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儿童音乐教学范文

儿童音乐教学全文(5篇)

儿童音乐教学

第1篇:儿童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能力;舞蹈教学

众所周知,科学的舞蹈训练应基于教学对象的生长发育程度及各项能力发展的特点来展开,在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舞蹈教学实践过程中,了解幼儿在各阶段音乐能力发展的特征和舞蹈之间的关系,是舞蹈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训练目的的必要条件。本文从3至6岁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特点出发,分析基于此特点的舞蹈教学策略,以期提供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实效的参考。

一、3至6岁学龄前儿童音乐能力及发展特征

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体现在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中,例如,歌唱、乐器演奏、韵律活动及音乐欣赏等。在这些不同的活动中,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程度各有不同,而与舞蹈学习和表演关系最紧密的能力包括音乐节奏节拍发展能力、随乐能力、音乐情绪及音乐质性感知能力。因此,本文主要从这几种能力发展特点来展开论述。

(一)幼儿早期音乐节奏、节拍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

3岁前后,幼儿已经初步有了节奏意识,如果歌曲的节奏能够和幼儿自身的生理活动的节奏相适应,如与心跳、呼吸的节奏同步,或者与幼儿身体动作的节奏相一致,则比较容易掌握[1]。3至4岁幼儿可以通过大量的身体动作表演与打击乐演奏表演获得稳定的节拍,能够用简单的身体动作配合中速稍快和中速偏慢的音乐;4至5岁幼儿可以辨别渐快、渐慢,并能调节身体动作去配合速度;5至6岁幼儿能辨别与理解快与慢的所有变换关系[2]。

(二)幼儿随乐能力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

随乐能力是指在韵律活动中,幼儿动作与音乐协调一致的能力,它建立在自由地运用身体和敏锐感知音乐的基础上[3]。3岁前,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做简单的肢体扭动动作,较多的是一些即兴、痉挛式的动作,有的幼儿会跟随音乐做扭屁股、拍手、弯腰或者踏步动作,但随乐能力还不够强。3岁以后,幼儿渐渐开始注意到音乐的节奏,也开始具有使自己动作和音乐节奏相一致的意愿。此阶段的幼儿能够逐渐跟着较为稳定的音乐做拍手动作。在教育影响下,3岁末期的幼儿能够跟随音乐的结构等待前奏,做不同段落和结束动作。在感受音乐的强弱规律并用身体做出强弱力度方面的能力来说,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阶段幼儿是有显著差异的,大部分5至6岁幼儿能够掌握2/4拍强弱规律,极少部分能够掌握3/4拍强弱;4至5岁幼儿还不能很明确地分辨2/4拍强弱,3至4岁幼儿基本不能掌握2/4拍强弱。4至5岁幼儿、3至4岁幼儿对3/4拍强弱的掌握还处于低下甚至是完全不会的水平[4]。因此,4至6岁幼儿开始对音乐节奏、强弱、力度的特点有所关注,能主动调整自己的动作速度或频率,使之与音乐相匹配,对相对复杂的节奏也能做出自己的反应,如切分音、附点节奏等[5]。

(三)幼儿音乐情绪及音乐质性感知能力的一般年龄特征

幼儿对于不同音乐情绪的感受能力是有差异的,对欢快的情绪感受能力较好,对音乐中悲伤的情绪感受能力较差。而随着年龄增大,幼儿对于情绪的感受能力也逐渐提升,这是因为幼儿对于情绪的感受能力基于其对这种情绪的认知与体验。3至4岁儿童年龄较小,相比5至6岁来说他们更容易被欢快的情绪所感染和带动。音乐质性指的是音乐的不同特征与总体性质,是通过音乐中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音乐元素综合地表现出来,例如表现狗熊走路的音乐,声音比较低沉、速度缓慢而且有一定的力度;表现鸟飞的音乐,音区较高,速度稍快,声音柔和。当幼儿随着狗熊走路的音乐做身体动作的时候,动作自然比较缓慢、有力;而随鸟飞音乐做动作的时候,动作会相应变得轻快、柔和。通过对不同性质音乐与相应动作配合的训练,能够提高儿童辨别动作与音乐性质的能力。

二、基于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舞蹈训练

(一)幼儿节奏节拍能力与舞蹈训练

巴伊兰大学社会神经科学家、音乐家大卫·格林伯格在1972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当音高、旋律、旋律性节奏、和声、曲式结构还在以一个相当慢的步子前进时,拍子、速度和力度已经在孩子身上迅速发展了。”[6]他的研究结论提醒我们,幼儿对非核心音乐要素(指力度、速度、音色等)知觉、创作、感受能力的发展远远早于核心音乐要素(指节奏、旋律、和声)的发展;核心音乐要素最早发展的是拍子,建立稳定的节拍感是幼儿阶段的重要任务[7]。儿童学习音乐时,他们小肌肉动作技能、协调能力和节奏感得到发展。音乐也可以将无规则的移动统一变为舞步。在练习舞蹈的同时听音乐,可以增强儿童排序、认知并回应节奏和区分旋律的能力(Ferguson,2005)[8]。当儿童随着音乐舞蹈时,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灵活性和动作技能都会增强,还能发展身体意识和自信心。人们对节奏的感受离不开肌肉活动,离不开动作。当人们听音乐时,需要积极投入的不只是听觉,还有运动觉。没有肌肉活动的加入,人们对旋律的感受会受到局限。实际上,人们在用耳朵听的同时,肌肉也在积极地感受。因此,对幼儿节奏能力的发展而言,身体的肌肉活动是不可缺少的。提供给幼儿大量随乐做身体动作的机会是发展幼儿节奏能力的前提。而舞蹈训练可以促进幼儿节奏能力的发展,并能够在动作协调能力、动作意识及自信心方面得到增强。

(二)幼儿节拍信号反应能力及随乐能力与舞蹈训练

教师会发现,在教授幼儿打节奏时,幼儿能够完成正确的数节奏活动,但到了将节奏融入到舞蹈动作或者合着音乐做动作时,有些幼儿不能很快地将节奏和动作准确匹配做出来,或者根本无法跟上节奏做动作。这是因为节奏感对于舞蹈教学具有强调动作信号的特殊功能,而节拍便是信号辨析的客观指标。但这并不代表幼儿识别了节拍信号意义,便可以做出舞蹈动作。当幼儿接收到音符信号时,并非像成年人一样可以快速做出肢体动作,而需要经过思维辨析形成动作输出指令。这种辨析速度是幼儿舞蹈中需要反复训练的,也是加强肢体动作反应力的条件。因此,节奏感强也体现在学生快速辨析音符指令后是否能够做出相应的指令动作。假设幼儿能够在第一时间辨析音符所代表的动作内容,但是无法支配身体完成此动作,那么也可以视为节奏感较慢。幼儿舞蹈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听觉感知是提高节奏感的必要途径。能够快速做出动作指令配合音乐,才能代表幼儿具备了较好的节奏感,进而才能表现出舞蹈动作与音乐韵律的最佳契合度,并形成幼儿自身的感知记忆。舞蹈训练能够帮助幼儿提高拍号反应能力,对接收节奏信号的速度及立即反应到动作上的速度提高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舞蹈训练还能够帮助提高幼儿的随乐能力。幼儿在舞蹈训练中不断地建立起肌肉与神经冲动的紧密连接,对于音乐的情绪、节奏的强弱、力度等通过肢体用恰当的动作反映出来,做出与音乐匹配、协调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感受节奏并做出准确的身体律动,产生欢乐、开心的情绪,有利于幼儿的情绪释放及身心健康。

(三)幼儿辨别音乐情绪及质性能力与舞蹈训练

幼儿舞蹈表演与训练中,常常会涉及到各种情境或者角色扮演的内容,教师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情感情绪,并通过舞蹈的表演外化成面部表情情绪及肢体表情情绪。通常我们会认为幼儿的表情、肢体能够符合音乐节拍、情绪且能够大方地表演出来,这是舞蹈表现力好的重要表现。在幼儿阶段,孩子对于不同的音乐情绪感受能力是有差异的,这是基于幼儿对情感情绪的认知和体验,年龄较小的孩子(如3至4岁),在舞蹈训练中可以选择情绪欢乐的音乐。通常欢快活泼的舞蹈动作比较符合幼儿此阶段的情感辨别力,在舞蹈表演中也更容易表现出这些情绪。5至6岁的幼儿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更加丰富的情绪认知和体验,那么就可以选择不同情绪的音乐,结合舞蹈动作,使他们能够在理解音乐情绪的基础上更好地用肢体表达出来。除此之外,对于幼儿阶段音乐质性感知及舞蹈动作质性感知的能力训练是必要的,这对幼儿自我肢体的认知能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选择与所教授舞蹈动作质性相匹配的音乐作为舞蹈训练的辅助,例如舞蹈教学中动作质感重的、慢的,可以选择乐器音响低沉、节奏缓慢、沉重的音乐。先创建某种情境或动物的模仿,让幼儿体验其质感,再将这种质感配合节拍练习,最后把这种动作质感的经验放入舞蹈表演当中。所以,舞蹈教师结合幼儿对音乐质性认知能力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在认知动作的基础上提高舞蹈表现力。

三、基于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舞蹈教学策略

(一)注重舞蹈音乐学习

舞蹈教师往往忽略对于舞蹈音乐的分析与学习。3至6岁儿童的舞蹈组合学习中,大部分都是节奏明快、重拍与舞蹈动作相匹配的音乐。除了教授动作协调之外,教师应该将音乐纳入教学环节,按照音乐节奏的大脑感知——神经冲动——支配肢体和器官的顺序准确完成符合节奏的律动。音乐的感知包括对节奏的把握、旋律的跟唱。音乐感知能力与动作的输出效果紧密联系,因此在教授新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将音乐中的节奏从速度、强弱等方面单独练习;接着学习歌词、旋律跟唱,并多使用音乐伴奏练习单一元素动作,例如出手、踏步、点头等动作,加强幼儿对音乐节奏及动作节奏的感知,这样也避免了教师过多使用口头数节拍的不准确性。相当多经验不足的教师由于本身的音乐素养能力,在口头数节奏时速度、重拍都与音乐原本的节奏准确度相差较远。常见问题是,音乐播放时幼儿很难跟上节奏,或者教师在口头数节奏的时候,节奏轻重缓急、情绪没有表达出来,幼儿找不到重拍。因此,教师在教授新动作、需要放慢速度口头数节奏时,可以先将节奏型的特点把握好,辅助小鼓敲击重拍,让幼儿能够更准确地感受到与音乐播放一致的节奏特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舞蹈教学环节中,幼儿初学动作时,大多教师采用慢速,但是在慢速时并没有将节奏的韵律和强弱也严格按照音乐原本的特点来进行,因此,在进行慢速练习时还是应该按照教学目标的节奏韵律来进行,接着将音乐调成中速继续练习,最后再使用原来的速度。这样也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循序渐进、举一反三,让幼儿能够更好地掌握舞蹈组合。幼儿的舞蹈教学不能够与音乐完全分开,应该作为一个整体结合起来进行。幼儿在听音乐学习舞蹈动作的过程当中,身心参与其中,包括耳朵听、大脑感知、肌肉感知等各个方面。舞蹈教师如果能注意到舞蹈和音乐的关系并进行教学调整,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

(二)利用声效、动作作为提示

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夸张的声调和动作及表情等是吸引幼儿集中精力的有效手段。在音乐中舞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重拍点,引导学生发出一些有趣的、与音乐和舞蹈情境相符合的声音来帮助幼儿记忆和表达。或者舞蹈教师可以在动作转折处做出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加深幼儿的动作节奏记忆,这样从视觉、动觉、听觉等各个方面刺激幼儿,在符合幼儿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最终更高效地达到教学效果。

(三)用音乐节奏型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舞动

除了用舞蹈组合中规定的动作来配合音乐节奏,还可以用哪些其他的身体部位和动作来舞动呢?在音乐游戏中,让幼儿自己创造舞蹈动作和小组合,或者运用适当的道具来完成,既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举一反三,也让幼儿的大脑和肌肉同时得到节奏感的锻炼,进而促进舞蹈表现力的形成。(四)选择合适的音乐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思考儿童喜欢用重复、熟悉的音乐还是喜欢新的音乐?3至4岁的幼儿通常会对他们喜欢的歌曲一而再地要求“再来一遍”,这是他们重要的学习方式,因为他们往往在这个熟悉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信心,这是情感的需要。另外,足够的重复练习有助于帮助幼儿形成记忆和经验,有助于使他们的动作更加顺畅和熟练,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而新的能力正需要在已有的、熟练经验的基础上去发展。因此,舞蹈教师在对3至4岁的儿童进行舞蹈教学时,可以重复采用他们喜欢且容易舞动起来的音乐。

四、基于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特点的舞蹈训练、表演音乐选配

什么样的音乐能够更好地让幼儿有舞动的冲动?教师在选择舞蹈训练和表演音乐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幼儿喜欢听怎样的音乐?他们听到哪些音乐时能够迅速开心地舞动起来?这些同样是舞蹈教师在了解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需要认真思考的。总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音乐曲式工整、旋律乐段完整、富有形象特征

选择舞蹈训练或表演的配乐,想要幼儿较容易地感知到音乐的节奏和节拍、乐段的开始与结束,就应注意尽量选择曲式工整、旋律乐段完整的音乐。舞蹈教师选择音乐前应先明确音乐节奏节拍类型,乐曲能够与舞蹈教学所表现的鲜明形象特征相符合,更加有利于幼儿对舞蹈训练和表演的掌握。

(二)音乐情绪欢快、明朗、优美,符合幼儿年龄段的感知

幼儿能够在节奏鲜明、音调愉快的歌曲和音乐中感受舞蹈的节奏和节拍,选择与幼儿年龄段生活有联系的、熟悉的唱词音乐或歌曲,能够引发幼儿的情感体验,更加容易对舞蹈练习达到良好的感知。

(三)音乐剪辑要符合音乐规律

舞蹈教师通常需要重新剪辑音乐来配合舞蹈教学或表演的需要,在乐段的剪辑过程中,要符合音乐的节奏节拍规律、运用恰当的节拍速度和音乐特效,使乐段旋律或者情绪的转变自然合理、清楚有序,有利于幼儿舞蹈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展现。

五、结语

幼儿舞蹈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尊重与了解幼儿在各年龄阶段的音乐能力发展特征,针对不同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设计及教学手段,才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3至6岁幼儿在每个年龄段的发展特征各有不同,因材施教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舞蹈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还能够对幼儿的节奏感学习及舞蹈表现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以后的舞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8]杨立梅.幼儿音乐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2]王秀萍.幼儿园音乐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黄双雷.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指导[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4]刘婧.论音乐教育的游戏品格[D].湖南师范大学,2008.

[5]尹爱青,等.外国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6]王秀萍.经验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9.

第2篇:儿童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儿童钢琴启蒙教学;顺序性;音乐能力发展

聚焦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在社会钢琴教育改革历程中积累了诸多经验,也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以演奏技能培训为中心,忽视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学强调机械性的技能训练,缺乏对儿童音乐感知、欣赏、创造能力的培养。第二,钢琴音乐文献繁多且复杂,对教材的选择缺乏统一标准,教学过程设计单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脱离儿童生活世界。第三,以考级为导向的教学评价导致儿童审美教育的缺失;忽视审美育人,与培养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音乐教育根本目的有所背离。第四,教师知识结构偏重对音乐学科的纵向深入,缺少对儿童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了解。从事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教师大多来自专业的音乐院校或综合大学的音乐专业,对儿童教育相关学科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相关理论知识。综上所述,基于儿童音乐能力发展,探讨儿童钢琴启蒙的顺序性教学,以期改善社会钢琴教育教学生态环境。

1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相关理论概述

音乐能力是学习音乐与进行音乐审美构建的基础,它包括对各种音乐要素的感知与理解以及对音乐作品整体的审美水平。舒特•戴森于1981年提出儿童音乐能力发展顺序,指出3~10岁儿童音乐能力发展依次为:感知旋律轮廓→区别音域与音量→重复节奏并感知节奏型的异同→稳定音准,理解调性→和声感建立;随儿童年龄的增长,其音乐欣赏能力、认知能力及情感体验不断提升。皮亚杰指出个体发展不同,认知发展有快慢之分。认知发展的感觉动作期(0~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1岁)及形式运算期(11岁以后),四个阶段的儿童音乐能力发展可依次概括为:本能性的音乐反射与模仿→辨别音高音色、掌握简单节奏型、感受旋律方向→逐渐掌握节拍曲调、感受调性转换、理解运用音乐符号→理解抽象的概念、具备全面的识谱能力与音乐概念认知。布鲁纳认知发展论将儿童个体认知的发展分为动作表征期、形象表征期、符号表征期三个循序渐进的阶段。儿童音乐能力表现可依次概括为:能运用动态肢体来表现音乐、借由模仿表演音乐→能运用形象符号或语言描述所听到的音乐→能借由乐器演奏把抽象符号转为声音表达出来,能运用音乐记号来组织、记录音乐意念。吴世玲(2002)指出儿童音乐概念认知发展顺序依次为音色→力度→节奏→曲式和声。节奏概念的发展表现为:4~8岁能分辨快、慢、长、短,能唱出较快或较慢的歌曲,能唱、读、写出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节奏。8~10岁能唱、读、写附点音符及切分音节奏,能分辨并指挥单、复拍子的音乐。10~12岁能分辨并指挥不对称拍子;曲调概念的发展表现为:4~8岁具备音高的高、低音概念及曲调的上、下行概念,能感受音程的不同。9~12岁能区别音程的方向,建立音阶及调式概念。和声概念的发展表现为:4~7岁能感受曲调与和声之间的关系,少数的儿童将开始注意到纵向的发展,能将两个同时发出的音高结合在一起。8~10岁能同时注意多个纵向发展,能感受密集、开放和弦配置与终止式。10~12岁能确认同时发生的纵向音乐发展,能感受终止与不完全终止,能依靠听觉为旋律编配和声。综上可知,聆听音乐是发展儿童音乐能力的基础,身体律动是儿童感知音乐的最初表现,儿童音乐感知与音乐形象的表达先于对音乐符号、音乐元素、音乐概念的理解。音乐创造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遵循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此作为依据来探讨儿童钢琴启蒙教学顺序性的基本思路与实施路径。

2构建儿童钢琴启蒙教学顺序性的基本思路

2.1以遵循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规律为前提

顺序性音乐教学,强调对序、结构、规律的尊重,对原本、培元、传道的遵循[1]。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论,钢琴启蒙阶段的儿童大多处于前运算期。儿童钢琴启蒙的学习表现为直观操作性和指导模仿性的思维特点。这一阶段的儿童在音乐能力发展方面表现为:喜欢聆听音乐,对音高与音色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喜爱模仿并能随着音乐旋律走向进行身体律动。对音乐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能辨别快、慢、长、短。音乐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形成。对音乐概念的认知表现为三个阶段,且呈阶梯式、有层次的发展。第一阶段是辨别强弱与音色的能力;第二阶段是音高旋律的认知与节拍节奏的感知;第三阶段是辨识和声的能力。以遵循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规律为前提,更能体现钢琴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更注重引导钢琴教学回归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经验的价值导向。

2.2以培养音乐综合能力为目标

儿童钢琴启蒙课程应强调对音乐的全面认知与体验,以培养儿童音乐综合能力为目标,不着眼于机械枯燥的手指技术技能训练。强调从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热情和想象力入手,使儿童逐渐深入学习,培养其音乐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钢琴作为键盘乐器,具有宽广的音域、多变的音色与丰富的和声色彩,钢琴的学习包含了音乐的基本构成要素、基本表现手段及基本特征。相比弦乐、管乐、打击乐等乐器,钢琴对培养儿童音乐的综合能力有着天然的优势。钢琴教育教学应把握、运用好这一优势,打破传统以演奏技能为主的教学目标,通过钢琴音乐作品的学习,将聆听与感知、知识与技能、想象与创作、情感与文化等内容综合起来,促进儿童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3以审美育人为核心

“音乐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音乐艺术内容,按照音乐美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音乐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2]。”钢琴、钢琴音乐、钢琴课程三者也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特征与美育价值,有助于儿童夯实审美基础、丰富审美经验、提升审美表现。但在社会音乐教育中,儿童钢琴启蒙课程存在重技轻文的偏向,枯燥的手指训练磨灭了儿童对美好音乐的热爱与期待。探讨启蒙教学以审美育人为核心,加强审美认知教育、审美情感教育、审美实践教育,是儿童形成良好审美情趣、审美观念以及个性培养的现实需求。

3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顺序性实施路径

综上所述,以遵循儿童音乐能力发展规律为前提,以培养音乐综合能力为目标,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倡导音乐生活化,立足学生已有学习经验,注重阶段性发展,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可打破“上琴就弹、识谱就弹”的传统模式,采用“聆听→律动→念唱→弹奏→认知→创造”的教学顺序。聆听,是学习音乐的第一步。音乐是声音与听觉的艺术,单纯的钢琴手指技巧训练并不能有效促进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唯有多倾听多感受音乐才能帮助儿童开阔音乐视野,加深音乐理解。儿童钢琴启蒙教学坚持“听觉先于符号,感知先于表达”的顺序。这不仅是顺应儿童能力发展规律,也是遵循音乐学习基本规律的体现。具体来说,儿童在学习弹奏钢琴乐曲之前,第一步是先聆听。聆听的内容可以是教师的示范弹奏,也可以选择教材自带的伴奏音乐(如菲伯尔系列教程配备的伴奏音乐)。在聆听中让儿童潜移默化地感知音乐的风格、旋律、节奏、音响等。律动,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或之后,借助身体运动感受和表现音乐。这不仅有助于儿童更加熟悉将要学习的钢琴乐曲的旋律与节奏,还能发展儿童的肢体动作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活动能力,更能在律动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想象、联想、思维、情感的创造性。皮亚杰和布鲁纳也分别强调了感觉运动模式和动作运动表征,如果儿童在早期音乐学习中能够通过身体运动来体验节奏、旋律和曲式,他们到了使用较复杂的符号的音乐学习阶段,学习就会更加顺利。身体节奏帮助儿童对音乐由粗浅的反应进入体会音乐的内涵[3]。律动的基本动作可以是儿童最自然的表现日常生活的动作,如走路、跳跃、抬头、点头、拍手、举臂、弯腰等。也可以是模仿动作,如根据所学钢琴乐曲不同的风格特点产生联想,对生活场景、大自然现象进行模仿,如刷牙、梳头、踢球、小鸟飞、鱼儿游等。教改教法念唱,是识谱、读谱、音高、节奏、念白、歌唱相结合的一种综合形式。如图1所示,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可跟随音乐节奏对歌词、指法进行念诵,加深对钢琴乐曲的内在理解。也可伴着音高,念唱音名,潜移默化地提升音准和学习音乐知识。也可跟随琴声,熟识五线谱,加强旋律感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在提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培养儿童的综合音乐能力,为钢琴的弹奏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儿童音乐的创造能力积累宝贵的前期经验。弹奏,儿童钢琴启蒙阶段须重视钢琴基本弹奏方法的科学训练与科学顺序。基本弹奏方法的教学遵循“非连奏→连奏→跳奏”的顺序。非连奏的弹奏方法是各类触键技巧的基础,是训练指尖、指关节支撑力和感受手臂落、手腕松、肢体协调自如的重要练习。根据发力部位的不同,可先后训练学生上臂、前臂、手腕不同部位发力的弹奏方法。非连音的学习从每一个单音落指开始,应根据儿童五指不同的特点,按照“3指→2指→1指→4指→5指”的顺序训练;连奏是钢琴中歌唱性的弹奏方法,在非连奏的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手指手掌支撑力与控制力后,可开始连奏的学习。为使儿童更好地体会手指的力量转移,可采取二音连奏→三音连奏→四音连奏等逐个递增的顺序学习;跳奏因与非连奏有相似之处,学习时可采取“手臂跳奏→手指跳奏→手腕跳奏”的教学顺序。认知,指对音乐概念、音乐元素的认知和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儿童音乐概念发展的顺序为:音强→音色→速度→节奏→音高→和声。音乐是各个要素相结合的完整现象。在如前所述聆听、律动、念唱、弹奏的音乐经验积累之上,再具体学习音高关系、音区关系、时间关系、强弱关系、音色和演奏法关系。在儿童音乐发展能力较高的情况下,可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方法讲授和声关系、声部关系、层次关系等。总之,儿童对音乐的感悟与理解并不依赖于单纯的钢琴手指技术技巧的训练。应通过聆听与欣赏、知识概念的理解、音乐与文化的渗透来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从而提高音乐的综合能力。创造,儿童钢琴启蒙阶段的创造力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音乐创作,也不等同于传统认知上的钢琴即兴创编能力或音乐创作能力。儿童钢琴启蒙阶段创造力的启发与教学,可以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运用钢琴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对一小段节奏的改编或创编,运用线条、图形等记录钢琴音乐,根据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对音乐标题、曲名进行改编和创造,对简单旋律片段进行移调,对旋律片段做音区的移动并感知高低,依据儿童现有经验改编乐曲的伴奏音型等,其目标是让儿童有意识地表达他们听到的、感受到的、理解了的音乐元素与材料,自由地发挥属于儿童的音乐创造力。

4结语

强调对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顺序性梳理与设计,是为了让儿童真正地“学音乐”,而不仅仅是“学钢琴”;真正地“理解音乐”,而不仅仅是“掌握技能”;是巧妙地用儿童易接受的方式方法将音乐中抽象的音乐符号、音乐概念,用形象化的肢体动作和具象化的手指弹奏表现出来,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在钢琴学习中促进儿童对音乐的理解与认知。做到钢琴教学的游戏化、综合化、多元化,让儿童通过学习钢琴来感知音乐、表达音乐、创造音乐,并提高音乐基础能力、提升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洪帅.顺序性音乐教学的理论缘起与实践反思[J].人民音乐,2021(4):34-38.

[2]郭峥,周奕含.高效美育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9:113.

第3篇:儿童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儿童音乐剧;幼儿园教育;音乐创作;创新能力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音乐剧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在将儿童音乐剧引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以后,幼儿参与学习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使得幼儿可以接受音乐艺术的熏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在儿童音乐剧方面发展起步比较晚,同时儿童音乐剧在学前教育阶段中的应用经验也存在较多不足。这种情况也使得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应用儿童音乐剧模式的时候,整体教育活动表现出了一定的僵硬情况,不利于充分发挥儿童音乐剧的价值,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索。下面也主要以此为切入点,谈一谈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显著的应用意义,可以较好强化幼儿园教学的综合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幼儿群体的身心健康成长。这里也从多个方面探索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社交合作能力

对幼儿来说,相互交流可以较好提高他们的情感互动水平,同时也可以促使幼儿跟其他同伴进行交流,提高幼儿的社交合作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儿童音乐剧是一个集体节目,要求多个幼儿共同参与其中,并结合自己在音乐剧中的角色进行各类演出[1]。比如在儿童音乐剧《三只小猪》当中,三只小猪使用不同材料建设了房子。幼儿在表演不同小猪的时候,需要结合不同小猪的具体行为与特点,选择合适的表演方式,同时还要跟其他幼儿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跟大野狼对抗。通过这部儿童音乐剧,幼儿就可以充分认识到集体智慧的价值,以及如何跟其他人进行合作。

(二)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创造性能力

儿童音乐剧也可以较好提高幼儿的创造性能力,使得幼儿自身天马行空的想法可以在音乐剧中得到较好的展现。事实上,很多儿童音乐剧都是比较开放的,并没有绝对限制幼儿的表现。幼儿在音乐剧中不仅仅可以感知音乐剧本身蕴含的内容,同时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思考音乐剧表现出来的问题,实现音乐剧表演活动的创新。对教师来说,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到音乐剧的这类教育功能,那么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儿童音乐剧《小鱼的梦》教学过程中,本身小鱼在大海中寻找妈妈的过程并不详细。但是很多幼儿都认为小鱼寻找妈妈的过程肯定充满艰难,因此教师就可以结合幼儿的想法和生活经验,进行音乐剧的创编,设计一些搏斗鲨鱼、抵抗暴风雨等各类剧情。通过这种方式,幼儿的创造思维就可以在音乐剧表演过程中得到较好的展现,切实提高了音乐剧的表演效果。

(三)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

儿童音乐剧也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素养,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本身就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时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在这个阶段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相较于其他教育阶段来说,学前教育阶段针对幼儿性格品质进行教育要比知识教育更加重要。儿童音乐剧在教学活动中的全面应用,也可以面向幼儿传播正能量,促使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事实上,很多儿童音乐剧都富有教育意义[2]。比如在儿童音乐剧《白雪公主》当中,白雪公主一个人唱歌、跳舞等活动都会显得非常无聊。但是她跟七个小矮人在一起以后,七个小矮人帮助白雪公主最终获得了幸福。通过这个儿童音乐剧,就可以让孩子知道在生活中应该跟其他人合作,同时还要顾及其他人的感受,最终形成主动跟其他人进行合作、交往的良好品质。

(四)有利于改变幼儿园教学格局

儿童音乐剧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也可以较好改变幼儿园教学格局。一方面,儿童音乐剧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使得幼儿可以沉浸在音乐剧的情境环境中,潜移默化的获得各类教育知识。对教师来说,积极引入儿童音乐剧也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使用儿童音乐剧也能够较好优化教学氛围,使得幼儿在快乐的环境接受教育内容,同时也可以通过幼儿在儿童音乐剧中的体验,将其内化到自身行为和思想认知等方面。另一方面,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可以较好转变幼儿教师的教学理念[3]。即当前部分幼儿教师没有真正明确幼儿品质教育和价值教育的重要性,过于重视知识传输,导致教学活动可能会损伤幼儿的身心健康。但是在全面引入儿童音乐剧模式以后,教师就可以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并充分感知儿童音乐剧的价值,最终也就可以带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优化与创新。

二、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普及程度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知道,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学中具有非常显著的应用价值,可以取得较为突出的教育效果,同时也能够促使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很多幼儿园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儿童音乐剧在学前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应用意义,同时也将其引入到了教学活动中,使得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普及程度非常高。在引入儿童音乐剧元素以后,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也显著提升,可以主动探索教育内容,最终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在组织开展儿童音乐剧活动以后,他们对学前教育任务与目标的认知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使得学前教育活动可以在后续时间里得到较好的开展。

(二)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虽然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目前也存在较多问题,使得教育活动无法取得预计的教学成效,具体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部分教师并没有充分明确儿童音乐剧的价值。一些教师认为儿童音乐剧就是给幼儿提供娱乐玩耍的方式,因此在制定儿童音乐剧教育活动方案的时候处于被动的态势,很难充分发挥儿童音乐剧的价值与作用。第二,儿童音乐剧教育模式中各个幼儿的参与水平不足[4]。部分教师在应用儿童音乐剧教育模式的时候,没有充分关注幼儿对儿童音乐剧的想法与认知内容,导致幼儿只是被动参与到儿童音乐剧教育模式中,很难凸显幼儿的创新意识,最终导致音乐剧很难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第三,儿童音乐剧表现比较单一。即部分教师在使用儿童音乐剧模式的时候,过于依赖一些现成的音乐剧,同时也没有搜集多样化音乐剧,导致音乐剧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儿童音乐剧就很难真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甚至导致部分幼儿对儿童音乐剧产生了心理抵触。第四,儿童音乐剧的合作创新教育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展现。即部分教师在开展儿童音乐剧活动的时候,没有有效引导幼儿进行积极交流,使得儿童音乐剧的内部活力存在显著不足。这也使得幼儿的合作创新意识很难得到较好的展现,不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策略

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因此各个幼儿园应该充分重视儿童音乐剧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结合幼儿园教育实践经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使得儿童音乐剧可以发挥较好的作用。

(一)充分明确儿童音乐剧的价值

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不仅仅能够通过幼儿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进行教育,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情感诉求,激发他们对音乐艺术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综合音乐素养。除此之外,基于儿童音乐剧的教育活动也可以更好贯彻寓教于乐的相关理念,使得幼儿可以全身心沉浸在教学情境中,体验儿童音乐剧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因此各个幼儿园应该在平时的时候,积极针对内部教师展开儿童音乐剧价值的相关教研活动,使得内部教师可以较好认识到儿童音乐剧的重要作用,转变自身对儿童音乐剧的认知水平。在具体开展教研活动的时候,组织者可以通过真实案例以及案例数据,直观展示儿童音乐剧的教育作用,使得儿童音乐剧的价值可以得到较好的凸显。与此同时,幼儿园也可以考虑在后续时间里构建儿童音乐剧的相关制度。即直接将儿童音乐剧纳入到教学任务中,并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这样以后,幼儿园教师对儿童音乐剧的认知水平就可以显著提升,更好发挥儿童音乐剧的价值。

(二)引导幼儿主动进行音乐剧创作

教师在应用儿童音乐剧的时候,也应该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音乐剧创作过程中,提高幼儿在音乐剧创作活动中的综合体验水平。事实上,大部分幼儿都有创作欲望,同时他们的想象力也比较丰富。如果能够让幼儿参与到音乐剧创作活动中,不仅可以使得音乐剧更加契合幼儿的思想,同时也能够提高幼儿在儿童音乐剧表演过程中的自信心,更容易取得儿童音乐剧表演的成功。但需要注意的是,幼儿进行音乐剧创作活动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因此这种方式不适合在小班幼儿群体中开展,最好在中班和大班幼儿群体中进行。在具体开展自主创编活动的时候,幼儿园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并弱化自身的教师形象,使得幼儿可以依托于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开展儿童音乐剧的创编活动。但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层次有限,因此很难独立完成音乐剧的创编。因此教师也可以充当合作者的方式,引导幼儿设计独白,并共同探讨音乐剧的细节调整内容。这样以后,幼儿就可以在儿童音乐剧活动中具有更强的自由度,进一步提高基于儿童音乐剧的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

(三)提高儿童音乐剧的多样化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也应该切实提高儿童音乐剧的多样化。一方面,多样化的儿童音乐剧可以带来不同方向的教育作用,使得儿童音乐剧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效。另一方面,多样化的儿童音乐剧也可以较好提高幼儿群体对音乐剧的兴趣水平,通过新颖的音乐剧内容不断吸引幼儿群体的注意力,使得基于儿童音乐剧的教育活动可以在较长时间内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也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时候,针对幼儿群体积极开展兴趣调查,明确班级内各个幼儿对音乐剧的兴趣点[5]。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发现幼儿群体对很多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内容具有较好兴趣。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些故事进行加工,给音乐剧创作活动提供较好的素材。在音乐剧表演方式方面,教师也可以融入多样化元素。即教师可以考虑引入“故事接龙”等具有即兴创编特点的音乐剧模式,使得幼儿可以结合自己的想法延续故事,优化音乐剧的内在氛围,使得各个幼儿可以在儿童音乐剧中表现得更加自由。

(四)强化幼儿的合作创新能力

在较多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幼儿都成为音乐教学的“复制板”。即部分教师认为幼儿的音乐才能不高,只需要按照自己传输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即可。这种情况也使得幼儿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被动参与态势,很难发挥他们在音乐艺术方面的积极探索性,在儿童音乐剧方面也不例外。事实上,虽然幼儿音乐才能不高,但是不同幼儿擅长的音乐元素也存在一定差异,如果能够充分引导幼儿在音乐剧中展开全面合作,就可以显著提高音乐剧教学效果。比如在儿童音乐剧《螃蟹舞》中,教师就可以在结合幼儿性格特点、音乐艺术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将幼儿分为演奏组、舞蹈组和歌唱组三个组群,使得不同幼儿可以结合组内任务进行音乐剧的表演。这样以后,幼儿表演儿童音乐剧的难度就可以显著降低,同时也可以显著提高幼儿在儿童音乐剧表演过程中的合作水平,提高幼儿群体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在其他儿童音乐剧的表演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多尝试使用分组合作的方式,使得幼儿尽快学会合作交流,通过音乐剧模式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道德品质。

四、结语

综合来看,儿童音乐剧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具有较为突出的应用意义,可以显著提高幼儿的社交合作能力、创造性能力、品质素养等,同时也可以带动幼儿园教育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因此幼儿园应该充分重视儿童音乐剧教育价值,同时还要在平时开展教育活动的时候积极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音乐剧创编活动中,使得幼儿的创新思想与意识可以得到较好的释放。对幼儿园来说,也应该结合幼儿群体的实际需求,适当提高儿童音乐剧的多样化,使得幼儿在儿童音乐剧中可以获得较好的体验。这样以后,儿童音乐剧就可以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得到较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鹤.儿童音乐剧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戏剧之家,2021(8):59-60,150.

[2]伏魏魏.游戏精神在幼儿园音乐剧教学中的渗透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20(5):61.

[3]申家锋.学前音乐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以儿童音乐剧为研究对象[J].现代盐化工,2019(4):155-156.

[4]杨铭.利用音乐剧提高幼儿表现力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9(9):63-64.

第4篇:儿童音乐教学范文

关键词:音乐读写能力;柯达伊;6-12岁

一、发展儿童音乐读写能力的意义

美好的音乐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陶冶人类情操的最好方式之一。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2011版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学生不仅要掌握演唱和演奏的初步技能,还要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学会识谱和记谱,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运用乐谱。乐谱是音乐教与学的重要工具,随着学生音乐学习程度的加深,如果他没有读谱的能力,他将很难继续学习。特别是当学生离开学校后,走向社会,他将很难再自我学习,融入到社会音乐生活中。乐谱是记录和表达音乐思想的工具,掌握了识谱能力才能更准确地理解音乐当中包含的思想情感。乐谱也是培养、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媒介,无论学生喜欢歌唱、演奏,或是欣赏、创作,他们想去更好的发展自己的兴趣,就必须要通过乐谱这个媒介。读谱和记谱,能够让学生积累更多的音乐经验。因此,音乐读写能力是中小学生非常重要的音乐基本技能,儿童掌握了识谱和记谱技能,能够接触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同时,能够深化音乐体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让儿童能够掌握自我学习、自我创作的能力,达到儿童热爱音乐的目的,是为儿童终生学习奠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我国6-12岁儿童音乐读写能力现状分析

从我国1923年颁布的中国音乐教育第一部较为完善的音乐课程纲要--《小学音乐课程纲要》,到1932年颁布的《部颁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一直到2011版《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我国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经历了10次改革,每次制定的课程标准或者教学大纲中,都对识谱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1932年颁布的《部颁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的识谱教学内容要求为:“乐谱的认识(限于谱表、音符、休止符、调号、音阶、音程及普通应用的强、弱、快、慢、省略等的各种记号的认识)”。由听唱向视唱转化。曲谱用五线谱,非万不得已,不用简谱。可采用“固定唱名法”,但因师资缺乏的缘故,仍可用“非固定唱名法”4。1979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中对识谱教学的要求是“小学一至四年级学习简谱为主,五年级根据条件学习五线谱。教唱歌谱是应用视唱法,低年级可用听唱法过渡”5。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6-12岁儿童的音乐读写能力令人堪忧。学生读谱能力普遍较弱,大多数学生基本不具备记谱能力。

(一)师资条件限制

1.城乡差异我国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并没有配备音乐专业毕业的音乐教师,很多都是其他课程老师兼任音乐课教师。因为能力所限,教师本身也不识谱,根本无法开展音乐读写教学,大多数都是通过播放音乐让学会听着学会音乐。城市相对情况要好些,大多数学校配备专业的音乐教师,但有些学校只有一个音乐教师,班级数众多,专业的音乐老师只能教高段学生,低、中段学生还是由其他老师兼任,因此这些学校的音乐读写教学也不容乐观,也处于基本不识谱状态。好在城市里学生课外的学习机会较多,很多学生在课外学习乐器或歌唱,使得识谱能力有所加强。即使在师资条件较好的学校,也会由于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影响,而让学生的音乐读写能力产生很大的差异。2.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的影响(1)教学方法过于呆板,磨灭了学生的兴趣大多数老师都是以教师弹琴、学生跟唱来学习识谱的方式开展教学,并未在识谱教学的方法上下太多功夫。因此,导致教学方式呆板,学生乏味无趣,渐渐丧失学习兴趣。(2)单纯将音乐读写教学孤立,脱离开其他教学内容有些教师十分重视音乐读写教学,将音乐读写教学当做一项枯燥的知识和技能来训练,并未和其他丰富的音乐活动结合在一起,致使学生像学习文化课一样学习音乐读写知识,并不能从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和乐趣。这样做反而让学生学习兴趣淡漠,能力也得不到好的提升。

(二)现代音乐传播方式对音乐读写教学的影响

音乐的传播方式,历经了口头传播--乐谱传播--广播传播--电子传播及网络传播几个阶段。传播方式越来越倾向于以直观、便捷的方式呈现。特别是现在的网络媒介,速度传输之快,覆盖面之广,使所有人都能够通过视听相结合的方式欣赏到丰富的音乐。即使不识谱,也能通过视听来学习歌曲,学生更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从而削弱了对音乐读写能力提升的需求。针对这些现状,我们急需一种教学方法来推动音乐读写能力教学,柯达伊教学法在儿童音乐读写能力的培养上有其独到之处,且成效显著。下文,将从柯达伊的音乐读写能力培养理念和该教学法在儿童音乐读写能力培养上的应用两方面进行介绍。

三、“从声音到符号”--柯达伊的音乐读写能力培养理念

柯达伊十分重视儿童读写能力的培养,他认为音乐的读写是基本的知识技能,可以帮助儿童去更好地理解音乐,接触更多的优秀作品。学校应该让每个儿童掌握音乐读写能力,让每个人都具有通往音乐领域的钥匙。他建立了系统的音乐读写、听觉、视唱训练,并编写了大量视唱读谱教材用于训练。他的音乐读写能力培养理念主要如下:

(一)从声音到符号,从实践到理论

乐谱的读写学习不是为了学谱而学谱,单纯机械式的把学谱做为单一目标,把读谱变成枯燥、乏味的操练来进行教学,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柯达伊强调音乐读写的教学过程要基于听觉的感受和歌唱,建议首先感受曲调、音程、和弦等,再提出音乐要素的现象和理论概念。用语言讲解音阶的音程关系是枯燥的理论,而通过唱、听再和概念联系起来,可以促进理解和听觉能力的发展”6。音乐读写应该是先实践,先进行听力培养,再去认识音乐符号,学习抽象理论。音乐是听觉艺术而不是视觉艺术,听觉经验先于读谱经验,将极其有助于儿童视唱技能的发展。

(二)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内容,从易到难

柯达伊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是,在教学上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从儿童的实际程度与能力水平出发,进行教学安排。教学将需要学习的内容拆散成儿童能力范围内的部分,不集中地让学生面对大量困难,使儿童有足够的能力去掌握,进而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音乐的热爱。他将五线谱教学拆分成节奏谱和字母谱教学,先分开掌握节奏和音高这音乐两大要素,等到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后再使用五线谱读谱。柯达伊的这番苦心很好的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

(三)以首调唱名法做为教学的重要手段

首调唱名法最初在英国使用,为英国的合唱做出了重要贡献。首调唱名法中,调式音级有着固定不变的唱名,唱名表明了每个音级在调式中的功能和作用。固定的唱名使每个音级位置相对固定下来,更易于调式感的确立以及调式各音级关系的感知。柯达伊采用首调唱名法作为他的教学体系的重要手段。

(四)丰富而科学的教材是儿童读写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柯达伊为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编写了大量的、具有高艺术水准的视唱读谱教材,这也是柯达伊教育体系的突出特点之一。体现了他对儿童听觉能力、视唱能力和音乐读写能力的重视。这些教材选材丰富,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循序渐进,成为儿童音乐读写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

四、柯达伊教学方法在6-12岁儿童音乐读写能力培养上的应用

柯达伊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自己的教育思想服务,在音乐读写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柯达伊非常谨慎的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方法。

(一)从首调唱名法到固定唱名法

首调唱名法在柯达伊教育体系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叙述。但在掌握了首调唱名法之后,需学习固定唱名法,因为器乐学习以及无调性作品的学习,需使用固定唱名法。柯达伊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将五线谱的节奏和旋律音高拆分开,用节奏读法和字母谱来进行节奏和音高训练,在熟练掌握了节奏和音与音之间的音高关系后,再使用首调唱名法视唱完整的五线谱,最后学习固定唱名法。这种从易到难,逐步递进的方式,让初学者能够更加顺利的掌握节奏和音准,建立调式感,最终掌握掌握固定唱名法。节奏是音乐的基石,旋律的骨架。柯达伊教学法以节奏教学导入音乐的读写。柯达伊教学中采用法国艾米里-约瑟夫•契夫的“节奏读音体系”进行节奏训练,各种时值的节奏都有一个相对应的读法,比如:切分节奏“”读作“titati”,十六分音符“”读作“tiritiri”,这种节奏读法使节奏具有可读性,节奏时值符号化,经过反复训练,使节奏读音、与节奏符号和相对应的时值之间建立稳定的联系,形成节奏记忆,有助于儿童准确有效地掌握节奏。字母谱的使用对于初学者读谱起到了过渡和辅助作用。字母谱使用各个音级唱名的辅音开头,一看到字母就知道所要唱的音名,让初学阶段儿童在未熟悉五线谱的各音级名称之前,能先练习各个音级之间的音高。这种结合节奏的字母谱,让儿童对所要演唱的音名和节奏一目了然,便于学生掌握音准和节奏,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为后面完整的五线谱读谱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手势在音乐读写教学中的应用

手势教学是柯达伊教学法的一大特色,使用手势进行教学有许多优点,比如:1.使抽象的音高概念形象化。利用手势教学主要是形象的帮助儿童理解首调唱名体系中各个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通过手势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使儿童从视觉上感知各音之间的空间距离,理解音高的概念。2.使师生之间更具有默契,互动更好。在手势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教师随时变化的手势进行歌唱,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也要对学生的歌唱及时进行反馈,是否准确,并用表情或手势进行暗示。这种互动性的教学,让课堂更具趣味性,师生间的情感与默契度也会随之提高。手势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对儿童的音乐能力提高有所帮助:1.培养儿童的内心听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手势表示出一个个乐句,儿童根据手势唱出音高。或者在课堂上教师打出学生已经掌握的熟悉的曲子,让学生来说出曲子的名称。这些方法都对培养儿童的内心听觉能力有所帮助。2.使用手势进行二声部训练,提高学生的多声部歌唱能力教师可以用双手手势表示两个声部不同的音高,进行二声部训练。可以是音程练习,也可以是二声部旋律练习。使用手势进行二声部训练时不需要看谱,不需要听钢琴,更有利于儿童演唱时互相倾听另一个声部的声音,达到声部间的和谐。3.利用手势进行转调练习,培养学生利用手势进行转调练习,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到转调后的音高关系。

(三)音乐书写、听写能力的培养

柯达伊重视儿童的读谱能力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儿童的音乐书写、听写能力。从6、7岁就开始做听写练习,弹奏或哼唱学生熟悉的短小的乐句,让孩子用音名记下来,只记音名。随着音符数量的增长,再加入节奏听写。节奏和旋律音高练习要分开训练很长时间,等到具有一定能力后,再将旋律和节奏同时记下。每节课都会包含一些书写训练。音乐书写、听写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乐谱,并为音乐创作打下基础。

结语

第5篇:儿童音乐教学范文

一、精选授课内容

福利院教师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意识到特殊儿童与其他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不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优化。首先,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应该选择高质量的授课内容,让特殊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喜欢音乐,更加热爱学习和生活。教师还应该让特殊儿童正确认识自己,让特殊儿童知道每一个人在世界上存在都是有价值的,让他们思考自己与周围社会之间的关系,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对生活充满积极向上的态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他们学习和演唱一些比较有趣的特殊儿童歌曲,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红公鸡》《种太阳》《谁最有礼貌》《丁丁是个小画家》这些既能够培养特殊儿童音乐素养又能够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教育的歌曲。教师选择歌曲时,应该注意把控歌曲的学习和播放顺序,遵循由简到难的教育顺序,将歌曲中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给特殊儿童,另外,可以将歌曲中的具体内容与特殊儿童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让其真正融入歌曲的主人公角色中,感受歌曲的魅力,从而对歌曲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可以选用舒缓的音乐,安抚特殊儿童情绪,让他们能够受到音乐的影响,将正能量传递到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应通过优美的音乐对特殊儿童的思想语言和行为进行疏导,让特殊儿童对生活和学习充满自信。另外,教师在选择歌曲时,还应该注重歌曲的内容形式以及歌曲所表达出来的教育意义,除要选择特殊儿童喜欢的曲调之外,还应该对歌词进行分析,通过歌词对特殊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对其心理进行正确的疏导。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特殊儿童应该采用全新的教育模式,可以让这些特殊儿童尝试在课堂上演唱这些歌曲。特殊儿童在最开始演唱的时候可能存在不够自信的情况,教师应该及时给予特殊儿童表扬和鼓励。另外,教师也可以动员其他特殊儿童通过鼓掌的方式给予这位特殊儿童鼓励,让其能够大胆地挑战自己、尝试自己。有了第一次的尝试之后,后续的音乐教学会更加顺利地开展。除了让单个特殊儿童进行歌曲演唱,教师还可以让班里的所有特殊儿童一起演唱儿童歌曲。在演唱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观察班里每一位特殊儿童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某位特殊儿童在演唱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应该及时与这些特殊儿童进行心理沟通,找出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帮助特殊儿童一起针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从而让他们后续能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中,和其他特殊儿童一起开心快乐地进行音乐学习,并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心理,提高心理素质。

二、增强特殊儿童认同感

教师在对特殊儿童进行收留和养育的过程中,应重视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采用音乐教育的模式,解决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对音乐的内容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还应该重视音乐表演,丰富音乐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让特殊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表演中,在音乐表演中获得一定的乐趣。同时,教师在组织音乐表演时,除要注重营造出欢乐的气氛之外,还应该让特殊儿童能够在这一环节中真正表现自己,在课堂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增加特殊儿童的自信。活动可以增加舞台展示的环节,鼓励特殊儿童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特殊儿童勇于尝试自己进行表演之后,教师应该让现场的所有人及时对其进行鼓励,通过鼓掌的方式告诉特殊儿童,他真的做得非常棒。这种方式能够给特殊儿童带来更大的信心,也符合开展音乐心理教育的目标。另外,教师还应该意识到特殊儿童之间存在差异,在与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和特殊儿童保持尊重的相处方式。特殊儿童年龄较小,但是也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希望在日常的学习和交流中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教师在开展音乐教育时,不能对所有特殊儿童都采取同样的教育模式,应该根据具体特殊儿童的思想和学习特征,为其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教师应该重视心灵之间的沟通,帮助特殊儿童找出内心深处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只有解决问题,才能让特殊儿童融入集体,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在进行心灵沟通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将自己和特殊儿童放在同一位置。考虑到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师必须给予特殊儿童足够的尊重,可以跟特殊儿童聊一些生活中有趣的事情,慢慢打开特殊儿童的心理障碍。教师应仔细了解特殊儿童的兴趣,例如,某个特殊儿童喜欢某种玩具,教师可以跟他说:“如果你这堂课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完成老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老师会奖励你最喜欢的玩具。”特殊儿童听到自己能得到喜欢的玩具,大都会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执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必须讲求诚信,如果这一特殊儿童真正达到了教师要求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及时履行自己的承诺,将玩具送给他。教师还可以和其他性格比较外向的特殊儿童进行沟通,让这些性格外向的特殊儿童帮助性格内向的特殊儿童,这种方式能够让后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愿意敞开心扉与其他儿童进行交流和沟通,比如,教师可以让多个特殊儿童一起进行玩耍或者一起吃饭回教室,这种相处模式能够给特殊儿童带来更大的温暖。另外,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作用,利用有趣的乐器,陶冶特殊儿童的情操和心理,让特殊儿童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逐渐喜欢音乐,性格也逐渐变开朗,从而更加积极地面对后续的学习和生活。

三、创设音乐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