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建筑教育范文

建筑教育全文(5篇)

建筑教育

第1篇:建筑教育范文

关键词:建筑安全;素质教育;安全管理

1建筑安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安全素质教育是建筑企业开展安全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由人为违规操作导致,因此,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避免危险发生的重要措施,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

2实现建筑安全素质教育和建筑安全管理的路径

2.1全面提高全员建筑安全素质,加强建筑安全教育是根本

实现安全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将安全生产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施工单位应综合考量工程人员的安全素质水平,提高建筑人员自身的安全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安全底线意识和管理理念,从而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性。1)积极开展建筑施工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施工人员要认识到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努力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有效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如该工程单位曾举办“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以此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注重加强施工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在施工作业前应当组织施工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明确施工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保证施工人员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施工作业,避免发生安全事故。3)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有关人员应当严格把控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内容和事项,保证相关操作的标准性和规范性,减少问题的发生。此外,还要加强安全示范建筑企业和项目工地活动的建设力度,通过安全示范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来提高施工人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进而保证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2.2全面提高全员建筑安全素质,强化制度管理是保证

1)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制度的相关要求,并以此为基础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通过对以往建筑施工事故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施工人员安全素质能力的不足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企业应努力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构建合理的安全防护网络。通过制度和管理的强制约束,使施工人员从被动遵守逐步转化为自觉执行,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专职、兼职、值日等安全员)应深入实际施工作业,按照安全管理的标准,严格管控各个施工环节,确保各部分之间施工工序、质量和安全之间的连贯性。只有不断地提高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地完善安全管理内容,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及时查处施工中存在的违规现象,才能有效保证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3)保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水平,从而有效落实安全管理。各级建筑安全监管机构要深入贯彻贯彻落实国家、地区法律法规,坚决查处和制止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从源头上加强管控力度。

2.3全面提高全员建筑安全素质,增强文化建设是载体

建筑安全文化内涵较多,如员工的安全意识、集体安全理念、安全行为及维护自身安全的能力等。企业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可以更好地提升全员安全素质水平,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水平和建设效果。1)建筑安全文化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理念定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安全行为和梳理心理动因,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理念系统。2)通过开展安全生产相关活动来强化建筑安全文化建设。首先,构建完善的建筑安全教育宣传机制,实现安全知识的普及,重点加强监督管理人员、高危作业人员及特种人员的安全意识;其次,要提高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水平,加强不同阶段施工作业的安全管理力度,保证施工生产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再次,施工人员还要做好自查自纠,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解决施工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问题的发生。3)将建筑安全文化建设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各级领导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建筑安全文化应与企业各部门的员工有机融合,加大安全教育的传播和覆盖面积,保证建筑安全文化的建设水平,努力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水平,进而推进建筑企业的良性发展。

2.4全面提高全员建筑安全素质,强化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是关键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对于领导的应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施工负责人应充分了解工程建设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环节,高度重视不同生产设备的检查工作,及时处理和维修故障设备,完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序,保证安全防护工作的质量。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能力,促进安全管理系统的稳定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工程安全监管水平也有着更高要求。建筑工程负责人努力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建筑安全意识水平。此外,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还要具有把控全局的能力,将安全管理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到各项目环节中,避免安全隐患,保证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建筑教育范文

[关键词]教育建筑;空间模式;设计

引言

随着社会的多样化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从原来的精英人才发展到全面、多样化人才。随着教育模式不断地更新,相应的教育建筑的空间模式,也应随之发生变化。面对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开放性的要求,相应的教育建筑设计也应向着开放式发展。

1新教育时代与教育建筑

传统授课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具有知识传递效果效率高的优点。但是随着新的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终生学习的教育方式的兴起,以班级为单位的授课模式,逐渐暴露出缺点。在一个班级难以区分学生的水平,统一教授相同的知识,学生缺乏主动性学习。在新的教育时代,开放式成为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建筑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教育建筑设计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传授知识都是由老师教学生传递给学生其传递知识的模式比较单一,而现代的教育见着主要体现在公民空间的多样性,要求方面要求空间能够满足多样的教学,要求同时单一的教室能在不同的使用场景下,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2.2灵活性原则

传统教育空间以单一空间模式为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教育的展开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因此要求建筑空间可以依据教学组织的需要快速灵活的划分为多个小空间,满足多层次的教学组织的需要,增大教育空间的包容性。

3教育建筑空间模式

3.1教室教育空间优化设计

在传统的教育空间组织中,室内空间的规划方面是依据教学的需要,将教室的教师的空间放在教室的前面,后面用来安排学生依次坐。在教学时采用单向的知识传递,这样的布置方式可以集中地将知识高效率的传递给学生,缺点是难以与学生达到双向的交流,教学只对认真听讲的学生有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可以将学生安排在两侧进行面对面的布置或围绕教室中心呈现圆形布局。这样的布置方式有利于学生讨论,形成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在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采用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小规模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室空间的使用效率比较高,教学效率及学生的效果也比较好,综合评价教育效果比传统教学模式效率高。

3.2公共空间教学组织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依据廊道的位置不同,布局分为内廊式、外廊式和庭院式等,其教育是空间的布局和组织比较简单,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存在着心理的差异,因此教师的组织和安排应该依据不同学生年龄段心理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布局方式。小学生不需要太多沟通和交流,因此对于小学建筑来说,教室应彼此相互独立,不用过多设置公共开放空间,可以运用加宽走廊的方式增大室外学习空间。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同时存在一定的沟通和交流的需求,因此,初中阶段应该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空间的组合,同时需要设置沟通和交流的空间。高中阶段的学生活动空间较大,应该结合成人的空间尺度布置交流空间,同时增加学生聚会方面的活动的考虑,增大班单元的组合规模,也应该增大活动和开放空间。

3.3图书阅览室空间优化

传统的图书阅览室用墙作为分割手段,空间闭塞,缺乏视线的层次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拘束的体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与教育的本质相背离。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图书阅览室的是阅览空间,应该结合书架去进行空间的分割,并且将阅读与学习相结合,丰富孩子们学习和读书的体验,形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3.4辅助空间设计

辅助空间主要是指门厅、走廊、过厅、楼梯间等部分。在新的教育时代背景下,这里不仅仅是学生游玩的场所,教学的转变在于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学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因此辅助空间除了满足建筑人流方面的空间转换功能外,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学习心得交流,情感沟通的场所。因此,这部分空间需要与教学空间在设计上具有连贯性。空间上有一定的逻辑性,同时作为一个休息性的场所存在灵活布局的可能性,满足学生学习与休息的多样化的需要。

4结语

新时代的教育建筑空间设计需要遵循新的教育理念的展开,符合新的教学模式的安排,采用多样化的空间组织模式,因此本文基于这样的目的展开,为未来的教育建筑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用地紧张超员运作中学建筑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典型案例研究[D].周慧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2]基于空间使用效率的中学校园建筑集约化设计策略[D].李泓序.重庆大学2016.

[3]新型教育理念下中小学建筑教学空间发展探究[D].商文.北京建筑大学2016.

第3篇:建筑教育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联网教育;传统教育;融合

一建筑类互联网教育兴盛的契机

(一)借助移动互联网的设备优势

智能手机几乎已经成为生活最重要的必备品,移动互联技术和触摸屏技术,使得知识的传授形式更加多元化。数据与信息的生成、传输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授课形式正以平面形式向三维形式转化,从教导型向互动型转化。移动互联设备的普及成为孕育互联网教育的土壤。

(二)瞄准学生群体多元化的需求

激烈的社会竞争、知识爆发式增长、价值多元化导致当下的学生群体面对更多挑战。原有的传统教学无法涵盖学生在本科教育中所需要获得的各种信息,而互联网教育却使这种信息传递变得可能。在传统的建筑教育中,以体系的建筑理论、建筑设计知识作为课程基础,以其他课程作为辅助课程,共同形成教育课程框架[1]。在这个框架中,主次分明,对于辅助课程的讲授往往难以到达非常透彻的深度。例如手绘技巧、软件学习,学生需要花大量时间在课后通过训练加强。在课余时间的学习过程中,老师无法随时给予指导,单靠学生自己的思考、琢磨往往事倍功半。而系统性的线下课程又需要集中性的时间和场地,在操作上并不便捷。互联网的教育课程,授课时间地点编辑,只要购买课程,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灵活性强,因此具有较强吸引力。另外,学生的某些学习需求很难在传统建筑教育知识体系中获得,比如考研、出国、就业的专业知识信息。传统的建筑教育中,不会有单独课程辅导考研快题如何审题、绘制,也不会教授出国求学作品集的准备事项,更不会分析当下行业的就业趋势和类别。但这些跟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学生具有强烈的需求去获取相关信息。如果依靠个人的信息渠道去收集,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学习成本高昂。而互联网教育却通过集成平台将信息汇总,将众多前辈的经验梳理汇总并制作成课程,传授给学生群体,极大地弥补了信息空缺。

(三)传统建筑教育体系知识更新速度有限

传统建筑教育体系,主要依赖老师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特别是在建筑设计这一主干课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设计指导,更像是传统手工艺中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式[2]。老师对于建筑空间、功能布置、建筑结构等方面的理解,都在讲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导给学生。学生通过消化、理解、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因此,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承媒介,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现在一个授课班级人数较多,上课时间有限,仅靠一两个专业老师无法全部深入跟进式辅导。另外,老师同时承担多门课程辅导,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于学科前沿知识的更新很难达到同步。相当部分的专业知识、特别是信息技术刺激下的软件知识,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仅靠现有老师自主学习、更新难以达到在课堂上授课的知识积累基础。而互联网教育能够及时在网络上集结最新鲜的血液、收集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并整理成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时性。这种同步的反馈速度是传统建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就以上三点而言,互联网建筑教育有软硬件设备支持、有需求市场、有信息优势,它的出现是必然的,它顺应时代潮流并且将在短期内迅猛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碰撞

(一)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特点

通过对建筑类互联网教育和传统建筑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跟知识点是密切相关的。由于传统建筑教育是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教育,因此其在授课时间上需要有一定的规律性;知识点多且知识点之间互有关联,单次授课时长和总时长都比较长。互联网教育的知识点通常是分散、独立的,因此它的更新成本较低、更新速度快。与之相反,传统建筑教育由于涉及到知识体系的基础教育,因此更新速度慢。

(二)建筑类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

近两年建筑类的互联网产品大量涌现,笔者挑选几个具有较强影响力、消费者较多的产品进行比较。这些建筑产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综合性的教育类网站,这类网站包含的教育产品类型丰富,例如意周教育、建筑学院旗下的优优课、专筑网等;另一类是专题性的教育类网站,例如ncfz、一行手绘网等。但即使是综合型的网站,涵盖内容中,也以软件学习占据主要地位。以专筑网的教育课程内容为例,其中60%以上为软件学习课程。其他综合型网站的课程结构也较为类似,软件学习类课程占据大部分比例。这侧面反映了软件教育的需求较为旺盛。

(三)建筑类互联网教育的现存问题

1.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通过访谈调研的形式,笔者了解到有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加互联网的教育课程,并认真学习。但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对于网络学习资源并不珍惜,即使购买了课程,也难以坚持。如果是免费学习课程,许多学生会及时保存,但之后能够坚持学习的意愿非常小。网络课程教育完全依赖学生的主动性,因此只有迫切需求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才会主动去学习。

2.学习成效难以检验

互联网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和投入程度,其学习成效难以控制。传统建筑教育会通过设计成果评分、期末考试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而网络教育课程的学习成效就难以检验。有些课程在知识点讲授完之后就草草结束。一些比较好的课程会在课后预留作业,通过作业的形式复习上课内容。但如果没有评阅环节和奖惩机制,完全依赖学生自觉性的话,也很难监督和反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特别是软件类的网络教育课程,如果没有跟平时的学习实践相结合,其学习成效收益甚微。很多同学反馈,听完软件类的学习课程,当时能够进行软件操作,但一旦脱离课程或者操作时间间隔稍长,对授课知识点遗忘度就会较高。

3.易形成片面化的设计理念

互联网的课程教育多为工具类的学习,较少有对设计的探讨。即使翻阅网络课程的理论课,也多是讲座的形式,以阐述某些设计师对于建筑作品的理解。而不管是软件学习、手绘学习,还是作品集优化课程,多重视表达形式上的提升,而非设计本源的学习和理解。很多同学参加完该类课程后,掌握到一定的建模技巧和表现技巧,容易在设计中过于追求形态的表达而忽视功能、空间的布局,造成炫技多过设计的结果。我们应该认识到,工具只是辅助设计的手段,学习工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设计,而不应该被工具的功利性所绑架。

三互联网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交织

(一)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分段式引入互联网教学

建筑教育的本质仍然是让学生具备对于环境、用途和经济上的条件和要求加以运筹调整和具体化的能力。这个过程需要有对使用需求的充分解读、把握设计方案的核心理念、能够对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选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创造适宜的空间感受,这个过程中离不开传统建筑教育长期熏染,更离不开扎实的专业基础教育。传统建筑教育教授的各科理论知识,呈现网状的体系结构,互相交织,教会学生如何从专业的视角去理解和思考建筑。传统的专业教育协助学生踏入建筑领域的门槛,基础打得扎实,上层学习才能事半功倍。因此,传统建筑教育作为不可或缺的主体,仍然要起到基础性的全方位教育作用。互联网教育作为补充,可以分段式引入,共同强化教学成果。例如低年级的学生,在建筑基础教育的同时,可以结合手绘类、分析类的网络课程学习。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熟悉设计流程,可以结合建模、参数化、效果图、大数据分析等网络课程学习,在某些教学环节中指定运用工具去辅助思考和表现。

(二)以赛促学,紧密联系学习和实践环节

通过鼓励学生比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和实践环节之间的联系,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实践操作。例如笔者于今年带队学生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该大赛既考察学生的尺规绘图能力,又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建模和工程图绘制能力。首先,不管是哪一类考察,最基本的能力是空间理解能力和三维想象能力,剖面图的绘制与设计课程长期的空间训练密不可分。这也是传统建筑教育一直以来重点培养的能力。其次,考察学生的尺规作图能力,实际上也是对专业基础教育的一种检验。需要经过大量的课程练习,以提高尺规作图的质量。最后,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建模和工程图绘制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引入了互联网教育课程。因为有比赛的激励,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自发性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训练,巩固知识点并运用于操作。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学生很好地将传统建筑教学课程和网络课程结合,专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最后也在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见,以赛促学,能够很好地将两种教育课程融合,并且巩固学习成果。

四结语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形式探讨的出发点,是运用更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具备专业实践的能力。建筑类互联网教育作为信息技术浪潮的衍生品,它的出现是应势而为,它的兴盛也是必然的。但同时,它也存在短板,有待完善。传统建筑教育作为夯实专业知识的主体,仍然具有较强的责任和义务。两种教育应该互相补充,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知识体系,培养出深厚的专业能力,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邬尚霖,甘沛,凌涛.案例教学在居住区课程设计中的应用.2017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7:641-644.

[2]曾思颖.“认知理论”视角下数字技术手段在建筑教育中的应用探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7.

第4篇:建筑教育范文

建筑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建筑本身发展所形成的传统建筑技艺,如我国都有的木构斗拱技术,地中海地区的掩蔽与半掩蔽式地域气候建筑;二是由现代技术科学发展而移植过来的理论与技术,从而形成建筑新理论与技术,如太阳能建筑、生态建筑技术、高技术、轻技术等;三是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的渗透,通过影响建筑师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而作用于建筑造型两个重点:空间和表皮,其特征是空间的数学化与生成化、表皮的复杂化与媒介化。整合建筑技术就是基于以上建筑技术的多样性,在建筑设计中注重或者综合体现其中的技术因子,构建信息时代建筑的技术美学之维。微观上讲“整合建筑技术”就是要考虑建筑过程中,用景观学或者风景学的观点来决定场地的方位,从而构筑建筑物,不仅考虑美学的问题,而且还从设备的角度来决定建筑的供热、制冷和照明。因而,这种建筑技术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能源和资源,为居住者尽可能地提供最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整合建筑技术”在某些方面不仅在结构形式上,而且还在功能上体现生物的自适应、自调节、自我完善功能,从而带给人们舒适、安全、高效的栖息环境;在设计上它结合自然、遵从仿生学的原理、具有生态学的经济性功能;在景观上它融入环境而对环境无害。总之,“整合建筑技术”的设计思想最初源于节省能源的需要,继而上升到保护环境的高度,它是基于建筑科技营造与系统生态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进化的复合型建筑技术。

2国外建筑技术教育

2.1德国

重视技术是德国建筑界历来的传统。从开创了现代建筑设计教育体系的包豪斯,到战后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无不反映出这一传统。成立于1953年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把建筑设计教学从以前在艺术、技术之间摇摆的立场,明确地转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技术分析的能力和勇气,而这种分析是基于工业生产程序、方法论、设计原则、完善的功能和文化哲学观点之上的”。乌尔姆设计学院认为美学原则必须是在理性的、科学的基础上的发展。设计过程体现为科学性的理论和科学性的工作方法的结合。以技术理解作为基础的设计不是停留在形式效果的层面上,而是对问题的良好解决和技术性、系统性的完整深化。虽然该学院于1968年因财政问题关闭,但是其以技术理解为基础、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设计过程,对德国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发展影响深远。发展至今形成了以培养完备的专业素质和注重综合技术训练为教育出发点的高等建筑教育体系。

2.2英国

英国建筑界有着重视技术的传统,下面仅以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学院为例。英国诺丁汉大学建于1881年,是英国著名的重点大学,以其出色的教学质量赢得了国际声誉。诺丁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建筑学院在全英国建筑学院中名列前茅,在生态建筑和建筑节能方面尤为著名。由于当代建筑活动中,建筑设计越来越成为多种因素制约下的结果。英国建筑教育对此也有敏锐的认识,因此从一年级起就围绕设计主线展开造房子的全面知识。建筑历史、理论、设计、绘图、结构、环境、技术等知识在设计课中都有体现。讲课的教师同时也是设计课的教师。例如在一年级设计中,就有关于房屋热损失计算、结构与材料、当代建筑分析、古建测绘等内容;二年级设计有对环境作出反应的题目;三年级则更是把技术作为设计的起步点。

2.3美国

战后美国大量的建筑需求,刺激了全美的建筑业发展,随着大批的现代派学者,如W•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等移居美国并受聘于各大学建筑系,传播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系列建筑教育观点,将现代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宣告了以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代表的“学院派”单一教学体系的退场。密斯•凡德罗离开包豪斯以后,曾任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这位现代主义大师、杰出的建筑教育家,在美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并形成了密斯学派。密斯非常重视建筑技术,他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他认为没有思想是因为没有技术,包括对建筑材料性质与性能的深刻认识。因此,他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落实在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及哲学等人文学科中。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建筑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全美目前设有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共有108所,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各院校相对独立,风格各异。然而教育最终必须面向就业和社会竞争的需求,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有着需共同遵守的准则。在近年欧美建筑行业不景气和“持续发展”等浪潮的冲击下,美国的建筑教育界对培养目标、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NAAB(美国国家建筑资格认可委员会)在1987年就提出,美国建筑院校所设的课程务必覆盖四大方面,即:建筑技术、建筑设计、实践和历史文脉(包括建筑史、建筑理论、社会科学)。然而多数学校仍然只重视设计,忽视其他三方面,特别是建筑技术。建筑学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工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技术的忽视最终将限制学生将创造性的方案设计能力转化为工程现实的能力。同时,还提出了整合思维的专业教育指导思想。所谓整合是指将文化、科学、知识、技术加以融合为“我”所用。具体到教学指导思想就是指要使学生具备全面综合地考虑问题的能力,通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训练,把传统的封闭式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转换为一种现代的开放式的学科教育。

2.4法国

法国建筑学院中仅设有建筑学一个专业,不再设与建筑相关的结构、水电及空调等技术专业。这些技术类专业分布在不同的部属“工程师”院校中。法国建筑学院内,工程类的课程比重很大。从大一到大四都有涉及结构、建筑物理及旧建筑翻新使用的课程安排。但涉及的内容和中国院校授课内容不尽相同,较多涉及选型、实例分析,更重视实用性和新科技的结合。设计教学组织以小组为单位,以建筑师教学为主,并由辅导教师、高年级学生等进行辅助,同时非常重视跨学科的交流。综上所述,虽然各国的历史传承不同,建筑教育也各具特色,但建筑教育仍以设计教育为核心,注重设计的创造性,重视建筑技术的运用,特别在建筑应对可持续发展方面及时跟进。设计与技术课程的整合较为普遍地采用设计工作室的方式。在工作室的机制下将各个类型的设计题目与相应的技术知识进行整合。但大多数学校基本上保持技术课程的相对完整性,而英国诺丁汉大学则更加强调整合,相对完整的技术课程较少,大部分课程已与设计课结合。

3我国建筑技术教育

在建筑技术教育方面,对学科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科体系建设长期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迅猛发展,但也存在规模大、速度快、粗犷型的建设发展模式,加之建筑业存在垄断、半垄断现象,使得建筑业对建筑技术科学的需求意愿不高。我国建筑设计与施工在精细化和重视科学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这也导致我国科技界在课题立项、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以及成果评奖等方面,长期忽视建筑技术科学。建筑技术科学的研究基础是实验研究。因此,发达国家很重视建筑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我国这方面的实验室严重不足,以至无法进行重复性验证有关规范标准所需的符合ISO标准的实验室数量。另外,为制定标准和规范所需的许多重要参数也由于缺乏研究和实验支持而付诸阙如,致使我国这方面的标准规范,常常只能以套用ISO标准为主,缺乏自主研究和科学验证,由此在实践中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近年来这种情况略有改观。科技部已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我国首个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也在重庆大学建立了首个山地城镇建设及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也建立了建筑节能中心和由科技部与意大利环境与资源部共同建设的中意清华环保节能楼。但对于占全球建筑量近一半的大国而言,该领域的实验室和研究单位仍偏少。

清华大学的建筑教育思想体现了建筑技术的革新,表现在学科认知与学科教育理念上,具体由清华大学前任院长秦佑国教授提出的清华大学建筑教育的新思想:建筑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建筑教育是理工与人文的结合;建筑学科的构成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位一体;建筑教学是基本功训练和建筑理解相结合;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创造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相结合;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建筑师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办学目标是保持清华传统与创建世界一流建筑学院相结合。清华大学将暖通空调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并入进入建筑学院,组建建筑技术科学系。这些年来,该专业和建筑学专业结合,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评估、生态建筑与规划、室内外微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在教学方面也有较好的配合。推进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强调技术类课程的建筑和人文性讲授。新技术,自工业革命以来就一直成为建筑界乃至艺术领域的重要话题,是每一位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的根基,同时也构成了现代建筑的典型与精髓。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繁荣和技术变革的日新月异,现代建筑创作越来越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建筑师对新技术的驾御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创作能力。现代国内建筑师与国外建筑师的艺术创造力的差距,集中表现在其对建筑新技术的运用能力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外建筑学教育的开放、开发、启发式的体系和对建筑技术教学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国外建筑界对建筑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广泛运用。特别是在国内一些经济较落后的地区,这样的差距显得尤为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当地建筑创作水平的提高。

4建筑技术实践的多样性与可整合性

21世纪以来,对未来能源的关注使人们对可能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等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在太阳能建筑中可利用高技术系统监控供电、供暖、供热水系统的运行,可自动调节太阳能面板的角度,自动清洗太阳能面板上的灰尘,自动加水、加温等,从而使建筑与新能源的利用结合更紧密。另外,由于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推动起来的绿色运动,使得建筑学与生态学的概念相结合,建筑中适用技术与生态技术的运用,为减轻噪声对城市建设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可能,强调生态整体效应技术,是利用结构技术、构造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实现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及低能耗运动,如托马斯•赫尔佐格对建筑外皮动力控制的研究,柯里亚在管式住宅形态中对炎热气候条件下建筑通风等方面的研究,杨经文的“生物气候学”研究及尼古拉斯•格雷姆肖利用建筑围护结构所做的降温节能综合考虑等。生态技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现代建筑注入与高度科技、高度情感相结合的人文色彩,如在大型和大规模建筑中的运用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联结、相融合,尽可能地减少人为行为对自然要素的破坏。适宜性技术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轻技术、高技术,至于采用何种技术,应该根据所处的地域环境、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进行最优化选择。而传统的乡土技术中设计方法和策略的挖掘和借鉴,丰富了建筑师的创作手法,同时传统建筑技术的再利用,有利于当代建筑更好的表现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如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他在设计中总是采用和发展传统的技术策略,并利用当代物理学和人体科学的成果对其进行综合的评价,以保证其满足现代的需要,如埃及传统建筑中的木板帘和捕风窗的利用,在低造价的条件下,很好地解决了热带建筑通风和遮阳的问题,使建筑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

而在“高技派”建筑师中也逐渐开始注重技术的合理性应用,福斯特对技术进步的信念也是坚定不移,他认为“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反技术如同向建筑即文明本身宣战一样站不住脚”,他一直强调“适宜技术”,认为自己对技术的依赖从来没有超出“适度”的范围。福斯特对“适宜技术”的广义理解是:决定采用某项技术时,要根据当地条件判定,而不论其“先进”与否。他说:“高技术不是其本身的目的,它是实现社会目标和更加广泛的可能性的一种手段,高技术建筑同样关注砖瓦砾石乃至木材和手工活”。的确,福斯特的作品虽然包括被称为“世界最昂贵建筑”的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但他设计的法国弗雷尤斯专科学校却借鉴了伊斯兰建筑降低室内温度的方法,采用蓄热能力强、热稳定性好的混凝土结构,用一个“太阳能烟囱”组织高效的自然通风,造价适中,效果良好,这就是“适宜技术”。生态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合理的技术方案的提出,然而,合理的技术方案并不仅仅限定于高新技术。一方面,不合时宜的高新技术的昂贵的建造费用、运行会用和维护费用,本身就会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应用往往强调技术的普适性,不顾建筑的地域性、场所和文脉,运用大量的高新技术材料和结构工艺手段,在形式上与环境产生极端的冲突,这种普泛的、缺乏地方历史感和文化蕴涵的纯技术性表达,被许多建筑师视为“毫无文化底蕴、毫无个性生机的无根的胡诌”。因此,生态问题的解决更依赖于适宜性技术的选择,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侧重建筑技术的适宜性、高效性,通过普遍的建筑设计手法,精心设计建筑细部,提高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有选择地借鉴当地建筑文化传统和技术,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从而实现技术的人文提升。

第5篇:建筑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教建筑;设计理念;童心

幼儿教育是指对3岁至6岁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广义上例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等等,是指一切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托儿所等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作为正式的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园、托儿所等幼教的建筑应提供适合幼儿合理的设备与设施,创造良好的建筑环境,包括合理的空间,阳光、空气、水源、卫生、饮食、安全等,要像呵护花朵一样呵护孩子们的成长。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幼教建筑的特殊的建筑要求。本文将以西班牙著名的幼教建筑——维利达境幼儿园为例,介绍说明幼教建筑设计在建筑体形与色彩、内部空间、细节设施等方面要达到的目标。

一、幼教建筑的构造体形与色彩

幼教建筑通过其外部形象要充分表达“童心”,要做到美观,绿化,洁净,直观鲜明,布局活泼,充满童趣。维利达幼儿园于2012年建于西班牙马德里,它由大大小小的圆形构造组成,外观上如同一个超大尺寸的蛋糕,上面点缀了一些圆形的绿色草坪、圆形的巨大天窗以及谷仓形状的象牙白纯装饰性的构造像极了蛋糕上形形色色的水果和奶油,这样拙朴童稚的造型吸引了大人和小孩的眼球,行走在其中如同进入了爱丽丝的梦游仙境一般,充满了梦幻性,不仅使得小孩留恋其中,让小孩上幼儿园变成了一种享受,还让“大人们”为它可爱的造型驻足观赏,这样的外形设计满足幼儿心理成长的要求,幼儿园真正成为了幼儿的乐园[1]。幼儿园作为一个施教场所,不仅有嬉戏玩耍的儿童,当然还有教育和引导他们的施教人员,因此幼儿园要有双重尺度,让大人和小孩都能适应环境。它的色彩没有过于花哨,造型没有奇形怪状,像维利达这样的幼儿园就采用简洁的造型设计和简单大方、环保的色彩不仅可以培养孩童的审美也营造了一种童话意境。大大小小的圆形遍布整个空间,而整个建筑场地是一个类似三角形的地貌,圆形与三角形的碰撞使得画面更加有层次感,这一设计同时解决了三角形地块难以利用的难题。为避免学校建筑的阴影投射在操场上,维利达幼儿园将操场设置在平台上,这就是所谓的屋顶平台式,利用屋顶、阳台作为班级活动场地,充分利用空间,缓解了幼教建筑用地紧张。在阳光充足的阳台上与绿色草坪近距离接触使得幼儿更加接近大自然,通往平台的坡道沿着包含学校设备的圆柱体周边而设,孩子们通过坡道缓缓上升,快乐而有趣,幼儿园的建筑不高,他们在不知不觉间便到达了屋顶的平台[2]。

二、幼教建筑的内部空间

维利达幼儿园建筑的主要空间就是宽阔的中央大厅,这里是带顶和有着鲜艳颜色天窗的儿童活动与聚会空间,从所有教室都能直接来到这里,比较适合幼儿园开办大型的娱乐活动或幼儿集中玩耍的场地。因幼儿身体技能尚未发育完全,他们行动笨拙,防护能力差,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尝试,比较好动,因此这里需要给他们创造了一个舒适安全的空间,幼儿在中央大厅里肆意玩耍而不用担心安全问题。圆形的庭院伸进公共活动空间内,透明的玻璃让室内与室外产生了互动,使空间更加明亮,为孩子提供充足的阳光,并使得室外的花草树木进入了室内,让孩子在玩耍的同时欣赏到自然界的美景,这使得幼儿在视觉和触觉上提升感知能力[3]。公共空间的上部是深度超过2米,五颜六色的采光天窗,更增加了房间的通透性,满足日照、通风等要求。通往教室的通道有一个个可折叠的隔断和深深的窗口,增加了通道的趣味性,通道成为孩子下课娱乐的个人小天地,行走其中如同进入一个密道,幼儿在其中可展开无限的遐想。这是建筑充满“童趣”的另一表现。教室位于东南端,以求获得最多的自然光线。行政管理区、教职员工办公室和建筑设备位于西北端,有各自独立的道路,这方便了人员的疏散,形成稳定的工作秩序、固定的日常行程,满足幼教建筑的安全要求。

三、幼教建筑的细节设施

幼教建筑的楼梯宜采用双泡楼梯,楼梯杆件应采取不宜攀登的构造,一般不做垂直构件,另外楼梯扶手要有双重尺寸,除了成人扶手外,还应加设幼儿使用的小扶手,最好是木制的,不宜采用钢制的。幼儿经常接触到的1.30m以下的室外墙面不应粗糙,墙角、窗台、暖气罩等有棱角的地方必须做成小圆角,以达到幼教建筑安全要求,这也是维利达幼儿园的构件多采用圆润的设计的原因。因幼儿好动且喜欢伏地玩耍,活动室、卧室、音体室宜采取暖性、弹性地面。阳台、屋顶平台的护栏净高不应小于1.20m,护栏宜采用垂直线饰;活动室,音体室的窗台距离地面不宜大于0.60m,距地面1.30m内不应设平开窗,宜做成固定扇。

参考文献

[1]刘田洁.新型幼儿教育模式影响下的幼教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孙妍.幼儿园建筑环境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