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农业生态经济范文

农业生态经济全文(5篇)

农业生态经济

第1篇:农业生态经济范文

1.1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3]。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在循环经济中,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遵循“3R”的基本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较新的经济发展理念,是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农业系统。农业循环经济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循环经济理论开展经济活动,按照生态系统内部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物链原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有机废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使农业生产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去,从而达到生态平衡与经济协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特征,以农业资源消耗最小化、农业污染排放最小化与农业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涉及农业清洁生产、农业产业内部物能互换、农业产业间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消费等方面[4]。

1.2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随着农业的高速增长,农业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农业发展仍然走的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发展道路,这导致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1.2.1农业资源匮乏,浪费严重

我国农业人均资源量十分有限,人均耕地面积为0.083hm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2%,森林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草地面积虽然是耕地面积的3倍,但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部年降雨量小于400mm的10个边远省(区),自然条件差,25%的土地不易利用[5]。我国对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浪费非常严重,如1公顷耕地用水1.2万立方米,是发达国家节水农业的4倍以上,工业生产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很低,只有40%,相当于发达国家二十世纪60年代的水平。农村的生活用能主要以生物质直接燃烧为主,利用率仅为10%~30%。

1.2.2农村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目前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的生活用能大多数仍以传统的生物质(柴、秸秆等)为主,占农村生活用能的61%。虽然农村能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有效缓解了农村能源短缺问题,但随着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的能源供应仍然十分紧张。由于农村能源的短缺,一方面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由于森林大量被砍伐,草场过度放牧,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河流淤积,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生态的破坏又进一步加剧了能源的短缺,最终进入一种“能源短缺—过度砍伐—生态破坏—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目前我国水土流失、荒漠化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1.2.3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正在遭受来自工业的“三废”、城市生活垃圾和化肥农药的污染。为了使农作物增产而在农业上投入了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但是大量化肥投入换来的增产十分微小,施用大量化肥后,土壤板结加剧,有机质含量逐步下降。为了防治病虫害而大量喷施农药,也造成了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还导致了大量害虫的抗药性,使农作物减产,农作物的品质下降。面对上述严峻的形势,农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经济和生态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的统一。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诸多问题,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推行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基于沼气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2.1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依据系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物质分解、转化、富集、循环再生等合理地结合在一起的循环经济模式。随着我国沼气技术的不断提高,以沼气为纽带,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区特点建立物质多层次利用、能量合理流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如以大棚、蔬菜种植、养猪和沼气池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北方沼气生态模式,以“猪—沼—果”为特色的南方农村生态经济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2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

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强调的是一种“资源一农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2.2.1综合性

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发挥农业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在该模式系统内部,以沼气发酵为纽带,实现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有机地结合,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2.2.2多样性

该模式可以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以沼气发酵为纽带,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区特点建立物质多层次利用、能量合理流动的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如北方的“四位一体”沼气生态模式,南方的“猪—沼—果”农村生态经济模式。

2.2.3高效性

此模式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和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经济增值,降低农业成本。同时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2.2.4持续性

该模式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是最能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成为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3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效益分析

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给农民带来了增收效果,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3.1经济效益

沼气发酵以后的沼液既可以喂猪、养鱼,也可以浸种,减少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成本;沼气发酵残留物作为优质的有机肥,将大大减少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量,同时还对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沼气可用沼气作燃料和生活照明,将减少农民的生活成本。建一座8m3“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年产沼气300m3,基本满足3~5口之家全年生活用能,年提供沼肥30t左右,相当尿素300kg、磷肥500kg、钾肥200kg。农户每年可节省燃料费和电费250元~300元,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25%左右,节支150元~200元,利用沼液喂猪可节约饲料15%,施用沼肥后粮食产量可提高25%左右,种养业可增效300元左右。沼气池给农户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在1000元左右,两年就可收回成本,使用年限按20年计算,每年分摊的成本不到100元,可使每户人均增收200元~300元。

2.3.2环境效益

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一方面通过化肥、农药使用量的减少,降低农田径流污染和空气污染;另一方面将大大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同时有利于绿色农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2.3.3社会效益

该模式一方面改善了农村环境条件,农户使用沼气灶,结束了烟熏火燎的历史,粪便入池发酵,其中的寄生虫、病原菌也在池内得到杀灭,减少疾病传染,提高卫生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解放农村妇女生产力,从繁重的砍柴割草中解放出来,通过对农户进行沼气及其综合利用的技术培训、学习和实践,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既系统经营、规模经营,又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第2篇:农业生态经济范文

1.1指标选取

由于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少数几个指标无法对系统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进行描述,因此需要通过多个指标构建一个有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价。但目前尚无关于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耦合研究的指标体系构建的统一规定,因此,为了证明盐池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本研究根据盐池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参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各子系统的内涵与特征,构建了独立性较强又能够反映盐池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耦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1.2计算方法

1.2.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首先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由于各指标间数量单位不同而引起的差异。正指标公式为:yij=(xij-xijmin)/(xijmax-xijmin)(1)负指标公式为:yij=(xijmax-xij)/(xijmax-xijmin)(2)式中,yij为系统i指标j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值,xij为系统i指标j的值,xijmax、xijmin分别为系统i指标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2.2子系统功效综合评价经济与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功效是各系统内所有指标对该子系统贡献的综合,可通过集成方法来实现。其计算公式为:μi=∑wij×yij(3)式中,wij≥0,∑wij×=1,j=1,2,…,m。为了消除主观因素,本研究采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计算所得权重如表1所示。

1.2.3耦合度函数耦合度采用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来计算,公式如下:C={μ1•μ2…μn/∏(μi+μj)}1/n(4)式中,n为子系统的个数,由于本研究只对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两个子系统进行耦合分析,因此,n只取2。C为耦合度,C∈[0,1]。当0<C≤0.3时,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处于较低水平的耦合阶段,此阶段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农业经济发展在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当0.3<C≤0.5时,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处于拮抗时期,此阶段农业经济发展较快,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有所下降,无法承受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当0.5<C≤0.8时,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磨合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开始出现良性耦合;当0.8<C≤1时,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此阶段农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互相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即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同时经济发展也会影响环境的质量。为避免单纯进行耦合度分析会对实际结果产生误导,本研究将引入协调度概念对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耦合状态进行分析。协调度模型能够很好地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进行评判。其计算公式为:D=姨C×T(5)T=aU1+bU2(6)式中,D为协调度,C为耦合度,T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的综合协调指数,a、b为待定权数,由于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同等重要,因此,a=b=0.5,U1、U2为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子系统的综合功效。按照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大小程度,将区域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分为4大类10个亚类,再根据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u生态)与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u经济)之间的相关关系,将其细分为30个小类.

2结果与分析

通过分析可得盐池县1990—2012年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的耦合度与协调度及其对比关系。可知,1990—2012年盐池县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值虽然波动很大,但从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看,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这表明盐池县的农业生态环境总体在向较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态势依然不稳定,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盐池县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评价结果显示,盐池县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并表现出很强的线性特征,1990年为0.067191,2012年达到0.905464,是1990年的13.48倍。可见,近年来盐池县的农业经济增长较快。从耦合度来看(表3),盐池县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耦合度均较高,平均耦合度为0.94193,除了1990年、1993年、1994年,其余各年份耦合度均保持在0.8以上,意味着盐池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类似的结果在其他研究中也曾出现过[17,21],区域的发展方式是很复杂的,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不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呈现阶段顺序演变的,有可能会出现倒退和跳跃前进的现象],因此,仅凭耦合度还不足以说明区域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是否处于了高水平的协调程度。耦合度C值很高有可能是由于盐池县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都较低而出现的“伪协调”评价的结果,这与事实相反,因此,单纯的耦合度的判断有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还应在耦合度分析的基础上使用更为客观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反映两者之间的实际协调程度。通过对盐池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分析可见,协调程度方面,盐池县协调度呈逐年增加趋势,1990年协调度为0.40,2012年为0.87。其中,1990—1995年,盐池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协调程度基本处于过度类型,1996—2001年,协调程度为基本协调,2002—2012年则总体达到高度协调。耦合协调度类型方面,2000年之前波动较大,而且主要为濒临失调衰退类和勉强协调发展类,2000年之后逐渐好转,由初级协调发展类向中级协调发展类和良好协调发展类转变。因此,从分析结果来看,盐池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农业生态环境在不断恢复,盐池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协调度程度在不断上升。从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μ生态)与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μ经济)对比关系类型来看,1990—2003年,盐池县由经济极度滞后型向经济严重158滞后型和经济比较滞后型转变,表明此阶段盐池县农业经济建设相对滞后,生态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从2004年开始则由生态环境比较滞后型向生态环境极度受损型和生态环境严重受损型演化,表明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盐池县当地对资源的索取力度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生态建设的滞后,使盐池县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经济系统的约束与限制日渐显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发展表现为不可持续性。

3结论

第3篇:农业生态经济范文

1)发展生态工业是从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向以高技术含量为主的工业体系演变的过程,最终可以实现产业生态转型;

2)结合矿产资源、产业结构、资源能源消耗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对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生态转型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

1)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个别省的现况,提出资源型产业的生态转型;

2)对比了产业生态化路径,结合某一省在资源型产业的生态化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认为应该以产业生态园和循环产业集群为基础的路径,实现生态化的转型,以保证跨越式绿色发展。由此可知,国外的视角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提出的产业生态转型,而国内对于产业生态转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微观层面,并且对生态环境与经济的互动提及较少,研究视野主要是工业方面,对农业生态转型的研究很少。更重要的是,对于生态经济效率这一结合生态与经济的二维测度,国内研究缺少对其和产业生态转型之间关系的研究。所以,笔者引入生态经济效率的理论体系,探索生态效率与经济效率的内在关系,分析生态经济效率作为农业生态转型衡量标准的可行性,构建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农业生态转型模式,提出基于三维视角的产业生态转型对策。

1生态经济效率作为农业生态转型衡量标准的可行性

1.1生态经济效率与农业生态转型在根本目的上的一致性

生态经济效率和农业生态转型都是人类探索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的产物。生态经济效率的提出与农业生态转型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发展潮流的时间也很吻合,根本目的都在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效率主要针对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中的经济与环境两个方面,在最优的经济目标和最优的环境目标之间建立一种最佳的联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而不涉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与农业生态转型特别是我国现在的农业生态转型,即创造新的人工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生态化过程这一经济、环境二维定位一致。另外,生态经济效率主要针对区域和国家层面,这与农业生态转型针对产业和国家也是大致相同的。

1.2生态经济效率与农业生态转型在具体目标上的一致性

生态经济效率和农业生态转型的目标都是要求发展经济,都要求在提高人们福利或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体来说,生态经济效率的主要目标有三个:一是降低资源消耗,即使能源、原料、水和土地利用最小化,增强可循环性和耐用性,使物质闭路循环;二是减少对自然界的影响,即使废物、废水、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和有毒物质的扩散最小化,促进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三是提高产品或服务价值,即重在通过产品功能性、灵活性和模块化的改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便利,提供额外的服务和关注,以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的功能性需要,从而尽可能降低物质和资源使用量。生态经济效率的目标与农业生态转型的目标(从传统农业模式向生态农业模式转型和从传统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型)基本是一致的,尤其是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按照3R(Reduce、Reuse、Recycle)操作原则从源头开始全过程、多层次、多途径地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污染和排放,使资源能源得到合理、高效和持久的利用,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彻底改变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线性经济增长模式。

1.3生态经济效率与农业生态转型在内涵上的一致性

生态经济效率不仅有兼顾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两方面之意,而且含有企业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来提高经营绩效和竞争优势之意。它以“以少生多”和提高资源生产率的理念为基础,鼓励企业创新,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所谓“以少生多”,就是以消耗更少的资源,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它所关注的是资源生产率而不是劳动生产率。而农业生态转型尊重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之所以要生态转型,主要是顺应人类经济发展的潮流,即从人造资本为经济发展限制因素进入到剩余自然资本是限制因素的时代。显然,生态经济效率和农业生态转型的核心内涵都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即高资源生产率。

2基于生态经济效率的农业生态转型模式

农业生态转型不仅需要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还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在转型过程中会经历不同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征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使整个过程体现出渐进性和稳定性。因此,需要探讨农业生态转型的各种过渡形态或者模式。为了探讨农业生态转型的生态经济效率与农业生态转型模式的关系,笔者将生态经济效率分解为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两个维度,构建了在二维平面“经济效率(e)—生态效率(p)”图像,利用公式E=p2+e槡2表示了生态经济效率的度量。曲线E表示生态效率的走势,曲线离原点越远,生态效率值E就越高。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值的直线将区域分成A、B、C、D四个区域,不同的区域代表了农业生态转型的发展模式。A区域代表农业传统发展模式,表明农业生产过程中无害化、减量化水平较低,生态效率较低,资源消耗与废物排放的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长速度,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当前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资源短缺危机的日益突出。处于这个区域的阶段,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治理存在问题,污染也比较严重;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和经济发展也属于低水平。这种模式一般是比较初级的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生态转型的主要对象。首先,这些地区和企业没有意识到进行农业生态转型的重要性,还是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再者,由于产业发展模式比较初级,这些地区和企业获取的经济利润也是有限的,没有条件引入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而这一点,又从另一方面导致了产业生产的原始化。B区域反映企业资源利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无害化水平提高,生态效率高,但经济效率低。这种发展阶段或者生态转型模式一般不会出现。企业进行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所以经济效率作为企业追求的重点,效率低下的情况比较少见。而生态效率水平高是指污染水平很低且资源利用率很高,对于企业而言,不为追求经济利益而改善污染的情况几乎不会发生。再者,资源利用率与经济效率成正相关,资源利用率高意味着经济效率也高,这种生态效率即资源效率高而经济效率低下的模式显然与常理相悖。C区域表示一方面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治理存在问题,污染也比较严重。处于这种模式的地区,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与科学利用有所忽略,在生产过程中对污染物的排放、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也做得不够。造成这种模式的原因一般是企业没有从宏观上意识到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整体重要性,过于强调经济效率,忽视了生态效率。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如果想提高生态效率,需要从宏观上意识到生态效率的重要性,再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污染进行处理,从而提高生态效率。D区域代表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农业生态转型的最终目的。处于这个发展水平的地区,一方面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都不错,对于各项污染的控制也比较得力。这是由于处于这种模式的地区通过使用先进的管理方法与科技,既着重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与科学综合利用;又能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农业生态转型之所以能达到这种模式一般是从宏观上意识到了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的整体重要性,这是产业生态转型的高端模式。在这种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都高的基础上,如果想进一步提高生态经济效率,需要科学创新,研发新技术和方法。A→C→D是一般企业的发展模式,即当环境污染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家积极开展对工业污染源排污的控制,企业由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向环境无害化发展,即为满足国家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当务之急是先提高经济效率,提高废物再生资源化水平。A→C→D发展模式的变换也反映了我国众多企业生态效率的发展轨迹。A→B→D是罕有的农业发展模式。一般农业企业或农户不会把生态效率的提高作为第一要务,而是专注于经济效率,所以这种模式一般不会出现。A→D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轨迹,是穿越高山的曲线,该轨迹要求生产过程中通过资源的减量化、废物的资源化与无害化,减少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负荷的排放,促使企业生态效率的不断提高。该模式直接跨越了生态与经济的瓶颈,达到双赢,是当前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捷径。

3基于三维视角的产业生态转型对策

从农业生态转型模式可以看出,由于生态效率与经济效率的高低不同,呈现出来的资源利用率以及污染程度也各不相同。笔者参考以往学者提出的各种对策,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维视角提出相应的对策,试图从根本上解决不同产业生态转型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3.1微观角度

从微观角度,农业生态转型主要建设方向是生态设计,即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艺开发、绿色装备制造和企业环境管理。其中,绿色产品设计使农业企业从认识原料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开始,重新审视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全过程,从而达到延长产品寿命,特别是减少废物和增强循环的目的;企业环境管理主要着眼于产业共生体各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包括对企业员工的环境安全和健康知识培训,对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所进行的管理。另外,要实现农业生态转型,必须涉及到工艺流程的优化,生产技术的改进,才能实现企业内部或产业内的多种关联衔接,取得农业生态转型的效益。为此,应该着重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企业需要加大对于农业生态转型相关的治污技术、末端产生物回收利用等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以使得在市场竞争中能赢得环保高地。二是政府要为企业打造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平台,提供原创技术支撑。农业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节约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重点突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产业化联合机制攻关项目,特别是加快推广节约技术。

3.2中观角度

从中观角度,农业生态转型必须依赖于产业共生体系。产业共生是指把不同经济部门的企业集聚在一起,使各企业之间通过物质、能量、水、副产品的交换以及土地、物流、知识信息等的共享来提高各企业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和经济效率,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实现区域企业整体综合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从产业共生的概念来看,企业之间的关系不仅包括废物资源的交换利用,而且包括产品等其他实物资源和服务的供需合作,甚至包括信息等非实物资源的共享。产业共生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是有效的统一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的途径,有利于产业的生态转型。根据当下开发区域和产业集中地区的特征,农业生态转型应作好全面部署规划,对我国目前存在的相关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改造,应发挥市场的作用,依照产业生态化的原则,以产业园区的龙头企业为依附,引进与之配套的原料物流企业、信息服务企业、末端产物承接消化企业等,完善整个园区的产业生态系统,优化园区的环境,从而建立园区内利益共享机制和共生企业之间的风险共担机制,这样才能实现生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3.3宏观角度

第4篇:农业生态经济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发展

一、生态农业特点

1.局限性与开放性。生态农业的有效构建能够确保我国现有传统农业经济体系具备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特点,不但确保资源的有效丰富,同时能够与城市经济建设体系有效关联,确保相应管理措施具备延续性,能够为农业经济的有效构建打下扎实基础。但实际情况中,我国生态农业环境的构建仍旧难以进行全面落实,既无法满足现有生产的需求,更基于农业用户自身思维影响,难以进行深入落实。因此在实际技术开展过程中,应当依据先进理念将我国土地环境进行全面利用,才能够确保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同时更保障了生态经济利益体系的构建,为后续环境发展带来良性优势。

2.有机性。为确保生态农业环境运行完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和管理流程,确保自身思想条件能够被有效贯彻,才能够将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功能协调过程中,应当依据生产特性优化体系结构,通过有机条件确定内部环境稳定,这样才能够满足整体经济性发展的需求。

二、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模式落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虽然通过专业科研人员不懈努力,经过几年时间的经验积累,我国的农业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纵观我国农业的基础生产,发现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地区仍然在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这种依靠资源、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已经不具备优势;即使我国在农业科技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由于很多地区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很差,不能了解到新兴技术与设备的核心优势,甚至在技术普及与指导时产生抵制的心理,普及力度不高,导致生态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无法达到预期水平,很多的地区仍然是较粗放的生产模式。

2.制度与意识形态阻碍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种植模式对机械化生产适应性差,同时我国土地种植管理条例制定具有滞后性,至今仍然没有建立出一套可以与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制度,所以在农业生产新型理念与技术普及工作上的进度异常缓慢,速度会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模式的升级改造,即使有些地区已经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改造,也会因为缺乏制度支撑而拖慢工作进度。

3.经济体制与城乡发展的制约

现行体制上的不完善,主要是受经济体制上的制约,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生产效率上不能满足现代生产要求,资源利用率低。在实际应用中人力、物力资本匮乏,人力资本的匮乏主要体现在农民的科技和教育水平上,农村受教育水平低,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又不愿意回农村发展;物力资本的匮乏体现在生态农业发展资金短缺,不能实现规模化和一体化,这些因素导致了生态农业发展缺少前进的动力。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有较大差距,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较明显的鄙视链,一些城市居民没有深入接触了解农民,对务农人员的印象片面且固化,使务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阻碍了生态农业事业的普及与发展。

三、生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中的优势

1.农业与生态环境相结合

农业生产是我国经济体系构建的根本,生态环境也是巩固国民生存的直接条件,在落实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当依据生态环境保护概念进行约束与协调,这样才能够确保农业经济构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2.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化

若农业经济发展完善且具备可持续的延伸条件,势必会促进政策体系的全面构建,并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条件。基于现有农业体系发展受约束的状态,生态农业能够提供完善的理念前提,促使整体功能构建具备优势,同时能够有效矫正劳动力流向,既避免了城市人口激增的压力,更确保了农业环境的稳定,为地方文化、经济、资源和功能体系的构建打下扎实基础。从生态农业理念可以看出经济环境的转型优势,同时能够确保生态环境文明体系的构建,为经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提供良好的发展舞台。

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1.发展可持续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农业生产环境的有效构建,正确处理好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间的关系,不但能够避免农业污染问题的出现,更能减少生产技术成本,提高了农作物的整体生产质量。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能够基于生态理念确定新型能源的利用,发展生产技术,降低对化工产品的依赖性,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2.有效提高农业生产力

生态农业体系的构建能够确保整体地理环境功能稳定,同时规范和优化了农业系统。针对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提高生产力,确保农业经济优势有效延伸,依据农业发展带动整体产业,满足社会经济建设要求,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3.巩固农业社会服务职能

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生产绿色农产品,并且指导让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开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平衡,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4.构建农业环保产业链条

通过农业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地区其他产业的进步,同时能够与外部的生态环境建立友好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开发、销售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农产品,使农业的生态化道路更加宽阔和平坦。

五、结语

第5篇:农业生态经济范文

关键词:农业;生态经济;农业发展;模式创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入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但是之前的发展道路往往是以自然环境换取经济总量的提升,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必须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维护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曾多次提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而且农业经济的生态性质量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生态经济下的农业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而农业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土保持、净化空气、为护生物多样性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位强调自身的经济总量提升,而忽视农业生态保护,盲目进行扩张使得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问题,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但是从宏观角度而言,农业生态保护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质量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并能有效缓解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对于减少自然灾害降低异常恶劣天气等问题也有重大的意义。我国当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要站在高瞻远瞩的角度审视未来的国家发展问题与方向,党和政府已经密切重视到当前农业生态经济发展问题,并提出了构建生态型社会的重要改革方向,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农业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并根据当前我国农业资源建设及保护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二、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经济的原则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取得长足进展,但是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各大中型城市,农村经济普遍偏低,由此也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但是如果盲目进行农业投资,可能造成一定的经济成本损失,所以依托于生态体系的规划可以让城市经济快速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结合,并能够合理配置乡村资源。农村有着更加广泛的自然资源,通过优化,可以打造更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因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生态体系建设规划可以有效缓解城乡的两极分化矛盾,促进两种经济融合以及相互带动加快农村地区的招商引资,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三、生态经济下发展农业经济的策略分析

(一)推动乡村经济振兴与脱贫攻坚工作

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矛盾或冲突点,相关工作人员应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以科学谨慎的态度进行全面实指导和落实,以此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性发展。其次农村基层工作部门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战略管理部门进行融合,最好以一套领导班子进行统一管理,这样能够有效推动工作的尽快落实,也能使得双向工作之间进行良好的融合。最后脱贫攻坚与乡村战略的有机结合,要更多的听取基层百姓的声音,在实施振兴方案和规划期间,对于资金的使用要有长远性的明确规划,重点关注经济发展与生态工作,同时也更加透明公开的方式对外进行信息公布,并定期对相关工作组进行考察及评价。

(二)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看待。首先,经济的发展需要秉承一步一个脚印的方式稳步推进产业转型,促进当地农民提高思想意识,更多的利用科技化、现代化的农业手段提高自身的价值。其次,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于精神文化领域的建设,农村地区消息闭塞、资源不足,因此在信息渠道上与城镇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也应该重典整治农民的精神贫困。因此不能采用单一性的思想或方式,而应该注重两个大方向的同时推进,在农村地区的基础建设上,尤其在道路、电力、环境污染治理、通信等方面做好基础设施改进,秉承“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同时也要注重农村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思想道德宣传、提高农民思想意识,以丰富的精神食粮让农民提高幸福感。

(三)鼓励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发展

我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包括种植养殖,是单一化的产业输出,随着当前科技发展以及社会的变化,农村经济要摆脱单一化的发展模式朝着多元化的方向推进,要积极鼓励多元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不仅要促进各项的产业升级,同时也要为各类经济产业的融合提供平台。首先农村地区广袤,每一个地区都有着自身的经济特色和优势,各级政府应以更加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农户参与新兴的农业产业结构,有效解决就业和经济问题,同时也为新兴的农业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其次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需要针对区域性的产业进行升级与延伸,但是很多农村地区的人民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认识不足,此时需要政府部门牵头成立各类的培训机构,为农民提供更多创业就业的学习平台,以提高其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能力,为农村经济产业转型储备更多人才。最后多元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和挖掘小农业产业的实施路径,并深度结合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心理,进行创新与创造,例如绿色种植、康养中心、文创农村产品等都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元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良的环境才能更好的吸引消费者,因此脱贫攻坚与乡村战略的结合,操作过程中要对农村地区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深入挖掘旅游及文创产业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率。

(四)借助网络优势打造特色农业模式

互联网改变了当前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学习习惯,同时也为更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全新契机,因此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应充分重视网络的优势及特点,改变传统模式的空间及时间局限性。特色生态农业的相关概念是为了迎合当前日益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很多城市中的人们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中,往往产生向往自然的想法,而特色农业出现正好符合当前人们的需求,同时也为小镇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增长机会。但是当前政策提出后,很多地区盲目上马项目,忽略了市场需求以及同质化问题,造成了特色农业生态项目盈利效果不佳的现状。但是很多人对于田园生活非常向往,苦于缺乏相关的基础配套及服务设施,因此无法摆脱客观局限性,相关部门可以将城乡协同发展与特色农业生态产业相结合。

(五)注重农业生态的产业升级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的脚步不断加快,当前城镇中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而生态农业需要为社会公众提供的不仅是居住的空间,同时也要注重其娱乐休闲等多方面的服务空间。特色农业产业与田园综合体相较于城市具有更多的土地资源,因此企业积极推进生态农业基地建设,不仅能够促进自身的行业转型,同时也能推进我国生态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全面化和系统化。相对而言,现代人则更喜欢相对恬静的生活,特色生态农业区域及田园综合体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能让现代人与自然风光无限亲近,还能为现代人日常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在其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可以种植蔬菜、养花以及其他农业生产,为现代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业余生活。针对上述情况,相关人员应充分考虑注重其自身农业生态产业升级,并了解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现代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文化、娱乐、餐饮、旅游、养生等多方面的综合一体服务经济,将不同群体的消费模式进行融合,打破了传统生态农业模式,已改变了传统农业发展观念,为更多现代城市人消费提供了途径,有助于形成生态和竞技的良性循环,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能。

(六)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的评价工作

农业生态环境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将公众作为主体非常必要,但是需要从多方面考虑问题。首先要加强公众对于环保意识的提升,以科学的态度看待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两者之间的平衡性,既要保证国家经济稳步发展,同时要尽量降低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其次,要注重公众的参与性,了解每一个环境改善的主体所需,民众的参与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自身以及改善当前的生存环境,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既是义务也是责任,与自己以及后代都有着密切的健康联系。建立公众的诉讼机制,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多元化发展深远却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的诉讼机制还不健全,需要与完整的法律法规以及行政手段作为辅助,目前国家层面对这方面非常重视,但是要落实到地方,还需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作出努力,建议从“扩大原告的起诉权利”以及“取消环境公益诉讼的时间约束”两个方面入手,让任何一个部门以及居民都有权利对我国的环境进行监督与诉讼,同时取消时间约束可以对环境影响进行深层追责,保护群众的环境权益,尤其对一些深远性的环境污染要彻底根除,夯实农业生态发展的基础,为进一步的经济发展做好保障工作,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效能的有效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生态经济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提升农业发展效能具有重要地位。我国的农业环境治理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应注重公众的主体地位,强调公众对于生态建设的监督以及参与性,通过提高公众的意识,着力构建现代生态体系和竞技体系,改善和拓宽农户的参与方式,提高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能,为我国的农村才能环境改善以及制度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有效提升,适应当前农村经济改革发展趋势,同时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鲍春裕.生态农业旅游与农业经济发展研究[J].核农学报,2020,34(09):2124.

[2]赵金中.数字经济视角下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与策略[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11):13-14.

[3]姜士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农业研究,2020,26(11):30-31.

[4]白臣.探究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路径[J].中国储运,2020(11):187-188.

[5]邢艳敏.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20(29):2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