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新农村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新农村发展前景

第1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农机专业合作社 新农村 农机 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F32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06-01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1.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现状

截止2008年底,在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中已经有7860个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员达到293万户,共有约753.7万户从中受益,从业人员总计26.8万人,在从业人员中,相关技术人员达到4.2万人;采用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农田作业面积达到12000kh时,其中包括机播作业面积2571.3kh,机耕作业面积467.7kh,机收作业面积3364.7kh,机械植保面积836.7kh;其中服务所得总收入达到56.5亿元,仅天剑作业收入就高达49.6万元;同时,各类农机农具数量达到38.4万台,包括大中小型拖拉机共计13.2万台,水稻插秧机1.6万台,联合收割机4.5万台,配套农具设备21.8万台,总资产超过2.6亿元。此外,相较上年同期,农机专用合作社数量增长77.2%,服务总收入上涨60.6%,服务总面积增加67.3。

2.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特点

2.1组织形式的构成

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社按照牵头主体进行划分,其组织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种:首先是能人带头型,主要是由某一地区的农机大户、种粮大户等农业带头人为主,由这些人牵头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其他农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愿参与。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主要就是以这种模式进行的;其次是农机服务机构兴办型,由相关管理部门牵头,进行资源优化和重组,在农村地区不断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再则是村委会主办、督办型,村委会干部和村民有脱贫致富的决心,在村委会的带动下利用村委会的资金来进行扶持,鼓励村民加入农机专业合作社;最后是协会与龙头企业带动型,主要通过协会会员的模式来传递农机发展的优势,进而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协会会员中的影响,并以龙头企业作为标杆,不断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其中构成的会员主要由两类,一类是农机手相互之间的合作,扩大农机合作社的影响力,使起规模不断扩大,进而提升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另一类是农机手与农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努力实现农机与农民之间的对话,实现农业耕作的机械化,为农业自动化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2.2服务模式

在服务模式方面,可以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模式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土地托管”模式,农户以出租土地的方式将土地托管出去,合作社在一定时限内会对出租土地的农户给予土地租赁金或现粮,农户可以不用自己劳作即可获得现金或口粮;其次是“一条龙服务”模式,主要是利用合作社的高度机械化,农户支付给合作社一定数量的资金,这笔资金作为服务费来雇佣农机合作社来代替农户完成农业作业,每季粮食收成全部归农户所有;再则是“菜单式农机服务”模式,农户可以自行选择所需要的机械化服务,缴纳相应的费用后,农机承包者将会为农户完成农户指定的农机作业服务,这样针对简单的农活农户可以自行解决,复杂劳动量大的农业作业则雇佣农机作业来完成;最后是“跨区作业”模式,跨区作业模式是现代农业开展的有效途径,能够提高农民农业作业的效率,同时跨区作业正在由单一的小麦机收向多种机收模式转变,极大的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功能与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利用机械来完成农民的田间作业,将农户与农机联系起来,完善了农村地区的土地承包机制,使农村地区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具有鲜明的时代标签。

1.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产能

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资金方面相对充足,因而能够购入普通农户无法购买的大型机械设备,采用现代化、机械化的耕作以提高农田作业的效率,并且利用农机专业合作社来讲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覆盖率。黑龙江省采用大型拖拉机进行松土、翻土作业,极大的提高了土地翻松的效率,改善了农作物的种植质量,粮食单产提高20%左右。

2.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重组,使农村经济发展提速

农机专业合作社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作业方式,采用机械化作业解放了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农村劳力能够向其他行业分流,促进农村产业的多样化,进而实现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农机专用合作社推出的“一条龙”式服务模式使更多的农村劳力可以外出务工,而不必过分担心田间地头的农事,实现“坐收渔利”。资料显示,浙江省有85%的撂荒农田转包给农机专业合作社。此外,合作社利用机械化实现大幅增产,一方面减少了土地生产性支出,另一方面也使农民在种植业方面的经济效益成倍增长。

3.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为农民创收

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逐步实现产业化发展,农村农田作业效率与生产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依托于技术优势使农民改变传统的耕作习惯,顺利实现“科技下乡”工程,在原有农机工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不仅拥有标准的农机设备,同时还有高性能收获机、深耕机、精密播种机、秸秆还田机、激光平地机等多种高技术农机。据了解,仅在山东、山西两省的调查中,加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与单独使用农机的农户在产量上增加20%-30%,纯利润提高3成以上。

4.保证安全生产,构建专业化管理平台

在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人们对农机的使用量较大,因而需要注意农机的安全与维护等问题,在农村地区积极宣传国家的农村政策,让农民朋友掌握农机使用技巧,并定期进行专业化培训;在农机的保养方面指派专人进行走访,确保农机使用的安全性,并延长农机的使用寿命。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的发展趋势

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新农村的政策下,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应农业现代化趋势而生的,极大的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农业耕作的问题,因而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促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入产业化、正规化。

1.实体化发展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势必要导致市场恶意竞争情况的发生,因而必须改变目前这种单一性的发展模式,利用实体经济来促进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2.专业化服务

农机专业合作社必须要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切实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为农民创造福利才能够得到农民的认可,同时壮大自身实力,引进科技含量更高的机械化设备,继续提高农业作业的效率,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努力构建新型的农业产业结构。

3.完善农机技术培训机制

若要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推广和普及,确保农户掌握和了解农机的使用和维护技巧,就必须要开展相关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有助于农户更好的操作农机,进而提高农机的使用效率。

4.精品工程的建设

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比较混乱,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明显,没有比较权威的品牌,要通过国家的政策扶持来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形成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将其融入到市场经济中进行市场化运作,多方融资来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品牌。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思路

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提供农地作业效率,似乎连接农业快速步入机械化与现代化的重要纽带,在前言科学技术的带动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业任务量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与标准化生产在机械化的带动下有条不紊的发展,使农地的出产率、农户的作业效率和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是改变农村经济生活水平落后局面的重要力量。

针对农村农机专业合作社未来的发展而言,其发展思路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注重规划制定的科学性,结合当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确定农机的发展方向;其次在政策上要加大补贴力度,政府要在财政上进行统筹并划拨资金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不仅包括机械设备的引进,同时还包括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再则要强化针对农机知识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各种方式来组织学习,从整体上提高合作社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具活力;最后要注重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标准化,不断开拓和延伸服务领域,在内部形成明确的管理制度,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更趋规范。

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新生事物近年来的发展速度的非常快,尽管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就其在农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必将会引起人们的重视,进而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使管理日趋标准化,对其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对待,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农村整体的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邹雷;荆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M];长江大学;2013(05(01)

第2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合作组织;社会学研究;现状;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确实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疏散的力量形成合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优势,有效规避小农主义的诸多弊端,同时还能够在支农惠农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市场化路线是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市场化手段是农村真正面向现代化的基本保障。农业合作组织在推动农业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作用突出。但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的力量并没有较大地体现出来,农业合作组织比较涣散,难以形成合力,组织体系不健全,数量上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但农业合作组织的质量与水平却并不高,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农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和提升农业合作组织的水平,使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应有的力量。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农村松散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并最终推动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但在当前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和弊端,这些急需引起我们的重视。1.1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整体薄弱。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理应发挥自身应有的效力,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整体比较薄弱,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一方面,在农业合作组织内部,缺乏科学完善的组织制度与管理条例,使得农业合作组织像一股松散的游击队伍,农闲时则人员齐整,农忙时则形同虚设。农业合作组织应该是一股集体的力量,并结合当前新农村的建设环境,以及党和政府对新农村的建设支持等进行合理的本地化,确保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组织体系,使得农业合作组织力量涣散,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难以赢得农民的信任。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快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智慧农民,更需要专业素养比较强的人来引领农民朋友快速走向致富。但在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组织内部的整体素养偏低,使得他们难以准确把握农村经济的发展脉络及发展方向,难以结合市场变化与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这种不规范、不健全、整体偏薄弱的组织体系下,农业合作组织对于市场环境的把控能力并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1.2农业合作组织发育不良受外界因素影响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应该是独立性的发挥作用,以快速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当前情况下,农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先天缺陷,后天不足”。一方面,农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与规范,缺乏经验性的习得和借鉴,使得农业合作组织发育不良。部分农村地区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盲目跟风的情况,存在着“邯郸学步”的尴尬。在这种现状的影响下,农业合作组织虽然建设速度比较快,建设的规模比较大,建设的数量比较多,但其自身的质量与水平却并不高。农业合作组织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实践中往往形同虚设,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村委自治委员会对于农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并不够,农业合作组织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难以独立地发挥作用。1.3农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小。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与力量,需要农业合作组织不断扩大覆盖面。在农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的过程中,既需要对经济作物进行规范化的指导,也需要对粮食作物进行科学的梳理与规范。但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在建设和与完善的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将关注的重点停留在经济作物上,盲目跟风号召农民积极种植经济作物。但在经济作物成熟后,因市场因素造成大量滞销时,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农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小,往往作用的发挥仅仅局限于经济作物或者粮食作物的种植生产等初始阶段,对于经济作物或者粮食作物后期的营销、销售等往往缺乏后力。此外,在农业合作组织中,其核心元素是农民的合作与共享。农民通过技术共享、风险共担、劳动力合成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合作与共赢。但在当前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实践中,农民之间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农民对于农业合作组织的认知并不高,往往仍在农业的发展以及其他方面存在比较深的“小农意识”。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建设需求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理应发挥关键与核心的力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在农村与农业快速发展的当前情况下,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既是发展的需求,也是市场的需求。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作用是什么呢?2.1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土地制度是与家庭承包制相关联的农业经营制度的核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化经营,需要合作与共享。但在当前新农村建(下转30页)设过程中,受小农意识的限制与制约,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仍停留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农村土地仍然是小块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单独依靠农民的力量来实现“化整为零”显然是不现实的,单独依靠农民的意识来实现规模化经营更是不可能的。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快速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力量,需要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2.2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户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密切,农户种植粮食作物,农户种植经济作物,通过市场交易来将粮食转换为钱,这是农村市场化的必然途径。但由于农户在出售粮食作物或者经济作物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比较小,这势必会造成比较大的市场交易成本。以出售经济作物为例,单一农户在自家数十亩的土地上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由于缺乏市场交易信息,使得他们难以直接对接商家,通过中间商环节,则会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售卖费用的降低,严重影响农户的切身利益。可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前,农户因分散化比较强,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交易成本必然会增加。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可以将农户自己种植的各类作物,以集团化的销售为主,从而占据市场的主动性,不断提升农户的切身利益。2.3转变农户弱势地位的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特别是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当前形势下,在市场交易环节中,农户因力量分散,农户因市场需求信息的获悉渠道单一等,往往处于市场交易的弱势地位,难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甚至在农户与市场、政府的博弈中常常败下阵来。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帮助农民实现提高自身与政府和公司的谈判地位这一愿望。转变农户在市场环节中的弱势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更是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的主要诉求。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松散的单一农户组织起来,做到信息的共享与沟通,做到互通有无,实现集约化、集成化发展。

3新农村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对策

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合作组织力量的发挥,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建设进度,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农村地区的农业合作组织形式比较多样化,但同时也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整体上发展比较薄弱,尽管农业专业组织数量庞大,但是发育不健全,特别是受外部环境制约,真正发挥的作用有限,最终导致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产业覆盖面小,农民的合作意识较弱。结合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如下对策。3.1完善内部组织体系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的形式比较多样,但无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技术协作社等,他们自身内部的组织体系都不完善。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力量,需要不断完善他们组织内部体系的建设。在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农合组织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构建完善的领导组织体系及作用发挥机制,使得农业合作组织真正形成合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3.2优化农业合作组织的质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的数量非常多,但农业合作组织的水平与质量并不高。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帮扶作用,充分发挥法律的援助力量。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要设置完善的法人体系,确保其经济活动应与其他企业法人具有同样的权利与义务。作为农业合作组织的支撑力量,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引导功能,多措并举,快速推动农业合作组织的深入发展,不断提升农业合作组织的水平与质量。3.3提升农业的合作意识。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农民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是基础与关键。当前农民的市场意识并不高,合作意识比较薄弱,为推动农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农民的合作意识,需要强化对农民的培训,使得农民认知到合作社的重要力量和作用,使得广大农民认识到合作的集成化力量。

4总结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能够将松散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农村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但农业合作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组织体系不完善,数量庞大但质量不高等。为推动农业合作组织持续发挥作用,应该加强政府的指导与帮扶,不断提升农民的意识等。

作者:赵建平 单位:丽水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党的十六大在肯定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指出当时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平衡的、不全面的。所谓不平衡、不全面,主要是科教文卫发展和环境建设等没有达到小康社会的要求,多数农村地区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关键,加快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要求。这是党中央解决新阶段“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村找到的新支点,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创举,必将成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我国“三农”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和总抓手;如果说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终目标,那么小康社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必经阶段,实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小康社会在广大农村的具体化。

四面山既是部级风景名胜区,又是江津南部山区,要实现小康景区的目标,就必须先实现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目标。笔者认为,四面山真正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之际,也就是四面山“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型之时,它们都是四面山景区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而言,“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与“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前者是后者结合四面山实际的特色化,后者是前者在理论上的指引。前者着眼于旅游,后者新产立足于“三农”。在四面山这个具体地方,两者是同一目标的两种版本,可谓殊途同归。

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政治口号,更不是一个政绩工程,是全面建设四面山景区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是一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动的系统工程,前途广阔,任重道远。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为景区农业健康发展插上了振兴的翅膀,为景区农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久盼的福音,为景区农村繁荣富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引领景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境界,逐步实现景区农村的大变革,促进景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景区社会的大和谐。

二、通过发展旅游来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面山必须进行科学定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条件或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先结合实际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对以旅游作为支柱的四面山,科学定位应该是“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景区特色”五个字突出了四面山的特点,同时也说明四面山要实现新农村的目标,必须围绕“农业围绕旅游调整、交通围绕旅游先行、商业围绕旅游搞活、城镇围绕旅游建设、管理围绕旅游服务、文化围绕旅游挖掘”的发展思路,通过发展旅游来解决一切问题。

四面山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景区小康社会的重点,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按照“三步”走。一是实现“川有九塞天堂,渝有四面风光”的目标,景区以旅游为主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初见成效,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景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0%;二是实现“把四面山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的山区度假地”的目标,四面山成为江津市南部生态经济区龙头,景区以旅游为主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景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40%,初步建成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三是实现“把四面山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也就是实现“把四面山打造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目标,以旅游为主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跟上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景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大幅度提高。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长远的努力,实现景区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到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坚持以景区农民为本,从景区四个村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体现农村的特色,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坚持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既展现景区农村的山水田园风光,又彰显景区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又适应景区农民生活要求。这和四面山过去提的“生命山、生态山、文明山、文化山”是一脉相承的。从四个村的实际来看,林海村要率先行动,燕子村可以稍稍滞后一点。通过努力,林海村要建成四面山东部景区内的新农村,洪洞村要建设成西部极品景区内的新农村,头道村要建成四面山景区的中心服务区,燕子村要建成四面山景区的后勤基地。

三、通过发展旅游来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面山有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提出,为从根本上解决让党中央国务院深感“头痛”的“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对以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四面山而言,发展旅游是破除“三农”“瓶颈”的抓手和切入点,换言之,四面山只有通过发展旅游,才能实现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目标。

探索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四面山的旅游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从江津走向重庆、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旅游业速猛壮大,“三个”效益同步发展。特别是20__年江津市委十一届六次全委会提出建设“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把建设“以四面山为龙头的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作为建设“两地一中心”战略的重要内容,把“旅游兴市”作为与“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和谐江津”共同作为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把加大以四面山、中山古镇为主的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作为近期旅游开发的重点以来,四面山旅游业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时期。面对新时期、新目标、新任务,四面山旅游不负众望,取得了新成绩:景区被纳入重庆十大旅游精品线近期开发的五条线之一,被科学定位为“千瀑千姿、赤壁丹峡、先巴文化、原始森林”,全市形成“人人都是四面山旅游形象,处处都是四面山旅游环境”的氛围,重庆新华书店集团 公司加盟四面山旅游业并投资近7000万元改善景区基础实施,全年共接待游客21.56万人次,同比增长13.9,旅游综合收入9269万元,同比增长12.3。旅游业完全成为四面山的支柱产业。

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于四面山发展旅游、解决景区“三农问题”,加快实现“把四面山打造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四面山过去通过旅游发展取得的“三个文明”,为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判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通过发展旅游来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面山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了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近年来,由于自然历史原因带来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四面山景区的某些不和谐问题。景区的6000人口中有5000多当地农民。时下,许多景区为发展都实施了移民工程,从四面山的实际情况来看,短期内不可能实施移民。这对建设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难题;四面山还很穷。四面山自开发以来,旅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毛头小弟到“支柱产业”,景区内的经济社会有了巨大的发展,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大为减少,这为远大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这个基础还远远不能满足景区6000名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景区人民的年均收入仅仅只有2694元,离全市年人均收入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四面山的贫富悬殊大。近年来,随着四面山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旅游利益主体多样化的趋势。一是产生了景区最大的旅游业主——新华集团。二是产生了部分旅游大户(如山林山庄等)。三是产生了人数最多的一般旅游从业者。四是产生了为数不少的非旅游从业者(如林海村原七八队的村民,他们几乎没有在旅游发展中分得一杯“粥”,有的至今还生活在贫困线下)。富的年收入达十万元、甚至是百万元,穷的年收入不足千元,他们之间的收入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带来了种种冲突和不和谐。

四面山由于长期以来地处江津市南部山区,科技、教育、文化、计生等社会事业落后,景区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所有这些,都让四面山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五、通过发展旅游来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面山进行了“原始”的探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很广,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组建新经济组织、发展特色村镇、减少贫困及自然村等。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

近年来,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四面山在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无意识的”、“原始的”探索,这为目标的实现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四面山的林海村在这方面可以说是“身先士卒”。一是通过发展旅游来致富。该村共198户623人,80的村民开办农家乐从事旅游业,人均收入5200元。其中有13户是旅游大户,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2户,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有3户,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有3户,收入在50万元以上的有4户,年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户。二是通过发展旅游来带动当地种养殖业(猕猴桃、岩蛙、鸡、牛等),就近转移富余劳动力。三是通过发展旅游来扶贫,旅游大户与贫困户通过“结对子”来进行旅游扶贫;四是通过发展旅游来美化村容村貌。该村近年来加大了对洪海湖畔植被的保护,对农家乐进行了污水控制。

自去年以来,四面山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围绕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组织各村开展了“展示先进性、建设新农村”的大讨论,从认识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通过讨论,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对新农村这个理念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入,这为目标的实现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林海村提炼出“旅游不发展,是党员的无能。村民不致富,是党员的可耻。环境不改善,是党员的懦弱。管理不民主,是党员的失职”的标准;洪洞村提炼出“思发展之道、做引路之人、解群众之忧、创洪洞新精神”的标准;头道村提炼出“记宗旨,为党旗增辉。展亮点,拓旅游商机。调结构,领群众致富。谋发展,建和谐新村”的标准;燕子村提炼出“群众富不富,关键在干部。后勤基地不建设,党员干部未尽责”的标准。最后形成了景区的先进性标准和要求:“不能带头富,不能当干部。不能带民富,不是好干部。带领大家富,才是好支部”。同时还开展了“亮丽在窗口、满意在农家、文明在景区”的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在“村容整洁”方面进行了“摸石头过河”。

六、通过发展旅游来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面山必须找准切入点

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公共财力仍很有限。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科学规划,确立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要结合景区正在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用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效检验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效果。要选准切入点,注重从群众迫切希望解决而目前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入手,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就医难、供养难、增收难、阵地难、照明难、生活难、上学难等难题。让农民从看得见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进一步突破思想观念,在学习理论上下功夫。明确党的先进性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用党的先进性建设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树立系统发展理念、着力树立协同发展理念、着力树立效益为先理念、着力树立持续发展理念,把先进性教育活动办成“群众满意工程”,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办成惠及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二是要进一步以发展为重,在理清思路上下功夫。要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有新举措;要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在建设和谐农村上有新气象;要着眼于管理民主、激发活力,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上有新进展;要着眼于服务群众、发挥作用,在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有新提高。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工作思路,谋划工作目标,确定主要任务,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形成涉农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农民生活新提高、乡风民俗新风尚、乡村面貌新变化、乡村治理新机制。

三是要进一步创新载体,在找准突破口上下功夫。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把加快旅游经济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继续深入开展“擦亮窗口对形象,搭建平台促发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林海村要继续深入开展“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主题实践活动,在打造四面山核心景区上有所建树;洪洞村要继续深入开展“带头富,带领富,带动富”主题实践活动,要在打造西部极品景区上有所作为;头道村要继续深入开展“四看四比”主题实践活动,在 招商引资上有所突破;燕子村要继续深入开展“围绕旅游调结构,争做科技带头人”主题实践活动,在发展景区涉农旅游上有所开拓。活动中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重,以和谐为基,发展新旅游、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争取新成绩,增强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推动力。

四是要进一步加大“双培双促”,在固本强基上下功夫。推进农村党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不怕有一个穷摊子,就怕没有一个好班子”,要进一步加大实施“双培双促”工程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把一大批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党员选拔到村支部领导成员岗位上。加紧建设一支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能够带领景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新农村建设领头人队伍。进一步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村党组织真正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七、通过发展旅游来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面山必须从当前的工作做起

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毫无经验可言,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从当前的工作做起。

一是发挥比较优势,服务“三农”,在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有所建树,努力向“生产发展”的方向靠拢。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只有富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有基础。因此,要把推进景区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加快景区农业科技进步,加强景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景区农业产业结构,提高景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景区农民的持续稳定增收建立在景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上。

四面山要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主题,对景区农民实行“亲民、为民、富民”政策,在景区形成“农业围绕旅游调、争做旅游致富人”的氛围,调动村民致富的积极性,形成共念旅游经,共找旅游钱、共发旅游财的局面;大胆创新,以旅助农,以旅富农,大力发展涉农旅游,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提高附加值,深入推进景区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支持各村开发农庄式酒店,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家体验游、农业观光游等项目;引导“农家乐”和不同类型的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发展,推动农村旅游不断提;在燕子村发展猕猴桃3000亩,引进业主种植红豆杉300亩,建立1000亩反季节蔬菜基地。在洪洞村建立100亩“中药材基地”,100亩兰草基地。在林海村和头道村建立“养殖业基地”。在林海村建立200亩猕猴桃基地;高度重视扶贫救灾救济工作,狠抓弱势群体的清理、建卡工作,并逐一实行低保、救济补助。打生态移民牌,逐步进行生态移民,建设景区新农村。

二是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在做大景区旅游市场上有所作为,努力向“生活宽裕”的方向靠拢。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工作新思路和新措施。以资源招商、政策引商、服务亲商、环境安商,感情留商,营造全社会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为旅游业主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和引导旅游企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开发休闲市场,促进旅游消费。稳近求远,固老培新,不断开拓旅游市场,扩大游客半径。景区农村通过旅游来致富,过幸福生活。

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和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诚信旅游建设,在营造景区旅游人文环境上有所创新,努力向“乡风文明”的方向靠拢。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逐步在景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体系。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做到“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在景区开展“文明酒家”、“文明导游”、“文明农家乐”的评选活动,推动景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在景区认真落实中纪委第六次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按照“五个不许”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以游客需要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中心,以游客的视角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资源,使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符合游客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趣,最大可能地满足他们对旅游经历和生活体验的需求,努力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旅游环境。

四是积极推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工作方式,在促进绿色产业体系建设上有所跨越,努力向“村容整洁”的方向靠拢。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村镇面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农村住房建设乃至整个村镇建设。对此,四面山要树立绿色观念,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倡导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消费模式,促进实现旅游增长方式的转变。鼓励和推进绿色经营和创建绿色旅游企业,鼓励绿色生态游、绿色旅游消费;按照“千瀑千姿、赤壁丹峡、先巴文化、原始森林”的新四面山定位,实施可持续性绿色开发。科学规划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对景区进行保护、管理、开发。在景区开发建设时要处理好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的和谐结合,从而把四面山打造成为“生命山”、“生态山”;规划应该具有前瞻性,坚持规划先行、抓好示范,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严格控制农房、农家乐建设,启动景区农家乐污水达标排放工程,改变人居环境。

第4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建设;乡土景观;设计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179-1

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帮助农村居民实现现代化变革的重要手段,是我国“三农”政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建设“发展生产、乡风文明、乡容整洁、民主管理、生活宽裕”的新型农村,这一过程离不开具有乡土景观的景观设计规划的帮助。

1 具有乡土景观的新农村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1.1 关注生态

在实际新农村景观建设过程中普遍遇到的一种错误观点是——将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混为一谈,简单来说就是在建设过程中仍然不分重点、不单独处理,将城市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将城市用地的扩张和农村建设用地的减少放在一起考虑,甚至于有些省、市、县中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直接将城市建设的那套理论搬出来,的确,在建设之初能达到短期的房屋变美、环境变好的效果,但根本毫无新农村特色,没能有效充分地利用起自身良好的生态资源,并且有些做法甚至会损伤原本的生态环境。

1.2 注重整治

在新农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应该把规划重点放在“整治”内容上,而不是翻新修建。一方面,农村经济条件有效,住房用地是保证居民生活的基础,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过度翻修建筑,不仅会耗费新农村建筑过程中的大量财力资源,而且使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翻修建筑对环境的伤害太大,不仅会破坏原本的生态土地资源和环境,而且不符合低碳经济环境的发展要求,在翻修建设过程中村貌原本的人文和建筑气息消逝一空,不符合我党的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

1.3 产业优化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同样不能忽略经济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发展生产才是保证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和根本前提,是能使新农村发展进程更好、更好完成的基本保证。新农村景观建设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使农民的生活更好、更富裕,使农村跟上经济发展和时展的步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原本的经济产业并使其向完善化、标准化、优质化发展,另外找准时机引入新型的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的新方向,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业经济的支持,农业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1.4 整合土地

新农村景观建设不单单是一种建设行为,它影响到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可以提高对土地的整合利用效率,采用当下最流行的“一加一大于二”的土地利用理论,对土地资源重新整合分配,农产业项目重新分配,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保护具有地域特殊的乡土景观。

2 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采取的策略

2.1 农村产业链条化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保留和保护农村原本的乡土景观,如田园景观、畜牧景观、山林景观等等,农村自身的自然景观是农村经济链条的基础,以原本产业为出发点建立农村产业链条可使农村的产业发展有特色、有方向、有重点,新农村规划建设不仅有助于农村经济形成链条化,也有利于农村原本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有效手段。

2.2 本土景观优质扩大化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否合理就要看它能否提供给农民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经济环境,在新农村发展规划过程中我们要基于农村本土化特点来开展建设工作,这样既不会给新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压力,更能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有特点的方向,扩大本村原本产业经济和自然经济优势,使其发展为特色化项目,这样既能提高本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又能使其本土化特点得到保留,是一种持久化发展的体现。

2.3 提高闲置土地的利用率

新农村建设规划带来了新的建设手段和技术,如果只单单提高原本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其规划效果显然有效,如何有效利用先进的土地开发管理手段对原本荒废、不用的、闲置的土地进行有效利用,就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才有偿回收土地并由政府统一规划的方法对这部分土地进行处理,对有营养的土地资源重新开发利用,对没有营养的土地资源采取覆盖建筑物的方式,使地有所用、合理使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出规模的效果。

3 结论

新农村景观建设工作应该在有指导专业帮助的情况下进行,在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基本的服务群体——农民,基本的建设测量——本土化,新农村景观建设一定不能偏离保护农村乡土景观这一理念,只有做到发展与保护相结合才是使新农村的建设工作结果有地域性、有针对性,做到可持续发展、环境和经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广文.坚持三个平衡——推进天津“黄金走廊”城乡统筹发展[J].城乡建设,201O,(03).

[2] 王士兰,游宏滔.小城镇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5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字:乡村景观;景观规划;规划原则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rural development rapidly.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rural landscape impact huge, eating into destruction and the cultivated land unreasonable layout, rural land layout messy, local features destruction are endless. Make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study agricultural and rural can not meet the nee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refore,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to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whole appear increasingly urgent.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the rural landscap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the country of modern landscape planning principles in the system arrangement.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 Landscape planning; Planning principles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尤其城镇化的发展对乡村景观的冲击巨大,很多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显现。但遗憾的是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发展较晚,理论和体系相对不完善,景观规划发展没有和景观变化同步,造成很多生态问题的产生。。尤其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广大的乡村,只有充分发展先进的乡村景观规划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对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进行研究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乡村景观的内容

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区范围内,经济、人文、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是人类以农业特征为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和人为特征的综合环境。乡村景观由多种要素构成,包括耕地、林地、牧业、种植和养殖业及村落等。他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从大的方面来看,乡村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的内容。

1.1 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是指自然界自身的面貌,包括地形地势、水文特征、生物结构、土壤作物等,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这些景观相互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展现着一个地区特有的自然特点。

1.2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如乡村、工矿、城镇等。人为景观又称为文化景观,它虽然是人类作用和影响的产物,但发展规律却服从于自然规律,必须按自然规律去建设和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乡村人文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包括村庄聚落特征,街道布局、建筑文化、民俗民风、栽培植物、驯养动物,反映一定历史和地域范围内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类的生活方式。

2 乡村景观规划的现状

国外的乡村景观规划发展较早,其研究内容有:乡村生态环境条件评价;乡村土地利用及其变化;乡村经济结构及地区布局;乡村人口密度、文化水平对乡村景观的影响;乡村景观类型、主要特点、形成过程及其变化趋势。国外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推动了世界农业和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我国的乡村景观规划到20世界80年代才有自己的雏形,对于城镇化发展引起的农村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方面的问题有了初步的研究,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性研究上也有了一些成绩,但是在乡村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上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对农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目前,很多乡村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伴随这一转变的是大量新事物的涌入,明显的标志是农业中大量机械、农药、化肥的使用,在这一过程中人与自然生态以更加复杂的关系交织在一起。随着乡村发展和城镇化加快,农村的景观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土地利用不合理,耕地破坏等。众多的问题正警示着我们,必须运用更加科学的生态规划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整体性规划。

3 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

3.1 经济性原则

1974年,联邦德国地理学家博尔恩在《德国乡村景观的发展》报告中,阐述了乡村景观的内涵,并根据聚落形式的不同,划分出乡村景观发展的不同阶段,着重研究了乡村发展与环境、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他认为,构成乡村景观的主要内容是经济结构。乡村是重要的经济单元,受到农业技术、自然资源、耕作方式等的影响,农业的粗放性一直是困扰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出发点。

3.2 地域性原则

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农村景观,这些景观反映了农村特有的地域特点。从自然景观来讲,必须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原则是以创造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充分尊重地域景观特性对于展现农村风貌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人文景观来讲,景观规划设计要深入农村的文化资源,如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名人典故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农村人文品味,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3 以人为本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应以人的适居为引导,规划的主题是人,人人参与规划,规划为了人人。不少乡村地区贫穷落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住民的生活质量应该成为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

3.4 可持续原则

农村的景观设计不仅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也影响着后代人的生活。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为了当代人的利益,牺牲了后代人的资源。可持续发展应该说是对乡村景观设计原则的总结概括,他是对人类未来的重新认识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重新理解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全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对于引导乡村景观规划向着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4 结语

受城市化的冲击,无规划的发展将会破坏山地乡村千百年来保留下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破坏乡村的生态环境,最终无法满足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认清乡村景观的内涵,看清目前国内乡村景观规划的形式,以科学的景观规划原则,引导农村向着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 巍,王红英.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景观规划[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4):2847-2850.

[2] 刘黎明. 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 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52-55.

[3] 王云才,刘滨谊. 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 中国园林,2003,(1):55-58.

第6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休闲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

1加强引导,完善体制

为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指导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强化引导发展。构建了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协作、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融合发展的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实行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有序推进、各负其责,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1]。

2合理规划,梯次发展

为了确保休闲农业的合理有效开发,将“农家乐”“休闲度假农庄”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结合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工程等支农项目,把休闲农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与休闲农业相衔接,先后规划建设了《大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凤园花海项目》《黄河石林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景泰县戈壁农业精准扶贫寺滩甘草产业园项目》《景泰县草窝滩镇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平川区宝积镇响泉美丽“泉村”建设项目》等重点景区景点,为我市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

3多措并举,加大投入

为加快休闲农业项目开发建设,我市通过多元投入、多渠道筹措,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全力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据统计,近年来累计投放资金10亿多元。1)政府资金引导。白银区对“农家乐”示范户,按照“帮扶单位+农户”模式,每户由3个单位对口帮扶,每个单位帮扶2万元,提升农民的信心,确保农民从农家乐发展中切实得到效益。2)整合项目资金。对特色优势旅游资源实行政策倾斜,把农业、水利、土地、开发、旅游等各部门专项资金集中使用,定向投放,共整合近6亿元投入项目区[3]。3)市场化运作。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平台,科学包装策划项目,对上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对外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全市有6个大型休闲农业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4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围绕“做全功能、做好景区、做响品牌、做优服务、做旺人气”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体系,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建设。打造了以“六朵金花”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黄河石林特色小镇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休闲农业示范片区,逐步形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田园风光。龙湾村、顾家善村、西和村、大水闸村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顾家善村入选首届中国100个农民丰收特色村庄。1)大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凤园花海项目。大坪田园综合体占地333.33hm2,已建成新型半地下式自动化日光温室115座、智能化农艺园3200m2、休闲温室1500m2、果园66.67hm2、快乐骑乘环道3km。建成田园式农家乐5家。将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融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黄河石林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着力打造“七彩石林”摄影风情区、四季采摘体验区、龙湾民俗度假区、地质遗址观光区、坝滩休闲生态区五大旅游板块,景区建设项目共计35个,其中完成花映盛世景观带、二十二道湾改造、红岘台至景区彩色道路、黄河水车改造等21个项目,其他项目目前正在建设。3)景泰县草窝滩镇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草窝滩镇以西和村为中心,辐射周边8个村,全力打造“丝路杞园特色小镇”。积极打造“一线两环三区多节点”的全域乡村旅游新景区。目前建成党建红色主题广场1处、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史馆1处、七彩廊道园林墙600m,3D画面1000m2、七彩路面2.6km等,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三变”发展模式,不仅培育休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4)平川区宝积镇响泉美丽“泉村”建设项目。正在分期实施响泉“泉村”建设项目,全力打造舒适宜居、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为一体的“陇上宝积,灵秀响泉”。从特色上做文章、下功夫,逐步形成“田园生活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游”“宗教探寻访古游”等特色项目,以创建全国和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为抓手,目前白银区四龙民乐村、景泰县条山农庄、景泰县红砂岘生态农业园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靖远县香源农庄等7家经营主体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4]。

第7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野三坡,旅游资源,新民居建设

 

涞水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省市大力推进农村新民居建设这一有利时机,把农村新民居建设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科学决策,涞水的新民居建设须和野三坡旅游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景区农民开发旅游改造老房子的强烈愿望。

调查中发现,随着野三坡旅游设施的逐步完善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地的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旅游服务业,通过开办农家院,让旅客住农家旅馆,吃农家饭,当地的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近几年涌现出了刘家河、苟各庄、上庄、大龙门、下庄等20多个农家游专业村。但是随之而来的是目前农民居住现状、卫生设施、厨房设施、通讯条件等相对落后,老房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村干部反映当初农民盖房没有规划,不临街的房子大多是70年代以前建的旧房,同时路窄进不去车。广大农民更是强烈要求拆旧建新,彻底改善农家院的接待条件。三坡镇刘家河村依山傍水,距离百里峡这一王牌景点仅一公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为这个只有152户的山村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村子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旅游相关的营生,经营家庭旅馆开办农家院的村民占到三成以上,群众反映就是因为房子旧条件差,游客不愿住,影响了收入。农村新民居建设为破解困扰群众的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

二、总体规划,统一标准,体现特色。

示范村确定以后,首要任务是制订规划,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特别强调,新民居建设规划不但要符合省委提出的“三新六有”建设标准,还要符合野三坡旅游景区总体规划。紧密结合村情,高标准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设计施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县城乡规划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测绘、勘查、制图、汇总等几个小组,深入乡村逐村作业,广泛征求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充分借鉴河北省燕赵新民居建设方案的户型、风格和外观等设计方案,县里还从保定聘请有资质的多维规划设计院专家协助指导。规划中特别注重野三坡风景与当地民俗相结合,与开办农家院相结合。为了给风景区添新风景、新亮点,每个村集中建设,统一标准,县新民居建设办公室按规划设计和“三新六有”标准统一验收,使新民居建设和野三坡旅游风景区相得益彰,互为衬托。

三、因村制宜,分类创建。

在2009年的4个省级示范村新民居建设中,我县根据不同村的情况实行因村制宜,分类实施。三坡镇刘家河、松树口两个村,地处通往百里峡景区的旅游公路两侧,该村村民要求建别墅式小楼的愿望强烈,所以县里在旅游路旁集中规划120多亩新址用于村民集中建设新居,统一三层标准,三档一排,分户施工。施工前由村委会出资统一办电,铺设上下水管道、修建入户道路、规划出绿化用地,为了达到旅游景区污水排放的要求,两个村还联合投资建污水处理厂一座,村委会的优质服务,给各农户新民居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施工过程中县规划局、建设局、环保局等单位严格按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给予质量监督。建成后按照“三新六有”标准县委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联合验收。免费论文参考网。

苟各庄村地处百里峡景区之内,由于该村农户参与旅游服务时间长,在2009年之前村内就陆续盖起了212栋2—3层小楼。该村被定为示范村后,村委会经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要让这些设施条件差、服务功能不全、接待旅客质量低下的旧楼改变面貌。一是整体刷新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全部重新装修。二是健全功能、完善上下水通道安装太阳能洗浴设施,宽带入户。现在这个村的旧楼全部焕然一新,家家是冲水卫生间,厨房换上了新厨具,家庭旅馆换上席梦思,有的还使用上了沼气。另外,苟各庄村委会还为没有盖上楼房的30多户在村对面山角下规划一块35亩新址,让这些有能力建新居的农户统一标准在此建设新居。

通过新民居建设不仅提升农家游服务档次和水平,还为野三坡景区增添亮点和新的风景。免费论文参考网。

四、展望未来前景广阔。

通过2009年一年的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实验证明,涞水县委县政府把农村新民居建设与野三坡旅游紧密结合的做法完全符合县情实际,顺应了广大农民的心愿。现在景区各村干部群众对建设新民居的热情非常高涨。2010年我们将继续把新民居建设做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按上级要求狠抓不放。免费论文参考网。2010年新民居建设示范村已经确定,还是把重点放在野三坡景区之内,放在为旅游提供服务多、贡献大的村。通过新民居建设真正使更多的农家院提高档次和质量,让更多农民得到实惠,通过改善居住条件、优质服务游客,达到生活舒适、增加收入的目的。

第8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 金融机构 体系 创新

最近几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但这并不能改变我国是农村大国的基本事实。面对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复杂的农村发展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断探求新的路径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飞跃。金融机构体系是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农村金融环境为基础,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实现新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创新,是当前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的背景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从封建时期的小农经济,到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农村的基础建设,农村都在我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农村的发展模式也从合作社式走向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模式,这些改变适应了我国的基本国情,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我国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所提出的农村建设策略,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是重要的内容。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的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有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需要国家的支持,所以说,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注直接影响着金融机构体系创新的实现能力。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发展,在城市人口增多,农村生产现代化的实现进程中,农村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我们开始重新认识农村经济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特别是“三农”问题的出现,更让我意识到国家农村环境的稳定、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有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创新的背景之一。

其次,农村市场逐渐丰富,农村金融形势复杂化趋势显著。与过去相比,今天农村建设开始实现现代化,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市场也开始逐渐融合新技术、新科技。相应的,农村市场逐渐丰富,农村的金融形势也在逐渐复杂化。今天的农村市场,不再是传统农村市场的单一形式,一方面,农村市场的贸易再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与农业技术相融合,实现了农村市场贸易的大繁荣局面;另一方面,农村金融组成也开始增多,从一般的农村储蓄到农村投资,业务在不断拓展。由此可见,农村市场逐渐丰富,农村金融形势复杂化趋势显著,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的重要背景。

二、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的意义

在新的背景环境下,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为什么要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机构体系创新呢?本文认为,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第一,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正如我们上面所说,当前农村的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的存在,自然应该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合,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自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机构体系。在过去,农村经济环境简单,农村金融机构也相对单一,其管理模式、运作模式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现在,种类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的发展,需要新的体系来规范金融机构的发展,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的创新,就恰好以时代为背景,增加了更多的内容,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帮助。

第二,满足农村微小型企业金融需求。微小型企业的崛起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的存在目的之一,就是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微小型企业的发展。过去,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类型单一,服务要求也相对严格,这就造成了金融机构体系与农村微小型企业发展之间的链接不顺畅,进而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的创新,更多地考虑了农村微小型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放宽了相应的要求,为农村微小型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所以,满足农村微小型企业金融需求,也是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的意义之一。

三、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形势下,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还存在着较多问题,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基础,也是实现新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的基础。目前,在农村市场中,金融客户相对分散,金融机构很难集中资源进行业务办理,这就造成了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业务成本的上升,同时,就很难有更多的资金进行金融机构体系的升级,最终导致金融机构体系创新困难。此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解决农民的小额贷款问题始终是金融机构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责任。但是贷款金额低就造成了金融机构审核的困扰,过于严格的审核很有可能给农民带来严重的影响,造成农民的生产困难;但是审核程序宽松的话,又很容易为不法分子提供违法获取金融机构资金的机会,给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带来重创。所以说,关于贷款的审核问题,也是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策略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创新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学习和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体系。虽然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环境存在差异,但是今天农村经济逐渐与城市进行接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体系,同时以农村经济的特殊情况为背景进行创新,是新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创新的重要方式。第二,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在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创新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所以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引进行业内精英,对于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机构体系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单位为中贷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第9篇:新农村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漓江风景区新农村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 D267.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新农村建设是进行城乡统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等因素,决定我国农村差异性很大,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漓江是独一无二的,漓风景区的农村建设是敏感的,但意义也非同寻常。

1.漓江风景区新农村建设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1】。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更多更好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

1.1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建设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演进的根本力量。纵观全世界,在农村建设成就显著的国家都是物质基础雄厚、生产力发达。鉴于我国现在的国情。为此,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以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繁荣农村经济。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就不能很好地解决广大农民的基本生产生活问题;没有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就很难持续。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就难以根本改善,农村健康文明和谐的新风尚就难以持久,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漓江风景区农村要抓住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市场大背景的双重契机,努力承接乡村旅游的需求,发展相关旅游产品,打造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农家乐、民俗观光旅游和农业体验旅游,推进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1.2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当前,漓江风景区村民教育水平低下,懂经营乡村旅游事业的很少,一些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也很匮乏。这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

1.3加快规划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第一,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规划指导,促进农村事业的有序建设和科学发展。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促进作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漓江风景区农村具体情况,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突出前瞻性,既要适应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趋势,又要从现实条件和可能出发。城乡统筹和区域覆盖的原则,制订基本社会事业设施配置标准,村民住房标准、村卫生所、农村小学等社会事业基层机构。建立社会化的绩效评估制度,实行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第二,加大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建立与新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应科学调整分配格局和投资结构,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形成农村社会事业设施建设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加强社会事业领域涉农投资整合以及涉农投资部门及相关单位的计划衔接和信息沟通,统筹安排,形成合力。第三,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是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事业能够满足农民需求的一个重要保证。因此,要注意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把国家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同时,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同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1.4恢复景区生态环境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漓江生态系统的退化是长期演变而成的,人类活动影响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其生态系统良好的阶段,为人类造福。为此,必须做到扼制人类无度的开发活动,把对生态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因此,漓江生态系统的调控既要治水,更要全流域综合治理。多年来,漓江的生态保护问题,受到国务院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1月1日实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立法的形式保护漓江生态景区。条例明确规定了水资源保护、植被保护、自然景观保护、开发利用及法律责任。漓江风景区新农村建设将严格按照这个保护条例进行规划。

1.5严格保护漓江水体

漓江不仅是中国的漓江,更是人类的漓江。保护漓江水体,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漓江景区村民的必然要求。各界人士要高度重视对漓江水体的保护,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采取必要措施,在漓江风景区新农村建设是,推行节约用水措施,大力推广用水新技术、新工艺,扶持发展节水型产业。景区的生产生活污水要统一收集,送进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不得直接排入漓江。加强景区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理,对景区农村和游客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合理规划餐饮业项目的布局,严禁对危害漓江水体的项目审批。加强风景区自助烧烤和野炊等自助游活动。风景区的任何决策都要首先考虑是否对漓江水体产生影响。外来游客的到来对漓江水体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在这方面要加强宣传,在一些显眼的地方要告知游客,对于从事旅游产业人员要进行培训,合格上岗,旅游从业人员再对广大游客进行宣传,在景区要养成良好的保护漓江水体氛围。

1.6变无序为有序的控制规划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度”的限制,“度”的调控能力,是使事物发展达到预期目标的要素。而这种要素通常需要“控制”作为约束手段为其保驾护航。

长期以来,漓江风景区农村一直是处于放任自流的发展状态,导致了今天发展的无序性格局,这种无序性导致了农村建设分散凌乱,耕地、林地等资源被大量侵占,如果再放任这样的建设方式在农村继续横行,景区的生态环境和山水空间格局将遭到难以挽回的破坏,所以必须加以控制和规划,建设一种以密度和质量集约型规划,与山水空间格局相和谐的规划。

1.7空间生态格局保护规划

有学者把天然的山水、森林等称为第一自然,把农业的果园田野等称为第二自然,把园林称为第三自然,而把后工业的、城市废弃地上的自然景观称为第四自然【2】。说明田园绿化要比人工绿化更为接近自然原生态。我们将城市里的人工景观移入农村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我们从小就在课本中知道的,漓江风景区农村大部分坐落在山脚下,滨临漓江,这些农村点缀在这山水格局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漓江风景区村落景观。

漓江风景区农村位于漓江沿岸,坐落于山脚下,自古以来形成的格局就是“漓江――村庄――山”,村庄普遍偏小,周围基本被农地包围,漓江和山处于主导地位,农村的自由散乱和缓慢对这种格局影响变化不大。但是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兴起,科技的发达,交通工具的增多,这种山水主导格局正在慢慢的发生变化,农村周边的土地开始慢慢被侵占蚕食,交通量的增加以及村庄的活动对山水的格局正在产生变化,破坏了原本和谐的山水与村落之间的和谐关系。独特的漓江风景区村落景观正在慢慢的发生变化。新农村建设时要继承和保护好这种山水空间生态格局,耦合农村与山水,形成良好的生态格局。鉴于种种因素,漓江风景区农村建设模式创造性的将产业发展与生态景观建设结合起来,将农村绿地田园化、果园化,将菜园、果园作为农村产业发展,不仅耦合了山水生态自然格局,也为农村增加了田园风情更重要的是保护好了“三带”式生态格局,规划成“漓江――果蔬园――山”生态格局。

3.结语

乡村旅游已不是新鲜话题,全国早已有先例,如何在千万个乡村中脱颖而出,特色是唯一的选择。漓江沿岸的村庄具有独一无二的资源,那就是这张漓江名片。如何突出漓江风景区新农村旅游特色,如何避免“灯下黑”【3】(漓江名声太大,其乡村旅游难以突出出来)的残酷现实,是下步工作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刘朔.中国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反哺农业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