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竞技体育培训范文

竞技体育培训全文(5篇)

竞技体育培训

第1篇:竞技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扶贫培训;途径

1职业教育与扶贫培训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提出“能力贫困”说,认为贫困的概念中含有一个不能去掉的“绝对核心”,即缺乏获得某种基本物质生存机会的“可行能力”。“能力贫困”是贫困地区贫困群体致贫的重要原因。扶贫培训实质上是以培训助力扶贫,培训是工具、手段,扶贫是目的,即通过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开展培训,提高其技术技能、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其“可行能力”,进而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扶贫培训项目的体系中,职业教育处于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1.1职业教育与扶贫培训相互关联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而职业教育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独特优势,在精准扶贫开发中,应充当“排头兵”。职业院校扶贫培训一般以中短期培训为主,开展的扶贫培训项目有村级带头人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等。

1.2职业教育与扶贫培训互相促进

开展扶贫培训项目是职业院校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发挥本校专业优势,以“扶智+扶志”为理念,通过集中授课、实地考察、经验交流、后期跟踪服务的教学方式,开展实用技术和就业创业培训。职业院校通过开展覆盖范围广、对象规模大的公益性扶贫培训项目,在扶贫攻坚战中积极主动作为,有利于打造职教扶贫品牌,有助于改善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

2职业教育扶贫培训存在的问题

2.1政府统筹,削弱院校、行业能动性

2.1.1政府统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开展扶贫培训的政策文件,旨在更大范围地、更深层次地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职业院校扶贫培训项目的实施主要采用的是政府部门主动设置培训项目,给与政策和资金保障,职业院校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开展具体的培训项目的模式。政府依据不同的扶贫对象为高职院校设置了如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学生学费减免等项目,政府的安排已然成为高职院校扶贫工作的主要遵循,在精准扶贫中,作为参与主体的高职院校的扶贫工作的开展明显依赖于政府的主导。

2.1.2校企弱化能动性。在政府统筹扶贫模式下,一方面扶贫项目多出自人社、扶贫办等政府部门,政出多门,培训项目交叉重叠,比如同一地市的不同职业院校开展的就业创业培训,在师资建设、基地选择、课程搭建等方面相互取经和借鉴,出现雷同现象;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对政府资源的依赖性强,导致职业院校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参与扶贫脱贫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了行业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的能动性。

2.2意识淡薄,消极被动扶贫

2.2.1职院定位不清。在扶贫实践中,部分职业院校对自身应承担的扶贫责任认识不到位、扶贫功能认识不足,以致出现消极扶贫和被动扶贫的局面,导致在开展扶贫创业培训时出现了“因培训而培训,为了培训而培训”的局面,把培训作为一项任务来执行,按指标完成培训计划,不思考、不探索,不愿意也不努力从深层面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2.2扶贫机构责任未落实。为了统筹自身院校服务脱贫攻坚工作,不少职业院校成立了机构或学院,专门负责扶贫创业培训项目的实施和管理。但这些扶贫机构与学校其他学院或部门之间缺少横纵向联系,大部分师生并不知晓学院扶贫部门的存在,对扶贫培训项目更是一无所知,扶贫部门处于“单打独斗”“势单力薄”的局面。在这种状况下,学院又如何举全校之力助力脱贫攻坚?如何号召师生们关注扶贫、为扶贫事业作贡献?职业院校扶贫责任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扶贫创业培训项目的评价。

2.3学员对扶贫培训认同感低,缺少自身发展动力

认同感,是指人对自我及周围环境有用或有价值的判断和评估。认同感产生的前提是人们对某件事或周围环境非常熟悉了解,进而才能做出相应的价值评估,最终才会主动地参与其中。而不少农民对就业创业培训存在着一定的倾向和偏见,“小富即安”“创业就是瞎折腾”“培训了也没什么实际用处”“培训就是走过场”等观念影响着他们对就业创业培训的认知,导致他们对扶贫培训无法产生认同感,进而削弱了他们参加创业培训的积极性。即使有些农民报名或是村里推荐参加了扶贫创业培训,但因对培训项目了解少,自身培训需求不明,创业意愿不强烈,导致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情绪散漫,降低了他们对扶贫创业培训的认同感。

2.4培训方式内容与学员需求脱节,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由于政策制定者对各地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制定和实施的技术技能培训内容无法契合贫困地区劳动者的需要和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精准扶贫程度不高。由此导致扶贫培训项目大多采取“一刀切”的培训模式,学员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有无创业经验等因素被“排除在外”。而“大一统”式教学形式不仅忽略了学员的培训需求差异性,也会降低基础较弱的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培训形式单一、内容重复陈旧、教学方式老化都会导致学员参训积极性不高,“不愿听、听不懂、学不会”成为了学员对培训项目的“统一评价”。

2.5培训师资结构单一,缺乏资源整合

2.5.1师资缺经验。职业院校在师资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着师资结构单一、考核体系不明、师资整合不到位等问题。职业院校开展创业培训的师资大多是来自涉农、扶贫办、总工会等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及高校教师,以理论型教师为主,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技能不足,创业经验缺乏,调研考察经历缺少,对市县级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产业项目、贫困病因等缺少了解,无法结合当地实际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2.5.2师资缺考核。部分职业院校对师资队伍的建设缺少明晰的考核体系,出现师资队伍老化、水平不高、层次不一的问题。院校、教师、学员三方之间缺乏整合互通,尤其是教师和学员之间存在着“隔阂”,培训一结束,教师和学员之间基本就断了联系,大大影响了后续的就业创业指导。

2.6培训后续服务发力不足,有损培训效果评价

培训后期的跟踪回访不仅是培训工作的最后一环,更是对培训效果的检验、提升培训实效的有力手段。但在具体实践中,部分职业院校的创业培训却是“龙头蛇尾”,后期跟踪回访工作不到位、发力不足、责任淡薄。有的职业院校主观上不主动作为,为了培训而培训,未将跟踪回访纳入创业培训体系中;有的院校走形式主义,象征性地、走马观花式地下乡回访学员,未对学员创业情况做出实际指导。而部分职业院校则是因人员不足、资源有限,无法承担起任务繁重的跟踪回访工作;对农民工的学习效果没有后续的跟踪、反馈、评估和考核,致使培训方式、内容上长期没有更新、调整,与实际需求脱节,从而无法发挥培训应有的作用。跟踪回访不到位,不仅是对扶贫培训资源的浪费,更损害了学员对创业培训项目的认同感。

3优化职业教育扶贫培训效果的途径分析

3.1吸纳各方力量,形成扶贫合力

政府主导设置扶贫培训项目是目前职业院校实施扶贫培训项目的主要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优势性。但要广泛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在已有模式的基础上,降低对政府资源的过度依赖,充分调动职业院校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根据自身办学优势和教学资源,寻求和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同时加强与其他高校、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校组合作”,共享优质资源,寻求职教扶贫的新思路,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种类的扶贫培训项目。总之,政府部门要加强统筹,赋予行业组织更多职能,引导行业组织资源、力量,充分参与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各主体需共同为扶贫工作助力,合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3.2强化扶贫责任,统筹自身资源

职业院校应清晰、正确认识到自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学院服务脱贫攻坚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加强二级学院、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利用学院资源开展多形式的扶贫培训,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师生参与”的扶贫局面。

3.3加强扶贫宣传,转变学员观念

增加学员对就业、创业培训的认知,提高其认同感,必须从改变和提升他们原有观念上着手,这需要政府部门、高校、媒体等主体加强宣传。一是加大对培训项目和政策的讲解和宣传,让培训项目走到农民身边,让农民知悉培训项目和政策内容;二是及时、准确甄别出有切实培训需求和强烈创业意愿的学员,让他们真正了解参加培训的意义和好处,激发、鼓励他们参加培训。三是加强对创业成功人物的宣传“造势”,选取培训后成功的创业典型,宣传他们的事迹、成功经历,以真实案例增加说服力,提高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4因人按需施训,分层分类培训

需求因人而异,地方不同,需求也不同。提高培训实效和质量,需在切实了解农民需求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可在对学员需求进行统计概括分类的情况下,按照需求设置相应的培训项目。因此,在培训手段上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避免“培训时间短、见效不明显”“理论性强、操作性差”等问题的出现,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或针对学员的年龄、文化程度等个人特征,划分不同层次等级进行培训;或针对是否有培训经历进行划分。职业院校也可针对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开展有特色的培训项目,应按需设培、因人施训,切实从学员实际出发。

3.5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

针对师资结构单一的问题,一方面可调整教师队伍结构,邀请拥有丰富创业经验且创业成功的农民代表、企业家及多年创业指导经验的专家加入师资团队,也可邀请参加培训后创业成功的学员代表返校进行经验分享。另一方面,从长期来看,需打造一支“理论+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地方高职院校在具体涉农培训时,应与地方区域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更紧密的联系,对其中领军人物的技术技能特长进行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建立相应的“基层专家库”。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加强对骨干讲师的培养,打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稳定师资团队。职业院校应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授课老师进行评价。并要充分发挥桥梁作用,进行资源整合,三方互通有无,不仅课堂上将教师与学员连接起来,更要做到课下“联系常态化、反馈及时化、问题解决及时化”,提高培训后期服务质量。

3.6跟踪回访到位

跟踪回访服务要切实做到位,首先,要主动转变观念,认识到跟踪回访工作的价值及意义所在;其次,从行动上来说,要将后期回访工作做到实处,组建跟踪回访小组,在进行微信、QQ、电话回访的基础上,开展下乡实地调研指导,两者相结合,并建立回访学员数据库,记录回访情况,掌握学员返乡就业创业情况。

[参考文献]

[1]李期.以“精准培训”推进“精准扶贫”—高校在教育扶贫中应担当的责任[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0(4):119-123.

[2]陈佩云.高职院校精准扶贫的功能、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1(4):44-50.

[3]廖龙,王贝.中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发展历程、实践模式及未来走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3):63-67.

[4]龚英.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7):66-68.

[5]房文风,邵苗苗,王向太.我国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与实践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21):8-13.

[6]陈长瑶,李君.“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职业培训的困境与发展路径—基于云南省农户调研数据的分析[J].学术探索,2018(7):151-156.

第2篇:竞技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培训质量;区域经济;技能控制

一、技能培训质量提升的途径

目前培训机构林立,培训市场成为各机构逐利的竞技场。随着技能培训市场开发进程的不断加快,培训质量的保障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一)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有别于全日制教学,受训群体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多为步入社会的成年人,对培训内容要求较高,培训质量好坏关系经济效益和培训机构社会声誉。对此在培训之前都要组织管理人员和培训教师进行社会企业调研掌握一线生产资料,对受训人员进行问卷摸底。之后培训教师组结合岗位和培训机构情况讨论研究设置培训内容,形成培训方案和培训大纲,编制适合于培训的学习教材资料。

(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训过程中理实兼顾充分发挥实训室硬件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培训课程改革,把培训课程引入实训室,采用一体化教学加大实践比重,对于企业受训人员而言特别是技术水平相对不高的学员在生产设备上动手的机会少,考虑生产安全实验机会更是没有,亟需实训室这样的操作环境。

(三)健全机制加强管理。对于每个培训班安排专人承担班主任工作与职能部门一同管理监督受训学员的学习出勤等情况,协调受训学员除学习外的其他事务。保持与受训学员单位沟通,严格把关对每位受训学员建立个人学习档案,每项学习内容结束后进行考试最终形成成绩单存入学习方案一并交给学员所在单位,作为企业人才管理和使用依据。

(四)加快培训师资建设。培训质量的好坏培训教师是关键因素,作为培训教师不仅要理论扎实,实践经验要求更高同时还要掌握企业和学员实际情况才能更具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授课,整个培训过程对培训教师要求非常高。抓好培训教师培养尤为重要,除长期的企业锻炼学习外,在教师安排上采用新老搭配即有经验的老教师带一名年轻教师适时指导与实战相结合加快培训师资队伍的发展。

二、技能培训面临的挑战

(一)政府管理部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发突出,政府政管理部门针对就业扶贫经费支持培训的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日益增高,使得争取政府部门培训项目的难度变大,间接对培训管理、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二)受训人员所在单位对培训内容质量的要求日趋严格。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企业之间的竞争向着人才竞争方向转化,对劳动者的技术构成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工种工作内容有所变化,考虑知识技能提升的同时需要兼顾个人素养的提升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培养。

(三)受训人员知识技能需求意识变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和科技革新进步人才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无论是待业人员应聘入职还是在职人员竞聘上岗可谓竞争无处不在,其实质是个人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竞争。当前人们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提升自我的需求愿望也随之增强,无形之间对培训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培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锡林郭勒盟为例目前有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锡林郭勒盟民族技工学校、锡林郭勒职业教育中心、多伦县职业教育中心、东乌珠穆沁旗职业中专学校、苏尼特左旗职业中专学校、锡林郭勒盟振达职业培训学校、锡林郭勒盟北方跃龙培训学校、西乌旗蒙阔职业培训学校、锡林郭勒昊诚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永安驾驶员培训学校、锡林郭勒东方教育培训中心、二连浩特职业教育培训中心、镶黄旗农牧培训中心、锡林郭勒盟国家税务局干部培训中心、锡林郭勒盟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培训中心、锡林浩特市农牧民培训中心、锡林郭勒盟信息化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站、镶黄旗牧民科技培训中心等20多家颇具竞争力的政府和民办培训机构,特别是私人培训机构进入锡盟培训市场对学校等培训部门或多或少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若要在培训市场立于不败之地要求我们必须提升培训的质量和内涵,在保证中低端培训质量和规模的基础上努力开发高端培训。

三、技能培训的前景展望

目前锡盟地区培训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国家经济转型和两条特高压获批配套电厂建成以后,锡盟经济将又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对人才在层次和数量上需求巨大,具体由以下几块组成。

(一)企事业培训鉴定。目前锡盟主要有现代能源、新型化工、有色冶金、传统绿色食品产业、草原特色文化旅游业五大产业涉及数十家国有和私营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技术革新,大批量的在职人员需要不断进行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而作为育人机构应具备适用于培训的软硬件资源。

(二)就业扶贫农牧业生产技术培训。国家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测方针、自治区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城镇化建设的提出以来,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技能培训和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成为成为培训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开发服务培训承办行业企业会议。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因素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产业升级工业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越发突出,锡盟地区有着绚丽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自然草原环境,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兼具。塑造品牌是抢滩登陆的关键,抓住机遇发展旅游同时规范,开发本地区服务行业人才培训借助人文和自然资源承办企业行业会议颇具潜力。

(四)对蒙交流培训。响应国家政策,搞好对蒙民间合作交流,我们无论在情感、文化还是语言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且在文化交流和工业、牧业生产技术培训合作方面蒙古国市场潜力巨大。

四、提升培训质量的策略

具备经济潜力的市场从不会缺乏竞争对手,在社会培训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严抓培训质量、打造高端培训塑造地区品牌、拓宽培训领域是下一步工作目标,在历史经验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

(一)保本开源,合作共赢。稳定现有培训资源,与各合作企事业单位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上级部门加强沟通,与兄弟单位加强合作,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二)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继续加大培训工作投入力度,深入研究总结经验,拓宽培训市场发展新伙伴开发新项目,深入研究国家“十三五”规划和自治区锡盟经济发展政策,抓住一交一直两条特高压发输电建设基遇做好培训工作。借助锡盟地区公铁交通网络建设契机争取在此方面有所突破。

(三)提升内涵,树立品牌。加大培训内涵建设力度,保证量的同时做到质的进一步突破,树立品牌意识,为打造地区培训品牌积累沉淀。

【参考文献】

[1]陈晔,孙忠梅.区域经济发展导向下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第3篇:竞技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员工教育培训;构建;路径

一、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内容分析

员工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该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笔者认为企业为了规范员工教育工作开展、提升员工教育培训效果,应该从员工教育工作培训制度、教师管理工作制度、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班主任工作管理体系、培训考核规则、教学工作质量考核等多个体系的构建来进行和开展,以此作为员工教育培训的基础和前提。

(一)员工教育体系构建原则

企业应该认真梳理员工在各自岗位上所需的工作能力和技巧,识别出员工的培训需求、细分员工的培训内容、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确保员工培训计划得以实施并在培训之后进行效果评定和检测,秉承这样的培训原则,企业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职业发展需求和学习需要,制定适合员工实际状况的培训计划。为此,企业内部建立动态即时的培训需求收集系统是很有必要的,企业可以通过和员工访谈、发送问卷的形式来进行培训需求收集,并将收集的培训需求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和深化,根据情况制定数个培训计划和层级,在识别细分培训需求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进行内外部培训课程的设计,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在多媒体教学设施上投入资金,为提升培训效果来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还要依据企业发展战略和未来员工能力发展需求而行。在未员工提供教育培训机会的时候,企业要突出培训重点、做到目的明确,除了采取现场集中授课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现场观摩、实践教学、电教和讲座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来传递培训内容。培训效果考核可以以笔试为主,在适当的情况下采取现场操作、岗位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考评,使得员工意识到岗位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二)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主要内容阐述

第一,学历教育。企业可以和与自己主营业务相关的高校合作,进行联合办学,成立成人教育机构或者函授教育机构,引导高校建立和自己生产经营相关的专升本专业,使得企业能够无缝衔接获得大批专业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在必要的情况下,企业可以为在职员工提供进行进修的机会,使其获得攻读在职研究生的机会,使得企业能够获得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第二,进行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企业为了获得持久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就必须重视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只有高层管理人员具有先进的管理意识、风险意识和大局意识,才能带领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更强的市场地位。企业的董事、经理、党委、科研机构人员都要获得高学历高层次的培训机会。第三,进行中层管理人员培训。在这方面企业可以和相关的培训机构合作,每个月派遣不同的员工到机构中去参加培训,学习培训课程,进而得到持续的培训效果。第四,进行一般管理人员培训。一般管理人员培训方式相对多样,企业可以采取个人自主学习、集中培训等多种途径进行培训,企业要充分地利用教学录像和教学光盘等资源进行培训拓展,使得一般管理人员能够感受到不同风格和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管理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升需求进行课程学习。企业相关部门应该针对部门实际状况制定培训计划,上交人力资源部门统一审核,人力资源部门最终检查和督导培训计划的完成情况。第五,一线操作人员培训。对于一线操作职工,企业应当为其提供工人技师培训和作业培训机会,使其了解到岗位工作所需的技巧,必要的时候企业还要引导其考取专业的岗位技能证书,为一线操作提供更为安全的保证。

二、员工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在当今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次的竞争,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员工的保驾护航。员工教育培训体系构建为了维持这种竞争优势,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第一,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进行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调整和完整。适时调整的员工教育培训体系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第二,新时期人才竞争激烈,专业人才在各个行业之中都处于炙手可热的状态,高学历人才到企业发展不仅考虑到薪资水平还考虑到职业发展空间,因此,企业需要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来增加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投入;第三,根据企业自身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员工教育培训制度的完善,完善相应配套措施,在长期的坚持之中提升增加培训实效。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经验,总结出如下规避培训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首先,企业要充分和有效地利用当地高校的教育资源,构筑校企合作发展对接模式,实现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外部拖延,使得校企对接具有良好的平台。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使得集团的发展获得相对完善的服务;其次,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要和企业文化构建结合在一起,企业内部应该构筑“家•人”文化氛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将员工个人的人生理想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员工培训对企业来说是一项收益长远的教育投资,企业文化和员工教育培训的结合能够让企业在员工培训的博弈过程中获得收益,大幅度降低员工培训过程中的风险;再次,在市场经济发展体系中,私营企业已经占据了重要组成部分,员工考核过程中应该将接受教育培训的情况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和监督机制,将员工从拼时间、拼体力转移到学技术、学业务和提高劳动技能上来,一方面提升员工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给企业发展带来新格局和新高度,实现教育培训效果的最大化。总而言之,企业要在员工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中投入更多的资金,通过建立动态即时的培训需求来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持续不断地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企业欲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着手进行有效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陶泓宇.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打造高素质员工队伍为油田持续高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J].价值工程.2010(27)

[2]陈娜.浅析单位员工教育培训对单位长远发展的深远意义[J].经营管理者.2013(04)

第4篇:竞技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铁路;基层站段;干部教育;培训实效

1加强铁路基层站段干部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近年来,铁路主管部门通过理顺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加大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经费和资源投入等措施,基层站段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的教育培训尚未达到预期目标,离新时代铁路行业“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例如,干部教育培训的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不足,教育培训过程管理和评价考核尺度不严、教育培训实际成效不高,队伍素质提升不明显的突出问题一定程度存在。因此,要从贯彻落实好“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高度,将大力提升铁路基层站段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实际成效作为适应铁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1)铁路事业发展需要干部教育培训提供支撑。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当前,铁路局公司化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铁路运输企业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优化进入了“啃硬骨头”的深水区,改革发展和安全稳定任务异常繁重。作为铁路运输企业三级管理体制的基层站段,其干部队伍的基础性地位极其重要,直接影响铁路事业发展。因此,需通过对现有干部培训体系进行改进,坚持需求导向,强化干部责任感和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促进铁路事业高质量发展。(2)基层站段治理需要干部教育培训提供保障[1-2]。随着铁路运输网络的完善,一大批新建骨干线路、区域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基层站段职工队伍规模显著增大,一大批“80后”“90后”青年加入了铁路行业。同时,处于改革发展中的铁路运输企业,各项与职工利益的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频繁出台,造成职工思想出现波动。此外,由于现代网络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在带来工作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些一些不良思想和错误观念等。基于此,基层站段治理工作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干部培训为统一广大铁路职工的思想认识、凝聚人心及促进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3)干部职业能力提升需要教育培训提供源泉。当前,铁路运输企业亟需“严管理、补短板、强基础、提素质”,对铁路干部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干部队伍的管理能力、技术水平、业务能力、敬业精神等均需通过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加以提升与巩固。因此,必须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量,全面提升干部队伍职业能力,构建企业与干部职工命运共同体,助推铁路运输企业发展。

2铁路基层站段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铁路运输企业基层站段干部教育培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完成上级安排的教育培训工作指标及任务;二是段级自行组织综合管理或业务培训。但是,基层站段举办教育培训时使用的仍是传统教育方法,虽然能够满足业务技能提升和安全生产的基本需要,但并不能有效地促进干部整体素质的提升。笔者通过对基层站段干部教育培训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发现[3-5],主要存在如下3个薄弱之处。(1)教育培训体系运转不畅,培训实效不强。经过多年努力,目前铁路基层站段均初步建立起了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但在基层站段实际操作层面,其体系运转不畅。一方面,经常将干部培训和职工培训混为一体,一定程度上“重职工培训,轻干部培训”;另一方面,干部工学矛盾比较突出,普遍存在“重生产,轻培训”的现象。此外,干部参与培训学习的原生动力不足,导致培训过程管理考核存在难度,计划执行性不强,培训实效不明显。(2)教育培训师资队伍薄弱,教学质量不高。铁路基层站段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来源比较单一,目前多数采用“以老带新”或“临聘专家”模式,此种模式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与此同时,大多数站段的培训教师尚未接受过系统的理论培训,存在知识储备不扎实、教学技能和水平不足等问题。(3)教育培训内容滞后,培训方式单一。经调研发现,基层站段干部教育培训内容相对滞后,其使用的培训教材(含课件)较长时期未更新,与生产发展需求脱节。同时,有些站段虽然更新配备了一些专业的教学用仪器设备,但由于培训人员的熟练程度不够,使用率较低,实训效果不太理想。此外,培训方式主要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互动式、体验式教学较少。

3提升铁路基层站段干部教育培训实效的路径

为了提高铁路基层站段干部教育培训实效,以问题导向出发,提出如下实践路径。

3.1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提高铁路企业干部培训实效的最重要途径就是改进和优化培训方式,将传统单向的、灌输式的培训模式转为需求主动式培训模式。首先,要以干部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深入细致地进行干部培训需求前期分析研判,进而明确培训目标并做精、做细、做好培训计划,特别是要根据干部岗位类别和实际需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培训课程表,提高干部参与培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培训的效果。例如:某站段2019年培训计划,根据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不同,有针对性地分为中层管理人员轮训、经营管理人员轮训、党员轮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全年计划办班13期,1500余人次,培训计划针对性较强。同时,要求段属各科室、车间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每月一学”活动。

3.2以能力提升为核心,强化培训考核评价管理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是提升干部的履职能力,促进企业发展。通过举办与基层站段管理和业务工作密切相关的专题培训,解决干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提升管理水平,激发工作热情,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追求的目标。要强化教育培训过程管理,抓好“学、教、考”3个环节管理,推进教育培训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坚决防止培训走形式,坚决防止培训无效果,实现干部素质能力提升的目标。

3.3以专业水平为标尺,提高兼职教师的水准

干部教育培训要提高选聘兼职教师的标准,以专业水平为标尺,选优选强兼职教师队伍。要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要求,注重从路外先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渠道选聘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兼职教师补充培训师资队伍。

3.4以高效体系为目标,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高效运行的新时代铁路基层站段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是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着力培养铁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力保证。一是要完善需求调研制度。牢固树立按需培训理念,突出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把需求调研贯穿训前、训中、训后全过程。二是健全站段调训制度。完善调训计划申报制度,加强统筹协调,避免和防止多头调训、重复培训、长期不训等问题。积极探索“错峰”调训和分段式培训,缓解工学矛盾。三是进一步健全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推行培训项目负责制。四是健全干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制度。全面考核评价干部的学习态度和表现、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情况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还要建立好干部教育培训档案。五是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督查制度。要把干部提拔任用与接受教育培训情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保证铁路基层站段干部教育培训落地生根并取得实效,为铁路运输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4结语

基于上述铁路基层站段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短板和客观需求,构建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专业水平为标尺,以高效体系为目标”的全面提升站段干部教育培训实效的新路径,以期达到全面提升铁路运输企业基层站段干部素质的目标,为铁路运输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参考文献

[1]葛静轩.如何抓好铁路基层站段职工思想政治工作[J].前沿,2013(13):30-31.

[2]李俊,董世峙.基层职工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工会信息,2014(31):21-22.

[3]张会珍.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基层站段职教工作[J].太原铁道科技,2005:51-52.

第5篇:竞技体育培训范文

关键词: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协同发展

一、群众体育发展中所存在问题

(一)群众体育健身氛围缺乏统一性,缺乏安全保障在当前全民健身以及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影响下,当前群众体育也正在以各种可能方式不断发展,但是因为缺乏统一性的氛围。只能以零碎化、随机化的方式体现。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众体育的创设的非系统化。群众体育运动及其实践的兴趣性,尤其是群众对各种体育兴趣项目的拓展和提升,只是在一些广场、公园、立交桥下等,主要是以一种非常随意性的方式艰难地发展着。二是群众体育氛围创设的一点也不具有科学性。虽然目前群众体育健身的方式是比较的多样化,但是其技术技能并不专业,有些内容具有原创性与器材个性化等,促成了群众体育的丰富多彩性,但却是让广大群众在缺乏安全保障、运动负荷无法科学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体育知识技能普及缺乏专业性,群众健身方式不科学目前群众体育主要是以一种群众自发与自觉并举的方式,来普及各种体育运动方式以及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等。其典型的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育基础知识与技术技能不够专业性。主要有群众体育及其发展中,相关的体育运动准备知识、运动医学知识、运动营养知识、速度技术技能、力量技术技能、韧性技术技能,以及体育场地的使用与维护、健身器材的使用与维护等,很多知识都是一些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群众通过各种各样的非专业途径获得的,因此,这样的健身方式以及应用方式会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有时不仅并不能地对群众的健身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还可能会因为健身方式不当或是体育器材应用不当,对参与健身的群众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二是体育健身知识的传播形式不够全面性。虽然有一些群众会根据个人体育运动经验,从疾病治疗、养生、康复与减肥等需求所作出的各种体育运动方式的创新,但是这样的健身方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可能只能适合他们个人,而并不能去适合所有的人,因为每个人工作性质以及身高、体质还有运动时间都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便是一些已经多人验证实验过的较好的运动方式,还是不建议群众去全面的学习与效仿。

(三)缺乏专业体育健身指导,群众健身方式盲从随意由于在群众体育活动当中,缺乏专业的指导以及群众组织的复杂性,也就直接地决定了群众体育意识培养的随意性,如就从目前备受人们议论的广场舞事件来看,就可以明显看出来群众体育因为缺乏专业的指导,其发展呈现出了盲从性以及随意性。其最为主要的原因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群众体育的习惯盲从性。在没有经过任何的专业社会体育人员的指导下,多数参与健身的群众,基本都是根据自己业余时间以及自己的喜好去参与健身锻炼的,也有一部分群众是受到周围人的带动下参与体育运动的,如我们常见的一些三五成群的老人集合在一起锻炼身体的现象,这是最为典型的别人怎样我就会怎么样的盲从性心态。二是健康提升性体育习惯随意性。有很多群众只有当自己处在体质弱、病态性体质、亚健康体质与生病后有待康复的体质,或是肥胖等,才会被迫性地去开展一些体育运动,当自己的身体条件稍微有点好转后便不在坚持,其体育习惯是典型的比较随意。

二、竞技体育发展中所存在问题

(一)一味地追逐运动的极限性,忽视了健康的重要性在国际文化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以及体育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都比较注重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也一直都在追逐运动的极限性,不断向运动的极限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目前最为突出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竞技体育比赛的很多规则都向着运动极限引领。无论是在奥运会还是亚运会上,都会出现某位运动员打破了世界纪录,这都是人类不断追逐挑战极限运动的结果。但是有一些超越人体生命规律规则表现,严重损害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并不建议大力地推崇。每年都会有很多的运动员的因为长期的训练,身体受了不可恢复的伤害不得不提前退役,还有运动员英年猝死的事件也已屡见不鲜。二是竞技体育专业技术、技能不断提升,需要不断挑战极限的引导。一些竞技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很多运动动作比较的复杂,对于运动员训练发起了严格的挑战。一些精彩而又惊险的动作可能会在体育赛事,为观众带来精彩表演,但是对广大群众体育运动方式引领却并没有太多的益处,如花样滑冰中危险的抛举动作等,不适宜一般的群众去学习与模仿。

(二)体育精神教育极端化,导致运动员身心疲惫虽然,体育精神教育是激发运动员体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在竞技体育项目不断向着极限方面发展,极端化教育的现象开始呈现。这样的现象一般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激发运动员不断进取精神的极端运用。众所周知,不服输、不抛弃、勇敢奋斗精神是每一位运动员必备的品质,但是这些精神教育的应用,一旦超越了人类极限和体育的规律性,发展生极端化,就会适得其反。二是体育运动比赛极端化发展。每一位参与比赛的运动员,都为了获得最好的比赛结果,但是在体育运动比赛极端化发展下,因为各种的制约很多运动员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运动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的创新和发展。

三、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具体实施途径及方式

(一)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选拔无论是对于发展群众体育、还是对于发展竞技体育来说,两者的发展都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才行,目前,可以有效助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协同发展的实践体育人才大致分为四类:一类是专业教育人才。如各学段、各种体育培训机构的体育专业教育人才,就是可以有效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基础类人才。这类人才通过自身的教育工作优势,去开展体育教育或是体育培训工作,也是在为发展与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文化、体育技术、体育技能等作贡献,他们为培养各类的体育人才奠定了有力的基础。这些人才包括学校体育教师、专业体校教练员、民间体育机构的教练员等。二类是专业性竞技体育运动员与教练员。专业性竞技体育运动员与教练员不仅是促进体育事业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技能性骨干,他们也是推动体育科学化发展以及体育产业飞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在现代媒体的不断传播下,体育运动员明星抽发挥出作用越来越明显。如刘国梁作为中国乒乓球教练,实现了对其竞技实践性经验的传播和创新启发。三类是专业性的体育科技研发人才。他们中包括体育项目技能研发人才、体育器材研发人才、体育运动服装研发人才,他们为体育的专业性训练以及体育的竞技活动、体育赛事举办等,积极进行组织性的准备工作。如当前各类竞技体育项目技能的创新,都和这些人才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针对刘翔身体肌肉、骨骼比等科学数据,运用运动生理学与解剖学知识去研发适合刘翔的训练方式等。四类是专业组织人才。主要是指各类体育活动的组织人才,包括竞技活动组织人才(参赛单位的领队、后勤保障以及竞赛的组委会人才等)、群众体育的组织人才(场地协调人才、器材调配人才与活动策划人才等),这些人才作用的发挥使各种体育项目成为具有操作性的活动等。

(二)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培育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对人们是否能坚持终身参与体育运动事关重要。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都要注重终身性体育意识的有效培育。根据人的体质以及寿命的科学规律,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培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通过开展适合青少年体育运动方式去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意识,青少年健身广播体操和学校的体育运动项目等;二是通过开展适合青壮年的体育运动让青壮年形成终身意识,如一些可以让青壮年保持健康与保养性瑜伽、啦啦操等健身性运动是比较好的选择;三是通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运动让老年人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如可以让老年人的养生太极拳运动项目等是比较好的选择。只有通过科学性培育,才能让运动者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在不断地坚持下获得体质健康水平的全面有效提升。

(三)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两者之间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为人类展现了与培养了体育运动健康的理念及其实现的方法。不管是群众体育还是竞技体育,大多都是以群体性的活动呈现的,在体育运动当中人们会获得身心放松、精神愉悦的体验,尤其在快乐群体性体育运动活动氛围的感染以及带动下,会缓解人们工作时的紧张,让人们的生活烦恼与个人困难暂时缓解,以更加好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学习与生活当中。虽然体育运动是能帮助人类获得健康的主要方式,但是其也不是很随意就能开展的,需要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在竞技体育测试运动员的大数据,也可以完全地应用到群众体育当中去,通过大数据的统计,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看到自己的运动状况,还可以根据测试匹配到适合自己运动项目与方式,是一种比较好的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卞余琴,刘应.健康中国视域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10):31–36+48.

[2]张林玲,刘青.四川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45(05):42–50.

[3]阳国诚,胡昕.江西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5,20(04):58–62.

[4]徐金庆.东北三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同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5]程宇飞.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共生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04):6–9.

[6]黄华明,朱玉霞.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融合与共生发展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22):30–31.

[7]杨臻,张培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权衡[J].体育风尚,2017(01):57.

[8]张潇.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权衡[J].运动,2016(04):5–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