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竞技体育教育范文

竞技体育教育全文(5篇)

竞技体育教育

第1篇:竞技体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百色学院;体育舞蹈教学;竞技运动;公共体育课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对高校体育教育改革都保持高度的重视。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即通过运用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融入传统体育课程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竞技运动教育”是1986年美国的体育教学专家西登托普最早在他的博士论文《学校体育中的课程理论》中提及的,并于1982年首次提出了运动教育的思想。1994年,西登托普正式出版了《运动教育•通过积极的运动提高教学质量》一书,明确提出了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说法,并对该模式进行了详细和全面的介绍。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及具体的实践,教育学家对竞技运动教育模式进一步拓展丰富,形成了现在较为科学和丰富的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内涵。竞技运动教育模式是以游戏哲学观为基础的新型课程教育模式,具有三个主要目标:培养有能力、有文化和有热情的运动家。这种体育教育模式能够突破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相对封闭的状态,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动态的、多元的环境下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使体育学习成为积极的、极富兴趣的学习过程。它以游戏理论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指导,通过运用合作学习、伙伴学习等学习方法,按照固定分组、角色扮演等教学组织形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体育项目比赛为主线,让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能够直接参与进来的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并通过这个真实存在的体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学习,是在学校普及身体教育时,为学生们提供真实可靠、具有浓厚教育性质的运动体验的一种课程和指导模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舞蹈教学中运用竞技运动教育模式为研究对象,以百色学院为样本进行教学设计、实践和效果验证。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渠道,搜集与本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总结归纳,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及研究背景。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内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调查问卷,向百色学院教师、学生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对体育舞蹈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运用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可行性等进行调查,为论文提供数据支持。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2份,有效问卷372份,有效率为93%。3.访谈法。通过对百色学院教师及相关专家学者访问,了解情况,并提炼专家学者的观点作为研究的参考。4.数理统计法。通过对发放问卷的回收,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竞技运动教育模式运用于体育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1.百色学院体育舞蹈课教学模式现状。经过笔者对学习体育舞蹈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百色学院,无论是体育学院还是公共体育的体育舞蹈教学中,多数采取以技术讲授、训练为重点的“单个技术动作—套路—竞赛”的单一教学模式:即先由教师介绍体育舞蹈运动的特点,对每个动作进行讲解示范,让每个学生进行单个动作练习,待技术较为稳定后,进行体育舞蹈成套动作的教学,而后对正规体育舞蹈竞赛规则进行统一讲解和介绍,最后才可能会有一次、两次竞赛甚至没有竞赛。此教学模式所持的理念虽然与“健康第一”“阳光体育”目标相去甚远,但在教学效果好的情况下,它对夯实学生的体育舞蹈技术也是非常有利的,但经过笔者的调查发现,现行的教学模式效果欠佳。笔者对学生进行了现有教学模式效果调查,学生在教师上课讲解示范动作时非常认真的为9.1%,比较认真的为22.0%,不太认真的为43.0%,基本没听的为25.8%。学生对教师讲解动作时认真听的效果不好,很多学生可能根本没有听教师的动作讲解,说明学生对专业技术动作的掌握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好。由学生对体育舞蹈教学中单个动作练习的效果调查可知,认为效果非常好的为5.4%,认为效果一般的为27.7%,认为效果不好的为66.9%。由此可见,常规教学模式对单个动作技术的强调在学生看来效果并不理想。2.百色学院体育舞蹈课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百色学院体育舞蹈教学中,都是教师指导动作要领,然后要求学生对单个动作进行反复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开始时还好,越到后面,学生会出现抗拒心理,如果不及时进行成套动作的教学或者以表演、比赛形式进行兴趣点的刺激,学生对体育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会逐渐降低。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健康第一”“阳光体育”的课程标准,且对于教师来说,过分注重基本动作教学耗时耗力,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体育课多元化和趣味性的需要。3.推进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现在国家政策提倡教育改革,竞技运动教育模式作为当今世界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正是对现有教育模式的优化和改革,是顺应国家教育改革的号召的,也是未来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在体育舞蹈运动中结合竞技运动教育模式是我国当今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通过这种赛季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舞蹈这项运动。

(二)竞技运动教育模式运用于体育舞蹈教学的可行性

竞技运动教育模式是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教学过程是系统的,教学环节是严密的,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能够获得更多互动学习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和发展,把课堂内外的知识更好地衔接起来,延长学生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更好的发展。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这个特点,很符合体育舞蹈运动张扬个性的特点,使得它能很好地与体育舞蹈教学相融合。

(三)竞技运动教育模式运用于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学方案设计

笔者按照百色学院公共体育课体育舞蹈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以40人为单位进行设计来进行实践和运用,而后调查教学效果和学生接受程度。在其他普通高校实际教学中,可以以此为蓝本,根据不同班级的实际人数来修改计划和具体实施。在尝试体育舞蹈教学中运用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初期,笔者严格采用DerekJ.Mohr和ScottTownsend的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赛季设计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简化,使之适合百色学院的实际情况,笔者按照初学者第一节课来设计教学内容,具体提纲和范例如下(以恰恰舞为例)。1.备课。(1)列出本节课要讲解的技术动作:左右追步、方形步。(2)要掌握的某些比赛规则(3个以下):①脚位完全正确,1分/个;②节奏完全正确,1分/个。(3)确定上课人数、场地器材数:人数40人,场地1个,音响1个。(4)制作所用表格。竞技运动教育模式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课前表格的设计,其中包括练习卡、保证书、角色分配表、器材管理表、体能教练选择卡等。练习卡是用于本节课或者本学期上课的练习任务,由教师课前制定好,在课上分发给每组的组长,使学生清楚的意识到有什么任务要完成,以任务牵引教学进程。保证书是用于每组组长和组员之间的协同与配合,规定每个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这种方式无论对多大的学生都有一种由尊重个体而带来的使命感,有助于课堂秩序以及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角色分配表也是如此,且整个学期或者赛季都不改变,保证教学和赛季的持续进行。器材管理表和体能教练选择卡都是提供给每个组的相应组员使用的,作用也是一样。在课前或者学期、赛季前,将所有表格制作定稿后,既能够使教师真正的从教学过程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教学效果,又能巧妙地使学生有一种课堂主人的感觉,激发学生积极性,精力充沛地投入到运动的快乐中。2.上课。(1)定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应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不过分限制和要求学生。以赛代练;以“动起来”为主,以技术掌握为辅。(2)重点步骤及注意事项:①技术动作讲解。目标定位:简明扼要。注意事项:每次只讲解一个要点且时间不超过3分钟;每节课讲解不超过4次;只要不损伤学生机体健康,不做过多限制要求。②分组。目标定位:过程迅速,原理简单,长期固定,各司其职。注意事项:第一节课完成;分组人数由少到多,成倍增长;达到小组赛人数后(本次实践以6人为一组),每组组员固定,填写角色分配表和保证书。③赛前练习与规则讲解。目标定位:练习时间和人数固定;规则精炼、简单、灵活。注意事项:3人组练习不超过5分钟,6人组在规则讲解后直接进行小组赛;规则由教师选取和制定。④小组赛。目标定位: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所有学生有自主决策权,裁判有最终决定权。注意事项:第一节课至少开始一场小组赛;一组一分为二作为裁判,另外四组两两对赛;教师不打断、不干涉,且赛程连续、循环。

(四)竞技运动教育模式运用于体育舞蹈教学的实践效果验证

1.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舞蹈课程的喜欢程度。有超过9成的学生对体育舞蹈课都表现出喜爱程度的提升,说明竞技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提高公共体育课体育舞蹈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方面有一定的效果。2.学生对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接受程度。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接受和喜欢竞技运动教育模式引入体育舞蹈课。另外,经过笔者的实地访问得知,在采用竞技运动教育模式进行体育舞蹈教学后,由于降低了比赛内容、比赛规则的复杂度,且多元化了评价标准,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后,多数学生表示会比以前更多的参与到体育舞蹈运动中来,而且为了可以在小型小组赛中取得团队荣誉,本来枯燥的单个技术动作学习也变得主动起来。这不仅扩大了体育舞蹈的参与面,使体育舞蹈的学习更加“接地气”,更重要的是,真正的达到了“健康第一”和“阳光体育”的新课程标准,成为推进公共体育课体育舞蹈教育改革的助推器。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竞技运动教育模式可以运用到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体育舞蹈教学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凸显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可以多元化竞技运动教育模式的运用形式。竞技运动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规避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舞蹈运动中来。

(二)建议

加强教师的培训,普及推广竞技运动教育模式,使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把先进的教学理论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在小范围内尝试运用竞技运动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和完善,结合学校教学实际有选择性地吸收该教育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对其不足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合理灵活运用相应的教学设计。竞技运动教育模式有着许多的赛季设计方案及角色体验,在运用该模式过程中,应当结合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以及不同阶段学生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加以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场地设施能够允许的教学设计,使教学符合实际情况,达到最优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克凯.体育教学原理与教学模式[M].大连: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

[2]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李杰凯.运动文化研究与体育教学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4]王光军.在普通高校排球教学中运用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5]于国辉.运动教育模式在普通高校排球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6]王泽和.高校乒乓球教学运用“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J].江西学院学报,2009,30(6):32-34.

[7]王焕波.“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实验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6,22(2):69-72.

[8]姜熙.试析美国体育教育SE模式[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2):78-82.

第2篇:竞技体育教育范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内容脱离中小学生实际。长期以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采用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内容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需要,既缺少独生子女的教育与心理问题的研究,更缺乏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以及理解中小学生的知识和方法,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师资无法胜任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围绕《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强化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的对接

增加健身与育人方法类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2]。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发挥课程的综合教育功能,是我们在《体育与健康》课中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以及课堂的组织与实施、课堂的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此,就要求体育教师首先对“健康”的内涵、“育人”的目标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选取教学内容时不会出现偏颇与失误。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练习,是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体育文化的主渠道[3]。每个人获得健康都需要有一定的体能,但是体能的获得与提高都离不开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练习。与身体健康有关的体能有心肺功能、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认真研究发展与促进健康的方法,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健康水平有很大的帮助。竞技运动项目是促进学生健康的积极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单一地教授竞技运动项目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在安全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运动项目健身和育人的功能价值。针对中小学生不同的身体能力、发育特点、心理问题与社会交往的需求,选择运动项目不断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学习的需要,以促进其各种行为、习惯的形成。

提高教学研究能力说课、评课以及课堂观察技术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高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增加说课、评课、课堂观察技术等教学研究性内容,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教学研究的能力,也可以为日后大学生走上教师的岗位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它既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也最能体现教师的文化知识、理论水平、教学活动的综合实践能力等。即将出台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有效进行课堂评价的重要途径就是对课堂的有效诊断,即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观察与分析。由于学会批判性、创造性的评课是造就成熟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前提条件,所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强化说课、评课及课堂观察技术等能力,使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能自觉运用课堂观察与评价的方法促进其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课程研究能力在泰勒[4]看来课程即学习经验。他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提供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各种事物。”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质和量决定于学生而不是课程,是学生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学习情境,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对课程本质、结构与功能、特定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评价,以及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课程实施中的指导思想[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健康第一”。要落实这个理念,就必须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的组织实施以及课程的评价上真正体现出“健康第一”的思想。尤其是今天课程改革与以往不同的是只有课程标准,没有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未来的体育教师,在具备课程意识的条件下,学会开发校本课程,设计与指导课外、校外活动。善于发现“健身”、“育人”的课程资源,才能使每堂体育课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真正让学生掌握健身的手段与方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达成有效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目的。

深化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吸收建构主义教学中的有益成分,借鉴后现代教学理念倡导的交往、互动、沟通、对话、反思、阐释、解构、建构等方法。把大学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以运动技术规范化学习为课堂评价标准,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高等学校自己的课程资源,为本科生提供充分的条件,使其在独立思考和体验中学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通过引导大学生透视当前新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问题、剖析教育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分析、评价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注重反映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去分析问题,注重转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理念和拓展其国际视野。

建立人才共育的新型管理机制1)建立人才共育机制。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均不衔接,以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多了解基础教育,实现体验课堂教学规范、班级管理以及中小学工作机制与过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与学区附近的中小学校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教师互助培训模式,一方面高校帮助中小学培训在职教师;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到中小学挂职锻炼,使培养出来的师资能与中小学的需要有效对接。2)建立课程资源有效利用机制。由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一些条件性资源上相对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来讲可能要丰富一些,但是在素材性的资源,如对基础教育的特点、管理,乃至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有可能又不及中小学。因此,建立课程资源有效利用机制,采取互惠互利的制度。高校用科学的方法,提升不同层次中学生的运动水平,更好实现高中生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对接。而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深入到中小学课堂里进行观摩和研究。体验班级管理和各种教学研究活动,获得与学生直接交往的机会,以及与其他教师对话或交流的机会。这种互惠互利的机制,既解决了实习基地的建设问题,也保障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在中小学体育课堂里检验自己所学到的教学理论知识。3)建立合作研究机制。以什么方式获得最大的合作效益,如何使高校与基础教育形成牢固的共同体,这是高校与基础教育教育教学伙伴关系构建的重要问题。其中建立必要的以项目合作为载体的研究机制,是高校与基础教育共同体的长效发展的机制。一方面,高校的一些科研项目下放到中小学,与中小学共同承担,实现培养基础教育科研队伍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教师指导中小学研究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基础教育的发展。

第3篇:竞技体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职体育;团队精神;教学策略

体育教学是中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主要集中于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身体,培养学生高尚的体育情操。在体育教学中,团队精神是重点培养的内容。

一、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一)最大的精神动力

团队精神是在长期的建队后慢慢磨合形成的体育精神,是经过队伍成员精心培养而逐渐形成的价值信念[1]。这是一种队伍中的意识与规范。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的定位虽然不同,但都是集体不可缺少的部分。队伍中的成员互相信任,共同面对困难、一起担当、共同成长,在一次次的交往过程中,互补互组、弥补不足,达到集体成功的结果。团队精神形成后,会对每个队员形成一股精神动力,在日后的训练或者比赛中,支撑参赛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二)集中力量,达到共同成功

竞技体育最重要的就是团队的力量。在一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在团队中的担当。在训练或者比赛中,团队中的所有成员都要全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以篮球为例,在一支球队里,每个队员都只负责一个区域。有的人负责防守,有的人负责进攻,有的人负责传球。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付出全力,就会使球队的成绩达到最佳,使团队获得荣耀。每一个团队都需要长期地磨合。在磨合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互相了解、学习、成长,再在磨合之后做出改变,使团队达到最好的状态。每个成员都是机器运转的零件,缺一不可。团队精神就像机器所需的润滑剂,能使每个零件更灵活地工作。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调合作[2]。要达到协调合作,所有成员都必须激发起向心力,积极地投身于团队建设中去。

二、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团队精神的策略

(一)游戏教学法

团队体育游戏是一种能让学生乐在其中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对他人的信任,初步认识他人的优点。团队游戏的种类较多,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漏洞制定适合的游戏。在游戏的选择上,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游戏,与学生共同讨论,一起制定合适的游戏。如果学生缺乏沟通和队员间的配合能力,教师可以组织“人肉运输”“接力赛”等活动;如果学生缺乏队员间的信任,教师可以组织“瞎子走路”“信任后倒”等游戏;如果想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共同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师可以组织“搭桥过河”游戏,让队员通过齐心协力地配合完成游戏关卡。

(二)竞赛比赛法

竞赛是检验团队精神的最有效方法。学生能在竞赛中学会协作、掌握协作,真实体会到协作对团队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安排竞技、创设体育竞赛环境对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拼搏精神至关重要。开展团队竞赛能使学生明白个人技术在团队竞赛中的不足,个人能力再强,如果没有团队的积极配合,也不能达到最好的成绩。以4×100米接力为例,第一棒应选择起跑速度快、过弯道有绝对优势的队员;第四棒应选择速度快、爆发力强的队员;中间两棒队员的选择则应主要考虑队员的速度,不考虑过弯等因素。在团队竞赛中,好的成绩能振奋团队,加强队员之间的配合,使队员们明白团队的意义;如果没有取得好的成绩,队伍也能吸取教训,了解自身及队伍的不足,找到问题,方便调整队伍,加强磨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结合队伍的实际问题,组织各种形式的团队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完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是相对薄弱的部分。许多教师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评价。传统的中职学生体育成绩评价过于突出体育成绩和技能。这种评价没有涉及团队精神的培养。体育评价应增加对团队精神方面的考核。教师可以将个人的成绩与团队的成绩结合。个人成绩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侧重出勤率、上课时的表现、作业的完成、最终的考核成绩。团队的成绩以团队的共有成绩和成员独有成绩为主。团队的成绩是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成员独有成绩是竞赛中的MVP部分。除了教师对学生及团队进行评价外,队员间也可以互相评价,如直接指出队员存在的问题等。这样可以帮助队员认识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其做出改变。

三、结束语

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队员之间不断磨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本文提供的策略希望能被教育工作者采纳,为学生团队精神的建设出力。

参考文献:

[1]金迪.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9(2).

第4篇:竞技体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思政教育;获得感;必要性;提升路径

曾在高等院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师谈话会议中强调:“思政理论课程是有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务的重要课程。”这进一步肯定了思政教育的核心地位与无法取代的作用,为新时期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因此,广大思政教师应努力提高思政育人质量,要努力做到价值与真理之间的高度统一,让学生素养和能力得到切实提升,让其思想境界有所提高,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获得感。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内涵

思政教育获得感,主要是一种学生,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各个环节等方面客观感到满足的个人主观感受。其中,获得感实际上是由获得以及感受这两个词语构成的。获得主要指的是对外界某些事物的拥有,比如空气或是水等特定事物的拥有。而感受则指的是人通过对某件事物的内心感受而产生的主观感觉。因此,获得感的基本内涵,指的是,人通过拥有某些事物而产生的主观内心的感受,是一种正向的感觉。对于思政教育获得感来说,其指的是学生对他们在接受思政教育时得到的精神利益的正向主观体验。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根本需求思政教育是教育人培养人以及发展人的重要活动,它的核心及本质是以人为本,当代大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所得到的获得感,体现了立德树人核心育人理念。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与广大学生在接受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得感有关,而思政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能否实现则主要取决于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思政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应和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以及社会目标基本要求相互统一。在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优质人才时,应高度重视广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政教育的整个过程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情感体验,在自觉主动的实践中,得到理性与情感认同。当大学生真实得到与内心期待相吻合时,他们将会以正面的情绪对待所学内容,会以更高的热情加入的育人实践中,这将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

(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综合素养及能力的全方位发展,同时也是学生自身个性化发展,更是他们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在当代学生内心世界极其丰富,个人意识也尤为强烈,开放虚拟的网络世界为他们提供了发挥才能体现个性的舞台,促使他们施展才华,实现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师生教育应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需求,充分满足他们的现实需要,以此来让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实际所得到的相吻合,让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充分融入思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从而得到良好的情绪体验以及自我认同。这样的获得感提升,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融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也可以进一步体现他们的自我价值,有助于锻炼学生坚毅的品质、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在参加社会交际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广大学生的社交能力、组织能力、集体意识、协调能力。在提高他们思想、心理以及身体等等各方面素质的同时,推动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是当代社会发展建设的客观要求新时期对思政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发展要求,要找到思政教育正确的落脚点,基于当前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思政教育教学体系,确保思政教育教学的时代性以及先进性。思政教育应努力顺应当前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汲取当代社会的精华,勇敢面对社会带来的新挑战,以便进一步增强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与活力。在现阶段多元社会文化的背景下,思政教育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以及有效的教学载体等都应充分体现并满足时代性的要求,利用时代语言表达方式来广泛传播具有时代气息的育人内容,使其靠近当代学生、靠近现实生活,让广大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认同,进一步提高思想教育的获得感,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等待他人生的价值取向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对此,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政教育价值引导作用,大力弘扬宣传主流价值观念,引导积极健康的时代风尚,让当代大学生变成信仰坚定、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思政教育要积极顺应社会发展形式,遵循思政教育的基本发展规律,努力迎合当代学生群体的心理变化趋势,从根本上提高思政教育的获得感。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思政教育内容的时代性曾指出:“加强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因事而化、顺势而为、积极创新。”对此,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在体现理论性、合理性以及政治性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彰显其内容的特色性与时代性。思政教育是跟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更新理论内容的,思政教育教学内容应充分遵从社会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真正做到与时俱进、靠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一方面,在以往思政教育基础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添加具有全新及更深层含义的思政教育教学内容。长时间以来,思政教育内容显得过于政治和理论性,往往被附加上了“高”“大”“空”等相关标签。新时期的思政教育内容应在汲取原有思政教学精华内容的基础上,注重新思想、新理念、新科技,精确把控新形势下提出的全新要求,并加以消化和总结,进一步增加知识的整体含量,丰富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从而构成全新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应围绕社会热点事件,在现实领域进一步探索具有时代性特征的教育资源,让思政教育内容更具生机和活力,增强思政教育内容的现实性,使其更加契合当下社会。如果此种教育内容与现实脱节,将会是枯燥乏味的,容易让学生内心产生排斥和反感等负面情绪,而从社会现实中挑选素材,则会让思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利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去影响当代学生,可强化思政教学内容的接受度,有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获得感。基于此,思政教育应结合哲学、道德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各领域的学科知识,来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内容,强化思政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以及整体价值,根据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及深度来形成强大的感召力,让广大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并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得到自我认知。

(二)增强思政教育实践的互动性曾在全国高等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大会中明确指出:“思政教育工作从本质上来讲其实是做人的工作,要始终围绕广大学生、关心学生,并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思政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彼此应在这一过程中各自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作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将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和吸收,让教学内容尽可能靠近学生日常生活,充分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艺术,探寻到与学之间的契合点。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指引者,构建自由探讨的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预期最佳的课堂互动效果。在双方沟通交流时,需要注意彼此身份的平等性,积极融入情感要素,以便推动彼此更深层的交流,在课堂活动中构筑信赖感,得到情感认同。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展双方深层次交流,教师应做到实体互动与虚拟互动有效结合,拓展互动形式,推加快育人过程中的生活化,让双方在实际参与中体会到愉悦感。而对于学生来说,则应增强自觉性,努力学习和内化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以及思政基础理论内容,进一步巩固自身理论功底,提高个人认知水平,促进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从而得到知识方面的能力。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教育活动,和教师之间进行良好互动,让教师的供给与学生的需求之间形成强大的协同,这样可以在学习知识、提高精神境界的同时,得到崭新的价值支撑力量,因此来产生全新的获得感。

(三)提高广大学生内心的满足感学生们的满足是在思政教育实践中得到的主观感受,学生内在需求是思政教育获得感的原始驱动力。详细来说,首先学生具有显著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自觉挑选性,在学习有关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并不是单纯的复制所学内容,而是在对这些知识进行消化与接受,思政教育要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科学指导与引领学生,让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切实帮助广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以便更好地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进而得到心理上的认同感。其次,由于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占据主体地位,因此,他们内化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模式都将体现在其实际行动上,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带有强烈自主意识的主人翁。思政教育要利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文化体育活动或是知识竞技比赛等,使其在提高个人能力与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得到满足感,切实满足学生的自身需求与全面发展的需要,提高广大学生的幸福感以及归属感。最后,则是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他们的成长环境、喜好与性格特点等方面有着较大区别,这让学生在情感、素养、认知以及能力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完全不同的倾向。对此,思政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全面了解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兴趣,努力激发他们的自我优势,鼓励并支持学生自由发展,以便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使其自我价值得到真正满足。

四、结语

新时期,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提升的有效路径,需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程在思政教育教学当中的主渠道作用,以推动思政教育革新为重点,全面落实全员、全程以及全面育人,让广大学生真正认同思政教育,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多.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措施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2):190-191.

[2]高竞男,武敬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路径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36(12):38-41.

第5篇:竞技体育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体育产业经济

一、大学体育教育与体育产业的关联

高校体育教育是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命力,其发展对体育产业经济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体育教育的前进发展离不开体育产业的支持,相对的体育产业经济的进步也离不开体育教育的带动,如:在体育教育中,人才配备和设施建设程度促进了体育经济事业的发展。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里有很多热爱运动、充满无限正能量的活力少年,职场上也还有很多热爱体育活动的职工,他们的体育知识充裕丰满,而且身体素质良好,属于我国优秀的体育人才,这些体育人才的出现与扩大充分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建设。除此之外,在我国一些大学体育教育中,极其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比如:为促进大学生体育人才培养,体育教育进一步发展,构建相应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等等,如此就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从而促进了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体育教育对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体育教育为体育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尤其是大学体育教育中,大学生们可以尽情在体育场馆里挥洒汗水,锻炼强身,从思想上提高体育精神,从而向社会上传输大量的体育人才,如此就为体育产业提供了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进步。

(一)体育教育促进体育产业消费

大学里的体育教育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在高校的体育课程授课过程中,专业教师以及专业运动员将自己掌握的知识推广到每一位学生中去,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体育知识,而且在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上得到了突破,同时还举办各种规模大小的体育比赛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也正因为体育教育与兴趣的不断深入与增加,而进一步提高了体育产业消费思想,如:购买相应体育设备,满足兴趣爱好与体育教育匹配,这样就带动了体育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体育教育影响体育人才的诞生

经过相关的研究表明,在大学时期学习过体育教育的学生们对体育的热衷程度高于未接受过体育教育的学生。单从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大学体育教学可以诞生更多的体育人才。其次,在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我国吸取西方先进发展思想和方式方法,融入其中,使得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可诞生出全方面综合性体育人才,如:体育产业科研人才,从而带动体育产业新发展,促进体育产业经济新进步。

(三)体育教育扩大产业规模

大学时期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有着很大的诱惑和影响力。大学时期体育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体育的发展方向、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发展规模。最近几年,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接受范围越来越广,广场舞、器材健身、街舞、交谊舞、马拉松体育教育形式的全面健身运动环境逐渐形成。这样,就为体育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体育器材的供给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三、大学体育教育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体育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弊端,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潮流,管理以及教学方法上相对落后,逐渐和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脱离,因此,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紧跟时展,改变旧理念,从而进一步带动体育产业经济再次发展。

(一)引入先进体育教学理念

1.聘请专业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是体育事业的重要实施者,体育发展的重要领导者,体育进步的重要奠基者。因此,聘请专业的体育老师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理念,也深刻影响了学生的体育素养。同时,聘请专业的体育老师可以提高体育人才的培养,增加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

2.增加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大学体育教育对我国体育运动事业输送人才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传统的体育课程内容比较陈旧,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产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体育学生的进步。所以在大学教育中要不断重视体育教育,不断充实和完善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提高体育消费意识,加强体育节能的锻炼,经常参加体育技能比赛,从而促进体育产业经济发展。

(二)创造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基础属于体育设施的建设。在大多数的高校中,体育教育课程开展较少,且缺少一定的基础设施,体育设备不充足,这就使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缓慢。因此,高等院校要提高对体育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也可以申请专用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配备,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场所和体育环境。

四、结语: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对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与促进作用。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和体育产业经济二者概念不一致,但是目标却是一致的。这就要求二者相互配合,将教育和产业发展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一方面,大学体育教育为体育产业经济提供体育人才和体育场所。另一方面大学体育经济可以有利的促进增强人们的体育消费水平,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共同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盖彦成,高校体育教育对体育产业经济的影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