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竞技体育发展精选(九篇)

竞技体育发展

第1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2012年夏季奥运会,保持金牌和奖牌总数排名前列,巩固优势项目,拓展潜优势项目金牌增长点,基础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争取有所进步;

2014年冬季奥运会,保持水平,努力实现奖牌数有所增加和在奖牌榜排名有所提升。

2016年夏季奥运会,继续保持金牌数和奖牌数排名前列,保持并扩大新的优势项目数量,潜优势项目实现更大突破;基础项目继续提高水平,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强;集体球类项目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个别项目取得突破。

2018年冬季奥运会,实现运动成绩稳中有升,力争在基础大项上实现突破,进入奖牌榜前列。

2020年夏季奥运会,继续保持金牌和奖牌数领先,金牌和奖牌结构显著改善,潜优势项目、基础项目金牌和奖牌数占金牌奖牌总数的比例大幅度提升;集体球类项目整体水平显著提高,进入先进国家行列。

2、实现竞技体育重点突出、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

对运动项目进行合理布局与结构调整,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科学配置资源,优势项目保持优势,潜优势项目加快发展,基础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水平稳步提高,保持并适度扩大发展规模,提高基础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注册运动员和从事业余训练的人数。

努力推动竞技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强竞技体育理论建设,使优势项目在项目发展理论、训练理念、技战术创新、组织管理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使创新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统筹国内区域间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鼓励和引导各省区市重点发展符合本地区实际,具有区域特点的竞技运动项目。

进一步改善训练竞赛基础设施条件,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国运动训练基地的训练、科研、医疗、教育和保障水平,逐步形成并完善8到10个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具有地域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综合和专项训练基地;充分利用好现有的高水平体育场馆和综合设施。

完善国内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竞赛组织与管理办法,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和多元功能,提高组织承办重大比赛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与训练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赛事体制,并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服务。

3、提高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人才在竞技体育发展和实施奥运战略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素质显著提高。

4、推进竞技体育体制改革

以竞技体育结构调整和组织完善为重点,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水平,建立目标明确、责任到位、措施具体、管理规范、竞争有序、评价有据、奖罚分明的、更加开放和充满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2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论文关键词:竞技体育,体育文化,学校体育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人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

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人歧途。

(一)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拘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三)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转贴于

(四)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五)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六)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三、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参考文献

[1]李涛等,应用系统观点时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舟在学校体育中协调发展的探讨 C17,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5),1998,(6)

[2]张志勇,杜林英,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和目标的社会取向[17],中国学校体育,1998,(5)

[3]郁庆定,吴听,中美普通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较口,中国学校体育

第3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关键词】高校竞技体育;建设发展;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218-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百姓对竞技体育的热情逐渐高涨,但是面对国际赛场残酷激烈的竞争如何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则需要从基础进行训练,逐步推进竞技体育的管理水平。高校竞技体育是我国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引导和推广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必不可少的便是对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问题

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学生群众性的社会团组织来传播和发展,其应当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为主体。而当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进行同一的监管,此为典型的政府管理行为。并且在实际管理中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则替代了大学生体育协会在直接的行使行政管理权,这种管理方式如今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下运动存在的问题

1.赛事太少,运动员无法通过比赛得到磨练

管理部门的行政监管导致商业性和社团性的比赛展开并不尽如人意,每年举办的赛事过少。赛事太少直接导致运动员缺少比赛经验,运动员无法通过比赛得到赛场的临场心理和生理的磨练,对其成绩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

2.教练专业化水平有限,没有专业培训制度

高校竞技体育教练专业水平普遍低于欧美等国的先进水平,而且我国没有长期的教练培训制度,教练员因为其训练、培训所受到的限制,使其无法接触到世界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导致教练的水平无法得到及时的提高,无法掌握最为前沿的训练技术,导致高校竞技体育水平发展受限。

3.大量退役运动员进入高校竞技体育体系

高校为了能够快速的提高学校的体育成绩,大量招收退役的运动员,这种做法违背了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初衷,使得高校竞技体育自身培养的运动员减少,不利于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美国与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

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和体育第一强国的美国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就比较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寻找自身发展的策略。

(一)全国大学体育协会的有效管理

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管理核心是全国大学体育协会,和我国的大学体育协会不同,美国的全国大学体育协会已经建立起专业的管理团队,全面领导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

(二)竞技体育模式的建立

美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同时也是美国整个教育体制下体育管理体制的延续,美国从中学开始建立了全国的学校间竞技体育的模式,将中学作为培养顶尖体育人才的摇篮,而高校竞技体育则是这一模式的延续。这种发展模式既培养了良好的竞技体育氛围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有效的激励制度

美国高校通过高额的奖学金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参与到了高校竞技体育的活动中来,使得整个高校竞技体育的专业水平非常高。而我国大学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体育人才,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高校竞技体育的专业水平偏低。

三、发展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主要对策

(一)统一认识,明确高校竞技体育的定位及发展目标

我国高校建立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是一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重大革新,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社会各个阶层对此建立统一认识,解放思想,发展适应高校体育教学需要的管理制度。高校所开展的竞技体育是为体育的发展探索方向,也是提高大学体育水平的重要表现,因此,各个阶层只有做好统一认识,才能将我国高校的竞技体育发扬光大。

(二)组建全国和省级高校竞技体育指导委员会

我国高校建立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并不是单纯群体行为,其应当建立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与政府相结合,树立“资源共享、特色共建、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的理念,发挥两者的积极作用,让校园的竞技体育部门与政府职能部门做到有机结合,组建全国和省级高校竞技体育指导委员会,不断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三)明确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各级组织的职能定位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组织功能定位是中介兴致的组织机构,其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其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协助政府部门做好大学生竞技体育的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做好校园竞技体育管理部门的协调与协助工作,提高其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民主性,为高校竞技体育管理制度的建立贡献一份力量。

(四)多元化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高校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展离不开其经费的支持,高校各级管理部门应当努力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建立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通过组建实体机构的方式开展多种经营性活动,让通过活动获得的资金更好服务高校竞技体育运动的开展。

四、结语

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很多瞩目的成绩,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现有的体制存在着一些问题。结合国际上成功的管理经验从自身出发要不断的完善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为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发展提供思路与沃土。

参考文献:

第4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摘 要 通过对刘延东同志在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的学习,使我们体育人深刻认识到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这是运动员成才不可缺少的,除此之外,还应该解决运动员训练的各个方面的需求,使运动员能够安心训练,取得好成绩,保证国家竞技体育长期、稳定、健康、可持续、和谐发展。

关键词 运动员 文化教育 保障工作 重要性

2012年7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北京出席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我就此讲话中关于竞技体育发展中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谈几点体会。

第一,国务院召开这个会议,充分说明了国家对竞技体育事业的重视以及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自身发展的关注,也说明国家认识到了我国要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必须要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是竞技体育长期、稳定、健康、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做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运动员全面发展的需要。人自身的发展本身就离不开文化教育,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它也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保障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运动员不仅需要有优秀的运动成绩,还要有较好的文化素质,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随着体育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提高,需要运动员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思维判断能力;而运动员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可以更好的促进训练,达到更高的训练水平。要改变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个传统观念,让运动员不仅运动能力强,而且文化素质高。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这个观念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优秀运动员的四肢发达是建立在有更聪明的大脑指令、更灵敏的神经支配基础上的,是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完美配合的结果,相反,那些头脑聪明、有知识的人,运动能力不一定强,难道这些人就不聪明了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优秀运动员的头脑更加聪明,只是看有没有充分挖掘。做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还是增强体育软实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体育是弘扬优秀文化、体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优秀运动员作为公众人物,在国际舞台上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影响着社会舆论对中国体育的观察和评价;也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示范作用,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无论是从国家还是运动员自身的发展出发,都需要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第三,做好运动员的各项保障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竞技体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运动员从小训练,对文化教育有所影响,有些运动员还有伤病困扰,退役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竞技体育的持续发展和运动员的自身利益。

第四,如何做好运动员的文化教学和各项保障工作呢?站在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的角度,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政府应该将公办体育运动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单位进行管理,制定相配套的政策和相应的管理机制。文化教育方面,国家应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针对运动员的成长特点,出版专门的教材。教育部门选调优秀、有教学经验、有爱心的教师经过专业培训后在体校工作,并且在待遇上要予以照顾。运动员的升学要有专门的政策,解决运动员的学习困难之忧。另外学校自身要加强管理,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向文化课教师提出适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同时,教练员也要经常关心运动员的文化课情况,联合文化课教师教育运动员,达到理想的效果。最终的结果要与教师和教练的年度考核挂钩。

2.国家及政府应该对体校的运动员及教练员给予生活补贴,并形成规定,落到实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选择体育训练的人越来越少,如果没有额外的经济和社会保障,不但不能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还会使其越来越萎缩。

3.对各级别的运动员从上至下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退役后生活补贴、就业安置、伤病防治、社会保险等运动员保障工作机制。就业方面,完善运动员自主创业、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社区体育等相关政策和机制保障,使各级运动员能够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于自主就业、创业的可以给予政策上的照顾;对于想从事学校体育教师的运动员,为他们获得教师资格做好培训、考试和认定工作;对于运动员及其他体育相关人员,另外一个对口的就业安置就是积极发展好社区体育,可以在每个社区安排固定的有编制的体育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及体育保健康复师,这样可以使社区体育得到更好更专业的发展,有利于群众体育的开展及提高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既解决了体育人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人民的体育运动问题。

第5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咸宁 437100)

摘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回顾湖北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湖北竞技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完善管理,优化发展;处理好各种关系,协调发展和加强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等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 :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020-04

作者简介:刘远海(1980-),男,湖北孝感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方面的研究。

0 引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则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竞技体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或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人们可以在竞赛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在胜利中体验征服之美、在失败中咀嚼悲壮之美、在竞争中获取愉快之美、在发展中追求和谐之美,因而成为人类不懈的追求。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1],它的快速发展对改善民众的生活健康质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升国际、省、市地位和形象,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业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要议题。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发展最初由经济学家定义为“经济增长”,意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今天“发展”一词早已超出了经济学的范畴,有着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内涵,可以解释为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突出强调了事物在动态上的量与质的双重变化,而且是正面的变化。“可持续”意为“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它突出了在时间可空间上的延续,它是人们在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受到巨大威胁情况下提出来的,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等。可持续发展意味着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和危害。可持续发展要求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关注社会的目前利益与长远的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和平统一。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共同性、持续性和动态性的原则,在生态上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维持消耗与还原的平衡;在经济上要因地制宜,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基础上稳步增长;在工程技术上要清洁高效,尽可能减少污染和消耗;在社会层面上要使政治安定、社会井然有序。

可持续发展观是时代变迁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社会生活的渗透及竞技体育自身发展条件的需求,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初步形成。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实现竞技体育社会化、国际化与科学化。可持续发展要求竞技体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协调,竞技体育与其他各类体育活动协调发展。首先,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各种不同形式和类型的体育竞赛,以它独有的形式和方式为人类社会生产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精神食粮,提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改变和改善着当今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其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强大精神动力的需要。体育健儿在竞赛中充分展现了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拼搏自强的中华体育精神,向世人展示了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为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最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自身发展与完善必然之路。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是竞技体育发展永恒的追求,即保持竞技体育在数量(广度)、质量(深度)、时间(维度)三个层面上的完美统一。

2 湖北竞技体育现状分析

奥运会作为国际竞技体育最高水平的综合性赛事,经过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间交流、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展现国家形象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湖北竞技体育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为中国军团晋级世界竞技强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从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到2012年的英国伦敦奥运会,在新中国组团参加的8届奥运会中,湖北省创造了“届届有金牌”的辉煌成就,而且是全国连续8届奥运会都有金牌入帐仅有的两个省份(湖北、浙江)之一,在奥运冠军榜上深深烙上了湖北印记。荆楚大地共产生了13名奥运冠军(其中武汉7名,仙桃4名,黄石1名,宜昌1名),共获得22枚奥运金牌(其中跳水6枚,乒乓球3枚,体操7枚,羽毛球4枚,网球1枚,举重1枚),为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运动会是国内各省市竞技运动水平的最高级别赛事,它是对各省市区竞技体育水平的大检阅,全运会综合评分是根据各省市区运动员在全运会上的比赛成绩和相同竞赛周期参加奥运会取得的成绩综合计算所得,能全面反映一个省市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全运会奖牌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各省、各地区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及竞技实力的差异。湖北体育代表团参加了从1959年北京举办的第1届至2013年辽宁举办的第12届全运会(历届全运会金牌排名曲线图如图1所示)。

从湖北体育代表团历届全运会金牌排名曲线图可以看出,第一至第四届全运会期间,湖北金牌榜名次趋于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从第五届全运会开始,连续两届出现大幅提升局面,到第七届全运会获得第5名,一度跃进全国体育强省的行列;从第八届全运会后就出现一个曲折迂回的态势。第十二届全运会,湖北代表团从伦敦奥运仅带入2枚金牌,比上届少4枚,排名全国第16,中部第3位。有冲金点20个,上比河南、湖南少4-6个,下比山西、安徽无明显优势,跨越进位压力巨大。从全运会综合排名上来看,辽宁、解放军、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北京、浙江、黑龙江、吉林、福建、四川、天津等已经锁定前12名,湖北尚处于第二集团中部,湖北竞技体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 湖北竞技体育制约因素分析

为了使湖北竞技体育平稳、较快、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先了解制约其发展的各种因素。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已有不少专家和学者对影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张春华(2000)从社会角度分析,认为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因素重要包括自然环境、经济、政治、人口、教育、社会文化和科技等因素[2];张继忠(2000)研究认为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项目类因素、科教类因素、管理类因素、条件类因素和环境类因素[3]。综述前人研究,把影响湖北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大致可分为环境、条件和管理三个层面。

为进一步明确影响湖北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湖北竞技体育进行走访调查,并结合专家的意见拟订7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指标,再根据影响程度高低分别给每个影响因子赋予5至1分五的等级,再请专家评判。此次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7份,有效率为90%。全部影响因子的总平均值为3.113,大于总平均值的影响因子认为是主要影响因素,而低于总平均值的影响因子则认为次要因素。从统计结果(表1)来看,制约湖北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C4本土特色优势项目、C6财政投入、C9教练员运动员素质、C10后备人才建设、C11科研转化团队、C19奖惩激励机制和C21社会保障措施7项,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C9:教练员运动员素质、C10后备人才建设和C4本土特色优势项目。

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它必须通过运动员出色的发挥才能展现出来,可见,一线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主体。竞技体育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支撑一线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是教练员、后备人才梯队、财政的资金投入等。竞技体育当前成绩要看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而能否可持续的突破,关键在于后备力量。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愈来愈多,愿意支持子女从事体育训练的家庭越来越少,这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危机所在。全国城运会的竞赛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各省市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状况,因为城运会尽管是以城市之名参赛,但实际上比拼全省市之力,再者对参赛队员的年龄作了限制(如第六届所有参赛队员不得超过20岁),他们的竞赛实力是对一个地区后备人才梯队的综合检查。从历届城运会武汉代表团金牌榜(表2)来看,前四届基本稳定在前五名,除第六届占据东道主的席位而排名榜首外,已连续两届滑出前五的行列,尤其是第五届,金牌总数仅7枚,名次跌落至第十四位,说明湖北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

从历届全运会比赛情况看,湖北代表团在船艇、体操、跳水、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小、巧、水”项目上多次获得金牌,可视为湖北本土传统优势项目,但从近几届全运会来看传统优势项目前景令人堪忧。如体操一直是湖北奥运战略大项,自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开始,除2004年雅典和2012年伦敦两届奥运会外,湖北体操在每一届奥运会中都有金牌进账,共获得7枚金牌,几乎占湖北历届奥运金牌总数的三分之一,而在十一运会上却颗粒无收,十二运会上只获得1金,这说明优势不再明显;又如网球也曾是湖北的优势项目,李娜被誉为湖北的名片,但近几年却后继无人。这些本土传统优势项目逐渐削弱,使得夺金点愈来愈少。可见,要使湖北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继续保持金牌数和奖牌数排名前列,必须保持并扩大新的本土优势项目数量,挖掘潜优势项目,以实现更大突破。

4 湖北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对策

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从影响因子“C6:财政投入”在专家赋值排第四位可见一斑。湖北处于中部地区,并不是经济强省。据国家统计局[4]统计数据(表3),2013年湖北地区生产总值为24668.49亿元,人均 42613元,与北京、上海、广东、山东、辽宁、江苏等第一集团体育强省相比相差甚远。

在财政投入有限情况下,湖北竞技体育要保持平稳、较快、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进行长期的、科学的规划,克服“脱离实际的急于求成”、“粗放发展的资源浪费”等弊端[5]。针对湖北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以下优化对策:

一是加强体制管理,调整内部结构,优化项目布局,优先发展湖北本土特色优势项目。加强竞技体育管理可以大大增强竞技体育的运作效率,使其有更明确的发展方向。在项目设置上,根据目前湖北竞技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有限财力,从战略高度调整项目布局,进一步加强拳头项目的整体实力和人才厚度,对非拳头项目则实行精兵精练,综合平衡项目设置,突出重点项目,以形成湖北特色。

二是处理好竞技体育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使之协调发展。处理好竞技体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就能推动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进程,两者相互促进;处理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之间关系,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关系到国民的体质、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群众体育发展得好就能为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办人民满意的体育事业。

三是加强后备人才与梯队建设,形成逐强趋势。针对湖北业余训练和体校队伍呈现萎缩的现象,各级体育部门应与教育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推进体教结合,加强学校体育训练力度,发现和选拔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协调好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学习与生活;积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各种形式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借助高等院校培养运动员,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格局,使湖北竞技体育逐渐发展成为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发展趋势。

5 结论

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运动员的培养,教练员队伍建设、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以及与其配套的训练基础设施建设、体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等。归根究底,体育的竞争是体育人才的竞争。影响湖北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教练员运动员素质、后备人才建设和本土特色优势项目。在财政投入有限情况下,湖北竞技体育要有所突破,必须依靠管理调整内部结构,优化项目布局,优先发展本土特色优势项目;加强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协调竞技体育与其他利益的关系,使之协调、可持续发展。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不仅关系到竞技体育发展的长远目标,同时也是近期运动成绩的直接体现。从近几届城运会来看,湖北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建设出现一定程度的滑坡,导致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湖北金牌榜排名第18位,处于第二集团中下部,并由此可以推断湖北省在近几年的大赛上(2015年福州城运会和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金牌榜不会出现太大起色,必须加强后备力量建设。

6 前景展望

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湖北竞技体育有着光荣的历史传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和资源,集中力量发展本土优势和潜优势项目,逐步实现从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的转变。如水上项目曾是湖北全运战略的一大支柱,截至十运会,船艇项目共夺得46金,超历届全运会金牌总数(120.5)的三分之一,而后的两届都没见金(十一运会获1银1铜,十二运会获1银3铜),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优先发展水上项目,争取在十三运会上见金以重振昔日雄风;又如借助李娜在国际网坛的影响,湖北成功引进了WTA超五巡回赛——武汉网球公开赛,它是继北京中网、上海大师赛之后,国内级别最高的网球赛事(冠军积900分),从2014年开始连续15年在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举行,此举是将武汉打造成中国网球城的第一步,是中国网球事业的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湖北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组建国内最高规格的网球竞训基地,引进国外知名教练发展湖北网球运动,尤其是女子网球,可以在以后的全运会上争金夺银,甚至在一次冲击奥运奖牌(李婷曾获2004年雅典奥运女双金牌)。

参考文献:

[1]易善立.湖北省竞技体育现状及发展战略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8).

[2]张春华.对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因素之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1-5.

[3]张继忠.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2000(4):31-34.

第6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关键词:竞技体育;赶超式发展;举国体制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3-0128-05

我国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这短短的二十几年中,我国竞技体育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从奥运零金牌到奥运金牌榜榜首,很多项目已经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先进行列中。这些优异的成绩都是取决于竞技体育的赶超式发展。竞技体育赶超式发展很好的综合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资源,发挥了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如今,我国竞技体育强大了,赶超式发展也需要做出新的战略部署。

1、我国竞技体育赶超式发展的历史选择

1.1 大国崛起形象的选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了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当时我国综合国力低下,急需寻找展示国家形象的平台,竞技体育就成为了历史的选择。体育运动是一个不分国籍、洲际的全球性体育盛会。体育事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部分,也开始了新的建设工作,但当时中国的竞技水平还是低下,在奥运会上与金牌无缘,更没有举办奥运会的资格了。1979年11月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此后,中国竞技体育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之路。在奥运会、亚运会、世锦赛、残奥会还有一些国际、洲际大赛中,每当在赛场上升中国国旗,奏中国国歌时,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自豪和期许。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运动水平的提高、给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加了砝码,振奋了中华民族精神,展示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在赶超式发展的保障下,我国在一个基础相对薄弱、经济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水平,竞技体育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实现了跻身奥运三强的跨越,实现了垄断竞技体坛的美、俄、德国的垄断地位,并提出了赶超俄美的口号。中国竞技体育的强大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1.2 国家政治发展的选择 自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关系发展越来越快,发展途径成为制约中国对外发展的瓶颈,在当时缺少的就是一条途径打开这条通道。1971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乒乓外交,促进了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发展,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以小球带动了大球,使体育成为为国家政治服务的一个平台。而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也恰恰充当了竞技体育与政治联姻的桥梁,使体育服务于国家政治效益。体育在上个世纪作为政治外交的手段,至今也在发挥其政治功能。我国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为竞技体育赶超式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体育从一开始就与政治联姻,充当国家外交的一种手段,促进了政治与社会的融合,推动了人们与世界各国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是国家政治的范畴,而体育也是综合国力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3 显示制度优越的选择 中国竞技体育要想得到快速发展就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思想的根本点,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三个代表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薄弱,而且发展不平衡,其中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程度都不高,国家和人民都不富裕,这就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的基本条件。建国后,无论是体育场馆还是体育设施,体育人才和体育科研水平都相当低下,几乎是零基础。为了使我国竞技体育尽快取得较快发展必须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采取一定的措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最快速度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这显示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优越性,集中精力办大事,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取得成功的制度保障。

2、我国竞技体育赶超式发展的表现

2.1 奥运争光的战略部署 由于受的影响,国家竞技体育组织也受到了破坏,拉大了我国竞技体育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1979年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恢复了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合法席位,我国竞技体育水平资格还没有拿到参加奥运会的入场券,这成为制约我国参加奥运会的主要障碍。1979年国家体委又确定了省级体委的主要任务是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战略部署中主要抓提高。国家体委重新审定了十年规划,调整了工作的重点,并且确定了体育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运动训练上。确立优秀运动队以缩短战线、保证重点、进行积极调整为中心的思想,对竞技体育进行了调整。1984年10月5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了“搞好项目的战略布局,集中力量发挥优势项目,把那些短期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项目抓上去,争取在今后的重大国际比赛中夺取更优异的运动成绩。提高技术水平便成为了当时乃至后来几十年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在竞技体育中赶超俄、美为主的竞技体育大国。这是我国竞技体育赶超式发展的雏形,也为后来举国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5年国家体委制定和实施了《奥运争光计划》,它是对我国未来几年竞技体育争光目标、计划、规模等全方位、多层次、全过程等的系统管理与控制,使竞技体育快速、高效、健康发展,获取更大成绩和荣誉,为实现我国第二步战略目标服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竞技体育贯彻了党的方针政策,竞技体育走向了国际竞技体育舞台。纵观竞技体育实施奥运争光计划以来,我国每次在全运会、奥运会等综合型大赛和一系列洲际、国际等大赛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标志着我国成功完成《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十年中的各项任务,并进入了新的竞技体育发展时期。总书记在总结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表彰大会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奋斗目标,也推动竞技体育赶超式发展做出新的战略部署。在2011年4月29日,国家体育总局颁发了《2011~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为未来十年的奥运计划做了稳定的全面的战略部署。

2.2 举国体制的制度安排 作为竞技体育赶超式发展最有力保障就是举国体制。60年代在“缩短战线,保证重点”战略的指导下,国家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统一规划、调配、布置,来保证部分优势项目形成优势,攻克难关,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一时期内,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运行机制是以创造最佳运动成绩、为国争光为奋斗目标。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643个,创、超世界纪录88次。“八五”期间,共获得世界冠军466个,比“七五”期间增长了63.5%;共367次创造新的世界纪录,比“七五”期间增长了150.7%;有62个优势小项目达到世界前三名水平,有68个潜在优势小项进入世界前8名。“十一五”期间我国运动员共获世界冠军634个,创、超世界纪录88次。近些年,平均每年都打破世界纪录10余次、获世界冠军100余次,这些成绩与荣誉的背后与我国竞技体育赶超式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为我国建设体育强国奠定重要基础。在举国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以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获得了总成绩第一名,终于让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得到了历史性的鉴证。纵观举国体制实施至今其对竞技体育的成就功不可没,从新中国的百废待兴,到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位居金牌榜榜首,中国竞技体育在半个多世纪里从基础差、底子薄到后来跃居世界前茅,举国体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三级训练的策略运用 1954年中央体委改名国家体委。此后,各种业余体校和专业队逐渐代替了竞技体育的层层选拔方式,三级训练网也凸显雏形。1965年6月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省市要办好重点青年体育院校工作,要源源不断向外输送专业队员等的要求。1980年《国家体委关于加速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几个问题的请示报告》中,国家体委按照以奥运会为主,全运会为辅的原则,对竞技体育工作的重点做出如下部署:改革完善训练体制,调整好一、二、三线队伍,即优秀运动队(国家队与省队)、市县级重点与业余体校、学校运动队。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要求,从项目、选材、训练各方面建立层层衔接的训练网。经过这些调整,初步形成了以竞技体育为先导、奥运会为重点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

3、我国竞技体育赶超式发展的评价

3.1 符合当时社会发展和历史需要

3.1.1 展示国家形象的历史选择 建国后,中国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水平比较落后,为了尽快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国家的强大和国家形象,于是选择了体育这条道路。纵观中国近代奥运史,中国竞技体育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地位非常低下。1928年第九届阿姆斯特丹奥运会上中国首次派人参与奥运会,1932年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刘长春首次代表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后来十二年里由于国际政治动荡不安,奥运会就此停办。1972年名古屋会议恢复中国奥委会合法席位,直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为中国夺得了第一枚奥运金牌,我国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为新时期的竞技体育打响了第一枪。就当时我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发展还相当缓慢,单靠地方体协、体校等体育组织管理部门完全不能胜任国家竞技体育的胜任。为了在竞技体育上赶超俄、美提出了赶超式发展,只有集中国家有限的物力、人力、财力,最大限度的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前进。’

3.1.2 为竞技体育奠定基础 从1984年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奥运金牌榜首位,在历届国际大赛、世锦赛、全运会等国际、国内各个大赛都表现出了优异的运动成绩,各项竞技体育都能在国际赛事中崭露头角。回顾我国竞技体育60年历史,赶超式发展在国内形成了以奥运会为核心,全运会为半径的同方圆。在国外形成了以国外大赛、全运会为中心的竞赛制度。一个以各级体委为中心垂直型体育管理体制正式出现,从而为我国实施“举国体制”提供了必要的体制平台。竞技体育的赶超式发展也打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管理体制的竞技之路,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体育体制的管理出了卓越贡献,这也为我国竞技体育奠定了基础。

3.2 与社会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3.2.1 与市场经济体制脱节 在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了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目标。计划经济时代是竞技体育依靠国家行政指令对社会资金进行比例分配;而市场经济时代是竞技体育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按照市场机制及供求关系对社会资金进行按需分配。当国家在竞技体育方面实施了赶超式发展,政府便加大了对竞技体育的参与,这与市场经济的自由主导相背离。在计划经济时代,基于当时国家的国情和竞技体育的基础,政府不得不给予竞技体育莫大的支持。但是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国家依然主导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投入,这使得竞技体育不能象市场经济一样自由的跟着市场走,依然依赖于外力发展,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基于此政府应该适当的放手竞技体育,让竞技体育真正向市场经济体制靠拢。

3.2.2 政治色彩浓重 在竞技体育刚刚起步的时候,国家为了政治需要把竞技体育看成是一种外交手段。纵观竞技赛场,竞技体育的强大不会因为国家的强大而减小竞争力,从而竞技体育也就成为了一个国家形象的代表作。如今的体育赛场也成为了国人们对奥运梦的期盼和憧憬,也给政府增加无形的压力。也就说明了从开始到现在,竞技体育依然是政治任务的桥梁。作为为国家政治利益服务的竞技体育运动员,只有在国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才能向国家交差,现如今国家已经强大起来了,但是竞技体育的政治色彩还没有暗淡下来,这给体育部门和相关人员相当大的压力,使竞技体育的本质丧失。竞技体育的本质属性是在同场竞技,但是由于政府的过多干涉使得竞技体育成了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工具。

3.2.3 唯金牌主义 我国竞技体育赶超式发展,促进了我国整体体育事业的发展,但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我国竞技体育从发展阶段零的突破到2008年奥运会金牌榜榜首地位,这些成绩的获得充分体现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速度与国家对它重视程度以及实施竞技体育发展的路径与方法的科学性。我们衡量一个国家体育综合实力应该是多方面的,金牌是一方面但不仅仅是唯一的方法。由于过多的背负了负担,使运动员只承认金牌,使得功利主义突出。在改革开放时期一块金牌对于国家相当重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水平的提高,获得的金牌愈来愈多,金牌的边际效应随之递减。这也使得了人们在竞技体育的同时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这也使得有一些人为了得金牌使用非法手段,例如服用兴奋剂、贿赂裁判、打假球、冒名顶替等不法手段愈来愈多,这种种的伪金牌主义不得不引人思考,在金牌的背后竞有种种的“假冒伪劣”的手段来缔造金牌。

3.2.4 政府负担过重 竞技体育在取得辉煌成绩的背后,国家也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给政府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另外,还有举办奥运会。举国体制的保障就是政府需要处理许多风险,而最主要的是最终开支问题,之前有的国家举办奥运会却是负盈利。我国体育事业费用每年都在逐渐递增,林思云(2004)、李力研(2004)通过对《奥运争光计划2001~2010》所列4年(2001~2004年)奥运周期中国家财政投入进行累加(总计200亿元人民币),除以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奥运金牌产出量(32块金牌),得出运算结论:一块奥运金牌的培养成本为6.2~7亿人民币。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提供的数据,依照奥运争光计划,从2001~2004年,每年国家拨款增加1亿元;2005~2008年,每年国家拨款增加2亿元,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仅仅对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拨款就会达到27亿元,其中并不包括国家专项拨款。而为了备战2008年奥运会,国家的专项资金拨款就已经达到了40亿元。除了投入资金外,还得为体育赛事、体育计划、体育科研工作做出战略部署。

4、竞技体育赶超式发展的新变化

4.1 端正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以儒家文化为主,主张以礼、仁为核心,强调忠君爱国,人们成为统治者统治的工具,当时的人们没有独立的价值取向。这时的体育运动完全是以表演为主,没有了竞技的价值取向。在中国近现代,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取向也发生了改变,体育不再仅仅是休身养性的手段,也可以张扬个性、拼搏进取,这些都与我国传统的体育价值观形成明显的分歧。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群众体育运动,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就是重在参与,就像当时喊的口号一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改变,以争取名次、发挥运动员个体的价值为核心,主要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展示国家形象。近几届奥运会,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是保持亚洲的领先地位,在奥运会上保持前列。在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位居金牌榜榜首,体现了国家对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要求,也体现了赶超式发展的推动作用。从古至今,我国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在每个阶段都发生着变化,竞技体育该何去何从,值得深思。但是站在如今这个高度的竞技体育在此时更应该认识以后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如今,我们只有继续坚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大限度的发挥竞技体育的本质属性以及坚持竞技体育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4.2 确立竞技体育项目协会的发展思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成为全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计划逐渐由主转。向辅的地位,只能在难以有效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领域才能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国家正积极构建新的政府制度与现代事业制度,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指导思想。在这种局面下,体育事业不可能成为改革的挡箭牌。事实上,体育发展目标和服务的市场化,以及体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要求等等,致使体育事业不能继续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引下要优化项目结构及布局,力争促进奥运各项目之间协调发展,优化优势项目,推进潜优势项目的发展。另外,探索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体育道路,积极学习国外职业体育的先进经验与管理制度,完善我国国家队管理制度,使之尽快、尽好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

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贯彻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继续实施奥运战略,夏季项目保持在亚洲领先,在奥运会上金牌数和奖牌数排名前列,巩固和扩大优势项目,强化潜优势项目,提高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整体水平,落后项目力争有所突破,冬季项目水平稳中有升。加大后备人才培养的力度,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

4.3 推进体育赛事制度改革 体育赛制是竞技体育的杠杆。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带头作用,以体育赛事为中心。竞技体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看似简单但实际蕴含着很多内容。始于1959年的全运会是在中国处在被国际竞技体育大家庭隔离时的一种自我挽救式的国内竞赛制度。因为竞技体育是政府操办的,于是全运会就成了国家的,就有了各级政府举办的省运会、地市运会和市县运会。全运会就成了将各级政府捆绑在一起的一根绳子。我们经常听说“竞赛是杠杆”,全运会这根杠杆撬动了各级政府兴办竞技体育的积极性,也同时撬开了各级地方财政的“金库”。在我国全运会是服务于奥运会的一个赛事,使得全运会的金牌价值要远远高于亚运会。对全运会的赛制、设项等进行合理调整,完善政策,充分发挥全运会在推进赛制改革、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虽然近几年一直提倡淡化金牌意识,但是到了每年的全运会上,在每个队伍捆绑计分时便产生了分歧,使之与整个系统步调不一致。这也是竞技体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力争解决全运会上的利益之争。

4.4 加快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尽管我国在北京奥运会上获得51块金牌、100块奖牌,位居金牌榜第一名,但是我国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乒乓球、游泳、女排、体操等基础项目发展很好,也备受群众的喜爱,但是我国田径、足球、篮球等项目以及冬季运动项目的水平还是很低,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优势项目成绩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潜优势项目。运动选才方面要坚持吐故纳新,还要坚持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方针。同时,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完善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竞技体育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主要归纳为三方面:一是降低对金牌数的要求;二是强化对实力目标的要求;三是扩大规模、夯实基础。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丰富科学训练的内容,并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应对国际体育的机遇与挑战,勇于突破,认真备战各项比赛,并积极总结各种经验教训,为奥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做准备。加强对竞技体育“科、教、训、医”等体系的一体化建设,加强竞技体育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体育科技工作机制,吸引各方力量参与科研工作,突破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因素,提升赶超式发展的贡献力量。与此同时,继续强化体育俱乐部体制。通过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已经获得法律的认可,运动员获得合法保障、合法权益等可自愿加入职业联盟等。从目前状况出发,除了在思想观念上树立加快社会力量培养的思想、积极推进单项协会实体化进程外还要强调运动员专业化。我们还应当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例如NBA等职业联赛,通过社会力量来壮大竞技体育,从而保障我国竞技体育快速、持续、稳步发展的态势。

第7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摘 要 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归纳法分析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目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点,但在运动的内容、形式上有共通性,各自在实现目标时,所产生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关键词 群众体育 竞技体育 协调 发展

一、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关系

中国军团在北京奥运会上最终取得51金21银28铜的历史最好成绩,超过美国,高居金牌榜榜首,从1984年许海峰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到如今金牌数目笑傲群雄,中国体育走过的24年道路见证了我们竞技体育的崛起。但是,金牌第一并不等于就是体育强国,如果没有强大的群众体育基础,仅凭运动员和奖牌数量,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二者的关系,经历了转变到按并列的两个子类来认识的变化。回顾中国竞技体育近几十年的历史,中国运动员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一个运动项目参加活动的人数越多,越有可能更快地提高参加这个项目的广大群众的技术水平。例如,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多年来长盛不衰,原因之一是开展的基础好,普及率高。

二、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的向导作用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竞争性身体活动,其实基本功能是娱乐。但是,通过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往往表现出相应的潜在功能。如指导娱乐产业经济功能;促进人全面、协调、完善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化的教育功能,以及独特的竞技体育礼仪庆典文化与道德规范文化整合功能;另外对外改善国际关系,对内维护政治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及促进社会稳定的政治功能。

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参加28个大项38个分项的全部比赛,运动员639人、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各个体协,包括42个少数民族,有利于中国运动员向各国,促进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健身热情,促进群众体育的健康发展,带动体育产业和各项体育事业的进步。

三、要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大发展

回顾中国竞技体育近几十年的历史,进步无疑是巨大的。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各运动健儿的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分不开,但同时更得益于“举国体制”这一发展模式。

竞技体育与全民体育并不是矛盾的,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就以我们的乒乓球为例,容国团拿了第一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带动了当时全国群众的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和开展,现在中国既是乒乓球竞技的第一强国,也是打乒乓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像2008年奥运会中国选手获得网球比赛的双打冠军,在国内肯定会掀起一阵网球热,群众的广泛参与,也会为中国网球早日走向世界提供良好的上升空间。

竞技体育具有示范作用,而群众体育为竞技体育夯实基础。群众体育的发展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比如人才、经费、场地等等。竞技体育正成为经营城市、提升城市国际形象一个重要手笔。在沿海的厦门,马拉松已经成为城市每年一度的全民体育狂欢节,围绕仅仅半天时间的马拉松赛事,厦门人玩出了花样,对激发广大市民的运动热情起到了明显作用。

四、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群众体育

群众体育工作要贯穿科学发展观。当前,群众体育虽然获得蓬勃发展,但体育基础和资源不足仍然是制约着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利用经济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为广大人民群众尽可能提供充实的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和参与体育的机会,创造优质的体育健身条件和环境,从而动员、吸引和引导人们在自愿参与中使体育需求得到满足,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工作主题伴随着北京奥运筹备过程,在深化了“人文奥运”理念的同时,极大动员了全社会参与健身的积极性,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开拓进取,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做出更大贡献。

五、中国将迎来群众体育时代

在群众体育方面,我们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讲究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到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从推崇赛场竞技,到倡导全民健身,现代中国体育将迎来一个群众体育的新时代。依靠“乒乓外交”成功打开中国通往世界大门的新中国体育,走过了一段曲折、艰难而又辉煌无比的崛起之路。至今日中国乒乓球依然保持着全球领先地位。全民素质的提高,从运动员抓起,赛场竞技是手段,推动群众体育和提高民族素质才是目的,让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发展齐头并进无疑是中国体育加强创新的一个亮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级各类大型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各地的体育场馆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六、小结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目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点,但在运动的内容、形式上有共通性,各自在实现目标时,所产生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实现中国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必须认识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是相互依靠、相互渗透的关系,回顾过去,中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今非昔比,展望未来,中国体育事业依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宋全征.中国竞技体育人才[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苏连勇.体育社会问题与控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 王峰.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职业圈.2007.3.

第8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奥林匹克价值观竞技体育发展

一、前言

体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现代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展示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综合实力,而且可以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提高民族自豪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目前正处于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转型关键时期,单纯从竞技体育的角度而言,金牌数量固然在很大程度上诠释了中国体育的强盛,但在取得金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诸如兴奋剂、让球等不和谐的因素,尽管仅仅是个别事件,但对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特别是在国际上的声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何遵循奥林匹克价值观,引导我国竞技体育走向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奥林匹克价值观与竞技体育发展

奥林匹克价值观是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奥运主体的动机、目的、需要、情感、态度在一定时空(包括奥运会赛场内外)的综合体现,是奥运主体对奥林匹克现实的反映。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价值观以运动员在赛场内外的行为展现出来,并使现代竞技体育越发体现出无穷的魅力。

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中,对奥林匹克主义给出了正式的、明确的定义: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奥林匹克主义所要开创的人生道路是以奋斗中所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原则的尊敬为基础的。奥林匹克价值观很好地体现了奥林匹克主义的价值理念,其核心内容是相互尊重、友好公平、追求卓越。

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奥林匹克大会上,前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阐述了奥林匹克新价值观──“卓越、尊重、友谊”的价值含义:“友谊”强调了体育社会性价值的伦理精神;“卓越”表达着拼搏竞争、追求卓越、富于创造的竞争精神;“尊重”意味着在赛场中遵守规则、纪律、道德,尊重竞争对手和尊重观众,也意味着在本国和国际社会活动中尊重所有的人和所有国家的平等权利。可以说,奥林匹克价值观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行为准则和发展方向。如果竞技体育的发展偏离了奥林匹克价值观,必然会导致技能训练和健康锻炼的狭隘思想和功利化倾向。为此,何振梁提醒人们警惕和采取措施:“防止那种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商业利益超越体育利益、偏离奥林匹克价值的企图”。

三、体育强国背景下的奥林匹克价值观

1.要遵从当前国际准则的普遍价值观

奥林匹克运动百年来一直传承公平竞争与诚信、身心和谐、公平与正义等价值观。现代竞技体育也正是在这样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发展至今。今天,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人类最伟大的社会文化活动,其文化教育功能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以及对青少年一代进行伦理道德以及社会规范方面的教育作用,具有其它社会文化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因此,遵循当前国际准则的普遍价值观,秉承奥林匹克精神,采用合理和正当的竞争手段和方式才能赢得国际尊重。那些为了片面赢取金牌而不择手段、任意妄为的行为,必定会受到严厉地制裁和国际社会地唾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竞技体育大国来说,金牌之外还有更多值得追求的东西。

2.要具有全球视野的责任与义务观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经百年沧桑,除了其教育价值、竞争价值和休闲娱乐价值等本体价值之外,还具有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工具价值。现代竞技体育在不同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发展,满足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的人们的需要,因此,在实现体育强国的过程中,需要具有全球视野下的责任感与义务观,自觉遵守的奥林匹克宗旨,发扬奥林匹克精神,让奥林匹克运动所秉承的思想不断发扬光大。

3.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生命观

奥林匹克运动主张体育运动为人类和谐发展服务,“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而言,通过艰苦的努力,能够在比赛中展示自我、体现“和平友谊”和“重在参与”的精神风貌,体现出运动员的榜样作用,享受比赛的过程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4.建立符合社会伦理的价值观

社会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符合民俗道德文明的理念,这种伦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变化,但其人性核心的理念不易改变。奥林匹克运动在强调“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更加注重参与精神、竞争和友谊密切结合、以及公平原则。因此,所有竞技体育运动的参与者,不仅要具备挑战极限,永不放弃的信念,更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尊重对手,在保证基本社会伦理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5.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竞技体育发展至今,已不仅仅是单纯的运动竞赛和娱乐身心,它以比赛为载体,实现了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检验,对于展示人类文明、凝聚社会民心、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国家知名度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在发展现代竞技体育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奥林匹克价值观,去除赛场内外的糟粕,才能永葆体育运动的青春,进而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

四、结束语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经百年沧桑,在全世界爱好和平、友谊、进步的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正逐渐发展壮大。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所形成奥林匹克价值观,为人们参与竞技体育活动提供了行为准则和奋斗方向。在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过程中,奥林匹克价值观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让人们在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理想的同时,努力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萍.新中国奥林匹克价值观的嬗变与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2):77-80.

第9篇:竞技体育发展范文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竞技体育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逐渐演变为现代化的竞技体育。如果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科学化发展的进程,那么,竞技体育的科学化发展也是现代竞技体育的最主要特征之一。科学化发展的进程在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训练方法的进一步发展、竞技体育科研的蓬勃开展以及运动训练科学的产生等几方面表现出来。

1 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

20世纪60年代以前,许多科技成果都还未引人体育运动中。运动员的安排、技术的改进等全凭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主观感觉和判断来决定,缺乏严密的科学性.竞技体育因此难以快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使许多领域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体育工作者把电子仪器、激光、光电、电声及卫星通讯技术大量运用于竞技体育领域,使运动员的选材、训练、比赛、科研和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果。电子计算机的运用解决了长期以来令教练员最感头痛的训练负荷量安排问题。还在上世纪末,美、日、德诸国,都开始用电子计算机组成测试中心,及时指导训练。进入21世纪,电子计算机几乎对任何一个国家的运动员都不再陌生。现代科技成果在竞技体育中的广泛运用,也使运动竞赛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通过电子仪器,运动员的成绩能在几秒钟内得出,比赛成绩也更加准确;运动器材和设施也得益于现代科技成果,但是现代科技成果在竞技体育中的广泛运用,也带来了―些新的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科技成果能提高运动成绩,因此运动员当前在赛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演变成新旧科技之间的对抗,从而违背了体育运动比赛应当是天生的能力和训练水平比较的本义。

2 训练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国教练员在30年代形成的“螺旋训练模式”基础上创造了综合训练法;德国人凯什列尔创造的间隙训练法也一直长盛不衰;20世纪4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著名运动员爱弥尔・扎托皮克采用的加大训练量方法,是对传统训练法的一次大胆改革。

直到今天,加大训练量的方法仍然是获取优异成绩的基本手段之一;20世纪40年代,瑞典长跑家创造的“法特菜克”训练法,50年代后直到现在,仍然未退出历史舞台。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德国的一批世界一流优秀长跑运动员都是由这一训练方法培养出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德国人缪勒尔和赫廷格尔研究出的肌肉对抗练习法,为运动训练提供了有效的辅助练习形式;196I年饱勃・霍夫曼提出的“等长性练习”又进一步发展了缪勒尔和赫廷格尔的理论;1957年英国人R.摩根和C.阿姆逊设计出极具实用价值的循环训练法。直到现在这一训练法仍为各国教练员和运动员所重视和运用;早在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就已开始被教练员运用于自己的训练之中。进入60年代后,心理训练也已成为基本训练内容。现代的心理训练不仅包括从前的一股心理训练,而且还包括专项的,以及根据个人特点拟定的专门心理训练。自我暗示训练、念动训练,尤其气功训练更是其主要手段。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今天绝大多数的教练员都已经知道.任何一种训练方法郁绝不是可以一成不变地适用于任何运动员或任何运动队的包打天下的良方,它们可能对某位运动员(或某个运动队)有效,而对另一位运动员(或运动队)则不仅无效,甚至还会起副作用。因此,一位优秀的教练员虽然借鉴这些方法,却不忘认真探索自己的道路。正是这种探索精神不断促进着运动训练原则和方法的发展与完善。

3 竞技体育科研的蓬勃开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运动成绩迅速提高,许多“极限”成绩被一破再破,运动员单凭天赋的体质战胜对手,教练员单凭经验培养世界一流选手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了提高运动成绩,各国教练员、体育研究者都在运动员的选材、训练和比赛方面进行探索。体育科研因而得以蓬勃开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苏联即如今的俄罗斯、德国等的科研都走在世界的前列。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体育科研巳不仅仅是从生理、心理角度进行探索,而是开始从多学科角度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综合性分析。近20年来,体育科研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除采用传统的定性分析外,定量分析研究也开始运用,且比重逐渐增大。一些能对影响运动成绩的各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的新学科的建立,充分反映了这一趋势。

另外,在现代信息条件下,竞技体育研究成果的国际交流受到特殊的重视。自1960年国际体育情报联合会成立之后,各国体育运动成果交流更进一步加强,现代科技先进成果的大量运用和研究器材设备的不断创制与改进也使现代体育科研水平迅速提高。

4 运动训练科学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教练员和体育运动研究者还多半流于对单项运动训练的经验介绍和总结。60年代初,随着经验的逐步积累,一些运动训练的普遍规律逐渐被揭示,训练的科研工作也相对开展起来。70年代末,运动训练研究进一步深化,从训练内容和训练过程的组织、扩展到与训练效果有密切联系的社会、文化因素问题。由于运用、移植相邻学科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加之研究者对训练过程的审视角度有异,因而在训练研究领域中形成了一些不同风格和特点的学术流派。如有的流派从运动医学着手,有的则采用逻辑推理、数理统计方法,有的却运用控制论、模式法、系统分析等现代科研手段。

近些年来,训练研究纠正了过去偏重于纯理论分析而与实践脱离的不良倾向,开始走上了与实践密切结合,为实践服务的道路。

5 结语

竞技体育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些阴影和困难,如政治斗争的破坏性介入、经济利益的强制性干扰、违禁药物的泛滥使用、竞技选手健康的人为损害,以及虚假竞赛和不公正裁决对公平竞争原则的亵渎等等。与竞技体育领域中这些不良的现象及丑恶行为的斗争在21世纪将是竞技体育界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力研.体育科技与体育发展[J].中国体育报,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