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道路环境整治范文

道路环境整治全文(5篇)

道路环境整治

第1篇:道路环境整治范文

关键词:人居环境;行蓄洪区;整治规划;村庄特色

报告中首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内涵发生了改变,对于村庄整治规划提出了新要求,涵盖了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蒙洼是新中国治理淮河的最前沿,是“王家坝精神”的发源地,国家、省、市领导人多次视察蒙洼地区,2017年末,阜南县落实“五大专项行动”,全面推进蒙洼及广大农村地区的三大革命,从各个层面促进农村“硬化、亮化、绿化、净化、美化”的五大工程。科学的综合整治,是村庄在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人居环境改善的有效途径。将人居环境科学作为指导理论基础,对蓄洪区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探索编制蓄洪区村庄环境整治规划的思路和方法,以阜南县曹集镇东郢村为例,对村庄产业经济、生态保护、村庄特色、设施配套及生活环境等重要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多角度、多视角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1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1]的建立是吴良镛先生在借鉴了道萨迪亚斯“人类聚居学”的基础上,综合我国城乡建设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现状形成的理论体系。涵盖了农村、集镇、城市等内容,将所有人类聚居环境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既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能够赖以生存的基地,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是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人居环境科学以人为核心,将满足人类聚居生存需求作为建设目的[3]。

2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的蓄洪区村庄整治路径

2.1村庄整治规划方法构思。进行村庄整治规划的目标为集中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相关问题和矛盾的多样性,要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基础上,运用融贯综合的研究方法,将问题作为导向,发现、探索并总结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规划目标和村庄的可持续发展[4]。2.2村庄整治规划方案路径。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及美丽乡村建设相关要求[5],对特定时期的村庄环境开展调查,经过对东郢村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人居环境的五大系统着手,把人居环境涉及的诸多方面和复杂内容、过程简化后,进行具体研究,从全局把控,探索编制规划方案[6]。

3东郢村村庄现状

3.1居民点分布特征。东郢村位于蒙洼蓄洪区的中东部,濒临淮河,村面积4.3km2,2018年末总人口5775人。由于蒙洼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东郢被行洪通道分为南北两片。北部为曹集镇区周边高地,集聚人口4008人,南部则集中居住在三处淮堤庄台上,集聚人口1767人。上位规划中明确,庄台、淮堤村庄需搬迁至集中安置区,其它人口聚落在安高东地东南部形成东郢中心村。至规划末期,人口达1960人,村庄建设用地规模16.04hm2。东郢中心村是典型的城郊型村庄。3.2现状问题剖析。3.2.1建设无规划,建筑布局混乱,建筑风格多样,建筑质量参差不齐农民自发建设形成了村庄现状格局,布局整体凌乱,土地资源浪费,建设无序,交通不畅。因蒙洼洪洼地区庄台特殊建设环境影响,现状建筑布局凌乱,平面多为自由式,无规律,破坏了村庄建筑的整体风貌。3.2.2公共空间局限,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不完善,村庄整体环境差村庄公共空间局限,较难满足村民们对集会、交流等场所的需求。内部道路不成系统,硬化率低,街巷道路较多,宽度较窄,宅间基本无硬化。村庄缺乏垃圾收集、照明、雨污设施。此外,村内卫生环境较差,使村容受到了严重影响。3.2.3蒙洼洪洼地区庄台综合防灾问题突出东郢村位于蒙洼洪洼行洪通道边缘,临近淮河大堤,必须完善相关防灾设施,避免保庄圩内涝发生,全面提高村民防灾意识。

4东郢村综合整治规划思路

在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基础下,融合淮河蓄洪区扶贫攻坚工作要求,落实以五化提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综合考虑村庄位于蒙洼地区的特殊建设环境,以“庄台搬迁,农业扶持”为基础,与城镇建设及建成区整治相协调,以旧村改造提升为核心,从经济、产业、交通、设施、环境五个方面,打造“新环境、新风貌、新产业”的美丽乡村。4.1目标定位。以建设“人文淳美”、“经济富美”、“生活和美”、“村容优美”、“村庄秀美”为核心目标,打造和谐美好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村民的生产生活和乡村产业的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4.2规划原则。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杜绝大拆大建,符合村庄实际,确保规划切实可行;城乡统筹、注重协调,从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来确定村庄人口用地规模、功能和发展方向,安排各项设施;生态优先、宜居和谐,把村庄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传承文化、体现特色,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注重乡村历史文化保护,把乡村环境、田园风光与乡村生活结合起来,体现村庄特色;因地制宜、节约用地,根据村庄实际合理确定保护、保留、整治、新建的范围,充分地利用原有的建设用地;统一规划、分期实施,根据村庄建设的条件和问题,确定具体目标,分步落实,分期组织实施。

5东郢村综合整治规划方案

5.1中心区选址。蒙洼地区在培育中心村的时候,由于特殊环境限制,要选择地势较高、满足交通方便、村民聚集、土地资源丰富、设施较完善、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而东郢中心村境内的安岗天然高地是最理想的场所空间,因地理环境的客观建设限制,“镇与村”划分边界一直模糊。大量农业人口受用地条件限制,居住在城镇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聚落,建设东郢中心村。5.2规划构思。因庄台特殊的建设背景和环境,规划以旧村整治为主,实现“道路畅通、设施完善,卫生改良,环境秀美”四大建设目标。根据村庄现状的具体情况,对原有的道路进行疏通整理,畅通主次干道,增加必要的宅前路,将村庄内的开敞空间改造为健身广场及休闲绿地。针对村庄内部建筑质量较差、有安全隐患、无人居住以及其它原因需要拆除新建的民宅进行改造、翻建,满足采光与消防要求,降低住宅建筑密度。南部新村建设部分,在对规划地形肌理分析的基础上,以优地优用的原则,布局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整体以院落和邻里单位组成居住组团,促进邻里交往,秉承地方习俗的居住文化,营造易居易农的乡村居住环境。5.3土地利用规划。以村庄持久发展为目的,在东郢村原有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使用土地,适当调整不合理的用地。将生活片区集中布置,增加绿化用地。住宅部分在原址上翻建,部分规划新建,面积不超过160m2,三开间、小院落。5.4基础设施整治。村庄设施多与镇区共享,选择性配置13项基本公共服务,规模按服务人口2000人左右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设施建筑和设施场地两部分,设施建筑采用集中式布局,新建公共服务中心,设施场地则依据实际使用需求均和布局。梳理路网,加宽路面,改善道路系统,完善步行空间和停车系统。主要道路,拓宽至5m。次要道路拓宽至4m。宅前路,拓宽至2.5m。设置公共停车位28个,可用于临时停放车辆的场所3处。规划结合景观中心、组团绿地,以游园步道为载体,形成网络状的步行系统。新建污水处理设施、环卫工程、照明系统,综合防灾等基础设施。5.5民居建筑整治。在村庄整治规划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给村民住宅增加居住的归属感、增进村民之间邻里交往的亲切感,建设居住空间适宜合理的田园式居住环境,住宅布局采用联排式,顺应地形地势灵活布置,相互错落,建筑的改造建设以当地的建筑特点为主,增加村庄的识别性,体现村庄的特色。住宅布置大部分安排南北朝向,尽量避免东西向布置。住宅平面设计满足村民生活习惯,居、食、储、卫等功能空间划分较明确,各功能空间干扰少、联系方便,而且有适宜的室外生活平台,同时有相应的停车及生产用房布置。住宅立面及颜色追求皖北地区传统民居形式,突出使用功能的实用性,同时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经过对东郢村现状民居的调研分析,根据现状建筑的分类情况,分别提出相关的整治方案:局部改造、重点整治、原貌重建。5.6环境综合整治。对村庄主要出入口、水系、滨水、休闲健身场地等公共场所等处作为环境整治的重点对象。搞好村庄形象建设、内部重要休闲节点建设,提升村落形象。村主要道路沿线及滨水沿线需强化处理,设置灌木、乔木,保留沿线苗木和已建成景观,沿线建筑重点做好外立面处理。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原则;严格控制建设性破坏,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形成可持续的村庄景观,增加村庄绿化,建设完善的绿化系统,突出村庄特色,体现自然风貌[7]。

6结语

蓄洪区的村庄环境整治,将人居环境科学作为理论基础,探索总结村庄环境整治的有效规划方法,建设村庄特色突出的美丽乡村,实现村庄社会、经济、生态与人类稳定发展的目标。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不仅是对村庄外在形态的改造整治,更是改造建设承载人们乡土情怀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王迎,高明,刘欣宇,陈梦莉.从人居环境学视角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方法———以北京市延庆区井庄镇三司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37(04):89-98.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的简要回顾与前瞻[J].城市与区域规划究,2016,8(1):1-9

[4]韩雪婷,郭海.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下的村庄整治规划初探———以甘肃省红砂岘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6(02):99-104.

[5]张波.振兴乡村———打造和谐宜居的美丽家园[J].城乡建设,2018(17):1.

[6]李伯华,刘沛林.乡村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新领域[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06):524-527+512.

第2篇:道路环境整治范文

关键词: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生态学理念;应用;研究分析

现代风景园林建设项目的设计工作思想理念,通常会伴随着时代背景的持续变迁,以及社会建设发展进程而逐渐发生改变,继而逐渐展示出动态化、多元化和绿色化发展特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形态与生态学思想理念之间的充分结合,继而形成和展示出全新的历史发展趋势。

1现代风景园林工程项目设计工作过程中引入渗透生态学思想理念的必要性

1.1风景园林建设项目设施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城乡各界普通民众基本物质生活质量持续提升过程中,风景园林建设项目设施正在渐近性地成为契合满足各界社会公众基本性精神层面需求、文化层面需求,以及思想层面需求的关键性媒介,且还能参考我国各界民众提出的独特化追求和艺术审美品位,致力于为大众创造和提供数量更多的审美体验环境和艺术感知氛围。

1.2生态学思想理念引入渗透风景园林工程项目设计工作领域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各级人民政府持续倡导并且贯彻践行绿色发展思想理念,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体系之间的和谐稳定相处目标过程中,对生态学相关思想理念的引入和贯彻落实,能确保将因地制宜、生物多样性均衡发展,以及能源节约等多样化思想理念,融合到风景园林建设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工作的多个具体化环节之中,支持实际运作推进的风景园林建设工程项目,能够在持续节约缩减能源资源消耗数量过程中,提升自身具备的整体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我国城乡各界普通民众,能够更加直观充分且深入地认识理解绿色环保思想理念在具体贯彻落实过程中所具备的时代性价值。通常而言,风景园林建设工程项目设施,是同时包含保护性功能、设计性功能,以及规划性功能的工程建设设施表现类型,其同时还是支持助推现代城市实现绿色化建设发展目标过程中可供运用的关键性措施,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基于风景园林建设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工作环节具体开展过程中加以引入运用,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具体实现过程,奠定并且提供扎实且有效的基础支撑条件,确保实际施工建设形成的风景园林建设工程项目设施,能够同时具备多元化的思想内涵,承担起充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积极深入践行承担生态保护责任的时代使命。

2现代风景园林工程项目中涉及的生态学基本理论

2.1多样性理论

多样性理论指的是在特定的空间区域或空间环境之中,借由多样的微生物、植物及动物等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从常规性思维视角展开阐释,在推进开展针对现代风景园林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环节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和考量不同种类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构,分析认识不同生物物种之间所具备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继而切实建造形成具备充分生态学表现特征的现代风景园林工程项目设施。从实际发挥影响作用的角度展开分析,关注和重视围绕多样性理论的引入应用活动环节,能够确保基于更加优质的质量状态完成针对各类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构成要素的还原处置环节,支持更具真实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体系能够呈现在我国城乡各界普通民众面前,确保我国城乡各界普通民众在具体参与完成景观观赏实践活动,以及园林景观工程设施游览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够逐渐调整提升自身正在秉持的环境保护思想意识,深入践行资源节约思想意识。除此之外,遵照生态学理论研究工作领域具体获取的结果可以知道,生物物种的基本构成越为丰富,则自然生态环境或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水平就越高。

2.2生态位理论

所谓生态位理论,通常指的是生态要素具体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环境条件要素与特定化生物物种之间构成的相互匹配关系结构,其主要致力于描述揭示群体层面或者是物种层面如何针对竞争对手,或者是物质资源要素的分布状态做出必要性反应过程,继而支持实现群体性生存目标,或者是个体性生存目标。现阶段资源要素配置数量相对充足,同时病原体、寄生虫,以及捕食者处在相对稀缺状态条件下,生物个体或者是生物群体将会在较大范围内实施繁殖行为。

2.3互惠共生理论

互惠共生主要指特定物种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帮扶的方式,获得特定利益或目标的过程。通常指单一个体或群体从对方处获得生存利益的过程。生态学理论研究者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如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微生物等。而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植物与景观的科学配置,能够在丰富景观内容的前提下,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系统,使生态植物或微生物在景观经济的支持下获得更好的发展。但如果生态植物与景观难以得到切实有效地融合,将导致园林出现生态稳定性不强、空间层次不足的问题,极大影响到现代园林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在微观层面上,互惠共生理论强调动物与植物、植物与微生物、动物与微生物、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的互惠共生。因此在植被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安排不同植被、动物的分布关系,使景观园林的生态多样性得到明显地提升。

3生态学理论在现代风景园林工程中的运用———以泰山街道重要节点环境整治工程为例

对于泰山街道重要节点环境整治工程而言,遵照道路设施在宽度层面、通达区位层面,以及使用功能层面的具体表现状态,其通常可以被划分处理成2个大类型,其中大桥路、火炬路、星火路、浦珠路是占据重要地位的城市道路,承担区域间交通通行的使用功能,适宜作为城市景观形象展示的窗口展开打造;开源路、浦园路、泰达路、丽岛路为区域间道路,串联各个地块,周边人流量大,应更多地突出休闲生活、宜居乐享的特色。泰山街道重要节点环境整治工程具体建设运作过程中,将实际涉及的10个节点具体划分处理成5个形象展示节点(编号1~5)和5个生活宜居节点(编号6~10)。具体情况如下。

3.1泰山街道重要节点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的现状分析

3.1.1节点1位于柳州路与大桥路交汇点位置,大桥路连通长江大桥,是进入泰山街道的重要门户。目前周边正在建设施工,周边主要为商业用地使用类型、居住用地使用类型、公共服务用地使用类型,人流量较大。3.1.2节点2场地位于星火路南侧位置,正对柳州小游园,西侧位置为变电站,东侧位置与节点3接连,可以结合设计,场地属于路侧绿化,宽度较窄,以草坪和香樟为主,缺乏下木,空间层次单一。3.1.3节点3场地位于火炬路南侧位置,3号位置与节点2相接,可以结合设计,2号、4号的位置已增设了构筑物,对设计限制比较大。周边主要为工业用地使用类型和商业用地使用类型,人流量较大。3.1.4节点4场地位于星火路与柳州路交叉口位置,周边主要为居住用地使用类型和工业用地使用类型,以及公共服务用地使用类型,人口密集,活动需求大。3.1.5节点5场地位于浦珠路与柳州路交叉口位置,周边主要为居住用地使用类型和工业用地使用类型,人流量大,场地整体绿化缺乏养护支持,景观效果相对较差。街头广场缺乏维护支持,实际分布的各类设施处在相对老旧状态。3.1.6节点6场地位于浦园路与柳州路交叉口位置,周边主要为居住用地使用类型和工业用地使用类型及商业用地使用类型,人流量大,场地整体以绿化为主,但设计单一,景观单调乏味。3.1.7节点7场地位于泰达路与柳州路交叉口位置,以绿化形式为主,但现状绿化较为单一,景观空旷,效果较差,缺乏日常化的养护管理支持。3.1.8节点8场地位于浦珠路与柳州路交叉口位置,周边主要为居住用地使用类型和工业用地使用类型,人流量大,场地整体绿化缺乏养护支持,景观表现效果相对较差。街头广场缺乏必要的维护支持,目前配备的各类设施呈现出老旧状态。3.1.9节点9场地位于浦园路与星火路交叉口位置,周边正在推进开展施工建设活动环节,其中1号节点位置以草坪类型为主,景观设施可利用空间相对较大,2号节点位置和4号节点位置正在施工,不确定因素数量相对较多,3号节点位置现状为片植林带,绿化秩序表现状态相对存在杂乱性。3.1.10节点10场地位于开源路与星火路交叉口位置,1号节点位置为高压电塔,2号节点位置为小区挡墙无绿化空间,3号节点位置正在施工建设,对景观限制较多。

3.2泰山街道重要节点环境整治工程项目的具体改造方案

3.2.1节点1大桥路连通长江大桥,是进入泰山街道的重要门户,同时也是展示泰山街道形象的主要节点之一。本项工程项目设计方案,利用大桥路北侧的闲置绿地,构筑特色景墙,以长江浪潮的元素作为艺术表达,展现江韵泰山的风貌特色。其余地块———印象汇商业广场和售楼处及大桥路南侧绿地位置(已设有警务亭)已基本建成,因此设计主要以绿化提升为主,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提升生态系统。3.2.2节点2、节点3本项工程项目设计方案,针对节点2和节点3展开相互结合设计处理过程,节点2以铁路线路设施为界限,其西侧位置为变电站,且正对柳州小游园,因此以绿化提升为主,东侧位置与节点2相互连接,但是由于其腹地较为狭窄,因此以线性空间设计为主,为周边居民提供休憩交流的场所,也作为对柳州小游园在使用功能层面上的补充。节点3以山为元素进行设计表达,在西侧位置为主建设休闲广场与2号节点相连接。北侧、南侧设有宣传栏和党政宣传牌,故以绿化提升为主,使构筑物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东侧为施工工地,以绿化设计为主预留建设空间。3.2.3节点4在节点的北侧位置,以及柳州路的两侧位置各设置有一块宣传栏,处在较为孤立状态,与周边空间环境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设计以绿化提升为主,西南侧位置为新建的游园,但缺乏管理养护,设计以生态修复为主,东南侧位置绿化设施分布状态较为杂乱,且裸露的弱电箱严重影响节点的景观风貌表现状态,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致力于结合基本现状进行设计工作过程,追求持续提升景观效果。3.2.4节点5浦珠路连通泰山社区和浦口区中心,是重要的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利用所处场地西北角位置的闲置绿地设计城市剪影景墙设施,展示呈现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变迁表现形态。对场地南侧位置的2个商业广场进行设施翻新,同时增加并拓展绿化面积,提升生态环境的总体质量。对场地东北角位置的绿化组团区域推进开展绿化提升环节。在泰山街道重要节点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在全面调查了解所在地区的基本现状条件下,通过对生态修复技术手段和绿色景观建造技术手段的运用,在确保所在地区各项景观设施获得显著改善条件下,有效降低了改造施工成本投入水平,缩减了相关设施在改造后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水平,支持获取良好经济收益。

4结束语

第3篇:道路环境整治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乡村美;具体实现路径

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成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生态文明目标的落实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也需要各级地方政府落实相关的配套措施。从目前看,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短板在农村,因此,必须加大对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利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有利契机,引导广大农村居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标,并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引,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具体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实现路径,走生态优先、规划合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1]。

1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美”的内涵与目标指向

生态文明理念是人类在与自然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生态文明理念象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良性循环状态。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不仅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还要在“美”的方面做文章,深刻理解“乡村美”的外延和内涵。在推动乡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对乡村环境的治理力度,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为广大农村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1)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生态美”。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将生态理念贯穿到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始终。各地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结合本地的资源禀赋,注重地域特色,防止千村一面。乡村振兴需要惠及民生,要想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第一印象则在于生态环境。因此,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将生态环境作为底线,生态环境既是民生,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乡村地区的原始生态。在乡村振兴各项战略落实过程中,要画好生态底线,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树立底线思维,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要对本地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另一方面,要凸显个性。美丽乡村建设并不是按照城市发展理念来推动乡村建设,也不是将乡村改造成为城镇。要按照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的目标,打造适合农村居民生活的宜居宜业乡村,既要注重山清水秀,也要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质量,让乡村保持应有的颜值和个性。最后,要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搞大拆大建,要依托原有的山水田园和民情民风,深入地征求广大农村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对农村的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改造,打造具有田园特色的生态区。要注重对传统古村落文化痕迹的保护,充分挖掘农村地区文化魅力,让乡村文脉资源特点和优势,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指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守得住绿水青山,要充分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绿水青山作为保障,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方面,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乡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价值是不断变化的。之前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广大农村地区主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随着我国精准扶贫阶段性任务的完成,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广大农村居民现在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强调乡村经济发展后劲,要注重广大农村居民对于生态环境不断变化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过程中,要做好顶层规划和长远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明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绿水青山是生态环境,金山银山是财富。而要想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创造性转化,就需要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生态要素进行系统开发。各级地方政府要改变传统的政绩观,不能为了金山银山而破坏绿水青山,要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出发,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底线思维,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加以思考。3)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注重对民生的改善,也要增进群众福祉。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将生态宜居的乡村打造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加以实现。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民意,也是民生。要注重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要将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民生事件加以落实。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思路,也体现出了总书记炽热的民生情怀。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广大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为多样化的生态公共产品供给,要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生活质量的具体需求,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绿色福利,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环境就是民生,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从生态宜居入手对农村环境进行系统改造,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生态建设过程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更为系统完善的保护,要推进生态农村建设,通过生态宜居环境的打造促使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美”的实现困境与现实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应将“乡村美”作为重要目标加以落实,并将“乡村美”作为增进农民福祉的重要方面,进一步提升广大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从当前看,我国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乡村人居生态环境还有待整治,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还存在误区,生态文明与乡村建设模式同质化问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美”建设效果。

2.1乡村人居生活环境有待整治

虽然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状况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部分地区农村垃圾仍然乱堆乱放,污水乱排,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秸秆乱烧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人居生活环境,使其与广大农村居民美好生活需求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乡村旅游开发和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乡村环境的脏乱差,难以承载起离乡游子的乡情乡愁,也无法对农村生态资源禀赋进行系统开发,难以满足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加之个别地区在农村环境整治过程中,由于本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很多地区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只是一阵风。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刀切”问题,没有考虑到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整治的系统性、整体性,也没有考虑到乡村人居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因此,如何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应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面[3]。

2.2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存在误区

要想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实现“乡村美”的战略目标,既需要国家的统筹布局和宏观规划,也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结合自身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论证,制订切实可行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但从当前看,部分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落实的相关要求,也没有结合生态文明进行科学规划,导致美丽乡村建设缺少系统性,建设效果大打折扣。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于规划功能认知存在偏差,在规划过程中没有从全局角度考虑,强调了规划的绝对性。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部分乡村获得的资源较多,而相对偏远的农村却没有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美丽乡村建设出现了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另一方面,在规划对象选择上更侧重于主干道两侧的村庄或经常接受上级部门检查的村庄,在规划投入上更注重外表形式,而没有关注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和内涵。甚至部分美丽乡村建设并没有征询广大本地村民意见,只是按照政府部门的意愿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很多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形成了高昂的规划运行成本,也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影响了乡村振兴建设效果。

2.3生态文明与乡村建设模式同质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但部分地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很多都照搬照抄城市模式或其他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并没有从本地发展的实际角度出发。由于思想观念存在误区,反而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质量,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创建模式,使乡村建设模式过于雷同,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没有发挥出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和作用,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基层政绩考核指标。这种简单粗放式的照搬模式,不仅违背了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也影响了村庄资源禀赋和地域特点作用的发挥,以至于美丽乡村建设偏离了农村发展实际。此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虽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了建设资金和政策支持,但只注重了硬件条件的改善,没有将乡村文明与乡村建设融合到一起,导致乡村建设缺少内涵,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甚至以牺牲本地生态环境作为代价换取了地方的经济发展,为乡村建设提供资金。这种用环境换取发展的方式显然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规律,不仅难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也必然会引起生态环境反噬,最终得不偿失。因此,在乡村振兴落实过程中,要从乡村发展实际角度出发,以“乡村美”作为主要方向,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基本底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乡村建设模式,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发展。

3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美”的实现路径及其保障

当前农村地区仍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必然要以生态文明作为背景,广泛征求广大农村居民的意见,将乡村资源禀赋和优势特点发挥出来,提升乡村建设效果,为农村居民打造宜居生活空间,让乡村环境美起来。

3.1加速推进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

总书记指出,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入的新阶段,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加速推进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进程。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地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主义生态制度体系。破解当前制约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各种机制障碍,要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基层政府要明确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而是政治问题,要进一步强化绿色发展刚性约束,落实各级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的政治担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要通过政策驱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通过灵活的管理机制构建更好地解决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生态问题。此外,要构建更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更好地适应农村生态文明发展。要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为农村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实现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要结合广大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求。既要服务于现代经济体系,也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需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4]。

3.2科学规划生态建设与乡村建设

要想实现“乡村美”的建设目标,首先就要注重美丽乡村的整体规划,既要区别于城市发展的思路和模式,也要突出乡村的资源禀赋特征。要结合乡村发展实际,既要落实好乡村振兴各项战略,也要由地方政府进行统筹规划和宏观设计。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农村地区地域文化特色,突出民居特点,在乡村风貌打造上要突出个性美、自然美,突出乡村风貌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要充分展示乡村文化内涵,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乡村振兴各项政策优势,按照幸福宜居乡村建设目标,采取新建一批、改建一批的方式,加速推进农村地区新居建设。同时,要对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将地域特色文化与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乡村建设的文化底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乡村整体环境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统一。此外,要严守生态底线,要做好古村落保护,对于不同年代的古村落古遗迹要进行修复和保护性开发。

3.3美丽乡村建设要突出重点和特色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让美丽乡村建设有方向、有目的。1)要以特色精品村作为支点,从宏观层面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将农村的生态资源禀赋串点成线,充分依托地域风光、人文景观,通过特色挖掘和特色打造,实现农村资源禀赋旅游开发,进而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美丽乡村。2)要加快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各级地方政府要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重要工作加以推进,进一步缩小城乡在公共文化、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差距,同时要将交通、物流、商业金融服务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为美丽乡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3)还要加快农村环境整治,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际情况,加快村庄道路硬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处理,为村庄垃圾处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打造符合乡村需要的垃圾处理队伍。4)积极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想让广大农村居民真实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效,就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新的美好幸福生活,各地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具体要求,积极探索美丽乡村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通过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带动美丽乡村发展[5]。

4结束语

总之,生态文明背景下,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要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想让广大农村居民生活变得更为美好,就需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同样,美丽中国建设也离不开美丽乡村的支持,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过程中,应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进一步提升乡村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农村人居生态环境整治过程中,要以农村地区村容村貌、污水治理和农村垃圾作为治理重点,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改善乡村居民居住环境。要坚持系统思维和顶层设计思维,系统地推进乡村振兴各项战略落实,统筹兼顾生态环境与美丽乡村建设的逻辑关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玉娇,曾宪明.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兴宁市黄槐镇为例[J].乡村科技,2020,11(32):20-23.

[2]常中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J].中国瓜菜,2020,33(10):118-119.

[3]黄颖,葛鑫,张洪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塑与实现路径[J].成人教育,2019,39(7):67-71.

第4篇:道路环境整治范文

满觉陇村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西南部的山林地带,毗邻龙井问茶和虎跑梦泉景点,是西湖新十景[1]之一——“满陇桂雨”所在地。规划总面积80hm2,工程从2007年起至2010年止,分三期完成。“满陇桂雨”为西湖著名赏桂之地,明代以后,满觉陇广植桂花,绵延不息,每当金秋季节,珠英琼树,香飘数里,故为“满陇桂雨”。此地赏桂已为西湖七大花事之一,每年九、十月间在此举办西湖金秋桂花节,吸引无数游赏桂品茶。满陇赏桂的民俗已申请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区域特色挖掘

满觉陇村体现出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水乳交融的突出特点。桂花、溪流、石洞、山林是其自然景观的特色,而佛教、清茶、造像、山地民居则是其人文历史的独特元素,二者交相辉映,体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

2.1“桂-佛”:人文传统的由来

满觉陇桂花的历史由来已久,明以前即盛产桂花,为西湖著名赏桂胜地;而满觉陇名字的由来则可追溯到一个佛家的故事:五代后晋天福四年在这里建有圆兴院,北宋平二年改为满觉院,满觉意为“圆满的觉悟”,释迦牟尼的十二大第子就称为“十二圆觉”,满觉陇的地名即由此而来。“满陇桂雨”这一景点充分将自然的桂花与人文的佛教文化完美融合起来,体现出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2.2“泉-茶”:西湖双绝的汇聚

泉与茶被誉为“西湖双绝”,满觉陇村地理位置优越,位于西湖龙井茶基地的一级保护区内,又毗邻虎跑泉,双绝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汇聚。满觉陇村目前有700多亩龙井茶地,茶叶也是该村的主导产业。每年三、四月,举办“春茶会”满陇茶事旅游节,充分展现茶文化、茶工艺等特色。满觉陇村历来以种茶、炒茶为生,有着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精湛的制茶技艺代代相传,诠释着满觉陇西湖龙井茶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

2.3“洞-像”:佛教文化的传承

该区域有着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形态奇特的地下溶洞众多,如石屋洞、烟霞洞、水乐洞等,洞壑幽深。而在洞中,又有多处精美的佛造像,为自然的溶洞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2.4“山-村”:人居特色的展现

区域内大部分农居依山而建,层层叠加,点点穿插,步步升高,以青山为背景,形成了一个半掩半露,有极强层次感的农居形式,村落掩映在山林当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本地区历史上的民居建筑风格极具山地建筑特色,《浙江民居》[2]一书中收录了上、下满觉陇民居各一例。农家乐也是满觉陇村的一大特点,每到金秋花开时节,金桂飘香,道路两旁、缓坡、台地上,村民们摆满了临时搭建的茶座,供游人在此品茶赏桂,既提高了居民的经济收入,也形成了一种较有特色的休闲服务方式。

3主要存在问题

作为以整治为主的规划工程,规划首先注重现状分析考察,挖掘特色、发现问题,以“立足于保护基础上的改善和提升”为基本思考方向。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居民点布局混乱,密度过大,建筑形式多样,搭建现象严重,景观较差,存在一定安全隐患。2)道路系统不完善,通达性差,停车难问题严重。3)基础设施配套不足。4)村域内配套绿地不足,环境质量较差。5)沿主要景区干道建筑外立面形象及场地环境杂乱,影响了“满陇桂雨”一级景点的景区形象。6)特色景点、景物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有待提高。作为本区域最具特色的桂花、佛造像等特色的景点尚未进行统一而有力的保护和旅游开发。

4规划构思

作为西湖风景名胜区中的景中村,规划着重保留、并进一步突出其历史上形成的因山就势、错落有致的格局特色,保留原住民及其产权住宅,以传承村落的文化脉络和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使村落成为景区中最具生命力和吸引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满觉陇村的整治规划根据其所处的优美山地环境、悠久的历史、以及西湖新十景“满陇桂雨”为特色展开。规划以突出“文化延续、山地民居、景点修复”为核心,通过历史文化的挖掘突出“满陇桂雨”的景观文化内涵;通过村域建筑环境整治突出依山而建的山地民居建筑风貌;通过景点、绿化、基础设施的综合规划建设优美的景中村。

5综合规划措施

规划具体通过修缮景点、整理溪流、保护茶园、整修民居、业态引导等多项综合规划措施,突出表现区域文化特色,延续文脉,重现区域的历史美景,形成村落与景区风貌相映生辉的美好环境,建立居民生活与旅游服务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5.1修缮景点,改善游赏环境,突出著名景观景点的环境特色,展现“桂、佛、洞、像”的传统人文历史特色要素

满觉陇的桂、佛、洞、像是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著名景观,规划将对历史文化景点进行综合保护和规划整治,恢复部分历史景点,形成有地域归属感的独特环境,增加游赏吸引力,并强化游览线路组织,引导游人观赏历史文化景点,增加区域的人文历史游赏特色。区域内最为著名的水乐洞景点由于多年的村民违章搭建,被湮没在封闭的环境之中。规划首先拆除阻碍视线的沿路篷架,点缀尺度小巧的入口矮墙和门楼,改善入口环境,增强景点的标识性。其次,对周边的喀斯特地形风貌、洞内水乐音道、石崖题刻、植被等景观要素进行梳理整治,扩大游览面积,增加游览服务设施,提升游赏服务功能和环境质量,为游客提供欣赏文化景观和休息停留的充足空间。再次,新增游步道,加强与烟霞洞、千人洞、南高峰等风景点的游览线路组织,与西湖风景区内的其他洞、像景观形成完整的游赏网络。石屋洞是区域内的著名赏桂休闲景点,规划依照原有样式修缮景点中的园林建筑,整理绿化景观,将桂花林下水泥硬质铺装改为透水生态石板铺装,使桂花树得以更好的生长。石屋洞周边的桂花林设置林下休息茶座,进一步突出景点的赏桂品茶特色。满觉陇造像、莲华宝塔等景点体现出佛文化的历史沉淀,整治将美化周围环境、设置景点说明牌,完善景点功能。通过保护、整理建设相应的景点和设施,保护好桂花树,保护历史遗迹,区域内的文化特色得以彰显。

5.2保护茶园山林环境,整理溪流,表达“泉与茶”西湖双绝汇聚的文化特色

幽静的茶园,郁郁的山林是满觉陇山村环境的绿色背景,规划严格保护现有茶园山林。而潺潺溪流则为山林茶园增添灵动的魅力,历史上区域内的溪流串连了“烟霞三洞”、上满觉陇、下满觉陇、四眼井到虎跑路,现许多溪流已经被覆盖、占用,污染严重,失去了往日的景观。规划根据现有的溪流路线,对其沿线地带进行整治,贯通溪流水系,改善溪流水质,尽量恢复溪流风貌,对于违章建构筑物影响水系沟通的,予以拆除。贯通的水系即形成了优美的景观效果,也充分发挥自然水体的排水功能,为“满陇桂雨”增添新的亮点,而“泉”与“茶”的西湖双绝也在此得到再现。

5.3整修民居,拆除违章建筑和围墙,完善设施,增加绿化,重现优美的山地民居风貌

优美的山地民居风貌是满觉陇村的核心特色,由于人口扩张和违章搭建,村落原有风貌破坏十分严重。规划遵循恢复传统民居风貌与改善居住环境共举的原则,采取细致多样的设计手段,在使得山地民居风貌特色得到重现的同时,完善现代生活必须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要求,使景区风貌与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得到双赢。规划首先拆除违章建筑、构筑物,梳理以层层台地为主体的村落空间,因地制宜增加集中绿化、庭院绿化及道路绿化,尽量增加绿色空间,疏解过于密集的居住建筑密度,使村落肌理与绿色山地环境有机融合。其次,通过依山就势的层层台地的系统梳理和修葺,增加台地桂花种植、整治茶座场地环境、统一遮阳伞篷样式,使之成为赏桂、品茶的宜人场所,为村民农家乐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励村民积极配合参与整治。村落整体格局特色十分鲜明,但民居建筑的色彩、门窗、屋面等细节比较杂乱,破坏了村落的整体风貌。规划对建筑进行分类整治,分为沿路民居及其庭院、山地民居、公共建筑三个方面。民居及其庭院是规划整治的重点,方案提供了各有特色的民居处理方法,总体将保留现有的体量,对明显不协调的外墙和屋顶色彩进行改造,对于各有特色的素雅墙面、木板饰面等尽量予以保留,要求体现山地民居特色,风格雅致、立面丰富、材料自然、经济实用,居民可以根据喜好选择不同的整治方案。公共建筑体量较大,规划要求以粉墙黛瓦为主,达到整体风貌的和谐统一,细节处理根据功能要求分别体现各自的特色。最后,公共设施的完善是村庄整治规划的基石。规划着重完善区域的道路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公共绿地三个重点要素的规划布局。完善健身设施、老年活动中心、医疗站、报警点等其他功能性设施,全面提升村落公共设施水平,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通过由表及里的多项综合规划措施,规划再现了村落掩映林中的如画风景,使历史悠久的山地村落焕发了新的生机。

5.4引导业态,突出赏桂品茶的休闲特色,体会传统文化韵味

针对区域现状业态发展情况及村落环境特色,规划对不同地块的产业发展进行引导。四眼井区块利用良好的山地村落环境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青年旅舍,下满觉陇、上满觉陇则突出赏桂、品茶的休闲特色,传承春日品茶、秋天赏桂的民俗活动特色,进一步突出“满陇桂雨”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实现景区发展与村落经济发展的共赢。

第5篇:道路环境整治范文

关键词:光伏扶贫;公益岗位;监管;制度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之年,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据国务院扶贫办统计,2019年全国有2729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在外务工,涉及约2/3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这些家庭中约2/3的收入通过外出务工获得。一些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到影响,如果不采取措施,其收入会在短时间内减少。光伏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和产业扶贫的新兴业态,是资产收益扶贫的重要方式,是建在贫困村、能使贫困户近距离受益的扶贫项目。在化解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产生的不利影响时,应积极开发公益岗位,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业。这对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具有重要作用[1]。

1光伏扶贫化解肺炎疫情影响

1.1及时结算发电收入

根据《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县级政府指定或委托相关机构统一负责光伏扶贫发电收入结转工作。县级供电公司根据光伏扶贫电站实际上网发电量核算发电收入。燃煤标杆电价对应收入要按月划转到结转机构专户,并由该机构及时划拨到村集体。年度财政补贴资金到位后,及时将补贴资金一次性划转到结转机构专户,后续补贴资金按月结转,所有补贴资金由该机构及时划拨到村集体[2]。

1.2明确收益使用方向

村级光伏扶贫电站的发电收益形成村集体经济收入。为减少肺炎疫情对务工收入的影响,2020年2月19日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和财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应对肺炎疫情影响切实做好光伏扶贫促进增收工作的通知》(国开办司发〔2020〕3号),明确2020年光伏扶贫发电收益的80%用于贫困人口承担公益岗位任务的工资和参加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劳务费用支出,鼓励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

1.3多渠道开发就近就业岗位

将光伏扶贫收益分配到村集体,壮大村集体经济,由贫困村进行二次分配,鼓励贫困群众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实现增收脱贫。常用的公益岗位有保洁、绿化、防火、护路、护河、电站管护、护理老弱病残等。对因疫情暂时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农户,可结合防疫消杀、巡查值守、宣传疏导等安排临时性岗位[3]。

2存在问题

2.1公益岗位难设置

有些贫困村光伏扶贫收益较多,贫困户比较少;有些贫困村的贫困户中大多是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员,难以胜任设置的岗位;有些贫困村局限于保洁、管护等常见的公益岗位,无法合理设置公益岗位。公益岗位多集中在打扫卫生等门槛较低的领域,甚至十个人打扫几百米道路。岗位工资普遍偏低,岗位人员不能很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公益岗位泛滥,非贫困户存在意见,存在变相“泛福利化”现象[4]。

2.2岗位监管不完善

一些地方光伏扶贫发电收入不能与电力部门按月结算,县级结转机构专户不能按月将光伏扶贫发电收益资金拨付到村,村集体不能按月发放岗位工资和劳务费用,未及时向贫困户拨付相应收益,存在贫困户不能及时受益的风险。有的村虽设置了公益岗位,但缺乏相应的岗位职责和监管办法。有的村缺少光伏扶贫收益使用计划,公示公告制度落实不到位,村级台账不健全、不清晰,分配过程缺乏监管。

3解决对策

3.1一户一策提供帮扶措施

应因户施策,解决贫困户务工难、收入低的问题。结合全村实际,充分了解贫困户技能及需求,将所有贫困户按技能等级分类定岗,按月发放岗位工资,保障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分配光伏扶贫收益资金时,注重统筹村内贫困人口中的低保户、大病户、残疾户及享受养老金、救助金人员的情况。光伏扶贫收益分配鼓励贫困户通过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收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参与公益岗位、小型公益事业获得劳务收入;半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进入体力支出少、巡察等监管岗位获得收入;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允许其子女代干,但收益仍发放至该贫困户的银行卡中;对表现突出的贫困户应予以奖励。

3.2分类开发公益岗位

将公益性岗位分为固定岗、轮换岗、临时岗3类,多措并举,稳岗拓岗,充分开发公益岗位,最大限度吸纳贫困劳动力。晋西北某贫困县2020年创造性开发公益性岗位,将电工、厨师、电站管护员、抽水员、网格员、护理员、村级光伏专员等专长类岗设置为固定岗,允许由一人常年担任,工资为每月500~1000元/人,年收入可超过6000元。该贫困县有47个日间照料中心,设厨师岗位94个和固定公益岗位665个。保洁员、道路管护员等门槛相对较低的岗位设置为轮换岗,原则上实行季度轮岗,工资为每月200~500元/人,全县的轮岗贫困人员有7980名。围绕疫情防控、清明期间防火等,设置防疫消杀、医护辅助、物资配送、道路管制、卡点值守等应急管理服务岗位,灵活采用日聘或周聘制度,工资为每天100~150元/人。疫情至清明期间,该贫困县有1130户贫困户获得了收益。

3.3聚焦城乡公共服务短板,开发公益岗位

弥补“三农”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治理的不足,设置农村公路建设与管护、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水利工程及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河湖巡查与管护、垃圾污水处理、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河塘清淤整治、造林绿化等公益性岗位。为了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强化农村居住人口的人居环境整治意识,某贫困村以12户为1组设置1名管理员,实行月轮岗制,每月轮流由12户中的1户担任管理员,每季度对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情况良好的小组进行奖励。这样不仅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还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措施,实施移民搬迁。鼓励有条件的村以“支部+”的模式在县城建立人才库,并以此为基础组成立劳务公司、物业公司,吸纳县城的贫困户从事门卫、清洁、环卫、搬运、修理、理发等公益岗位。通过双向选择,与社区对接,进入县城小区,承揽小区劳务、物业服务工作。采取政府补一点、光伏收益补一点、市场化收一点的办法,让劳务公司、物业公司进入县城相关行业,一方面缓解在村与不在村人员的矛盾,另一方面可提高县城的公共服务能力。

3.4健全监管制度

3.4.1程序公开严格落实公示公告制度。村集体年初公示光伏扶贫收益分配计划,年底公示光伏扶贫收益分配使用结果,按月发放光伏扶贫收益分配工资,由贫困户领取凭证。例如晋北某贫困村村委大院的显示屏上公开确权到该村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规模、发电量、发电收入等信息。设置公益岗位时,对每个公益岗位的标准和监管办法提出明确要求,让贫困户自愿申请,由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人选。

3.4.2岗位条件岗位人员要有履职的能力,例如政策宣传员不得为文盲。专业类岗位人员需要相应的岗位技能,保洁等岗位不能安排丧失劳动能力者和精神疾病患者等。除个别技能类岗位外,各岗位人员应该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3.4.3岗位考核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待遇、管理机制,制定考核办法和淘汰制度,与固定岗的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公益岗位实行绩效工资制度,原则上实行动态管理。由村两委对公益岗位人员的在岗和履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无正当理由完不成任务的人员扣减当月岗位工资;对聘用期间发生重大失误或群众反映强烈的人员,应及时撤换调整;继续聘用月考核称职且表现良好的人员,除领取正常工资外,额外奖励适当的爱心扶贫超市积分。要赏罚分明、奖惩有度,进一步激发贫困户的劳动热情,防止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

3.4.4工资发放为了切实做到光伏扶贫,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实现稳定增收脱贫,光伏扶贫发电收入按月与电力部门结算,县级结转机构专户按月将光伏扶贫发电收益资金拨付到村,村集体按月发放岗位工资和劳务费用。公益性岗位工资要依岗位职责进行确定,鼓励能者多得、多劳多得。不得借公益性岗位之名实施平均分配,岗位工资要结合每月的考核情况按月发放。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应对肺炎疫情影响切实做好光伏扶贫促进增收工作的通知[EB/OL].[2020-02-22].

[2]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等.关于进一步用好公益性岗位发挥就业保障作用的通知[EB/OL].[2020-026-09].

[3]国务院扶贫办.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分配管理办法[EB/OL].[2018-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