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健康教育范文

医学健康教育全文(5篇)

医学健康教育

第1篇:医学健康教育范文

“临床路径”是当前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一种指导思想方法和原则。如何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临床路径溶于一体,对特定的患者人群,实施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是当前健康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内,护理工作人员应成为执行的主体,患者作为受体,住院第1天即应做好护理与健康教育方面的记载。一直到出院贯彻始终。而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内也应列入患者及家属对健康教育工作的反馈意见。临床路径是指由医生、护士和其他患者人员对一定的诊断和手术作出最适当的、有顺序的和有时间性的照护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完全恢复健康,避免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照顾品质,而且这种教育是无偿而能得到的。维护患者的权益,维持优秀的服务照顾品质,健康教育这种形式是最能直接实现的。对患者的照护必须在整体思想观念的指导下。简单地说:“病”是阳性体征,而“人”是心理思维的个性化人。只重视“病”的因素,只注重诊断治疗而忽略了人的心理活动,是违反了整体的医学指导思想,同理:“医”是指医务工作的手段、方法、措施,而“疗”又是心理健康指导,我们不能把“病”和“人”隔裂开来,也不能把“医”和“疗”混淆起来。

2搭建健康教育的交流平台

健康教育是调整患者思维的一种方法,它能满足人对自己目前所患病的治疗及转归的要求。有知情选择的权益,医院有知告的义务,因此搭建健康教育与临床医疗环节中交流的平台,是一件势在必行的工作。以后的各病种中主要护理工作也不能丢弃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有的医院开展对患者的心理辅导,医生与患者沟通,护士与患者沟通,均离不开健康教育方式与方法。健康教育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针对有病的患者,还能够针对健康人或无症状的亚健康人开展一二级预防,大力发展健康教育等卫生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

3共享网络信息的最大化

共享网络能推动医疗服务质量和健康的透明度,患者通过医院信息网络,可以进一步明了自己目前的治疗护理过程。这是直接为患者免费服务的网络平台,不但教育一个人,而且可带动周边人群的认知进而向更多更广的人群,扩大健康理念,一病一防,一病多防的影响,并且能带动医务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健康教育管理机构的监管,现在许多医院的患者,都具有城镇居民健康保险、工伤事故保险、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院为这些管属部门提供健康风险评估,通过为患者的健康干预等服务,医患更和谐,同时弥补管属部门自身管理能力的不足。政府以民生领域服务,争先创优的指导思想,指导医疗卫生机构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也是对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要求。健康教育以患者理解和认识为先导,切实制定出单病种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并能贯穿于临床之中,比如对持续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应教育及家属绝对静止卧床的重要性;直流电转复以及气管插管的必要性患者及家属明白了,就会主动配合在10min之内能得到救治;0~30min卧床、禁食水、心电、血压和血氧监测、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当病情稍稳定转入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CCU)病房。患者的配合往往是抢救成功的基础。

4把健康教育与医德医风建设结合

医德医风是医学人文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医院的各项创建都是一切为了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充当了医患、护患沟通的“连心桥”。“大医精诚”的大医是胸襟坦荡,廉洁文明行医的楷模,医护人员通过精至诚恳的服务,才能赢得患者的满意度提升。重视对相关人员培训。实施者有敬业精神,有相关知识,懂医学又懂心理学。抓健康教育环节质量。健康教育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带领患者摆脱疾病纠缠的一个手段之一。由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使健康教育方法新颖,内容得体,对号入座。有患者说:“医生一句话让我释然了,心情开朗了”。这就是契机与环节上产生了效应。

第2篇:医学健康教育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一切教育。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青年形成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时期,而心理健康又是大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证[1]。随着社会发展,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医护专业学生是未来医务工作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高等教育教育内容的一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迫切需要。

二、医学生心理现况

随着社会竞争更为激烈,必然要求大学生具备更强的心理应变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由于大学生所处的特殊成长时期,医学院校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心理健康教育单一,缺乏配套的教育机制,因而影响教育效果[3]。既往的研究表明,医学院校学生比普通高校学生面临更多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水平[4]。与此同时,医学生对心理问题的积极应对不足。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大学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各领域竞争的激烈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对大学生的心理有着重大的影响。社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对未来充满恐惧,缺乏自信,则促使大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茫然、焦虑、抑郁等心理。

2.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早期稳定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对成年时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孩子良好地人格和心理品质。

3.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直接影响。上大学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学习任务的繁重以及接触人群的多样化,因此很多同学会感到不适应,从而加剧了孤独感,最终会出现各种焦虑、恐惧的心理问题。

4.自身因素的影响

在心理健康培养的问题上,学生自己是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因,其它一些因素都是外因。大学生在面临学习、择业、生活等诸多问题时,稍微出现挫折或压力,就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烦躁、焦虑、消极的心理,加之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足够的心理常识和心理教育,很容易诱发成为心理疾病。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相关专业的教师及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全身心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将工作做细做实,使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自身心理健康的益处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2.加大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

在现有的心理课程基础上,加大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普及。授课中尝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构建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俗话说的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一支实力雄厚的专业师资队伍。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外出进修,也可以对辅导员、班主任和普通专业教师的进行系统培训,壮大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

4.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建立心理健康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与参与性[5]。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资源,创建良好的网络文化。通过飞信、QQ、微信这些聊天软件和他们沟通,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5.做好健康教育,定期做大学生心理测试

除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外,开设第二课堂,定期邀请专家举办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地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做心理健康测试,对心理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育辅导。

6.注重建设校园文化创造优越的心理环境

第3篇:医学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医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

自从我国各大高校推行扩大招生规模政策后,迈入高校门槛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高校贫困生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高校医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很多高校医学贫困生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并不多,经常顶着很大压力来进行学业,巨大的压力影响着医学学生学习的情绪,甚至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所以,深入了解高校医学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对其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新时代一大重要任务。

一、高等医学院校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医学贫困生在长时间处于贫困环境中,很多都是来于落后农村的,每年都需要承担过重的学费与生活费,经常都是靠社会资助与亲友帮忙等渠道来维持。学校中有很多家境富裕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越感,无形之中刺激了高校医学贫困生,使其心理失衡。所以,在承受巨大经济压力后,很容易出现心理自卑,封闭自我,进而造成如下心理问题:

1.焦虑感

焦虑通常表现为丧失学习自信心、损伤自尊心等而带来的焦虑、不安的情绪状态。高校医学贫困生因为自身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存在着巨大的思想压力,经常处于情绪低落状态中。他们有的因为自身家中收入低而焦虑学费和生活费;有的担心家里年迈多病的父母发生意外;有的担心因为自己在校学习成绩不理想,愧对父母拿着血汗钱而出现焦虑。因为长期处于焦虑中很容易影响着医学贫困生日常心理活动,造成出现心理疾病,进而影响其正常的进行生活和学习。

2.自我封闭

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人,正处于爱交朋友的时期,但很多贫困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经常封闭自我。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是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和朋友的认可,并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医学贫困生经常以逃避、抵制的态度来拒绝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将自我完全封闭。追溯根本,还是贫困生内心太敏感,太在于周围的生活环境,所以,很多贫困生都刻意与他人保持距离,他们怕被人瞧不起,怕被人知道自己是贫困生。他们通常担心同学不能正确理解自己而进行封闭自我,这种封闭自我的方式不但不利于自身成长,而且也影响着自我心理健康发展。此外,我们也需要明确意识到贫困生这种自我封闭方式也在无言抗拒学校内的“高消费”。当前,学校中生生之间聚在一起通常需要一些物质消费,这笔消费对于贫困生而言无疑是一笔很大的经济负担,对此,他们只好逃避。在行动上拒绝与其他学生交流,这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方式不但限制了他们自身个性的发展,并且也会引发很多人际关系问题,对于他们健康成长而言是百害无一利的。

3.强烈的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十分消极的自我评价,是自己有些瞧不起自己。自卑感通常来源于自身心理上消极暗示。每个人都有自尊,高校医学贫困生正是因为具有高文化、高素养,所以他们的自尊心更强,他们以“人穷志不穷”作为人生格言,而经济上的不足是他们最想逃避的事情。医学贫困生因为自身物质生活的不充裕,使他们从迈入学校门槛后就感觉到一种天生不公平的心理感觉,这样也在无形中为他们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同时,自卑感也会油然而生,贫困生内心特别敏感、多疑,内心有很多道障碍,对于他人有着很强的戒备心。经常以为别人议论他、嘲笑他,自尊心特别容易受到伤害。

4.挫败感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越发加大,在大学阶段中通过考证、考研等渠道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广大学生普遍选择之路。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经济基础,贫困生若是想要获得同等机会,就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同时,医学贫困生渴望薪资待遇高,这样就能够贴补家用,而自身整体能力还相对较弱、就业市场风气不良等问题,这些都会让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挫败感。

二、高校医学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其一,与普通高等院校对比,医学院校学费要高出很多,贫困生的学费、生活费以及住宿费等费用通常都是父母贷款或者节约家庭开支而来,虽然当前各大医学院校推行“奖、贷、勤、助、减、免”等措施来资助医学贫困,但不健全的资助体系,使很多贫困生学习与生活中缺乏可靠的、稳定的经济保障,他们一般需要奔波于巨额的生活费与学费中。同时,医学院课程相对而言很多,学生面临着较重的学业,在经济压力与学业压力下,他们经常出现恐惧、焦虑等问题。其二,贫困的认知方式有问题。经济贫困导致贫困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压力,而多年教育教学下,很多高校只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准,只以教育他们如何学习好,而忽略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如何正确调节自我、战胜困难等,这些问题都缺少关注。其三,医学贫困生很多都是来自偏远农村地区,在城镇中,他们生活经历并不丰富,甚至很单一,他们能够共享的学习资源也并不多,人际交往能力、英语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等都不能与城市学生相对比,这些差距很容易让贫困生出现自卑心理,进而造成很多心理健康问题。

三、相关措施

1.构建积极的帮扶理念

学生工作者需要主动与医学贫困生共同解决贫困问题,转变贫困生的认知,他们并不是被同情的对象,而是整个医学院中重要的一份子。转变医学贫困生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主动探索新时代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医学贫困生获得谋生知识技能后,需要强化对其开展生命教育,让他们明确意识到人生与工作的意义,确保帮扶活动落实到实处。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以辅导员为主的学生队伍从以人为本理念入手,关注实现贫困生的人生价值。在与贫困生平日交往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引领其正确认知贫困。

2.多方位进行经济资助

高等医学院贫困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究其根本就是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所以,想要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各大医学院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针对性采用方法,帮助贫困医学生解决面临的困难。如开设一条专门针对于贫困生的“绿色通道”,加大力度扩大奖学金覆盖面,动员社会积极参与其中,构建形式多样的保障基金,探索专门用于贫困生的奖学金与助学金,成立专门的勤工俭学办公室,专门管理贫困生工作,健全相关机制。使学分制能够成为一种灵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对于贫困生允许他们中途休学来参与勤工俭学,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在帮助贫困学生中完善激励机制,从整体上扩大奖学金管理制度,提高贷款数量,为减轻贫困生心理负担,促进高校顺利开展医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真正关心贫困生实际生活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此来开发医学贫困生各种能力,但前提是免费的,进而来提高贫困生的发展能力。高校鼓励贫困生打造自身团队,主动发挥自我管理与教育能力。在支持这些团队中,以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为主。同时,高校医学辅导员需要积极参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主动深入贫困生日常学习与生活,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贫困生能够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提高社会责任感,以此来不断加强综合素养,学会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为成为一名心理健全、具有经济理性的现代医学人员而不断努力。

4.加强教育引导

高等医学院要注重引导非贫困生教育,使学生之间要做到换位思考,互相包容。努力让贫困生融入于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学校环境,使他们日后能够自信的、积极的走入社会中。唯有引导贫困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引导贫困生主动战胜心理问题,才能够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贫穷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不去改变贫穷的自己才是可耻的。唯有贫困生勇于树立自立、自尊的意识,艰苦奋斗,学好专业知识,就一定可以转变贫穷的状况。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等医学院贫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确实需要提高。导致贫困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在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多方面、深入的进行。若只是注重心理教育的进行,而不注重其结果,则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医学院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借助心理咨询机构一方面的努力,而需要高校、家庭、社会以及贫困生自身的努力。在构建健全的资助体系后,营造和谐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气氛,才能够引导医学贫困生正确看待贫困,主动转变贫困的现状。唯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高校医学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周琳.提升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1):47-48.

[2]徐国平.新时期高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路径研究[J].才智,2018,(12):69.

[3]管钰.高等学校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3):145-146.

第4篇:医学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

医学院作为向社会输送优质医务人才的重要场所,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以此满足行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医学院学生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新形势下,医学院应当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构建起新的、符合行业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医学院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市场竞争越来越积累,医学院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从当前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配套机制缺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复杂多样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1.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必须承认的是,医学院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虽然教学观念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转变,但是仍旧容易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比如,医学院在进行学生教育的时候,往往更加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往往缺乏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因为缺乏有效的教育疏导,越积越深,对健康成长产生了十分消极的作用。

2.缺乏配套教育机制

从发当前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一些医学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视,但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都被视为公共课程,很少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单独列出来进行。并且,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单一,缺少相应的实践活动,导致理论和实践缺乏联系,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通常都不是非常的理想。

3.心理健康问题较多

相关研究显示,医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普通高校的学生,并且心理健康问题类型逐渐多样化。比如,有的医学院学生存在抑郁心理,有的医学院学生承受的压力比较大,有的医学院学生对待学学习和事物的惹事存在偏激,这样心理健康问题其严重程度逐渐增加,给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改革过程的评价

医学院是为社会输送优质医学人才的重要场所,培养一个全面、健康、优秀的医学专业学生,是医院学的责任和义务。考虑到医学院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为此,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注重对改革过程的评价。接下来,笔者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改革过程的评价进行探讨。

1.教学目标的改革

教学目标的明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顺利开展,从而影响教学的质量。医学院要想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革,必须要从教学目标出发,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应当在进行适当地改变,传统单纯地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学目标应当调整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承认的是,我国现阶段医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并不是十分完善,这在教学目标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因而教学目标的明确,使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因此,医学院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当在教学观念上做出相应的改变,树立起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确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时应当注重发掘大部分正常医学生的内在潜能,帮助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能够积极地承受。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目标会影响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当根据教学目标而设定。以往,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医学院在内容上比较单一,往往只注重短期内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必须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改革。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时候,医学院应当对传统的侧重当下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既要注重学生当下心里健康问题的解决,又要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全面地调查和分析,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涉及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心理疏导的技巧、学生内容在潜能的激发等。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的时候,不同年级的医学生要进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此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建立起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补充。

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实施,会对教学质量的产生很大的影响,医学院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医学院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仍旧容易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到教学的效率不高,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不够顺畅,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非常必要。与此同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不再满足当前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了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打造“灵动课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积极做好理论同实践相结合,通过情境教学、合作教学、角色扮演的手段开展教学,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实践,以此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价值观,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

4.教学评价的改革

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教学的评价不够重视,往往在课程结束时容易忽视教学评价。考虑到教学评价能够为之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吸取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并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改进。如此一来,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就更容易得到提升。医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对教学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多方面的,而不能局限在一两个方面,否则将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既要有对学生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考查,又要有对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情况的考查,还要有对学生未来发展期望的考查,多角度、多层面的考查,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地激发,也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健康心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医学院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会对医学院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医学院应当积极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在不断的教育过程中,注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的改革,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倩,张燕.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过程评价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8):29.

[2]张燕,梁慧敏,王焕.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4,(11):1663.

第5篇:医学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保证学生发展的基础,所以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都非常重视。国内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要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加严重和复杂[1]。医学专业比较特殊,学生的职业有更强的定向性,所以学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导致医学院校的学生会面临更大的压力,这也导致医学专业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医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够胜任工作,因此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比其他专业有更高的要求,才能够保证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医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职业,工作的责任很大,而且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所以医生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同时也要具有足够强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保证有正确的工作态度,给病人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而且,和其他专业相比,医学院校的专业程度更高,学生的课业任务非常重,不仅需要学量的理论知识,也需要经过系统的临床训练,保证自己可以获得足够的临床技能[2]。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从技能上成为医生,也需要从心理上成为医生,让学生逐渐转变角色,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疗工作者。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医生而言,必须要保证心理上的成熟,才能够对病人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行医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理性,客观地分析病情。同时,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学校必须要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够保证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具备足够高的道德素质,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病人。

三、医学院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学习情况的影响

医学院校需要给社会培养技术精湛的医务人员,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要从事医疗服务,而且还需要同时进行医学科研相关的工作。为此,医学专业都会有很多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科目繁多,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医学理论。同时,由于医疗岗位是一种特殊的岗位,服务对象也十分特殊,在专业课程种类繁多的情况下,还需要做好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的结合,所以医学院校的学生还需要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知识,并且要不断培养自己和病人交谈的能力、应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这方面和医疗服务相关的能力,并且也需要保证自身具备极强的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3]。所以,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压力比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和其他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同,国内的医学院校本科教育都是五年制,而且对于医学教育的要求也非常高,学生会有很大的学业压力,这就导致学生在考试压力上远远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为了满足学习的需要,学生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调整身心的相关活动。在比其他专业学生需要多付出一年学习时间的情况下,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出现问题。

(二)人际关系导致心理问题

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都比较单一,通常都只有医学专业及与医学专业相近的专业,和其他的综合型学校的专业设置很不相同[4]。在综合性大学中,学生能够和本专业之外的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不同的学习角度。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学生接触到的教师和同学都是和医学相关的,这就导致他们所讨论的话题也都是医学相关的内容。虽然学生可能会获得很多的朋友,但是从人际关系结构而言,依然是十分单一和狭隘的。随着课业的繁重,学生需要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而且医学专业的课程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课程都不能松懈。很多医学院校的期末考试都需要持续一个月左右,足见医学院校学习任务的繁重。这种巨大的压力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人际关系上,首先,学生巨大的压力会导致他们容易情绪失控,更容易由于矛盾和冲突导致学生的人际关系受到破坏;其次,学习压力也会让学生在学习成绩下降的时候产生人际关系的畏惧感,对于维持人际关系十分不利。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体现出来,这种差异会使有些学生出现一些不好的情绪,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紧张,人际关系会变得不和谐。而且,不良的情绪也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医学院校学生的特殊心理

学习医学的学生需要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一项工作,所以学生通常都会有比较认真的做事态度。但是,这也导致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如学习能力不够、动手能力不强等,有的学生会因为出身和家庭情况对自身的未来更加担忧,无论是先天的情况,还是出身的情况,都很容易造成学生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甚至使其否定自己[5]。所以很多学生会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成绩,或者由于家境的问题导致他们存在人际交往的负担。还有的学生正好相反,由于成绩很好或家境优渥,导致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尤其是在医学专业这种课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在取得了成绩之后,学生更会以自我为中心,只是追求自我利益,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这种情况下,就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自身前途问题上也会十分关注,尤其是在医学院校毕业生数量增多的情况下,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在职业竞争上的压力。为了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多数医院都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学历层次和技能才能够在未来进入医疗岗位。但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却面临着医疗人员不足的问题,这些地区的医疗岗位也是学生未来可能工作的地方。对任何人而言,都希望能够进入水平比较高的三甲医院,并不愿意去落后的偏远山区。所以,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会非常大。和其他专业不同,医学院校学生很难转行,相比理工类不同专业的通用性来说,医学院校学生能够获得的转行机会很少。因此,就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往往其他专业更加严重。

四、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

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对于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意义。医学院校有四、五年制的大学生,也有七、八年制的学生,为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就要结合医学院校自身的情况,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个体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确定心理教育的目标,保证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结合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点,设置如下目标:第一,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第三,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第四,给予学生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学生摆脱心理障碍。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目标建立心理辅导策略,而且心理辅导不能半途而废,而是要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了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除了目标的明确之外,也需要保证教学的内容、过程、方式、评估和教学管理同样完整。在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在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教学。比如,在大一的时候给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大二、大三以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为主,大四、大五时主要针对就业和面试心理进行讲授,并且对学生进行行为测试和训练。这样做的原因是大一的学生往往在心理上更加阳光向上,对心理辅导的需求并不是太高,所以要用理论知识让学生形成心理健康的观念[6]。在学生进入大二以后,由于比较清楚医学的就业方向狭窄,并且专业难度的提升让学生面临着一些学习上的挫折,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始爆发,在这个阶段开展自我认知等教育,可以教给学生调整自我的方法,并且解决当前的问题。进入大四、大五之后,学生面临就业问题,学校需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让学生的求职更加顺利。

(三)构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服务的方式包括传统的现场咨询服务和电话咨询,也需要促进网络平台的建设,做好网络的咨询。心理咨询室要有沙盘室、宣泄室、放松室等,保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干预性治疗。此外,医学院校各个年级还要积极开拓新媒体平台,以“心理导航”工作室为依托,通过年级微博、微信公众号及QQ群等网络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增加心理弹性,坦然面对学业压力和情感困惑,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主动制定成人成才目标。由于学习过程中压力很大,医学院校的学生很容易陷入突然的心理危机当中,所以学校要专门构建干预体系,通过建立领导小组,保证师生之间的配合,尤其要做好信息反馈队伍的建设,从而能够提早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总之,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往往会有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加严重的问题,为此医学院校需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并且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差异化帮助。在对学生心理进行调整的同时,也需要改变学生的思想,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1]马婷婷,杨凯,吴皓达.基于积极心理学构建大学生健康教育新模式[J].江苏科技信息,2015(20):20-21.

[2]刘倩,张燕.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过程评价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8):29-30.

[3]蒋玉莲.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42-45.

[4]岑雅影,王碧怡,蔡美燕.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过程评价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68-6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