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儿童感恩教育范文

儿童感恩教育全文(5篇)

儿童感恩教育

第1篇:儿童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词:阅读疗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带来人口流动的增加。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许多进城务工者不得不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也导致了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国家民政部2018年的统计表明,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97万,其中54􀆰5%为男孩,45.5%为女孩。广西是中国西部欠发达后发展的多民族边境省份,也是中国重要的劳务输出省区之一。据《广西日报》报道,2017年广西农民工总量达到1276万人,其中外出劳务人口约占一半,因农村青壮年群体外出务工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广西全区农村留守儿童总数达44万8千多人。国务院2016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指出: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留守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书籍是儿童身边世界的缩影,阅读是儿童认知和成长的良好途径[1]。留守儿童群体的阅读需求强烈[2],书籍是留守儿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将阅读疗法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式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阅读疗法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契合

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两个主要任务。一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因父母常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在隔代监护背景下得到的亲情温暖和人际支持相对较少,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更多只能向同龄朋友求助。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焦虑、孤独感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较多[3],有更多的问题行为[4],心理困扰较为突出。指导并帮助留守儿童有效解决前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之一。二是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等于积极心理品质的获得,留守儿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健康成长与发展。当前,农村学校教师、留守儿童父母主要还是以学习成绩评价留守儿童综合表现,较容易忽略留守儿童心理品质的培养。教育不仅仅是向孩子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帮助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康的人。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真诚、友善、谦虚、持重等积极心理品质上的得分表现较好[5],因此进一步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让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能更加坚强乐观面对生活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另一重要任务。以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教师主导且以心理健康知识宣讲为主的教育,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下,留守儿童更多是被动地知识接受角色,其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意识都较为薄弱,这也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亟须在教育方式与内容上进行积极探索与创新。阅读疗法是以保健和辅助诊治为目的来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治疗阅读活动[6]。阅读疗法可向读者提供更容易获得的心理帮助,具有易于使用、成本低以及更好的隐私保护等特点。研究认为阅读可以影响读者的知觉、认知、情绪等心理活动,也可以影响读者的兴趣、意志、价值观等人格因素,以此来达到心理保健的目的[6]。调查显示,阅读疗法对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缓解有较好疗效[7]。这也提示,阅读疗法可较好地契合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二、运用阅读疗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一)运用阅读疗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是让留守儿童阅读心理健康维护相关的绘本和漫画等书籍资料。从“助人自助”的心理健康维护观点而言,留守儿童在阅读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学习心理等心理健康相关主题的绘本和漫画过程中,容易体验到与主人公相似的情绪体验和内心感受,同时还能发现主人公在情绪管理和行为应对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最后通过对主人公事例的反思学习到生活中心理健康维护实用方法与技巧,这种案例学习式的阅读对留守儿童来说比较亲切自然,案例的经历容易得到留守儿童的共鸣,而在阅读过程中收获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也容易得到留守儿童的认同,最后内化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维护的方法与策略。二是让留守儿童阅读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相关的书籍资料。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模仿即养成”的心理品质塑造观点而言,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其学习和模仿那些具有多种积极心理品质的榜样人物。具体可通过让留守儿童阅读古今中外各种英雄人物传记的方式来激发儿童积极向上的动力与热情,其中可以让留守儿童重点关注这些英雄人物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成长过程与经历。从阅读心理过程分析而言,留守儿童在英雄人物传记作品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成长境遇与主人公的成长境遇作比较,当其发现古今中外英雄人物传记作品主人公很多都是在艰难困苦中磨炼成长时,留守儿童的心理距离会被有效缩短,而当他们发现这些主人公是在不断挑战困难并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最终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时,其内心受到冲击和震撼可能远非言语能形容。儿童青少年时期也正是寻找榜样,模仿榜样,渴望成为榜样的关键时期。所以对儿童来说,榜样的力量确实是无穷的。以上分析可知,通过阅读英雄人物传记的方式培养留守儿童自强自立、百折不挠、坚强乐观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较强的现实可操作性。三是让留守儿童阅读感恩品质培养和感恩情感表达相关的书籍资料。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多是为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而外出务工,在外出务工过程中他们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尽可能给子女最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而自己很多时候是节衣缩食,能省则省,他们舍不得买好的衣服,尽量控制生活中不必要的开支,这些留守儿童父母是中国农民这一伟大群体的典型代表。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年龄较小的原因,要让他们完全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辛劳是不现实的。我们可以通过让留守儿童阅读感恩品质培养和感恩情感表达相关的书籍资料,为留守儿童提供理解并懂得感恩他们父母的机会,这种感恩品质的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感恩可通过拓展个体的行为和认知模式,进而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具体对留守儿童来说,通过阅读感恩相关书籍资料的方式使其能自觉增加对父母的理解和认同,会增加他们对战胜生活中各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也会使得他们内心里少一些孤独,增加和父母的心理连接,知道父母外出务工是极为不容易的,外出务工也是对整个家庭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也可以鼓励留守儿童将对父母的感恩用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对留守儿童来说,知道感恩和懂得表达感恩对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具体从感恩表达的操作层面来说,通过让留守儿童阅读感恩表达的书籍资料,可以启发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表达感恩,将自己的心里话通过文字说出来;也可以通过给父母画一幅画、读一首诗、唱一首歌等多种方式对父母表达内心最朴素和真实的情感。

(二)阅读疗法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保障一是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图书馆在留守儿童阅读活动中的资源优势。具体操作方面,地方高校图书馆可向农村中小学校图书室提供上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相关阅读资源(包括电子资源)和图书资料支持,具体是可通过向农村中小学校图书室提供批量外借的图书和期刊,在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建立“借阅服务点”,可定期按时进行书刊更换或交换;另外,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与农村中小学学校图书室合作,指导留守儿童成立阅读兴趣小组,定期组织阅读交流分享活动,利用同龄相互影响的优势,激发农村留守儿童阅读兴趣。二是充分发挥农村“儿童之家”平台在留守儿童阅读活动中的各方力量整合优势。近年来,各地农村社区一直大力推进基层“儿童之家”建设项目。“儿童之家”是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时间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可通过将社会公益组织、农村社区工作者、地方高校大学生和社会爱心志愿者等多方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共同服务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阅读活动的开展。具体操作方面,可号召社会公益组织为“儿童之家”募捐简易书柜和相应的图书资料;可让农村社区工作者做好“儿童之家”图书使用的监督与管理服务工作;最后可让地方高校大学生和社会爱心志愿者为留守儿童在“儿童之家”的阅读做具体的指导与分享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双琪,王景文,黄晓鹂.我国儿童阅读疗法发展与内容研究[J].晋图学刊,2018(2):45⁃49.

[2]覃仕莲,徐军华.基于实地调研的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推广探究[J].图书馆建设,2017(8):54⁃60.

[3]黄霞妮,杨新国,徐明津,等.广西留守儿童研究现状评述[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6(2):69⁃74.

[4]李姗泽,谢超香.社会转型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2(6):117⁃121.

[5]沈丽丽,游达,满其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现状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9(14):150⁃152.

[6]张振,陆波.阅读疗法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J].济宁学院学报,2019,40(5):87⁃91.

第2篇:儿童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词】小学德育感恩教育良好品格

感恩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当今社会,感恩意识却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逐渐消失。究其原因,如今家长均较宠爱溺爱孩子,不注重对孩子的思想引导与道德培养,致使很多孩子自我意识浓厚、感恩意识淡薄;加上囿于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很多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和班队活动课都被主科占用,德育课程的教学与德育活动的开展极不正常,学生在校时缺乏正确道德观引导,致使学生责任心缺失、集体意识淡薄。小学生正处于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感恩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德育教师打开一双善于捕捉现象、及时发现本质的眼睛,用心思考教育,并巧用生活素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对学生实施爱与感恩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温情的感恩行为。

一、德育课程与生活巧妙链接,培养感恩意识

道德与法治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课程实施中,需要教师深人挖掘教材的德育内涵,并根据课程具体内容或主题,融人鲜活生活案例,丰富教材内容,提升学生品格。

1.融入鮮活生活案例,营造感恩氛围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融入鲜活的生活案例,营造温暖的感恩氛围,让学生的心灵深受感染与熏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链接生活中的亲情故事,引导学生开展演讲、朗诵、讨论等活动。课堂教学还可以把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会用行动践行感恩,如写感恩卡、唱感恩歌等。特别是读、送感恩卡这种形式,能够让学生懂得爱需要表达更需要回报。教师应充分利用“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等中的德育素材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德育教学有效性。比如笔者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结合本区全国道德模范方敬先生的先进事迹进行教学,人物的感人故事唤醒了学生对美德的向往,人物的榜样行为引导着学生前行,有效构建了学生的良好品行,让学生获益匪浅。

2.融入传统美德教育,注重文化传承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思想,让我们继往开来、不断进取。教师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应注重中华优秀文化传承,融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从中华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中汲取精华。例如,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提炼出“感恩品格”主题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感恩亲人、感恩教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关爱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感恩意识,践行感恩行为。又如,可以从“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中,提炼“善良品格”教育主题,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对学校、班级、同学、社会多做一些有益的事,从而营造积极向上、情味浓郁的感恩氛围,让爱无处不在、让善良与感恩常驻学生心田。

3.注重课后拓展延伸,促进知行合一

德育教师应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应把课堂学习拓展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例如,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爱我家”,包含四课内容:《我和我的家》《家人的爱》《让我自己来整理X干点家务活》。其中“学会自己整理、干点家务”等都是报答父母、感恩父母的具体行为。教学中,笔者利用故事讲述、视频直观感受、分析辩论、情景模拟、情感熏陶、儿歌升华总结等途径让学生受到感恩父母的熏陶,并指导学生做一个表格,每日记录自己在家表现情况,直至让行为变成一种习惯和品质,让感恩意识培养、感恩行为养成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德育活动与生活无缝对接,注重德育实践

学校德育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环境,从学校教育圈扩大到社会生活圈,把学生活动纳入社会体验之中,在实际活动体验中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1.提升校内感恩活动实效感恩教育是校园德育工作的应有内涵,是学生综合素养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感恩”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校园德育具有丰富的实践样态,可以是庄严的国旗下讲话、丰富的板报、多样的班级文化创设。学校还应着眼时空维度,进行全方位的感恩教育渗透和宣传,可以开展征文、一封家书、演讲比赛、出好一期黑板报、征集感恩格言等各种感恩活动。我们要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员参与这些活动,让感恩活动在校园蔚然成风。

2.促成校外感恩活动奏效

校外感恩活动,可以结合抗日爱国资源和清明扫墓等各种活动进行。可以引导学生祭拜“烈士陵园”,感恩逝去的先辈,从而使学生珍惜当下、感恩幸福;还可以举办“留守儿童课外阅读调查”“尊老爱幼、回报社会”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爱社会;周末可以成立“关爱孤寡小组'开展身边的关爱活动,教育学生“以己度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这样引领学生感恩回馈社会,能够让同情、关爱与宽容流淌在学生血液中,使尊老爱幼成为新时尚和好习惯,从而使学生明白:学会感恩、立于行动,是少年儿童对社会的一种应然回报,更是少年儿童的应尽责任与义务。

3.达成社会实践活动长效

学校还应引导学生向社会上的道德楷模学习,鼓励学生向道德楷模靠拢,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肺炎疫情期间的感人事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八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亲赴疫情前线,成为全国人民心中的“定海神针”;李兰娟院士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冲锋在前;还有无数主动请缨的白衣天使们及其他行业的人们都在为抗疫做出贡献……疫情期间,笔者坚持上德育主题网课,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时间或短或长,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新闻,鼓励学生向道德揩模学习,并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达成德育社会实践活动长效化目标。

三、家庭养育与学校教育对接,督促行为养成

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建立,根基在于家庭、引导在于学校,家校应通力合作、相互促进,共同完成对学生“培德塑行”的养成教育。

1.落实反馈,注重德育活动回访

教师应结合学校活动和庆祝节假日等德育实践活动,让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品格锤炼形成合力,并加强活动后的回访,帮助学生养成行为习惯。例如,在母亲节、父亲节等系列感恩活动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深人体会父母对子女的亲情、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还要鼓励他们通过实际行动向父母表达感恩之心,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回访工作,通过回访了解学生的感恩行为是否得以落实。可见,教师与家长的及时沟通、密切合作,有利于发现、肯定、巩固学生的感恩行为,提升学生向上向善的积极性与执行力。

2.文化润泽,注重家庭阅读浸润

教师还应注重指导家长与孩子亲子共读,通过家庭阅读实现思想熏陶与文化润泽。因为读书可以明德,读书亦可正心,我们要坚信阅读的力量。同时,阅读可以实现“灵魂的转向”,帮助学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让生命意识、社会责任、自我实现的种子深埋在学生心中,感恩教育自然也便水到渠成了。例如,通过家庭阅读,能够引领学生学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家国情怀,和“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知遇承诺;阅读《中华美德故事》《论语》等书籍,可以引领学生汲取前人为人处世的高超智慧;阅读《三字经X弟子规》等书籍,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立德、立身、立业,如何对自己负责、对社会尽责……现代公民教育告诉我们:懂得感恩,不仅仅是个人道德、立身处世的需要,更是社会公民应遵循的一种内在外显的道德规则,是现代社会应有的一种公民素质、责任意识,也是一种生命境界的最佳体现。综上所述,学校德育应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回归学校教育本真。生活处处皆教育,让我们密切联系生活,用心爱学生、用心做教育,将感恩教育从知到行真正落在实处;把感恩教育、道德教育从理性抽象化、虚无说教化的泥潭中拔出来。只有这样,方能形成道德教育、感恩教育的自然土壤、明净天空,儿童的“三观”教育便会在基础教育中自然生发、成长、开花、结果〇》

【参考文献】

[1]李隆汉?和谐社会亟须感恩教育[J]?人才开发,2005(11).

第3篇:儿童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词:探索;感恩教育;品德教学

一、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完善小学生的人格品质

古往今来中外成功人士指出,能够成功的人,都具备一颗感恩的心,都始终心存感恩之心;同时,也阐述了只有感恩才有真正的美德。当代的小学生从小就经历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气氛。此外,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还没有完全成功,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自学生走入学校以来,学生就面临着学习比赛和测试的压力,缺乏了解中国传统的知恩图报等美德,因此,往往会出现以个人为中心的行为,自然会得到父母和他人的照顾和帮助。对小学生表示感恩的教育,增强了他们的感恩之情,有助于增进他们对父母和老师等人的关心和帮助的理解,能够做到感恩于父母、老师、学校、社会、国家与自然。从小懂得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尊重老师,怎么回馈母校和社会,以及如何关爱自然,是学生养成爱国情怀和责任心的基础。

(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提出了建设和发展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和国家的民主与法治、平等与正义、诚实与友善,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国既要建设和谐的社会,不单单是社会的和谐,更为重要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灵魂之间的和谐,这些和谐的支撑点在于感恩,只有把感恩之心体现在和谐社会之中,才能建构完善的和谐社会。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要建构和谐的社会,就必须建构和谐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必须做到互相关心、融合、感恩。大部分小学生是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对他们的期望值偏高,导致感恩教育没有在其成长过程中实现有效地培养。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增强他们的感恩之情,让他们从生活的细节中感受到父母、祖父、祖母和其他长者的关心和爱心,以及为自己的成长而付出的努力,让学生做到态度谦虚、温柔,言行举止谦逊,能主动为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通过自己的言行向长辈们表示感恩之情。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健康成长,还可以使父母和其他前辈感到满意,从而营造浓厚而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有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氛围

校园是社会的一部分,和谐校园的建设自然已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加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对于优化学生在校园中行为表现具有积极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感恩之情,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教师的辛勤工作和同学在成长中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尊重教师和关爱同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强感恩之情,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校园的了解,热爱学校的花草树木和公共财产,然后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保护校园环境。此外,仅通过实施感恩教育,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感恩的意识,真正建立健康、积极的社会规范,培养学生快乐的情怀,以及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使学生的感恩之心获得形成。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消除学生的自私,冷漠和自卑感,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反过来,升华了学生个人的魅力,并弘扬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因此,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将促进建设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感恩教育”成果浮于表面

“感恩教育”应包括三个层次:“一个是认知水平,第二个是情感水平,即感恩之情;第三个是行动水平,即回馈仁慈,给予友善。”感恩教育这三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层次,自然形成了有机融合的发展趋势。小学的“感恩教育”可以保持在低水平——懂得感恩,只懂得感恩,却不知道如何通过行动来回报感恩。有些学生仅将父母视为感恩的对象,而无法涵盖所有恩人;可能是由于心理原因,因行为原因而感到愧疚,为感恩和奖励奇怪的恩人而感到羞耻;也可能是由于行为原因,使他们在心理上同意并接受了恩人,但不能表现在行为上。“感恩教育”浮于表面,无法深入。

(二)家庭“感恩教育”难与学校教育同步

并不是全部课程的教科书都体现出感恩。一般情况下,课程开展的过程当中,利用老师的引领,促使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和对具体知识的操作来对学校的感恩教育起到推动作用。换句话说,“感恩教育”只是小学德育中许多知识点之一。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存在,不是焦点,不是全部,并且无法执行。在学校组织的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各种活动中,它起到了传播和促进感恩的作用,但是在特定的操作过程中,它将不可避免地被正规化,并且教育本身的目的导致无法真正达到感恩。新的历史阶段,多数家长都会对孩子特别溺爱,部分家长并没有对学生展开感恩教育,并且没有对感恩教育具备的重大价值引起更多的关注,长期下来孩子将不具备感恩思想,甚至直接不利于孩子产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教育方法方面,使用了更多的强制性方法,在评估标准中,学习成绩成为唯一的标准。凭借良好的学习成绩,可以断定一切都进行得很好,这种家庭教育的概念使父母严重忽视了子女在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三)“感恩教育”实施程度参差不齐

对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老师或学校的问题。同样,对儿童的“感恩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而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来完成的。“感恩教育”要狠抓一致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不强。他们越年轻,对教师的迷信程度就越高。教师在孩子心中的“权威”地位远远超过了父母。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约束自身的言行,通过自身为儿童树立榜样。全部学科的教师都需要对感恩教育形成统一的标准,不然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容易让孩子出现偏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在儿童“感恩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显而易见。“感恩节”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社会是一个大家庭,特别是在现代互联网如此发达的情况下,社会各界应加强监督,大力传播积极向上的力量。此外,当今的互联网信息是“鱼龙混杂”,一些负面的视频和信息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途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有许多感恩之情,包括祖国的恩典,社会的恩典和父母的恩典。在新的课程标准中,需要着重培养小学生的感恩心和增加感恩教育。由于小学生的社会经验不够丰富,思维和认知能力不高,因此培养感恩之情需要教师作为主要引导者。通过思想和道德教学,教师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公民和家庭、公民和社会责任、公民和社会道德、公民和个人道德的美德。把孝敬父母、尊师重教、感恩教育等许多内容可以纳入小学思想教育。遵守纪律和法律,文明礼貌;热爱工作,努力工作;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等。例如,当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老师讲授《祖国妈妈在我心中》时,根据教科书的具体内容,老师可以教给学生对家乡的感恩之情,培养他们对家园的感恩之情,认识伟大国土,让小学生体验祖国母亲的爱。

(二)营造各种情境进行感恩教育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造各种情境来开展感恩教育。感恩的情况包括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况和人际交往的情况。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参考或设计感恩情境。例如,一些童话、伟人的故事或带有情感情节或生活哲学的寓言故事;让小学生体验感恩的情况,以说明感恩的重要性和意义。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更隐蔽的感恩情境,以使学生从感恩节的经历中获得一些教育。另外,在学校、社区、家庭或社会中发生各种人际互动事件。其中许多活动都包括感恩教育。通过创造一种情况,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例如,在教学《伸出爱的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向一些有需要的家庭捐款。当他们遇到有需要的人时,他们应该立即伸出援手,例如帮助老人过马路,为盲人引路,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以及做他们可以做的事情。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在的感恩之情,对他人有帮助,同时对自己也有帮助,并为小学生提供帮助通过特定情况进行感恩教育。

(三)做好感恩教育的升华:施恩工作

在感恩教育当中要积极地引领和支持小学生开展施恩。从一开始的感恩,到后来的施恩,产生了价值上的升华。施恩过程当中,小学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感恩思想,并且把感恩融入行动当中。这个阶段校方或者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融入与之对应的社会性活动当中。学生融入社会实践里,让所有学生对感恩的认知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尤其需要重视的是,开展感恩活动要融入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当中,支持学生通过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感恩。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形成了感恩意识,与此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得到了安慰。除此之外,校方可以实施与之对应的奖励,针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支持。施恩步骤当中绝对不能只是走过场,要保证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够融入其中,这对小学生内心情感的升华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总结

感恩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素质,是每个人完整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人精神生活的支柱。感恩教育是一项旨在使自己变得更好,实现建构完整的自我的教育活动。本文以小学教育为例,探讨和分析了近年来小学感恩教育实践的有效性,提出了在小学学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建议,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建立感恩的体系,以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统一。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学习者建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和感恩习惯,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并合理利用教科书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小学生在自己的特定生活中实现感恩,发现、学习感恩。

参考文献

[1]李敏.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J].新课程,2020(29).[2]方明.感恩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000(015):66.

[3]罗红.在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社会教育[J].新智慧,2020,000(001):52.

[4]梁迎琴.春风化雨——浅谈培养小学生感恩之心的几点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20,000(005):89-91.

第4篇:儿童感恩教育范文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歌曲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的资源,教师应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如歌曲《雨中等妈妈》表达的就是妈妈与孩子之间的深沉的爱。上课之前,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担忧吗?你们有没有为什么事或人担忧过?”学生马上想到,为自己的小宠物担忧过,或是因为作业没有完成,担忧周日不能出去玩……我问:“在你们身边,你感觉到谁为你担心过?”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了:“父母、老师。担忧我们的成绩,担忧我们的身体,担忧我是否吃饱、是否穿暖、学习辛苦不辛苦……”随即,我播放视频《妈妈的爱》:“有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妈妈到学校接我,一把雨伞遮在我的头顶,雨水却打在妈妈身上,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我引导他们换位思考:“下雨天,外面下着大雨,妈妈却没有带伞,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一下子体会到了“担忧”的含义,接着欣赏歌曲《雨天等妈妈》,展示歌词,分段欣赏,并体会歌中小朋友的心理。由于在之前的对话中,学生积淀了丰富的情感,因此,学唱这首歌曲时他们异常地用心,在美妙的音乐中,感恩母爱的教育“润物无声”。随即,我又启发学生们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这节课中,我通过创设情境,促使学生思考并理解“感恩”,让学生学会反哺回报。在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同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歌曲《小伞花》讲述的是三个小伙伴在雨中互帮互助的故事。唱会这首歌之后,我问学生:“它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个伙伴间的故事吗?有没有更深层的意义呢?这伞花代表了什么?”学生回答:“这里的小伞花更是指朋友之间的友谊之花。”我适时引导学生总结:“这位同学说得真好啊!美丽的小伞花不仅帮我们遮风挡雨,而且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是传送友谊的纽带,让我们唱起歌,祝贺我们的友谊之花越开越灿烂!”学生在音乐声中热情洋溢地唱了起来。作为延申,我又问学生:“你觉得在这把小伞下,他们会说些怎样的悄悄话呢?谁来唱一唱,演一演?”学生情绪高涨,特别是一对才闹别扭的学生还在“伞”下相互道歉,将这节课推向高潮。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学生深深领悟到歌曲所蕴含的情感,并为之打动,音乐就这样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浸润着他们的心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悄悄话》的采集与分享过程中,我先请学生在课前搜集关于SOS儿童村的情况,在课中,互相了解SOS儿童村的孩子们的生活,同时播放SOS儿童村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震撼之余与自己的生活相比较,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我又引导他们回忆自己接受他人帮助的事例和感受,这时,我讲述了自己在公交车上的一段经历。每当上学或放学时,总有许多老人来接送孩子,年迈的他们帮着背沉重的书包,孩子则一身轻松。当我主动给这些老人让位时,他们却赶忙让自家的孩子坐下,而自己则站立一旁,身上还是背着那沉重的书包。讲到这儿,我发现几个学生悄悄地低下了脑袋,我知道他们已经意识到自己就是这个故事中的主角。这时,我又反问:你们有没有帮助过需要帮助、需要关心的人呢?孩子们踊跃地交流了起来。这时,我请课前准备好的几个同学扮演了公交车中等待帮助的几个场景:等待让座的老人、等待搀扶的盲人……适时地,《共同拥有一个家》的音乐响起,刚才那几位耷拉着脑袋的学生激动地抢先走上前去,仿佛他们帮助的不是扮演者,而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想通过这样的行为,改正自己的错误,表明自己的决心。此刻,音乐已经和着教育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中,开出一片善良之花。

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设计一些音乐活动,让感恩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感恩。如,妇女节、母亲节教孩子几首赞美母亲的歌,父亲节学唱几首讴歌父爱的歌曲,教师节为老师唱一支曲子,国庆节来临时在班里举办一次歌咏会等,让孩子在音乐中学会感恩,用音乐的语言表达感恩。

第5篇:儿童感恩教育范文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理念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治疗心理疾病、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完美幸福、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为研究目标和使命。然而,在整个20世纪,心理学的研究仅局限于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现、诊断和治疗。而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消极研究模式明显与心理学研究的初衷渐行渐远。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以Selig⁃man为发起人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潮,主张心理学要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活力与美德。积极心理学超越了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心理问题”的旧模式,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家倡导要用一种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和价值,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研究人类的心理。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个体积极情绪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

2.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以Seligman为首的积极心理学家们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和积极心理品质,并提出了6个维度的美德和24种积极心理品质,如好奇心、真诚、勇敢、爱、宽容、感恩、希望等。积极心理学认为,这些积极人格品质普遍存在,主要是通过实现和激发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而形成。

3.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和家长、教师、同伴等提供的最优支持。最优支持环境的特点是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给予他无条件的接纳和理解。所以,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温暖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科学有效的学校、有高度责任感和良知的媒体以及社会机构等。

二、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孟万金教授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而创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模式,是指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灵和积极美好的人生的教育活动。与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教育重心不再放在诊断和消除痛苦上,而是采用积极取向,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和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特殊儿童由于身心存在某种问题和障碍,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需要精神鼓励,更需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不仅顺应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满足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

1.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为主,以防治心理问题为辅

传统消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重矫治,轻发展”的目标导向,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和防治,而对学生心理的积极面关注不足。传统心理学在纠正心理问题的研究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却疏忽了心理学的最高使命——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只要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个体具有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就能拥有无限的心理能量和勇气,自然而然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把培养学生的积极心品质作为教育重心,即应以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为主,以防治心理问题为辅。特殊儿童在适应社会环境和日常人际交往中,尽管难免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能充分挖掘和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就能形成乐观的心态,具备积极的的眼光,选择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拥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顺利的解决问题和战胜挑战。

2.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进行,教育内容多是以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其具体表现、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为主。这种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极其不适合特殊儿童,特殊儿童本来就有生理缺陷,这种对消极的浓重渲染极易使特殊儿童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问题。不断的消极暗示引起更加消极的自我概念,从而阻碍特殊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向上生长的力量,特殊儿童亦是如此,他们跟正常儿童一样,也具有积极的心理能量,也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用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他们生长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具体来说,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积极的认知方式,如积极的归因方式,灵活的、有弹性的思维方式,发展性的看问题的眼光等;(2)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情绪智力为主,如积极的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管理能力,积极情绪的培养能力等;(3)积极的意志品质,如自我决定,勇敢,坚持,自律等;(4)积极的人际关系,如真诚,友善,宽容,爱和团队精神等;(5)积极的自我概念,如自我悦纳,自我效能感等;(6)积极的习惯,如积极的生活习惯(自我照顾,自我管理)和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目标制定,时间管理,自我激励等);(6)积极的心态:包括感恩,希望和乐观等。

3.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注重积极的情绪体验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知识灌输和方法的传授,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再加上教育内容又以心理问题为中心,极易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教育效果也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消基础教育探究蔡伟林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极被动而大打折扣。与之相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极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铸就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主张通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特殊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设计在形式上丰富多彩、在内容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思考和感悟,也在活动中体验收获和愉悦,并逐渐自觉形成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学校不仅可通过运用角色扮演、心理剧表演、心理游戏、价值观辨析、小组讨论、认知行为训练等方法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还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班队活动(主题班会、卫生值日、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成人典礼、毕业典礼等)、文体活动(朗诵、舞蹈、歌唱、绘画、体育等表演及竞赛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公益、社会调查、亲子郊游、家务劳动)等,灵活多样的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感恩的培养为例,可组织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以视频欣赏(以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为主题)、小组交流(说说父母对你的爱)、问卷调查(你对父母知多少)、小组讨论(如何回馈父母的爱)、制作感恩卡(写出对父母的爱)等为活动内容;也可通过开展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或演讲比赛、绘画比赛,还可以是家务活动如帮父母分担家务或给父母提供爱心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这两种活动方式,均注重学生的主动反思和领悟,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并通过与自己对父母的回馈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触动,促成他们培养感恩父母的意识和行动。

4.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注重积极环境的营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