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竞技体育分析范文

竞技体育分析精选(九篇)

竞技体育分析

第1篇:竞技体育分析范文

关键词 举国体制 竞技体育 优劣势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1 举国体制下竞技体育的优劣势分析

1.1 优势

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统一规划、调配、布置来保证部分重点项目的形成优势,攻击尖端,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使得中国体育在国际体坛上树立了正面的形象,增强了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使得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十几年时间里不但在亚洲称雄,更是奥运会的佼佼者,充分显示了我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下发展的高速度,证明了举国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带来了积极的作用。

1.2 劣势

(1)由于政府包办一切,统得过死,严重地束缚了下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束缚了下级的智慧和进取心,也极大地阻碍了社会办竞技体育的进程,不利于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抹杀了体育的竞技功能,与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道而驰。

(2)“举国体制”严重挤压了群众体育生存空间。举国体制下,将重点过分投入到竞技体育而忽视了群众体育的建设。

(3)“举国体制”影响到学校体育的发展。国家对于体育经费的投入更多的是倾向于竞技运动,没有落实到全部青少年学生上。使得学校体育的资源配置方面处于劣势状态,从而导致了青少年体质的下滑,如肥胖率增加、近视率增加等。

(4)运动员的早期培养,成才年轻化,重心投入专业训练,导致运动员文化素质较低,退役后就业困难。

1.3 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还能走多远

1.3.1 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存在的基础日益弱化

(1)国际大环境的变迁动摇了“举国体制”的存在根基。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特定的政治背景已经消失。

(2)物质条件的丰富弱化了“举国体制”存在的前提。“举国体制”的产生与当时经济实力薄弱有着直接因果关系。如今,我过国经济实力在快速崛起,当然“举国体制”存在的物质前提就不复存在了。①

(3)竞技体育价值回归的需要改变了“举国体制”存在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价值追求逐渐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当李娜在澳网半决赛胜出后颇具个性的发言与一味强调国家荣誉的部分奥运选手呈现鲜明对比时,我们体会到人性的回归,人文价值的回归消解了“举国体制”以金牌为追求目的的合理性。

1.3.2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还能坚持多久

(1)“举国体制”从竞技体育向群众体育的转移。我国近年来颁布的一些促进全民健身的条例,这些政策的实施标志着体育体制逐渐实现着由“竞技先行”到“群众为重”的转移。

(2)市场经济下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是“举国体制”解体的社会原因。职业化、产业化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于“举国体制”所追求的金牌效应的价值取向。因此中国体育的职业化将为“举国体制”画上句号。

(3)多元化价值追求,必然消解“举国体制”存在的精神文化理论依据。追求金牌是“举国体制”最直接的目的所在,随着价值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要求已经不局限于对成绩的追求,更偏重于对健康、自身感受以及内在价值的实现等。这种多元价值追求必然淡化了竞技体育中金牌唯上的意识,消解了“举国体制”存在的精神文化理论依据。

2 项目优劣势分析

2.1 优势

如乒乓球、羽毛球、跳水、射击等优势项目。因为这些项目都不是世界上的主流项目,更不是职业化项目。而在举国体制下,我们可以专门培养和储备这些项目的人才,于是拿到世界上,我们优势就是国家打个人,专业打业余,并没有真正的职业对手,因此这些项目才能够长盛不衰。

2.2 劣势

团队球类项目和田径、游泳这些项目,在世界上都是主流项目,而在举国体制下发展的这些项目,在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战斗力。这些项目人才的成长周期、成长规律、成才概率,不是那些非主流项目能比的,不是国家砸钱圈养一群人苦练、傻练、不计成本拿钱堆,就能堆出天才和一个整齐的团队来的。需要的是参与这些运动的青少年的人群基数。由于举国体制,国家将大量人力财力投入到竞技体育上,而忽略了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建设。而在欧美一些国家,他们重视学校体育,让那些主流项目在学校得到普及,在普及基础之上,去海量的青少年当中发现人才、再进行提高。这样人才储备面相对于我们这样的体制要大得多,于是对选的人才的要求也更高,也就是后备人才资源优于我们,当然最后的成绩也就优于我们了。

3 运动员年龄结构优劣势分析

3.1 优势

我们不难发现在举国体制下,我国的运动健儿们出成绩的年龄要比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小。比如说跳水项目,一般我国一些十三四岁的年轻健儿们在世界上就成绩显著,甚至夺金的也不胜枚举。就是因为在这种特点的制度下,我们的健儿可以从很小就开始进行某项项目的专门培养,有的甚至从三四岁就开始。而在一些欧美国家,这么早就进行专业项目的苦练是不符合法律的。而我们就是秉着人才要从小培养的信念来培养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使得他们能够早出成绩,并在世界上为国家争得荣誉。

3.2 劣势

在举国体制下,我国的许多运动项目是有年龄限制的,许多项目可能运动员的年龄过了二十三四岁就要求运动员退役。另外在早期培养中,也有年龄限制。比如说进省队就有一定年龄限制,如果在与别人相同的年龄下你没有发展出优于别人的运动水平,那么你就很有可能被淘汰,进不了省队的大门,就意味着进不了国家队进不了世界。但是我们不排除这样被淘汰出来的运动员,也许只是潜力还没有被激发出来,如果继续进行专门的训练说不定会比之前较早发挥出潜力进入省队的运动员实力更强,可是在举国体制的制度下,我们并没有为这些被早期淘汰的运动员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因此,在改体制下,由于对于年龄的一些限制,我们很有可能会与更好的人才失之交臂。

4 地域差异性分析

4.1 优势

对于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省市,对其竞技体育的投入也会较多,更利于这些省市竞技体育的发展。而对于一些体育强省,社会关注度会明显较大,那么在该省发行的体育和企业赞助会更加景气,资金来源渠道更多,加大了竞技经费的投入。

4.2 劣势

(1)由于各省区地域的经济实力有差异,对体育的投入也有差异,而有关部门领导只看重该省的体育成绩而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来评估该省体育部门的进步显然是不合理的,也影响了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实力较弱的省市的竞技体育发展越来越艰难。

(2)体育之路艰苦且成才率低,这对于一些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发达城市的青少年缺乏吸引力,从而导致后备人才基础薄弱。

(3)由于后备人才的早期培养需要自掏腰包,如在少体校进行专业训练时,高额度的训练费、伙食费、住宿费对于一些经济实力较弱地域的家庭来讲是难以负担的。这导致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受到阻碍。

5 结论

(1)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使得中国成为体育强国,但其由于政府包办一切,严重地束缚了下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同时严重挤压了群众体育的空间。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及竞技体育价值回归的需要,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存在的基础日益弱化。“举国体制”将从竞技体育逐渐向群众体育的转移,并随着多元化价值追求而被逐渐消解。

(2)由于举国体制的优势,使得我们国家可以对世界上的非主流竞技项目培养职业选手,在非职业化的项目中长盛不衰,但对于世界主流的职业化竞技项目中取得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

(3)在举国体制下,中国运动员从小训练,使得其职业化年龄普遍低于其他国家。但存在运动员过早被要求退役的情况,不少有潜力可挖的运动员被埋没。

(4)在举国体制下,一些经济实力比较强的省市对其竞技体育的投入会较多,有利于该市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对于经济实力较差的省市,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关注程度较低,经济投入较少,后备人才的早期训练经费紧张,导致后备人才的储备受阻。

第2篇:竞技体育分析范文

关键词:后背人才;培养体制;社会保障

1 引言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源泉。对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世界各国培养运动员都按照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多种体制和方式,各具特点。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多年来采取以“四级训练体系”为主要标志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的确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并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陈旧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此,寻求一种新型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竞技体育管理者、教练员、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调研法:

收集、整理国内外有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文献资料。

2.2.2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的方式与国内著名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育学院教授等进行交流,获取了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3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采用的主要是“四级训练”体制,它是一种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在塔的最尖端是国家队;其次为省、市、自治区专业队;再次为各类体育运动学校、重点业余体校、体育中专;最底端是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俱乐部、普通业余体校等。在这个目标培养模式中,最底端和第二层主要是以各类学校的培养为主,其主要目标是培养为学校争取荣誉的高水平运动队,毕业后一部分学生流向高校,一部分输送到省、市体工队以及国家队。

4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四级训练”结构体系表现的是塔基宽,塔身大,塔尖小。是建立在一种高投入,低产出,高淘汰率的基础上。是以牺牲成千上万的青少年的前途、学业为代价的。

4.1学校后备人才资源严重匮乏

新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严重匮乏已凸显,青少年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根基,也是影响国家竞技体育的长期稳定的发展,青少年运动员又都是来自学校,因此,中小学课余训练是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培养的主要形式,在对30多所普通中小学的体育课调查中,大部分学校体育课内容没有安排针对有潜质的学生特别训练,特别是在临近考试前夕,体育课都让给主科老师。竞技体育似乎在开始远离学校体育,正在游离于学校体育之外,在学校体育教学淡化体育课程的一片呼声中,体育在中小学只能作为健康理论体育,竞技体育在中国的学校体育中逐渐被边沿化,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已是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4.2业余体育学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生源出现下滑

近几年许多地方的业余体校,特别是县级业余体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与质量日益萎缩,已难以为继,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模式长期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了破坏。由于体校在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成才率低下,学生文化素质差,使体校失去了吸引力。

5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的培养对策。

5.1严把科学选材关

现在基层的后备人才选拔很少根据运动员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的选材,出现“有苗就收,有苗就养”的现象。选材的这种目的性不强,使得一些有潜力的苗子不能入选,而一些没有潜力的运动员又出不了成绩,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给国家、社会、家长和运动员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应该运用科学选材,从形态、机能、素质、心理等方面入手,从众多运动员后备力量中准确地选拔出那些在先天和后天条件方面均较优秀的运动人才。这一过程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训练成绩的取得。

5.2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

“体教结合”是解决当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素质提高的最有效的良方,但“体教结合”从1987年推出至今效果并非理想,根本原因是两套体系并行,体育、教育两套系统在推行体教结合上存在的矛盾,体教结合尚存体制,体制其实也是一种体制性浪费。体制性浪费,是指由于政府体制不健全、不合理,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导致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提高了行政运行、社会运行成本而造成的浪费。但目前的现状是体育部门关心的是“奥运战略、全运战略”,而教育部门关心的是拿来即能用,不愿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招收运动员只为了本单位拿分夺牌,并不关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提高等等,这些都降低了体教结合的整体效益。因此,体教结合要做到真正结合,政府部门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体制性浪费,将改革政府体制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结合起来,才有可能使体教结合真正发挥其造血功能作用。

5.3调整训练时间

我国竞技体校、运动学校的冬季项目运动员一般都是每天早操训练加下午半天训练,专业运动员甚至是全天候的训练,这种训练体制是造成“时间战”、“消耗战”很重要的原因。相比之下,美国全国高校体育协会就明文规定,其大学生运动员每周训练不得超过六天,周训练时间不得超过2O小时。“现在国外优秀选手每天只训练2―3小时,她们到35岁左右还是世界冠军。我们练1O年的运动量可能是人家练2O年的运动量,强大的运动量致使运动员伤病频出,提前告别运动生涯。有人曾提及到,国内教练员在训练场上的时间多于加拿大教练员,加拿大教练员在训练场外用于专业的精力和时间多于国内教练员,他们必须查资料、看录像、观看其他队的比赛、分析数据,以数据来指导训练。“时间战”、“消耗战”所引起的运动员运动生涯“早逝”和不暇顾及其它的现象,极大的阻碍了人们加入竞技的热情,造成后备人才的严重不足。

5.4激励和保障机制有待调整完善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受教育问题、将来社会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一直困扰着体育管理部门和运动员及家庭,并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运动员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和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与此相符的社会保障体系。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行列。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社会保险、伤残保险、就业安置以及福利与优抚。我们应在每个方面都充分考虑,不断完善。从而充分调动优秀运动员训练和竞赛的积极性,得到运动员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为竞技体育贮备更多、更有潜力的后备人才,促进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大超,关宇.我国奥运冠军竞训投人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强度擅变研究[J]体育科学,2008.

[2]黄香伯.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第3篇:竞技体育分析范文

关键词: 江苏省竞技体育 优势项目分布 特征分析

江苏省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又以8金4银4铜排在全国各省市金牌榜第一的位置。然而,从奖牌总数来看,江苏省竞技体育水平还未能达到全国第一。而探寻江苏省竞技体育项目分布特征,巩固原有项目优势,挖掘潜在项目优势,是江苏省竞技体育更好发展的基础,更对江苏省竞技体育项目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1.竞技体育项目分类

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分类体系,分别用于不同的理论和实践的需要。通常依据竞技体育成绩把竞技项目分成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弱势项目。对于区域而言,优势项目是指能够持续多年在世界大赛、全运会上夺得金牌,获取优异成绩的项目。因为弱势项目在体育竞技中不表现竞技实力,所以各地竞技体育竞技地位是由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竞技实力决定的。

2.江苏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分布

2.1格斗对抗类项目。

虽然我国格斗类项目总体水平低下,但江苏省竞技体育格斗类项目在全国省市比较中却具有相当的优势。根据统计,自1979年至2008年,江苏省竞技体育在摔跤、柔道、拳击、击剑、武术(散打)项目上共获得世界金牌8枚、亚洲金牌28枚、全运会金牌39枚的优异成绩。在1984第23届奥运会上,来自江苏的栾菊杰获得女子花剑个人第一名,团体第五名的优异成绩,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之后的肖爱华、梁军、王海滨、仲满等名将也撑起中国的击剑项目。在八至十五届亚运会上,除了第九届亚运会外,江苏击剑运动员总共获得28枚金牌,其数量之多让其他省市难以超越;在四至十一届全运会中,江苏省获得击剑项目31枚金牌,每届奥运会中,江苏击剑选手均会出现在奥运赛场上为祖国争光。优异的历史成绩充分说明江苏省在格斗类项目上的绝对优势。

2.2竞技体操类项目。

在世界级比赛中,江苏省运动员共获得技巧项目冠军76个,并且在全运会上获得3枚金牌。第2000年奥运会,黄旭获得了男子体操团体冠军、双杠第七名的好成绩。在2004年奥运会上,黄旭、肖钦分别获得了男子体操团体第五名,另外黄旭获得了男子鞍马第四名,肖钦获得男子单杠第六名的好成绩。2008年北京奥运会,黄旭、肖钦为中国男子竞技体操团体冠军贡献了巨大力量,肖钦获得体操男子鞍马冠军,黄旭获得男子双杠第六名,同时蹦床运动员陆春龙获得金牌,江苏竞技体操类项目达到历史最好成绩。

2.3小球类项目。

技能主导类中的对抗性项目以小球项目最为典型。根据统计,江苏省从第9届亚运会开始,在羽毛球、乒乓球项目上,除了第11、12届外,每届均有获得金牌。在全运会比赛中,每届均有羽毛球项目的金牌摘得,而乒乓球项目,虽然不是每届均有金牌斩获,但连续多届的金牌收入也充分证明了该项目的优势。特别是从第10届全运会开始,江苏网球项目发展迅猛,在该届全运会中一举拿下3枚金牌,并且延续这种状态,于2009年第11届全运会斩获2枚金牌,充分展示了江苏网球项目异军突起的强劲态势。

2.4射击类项目。

江苏省射击类项目虽然在奥运会中只获得两枚金牌,但占中国奥运射击金牌总数的10.53%,在亚运会和全运会的比赛中成绩更为显著。根据统计,在改革开放后的8届全运会与所参加的亚运会中,江苏省射击运动员共获得10枚亚运金牌、9枚全运会金牌,无论是与全国省份还是与省内项目相比,射击类项目是江苏省传统优势项目。可见江苏省射击类项目作为江苏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十分明显。

2.5团体项目。

根据统计分析,江苏省团体类项目以技能技巧类项目为主流。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项目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其中,羽毛球优势明显,已经成为我省团体项目金牌获得的主力项目。而击剑类项目已经成为我省拳头项目,每届全运会都会斩获团体小项的金牌。网球作为我省后发展项目,目前成绩辉煌,连续两届全运会获得男子团体冠军。

3.江苏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特征分析

3.1紧密围绕国家奥运战略,大力发展奥运优势项目。

江苏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主要为体操、乒乓球、羽毛球、举重、击剑、游泳和跳水,而此类项目正是我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竞赛中的优势项目和获金项目。根据统计,在所参赛的八届夏季奥运会中,中国六大传统优势项目跳水、体操、举重、乒乓球、射击、羽毛球[2]共获得金牌151枚,而江苏在历届奥运会所获金牌的35项次中,只有6项次是击剑、跆拳道、技巧三个项目,其他获金项目均为我国竞技体育奥运优势项目,这也充分说明江苏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与我国奥运优势项目的高度契合。从获金项目分析,击剑、技巧、跆拳道三个项目是近几届我国奥运新增的获金点,而江苏健儿在奥运会比赛中所展示的竞技实力,不仅使得这三个项目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更在全国地区间的竞争中占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原则。从江苏省竞技体育实力变化分析发现,江苏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发展主要遵循的是保持传统优势项目的竞争优势,积极挖掘新项目的潜在优势的原则,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突破,力争扩大江苏省优势项目数量,在全国区域间竞技体育竞争中保持领先。

3.2坚持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并举,保持非奥运项目的竞争优势。

据统计,江苏运动员在获得的311个世界冠军中,其中有28.3%为非奥运项目的运动员所得(包括技巧项目)。1988年至2008年期间(2001、2002年国家获得世界冠军数据缺失,排除同年份江苏获得世界冠军数),江苏获得的世界冠军数占全国的世界冠军比例为14.69%。由此可看出,江苏省在体育事业发展中,一直坚持竞技体育项目全面、协调发展,也正因如此,1987年组建的技巧项目在2008年奥运会为江苏获得了一枚金牌。另外,武术、航空模型、航海模型、围棋、象棋等项目的斩金获银,证实了江苏省在非奥运项目的竞争优势。

3.3缩短战线确保重点,项目分类提高效益。

江苏省在所开设的竞技体育项目中既经历了全面铺开所带来的阵痛,又获得了调整后所获得的辉煌。在六运会前,江苏竞技体育项目开展偏多,而结果并不是多项目的全面开花,而是六运会的失利。六运会后,江苏竞技体育开始精减项目、确保重点,并采用分类管理的办法,最终竞技体育成绩得到快速提升,并一跃成为我国竞技体育强省。在项目分类上,江苏将优势项目、重点项目、短期能出效益的项目列为一类项目;把未列入一类项目的本省传统项目列为二类项目,而把非奥运项目但有世界和全国比赛的项目列为三类项目。[3]在确保一类项目的前提下关注二类项目的发展,缩小三类项目的规模与投入。经历几年的努力,江苏竞技体育发展收到了显著成效,有力加强了江苏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后劲,这不仅保持了江苏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竞争优势,还挖掘了潜优势项目的潜在竞争力。

4.结语

在竞技体育赛场上,优势项目竞技实力的强弱决定着竞技地位的高低,而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分布就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随着江苏省竞技体育整体实力的不断提升,对江苏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的分布与特征进行分析,不仅是研究江苏省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的基础,而且是各省市竞技体育发展中进行自我客观评价的关键,优势项目的分布与特征研究必将成为区域竞技体育竞争优势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田麦久,刘蓧英.论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3:67.

[2]《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编.体育强国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50.

第4篇:竞技体育分析范文

关键词:竞技体育;现状;因素;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章编号:1009 783X(2012)02-0157一04

文献标志码:A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河北省竞技体育在全国处于中上等水平;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河北省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许多传统优势项目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对河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因子分析,期望为河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全国运动会是检验各省市竞技运动成绩水平的最高级别赛事。纵观历届全运会,河北省基本上保持在中上游的水平。在第11届全运会上,河北省取得了13枚金牌,排名第13位;共取得45,5枚奖牌,排名第12位;总分1 305分,排名第9位的成绩,在全国34个省市中排名中等偏上的位置。十运会河北省取得金牌15枚、奖牌35枚,均排名第12位,总分排名第9位。九运会河北省取得金牌12枚、奖牌33枚,排名第11位。从近3届全运会成绩来看,河北省无论是金牌数、奖牌数,还是总分排名基本稳定在9~13位的水平,均值分别为12、11.3、10.3。

从获得奖牌的项目分布来看,在第11届全运会上获得的13枚金牌中,田径2枚,自行车2枚,跳水、柔道、射击、跆拳道各1枚。银牌中田径2枚,自行车3枚,赛艇、射击各2枚,跳水、跆拳道、武术各1枚。铜牌中田径4枚,自行车4枚,国际式摔跤4枚,射击、赛艇各2枚,短道速滑、游泳、举重各1枚。由表2可知,河北省在第11届全运会中,优势项目为自行车、田径和射击3项,分别夺得金牌2、2、1枚,奖牌9、8、5枚。潜优势项目为跳水、柔道、跆拳道,各获得金牌1枚,奖牌2枚。赛艇和国际式摔跤均获得4枚奖牌。武术、短道速滑、游泳、举重均获得1枚奖牌。如何巩固优势项目,提升潜优势项目,加强弱势项目是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全运会成绩看,河北省竞技体育的整体发展势态良好,但事实上,成绩的背后还有许多问题差强人意。个别项目的突出并不能掩盖许多传统项目的衰落,尤其是职业化开展较好的项目更是不尽如人意。河北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象棋等传统项目纷纷降级,而这些项目都曾经取得过优异的成绩。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区经济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通常来说,一个地区的竞技体育水平与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基本成正比。据2010年数据,河北省GDP全国排名第6位,但人均GDP仅列第12位,这与河北省竞技体育在全运会上的成绩非常接近。具体到竞技体育经费的投入,客观地说,河北省在近些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从2007年开始,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基层的教练、运动员身上,支持优势项目,重点抓后备队伍的建设,尤其解决市、县两级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是竞技体育的开展不能仅靠政府投入,如何利用社会资金办体育才是河北省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体育体制改革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河北省体育体制的改革落在一些发达省份的后面。旧有的省、市、县三级竞赛、训练体制被打破,而新的、适合河北竞技体育发展的竞赛、训练体制却始终没有跟上来。以河北省篮球项目为例,1998年河北省篮球将二线队下放到省体校,埋下了人才断档的隐患,缺少了青年队的锻炼,从省体校直接进入一队的队员在甲B和乙级联赛中暴露出基本功不扎实、技战术素养薄弱、缺乏比赛经验的弱点。河北省篮球曾经辉煌的成绩得益于河北篮球扎实的梯队建设,从业余体校到市体校到省体校再到省队二线队、一线队,各级训练单位联系紧密,分工明确,队员到一线队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素质;但到了1998年,由于全运会战略和金牌效益,河北省篮球的二线队被下放到了省体校,河北省男女篮原来人才培养的阶梯被“隔断”,由此产生了人才断档。常年徘徊在甲B和乙级联赛中的河北篮球无法吸引好苗子留在河北省,于是河北省篮球人才流失严重,例如,现在河北籍篮球国手孙悦,曾入选国家队的张松涛以及八一队的李可、陕西队的李萌等。人才的流失导致球队战绩不佳,球市不振,也无法吸引赞助商,这就导致资金短缺,更加无法吸引和留住人才,导致恶性循环。这就是河北省篮球十几年来的真实写照。十几年来,当中国篮球职业化开展逐渐步入正轨,昔日的篮球强省纷纷成立正规的篮球俱乐部,河北省篮球仍然停留在体育局出人,企业出钱赞助的职业化初级阶段。其他项目,如排球、足球、乒乓球、象棋等也遭遇了和篮球项目一样的窘境。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出现在辽宁省等体育大省,但河北省的情况更为突出。

2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

竞技体育的发展与竞技体育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最能体现一个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水平的比赛莫过于省运会。刚刚结束的河北省第13届运动会是河北省最高水平的赛事,是各市青少年展示竞技实力的舞台,同样也是为省专业队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本届省运会共设22个大项,11个市参加比赛。其中,省会石家庄以248.2枚金牌、675.5枚奖牌和总分1336.44分取得了金牌、奖牌、总分3项第一的辉煌战绩。保定以161.25枚金牌、509.9枚奖牌、1万980.81分取得了金牌、奖牌和总分的3项第二。唐山以138.05枚金牌、8961.98分获得金牌和总分第3名的成绩。这3个市历届在省运会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河北省乃至国家队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现役跳水运动员郭晶晶、著名110 m栏运动员史冬鹏、前乒乓国手牛剑锋均来自保定;全运会上打破28年全国跳远纪录的李延熙、前篮球国手马健、梁达均来自石家庄市。

下面具体分析项目的分布。田径和游泳向来是大型综合赛事中奖牌最多的项目,如果在这个项目中取得优势,则很容易在总体上取得好成绩。田径项目石家庄以31枚金牌、25枚银牌、29枚铜牌位居金牌和奖牌榜首位,唐山在河北省素有“田径之乡”的美称,以23枚金牌、22枚银牌、14枚铜牌紧随其后。保定在田径项目上获得7枚金牌、10枚银牌、15枚铜牌获得奖牌数第3名,但金牌数第3名,被邯郸市以12枚金牌夺走。游泳项目则是保定市的天下,保定市游泳基础雄厚,曾经培养出钱红、郭晶晶等我国游泳和跳水名将,其中郭晶晶更是现在我国跳水国家队的领军人物。保定市也因此以23金、19银、19铜在游泳金牌和奖牌榜上傲视群雄。石家庄市、唐山市分列游泳金牌和奖牌的第2和第3名。

从各市的优势项目分布来看,石家庄在田径、射击、武术套

路、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篮球、排球、皮划艇等项目上保持优势,保定的优势是乒乓球、跳水、游泳、射击、柔道等项目,唐山则在田径、男子自由跤、女子举重、艺术体操、游泳等项目中有一定的优势。邯郸的优势项目是国际式摔跤,再有就是摔跤、男子竞走、女子中长跑以及水上项目。廊坊在摔跤、跆拳道、自行车、拳击、网球等项目上显出一些优势。秦皇岛的传统优势项目为跳水、皮划艇、射击和重竞技。沧州、张家口、邢台、承德、衡水5个市的优势项目不明显。

从以上数据看出:石家庄、保定、唐山市这3个地市在历届省运会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河北省乃至国家队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是河北省竞技体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同时其他地市也各具特色,拥有自己的优势项目。

目前,河北省体育局有12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23个省级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6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河北省竞技体育人才总量近14万5 000人(包括省、市、县、区的传统项目学校),在全国排前10位。具体到体育人才的质量,国际级运动健将22人,占0.02%;部级健将149人,占0.1%;国家一级运动员268人,占0.18%;国家二级运动员3 900人,占2.7%;三级以下的运动员14万1280人,占97%。各层次运动员比例为1:7:12:177:6420,虽然呈金字塔型,但依然显示出河北省竞技体育高水平人才偏少,以及后备力量不足的现状。3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河北省竞技体育的发展由多种因素构成,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市场因素、文化因素、地理因素、科技因素、管理体制因素、竞赛训练体制因素、后备人才培养因素等。初步选取影响河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26个,通过调查问卷、电子信箱2种形式向20名河北省范围内竞技体育方面的专家发放专家问卷,专家涉及河北省高校的相关领域的教授、省体育局官员、专业教练员、运动员,以及国际级、部级裁判员。

在问卷发放前,先对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从20名专家中选出9名专家进行小范围的2轮重测法,时间间隔为2周,得到信度为0.852;效度检验采用专家逻辑法,认为问卷效度非常高的专家占11.1%,认为问卷效度比较高的占77.8%。

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向专家发放问卷,让专家对26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选择(重要性分为5级,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当达到或超过2/3的专家选取某项影响因素为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时,该项影响因素入选。经过问卷回收,26项影响因素中有14项影响因素被达到或超过2/3的专家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因素,这14项指标如下:

运动员正式竞赛参赛次数;

运动员文化教育;

地区人均GDP;

教练员业务水平;

竞技体育经费投入;

运动员人数;

教练员科研意识;

运动员训练与科研的结合;

运动员选材;

竞技体育普及;

媒体宣传;

管理体制;

教练员人数;

退役运动员的安置。

把这14项影响因素再反馈给20名专家进行重要性打分,重要性越高分数越高,满分为20分,回收问卷后将结果输入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 12.0对这14项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下。

从14个因子中若取4个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1.668%,不到85%,若取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93.708%,后面再多取几个因子效果也不会很大,因此取5个因子。

高载荷变量为普及程度、媒体宣传、管理体制、教练员科研意识,都与地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环境有关,媒体宣传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行为层次环境,管理体制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制度层次环境,普及程度、教练员科研意识则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念,为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精神层次环境,因此^可命名为竞技环境因子。

高载荷变量为教练员业务水平、教练员科研意识、运动员训练与科研的结合、运动员正式竞赛参赛次数、运动员选材,涉及到运动员的选材、训练、竞赛等运动运竞技水平提高的主要要素,均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竞技质量高低有关,因此可命名为竞技质量因子。

高载荷变量为地区人均GDP、竞技体育专项经费投入,均与经济因素相关程度较大,因此,可命名为经济因子。  高载荷变量为退役运动员安置、运动员文化教育,退役运动员安置状况就是运动员的出路状况,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也在于将来的出路,因此,可命名为运动员的出路子。

第5篇:竞技体育分析范文

关键词:北京高校;体育基本资源;理论模型;体教结合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8-0090-03

A Research on the Distribution of Basic Resource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e se Colleges

JIA Shushen1, YAO Jianjun2, XU Wenquan2

(1. Beijing Industri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Beijin g100042, China;

2. Department of P.E.,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 s and Astronautics, Beijing100191,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relative researches on interac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comp etitive sports and feasibility of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Bu t it is a blank on the basic sports which serves sports program of college coach es, athletes, researchers, venues and so on. So, we survey the existing stock ofcollege sports basic resources and the situ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Then, we c reate the new theoretical model as reference for decisionmaking, and supply ar 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exploring and digging the potential of th e colleges from various aspects. It can help to strengthen the reasonable develo pment and effective use and explore the new thinking on combination of sports tr aining and academic education.Key words: colleges in Beijing; sports basic resources; theoretical mode l; combination of sports training and academic education

对于合理利用体育资源为竞技体育做好服务已成为现在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因它是影响和 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关键保障环节。研究资料报道,目前有的学者已对高校与竞技体育的 互动问题及高校发展竞技体育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但针对北京高校体育基本资源 为竞技体育服务的研究工作基本属于空白状况。当今,作为首都的北京高校储备了大量的竞 技体育的人力和物力方面的资源,例如:教练员、运动员、科研人员、场地场馆、政策等, 因此,我们开展的对如何充分挖掘北京高校体育基本资源的潜能为竞技体育做好服务的深入 研究工作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 通过调查了解北京市高校竞技体育基本资源的现有存量以及可开发利用整合的情况,进一步 发挥、挖掘高校各个方面的潜能提供合理而科学的依据,为北京市体育局竞技体育管理部门 提供详实的资料,最终创建一种新的理论模型和供其参考决策所用,来以加强对北京市高校 竞技体育基本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探索“体教结合”的新思路,使北京高校竞技体 育基本资源能够圆满为完成2008年奥运会任务而服务成为一种潜在的可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等高校作为重点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材料,在理论 上为本研究做好充分的基础准备。

1.2.2 问卷调查法重点对北京市几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与教练人员的 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北京市重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技体育基本资源情况,它们包括教练 员资源、运动员资源、体育科研资源、体育经费资源、体育场地场馆设备以及政策。

1.2.3 专家访问法经过对运动训练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方面的专家进行调查,了 解他们对于利用北京市高校基本资源为竞技体育服务、提高北京市竞技体育水平的见解和思 路。通过访问竞技体育方面的专家以及从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专家,了解北京市高校 基本资源为竞技体育发挥作用、做贡献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目前存在的困难与切入点。

1.2.4 数理统计法 收集本研究的有效调查问卷,采用spss统计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1.2.5 逻辑分析法 通过对调查问卷、专家访谈所获得的资料与 事实进行思辨,并且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运用演绎与归纳的方法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员资源情况 我们通过对测试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中的497名运动员进行调查与分析,知道各运动等级的 运动员人数为:二级运动员344名、一级运动员85名、运动健将运动员62名、国际健将运动 员6名,他们各自占的比例为70%、17%、12%、1%,出现一级和二级运动员总体人数多,运动 健将和国际健将运动员总体人数少的现象。

由于北京所处的环境,北京高校在每年高考特招运动员的时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学 校对具有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目前绝大多数的青少年运动员皆是独生 子女,从他们对训练的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大加快和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性来看,有良好条件 的青少年运动员常常首选高校进行训练和学习的教育模式,以期达到双赢的目标效果,现在 进入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相对于专业队而言入口较容易,出路也较好解决,这样就在一定程 度上改变了他们对自身发展空间的认识和期盼,一旦进入高校,他们不仅能够获得很强的专 业技能,而且也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无论他们将来是成为学生运动员,还是成为运 动员学生,最终他们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发展都会起到非常好地作用,因此,北京高 校在面向全国范围招收体育特长生的时候,避免不了的会招收到较多有潜质的青少年运动员 ,况且高校对他们会有灵活的教学计划和发展方向,采用延长学年或保送研究生的措施,同 时对他们设有专门人员进行集中有序的制度化管理和有相关的比较完善机制做保障,只要他 们能够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训练和学习,就会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和获得良好的文化教 育,来以充分展现大学生运动员理解快、接受能力强的优势和风采,他们作为一种后备运动 人才的储备也必将成为北京竞技体育发展的栋梁。

现在,虽然国内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依然倒向高水平专业运动队或职业俱乐部,但高校办高 水平运动队的思路和实施已经打破了过去固有的办体育模式,尽管因为种种原因在全国范围 内并没有形成太大的气候,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但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良好效果也已经 初见端倪,高校不断涌现的一些世界级学生运动员足可以说明问题,所以通过高校来发掘和 培养优秀的学生运动员,走以市场经济相吻合的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模式和运行机制有非 常好的前景,运动员经过系统、完整的大学教育后,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不仅在“体教结合”的模式中学习文化综合知 识,还可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构建起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使大学生运动员在最佳 的运动发展期赛出最好的运动成绩,这样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运动员是未来培养竞技体育 人才的方向,而过去在计划经济下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所沿用的四级体系:业余体校 ―专业体校―体工队―国家队,随着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体制暴露了不少弊端,这 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竞技体育更好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现在竞技体育“校院 化”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之举,是我国竞技体育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助推器”,也是

2008年奥运会后竞技体育队伍培养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2.2 教练员资源情况我们经过走访和调查得知,在综合性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中的教练员队伍主要渠道来源于 本校体育教师,占66.7%的比例,他们大多数是体育专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 生,其次是外聘高水平教练员,占33.3%的比例,他们或具有踏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或具有 丰富的带队训练实践经验;而对退役的专业队运动员和其他人员直接在高校执教根本不存在 。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人事制度的变迁,人力资源的配置变得更趋于合理,因为现在高 校的进人制度原则上必须具备研究生学历,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体育师资队伍也会成为一支 有高素质的集体,他们自身具有的资源会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高校 对那些退役的优秀运动员也有相关的优惠政策,现实生活中在高校执教的退役专业队运动员 就说明了问题,他们退役后选择了高校进行重新学习,来以完善自身素养、知识结构、重塑 自我,因此,只要给退役的专业队运动员提供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的机会来不断完善其业务 素质和能力,他们完全可以承担起教练和管理高校运动队的任务,在实际的训练和比赛中起 到传、帮、带的作用,这样也缓解了退役专业队运动员的就业压力。

由于北京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高校对外地高水平教练员同样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如果通过 利用合理的渠道和途径引进吸收更多的高水平教练员,并使之在相应的岗位上释放出最大的 能量和水平,他们就会成为中坚力量,为北京竞技体育发展服务。现代竞技体育实践已经证 明:没有人才的合理流动,就难以建立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像清华大学的于芬、王逸夫夫 妇、北京理工大学的金志阳等教练就是采用合理的运作方式引进到北京高校,而且起到非常 大的作用。即便如此,由于人事制度改革的滞后,还是制约了不少高水平高素质的教练员被 引进到北京高校。

2.3 场馆资源情况 我们从图1看到测试的每所学校运动场馆设施平均使用和人均使用面积情况,说明室外运动 场有非常大的利用空间,室内场馆需要进一步改建和扩建,但两者都有非常好的发展态势和 前景。

目前,每所高校的运动场馆除了满足本校基本的体育教学、学生的体育课外锻炼和竞技训练 需要以外,在暑假、寒假、周六日等很多时间这些场地场馆的确还有空闲的现象,况且这些 硬件设施质量良好,尤其2008年奥运会的部分场馆又建设在北京的大学校园里,使得高校的 运动场地场馆数量增多,因此,高校采取将它们合理地转化为竞技体育训练基地的办法是最 佳的选择之一,把它们最大化的用于竞技体育的训练和比赛无疑也是发挥其效益的最佳有效 途径,所以说合理地利用开发高校的体育场地场馆设施,走“体教结合”的道路是完全可行 地,而且这种“体教结合”的模式也是符合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由图2可知,高校 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按重要性依次排序为提高学校声誉扩大学校影响、探索竞技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丰富校园生活传播体育文化 以及其它因素,说明当今高校对探索竞技体育发展新思路的关心和重视程度,试图走“体教 结合”之路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都能够实现,这样,它不但可以解决赛后运动场地场馆利用 不足的问题,也可提高高校办学的硬件水平和促进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 减少了政府在竞技体育硬件条件上的再重复投资,两者之间采用互动的方式有机的结合可以 达到双赢的效果。

2.4 科研经费与运动队使用资金情况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在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的使用资金和科研经费绝大多数是依托学校 行政拨款,而依靠企业或其它形式的赞助少之又少;在实验室及设备等科研设施方面基本是 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研究,但经费明显不足,出现严重的瓶颈态势,从图3清晰可见测试高校 的运动队使用资金和科研经费的情况,不同的学校所使用体育经费各校之间相差很大,从高 到低依次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 科技大学,其中清华大学总的体育经费投入达到400万元,这些客观情况的存在与他们实际在高校竞技体育所处的地位大致相吻合,尽管这样,每所高校整体的使用体育经费方面也仅 占其所在学校总经费的0.5%,甚至更少的比例。

目前,尽管普通高校的体育科研位置在不断的提升,但由于科研经费的限制,其总的体育科 研水平仍然不太高,这与我国竞技体育科研体系的相对封闭有关,因为它们主要集中于体育 院校、各级体育科研所,从这近几年的奥运攻关课题的承办者就可以得到见证,但随着竞技 体育科技含量的提高和出现的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过去的体制显现出其存在的弊端,因为 如今的竞技体育比赛是一场高科技的较量,那种“经验型”的训练和没有科技含量的竞赛已 经不符合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潮流,而现在高校却恰恰涌现出能够解决此方面问题的 大量多学科科研人才,虽然普通高校几乎没有从事专门的科研人员,但那些正在进行科研工 作的“兼职”人员同样具有很强的科研意识和非常扎实的基础,他们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普 通高校多学科的优势、认知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训练特点和规律,把各个学科之间相互协作 起来,建立起科学的训练体制、摆脱那种体育科研领域过多的集中在群众体育和教学方面的 局限,通过加大对竞技体育的科研力度,为竞技体育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况且这些科研人 员也可以利用其他渠道的合作方式并通过借用这一平台一展身手,用已经取得的国内外体育 科研成果指导竞技训练、体育教学、体育管理等领域,同时,加强高校领导对竞技体育的重 视程度,从决策层加大加快在人力、物力等各个方面的资源投入,使这些“兼职”的 普通高 校科研人员能够放开手脚、有充足的时间、政策和资金进行竞技体育的深入研究,达 到更好 地为竞技体育的运动队和运动员提供各种完善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使之为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做出贡献,最终将高校创建成为真正的“科研型”大学。

2.5 其他资源情况 在教育体制改革和竞技体育迅猛发展的今天,两者的合作是非常有必要地。目前,北京高校 所设置的竞技项目在参加的国内外重要赛事中,部分项目已经有了一些不俗表现的高水平运 动队和运动员,如人大的篮球队、北工大的游泳队、北航的男子排球队、北大的乒乓球俱乐 部、清华的田径队、跳水队和射击队等等,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确定北京高校更合理的运动项目布局,其次抓住和发挥每所学校的优势传统项目、挖掘 和扶持有潜力的运动项目,再次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康复保健、科学饮食和相关法规等机制 ,最终建立起符合高等教育实际和竞技体育规律的全国高校体育竞赛制度,为我国的竞技体 育发展而服务,因此,加强体教结合、充分利用高校的资源,解决教育部与体育局体制不协 同的弊端,处理好学训矛盾、经费不足和相关机制不完善等等问题,不但有利于提高我国高 校的运动竞技水平,更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服务,为丰富体育人才的培养探索了 一条新思路,这样的中国高校体育也必将成为奥运会的重要基地。

3 结 论

1) 北京高校现存的有潜质的大学生运动员是储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新模式,对他们采用 延长学年或保送研究生的办法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竞技运动员的方向,也是培养2008 年奥运会后竞技体育队伍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2) 利用北京高校的地理优势,引进高素质教练员,建立起高水平教练员队伍,对他们不断 进行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可为北京竞技体育发展服务。

3) 对北京高校的体育场地场馆进行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走“体教结合”之路,即可解决 赛后运动场地场馆利用不足的问题,也可提高高校办学的硬件水平和促进高校竞技体育的可 持续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政府在竞技体育硬件条件上的再重复投资。

4) 普通高校提升科研重视程度,给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提高科研人员的地位 ,就会更好地为竞技体育的运动队和运动员提供各种完善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5) 高校的竞技体育与我国高水平运动队有机的结合模式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之路,这是 符合国际发达国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规律。

参考文献:

[1] 孙汉超,主编.运动训练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7.

[2] 北京高校学校体育工作年会总结,北京大学生体育协会,2005,1.

[3] 张林,著.职业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2.

第6篇:竞技体育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众传媒,竞技体育,竞技体育产业,促进发展

 

1 序言

大众传播媒介是指通过有组织的技术传播,有效的,快速的向公众传递信息的手段 ,大众传媒一般可分为两大体系,一是印刷媒体,如报刊、杂志、书籍等。二是电子传媒体,如广播、电视、电影和互联网等。在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富裕了,闲暇时间多了,看看报刊、杂志或者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都是很平常的事,可以说上至老人,下到小孩,每天都要接触传媒,它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体育产业和大众传媒合作,可以扩大人们对竞技体育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大众传媒还具有两个基本的功能,一是传递信息,二是向公众提供娱乐服务。

体育产业是指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经营的体育活动范畴,它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体育活动自身的经营,如竞赛表演,健康消费,有偿训练,比赛门票,广告赞助等收入(主体产业);第二类是与体育紧密相关的产业,如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体育用品的生产与销(关联产业);第三类是体育系统中各部门和各单位所开办的各种企业或商业经营活动等(体办产业)。而竞技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一部分,它是指以竞技运动为商品,向人们提供休闲观赏和娱乐享受的服务行业。竞技体育产业作为娱乐业的一部分,历来就与各种大众传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当今社会竞技体育产业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来看,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形成了更为密切的关系。

2 大众媒体与竞技体育的相互影响

大众传媒和竞技体育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通过扩大观众和读者市场来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因此,双方合作以培育共同的目标市场是传播媒介和竞技运动的利益所在。

2.1媒体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任何一种传媒对体育运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电视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影响最为深远。大众传媒利用自身在信息传递上的优势,使竞技体育的影响扩大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免费论文参考网。极大的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提高了竞技体育的吸引力。通过电视等媒介的宣传、报道,使更多的人开始注意并逐渐热爱竞技体育。由于越来越多的电视,广播电子媒体观(听)众对体育比赛的热爱,使购买比赛转播权的费用也越来越高,为此增加了竞技体育发展所需的经济来源。

为适应新闻媒介,特别是电视传播的特殊需要,竞技体育比赛也对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尽量使比赛更加激烈和精彩,增加比赛的刺激性和观赏性,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为使电视在转播体育比赛中能有更多的时间播广告,增加广告费用,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对竞赛规则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例如:篮球比赛从过去的上下半场改为分4节进行;排球比赛改为用彩色球以及每球得分制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当今媒体对竞技体育的影响之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某些项目的生存与发展。

大众传媒使当代竞技体育的含义得到了新的解释,特别是以电子传播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利用其高科技的传播手段,如多镜头多角度拍摄,瞬间慢动作回放,电子图形分析等,专业化、人格化的现场解说,比赛精彩场面和人物特写,赛前录制的球星生平等的结合,使体育比赛转播的可欣赏程度大大提高,从而使得竞技体育比赛这一传统的主要以球迷为观众的场所逐渐成为面向全社会的现代大众娱乐活动的大市场。

2.2竞技体育对传媒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竞技体育以及体育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而这种影响是媒介的社会功能和其本身的利益所决定的。然而,在媒体对体育运动的发展产生作用的同时,体育运动(特别是竞技运动)也影响和促进着各媒体的收视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大众传媒的内容更加丰富,节目更加精彩,对大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深。首先,由于众多读者与观众对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所产生的浓厚的兴趣和执著的热情,使各传媒纷纷扩大了自己有关体育报道的版面和增加了体育节目内容的传播时间。大量的专业性的体育报刊、杂志以及广播电视频道在近年的不断涌现更能充分说明这一问题。体育的社会化、大众化以及竞技体育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新闻媒体在体育报道,电视台转播事业方面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发展和想象空间;其次,由于体育比赛转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求,竞技体育不仅推动着转播技术的更新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还在转播时间、手段方法甚至理念上影响着大众传媒。各大电视台网在平常与周末体育节目播出时间越来越多,黄金时段被体育比赛转播所占用的事情也经常发生,专门为体育比赛进行全天候转播的频道在近几年大量的出现。这一切既是为了满足广大观众对观看、欣赏竞技体育表演和比赛的需求,同时又大大提高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电视的普及率;第三,由于竞技体育比赛拥有巨大的观众与读者市场,特别是人们对重大国际比赛和高水平精彩赛事的关注程度极高,使各媒体通过转播、报道竞技体育比赛而大大地提高了收视率和发行量。而这种高收视率和大发行量又成为了媒体给企业商家作广告时进行讨价还价的重要筹码,凡在大型的比赛中作广告都费用不菲,使媒介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免费论文参考网。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及对竞技体育报道和转播的扩展,使大众传媒的广告收入大大增加。据统计,美国各大电视公司通过转播体育比赛播广告所得的收入,每年都超过25亿美元。因此,竞技体育为媒体所带来的这种直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是其它行业无法相比的。

总之,竞技体育与大众传媒存在着一种互利互助的关系,它们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竞技体育组织依靠媒介而获得经费来源并扩大了影响,另一方面,媒体也深知重大体育赛事能吸引大量的观众,而观众数量则是吸引广告的最好诱饵,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

3.正确处理竞技体育产业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由于大众传媒与竞技体育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媒体在竞技体育产业中起到的作用,故处理两者的关系非常重要。就目前我国竞技体育产业的实际情况而言,各联盟协会、俱乐部、赛区等应有专门的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同媒体进行沟通、联络和协调工作,接待各媒体的工作人员提供有关信息和必要的设备条件等,以方便媒体的转播和报道。为处理好同大众传媒的关系,竞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就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3.1提供有关信息

向媒体提供球队、俱乐部、协会及比赛的各种信息,包括比赛的时间、地点、参赛队的基本情况:训练和比赛前后的各种可供报道的统计材料以及图片和录象片等;赛季之前向媒体提供有关球队和运动员以及比赛情况的媒体指南;球员的年龄、号码、特点、场上位置和出场时间、出场顺序等;安排相关的采访,充分利用记者采访这一有效的营销手段,让新闻界了解更多的信息。向媒体提供相关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让报道的内容更加丰富、真实和客观。

3.2树立公众形象

由于媒体的采访与报道涉及到俱乐部、协会联盟或运动员的形象,所以一般协会和俱乐部对教练员和运动员如何与媒体打交道都有明确的规定,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言行都会直接影响到俱乐部、联盟协会和每个成员的公众形象。因此,协会和俱乐部一方面应指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负责就有关事项与媒体联络,向公众信息;另一方面要聘请专业人员训练自己的成员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如何表现,为自己和集体创造一个能被公众所接受的正面形象。

3.3组织新闻会

当协会、赛区、俱乐部有重要决定或重大事件如改变比赛地点和日程,俱乐部更换教练员、总经理、董事会成员,球队调整运动员转会等事宜需要宣布时,由媒体联络官负责组织,召开有相关媒体机构参加的新闻会。会前俱乐部要设法通知到有关媒体准时出席,并就谁来主持、宣布、发言内容等作出决定。新闻会上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记者提问,回答有关问题应是积极的、正面的,避免发生矛盾与冲突和不愉快的场面。在有必要时还可安排单独采访。

3.4组织与媒体的联谊

协会、俱乐部应该经常举行同各新闻媒体之间的多种联谊活动,以增进和融洽与媒体的关系,这也是竞技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方营销及公关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得到了媒介的理解与支持,便可在公众面前树立正面形象,从而得到广大观众的支持,而公共形象的确立又与厂商企业的投入有着直接的联系。免费论文参考网。因此,通过组织与大众媒介的联谊活动,争取在协调关系方面取得主动。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许多国家的体育部门已把销售电视转播权等作为获取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是各俱乐部或职业运动队取得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竞技体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因而如何处理好并充分利用体育产业经营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发展中必须注重的问题。总之,体育需要媒体的宣传,媒体也要利用体育,二者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课题组,我国体育社会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34

2)韩丹.论斯泡茨(SPORTS)与体育(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2)

3)宇土正彦.(J)体育经营学研究,1999,(10):1~6

4)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3~399

第7篇:竞技体育分析范文

关 键 词:体育社会学;竞技体育实力;实力区域;空间集聚;空间溢出效应;中国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6-0014-06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spillover effect of competitive sport strength in China

CHEN Da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0,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techniques, this study analysi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n competitive sport strength of China’s provinces. There were two stable regions of competitive sports strength, one was low-low region of sports strength with Xinjiang Province as the core area, and the other was high-low region of sports strength with Sichuan Province as the core area. Through the analysis with traditional regression model (OLS), spatial lag model (SLM) and spatial error model (SEM), we founded that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China’s provinces was obvious, and the phenomenon of spatial deprivation was presented;Four factors with “the region’s GDP”, “the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oaches”and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athletes” had strong explanation on the competitive sports strength of China’s provinces. Considering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the marginal effect of the two factors of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athletes” and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coaches” had declined.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competitive sport strength;strength;spatial agglomeration;spillover effect;China

竞技体育实力是一种由不同比赛成绩组成的空间数据。地理学第一定律认为,任何事物与其周围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代表竞技体育实力的空间数据也不例外;不同地理空间上竞技体育实力之间存在相互关联,这种特性导致竞技体育实力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即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的变动对其周边区域竞技体育实力产生外部性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竞技体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国内关于中国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的研究也日益增多[1-5],然而从空间相互影响方面探讨中国竞技体育实力的研究不多。从现有文献来看,仅有少量文章将中国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在地理空间上存在的依赖性作为关键变量去考察。吴孟泉[6]以中国各省域在1984―2000年所获奥运会奖牌为统计数据,发现在20多年中国竞技体育发展进程中,空间依赖性呈现出减弱-增强-减弱的波动性变化,东部沿海地区体育事业出现集聚效应,西北部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缓慢。陈颇[7]以第7―11届全运会奖牌总数为分析样本,得出近20年来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作用日渐增强,各区域内的空间依赖关系进一步明确。魏德样[8]以1959―2013年全运会奖牌得分为统计数据,发现中国省域竞技体育实力正的空间依赖性呈现出“高-高”、“低-低”的集聚分布特点,其中“低-低”集聚特征更加突出。

上述研究显示在中国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背后,中国不同区域的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间的相互依赖对竞技体育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但深入分析发现,这些研究有两个方面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一是确定空间依赖性的方向与强弱后,如何定量测量出竞技体育空间溢出效应;二是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后影响中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的边际效应有何变化。因此,本研究以除台湾外中国33个省级行政单位为地理区域单元,运用空间计量技术分析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实力的空间依赖性及空间溢出效应的变化,旨在强调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周边竞技体育实力状况对区域自身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协调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缩小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差距和加强区域竞技体育合作提供理论支撑。

OLS模型中,残差的Moran’s I值为?0.285,表明残差存在空间集聚现象,说明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OLS模型,将空间因素归并到误差项中,通过残差的空间溢出效应,影响中国区域间的竞技体育实力。SLM模型与OLS模型相比,LR值为4.266,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SLM模型与OLS模型存在差别。空间滞后变量系数ρ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空间溢出弹性系数达?0.266,表明相邻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变动1%,空间溢出效应能使本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反方向变动0.266%。两种模型相比结果显示:解释变量显著性基本不变,不过SLM模型中运动员和教练员发展人数的边际效应分别下降超过0.05%和0.2%,说明在OLS模型中,运动员和教练员发展人数这两个变量的边际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现象,因此利用空间计量技术将空间溢出效应剔除后的系数值才是这两个因素对竞技体育实力无偏的边际影响值。可见,SEM模型优于OLS模型,且λ为?0.934,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参数λ是衡量相邻区域的被解释变量对本区域同类变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因此本研究中λ的估计结果表示周边相邻区域的加权竞技体育实力上升1%,本区域的竞技体育实力将下降0.934%。

SLM模型和SEM模型均显示中国区域间的竞技体育实力整体表现为负空间外溢,呈现出“空间剥夺”现象,即本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的增长会导致其周边区域竞技体育实力的弱化,或周边区域竞技实力的增长会导致本区域竞技实力的弱化。说明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中,区域之间并未形成良性互动循环,竞技体育实力高增长的省市(自治区)没有带动周围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增长,反而剥夺了周边区域的发展机遇。其原因可能是中国为实现奥运战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植和培育部分省市优势项目,使得强者更强,但却减缓甚至阻止其他周边省市在这些项目上的发展,从而导致其竞技体育实力整体上的下降。另外也可能与各省市(自治区)自身对竞技体育的经费投入、运动员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倾斜而导致竞技体育人才、技术服务等因素流动有关。因此,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制定各自的竞技体育目标和选择发展路径时,应在依靠竞技体育强实力区域的基础上,尽量弱化其对周边区域竞技体育发展的负面影响,正确认识强实力与弱实力区域竞技体育发展不同步的事实,了解由竞技体育实力差距所引起的竞技体育要素的流动,通过制度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变空间关系,用政策来引导中国竞技体育区域间共同快速发展。

3 结论

1)地理空间依赖性及空间溢出效应是分析竞技体育实力的重要因素。全局和局部空间依赖性分析结果均显示出,中国区域间竞技体育实力都存在空间依赖性,同时展现出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溢出效应加强。

2)中国已形成两大稳定的竞技体育实力区域,即以新疆自治区为核心区域的竞技体育实力“低低集聚区”和以四川为核心区域的竞技体育实力“高低集聚区”。另外由于主办省效应,使得主办省与相邻周边区域的竞技体育实力差距进一步加大。

3)空间模型显示:地区GDP、居民消费水平、运动员发展人数和教练员发展人数4个因素是中国区域间竞技体育实力主要影响因素,且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其中以教练员发展人数的边际效应最大。空间模型也显示出中国区域间的竞技体育实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呈现出“空间剥夺”现象。

为了更加深入理解中国区域竞技体育实力发展,必须强调空间因素的重要性,这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实力研究,也可为协调区域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丰富的政策启示。空间思维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在竞技体育领域中的运用,不仅为竞技体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其他体育领域如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和体育旅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了各影响因素对竞技体育实力作用的方向和大小,鉴于指标选取本身的局限性,还有待更为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卫. 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1.

[2] 罗智. 我国全运会竞技集团实力差异及时空变化轨迹[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0(4):69-72.

[3] 李真. 中国竞技体育实力的地区格局分布与对比分析――对十运会排行榜的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137-1139.

[4] 刘志杰. 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区域性差异梯度分析与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5] 沈丽娟,熊焰,崔志翔. 第12届全运会主要省市竞技实力分析[J]. 体育文化导刊,2013(8):46-48.

[6] 吴孟泉,赵玉. 中国奥运奖牌空间分布区域性差异的Moran’s I指数分析研[J]. 中国体育科技,2012,48(5):3-9.

[7] 陈颇.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研究[J]. 体育科学,2013,33(10):71-77.

[8] 魏德样,魏胜敏,雷雯. 建国以来省域竞技体育实力的空间集聚演变――基于ESDA方法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5):77-81.

[9] LUC A. Spatial economics:methods and models [M].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isher,1988.

[10] GETIS A,ORD J K.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y use of distance statistics[J]. Geographical Analysis,1992(24):189-206.

[11] 孙庆刚,郭菊娥,师博. 中国省域间能源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1):137-143.

[12] 张洪波. 省域创新的影响因素与知识溢出效应的空间统计研究[D]. 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11.

[13] 王国凡,薛二剑,唐雪峰. 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奖牌数预测研究――以北京奥运会为例[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35(1):86-90.

[14] BERNARD A B,BUSSE M R. Who wins the Olympic Games:economic resources and medal total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4,86(1):413-417.

[15] DANIEL K N,AYFER A. A tale of two seasons:participation and medal counts at the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 games[R]. Wellesley College Working Paper,2002.

第8篇:竞技体育分析范文

(湖南工程学院 体育教学部,湖南 湘潭 411101)

摘要:通过对影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入的风险因素分析得出:运动安全、高淘汰率、就业困境以及竞技公平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家庭对子女从事竞技体育态度和选择.文章认为:加强体育科学化训练水平、搭建平台实现退役运动员向全民体育方向转移、加强训练主体软实力建设、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以及优化体育环境是解决人才输入困境的重要出路.

关键词 :竞技后备人才;输入困境;出路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71-02

当代竞技体育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更是后备人才的竞争,实现体育强国的发展战略,需要一支数量稳定、能力突出的后备人才队伍.然而,近些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招生日趋困难,一些中等运动技术学校面临生源严重不足的不利局面.后备人才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其输入困难必将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文从竞技体育风险角度切入,在全面梳理竞技风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策略,从而为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内部风险因素分析

1.1 运动安全

竞技体育是名副其实的风险职业.竞技项目以挖掘人体潜能为基础,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理想,这实施一目标的过程中,必然出现超负荷的运动训练与极限、超极限强度的竞赛活动,若长期违背人的基本生理规律,定会引发运动员的潜在的生理危机.规则的不断改变,在对技术难度、比赛精彩程度提升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对运动员生理与心理承受能力的冲击.极限强度极易导致运动损伤.学者在对我国优秀运动员运动的调查中,伤病问题已成为影响运动员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3].

“桑兰事件”“汤淼事件”是运动安全事故在训练和竞赛中极端个案[4,5]体现,但从社会影响看,网络和其他新闻媒介无形中导致的社会放大,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在子女的职业选择时,基本也会从长远角度出发,从职业风险角度来权衡.安全因素成已成为影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成材率

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我国也正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从1952年容国团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到2013年底,我国竞技体育共获得了3176项世界冠军[6],竞技体育运动员在赛场上辉煌表现对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树立奋进的榜样和精神动力.

竞技体育竞争激烈,比赛中仅有一位或者一队选手会成为最终的优胜者,其淘汰率之高,是名副其实的风险职业;其次,与美国“桶形模式”相比,我国“金字塔”培养模式底部大,顶端小,意味着更高的淘汰率;再次,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结构失调,梯队建设基础薄弱,成材率低.从相关资料了解到,目前,我国三线队伍向二线队伍的人才输送率为6.1%,而二线向一线的输送率仅为1.96%[7].竞技项目训练周期长,时间跨度大,与学校基础教育阶段重合.目前,国内很多体校的后备人才培养落户学校,开始走“体教结合”的培养道路.然而,高淘汰率的项目风险与受教育阶段冲突问题也影响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对子女从事竞技体育的选择.

2 外部风险因素分析

2.1 就业困境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层次分为五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8].只有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需求.从历史实践看,我国竞技体育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国家“统包统分”的就业安置政策.

2000年,我国开始启动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安置政策的改变使得职业运动员安置难度逐年下降,很多中等运动技术学校运动员无法通过政策性的安置实现就业,在自主择业上,由于职业运动员文化程度较低,在竞争中无优势可言.尽管个别省市出台了一系列的退役运动员安置法规,安置问题仍然难度很大.工作安置问题引发连锁恶性效应,竞技后备人才招生在失去就业安置政策下日趋困难.2013年,教育部在部分省市取消了高考中体育特长生的体育加分,无疑为后备人才招生和培养带来了新的隐忧.

2.2 体育运动的公平问题

公平竞赛是体育的标志性特征,公平问题贯穿运动员训练与竞赛全过程.然而,在运动训练与竞赛领域,运动员兴奋剂事件、个别体育官员、教练和裁判营私舞弊行为,在社会中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体育官员、教练、裁判和运动员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选择放弃体育道德品质和诚信素质,是对体育公正精神的公然践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和家庭对竞技体育的信任,对竞技后备人才招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风险防控策略

3.1 科学化体育训练过程,提高成材率

早在北京申奥之初,我国代表团就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奥运理想.科技服务体育,带来了体育成绩的高歌猛进.在目前的高水平体育训练中,科技更是无处不在,从科学选材、训练过程的监控与评价、训练后的营养补充与体能恢复、竞赛阶段的体能与心理调整,无不渗透着高科技的力量.然而在基层体育训练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监测和监控设备,科技化还只是空谈.因此,国家应加大科技投入资金,在专业运动队和基层训练阶段,加大投入力度,科学监测运动训练全过程,提高选材率、成材率,实现成才的桶型结构的转移,极早淘汰潜质不足运动员,并为其创造其他出路,降低竞技体育的风险.

3.2 体育训练主体软实力建设

近些年,我国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师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也存在高端师资比例偏小、教练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合理、队伍梯队建设不完善等现实问题.竞技体育的主体是教练员和运动员,教练员的水平决定了运动员发展空间.作为一名合格的教练员,能以基础学科为指导,熟练运用科学训练方法和手段,及时、合理地控制并疏导比赛中运动员心理问题,能对整个运动训练过程实施科学、合理的干预与调控.

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加强体育教练员培训工作执行力度,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聘请高水平的专业人员进行定期讲座与实践指导,并对教练进行不同批次的职中培养,提高教练员们对现代体育训练理念、方法与手段认识;完善教练员奖励与保障机制,提高教练员的工作热情与激情,免除其的后顾之忧.

3.3 拓宽多元化职业培养,实施部分优秀运动员的合理分流

2014年10月24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发展体育产业的思路构想.相关部门加强合作,扩大就业领域、广开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通过发展产业来促进运动员的再就业.2014年,湘潭大学与湖南省体育局羽毛球运动中心合作,共同培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体育局负责为湘潭大学输送高水平体育人才,湘潭大学负责运动员的高等教育.这一举措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了新的出路.国内多所体育院校也陆续开设相关专业面向高水平在役人员,对高水平的运动员实施了合理分流.

3.4 搭建平台,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良性对接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2012年发表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白皮书,指出:当前,我国群众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人员人均占有数量都相对偏低,一线从事健身服务指导活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指导水平整体不高,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9].竞技体育运动员接收过正规的体育教育与训练,熟悉体育锻炼理论和方法,是潜在的、优质的体育人力资源.因此,搭建合作平台,对退役专业运动员进行相应的再就业培养,引导部分竞技体育退役运动员向群众体育转移,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体体育良性对接,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双赢的重要途径.

3.5 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运动员保障体系,首先是要实现就业保障,单位应该依法为退役运动员包括就业、生活、医疗以及养老等全方位保障.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确保退役运动员选择任何一家单位都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其次,为职业运动员提供更好、更优厚的福利待遇.一是医疗,运动员医疗待遇应该有补充的医疗保障体制,二是补充的意外伤害保障机制,弥补普通的工伤保险之不足.

3.6 严惩体育腐败,创设公平环境

体育腐败是竞技体育良性发展的毒瘤.它破坏了公平竞争的体育环境,打击了公平、平等、诚信等意识,败坏了社会风气,对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阻碍作用.严惩体育腐败,净化体育人文环境,对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创设公平环境,应从立法的角度对体育腐败进行定性和追责.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体育腐败的犯罪成本;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确保各方的利益均衡;设立相关的监督部门,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对体育相关部门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

参考文献:

〔1〕李烁.对我国甲A女篮队员的运动损伤现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5-9

〔2〕叶松.我国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82-84.

〔3〕朱章标,鹿红宁,等.中国优秀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特征、原因及防治[J].中国体育科技,2014(1):43-45.

〔4〕桑兰受伤事件回顾.医学论坛网[OB/OL].cmt. com.cn/detail/62851.html.

〔5〕男排新闻.腾讯首页[OB/OL].sports.qq.com/a/2007 0623/000047.htm

〔6〕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3)[OB/OL].stats.gov.cn/tjsj/ndsj/2014/indexch.htm.

〔7〕金玉,潘绍伟,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5):82-85.

〔8〕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好搜百科[OB/OL].baike.haosou.com/doc/2102592.html.

〔9〕中国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面临的5大挑战.中国日报[OB/OL].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01-17/content_4978042.htm.

〔10〕凌平,王清.论体育运动的风险与体育保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9):596-598.

〔11〕邱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风险预警与规避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6-10.

〔12〕朱洪军.我国竞技体育保险市场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5.2-10.

第9篇:竞技体育分析范文

第一个元素,“电子”是其方式和手段,指这项运动是借助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软硬件以及由其营造的环境来进行,这类似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中相应的器材和场地。我们知道,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需要相应的器材和场地,比如篮球运动有篮球和篮球场,田径有标枪、跳高架和跑道、沙坑等等。在电子竞技运动中,这一切都是依赖信息技术来实现。这是电子竞技运动有别于传统体育的根本不同。第二个元素,“竞技”则指的是其体育的本质特性,即对抗、比赛。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对抗、比赛是最基本的特征,这也是电子竞技运动有别于其他电子游戏特别是网络游戏的主要不同。电子竞技运动有多种分类和项目,但共同的核心一定是对抗、比赛。电子竞技运动基本是对抗性的比赛模式,一般10至30分钟可以结束一局比赛,实行一对一的积分或淘汰赛,它体现出了对抗性运动公平竞争、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由于对抗性这一特点,电子竞技从其形成开始,就一直在技术、战术方面进行着不断地发展和改善。从单人对抗到团队作战;从纯粹的人数比拼到多兵种的配合运用;从扫射到点射再到“三连发”、“五连发”,电子竞技以它特有的方式述说着它的发展与进步,也述说着它作为对抗性强的运动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与独特的吸引力。在规则而言,一般商业游戏的规则是由厂家约定的可变化的。随着游戏的进行,因不同开发程度和游戏的进展,为商业目的而不断地进行修改。而电子竞技的规则是强制性的,每一条规则的目的非常明确,具有与体育比赛相似或相同的竞技规则,比赛时间、参与人数等有公平的、严格的限制。在讲电子竞技运动意义的时候,众多学者都认为作为一项体育项目,它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毅力,以及对现代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首先我认为电子竞技是电子游戏的一种,而电子竞技吸引人的地方正是在于构建了一个虚拟社会,玩家也是虚拟社会中的一员。从本质上说,它是人与人之间利用一定的设备进行对抗的体育游戏项目。在这里,设备是电脑,电子游戏的一个本质属性就是虚拟性,它以现实社会为模型,在电子设备中添加许多现实生活中所不能达到或者超越的元素,甚至有的是对未来世界的想象,这些丰富的虚拟体验让,现实中的玩家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快乐。电子竞技项目同其他电子游戏、网络社交生活一样都存在虚拟性。对于它的“体育”性来说,我们要认识到电脑面前坐的是一个“真实人”,是他在进行竞技对抗运动,除此之外一切也是虚拟的。玩家使用鼠标在虚拟的棋盘上移动虚拟的棋子,用鼠标和键盘购买武器弹药进行、操纵虚拟的人进行射击游戏,男女老少常常在互联网上用虚拟的身份来进行交流,这些电子竞技的参与者亦或是网络社区的游玩者你很难弄清楚他们的性别和年龄,对于其他人的一切都是模糊的,因为它们都是虚拟的。

电子竞技与体育性

目前,人们喜爱的电子竞技如球类、射击、战略、等项目和类别,无一不是体育运动电子化和电子游戏体育化的完美结合。电子竞技寓“运动”于游戏,是一种真实的体育性游戏运动。国家体育总局把电子竞技运动列为国家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我们需要清楚在我国设立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的6个条件:1、在我国已开展3年以上;2、从国际上引进到我国的体育项目,必须有该项目单项国际(亚洲)体育组织,有统一的名称并设有正式的国际和洲际比赛;3、有竞赛规则和裁判法;4、拥有运动员和教练员队伍以及精通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的管理人员和裁判员队伍;5、有能力自筹经费举办比赛;6、必须是健康、文明不含迷信色彩和有悖人道的成份。从这里我们看以看出,电子竞技这个体育运动在我国已比较广泛开展起来,有了数千万的爱好者,也具备了一定的竞技水平,把它列为正式体育项目正是它本身具备了体育运动项目的这个体育性,同时为了这个项目能够进一步普及和健康发展。在电子竞技运动世界大赛上我国运动员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完全可以并且能够像传统的体育赛事一样,能培养他们为国争光的荣誉感和责任感。。电子竞技运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体育,只是表现形式和比赛方式是借助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各种软硬件和制造的特有环境来进行的。因此,激烈的对抗和竞争这种体育性的明显特点也能够从电子竞技运动项目上发现。体操运动是通过跳马、吊环、单杠、双杠这些器械来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竞技,电子竞技运动则是通过电脑硬件软件、鼠标、键盘、网络这些作为器械进行的人和人之间的对抗比赛。它们都有统一的竞赛规则,并且在特定的规则要求下,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比赛。电子竞技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的体育性一览无遗,它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参与者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精神、自制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意志品质和体育精神,这些都是电子竞技的体育性的表现,并且它还能培养参与者对现代爆炸性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新时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由于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电子竞技作为一个体育项目也同其他的体育项目一样,具有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和人文精神。世界电子竞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这也正是电子竞技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原因。当然,发展电子竞技运动产业,也像发展其他体育经营产业那样,对繁荣经济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