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法治思维治理范文

法治思维治理全文(5篇)

法治思维治理

第1篇:法治思维治理范文

关键词:后真相时期;法治思维;高校;舆情治理

高校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较快,后真相时代舆情传播的负面影响始终存在,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网络舆论散发虚假信息,或对社会热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造成网络群体理解差异,进而形成谣言,欺骗网民,误导舆论。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对网络舆情治理的法治化建设必不可少,从法治建设方面看,当前网络舆情发展中网络舆情的法治环境欠缺、现有的法律法规比较空泛、法律救助机制不畅通。有些高校在治理网络舆情问题时缺乏法治意识,没有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建设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致使网络舆情引导的规范性不足,而在舆情治理中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章为依据,网络舆情工作的管理较为混乱,难以应对后真相时期网络舆情快速发酵后产生的不良后果。要想做好对网络舆情的治理,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配套的法治建设,从法治层面构建起网络舆情发展的有利环境,才能积极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1]鉴于此,笔者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后真相时期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法治思维概述

(一)后真相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后真相时代”下,网络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在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使之为高校所用,促进高校网络生态传播的良性发展。[2]总的来说,后真相时期,在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中并不强调信息准确与否的重要性,当真相被操纵、利用,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立场和情绪渐渐取代了真相,其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成见在前、事实在后。后真相时期,网络舆情事件中事实真相在主观之后,人们尚未了解事实就对网络事件有了固定不变的看法。二是情绪在前、客观在后。网络舆情在后真相时代,个体感情和情绪在客观事件之前,不以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前提,而是过多地受主观情绪的影响,民众情绪极易被调动,有些网友的偏激和情绪化,激化着网络事件的发展。三是话语在前、真相在后。后真相时期的“真相”存在滞后性,在网络事件发展初期的网络话语权在前,而事情的真相在网络话语权之后,这样本末倒置,加速了网络舆情的恶性发展。四是态度在前、认知在后。后真相时期的情感与成见消解事实,致使人们对网络舆情中个体的主观评价和看法被放大,对网络事件的基本认知被弱化,真假信息互为渗透,舆论假象频发,加大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二)后真相时期应用法治思维的重要性

后真相时期,法治思维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应用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思维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依法治校的水平,加强法治思维的应用无形中可以加强依法治校水平。二是有利于高校制度体系建设。法治思维应用贯穿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全过程,其中,依法治校的实现有赖于制度体系的构建,相应规章制度的完善,可以从制度层面保障法治思维有章可循,进一步完善高校制度体系建设。三是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环境。网络上的信息具有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特点,网络舆情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可以通过法治思维建立法治保障,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环境,用法律保障限制公共权力,引导网络舆情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二、法治思维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法治环境欠缺

后真相时期的网络舆情有新的特点,网络舆论容易被操纵,在涉及学校重大事件报道时,通过对事件进行包装并刻意解读,用情绪感染代替事实真相,网络舆论观点片面。新媒体裂变式传播态势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更新、传授跟不上微博传播的速度,高校舆情治理中缺乏法治思维的应用,通过网络发声应对网络舆情的效果甚微,难以平息舆情事件给高校舆论带来的非理性情绪。[3]究其原因,主要是两大因素造成的,一方面高校领导对法治思维应用的忽视。目前,高校领导层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忽视了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忽视网络带来的冲击、挑战,缺乏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和危机感,网络舆情中不能用法治思维发现工作的盲点、弱点和问题,对学生法治思维意识的培养存在不足。另一方面,高校学生自身忽视了法治思维的应用。高校学生面对后真相时期网络舆论场上剑走偏锋的情绪化表达,自身缺乏理性思考,不能较好用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思考网络舆情,对一些过激的误导学生的言论,学生由于法治思维的不足难以自己判断,导致网络舆论参与中具有较大的被动性。

(二)现有的法律法规比较空泛

高校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较快,后真相时代舆情传播的负面影响始终存在。当前网络舆情发展中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在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中,对网络舆情治理的立法和执法环节尚未引起重视,治理网络舆情问题时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网络舆情引导的规范性不足,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章为依据,使得网络舆情工作的管理较为混乱;而网络舆情法制建设的不足,致使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缺乏必要的法制建设宏观环境,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细则及配套的法律建设也较为滞后。[4]比如,纲领性的法律法规中有些条文比较抽象,只能在普通的范围内进行大方向的规划,网络舆情在高校中治理的细化方案尚未完善,迫切需要操作性强的规范助力高校法治建设。

(三)法律救助机制不畅通

后真相时期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发展较快,为了迎合“后真相时代”的受众情绪,后真相时期多元的舆论主体、表演式的表达内容,让“真相”和“假象”相互渗透,网民容易在情绪化的自主表达中迷失自我。[5]高校在网络信息监管执法过程中,目前缺乏畅通有效的救济机制,法律救助机制不畅通,容易使学生的自身权利受到危害,网上言论自由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也难以维权。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虽然也或多或少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对一些网站或公众账号、个人账号进行删帖、封号、禁言或屏蔽,可是这些措施却因定性不清、程序繁杂不明、法律救济机制不健全,造成有些侵权的“帖子”没有及时删除,有的正当表达的“帖子”却被人为屏蔽,容易使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如何加强对高校网络行为的监管现已成为难点问题。

三、法治思维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法治环境建设

法治思维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应用,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是关键,应从法治环境方面营造和提升高校法治氛围和环境,将后真相时期情绪化、主观化的表达纳入观点事实的陈述之中,实现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在具体做法上,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高校领导层要重视法治思维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应用。对高校领导而言,要密切结合法治思维治理网络舆情,深入挖掘法治思维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作用,做好学生法治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法治思维的培养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网络舆情治理的法治思维离不开常规教育的熏陶,在高校法治常规教育中,可以通过学习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基本法的意识。同时,学生也要学习民法、刑法、行政法以及诉讼法等部门法的知识,明确我国的法律体系和内容。其次,高校除了开设基本的法律通识课外,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法律学习活动和宣传教育,积极拓展第二课堂,通过课外法律实践,切实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再次,还可以通过主题APP和相关平台专题宣传,营造法治氛围,强化学生对网络舆情的正确认识,强调客观事实依据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正确看待当前的网络舆论生态。二是高校学生自身要加强法治思维的意识。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其自身的信息甄别能力,理性判断能力,要不断增强和提高,唯有提高学生自身对网络舆论的判断能力,使之能够客观、理智地看待网络舆情,才不至于被网络舆论的情绪煽动,避免间接助力负面舆论的滋生。学生自身通过加强法律相关知识的学习,自主识别和判断网络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做好自我信息的“把关人”,才能从源头上正确选择信息、理解信息、反映信息,理性传播网络舆论信息,客观发表言论。[6]如积极参加学习组织的法律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践强化法治素养,通过自身遵纪守法,理性应对网络舆情。

(二)建立健全法治基础

在后真相时期,当“情感”聚合为一种舆论导向,网络舆情随之形成。学生群体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话语权的平等化、表达渠道的多样化、媒体使用的高黏度大大增加了学生群体的表达欲。建立健全法治基础,才能实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理论支撑。[7]在具体做法上,第一,高校需完善本校舆情治理相关制度规定。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既要联系本校实际情况,又要结合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不能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更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悖。在规章制度制定时必须遵守公开性、合法性、合理性原则,规章制度应当具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或废除。另外,要严格实施过程,实施中加强民主监督,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第二,要建立公正、合法的程序体系,增强程序合法性。程序正当、合法是结果正当、合法的保证,没有程序正当,结果的合法性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把程序正当贯穿始终。这也要求高校要主动向学生公开学校的规章制度,并对关系学生重要权益的规定进行着重强调,同时告知学生自己的申辩权利和具体实施的方式、日期等内容。如学生遭受不公平和安全威胁方面的舆情,应首先视作法律问题来考量;造成一定损害后果的,应以国家赔偿制度为基础,加大对受害者的赔偿力度;积极关注执法和信息披露过程中对教育舆情事件当事人隐私的保护,以免造成心理上的二次伤害。

(三)推进法律救助服务

后真相时代“以情绪带节奏”“以情绪带流量”现象较多,给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带来了难度。权益救济是保证学生权利的重要一环,法治思维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应用,通过健全学生权益救济,推进法律救助服务,完善教师、学生申诉的规则与程序,可以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8]在具体做法上,可采取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如电子邮件、传真、官方网站申请通道等的形式;在线救济机制建设的形式,可考虑将在线争议解决机制引入到网络权利救济领域,以便及时、有效、便捷地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问题。另外也可以设立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或者帮助。

四、结语

第2篇:法治思维治理范文

关键词:后真相时期;法治思维;高校;舆情治理

高校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较快,后真相时代舆情传播的负面影响始终存在,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网络舆论散发虚假信息,或对社会热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造成网络群体理解差异,进而形成谣言,欺骗网民,误导舆论。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对网络舆情治理的法治化建设必不可少,从法治建设方面看,当前网络舆情发展中网络舆情的法治环境欠缺、现有的法律法规比较空泛、法律救助机制不畅通。有些高校在治理网络舆情问题时缺乏法治意识,没有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建设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致使网络舆情引导的规范性不足,而在舆情治理中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章为依据,网络舆情工作的管理较为混乱,难以应对后真相时期网络舆情快速发酵后产生的不良后果。要想做好对网络舆情的治理,高校必须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配套的法治建设,从法治层面构建起网络舆情发展的有利环境,才能积极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1]鉴于此,笔者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后真相时期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法治思维概述

(一)后真相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后真相时代”下,网络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在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和引导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属性,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舆情的引导,使之为高校所用,促进高校网络生态传播的良性发展。[2]总的来说,后真相时期,在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中并不强调信息准确与否的重要性,当真相被操纵、利用,人们不再相信真相,只相信感觉,立场和情绪渐渐取代了真相,其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成见在前、事实在后。后真相时期,网络舆情事件中事实真相在主观之后,人们尚未了解事实就对网络事件有了固定不变的看法。二是情绪在前、客观在后。网络舆情在后真相时代,个体感情和情绪在客观事件之前,不以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前提,而是过多地受主观情绪的影响,民众情绪极易被调动,有些网友的偏激和情绪化,激化着网络事件的发展。三是话语在前、真相在后。后真相时期的“真相”存在滞后性,在网络事件发展初期的网络话语权在前,而事情的真相在网络话语权之后,这样本末倒置,加速了网络舆情的恶性发展。四是态度在前、认知在后。后真相时期的情感与成见消解事实,致使人们对网络舆情中个体的主观评价和看法被放大,对网络事件的基本认知被弱化,真假信息互为渗透,舆论假象频发,加大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性。

(二)后真相时期应用法治思维的重要性

后真相时期,法治思维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应用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之一,也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思维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校依法治校的水平,加强法治思维的应用无形中可以加强依法治校水平。二是有利于高校制度体系建设。法治思维应用贯穿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全过程,其中,依法治校的实现有赖于制度体系的构建,相应规章制度的完善,可以从制度层面保障法治思维有章可循,进一步完善高校制度体系建设。三是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环境。网络上的信息具有情绪化和非理性的特点,网络舆情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可以通过法治思维建立法治保障,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环境,用法律保障限制公共权力,引导网络舆情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二、法治思维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舆情的法治环境欠缺

后真相时期的网络舆情有新的特点,网络舆论容易被操纵,在涉及学校重大事件报道时,通过对事件进行包装并刻意解读,用情绪感染代替事实真相,网络舆论观点片面。新媒体裂变式传播态势下,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更新、传授跟不上微博传播的速度,高校舆情治理中缺乏法治思维的应用,通过网络发声应对网络舆情的效果甚微,难以平息舆情事件给高校舆论带来的非理性情绪。[3]究其原因,主要是两大因素造成的,一方面高校领导对法治思维应用的忽视。目前,高校领导层在网络舆情治理中忽视了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忽视网络带来的冲击、挑战,缺乏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和危机感,网络舆情中不能用法治思维发现工作的盲点、弱点和问题,对学生法治思维意识的培养存在不足。另一方面,高校学生自身忽视了法治思维的应用。高校学生面对后真相时期网络舆论场上剑走偏锋的情绪化表达,自身缺乏理性思考,不能较好用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思考网络舆情,对一些过激的误导学生的言论,学生由于法治思维的不足难以自己判断,导致网络舆论参与中具有较大的被动性。

(二)现有的法律法规比较空泛

高校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网络舆情传播速度较快,后真相时代舆情传播的负面影响始终存在。当前网络舆情发展中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校在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中,对网络舆情治理的立法和执法环节尚未引起重视,治理网络舆情问题时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网络舆情引导的规范性不足,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章为依据,使得网络舆情工作的管理较为混乱;而网络舆情法制建设的不足,致使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缺乏必要的法制建设宏观环境,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细则及配套的法律建设也较为滞后。[4]比如,纲领性的法律法规中有些条文比较抽象,只能在普通的范围内进行大方向的规划,网络舆情在高校中治理的细化方案尚未完善,迫切需要操作性强的规范助力高校法治建设。

(三)法律救助机制不畅通

后真相时期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发展较快,为了迎合“后真相时代”的受众情绪,后真相时期多元的舆论主体、表演式的表达内容,让“真相”和“假象”相互渗透,网民容易在情绪化的自主表达中迷失自我。[5]高校在网络信息监管执法过程中,目前缺乏畅通有效的救济机制,法律救助机制不畅通,容易使学生的自身权利受到危害,网上言论自由权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个人隐私权受到侵犯也难以维权。现阶段,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虽然也或多或少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对一些网站或公众账号、个人账号进行删帖、封号、禁言或屏蔽,可是这些措施却因定性不清、程序繁杂不明、法律救济机制不健全,造成有些侵权的“帖子”没有及时删除,有的正当表达的“帖子”却被人为屏蔽,容易使学生的权益受到侵害,如何加强对高校网络行为的监管现已成为难点问题。

三、法治思维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法治环境建设

法治思维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应用,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是关键,应从法治环境方面营造和提升高校法治氛围和环境,将后真相时期情绪化、主观化的表达纳入观点事实的陈述之中,实现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在具体做法上,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高校领导层要重视法治思维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应用。对高校领导而言,要密切结合法治思维治理网络舆情,深入挖掘法治思维在网络舆情治理中的作用,做好学生法治教育和培养,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用法。在具体做法上,首先,法治思维的培养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网络舆情治理的法治思维离不开常规教育的熏陶,在高校法治常规教育中,可以通过学习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基本法的意识。同时,学生也要学习民法、刑法、行政法以及诉讼法等部门法的知识,明确我国的法律体系和内容。其次,高校除了开设基本的法律通识课外,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开展法律学习活动和宣传教育,积极拓展第二课堂,通过课外法律实践,切实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再次,还可以通过主题APP和相关平台专题宣传,营造法治氛围,强化学生对网络舆情的正确认识,强调客观事实依据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正确看待当前的网络舆论生态。二是高校学生自身要加强法治思维的意识。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其自身的信息甄别能力,理性判断能力,要不断增强和提高,唯有提高学生自身对网络舆论的判断能力,使之能够客观、理智地看待网络舆情,才不至于被网络舆论的情绪煽动,避免间接助力负面舆论的滋生。学生自身通过加强法律相关知识的学习,自主识别和判断网络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做好自我信息的“把关人”,才能从源头上正确选择信息、理解信息、反映信息,理性传播网络舆论信息,客观发表言论。[6]如积极参加学习组织的法律实践活动,理论联系实践强化法治素养,通过自身遵纪守法,理性应对网络舆情。

(二)建立健全法治基础

在后真相时期,当“情感”聚合为一种舆论导向,网络舆情随之形成。学生群体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话语权的平等化、表达渠道的多样化、媒体使用的高黏度大大增加了学生群体的表达欲。建立健全法治基础,才能实现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理论支撑。[7]在具体做法上,第一,高校需完善本校舆情治理相关制度规定。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内容既要联系本校实际情况,又要结合网络舆情传播特点和规律,不能超出法律规定的范围,更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悖。在规章制度制定时必须遵守公开性、合法性、合理性原则,规章制度应当具有固定性,不能随意更改或废除。另外,要严格实施过程,实施中加强民主监督,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第二,要建立公正、合法的程序体系,增强程序合法性。程序正当、合法是结果正当、合法的保证,没有程序正当,结果的合法性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高校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把程序正当贯穿始终。这也要求高校要主动向学生公开学校的规章制度,并对关系学生重要权益的规定进行着重强调,同时告知学生自己的申辩权利和具体实施的方式、日期等内容。如学生遭受不公平和安全威胁方面的舆情,应首先视作法律问题来考量;造成一定损害后果的,应以国家赔偿制度为基础,加大对受害者的赔偿力度;积极关注执法和信息披露过程中对教育舆情事件当事人隐私的保护,以免造成心理上的二次伤害。

(三)推进法律救助服务

后真相时代“以情绪带节奏”“以情绪带流量”现象较多,给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带来了难度。权益救济是保证学生权利的重要一环,法治思维在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中的应用,通过健全学生权益救济,推进法律救助服务,完善教师、学生申诉的规则与程序,可以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8]在具体做法上,可采取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如电子邮件、传真、官方网站申请通道等的形式;在线救济机制建设的形式,可考虑将在线争议解决机制引入到网络权利救济领域,以便及时、有效、便捷地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问题。另外也可以设立专门的法律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或者帮助。

四、结语

第3篇:法治思维治理范文

一、科学建池,提高养殖质量

(一)对水环境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水环境包括水温、水深和水质,其中,水温保持在21~28℃,水深5~20cm,这种情况下可大量种植水草。选择水源好,避光,进排水独立、流畅,排污彻底的鱼塘,池四周及池底光滑。鱼塘面积以30~50m2为宜,养殖面积不宜过大,否则不利于鱼的生长。以鳝鱼为例,养殖面积过大会造成鳝鱼生长速度差异过大,产生参差不齐现象。鳝鱼对水质的要求是“肥、活、爽、嫩”,以淡褐色或嫩绿色为宜,池水透明度控制在25~40cm,pH在6.5~7.5,溶解氧保持在4.5mg·L-1以上,气温≤28℃,否则会影响鳝鱼的正常呼吸。鱼塘可大量种植水花生或水葫芦,水生植物不仅可以遮挡阳光、调节水温,还能吸收水体中砷、汞、镉等有害物质,净化水体环境。

(二)对苗种选择的要求

严格选育鱼苗,科学放养。以鳝鱼为例,苗种应选择无病无伤、争逃力强的品种。乌黑或青黑色的鳝鱼长得最慢,黄黑色的长得较慢,黄色、斑点小且不规则的长得一般,而体色深黄且有大而密黑斑点的长得最快。力争做到鱼苗放养前消毒,在阴凉处,避免阳光曝晒,采用3%~5%浓度的食盐浸洗10~15min,时间可视鱼苗体质适当增减,消毒后放入清水中暂养,暂养池水温应和放养池的水温基本相当,两者温差≤3℃。在放养密度常规养殖下,每平方米2000g较为适宜,每天坚持巡池,投喂做到“四定”,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二、发挥合作社优势,辐射带动水产规模养殖

(一)解决后市场销售,促进区域渔业快速发展

确山县水产养殖起步晚,养殖水平低,苗种来源不正规,生产出来的活鱼卖不上价,建议成立渔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渔业合作社实现渔业的规范化养殖,促进确山县渔业生产有序健康发展。

(二)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特点和优势,辐射带

动广大渔民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管理现代化渔业提高合作社与县主管职能部门的紧密联系,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对渔业生产的监督和管理,通过合作社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社员的心声,尽最大努力维护和保障社员的相关利益。针对社员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召开会议,共同商议解决。定期开展讲座和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渔业科技养殖知识,满足广大社员和渔民对文化和水产养殖技术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渔民科学素质。运用先进的渔业技术管理,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渔业专业户。逐步提高渔业产品产量和质量,探索渔业产业化生产模式。

(三)整合资源为社员提供更广泛的服务

以往养殖品种来源不正规,苗种质量差,卖不上价,往返运输费用高,风险大,建议以后由合作社出面把关选择品质好,生长快,效益高的鱼苗作为主养品种,尝试实行“统一资金管理,统一供苗,统一供料,统一防治,统一销售”的五统一运行理念,让全县渔业生产迈上快速发展轨道。

(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合作社的影响力

让更多渔民认识合作社、了解合作社、加入合作社,逐步扩大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技术交流,广泛开展养殖合作。开展养殖新技术推广,形成规模化水产养殖。降低养殖户生产成本,做到引进一批,示范一批,推广一批,促进水产业健康发展,以此来带动确山县规模化养殖,使渔民走上富裕道路。

(五)打造合作社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4篇:法治思维治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公司治理;建设;发展研究

1企业文化与公司治理简述

1.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由20世纪8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对日本企业管理研究时提出,当前众多学者对企业文化有着不同的定义,但大体内涵相同。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持有的一种价值观念,并且将这种价值观贯彻到企业的日常活动中,是通过无形的方式将企业价值观渗透到每一位员工的意识中,引导组织文化趋于一致。企业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以及企业价值观等方面。

1.2企业价值观

价值观分类通常有个体价值观、组织价值观以及企业价值观,企业中个体之间价值观形成组织价值观进而形成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体现了企业发展理念,对企业的公司治理以及企业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3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作为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其本质是平衡、制约、监督的一个运作体系。领导、控制及监督体系是服务于经营目标。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对日常决策的规则流程进行权责利分配,充分授权及监督问责。责任分离后形成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来界定权责的划分,不能越权,组织结构确定营运于信息关系。在此体系的责权利分配过程中,会涉及部分控制活动以及内控环境。

2当当网事件背景下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2.1当当网概况1999年11月成立的当当网,作为全球著名的综合性网络购物平台,已从早期的网络售书发展到网上销售各类百货。商品种类齐全,物流快速是其特点。2010年12月8日当当网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受到基金和股票投资人的强烈追捧,上市首日股价上涨86.94%。2016年5月28日达成合并协议后退市,至此当当网从上市公司转型成私营企业。

2.1.1当当网治理行为事件2019年2月20日李国庆宣布离开当当网,董事长俞渝兼任公司CEO。2019年10月23日李国庆发文透露,于当年7月底向法院递交起诉状和俞渝离婚,直接涉及当当网股权分割。2020年4月26日当当网媒体声明,李国庆与5人进入办公区,抢走十几枚公章以及财务章。同时《告当当网全体员工书》称:已于24日依法召开临时股东会,其当选董事长与总经理,全面接管公司。

2.1.2当当网治理行为分析当当网的公司治理涉及领导、控制、监督体系,治理层对管理层进行监督,管理层负责控制。李国庆作为股东属于治理层,治理层对管理层具体的印章保管是实行监督作用,李国庆不能够逾越本身的监督权去代替保管人实行印章的控制活动。在职场中单纯认为领导最大,显然是不正确的,作为企业法人、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高管是没有权利因为职位高、职位大而取代印章保管人的权力。公章及财务章是有规定的管理流程。公章和财务章在日常使用时是要先通过使用人提出申请,再由相关人员进行审核,最终是印章保管人印用。这个过程中就涉及三方相关人员的责任和权利,分别是使用人、审核人和保管人。使用人的责任就是要据实申请,不可以虚假申请,他的权利是可以按照业务的需求提出申请;审核人的责任是不能超越权利的范围,按照审核的要求进行,其权利是在赋予的权利范围内,按照内控要求,审核的各要素,有最终是否通过的决定权;保管人的责任是在用印的范围内用印,妥善保管,完整记录使用情况,其权利是按照审核的情况予以是否用印的权利,拒绝他人未经同意,接触印章。三方相关人员具有相同的利益就是薪水福利。在公章及财务章管理流程中三方相关人员为了履行责任,需要获得相应的授权并且获得相应薪水福利,体现了三方相关人员的责权利分配。职员之间责权利分配状况也暗示着公司治理以及治理层出现的问题。股权的争夺打破了原有利益关系,导致原有的责权利失去了平衡。抢公章事件其本质问题是公司大股东之间的价值观不一致。作为股东之一的李国庆,并不是公章的保管人,也没有公章保管人所拥有的保管权利。抢走公章的行为使公章管理人员的权利得不到保障,那么印章保管人员就无法履行保管责任,违背了当当网所设立的致力于在企业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目标。当企业内部员工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时,企业也很难履行自己的责任或者达到理想水平。即使企业建立了董事会、管理层,树立了经营目标、对权责利进行了相应的分配和形成了对应的组织结构,也可能无法形成良好的公司治理。

2.2当当网治理存在的问题

2.2.1股东间未形成统一价值观李国庆和俞渝之间既是夫妻关系也是股东关系,离婚使得夫妻关系破裂,同样也伴随着股东关系的破裂。股东关系破裂根本原因:不再持有一致的价值观以及所追求的目标。在一个组织中,领导起到表率以及带头作用,一个企业领导人的个人价值观要正确,当涉及多个领导人时就需要协调价值观统一,由此决定着整个企业价值观的选择是否正确。

2.2.2企业文化体系不完善当当网的企业文化:为顾客提供网上购物的高品质体验的使命;成为股东、员工、顾客成就梦想的最佳伙伴的愿景;成就诚信、精益求精、变革创新、顾客第一的价值观。从当当网企业文化中可以看出,其文化内容主要以顾客为主,内容过于单一和形式化,缺乏管理文化的建设,当当网的企业文化体系还不够完善。

2.2.3股权结构导致缺少权力制衡在当当网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决策权由夫妻二人控制。俞渝担任当当网的董事长,李国庆担任当当网的CEO,这样的夫妻共同经营企业模式,使夫妻二人在企业中发挥着同等地位的管理权威,当双方在企业管理决策上存在重大分歧时,方案将会被提交到董事会,通过董事会投票决策。而夫妻二人所持股权超过90%,对企业存在绝对的管理权和控制权,在企业的实际运转因为公司内部缺少权力制衡,使得董事会形同虚设,很多决策最终难以实施。

2.3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公司治理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难以达到更高的水平,如果企业想要突破自我,优秀的企业文化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公司治理使企业文化渗透到各种企业活动中,从而使优秀的企业文化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最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达到突破自我的效果。同时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提供明确的公司治理方向。公司的治理离不开优秀企业文化的指导,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为公司治理提供治理方法,也可以明确公司治理方向,规范治理行为。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更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对于一个企业,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会促进企业稳定、和谐发展。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否正确在于企业价值观的选择和定位是否准确合理。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无论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与职工之间还是员工之间难免会发生价值观冲突,无论是内部冲突还是外部冲突,都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当当网大股东之间的企业价值观出现矛盾,导致治理行为出现疏漏,造成股权争夺的局面,扭曲的企业价值观会使得公司恶化治理愈演愈烈。

3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研究

3.1建设统一的企业价值观

将企业比作一个家庭,创始人股东是父母,企业是孩子,孩子是否能够茁壮成长的关键是父母的引导是否到位。同样,企业是否能够稳定发展就取决于领导人是否有正确的、统一的价值观来指导企业的发展。无论是企业价值观还是个人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长期内化而成,由于个人生长环境不同,所形成的个体价值观也是呈多样性的。作为企业的股东或者管理层甚至创始人,他们的个体价值观都对企业价值观的树立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俞渝、李国庆作为当当网的创始人,其个人价值观对公司的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可以稳定、和谐发展,其企业价值观是趋于统一而不是互相冲突矛盾的。建设统一的价值观并不意味着抛弃所有治理层、管理层以及员工之间价值观上的不同之处,而是要从这种差异化当中寻找其中的共性,将其内化成为企业价值观来指导公司治理。当这种共性能够取得大多数员工的认同时,员工会自然服从于公司治理,由此达到企业价值观引导公司治理的效果。

3.2构建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

建设企业的管理文化,管理文化又称制度文化。制度在任何一个组织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制度可以规范企业治理层人员、管理层人员以及员工的行为举止。建设管理文化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制度,治理层以及管理层也不例外,这样才能更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围。在建设不同的企业文化的同时要关注企业整体的变化,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在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增添新内容,使企业文化体系更加完善。

3.3建立第三方辅助决策机制

在规模较大的公司中,由股东和员工各推选一部分人员组成公司监事会,公司监事会选举董事会对公司进行管理。当公司董事不能很好地履职时,监事会可以罢免该董事并增选新的董事,从而达到维持公司稳定与良性运转。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也规定董监职务的处分制度,法院可以从维护公司良好运作的角度对公司董监事行使职权的行为进行干预,裁定准许或禁止董监事行使职务,从而打破公司僵局,保持公司平稳运行。

4企业文化与公司治理协同发展

4.1企业文化引导、规范、优化公司治理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公司治理发展的保障,它可以引导和规范公司治理行为,当企业发生特定治理行为时,首先会思考是否符合本企业的文化或价值观,在思考过程中企业文化无形地引导和规范了公司治理行为。企业文化是实行治理行为的依据,建设先进企业文化能为公司治理提供正确的治理方式。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组织价值观统一,激发组织工作的积极性,也能为公司治理提供更多方法,不断优化公司治理。同时,先进的企业文化更容易提出正确的治理方式,能够更快找到正确的治理方式,使公司治理效率提高。

4.2公司治理丰富、完善企业文化内涵

公司治理在治理过程中会不断发现问题,当治理出现问题时,企业第一时间要考虑如何去解决问题,如何将公司治理做的更加完善。当一个企业的公司治理体系不健全、公司治理行为不规范时,其企业文化也有缺漏,企业想要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和体系化的治理行为需要不断丰富其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内涵。在企业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公司治理体系是不断更新、改革的。在公司治理改革过程中总会摒弃落后腐朽的企业文化,增加先进的企业文化,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完善、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内涵。

4.3企业文化创新促进公司治理创新

企业文化创新是公司治理创新的前提,公司治理战略、治理模式、治理方法以及治理体系是创新的主要内容。公司治理创新不仅靠治理层以及治理机制来实现,更多是靠企业文化创新来实现。公司治理最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企业各组织的管理来实现企业目标,公司治理创新事实上是企业文化创新的一种体现,企业不断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优化来实现公司治理创新。

5结语

企业文化对公司治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实现这一引导作用,首先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是由治理层与组织共同建立的,治理层起到重要的带领作用。治理层要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和治理层个人之间的价值观统一,才能更好发挥治理层的监督作用,管理层之间的权责利才会得到保障,公司治理才会更加有序,公司各成员间更加团结且富有凝聚力,同时要把控好企业文化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1]付强.关于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商讯,2020(27):117-118.

[2]陈洁园,王光辉.员工与企业价值观一致性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05):22-23.

[3]郭飞,黄泽华,王锐,等.浅谈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实践路径[J].办公室业务,2019(10):7.

[4]张志刚.论述企业管理与价值观一致性的重要性[J].中国商论,2018(07):151-152.

第5篇:法治思维治理范文

关键词:航天组织;管理系统;思维;工程方法

航天组织管理系统的建立,应用的信息化技术与网络技术,不仅要对系统的持续更新,而且还需要确保组织管理系统能够满足航天行业的发展需求,那么对组织管理系统的建立,对相关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具备专业技术与综合能力,能够以行航天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建立思维,对组织管理系统的分析、设计、试验等,满足航天行业发展需求,确保航天组织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使其能够在航天领域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在航天组织管理系统中,所包括的工作内容比较多,其中就包括航天信号人物,能够对航天发展计划进度、成本经费等严控,创新多样化的管理方法,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从而提升我国综合实力。

1航天组织管理系统思维分析

航天领域的发展,对信息化技术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考虑到航天组织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在建立与应用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结合工作需求、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满足各项工作需求,对多种学科、信息化技术的综合管理。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为促进我国航天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在技术水平方面不断地突破。考虑地貌航天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自然环境、力学环境等,在地面上对其进行空间环境的模拟,还是需要对其不断地实验与研究,能够利用科学依据对相关问题的有效解决。对航天组织管理系统的制定,最主要的核心思想就是满足航天领域发展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航天组织管理系统的技术水平,针对不同型号的研制,在技术选择方面有不同的要求,而其自身所存在的复杂性,对其的研制周期也比较长,在研制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费用。除此之外,航天组织管理系统还具有战略性特点,还需相关领域与人员积极配合,针对复杂的合作关系有效处理,对各类技术风险的有效控制,才能不断实现飞行试验“一次成功”的目标,对航天项目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2航天系统工程方法探究

2.1航天系统的总体设计

与其他组织系统的建立与实施相比较,航天系统的建筑与实施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对航天领域的发展造成阻碍。为了促进航天领域的发展,还需要相关部门与人员对航天系统的建设提高中暑,对其方法的创新,明确具体的研制对象,全面掌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点,在航天系统工程设计过程中,能够把工程系统结构、功能逐级地分解,既可以对其进行系统管理,又满足单机需求。无论从部件到分系统,还是从系统协调到系统等,都能够明确航天工程系统的思维理念,满足航天领域对其的应用需求,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航天工程系统整体功能、性能的“1+1>2”的发展目标。

2.2航天工程系统设计过程

航天系统工程,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多,能够满足航天领域各项工作发展需求,而对其系统功能的设计,还需对其逐一地分析,反复试验,确保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使航天系统工程的结构发生变化,满足发展需求的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其不断地创新与研发,提升航天系统技术水平,优化系统功能,为航天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3定量分析法

对航天系统工程方法的创新,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就是结合其自身发展详细分析,建议采用定量分析法,可对工程系统、功能的分析,再结合运筹学对其研究对象的预测分析,借助BIM技术,把相关信息数据输入到BIM系统中,可建立三维立体模型,有利于相关科研人员对其直观地观察与探究,逐渐成为航天系统工程重要的方法。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已知的基本科学定律、实践经验为基础条件,建立航天系统工程数学模型、仿真模型,并且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其进行不断地仿真试验,把每次仿真试验相关信息详细记录,可为航天系统工程方法的创新提供重要信息依据。

2.4航天系统工程管理

在航天系统工程管理过程中,不仅对相关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还需要加大对其的管理力度,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到各项工作环节中,确保各项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的规范性实施。并且在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对航天系统工程详细分析、反复验证等,明确各项工作实施流程,促进性能指标、进度、成本要素的均衡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航天领域的发展中,航天型号任务是组织管理系统主要核心工作之一,在系统中要对其设置相应的程序,整体结构包括总部、研究院、研究所等,使其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突出自身的价值。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领域的发展,就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其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是航天组织管理系统发展的重要问题,积极引进与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全新的思维理念对航天组织管理系统的设计,不断提升我国航天领域的创新能力,为增强我国竞争力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光磊,张永威,李柏昌.航天系统工程方法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J].航天工业管理,2018,417(10):31-3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