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医学实验教学范文

医学实验教学全文(5篇)

医学实验教学

第1篇:医学实验教学范文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于2001年9月。根据“学科交叉、设备共享”的原则,充分结合各课程特点及资源分布,中心下属各专业实验室优化重组为4大实验室板块,构建起医学形态学、医学机能学、分子医学及人体解剖学四个医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针对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从而组成了与实验教学平台相对应的形态学实验、机能学实验、分子医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四大模块。从根本上改革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构建了既与相应学科的理论教学保持有机联系又相对独立,具有鲜明特色的“一体化,模块式,综合型、开放性”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2分层次设置实验内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按照“扎实基础、自主开放、鼓励创新”的原则,大幅度调整实验课程内容和授课程序,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呈渐进式衔接,按基本技能实验(50%)、综合设计性实验(40%)、研究创新性实验(10%)三个层次设置实验项目,编写与之相适应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逐渐形成从宏观至微观、从形态至机能、从简单至综合、从基础至临床,纵横相互联系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不同学科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最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基本技能实验结合理论课教学,开设传统的经典验证性实验、基本仪器使用、实验动物手术操作、实验数据和图形的记录、采集和处理,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和技能。综合设计性实验引导学生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综合多学科知识点,从人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遗传特性、生理生化到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基本病理过程、药物作用等多个角度来设计实验,使学生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建立整体的概念,增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设计性实验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独立设计并开展带有研究性质的综合性实验,搜集必要的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写出实验论文,以学术交流会的形式,讨论各自的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3]。研究创新性实验结合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支持基金”,学生自行组织课外科研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感兴趣的小型科研课题,申请创新实验基金或参加指导老师的在研课题。该实验从实验设计、科研实施、结果整理分析到论文撰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2007年以来,我校7年制及5年制医科各专业学生共获得资助15余项,资助经费达10万元,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8篇,获得各种奖励及发明专利20余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创新实验,采取自主式、学导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了较全面、严格、系统的科研训练,启发了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提高了独立工作和科研创新能力[4]。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中心实验教学改革的另一大特色。富有内涵的第二课堂活动,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提供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创造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医学昆虫学课程教学中,采取了专题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结合所讲授的专题,把学生组织成若干社会实践小组,利用周末开展小型调研活动。学生们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走出实验室,制订医学昆虫调查、防治技术方案,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及兴趣。临床药理学将实验课搬到工厂车间,让学生现场亲眼目睹制药过程。人体解剖学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成若干课外实践小组,参与解剖技术室的尸体解剖与标本制作,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5]。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既强化了学生实习、实践环节,也创造了互动的师生交流空间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机会,有利于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2001级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赵菁同学,从大二开始,就参与了“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基金资助项目”的有关课题研究。她提出的将物理和化学中有关载体模型的思想引入到生命科学领域的原理,在我省大中专院校尚属首例。其研究课题“小鼠IFN-γ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染鼠腹腔巨噬细胞抗肿瘤效应研究”已在基础研究中获得了肯定的治疗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在大学学习的几年里,赵菁同学将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全都用在了科学实验和科技制作上[6]。当中心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时,赵菁就找来理工科的学生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常常领着小组成员研究生物、电子技术,搞科技制作,一项一项的创造发明问世,并连续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奖。在第二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新型解剖床》荣获二、三等奖;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针剂破口器》荣获三等奖;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赵菁同学主创的《河南医美乐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荣获铜奖;在第三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赵菁同学的两件作品《解剖室空气净化装置》和《便携式电子防晕动装置》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在校期间,她连续四年在全省、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2003年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跨世纪人才奖———建昊奖”,2004年荣获“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年文化周特别奖”,2005年8月被授予“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05年11月被授予“首届河南省十佳青少年读书成才奖”,2005年12月荣获“中国十大年度大学生创意人物入围奖”,2006年2月荣获“首届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暨教育新闻人物奖”,2006年6月获得“郑州市学习标兵奖”,截至目前,她已拥有7项国家专利,被誉为“学生发明家”[7]。2004级临床医学专业卢沛琦同学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科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在指导教师的带动下顺利完成一项科研内容,其撰写的科研论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心肌细胞的实验研究》,在2006年郑州大学组织的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中,荣获“郑州大学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论文”一等奖。

4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中心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建设了一批数字化、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包括人体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数字网络多媒体解剖学实验室、数码显微互动形态学实验室、多通道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和机能学仿真实验网络教学系统实验室等。各实验室根据不同需求装备相应的数字化网络设备,使实验室信息网络硬件建设处于国内高校实验室领先地位。虚拟、仿真实验软件与实验硬件配合,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三种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实验教学效果。我们自行研发的一套局部解剖学虚拟教学软件,利用虚拟的人体三维技术实现了“虚拟人体解剖”,学生通过鼠标、键盘等工具输入相应的变量,进行逼真的人体解剖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学生和省内外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8]。借助校园局域网和中心网络实验平台连接,应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开辟了试验项目网上预约、网上预习、网上复习、在线实验等方式消除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猎取本专业发展前沿信息和新技术的方法。在中心网站创建的局部解剖学虚拟实验室、机能学网络仿真实验室、形态学网络标本陈列馆。由于网络教学的个体性和交互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与创造性。

5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科学评价实验教学效果

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构建了以教学督导与信息反馈为主要手段、以实验过程监控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保障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基本技能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9];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经济性,仿真优化的正确性,硬件制作、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研究创新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与课题、论文完成情况,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第2篇:医学实验教学范文

目前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大多仍然遵从传统的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在进行实验教学和管理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现有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先讲解实验步骤,学生再一步一步做,与其说做实验不如说体会实验过程,学生在其中很少能够得到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课程任务,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也不会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更不会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学以致用;二是课堂实验开展的仅仅只是一部分有代表性、易操作、经济、常用的简单实验,对于那些需要昂贵仪器、比较耗时的实验大多并不开展;三是实验课的资源(如实验动物、仪器设备等)紧张,经常多人共做一次实验,而开展的实验大都较为简单,可以自己独立完成,某些复杂实验因为资源紧张只做教学示教,没有锻炼机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及对实验的理解;四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高端精密仪器设备也逐步应用于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当中,但是生均实验设备拥有量低,而且该类仪器由专人操作,采用示范教学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培养;五是部分基础医学实验标本和耗材难于购置(如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等课程需用的大量尸体,部分稀缺微生物寄生虫大体标本,蟾蜍、狗等特殊实验动物等),导致资源的极度紧张;六是某些实验存在危险性,如分子生物学实验和免疫学实验所必须使用的一些试剂有剧毒或神经毒性,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中必须用到许多致病菌(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结核分歧杆菌等),一旦学生操作不慎或失误都会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威胁。

2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目标

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针对本校的管理需求,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教育技术,整合国内外成熟的虚拟实验研究成果,与机能学实验、形态学实验、人体解剖学实验、断层解剖学实验、局部解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及病原生物学实验相结合,研究开发和部署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管理和共享平台,提供数字化网上实验教学环境,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应用。在现有的校园网和省级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的基础上,以各个学科的特点建设不同的虚拟仿真实验模块,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全天候开放的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搭建“真实与虚拟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实验教学平台,创建了“理论授课-虚拟实验-实验室教学”融合的医学基础类学科实验教学体系,为医学教育科研服务。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包含机能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形态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人体解剖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分子生物与免疫学虚拟仿真实验平台4个虚拟模块。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虚实统一、网络学习与课堂模拟相结合,使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多种技术融合于基础医学实验当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实体操作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真正实现绿色、安全、经济的实验教学。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平台的建设将为学校大大节约实验动物、实验用尸体标本、显微镜、切片购置和维护成本,解决珍稀标本如胚胎等和尸体标本的来源。同时使基础医学各学科实验教学内容优化重组,增加观念创新、实验技术创新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和动手的能力。

3基础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3.1优化实验模式

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设计中积极探索各种类型实验的优势互补,将动画模拟、虚拟仿真、录像和实体实验优化组合。对于生理、病理及机能学等实验可使模拟医学实验教学系统和原有的多道生理信号处理系统实验软件配合,使高仿模拟实验、实验指导实现随意切换。每一个教学实验包括实验指导、模拟实验、动手实验3大部分。可完成多达几十个实验项目,介绍生理科学实验的仪器常识、常用仪器设备,常用实验动物种类、品系、实验操作技术等知识,拥有多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操作视频。高仿实验有真实实验场景,实验仪器、装置、实验对象与真实实验现场情况一致,实验仪器界面和操作与真实的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相仿;实验步骤按实际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与实验对象的活动应用实景动画;实验数据进行生理指标的定量分析测量,并可导出。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增强学生对机能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真实实验中的动手能力,能节约部分实验动物,并且能解决以往在实体实验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实验动物的浪费现象。针对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麻醉解剖学课程将虚拟解剖系统与传统的尸体解剖实验相结合,可开设几十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可查看彩色塑化切片图像,可根据教学需要锁定显示画面,3D解剖模型与2D切片截面图像完美结合,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感受,可完全满足临床医学、影像学、中医骨伤科学等特殊专业对解剖学课程的不同要求。使现代医学解剖教学摆脱了日常教学中对尸体解剖的完全依赖,满足教学需要,并可缓解教学尸体紧缺的难题。运用3D技术并有机合理地组合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把枯燥乏味的课堂知识形象、生动、活泼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摆脱以往的抽象枯燥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轻松地掌握更多分子生物与免疫学实验的知识,能够在虚拟仿真的过程中掌握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克隆核酸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序DNA、RNA提取,逆转录cDNA,以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ting)等实验技术相关的实验项目,可减少分子生物和免疫学实验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对学生的伤害;减少分子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过程中对耗材、试剂、抗体等昂贵实验材料的需求以减少实验经费,使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掌握基本技术、操作步骤以及特殊仪器设备使用后能顺利完成实体实验,同时,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虚拟仿真实验也可作为对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科研基本功的培训。

3.2流程化的实验管理

注重操作细节,规范实验管理,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可完成实验教学的全流程业务功能。通过实验课程管理、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教学安排、实验前预习、实验过程指导、实验结果批改、实验成绩分析等,实现对实验教学过程的全流程跟踪。各类教学资源建设也进行流程管理。基于网络的流程化管理有效促进各种类型实验的统一安排、优化组合,提高实验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规范,为开放共享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奠定良好基础。

3.3智能化的教学服务

为了减轻实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课前预习阶段,采用智能组卷技术对学生进行应知应会测试。在实验过程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虚拟仿真实验的网上实时智能指导,根据实验过程中的问题,阶段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有效指导。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自动化的辅助批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随时可以通过智能答疑系统答疑,学生可搜索常见问题,与教师实时互动或者向教师发送邮件。实验管理者和教师可以对实验过程的数据进行详实的统计与分析,通过大数据挖掘,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实验教学。

3.4规范化的资源建设

第3篇:医学实验教学范文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实验内容

医学免疫学是医学院校开设的一门医学基础必修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涉及生物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知识[1]。由于其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学生普遍感到难学。作为一门前沿学科,医学免疫学的很多理论与技术被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与预防[2-3],故学好医学免疫学对医学生以后的临床及科研工作至关重要。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4]。医学免疫学实验是学完相关理论知识后的初步实践,在学生对理论知识与技术进一步理解以及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因此,如何提高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就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几点建议,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效果。

1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课时少

医学免疫学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实验课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与技术的理解及掌握,但是,普通医学院校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时相对较少。如我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医学免疫学总学时为52学时(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2学时),护理专业本科的医学免疫学总学时为34学时(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4学时)。实验课每次4学时,即临床医学专业有3次实验课,护理专业只有1次实验课。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了解免疫学技术,不得不在一次实验课上,安排3~4个实验项目。由于实验内容多、时间紧,所以课堂上教师没有时间提问,学生不理解实验原理,只是按步骤操作,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不佳,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1.2内容陈旧

医学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临床免疫学技术不断进步,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免疫学技术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目前,医学免疫学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经典的凝集反应(ABO血型鉴定、抗链O实验),沉淀反应(肥达试验、单向免疫扩散和双向免疫扩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斑点金免疫层析法测HCG,人淋巴细胞的分离,经典实验偏多,涉及最新免疫学技术的实验偏少,且实验项目固定,很少更新。由于教师每年重复讲授相同的实验内容,难免缺乏教学热情,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而教师的教学热情又来自学生课上反应[6],学生没有积极性,自然不会与教师互动,教师的教学热情更低,学生也就更加没有学习积极性,如此恶性循环,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1.3实验器材不足

有些医学免疫学实验用到的试剂(如ELISA试剂盒、抗体等)比较昂贵,常常不能保证每人一套,而是每组(6~9人)一套,加上实验设备有限,所以每组中只有1~2名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其他学生只能围观。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就是个别同学的事,加之学习积极性本来就不高,便干脆放弃参与实验的机会,玩手机、走神、课后抄实验报告成为常态。

1.4教学模式单一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一直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将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正确的实验结果按部就班地呈现给学生,然后学生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操作。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认为参与实验也只是机械操作,便不会主动思考,即使实验结束后得到了错误的结果,为了交一份“完美”的实验报告,也不会主动分析导致错误结果的原因,而是把课堂上教师讲的正确结果写在实验报告中。

1.5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学生抱着“玩”的心态对待实验课,认为期末考试考的是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实验内容。实验成绩的评定依据是实验报告,不管是否参与实验,只要写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就能得到满分。这种考核方法既不能拉开学生成绩,又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真实水平,也无法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

2建议

2.1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实验课时有限,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即课前预习,课上讲授、实验操作。对一些比较难的实验项目,课前安排学生查资料、预习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7],通过教师讲解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讲解后还有不懂的,可以与同学讨论。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项目,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上组织学生上讲台讲解,其他学生补充,发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增加师生互动机会

21世纪是信息时代,“00后”已成为高校的主要群体,他们对手机、电脑有着特殊的亲近感[8]。任课教师建立微信群或QQ群,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针对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或课后仍然不懂的问题与教师随时交流,也可与同学讨论[9]。针对比较难的实验项目,教师提前把相关实验原理的动画、实验操作视频发到群里,方便学生观看,以便课上更好地开展实验。通过网络平台增加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3优化实验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作为医学免疫学经典实验,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又可以提高学生操作技能[10]。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前沿学科,免疫学技术发展很快,教师必须认识到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最新免疫学技术的重要性。医学免疫学实验应该尽量减少经典实验项目,增加涉及先进免疫学技术的实验内容,如流式细胞术、化学发光、免疫印迹实验等,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11]。这些新的实验内容能够激发教师教学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4融合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才是现代教学的主流[12-13]。对于一些简单的实验项目(如ABO血型鉴定),采取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安排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教师通过问卷星等软件设置8~10道关于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题目,课前发给学生,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10分钟左右)完成,教师结合学生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实验设备及材料不足或比较难的实验项目(如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比例),可提前播放实验微视频,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流式细胞术的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对于应用性比较强的实验(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结核抗体),可利用乙肝病例导入实验内容[14],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师生共同思考、解决问题。教师不可将正确实验结果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对实验结果错误的学生,引导其分析原因,必要时进行指导,如果学生能找到原因,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2.5完善考核机制,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要想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就要采取有效的考核方法;要想提高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我们将实验成绩占医学免疫学总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实验成绩)的比例由原先的10%提升到20%,将以实验报告(10%)为考核依据转变为实验报告占5%、课堂表现占5%、形成性评价(课前小测试)占5%、操作考核(实验课结束后安排一次操作考核)占5%[15]。此外,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期末考试中增加实验技术与实验操作相关内容,以考查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情况。

3初步尝试

我们在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进行了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1、2班共65人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3、4班共66人采用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模式,4个班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师相同,具有可比性。

3.1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3、4班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往年同专业学生。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上,基本没有学生玩手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主动提问,实验报告书写认真规范,大多数人能得到正确结果且描述准确,部分学生即使没有得到正确结果,也能如实写实验报告,对导致错误结果的原因做出详细分析。

3.2考试成绩明显提高

3、4班医学免疫学期末成绩为80分及以上的学生占22.73%,明显高于1、2班(13.85%),不及格率(9.09%)高于1、2班(29.23%),见图1、2。

4结语

第4篇:医学实验教学范文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解决对策

1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全面提高整体的医学水平,要不断深入改革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不断思考研究专业技术,致力于打造优秀的技术团队和培养专业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将学生培养成能力型、创新性和复合型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就业人才,必须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从而满足就业单位对人才高质量的需求。实验教学结合理论与实际、知识与能力,达到培养专业人才的科研能力的目标,其关键点在于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敢于动手去做,不能按部就班,要培养自主创新的思想意识。但是,部分学校并没有重视教学模式改革,比如:授课教师没有凝聚力,学历普遍不高,授课内容比较落后,知识理论不能应用于实际情况,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等,所以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都具有很大意义[1-2]。

2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教学内容没有亮点,枯燥无味,只具备基础的验证实验内容,总体的设计性、创新性和综合性都不强。第二,教学模式没有创新,“保姆式教育”只会给学生带来厌烦学习的情绪,使其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降低,专业技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第三,学生总体素质能力不高,不善于发现问题,认真仔细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很欠缺,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得到提高,导致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达不到就业单位的工作要求。第四,专业知识的考核制度较简单,实验成绩在课程成绩中占的比例小,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不能体验到实验课程的真正乐趣。

3解决实验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的措施

3.1创新实验教学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以及新知识的获取能力,必须创新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成立兴趣小组,引导学生的实验兴趣。为了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打造轻松并且严谨的学习环境是必要的,这不仅可以展现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个性特点,还可以端正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的态度,同时,加强学生团队之间的凝聚力,进一步提高了对于知识理论的灵活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培养的能力[3]。

3.2建立全面的教学制度

制定相应的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制度,全面支持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培养动手能力,丰富专业知识。由于实验性的课程多而且难度较大,所以出现的问题较多,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障教学模式改革开展顺利,必须要完善科学规范的教学制度。相关系列的实验教学制度使学生即使在缩短实习期限或者工作适应期已经过去的情况下,也可以做到综合能力的提高,并且不会影响医学检验专业的工作[4]。

3.3更改传统考核方式

考核制度的落后会导致学生忽视实验过程,必须要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重视考核过程。评分制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根据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及质量情况进行评判,观察报告中是否存在对实验有意义的内容等;第二,综合学生在实验课上的整体素质表现,包括课堂态度、考勤纪律、仪器保护等;第三,观察学生期末考核的实验报告的准确性和实验的操作能力。先进的考核制度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

4总结

伴随着高科技技术在医学专业方面的广泛应用,医学领域的发展十分迅速,医学检验专业在医学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其教育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必须培养应用性与复合性统一的专业队伍,重点强调团队的基础知识、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在当前阶段,需要结合对医学检验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提出创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强有力的教学模式改革,其目的是健全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验教学制度,加强每个专业课程之间的沟通性和融合性,重点突出实践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总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晓江.医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7,5(3):312-313.

[2]王新海.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为主,构成教学方法新模式[J].科教文汇,2012(3):256.

[3]张点都,万那成,等.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专业转变的教育模式改革[J].高校医学教学探讨,2008(13):24-25.

第5篇:医学实验教学范文

1.1定量生理学课程简介

定量生理学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以物理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学为基础,从工程技术讨论人体的生理过程,学习并掌握生物膜与生物膜电位原理和方法,进一步学习并掌握基于电生理测量技术的原理以及相关技术,使学生建立起从基础理论学习到实际生物医学工程中有关生物电信号测量以及应用之间的桥梁;并且能够运用物理学和数学的观点和方法论进行多个层次和水平上探索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性,培养学生对生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跨越生命科学、计算科学、数理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大科学”素质和意识,为今后选择新兴交叉学科领域进行深造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不仅重要而且要求极高。

1.2实验教学方式改革

长期以来,许多高等院校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重理论轻实验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由于不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资金投入相对不足,有些陈旧或损坏的仪器设备没有及时更新,这无形中就影响了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传统的实验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受到一定限制。许多实验项目与当今飞速发展的前沿科学新理论、新技术严重脱节,使得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问题。而且传统实验教学的最大弊病就是开设的实验往往只是一个“装配”实验,培养的也只是一个装配工,不能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更无从谈起。实际上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是实验教学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实验技术人员的日常工作繁杂、琐事多、重复性强,每天除了要为即将进行的实验教学完成大量的准备工作外,还要做好实验所用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修理、保管等工作。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然而目前实验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定、进修以及工作量待遇等方面明显处于弱势,不利于发挥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这两方面因素严重影响了目前高等实验教学的质量及效果,因此现有实验教学急需改革。为了解决上述传统实验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将科研创新引入到实验教学中,结合科研进展不断更新完善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与科研创新相结合,使其更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一方面,我校的科研创新生物医学实验室注重开放和创新实验的建设,彻底改变“照方取药”的被动实验方式,采取“引、点、拨”的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达到的目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充分施展个性的余地,从而达到弥补现有实验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以教学科研型教师为实验教学主要人员,构建教学科研互动基地,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学实验平台,让学生在本科基础学习阶段能较早地开展带有课题研究性质的实验活动,更多地接触科研实践,提高工作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1.3将科研创新引入实验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的飞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时展的要求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而科研创新是创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高校尤其是大量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在本科生教学中将科研创新引入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本科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加快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有利于为地方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助于生物医学高水平实验室,我们通过开展综合性实验、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过程,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1.4开放实验教学

在增加理论课综合性实验的同时,由于课程实验学时的限制,学生能够亲自动手的实验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开设了“开放性实验”,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例如,“数字脑电图仪的使用与EEG采集”“蛋白质-核酸复合物氢键与范德华力作用位点分析”“脑电信号的Hurst指数研究”等多项开放实验。此外,我们一般从大二学生中选取有科研潜力的学生,开展“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教学,如部级“基于GIS的移动生理信号监测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基于JSD的注意力脑电研究”“基于超临界新技术的石墨烯功能化及生物传感器应用研究”。本科生在确定课题,进入实验室后,将由指导教师对其直接负责。在指导教师指导下,会学习很多课堂上不教的东西,提高学生学习、科研的兴趣、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激发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坚定从事相关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一些本科生发表或录用了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SCI/EI刊源杂志论文多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因为有了开放实验及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教学的推动,我们学院的科研氛围浓厚了许多。因此很多本科生有了要进实验室的要求,这样本科生的日常学习变得充实,许多学生一有时间就去实验室看文献做实验,并在实验中体会了科学研究的乐趣和魅力,培养学生动手、创新、协作能力,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精神的培养、心理素质的锻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都说明依托科研创新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开放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有较大的贡献,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培养意义重大。

2结束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