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国有资产管理范文

国有资产管理全文(5篇)

国有资产管理

第1篇:国有资产管理范文

关键词: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产权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类国有资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口不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自然资源所能承受的压力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然资源承受能力的下降与我国长期忽略资源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资源类国有资产就是指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国家拥有其所有权的资源性资产,是构成国有资产体系的一部分。我国《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山、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由此可见,资源性资产绝大部分都属于国有资产,所以人们有时将资源类国有资产简称为资源性资产。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是世界上资源大国之一,我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资源总量大、品类多,但是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空间分布不均衡是我国资源的劣势,制约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均衡发展。我国在资源性资产管理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产权的界定、流转、制度、法律法规和管理等还不完善,目前国内学者大多以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为研究重点,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相对落后。有关资源类国有资产的研究主要有:廖红伟(2011)在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时就提出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将成为后危机时代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认为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国资委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但其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行政化管理与市场化激励需求的矛盾问题,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实行市场化激励与行政化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方式。钱丽苏(2004)对国内外自然资源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概括分析了国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的演化与发展,对我国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王克强(2008)从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建立统一的资源管理机构,实现资源资产化管理等建议。许冬琳(2013)从资源类国有资产信托的基本类型入手,探索资源类国有资产信托的可能性,提出了以国家为委托人,资产权利为信托财产的新型运营管理体制等。国内关于国有资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对于资源类固有资产管理的研究比较少,而且对于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宏观层面的改革,产权制度安排、市场机制引入手段等方面,对于资源类国有资产的资产化管理,资源价值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现如今,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显,逐渐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源却被无偿使用,价格长期偏离其市场经济准价体系,资源类国有资产的国家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体现。法律法规建设落后于体制改革,依法管理模式难以实现。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国家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表明了我国对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决心。因此,加快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迫在眉睫,正确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与我国自然资源基本国情相契合的管理体制已提上日程。

二、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分析

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资源的产权管理、勘探管理、开发利用管理以及保护管理,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资源的产权管理。我国目前在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分别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根据授权,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依法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真正被国资委统一监督管理的只有经营性国有资产,资源类国有资产仍处于分头管理状态,政出多头。权责不清的问题仍然存在。

1.资源类国有资产产权不明晰,所有权主体缺位

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不清晰,导致资源管理部门利益协调不顺,职责不清,所有权主体缺位,资源类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难以实现。一是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目前在我国,除了国土资源部负责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的统一管理外,涉及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还有水利、煤炭、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农业、林业、海洋、城市规划等十几个部委、局、公司,可以说各管自摊,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协调。二是政资不分,政府身份双重化。政府代表全国人民对资源类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在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政府既是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又是监督者,同时还是执行政策的主体,导致了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政资不分的现象,政府过度参与资源类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监督。

2.资产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设计不适应现实需要

目前我国资产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给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是存在委托风险,短期行为突出;二是地方政府间恶劣竞争导致资源类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三是资源综合利用率低。

3.资源类国有资产定价偏离市场准价体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国有资源的资产化管理也逐步得到发展,然而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国有资源管理的市场化程度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源类国有资产无偿使用现象突出。受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的资源无价值理论的影响,国有资源长期被无偿划拨使用,资源类国有资产的市场价值背离价格。资源税的征收存在税目范围窄、征收方法落后于现实需要的问题;二是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资产化程度低。目前,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只注重国有资产实物形态即使用价值的管理,重点考虑国有资源的勘探、开发、使用和保护,忽视其商品属性和价值管理,没有将自然资源作为国有资产核算,并未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而导致了资源定价过低。进而对生态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产生了不利影响。

4.资源类国有资产法制化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化管理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法律建设和监督体系构建两个方面。一是缺少专门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法。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法》,而专门针对资源类国有资产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等虽然从不同角度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明确规范,但是法律确立时间早,不能满足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许多主要的法规条例如《企业国有资产法》、《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等也并没有将资源类国有资产纳入规定,资源类国有资产一直是另行规定。二是监督体系不完善。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监督体系不完善,对资源类国有资产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违法案件缺乏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体系。

三、加强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从明晰产权、设计适应现实需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及定价体系、健全法律监督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实现资源类国有资产的科学有效管理,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1.明晰产权,建立资源类国有资产统一管理体制

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关键就是产权管理,明晰产权是进行资源进一步勘探管理、开发利用管理的前提。因此,明晰资源类国有资产产权是深化体制改革的首要工作。一是加强产权界定、产权登记以及产权转让的管理工作,健全资源类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体系,通过不同的产权安排,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平衡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利益。

2.政资分开,实行资源类国有资产所有权统一管理

目前,针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我国已经设立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鉴于此,可以将资源类国有资产纳入国资委管理,国资委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负责资源类国有资产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工作,实现政资分开、政企分开,防止政府为了绩效考核而随意批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减少资源类国有资产流失,确保资源类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利益的公平。

3.设计适应现实需要的激励约束机制

适应现实需要的激励约束机制就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完善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就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资源管理者和开发者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积极性。

(1)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激励约束机制,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责任追究体系和管理效率评估标准。不仅要对表现良好的管理者和生产企业给予奖励,对那些随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管理者和企业也要有严厉的惩罚措施。比如,对于在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中表现突出的管理者可以给予职位升迁、工资报酬等奖励;而对于资源开采企业,资源管理部门可以设立企业生产档案,对那些表现良好,积极提升自身开采技术,保护环境的企业给予优惠税费或者开采许可优先考虑的奖励,对于那些相互勾结,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管理者和企业,进行严厉的惩罚。这样才能促使地方资源管理者、资源开采企业都能从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角度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利用,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为避免地方政府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减少资源类国有资产的流失,必须建立完善的政府管理绩效考核机制。降低经济发展指标在政府管理绩效考核中所占的比例,经济发展不应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采取绿色考核机制,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率等相关生态指标作为政府管理绩效考核的参考,提高政府管理者类对资源国有资产的重视程度,进而加强资源类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保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另外针对我国目前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中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短期行为,一些地区由于政府的不正当干预,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甚至出现的权力寻租现象,有必要对资源类国有资产实行垂直管理。

(2)培育和规范资源类国有资产产权交易市场。构建资源类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市场是完善资源类国有资产市场机制的关键,是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基础。因此,首先应将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现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次,应该对政府权力做减法,保证资源产权能够自由交易,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最后,建立全国统一公开的信息平台,将各地资源类国有资产的产权流转信息及时到信息平台,保证产权流转的顺畅,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比如矿业权的流转,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现代矿业权交易信息网络,提供地勘成果等公益资料,及时矿业权出让和转让信息,使全社会都能够及时查询矿业权流转的相关政策信息,提高管理效率。

(3)加强国有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是国有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加强国有资源开发的有效管理,要坚持三个必须国有资源的使用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资源的开发必须从企业的开发层次、技术含量、经济效益等方面设立严格的标准;对有限的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必须提高其利用效率,保证国民生活各方面需要。在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也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及监督工作,对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企业加以严惩,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3.建立科学的资源类国有资产定价体系

资源类国有资产由行政化管理向资产化管理是必然趋势,国有资源作为生产要素产品进入市场流通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方式,建立并完善资源定价体系是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1)实施资源税改革,强化资源税费的作用。2010年以新疆为试点,率先展开的资源税改革,是我国资源税改革序幕正式拉开的标志。资源税改革是促进资源类国有资产利用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资源类产品价格机制的完善。因此我国下一步资源税改革应该以以下几点为重点。首先,适当地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在目前现有的七个征税税目的基础上,将土地、海洋、森林、水资源等也纳入征税范围。其次,改革计税依据。目前我国实行从量计征,难以反映资源的市场价格;计税依据改为从价计征或者从量计征与从价计征相结合,使资源税能够准确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并通过税费体现在价格上。最后,适当调整资源税税率标准。参考国外资源税税率标准,以体现资源市场价值的原则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另外,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推动矿业权有偿取得,督促矿业企业承担资源开采的环境成本,进一步完善矿业权一级市场,在宏观调控方面加强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

(2)提高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资产化程度。要转变传统资源无价值的观念,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保证国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权益,就要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把自然资源作为能够带来投资收益的财产进行管理,纳入商品经济发展中,运用市场手段对资源类国有资产的开发利用进行管理。对资源进行商品化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完善资源类国有资产的价值评估体系,在对资源进行市场定价时不仅要考虑其开采利用成本,还应计量资源的生态价值和作为商品的投资价值。组织各领域专家,对资源价值评估体系进行研究,完善资源价格计算方法,形成一个精确、系统的定价体系。

4.完善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体系

目前,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已逐步进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为了以后资源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就必须健全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改革监督体系。

(1)健全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渐迈入法制化轨道。然而当前我国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制建设仍然薄弱。为了处理资源管理中违法案件时有法可依,减少违规案件的发生,我国应该尽快制定一部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并对资源类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明确规定,在法律上规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不断对已有的基本法律(《矿产资源法》、《水法》等)进行改革,使其更好地适应管理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与资源类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基础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如规范产权交易的《产权交易法》,对资源开采利用中出现的违法违规案件处理办法的相关法规等。

第2篇:国有资产管理范文

现阶段,在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解决。其问题主要在于:首先,从管理层的角度上来看,监督权不够明确,管理主体三方的关系处理不好,实施的是多头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果不佳,容易产生管理上的矛盾,而且管理者对自己的权利和责任并不是很了解,难以实现有效的统一,出现问题的时候也无人承担责任。其次,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公路经营企业的内部体制并不够完整,缺乏企业凝聚力,而且在编制财务核算等内容的时候,并未按照实际情况来制定。而且公路经营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的要求来执行工作;最后,将这两个部分结合来看,交通主管部门和公路经营企业之间的矛盾较大,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交通主管部门是管理者,而公路经营企业则是被管理的一方,却难以服从于管理者,也正是如此导致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二、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管利弊

(一)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管的有效作用

在公路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监督机构,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高质量的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管工作,能够清楚地认识政府和企业的之间的关系。利用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能够将政府和企业的职能分开,协调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以为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提供重要的保障。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是出资人,而公路经营企业则是被出资人,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利用法律来约束和规范,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干预公路经营企业的现象。第二,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督工作的开展,备受人们的关注,能够增强人们的信心。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活动,可有效的改善当下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愿望。

(二)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督的不利之处

虽然发挥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监督作用,能够带来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监督工作中却并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此监督工作的开展缺乏法律的保障,不具备科学的依据。在开展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监督工作的时候,影响了公路经营企业的工作,削弱了交通主管部门对其的管理,而且在此过程中主要以盈利为主,反而忽视了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社会效益。

三、构建新型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明确公路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确定正确的方向

在构建新型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时候,应当明确公路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十分重要,有效的管理能够促进整个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可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制定公路国有资产管理目标时候,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我国公路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为基础,结合我国公路国有资产自身的特点,来确定其目标。新型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目标应当包含以下几点:首先,所制定的管理体制要能够保障公路国有资产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性,突显出公路国有资产管理的公益性;其次,要确保公路国有资产具有安全性,所实施的管理体制要能够保证公路质量不受损害;最后,所制定的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能够促进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提高,促进公路国有资产效益的提高,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的增值。除此之外,还应当确定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向。第一,要明确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主体者,要将国有资产的管理权和使用权相统一,以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积极性,协调地方政府和中央的关系;第二,要建立健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出资范围;第三,寻求最佳的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方法,有效整合公路资源,严格按照相关立法来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二)把握公路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关键之处

在构建新型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时候,应当把握其关键之处。首先,一定要有一个出资人代表,将此工作落实到位,以保障出资人代表的权利,促使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更加便捷,从而提高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质量。其次,要完善公路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实施两级出资政策。两级出资制度中涉及到了三个主体,一个是交通主管部门,一个是公路经营企业,最后一个则是公路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企业。严格贯彻两级出资制度,有利于协调三方的出资关系,分配各自的职责和权利,能够避免行政干预,保障各方的权益。

(三)创新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为了保障公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应当突破传统的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模式,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以适应新时期下的要求,从而提高公路国有资产管理效率。在新的管理模式中,应当分配好各个主体的职能。可以实施具有层次性的职能管理工作。在第一层次中,主要是由交通主管部门来进行管理,将其作为公路国有资产出资人,并且用法律的形式来明文规定。第二层次的管理则是由公路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来执行,其贯穿于整个国有资产经营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负责优化公路国有资产结构,促进公路行业的稳定发展。第三层次则是公路经营企业,其主要是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来实施管理工作,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制度,并且根据公路企业经营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应用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做好财务核算工作。

四、结束语

第3篇:国有资产管理范文

为了保证高校国有资产能够顺利营运和科学管理,应该依据相应标准完成分类。首先依据形态的不同可以分成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其中有形资产主要是指显而易见的资产,拥有相应的实物形态,高等院校所具备与应用的房屋建筑等为实物形态的,同时教学仪器和设备也具备实物形态,因此这些都是有形资产。另外有形资产依据资产运动模式的差异,还能够划分成为动产与不动产,动产具备相对较强的变现能力,而不动产所具备的变现能力偏弱。而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刚好相反,并不具备实物形态,其是一项相对特殊的权利,可以使高校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一般高等院校的无形资产包含专有技术和校名以及知识产权等多项内容。高等院校中的无形资产还能够划分成多种,高等院校为了本身发展需求所购买的无形资产,比如说专利权和非专利技术,此种资产价值相对较高;高等院校属于不生产经营的企业,可是其同样具备商誉此种无形资产。经过对高等院校知名度和内部环境以及学生素质等相关要素的有效反应,从而提升高等院校声誉。另外,依据不同的应用模式,可以划分成经营性与非经营性的资产。其中经营性资产的主要特征并不是以盈利作为根本目的,投入至许多领域中从事经营和生产等诸多服务活动,经营性资产的应用一定要严格依据相关法律与法规。而非经营性资产主要指并非投入在生产经营的活动,主要由高等院校占有和应用,指以实现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社会活动目标的资产。高等院校的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存在的区别就是经营性资产具备资本性,应该实现相应资产价值的增值,然而非经营性资产为非资本性,并不需要实现价值的增值。对于某种状况下,高等院校的非经营性资产能够有效转换成为经营性资产,但是一定要严格依据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与法规进行操作。

二、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缺失,资产管理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依然处在有形资产管理,忽视了价值相对较高,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控制管理,甚至大部分高等院校并未制定相应的无形资产管理法律与法规,未建立专门管理无形资产的机构,从而导致高校国有资产常常发生无形流失。目前,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已是高等院校资产管理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高等院校资产存量增速相对较快,可是资产管理却难以满足时代快速发展需求。大部分高等院校并未建立满足单位现实状况的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与法律,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在规章与制度方方面缺少监督管理,同时高等院校对于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充足,仅仅重视对院校资产的投入,轻视所投入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同时片面加强高等院校资产规模效应,轻视资产形成的经济效益,全是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长时间以来,高等院校并未高度重视资产管理,从而使高等院校难以充分发挥资产相关应用效益,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另外,高校领导对于资产管理的认知与理解存在误区,主要认为高校资产和企业不同,其不会形成经济效益,从而许多高校就不会建立专门资产管部门,仅仅由相关部门进行各自管理,或是通过财务部门进行管理。由于高校并未重视资产管理体系的创建,相应权责体系的缺失,导致出现资产流失时难以追究相应的责任人,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

(二)高等院校对于国有资产定义与产权不明确

高等院校若想针对国有资产完成科学、有效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健康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要合理确定高校国有资产的相应管理范围。可是因为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国有资产构成结构呈现多元化,不仅存在国家财政部门的直接拨款,还存在社会渠道相应资金来源,甚至还有部分是高校创收经营性的相应投资收入,所有必须针对高等院校国有资产进行明确定义,有效理清产权,避免由于资产性质的不明确,造成本应属于高校的国有资产出现无形流失。特别是在高等院校承办大量的第三产业,以及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改革,由于高校和企业双方并未有效确定产权,导致企业通过许多手段争取大量的资产,在很大程度上侵蚀高等院校的国有资产。此种情形主要是由于高等院校对于国有资产相应理念定义不清楚,国有产权归属不确定造成的。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由于受到历史与现实许多要素的影响,高等院校对于现阶段的国有资产管理依然存在许多误区,比如说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仪器装置登帐和销账工作,仅仅需要将固定资产相应账务理清就可,从而严重忽视高等院校对于国有资产承担着保值与增值的任务。高等院校所参与的所有经济活动,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一定要严格依据法律与法规有效维护国家以及高校自身利益,避免国有资产发生流失。另外,高校对于国有资产认识的不足还造成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应人员配置不足,常常会因人设岗,针对国有资产相应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等考虑不充足,从而造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偏低,难以满足新时代下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应需求。

三、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对策分析

(一)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效结合

高等院校的资产配置来源具备多样性,而且资产的应用还具备可重复性与学术专属性,因此高校资产配置的预算管理十分重要,其为资产科学、有效配置已经应用的首要关口。加强高校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效联系,对于资产配置进行优化,在经费的投入源头加强控制,防止出现配置不合理与不科学等问题的出现,从而有效解决高等院校资源短缺以及资源闲置等问题。因此,应该从多方面严格落实资产配置与预算审核。高等院校的财政主管机构应该将资产存量统计与资产增量的预算投入相应审核作为突破口,针对财务决算过程中的资产存量统计以及资产配置预算进行严格审核,科学、有效明确部门预算以及专项预算成本投入的相关资产配置预算,并且在成本投入的源头加强控制,严格管理购置与高标准购置等相应问题,有效处理专项成本在优化资产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应该改进财政教育机构与高等院校内部资产配置与预算相应职责的分工与流程。合理明确高校财务机构与资产应用机构等的审核职责,所有部门不管是何种经费投入来源,必须在编报资产的配置预算过程通过教育审核机构的审核。

(二)运用资产盘点方法,严格执行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制度

现阶段,高等院校大都存在账账差异和账实不符等问题,发生此种问题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财政教育主管机构与高校忽视了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有效融合的重要性,有关机构缺少配合,各自为政。因此高校财政机构和教育机构及资产归口机构等一定要严格执行资产清查与盘点体系。另外,财政教育主管机构必须严格审查资产成果,同时依据每一年的财务决算和机构预结算审计等,有效强化国有资产外部监督管理。还应该强化高等院校的会计基础有关工作检查与审核,把资产管理有效纳入至会计基础有关工作的考核范围中,加强财务在高校资产管理过程的作用,创建财务机构定期的国有资产盘点体系。

(三)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团队建设

高校只有具备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团队,有效融合科学、有效管理方式,全盘熟练掌握高校资源,针对国有资产实现优化配置,才可以充分、有效发挥出高校国有资产应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同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必须端正工作态度,建设具备较强专业性与综合素质较高的资产管理团队,树立科学、正确的管理理念。若是管理人员难以有效准确认识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就无法说服其他工作人员重视资产管理。身为高校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职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进而使教职员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相互理解与相互尊重,创建和谐和团结合作的工作关系,进而激发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四)改进高校国有资产评价体制改革当前高校国有资产会计的核算体系,创建以资产折旧作为展现价值补偿与绩效考核体系,有效细化资产应用用途以及国有资产应用机构,积极执行固定资产折旧体系,经过针对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不仅能够定期针对各个部门和不同学科以及科学研究等多方面的相应资产消耗额进行考核,还可以更为精确的反映出高校国有资产的现实价值,以及高校在未来所需改进的经费投入状况,从而实现国有资产配置与应用效果的最大化。

四、结束语

第4篇:国有资产管理范文

一、当前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脱节。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造成资产重购置轻管理,闲置浪费,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造成有的单位实物资产购置后,不及时办理财务手续和固定资产增资手续;有的单位对镇(街)捐赠资产未及时入账,年度决算无法如映反应单位实际资产情况,往往是资产实际情况、会计决算、资产管理不相一致。

2、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和资产合理流动机制。资产配置是各单位正常开展工作的必要手段,但长期以来资产配置缺乏统一标准。资产采购预算没有细化,个别单位不考虑资产的使用效率,盲目追求各种办公条件和时尚,对尚能使用的资产提前更新,导致了尚能使用的资产处于闲置状态,特别是购置交通工具表现的比较突出。缺乏资金来源的单位,需添置的资产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日常工作。各单位之间资产合理流动机制还不健全,跨部门调拨资产很难实现,资产短缺单位无法通过调剂手段得到所需资产,出现了资产重复配置,闲置浪费与资产短缺并存的现象,降低了资产配置的效率,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3、“资产单位所有制”的思想依然存在。个别单位领导对资产管理工作不够重视,认为资产管理工作无所谓,做好做坏一个样,未经财政部门审批和评估,私自处置单位资产。甚至有的单位私自转让汽车,资产管理部门竟然毫不知情。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

二、加强资产管理的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资产管理权力的行使主体。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拥有所有权、收益权及处置权和占有使用权。各级政府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行使所有权,各级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的专业职能部门,具体行使资产收益权和处置权,各使用部门行使占有使用权。

2、做好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对接工作。按照标准编制资产采购预算,并根据预算购置资产。要加强单位资产预算的监督管理,对于重复或超标的资产预算不予审批。单位的资产购置,要严格执行资产预算,从源头上把关。应当建立有序的资产流动体制,打破部门所有的现况,合理调配调剂使用存量资产,加大对富余资产调整力度,做到物尽其用。

3、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相结合。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网上资产和实物资产要保持一致,确实做到“网账相符、账实相符”,网络资产卡片信息完整,要真实有效的反应实际资产的信息。资产变动信息完整,在进行业务流程的同时,电子流程也要按步就位,随时反应资产的实际情况。

4、建立激励和约束管理机制。要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管理奖惩制度,对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同时,要充分利用和调动社会资源,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一方面利用财政部门管理资金的优势,统配统管资产,把好资产入口、出口关;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审计、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把好资产监督关。对各种违法、违纪损害国有资产权益,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浪费的行为要依法查处,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第5篇:国有资产管理范文

一、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对公立医院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在我国,医院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事业单位,因此要求其开展国有资产管理时,要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但是,现阶段我国很多公立医院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时,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重视行政管理,忽视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改革虽然能够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并不断提升医院管理水平。但是,很多公立医院比较重视行政管理,主观上忽视国有资产管理的实际作用。实际上,传统资产管理方法不仅无法适应新时期市场发展需要,更会增加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同时,很多医院模糊发展战略目标,导致国有资产管理方向不够明确。

(二)制度流于形式,资产管理机构尚未健全

实施国有资产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现阶段,我国很多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管理方法和模式还比较落后,且不能完全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规律,也未能将国有资产实物管理原则应用其中,导致制度建设流于形式,进而导致国有资产管理与实际相脱节。由于资产管理机构配置松散,常常出现资产流失现象。

(三)忽视管理流程,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国有资产管理通常要先制定管理计划,然后实施相关方案,同时要及时对实施效果做出科学评价,并在有效评价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相应改进。因此,国有资产管理流程应该是动态的,且整个过程应处于不断循环之中。若忽视管理流程,则对导致评价指标缺乏针对性。与此同时,国有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使用效率低下最为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严重制约了国有资产的保护工作。

(四)约束机制匮乏,国有资产信息不准确

现阶段,很多公立医院在开展管理工作过程中,尚未建立健全高效的约束机制,一定程度上给资产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部分医院沿用传统记账方法来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当使用者违反资产使用程序时,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对资产信息进行调整,因此常常导致国有资产记账状态与实际状况不符。

二、改进国有资产管理策略

国有资产改革要求公立医院在提升自身工作效率的同时,不断探讨经济运行模式,进而为资产改革创造便利条件。针对上述几点现状,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一)提高思想认识,重视国有资产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应摆脱行政命令桎梏,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淡化行政管理,并将其与资产管理充分结合,这不仅仅是各级公立医院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也是解决国有资产管理矛盾的可行办法。首先,应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保证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同时,国资产管理应进一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针对人为因素的影响,可通过建立双向沟通机制等方式,及时掌握资产管理现状。同时,调动各个科室、医院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为资产管理献计献策。

(二)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完善管理机构

我国很多公立医院在相关职能部门指示下,全面实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并在医院内部开展以绩效考核为核心人力资源管理。为此,要不断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制定中长期资产管理目标,注意应遵循科学合理的管理原则。同时,结合当前医院发展实际情况,不断对国有资产管理岗位权责进行明确。其次,要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注意考核指标必须与岗位职能相匹配。最后,完善资产管理机构,分解医院发展战略,形成全员范围内资产管理的统一管理目标,并使其满足医院未来发展战略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考核指标要具有时效性、权威性,方便根据实际执行情况进行调整。

(三)突出资产管理流程,提高资产使用后效率

突出资产管理流程的重要作用,制定管理计划,并努力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而对管理效果做出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整合和改正。同时,要保证国有资产管理流程的动态变化性,进而使评价指标具有针对性。根据实际工作反馈出的问题,要在医院内部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系统,掌握国有资产主要构成、资产分布情况、固定资产状况等。另外,公立医院应根据公益性相关要求,结合市场经济体制下医疗市场实际需要,将内部生产要素与医疗活动合理、科学的组织起来,进而提高效率,实现成本良好控制。为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使用和配置效率,要对资产预算及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加强医院成本核算,进一步确定医疗服务价格、补偿医疗活动相关耗费,并对资产管理质量做出综合性反馈,为相关决策提供现实依据。为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求院级核算与科级核算相结合,并由疾病种类核算向医疗项目核算逐渐过渡。

(四)建立相应约束机制,保证资产信息安全性和准确性

在实际工作中,要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使资产管理工作能够不断向规范化和严谨化方向发展,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夯实基础。加强经济管理,清晰呈现医院各种物资管理情况,使管理者明确医院经济运行状况,并注重投资回报和效益,促进各级人员主动投身到提高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效率中来。与此同时,要在约束机制下,采取有效措施对医疗活动中所产生的人力成本、财物成本进行严格控制,确立核算对象,并确定成本支出范围,进而促进国有资产的正确分配。另外,要在医院内部建立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大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力度,一方面可以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同时也可实现对资产信息的有效监控,使其满足动态化管理的要求。对资产配置进行不断整合和优化,进而实现科学合理的管理国有资产。另外,对资产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可为资产信息、数据共享提供便利条件,进而实现财务信息与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对接,为资产管理信息化发展创造条件。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