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校专项教育范文

高校专项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校专项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高校专项教育

第1篇:高校专项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全面绩效;预算绩效管理

一、引言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2018年9月1日,《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指出:力争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这一背景下,绩效理念和管理方法逐渐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根据教育部直属76所高校的2017年部门决算,中央财政补助收入1,221亿元,占总收入的45.63%;财政补助收入中专项项目支出470亿元,占总收入的17.56%,占中央财政拨款的38.49%。可以看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财力保障和支撑。随着财政部、教育部陆续出台《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88号)、《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18〕167号)等文件,高校积极探索全面绩效管理工作,已初步构建了预算绩效管理基本框架。在上述新的政策背景下,对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研究,以期促进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优化财政专项资金资源配置,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二、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概述

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是指高校从财政部门取得的项目支出补助,其主要用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高校为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及落实国家教育政策而获得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按照现行高校财务报表体系,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包括教育补助收入、科研补助收入及其他补助收入。其中,教育补助收入为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财政部《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高校教育类项目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六项内容。(1)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经费,主要用于支持高校及其附属中小学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主要统筹支持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教师和学生、课内和课外等教育教学活动,用于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活动进行支持,用于中央高校开展自主选题科学研究。(4)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引导专项)。用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5)中央高校捐赠配比专项资金。主要引导和激励中央高校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健全多元化筹资机制。(6)中央高校管理改革等项目拨款。引导中央高校深化改革、加强管理。

三、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特征

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来源于政府,用于特定事项,需单独按项目核算,并与特定的项目相对应。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与基本支出经费相比较而言,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专款专用。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需严格按照项目的政策要求,根据明确的支出范围使用资金。(2)项目申报具有明确的要求及流程。中央高校财政专项资金需按照中央财政的统一要求,编制项目申报文本,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按照政策要求的程序进行项目申报评审。(3)项目时效性强。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必须用于高校当前急需实施项目的资金安排,要按照中央财政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并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考核要求。(4)项目资金赋予了高校一定的经费统筹权。按照《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财教〔2015〕467号)的规定,高校对六大类教育专项资金均有一定的统筹权,在项目建设内容下学校可以根据建设需要进行二次分配和安排,另外在预算调整上也赋予了高校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学校按照项目大类进行调剂。

四、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现状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有助于引导学校根据绩效目标组织项目实施,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绩效管理有利于对项目实施的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并根据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应用既是对学校项目实施成果的有效激励,也是寻找工作不足的有效手段,有助于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高校项目申报、立项、批复、实施、评价与监督各项工作伴随预算绩效管理展开。根据财政部、教育部要求,中央高校从2014年度开始以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专项为切入点,开展绩效自评工作,为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并于2017年度实施了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自评,绩效自评覆盖率达到了100%,绩效管理工作涵盖了中央财政的所有专项。2018年开始,又在绩效自评基础上开展了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工作。在预算绩效管理上,中央高校基本情况如下。

1.制度建设情况

建立健全财经制度是完善内部控制、指导业务工作、提高绩效的重要前提。中央高校根据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文件的要求,在预算绩效管理、财政项目管理等方面均制定了相应的校内制度。在具体形式上,有的高校制定了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对预算的全过程管理进行了规范,有的高校通过预算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体现了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有的高校则是在具体的绩效管理工作中通过不同的资金使用规定及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

2.预算组织管理情况

学校预算管理情况包括了预算的组织决策、立项、申请、审批、执行、评价与监督,是实施全面绩效管理的重要保障。在项目的管理上,各高校均构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项目管理流程。一般由学校财务部门组织、指导校内单位的预算申报工作,汇总编制学校预算建议方案。在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上,学校一般还依托校内其他职能部门,对预算方案进行收集及总结申报。对于重大资金决策及预算草案,按照高校三重一大政策的要求,均需要经过学校校长办公会、学校党委会进行审批。为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绩效管理,有的高校成立了财经工作小组或预算工作小组,有的高校根据专项资金的分类成立了不同的工作小组,对项目立项与决策进行评审与复核,对上年项目安排情况进行总结,并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及当年的项目申报与执行工作重点,加强对项目的统筹协调力度。

3.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情况

在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上,各高校具有不同的学校特色,差异较大。有的学校对于教育类专项资金,全部实行学校统筹安排;有的学校则根据议事流程,实行分块管理。

4.预算绩效目标设定情况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高校在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目标设定上,一级指标包含了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二级指标设定上,按照文件要求包含了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在三级指标上,教育部针对中央高校改善办学条件等专项,还专门制定了绩效目标模板,学校在模板基础上,根据自身项目的特征,完善制定各专项的预算绩效目标。

5.预算绩效评价情况

对财政专项经费开展绩效评价,是检验国家重大项目落实情况、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为落实近年来一系列绩效评价文件,高校均严格按照财政部、教育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要求,全面总结项目完成情况和资金执行情况,对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实施情况、项目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析。2018年开始,学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要求还对2018年预算批复中的二级项目开展了绩效监控工作。此外,有的高校还组织对部分项目实施现场进行了检查和查验,确保项目执行的真实性。

五、高校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由于目前高校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程度不一,有的高校对于绩效管理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应付上级检查上。在绩效管理的具体实施上,有的高校认为绩效管理和评价工作是财务部门的工作,校内各部门及项目责任人参与不足。在绩效管理的相应办法制定上,更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足导致了绩效管理水平不高,更难以实现全面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要求。

2.绩效管理组织薄弱

在全面绩效管理的要求下,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更加重视全过程管理。在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上,需要事前、事中、事后全面引入绩效管理,事前的项目立项和决策尤为关键。目前虽然财政部、教育部对项目的申报、评审均有基本程序和核定机制,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存在重视经费争取、忽视项目管理的思想,在项目申报过程中论证不充分、项目预算不明晰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了项目资金的执行滞后甚至是浪费。在项目的组织实施中,管理方式单一及管理力度弱化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由于学校对专项资金的统筹力度不同,导致了各专项之间缺乏系统的统筹方案,对项目执行缺乏科学化、流程化的管理手段,对项目的绩效目标更是难以明确和考核,最终导致了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3.绩效指标体系设计不全面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的基石和核心内容。对于专项资金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指标的设定不完全符合教学科研实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设置目标而设置目标的现象。在绩效指标设定上,不仅需要考虑财务指标,也要考虑非财务指标。目前对于财务指标的设定,过分强调执行进度,考核指标过于单一,也不科学。而对于非财务指标的设定,则更为复杂,由于各专项的特征不同及资源导向不同,非财务指标还需要根据高校的特征制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对于高校的教育类专项资金,六大类项目缺乏通用评价指标,都是由高校自己细化绩效指标,导致了同类项目之间指标不一致,难以进行高校间的比较和考核,绩效评价的结果也难以应用。

4.绩效评价周期与高校教学科研实际周期不符

目前的绩效管理评价以预算年度为周期,是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完成,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并非以预算年度作为固定周期,其成果的体现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预测性。高校由于自身教学科研工作的特点,往往以学年度为工作周期,与自然年度难以匹配。虽然项目绩效管理中还有中期财政绩效评价,但仍然难以契合高校的教学年度特点,绩效评价的周期有待延长,以符合教学科研规律。

5.评价结果的应用不足

绩效评价结果如何应用一直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研究课题。高校在专项经费的考评结果上,目前多是以自评为主。即使是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这样存在第三方考评的专项,其考评结果仍难以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存在结果难以应用的问题。此外,由于目前绩效评价的结果与专项经费的分配联系不密切,在关联上往往只强调预算执行进度而非项目执行质量,导致了学校在绩效管理上也往往偏重执行而不考虑其他非财务指标,无法对绩效管理全过程及评价指标进行完善,也不利于学校自身利用评价结果。

六、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水平的对策建议

1.提升对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绩效管理不仅是学校财务部门的事情,更是学校所有部门的事情。在全面绩效管理背景下,学校应高度重视绩效管理工作,加强对全面绩效管理工作的宣传,提升学校教职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识,树立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的绩效管理理念。同时,高校应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分类制定和细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依托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对资金的决策机制、项目的立项实施过程等加以规范,形成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完善的评价机制,形成系统规范的绩效管理办法,使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据、有据可查,以提升资金效率。

2.完善绩效管理组织工作

全面绩效管理的核心内涵是全方位、全过程和全链条。绩效管理工作主要是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全方位,强调的是将部门和单位预算收支全部纳入绩效管理。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应该以专项资金预算绩效工作为主线,在校级预算中全面引入绩效管理理念,综合考虑业务活动,推动整个学校资金的预算绩效工作,提升学校整体绩效水平。此外,应重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融合,在合法合规基础上加强学校层面对专项资金的统筹力度,综合考虑资金运用,同时赋予专项资金使用单位更多的管理自主权,在预算管理中讲求绩效,在预算分配和执行中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在项目组织中落实绩效管理。全过程,要求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强调的是对项目立项和政策决策的重视。高校应进一步规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工作,科学论证、严格申报,结合学校特点和发展规划,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和建设目标。针对申报中央财政专项,学校应建立一套规范的事前评估、论证机制,对于重大专项不仅要集体决策,还可以采用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聘请专家等工作方式。如对于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可以建立校园规划委员会,对校园发展进行科学论证规划,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实施项目。全过程,还要求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做好绩效监控。对于高校来说,专项资金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设定好项目目标,并且定期开展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的双监控。在绩效评价方面,应通过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绩效情况开展评价,例如针对学科建设情况,可以适当引入同行评议的方式,定期评估学科建设成果。对于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可以定期组织教授、学生等对于课程建设、教学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对于预算执行不力或项目建设效果不理想的单位或项目负责人,进行预算核减或监督问责。全链条,重在各部门的参与及责任落实。高校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的全过程评价工作中,要实现学校决策机构、财务部门、项目归口管理部门和实施部门的全方位参与,通过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控制、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等方式,落实链条中每个工作节点的绩效责任。

3.优化绩效指标体系

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不仅涉及预算编制环节,还涉及预算执行中的监督及项目执行完毕后的评价,因此必须考虑到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建立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涵盖高校、经费主管部门、审计及社会公众的指标体系。目前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绩效指标体系中,主要注重考查的是社会效益和公众满意度,对于经费主管部门及审计监督考虑得较少。此外,在构建绩效评价时,应当运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制定符合高校教学科研规律的指标,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评价体系。另外,在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指标时,还应当考虑指标的可比性、一致性与可操作性,将高校的教学科研状况与财务指标相结合,构建一套符合高校特征的基础指标,便于高校间进行对比及上级主管部门了解学校项目情况,使绩效评价指标成为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以效益指标为例,包含了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等三个二级指标,在进行项目申报时,一般要求必须涵盖这三个二级指标,而对于高校专项资金中来说,大多数项目并不存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问题。在产出指标设计上,应该针对教学科研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产出指标,如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资助学生出国交流数、学科建设评议情况等,便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之间进行纵向比较。

4.建立契合教学科研规律的绩效评价周期

当前年度绩效评价周期是一个预算自然年度,中期绩效评价周期为三个预算自然年度。但在高校,根据教学科研规律,学校一般是以学年为工作周期进行项目建设安排。因此,在对高校绩效管理进行考评时,应当尊重高校的教学科研规律,根据学校的事业发展周期与实际进行考核及管理。针对年度绩效评价,应重点关注资金执行的时效性、资金成本指标及可持续性影响;对于项目产出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及满意度指标,应当积极引入项目全周期绩效评价。针对不同的专项资金,以项目具体实施年度为周期进行绩效评价。如改善办学条件专项中的修缮项目,应以项目完整建设周期为绩效评价周期,设备购置项目以设备安装调试到位后为绩效评价起始节点;引导专项中的学科建设和新体制机构建设,应至少以三个教学年度为周期;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以科研项目的实际年度为评价周期;中央教育教学改革专项以至少一个教学年度为评价周期,进行项目绩效的评价。将年度绩效及三年中期绩效评价视为项目绩效监控过程,在过程中对项目建设贯彻落实放管服精神,减少微观干预,加强过程监管。

5.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上,应进一步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加强过程督办及结果导向,推动财政专项资金的全过程管理。通过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搭建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财政绩效管理的全过程、全链条监控,通过完善和丰富项目管理手段,实现项目管理部门、实施部门、财务人员及项目负责人的联动机制,将绩效评价充分应用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确绩效结果的应用,将跟踪问效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水平。

七、结语

预算绩效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全面绩效管理的提出及不断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将贯穿高校管理的全过程。虽然目前高校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认识不足、组织薄弱、绩效指标设计不全面、周期不匹配、评价结果应用不足等问题,为了更好落实全面绩效管理工作,高校应当进一步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促进学校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同时促进专项经费的高效使用,提升资金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扬.高校专项经费绩效考评的实践与探索.黑龙江科学,2018(4).

2.欧宏政.规范高校中央财政专项管理的思考.教育财会研究,2017(8).

3.丁妥.关于加快高校专项经费支出进度的思考.教育财会研究,2017(2).

第2篇:高校专项教育范文

关键词:财政专项经费;预算;绩效;监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增加,高校教育专项经费无论种类还是总量都呈现逐渐增长趋势。以江苏省高校专项经费为例,目前包含高水平大学专项经费、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专项经费、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专项经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专项经费、高校基本科研经费、高校中外合资办学高水平示范校建设专项经费、研究生创新培养奖补经费、高校捐赠政府配比专项资金、高校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及省以奖代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等专项经费。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相继出台,职业院校专项经费投入也逐年增加,以江苏省省级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为例,2018年共下达11.76亿元,该专项资金在支持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专业(群)和信息化建设、实验实训环境改善、学生技能培训和创业创新训练、课程教材资源开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管理成效、办学效益等方面都起到了资金保障作用。高校在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后,能否对专项资金科学合理使用,使其最大化发挥效能进而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是高校专项资金直接参与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专项资金配套制度欠缺,亟需完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是政府为完成特定目标而下拨使用的,要求专款专用,在资金申报、使用、审计、考核评价等流程都有特殊而严格的要求。因此高校在专项资金管理时应根据专项资金特点制定科学合规的配套制度,但目前很多高校并未建立专项资金配套制度,或虽建立配套制度但存在不完善不规范情况。在进行专项经费管理时,仅按照财政、教育等上级拨款部门的资金要求进行了收付,或将专项资金与基本支出资金依据同一制度混同管理,造成专项资金很多特殊要求没有制度化、责任化。在实施过程中易造成申报不科学、资金使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执行进度较低等情况。

(二)资金申报缺乏预算绩效管理财政将专项资金下拨高校后,高校在分配专项资金至二级院系等职能部门时存在分配不够科学,预算绩效管理不够深入的现象,具体有以下情况:(1)立项不够严谨,存在未经过科学论证现象,各院系申请资金比较积极,但对立项项目产生的效益缺乏应有的评估,没有经过调研、专家评价等科学论证。(2)立项过程中,对立项的必要性、实施的可行性、项目的绩效目标没有作明确的要求,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没有深入到专项资金分配中,易造成盲目分配现象。

(三)资金使用效率低,执行率不到位学校下属各部门目前普遍存在着“重申请、轻使用”的现象。在申请专项资金时各院系积极主动,资金申请立项后,却迟迟未启动项目采购招标流程,专项资金执行率过低,出现年底突击支付的情况。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院下属单位存在“重申请、轻使用”现象,很多院系存在年初下拨资金,暑期仍未启动招标流程情况,这与院系的主观性存在很大关系。(2)各职能部门之间协调不畅,造成资金使用进度较慢。因使用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也未开展具体协调会议,造成管理上职责不清,影响了采购的进度。(3)资金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监督考核,未形成有效的绩效监控管理制度,对资金使用较慢等情况缺乏督促改进的措施,成为管理上的漏洞。

(四)资金使用不规范,存在挪用、乱用现象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并非孤立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如因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考核易造成执行进度较低,而执行率过低会造成年底项目无法完成采购,出现专项资金无法用完被财政收回的现象。为了避免专项资金被收回,学校时常需要紧急更改预算项目,或突击采购一些相近设备,极易造成资产重复购买,资源浪费的现象,形成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不规范。

(五)项目完成后缺乏事后监督,造成部分资产闲置高校对专项资金的立项、使用重视的同时,对项目完成后的资产效能发挥也不可忽视。目前很多高校项目完成后,往往束之高阁,造成很多资产未充分使用,甚至有造成部分资产闲置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立项时因缺乏必要科学的评估,造成购置设备、实验室等无法满足院系职能需要,造成资产利用率不高、资产处于闲置状态。(2)资产未建立共享共用机制,造成设备使用效率不高。高校下属各院系存在很多交叉课程,但是在实验设备采购时因缺乏统筹,造成各院校采购的设备存在功能重复情况,造成资金不必要浪费。(3)项目完成后,学校未安排专门部门开展绩效评价考核,没有相关奖罚措施,易造成院系被动作为现象,进而造成资产利用率不高。

二、针对专项资金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形成有效决策机制高校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结合财政、教育、主管部门等相关要求及专项资金的特点,制定科学合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制度应覆盖资金申报、使用、审计、考核评价等各个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实施步骤、奖罚机制,推动财政专项资金科学合规有效使用。高校在建立科学合规的专项管理制度后,应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开展专项资金管理,建立专门的专项资金管理小组。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应由后勤、财务、审计、纪检、教务、专家团队等部门人员组成,形成互相监督、团结协作的有效运行机制。通过定期开展会议等形式,对专项资金的立项、审核、运行监控、项目验收等程序进行初步审查,形成方案,递交学院党委会决策,推动专项资金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科学编制预算,做好预算绩效管理高校在对专项资金进行二级分配应合理编制预算,做好各院系资金申请的考核审查,(1)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将专项资金做好整体规划。以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为例,20XX年对某高校下拨教育提升专项资金1500万元,学校首先根据基础建设需要切块专项资金600万元,用于学校校园设施等维修改造支出,资金由后勤管理部门牵头使用,余下资金根据各院系具体发展需要申报分配。(2)做好各院系资金立项审查,对立项项目开展科学论证,科学论证应采取答辩报告的形式,结合校内外专家及第三方评审意见确定立项项目。各院系应根据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填报项目预算绩效申报表,对立项项目的名称、实施时间、资金总额、立项必要性、实施可行性、项目绩效目标等内容做好充分调研论证,以此作为今后绩效考评监控依据。(3)做好项目资金的科学预算,对考查通过的立项项目,高校应根据资金总额、项目目标对项目做好具体明细预算,并以书面形式订立,明细预算一经制定轻易不得更改,严格按照预算内容开展招标、采购。

(三)严格执行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针对当前高校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执行率低的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1)使用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协调一致,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预算明细开展资金申请、政府采购、资金转账工作。严禁出现无预算、超预算、随意调整预算现象。(2)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资金使用进度及规范化考核,将项目合同、资金指标、内控流程嵌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使用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审计、纪检部门为一体的采购、转账、资金进度的流程管理,科学把控资金走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做好预算绩效监控,高校应制定绩效监控管理制度,指定专项经费管理小组为主要监控人员,明确小组各部门职责分工,做好资金执行效果及进度考核的奖惩工作。专项经费管理小组应通过召开会议、现场督查等形式,定期开展绩效监控,收集、分析、填报绩效监控信息,督查执行进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更改,督促专项资金科学合理实施,对因政策变化、突发事件等客观因素导致预算执行较慢的,应及时按程序调整项目预算。

(四)统筹设备采购及使用机制,提高资产共享共用高校因设备共享共用率不高,造成设备部分功能重复购买,很多设备闲置、使用率不高,没有将资金花在刀刃上,造成专项资金不必要的浪费。高校应积极制定共享共用机制,首先应定期做好学院资产公示,尤其是大型专用设备,应将资产的功能、参数、使用状况进行公示,使广大教职工了解学校资产具体情况以便结合需要使用。其次,打破各院系独立保管设备的壁垒,由学院指定部门对一些共享性高的设备统筹管理,按照规章交叉使用。最后,由学校成立的教学管理专家团队参与设备采购,对设备的性能、参数提出意见,避免因功能重复采购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五)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能高校应对专项资金的完成情况及后续使用效果做好评估考核。首先,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比例分配,如产出指标,从数量、质量、时效、成本等方面开展;效益指标,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开展。其次,做好高校内部与外部结合的评价机制,高校在做好专项资金内部审计的同时,应积极聘请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学校应做好专项资金反馈工作,应将评估结果作为今后各院系预算拨付、绩效工资考核的重要参考。对预算执行率不高、执行不规范、资产闲置的部门减少今后年度专项资金的拨付,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三、小结

高校的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关系国家和社会群体利益,需要高校管理人员足够重视,需要高校全体人员的通力协作,需要将预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等管理方法及科学发展理念融入到专项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推动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2020年江苏省教育厅部门预算及绩效目标公开,2020(2).

[2]胡雄.适应“双一流”建设下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管理探究.财会学习,2019(6).

第3篇:高校专项教育范文

关键词:财政专项经费;预算;绩效;监控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投入增加,高校教育专项经费无论种类还是总量都呈现逐渐增长趋势。以江苏省高校专项经费为例,目前包含高水平大学专项经费、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专项经费、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专项经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专项经费、高校基本科研经费、高校中外合资办学高水平示范校建设专项经费、研究生创新培养奖补经费、高校捐赠政府配比专项资金、高校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及省以奖代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等专项经费。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相继出台,职业院校专项经费投入也逐年增加,以江苏省省级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为例,2018年共下达11.76亿元,该专项资金在支持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专业(群)和信息化建设、实验实训环境改善、学生技能培训和创业创新训练、课程教材资源开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管理成效、办学效益等方面都起到了资金保障作用。高校在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后,能否对专项资金科学合理使用,使其最大化发挥效能进而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是高校专项资金直接参与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专项资金配套制度欠缺,亟需完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是政府为完成特定目标而下拨使用的,要求专款专用,在资金申报、使用、审计、考核评价等流程都有特殊而严格的要求。因此高校在专项资金管理时应根据专项资金特点制定科学合规的配套制度,但目前很多高校并未建立专项资金配套制度,或虽建立配套制度但存在不完善不规范情况。在进行专项经费管理时,仅按照财政、教育等上级拨款部门的资金要求进行了收付,或将专项资金与基本支出资金依据同一制度混同管理,造成专项资金很多特殊要求没有制度化、责任化。在实施过程中易造成申报不科学、资金使用不规范、监督不到位、执行进度较低等情况。

(二)资金申报缺乏预算绩效管理财政将专项资金下拨高校后,高校在分配专项资金至二级院系等职能部门时存在分配不够科学,预算绩效管理不够深入的现象,具体有以下情况:(1)立项不够严谨,存在未经过科学论证现象,各院系申请资金比较积极,但对立项项目产生的效益缺乏应有的评估,没有经过调研、专家评价等科学论证。(2)立项过程中,对立项的必要性、实施的可行性、项目的绩效目标没有作明确的要求,预算绩效管理理念没有深入到专项资金分配中,易造成盲目分配现象。

(三)资金使用效率低,执行率不到位学校下属各部门目前普遍存在着“重申请、轻使用”的现象。在申请专项资金时各院系积极主动,资金申请立项后,却迟迟未启动项目采购招标流程,专项资金执行率过低,出现年底突击支付的情况。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院下属单位存在“重申请、轻使用”现象,很多院系存在年初下拨资金,暑期仍未启动招标流程情况,这与院系的主观性存在很大关系。(2)各职能部门之间协调不畅,造成资金使用进度较慢。因使用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也未开展具体协调会议,造成管理上职责不清,影响了采购的进度。(3)资金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监督考核,未形成有效的绩效监控管理制度,对资金使用较慢等情况缺乏督促改进的措施,成为管理上的漏洞。

(四)资金使用不规范,存在挪用、乱用现象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并非孤立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如因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考核易造成执行进度较低,而执行率过低会造成年底项目无法完成采购,出现专项资金无法用完被财政收回的现象。为了避免专项资金被收回,学校时常需要紧急更改预算项目,或突击采购一些相近设备,极易造成资产重复购买,资源浪费的现象,形成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不规范。

(五)项目完成后缺乏事后监督,造成部分资产闲置高校对专项资金的立项、使用重视的同时,对项目完成后的资产效能发挥也不可忽视。目前很多高校项目完成后,往往束之高阁,造成很多资产未充分使用,甚至有造成部分资产闲置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立项时因缺乏必要科学的评估,造成购置设备、实验室等无法满足院系职能需要,造成资产利用率不高、资产处于闲置状态。(2)资产未建立共享共用机制,造成设备使用效率不高。高校下属各院系存在很多交叉课程,但是在实验设备采购时因缺乏统筹,造成各院校采购的设备存在功能重复情况,造成资金不必要浪费。(3)项目完成后,学校未安排专门部门开展绩效评价考核,没有相关奖罚措施,易造成院系被动作为现象,进而造成资产利用率不高。

二、针对专项资金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形成有效决策机制高校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结合财政、教育、主管部门等相关要求及专项资金的特点,制定科学合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制度应覆盖资金申报、使用、审计、考核评价等各个流程,明确职责分工、实施步骤、奖罚机制,推动财政专项资金科学合规有效使用。高校在建立科学合规的专项管理制度后,应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开展专项资金管理,建立专门的专项资金管理小组。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应由后勤、财务、审计、纪检、教务、专家团队等部门人员组成,形成互相监督、团结协作的有效运行机制。通过定期开展会议等形式,对专项资金的立项、审核、运行监控、项目验收等程序进行初步审查,形成方案,递交学院党委会决策,推动专项资金制度的有效实施。

(二)科学编制预算,做好预算绩效管理高校在对专项资金进行二级分配应合理编制预算,做好各院系资金申请的考核审查,(1)结合学校发展需要将专项资金做好整体规划。以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为例,20XX年对某高校下拨教育提升专项资金1500万元,学校首先根据基础建设需要切块专项资金600万元,用于学校校园设施等维修改造支出,资金由后勤管理部门牵头使用,余下资金根据各院系具体发展需要申报分配。(2)做好各院系资金立项审查,对立项项目开展科学论证,科学论证应采取答辩报告的形式,结合校内外专家及第三方评审意见确定立项项目。各院系应根据预算绩效管理要求,填报项目预算绩效申报表,对立项项目的名称、实施时间、资金总额、立项必要性、实施可行性、项目绩效目标等内容做好充分调研论证,以此作为今后绩效考评监控依据。(3)做好项目资金的科学预算,对考查通过的立项项目,高校应根据资金总额、项目目标对项目做好具体明细预算,并以书面形式订立,明细预算一经制定轻易不得更改,严格按照预算内容开展招标、采购。

(三)严格执行预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针对当前高校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执行率低的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1)使用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协调一致,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办法、预算明细开展资金申请、政府采购、资金转账工作。严禁出现无预算、超预算、随意调整预算现象。(2)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资金使用进度及规范化考核,将项目合同、资金指标、内控流程嵌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使用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审计、纪检部门为一体的采购、转账、资金进度的流程管理,科学把控资金走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做好预算绩效监控,高校应制定绩效监控管理制度,指定专项经费管理小组为主要监控人员,明确小组各部门职责分工,做好资金执行效果及进度考核的奖惩工作。专项经费管理小组应通过召开会议、现场督查等形式,定期开展绩效监控,收集、分析、填报绩效监控信息,督查执行进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更改,督促专项资金科学合理实施,对因政策变化、突发事件等客观因素导致预算执行较慢的,应及时按程序调整项目预算。

(四)统筹设备采购及使用机制,提高资产共享共用高校因设备共享共用率不高,造成设备部分功能重复购买,很多设备闲置、使用率不高,没有将资金花在刀刃上,造成专项资金不必要的浪费。高校应积极制定共享共用机制,首先应定期做好学院资产公示,尤其是大型专用设备,应将资产的功能、参数、使用状况进行公示,使广大教职工了解学校资产具体情况以便结合需要使用。其次,打破各院系独立保管设备的壁垒,由学院指定部门对一些共享性高的设备统筹管理,按照规章交叉使用。最后,由学校成立的教学管理专家团队参与设备采购,对设备的性能、参数提出意见,避免因功能重复采购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五)建立科学的评估考核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能高校应对专项资金的完成情况及后续使用效果做好评估考核。首先,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比例分配,如产出指标,从数量、质量、时效、成本等方面开展;效益指标,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开展。其次,做好高校内部与外部结合的评价机制,高校在做好专项资金内部审计的同时,应积极聘请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学校应做好专项资金反馈工作,应将评估结果作为今后各院系预算拨付、绩效工资考核的重要参考。对预算执行率不高、执行不规范、资产闲置的部门减少今后年度专项资金的拨付,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三、小结

高校的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关系国家和社会群体利益,需要高校管理人员足够重视,需要高校全体人员的通力协作,需要将预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等管理方法及科学发展理念融入到专项资金管理的各个环节,推动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2020年江苏省教育厅部门预算及绩效目标公开,2020(2).

[2]胡雄.适应“双一流”建设下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管理探究.财会学习,2019(6).

第4篇:高校专项教育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高等院校;财政专项项目;资金管理

引言

高校财政专项项目资金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拨付给高校的用于指定项目或具有指定用途的财政资金,包括专用于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专用于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的资金,专用于教学实验平台及科研平台建设的资金等。高校财政专项项目资金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提高财政专项项目资金管理的效率和管理的质量,一直备受政府与高校的重点关注。笔者通过对高校财政专项项目资金管理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为高校财政专项项目资金管理的优化与完善出谋献策,希望可以促进财政专项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财政专项项目资金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资金的需求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财政对高校的投入越来越多,高校获得的财政资金规模得到了快速增长,与此同时,资金的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专项资金在预算总额中的比例逐渐增大,这些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教育设备的更新,基础设置的建设,科研项目的开展等方面,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助力。但是在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随着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高校项目资金统筹使用权”,高校对财政专项项目资金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怎样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提高财政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是现在高校财政专项项目资金管理的难点。

二、高校财政专项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阶段的预算编制不科学高校的专项项目原则上是由高校各部门填写项目申报书,在申报书中说明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项目预算金额、项目涉及的政府采购计划表和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等,经学校综合评审论证,通过的项目由财务处的财务人员录入财政系统进行上报。由于各部门的申报人员并不是专业的财务人员,缺乏相关的财务知识,在填写项目申报表时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填写相关信息,容易造成数据的不准确。此外,由于专项项目资金属于生均财政“额外拨款”,各个高校都希望能够争取到更多的经费,从而动员各部门积极申报,对于项目实际的可执行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专项项目资金的浪费。笔者通过对某高校项目资金申报书的调查发现,该高校未对项目所需采购的设备仪器的预算编制和审核论证工作作出明细要求,在项目论证阶段没有项目资金预算的明细材料,由于申报工作不规范,使得项目论证不充分及审批不严,达不到预期的绩效目标。

(二)项目资金下达不及时,执行进度缓慢,存在突击花钱的现象由于专项项目资金下达高校的时间较晚,如“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经常到年中才下拨到高校,还有一些财政支持的项目资金存在年末追加的情况,使得项目迟迟不能按计划执行。上级部门对专项资金的执行进度有时间要求和限制,虽然资金下达的时间晚,但是上级部门对项目的考核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依然是在当年进行考核,影响了专项项目的预算执行。此外,专项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仪器设备的采购,而大型仪器设备是需要进行政府采购的,一般都要采取公开招标或者竞争性谈判的方式,程序烦琐,过程漫长,延缓了项目的执行进度。受资金下达时间延后的客观因素和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执行不够重视的主观因素影响,部分高校存在到了年底为了应付考核而突击花钱的现象,仓促地花费项目资金容易导致资金的不合理使用,无法实现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的目标。

(三)专项项目资金使用不规范,未做到专款专用财政拨款的专项资金有很多,比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有“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经费”“自治区本级财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等,对于这些专项资金的开支范围,除了部分项目有规定外,大多数在实际的操作中并没有特别明确,高校本身也没有针对这些专项资金制定专项经费的使用管理办法,这就导致专项经费无法规范使用,存在擅自扩大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情况,有的用于日常办公,有的用于人员支出,影响了专项经费的使用效果。在对某高校的专项经费审计中发现,原本应该用于建设“广西高等教育强基计划”或“广西高等教育创优计划”的专项项目经费中有学生学科竞赛费用的支出。

三、优化与完善高校专项项目资金管理的策略

(一)加强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对项目预算进行精细化管理首先,高校要充分重视专项项目的申报环节,对于财政专项项目的申报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在校内建立三年滚动的项目库,做好项目的储备工作,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合理安排。在项目申报前,要对项目进行详细周密的前期调研,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论证。在项目评审过程中,高标准高要求,确保评审通过的项目切实可行且符合学校的长期发展利益。此外,对于项目资金的申报坚持适度原则,要“有料”可报,将财政资金真正“花在刀刃上”。其次,在编制项目预算时,财务处应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及时向各部门传达关于项目预算编制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并协助各部门的相关人员编制项目预算,增强预算与资金使用的契合度,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最后,做细做实项目预算中的政府采购计划。项目预算中有很大一部分资金是用于采购仪器设备,对于仪器设备的采购必须进行事前询价调查,货比三家,了解产品的市场价格和质量,根据对比的结果确定仪器设备的采购预算控制价,不能仅仅依据主观判断填报预算金额。购置金额较大的仪器设备则要由专家出具论证报告,详细说明拟购置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受众面、使用率和维护措施等情况。

(二)完善政府拨款计划并优化采购模式高校专项项目资金是由财政部门拨付的,因此,财政部门首先要在源头把好关,这样才能有效对高校专项项目资金进行控制。首先,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相关项目的研究和分析,尽量确保相关立项项目的可行性,从而避免资金浪费现象出现。虽然我国对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一再加大,但可行性不高的立项项目不但会浪费相关资金,也会浪费相关科研人员精力,延缓科研人员的发展和进步;其次,财政部门也要对正在进行中或者已经完成的项目实施监管,尽量及时清退低价值项目,而且对一些实际使用资金与预算资金严重不符的项目也要进行撤销,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可控性;最后,财政部门要全面加强对相关立项项目的了解,尽量避免重复立项或者是研究方向相似的项目,通过增加审核环节,对相同或相似项进行合并,或者是裁剪。虽然要对高校立项的相关项目进行全方位监控,但同时也要保障资金拨付环节尽量精简,不能使资金拨付难度过大,这样也有可能造成很多有价值的立项项目流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财政部门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拨付与审批工作,从而减少中间环节,提升拨款的实效性。此外,财政部门应尽量在年初将财政专项资金下拨到高校,这样才能有一个完整年度对项目实施进行进度考核。针对项目采购期限较长导致项目执行缓慢的现象,可以通过优化采购模式加快进度。由于很多高校会采购一些特殊物品,因此可以放宽高校采购范围,给予高校一定的采购自主权,也可以在采购时征求相关高校使用人员,这样才能尽量满足教学与科研的要求,促进项目资金的高效使用。

(三)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完善的制度是项目资金规范化管理的基础,高校应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制定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制度以及专项资金项目结余使用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各专项资金项目的支出范围、时间及要求,对各类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控制。高校的财务处应定期检查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执行进度,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各项目负责人,要求项目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如果存在困难,联合各相关部门尽快进行协调处理。对于专项经费的支出审核要严格把关,确保支出内容的合理性和支出手续的完整性,不得违反规定用于其他支出。此外,高校审计处也应该加强对专项项目的监督,重点对资金管理使用、项目计划落实的情况进行检查,减少项目购置设备利用的浪费和闲置,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对于不同的项目资金,其申报和管理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最好安排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项目执行过程中,应明确项目的归口管理部门、项目的实施部门、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及项目负责人各自在项目中的职责权限,通过各部门的相互制约,保证项目资金的合理规范使用。同时,要强化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使其认识到项目资金规范管理的重要性,严格遵守国家、地方及学校的经费使用规定。

(四)构建项目绩效考核机制,加强绩效考评为促进项目资金的管理,应构建项目绩效考核机制。由于高校立项项目不同,因此可以将项目考核机制构建为不同的考核模式,从而促进考核机制的全面性和完善性。可以根据项目的进度、取得效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考核,从而对项目质量和项目价值进行充分了解。首先,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专项资金的考核,根据资金投入比例研究相关项目价值,要对专项资金使用不合理以及浪费现象进行处罚,甚至可以对多次发生这种现象的项目团队进行几年之内禁止立项的处罚;其次,可以将专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中,这样资金的使用者才能提升资金使用率,并重视专项资金的使用,尽量减少浪费现象发生。再次,要加强对立项项目的关注,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要求整改,从而尽量增加立项项目的可行性。很多项目会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资金不足问题,可对项目重新进行审核,根据其可行性及相关价值决定是否追加资金拨付;最后,在项目完成之后,也要加强对全过程的回溯,通过相关回溯获得资金使用经验,从而避免相同问题出现,过程回溯也能起到一定借鉴和参考作用。而且很多项目在研究过程中便能发现其价值点,可以对优秀的立项项目以及资金使用合理的项目进行适当奖励。完善的项目考核机制不仅能够约束项目相关人员,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产出效益。高校应研究构建项目资金绩效考核评价体系。2013年,财政部制定了《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其中对专项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制定了三级共性指标,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在财政部制定的共性指标框架下,遵循教学及科研的发展规律,适应不同的财政专项项目的要求,以“绩效导向”为标准制定符合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设置项目指标,分析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各环节的程序、步骤及分工,监督项目的执行情况及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真正实现财政专项项目资金的预期绩效目标。

(五)加强专项资金个人管理通过对高校专项项目资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分析,不难发现,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细致化管理,保障其资金运用的科学和合理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高校的全体成员都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视,这样才能促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学校领导需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管理的重视,不但要避免浪费,而且要尽量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同时,要加强对学校财务部门的重视,支持财务部门的相关管理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加财务人员的工作动力,推动高校财务管理水平。其次,高校要注重更新普通教职人员的思想,不能纵容普通教职人员错误思想的衍生。例如,有的教职人员认识不到专项资金的重要性,申请专项资金时尽量加大额度,从而造成很多资金浪费现象,也会产生一些贪污腐败现象。因此,高校领导要督促教职人员节约专项资金,每一笔专项资金的使用明细都要精确,并且也要督促相关教职人员严格遵守申请流程,从而规范相关资金使用合理化与科学化。最后,要注意不断提升专项资金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不但要尽量做到每笔账务清晰明确,而且要将不同的工作分配给具体个人,这样出现问题才能直接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避免相互推诿现象发生。并且相关资金管理人员要具备对现有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的能力,从而使专项项目资金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专项项目资金在使用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毕竟任何项目都不可能百分百成功,因此项目资金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一定要强,这样才能具有一定的管理远见,为专项项目资金管理保驾护航。

结语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便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高校发展,目前我国已将高校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希望所有青年学生都有机会接受高校的教育,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且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我国越来越缺少科技型人才,加强对高校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也能为培养科技型人才提供助力。针对目前高校专项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强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完善政府拨款计划并优化采购模式、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构建项目绩效考核机制、加强专项资金个人管理等方式进行优化,切实提高高校财政专项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扬.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管理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9,10(15):102–103.

[2]马珂艳.“放管服”改革对河南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9(27):111–112.

第5篇:高校专项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绩效审计评价

财政资金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在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国家对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加大了投入量,而且逐渐下放了高校财政资金使用的自主权,这也使专项资金在高校预算总额中占比增加,同时对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这对于高校专项资金的高效运转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水平,确保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1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概述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指定了具体的项目和用途,在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主要是对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实施有效的评估,并提出具体的建议,以此来保证财政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进一步提高专项资金的效益。在当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通过制定具体的绩效审计目标,可以引导绩效审计工作有序开展。根据当前高校审计工作的具体要求,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目标具体以基本目标和终极目标为主。这其中基本目标为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即针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与实际收支情况的一致性进行审查。同时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还需要与国家专项资金政策要求和国家相关法律要求相符。终极目标主要为经济性和效果性,即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要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并针对使用过程中贪污和浪费等现象进行审查。效果性则主要是针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与预期目标的相符性进行评价,看其是否达到效益最大化。通过制定具体的目标,可以为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2.1绩效审计意识有待提升

近年来高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规模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特别是在当前构建“双一流”高校的战略下,高校获得的财政专项资金数量不断增加。在新的经济责任审计法律中,针对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在高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高校审计人员绩效审计意识淡薄,在实际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往往还是以国家相关部门的具体模板实施审计,并没有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也对审计结果带来较大的影响。再加之审计人员在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无法充分地利用大数据技术来针对财政专项资金实施有效的监管。

2.2绩效审计工作开展难度大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主要是用于高校发展及提升教育质量的资金,资金额度较大,而且运行周期较长。在实际资金投入及支出时,时间上存在不确定性,再加之市场的波动也使会计核算工作量较大,无形中增加了绩效审计工作的难度。即使针对某一时间范围内,对于某项专项资金进行了有效审计,认定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但下一个时间内专项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则无法保证。这主要是由于审计项目不同,专项资金在市场上波动程度存在差异性,绩效审计的过程和重点也完全不同。再加之当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审计工作中存在一些无法界定的情况,这也使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时没有依据,无法针对各项目实施系统的审计。

2.3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内容重点不突出

目前高校审计人员绩效审计意识缺乏,这也导致针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时更侧重于目标的完成及执行的规范,从而对专项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带来较大的影响。在绩效审计工作中必须明确绩效审计评价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资金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运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审计内容与专项项目脱离的问题、审计内容不够清晰。特别是审计部门开展业务时往往以审查的姿态,与相关人员缺乏沟通,这就导致资金使用者无法根据审计要求来准备具体的资料,或是无法按照具体的程序对专项资金进行使用。

2.4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针对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中,考虑到审计监督的同时还需要重视财务监督。在实际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如果单纯将专项资金支出票据的合理合法作为具体的审计目标,对于资金使用的真实性或是业务的真实性不进行判别,易导致资金使用者将一些不属于该项目但合法的票据纳入该项目进行报销,这种行为属于一种隐形的挪用和挤占专款的现象,在具体审计工作中需要加以重视。另外,在绩效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再加之校内审计部门往往是例行审计的心理,必然会影响财政专项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3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路径

3.1强化绩效审计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基于当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意识薄弱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宜从项目自身入手,从专项资金投入开始,即要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加以关注。具体可以成立专项审计小组,针对不同项目配备专职绩效审计人员,采取跟踪审计的方式,提高审计工作的动态性。在跟踪审计工作中,及时进行反馈,从而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有效调整。这不仅能够优化专项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对推进高校审计建设及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强化高校审计人员绩效审计意识时,还需要重视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绩效审计的最新理论和先进的绩效审计方法,并与高校自身情况相结合,积极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管理体制。也可以聘请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进行协助,全面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

3.2优化绩效审计流程,突出重点内容

高校在开展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需要积极创新绩效审计模式,并突出绩效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绩效审计模式,分析专项资金监管的全过程,并及时找出不足之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效果。而且在采用以问题导向绩效审计模式过程中,还要有效地发挥出绩效审计问题的整改作用。另外,在实际绩效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需要将财政专项资金的内容作为重点,如针对科研经费实施绩效审计时,宜针对项目成果转化效率实施重点审计,促进财政资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3实施全方位绩效审计,拓展审计内容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具备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对于资金对高校带来的整体绩效、专项资金引资作用等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手法与实际相符性的审查,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科发展和项目建设。在具体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宜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有效结合,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绩效给予充分的关注,重视专项资金转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针对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通常是以周期投入为主,前移审计关口,并以事前绩效评估作为项目绩效审计工作的起点,针对绩效评估机制实施有效的审查,并评估绩效目标,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通过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及时发现绩效目标实施过程中的不合理和不合规等情况,对不合理、不合规的支出进行压缩调整,并在建设期末做好结项审计和绩效审计工作。

3.4实施全覆盖绩效审计,拓展审计范围

在当前审计工作中,国家提出了应审尽审的要求,并加快构建集中和统一的审计监督体系,确保实现审计的权威性、高效性和全面覆盖。在针对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宜与全覆盖的要求相结合,确保专项资金审计工作能够对高校所有财政预算资金给予关注,积极拓展审计范围,确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全面性,并进一步强调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在各个方面绩效内容的体现。

3.5构建完善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实施平衡卡绩效评价

为了提高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需要针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以优化,并有效融入平衡卡绩效考核工具,进一步提升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绩效审计指标,并对每个维度指标的关键绩效指标进行细化。高校通过有效的应用平衡卡绩效审计模式,能够有效解决高校绩效审计工作中主体单一性问题,并进一步解决绩效审计受主观因素影响的弊端。通过在应用平衡卡绩效审计模式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丰富评价主体的范围,使评价主体不确定性增强,可以确保绩效审计工作的质量,避免受到人情因素的影响。另外,还需要针对评价指标权重加以明确,这是绩效评价的关键所在。宜结合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特点,在具体权重确定时,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直观判断法,即针对各项评价指标的打分宜从专家数据库随机选取,以此来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

4结论

近年来高校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财政专项资金内涵得以不断深化,这也使财政专项资金数额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基于这种情况,需要结合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特点,开展有效的绩效审计,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和合理性,积极促进高校项目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在实际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宜重视绩效审计范围的拓展,积极完善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内容,规范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进一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通过开展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还有利于加快构建完善的财政教育资金投入体系,促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钟金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免疫”效应研究———基于风险导向模式[J].会计之友,2015(4).

[2]宋肖曼.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现状及深化发展研究———以A市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2019(5).

[3]曾静.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执行机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9(11).

[4]周奇杰.动态竞争环境下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路径探析[J].会计师,2020(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