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我国采矿工程的改革现状问题

我国采矿工程的改革现状问题

摘要:在日益发达的现今社会上,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不同需求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来填补。建国之初,党提出了工业强国的口号,时矿业的发展是迈向强国的第一步,采矿业变得尤为重要。国家根据当时的得社会现状提出了大力兴办矿产专业,培养矿业人才,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在各个高校相继开设采矿专业。现在主要针对我们国家的采矿专业开设这么多年来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采矿工程;改革现状;教育

1我国采矿专业改革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在这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和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大环境下,我们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在大学里,采矿专业这门学科,需要站在力求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的高度,再利用其它相关部门与机构的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要不断地改变和创新出新的教育方法来逐渐改善教育环境和基本理念,进而加强并人才的培养。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于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竭力寻找和创新出素质教育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不断改革和进步的时代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促进采矿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刻不容缓[1]。1.1教育的方法和模式的创新1)教育的方法。国内现今的大学多是重视基础知识,却严重忽视了专业课的培养。因此,大学生们用在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占了很大的比重。当然,有问题就解决问题,部分采矿工程的学校,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运用现场教学,讨论讲课等多种方式的结合来生动形象的教学现代矿业的相关知识,还引进了一些创新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课堂效率。2)现代化的教学。多媒体的教学早已普及到各个大学,这也是现代大学所必须采用的教学方法,并结合CAI课件组成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根据现在不同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的融入了幻灯片、投影机等多种声形具备的教学器材,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得到了很大提高。现代社会要求的是效率,较短的时间做获得更多的知识。靠着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极大的缩短了课时,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思考,自己专研,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能力。3)人才的培养与课程的改革。人才的培养顾名思义就是加强素质的提升,实践能力的增强。不让大学生喊出毕业等于失业的口号,是现今教育所要改革的重点。提升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课程的改革是首当其冲的,目前,为适应当前的矿业发展,必须得提出一些优良的课程改革方案,前有学者提出的全局优化就极其有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这些课程是优化改革的首要目标,为了培养出21世纪新型的高素质任驰骋,应该不断地摸索不断的创新性的改革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2]。

2我国采矿专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2.1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设定。专业知识面比较窄,整个知识框架不够完善、学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弱。因此学生没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从而导致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学生动手能力差。主要原因在于网络的发达带来的弊端,虽然网络的日益进步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知识和资源的汲取上变得快速而无法深入,容易造成眼高手低的现象[3]。3)资源的问题。虽然网络普及极大的方便了知识的汲取,但是资源的分配导致部分高校无法及时获取有效的最新的信息,导致知识的获取跟不上现今矿产行业的发展脚步,因此易出现强越强弱越弱的状况,无法大批的培养出优秀的人才。4)机电技术的应用。现代机械行业讲求的是信息化,自动化,而且深入到矿产的行业的应用中,但是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对这方面的掌握并不足够,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2.2改革的措施

1)就业渠道的拓宽。学以致用,是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民族精神。因此,开拓矿产专业的课程也显得十分重要,不局限于煤矿的开采。例如:露天的开采、矿物的加工与销售、矿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等等方面,才能适应当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提高实际的应用价值。2)可持续发展。我们国家一个基本国策,环保必不可少。建立矿产工程的环保专业符合现在的国情,同时也应该设立相关的法律,做到依法采矿,依法发展。与此同时也提高了就业率。网络的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函授等多种学习渠道,知识的获取来源广阔是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方法。3)课程的优化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要注意实践和理论的结合,综合性人才需要的是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强的基本素质。优化改革课程体系、教学的基本内容、教学的方式,是推动人才培养的首要步骤。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从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内的煤矿市场也将为世界打开,建设我国在世界舞台经济主场,将高端技术持续发展是我们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所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敦文.市场经济条件下采矿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矿业快报,2016(14).

[2]刘敦文.在传统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6(18).

[3]何廷峻,汪佑武.高校矿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作者:李卫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