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薪酬培训总结范文

薪酬培训总结精选(九篇)

薪酬培训总结

第1篇:薪酬培训总结范文

Abstract: The pay structure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in moder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Academics have raised a variety of positions related to the pay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or method, but as for the emerging and developing training industry, rare scholars mentioned it. There are many drawbacks in the pay structure of the current training system. In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 the three factor model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is based on the core idea of "three bases" and the principle of "double motivation" in hope to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raining institutions.

关键词:培训机构;薪酬;三因子模型;影响程度;配合度

Key words: training institutions;pay;three factor model;influence;degree of adaptability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0-0196-02

0引言

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的到来,使个人对培训的需求不断增强。同时,企业竞争的加剧和不断升级,使得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被不断放大,这更加大了组织对提升职员能力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学习需求和广阔的市场,更多的专业培训机构应运而生。中国培训业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该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利益主体和竞争主体,各培训机构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而人力资源作为特殊资源将起到关键作用。

薪酬设计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受到各个企业的重视,培训机构也不例外。但纵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还未及时对该行业的薪酬设计提出专门的理论指导,至少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理论体系或框架。师资力量是培训机构的灵魂与核心力量,留住人才,壮大师资力量成为培训行业关注的重点。这使得薪酬设计问题在培训行业更加不容忽视。

然而近年来,一些培训机构正是由于核心人员的薪酬设计不合理,导致大量人员流失,从而严重影响了培训机构的实力和形象。当前社会上大量的培训机构中,授课人员的薪酬一般都采取按课时或者按授课模块一次性支付的形式。即授课人员每讲完一次课或每讲完课程体系的一个模块,支付其相应的工资。这种简单的薪酬支付制度,容易理解,便于操作,而备受培训机构青睐。但是,从培训机构的长远发展来看,却存在很多弊端。

第一,基于培训机构的角度,这种简单的薪酬支付制度缺乏对授课技巧和过程及教学效果的考核,工资并不与教学效果挂钩,这种设计显然不科学。第二,基于授课人员的角度,目前的薪酬支付办法,缺少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也就是说,现在的薪酬仅仅有固定工资而没有绩效工资,无法激励授课人员提高教学效果。第三,基于学员的角度考虑,学员虽与薪酬没有直接关系,但却间接地受其影响。从前面提到的两点可以看出,这种薪酬支付方法不仅自身忽视了教学效果的考核,也让授课人员忽视教学效果。任何的教学技巧和教学效果都得不到衡量,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受损的还是学员的利益。

长此以往,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从而使培训机构声誉受损,人员流失,实力减弱,严重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当前的薪酬支付制度既不能有效考核授课人员的授课技巧和授课过程,也不能有效引导和激励其注重培训效果。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缺乏基于行为和结果的要求。

有关这一方面,明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以分两类,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的不足必然会导致员工不满意,但是保健因素再充足也起不到激励作用,只有激励因素才是对员工的满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改善保健因素,然后在工作中建立激励因素,才是最好的激励员工的方法。

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培训机构目前这种薪酬支付制度缺少激励因素。本文基于这一点,再结合培训机构自身的特点,全面考虑其所有主体:培训机构、授课人员和学员,针对其薪酬设计提出三因子模型。

1培训机构薪酬设计的三因子模型

基于前面的分析,三因子模型将体现“双重激励”的原则和“三个基于”的要求。这里的“双重激励”是指,薪酬支付制度一方面要激励授课人员努力提高授课水平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激励学员参与授课水平的评价,体现学员在决定授课人员薪酬当中的作用,因此在薪酬设计的三因子模型里,将考虑学员参与的因素。

至于这里的“三个基于”,也是培训机构授课人员薪酬设计三因子模型的核心,分别是:①基于基本保障因子,是指薪酬支付制度按照双因素理论,要体现薪酬的基本保健作用,即要保障授课人员在本组织获得基本的收入,以增加其工作的安全感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以及提高其忠诚度;②基于行为评价,薪酬设计要对授课技巧和过程进行考核;③基于结果评价,即薪酬设计要对授课结果进行衡量。而三因子模型也正是充分考虑到后两个基于,才和传统薪酬支付制度有着根本区别。

为体现上述的三个基于,新的薪酬设计即三因子模型由三个薪酬因子构成:基本保障因子(B)、行为评价因子(A)、结果比重因子(R)。具体公式如下:

薪酬获得因子=基本保障因子+行为评价因子+?籽×结果比重因子(1)

上述即是三因子模型的基本模式,它是后面要阐述的完整模型的基础。在上述公式中:

①基本保障因子和行为评价因子可以根据授课人员岗位标准薪酬的一定百分比确定,比较容易理解和操作,关键是一定要体现行为评价因子对薪酬的影响,即体现学员评价对培训老师薪酬收入的影响。

②对于结果比重因子,一般要考虑两个问题:首先,要确定每个授课人员的教学活动对总体结果的影响程度系数(μ)。为了易于处理,用授课人员授课百分比来表示,即该授课人员授课所占整个课程的百分比。其次,要确定结果比重因子的具体构成。我们先不考虑影响程度系数,那么结果比重因子就由两部分构成:合格因子(Q)和优秀因子(E)。

合格因子体现的是基本绩效标准,当学员的学习效果达到基本标准时,授课人员按照影响程度应拿到这部分薪酬;其次为了进一步体现对授课人员的激励作用,要设定优秀因子标准,这个标准由一系列的等级标准构成。以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证培训为例,首先设定学员基本通过率,假设为60%,当考试结果出来,学员通过率达到60%时,培训机构应支付合格因子部分的薪酬;其次,再规定一系列的通过率标准作为优秀因子,比如以5个百分点为一个薪酬因子,学员通过率为65%时,授课人员就应拿到第一优秀因子那部分的薪酬。对于优秀因子对应薪酬支付标准的规定,培训机构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③结果比重因子部分前面引进了一个配合系数?籽,称之为配合度,即各位授课人员的团队配合情况,也会对薪酬产生影响。之所以要引进这个配合系数?籽,主要是因为目前在培训行业,上课的模式已由原来的一个授课人员教一门课的格局,变为一个课程组共同完成一门课,各自讲自己擅长的模块;而为了保障各个课程组授课人员讲课的协调和配合,关注整体效果,必须引进这个配合系数?籽。各位授课人员配合默契,配合度?籽就高,整体授课效果也就高,结果获得薪酬也高;反之亦然。这个系数的引进,能鼓励授课人员之间加强配合,形成团队精神,积极参与学员问题的诊断和研究,共同致力于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配合度的计算确定,可以采用如下方式:首先,设计配合度调查表,具体项目包括各个板块授课衔接度(可以通过学员了解)、团队氛围、研讨会次数、学员整体学习效果、教师自我团队满足度等;其次,使用简易360度评价法进行问卷调查,即向学员、授课人员、教务管理人员等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打分;再次,计算问卷综合平均分数;最后,将问卷综合平均分数和配合系数-问卷分数标准对照表(常模)进行比较(配合系数-问卷分数标准对照表由培训组织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如问卷得80分对应的培训系数为0.8,90分对应的0.9等,这个具体对照比例要看组织重视团队配合度的程度来定),这是?籽值的简易算法。本文给出一个经验数据即?籽一般应在0.8-1.2之间,当然对于特别强调团队配合的组织,配合度系数?籽变化幅度可以大一些。

综上所述,可以最终得出结果比重因子的完整公式。

结果比重因子=影响程度系数×(合格因子+优秀因子)(2)

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培训机构老师薪酬设计的三因子模型,主要是由基本保障因子、行为评价因子、结果比重因子构成,其中关键的是结果比重因子的确定,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再结合岗位薪酬标准和团队配合度,给出三因子模型的完整结构。见下面基本假设和公式4:

三因子模型完整结构

①基本假设

a.服务对象即学员应是影响授课人员薪酬的一个因素。b.培训机构的薪酬支付在考虑授课人员基本收入的前提下,应考虑其授课行为过程和授课效果;同时要考虑单个授课人员对培训结果的影响程度。c.某一课程体系由授课人员共同完成且全部完成。

②模型基本公式

w=W×Bi+W×Ai+×Wi×(Q+E)(m≤n)(3)

亦即

w=W×(Bi+Ai)+×Wi×(Q+E)(m≤n) (4)

③模型及参数解释

在模型中:w表示某个授课人员最终实际获得的报酬;W表示授课人员岗位标准薪酬,由市场水平和培训机构的承担能力确定;Bi表示某次课或某个课程板块的基本保障因子,如果规定某授课人员每次课或每个课程板块的基本保障因子相同,则其变为B;Ai表示表示某次课或某个课程板块的行为评价因子,如果对某个授课人员只进行一次课或一个课程板块的行为评价,则其变为A;n表示整个课程体系的课程模块数或者课程体系的课时数;m表示某个授课人员所讲的模块数或者上课次数,显然m≤n;=μ表示某授课人员授课内容占整个课程体系的比重;Wi表示某个课程体系所有授课人员应获岗位标准薪酬的总和,Wi是某个授课人员应获岗位标准薪酬的总数。

在三因子模型(3)当中,等式右边第一项是基本保障因子部分,是授课人员在本组织内获得的基本收入,为其提供安全保障,使其能安心的为本组织服务,这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第二项是行为评价因子部分,这部分促使授课人员注重授课过程,关注授课技巧以及课堂气氛的把握,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员的满意度,同时这部分是由学员决定的薪酬部分,体现了激励学员参与的功能。第三项是模型的结果比重部分,这部分是整个模型的核心,合格因子的引入促使授课人员关注培训效果,努力达到基本目标,以获得合格因子部分的薪酬;优秀因子的引入,又进一步激励授课人员不仅关注教学结果的基准水平,还努力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员的满意度,最终促使培训组织良性循环的形成,实现三赢。

2模型展望

第一,三因子模型是为了解决培训机构的薪酬设计问题而提出的,但这个模型也适用于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存在大量外聘老师的高校。因为对于这些高校来说,留住人才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正如琼・罗宾逊所说:“较通常的是,一种假设是可处理的,而另一种则是现实的”,因此,本文在模型系数确定时都为了现实可处理,易于操作而采用了调查问卷、经验数据等简单易行的方法。当然,这必然会使得这一模型在应用时不够精确,若想做到精确,培训机构可以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数理模型,得出相关系数,但这显然要麻烦得多,数据搜集也相当困难。这个盲点也将提供一个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

第三,三因子模型,并不简单地只是一个通用公式,而主要是提出一种设计思路。它不仅考虑组织内部人员(授课人员),还考虑到组织外部人员(学员);同时基于所有主体――培训机构,授课人员,学员的利益,全面提高整体观念,充分利用互动的优势。只要不偏离这一思想,具体组织在运用该模型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

第四,诸多系数的确定还会涉及到成本问题。对教学过程或结果进行评价会有考核成本,人员调配成本;而由于培训行业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结果评价会给授课人员产生时间成本,这可能会成为培训机构薪酬设计时需要考虑却又难以衡量的一个问题。

最后,设计这个模型是希望对我国广大培训机构的薪酬设计,有些许的贡献。但是,出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可能模型中存在某些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有关配合度的准确计量问题,是本模型的一个难点,本文只是给出了一个思路建议。关于学员参于评价这一部分,出发点是毫无疑问的,作用也举足轻重,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会出现问题。现在很多高校已采用了教学评估的方式,让学生给授课老师评分,虽然是匿名的,但评估结果还是会不公正。而且每个人的优劣标准也不一样。因此该模型的行为评价因子部分在实施措施上还有待改善,或许还可以采取其他方式来弥补学员评价的不足。这些诸多的不完善,都真诚期待广大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士以及对这些感兴趣的朋友与我们联系、共同沟通,不断完善三因子模型。

参考文献:

[1]张硕秋.浅析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J].中国贸易(学术版),2007,9.

[2]谌新民,张帆.薪酬设计技巧[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3][美]加里・海尔,华伦・贝尼斯.以人为本[M].王继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4]约翰・布里顿,杰弗里・高德.人力资源管理[M].徐芬丽,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5]史蒂芬・皮尔比姆,马乔里・科布纳基,人力资源管理实务[M].廉晓红,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英]John Bratton, Jefftey Gold.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4).

第2篇:薪酬培训总结范文

薪酬管理工作心得体会ƪһ 这段时间跟绩效薪酬组学习了薪酬管理方面的一些知识,感觉自己对薪酬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并认识到薪酬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公司中的很多方针和政策都可以在薪酬中体现出来。薪酬体现的是公司价值的一个分配取向,它是激发员工潜能的最有效的措施,保证公司提供员工内在动力源源不断地提供。

此次学习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公司薪酬制度自学,二是向薪酬主管学习薪酬管理工作,了解了我司薪酬模块的一些日常工内容和定薪的一些依据。

由于学习条件的限制,在薪酬学习这一模块,只能学习到薪酬模块一些基本的知识。以下是我在薪酬管理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薪酬制度必须与组织相协调匹配。单从理论而言,薪酬管理有很多通性,如薪酬策略、薪酬体系、薪酬结构等。但涉及到组织,则是千差万别的,需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制订相应的薪酬制度,并不存在某一种薪酬制度是完美的。我司的付薪理念是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以岗位价值为基础,倡导工作业绩、公司忠诚度为导向的薪酬理念。付薪理念一直贯穿我司整个薪酬的管理过程,也体现我司基本的核心价值观。地区在修订总部的薪酬方案时必须始终坚持公司的付薪理念,在总体薪酬方针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和修正。这样才能使薪酬成为推动公司价值理念推广的有效工具。

其次,薪酬的日常管理需规范性、有序性、条理性、及时性。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最关注的问题便是薪酬。薪酬若出现发放不及时,发放不准确都将会引起员工的不满,从而降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所以,薪酬的管理工作必须保证时效性。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核查都必须在相应的时间节点完成。在薪酬的发放过程中,如若出现错误,必须及时进行更正,多退少补,保证工资的准确性。在日常的薪酬管理工作中,如果能够保证工资的规范性、有序性和及时性,所有薪酬工作都能够在相应的时间节点完成的话,工资发放的出错率就会大大降低。 最后,薪酬应该成为反应公司经营状况的晴雨表与推动公司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薪酬管理不应该只是计算工资这样简单的常规性操作,应该发挥其其它的一些衍生作用。

特别是在我们的服务性行业,工资更应该和经营联系起来。比如人工成本分析、绩效分析、项目性费用分析等都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在经营层面上存在的不足。在薪酬的日常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薪酬的调整来促进绩效指标的改善并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相应的调整来进行风险的防范。

薪酬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操演练才能够融会贯通。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发现薪酬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并完善它,才能找出一个符合我们经营发展相符的薪酬管理体系。

薪酬管理工作心得体会篇二 事主管一职,在公司的人员调派,招聘,各种职位岗位职责的制定,绩效考核制度的制定及执行等方面的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忙碌的一年过去,以下是深圳地区人事主管年终总结资料,请阅览:

三年的时间匆匆逝去,锐奇电子有限公司的运作也已步入正轨。人力资源部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公司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和公司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是以每一年度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计划为基础,并配合公司的工作重心逐步开展的。现将三年来我部门完成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公司组织架构的完善及人员编制的确定

人力资源部在公司成立的第一年就划分、明确了各部门的组织架构,分析并制定了各部门的岗位设置及人员编制,从而初步确定了公司的定员定编,并且不断依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各部门的定员定编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期使公司的人员与岗位设置情况达到最佳的配置,最大可能地发挥每一个职能部门和员工的作用。

2.公司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

我们深知严谨规范的管理对一个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人力资源部一直致力于建立完善的公司内部管理体系。具体而言,规划组织编制了三套内部基础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公司岗位职责》、《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公司绩效考核制度》。

3.人事管理体系的确立

人力资源部在致力于建立完善公司基础管理体系的同时,也不忘人力资源部自身规范管理体系的建立工作。制定了新的薪酬制度体系,并且为了系统配合公司新的薪酬制度,制定了公司绩效考评制度草案,并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二、职工人数的确定

三年的经营中,我深深感到确定职工人数是人力资源部重中之重的工作。人力资源部,是一个管人的部门,只有确切知道公司公司的职工数量信息,接下来计算工资、个人所得税、福利费等其他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假如职工人数有误,那接下来所作的都将会是无用功,而且还会为公司带来灾难性得损失。而公司在每年都会跟随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生产计划,生产线、直接工人、管理人员等都在变动,因此职工人数的确定的工作显得相当繁重。

三、公司人员招聘工作

第一年是公司高速发展的一年,是公司人员流动较为频繁的一年,也是公司人员招聘工作任务繁重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公司的空缺岗位多,人员需求多,要求员工到岗时间紧迫,故人力资源部在招聘工作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

四、培训工作

职工培训主要体现在培训费的提龋因为产品的合格率、ISO都与培训有直接关系,所以职工培训与生产休戚相关。为了能申请到ISO9000,公司生产产品合格率必须达到90%以上,因此每年都得投入培训费来保持90%的合格率。然而,培训会提升职工级别,经过一年培训,原本公司要求级别的工人级别提升,就会出现职工级别过高的情况,给公司带来没必要的工资支出。这时,裁减高级别的职工,再聘请低级别的工人会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在进行培训费用提取时,还应做好来年裁减多余高级工人的赔偿金。

五、日常人事管理工作

我部门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本部门的基础职能作用,在规范管理、工资核算、办理员工保险、组织各项活动等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总之,在公司市场运作的三年中,人力资源部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坚持一切以公司利益为重的原则,在各部门中起到了较好的引导模范作用。

当然,在三年的工作中,我部门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1.在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方面,光有好的想法,而没有加大推进力度,导致有些工作没能按时完成;

2.在各部门的工作协调力度方面,还有待加强;

3.各部门的分工还不够明确,有待跟进;

4.在员工的培训上未能投入更大的精力,导致培训工作没能系统地组织展开。

综上所述,三年来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是较有成效的,作为公司运作的重要组成成员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们决心不断发扬自身的优点和经验,改进自身的不足,为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和效能。

薪酬管理工作心得体会篇三 x时间薪酬福利管理工作按照院整体目标和部署,坚持两低于原则下合理使用工资总额,继续注重薪酬的公平性和激励性,培养、吸引和保留人才。同时遵照有关法令政策,规范工资支付、保险办理及其他特殊费用的管理。xx时间段薪酬福利管理的工作总结如下:

第一、对下提供更好的政策服务和管理引导,对上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和分析建议,最大限度地发挥薪酬激励作用。

薪酬管理工作是一个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按照院整体目标和部署,通过工资总额计划预算与实施、院属单位薪酬指导与调整、撰写全院2005年上半年和全年薪酬分析报告、商谈人力资源咨询项目,来调整、改进全院薪酬状况,达到薪酬的合理使用、有效激励。同时通过薪酬数据分析,为领导的全院战略决策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建议。

1、工资总额计划预算与实施。按照中央企业工资总额计划(预算)管理要求,编制工资总额预算和人工成本预算。并按照院工资总额计划,具体实施院属单位劳动工资计划审批和控制。全年度工资总额在预算范围内,使用状况良好。

2、院属单位薪酬指导与调整。与院属单位加强沟通,通过工资总额使用状况分析,指导院属单位合理使用、有效激励。并根据年度实际情况,对院属单位工资总额进行了调整,使薪酬更具激励性,更符合实际情况。

3、根据北京市最低工资调整及时调整全院薪酬。做到了薪酬与市消费物价水平同步调整。

第二、撰写全院2005年上半年和全年薪酬分析报告,对全院薪酬体系进行描述、诊断,发现问题,着手薪酬体系优化、改进。

全院2005年上半年薪酬分析报告共50页3.5万字,图表71幅。全院2005年全年薪酬分析报告共60页4.4万字,图表104幅。综合运用人力资源部工资台账和财务统计数据,从离散趋势、居中趋势、频段分布、人工成本指标等几个方面,对全院的薪酬数据进行详尽的统计学分析,描述了全院整体薪酬状况和人工成本状况,有侧重地剖析了院属各单位薪酬结构,对全院职能、科研、实业、后勤四大系统的薪酬现状进行了比较分析,诊断了现行薪酬制度中的一些问题,并做出了原因分析和相关合理化建议。

该分析报告无论在分析手段、分析视角上,还是在分析深度、分析广度上,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我院人力资源工作,有着如下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该分析是对现有薪酬数据的二次加工,通过深入量化分析,将死的数据变成活的资料,有利于我们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结合,宏观把握全院薪酬整体状况。

其次,该分析是考量薪酬内部公平性、外部竞争力的直接基础,通过已经量化的分析数据可以很轻易地进行比较,对于人力资源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该分析中反映、揭示的一些问题,为进一步的薪酬体系优化、改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岗位梳理和薪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薪酬分析中发现的问题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反映的一些问题,着手对全院薪酬结构进行调整、改进。xx时间段我们已与专业人力资源咨询机构进行了多次接触和前期准备工作,准备进行下一步的人力资源改进,请专业的人力资源咨询机构对我院进行薪酬系统再设计。

第三、精简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事务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准确度。

薪酬管理工作是一个事务繁杂的工作,xx时间段共完成各项社会保险报表108份,对院属单位保险结算表216份,报送工资数据量近1000条/月,每月平均外出4次以上。通过编制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手册、规范程序、编制工资软件、编制保险软件、加强对外聘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管理、修订规章制度等工作,对事务性工作进行精简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作准确度。

1、编制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手册,制定规范化工作程序。对薪酬工作进行了程序化规范,实现了薪酬有效内控和规范管理。

薪酬管理工作心得体会篇四 20xx年,是培训中心站在新起点的一年,也是努力壮大自己稳扎稳打寻求发展的一年。作为我自己而言,这也是在薪酬管理工作岗位上刚刚起步的一年,这一年里,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周围同事的帮助下,积极工作,努力学习,认真完成了上级和中心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力求尽善尽美。下面,将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作一简要总结,具体如下:

一、薪酬发放及日常薪酬管理工作

自从事薪酬管理工作以来,我严格遵守岗位保密制度的原则,完成薪酬管理的各项工作。认真做好每月的薪酬发放、薪酬统计工作、考核统计工作,并且在准确、及时发放薪酬工资的基础上,每月从OA中上传当月工资单,让每位职工及时了解自己的工资及变动情况。在让每位职工了解的同时也是对我个人工作的一种监督,督促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做的更加认真、仔细。

认真按照中心制定的薪酬分配方案,做好各项薪酬发放的具体工作。一是认真按照各项考核办法的要求发放薪酬及兑现加分奖励,并以最快的速度到达职工手中。二是做好薪酬清算的台帐管理,经常和同事合作联系,做好薪酬总额的清算核对工作;建立了薪酬收支台帐,并分门别类做好统计,随时方便提供依据2017年薪酬管理专员工作总结2017年薪酬管理专员工作总结。还建立了职工个人薪酬发放明细台帐,全年每个人每发一分钱都可以有账可寻,如遇职工需要,可以随时提供查询。

二、外聘职工薪酬发放及日常薪酬管理工作

截止20xx年底,共有外聘职工195人,其中不包括外包外聘职工。外聘职工管理情况复杂,工资结构多样化,不同岗位考核方法也不同。对于劳务派遣职工,每月在薪酬发放工作中仔细、细致测算,力求精准,然后积极主动和省人才联系,发送到省人才。由省人才测算社保需缴金额和管理费用完毕后进行核算和分门别类,与财务处和中洋公司密切联系,保障职工薪酬能准时发放。同时,也根据其绩效考核情况测算绩效工资部分并精确发放对于签订劳务协议的外聘职工,认真按照管理办法要求,做好薪酬及绩效考核发放的具体工作,以最准确的数据、最快的速度,将薪酬测算出来到财务处,确保了薪酬发放的及时和畅通。

三、完成各项工资清查工作和报表工作

接上级要求,20xx年统计清查工作繁重复杂。今年,我完成09年退休职工津贴补贴清查工作、在职津贴补贴清理上报工作、年交通部直属单位劳动工资统计报表清查上报工作及20xx年交通部直属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年报工作。这些统计工作政策性强,数据要求精确,内容繁琐复杂,我加班加点查询各种资料,确定各项数据,明确分类、细致汇总、精益求精,较好地完成了领导安排的此项工作任务。

四、薪级工资,公积金、个税等测算发放工作

根据要求,20xx年,完成职工薪级工资的核算上报,并每月按照标准准确发放。对薪酬结构做统一细致的调整及管理,以便薪酬组成更加合理和透明化,让职工更清楚了解发放情况。严格按照文件,科学、合理地做好公积金、个税的测算并实施,有效保障了职工福利的准时发放。

五、工资档案的整理核查校对工作

平时做好日常工作以外,对于职工工资档案,还需要进行大批量的筛查和核对整理。这项工作政策性高,要求不能有任何失误,我在做好其他工作的同时,翻阅大量过去的工资档案资料及人员数据库,精确时间、级别等各方面数据,做好工资档案的整理工作2017年薪酬管理专员工作总结心得体会

六、职工保险的缴纳工作

根据要求,为每位签订合同的员工缴纳了养老、生育、工伤、医疗、失业保险,根据其收入水平为社保局提供数据,并对其个人缴纳部分进行准确测算。

七、评估费等核算发放工作

作为集船员考试、职工培训、党校教育、船员培训和搜救训练齐头并进,多功能、可持续的发展的培训中心,工作任务繁重,分类也多,每月的船员评估费、教师课酬等都有很大的金额数据。作为一名薪酬管理员,核算这些数据也是我日常工作中的一项。我认真根据管理办法,细致的核算评估费、课酬、监考费等多项数据,并及时发放到员工手中。

第3篇:薪酬培训总结范文

摘要:本文以GK公司为例,对中小施工企业的薪酬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在GK公司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GK公司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薪酬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分析结果之上,归纳出GK公司薪酬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施工企业薪酬管理人力资源

1 GK公司现状分析

GK公司是一家综合性较强的民营施工企业。下面我们对GK公司的员工和薪酬现状进行归纳分析。

1.1 员工构成情况

GK公司目前下设十四个管理部室、两个分公司(市政园林工程分公司和装修装饰工程分公司)和十多个项目部,年平均产值可达数亿元。公司现有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12人,其中高级职称22人,中初级职称180人。

1.2 薪酬构成情况

所有员工的工资结构都由两部分组成:固定部分和活动部分。固定部分以个人的工龄、学历、职称(工人以技术等级)等来确定,约占总收入的25%。活动部分由工人按当月完成工时考核发放,约占总收入的60%;技术、管理人员按其所在岗位的岗位工资考核发放,考核发放的范围约为其岗位工资的75~200%。约占总收入的60%。其余为年终奖和过节费。(营销人员有销售提成)。虽然从薪酬制度上看,GK公司的薪酬是具有激励性的,通过考核发放的薪水占岗位工资的比率是比较高的。但是GK公司实行的岗位工资加奖金制,奖金在年终发放,而且额度不大,获得奖金的人员极少,所以呈现出的问题是:员工在其岗,拿其薪,只要不违反公司的员工管理制度,主要是其中的考勤制度,基本上都是干多干少一个样。

1.3 薪酬水平情况

从调查中得知,对企业影响更大的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薪酬水平明显低于市场的平均水平,而一般员工的薪酬水平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这说明,GK公司看似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执行的结果是平均主义,很难达到期待的激励作用,同时这样的薪酬结构也缺乏市场竞争力,无法对关键员工产生有效激励,更谈不上吸引更多的人才。

1.4 离职情况

从2005-2008年来,GK公司员工流动的趋势来看,流失的人数越来越多;从员工结构来看,流失的人才以工人,技术,营销居多,管理较少。从流失数量上来看,2005年流失4人,2006年流失9人,2007年流失13人,流失人数不断增加,而且流失速度也在加快。同其它企业一样,人才流出的方向大多是经营效益良好的非国有体制经济实体。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非国有经济实体的实力不断增强,这些非国有经济实体招聘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员工,甚至利用自己灵活的用人机制不惜重金大量从国有企业挖走优秀人才,GK企业人才流失就与这些非国有经济实体的用人战略有很大关系。

2 GK公司薪酬问题调查及问题分析

2.1 薪酬满意度较低

结合上图1,并且考虑“半结构化访谈”内容,调查发现其中不满意薪水状况的人群中,老员工对于新老员工工资差别没有体现出来,尤为不满意。

2.2 薪酬制度不够科学合理

从调查中可以得知,GK公司目前的员工对薪酬制度科学性和公平性不太认可,大部分人认为公司薪酬制度目前不够好,需要亟待改善。而少部分认为公司目前的薪酬制度较好,以及一部分对公司薪酬制度持否定态度。在调查中,员工也反映现有的薪酬制度没有能把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任务完成情况、平时工作的积极性等因素有效地考虑进去,薪酬制度的设计不够合理。

2.3 薪酬激励效果不佳

在调查中,过半的人员直接反映公司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不能很好地将个人的工作业绩与能力和个人薪酬有效匹配,出现“干好干坏差不多,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况。公平理论中有“四个公平”,其中“内部公平”是员工感受最强烈的一个维度。员工与公司内部的其他员工,是相互接触最多,了解最多,最容易产生相互比较,也是最容易产生“不公平”感觉来源的。

3 GK公司薪酬问题对策分析

3.1 建立职业生涯的发展激励

职业通道管理是指GK公司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员工的实际情况,建立若干员工职业发展通道,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潜能,最终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培训主管综合考虑全体员工能力及业绩表现,建立适合不同类型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这些通道的建立力求使具有不同能力素质、不同职业兴趣的员工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上升路径。同时企业明确对员工的晋升评估、管理办法以及不同级别与收入的对应关系。根据GK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GK公司应采用“双职业通道”的职业发展规划。对于个人综合素质高,而且喜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优秀员工,公司为其提供与管理相关的技能培训,并为其创造成为公司管理者的晋升通道。而对于业绩表现优异,但是不喜欢或者不适合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员工,公司也为他们设计了职务晋升渠道,使他们能够从技术业绩中取得成就感。

3.2 强化组织培训学习

GK公司要根据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其创造各种学习机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升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在设计GK公司员工培训体系的时候,我们摈弃了公司以往“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着力将员工的培训标准化和系统化,当作公司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规范和多层次的培训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①基础培训。②针对性培训。主要是培训专门的产品知识。③晋升培训。

2.3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激励

GK公司进行员工激励时,应先有考核后才能进行激励,而考核客观合理的重点又体现在考核的依据―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考核的执行上。GK公司在绩效管理方面一直实行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机构责任制。公司的将经营目标分解到各个分支机构,再由分支机构将目标分解给各个团队和个人。绩效考评应立足于每个员工完成各自的计划任务的情况,然后再按照有关标准进行考核。

2.4 创建满足心理需求的精神激励

当前,GK公司缺乏对员工的精神激励手段,难以满足员工心理上的需要。从与员工的访谈调查中获知,大部分员工对自我实现和尊重需要等高层次的需求比较看重,但是他们对实际的满足程度很不满,觉得满足程度很低。因此,在进行员工薪酬体制改进的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考虑对他们的精神激励,以此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价值满足激励。②文化情感激励。③管理决策参与。

4 结论

本文的研究对GK公司建立新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制,有效地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吸引人才,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意义。同时,对类似GK公司这样的中小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彭剑峰,张望军.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9.

第4篇:薪酬培训总结范文

涨薪之忧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提高基层员工薪酬的同时,可能会对公司的中上层级员工带来压力。韬睿惠悦咨询公司组织效能及调研咨询中国区总经理林杰文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如果基层员工的薪酬上涨,中上层级员工有可能也会对公司提出加薪的要求。如此带来的连锁反应会造成公司的整体加薪。目前,根据我国相关政策的规定,对于企业基层员工调薪的要求,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希望能够通过调薪提高基层员工的生活水平,二是希望在调薪之后能够缩小公司高层与基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但是考虑到基层调薪之后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仍需要慎重决定,因为这不仅会造成公司整体人才成本的提高,而且也可能会造成高管和基层收入差异地进一步拉大。据韬睿惠悦咨询公司的研究调查显示,近年来在社会普遍涨薪潮下,公司最担心的是基层员工薪酬水平在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如果公司的涨薪幅度太小,令员工薪酬低于市场水平,可能会导致员工的大量流失。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公司应该如何寻求两者的平衡呢?

整体奖酬之变

一般说来,目前处于公司基层的员工多数属于80年代后出生的,他们成长在社会物质财富充裕的年代,他们重视薪酬,更重视公司是否为他们搭建了成长与发展的阶梯,因此中国企业目前在薪酬管理方面应该从过去纯粹强调金钱性奖酬的观念,转变为与员工沟通他们的整体奖酬。在分析解决办法时,林杰文告诉记者:

所谓整体奖酬管理,不仅指公司为员工支付的工资薪酬多少,也包括是否为员工提供了必要的福利、良好的工作环境等多方面的条件。公司在对员工进行薪酬管理的过程中,应引导员工考虑公司在员工个人身上投入的总体成本。目前整体奖酬的薪酬管理模式已经被我国很多企业应用,但是目前公司对于这样的管理模式普遍反映为,员工对于整体奖酬的感受度不高。据薪酬论坛会上的专家反馈,很多公司在对员工的薪酬感受度调查中发现,超过一半以上的员工并不清楚公司在哪些方面投入了成本,公司在员工身上的投入不能得到员工的肯定。

用弹利凸显隐形价值

据林杰文介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公司与员工之间没有形成很好的薪酬沟通。在公司与个人的薪酬沟通中,公司没有向员工详细地罗列为其投入的成本,对于显性薪酬之外的隐性薪酬,公司没有对员工进行清晰地说明,以至于员工在与同行企业进行薪酬比较的过程中,由于对隐形薪酬的了解不清晰,在公司投入同样的人力成本的情况之下,误以为所在公司的薪酬水平低于同行。另一个造成员工感受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在于,公司在为员工付出成本的同时,没有考虑到员工个人的需求:例如,目前养老金是公司为员工提供的一项基本的保险金,但是员工对于养老金的个人体会有很大的差异。对于35岁之前的员工,他们的个人压力主要来自职业发展、购房、结婚方面;对于35岁到45岁之间的员工,他们的主要压力在于子女的教育以及父母的赡养。这两个年龄段的员工对于养老金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只有45岁以上的员工,养老金才成为他们切实关注的问题。这就造成公司为员工支付了很高的人力成本的同时,员工却并没有对此有很高的感受度。

所以,目前很多公司的福利管理正逐渐走向弹利制的管理模式,以便让员工的福利选择更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随着今后福利选择项目的逐渐丰富,公司员工福利选择的多样性会得到很明显的改善,各个福利项目之间也可以相互转换,有利于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难题。例如目前很多公司每年会为员工提供一定时间的带薪年休假,但是在目前物价上涨的情况下,公司可以根据员工的个人需求缩短带薪年假的时间,取而代之为,把公司为员工提供年休假所支付的成本用货币的形式支付给员工,帮助员工改善物质生活。

加强培训创造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物价上涨以及涨薪潮带来公司用工成本的不断提高,从而促使公司寻求更加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的生产模式。随着当前社会产业结构转型,公司生产模式开始升级。所以如何提高员工的个人技能,不仅成为公司发展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员工是否能够适应未来公司发展需求的问题。公司在员工的培训方面多投入,也更有利于双方的发展。

员工培训是解决公司人工成本增加和公司持续发展之间的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员工的技能培训,帮助员工掌握更多先进的生产技术,令他们可以完成更加高端的业务,在提高公司生产效益的过程中,也使他们的岗位和薪酬得到提升。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不良的现象,即公司培训的目标不明确。公司在制订培训计划过程中没有清晰的目标规划,往往是发现市场上某一方面的培训受到同行企业的欢迎或者在某些企业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公司就盲从地为员工进行培训。一些公司将很多的精力花费在培训方面,但员工的反映却是: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获得收益,而且渐渐对培训活动产生反感。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公司对于自身经营业务的不了解,对于整体的绩效目标认识不清。因此,公司在制订培训计划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两个原则:一是符合公司的业务发展需要;二是为员工的下一个岗位培训。例如目前韬睿惠悦的一个客户――某制造型企业A公司,它在对基层员工培训前,会对员工之前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只有当员工的业绩达到公司考核要求时,公司才会给予他们接受技能培训的机会。通过培训,受训员工可以掌握一门操作更复杂机器的技能,而与此同时,公司会为他们安排更高级别、更高薪酬的工作。在这样的培训过程中,公司内部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员工为了获得培训及提升的机会,更愿意积极地工作,而公司也获得了内部人才的储备。

提高固定薪酬肯定个人价值

员工对公司薪酬感受度不高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我国本土公司在薪酬管理理念方面的问题。目前我国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在为员工提供薪酬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跨国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主要是根据员工的职位及个人能力制定的,它们认为,从长期来看,高能力的员工更有可能创造高的业绩,所以它们愿意为高能力的人支付高薪,在重视公司业绩的过程中,同时也关注个人的发展。而我国的本土企业是根据员工个人对公司的业绩考虑的,只有当员工为公司真正作出贡献时,他们才会为员工支付高的报酬。所以中国本土企业往往采取基本工资很低,而奖金较高的薪酬结构;而跨国公司的员工薪酬则为基本工资较高,而奖金较低。

高奖金、低基薪的薪酬制度,导致奖金在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消极情绪。因为公司业绩的好坏除了受到员工个人努力的影响外,市场状况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市场态势低迷时,公司的业绩会下降,而纯以业绩论报酬会导致在公司效益低下的时候,员工的薪酬大幅下降,从而挫伤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对于公司内部行政性岗位的员工,他们的工作并不直接关系到公司业绩,所以在公司业绩不良时,他们受到影响,会导致他们对于公司薪酬支付的不满。而且中国本土企业在公司经济效益良好的时候,往往是所有的员工都会获得奖金,且差异性不明显,这导致那些在公司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感觉不到公司对他们的重视。所以我国企业除了在薪酬支付形式上应该改进以外,在薪酬管理理念中应该多吸取跨国企业的经验。

第5篇:薪酬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集团;母公司;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一、做好集团与子公司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起点,应将其纳入到集团发展战略规划中,使其成为集团整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源规划既要满足招聘、选拔、培训、考评等各项工作的实际需要,又要与集团总体规划一致,确保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若集团公司采取的是全面管理模式,那么可由母公司统一制定各个子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确保人力资源规划兼顾集团整体经营状况,明确各子公司的岗位特点与需求,确定合理的人员供给方式,并为子公司配备所需的优秀人才,以达到加强管理控制的目的;在平衡管理模式下的集团公司中,母公司应赋予子公司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权,只对子公司的关键岗位员工进行统一规划,确保关键岗位员工的数量和质量符合集团发展需要。而对于一般岗位的员工而言,可由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规划,并将规划方案提交到母公司审批;若集团公司采取的是分散管理模式,那么集团公司可让各子公司自行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实现集团人员的优化配置,并将规划情况上报到母公司备案。不论采用哪种集团管理模式,集团公司都应当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各项规划工作进行评估,保证人力资源规划具备可行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加强人才招聘管理

人才招聘是为集团供给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具体可采取以下管理方法:首先,利用招聘系统建立集团人才库。母公司要着眼于集团整体人力资源管理需求,加快人才库建设,明确人才管理范围、标准和程序,根据不同的人才类型对人才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建档。当各子公司需要引入人才时,母公司可通过人才库进行统一调配,实现协同管理。其次,统一招聘管理。集团要制定完善的内部正式员工任职规章制度,由母公司汇总子公司人员需求后,统一招聘信息,扩大集团影响力,以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降低招聘成本。再次,筛选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一致的人才,确保新进人员认同企业价值观念,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

三、加强人力资源培训管理

人才资源培训工作是开发、利用、储备人才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加强集团文化建设、实现集团对子公司协同管理的必要手段。首先,统一规划培训内容。集团总部要建立培训平台,设置培训课程,明确培训内容,使母公司在培训平台上就能够全面掌握各子公司落实培训的具体情况。同时,母公司还要充分考虑集团发展对人才素质、能力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子公司骨干人才和管理人才进行培训。其次,规范培训程序。集团要进一步规范培训程序,重视各子公司高层次人才的培训管理,通过培训向员工渗透集团价值观念,使员工从思想上与组织理念达成一致。母公司应综合子公司的培训需求,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有效避免因各子公司进行单独培训而造成的重复资源浪费。再次,帮助子公司完善培训体系。当集团内部某一子公司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集团可将该子公司的培训体系和方式进行移植,帮助其他子公司完善培训工作,实现各子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协同。

四、加强薪酬管理

在薪酬管理中,集团要根据战略发展目标,构建具备一定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的薪酬体系。母公司要在控制好总成本的基础上,给予子公司在总额一定情况下充分的薪酬分配权,使子公司能够根据发展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制定合理的薪酬方案,处理好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利益关系。此外,母公司还要针对不同的子公司制定不同的薪酬政策,以促进子公司适应内外部经营环境,能够健康持续发展。薪酬政策的制定标准包括以下三种:一是根据所属行业采取不同的薪酬基数,集团公司可针对知识密集型子公司、劳动密集型子公司、资金密集型子公司确定不同的薪酬标准,确保薪酬标准符合企业经营状况。二是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薪酬水平。集团公司根据各子公司所在的不同地区制定薪资标准,充分考虑地区的个人收入差异。三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薪酬政策,对于初创期的子公司,应采取保守型薪酬政策;对于成长期的子公司,应采取激励型薪酬政策;对于稳定期的子公司,应采取固定型薪酬政策。

五、加强绩效考核管理

绩效考核是落实薪酬激励、职位晋升或岗位调整的重要依据。首先,集团要制定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使绩效考核具备透明性和公平性,适用于全体子公司绩效考核的需要。调动起子公司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并为人才选拔提供考核依据。其次,集团要采取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有机结合的绩效考核体系,关注子公司整体绩效考核。在设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时,要针对子公司各部门进行设计,并将考核指标分解到员工个人,确保子公司部门绩效服务于集团公司整体绩效。再次,根据岗位的不同,确定不同绩效考核重点。如,针对子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而言,应将产出控制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针对基层人员而言,要将工作过程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最后,集团公司要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和子公司的发展需要,做好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调动工作,构建起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良好的协作信任关系。

六、结论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集团公司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增强集团自身发展的综合实力。集团母公司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各种有效手段,加强对子公司人员招聘、配置、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控制,为集团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协调运作奠定坚实基础,增强母子公司的凝聚力,共同实现集团效益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建芳.企业集团母与子公司之间利益冲突与协调[J].中外企业家,2014(1)

[2]朱金波.谈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9(2)

第6篇:薪酬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人力资源 一体化机制 考核评价

当前,如何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构建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平台和体系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的重点。作为这个体系的构成部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各大模块的完善和工作的展开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各大模块的工作各有侧重点,但又是不可分割的,如同生物链一样,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失衡。2008年以来,广西电网公司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积极构建培训、评价、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不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水平,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有力地支持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背景

1、社会和公司发展的新形势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2008年以来,广西电网公司的发展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新的《劳动合同法》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新要求

公司自2005年实行劳动合同制、劳务派遣制两种用工制度以来,一直执行两种薪酬制度,带来了的弊端。一方面是同工不同酬问题,即同类岗位的员工因身份不同薪酬待遇也不同,这有悖于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另一方面是新入企劳动合同制员工(一般是指2005年1月1日后由公司招聘录用,尚未熟练掌握岗位技术与技能,职业生涯处于学习成长期的员工,包括新劳动合同制员工和新劳务派遣制员工)薪酬待遇突变问题,即劳动合同制员工入企一年见习期满后,岗位薪级大幅提升至同类岗位老员工(一般是指2005年1月1日前由公司招聘录用,已熟练掌握岗位技术与技能,职业生涯处于稳定发展期的员工)的水平。这一做法,使新劳动合同制员工薪酬水平的增长曲线与其岗位能力发展的曲线不相吻合。同时,薪酬短时间内达到较高水平后,后续扩展空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学习培训、提高岗位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转变电网发展方式和电网技术升级换代对人力资源的新要求

近年来,社会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公司提出了全面提升电网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新要求。为适应新要求,公司500kV超高压电网建设不断加快,城市电网智能化改造完善工作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无人值班变电站改造和集控中心成立,电网的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电网技术的发展,对公司人力资源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员工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3)公司战略目标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新要求

公司提出用8至10年时间,将公司打造成“电网坚强、管理规范、人才一流、服务优良”的国内先进省级电网公司。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电网,更需要有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2、2008年以前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随着电网新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人力资源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能进能出”的灵活的劳动用工机制

公司每年通过招聘劳动合同制和劳务派遣制员工来解决生产的结构性缺员问题,但缺乏将优秀的劳务派遣制员工招聘为劳动合同制员工的“进口”通道。同时,作为国有独资企业,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用工观念使部分员工“铁饭碗”的观念根深蒂固。旧的用工观念与用工管理制度导致员工一旦上岗,无论能力高低,基本只能留用。“出口”的不畅通无法让不符合岗位要求的员工离开公司,形成了事实上的被动、消极的终身雇佣制。

(2)缺乏“能上能下”的动态的薪酬调整制度

由于公司工作分析、考核评价等基础工作薄弱,员工上岗套薪后,除非到达退休年龄或出现违纪违法问题等情况,薪酬才能“下”来,否则,即使工作平庸薪酬也降不下。由于没有根据岗位能力和贡献进行薪酬调整,导致员工产生“会干不会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学习不学习一个样”的心理,严重挫伤了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3)考核评价制度尚不完善

考核评价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考核结果能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其他环节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而公司2007年开始实施的考核评价工作中,在制度建设上还不够完善:相关部门的考核评价职责不够明确、流程不够规范、评分标准和量化标准不够细化;考核评价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能力优秀的得不到提薪或晋升,不合格的也未予以降职或辞退。考核评价制度的不完善使其成为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链条中的一块“短板”。

(4)培训管理还有待于加强,员工参加培训的内生动力不足

公司的培训流程管理不够规范:一些培训计划的制定还存在由领导或部门主管直接设定,而不是基于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结果制定的现象;培训课程、师资和基地等软硬件基础尚不完善;培训手段不够丰富等等。由于培训管理上的不足和培训内容、方法缺乏吸引力,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问卷调查显示,员工参加培训积极性为“较高”和“高”的比例仅为65.2%,部分员工培训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综上所述,一方面形势的发展要求公司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各模块尚不完善,培训、评价、使用、待遇这四大模块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缺乏有效联动,成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瓶颈。

二、构建一体化工作机制的相关理论依据

2008年初,公司充分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指导实践,着手研究培训、评价、使用、待遇各模块之间的结合与联动,着力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和有效互动机制,并藉此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水平。

1、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理论

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理论是指在传统和现代企业管理系统基础上构造具有激励约束性质的正反馈环节,将开环管理系统转变成闭环管理系统,从而显著改善企业管理系统的功能,并使系统本身产生自激发展功能,促进企业良性循环。企业实施正反馈机制是构造一种新型生产关系,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企业的一种有效机制,有利于形成系统内部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在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基础之上,每个人都有向较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时,要重视员工自我提升的内在需求,设计满足员工不同层次需求的激励机制,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3、利益驱动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利益驱动的。合理的利益驱动机制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行之有效的选择。通过招聘录用、辞退解约、薪酬待遇调整等利益驱动,加强对员工的管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和学习培训,提高岗位能力,在通过能力的发展获得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企业效益的增长。

4、人力资本理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指出,一个企业要想实现效益提高,必须拥有掌握现代知识和技能,适应生产力要求的人力资本,而这必须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大量的教育投资才能实现。因此,完善培训制度,加大对员工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努力把企业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探索和运用,为逐步解决人力资源开发管理难题、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水平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确立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工作思路指明了方向。

三、构建一体化工作机制的思路、实践和成效

1、工作思路

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研究建立了融员工培训、评价、使用、待遇于一体的管理模型,从整体上确立了一体化机制的工作思路。

以考核评价的结果运用为手段,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和其他管理模块之间的联结与促进作用,建立起培训、评价、使用、待遇一体化工作机制,达到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用工行为、有效激励员工的目的,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实现对员工的闭环管理,从而全面推进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在一体化工作机制闭环管理系统中,培训是基础,是人才培养的起点;评价是手段,是衡量培训效果和使用、待遇的量化依据;使用是目的,是员工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待遇是保障,是员工激励的前提条件。其中,考核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员工“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综合测评,为培训、使用、待遇等管理工作提供量化标准和依据。通过考核评价,准确地衡量员工能力差距和培训实效,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工作;通过考核评价与岗位聘任与否挂钩,有效地畅通员工的“能进能出”通道;通过考核评价与薪酬的合理联系,有效地实现薪酬动态调整,激发员工工作、学习的积极性。

构建一体化机制的工作思路流程图如图1所示。

2、具体实践及成效

按照上述确定的工作思路,公司从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扩展考核评价结果应用、畅通员工“能进能出”通道、强化薪酬待遇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加强培训基础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一体化工作机制的实践。

(1)实施一体化机制的硬、软件基础建设

一是硬件基础建设――组织建设:公司成立人才培训与评价中心,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专门培训与评价机构,并配备各级培训管理人员,为培训与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基地建设:公司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建成南宁、柳州技能培训基地,整合优化北海培训中心、桂林培训中心。各分子公司在公司的统一规划及指导下,建立南宁、百色、玉林、桂林等单位级培训基地,形成以公司级培训基地为龙头,单位级培训基地为支撑的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两级培训基地架构,为各类人员的培训与评价提供了硬件保障;师资建设:修订《人才培训师管理办法》,将人才培训师能力标准分为5个星级,实行星级评价和动态管理。组织考核评价及聘任,建设了一支由450名人才培训师及320名人才评价师组成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网络培训系统建设:投入270万元资金建立网络培训管理系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系统来提高培训管理效率。

二是软件基础建设――构建培训管理体系:在国内电力系统率先导入ISO10015国际培训标准,构建公司、单位、车间、班组“四级培训管理网络”,从组织的层面明确四个培训管理层级的管理职责,并把培训内容明确划分到各级负责,使员工培训工作职责真正落到了实处,培训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得到有效提升;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先后颁发了考核评价、持证上岗、岗位薪级调整等办法与规定,进一步明确各有关单位(部门)的考核评价职责,规范考核评价流程,明确员工“德、能、勤、绩、廉”的综合考核评价要求及考评结果的具体运用,并细化各考核指标的量化评分标准,从整体上建立了一体化机制的制度体系;加强学习资源开发:开发124个生产技能岗位的《岗位培训手册》,分级编制了涵盖供电企业28个主要技能工种的技能评价标准、持证上岗培训大纲和教材,建立起库容为10万多道试题的试题库,结合安全生产需要开发出21门培训电子课件和视频学习课程。教材、题库的开发满足了员工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提高了员工学习培训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使一体化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

三是积极开展大培训大评价――公司各级单位及部门齐心协力,共同推动一体化机制的运作。2008―2009年,共培训员工22万人次,评价8647人次。

(2)员工使用与考核评价结果密切联动,解决员工能进能出问题

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员工是否胜任岗位工作的主要衡量标准,作为人才招聘、岗位调整、劳动关系存续与否的依据。对考核评价优秀的员工,可由劳务派遣制招聘为劳动合同制,打开了员工的“进口”通道;对考核评价不合格、不胜任岗位工作的员工,经培训后,二次评价仍不合格的,予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或调整岗位,打通了员工的“出口”通道。

近两年来,公司择优招聘考核评价成绩为优秀的796名劳务派遣制员工为劳动合同制员工,配置到调度、变电、线路、营销等生产空缺岗位上。同时,与初次考核评价不合格、经培训后二次考核评价仍不合格的1名劳动合同制员工和22名劳务派遣制员工解除了劳动合同或劳务派遣协议。员工的“能进能出”得以实现。

(3)薪酬与考核评价结果密切联动,实现薪酬动态调整

一方面,按照新员工能力发展规律调整薪酬制度。从新员工能力发展角度出发,调整原有薪酬制度,明确新员工的岗级薪级设置。调整后的薪酬制度规定:新入企的劳动合同制员工和劳务派遣制员工执行同一个薪酬制度。新员工通过五年时间的学习培养与考核评价,其薪酬待遇可达到或接近同类岗位老员工的水平;在五年的学习培养期内,考核评价合格或优秀的员工,薪级晋升一级;考核评价不合格的员工,薪级降低一级。薪酬制度的调整与完善,一是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劳动合同法》的精神,解决了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使公司的用工行为更合法、合规;二是在五年的学习培养期内,通过定期的(一年一考评)考核评价,衡量员工能力发展,并相应调整薪酬,这既符合能力与薪酬相匹配的发展规律,解决新员工薪酬待遇突变问题,又能不断地激发员工参与培训、提高技能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对老员工进行薪酬动态调整。随着电网技术的革新和企业的发展,老员工的能力发展能否适应公司发展需要也要进行衡量。因此,公司引入考核评价这一有效载体,定期(三年一考评)对老员工进行考核评价,以考核评价结果反映老员工能力变化,并与薪级变化挂钩,实现薪酬动态调整:考核评价为优秀的员工,薪级晋升一级;不合格的员工,薪级降低一级;仅为合格的员工,薪级不作调整。

通过加强薪酬动态调整与员工能力相联系,特别是薪酬体系的设置与新员工的能力发展规律及贡献大小的高度耦合,充分发挥了薪酬体系的激励效能。2009年,公司有2100多名员工晋升了薪级,239名员工降低了薪级,实现了待遇的“能上能下”。

(4)培训与考核评价结果密切联动,更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工作

公司大力推动培训与考核评价工作联动,总结分析考核评价结果,查找出员工的能力差距,制定富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将此分析结果反馈至各级培训管理网络。各级培训网络以此为参考,根据本级培训职责,结合员工的培训需求和各工种员工工作的忙闲时段,统筹培训活动实施与实际生产任务的关系,及时调整培训项目内容、时间及教学方式,在解决“工学矛盾”的同时,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过一体化机制的应用与实践,员工的观念有了较大转变,既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压力,增强了学习岗位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性和迫切感。从2009年的调查反馈情况来看,选择参加培训积极性为“较高”和“高”的员工比例由一体化机制建立以前的65.2%上升为82.5%,员工培训的内生动力得到切实提高,学习热情和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得以有效激发。

培训内生动力的提升和培训工作的加强,促进了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员工综合考核评价的优秀率从2007年的17.8%上升到了2009年的34.5%,不合格率从2007年的21.7%下降到了2009年的2.4%。在南网公司2009年组织的技能大普考中,公司变电运行值班人员成绩排名第一。在南网公司2010年配电运行人员和地调继电保护整定人员技能普考中,公司两项成绩均名列五省区第一名。

总之,公司构建员工培训、评价、使用、待遇一体化工作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公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度更加规范完善。培训、评价、用工、薪酬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完善,真正实现人员的“能进能出”和薪酬的“能上能下”。二是观念有了较大转变。用工改革和管理创新的促进了员工观念的转变。人员“能进能出”和薪酬“能上能下”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及管理者深受触动,原来的“铁饭碗”和“干好干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等旧观念有了较大转变,岗位管理的理念也为大家所接受。三是教育培训和考核评价工作进一步加强,员工培训的积极性和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涌现出了一批专业技术技能拔尖人才。真正促进了公司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为公司生产经营各项工作上新水平提供了人力资本保障。

四、建议

全面总结公司近两年来推行一体化机制的经验,我们发现有一些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需真正建立并与现行的考核评价工作紧密结合;培训工作在满足员工的多样化培训需求方面还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考核评价的范围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题库的分级建设与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目前公司的考核评价工作还局限在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员,下一步要逐步推广到管理岗位人员,研究通过建立胜任力模型等方法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使管理人员的“升、降”均有量化依据,真正拓宽管理人员的“能上能下”通道。同时,在现有考核评价题库的基础之上,建立分级、分类的题库,为进一步对各类员工开展科学的考核评价做好基础工作。

总体而言,公司构建培训、评价、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的方向是正确的,思路是清晰的,措施是得力的,成效是显著的,对我国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彭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梁裕楷、袁兆亿、陈天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

[3]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修订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 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商务印书馆,1990.

[5] 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6] 王守恒:教育动力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 金玉成:正反馈闭环管理系统理论[N].经理日报,2002-09-10.

第7篇:薪酬培训总结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正是这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知识的载体和创新的主体,人正成为知识时代企业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也从一项事务性、辅的管理活动转变成为一个战略性、导向性的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已成为其他一切创新的前提和保障。对以创新和领先为生命的电信运营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这种战略意义尤为明显。

正是基于这种理念,上海移动三年来不停顿地进行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以深化制度改革为主线,积极探索和推进人力资源管理

上海移动组建以来,不断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冲破原有人事、劳资管理旧模式,以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为指导,在用人机制、薪酬福利、绩效管理、员工培训等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

1.完善组织架构,优化员工队伍。

按照市场化运作和精简高效、专业管理的要求,上海移动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优化。2000年底,对所有管理岗位进行了公开竞聘,经过双向选择,一批思路敏捷、专业优势明显、年轻有为的员工,走上了各级管理者的岗位,经营管理者队伍平均年龄下降了6.22岁,大专以上学历员工比例提高了17个百分点。

2002年上半年,结合组织架构调整,上海移动新设立了项目经理、客户经理、销售经理、产品经理、品牌经理等岗位,对新设岗位在全公司公开竞聘、张榜公布,使经营管理者和专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改善。

2.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不断构筑人才高地。

2001年上海移动向社会公开招聘市场策划、IP技术、网络优化、传输通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在这些社会成熟人才中,不乏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电信同行的专业好手。

3.开展岗位“三定”,明确职位分类。

按照“精简、高效、满负荷”的原则,重新设置了全公司生产岗位、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从而为薪酬制度改革、加强劳动组织管理、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夯实了基础。

4.根据岗位标准,开展合格上岗工作。

在管理人员竞聘上岗的基础上,公司开展了技术岗位、生产岗位员工合格上岗工作。人力资源部组织专门力量编写了上岗培训教材,经过合格上岗考核和选聘,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有潜力的年轻人走上了技术主管、业务督导等专业岗位。合格上岗还促进了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

5.根据薪酬市场化要求,稳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

按照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长沙会议精神和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薪酬改革要求,上海移动率先进行了薪酬制度改革。新的薪酬体系中既打破了干部与工人的界限,又拓宽了技术业务岗位发展空间,形成大“H”的格局;既保证了员工的稳定收入,又通过绩效奖金体现利益捆绑。此次薪酬改革使上海移动薪酬分配制度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对合理地拉开了岗位薪酬分配上的差距。

6.根据专业骨干等级设置,调整特别津贴标准。

为了加快培育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技术等专业骨干人才队伍,公司制定了建立专业骨干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两次调整了专业骨干人才特别津贴标准,实施了员工职业生涯设计访谈,制定了个性化培训方案,启动了包括22个课题项目在内的“蓝光计划”。这些举措较好体现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指导思想。

7.强化教育培训,鼓励员工岗位成才。

上海移动通过鼓励自学、岗位练兵、与社会知名院校和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培训等多种方式,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已有281名员工的学历层次有了提高。上海移动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先后举办了MBA、高级营销人员、IP技术高级培训,组织120名中高级经营管理者参加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培训,组织面向全体营销客服员工的“服务制胜”系列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002年,上海移动“网上学校”开办,为员工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为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渠道。

8.抓好绩效管理试点,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2002年2月,上海移动作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提升项目试点单位,制定了上海移动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和绩效管理教练员的培训内容,启动并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提升项目,使职位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融为一体,成为实现股东价值的内在驱动力。

二、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指导,大力推进人力资源提升项目

2002年根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香港)公司的工作部署,上海移动作为人力资源提升项目的试点单位,着手建立职位、薪酬、绩效管理系统,并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公司全面推进,经过半年的试运行,总结、调整、规范了具体的操作要求,自2003年起正式运作。

人力资源提升项目的总体目标是:按照“职位明确化、薪酬市场化和绩效科学化”的原则,逐步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具有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的职位、薪酬、绩效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与服务,最终确保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

■职位明确化:通过科学的职位设置和职位分析,规范职位描述,严格职位评估,使每一个职位具有清晰的职责,让每一个员工清楚了解本职位在企业内部的定位、价值和工作目标。

■薪酬市场化:依据职位相对价值,通过市场化的薪酬策略,构建一个能够运用人才价格体系和薪资市场数据定位并调节的收入分配制度,调整企业内部员工的薪资结构,拉开不同职位的固定收入差距,逐步与市场薪资平均水平接轨,实行更为灵活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实现内求公平、外求竞争的薪酬策略目标。

■绩效科学化:通过建立一套更为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系统,在绩效管理体系中引入KPI指标体系,保证员工努力方向与公司发展目标的一致性,促进战略目标在组织内部的沟通、落实和全面实现,同时将绩效与薪酬紧密结合,使员工个人利益与公司总体价值的实现真正挂钩,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持续发展和价值提升。

人力资源提升项目的实施步骤分为三大板快,每一板块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1.动态系统的职位管理制度

职位管理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科学化的基础,通过强化职位体系的基础性和支撑作用,为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各个环节提供科学的依据。

职位管理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客观需要,通过职位分析、职位描述,可以使员工对所在职位了解更加清晰,突出工作重点,明确职位对人才的要求。同时可以加强内部管理,有效分配工作,明确各项工作职责,减少资源浪费。

职位管理有助于实现量化管理。职位分析、职位描述通过职位客观数据与主观数据分析,充分体现整个生产流程中各个元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有助于整个企业管理逐步走向标准化、定量化和科学化。

上海移动在职位体系建设中十分关注把握好职位分析、职位描述、职位评估三个环节,确保职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客观化、制度化,为人力资源的开发打好坚实的基础。

2.公平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

根据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的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情况,上海移动建立了能够运用人才价格定位和薪资市场数据来调节的策略性薪酬管理制度,以确保公司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新的薪酬管理制度有两个重要特性:

具有内部公平性:考虑的是员工的投入和产出。投入是将员工为完成职位要求所投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作为测量报酬的依据;产出是依据员工对公司绩效的贡献和业绩状况支付报酬。公平性是薪酬管理系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公平的薪酬管理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是最为显著的。

具有外部竞争力:对外具有竞争力解决的是外部公平问题,关注的是公司本身的薪酬水平与市场竞争者的薪酬水平。竞争性是薪酬管理系统应具备的另一最基本特性,以保证公司能够在市场上招聘到并且能够保持住高价值员工。

新的薪酬管理制度设计总体思路有三点:

建立一种以市场为依据的薪酬体系。

所有等级的员工固定收入应与市场中位值(50分位)保持一致,根据市场薪资的情况逐步拉开不同等级员工固定收入的差距,改变目前不同等级员工固定收入比较接近的现状,进而达到合理拉开不同等级员工税前总收入差距的目的。

目标奖金应该与绩效表现紧密相连。

薪酬制度设计总流程分为五步:

■收集和分析市场数据

■建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资标准

■确定基薪中位值和级差

■确定基薪带宽

■决定变动收入占固定收入的比例

新制度中薪酬基本结构调整为所有职级的税前现金总收入均由固定收入和变动收入两部分组成。

策略性薪酬管理系统充分依托职位评估的结果,将薪酬结构设置为19职级,并确定每一职级的中位值(50分位)。

在薪资带宽的横向调整中,突出岗位、绩效、市场价值、能力等关键因素,同时兼顾资历、经验、学历等传统考虑的因素,并通过赋予不同因素、不同的权重来引导员工关注影响薪酬的关键因素。

员工的基薪在各职级带宽中的定位分别由上年度绩效考核结果(绩效系数)、工龄(司龄系数和一般工龄系数)、任职资格(任职资格系数)等因素综合确定。员工薪酬每年根据市场薪资增长率、企业效益增长率、人工成本总额的变化、员工年度绩效、职位调整的变化作动态调整。

3.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

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绩效管理系统是一种以实现股东价值为驱动力,以关键绩效指标、工作目标、能力发展计划为载体,通过流程化管理实现对全公司所有员工工作绩效的客观衡量、及时监督、有效指导和科学奖惩,有效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和员工努力方向,不断提升员工绩效表现,从而提高公司整体绩效水平,创造股东价值,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绩效管理有三个重要的载体。在进行绩效计划及目标设定步骤中,需要运用关键绩效指标和工作目标两种工具制定绩效计划,同时,为了让员工不断改进绩效表现,应制定相应的能力发展计划。

关键绩效指标用来衡量某一职位员工工作绩效表现的具体量化指标,是对工作完成效果最直接的衡量方式,来源于对公司战略目标的分解,反映最能有效影响公司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遵循如下主要原则:

■基于公司的整体战略目标而设定

■充分体现各职位工作的重点

■是与员工职位职责直接相关的工作成果

■可以衡量的

工作目标是由主管领导与员工在绩效计划制定时共同商议确定员工在考核期内应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其效果,并在考核期结束时由主管领导根据起初所定目标是否实现,为员工绩效打分的绩效管理方式。

能力发展计划是指主管领导和员工就职位完成其绩效要求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进行界定和沟通,设定能力发展具体实施方案,并对员工能力发展情况进行指导和培训,在工作实践中有效提升员工的能力。

在建立公司绩效模型中,上海移动应用了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新的战略性绩效管理系统和方法,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从四个重要方面分别设定有助于达到战略目标的绩效管理指标,能够较全面地定位和评价从公司到个人各个层面的绩效。而且能够推动公司自觉去建立实现战略目标的管理体系,在产品、流程、客户和市场等关键领域使企业获得突破性进展。

平衡计分卡最大的贡献在于告诉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评估绩效,有助于解决绩效评估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的问题。财务方面:我们怎样满足股东?内部运营方面:我们要在哪些方面做得最好?客户方面:客户如何看我们?学习与成长方面:我们能否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管理的质量直接反映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与否。绩效管理应该是一闭环系统。

绩效计划及目标设定: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自上而下确定不同层级、不同职位的关键价值驱动因素,依据这些关键价值驱动因素,设立各个职位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和工作目标完成效果评价(GS)。

绩效指导与强化:针对不同的员工应给予不同的绩效指导,才能够保证绩效指导的有效性。

绩效评估与回报:将实际绩效与计划的绩效目标进行对照评估,对绩效的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进行排序,根据排序确定绩效等级,实施与薪酬相关的回报过程。

三、与时俱进,巩固提升项目,启动整合项目,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2003年,上海移动人力资源的改革又将马不停蹄地向新的目标奋进,将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管理者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a从学习上着手,提高管理者队伍的思想水平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契机,按照江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始终如一地抓好管理者队伍建设。通过举办融十六大精神、用工管理、沟通技巧等内容的培训,增强管理者全局意识、创新意识和员工意识。倡导继续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努力成为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

b从制度上规范,提升管理者队伍整体素质

在固化现有改革成果的前提下,拟定对管理者的管理办法,积极探索约束机制和退出机制的建立。依据绩效评估结果,尝试推行末位优化、定期轮岗,全面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水平和驾驭能力。坚持一级考核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保持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的责任心,使之成为德才兼备、业绩优良、员工公认的管理者,成为适应市场竞争、推进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

c从管理上把关,增强管理者对企业的忠诚度

管理者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成为企业文化的实践、倡导和示范者,增强职业荣誉感。

d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有效的动态管理

加强对现有专业骨干队伍的管理,根据集团公司组建一、二级突出贡献专业人才队伍的精神,重新修订公司专业技术骨干队伍管理办法。要通过考核淘汰,努力打造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业务门类齐全、被员工公认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在高级技术岗位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制,通过社会化评审,推动专业人才的能力建设。界定人才等级标准,为他们拓展发展空间。加强后备管理者队伍的建设。要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上海市委组织部关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精神,建设符合公司自身特点的后备管理人才库,做到专业结构合理、培养方向明确、管理措施到位、考核机制有效。

2.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

a深化教育培训重要性认识

上海移动将在教育培训经费适当增加的前提下,提高教育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率,使教育培训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智力支撑。

■教育培训是企业的投资,要提高回报率。

■教育培训是留住人才的有效措施,要强调个性化。

■教育培训是员工的福利组成部分,要注意点面结合。

■教育培训是提高员工满意度的重要内容,要精心策划,认真实施。

b重视一线员工的能力建设

注重抓好基层一线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岗位的实务性、操作性的培训。通过内部讲师培训和岗位操作练兵,以推进公司管理、服务、技术业务等岗位技能的提高。逐步推行岗位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开展主要工种、主体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培训。要把员工岗位能力强弱和绩效表现优劣,作为职位升迁、评定优秀员工的重要条件之一。

c加强各类专业技术骨干的培训

继续推行“营销业务和综合技能”系列培训,以提高市场营销、客服人员以及综合管理人员、新进员工业务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继续在营业界面开展“服务制胜”项目培训,更新服务理念,增强营销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配合网管建设和郊区维护属地化,加强对数据传输等专业培训,以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3.巩固人力资源提升项目成果,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a实施薪酬改革

根据中国移动(香港)公司的要求以及上海移动的实际情况,在今后几年分阶段推行职等分类与薪酬管理。

■妥善处理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员工的承受程度三者的关系。

■注意改革的配套设计和操作程序的严密性。

■按照程序和规范,建立一套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外具竞争、内求公平的策略性薪酬管理体系。

b强化岗位管理

加强岗位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制订岗位管理办法,完善定员标准。加强岗位规范建设,使员工了解岗位条件、岗位责任、岗位技能等要素,从而为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继续学习、岗位竞聘、个性化培训提供指南。加强岗位的动态管理,要通过信息平台,积累岗位管理的经验。

c建立员工退出机制

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改革过度保障、人浮于事的弊端,真正树立起竞争意识、岗位意识和危机意识,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制定公司用工管理暂行办法,既要对不同性质用工进行分类管理,又要打通各类用工间去留进退的通道,激活员工内驱力。根据“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原则,经考核排名,实行优胜劣汰,每年有5%的淘汰率。

d探索企业人工成本核算管理的新途径

在“一级核算、二级管理”的框架内,要调动各单位有效控制人工成本、减员增效的积极性,要在加强岗位管理的基础上,探索模拟人工成本核算办法,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4.搞活用工机制,优化人员配置。

a做好各类用工的规范管理,建立有效、合法的劳动关系

要按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将灵活用工方式与规范劳动合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使劳动合同条款与岗位说明书规定的职责及职等薪酬保持一致,使劳动合同条款更具岗位特点,更富有个性化。

b做好人员优化配置,有效控制人员增长

根据公司“人力资源三年滚动规划”要求,按照“人员零增长”的目标,2003年公司的员工接收应严格控制,做好内部劳动力调配工作。要根据市场发展要求,对市场营销中心、计费信息中心、车队等进行员工余缺调剂,通过转岗、再培训等措施,逐步减少冗员,使人均劳动率有所增长。

c积极启动人力资源整合项目,建立规范的人才预测机制

通过整合项目,提高对人才需求、员工招聘、职业生涯设计、个性化培训的预见性和科学化。通过人力资源整合项目实施,建立中、高级管理人员素质模型,运用能力测评技术,为岗位竞聘、管理者岗位配置及素质改善提供可靠依据。

5.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a加速观念转变

江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都在人。”

上海移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以企业发展为目标,以通信生产一线需求为依据,以追求员工满意为标准,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b加强制度建设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和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工作。进一步修订、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编印“人力资源管理员工手册”,使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更趋规范性。

c加强舆论导向工作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由行政权利型转向服务支持型。因此,要弘扬企业文化,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于涉及三项制度改革和有关员工切身利益的项目,要加强与党群等部门协调,加大宣传的力度,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保证人力资源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d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队伍自身建设

第8篇:薪酬培训总结范文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因素

1.不合理的人员流动,造成成本增加

员工在企业间的流动,从社会层面,是资源再配置,实现了人员的社会结构调整;从个人层面,“树挪死、人挪活”,合理性流动对于员工自身发展有一定好处。但是对企业则是双刃剑:流动率过低,会消减挑战压力,滋生懈怠心理,出现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创新能力等问题,成为发展的阻力;不合理的流动或过度流动会增加企业成本。

人员流动的成本一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体现在,比如处理员工辞职的面谈、补偿费等分离成本;选用新员工的广告、审查、面试等招聘成本;新员工上岗培训等雇佣成本。间接成本可能是员工空缺产生的生产损失,还有可能是因员工离职造成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下降带来的损失,或者是顾客流失,甚至技术和经验流失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见,人员不合理流动在多个方面给企业经济效益带来负面影响。

2.薪酬管理不完善,影响效能发挥

薪酬包括狭义的货币和可转化为货币的报酬,也涵盖了劳动者获取的各种非货币形式的满足。企业薪酬管理的作用更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经营成本的控制作用。较高的薪酬水平在劳动力市场具有竞争优势,对于吸引和保留员工无疑是有利的,但是高薪必然对生产成本产生压力,可能对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产生不利。第二,业绩激励的作用。员工良好的劳动状态是达成企业优良经营业绩的重要保障。薪酬的激励作用对员工工作行为、工作状态有直接影响。员工受到激励的状况会直接表现在工作勤勉、工作效率等方面,从而直接影?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第三,心理认同作用。通过薪酬管理机制将短、中、长期利益结合,将货币报酬与非货币满足结合,使员工从心底对企业认同,愿意为企业付出,主动转化为高效率的劳动要素。

我国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薪酬管理体系建设相对比较晚,尤其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走过来的国有企业,在薪酬管理上存在诸多不完善,不少企业没有完整的薪酬体系,比如,薪酬制度零碎,结构简单;以短期货币支付为主,缺乏长期激励要素。在尤其重要的绩效考核上也存在着,评价缺乏针对性、与薪酬分配的契合度差等问题,很难发挥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更是忽视对员工非货币形式报酬的满足。

3.员工培训不足,影响持续效益

知识经济时代,通过培训开发既有员工的潜能是形成人才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培训需要企业投入人力、直接的财力以及时间成本,也就是说,培训使员工效能提升,人力资本升值,企业业绩改善,获得投资收益,其实质是一种系统化的投资。

员工培训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但是由于它存在见效慢的问题,有的企业追求眼前效益,甚至认为往培训上花钱会影响效益,不愿意投入。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培训内容设计不科学,没有将企业发展目标、岗位技能要求和员工的职业生涯有机结合,将培训变成了一种救火式、应急性的盲目学习,效果不好,投入产出率太低,资源了浪费,导致企业失去了投入兴致。不管是资金瓶颈,还是意愿消减都必然导致工作无法深入,员工培训只停留在表面,也容易造就急功近利的人才,使结果适得其反,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1.编制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

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通过人员结构分析,结合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并制定措施满足需要的管理活动。它是有效开发利用员工的基础,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部分。

具有远见的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管理者预测人力资源的短缺和冗余,在矛盾难以控制之前采取措施纠正人员供需的不平衡,防止失调发生,减少人力资源管理的损失和人才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降低劳动力使用成本。

人力资源规划的着重点,首先是选择符合企业发展并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人员;其次,根据员工特点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力求人岗匹配,发挥人员的最大价值;再者,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数量和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编制企业人力资源规划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从企业的总体战略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出发,使人力资源规划成为企业战略的有机组成,并确保规划始终是实现企业效益目标的有力保障。第二,充分考虑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诸如内部的经营模式变化、员工流动形式的变化等,可能对人员结构与数量提出新的要求;外部因素中,教育程度的提高、政府政策变化等,可能影响员工的工作方式、就业选择。考虑到内外各种可能,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制定出应对策略,才能保持管理的主动优势,避免“反射弧”过长造成损失。第三,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的规划,也是为员工规划。要通过人力资源规划帮助员工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和职业规划。好的人力资源规划将企业意愿与员工职业发展契合,提升员工的归属感,激发主观能动性,最终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2.制定科学的薪酬体系

科学的薪酬酬体系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对外有竞争优势,具有吸引力;对内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

薪酬水平的定位非常重要。通常一个组织较高的薪酬水平意味着在人力市场能够吸引更多优质人才,直接优势显而易见。但是作为盈利性的经济组织,企业必然会意识到过高的薪酬对产品竞争优势的压力。这需要在竞争力和成本控制上寻求一个平衡点。企业主要竞争区域的市场薪酬水平和行业标准是确定薪酬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参照数据。

薪酬水平不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薪酬结构的多样化是更好地着眼点。比如更好的保险福利保障、值得期待的企业年金、有吸引力的期权等,都是丰富薪酬内容,优化薪酬结构的选择。如果一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低于市场水平和行业标准,也没有相应对的方案,劳动力匮乏和人才流失自然难以避免,这一结果是对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直接冲击。

要实现薪酬的激励作用,在体系设计中要特别重视薪酬的“内部公平”。所谓的“内部公平”不是主张“均贫富”、“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ohn Stacey Adams)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的激励程度来源于他所感受的分配上的公正程度(即公平感);这种公平感取决于他的一种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员工将自己的付出和报酬与企业内其他员工进行比较,以此判断自己所获薪酬是否公平性。同样,他也会与自己过往的劳动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进行比较。薪酬的内部公平是在比较基础上的主观感受,不是一个简单的收入水平或绝对值问题。实际上是员工期望薪酬能够体现收入和付出正相关系,体现不同工作的价值含量,体现不同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在薪酬体系设计中制定一个完善的绩效评估体制,是实现内部公平的重要环节。此外,员工收入的纵向增长机制也要纳入体系中。

在水平“外部合理”、结构“多样化”、分配“内部公平”的原则下,完成薪酬体系的合理建设,留住企业核心人才,有效控制人工成本,发挥杠杆激励作用,实现薪酬的高效使用。

3.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投入

员工培训让管理者尴尬:一方面,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企业加大培训投入;另一方面,培训效果难以衡量,投入和产出不是想象中的美好。

对员工的培训投资要转化为收益有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培训行为和人才的成长都需要时间,培训呈现出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培养成效受到客观条件、主观能动性等众多因素影响,比如对培训内容是否吸收、是否有效地运用等,都将导致培训效果难以确定。从经济行为讲,员工培训的这种特殊性对追求高效率的企业来说是痛苦的。管理者必须思考如何在降低培训成本的同时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

围绕培训投入追求效益最大化,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把更多投入用到具有预见性的项目。企?I培训往往是员工“做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在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这种亡羊补牢式的培训势必成效低。更不能盲目跟随市场,任由培训公司忽悠,拿出时下流行的课程或适合所有企业的标准课程,看似员工喜欢,热火朝天,实则浪费资源,不讲投入产出。管理者应当围绕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对人才需求进行长远预测和规划,以此选定培训项目,犹如中医式调养,持续系统地投入,对企业着眼长远,对员工也是为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基础。二是,注重在多种形式的内部培训投入。一来,充分利用内部资源,相对成本低,易实施,收益高。再者,有利于员工相互交流学习,创建学习型团队,整体提升进步。其次,内部培训可以采取现场学习,针对性强,见效快。三是,向重点培养对象多投入。培训要发挥更大激励效应,对象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重点培训项目的培训对象必须选择关键岗位上、可塑性强、具有培养前途的核心人才或后备人才。将好钢用到刀刃上,不可为所谓的公平消耗资源。

第9篇:薪酬培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CX园林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174-01

CX园林公司在2001成立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当企业准备在此基础之上继续向前发展时,公司管理者却发现,公司在多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公司的发展,致使公司这两年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而在众多问题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

1 CX园林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不够重视

当初由于公司较小,所以没有设立人力资源部并没有影响到公司的发展,可是,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缺乏人事的管理已经给公司的发展造成了很多问题,对公司的继续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障碍。

1.2 薪酬激励制度不健全

在薪酬制度方面,员工报酬的分配方式不合理,其薪酬激励主要依赖奖金和绩效工资,而对资本要素、劳动要素、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方式使用较少。特别是对劳动要素、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薪酬发放的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在年终奖金这部分,缺乏长期战略性的规划,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往往由老总说了算,只是凭其“一厢情愿”来确定其水平,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

在激励方面,其老总把员工看成是简单的“经济人”,单纯的以经济利益的增减作为激励与制约员工的唯一手段,严重忽视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缺乏与员工的感情交流,不重视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没有认识到更不会利用客观存在的非正式组织来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效率。同时,公司也没有根据员工的不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其对员工的物质激励没有以真实的调查和科学的分析为基础,而仅仅与行政级别挂钩,与个人的工作业绩没有直接的联系。

1.3 员工培训的不足

公司的管理层对员工培训不够重视,并且缺乏长期的培训规划,而只是将培训当做解决问题的应急措施。没有形成系统性、连续性的培训机制公司事先缺乏培训需求分析,而事后也缺乏健全的评估反馈体系,使得公司有限的培训投入与其收效也没有能够形成正向的比例关系。同时,该公司的培训也不尽规范,培训时缺乏相应的培训规范和培训教材,甚至连培训讲师也是临时选择的。在培训过程中,相关人员的调配工作也没有做好。比如,公司近几年的培训过程中经常出现工程管理人员忙于施工,负责经营合约或编制预(结)算、标书的人员终日忙于手头工作,绿化管护技术管理人员奔波忙碌而无法按时按量的完成相关的培训内容,从而整体水平也就难以提高。

2 CX园林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更新人力资源观管理的观念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过大,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公司应该从战略的高度看待人力资源问题。高层必须树立人本管理观念,从过去强调对物的管理向对人的管理转变,迅速拨款建立人力资源部,聘请专业人员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各方面的工作,公司的总经理也要适当的下放权力,促使其自身角色从过去的权利型向服务型转变。

2.2 健全公司的薪酬激励机制

在薪酬上,公司高层管理者应该把其视为公司战略目标合计价值观转化的具体行动方案,丰富公司的薪酬形式,并根据公司员工的不同工作性质设计不同的薪酬水平和方式,充分发挥“外在薪酬”和“内在薪酬”的合力作用。同时建立明确的薪酬分配原则,从战略的高度、有前瞻性地来规划设计薪酬系统,以此匹配业务的计划和组织的发展。

在激励方面,要更正对员工的错误认识。管理者必须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使得公司的激励更具个性化、更符合员工的发展需要。同时,要注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并随着企业和员工的不同发展程度来确定两者中到底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占主导地位。对员工的激励不仅要严格按照标准与员工的绩效挂钩,同时还要注意其激励水平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

2.3 加大对员工的培训

公司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员工的具体需要,设计出不同内容、多层次、个性化的员工培训规划和培训系统,使之与企业发展、员工发展和企业环境相适应,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匹配。同时对培训的内容、方法、教师、教材和参加人员、经费、时间等有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安排,加大对培训的资金投入,注重培训的长期积累,注意把培训内容合理分为“通用类”和“技术类”两大类提了出来。在培训过程中则要坚持培训的普遍性和连续性、科学技术培训和思想道德培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培训的反馈与交流,注重员工的广泛参与以及员工的针对性,做到每次培训结束后都对培训效果评估,对培训内容本身的可实践性、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从而为以后的培训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施乐.浅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管理[J].现代商业,2008,(8):246-247.

[2]徐丽.探讨企业员工激励方法-开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潜能[J].环渤海经济望,2008,(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