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初中生物科学范文

初中生物科学全文(5篇)

初中生物科学

第1篇:初中生物科学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生本意识;实验教学;科学素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初中生物学习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基础阶段。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农村学校对生物教学重视不够,加之教学资源分配不足,以及教学方式不新,导致学校生物教学质量整体不高。素质教育,特别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为生物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活化课堂,让生物学习个性化、生活化

当前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单一,课堂缺乏创新,在传授基础生物知识时,大部分教师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仅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并未从初中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缺乏活化教材的能力,依照课本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让学生被动接受,或将学生的思维捆绑在书本知识中,使其思维模式固定化。同时,我们忽略了现代教学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长此以往,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影响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具体内容根据实际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及效率。首先,生物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对生物理论知识的积极主动获取,提高自身创造独特生活化课堂的能力,不断渗透生物科学的观念,使学生通过基本认知培养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进一步深化对生物科学以及生命现象的认识。生物教师要借助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学应该研究的是什么,周围有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生物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生物圈中,客观冷静、积极主动地思考生命体的基本事实以及概念、原理和规律,乐于探究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精神,形成环境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生物教师应具备理性思维及科学探究能力,在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用理性思维看待相关问题的能力,并给予正确的诠释。而在进行具体问题研究时,科学探究是最有效直观的研究方法,是生物学科学习过程中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及结合生活实际将问题引出,锻炼学生对具体问题的观察、分析及解决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生物教师要发挥好其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受地域限制,农村学生接触到的生物种类有限,教师授课平铺直叙,对学生来说像是天马行空。生物教师在上课前应发动学生采集标本、上网查询生物视频、文字资料,深入观察、实地调查,全面讨论分析所获取信息,初步形成自己的见解。生物教师要积极拓宽课堂学习的外延和内涵,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生物的特征、运动和行为,生殖发育遗传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引导和铺垫。要加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采用播放影音、图片的方式,呈现出直观的稀有生物种类,让学生跳出课堂、跳出课本学习生物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二、以生为本,让学生站立在生物课堂的最中央

在农村初中生物课堂中,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大多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不能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自我展示的平台,只是通过讲解让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学生自主能力培养欠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提高学生素质,生物教师应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依照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将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参与到实际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列出教学目标、针对性提出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尊重每位学生的答案见解,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小组间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全方位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上,生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物种类、现象,进而进行归类,教师适时引导、解释、总结并予以罗列,形成生物学科知识体系树状图。或者通过设置情境,或者教师实验演示,揭示生物现象隐藏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此过程可以请学生代表亲自操作,实验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观看直观的演示实验录像,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降低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的难度,也更充分证明了实验的可检验性。学生既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也是学习结果的亲历者、见证者。让学生亲历问题如何提出、信息如何获取、证据如何查询、假设如何验证、规律如何发现。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全过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成了教学目标。而此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点拨者,适时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创造的欲望得到满足。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间互问互答的方式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由死到活、由活到灵”,让学生获得新的学习体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农村初中生物课堂存在教师对学生关注度不高,忽略了学困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高分低能、学用脱节等现象,让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变得更为被动,影响了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以及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使《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这也造成教师授课难度加大,难以兼顾各类学生,教学疲于应对。实施分层教学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生物教师在划分层次时,应先了解每位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个性特点,再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有效的层次分类,保证每个层次有基本一致的学习水平。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设定和作业布置,同时进行适当的评价,从而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发展,促进所有学生共同进步。一般情况下,一个班级划分为三到四个层次,既可以涵盖每个阶段的学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不会过多增加负担。合理划分层次是分层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步骤,能保障整个分层教学的有序进行。在分层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应尽可能发展每位学生的能力,使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激发他们的潜能。除了教学目标分层设计外,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进行分层,即做到每个层次的学生的作业难度不同,例如,对于优等生,除了掌握和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外,生物教师要尝试用作业去激发他们的潜质,提供能够发展思维的习题,进一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能力。对于学习品质较差的学生,则仅要求他们通过完成作业熟悉所学的知识即可,中间部分学生则要求通过作业熟悉并掌握内容。这样便能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也能促进不同个体的差异化发展。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应进行分层。每个层次的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不一样,那么他们的要求也应不同,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肯定自己,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科综合素养。教师要针对优等生的思维特点和优势,适当提高目标要求,鼓励学生“跳一跳”摘取“桃子”。对学困生来讲,要适当降低要求、放慢节奏,打破其思维定势,通过启发诱导,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即可。这样就可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生学科素养也必将落得更实。

四、重视实验,让实验教学成为基础生物教学的助推器

由于受高考、中考“指挥棒”的影响,生物教师仅限于讲授该学科的理论知识,或者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与之相应的实验,并不注重学生实验的实际操作,忽视了实验与理论的衔接,实验教学部分并未得到重视,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硬件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实验室短缺、农村基层学校实验室简陋、拥挤等问题。二是教师配备方面,农村基层学校缺少专业的生物教师,或者学校领导对生物课程不够重视,生物教学由其他专业教师担任,导致实验教学不能正常开设。三是实验课程设置方面,往往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教学内容创新不够,导致学生的创新及探索意识欠缺,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积极性,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部分学校进行了实验教学,要么只是进行了演示实验,学生被动观察;要么分组实验落实不够科学,只是完成了实验过程,多位学生组成一组,并不能使得每位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其中大部分学生只是作为旁观者,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只是按部就班的机械操作,影响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潜能的释放,致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大,并未真正达到实验教学的目标。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学校及教师应多开设实验课堂,同时实现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使得学生可以随时进入实验室进行探究性实验,开展课外实验。这样使得学生既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培养了科学探究素养,为以后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实验课上,生物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分组,每组之内要做好分工,观察、操作、记录、总结、发言都要有安排,要做好组内轮换,让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机会,要大胆放手将实验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巩固知识、总结规律、验证假设、发现新知。教师还要将实验进行灵活处理,不要仅限于课本的实验步骤要求,可根据具体实际合理设定,提高课堂效益。

参考文献:

[1]费维重.《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解读[J].中学生物教学,2004(1).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

[3]张青,黄桂秋.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2).

第2篇:初中生物科学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环保意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良好的环境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污染,最终的恶果必然会反映到人类本身。初中生物作为一门引领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相关知识的课程,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是其教育功能之一。但就目前来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效果十分不理想,教学理念、方法均表现出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必要尽快作出改变、调整。

1环保意识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和自然中的事物和谐相处,才能构建良好的生存环境。人类的活动一旦超出自然承受的最大限度,则会受到自然的反噬。因此,早在中国古代就已诞生了最朴素的环境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针对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在持续增加。根据现有研究成果,环保意识即指人类对环境保护的一种自觉性,或者说是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意识,基于此,可以将环境保护意识的内涵概括为3个方面:(1)环境知识。简单来讲,就是人类必须要对生态环境具备的基本认知,了解各类环境现象以及环境问题的内因,掌握环境问题对人类发展存在的影响,并制定出科学的应对解决方案。(2)环境情感,即人类思维上表现出维持自然环境和谐的意识,并上升到思想观念的层次,这出于一种对美好环境的需求以及向往。基于这种意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人类要从可持续发展或是人类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不能盲目地为了发展而牺牲后代人的利益。(3)环境行为,即在具备环境知识和情感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自觉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出理论知识的效用,有利于和谐环境的构建[1]。

2初中生环保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以及生物教学中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初中生环境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从初中阶段开始,学生承担的学业压力将逐步增大,如何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并进入高中是每个学生关注的问题。在这样的氛围下,大部分学生都将精力在学习上,很少会主动关注其他方面的事物,使得初中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在全面提升环保意识的过程中,青少年环保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尤其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正处于意识理念逐渐成形的关键时期,比较容易接受新的意识观念,因此,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效率更高。从国家建设发展的角度来看,初中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环境则是现阶段我国研究的重要领域,引导初中生关注环境问题对于未来环保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舒适的学习成长环境,使其更专注地参与学习活动。现如今,环境意识的培养已经上升到文明发展的高度。我国在长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环境资源,以致于近些年来我国频繁出现环境问题。除此之外,工业生产中废水、废气的排放使大气环境持续恶化,造成雾霾,同时也威胁到了食品、饮水等。目前,因环境破坏而形成的恶果正在不断增加,环保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因此,必须从青少年开始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使其扎根在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之中[2]。2.2现阶段初中生环保意识培养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我国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来看,环保意识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首先,课堂教学中环保意识的渗透稍显不足。在初中教育教学中,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以及引导学生的重任,其所掌握的环境知识、所具备的环保意识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初中教师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知识上,环保素质普遍不足,且普遍对环保意识的培养缺乏重视。在初中生物学科中,环保知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且不在中考范围之内,这是其遭受忽视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很多初中生物教师接受的都是墨守成规的教育方式,其自身所具备的素养根本不足以支撑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环保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初中生物教学中环保意识的渗透严重不足,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基本起不到有效作用。其次,缺乏完善的教学规划。我国初中生物教学规划中关于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十分稀少,且缺乏系统完善的培养计划,导致培养目标难以真正达成。很多学校在进行生物课程编订时,根本未对学生的环保意识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导致课程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很多时候,学生根本无法在教学中了解环境的相关概念。这种敷衍随意的态度使初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始终停留在表面,纸上谈兵,无法真正取得实质性效果。而且,我国针对初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规划仅依赖于书本教育,不能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受此影响,大部分学生对环保意识的培养也缺乏重视,认为其并不必要。而部分对环境有着深刻认知的学生虽然想要更多地了解这方面的内容,但是由于学校教学规划的不完善,这一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再次,环保意识培养方式过于单一。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初中教育偏向于应试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策略方法都是以让学生更多、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单方面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虽然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一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在我国初中教育教学中依旧十分匮乏。由于生物科目并未列入中考,学校和教师在这方面的投入都相对不足,初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缺乏充足的资源以及详实调研的支撑,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十分单一,最多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视频课件,这样的形式很难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学生在缺少亲身体验以及实践探究的情况下,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自然环境的内涵,也无法形成相应的环保意识。最后,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理念不符合时代特点是我国初中生环保意识培养乏力的深层原因之一。在新时期下,教师应适时地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近几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中关于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改进,但十分有限。因为环境问题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且速度很快,这使初中生环保意识培养的教学理念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在实际教学中,不仅是学生群体,部分教师也对环保意识培养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知,学校针对环保意识培养所做的工作也无法有效地体现出来。教学目标、理念模糊使学生对环境本质把握不清,只能机械地记忆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感受不到环保和自身存在的联系,十分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积极性的调动,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3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对策研究

3.1进一步加强课堂教学中环保意识的渗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加强环保意识的渗透,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并对环境问题进行思考探究,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形成。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意识的过程中,要明确把握生物课程的核心地位,兼顾环境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敷衍了事、只是简单地宣传一些环保知识。教师应对生物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提取其中有利于环境教育的部分,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课堂活动,这样既不会影响生物教学的主体性,又能够有效地落实环境教育。例如,在七年级(上)生物教材第三单元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渗透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播放课件的方式进行情境引入,让学生们通过课件了解森林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展现人类破坏森林的行为以及引发的后果,如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之后引导学生探讨我国的植被情况及面临的问题;最后开展实践性教育,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实践任务,如了解生活中一些植被的特点,并拓展到我国各个地区植被的特点,在课堂上结合真实数据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植被面临的问题,包括乱砍滥伐等,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应采取的一些保护植被的措施。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可以让初中生深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掌握具体的环保技能知识。3.2对初中生环保意识教学体系进行完善。面对中考的压力,我国学校必须将教育教学的重心向升学考试倾斜,这是应试教育体制广泛存在的基础。在初中教学中,生物课所占的课时较少,根本不具备将环保意识培养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条件,因此,在制定环保意识培养目标时常常会脱离生物学科目标体系。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各个学校应尽快对初中环境意识教学体系进行改进、完善,贯彻“从整体上认识环境”的理念,将环保意识培养渗透到与之相关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中。构建完善的环境教育三维目标体系,以掌握生态环境概念和原理为基础,积极发展环境技能、培养环境情感,并形成价值观。3.3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目前,我国初中生物对中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仍旧停留在书本教学的层次,实践探究性活动很少,这样非常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而且,环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单纯地讲授只能使学生产生片面的认知,无法从整体上对环境的内涵进行准确的把握。因此,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在教学方式上作出突破,更多地采用开放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感受环境的机会,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可以突破定式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加多样的体验[3]。3.4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针对环境教育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各个学校应及时根据时展对陈旧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根据新时代初中生的特点,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探索性、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组织学生进行社区环境调查、开展环境竞赛等。教师应发挥引导者的职责,基于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环境这一教育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延伸,使学生真正发现自然之美,了解生活中存在的真实环境问题,这样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4结语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下,培养初中生环保意识对于环保事业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课题从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课程规划等方面探究了初中生物课堂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策略,希望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敏.立足初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探微[J].成才之路,2019(27):34-35.

[2]苏良桂.浅析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J].考试周刊,2019(43):168.

第3篇:初中生物科学范文

一、教师要深入研究新教材,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一)构建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性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生物知识的主阵地,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拉近师生关系的良好平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敞开心扉,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生物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思想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提高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它们的统一指的是知识、信息和思想的相互碰撞和促进。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而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是一种积极参与和互相建构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互动意味着开放性的学习氛围、个性的张扬、创新能力的激发以及主体性的体现。新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封闭的模式,不能再拘泥于某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甚至是超越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了解周围的生物世界,探索关于生命的奥秘……这些知识仅仅依靠教师的在课堂上的讲解是不可能办到的,教师需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带着自己原有的生物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的思考、积极的参与讨论交流,并且最终掌握生物学科知识。只有构建一个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生物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物世界的科学和奥秘。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们实施了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经验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满足不了学生对于知识获得的需求。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变教学过程中的主角为主导,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版的生物教材中编排了更多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创设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进行分层次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树立学好生物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科学、保护生态平衡及自然资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素质教育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素质教育要在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个性品质、学习能力和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教育。所以,在生物学科当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生物教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努力践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课堂调控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年龄,他们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才能够做到自觉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如果教师自身的专业度不够,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上课时学生必然缺乏兴趣,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要下足功夫,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准备好上课时所需的教学用具,做好新课的导入工作,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了一个事实:一个古板严肃的教师,课堂气氛往往是死气沉沉的,学生毫无参与的欲望;而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师,学生会非常喜欢,也乐于参与到教师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避免不了出现一些枯燥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魅力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三、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改革自己的评价方法

第4篇:初中生物科学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中学生物学科在课程改革中突出的三大理念。教材中也安排了具体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资料分析、调查、模拟制作、设计、演示实验、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下面结合自己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结合教材,源于生活,创设探究情境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更好的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学概念。教师可提供相关的图文资料、实物或标本、模型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在讲述《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时,教师可以抛出几个问题,如“你和父母长得像吗?”,继而出示一张本班同学和父母的合照,教师适时引导,“为什么父母都有耳垂,而他是没有耳垂呢?”利用生活中经常观察到但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导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例如在学习《人体的生殖》一课时用多媒体播放精子和卵细胞受精、胚胎发育的3D视频,既消除了学生的害羞心理,又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情境之中,唤起探究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开花和结果》一节中,对于花每个学生都不陌生,但对花的结构知道的就寥寥无几。所以课前,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几种不同的花,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分析总结不同花的结构,做到真正的在玩中学。实物教学真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生物学教学中有时候实物很难模拟动态的过程,这就需要发挥模型的作用。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这一知识点抽象难懂,但如果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演示实验中的模型并在课上动手模拟膈肌的运动引起肺的扩张和收缩,形象直观,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同样,在讲述《植株的生长》一节时利用自制的叶芽发育成枝条的模型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动态化,帮助学生更好的探究和理解芽是如何发育成枝条的这一知识点。

二、结合教材,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性学习

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初中生物学教材,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但这部分的学习对于初中生要循序渐进。如在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时,学生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都不是很明白,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就是阐述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什么是对照实验,什么是变量等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初步了解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此时学生已经可以独立自主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但对实验的设计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欠缺,因此学生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的探究问题,比如“土壤、光照是否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一实验中,学生对探究的环节已基本熟悉,且该实验对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具体给出,所以本实验的重点是放在让学生学会得出结论环节上,在授课上教师可以设计多个问题来复习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如:①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变量是什么?②如何设计对照实验?在学生经历了多次探究活动并学会了各个探究环节的基础上,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这一探究实验中,学生熟悉并了解探究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教师适时的指导,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探究活动,并写出探究报告,班级内汇报探究报告,小组评比。

三、结合教材,走出校园,开发探究性学习

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将学生的学与日常生活、科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而不是将学生的学局限在课本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节时,由于此次调查活动是学生学习生物后的第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但缺乏必要的知识、方法和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公园进行初步调查,在既定的路线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介绍生物的种类、生活环境及基本的分类知识。学生将这些生物的科、属、种的学名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等制成校园生物标牌,对校园植物进行挂牌。随着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学农基地的条件,以小组为单位,培训好各组组长,全面负责学生的安全和组员间的分工合作。每个小组将调查报告通过口头汇报或者班级展览,进行组间互评。对于无法鉴定的生物,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有条件的可以拿着照片、摄像或者标本找有关专家请教鉴定。这样,学生不仅通过调查活动、查找资料、咨询专家增长了生物学知识,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并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结合教材,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循序渐进,走出校园,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爱上生物学,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可见,新教材新课标下的探究性学习的生物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生物科学范文

初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十三四岁,虽然他们的生活经历相对于成年人来说还很少,但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却是成年人难以企及的.为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备课时注意挖掘学生会有所了解但又认知不太清晰,或者生活中有所接触但不能用生物学知识进行理解的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中来,以拓展课堂上的生物教学资源.而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好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点拨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更多地自己发现、自我探究.同时,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和探究成果,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这样的课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材学习的理论化、枯燥化,而且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把握教材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自我发现和探究.这样一来,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学生更深层次地认知了自己从生活经历中发现的生物学知识,同时也更牢固地掌握了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这样的课堂,形式多样化,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性爆棚,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不在话下了.

二、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迁移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

新课改更加强调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学习素养的重要性.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实际,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更易于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现象的认知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去.如在讲解完一节新课内容后,教师可以让一些学生来做自我总结,一个学生的总结总会在准确性、全面性方面有所欠缺,而多一些学生进行总结,也就会是的教学总结更深入、更具体、更全面.在进行课堂小结之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而这些练习题又要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中,结合生活实际来独立完成.这样一来,通过练习,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习上耐心求知、善于钻研的探索精神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练习作业,学生总会或多或少地获得一定的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又因为这些认识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的,也就容易获得更多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将更加浓厚,持续得更加长久.

三、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生物学习的热情

对一门学科的教学,只有学生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教师的教学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学得高效、有实效.在此,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需要教师能够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对于生物学科来讲,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生物教师必须能够结合大自然中的生物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能够更易于学生感知.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加积极、主动,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赢.如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实际,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素材,然后进行知识问答竞赛.当然,这样的教学要基于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如搜集素材的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完成,而知识问答竞赛活动,则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浓厚的参与热情,也就会竞相作答.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动力.

四、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