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实不是童话范文

现实不是童话精选(九篇)

现实不是童话

第1篇:现实不是童话范文

论文摘要:现象学美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维方法,帮助我们探索童话的本质与价值。童话的本质在于它构筑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童话世界。人们对童话的需要来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要求,也源于人类早期把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影响。童话的最高价值在于它的真实,这种真实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在者”的真实,更接近于海德格尔的“存在”真实。

目前对于童话的美学研究主要来自接受美学、符号学美学、政治美学等角度,但对于童话本质的不够全面、彻底,也没能解释童话现象的现实基础与价值所在。现象学美学的“悬置”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与思维方法,帮助我们探索童话的本质与价值。

一、童话的本质

根据“悬置”理论,应该从童话现象本身出发去认识它。关于童话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成年人读童话。美国童话《夏洛的网》,诞生五十年来发行了数千万本。写于1943年的法国童话《小王子》目前发行量已超过5亿册,译本至少在102种以上,已经成为全球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书籍,被称为“写给成年人的童话故事”。这种现象与人们对于童话属于孩子的认识是相悖的,要理解童话的本质,就需要考察这一现象。

平时我们阅读的童话故事中,包含往有现实中常见的事物,也包含了现实中没有的、通过想象塑造出来的事物。虽然成年人读童话,但那些想象,往往是来自于孩子的眼睛,或者说,孩子式的眼睛。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作品存在就是建立一个世界”。[1]童话就是一个用现实的和想象的材料共同搭建起来的孩子眼中世界的文学形式的再现。

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同,源于对世界的把握方式不同。童话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在童话世界中,没有“我”和“对象”的区别,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是有生命、有思想和有感情的,是一个活的世界。与之相对是属于成年人的现实世界——世界被一分为二,成为了“我”与“对象”。童话的完整世界被分裂,而失去了生命,成为对象化了的现实世界。作为文学体裁和文学现象的童话,是成年人对于童话世界的怀念和再现。童话的本质在于构筑了一个和现实完全不同的世界。

二、童话的存在基础

人们生活在自己的现实世界里,为什么需要童话的世界呢?

首先,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童话的需要来自于对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超越性要求,这种超越要求的本质是对自由的追求。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童话世界可能就是他的世界,而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童话世界却变成了现实世界之外的一个小角落。这类似于宗教和现实之间彼岸与此岸的关系,区别在于宗教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世界对立,而童话世界则可以与现实世界共存。人们对于二者的心理需求是相通的,即超越现实世界及其法则的深层心理。在现实生活之中受到现实法则的束缚,使人们渴望自由,但现实世界的法则恰恰是不自由的,而童话的世界可以给人们自由的生命体验。从这种意义上说,人们需要童话帮助他们从现实世界中逃离出来,去享受暂时的自由。

其次,从深层心理结构上看,对童话的需要源自人类早期经验中对世界的把握方式。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们采用“原逻辑”的思维方式来把握世界,“具有这种趋向的思维并不怎么害怕矛盾(这一点使它在我们的眼里成为完全荒谬的东西),但它也不尽力去避免矛盾。”原始时代普遍流传的融合了现实与想象的神话就建立在“原逻辑”思维之上。后来,随着文明的演进,这种“原逻辑”逐渐被理性认识和逻辑推理所代替,而神话中的事物沉淀为人类深层心理结构中的“集体表象”。这一演变过程也同样适用于童话与人类个体的童年的关系。起初,不懂逻辑的儿童以类似于“原逻辑”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这就是童话产生的心理基础——现实与想象并行不悖,随着成长,儿童时期所拥有的童话世界成为个人历史的一部分,但这段历史也会沉淀到心灵深处,使人们在成年之后的现实世界里面仍然能够感受到了童话世界的呼唤。因此,成年人需要童话带来的故地重游的亲切感和幸福感。

三、童话的价值

关于童话现象本质的考察,还包括它的意义问题,也是童话的价值判断问题。

对多数人来说,童话的魅力正是在于它不是现实。但现实与真实不同。人们通常认为他们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和所被告知的关于这个世界的那些常识就是真实的。但其实那更应该属于现实(包括当下的现实和历史的现实)的范畴。胡塞尔认为这种认识误区源自“自然的态度”和“历史的态度”,他以“悬置”方法对这两种态度加以限制与超越,通过“现象学还原”回到认识过程的始源和客观性,只有在认识的始源处才能获得“真实的实在性”。胡塞尔现象学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意向性”也支持了他关于真实的这种看法:一切对象都是在意识中生成的意向对象,而一切意识都必须指向意向对象。也就是说,人们习惯了的真实(实际上是“现实”)其实只是在意识中受到了意向性限制而被它构造出来的,并非真正的真实。现实不能等同于真实,真实不是像现实那样直接就可以获得,它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把握。

现实不等于真实,这道理也适用于童话。童话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比起现实世界中人们对世界的对象化的认识态度,更接近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童话的世界不会简单否定某种事物存在的可能性,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去感受它们的存在,探究它们的意义,这就减少了因为过分追求对象的明晰所带来的意向性限制,而更接近了真实的面貌。如童话中会说话的动物和植物,通过语言这种特殊的能力,重新拥有了与人类进行对话的平等身份,而这正是摆脱了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之后才能显现出来的真相。童话所反映的是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在者”的,更接近于海德格尔的“存在”的真实。童话的最高价值就在于它的真实,真实是它具有魅力的最终原因。

注释:

[1] 海德格尔着,彭富春译﹒诗歌、语言、思想[M] 文化艺 术出版社,1991.2:44

列维布留尔着,丁由译﹒原始思维[M] 商务印书馆, 1995.3:93

参考文献

第2篇:现实不是童话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理论;行为

语文课程在中国是较早出现的科目,通过经历多次教育部门有关语文教育课程的改革后,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已然成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语文教育中,众多教育界学者专家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便是语文童话教学。

一、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重要性

1.童话帮助理解社会

在童话的世界里,小学生可以从中学到的不仅是虚拟的情节,还包括童话里面涉及的社会理解。笔者所说的社会理解包括主人公的成长故事,与其他人物的社交关系以及在处理不同事情时采取的不同方法。这些都是小学生可以通过童话而学习到的内容。

2.童话帮助增长见识

在童话的世界里面,除了中国的传统童话故事外,还包括大量的国外故事,如安徒生童话,迪士尼童话之类,让公主、王子与城堡成为一个系列文化,通过童话故事,小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时空诸多他人的故事,对于小学生而言是能够快速增长知识的一个方法。

3.童话帮助激发想象力

童话与现实最大的区别在于童话拥有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能够实现对美好追求的向往,通过童话往往得到的是美好圆满的结局,王子会最终打败恶人迎娶公主幸福快乐地在一起生活,这便是想象力,通过对童话故事的讲解,诱发学生对故事进行再度想象,可让其沉寂在童话的故事中,想象平日里看不到的事物。

二、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出现的问题

1.理论方面问题

在理论方面,由于需要有效的理论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因此理论出现的问题是需要被关注的。理论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师对童话理论的教学素养不够全面,使得对于童话的教学观念也会出现问题,比如在教学中对童话讲解不到位,导致学生的理解出现错误;二是教师对童话的欣赏能力不强,使得不能理解小学生对于童话的看法;三是对童话本身的特点把握不全面;四是对其的价值不够了解,使得童话并没有完全被开发运用成功。

2.行为方面问题

童话教学在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一是教学过程中,课堂趣味性和教学实际教法之间的问题,一般老师在做到教学趣味性时都不能保证对学生有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师很大程度上便会倾向于教学内容化;二是对于教师不主动对班上的小学生进行了解的行为是会对学生有诸多的影响的,能否在课堂设计上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童话教学技能,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语气的变化,也包括教学方式的使用。

三、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针对理论方面的对策

教师需要做的是提高理论方面的素养,改善观念,树立正确的童话教学观念,帮助丰富学生的童话阅历和兴趣;主动对班级学生进行观察,注意其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年龄特点,从儿童的视角去看待事物的存在,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与儿童在童话上面的距离,更加会与小学生的思维相接近;把握好童话本身的价值和特点,了解并掌握好童话的特点并有的放矢地去理解和灵活运用可以带给学生的是童话的体验,对于童话的价值,不得不说是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功底,才能开发价值或者教师可以借鉴他人经验再灵活根据班上情况进行使用,使其成为自己的经验。

2.针对行为方面的对策

在童话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将课堂与童话相结合,帮助小学生进行想象,运用游戏的方法提高参与程度,使课堂充满童话的趣味性,让课堂上小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够被这种童话感所带动;长期坚持运用童话教学,对童话的价值进行开发,帮助其获得童话语言的发展,通过“听说读写”给予小学生对应的训练,帮助其发展与成长;在阅读上教师需要做到的是尽可能给予不同孩子不同的指导,定期向学生布置童话阅读,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习惯的养成。

在中国,小学教育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根基阶段,因此,教师需要格外关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在童话教学方式上有所改进,学习更多更好的童话教学方式并对其进行灵活应用,将童话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内容相联系以及多加引а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由于笔者知识水平和能力的不足,也希望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关注到这个话题,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3篇:现实不是童话范文

关键词:童话;儿童;发展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0-0260-02

童话是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童话是一种奇妙的艺术,也是最富儿童文学特点的一种文体。和儿歌一样,童话很受孩子们的喜爱,是儿童文学中最主要的一种体裁。童话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来创造幻想世界,构造幻想世界的文学作品。童话最基本的特征是幻想色彩,幻想是童话的灵魂,用幻想反映现实生活是童话独有的特征。吴其南说:“没有仙女、巫婆、王子、公主,可以有童话;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没有美丽的幻想,没有浪漫精神,没有诗,哪怕有一个最奇怪的故事,那一定不是童话。”童话的奇妙、荒诞与现实世界的真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是特别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童话对儿童来说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知识、道德的启蒙作用

儿童面对的几乎是他们完全陌生的世界,而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又在迅速发展,童话可以让幼儿在无意识层面上深刻习得人类的知识、智慧、社会习俗和种种美德。瑞典的拉洛洛芙的《骑鹅旅行记》,通过尼尔斯骑鹅旅游的故事,给孩子们讲述了丰富的地理知识,这个童话对环境有着真实的描绘,却又不拘泥于自然的真实,给真实的环境笼罩了奇幻、扑朔迷离的彩雾,营造了一个个似有似无、如幻如真、缥缥缈缈的童话世界,形象地概况了人类改造大自然的艰难历程,折射出生活中一种本质的真实。叶永列的童话《小猫刮胡子》中那个淘气而爱模仿的小花猫,看到主人刮了胡子后精神又年轻的样子很羡慕,于是它“咯吱、咯吱……把自己的胡子剃光了”,晚上捉鼠时被撞得鼻青脸肿。这篇童话通过刻画一个鲜明的小花猫形象,使孩子们知道了猫胡子功用的知识。《长袜子皮皮》中有一个情节是皮皮热情地跟商店里的塑料模特握手,结果把整条胳膊拧下来了,遭到营业员的责骂,皮皮平静地说要买下这条胳膊,营业员说一条胳膊不能够单独卖,既然皮皮把模特儿弄坏了,就得赔整个模特儿的价钱。皮皮说:“太奇怪了。幸亏不是每家商店都这样卖东西的。比方说我要买块猪排做晚饭吃,卖肉的却逼着我把整头猪都买下来。”这一段有趣的、理直气壮地反驳,在笑声中让孩子建立起有关整体与部分的意识。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丑小鸭经历了无数的困难、挫折,最终变成了白天鹅。这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励志故事,给孩子们很多希望,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只要你努力,最终会成功。《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的形象,是一个顽童,他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尽情翱翔的天地,但他总是摆脱不了种种诱惑,后来经历了很多挫折,最终成了一个孝顺,诚实的好孩子。他的身上总有现实生活中孩子们自己的影子。童话中充满了美的色彩,读童话的孩子,受到美的熏陶,能够有良好的性格,有美好、丰富、深刻的感情。阿诺德・洛贝尔的《寄给蛤蟆的信》中,为了让从未收到过信的蛤蟆高兴,好朋友青蛙写了一封信,请蜗牛送信。结果行动迟缓的蜗牛花了四天功夫才将信送到蛤蟆家,青蛙和蛤蟆一起阅读来信,共同享受了一段美好时光。小读者们在忍俊不禁中感受了他们纯真的友谊。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在人间活着时,还不懂得对贫穷人民的同情、怜悯;变成雕像后,他虽然只有一颗铅心,但他看到了许多城市的丑恶和贫穷,他忍不住哭了。他就像一个天使,帮助了很多的穷苦人,最后,牺牲了自己。童话把这种深刻的思想蕴涵在看似简单的作品里,耐人寻味,令人深思,也许孩子们初读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感悟作品的内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一点点明白其丰富、深刻的内涵。

二、梦想的培养基

我们可以把睡梦以外的一切“想入非非”――梦幻、幻觉、遐想、想象等――均称为梦想。梦想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是人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以追求客观知识为己任的科学便发端于梦想。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推动着知识的进步。童话作品是以幻想为特征的文学作品,一切看起来是那么荒诞、奇特,童话中的人物大多具有超能力,它充分满足了孩子们好奇、爱幻想的特点,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苏霍姆林斯基非常看重儿童的幻想,非常注意激发和培养儿童的幻想,他以大自然中的真实对象为材料,用童话将这些真实对象在儿童的精神世界点燃起来。他说:“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没有童话,周围世界对于他就会变成虽说是美的但却是画在画布上的画了;童话却能赋予这幅画以生命。”周作人先生也明确指出,童话可以培养儿童梦想,为以后的智慧与学问打下基础。

童话中幻想是以生活中的真实为基础的,它是生活的艺术再创造,在幻想与真实中间,有着无数奇妙动人的故事。会飞的男孩彼得・潘永远长不大,住在幻想岛。温迪问彼得・潘住在什么地方,彼得・潘说:“右边第二个拐弯,然后笔直走到早晨。”彼得潘希望永远不要长大,这是一个孩子童话般的梦想。每一个孩提时拥抱过童话的人心底都曾存在过一个彼得潘。《七色花》中,珍妮只要把那神奇的“七色花”撕下一片花瓣,扔出去并说一个愿望,七色花就能立刻满足她的愿望。文中写到,珍妮走到大门口,把那神奇的“七色花”逃出来,撕了一片蓝花瓣,扔出去说:“飞呦、飞呦,小花瓣儿呦,飞到西来飞到东,飞到北来又到南,绕一个圈儿呦,打转来。等你刚刚挨到地――吩咐吩咐如我意。吩咐吧,叫我马上到北极!”没等她说完,珍妮就穿着夏天的衣服,光着脚,孤零零的一个人到了北极了。《爱丽丝奇境漫游记》中爱丽丝喝了神奇的药水后,迅速变大。爱丽斯喊道:“奇怪啊奇怪。”她惊讶得不得了,以至霎时竟说不出话了。“现在我一定像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里放大的人了。再见了,我的腿呀!”她低头一瞧,脚远的快看不见了。“哦,我可怜的小脚丫!不知道以后谁给你们穿袜子和鞋,我的宝贝”。更为夸张的是,爱丽丝的眼泪居然形成了大池塘,把半个大厅都淹没了。

童话就是这样,用幻想、有趣的故事在孩子和现实生活中搭建了一座桥梁,给孩子们以想象、以审美、以思考。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童话是儿童梦想的培养基。

三、平衡与治疗心理

儿童读物能够推动儿童的社会化,帮助儿童理解人类的行为;检查并澄清儿童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并自我觉察,认清并解决问题,感到轻松并拥有快乐。而童话又是儿童读物中最受欢迎的文学样式,因而,童话除了知识、道德启蒙和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之外,童话还有心理治疗的功能。童话的阅读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童话总是能够提供一种方式让儿童利用他们生动的想象力去解决自己现实生活中问题。

美国精神分析学派对传统民间文学和童话故事进行了富有新意的重新认识和阐释,贝特尔海姆在长期实践中发现,有时要花几年时间使不少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来相信魔力,以补偿他们在童年期由于过早接受僵硬现实而被剥夺的魔力幻想。人类成长的过程中,在三至十岁这个年龄段,需要有一个想象美好、相信魔法的经历。儿童如果没有经历这个阶段,而过早地接受现实世界,过早地用成人的目光看世界,他们的成长会经受很多迷茫、困惑。童话是给儿童提供想象、提供魔法的最好读物。弗洛伊德认为,成人将其担忧、内疚和愿望的实现在梦中以象征的方式安全地表达出来。童话犹如梦一样,它帮助儿童宣泄不安、恐惧、仇恨等情感。儿童在阅读或倾听童话时,他们的经历得到认同、宣泄和领悟。童话能帮助儿童洞悉他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行为。如果儿童与童话匹配得好,儿童就能与主人公及其家人、朋友产生共鸣。如果儿童与主人公有很多相同的特点,如年龄、性别、种族、感情和困扰,儿童就会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人物。这种认同的结果就是,儿童开始间接体验故事中人物的动机和冲突。儿童与童话作品产生了共鸣,他们能够体验到情感宣泄。这种心理上的放松通常发生在故事中的人物解决他们的冲突时。当人物成功了,儿童的紧张缓解了,就像儿童身临其境体验了这种成功了一样。另外,儿童逐渐领悟人物的体验,并认识到自己的冲突是可以理解的。当紧张的情绪在其他条件下找不到出口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品鼓动的情感宣泄就是一种自由的体验,允许儿童有表达的机会,哪怕是很短的时间。例如,家中最小的孩子常感到被哥哥姐姐控制,于是他便希望反过来支配别人。这些怨恨和欲望便可以在有些传统童话中得到很好的表现。这些故事都是家中有几个孩子,哥哥姐姐们自私、懒惰、怯懦,最终失败;而最小的孩子却善良、勤俭、勇敢,最终取得了成功。家中最小的孩子听到童话里的幸福结局,心里就会萌生出希望,希望将来自己有一天能比哥哥姐姐做出更好、更聪明、更勇敢的大事来。童话能满足孩子们的欲望,生活中没有哪一个孩子不迷恋糖果的滋味,长袜子皮皮满足了孩子们对糖果的强烈渴望。文中写道:“23个孩子站出来。大伙儿开始吃糖果,这种盛况小镇还从来没见过。所有的孩子都在嘴里塞满了糖果:红色的果汁夹心糖,绿色的酸味糖,甘草泡泡糖,草莓软糖――有什么塞进去什么……孩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皮皮分给大家一把把糖果。”童话与儿童心理是契合的,童话是儿童的天然良伴,对儿童的精神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童话的世界里,孩子的精神是健康的,孩子的心灵是优美的,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最有力的保护。

童话――最根本的是,给人一种信念,一种相信生活、相信美好的信念。

参考文献:

[1]任继敏.幼儿文学创作与欣赏: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第1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第4篇:现实不是童话范文

一、童话与寓言

什么叫童话?“童话”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

什么叫寓言?“寓言”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劝诫、教育的性质。”

二、童话与寓言的共同点

童话与寓言是文学作品中的两支奇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有不少相同之处。

1.故事性。无论是童话还是寓言,都由假托的、创造的、幻想的故事构成,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揠苗助长》;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如《丑小鸭》、《守株待兔》。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中的其他物体和现象。《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守株待兔》的主人公都是人;《丑小鸭》的主人公是一只人格化的“天鹅”,《坐井观天》的主人公是人格化的“青蛙”。

2.教育性。童话的创作宗旨无非是要歌颂真善美,批评和揭露假恶丑。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认为:“童话的特点就是为儿童年龄特征服务的。只要留心儿童作为读者来看童话、作为观众来看童话剧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他们是把它们看作真的事物来接受的,所以他们会大声地笑,也会大声地哭,憎恨坏家伙,热爱好人儿,而教育的价值也就在这一点激动与鼓舞上。他们往往能够凭直觉的感受来辨别道德问题的实质。”寓言是通过具体的人物或人格化的动植物、非生物的艺术形象来寄托某一道理,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学生在领会寓意的过程中得到了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的教育。

3.审美性。北师大王泉根教授认为童话的审美价值是童话最根本的价值。童话具有荒诞美、喜剧美、悲剧美,奇异与荒诞是童话最重要的审美品质。黑格尔在《美学》中将寓言归纳为“比喻的艺术形式,自觉的象征表现”。寓言通过具体的故事、形象来以此喻彼、借古讽今、以此喻彼、以物喻人,传达出深刻的哲理。寓意性是寓言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它通常以简单的描写寄托生活的真理,寓讽刺、劝谕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使人获得启示和教益。

4.象征性。在中国古代,童话与寓言原本混淆,童话的象征是整体寓意和抒情经由一个象征性的形象体系而获得实现的。幻想和现实融铸成一个象征的实体,含蓄、凝练、深沉、隽永,象征的结构形态有机地牵织着童话的题旨与美学价值的实现。 而寓言的象征更倾向于运用譬喻,通过喻体和被喻体之间的某种相似性来体现其象征性。

5.讽刺性。讽刺性是童话和寓言特有的特点,它们用夸张的手法、机智的幽默实现了讽刺和训诫。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是讽刺童话最杰出的代表,它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 刘向的《叶公好龙》是寓言的名篇,寥寥数语把“叶公式”人物的丑恶刻画得入木三分,讽刺辛辣。

三、童话与寓言的区别点

童话与寓言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有其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点。

1.在特征上: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是童话的灵魂;而哲理性是寓言的灵魂。

2.在内容上:童话比较浅显、通俗,可读性、趣味性更强;而寓言则相对深奥,寓言所包含的道理有时需要读者细心品析才能体会出来。

3.在情节上:童话的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结构完整,篇幅较长,一般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形象的塑造比较丰满,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有特色;而寓言的故事情节简单直白,篇幅短小精悍。

4.在语言风格上: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语言通俗生动,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寓言则语言简练朴素,极富表现力,常用讽喻的方式使深奥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表现出来。

5.在侧重点上:童话侧重于叙事,它通过叙述一个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反映社会现实,起到教育人、劝诫人的作用;寓言侧重于说理,它将深奥的道理寄寓在简单的故事中。

6.在对象上:童话是纯儿童文学,针对儿童而作,没有儿童就没有童话;寓言既针对成人也针对儿童,关于儿童读寓言的问题,法国教育家卢梭和我国文学大师钱钟书都曾反对过。

童话与寓言的区别点远不止以上六个方面,但我认为上面六个方面是其主要的区别点。

四、结语

了解并掌握童话与寓言的异同,有助于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根据童话和寓言的特点,提高童话和寓言的阅读教学水平,提高孩子们阅读童话和寓言的兴趣,从而喜爱童话和寓言,达到知识学习和思想教育双丰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5篇:现实不是童话范文

[关键词]语言习得 童话 转喻 逻辑思维

童话故事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它不仅给儿童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就连成年人也难以忘记童话曾经给他们童年带来的快乐和难以泯灭的温馨记忆。中外著名的童话作品可谓举不胜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小红帽》、《丑小鸭》、《白雪公主》、《蓝胡子的故事》等西方童话故事;在中国也涌现出许多作家为童话的发展和儿童的成长做出巨大贡献,如:《玩具店的夜》、《亭亭的童话》、《怪老头儿》、《唏哩呼噜历险记》等等。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种,具有其独特的体材特征,是儿童必不可少的阅读材料。语言学家主要从童话的体裁特征、童话故事对儿童成长以及对个体童话作品的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但对童话中屡见不鲜的转喻现象在促进儿童语言的习得和发展给予很少的关注。本文将对童话中的转喻进行探究,认为转喻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连续性、儿童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阅读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转喻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此后迅速成长为具有较牢固的哲学基础,较完备的理论体系,有着新颖理论见解的语言学流派。许多语言学家也从新的视角对转喻进行了探究。“转喻(metonymy)”一词源于拉丁文denominatio,最初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的拉丁文献《修辞和解释》中,一直被视为是一种修辞工具,体现一种替代关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们认为转喻不仅是语言层面的问题,也是一种概念现象,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给转喻下定义,试图想囊括所有的转喻现象,但却没能找到令所有人都能满意的定义。如在牛津字典中,转喻被定义为: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name of an attribute or adjunct for that of the thing meant.

该权威字典从传统的修辞角度给转喻下的定义,即转喻是名称之间的替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从认知的角度定义转喻。如radden&kovecses(1999):

metonymy is a cognitive process in which one conceptual entity, the vehicle, provides mental access to another conceptual entity, the target, within the same cognitive model.

认知语言学家各抒己见,从不同的研究视角阐释概念转喻。lakoff& turner 从认知域的角度定义概念转喻;william croft基于“认知矩阵”的概念,认为转喻的映射发生在单一的认知域矩阵中;antonio barcelona认同转喻是域突显现象;认知语法的创始人ronald langacker在认知语法框架内解释转喻现象等等。对转喻的分类,传统修辞学试图归纳所有多样繁杂的转喻表达形式,而认知语言学家则对各种转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概括。radden&kovecses(1999)根据理想的认知模式中转喻喻体和转喻目标之间关系给出了较全面、系统的分类。转喻分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转喻和整体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转喻。

二、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的历史久远,其雏形是神话传说。人们将现实与想象融合在一起,试图对未知世界或某些自然现象寻求合理的解释。童话源于西方,直到近代中国才出现童话这一概念,随之繁荣地发展起来。童话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安徒生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典范。童话的形式从约定俗成的公式化变成与其它文学体裁形式相交融,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如:童话小说、童话诗、童话散文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些童话故事中增添了科幻的色彩。就其内容而言,传统的童话故事主旨鲜明,叙事方法单一,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现代文学终于将文学的指针明确指向儿童的心灵世界,试图运用儿童特有的思维方式表达童话时代的美妙想象。比较传统童话,现代童话不只是在内容上反映时代的变化,呈现出更为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更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童话故事的语言同样与儿童的思维模式相匹配与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相吻合,采用简洁精练的词句突现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转喻不仅是童话故事表现手法之一,同时作为人们的认知机制顺应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儿童的阅读心理。

三、儿童语言习得

儿童如何习得语言一直是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心的焦点。语言天赋论认为儿童自出生就具有习得语言的能力,即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习得能力;行为主义认为人类习得语言过程是反复模拟、操练和强化的过程。韩礼德从语言的功能角度认为儿童习得语言就是学会与其周围的人进行交际。他们试图将儿童语言习得的过程划分成不同的阶段,由于先天的原因、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智力开发程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儿童语言习得存在个体差异,各阶段之间的界限并不分明可见。儿童从出生到具有熟练口语能力大致分为4个时期。1.发声练习期(出生至6个月左右);2.语言准备期(7至11或12月);3.语言发展期(1岁至两岁半左右);4.语言成熟期(两岁半至4.5岁或5岁)。此后,儿童后天的教育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成效更为明显。儿童语言习得与认知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幼儿2岁时能够把已有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例如能把形状、大小、颜色和性能各异的车辆称为小汽车。5-6岁时,儿童开始对概念进行抽象压缩和提炼。儿童的词汇量非常有限,表意能力较弱,为了减少交流的阻碍,基于转喻思维模式,他们会采用重复、多义词、上下义词、词性转化等等方法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四、童话故事中的概念转喻与儿童语言习得

童话不仅娱乐儿童,同时为他们的语言习得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童话故事中的转喻促使儿童去感受词句以及词句所产生的意象和概念,使他们在心理世界重新整合。这样日积月累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渗透,必将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表达能力的提高以及形象思维和系统逻辑思维的形成。

1.有助于儿童语言连续的发展

语言学家对儿童语言习得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但都不可否认这一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理性和灵活的方法,可以使儿童言语技能大大的加强,使语言习得变得更加顺利而连贯。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语言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塑造或模仿等来自外界的刺激来习得。童话故事语言短小精悍、流畅上口、且含蓄、凝练,是适合儿童反复吟诵的好资料。儿童大脑中原有的概念是构建其它联想的出发点。langacker认为,转喻就是一个参照点现象,由转喻词语指定的实体作为一个参照点,为被描述的目标提供心理可及,并同时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目标上。[2]在编续故事或创编故事过程中,基于转喻的思维模式,儿童可将记忆深刻,特征突出的事物用表意简单的语句表达出来。虽然多数情况下他们不能恰当准确的将自己的思想描述出来,但他们有运用的欲望和要求。儿童语言重在培养感觉和灵性,这种简单量的积累会实现质的飞跃,从而使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高,增强表达的形象性,提高语言的使用价值。

2.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培养

儿童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语言紧密关联。儿童语言的发展是概念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催化剂。某一事物也可能具有很多特征,其中既有本质特征(关键特征),它决定着事物的分类;也有无关紧要特征,它不决定事物是否属于某一类。儿童最初习得的可能并不是本质特征,而是一些其他的特征。这些非本质特征通常具有突显性,易于识别和感知,因此能给儿童留下难以抹去的深刻印象。童话的创作通常是基于此基础之上。作家选用一些具有鲜明特征的语言表达以吸引儿童们的注意力。如:小主人公戴的小红帽在《小红帽》这篇童话中是故事的中心信息,它为其他相关信息提供预期。这一外貌特征让小读者就儿童的衣着特征有初步的概念。周国光和王葆华(2001)认为,早期儿童的认知结构简单,语言知识贫乏,他们只能从大量的实际经验到的具体实物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出来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这一过程包括辨别、抽象、分化、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和概括等,从而获得某些初级概念。童话中的转喻对于儿童意义潜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增强阅读和理解能力

童话作品的故事性很强,通常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使儿童在虚拟的时空中漫游。这样就要求各故事情节衔接紧密,从而使故事跌宕有致,给小读者的心灵以触动,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方卫平和王昆建(2009)认为,儿童读者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所以他们更喜欢阅读情节环环相扣、事件娓娓道来的故事。某个事件总是由一系列子事件构成,如初始事件、中心事件、最终事件等。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提及某个事件的子事件就激活整个事件以及其他子事件。如:故事《蓝胡子的故事》中“蓝胡子”这个男性的面部特征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蓝胡子”代指文中长着蓝胡子的富人。小朋友们从自己的爸爸爷爷那里了解到普通男性的胡子是黑色、灰色或白色的,但没有见过蓝色的胡子,这便激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童话故事中的语言色彩感较强。色彩是认知对象重要的外部特征,具有较强的突显性,儿童借助于色彩可以对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直观感受。这种感知特征为进一步理解这个事物提供心理通道。基于儿童的经验,长着蓝色的胡子的人可能是个怪人或坏人,他们便试图揣测“蓝胡子”富人的性格和行为。带着这样的阅读心理儿童在情节紧凑,波波相连童话中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假设。转喻是一种直接、明晰的表达方式,通过转喻这种表现手法和思维模式,可提高儿童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和领悟能力,促使形象逻辑思维的形成。

五、结束语

童话故事语言的选择要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心理需求和阅读习惯。孙亚(2008)认为转喻的过程是用一个概念实体来触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者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转喻涉及两个概念实体,其中用以指称或触发另一实体为参照物或载体,而被触发的实体被称为目标,二者属于同一认知域,在概念层次上有邻近关系。童话故事中的转喻的使用减轻儿童的阅读压力,增强儿童对童话故事的理解,促进儿童语言的连续发展。

参考文献:

[1]radden, g.& z. kovecses.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in k. panther & g. radden (eds.).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

[2]langacker r. 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4).

[3]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8-132.

[4]李卓.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第6篇:现实不是童话范文

一、童话教学要引导学生把幻想同现实联系起来

在童话里,人物形象是虚构的,幻想性是它的基本特点。这是一种整体性的幻想,不是局部的一人一物。教学中要处理好幻想和真实、虚构和现实的关系,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事物、虚构的情节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童话作为真实的故事接受。童话是给儿童看的,富有儿童情趣,多是风趣、幽默的,呈现出游戏色彩的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山上的那棵小松树自以为自己长得高大而得意;《三袋麦子》中小猪贪嘴好吃、小牛俭省存粮、小猴聪明能干;《云房子》里小鸟们快乐地造各种形状的房子……这些故事与孩子的生活、玩耍等紧密相连,构思上非常好玩,表达上比较活泼,很多故事给孩子的感觉像是在做游戏,有情有趣,满足了孩子好动、好奇、好冒险的天性,给孩子们带来了精神与心理上的快乐,自然赢得了孩子们的偏爱。

二、引导学生把虚构的情节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了小女孩擦火柴的过程,第一次“擦了一根火柴”,想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第二次“又擦了一根火柴”,看见了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鸭;第三次“又擦了一根火柴”,看见了美丽诉圣诞树;第四次“又擦了一根火柴”,看见了奶奶;第五次为了留住奶奶,“又擦了一大把火柴”。小女孩五次擦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想,这些情节都是虚构的。小女孩擦火柴时的想法和产生的幻觉是符合小女孩当时的处境和心理的,她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疼爱,所以只好擦燃火柴,获得温暖。她渴望得到食物,渴望得到圣诞礼物,渴望得到奶奶的疼爱,只能靠幻觉获得。童话中所写的穷苦孩子冻死街头,在贫富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常见的,因此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虚构的情节同现实主义结合起来理解课文,不要把故事同现实割裂开,否则就会失去童话教育人、感染人、启迪人的作用。

三、童话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童话是通过丰富的幻想,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塑造鲜明的形象,展现儿童生活情趣,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儿童文学体裁。童话语言不是很华丽,但朴素的语言表现了人物的品质,蕴含了一定的道理,我们完全可以像其他文体一样,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紧扣文章重点语句,运用朗读的手段,可以步入人物的内心(例如《狼和小羊》一文,人物语言很精彩,教师就应该多角度引导学生朗读,读出“狼”的坏,“小羊”的善良。);在学习中或学完后可以相互交流,谈谈对主人公的印象,或者将这个故事说给周围的人听一听(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狐狸和乌鸦的几次变化,可以让学生来一步一步说说,并表达一下自己的见解)。

(一)抓住词语引导想象,理解含义。童话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进而理解课文内容。要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同理解课文内容联系起来。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五自然段,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时,“终于抽出了一根”,为什么在“抽出”前加“终于”这个词呢?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小女孩即使要擦一根火柴暖和暖和手,也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由此可引导学生想想小女孩穷苦和悲惨的生活。

(二)依据画面引导想象,理解故事。童话课文,大多配有精彩插图。有的插图描绘了整个故事的内容,比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插图;有的插图描绘了重点段落的内容,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插图。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故事的内容;观察图画想象故事发生的场景,丰富故事内容,通过画面,强化记忆,具体感知故事的内容。

(三)引导学生依据故事内容,悟出其中道理。童话故事大都是在讲故事的同时提示故事的意义。比如《小白兔和小灰兔》赞美了小白兔的勤劳;《美丽的公鸡》告诉我们应该知错就改;《丑小鸭》暗示了只有历经磨难、不怕挫折,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教学中要根据童话故事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确故事含义。

四、童话故事要重视朗读和复述的训练

童话的语言浅显、生动、简练、质朴,好读易懂;童话课文故事性强,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童话的特点,进行发展语言的训练。

第7篇:现实不是童话范文

关键词:童话;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35-01

童话是一种独特的文学题材。它是以奇异的幻想、极度的夸张、多彩的象征色调构成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虚幻故事。我们了解到,目前国内关于学生审美心理及其审美教育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方面,关于童话的审美教育方面目前的研究还偏少。

一、童话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⒈童话教学中注重道德教化和知识灌输

童话教学时,除了完成认字、写字和朗读的语文技能的教学以外,对于文本的理解方面,都注重思想教育和学习知识,却忽略了童话本身的艺术特点。

⒉童话教学中忽视想象力的培养

由于教师对童话的文体特征缺乏了解,教学中又比较依赖教学参考,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都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是忽略了这一点,因而远离了童话教学的基本目标。

⒊童话教学中缺乏审美情感的培养

童话对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而这些都得在教学中落实。学生与成人不同,成人有一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很容易在再造想象中将文字转化为脑海中的形象,由于年龄与审美经验不足,对文字的内涵往往难以把握,就需要我们蹲下来,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去寒气他们的审美体验,以使其充分感受文学的美妙。

二、童话教学中审美教育受到忽视的原因分析

1、现行教育制度的影响

学生从上学起就开始身心疲惫的忙于学习各种兴趣班,难以有自己的选择空间,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原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的童年,变得早熟起来。所以,这样的错误观念,就使现在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即背上了重负,他们应有的稚气和天真不见了,我们看到的是早熟的学生。

2、影视媒体对童话的影响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影视媒体的发达挤占了学生阅读童话的空间。特别是电视机,将学生牢牢吸引在它的面前,孩子们更喜欢动画片。这些精美的动画片将他们的阅读形式从原先的语言艺术文本阅读中拉走,学生不再像从前一样与成人用语言交流来感受童话中的美妙世界这样就减弱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3、教师的文学素养的影响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执行者,教师活动的实施者。提高学生教师的文学素养是更好进行童话教学的必要条件。在学校极少的童话欣赏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会选择播放录音的方式进行童话故事欣赏,或者选择放动画片给学生边看边听,真正和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时间不多。

三、童话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1、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

童话具有浓厚的文学性,如何将学生更好的引入童话世界,领悟童话中深蕴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对童话形成的虚拟世界产生兴趣,并从中学习童话虚拟世界映射的现实世界更为深刻的人文内涵。所以,每一位组织童话活动的教师,都必须关心学生在童话活动中的体验,通过多种方式,灵活积极的活动体验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童话传递的知识信息,主动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

教师要呵护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在学生的审美活动中,不要进行灌输,更不能采取强制手段,而要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投入自我情感,获得体验。我们并不总是能够用语言表达我们所想要的东西”。

2、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在职培训,学习更多关于儿童文学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许多教师对童话阅读没有正确的了解,童话欣赏课,仅仅是作为教育的手段,是以学习语言表达,扩大词汇量为终极目标,而对文学的审美功能的本质体现。

3、各学科间的综合策略

在童话审美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各学科之间的综合教育,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手段,引起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并进行多种心理功能的协调。当动作、节奏、色彩、形状、音调等对学生的触觉、视觉、听觉等相互支持和加强,形成心灵中的一种联觉经验。使语文童话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童话、用童话。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 闫春梅.童话精神与儿童审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4).

[3] 蒋 风.儿童文学教程[M].太原:希望出版社,1998(10).

第8篇:现实不是童话范文

其实,很多时候,童话和现实,是相反的,那强烈的相反,甚至让人觉得,无法接受。

童话,总是那么美好,在童话中,一切都无比美丽;在童话中,王子和公主,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谱出幸福的恋曲;在童话中,每一个人,最终都是那么地善良,好人有好报,大家都能得到幸福与快乐。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在现实中,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但不一定美丽,甚至,有些丑恶;在现实中,王子与公主,不一定拥有幸福的结局,不一定能够最后长相厮守;在现实中,每一个人,都会坎坷无比,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恶人却常常舒适自在。

童话与现实,是有很大差距的。在《战火中的华尔兹》中海明威与他一生的挚爱——爱格妮·考茨基,终究没有过上幸福的日子。就像那篇文章的结尾所说:“战火中那段浪漫美丽的华尔兹,终究没有在现实里,演绎成一个王子公主的幸福童话。”这就是现实,那么残酷,那么不尽人意,那么令人心酸。

其实,童话的美满,正是人们对现实的不满的一种体现。既然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想要得快乐,那么,就将它寄托在在文学的世界中吧!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童话作品诞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喜爱童话的缘故吧。纵观历史,你会发现,那些童话大师们,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笔下人物的生活,天差地别。写作,对他们来说,或许真的是一种自我慰籍吧。

很多时候,如果遇见不美满的童话,人们甚至,还会将它改编。比如《白蛇传》(当然,《白蛇传》不能算做是童话,这是一个传说,但它的实质,与童话多少有些相似,这里为了文章需要,姑且劝充为一个例子),根据段怀清先生的探索,其实,一开始,《白蛇传》的结局,并非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最初,白娘子,是没有与许仙在一起的。后来,人们实在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悲惨结局,才给它另外改了一个结局。

现实中,铁石心肠的法海,未必得到了他应得的报应。我们的生活中也是一样。真正善良的人,往往是命运多舛、遭遇悲惨的人,而那些恶人,却总是逍遥自在,快活无比。

古时候,一些豪强仗势欺人,仗着背后有靠山,即便是闯下弥天大祸,也不用负任何责任,逍遥法外。被欺压的老百姓,有冤无处伸,权贵们一手遮天,为所欲为。好不容易出现了几个清官,可怎奈权贵们容不下他。一代名君,寥寥无几。上粮不正下梁歪,那些权贵更是肆意妄为了。

第9篇:现实不是童话范文

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童话作品无论是对于儿童、还是成人,都有着极高的可读性,本文主要分析安徒生童话的叙事视角。

关键词:安徒生;童话;叙事视角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作为儿童文学之王,在儿童文学发展历程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古老的童话逐渐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童话,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体更加成熟。同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能够满足不同需求人群的叙事手法,不仅仅能够适合儿童阅读,而且对于成人阅读也能够具有多元化的理解和阐释。为此,本文就从安徒生童话故事的叙事角度来看待安徒生的作品,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动人们对安徒生童话故事的理解。

一、以儿童的视角来进行叙事

安徒生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儿童作家,在其作品中,有的是涉及到诗、剧本以及小说等方面,唯独只有在童话故事成绩最为突出,使得其在世界文学史 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从童话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的都是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其的童话故事中可以让儿童尽情遨游,充分让儿童在童话中进行独立地思考。

第一,在童话故事的叙事方式上看,主要是表现在以儿童视角的独特性来进行挖掘,通过以成年人为叙事者,将成人叙事者作为孩子,以孩子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所发生的事件,这就是为什么安徒生童话能够获得儿童喜爱的原因。在另外一方面,由于有效打破 了传统的叙事框架,尽量利用儿童的叙事视角来阐述相应的思想,逐步引导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如何去思考,这样就能够为安徒生童话故事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安徒生作为一个成年人,如何来 利用儿童的思维视角来叙事,这就成为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在童话故事让儿童能够看到懂,充分将儿童的视角来融入自身的作品中,才能更好地推动童话故事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第二,利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构建全新的童话故事。在儿童视角的选择上,就是要能注重对作品中主人公的塑造,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来实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和童话故事主人公的形象之间的融合,这就必须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中,有的是丑小鸭,有的是人鱼公主,还有的是拇指大小的姑娘,而所有的这些,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另外,在故事语言的构造方面,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语言风格独具匠心,总体上呈现出风趣幽默,这就是与儿童创作视角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通过孩子的眼光来看待成人的世界。因此,这就必须要在语言上必须要直白、自然,才能让儿童接受。最后,在对于童话故事中营造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例如,《海的女儿》和《皇帝的新衣》等作品,都是充满丰富多彩的想 象,而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可以给予安徒生故事作品更加具有优美感。

二、叙事声音上的单一性

从某种程度上看,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在世界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众所周知,传统的童话故事都是以口头文学的方式来进行讲述,但是,安徒生的童话则是充分融入民间文学的特点,灵活地将童话内容进行拓展,使得童话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独立的文学样式。安徒生利用真挚饱满的笔触为儿童勾画出梦幻般的世界。而这种单一的叙事方式,使得其作品更加具有生动性和传神性。同时,在这种单纯的叙事声音下更加体现出其丰富的内涵性,在作品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叙事。

叙事方式的单一性,就是通过一个整体叙事者来完成,作者不在故事中出现。而这种具有单一性的叙事模式,能够在作品中逐渐把握好故事发展的线索,有效地促进故事作品的整体性。而且,在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中,叙事过程中的成人只是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出现,也就是通过旁观者的身份来开展故事的讲解,例如,在《白雪王后》中的开场便写到“我们现在要开始讲了“,这种叙事方法能够更加方便儿童的理解,在作品中到处充斥着对孩子浓厚的爱意。

在另外一方面,这种单一的叙事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样在作品中融入相应的思想和知识,不仅仅能够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打下务实的基础,还能够让成人在其中汲取丰富的知识。总体上看,安徒生童话作品主要是分为早、中以及晚等三个不同的阶段,而这三个不同的作品发展时期表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度正在不断增强。例如,早期《皇帝的新衣》讽刺了皇帝的无知和腐朽,中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进一步展现了作者对穷人的同情,以及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深度不满。可以说,安徒生在故事中,进一步阐述了其对社会人情的深度剖析,可以看出,安徒生能够在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中还能够将社会问题浅析化,通过以最为朴素自然的语言来传达自身对整个社会阶层的理解,在这一点上,安徒生的童话故事无疑是做的非常成功。

三、结语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作品,总是以一种童话的方式来进一步让人们更加深入洞察社会中的问题,通过自身的方式,以此来诉说他对世界任何事物的理解和自身的理解。同时,他也总是以成年人的身份来讲述一个一个充满爱的故事,并且尽量将人生、现实和命运等方面都做出诗意化的表达,利用孩子的眼光来传达出现实生活,给予儿童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样的,作品中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精神实质,给予时代下人们诸多的思考,让安徒生童话始终活在儿童和成人的心中,在世界文坛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参考文献]

[1]杜芳. 安徒生童话自我虚构的无限与真实的有限[J]. 昆明学院学报. 2011(05).

[2]廖韵涵. 幻想与残酷――安徒生童话儿童性与成人性之极端体现[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