与农业的深度开发不足也有一定的关系。当前,我国人才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劳动力难以依靠简单的输出来解决,况且单单依靠劳务输出还会带来一些列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输出人员的养老问题等。发展休闲农业可有效延伸产业链,增大农业服务的领域和涉及的范围,这就为安置待就业人员奠定了基础。各地通过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满足农民就业需求,提升其获得感。

(二)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落后和经营管理粗放的现象。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难以仅仅依靠政府出资来解决“三农”问题。发展休闲农业可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和管理理念,且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方面可充分发挥农民和相关企业的主体作用,避免了政府单独投入不足的局面。随着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改进,农村的生产力也将获得巨大的发展。

(三)发展休闲农业可以改善农村环境,实现乡风文明。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加快城乡人员交流,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和乡风文明建设,而且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优美整洁的环境、新鲜的空气和田园的风光是吸引城市居民去休闲度假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一定会带来村容和卫生条件的改善。此外,随着城市居民的到来,城乡居民互相影响,也有助于部分农村劳动者改掉一些不良习惯、落后的思维观念。

(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旧的产业结构难以适应新形式下经济发展的要求,亟需进行调整。促进农业经济的市场化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因此,应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体制[3]。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改善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的局面,使农业由增产型向增质型转变,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进而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三、发展休闲农业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农业规模不大,功能不全。休闲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规模和功能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来说大部分企业仍处于建设初期,配套设施和接待功能不完善,比如,部分采摘园只能提供简单的采摘服务,而客户的餐饮和住宿则无法解决;有的企业缺乏合理的科学规划,景观特色不显著,缺乏吸引力,限制了其发展潜力。

(二)发展休闲农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在发展休闲农业过程中忽略了科学发展观,部分企业为追求利润盲目建设,破坏了自然资源。此外,由于游客的环保意识不强,在休闲农业开发区存在乱扔垃圾、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不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和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三)休闲农业效益不高,带动能力不强。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是延伸产业链,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进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但当前很多企业因效益低,难以有效消化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对周边地区的带动有限。效益是农业企业的生命,效益不高难以实现持续发展,这是发展休闲农业面临的紧迫问题。

(四)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优惠方面的力度不足。从资金方面来说,很多地方没有针对休闲农业开发企业在税收、用地、贷款、食品安全、工商管理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也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此外,舆论宣传方面做的也不到位,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和休闲农业开发企业针对其特色产品的优势宣传不够,导致社会关注度不高。

四、发展休闲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从宏观方面来说,发展休闲农业是国家的大政方针,能够促进我国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要对休闲农业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一是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二是要重视餐饮、住宿、金融等服务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带动作用;三是要重视农村生态和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和保护。

(二)推进规模化经营。不成规模或单一的企业无法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在制定预算时应尽可能多地给予本地休闲农业产业以资金支持,同时还应通过政策、税收、金融等手段,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休闲农业,促进传统的经营模式向现代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型,不断壮大休闲农业产业化规模。

(三)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宣传能够提高本地休闲农业景点的知名度,扩大潜在客户群。因此,应加大营销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方法,综合利用多种媒介推广、宣传休闲农业的优势特色。同时还要拓宽营销渠道,如举办“田园观光游”、“采摘游”等活动,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此外,要挖掘本地景点的文化内涵,如,聘请专家对本地特色田园风光进行策划和文化包装,提升休闲农业景点的文化品位,进而提高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强化科研力度,提高科技含量。休闲农业是休闲和农业相结合的特色产业。要赋予休闲农业功能化、多样化的特色,就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的科研力度和水平,不断开发新的农业技术,提高休闲农业的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阚天君,王金龙.发展休闲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6):50~51

[2]段文霞,冉飞.发展休闲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2,2:20~21

第4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新农村建设;乌审召镇

1新农村建设背景

近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宣传与迅速发展,以乡村旅游业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策略逐渐成为热门趋势,历史遗留建筑、特色村落、农业观光、采摘体验、特色农家菜等等,这些区别于城市生活的日常渐渐成为人们出行旅游的选择。乡村旅游业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使地方居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是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策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城市生活理念不断地冲击着传统乡村文化,一些具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开始慢慢消失,而它们所代表的传统地域文化也渐渐被遗忘[1]。因此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保护原有建筑面貌,将传统地域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下来,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2新农村建设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一直在发挥作用的一种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内生态、民俗、传统等文明的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其区域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地域文化并不是一种局限性的文化,可以是中国文化、欧洲文化、西方文化等;也可特指某一文化,如语言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2]。文章所探讨的地域文化,主要是乌审召嘎查的寺庙文化特色与“牧区大寨”精神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的体现。目前,我国的新农村规划还在发展过程中,一些模式理念、过程方法并未成熟,所以规划过程中地域文化的重要理念也并未普及到广大群众中去。为了村庄能迅速的翻新建设、更新设计,只是一味采用标准化模板,导致本土地域特色消失不见,标准化的更新方法造成村庄乏味呆板,“千村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个村落在发展的过程中,若失去了其丰富的文化内容,那其民族文化便会失去独有魅力。虽然地域文化不能代表所有文化形式,但其多样性的特征恰好能丰富民族文化的形式。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地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表现

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所表现出来新农村规划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以鄂尔多斯乌审召嘎查来举例说明。乌审召嘎查处于乌审召镇南部,全嘎查以牧业为主,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嘎查内有鄂尔多斯四大佛教寺庙之一的乌审召庙,该庙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该嘎查现以独特的寺庙文化与治灾抗灾的“牧区大寨”文化以及自身的民族游牧文化为建设重点,将这些天然的文化优势融入旅游业中。全嘎查主要发展以“牧区大寨”精神为主的乌审召生态教育体验文化旅游产业,同时设立“牧家乐”项目,“牧区大寨”中心、“牧区大寨”博物馆等源头文化项目。同时,还有丰富的佛教旅游圣地乌审召(见图1)为支撑,主要打造礼佛、开光等与佛教活动有关的产品,通过文化旅游去带动当地的旅游接待中心,以其丰富的蒙元文化和浓郁的宗教特色吸引着各路游客观光旅游。乌审召嘎查正在向集自然环境、宗教祭祀、养生休闲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旅游地发展,在此激励下,该嘎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动力更足。

4新农村建设现存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优秀案例经验过少,居民对村庄规划认识不多,对地域文化的重要性不够重视,导致村落建设普遍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主要表现如下。1)村落设计缺少特色由于城市文明的不断冲击,再加上村落建设周期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设计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对村落历史核心仔细研究,也不能充分提炼村落的核心元素及延续其原有风貌,往往是照搬其他村落规划形式、建筑设计等等,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村村相似的情况[3]。2)村民保护意识薄弱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村庄基础管理设施已配备齐全,比如说垃圾分类设施以及宣传栏上的垃圾分类标语,但村庄空地依然随处可见遍地的垃圾,从而造成居住环境混乱的情况,可见村民对居住环境的保护意识还有待加强。3)村民缺少审美意识一些村民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认识往往与落后画等号,认为村庄更新只是一味地去模仿网上自建欧式别墅洋房,村落中时常可见各种审美风格的西式洋房,认为只有“旋转大楼梯”、“繁复的雕花廊柱”才能凸显出自家“高大上”的感觉来。4)基础管理不完善许多偏远村庄依旧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如村民用水安全问题、道路年久失修等,每逢节日庙会,有些地方还会把主要道路作为临时市场,造成交通堵塞、马路混乱的问题。5)景区导视指路牌不明确乌审召庙是乌审召嘎查的核心旅游圣地,通往景区的路程指示不太明确,嘎查入口并没有该景区指示(见图2),只在寺庙周围做了指示牌。

5新农村建设中的可行性建议

5.1村落规划

村落的地势环境、气候以及地理资源各不相同,因此,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必须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地制定新农村规划目标,按照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从以下几种方式对村落进行规划更新。1)保护型对村落中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及传统格局已经定型的村落格局设为核心保护区,不可大拆大改,可针对性的对危房建筑进行修缮改造,比如在乌审召寺周围的僧舍(见图3),这些院落布局都是以召庙为中心,不仅从布局上体现了宗教的向心性,也从侧面反应了召庙的中心地位。整修后能为乡村旅游留下丰富的文化资源。2)拆建型村落核心保护区外的古老建筑在进行检测后,可以划分为保留建筑、更新装饰建筑、拆除建筑[4],制定建筑与保护的规划措施并严格执行,以组团的方式拆建更新建筑,保留村落的整体风貌。3)新建型对于土地空余充足的地方,可进行整体村落规划或者以居住为主的新村建设,但要注意地域特色的传承,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新型建筑手法与当地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文化特色融入民居设计中去,创造出宜居宜人的新农村。

5.2民居更新设计

农村民居的更新设计要从村民的生活需求出发,不仅要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与人文特色,也要注意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设计师在进行民居更新设计时,要做到调研充分、研究深入,通过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与地域特征,实现地域文化在民居设计上的传承。

5.3旅游开发

对于当地有特色景点的村落,要注意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从乡村旅游的功能体系、空间布局、服务设施等方面去规划指导。也要注意村民和游客的平衡点,一方面从村民出发,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同时要认同自身的文化与习俗并有信心将其传承下去,另一方面要考虑城市旅游者对于乡村传统与农耕文化的生活体验感。以乌审召嘎查为例,在当地寺庙资源丰富的前提下,可以修建寺庙文化的风情街,打造体验式民宿住宿和餐饮服务,稳定香客市场,进一步开发新的旅游市场。

6结语

目前,新农村建设已在全国大力发展起来,乡村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留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北京正式挂牌启动,乡村振兴下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大框架,更是一个具体的发展过程,需要村民自身的努力、专家的指导以及企业的扶持。只有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的突出自身特点,才能将地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1]王丽洁,史艳琨,聂蕊.传统地域文化在文明生态村规划建设中的传承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9,238(4):48-51.

[2]余欣.地域文化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6.

[3]曹颂今.地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分析[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46-48.

第5篇:新农村建设范文

关键词:环保农村;生态农业;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包括新农民、新设施、新房舍、新风尚和新设施五个方面。它们是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部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要改变我国农村现有的面貌,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可以更好的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优化。环保农村必须坚持高效、科学、循环发展的理念,要不断强化环境治理,优化废物利用方案,发展生态能源,扩大生态种植以及养殖。加强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绿化面积,提升生态能源实际使用率;不断提升农村生态建筑的数量,起到示范效应,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生态种植以及养殖的水平,实现高效发展。因此,开展新农村建设时,要重点加强安全用水、村屯绿化、道路整治、垃圾处理及住房改造等方面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生活环境,以满足我国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一、新农村环境卫生建设

环境卫生建设,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环境卫生建设单位以自然村为中心,主体是农村,每一个村庄需要建筑垃圾堆放场、垃圾晾晒池、垃圾焚烧炉及废品储存房,并安排一名保洁员。每户居民,应配备垃圾分类存放桶两个、有机垃圾沤肥窖、废品回收袋,各一个。保洁员的设备也要配备齐全。焚烧炉的建设,不仅要美观大方,还要经济实用。农户把果皮、菜叶菜根、剩菜剩饭等垃圾倒入沤肥窖;把纸张、可回收塑料等垃圾放入废品存放袋,由保洁员统一回收。保洁员在焚烧每日收集的垃圾前,要对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分类出的非有机垃圾直接入炉焚烧,医疗垃圾、废油漆桶、废电池、过期药品及腐蚀性系调剂等有害垃圾,实施统一存放、处理。

二、村容村貌建设

村容村貌建设,包括多个方面,如为旧房屋改造、村庄道路建设、沼气池建设及饮用水整治等。改造旧房屋过程中,要使用可回收建筑材料,减少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的使用。要充分利用建筑材料,以免房屋建设完成后,大量建筑材料随意丢弃。把农民建筑房屋剩余的建筑材料和煤渣煤灰等,统一回收,以用于道路修建和平地填塘。新农村建设时,要加强道路建设,充分利用建筑材料及煤渣煤灰,为农村建设油路。道路建设过程中,在道路两侧种植树木,这样可以实现农村绿化建设。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工作,积极鼓励农户退耕还林,使农村恢复原有生态。鼓励农民修建沼气池。家禽和牲畜的粪便,经过长期发酵可产生沼气。沼气是一种可燃气体,故可作为农民取暖的原材料,又可进行照明。通过修建沼气池,能够有效解决粪便污染环境问题,还可推动农民的生产生活,真正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举措。人们生产生活中污水及垃圾,要采取集中处理的方法。可在农村兴建污水处理厂,把农民生产生活中的污水进行再次处理,以循环利用。做好饮用水整治工作,抽样饮用水,并送至相关单位进行检测,确定饮用水是否污染,以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对人们乱搭乱建的建筑物要及时清除,使农村建设更加趋于合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村容村貌的建设,还要改造农村电网,规范用电管理。每户居民要有独立的电表,供电管理人员要定期抄表、收费,对电网进行检查,防止出现偷电问题,以降低电能消耗。

三、信息通讯建设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新农村信息通讯建设。使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尽最大力度开扩农产品市场。加强农村信息通讯建设的重点,是建设互联网。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互联网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农户利用互联网,可以查找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变动信息以及国内外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还可以了解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构建预测预报系统,规定时间内向农户推送与农业有关的信息,把国内外市场状况与农民农业发展紧密连接,从而使农产品生产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把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实现网络销售,并积极鼓励国内大型营销企业,开通网络销售渠道,从而带动农户经济发展。构建专业农民经纪人队伍,让他们有机会可以参加专业组织行业交流活动中,促进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培养良好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意识,积极开展动物防疫工作,不断对农资市场进行整顿,以确保农资市场规范化,从而保障农产品及农业生产安全。

四、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的合理模式

1.推动生态建筑建设,达成建设环保农村的共识

在新农村建设中,宅基地建设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实际情况看,推动生态建筑的时机日渐成熟。应以政府为主导,引导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可回收建材应该更多的应用于生态建筑的建设中,科学使用保温、环保建材。

2.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其主要模式就是生态种植和养殖。利用微生物技术发展轮作制是生态种植的主要模式,通过生物肥料的培养更好的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推进绿色种植,生态农业可以更好的利用无污染的方法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也改善了农村环境。同时利用天然饵料以及无污染水域开展养殖,实现无公害饲养,最大限度的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

五、总结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治理和恢复好农村生态环境。利用生态农业技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科学、可持续发展,推进环保农村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调整思路,大力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我国广大农村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智伟.浅谈山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资源节约与环境,201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