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范文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精选(九篇)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

第1篇: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 会计集中核算 问题 策略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可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更加高效地对下属单位进行会计监督和管理,增强国有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贪污和资金的闲置及浪费。会计集中核算是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一种适合国有企业发展现状的会计核算方式,适应了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国有企业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管理,落实和全面实行会计管理政策,合理的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有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面的掌握下属单位的财务状况,及时发现下属单位的财务问题,以及会计集中核算中遇到的障碍,从而解决问题,使企业规避风险,顺利运行。此外,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下属单位自行管理资金的管理模式,避免其出现资金管理混乱和资金短缺的现象,使企业更加灵活、自由地运用资金,优化资金配置。

二、国有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与实物资产管理相分离

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对企业各下级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账务核算,但是下级单位的实物资产还是由各单位自行管理,这必然会出现下级单位的账务信息与实物资产不符的情况。事实上,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只是侧重于账面价值的核算,却忽视了对各单位实际资产状况的管理,造成会计集中核算与各单位实物资产管理相分离的情况,使得企业无法及时了解下级单位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变化,账实核对不及时,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

(二)会计核算与其他部门配合度不高

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与其他管理部门的人员缺少配合,这影响到企业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以及财务工作效果。目前,许多国有企业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的时间还不长,制度尚不完善,未能明确核算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和相互监督,造成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较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后,核算中心人员的工作范围扩大,工作量也会加大,因而无暇顾及其他部门的业务情况,缺少相应的配合工作,有时还会出现财务问题混乱等情况。

(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会计集中核算实施之后,集中核算中心会把重心放在对下级单位资金状况的监督上,监督其资金的使用情况,但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工作质量难以保证。过分重视监督职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会计的基础职能,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把控和稽核并不严谨,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一些国有企业处理不好集权与放权的关系,过于集权就会对下级单位管的过严,使下级单位失去积极性,而过于放权又会出现管理过于松散的情况。

(四)会计核算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会计集中核算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许多会计人员对基本业务非常熟练,但是对会计软件的应用却不大精通。实际工作中,集中核算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懂得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还要精通会计电算化,懂得如何运用财务软件等。会计人员缺乏对电算化和财务软件的了解,这会大大降低其工作效率。

三、加强国有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策略

(一)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不仅要着重核实账面信息,还要注重对下级公司实物资产的管理,而下级公司也要履行好自身的管理责任,认真的核对账面信息与实物资产,定期与集团公司核对资产情况。此外,企业与下级单位都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提高财务人员对实物资产的监督和管理能力。对于遵守企业内控管理制度,表现好的会计人员要给予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二)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配合

会计集中核算部门要与其他部门紧密配合,明确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职责,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便于下级单位经济业务的开展与会计核算。一方面,要增强各部门对本职工作的熟悉程度,从制度上强化其在业务上的协调与配合,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会计核算部门要主动与其他部门沟通,共同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的清查,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下级单位也要配合集团企业会计审核的清查工作,加强财务会计的监督管理,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三)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

国有企业要转变管理观念,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严格执行操作程序,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资产监管制度,加强对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监管,确保国有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具体而言,在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中的每个环节都要将责任明确到人,建立明细分类账目,及时掌握各个环节的资产流动情况并予以记录。同时,要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采用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方法。核算中心要完善内部审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会计业务质量。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使会计核算与监督有机结合在一起,保证国有企业的资产保值与增值。

(四)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电算化技能

国有企业要逐步招聘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会计人员,择优录取,并定期的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会计知识和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同时,要给在职的会计的人员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提高会计专业素质,尤其是要掌握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以及财务软件的应用,以提高其工作效率。此外,还要提升网络管理人员的财务会计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对财务软件进行维护,对出现的会计业务问题和紧急情况能够快速反应并及时处理,避免企业出现更大的经济损失。

四、结束语

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能够有效提高国有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效性,为企业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基础。企业要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就应加强内控管理和实物资产的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从而有效提高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范文

[关键词]会计 集中核算 管理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2;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303-01

企业财务集中核算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和安全性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雄厚的资金基础是企业发展的强力后盾,宏观来看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那么,微观来说财务管理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资金进行保管和利用,因此财务管理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所获得的盈利,只有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保证企业稳定、健康的发展。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将企业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使企业管理者能够更加清楚透明的了解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并以此为根据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方向和目标,以便对企业内部资源实施最大程度的合理和利用,从而有效避免了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

2、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威胁到企业正常的生产和运营,规避财务风险一直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作。以往的分散核算无法对所有重要的资金的流向进行明确的掌控和监督,如果不慎造成损失,只是在事后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这种亡羊补牢的管理方法过于片面,过于滞后,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和问题。采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能够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资金的使用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事前及时评估潜在的风险为财务决策提供依据,事中也可以实时追踪每笔资金的去向,对于利润较大的项目追加资金,对于存在风险的项目发现问题的苗头及时叫停,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3、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

通常情况下,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规模越大,下属企业越多,资金管理也会愈发变得困难重重。同时,由于各个子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风险偏好程度不尽相同,那么各子公司的资金利用情况也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子公司急于冒进,将全部资金用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常常因缺少流动资金而周转不灵;有些单位过于谨慎,留存了大量的流动资金,美其名曰以备不时之需,造成的结果是企业的资金的利用率始终较低,这不利于国有企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会计集中核算取消或者是削弱了下属企业的资金管理权限,所有资金都由总公司统一管理,下属企业要使用资金时需要向总公司提交申请,审核通过后予以调拨方能使用,这样总公司既可以根据各个单位的发展需求平衡资金的调拨量,也可以在保证所有公司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将资金用于投资、放贷或者发行债券等增值项目,以促进整个国有企业的全面均衡发展。

4、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采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国有企业的会计管理和监督是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来完成的,会计业务决策和审批则是由企业领导负责,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不属于企业的管辖范围之内,企业领导无法再因个人因素而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或者间接人为的干预会计决策,会计从业人员也会受到企业的严格监督,不会轻易发生挪用公款或者其他的违反公司规章制度行为,更不用说违法的操作了,这样就是为企业的资金加上了双保险。会计人员会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以更加客观、公正的眼光分析来自集团企业各个下属企业的会计信息,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情况,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严谨性和精确性,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进和保障的作用。

二、国有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核算中心和其他财务管理部门缺乏配合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实施,使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都落到会计核算中心上,缺乏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人员和子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的配合,这样造成财务管理工作的不完整性,工作量加大,影响财务管理的效率。同时,仍有许多国有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并不完善,对会计中心本身的监管力度不够,从而有可能导致许多不规范的会计行为的发生。核算部门、审计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不够默契,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行的初期会出现因沟通不畅而影响到会计决策质量的问题,加之监管力度不够,这样虽然前景很光明,但在初期会使得企业整体运行效率相对较低。

2、忽视了会计的基础工作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会计核算中心所承担的最主要职责就是对下属企业的资金管理和收入支出状况进行监督,防止资金利用不合理和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现象的发生。但与此同时,会计的基本日常工作以及企业的其他业务发展状况就有可能会被忽略。如果会计的基本职能的履行得不到保证,就会导致相关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停滞,企业整体业务发展缓慢,如果这样的问题得不到提前预防和有效控制的话,即使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企业的发展动力也会在顾此失彼的影响下被削弱。

3、业务处理混乱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方法后,企业财务中心各个职位的人员工作范围突然增大,因此需要大量的岗位流动,使得企业在处理财务问题方面出现了混乱的局面。如果不能做出及时的调整,准备预案,就有可能因此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长此以往,财务人员的能力和决策水平会受到影响,企业整体工作效率也将下降。

三、加强国有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

1、推进组织架构改革,明确职责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国有企业应积极推进整个企业各层级管理职责和组织架构变革,明确各单位和职工的职责关系,以适应和满足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需要,做到既集中实力,又激发活力,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优越性。同时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应变能力强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各种管理办法和绩效考核办法等,从制度上根本的解决会计集中核算后的权力平衡问题。

2、规范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流程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方法需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的支撑。在实行会计核算方法改革前期就应该做好制度建设,制定统一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法,并及时下达到各下属企业,要求其会计人员严格执行,避免因会计处理方法不匹配给企业集体会计集中核算带来的麻烦。下属企业则需要根据集体的规章制度,调整原有的管理方式和财务处理流程,保证在制度实行后的会计核算时与企业集团的账务直接合并,提高工作效率。

3、实现会计职能转型

企业核算中心应加强对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管理方式、工作流程等内容的宣传与培训交流,提高各核算企业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形成正确的理解和一致的认同感。同时,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应该肩负起自己的岗位职责,加强自身专业学习,努力实现从核算型会计到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将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融为一体,重视企业预算管理的执行和反馈,强调会计工作对管理的贡献,为国有企业资产的有效管理保驾护航。

4、加强对会计集中核算的内外部监督

会计核算中心要做好严格的内部控制,加强自我约束,严守操作程序,防范风险。核算中心应该借助完善的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的对会计业务进行审计,确保业务处理的凭证真实、准确、合法。同时利用外部审计与监督评价财务管理工作,除了制定并执行健全的内部控制,会计核算中心还应主动接受来自国家机关、税务部门、社会公众的审计和检查,遇到问题应做出恰当的调整对策,保证国有企业资金、财产物资的安全。

结语: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应用提高了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和资金利用效率,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降低了企业的财务和经营风险,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大有助益。因此国有企业应加大对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研究和应用,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与之相符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并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确保会计集中核算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从而实现对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许国平.论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主管部门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现代经济信息,2011(01)

第3篇: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 会计核算 统计核算 关系协调

国有企业经济核算一体化工作的核心主要就是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国有企业经济核算工作的标准也就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工作能够一体化进行,实现相互协调相互帮助,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避免在国有企业经济核算的工作中,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独立进行的现状[1]。使两者的资源信息能够得到共享,从而提高国有企业整个经济核算的速度和效率。本文针对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关系和协调性,结合实际的经验和认知进行深刻的探索和研究。

一、国有企业中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联系

目前,我国时代经济发展迅速,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增加,企业的创新与发展越来越重要。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进步。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能够为国有企业提供经济管理的服务。经济核算包含了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两大重要内容,在国有企业中,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又存在于不同的系统领域[2]。一般,会计核算属于企业财务部,而统计核算属于综合部。但是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主要作用就是体现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的发展,就需要对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协同合作、资源信息的共享越来越重视,以此了解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对整个国有企业内部的经济运营情况进行系统性管理核算,如果两者核算的资源信息可以进行共享,那么在经济合算的过程中,就可以对信息材料和资源数据形成一体化的管理,能够使两者应有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核算能力,促使企业综合发展。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在国有企业经济核算中处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是两者很多地方还是非常不一样的,但是在核算的方法和使用中还是存在这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国有企业的核算工作中,会计核算主要为企业和经济提供相对应的服务,统计核算主要是调节控制的作用。

二、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不同

(一)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准则不同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都需要确保数据信息客观真实和实效性,但是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在很多方面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会计核算是使用权利责任制度的,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所有的收入包括销售等款项都算在内。但是这段还见内的财政收入,可能包含了之前的部分,同样这段时间内产生的支出也可能是以前的。但是,统计核算是根据生产和权权利责任制度一起进行核算的,总的收入一定是这段时间内所消耗的物资产生的。

(二)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目的不同

会计核算主要是借着以前的记录内容给大家进行一个信息的反馈,以此来给大家提供信息数据。但是统计核算主要是用统计的标准某个项目或者部门进行经济方面的反馈,从而对国有企业进行整体的经济的分析。

(三)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核算方法不同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在核算都对财务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然后进行一定的分类与解析,但是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在核酸的方法上还是不一样的。会计核算主要是根据一些凭据进行记录,然后再对企业的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分析。但是,统计核算根据对经济现象进行一个客观的观察,然后根据观察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评定与预测。

三、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不足

在国有企业的经济核算中,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还是有很多的问题的。部分企业不够重视统计核算,所以没有把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很好的协调起来。

为了带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协调好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之间的协作。

(一)应该发挥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作用

使用统计核算的办法促进会计核算的工作。应该要把会计核算的资料信息定期的进行处理,仔细的和财务部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对,从而增加会计的监督的作用,增加会计进行监督的工作的速度和结果。

(二)使用统计核算的方法进行财务的预算工作

参考统计工作中的数据资料,更好地改善以前统计核算管理的方法,使得财务预算的工作更好地进行。

(三)参考会计核算的方法,提高统计核算的要求

一定要科学合理的展开统计核算的工作,严格遵守统计核算工作的要求和标准,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保证统计核算的工作的效果。参考会计核算工作的相对应的标准,改善统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增加统计核算工作的标准,从而提高经济核算工作的整体水平。

四、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

(一)建立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要求体系

建立一个完善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要求体系,可以很好地协调国有企业会计与统计核算的合作[3]。完善的要求体系可以指导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的核算工作。会计核算工作可以为统计核算奠定良好的基础,然后对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展开深刻的探究。在收集财务数据信息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性,按照核算工作的要求,完整真实的把数据信息传达给统计的相关部门。然后在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使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合作的方法确保数据信息的一致性。

(二)减少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在核算分类时候存在的不同,增加统计人员在统计工作中的专业知识培训,增加对统计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减少在统计工作每个环节中产生的差异,符合经济核算整体要求体系的情况下,增加或者减少会计核算中核算的数据信息,会计核算为经济核算工作提供基础的同时,确保与统计核算的一致性,增加或者减少根据统计核算分类的核算数据,使得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在经济核算要求下保持大部分的一致性。

五、结束语

国有企业经济核算的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两者都有优点和缺点所在,要对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联系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清楚的知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存在的联系与差异,从而进一步的将增强两者的统一性[4]。能够保证国有企业经济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应该加强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合作,两者之间增加更多的配合工作与了解,注重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相互协调的工作方式,为国有企业的整体经济发展奠定真实客观有效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建涛.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协调的新视点[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7(1):00064-00064.

[2]贾秀萍.简论浅析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联系[J].软件:电子版,2015(6):420-421.

[3]何育花.国有企业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初探[J].现代营销,2016(7):144-144.

第4篇: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范文

【关键词】企业会计 集中核算 问题研究

经济快速发展,会计核算在国有集团企业中也表现出巨大的作用。通过合理地处理好目前国有集团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可以很好地带动国有集团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下面是对一些国有集团企业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国有集团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常见问题

(一)职责划分不清

国有集团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一些领导对会计集中核算的认识不统一,误以为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是对他们工作的羁绊,约束了会计核算单位的资金支配自。例如,紫金矿业集团在一开始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时,相关的领导对应收账目不及时进行催讨,感觉自己账上没资金时集团会下拨,自己努力催讨的应收账目资金也会上缴到集团。紫金矿业集团相关领导对集中核算制度采取消极的态度,影响了紫金矿业集团的资金管理。国有集团企业会计职责划分不清还表现在核算单位对资产的管理混乱,会计核算单位误以为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的资产管理属于核算中心的工作,会计核算单位没有建立台账,也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管理,不太重视往来收支账目的核对清理,在资产核算监督方面,不能对收入资金进行及时、合理的核算监督,为报账员漏报、错报提供了条件。这样一来,使国有集团企业的资产管理混乱不清的情况更加严重。国有集团企业的下属部门管理者误以为上级的会计机构有担负监督会计核算的责任,不需自己对会计核算进行严格审核,下属部门报账人员只作为现金收取支付的出纳人员,没有履行会计核算监督的责任;而上级会计机构认为各个基层单位都应负有监督的责任,不能只靠上级部门的会计监督。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也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造成了企业会计集中核算职责划分不清。

(二)会计集中核算信息失真

从当前会计的集中核算中心来看,还存在着会计集中核算信息失真的情况。一是对收入的不确定。企业集团的资金来源非常广泛,收入资金并没有按照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要求“收支两条线”管理操作,核算单位报账员没有处理账务,搞不清单位收入情况。在支出方面也存在不真实性,核算中心没有列支而核算单位要求列支的矛盾很普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对单位单据进行处理,遇到票据不合法、不合规的给予退回,导致了支出款项不能及时入账。没有统一的、规范的会计支出核算程序,这样一来,造成了会计支出资金核算内容的不准确性,时间一长集团企业就会存在很大的资金核算隐患。

(三)会计岗位流动困难

在国有集团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国有集团企业财务部门每个会计人员负责的会计、业务范围加大,岗位的流动就容易造成会计集中核算业务的短暂混乱,这在国有集团企业的会计工作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因此国有集团企业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大多是相对固定的,这造成了企业会计人员业务的单一、会计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二、改进国有集团企业会计集中核算问题措施

(一)制定收支标准,统一资金管理

国有集团企业实现会计集中核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国有集团企业自身的业务特点,合理的制定出支出标准。对于国有集团企业同类支出用同一标准,防止出现双重标准的报账现象。飞利浦公司在会计集中核算方面就做得很好,它采用了“收支两条线”的原则,通过对子公司银行账户的管理、监控,使子公司收入和支出相互分开,充分统筹利用资金,改变了资金分散使用的现象。在统一收入管理方面,把公司所有的收入纳入集团收入账户,收入账户不做支出使用,飞利浦公司每天归结子公司的收入账户资金情况,通过现金池来统一管理资金。

(二)完善内控制度

要想有效地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体系,需要在国有集团企业各个方面进行内部控制建设。不管是公允值的辨别,还是关联方信息的披露,这些都需要国有集团企业有一个公开化的、科学化的、执行有力的内部控制系统。它也是贯彻国有集团企业内部相关的会计准则、加强国有集团企业的会计集中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完整的必然需求,还可以从源头上遏制国有集团企业的会计造假现象。内部控制制度研究者需要摒弃传统的会计核算思想,发散思维,创新出新的领域,深入到基于集团的内部进行分析调查研究,研讨出问题出现的根源和相关的解决途径,然后变理论知识为实践经验。国有集团企业要想实现很好的盈利,必须有一套完善的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好国有集团企业的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信息流的准确性,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根据现在国有集团企业会计法的相关规定,需要对会计账簿进行合理设置,保持会计账簿的真实性、完整性。例如,北京银行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大幅提高了全行的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全行资金的集中清算,实现了全行损益的集中核算,实现了全行会计信息的统一,从劳动组织上将北京银行的经营管理同会计核算工作相互独立,也为会计监督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会计内控制度得到落实。

第5篇: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范文

会计核算指的是企业利用一定的会计手段,对本企业一段时间内的工作和经营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会计核算能够为企业的经营与决策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料,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施工企业在规模发展过程中却不够重视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管理,使得企业的发展受限。结合当前我国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分析当前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其当务之急。

二、现代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征

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来说,其生产的产品具有周期长、投资大等特点,施工企业的工人流动性较强。因此,现代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有:第一,采用分级核算的形式。分级核算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防止施工企业中的不良现象发生。这是因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较为分散,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施工建筑的产品和工作地点也较为零散。因此,为了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会计核算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想结合,促进企业的发展,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采用分级核算和管理的方式[1];第二,单个核算。建筑施工企业与一般企业的经营生产模式不同,其具有单个性和多样性的区分。因此,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进行统一核算必然是不切实际的,而采用单个工程核算的方式则更加有利于缩减成本,实现企业的效益;第三,分期进行会计核算。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特殊性决定了其具有生产周期长等特点。生产周期长则说明企业需要花费的资金较多,部分企业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对所有的工程价款进行清算。并且由于周期太长,当工程结束后再进行核算也很有可能会影响其他的工程效率,因此,大部分企业选择以一段时间如一个月等进行分期核算。

三、当前我国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出现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素质成为了各行各业发展的核心。然而,从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管理方面来看,我国施工企业的专业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仍然有较大的提高空间。部分施工企业内的会计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而另外部分的工作人员虽然持有从业证书,但是其在专业领域的技能掌握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加上部分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缺少重视,导致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经常发现会计核算信息失真、造假等现象,对企业的实际发展非常不利。

(二)企业会计核算失效

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失效”指的是企业工作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工作效率太低,导致核算不及时的问题。上文已经说过,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较大,且周期性较长,灵活性和流动性较强[2]。因此,及时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对于企业的后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情况中,许多企业由于工程项目过于分散,在收集财务信息等方面即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如收集不全面、数据出现错误等。此外,由于距离较远,工作人员的工作时间大量增加,工作效率低下,许多时候均会导致企业的会计核算失去原有的效用。

(三)忽视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成本核算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是许多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中,成品的成本花费较多,节约企业生产成品,做好成本核算对于降低企业的成本消耗,促进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许多施加建筑企业认为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实现资金的有效运转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这在本质上是弱化了成本的作用。因此,在部分施工企业中,领导人并不重视成本核算。另外,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中,并没有将数据放在工程建设中进行分析,导致成本信息容易出现错误,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判断和经营决策。

四、解决我国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我国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我国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提高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会计核算工作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而言,工作时不仅需要专业的基础知识包括建筑知识、会计核算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还需要工作人员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专业会计操作。为了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筑施工企业首先需要加强对入岗职工的素质选拔。招聘进来的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必须必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经验,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独立完成简单的会计操作[3]。此外,应聘的工作人员必须拥有会计从业证书。在本企业内,管理人员应该及时阻止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进一步增强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并及时为工作人员普及会计和法律方面的新知识,实现工作人员的自我发展;第二,提高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之所以对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特别重视,是因为会计核算的信息真实性是企业领导人进行经营与决策的前提。只有加强了工作人员的专业道德素质,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才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真实有效的依据,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二)转变管理人员的观念意识,加强对会计核算的重视

企业管理员的观念意识直接影响到下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因此,要解决我国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中的问题首先需要转变管理人员的观念意识。管理人员必须要认识到成本核算在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求工作人员在核算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第二,管理人员要完善与跨级核算相关的规章和制度。只有将会计核算进行制度化管理才能够切实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第三,加大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制度的建立是为了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但是如果执行不到位,制度的建立就会失去其作用。因此,企业管理员在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后也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度。相关工作人员要对施工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及时做好工作人员的出勤记录和使用的施工材料等。每一次的施工前后,均要对施工设备和施工材料进行清点,同时做好施工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不定期维护工作。在数据和信息统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要准确记录,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第6篇: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范文

关键词:新常态;企业;会计核算;对策建议

1.引言

在经历了高速的增长之后,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使得我国大部分企业必须要依据新形势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战略,而强化会计核算是目前企业各项战略的重要基础。从新常态的角度来看,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缺乏对新常态下企业发展战略定位的思考、缺乏现代化的企业会计核算理念与方法、缺乏专业化的会计核算人才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在新常态背景下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有效解决,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以此促进企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2.新常态下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对新常态下企业发展战略定位的思考

新常态下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进行重新定位,而会计核算必要建立在企业发展战略基础之上,而当前很多企业在实施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还缺乏对新常态下企业发展战略定位的思考。大部分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都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及企业发展战略基础上的,对新形势下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析不足,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使得很多企业在实施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其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对企业发展的财务支持力度有所下降,这是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大部分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首要问题。

2.2缺乏现代化的企业会计核算理念与方法

我国大部分企业伴随着长期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而由于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企业原有的发展战略及会计核算理念与方法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当前,在新常态下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制定和实施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还缺乏现代化的理念与方法。其一,企业的管理层重视程度不足,使其在实施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氛围,各部门的配合力度不足,对新常态的分析不足,进而影响了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其二,大部分企业在实施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会计核算的方法过于陈旧,难以满足企业在新常态下发展的需要。

2.3缺乏专业化的会计核算人才

会计核算必须要有专业化的人才作为保障。新常态下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实施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还缺乏专业化的会计核算人才,一方面企业对现有会计核算人员的培训力度不足,其综合素质和技能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得企业难以通过有效的人才的推动来提升其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另一方面,目前随着企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其没有通过各项有效的措施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会计核算人才,外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难以顺利进入企业,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3.新常态下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建议

3.1着眼于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有效的会计核算

企业在制定和实施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着眼于企业发展战略,以此充分服务于新常态下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企业发展战略进行有效的审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本着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全面强化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性。同时,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变动,制定会计核算工作的动态化变动机制,使其能够在动态变化中有效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3.2更新会计核算的理念与方法

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一方面要更新会计核算的理念,要提升企业管理者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强化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关注度,在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会计核算氛围,使得企业能够树立现代化的会计核算理念。另一方面,要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企业成功的经验,并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实现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创新,提升会计核算的有效性,充分促进企业发展的需要。

3.3培养和引进现代化的会计核算人才

一方面,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各项有效的培训计划,对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人员进行全面有效的培训,使其掌握新常态下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技能,充分发挥新常态下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人才推动作用,提升其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在新常态下制定和实施各项有效的人才管理措施,从外部引进一批专业化的会计核算人才,为企业现有的人员团队注入新鲜的血液,以此提升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性,充分满足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的需要。

4总结

在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完善的会计核算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转型显得尤为重要。从新常态下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来看,本文建议应该从着眼于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有效的会计核算、更新会计核算的理念与方法、培养和引进现代化的会计核算人才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企业会计核算的综合能力,增强企业在新常态下的整体发展能力。

作者:侯红英 单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范文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摘要:本文首先从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及经济指标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其次,本文论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统一协调中的主要差异,主要从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生产经营成果,核算方法的差异,收益分配,核算分类上的差异及经济效益衡量指标等方面论述了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最后,本文论述了会计统计协调统一的构想,以期为我国建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第8篇: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范文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第9篇: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范文

关键词:绿色GDP;环境会计;实际治理成本;虚拟治理成本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将环境问题引入宏观和微观经济核算中,已成为各国政府、经济学家及环境工作者的共识。绿色GDP核算和企业环境核算,是可持续发展概念下的宏观与微观不同角度的绿色经济核算。两者虽然目标一致,但由于核算的视角不同,没有形成宏观与微观应有的协调和借鉴关系。两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各有核算中的瓶颈问题难于突破,均没有形成成熟可行的模式。本文试图透视两者的不同出发点,实现趋利防弊,优势互补,寻求解决其瓶颈问题的途径。

一、绿色GDP与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不同依据

1.实行绿色GDP核算的依据

绿色GDP,主要是在宏观经济核算层面上,将资源减耗成本、环境成本从传统GDP中加以扣除,形成基于环境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最终形成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与核算方面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取得显著环境管理的成果。但就绿色GDP的核算,尚没有公认的模式可借鉴。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构建,是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总方针指导下的,提供一整套反映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报告体系。在2005年开始的全国十省市核算和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调查工作中,人们的普遍体会是:项目的实施必须一方面积极借鉴诸如联合国关于环境经济核算的理论框架(SEEA)的合理内涵,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另一方面,务必考虑我国的国情,充分利用多年积累的国民经济核算和环境统计的经验与信息资源,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加以完善,建立可行的初步的环境核算框架体系,力图逐步实现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总体框架的目标。

由于环境问题具有地域性和行业性明显的特征,绿色GDP对环境污染物实物量核算和价值量核算,主要从中观和宏观的角度,反映产业部门、重点污染行业及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损失;从扣除虚拟治理成本的角度,对传统GDP进行必要的调整,科学、合理地评价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程度,通过核算经环境因素调整的部门和地区的绿色GDP,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长期发展,为科学地进行环境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依据

企业环境会计也称绿色会计,是指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及有关环境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评价,并对其结果进行报告的行为。环境会计将环境要素及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纳入了会计核算系统,扩展和丰富了传统会计资产、负债、费用及收益等会计要素的内容,对其确认和计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企业对环境资源的维护或损耗,计算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资源维护及补偿责任,核算企业履行环境责任获取的经济利益。

依据会计核算原则,环境会计核算必须以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为前提。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主要依据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则,相对传统会计而独立地确认与计量有关环境因素引起的资金运动,也就是针对环境会计要素的核算。企业环境会计各要素的范畴被界定以后,须设置相应的环境会计账户,并将其内容具体化。环境会计各要素的科学确认和计量,可为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由于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基本原则是实际成本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是针对企业内部发生的会计信息而进行的记账、算账和报出相关的会计信息,因而环境会计也必然反映会计核算理论的特征。但正如将企业会计划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环境会计也应根据信息使用人及经营管理目的的不同,分为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

二、绿色CDP与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内容的差异

1.绿色GDP价值量核算的内容

当前我国绿色GDP核算的主要内容及技术操作路线是相一致的。包括环境污染实物量核算、环境污染价值量核算及经环境退化成本调整的绿色GDP核算,三方面具体内容与技术处理程序均相吻合。其中大量、详实的环境污染实物量核算资料是环境污染价值量核算的基础和依据,突出反映了社会经济统计、环境统计获取信息的特征与优势。

我国有多年的环境统计基础,环境污染实物量核算的内容,经充实完善后其结果清晰明了,是环境污染程度考评的主要原始依据。当前我国绿色GDP核算的污染物实物量核算,主要包括水污染实物量核算,大气污染实物量核算和固体废物污染实物量核算。通过建立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的环境污染实物量账户和经济———环境污染综合核算表,可分析污染物排放量的来源与去向,将经济活动的发生与自然环境的改变紧密联系起来,判断造成自然环境污染的主要部门和主要地区,为按部门和地区的环境价值量核算奠定基础。

与按照部门类别和地区类别编制污染物实物量核算相比,经济———环境混合核算有以下特点:首先,不是单纯表现污染物排放的来源,而是将污染物排放与中间产品投入并列显示出来。我们可以从中认识环境对经济活动提供的贡献与服务,是对经济活动的一种投入。其次,该表为实物量与价值量单位混合编制,即经济投入产出采用货币单位,污染排放量为实物量单位,两种计量方式交叉在一表中使用,为观察经济活动的污染排放强度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2.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首先,企业环境资产是针对会计主体从已经发生的环境经济事项中取得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经济资源。环境资产的拥有和使用是要花费代价的,这样就形成了绿色资产的记账价值,如企业烟尘、污水处理设备的购置等。其次,如果环境处理设备的购置是通过银行贷款取得,那么,企业还会发生环境负债。再次,环境资产使用的折旧费、人工费、动力费及材料费等,会形成环境资产的运行成本;企业日常发生的排污费、绿化费及因违反清洁生产有关规范而支付的罚款支出,要形成企业的环境维护费用。环境资产运行成本和日常维护费用,可以按照归属关系分别列示于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项目中。另外,企业清洁生产,绿色经营产品,必将直接地或间接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收益。企业的营业收入中,可以包括绿色产品经营收入项目。企业营业利润中应单独反映环境收支带来的损益。

三、绿色GDP与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不同视角的比较与借鉴

1.关注点的比较

绿色GDP特别关注的是企业排出污染物社会治理成本的核算,以便在传统GDP基础上予以扣除;企业环境会计核算关注的是企业实际发生的污染治理成本的核算,排放污染物形成的社会治理成本不计入企业核算范畴。

我国目前阶段绿色GDP核算采用相对简单的污染治理成本法,即在绿色GDP核算过程中,以企业所在行业、地区实际发生的单位污染物治理成本作为计算虚拟治理成本的主要依据。

即:绿色GDP=传统GDP-虚拟治理成本

其中:虚拟治理成本=∑(污染物排放量 该污染物单位实际治理成本)

企业会计核算依据权责发生制及历史成本原则,只对已经发生的环境费用支出予以记录和核算。在企业充分重视并设立环境成本核算账户的前提下,绿色GDP核算中所需的企业“污染物单位实际治理成本”将是相对可靠的有用资料。但是,企业环境会计关于环境治理成本的核算,目前尚没有企业对排出污染物,主动做出社会治理成本(虚拟治理成本)的核算与信息披露,这也是绿色GDP和企业环境会计在核算视角上的最根本的差异。

2.核算视角的比较

绿色GDP以传统GDP为核算基础,仅考虑环境损失成本,不显示环境收益价值,核算视角相对单一;企业环境会计视角相对宽泛,除环境成本(实际治理成本)的核算外,还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以及环境收益的核算。

绿色GDP核算,无论是目前采用的污染治理成本法,还是进一步深入核算采用的污染损失成本法,针对的仅仅是环境资源损耗对传统GDP的影响,核算体系中没有设立如生态资源恢复或减少污染排放带来的绿色国民经济价值,强调的是各地区、部门在经济运行中,由于环境因素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不利于调动各地区、部门客观及时核算的积极性。企业环境会计以会计要素为环境会计核算的基础,除环境成本(实际治理成本)的核算外,还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以及环境收益的核算。尤其是环境收益的核算,从正面鼓励和肯定企业环境投入所带来的产出,客观地反映了企业保护环境与其自身长远发展利益的紧密联系,有利于企业从战略发展的角度认识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制定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和发展战略。另外,环境管理会计可以采用更加灵活和适用的手段,通过对企业环境投入和产出做出合理预测分析,向企业内部和外部提供更为全面的环境信息。

3.不同视角核算的相互借鉴

企业经济统计、环境统计和环境会计视角不同,可相互借鉴,实现有机结合,将为微观和宏观的绿色核算提供重要及可靠的信息来源。

传统GDP指标来源于各行业企业的增加值的汇总计算。增加值表是企业重要的经济统计报表。以工业类行业为例,传统GDP由传统统计的工业增加值汇总计算而得。绿色GDP核算所必需的企业实际发生单位污染物治理成本,应依据环境统计的实物量指标与会计记录的环境设施运行成本的计算而得。因此,绿色GDP核算要求企业将传统经济统计、环境统计和环境会计核算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提高相关信息有用性的角度分析,环境会计可以较为确切地计算出单位污染物实际治理成本,是绿色GDP核算的最重要基础数据。目前企业是从环境统计的角度,向有关部门上报污染治理成本数据,其数据大多为估算值,缺乏足够的可靠性和连续性作为数据来源的支撑。因此,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体系,企业统计、会计信息资源之间实行相互借鉴,有机结合,是实现微观和宏观绿色核算的根本保障。

由此看来,绿色GDP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计量是可持续发展概念下宏观与微观不同角度的绿色经济核算。微观核算是基础,宏观是微观绿色核算的概括,二者具有内容和目标的明显依存性。建立一个能够全面反映企业与社会环境关系的有效核算体系,即通过企业经济统计、环境统计与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的紧密结合,约束企业的资源消耗,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是宏观环境管理和微观环境核算的共同任务,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牛文元。“绿色GDP”与中国环境会计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李静江。企业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