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传统手工艺术范文

传统手工艺术全文(5篇)

传统手工艺术

第1篇:传统手工艺术范文

苗族人没有文字,但是却会通过依靠图腾、刺绣等方式来传承历史文化,苗族人会通过大自然就地取材,并且会因为心存感恩而祈祷;苗族母亲会通过一针一线,为子女和家人锲而不舍地缝制服装服饰,而苗族母亲所亲手制作出的精致手工刺绣,除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以外,更是充满着浓浓的爱。因此,作者鸟丸知子受到了苗族母亲的精诚所感染,被苗族人民的创造精神触动,翻山越岭,近三十年走遍了贵州的各个大小苗寨,将苗族民间服饰的手工艺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并且鸟丸知子所编著的《一针一线(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第2版)中,不仅将苗族人色彩斑斓的生活故事描绘了出来,展示出了苗族人民的丰富文化底蕴,同时还由表及里的将苗族人出神入化的传统手工艺完美的呈现了出来。

首先,贵州苗族服饰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手工化,其手工艺主要是以纺织、刺绣、蜡染、贴花以及银饰等为主。而贵州的苗族服饰中,关于图案的演变展示出了符号象征的意义及其文化背景,因此,苗族传统服饰中的图案既是美的创造,同时也是历史的记录以及民族的认同和追忆。在小农经济背景下,苗族女性既是制作苗族服饰的人员,也是苗族服饰的使用人员。当前的苗族服饰正在逐渐的被机械化渗入,其中装饰用料、机制花边、玻璃珠等已经是以机器为主,但是还有许多部分是采用传统的手工艺术制作得到的。传统的贵州苗族社区中的手工技术传承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一个家庭中的苗族姑娘在婚前需要向长辈学习苗族服饰的制作技艺,并且在制作苗族服饰的过程中,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看出是母亲帮助女儿由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也可以认为是讲述民族历史,传授手工技术、灌输族群审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等。

其次,贵州苗族服饰中包含着众多传统的手工艺术,因此鸟丸知子在《一针一线贵州苗族服饰手工艺》(第2版)对许多传统手工艺进行了分析。第一章节,作者阐述了百苗百装,意思是如果你遇见一百个苗族人,那么你就会欣赏到一百种苗族服饰。而在苗族文化中,各种各样的传统服饰是纺织的重中之重,苗族人将服饰看作是一种地域标识,每一个村寨的苗民都以自己独特的制衣技艺为傲。虽然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他们会用服饰来记录民族的信仰与文化,他们的织绣技艺就是记录的工具,用一针一线织绣出错综复杂的服饰和装饰品。在第二章,作者阐述了苗族的纺纱织布技艺。纺纱织布是苗族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锤炼,他们已经拥有了高超的纺织技术。在进行纺织以前,苗族人对于棉布、蚕锦、蓝染亮布、线、绕线、辫线、浆、底样、苗族针线包等方面的手工制作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第三章则是缝与刺绣。苗族服饰的刺绣中具有无数种类型的刺绣,而在这些刺绣中可以看出苗族人根深蒂固的民族信仰以及对于织物组织的规律、刺绣机巧的精通。缝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缝补,苗族人会选择将皮革作为服饰材料,所以会选择缝补皮革。而在绗缝皮革的过程中,还会遵循一定的规律,从右向左运针,并且线迹还会保持一致。第四章为布艺带艺。苗族会将大大小小的碎布块进行拼接,连成大块的装饰布用来制作背扇或是上衣。而贴布与无底布的拼布不同,贴布是在底布上进行,主要可以分为单层贴布和重叠贴布。第五章民艺生活。这一章则是记述苗族人通过织绣所展现出来的民艺生活,人们会制作锡绣剪纸平绣上衣、刺绣上衣和腰饰、上衣装饰片、挎包、蚕锦围腰、婴儿狮头帽、手工布鞋、头帕、儿童帽饰等等。作者鸟丸知子通过实地观察贵州地区的苗族传统服饰,编写了这一本书,苗族服饰的传统手工艺中的各种刺绣、纺织以及蜡染等工艺为苗族的服饰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并且苗族服饰中还会将传统手工艺术与皮革材料相结合,将其中的部分手工工艺应用到皮革服饰的制作中,成为苗族服饰中一抹独特的文化色彩。

第2篇:传统手工艺术范文

关键词:传统绘画元素;手工艺术品;手绘;教学研究

近年来,手绘工艺品已成为家居时尚与潮流,手绘艺术一直是美术爱好者所关注的焦点。以传统绘画元素装饰现代手工艺品是本次创新项目研究的内容之一,旨在通过对传统绘画艺术的学习,借鉴相邻学科知识,提升本专业的发展与研究空间。本项目为学生对于交叉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注重引导学生对中国画媒材、表现形式、艺术语言以及手绘艺术的形式美、装饰性等方面的学习与认知,并通过创作实践,把握手绘艺术的脉动与韵律。笔者将此项目带入课堂之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尝试,对传统绘画元素装饰手工艺品的艺术特点、手绘艺术品的制作步骤、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在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掌握中国画工具、材料,并结合手工艺术品特点与形式进行手绘创作实践与体验,并鼓励学生将中国画媒材与其他材质相结合装饰现代手工艺术品,在教学上逐步实现由单一的艺术实践向多元化绘画创作的转变。如何使当代手绘艺术作品更具创新性,传统绘画技法是不容忽视的教学重心。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传统艺术,如何高度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如何让学生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特色融于手工艺术品之中,是本课程的目标和重点。教学之初,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与研习中国画传统绘画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并对工艺品外型、色泽与材质特点有一定的认知,同时注重将绘画题材、技法与手工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相融合。此外,学生需要勤于练习勾线,学习如何在平面或立面上拷贝草稿、执笔勾线、分染等绘制技法。课程内容:以传统绘画元素装饰手工艺术品教学要求:(1)学生需要对我国传统绘画技法以及艺术风格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2)传统绘画技法、艺术语言在手工艺品上的应用,学习如何用中国画媒介来装饰现代手工艺术品。(3)根据手工艺品材质、形式等艺术特点,把学生分成几组,分别完成不同风格的系列手绘作品。(4)学会从自然、生活积累素材,捕捉和提炼视觉元素和符号并运用于工艺品的手绘制作中。

1以传统绘画元素装饰手工艺品的艺术特点

目前,市场上的手绘艺术品琳琅满目、种类繁多,材质以绢、丝织物为主,例如:各式团扇、宫灯、风筝、手工刺绣、油纸伞等。但大多数工艺品的图案、风格较为单一,缺乏创新。而以传统绘画元素装饰现代手工艺品的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大多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创作构思,他们以水性颜料为主,立足于自身的绘画元素与风格的表现。以传统绘画形式装饰手工艺品主要用于家居装饰,本课程旨在通过传统绘画艺术形式装饰手工艺术品,以笔墨、色彩、构图表现作品的意境与主题。本项目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有利于传统绘画艺术精神在实用艺术中得以更好地传播和延伸,使本项目团队的产品与服务更具自身特色和行业优势,让当代手绘艺术市场的前景变得更广阔。

1.1教学指导

(1)艺术构思创作构思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阶段。画者将生活素材在头脑中经过主观加工后使之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象,它包括对选择题材、语言、形式、材料的思考,是一种心理空间和内在情感的体现,而并非是真实、客观空间的再现。创作之初老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与研究工艺品的形态与材质特点,然后根据工艺品本身的色泽、质地来确定作品的内容、风格与形式,并绘制与之特点相符的精美图式或纹样,以期做到尽其美,得其趣。在这一阶段,老师需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和习惯性构图、设色方法,注重启发学生用创作稿图记录初始的感悟。

1.2传统绘画元素与艺术符号的运用

中国画艺术具有较强的装饰意味,对平面性、装饰性艺术手法的学习以及传统元素和艺术符号的运用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艺术创作中,符号是中国画常用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语言,它具有程式化、抽象化的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传统绘画作品的同时,应重点向他们介绍“符号”的艺术特征。传统绘画中的每一个笔墨杂糅的点,每一根纵横穿插的线都形成了花草、林木、山石、云水等一系列的符号表现形式。以线勾勒物象的轮廓,用意象符号表现自然之神韵,抒写心中的主观情感是中国画艺术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画创作的最高要求。在手绘艺术中,符号决定了作品的视觉艺术效果,灵动的艺术符号是有生命力的、有内涵的,它不仅是绘画技巧,更代表了创作者的一种艺术情怀。符号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的表现形式,是画者人文思想情感的重要体现。因此,如何从客观物象中捕捉、提炼视觉“符号”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欣赏与临摹传统绘画作品,了解符号的表现形式,找寻其艺术特征与规律,例如:竹叶的个字形,树叶的梅花点、菊花点、鼠足点等。从作品本身来说,任何一个客观对象的艺术表现都是由以点、线为基础的视觉符号来完成的。其次,把生活中观察到的艺术符号运用于艺术创作中体现了符号的活性,若加以反复运用,不仅是一种艺术技巧,更有助于画者艺术风格的逐步形成。此外,创作中不仅仅只是用点、线勾画,还可综合运用晕染、撞色、水墨肌理等创作技法。肌理是材质在图形上的某种体现,它是具有独特性、偶然性的意象符号,如运用得当便可与画面的图式、造型融为一体,使画面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

1.3实践过程

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需要注意构图、勾线、造型、染色等每一个细节的把握。各组同学可根据不同的手工艺术品形式来选则相应的题材与艺术风格,有团扇、纸扇、相框、陶艺、手袋、宫灯等。首先,以线造型是手绘中的重要环节。无论在何种艺术品形式上的手绘,制作前必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地勾线,很多同学在绘制过程中由于构思不成熟、笔法力度不稳健、造型不准而导致失败。因此,笔墨勾线应注重行笔质量,力求平稳,粗细均匀。意笔作画的同学既要求笔法的力度,也强调笔墨的虚实、灵动与丰富的变化。其次,要掌握设色方法。工笔画中的统染和平涂时要薄、匀,分染要淡且多遍,只有这样,才能使画面效果更有层次和立体感。中国画的赋色大多是以主观色彩来表现对象,且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最后,是调整画面的整体效果,使绘画语言与画面的主题、意境相互协调与统一。在手绘实践中,还可对综合材料在中国画创作中的运用展开研究,可将传统笔墨与塑型膏、色粉笔、洗涤剂、盐、细沙、胶液、树叶等材质相互结合,并运用拼贴、揉搓、拓印等手段,将传统绘画元素与当代视觉艺术相互融合,使水墨艺术更具抽象性、装饰性。

2教学成果展示

参加本次课程学习的是本科三年级的学生,由于接触国画的时间不长,他们对传统绘画技法还不够熟练,在用线和设色上还有很多欠缺,需要做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在开设本课程之初,同学们前期已完成了书法、白描、国画临摹等课程,因此,本阶段课程之中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手绘艺术创作的特点与艺术形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传统艺术文化、哲学思想的理解,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对手绘艺术品的创作实践与研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和掌握传统绘画技法、笔墨语言的表现形式,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了自主创新的精神。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从最初选择手工艺术品的形式、绘画题材和内容、上稿拷贝、再到作品设色以及最后的画面调整,是对学生们自主学习的一次考验。点评:该作品构图饱满,用笔勾线沉稳、赋色淡雅,制作精细。从构思布局、线式、笔墨、设色到艺术符号的运用都体现了画者良好的专业素养,画面主次分明,整体氛围与意境的表现非常突出,是较优秀的课堂作业之一。(如图1所示)点评:作品首先以蜡笔勾形,将宿墨、水性颜料与洗涤液等调配成媒介剂,分别表现山石与云气,点画纵横交织之处皆有笔墨的“痕迹”特征,旨在表达一种山水意象形态,作品以丰富的宿墨肌理表现云气、远山等虚景之处,充分体现了画面中水墨交融的气韵之美。(如图2所示)点评:该作品采用了传统笔墨勾线、设色与塑型膏、色粉、彩色铅笔等媒材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并运用了粘贴、拼接等技法,画面中人物表情刻画细致,飞天的服饰、飘带等都集中体现了敦煌元素、符号的艺术特点,生动地描绘了飞天凌空舞动的境界。(如图3所示)点评:该学生在紫砂壶上用简练、概括、凝重的线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一角,作品中庭院、太湖石、芭蕉叶等艺术符号的表现,体现了画者对恬淡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诠释了自我对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认知,表现了一种幽寂、空灵的意境之美。(如图4所示)

3反馈

经过本阶段的课程学习,学生由对中国画了解甚少,再到逐步了解和掌握绘画技法,最后把自己的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于手绘艺术之中,这是他们对新事物的认知,是对自身专业能力的一次挑战。虽然,他们的绘画技法还不够纯熟,对设色、意境的表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大家都表示一定会继续深入研习传统文化精髓,进一步提升对中国画笔墨语言的传承与创新,争取制作更优秀的手绘作品。

4结语

第3篇:传统手工艺术范文

仅十几分钟,他手里的作品已然完成,对照那姑娘看了一眼,我惊呆了!太像了!不仅仅是外形,连眉宇间的神态也栩栩如生,望着如此逼真的泥人会晃神,仿佛下一秒它就要开口与你对话,不由得感叹:“高手在民间啊!”手里拿着泥塑,准备去风干的张泥人说:“那是当然!”

二、结缘,泥人的世界

趁着张泥人在忙,四下打量他的小店。来自各地的明信片贴满了整整一堵墙,每一封都是一份期盼和祝福。物品架上摆满了活灵活现的小泥人,每一个都是难以割舍的喜爱。照片墙上挂满了进门塑像的客人与张泥人的合影,每一张都是一个会心的故事。张泥人的父亲也是当地泥塑手工艺人。从小受到熏陶,张泥人对泥人自然会有独特的情感。泥人伴随他长大,活在他心里。听他说,他三四岁的时候就喜欢玩泥巴,再长大一点后,男孩的天性,特别喜欢玩具,可是家里经济条件有限,懂事的他也不开口跟父母要,泥巴到处都有,是老天爷的馈赠,通过他灵巧的双手,可以自己捏泥汽车、捏泥娃娃、捏小动物玩耍,泥人陪伴着他,把贫乏的童年变得生动而有趣。上学后,假期跟父亲外出打工,算是正式进入泥人的世界。停留在记忆里的,是对泥人最初的悸动。多年前,在古庙宇里修缮打工时,看到庙里师傅在修复泥塑,他站在边上一看就是一天,后来,师傅们开始注意这个有灵气又很喜欢泥塑的他,便让他帮着传递东西,和泥挑水,渐渐地帮他们做一些细活。回家偷偷练习,手指轻触泥土,把泥土变成可人的模样。泥土的芳香,安静的房间,度过了一段又一段快乐的时光,他精神世界因为泥人而多彩起来。泥人和他一起成长,成为他生命里最难割舍的东西。对他来说,每一个泥人都是自己过往的记忆,不只是技艺,更是情谊。

三、追逐,梦想的高度

喜欢简单,我们一生会喜欢很多东西。但把喜欢坚持下去,却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坚持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问起张泥人,捏泥人十几年,没想过放弃吗?他沉默良久,开口说道:“最初也想过放弃,因为太辛苦了!后来系统学习捏泥人的时候,觉得特别枯燥乏味!每天都要骑40里路才可以到师傅那里,因为路途太远,常自己带点干粮,啃着索然无味的干粮,心里想:‘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可以结束啊’!但想到每次捏完一个作品的成就感时,就不忍心放弃了。”泥人对于张泥人来说,像是陪着大雄的哆啦A梦,多年来,已经是生命里不能缺少的伙伴。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他愿意为了理想坚持下去。爱好可以算是一种信念,这样的信念,足够支撑着他达到梦想的高度。如今的张泥人,几把塑刀、一团特制的塑泥,在他手中经过20多分钟的把玩,就能让游客和体验者变成栩栩如生的人物。也许,在泥人的世界里,他也曾怀疑过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坎坷泥泞,质疑与执着博弈。一路走来,支持他的,或许就是塑造出的这一件件活灵活现的小泥人的满足感。

第4篇:传统手工艺术范文

【关键词】传统手工技艺;残障学生;艺术教育;融入;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在先进艺术教育理念指导下校本课程得到了开发,中国手工制作艺术走进学生的课堂,特校艺术教育活动也日益丰富起来。艺术教育是特教学校针对残障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传统手工技艺主要包括剪纸、刺绣、手工编织、工艺品、装饰画、传统面点等,其教育资源丰富,值得特教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多角度挖掘教学内容,根据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规律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促进残障学生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手工制作艺术课中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一、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特校艺术教育的价值探索

(一)活跃思维,促进残障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残障学生的思维相对于正常的学生较为迟缓,动手能力不高,自我表现欲望不强烈,艺术创造力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针对残障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借助传统手工制作这种简单、易学的艺术形式,顺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剪纸、刺绣及手工编制等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动手实践中手、脑、眼并用,锻炼四肢协调能力。传统手工活动中学生的右脑得到了开发,丰富的手工材料为学生右脑综合思维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例如,在传统手工面点制作教学中,残障学生用双手触摸柔软的面团产生一定的生理刺激,通过触觉、视觉初步形成一定的形象思维,这种视觉思维符合人类右脑信息接收的习惯,能进一步促进右脑的思维活动,教师制作出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形象,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抽象思维,二者在交叉作用下锻炼残障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进而让他们在形象思维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一步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美育提升残障学生的艺术素养

残障学生的心智不太健全,他们的感情世界不够丰富,其性格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感受生活,自由地表达所思所想。学校积极开发传统手工艺课程,将民间艺术形式多样的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作品带到艺术教育课堂中,残障学生接触泥塑、剪纸、刺绣、糖人、草编等艺术样本,在丰富的艺术宝库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获得美的感受,潜移默化中提升艺术素养。残障学生参与传统手工制作的艺术教育活动其本身就是一个美育过程。传统手工制作所蕴含丰富的美学价值,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载体。教师积极挖掘传统手工制作中的美育潜力,达到感性教育、人格教育、创造性教育的效果,最终让残障学生在手工制作中治愈身心,实现人性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生活技能,达到治愈身心的效果

对于特殊教育的学生来讲,父母、老师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他们有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出现了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新型专业,如开锁、修鞋,都是能让孩子们日后在社会中谋生的技能。因此,作为学校老师,应该帮助孩子培养一门生活技能,让他们在技能的帮助下,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不断树立自强自信的品质。教师在教学中以传统手工制作为媒介,搭建与残障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引导残障学生对基本的艺术形式有一个初步的感知,逐渐增强艺术感受力和艺术鉴赏力。残障学生在简单易学、易出效果的材料工具中获得心灵的满足感,进而补充残障学生的身心,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断完善学生的品格,健全学生的心智,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手工制作也是一门生活技能,学生在动手制作中逐渐掌握各种能力和技能,纠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在纠错容错中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实现生活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四)复兴手工技艺,传承传统文化

残障学生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不能自由自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生活经验较少,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识只留存于表面。学生在认识和接触传统手工技艺中形成好吃、好看、好玩的浅显认知。教师在传统手工艺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知深度,让学生理解传统手工艺作品的制作过程,探究其背后的工艺,掌握其中的技能,引导残障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激发对民间手工技艺的兴趣,在“教学做合一”理念下传承和发扬传统手工技艺,使学生被强大的文化魅力所感染,得到身心愉悦的感受,全身心投入,促进身心康复。传统手工艺术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蕴含着人类文明的工艺文化,历经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熠熠生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以“华语运动”的方式维护东方文化,日韩则视传统民间艺人为国宝,传承和发扬传统手工文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文化自觉,旨在维护本民族的尊严。中国传统手工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支柱,特教学校引入传统手工技艺对残障学生实施艺术教育,就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将爱国主义情怀深植学生心间。我国的手工艺需要不断传承下去,但是由于很多家长和孩子都认为应该去考大学,所以在手工艺传承方面缺少一定的认知。针对这个问题,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应该积极引导残障学生认识并发挥自身的优势,让他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识,能够把传统文化的理念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传统手工技艺与特校艺术教育融合的原则

(一)适应性原则

特校实施传统手工艺教学时要充分适应不同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制订符合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策略。对残障学生实施传统手工技艺教学需要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以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让学生能更多地参与其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艺术教育中受到熏陶与感染。民间传统手工艺术资源丰富多样,内容繁杂,为了适应残障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发展特点,选择的手工艺术门类要简单、易学、易操作、易出效果,并且对材料工具的要求不高,方便教师合理开发,从而让学生能够很快地接受,适应传统手工技艺学习。

(二)创造性原则

传统手工技艺教学既包含审美教育也包含德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内在品质,逐步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心智能够获得启发,不断认识丰富多彩的手工艺作品,在对传统手工技艺了解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加对传统手工文化的热爱,以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唤起爱祖国文化,爱家乡本土文化的情感。

(三)地域性原则

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特校针对残障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民间手工艺术的地域特点进行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黄河流域是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在江浙地区民间蓝印花布、刺绣、剪纸等手工艺作品较多;在山西剪纸手工技艺较为出名;潍坊的风筝制作工业企业众多,还有自贡的竹扇、徐州新沂的剪纸、浙江的仿古剑、广西的壮锦等。学校设置的传统手工技艺课程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重点挖掘,以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发挥特色育人的功效。

三、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特校艺术教育的途径

(一)打造一专多能的专业教学队伍

从古至今,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主要通过“拜师学艺”的方式,在“言传身教”中一代代流传下去。特教学校针对残障儿童进行传统手工技艺教学,首先,需要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广大教师队伍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识;其次,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教师开展讲座交流学习活动,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最后,教师认可手工技艺的教学价值,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和美学价值,认识艺术发展史,具备手工技艺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才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对残障学生开展一系列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在广西壮锦传统手工技艺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梳理壮锦的发展历程,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一幅幅生动的漫画,配合介绍壮族地区人民生活环境、织锦工艺、生产流程、发展现状等知识,增强学生学习壮锦的意愿。教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景观和文化产品中挖掘教学资源,引导残障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学生在创作中将个性思想融入其中,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技艺。

(二)营造良好的传统手工技艺教育文化氛围

学校创新传统手工技艺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丰富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的内容,将民间剪纸、刺绣、手工编织、工艺品、装饰画、传统面点等传统手工技艺融入特校艺术教育的教学活动中,鼓励教师和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中发现传统手工技艺学习的趣味性,在丰富生动的情景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动手实践活动,在科学的分层教学中实现个性的发展,在多元的课堂评价方式中激发爱国情感,在积极心理效应影响下促进自身康复与发展,营造良好的传统手工技艺教育文化氛围。1.课内课外有机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手工技艺实践活动。教师以多元化的方式授课,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了解各种传统手工技艺形式;另一方面真正地走出去,到当地走访民间艺人,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和风土人情,并让他们言传身教,让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见到民间的手工艺人,就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不一样的震撼,因为手工艺人的身上有一种匠人精神,是他们的执着与坚持才能让这一门手艺得以传承,虽然在新时代他们并不是挣到了很多钱,但是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手艺养家糊口,不断地坚持将手艺继续传承,这样的精神是值得尊重和学习的,因此我们应该带领学生脚踏实地、真正的走进民间探访。民间传统手工技艺教学不仅局限在课堂内,还要以特教学生为中心,开拓传统手工技艺教学文化阵地。例如,学校组织学生走到民间艺人的工作室,或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走进学校,学生在现场观摩传统手工艺人操作,学着制作布娃娃、香囊、毽子等具有民间特色手工作品。当学生掌握一定的传统手工技艺之后,学校开展相关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师生组成手工制作团队参与比赛,学生在传统手工制作中融入个人的艺术创意思维,设计出独特的作品,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2.发挥各学科育人功能,扩大传统手工技艺宣传效果。学校挖掘各学科的育人效果,在各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的内容,不断增强学生对传统手工文化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传承使命感。在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引入有关传统手工技艺教学的儿歌,让学生在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音乐学习中掌握手工制作的步骤,增加学生的学习印象。在历史课及地理课教学中,教师将传统手工技艺的发源地地域特色和历史发展状况融入其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造力将在各科教学中得到提升,促使更多的残障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其中,让传统技艺真正地融合到校园特色艺术教育。综上所述,手工技艺融合到特校艺术教育中能够促进学生差异性发展,为学生实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打下坚实的基础。特教学校积极探索艺术教育特色发展之路,提升艺术教育师资力量,开发多种多样的传统手工艺术教育课程,对残障学生多角度地实施艺术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丰富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残障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艺术情操和艺术审美能力等,在动手、动脑、动眼中促进学生协调能力的发展,促进特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使特教学校最终形成独特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促进现代化教育改革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流芳,邹桂香,张程赪.手工刺绣与绘画工娱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05):89-91.

[2]车军.让艺术教育之花绽放校园[J].中国教师.2009(22):52.

[3]孙霞.特殊儿童的美术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第5篇:传统手工艺术范文

关键词:传统工艺;手制书;多元化;多维度

随着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新型的阅读时代已经来临,人们从纸质书籍的阅读形式转换到了电子书籍的智能阅读模式,这种改变除了阅读方式以外,更是从生活方式、娱乐方式,情感表达方式的改变,其中部分已经影响到了纸质书籍未来发展的方向。纸质书籍作为信息承载的功能由于新媒介的涉入开始发生转型。传统的手制书籍发源于西方,据记载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本文所探讨的手制书主要倾向于艺术家手制书,“艺术家手制书”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是直到20世纪才出现的。和西方不同的是,虽然中国的制书文化和历史也很悠长,但是在很长时间这个领域并没有被国内的艺术界所介入和认知,直到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推出了“钻石之夜”,国内首次大规模的世界艺术家手制书展[1],将艺术家手制书这一定义引入中国。展览的成功举办不仅让手制书在国内受到了关注,而且也开始迅速出现了手制书工坊,对中国的书籍设计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目前全球有专业的手制书协会,依据不同的主题有固定的大型展览,其中规模最大的展览要数美国的CODEX书展,有超过22个国家的艺术家参与。

1手制书形态特征

手制书的创作者有书籍爱好者、装帧设计师及诸多艺术家。随着手制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其独特性与艺术价值,手制书的发展也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1情感理念的展示

除了信息传递以外,手制书不单单只是书,也是一件富有情感的艺术品,其中包含有艺术家与读者相互情感的共融。艺术家在对书籍内涵自我解读的基础上,巧妙地利用不同的视觉元素与材料语言来传递情感与理念,而读者则通过翻阅书籍时的行为、视觉、触觉等感知来传递对于书籍的喜好、感悟与思考,手制书通过艺术的形式搭建了艺术家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手制书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而且有较强的神秘性和感染力。

1.2文化形态的转变

手制书由于有着无限可能的创作空间与独特的艺术语言,正逐步转化为文化产品或艺术品形态,与其他艺术类书籍不同的是,它既具有书籍形态又具有艺术品特征。艺术家利用各种媒材的特性如:气味、肌理、色彩、触感等对书籍整体及细节进行表现,从而创造出极为丰富的内容与形态,代表着一个空间、一段青春,甚至一段情感,由此页面间的每一次翻阅变得惊喜、独特而感动,同时阅读也就成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身心体验,以至于有时难以界定它是书还是艺术品,这其中体现了艺术家太多思维的睿智与巧妙。艺术家手制书体现的不仅是书籍的新形式,更是一种新的美学态度,一种新的方向,一种新的艺术价值。

1.3一种潮流的呈现

在情感与个性定制不断需求的今天,手制书不仅成为了艺术家情感与设计思维的载体,而且更是一种艺术收藏品。一方面手制书在带来书籍精神共鸣的同时,其艺术性也触动了读者收藏的心理,收藏同时更为手制书创造了更高的价值。另一方面,手制书的制作大多采用了多样化的材料与形式,如稀有的纸张、独特的材料、精美的制作工艺等,形成了手制书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再加上大部分的手制书制作是依靠艺术家纯手工完成,多数是限量限版,甚至有时会仅仅制作一本,因此其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与收藏意义,在未来也或将成为一种潮流及新的收藏热点。

1.4材质的多样性表现

手制书的形态万千,材质各异。多样性的材质是手制书表达设计理念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能够被视觉、被触摸、被感知,不同的材质会有独特的质感特性,而不同的质感又将引起阅读者不同的心里与感知的反应。除了常见的纸质材料外,手制书的材质选用广泛,具有自由性,包括如皮革、塑料、织品、玻璃、金属、木竹等,其种类繁多。艺术家将这些常见的材质依据各自不同的属性、形态、感观等特性,与书籍主题内容、作者的情感表述、工艺的制作方式等紧密相联系,通过融合与创新,进行创造性的转换运用[2],尝试突破不同材质在表现上的各种可能性,由此拓展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空间。选择材质本身就是设计,对艺术家来也说是考验。书籍设计与材质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材质能为主题说话,替内容表现[3],材质选用是否恰当巧妙也决定了手制书设计语言的独特性与不同的表现力,使书籍形态多样性成为可能[4],从而赋予阅读新的精神内涵及艺术价值。

1.5互动性的对话

匠心独具的互动性设计是艺术家手制书的重要特征,艺术家常常会在书籍中通过形态、材质、空间变化等来制造互动关系,使阅读者与创作者之间通过这种别具一格的体验进行信息和情感的对话,独具艺术魅力。互动性能为手制书带来多维的视角转换,从而产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互动惊喜。

2传统手工艺在手制书中的运用

书籍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手制书相似,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也同样有着丰厚的历史,且种类繁多,其最大的特点是工艺性较强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5]。这些异彩纷呈的传统工艺有着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集装饰性、艺术性、文化性于一身,是一种活态的历史文化资源[6],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手制书与传统工艺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传承璀璨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延展了手制书艺术的形态与发展方向,寻找即有文化底蕴又具时尚个性的设计语言,使手制书形态更加多样化、设计语言更加多元化,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方式。文章以下面几种传统手工艺为例,探寻手制书与传统工艺交叉融合的思路与方法。

2.1剪纸工艺在手制书中的运用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剪纸以其简约、夸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特点,同时精湛的剪刻技法和丰富的象征寓意,映透出东方美学思想的深厚与民族精神的质朴[7]。传统剪纸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被艺术家运用到手制书设计中,通过剪刀、刻刀在二维空间的纸面上进行雕刻、裁剪、镂空等工艺创作,使不同层次页面的图形、文字通过透叠产生相互渗透,呈现出独具匠心的虚实关系,将阅读的空间营造得精彩诱人,为手制书的表现语言提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更强的表现力,此外,阅读形式与内容的“艺术化”带给了读者出人意料的惊喜和兴趣。

2.2纸雕艺术在手制书中的运用

纸雕也叫纸浮雕,是从古老的剪纸与刻纸艺术中延伸出来的,是用纸塑形达到设计意图的艺术形式。纸雕工艺作为一门艺术表现语言,形态上可分为平面与立体纸雕。平面纸雕和剪纸艺术有相似之处,都是利用雕刻、剪切的技法使作品呈现出阴阳镂空的视觉关系。而立体纸雕则是运用叠压、凹凸、穿插、镂空等多种手法创造出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出人意料的艺术形态。目前,书籍设计与纸雕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在国内开始引起关注,并在手制书中得以实践。艺术家通过异化书籍的外部形态和立体化书籍的内部结构,来塑造书籍的多维度空间[8],在阅读者翻动书页的一瞬间呈现有趣的立体三维空间,这其中无论是错落有致的造型结构还是多样化的空间层次都令人惊叹。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纸雕艺术与手制书的结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扩大了读者的认知领域和设计师的创意空间[9],对手制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拓展,全方位地展示了其艺术魅力。

2.3织绣工艺在手制书中的运用

织绣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其种类繁多,有刺绣、织锦、缂丝等表现形式,风格多样,精致典雅。尤其手工织绣由于精细明快,色彩华丽,品质别具一格,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将传统织绣工艺融入手制书创作中,将二维的插图或文字用三维的织绣来表现,为书籍设计增添了许多不同的工艺情趣。试想当读者翻阅书籍,在页面中呈现纺织工艺元素,那种温馨亮丽的视觉感与光洁柔软的触摸感,将是无与伦比的惊喜与体验。织绣通过多样的针脚与经纬交织的线形成有韵律的动态美感,其针法、色彩、表现形式千变万化,艺术家依据书籍主题内容将采用不同的艺术表达,表达方式的变化将展示出不同的肌理,传递不同的情感、不同的状态。这无疑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视野,同时为创作出更多精美的织绣书籍作品打开了想象空间。如经典的真丝织锦书籍《孙子兵法》,采用彩色丝织技术,用上万根桑蚕丝,经过上亿次经纬交织将书中的字与图画都织绣出来,它是现代艺术与传统工艺、文化相融合的经典之作,极具艺术性和美学效果,被视作珍贵的国礼艺术品[10]。

3结语

显而易见,艺术家手制书的创作是一个开放性的、多元化的艺术天地,传统工艺与手制书创作交叉融合的设计方法,不仅是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艺术的相融,而且更是思想内容与创意设计的高度碰撞。未来的手制书不再具有单一的阅读属性,更可以作为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而呈现。艺术家利用传统工艺的元素及创意思维的多元化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表现维度,力求塑造出有意味的手制书。传统工艺丰富了手制书作品风格各异的面貌,为其多样的艺术形态创造了一个精彩世界,给未来提供了无限发展的空间,推进了手制书设计的更多特色性与收藏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传统工艺在艺术家手制书艺术形态的拓展上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在创作的实践中要恰当把握好传统工艺与设计创新的关系,手制书的艺术形态与读者的阅读体会相契合是其得以新生的关键。目前,中国的艺术家手制书设计还处于探索和学习阶段,期待传统工艺的介入能在拓展手制书未来发展的平台上,探索出更多的创新性和可能性,走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手制书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冰.关于“钻石之叶”展[J].世界美术,2016(1):2—7.XUBing.About"theLeafofDiamond"Exhibition[J].WorldArt,2016(1):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