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网络安全常识范文

网络安全常识全文(5篇)

网络安全常识

第1篇:网络安全常识范文

1相关概念介绍

大数据主要指处理数据的技术类型之一,大数据时代下,数据种类不仅局限于文字,还包括图片、视频和音频等。随着人们用网频率的增加,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信息。此时需要计算机具备高效的处理能力,以便及时找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主要指大数据环境下,人们用网过程受到网络漏洞的影响,或者遭遇病毒入侵、黑客攻击等,网络安全问题种类较多,需要合理选择信息安全技术,才能保证信息安全。

2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因素

2.1人为操作

用户使用计算机展开相应操作过程,通常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信息的传输需要正确的操作流程。部分使用者操作过程,存在较强的主观意识。在我国诸多的网络用户当中,部分人员对计算机安全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因此实际操作过程难以使用正确的操作流程,运用信息安全技术等。同时,对于网络的安全问题存在不当认识,产生错误操作,以上因素都可导致信息安全隐患的发生。

2.2系统漏洞

人们使用计算机过程,常在其中安装大量软件,使用网站查找信息。部分软件、网页等在研发过程,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其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漏洞。一旦漏洞被不法分子侵入,就会导致用户信息被泄露。如:黑客利用系统漏洞,获取他人信息,散播虚假信息,实施诈骗行为,不但威胁使用者的信息安全,而且还致使其产生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系统漏洞也常常被病毒识别,入侵网络系统,对系统造成破坏的同时,威胁网络安全,造成系统瘫痪。

2.3病毒攻击

病毒为导致网络安全问题的因素之一,其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并且破坏力大,能随用户拷贝数据信息、下载文件、安装软件等行为传播,不但传播途径多,而且影响范围广。当病毒入侵系统之后,就会导致原有数据受到损坏,系统无法正确运行,为使用者造成巨大损失。

2.4黑客攻击

大数据环境,网络中存在的数据种类多样化、数量大。网络黑客会借助数据信息的便利,通过主动入侵以及无意识入侵等形式,入侵计算机系统。其中有意识入侵主要是有计划性地入侵企业或者个人计算机系统当中,盗取、篡改、删除价值数据信息;无意识入侵通常不会对计算机使用过程造成影响。但是无论哪种入侵方式,都会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产生影响。此外,黑客还可利用网络协议IP、服务器等盗取用户信息,对计算机系统造成攻击,导致网络用户重要数据或者资料信息等被盗取,对网络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5自然因素

计算机系统主要由硬件设备和软件组成,其中硬件设备面临自然环境产生的意外情况应对能力较弱,因此,当计算机使用过程遭遇自然灾害,如:火灾、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时,也会导致内部数据被破坏、丢失等,产生信息安全风险。

3计算机网络安全性提升常用技术

3.1网址转换

在网络安全保护方面,常使用网址转换这一技术形式,主要是将私有地址以及合法地址等加以转化,虽然此技术不具备防火墙以及服务器等功能,但是,可将网络内存中的拓扑结构加以隐藏,进而完成网址转换,可规避服务系信息的泄露问题,防止其受到外网攻击。常规而言,网址转换过程,可借助防火墙、路由器等进行,主要分为静态地址与动态地址的转换。其中在对静态地址转换过程,可将其内部地址重新转换为外部地址,这类方法适合应用在外服务器当中,由于其具备私有地址,在技术应用过程,需要对网络访问进行严格控制,保证系统安全。对动态地址的转换过程,常适合应用在不同的计算机当中,能够将其内部多个地址同时转化为相对的外部动态地址。

3.2设置防火墙

应用防火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同时,其还具备记录功能,能将网络中存在的异常访问问题随时记录,实现对网络安全的随时监控,保证系统稳定运行。使用此技术,通常将防火墙设置于网络边界位置,借助各种类型网络访问规则的设置,实现对内网信息安全的保护。在防火墙类型的选择方面,需要保证其具备网址转换这一功能,保证使用时能够满足各类网址的转换需求。在设置防火墙环节,需要重点对其网络边界加以考虑,防止应用过程受到边界限制。防火墙安装结束之后,需要结合网络安全问题,找出容易受到的网络攻击形式,逐渐更新与完善。合理设置防火墙,提高其网络安全防护功能。此外,在设置防火墙过程,还需秉承“小授权”这一原则,关注设置规则以及顺序,保证安装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3数据加密

大数据下产生的各类数据,在网络安全防护过程,需要使用加密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提升其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此技术在运用过程,主要是将数据信息变为加密的文件,以此形式完成传输,待数据顺利到达目的地之后,重新使用此技术将文件信息解密并还原。加密技术应用环节主要使用“公钥”、“私钥”两种类型技术。在使用“私钥”技术进行加密时,主要是利用对称形式的编码技术,又称为加密算法,使用同一个密钥对传输数据加密,此密钥能同时应用在加密以及解密环节,为典型的对称加密,能实现标准算法的数据加密。利用此技术,不但简单便捷,而且还能提升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但同时也存在相应弊端,算法自身相对复杂,可能导致使用时存在安全隐患,因此,使用此技术,需要保证密钥自身的安全性。在使用“公钥”技术进行加密时,此类技术兼具“私有”、“公开”两种密钥形式,并且以上两种密钥为一组。传输数据过程若使用“私有”密钥进行加密,那么在解密过程,需要“公开”密钥进行配合,才能顺利将数据解密。同样道理,当传输环节使用“公开”密钥,则解密过程需要使用“私有”密钥。由于使用过程“加密”和“解密”算法不同,也被称作“非对称”性算法。此技术应用过程,由于公开密钥具有良好的保密性功能,可防止用户之间相互交换密钥,但是应用技术过程计算量较大,在加密和解密过程耗时较长,因此,可将其应用在少量数据的传输环节。无论使用哪种加密方式,都能提升网络信息的安全,在实际运用过程,可按照系统对安全性能的要求,合理选择加密技术。此外,为进一步提升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还可将两种技术加以融合,提高数据传输和加密效率。

4大数据视域下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几点方法

4.1完善安全监管制度

网络安全性的提升需要用户、监管部门等多方参与,才可实现。完善监管制度,高效管理网络安全问题为重要手段之一。监管部门需结合用户常见的安全问题,制定出针对性的监管标准,使用网络安全技术,保证网络安全。同时,建立信息安全责任机制,按照网络信息涉及不同领域,科学划分,全方位保护数据安全。提高安全监管力度,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用网空间。

4.2提高安全防护意识

人们所处大数据时代,可能受到信息安全威胁,导致个人信息被非法使用、盗取或者贩卖等,对用户利益造成严重威胁。然而,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缺乏是导致网络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要提升网络安全,还需从用户角度出发,提升其安全用网意识,积极学习网络安全常识。如:在网络环境中不轻信他人,不随意泄露自身信息到未知平台,不随意点击链接,下载非法软件等。此外,还应不断学习网络操作常识,掌握安全知识,定期请专业人员对自身计算机系统安全展开评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修复,防止使用过程产生安全风险。

4.3健全防护体系

完善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可有效提升网络的安全性能。在防护体系中需要重点体现出以下内容:第一,防病毒体系的建立,如:可在计算机内安装杀毒软件,配合防火墙的设置,全面对网络安全加以管理;定期对计算机状态进行检测,找出系统问题,及时解决。第二,防黑客体系的建立,大数据下,产生的数据漏洞种类较多,为黑客攻击用户计算机提供更多途径,因此在防范黑客的过程中,需要掌握黑客常用的攻击方式,合理选择应对策略,保证安全体系的预防具备科学性和针对性。如:开发软件专门记录黑客的攻击行为,将数据信息记录,为安全防护工作提供依据。

结束语:

第2篇:网络安全常识范文

1.1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作为一个平台,通过对各种软件的支撑,使相应的程序与系统能够在其上进行正常的运行。操作系统在整个计算机网络中占据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系统本身存在的漏洞与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也造成了一些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体系。计算机操作系统包括有CPU管理、内存管理、外设管理等管理系统,每个管理系统都会涉及到一些程序或是模块,当所链接的某个程序或模块存在问题时,则有可能导致计算机系统瘫痪或崩溃。

2)进程。操作系统中的守护进程与创建进程也会存在一些安全问题。例如守护进程,其虽然可以起到监控、防止病毒入侵的作用,但是若某些守护进程被破坏,自身将会变成病毒,并于特定的日期发作,给计算机带来破坏;而创建进程可支持进程的远程创建与激活,若是远端服务器上安装了间谍软件,则会利用创建进程而达到破坏计算机系统的目的。

3)传输环节。通过操作系统在网上进行文件传输、安装或是加载程序时,一些恶意程序、间谍程序中自带的漏洞,将会使用户的整个使用过程受到他人的监视、攻击或破坏。

1.2计算机数据存储内容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用户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时,其上网所浏览、观看到的所有信息,均会存储于相应的数据库当中。而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所存储大量信息,主要是为了方便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与管理,但是对于数据存储内容的安全性却未能多加顾及与考虑,进而也容易出现各种安全问题。例如,一些非法用户避开安全内核,对数据库所存储的信息进行窃取,则会给数据信息的可用性、完整性造成影响。再如,一些授权用户超出访问权限,对数据信息进行擅自更改,也会导致数据存储内容的不安全,进而出现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

1.3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存在的安全问题

要避免或降低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良好的安全管理制度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十分重要,但是,从现状来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不合理,也会给整个安全体系应用的有效性带来影响。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存在的安全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用户口令所设置的安全系数过低。

2)防火墙内部的账号未认证,便进行服务器的拨号架设。

3)计算机网络的升级不及时。

4)计算机网络的配置不合理。

2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进行解决与加强管理,才能尽可能地保证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安全。

2.1加强对病毒入侵的检测与防范

针对计算机病毒的恶意入侵,可采取入侵检测技术、防病毒技术以及相应的防病毒常识来进行防范。

1)病毒入侵检测技术。检测技术可对用户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系统进行实时、动态、全面的检测,以便于及时、迅速地检测到可能存在的不法入侵情况,并针对一些可能存在的病毒进行报警和切断,以保证计算机应用的安全与稳定性。

2)防病毒技术。通过防病毒技术,可对计算机进行全面的检测与分析,以此来判定其中是否存在病毒,并采取专业、有效的杀毒软件对病毒进行针对性的查杀与清理,从而降低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率。

3)防病毒常识。不使用来历不明的U盘,不加载、启动存在安全隐患的程序,做好数据的备份与恢复工作,进而有效地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

2.2完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

针对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操作系统的管理,具体为以下几点。

1)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用户的系统操作权限、系统服务功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限制,以降低黑客利用以上方式对系统进行的攻击行为。

2)选择先进、高等级、安全度高的网络操作系统,只有网络操作系统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时,才能有效地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3)在新技术的应用下,研发并改进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使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有效地阻止病毒的入侵与滋生。

2.3合理应用计算机网络加密技术

计算机网络加密技术的应用,可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

1)密码技术的应用。利用数字签名措施,保证发送证信息传输、身份认证的完整性与有效,进而保证文件可用性。

2)口令的应用。用户的账号与口令,尽可能复杂和长,并定期进行更新,以防止恶意人士窃取。

3)USBKEY的应用。利用USBKEY的硬件接口设备,使用户密钥、数字证书无需进行存储,也不会通过网络造成传播,进而提高了用户信息的安全性。

2.4健全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1)加强对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进行立法,并加强执法力度。

2)对用户与系统管理人员的义务、权利进行明确,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其职业道德、技术素养。使之能够遵守网络信息安全原则,提高对信息系统安全的维护意识,并能够仔细、严格地做好查毒、杀毒以及数据备份的工作。

3)完善法制,建立规范的网络秩序,打击不法分子的网络犯罪行为。

3总结

第3篇:网络安全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信息素养;提升路径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改变着世界,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职院校是青年最集中的场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如何在汹涌的信息化浪潮中站稳阵地,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是当前摆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最重要的责任也是最紧迫的任务。

一、信息时代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思政工作面临的变化

(一)思政教育对象发生了变化和以往学生不一样,新时代信息化环境下的青年学生对世界的认知首先是来自网络虚拟世界的“经验”,现实生活往往只是一种“验证”;对价值判断和选择方面,他们表现的去中心化和娱乐化倾向明显,喜欢个性化定制、有创意的互动;在意见表达方面受“偶像”和网上“意见领袖”的影响比较大,家长的说教和老师的指导与网友的意见相比,常常处在同等甚至的弱势的选择权重上。信息化环境带来的教育对象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信息素养,提升对青年学生的网络影响力。

(二)思政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理念体系的系统讲述,老师讲,学生听,交流互动比较少,教学手段往往仅限于多媒体课件。而信息化环境下的思政课需要在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以学生为中心,让教学的所有环节数字化,增加学生参与互动的环节和形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全面更新教学理念,不仅要熟知思政课程理论体系,还要熟悉信息化教学工具,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思政课程的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吸引力。

(三)思政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重新构建了包括课堂、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工程为主体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改变了以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仅靠思政教育工作者单打独斗的模式,开创了高校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思政工作新格局,特别是网络育人工程的提出,彰显了党和政府加强对网络空间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这是新时代对包括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内的所有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率先提升信息素养,熟悉信息化、运用信息化、参与信息化,不断提升信息化工具的使用水平,为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二、信息时代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应具备的信息素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在学生网上学习生活已成为新常态的今天,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因势而新,适应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模式的变化,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树立网络思政的新思维,运用网络思政的新方法,守住网络这个战略新阵地。

(一)强化信息化意识信息化意识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信息素养提升的内在动力。要做好网络思政工作,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具备四方面信息化意识。一是要有抢占网络舆论高地的意识。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重要平台,各类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青年学生在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最终形成的情况下,极易人云亦云,沦为不良信息的有感染者和传播者。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性,勇于网上发声,及时拨乱反正,维护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二是要有信息搜集与管理意识。新时代的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主要信赖网络资源,内容庞杂,碎片化严重,容易出现极端的、片面的观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修正观点,首先就要熟悉学生掌握的信息,拓展学生不了解的信息,形成论点正确、论据充足和论述完备的话语体系,才能取得好的育人效果。这要求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感兴趣的信息保持高度敏感性,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信息搜集与整理的习惯;三是要有信息系统的应用意识。信息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电脑代替人工,减少重复性劳动,数据准确可回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的点多面广,尤其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十大育人工程落实过程中,有大量的思政实务需要完成,有海量的数据需要存储,因此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信息系统的应用意识,在各种场景下尽可能考虑借助信息系统的优势实施思政育人工作,开展育人效果评价;四是要有信息安全与法律意识。2016年11月7日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网络信息安全和上网行为进行了明文约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在开展网络思政过程中,树立牢固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一方面倡导学生健康上网、文明上网,一方面也要保证自身的网络信息安全,不泄漏个人帐号和密码,不访问不明网站和资源,不使用盗版软件,筑牢网络信息安全的防线。

(二)积累信息化知识信息化知识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开展信息化实践的理论基础。这里所提的信息化知识不是指信息化专业工作人员掌握的专门知识,而是指人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用信息化工具和开展信息交流时应具备的常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具备了这些信息化常识之后,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实践才会更有底气,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信息化常识一般可以分为硬件基础知识、软件基础知识和信息安全基础知识。硬件基础知识包括信息终端的基本类型、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信息处理的基本单元等,掌握硬件基础知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顺利的使用诸如电脑、手机、平板、投影、电子黑板等各类信息终端和硬件设备,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效果;软件基础知识包括常用办公软件、社交软件的使用常识、数据库基本原理、大型游戏软件的场景设计和常用攻略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了解软件基础知识,不仅可以流畅的和学生保持交流沟通,还能结合对软件设计的基本规律的分析,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网络使用习惯,防止网络沉迷;信息安全知识是指防止个人信息泄漏或被恶意攻击而需要具备的网络安全防护常识和网络安全法规常识,主要包括个人帐号密码的保管常识、数据安全防护常识、防病毒攻击常识、软件正版化常识等,掌握这些知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信息的安全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信息安全意识,降低网络安全风险,强化网络安全法律规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也需遵纪守法”的观念。

(三)提升信息化能力信息化能力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信息素养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开展高职院校网络思政工作的关键。根据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运用应用信息的场景,可以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信息化能力分为信息识别能力、信息交流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管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识别能力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能力。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每时每刻都会有数以亿计的信息出现在网上,观点各异,良莠不齐,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运用坚实的思政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对这些信息进行判断和识别,特别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相关,学生关注度高的网络信息,要能及时准确研判分析,去伪存真,驱邪留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守护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环境。信息交流能力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网上与青年学生交流的基础能力。与网下师生间交流不一样,网上交流的形式除了语音,更多使用的是文字、数字、图片甚至是短视频,即所谓的网络用语。这些网络用语贴近学生使用习惯,发展迭代迅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经常使用,不断积累,才能熟练掌握,才能和学生在网上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为进一步开展网络思政工作打下基础。信息搜索能力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获取思政教育资源必备的能力。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获得生动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使用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引擎工具,目前常用的互联网既有百度、谷歌等全文搜索引擎,也有知网、维普等专业知识库,当然还有以图片、视频和其他元要素为特征的多种目录搜索引擎和元搜索引擎,为用户提供了广泛多维的信息搜索服务,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善加利用的信息工具。信息管理能力指信息整理与分类归档能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非常好的教育素材或者非常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教育案例,一般都会收藏保存起来。然而,随着时间延续,收藏的信息资料越来越多,需要用时反而难以找到。因此我们平时就要养成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习惯,按个人喜好对信息资料进行分类和标注,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仓库,今后一旦需要可以信手拈来。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对收到的信息资源按照使用者需求进行统计汇总分析或者继续对信息进行加工、编辑进而创造新的信息资源的能力,这是信息素养的最高层次。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对信息革命的滚滚浪潮,要敢于勇立潮头,尝试和使用各类信息处理软件,掌握使用技巧。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资源制做的专家。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人类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变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紧随时展的步伐,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增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感染力和生命力,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谢飞君.什么给你,网络”原住民”.解放日报[N].2018年10月12日

[3]颜艳旭.信息化时代地方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中国成人教育[J].2018(2):57-68.

第4篇:网络安全常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危害;安全;教育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主要工具,网络在影响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安全地运用网络,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安全的危害性

1.网络诈骗。互联网自问世以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购物、交友、浏览信息,但网络的隐蔽性和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负面消息屡见不鲜,网络诈骗成为危害社会安定和谐的因素之一。

2.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心理障碍,其发病率在大学生中不断攀升。网络成瘾带来的危害很大,在大一新生中尤为突出。网络成瘾使学生荒废学业,造成留级或者退学。在网络安全问题上,网络成瘾在学生中所占比例极大。

3.网络失范。网络是把“双刃剑”,在为广大网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少数法律、道德意识薄弱的大学生提供了进行不良甚至非法行为的土壤。污言谩骂、肆意攻击,使互联网成为发泄不良情绪的场所,而对不实信息的传播也危害了他人生活的空间。不仅如此,由于大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其网络失范行为体现出技术性强的特点,如窃取他人信息、创建淫秽网站等。

二、网络安全教育的意义

1.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从目前高校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来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已刻不容缓。在网络安全教育过程中,可大力宣传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大学生文明使用网络,不在网络上肆意攻击他人,不传播流言蜚语;同时,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健康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素养。

2.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合法利用网络技术。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必须知法守法。通过网络安全教育,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从而避免大学生在网络上恣意妄为,使大学生合法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知法守法教育,帮助大学生文明上网,让网络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有利工具。

3.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减少网络侵害。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有的学生喜欢网上购物,因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造成个人信息泄漏,网络诈骗屡见不鲜。另外,大学生对网络虚幻世界的错误认识也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通过网络安全教育,学生能学会如何在网络社会中保护自己,预防网络诈骗,自觉抵制网络成瘾的危害。

三、网络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

1.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高校在新生入校后会开展入学教育,来帮助他们适应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增加网络安全教育内容是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教育方式。首先,能确保对新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及时性;其次,能确保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最后,确保了网络安全教育在新生中的覆盖性。

2.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教会学生预防网络诈骗。利用网络这一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无疑能增加学生的接受度。网络实时、快捷、信息量大的特点也使网络安全教育更能深入人心。如通过网络平台,可深度剖析网络诈骗案例、宣传网络法制法规等,另外,网络平台还能进行视频播放。利用校园网络平台,能使宣传教育方式多样化,开展宣传教育的时间更灵活。通过网络教育,教会学生预防网络诈骗。

3.开展主题教育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是提高网络安全教育在学生中影响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开展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安全教育画展、征文等活动,让广大学生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4.班级设立网络安全员,常态化宣传网络安全常识。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班级管理是最基层的管理单位,可以在班级中设立网络安全员。网络安全员可按照学校网络安全宣传的要求,在班级中定期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同时,可将班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及问题及时反馈到学校职能部门。

5.建立网络安全预警机制,规范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已离不开网络。虽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网络安全教育,但是做不到完全杜绝网络犯罪,因此,高校必须建立有效的网络安全预警机制,同时规范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总之,对网络安全的保护是复杂的。重视网络安全教育、帮助学生远离网络危害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曲佳.网络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研究[J].科技文汇,2010(1).

[2]朱卫华.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J].法制与社会,2007(5).

第5篇:网络安全常识范文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安全教育;现状;问题

高校安全教育是指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指引下,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定、办法和程序,对本校全体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安全常识、安全意识和行为准则教育,帮助学生建立健全法制观念、提升防范意识和避险能力,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财产和心理安全。高校安全教育不仅有利于维护学校的安全稳定,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需求。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校研究生安全教育的研究,探索现阶段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现状与问题,以期进一步完善教育机制,推动高校安全教育的发展。

一、研究生安全教育的特殊性

研究生群体相较于本科生群体而言,在年龄层次、知识维度和社会压力等方面更为复杂,因此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特殊性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1.安全意识方面。研究生群体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2~32岁之间,经过本科期间的安全教育,部分研究生的安全常识较为扎实,但正因为如此,容易导致安全意识的松懈和僵化,对安全教育工作不重视。2.时间安排方面。研究生群体普遍而言课业压力更大,科研要求更高。相较于本科生群体而言,他们无法经常性地参加集体安全教育活动。3.教育内容方面。研究生群体面临的社会压力相较于本科生群体更为多元化。为了建立健康的科研学习环境,学校需要从生理和心理方面全方位制定教育方案和计划,帮助其提升疏通心理压力、保护自身安全、维护合法权益。

二、研究生安全教育现状

目前,研究生安全教育主要通过入学教育、日常教育、节假日教育和特殊事件教育四种方式开展。同时,为应对研究生所面临的各类安全隐患,教育内容主要包含心理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五大方面。1.心理安全教育。研究生群体处在人生的关键阶段,需要面对学业、就业、婚恋等重要问题。与本科生相比,除了学业和就业上有更高的要求,还要承担经济和家庭责任方面的压力。在社会责任、压力和自身价值观的冲突下,由研究生心理问题引起的伤害、自杀、投毒等恶性事件屡见不鲜。心理原因引起的研究生休学、退学问题,影响了正常的校园秩序。近年来,高校逐步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带来的危害性,加大了心理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力度,以心理咨询、心理讲座、朋辈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研究生强化抗压能力,找准生命价值,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技巧。但该项工作仍停留在被动干预阶段,排查研究生心理问题方法的缺失,导致部分研究生心理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被发现,得不到有效疏导。2.交通安全教育;针对研究生开展的交通安全教育,主要分为校内交通安全和校外交通安全两大方面。随着人民的物质水平日益提高,根据《2016年停车行业白皮书》显示,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去年底已经突破了2.95亿。交通安全问题已然成为社会的普遍关注重点。研究生交通安全教育重点在交通法规、常识和意识三大方面,但校内交通安全教育重视程度明显不足。3.消防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作为传统校园安全教育的重点之一,开展方式和内容较为完善,教育效果相对突出。但是,为了生活便利或节省时间,研究生群体仍存在使用违章电器的现象,造成了校园安全隐患。同时,因操作不规范造成导致的实验室火灾、爆炸事件层出不穷,引导研究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守则是消防安全教育的难点之一。4.网络安全教育。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研究生群体虽普遍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和判断能力,但他们正处于婚恋、就业创业的人生重要转折点,在急于求成的心态下,容易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的目标。通过科学的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引导研究生正确利用网络建立人际关系、就业创业将是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5.国家安全教育。2014年,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召开,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概念,国家安全工作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研究生群体特征决定了他们急需掌握国家安全基础知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学会识别和防范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目前,针对研究生开展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较为全面,但形式的多样化仍有待探讨。

三、研究生安全教育问题

1.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安全无小事,构筑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最重要的是领导重视。高校安全教育目前正面临着如何完成本科生和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齐步走”的任务。只有高校领导层面注重研究生安全教育,才能真正依据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制定更合理的安全教育制度和课程,推动研究生安全意识的提升。2.研究生安全教育体系不完善。安全教育要做到让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秘书等相关研究生工作人员及研究生本人在校园安全问题上有统一认识。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教育体系不完善,内容滞后,教育形式单一,缺乏约束机制,安全教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3.研究生安全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目前,研究生安全教育主要依靠各个高校保卫处、行政人员兼职和研究生导师进行,没有配备专职的安全教育人员。部分从事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的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安全教育资格培训。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影响了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科学和合理性发展。综上所述,学校若从上述现状、问题出发,对有效开展高校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迪,李岳,石武祯.当前研究生安全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研究生,20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