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金融风控管理范文

金融风控管理全文(5篇)

金融风控管理

第1篇:金融风控管理范文

关键词:金融企业;会计内控;风险管理

一、金融企业会计风险内控研究

1.会计风险概述

金融企业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是采用会计专门方法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的核算监督,将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变动等会计信息供经济决策使用的管理活动。企业会计工作贯穿于各部门工作中,是保证企业资金安全的重要岗位[1]。企业会计工作主要核算会计业务,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分析披露,通过科学手段预测,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参考。会计风险指会计业务与会计工作因偶发性因素导致损失的可能性。会计预测控制依据会计活动生成的信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工作中的核心问题。如存在重大错报会使提供会计信息失效,误导以经济管理的决策,从而造成经济与公共损失。

2.会计风险的分类

会计核算风险指会计核算随意性导致的风险。会计核算是反映企业会计工作是否准确有效的标尺,目前我国金融会计核算业务普遍存在存贷款等传统业务错误使用会计科目,制造假账等风险隐患。会计核算方法如不能跟上会计工作发展要求,会提高会计风险。会计信息用于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很多企业存在为谋求非法利益,个人利益,对自身经营不善的局面掩盖。对真实会计信息进行更改现象。如会计信息资料不真实完整[2]。会计人员通过篡改账表等行为实现虚增利润的目的,掩盖了信贷资产风险,对企业经营状况出现偏差评价。会计监督是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会计监督中,企业监督职能尚未成熟。会计监督工作中,往往将核算工作视为监督重点,忽略了对资金运作方面的审核,导致出现超规模放贷,私设小金库等现象。会计监督人员责任心缺失,相应处罚力度不足等原因,也是导致出现违法现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间业务激增,人员录用环节监管失效,导致一些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业务贯穿于企业各项业务中,对会计人员专业素养要求严格,如对外来凭证审核,鉴别不标准会导致凭证虚假等情况,传递凭证不规范会造成入账错误等问题。直接导致企业资金损失风险。

3.会计风险管理

会计风控指风险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消灭会计风险,降低会计风险事故损失。会计风险控制是动态管理过程,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补充。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资产的规范化控制。会计风险控制要与企业总目标相适应[3]。在风险控制中要与成本效益原则符合。企业会计风险最终目的是确保自己安全完整,通过有效措施,会计人员管理等全部业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全过程监督。通过会计工作控制减少企业经营风险。使企业效益持续稳定提高,实现其可持续经营发展。企业在会计风险控制中,要尽量控制成本支出,避免无谓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风险管理中应遵循适时性,适度性与重要性的原则。不同阶段会计风险控制点不同,要对会计风险更好的控制,必须适时对风险进行有效及时的判断反应,从而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要完全彻底规避所有风险是不现实的,在会计风险控制中,要有所侧重,针对重要部门环节,重点控制。减少物力人力资源无谓消耗,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金融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现状

会计核算工作是金融企业会计工作运行的核心,会计核算的真实及时性,会计核算方法的准确性等,直接关系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缺乏真实及时性,方法不够准确,程序混乱,则后续会计工作缺乏具有说服性的数据理论支撑。

1.核算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未坚持会计原则的问题[4]。会计核算违背真实性原则的风险,信息披露不全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违背谨慎性原则风险。贷款应收利息核算期限过程,导致增加虚增利息。会计核算违背相关性原则风险。资产负债报表及损益表是企业会计报表的重要部分,企业报表不能全面反映账款现状,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会计风险。会计核算违背了重要性原则。财务成果形式未得到及时有效反映,担保财产及待处理偿还业务等未得到充分揭示。企业国际业务不断开展,物力资源大量消耗等为企业会计核算带来巨大挑战,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了企业会计风险,会为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2.会计内控制度不健全

良好的会计内控离不开完善的内控制度建设。会计内控环境建设是风险控制的最重要部分,一些企业在业务办理中,存在款项未及时交接,重要空白凭证随处乱放等行为,弱化了内控制度的规范作用,增强了风险隐患。企业在风险防范上设立了较健全的辅导监督部分,但在各部门配合中出现矛盾问题。实际工作中不能彼此制约。各部门缺乏沟通协调,未形成有效的内控体系。随着IT行业不断进步,会计电子化应用于企业会计工作中。会计业务日趋现代化,复杂化,企业先进的服务方式对原有内控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技术窃取他人信用等犯罪现象层出不穷,内控制度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为企业会计风险增加了隐患。

3.风险预警与监督流于形式

会计风险预警监督是控制会计风险的重要保障,会计监督是内控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5]。能监督会计核算工作的合理合法性,只有公平公正的落实会计监督工作,才能促进会计工作健康发展。我国金融企业频频出现违法问题,为企业带来大量的资金损失,让人们对会计监督能力产生质疑。部分企业内部制度制定了相对合理的会计风险预警监督制度,但在日常工作中未得到有效落实。常出现多职能岗位集于一身的现象,内部审计是会计业务监督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企业内部管理缺位,难以做到彼此监督制约。防范风险能力大大降低。会计监督工作中,对会计核算工作监督流于形式,为违法行为提供了机会。

4.企业人员纳用制度存在缺陷

企业要稳定健康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纳用培养。当前我国金融企业人员录用制度存在一定缺陷,人员录用放在员工家庭背景,人脉资源等方面。企业在效益方面有所提升,但漏掉了许多有潜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缺乏职业道德责任意识,业务技能的员工为企业会计运行带来了巨大风险。会计人员风险很大程度上源于企业人员录用制度缺陷,企业工作需从基础的前台柜员员工做起,高等院校毕业生不愿从事前台工作。被录用后面临更好的就业选择会跳槽,造成人员流动性大。普通院校毕业生不能胜任复杂的工作岗位,从而局限了新业务的拓展。使企业会计运营面临巨大风险。

三、金融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策略

1.强化会计核算管理

会计核算工作是企业会计业务的基础,健全符合企业需求的会计核算模式,才能真正有效控制企业会计风险。要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谨慎性原则的落实。依据企业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创新利息收入政策,将企业通过正常贷款产生的利息转入表外应收未收利息核算,贷款回收确认后计入当期损益。保证资金制度落实,对存在风险隐患业务利息实行利息保证资金制度。预防降低企业不良贷款率。根据企业信用等级收取相应保证金,从而降低企业风险。要加强会计核算工作的自查管理,每月定期对上月报至会计结算部等相关部门,对其自查结果逐一汇总备案,纠正整改必要的风险点。继续强化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检查,通过采取多种检查方式,及时纠正整改违规行为。从根本上遏制风险屡犯的现象。

2.加强会计内控制度建设

银行要在完善内控制度同时确保制度落实,明确内控标准,运用制度强制性与权威性约束会计业务的合规进行。对违规行为依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惩处措施。对内控控制进行分层设计,企业在各部门配合中不默契的现象是因为缺乏媒介导致风险处理时效性较差,企业在制度设计上,要对各层级部门进行细致弹性分工,针对不同层次工作人员工作特点进行设计。决策层面根据实际需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业务操作层内控制度根据人员实际工作需求建立分工明确的内控制度。加强各部门内控制度的联动,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有效运转的内控体系。

3.构建风险预警监督体系

企业会计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是企业管理的指向标,完善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能将及时的数据处理结果,通过财务数据方式,对企业经营者针对面临潜在风险给予提示,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要设定预警阀值,总结识别各级部门负责业务流程的关键风险指标。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有效监控。全面落实会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4.完善会计人员纳用制度

企业要纳用高素质人才,不能局限于员工的家庭背景,人脉资源方面。要全方位考察,注重竞聘员工的综合能力,专业素养及道德品质。避免造成复合型人才缺失的局面。通过讲座等方式对以往发生的会计风险案件进行分析,借助视频培训,聘请专家的方式,对企业会计人员的法律观念进行提升,从而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工作氛围。在全行业范围内,进行分层的差别化培训,根据会计政策变化,会计业务变化开展会计核算培训,财务管理培训等工作,针对培训学习内容进行考核,使员工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四、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金融企业发展现状,从企业会计风险内涵展开,对企业会计风险控制理论进行了概述,揭示了企业会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控制会计风险的具体建议。企业要通过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管理,构建风险预警监督体系,完善会计人员纳用制度及优化人员结构,加强企业会计风险防范,推动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代枫伟.如何优化会计内控管理防范业务操作风险[J].经贸实践,2018(12):133.

[2]张玲杰.会计内部控制的风险防控管理[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8(04):149-150.

[3]唐艺宁.银行业金融机构会计风险的防范策略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12):201-202.

[4]宋洪敬.加强会计内控管理的策略[J].今日财富,2017(11):108-109.

第2篇:金融风控管理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应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力发展,人们生活、学习等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互联网与金融行业进行融合也是当前讨论比较广泛的问题之一。在2013年以余额宝作为标志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正式发展,随之也就出现各种形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产品是结合当前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一种新型金融投资模式,当前人们比较熟悉的金融机构主要有蚂蚁花呗、人人贷等,以上都属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内容。但就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而言,这种新型金融模式不但给传统的金融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风险,基于这样的发展形势,本文就如何将项目管理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进行相应的探究,希望以此能够为降低金融管控风险提供参考性意见,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顺利、健康发展。

1项目管理基础

所谓项目管理,具体而言就是管理学中的一项技术,而且是针对比较特殊的行业、产品等进行的一种管理方式和手段。一般来说,项目内容本身就具有模糊的性质特征,没有统一性的管理方式进行相应操作,一个项目从开发阶段直至结束都有一定的周期性特征,因此这就需要将管理方式与手段两者融合于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另外项目管理还具有目的性特征,因此要想切实实现对项目管理工作进行的预判,应该结合项目的实际操作情况来对项目环节的标准进行测试和评定,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还要对项目在不同管理阶段进行严格的监控。

2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

2.1构建计划立项审批工作制度。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将项目管理的理念引入其中,这就需要对全过程管理工作进行相应的干预处理。同时还要针对项目发展过程中的每个工作环节进行相应风险管控,以此提升互联网进行金融风险管控的工作力度,从而降低金融风险扩大发展。基于以上,在进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项目管理时,首先应该将以往的金融项目进行有效数据分析以及数据整理工作,以此作为项目管理的前提,这样才能更好地制定符合下一项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工作项目,结合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审批制度,这也是当前比较有效地干预方式。将过去的金融信息输入数据库中,然后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对之前金融产品进行大概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来进一步增强后期金融产品的运行有序和规范。但就当前项目立项审批制度而言,需要建立在当前沟通管理、设备上进行,运用自动化的方式管理项目流程,进而完善项目审批制度,提升对项目进行审理的工作成效,在进行项目审批流程的构建和制定过程中,需要对相关信息以及凭证进行举证,另外还要在提出解决方案的同时确定该方案的预期实施效果;在进行项目立项审批制度的建立时,应该结合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当前资金运作情况进行制度制定,例如,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工作范围,对项目计划的制订,又或者是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进行阶段性工作目标的制定,这样才能够切实保证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于以上,将项目管理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一方面能够节约时间和资源;另一方面能够在运用项目管理时进行细节上的监督和控制,这也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1]。2.2通过制订针对性应对方案对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就互联网金融机构资金性质而言,具有流动性大的特征,而且这些流动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界中吸纳的短期流动资金,而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在于对需要借款的用户进行长期性的房贷业务,虽然这两种借贷业务之间不存在资金上的冲突问题,但从两者时间、成本等方面进行考虑,借贷双方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冲突情况,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的风险也有很大的差别,这种风险主要在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运营过程中,由于风险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等方面的性质,具体体现在信用、市场、政治环境或者是金融领域本身的风险层面中,因此在运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管理时,需要从金融风险的种类进行区分,从而对金融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期和评价,结合风险实际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监控,对管理方法的运用是对金融风险的发展进行动态化监控,根据监控结果在适当时候进行风险管理干预工作,对风险进行管理干预的根本就在于对前期方案的制订。在项目管理的初始阶段对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以及风险管理,不仅能够降低互联网金融资本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贷款风险,还能够切实减少管理过程中出现呆账、坏账等,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有效规避。2.3开阔金融业务市场,培养金融项目管理人才。传统金融市场辐射范围比较广泛,而互联网作为当前比较新型的金融形式,具有成本低、金融市场效率高等特征,因此这就需要人们运用迎合当前时展的角度来看待金融项目和产品,以此来提升金融机构在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实力,进一步开阔金融业务市场,以此来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的有效性。在当前从事互联网金融活动中,通过运用项目管理方面的人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项目管理过程,尤其是对金融风险管控方面。基于此也就足以说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相关管理人才的培养以及引进,运用招聘等方式,向社会进行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招聘,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或企业内部培训方式进行金融方面人才的针对性培训,对于培训的安排可以通过定期进阶的方式级逆行,由互联网金融项目管理基础、金融风险管控、质量管理操作方式等对人才进行提升式的培训方式,使得人才能够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作用发挥至最大。另外针对互联网金融市场具有共通性的特征,部分金融机构再进行与企业合作是对项目管理人才采用的方式为资源共享,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有效促进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的顺利运营,同时还以金融技术作为支撑基础,进行相应的管理延伸,使项目管理工作逐渐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工作中,针对金融风险管控专门设立工作专员或工作部门,在提升人才专业性的前提下进行对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管理的自主性、自发性,从对相关项目管理方面的引进和培训而言,将人才机制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项目管理工作环节或工作部门中,切实提升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2]。2.4维护项目管理信息,切实完成项目管理指标。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在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这也是将互联网金融发展建立在当前信息时代前提下进行的,基于此要想切实提升互联网金融项目工作的成效,就需要对相关的金融管理信息进行相应的维护管理,通过采取比较专业、高效的管理方式进行维护管理,并结合当前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的发展实际来进行决策和评估等,从评价指标的制定来达到互联网金融项目的管理成效,同时还能够及时对信息进行跟踪管理以及更新处理,进而控制互联网金融产品项目管理工作的落实,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互联网金融环境进行相应的模拟,以此来分析互联网金融在进行项目管理时存在的弊端。在进行互联网操作环境的模拟时,互联网金融产品由最开始的计划方案制订、对金融风险的管控、风险管控的操作方式和操作细则、对项目进度进行跟踪等,以上都与互联网金融有很大的关联性,将互联网金融产品相关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和应用,这样做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对互联网金融项目进行相应的决策和分析,以此来提升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决策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从而进行集中性管理。一方面有助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在运行中各个管理环节的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将各部门在管理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对称,切实降低对资源的多次应用,节约时间,提升管理工作成效,以便于更好地面对未来互联网金融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风险,从而规避风险。另外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信息管理时,还要注重对金融客户信息的保护工作,这也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项目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最终目标就是完善金融信息纰漏机制,切实保证金融客户的群体利益,对其中存在的违法行为等进行相应的监管和打击,从根本上保证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对金融信息进行管理过程中还需要运用相应的征信方式。建立征信体系要确保信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征信体系的建立,能够进一步促进金融机构、企业以及政府与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流、互动,更进一步实现对金融数据信息的统一、有效管理,以此来推进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的顺利建立[3]。

3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是当前金融业发展的趋势,通过借助现代信息、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逐渐成为当前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金融投资方式。因此对互联网风险管控进行相应的研究,能够切实减少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风险问题,促进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本文基于项目管理的基础进行探究,提出构建计划立项审批工作制度,通过制订针对性应对方案对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开阔金融业务市场,培养金融项目管理人才、维护项目管理信息,切实完成项目管理指标等应用策略,旨在促使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工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实现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建设.项目管理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4).

[2]孙舒宜,张丽丽,罗真怡,等.互联网金融中投资者的风险规避——以P2P和众筹为例[J].中国商论,2016(15).

第3篇:金融风控管理范文

一、公司治理在金融风险化解中的重要性凸显

近年来金融风险案例表明,公司治理缺陷往往是金融机构风险积聚的重要根源,依托规范的公司治理程序强化金融机构约束,是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要着力点。强化公司治理是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重要体现。在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在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公司治理机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集中体现。在金融风险化解过程中,遵从公司治理理念、尊重公司治理原则、遵循公司治理程序,是贯彻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的重要保障,是在金融风险处置中压实机构责任和股东责任的重要抓手。强化公司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变革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列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在此要求下,金融业传统上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单一、被动、应急的风险化解模式,需要向融合更多市场化机制的全面、主动、常态化的风险治理模式转变,需要充分运用公司治理理念、灵活运用公司治理机制,以有效调动市场化主体、社会化资本参与金融风险化解,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治理体系。强化公司治理是提升风险化解效能的现实需要。长久以来金融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积聚的公司治理风险形势仍严峻复杂。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2021年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结果,D级(较弱)与E级(差)的机构合计391家,两类机构在1857家参评机构中占比达到21.05%,同比下降0.77个百分点,体现出稳中向好的同时,风险仍不容忽视。保险保障基金公司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调查结果显示,公司治理风险已位列当前保险业最突出风险问题的第三位。面对已暴露的治理问题,目前仍缺少主动性、针对性的风险化解手段与干预纠偏机制。对于已演化为重大风险的治理问题,风险处置目标多聚焦“资金缺口”,较难顾及“治理缺口”,问题机构“治理”根源顽疾不除,风险或得以阶段性控制,但难以实现真正化解。

二、以公司治理为抓手强化金融风险全周期管控

1公司治理风险特点

一是“一病多发”。金融机构风险暴露表征各有不同,但大多可溯源至治理机制欠缺。尤其在宏观经济、行业发展等外部环境变化下,决策机制失灵、制衡机制失效等导致的激进扩张、盲目融资等问题更易集中加速暴露。公司治理风险不仅可在金融机构内部“一病多发”,更可通过嵌套复杂的金融产品,向不同金融子行业乃至实体经济扩散蔓延,进而演化为区域性、系统性的重大金融风险。二是“潜伏期”长。公司治理问题的形成具有长期性,与金融企业改革进程密切相关,既非一朝一夕形成,也难一蹴而就规范。同时,公司治理本身即具有显性与隐性的双重特点。股权结构、治理结构、规章制度等为显性化部分,但股权背后的实质控制关系、治理结构的实质制衡效果、制度体系的实际执行效力等均具有隐性化特征,由此导致隐性股东、隐性关联交易等风险。真正的治理问题往往隐而不发,直至长期发酵为显性化的资本不足、流动性危机等资金问题时方才暴露。三是较难“自愈”。公司治理问题核心往往在于股东,对于大股东操控、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在既有利益固化的情况下,公司股东及高管很难自觉“刀刃向内”,加之公司治理的隐性化特点,易导致形式主义整改但隐性风险难以根除。与此同时,部分金融机构存在股权质押比例高、高管人员频繁变更或长期空缺等治理问题,也影响了整改责任落实。根据保险保障基金公司风险监测统计,截至2020年末约四分之一的保险公司存在股东股权质押或冻结情况,8家保险公司股权质押或冻结比例超过50%;2020年约五分之一保险公司存在董事长或总经理空缺情况,部分公司甚至董事长与总经理同时空缺。在股权结构及高管团队缺乏稳定的情况下,很难压实问题机构整改责任,整改成效有限。

2公司治理在金融风险管控中的抓手作用

基于公司治理问题的独特属性,在金融风险化解中强化公司治理,不仅需要金融机构强化自我约束,更需要强有力的穿透管理与外部干预;不仅需要从局部视角提升治理质效,更需要将公司治理融入金融风险化解全局考量,纳入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风险治理体系,统筹发挥公司治理的总抓手作用。结合金融风险演化规律,公司治理的抓手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防治“未病”,强化日常监督震慑。在治理问题尚未形成阶段,通过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宣贯良好的公司治理案例,强化股东资质审查,严格规范大股东行为,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相关各方治理意识与对公司治理显性与隐性问题的监督效力,对于潜在治理问题形成有效震慑,实现防患于未然。第二,纠正“小病”,精准介入治理问题。围绕大股东操控等核心问题,加强对国有及非国有金融机构股权的穿透管理,完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发现问题和处置风险的能力,确保早发现、早介入。对于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加大惩戒力度与公开披露,并探索有效的强制干预机制,通过精准适度介入实现“精准拆弹”,在有效纠正治理问题的同时,最小化外部影响,保障机构平稳运行。第三,救活“重病”,重塑公司治理体系。对于已经演化为重大风险但仍有救助价值的金融机构,在提供资金救助的同时,应在“一企一策”“一地一策”的处置原则下重点加强管理救助,并与既有接托管机制有效融合,切实帮助问题机构完善治理结构、重塑治理机制、重建造血能力。第四,规范“医生”,发挥“监管+N”合力。在既有以监管机构为主导的行政机制外,探索在风险防控中引入多元化市场主体,形成“监管+N”的有效合力。“监管+N”合力的关键在于依靠公司治理程序而非行政干预实现“+N”的作用,从而推动各主体有效协同、紧密联动,避免出现功能重叠与治理真空。以公司治理为“抓手”强化金融风险全周期的管控举措是系统性的有机整体。在各环节相辅相成下,理想化的金融风险结构应呈现“漏斗”状:金融机构潜在治理问题虽多发但可通过常态化的防范机制化解于萌芽;小部分未化解的治理问题或演变为治理风险,一经暴露便可通过多元化的公司治理介入机制及时纠偏;仅极少个案酝酿发酵至重大金融风险,需通过动用行业基金、司法介入等进行风险处置,并通过对重大金融风险形成进行问责,实现有效震慑,进一步防患于未然。在此过程中,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各环节有效联动,“监管+N”的治理体系贯穿前后,各类风险治理主体通过治理程序有效衔接、灵活协同,确保风险“漏斗”机制有效运行。上述机制中,如果仅注重事前预防与事后处置,则易形成两头重、中间轻的“杠铃型”结构:在缺乏事中监测与有效干预的情况下,治理风险一旦爆发即可能是危及行业稳定乃至社会稳定的重大金融风险,需要动用大量人力、财力参与风险处置,加重风险治理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在市场退出机制尚不完善的背景下,依赖行政与公共资源救治“重病”,易加强各方对国家“兜底”的错误预期,进而弱化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甚至变相激励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至“大而不能倒”,同时弱化利益相关方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督,削弱“未病”防治能力,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最后一道防线的“兜底”困境。

三、围绕公司治理做好金融风险化解工作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金融风险形势严峻复杂,金融风险化解依然任重道远。公司治理既是金融风险攻坚中的“硬骨头”,有待精准破题;也是金融风险化解工作的“牛鼻子”,需要精准施策。盯紧盯牢公司治理风险,抓紧抓好公司治理抓手,要按照中央“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方针要求,从系统性角度多方面推进。

1深化治理改革,筑牢现代企业制度根基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完善公司治理是金融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一文中深刻指出“完善公司治理是金融企业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立足新发展格局,金融企业改革与金融风险化解实是一体两面,以促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是金融风险化解的源头活水,改革的不充分、不彻底易滋生和加剧风险。完善公司治理既是金融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金融风险化解的重中之重,只有切实深化治理改革、筑牢现代企业制度根基、推动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方能从源头处扎紧防范金融风险的篱笆。

2发挥监督合力,有效穿透管理隐性风险

近年来,监管机构扎实推动《健全银行业保险业公司治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落地实施,持续推进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不断健全监管制度体系,《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等纲领性文件。同时,监管机构深入开展覆盖全部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监管评估,推进股权和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加强公司治理监管信息系统整合,深化与纪检监察、公安、司法等机构协作,形成有效震慑,有力提升公司治理风险监督效力。在监管机构强化公司治理行政监督的基础上,针对公司治理风险的隐性化特点,须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对隐性治理问题的穿透管理,充分发挥市场、中介机构、行业组织、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高管及从业人员、地方政府等各方的监督合力,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有效联动,并在既有风险处置案例中,通过必要的风险损失分担机制设计,倒逼相关各方强化行为自觉与监督自觉。针对独立董事、监事履职等监督难点,可探索引入声誉约束机制、第三方付费的独立性评估机制等举措,保障治理结构有效制衡。此外,在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的同时,强化纪委监督“利剑”作用,一体推进金融风险防控与金融腐败惩治。

3整合行业资源,丰富公司治理救助工具

对金融机构传统的管理救助思路,多是通过参与问题金融机构整顿、接管或托管等方式,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大多作为财务救助的前期过渡措施或并行措施。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金融风险处置案例中接托管机制逐步成熟,为未来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管理救助工具奠定重要基础。当前立足全周期的风险管控思路,对于风险显现和风险暴露阶段,可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丰富介入工具手段,同时发挥科技优势,提升介入工具效能。一是针对易发频发问题,探索灵活适度的专项介入工具,如做实做细专职独立董事、监事人才平台及配套管理机制,在董事监事履职不力时能够采取有力措施予以纠正;二是配合资金救助手段探索“组合拳”,探索引入行业并购基金,为清退违法违规股东提供过桥资金,在引资的同时引智,改善治理效能;三是综合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着力提升介入工具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夯实监管数据基础上,探索更为灵活的数据运用渠道,如为董监高人才评价管理、引入行业并购基金搭建信息化平台等,提升公司治理救助效率。

4理顺主体权责,探索中国特色治理体系

相较于欧美国家以“看不见的手”为主导的风险治理体系,多年来我国在金融风险化解实践中,统筹用好“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积累了宝贵的风险治理经验。仅以保险保障基金公司为例,在既往保险机构风险处置案例中,保险保障基金公司作为市场化机构,以股权救助形式参与风险化解,一方面严格落实银保监会党委决策部署推进股权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股东作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有力维护行业稳定、保障保单持有人利益,是依托公司治理程序融合行政机构与市场化机构推进金融风险化解的有益探索。当前日益复杂的金融风险形势,对融合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提出更高要求,应充分发挥公司治理优势,以最大化发挥“监管+N”合力。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党对金融工作的引领作用,推动各机构落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提高政治执行力,避免风险治理体系中出现缺位、越位、错位,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另一方面,应严格遵循公司治理程序,实现行政主体与市场化主体的有效衔接,通过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的治理机制,广泛提高社会化资本与市场化机构参与的积极性,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体系。

5完善法律法规,夯实风险化解制度保障

第4篇:金融风控管理范文

一、社区金融的涵义、特征和优势

社区金融是指社区公众及社区组织所产生的一切金融需求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满足其需求的一切活动。社区金融机构是基于一定区域地理范围内的金融机构的网点,自主经营,有独立的法人产权,主要面向小企业经营者贷款和客户理财。社区金融的出发点是个人独特的社区属性,由于很多人大部分时间可能会耗费在社区里,便利的社区金融机构能更获得青睐。社区金融的主要特征是:一是区域集中度高。社区金融机构主要建立在居民所在社区,距离目标客户非常近。一家社区金融机构的业务覆盖范围在1-2公里,服务的就是社区的上万家庭,就是将金融服务直接送到客户家门口。社区金融根植于社区、吸存于社区、放款于社区、服务于社区、融入于社区。二是运营成本低。社区金融机构不具备现金业务,投入安全成本低。出于政策法律规定,社区金融的柜台没有现金储备,顾客如果有汇票、支票等现金业务,还是需要去比社区银行更高一级的支行去办理。三是金融服务自动便捷。社区金融大力发展自助业务,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只能设备升级,将小巧的物理网点打造为全功能的新智能化银行网点。社区金融设备可以直接办理开卡,个人购买理财,个人或者企业办理小额贷款等银行基本业务。办卡买理财贷款等都可以由办公自动化机器和设备完成,开卡一般不超过十分钟即可完成,非常便捷。四是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社区银行的现金取款全靠自动取款机,而自动取款机每天最高限额取款最高限额是2-3万,顾客需要大额取款时就无法满足,只能取不超过3万元的小额现金。购买理财起点30万以上的是不允许在社区银行网点出售。因此多为小微客户和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五是拥有关系型信贷。社区金融可以分散信贷风险,强化客户信息数据,在居民中建立良好的口碑。社区金融的以上特征,带来了社区金融一系列地优势:首先,投入比较少,运营成本低。对于银行来说,社区银行可以带来存款利率的增加,但是投入成本比较低,降低了网点相对成本,使银行服务更加贴近民生。其次,为小微企业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最后,社区金融有效地满足了小微企业融资和社区居民服务需求。

二、社区金融管理的风险性

社区金融的主要风险性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其一,政策因素。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去年就纷纷启动了社区银行战略,但是监管层对于建立社区银行这一全新的概念是否与现行的新设网点法规相悖存在种种担忧和争议,银监会在去年紧急政策命令社区银行责令整顿,硬性规定了社区银行要持牌上岗,很多社区银行被关闭。因此,社区银行的发展首先是受到政府政策的制约。其二,法律因素。社区金融机构的建立,需要取得营业许可,需要层层地审批。没有法律审批的网点,依然违法经营,对客户的财产风险会有不可估量的危害。其三,地理位置因素。由于社区银行的地域性明显,其营业额非常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如果选址不好,市场不够广阔,很难继续经营下去。其四,社区信任因素。社区金融人员在社区银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起其他级别的银行网点,这一点儿更加明显。因为社区金融是新兴事物,又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取得一定区域内社区住户的信任和支持就格外重要。社区银行的领导能否赢得社区有影响力的“大客户”支持,并且由他们进行口碑相传,是决定社区金融成败兴衰的关键。其五,操作安全因素。社区金融虽然不办理现金业务,一般的金融服务业务需要金融自助设备完成。因此,设备的安全监控也很重要。社区金融还有大量客户的储备信息资料,对社区银行人员进行安全布防保密的培训也显得非常重要。其六,同质化竞争因素。短短两年间,社区金融发展迅速,在一线城市,一个社区往往可以看到同时存在四、五家金融机构,扎堆现象严重,这样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从金融行业现实来看,银行进入社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通过开设社区银行来挖掘客户;同样非银机构也在扩大领域。

三、前馈控制在社区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前馈控制的涵义

前馈控制就是在危险和危害发生之前进行一些科学方法的预测和预警,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前馈控制的优点在于前瞻性和主动性,主要着眼点在于对未来的控制,因此控制先于结果。前馈控制克服了反馈控制的时滞性缺点,使控制行为更加积极有效。建立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关系到社区金融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二)社区银行风控的前馈控制方法

1.情景分析方法

所谓情景分析方法,是面对未来的系统思维方法,对事物发展所有可能的态势运用定量和定性描述,主要特点是在定量分析中嵌入很多的定性分析。运用情景分析进行前馈控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军事部门。1964年,美国国防部针对可能潜伏于未来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冲突及相关的军事力量,通过应急战争军事分析,测算出了对应军事力量的规模需求。这是最早的情景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等社会危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长远的战略规划已经无法应对经济的动荡性和不确定性,很多大企业和大公司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开始研究和应用情景分析方法,如兰德、壳牌等。80年代以后,情景分析方法在企业和政府组织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前馈控制方法。

2.政策模拟方法

政策模拟方法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涉及到国家经济政治安全或者多国经济博弈的政策模拟器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所谓政策模拟,是指运用数学建模、模拟计算和政策虚拟的计算机实验对政治经济社会政策问题进行模拟演练,通过人工和计算机手段仿真推演预示风险和矫正对策。政策模拟一种以政策实验为导向的社会仿真,目的是为政策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场所。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自己的政策模拟系统即政策模拟器,用于分析本国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国内经济政策。一些大公司也建立了自己的政策模拟器。政策模拟器的一般概念是“一个为政府服务的决策支持系统,它的目标是寻求适当的政策去响应未来和发现社会经济面临冲击的政策对策。”政策模拟器是一种大型软件,主要作用是探索各种政策情景,通常是以特定模型为核心的配备地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金融政策模拟器的开发需要三个方面的需求。第一,提出科学合理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对社区金融不同情景方法下的风险因素研究,以及社区金融风险问题的内在机理研究,提出可靠的和正确的理论分析模型。第二,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复杂性分析技术,建立系统完善的风险识别、风险防范和预警分析的计算体系。第三,需要利用仿真交互网络系统对风险进行检测和评估,并且进行对策模拟研究。

3.社区金融风险控制的前馈控制设想

政策模拟器是风险社会催生的一种规避风险的工具,其本质是模拟风险和应对预演方法。针对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风险模拟器应该是一个为社区金融机构避免风险危机、维护社区金融安全稳定运行的决策支持系统。社区金融风险控制模拟器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社区金融风险性因素的识别,二是有针对性的对策演练。

四、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模式设计

社区金融目前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社区金融能否取得成功,最终取决于能否建立目标达成的有效机制。社区金融系统的风险要素和要素间的组合序列我们把其成为静态结构,把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称为动态结构。社区金融风险控制的前馈模式,就是用一种特定的规则规范系统内各要素的组成方式和各要素间的联系方式,实现风险控制的功能。

(一)社区金融风险管理规划机制的组成和功能

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规划机制应用于社区金融的前馈控制模式,进行客户访谈,外部数据采集、参数选择、分析、计算,根据社会调研,对目标小区的居民以及相关的物业、商户等进行充分的需求调研,通过模式预测、预警评价、调控,预警结果图表与信号输出。

(二)社区金融风险管理的前馈控制体系模拟

第5篇:金融风控管理范文

关键词:金融;风险管理;企业;财务控制

金融行业的不稳定性随着我国政策及汇率的不断改变而逐步提升,从而也提高了金融风险的发生率。金融行业的收益向来具有不稳定、不确定性、波动大的特点,这也加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随着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和进步,高科技电子及信息技术不断被运用,这也培养出了一大批电脑高手。但是很多电脑高手为了经济利益,通过黑客或者一些病毒软件将破坏的魔爪伸向企业,导致企业的机密被泄露,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阻碍了金融行业的发展。

一、金融风险管理

1.为什么要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做好金融风险管理主要是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发展,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比如在买卖股票时,首先对股票的价格做好充分的统计和分析工作,预测后期走势情况,选择合适的点位进行买卖,力争将风险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由此看出,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一些风险和损失,不但能保证资金高效使用,而且对社会经济活动资金流的稳定起到促进作用,以保持整体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2.金融风险有什么特点。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客观性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有一定的累积性和叠加性。金融风险不但会导致股市暴跌和国家经济极度萧条的情况,而且还给国家的稳定和国民的生活质量及水平产生巨大的影响,2007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就是很好的体现。国家物价普遍上涨,众多企业宣布破产、倒闭,导致失业率逐步攀升,整个社会都惶恐不安、叫苦不迭。即便是再强大的国家、企业或者个人也经受不住这样的压力。但是,金融风险也并不是说来就来的,一般都经过了时间的酝酿和一系列问题的积累,由于不重视、不解决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导致金融风险的爆发。所以,事先做好科学的分析和预测,能在危机发生时做到临危不乱,减少一定的损失和危害。3.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加大风险评估力度、做好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工作、提升金融行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加强金融市场的建设等是预防金融风险发生的有利举措。加大对企业或个人的经营能力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评估,可以有效的保障资金投向的安全性;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仔细的审核和分析,可以将金融风险降到最小化;提升金融行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可以降低由于技术问题而引起金融风险的几率;加强金融市场的建设使金融市场更规范,降低了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控制和干涉,而由专门的监管机构监管,更法制化。

二、企业财务控制

1.企业财务控制的现状。企业财务控制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工作,企业财务控制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由于2007年金融危机的前车之鉴,很多企业逐渐开始重视企业财务控制管理,但是目前我国的企业财务控制管理还非常不完善、不成熟。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还是由于有些企业对财务控制管理的重要性和认识有所欠缺,没有构建完善科学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同时,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低下,没有发挥出良好的作用以推动公司的发展,导致企业陷入危机中。2.完善财务控制的有效措施。要想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就必须树立以提高企业效率为目的、以减少企业资产损失及风险为原则的核心目标。具体实施措施为以下几点:(1)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财务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财务控制环境,明确财务风险评估对企业经验起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构建出完善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和风险预警。(2)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制度。保证企业各部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防止财务信息泄漏,并给予财务部门适当的问责权利,免受其他部门管理人员对财务部门工作的影响,提高财务部门地位,确保财务部门的正常运行,确保企业的资金稳定和安全。(3)树立、培养企业员工的风险意识。企业在经营中,要鼓励员工参与到企业的风险评估中去,做到人人参与公司经营,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作用及责任,以此提升员工的风险意识。(4)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的企业各部门规章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及部门工作人员的职责,使每个人都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有利的贡献,促进企业的发展速度。(5)加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增强企业内部信息交流使得信息分析更加全面和准确,提高了企业的防风险能力。(6)聘请专业的金融风险管理和企业财务控制管理人才。金融风险管理和企业财务控制管理工作是否有效、到位,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经营。对于人才的选择不可小视,必须选择对市场具有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科学和专业的分析能力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财务控制管理必须选择有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经验的谨慎、正直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正常、顺利的运作。(7)加大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的执行力度。即便有再好的方法和政策,倘若没有良好的执行力度,那么也就是纸上谈兵,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语

2007年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让我国中小企业正确认识了金融市场,了解到了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未来,我国企业一方面需要不断调整企业发展方向,通过企业财务管理与控制策略,加强企业的管理科学性,增强企业在金融风险控制中的生存能力。企业要通过财务控制与分析的方式提前预判企业金融市场投资存在的风险与问题,并做出重要的改进,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财务控制方式,确保企业在金融市场中可以稳定、安全、有效的发展,加强企业自身运营的有效性,让企业有实力应对金融危机与市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严旭.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探讨[J].现代商业,2016,(12):152-153.

[2]刘计敏.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的研究[J].商,2015,(02):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