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行业商务经理总结范文

建筑行业商务经理总结精选(九篇)

建筑行业商务经理总结

第1篇:建筑行业商务经理总结范文

第一条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规范对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实施对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是指根据中国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投资设立的外资建筑业企业、中外合资经营建筑业企业以及中外合作经营建筑业企业。

第三条外国投资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并从事建筑活动,应当依法取得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或者其授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并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

第四条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建筑活动,应当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规章。

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合法经营活动及合法权益受中国法律、法规、规章的保护。

第五条国务院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设立的管理工作;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在授权范围内负责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设立的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本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资质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企业设立与资质的申请和审批

第六条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设立与资质的申请和审批,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申请设立施工总承包序列特级和一级、专业承包序列一级资质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的,其设立由国务院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资质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申请设立施工总承包序列和专业承包序列二级及二级以下、劳务分包序列资质的,其设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资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中外合资经营建筑业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建筑业企业的中方投资者为中央管理企业的,其设立由国务院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其资质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七条设立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申请施工总承包序列特级和一级、专业承包序列一级资质的程序:

(一)申请者向拟设立企业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设立申请。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在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初审,初审同意后,报国务院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

(三)国务院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初审材料之日起10日内将申请材料送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征求意见。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征求意见函之日起30日内提出意见。国务院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意见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予以批准的,发给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不予批准的,书面说明理由。

(四)取得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的,应当在30日内到登记主管机关办理企业登记注册。

(五)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后,申请建筑业企业资质的,按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办理。

第八条设立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申请施工总承包序列和专业承包序列二级及二级以下、劳务分包序列资质的程序,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本规定第七条以及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执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资质,应当在批准之日起30日内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申请晋升资质等级或者增加主项以外资质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条申请设立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应当向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投资方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设立申请书;

(二)投资方编制或者认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投资方法定代表人签署的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合同和章程(其中,设立外资建筑业企业的只需提供章程);

(四)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五)投资方法人登记注册证明、投资方银行资信证明;

(六)投资方拟派出的董事长、董事会成员、经理、工程技术负责人等任职文件及证明文件;

(七)经注册会计师或者会计事务所审计的投资方最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第十一条申请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资质应当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资料:

(一)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表;

(二)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四)投资方的银行资信证明;

(五)投资方拟派出的董事长、董事会成员、企业财务负责人、经营负责人、工程技术负责人等任职文件及证明文件;

(六)经注册会计师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投资方最近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七)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要求提交的资料。

第十二条中外合资经营建筑业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建筑业企业中方合营者的出资总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

第十三条本规定实施前,已经设立的中外合资经营建筑业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建筑业企业,应当按照本规定和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重新核定资质等级。

第十四条本规定中要求申请者提交的资料应当使用中文,证明文件原件是外文的,应当提供中文译本。

第三章工程承包范围

第十五条外资建筑业企业只允许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包下列工程:

(一)全部由外国投资、外国赠款、外国投资及赠款建设的工程;

(二)由国际金融机构资助并通过根据贷款条款进行的国际招标授予的建设项目;

(三)外资等于或者超过50%的中外联合建设项目;及外资少于50%,但因技术困难而不能由中国建筑企业独立实施,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中外联合建设项目;

(四)由中国投资,但因技术困难而不能由中国建筑企业独立实施的建设项目,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由中外建筑企业联合承揽。

第十六条中外合资经营建筑业企业、中外合作经营建筑业企业应当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包工程。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七条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等级标准执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

第十八条承揽施工总承包工程的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施工必须由其自行完成。

第十九条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与其他建筑业企业联合承包,应当按照资质等级低的企业的业务许可范围承包工程。

第二十条外资建筑业企业违反本规定第十五条,超越资质许可的业务范围承包工程的,处工程合同价款2%以上4%以下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第二十一条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从事建筑活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依照有关规定处罚。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规定实施前已经取得《外国企业承包工程资质证》的外国企业投资设立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可以根据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承包工程业绩等申请相应等级的建筑业企业资质。

根据本条第一款规定已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的外国企业,设立新的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其资质等级按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核定。

第二十三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投资者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投资设立建筑业企业,从事建筑活动的,参照本规定执行。法律、法规、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本规定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本规定自*2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2篇:建筑行业商务经理总结范文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衣食住行等各大领域的发展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开始逐渐朝着集约、绿色、高效的方向发展,催生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我国现如今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开始由单一总包向分承包的形式转变,在先进项目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的帮助下,不断完善专业化分包体系,但仍旧与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于分承包管理体系的认识。

二、加强建筑工程项目分承包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专业化分包体系是未来建筑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1)建筑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高

虽然我国商业建筑、民用建筑不断增多,但是新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建筑工艺、建筑装备等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企业普遍专业化的建筑工程管理使得建筑领域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对于建筑企业提出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迫使建筑企业不断转变经营思维,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应对多变的市场,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导致我国建筑行业竞争程度日趋激烈,建筑企业必须具备更多专业化的核心能力,因此不断推动了建筑行业专业化成都的提升。

(2)国家相关政策及法规的出台

为了推进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我国近几年不断出台新的政策与法规,从制度上不断完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分承包体系,对建筑资质进行了新的划分,促进综合承包和分承包体系的协同发展,建立更加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分包体系,对我国未来项目管理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3)顾客需求多样化带来的挑战

虽然建筑行业处于卖方市场,但是行业内部竞争的恶化也促使企业寻求其他的潜在竞争优势,企业开始关注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普及。建筑企业需要不断提供更加健全多样化的服务来满足顾客的显性的和隐形的需求,创造新的附加价值。而传统的服务只能提供顾客需要的最为基本的价值,专业化的生产模式则可以不断地创造客户价值,这就需要建筑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建筑行业分承包体系的完善可以最大程度上提升现有建筑企业的专业化水平。

2.建筑企业专业化发展的趋势

(1)企业对于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需求

对于大型的总承包企业来说,其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其专业化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正因为此,其客户也必然要求提供更为优质的管理和咨询上的服务,同时建筑企业也能够从中获取较高的附加值,不断获取竞争优势。但是目前我国大型建筑企业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往往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时间、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控制上,限制企业管理水平发挥的同时也在不断的降低企业的能力。非常明显的现象就是我国多数总承包企业会过多的参与到项目的一般实施过程中去,表面上降低项目执行的风险,保证了项目的顺利进行,但是管理的缺失也导致了管理成本的上升,同时往往由于大型建筑企业的这种基础实施能力不足,错失了获取高额利润的良机,因此从这方面来讲,大型的建筑总承包商必须专注于项目管理,发挥其项目管理的能力,不断提升管理的层次,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可以通过培育专业化的施工人员,形成劳务承包将管理和技术进行分离,同时将专业施工项目划拨给专项工程承包商,形成分承包管理体系。

(2)企业对于提高利润率的需求

建筑施工项目是产生利润的直接源泉,因此建筑企业如果想要获取更高的利润,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不断降低施工项目的生产成本、人工成本、设备成本、提升施工的效率和各种资源的利用率等,显而易见建筑企业包括建筑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都必须要围绕施工项目进行各项管理工作的展开,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此相对应的是建筑企业必须要放弃具有低附加值的各项工作,例如低层次的劳务管理等,但是这些工作对于整个工程项目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建筑企业可以将这些工作分包给其他更加专业的承包商,虽然建筑企业会为之付出一定的成本,但同时也最大限度上降低了企业在基础运营上的资源和精力的浪费,让建筑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去发挥自身的优势,同时去关注其他能力的提升。对于分包商自身而言,也可能处于一个较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其自身也必须要提升自身对于分包业务的专业化管理水平,不断的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的同时提升产品的质量,获取更多利润。

(3)企业对于提高市场应变能力的需求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必须面临时刻变换的外部环境,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居民消费方式的转变都会对行业产生较大的影响,企业对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有一定的洞察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到市场信息的变化,例如顾客需求偏好的转变等,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更加贴近顾客,保证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升企业管理的有效性,防止了生产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这种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要求建筑工程项目必须在短时间内高效的完成,这对于分包的业务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作为专项的项目管理。对于分包商,专业化的管理意味着工程项目实施的高效率、资源设备利用效率最大化,其自身也相应的具备更强的环境洞察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建筑行业的整体专业化水平提升,意味着基础的施工效率的提升,污染物的减少,资源节约等,对于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建筑工程项目分承包管理方式的探讨

1.建筑企业分承包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1)集权式发包

集权式的发包

我国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集权式发包,所谓集权式管理发包是指分包商承包总包项目中的分包工程,主要通过分包商和总包商签订合同的形式,发挥出法律的效用。总包商将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工程施工部分划分给专业化的项目团队,这种形式要求总承包商必须要具备广泛的渠道信息,同时必须具备规范化的发包管理。优势在于通过这种形式,总包商一般能够在分包市场中找到更具性价比的分包价格,降低成本。但是这种集权式的发包也有着较为明显的缺陷,主要在于总包和分包之间通过合同的形式进行合作,总包商并不会掌握分包商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同时由于总包商管理架构和沟通渠道的缺乏,最终导致总包对分包在管理上的困难。 (2)项目团队发包

事实上,集权式的发包更加适用于大型或中型的建筑工程项目,但是对于大多数小型的建筑工程项目,这种集权式发包的缺陷就会更加容易凸现出来,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项目团队发包的管理形式,也就是说项目团队发包实际上是集权式发包的一种补充形式。这种团队发包形式并不是通过总包选择分包的形式,而是总包和分包之间进行相互的自由选择,这种选择更多的是基于对于具体的工程项目的要求,一旦双方达成协议,分包商就会直接接手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这种发包形式更加快捷高效,当然其明显的缺点就在于总包难以控制成本,同时一旦出现问题,会出现相互扯皮的现象。基于以上论述,建筑公司往往会将这两种发包形式相结合,但是根据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的发展现状,建议应该仍旧以集权式的发包为主,项目团队发包为辅。

2.分承包管理模式的发展

(1)基于合同基础的矩阵式组织管理机构不断发展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不论是集权式分包还是项目团队分包,都是通过签订合同的形式进行关系的维系,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团队均会收到不同的两个上级的管理,也就是多重管理,不利于发挥出项目团队的积极性,同时会出现权责不清的现象。为了消除这种问题,总包方可以采用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当总包承担了一个建筑工程项目后,其内部的各个部门可以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任务组成临时性的矩阵团队,可以更加灵活的组织各自的分包商形成任务小组。这种分包形式可以找到双方管理的平衡点,保证管理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矩阵团队是通过合同的形式组成的,因此其契约的特性更强,更加强调法律的效用。

(2)目标管理在质量及进度管理中不断深入

质量管理和进度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两大重要内容,从工程项目的实施角度,施工质量是项目管理的重点,换句话说,过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结果,建筑企业会重点关注整个过程的管理。但是对于客户来说,他们并不会关系过程,而是直接看结果的好坏,因此,对于建筑企业的质量管理应该重点关注最终的结果,应该将目标管理的思想运用到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同时对于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上,尤其是在分包商承担的项目管理上,则更应该采用目标管理,通过制定目标、系统协调和施工进度的动态监察的整个步骤来实施目标管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多边形,目标的制定也应该具备动态性,例如滚动计划法,同时动态监察应着重关注关键线路的变化,总包商和分包商在签订合同时应该承担由于关键线路变化导致价格升降带来的风险。

(3)分包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

通过合同进行管理的重要性会不断加强,同时总包商和分包商之间的信息传递会更加规范和透明。分包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最终会使得分包商的权利不断增加,反过来也会促进总包商的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提升,分承包管理的形式会不断趋于完善。

第3篇:建筑行业商务经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工程目标;设计建造

中图分类号:TL37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设项目向大型化发展,工程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技术越来越复杂,建设工程需求的综合性和集成性越来越高,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建设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建筑业的项目管理模式由生产方式变革,进入了提升先进项目管理经验的新走向。为了满足工程项目的需要,许多适应其要求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应运而生,选择合适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于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

1. 高风险高回报

建筑工程项目集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为一体,因此建筑开发的企业对工程项目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这样的高投入再加上市场、政策的不确定因素必然会导致建筑工程项目的高风险。按市场经济的理论:项目的风险越大,它的回报也越多。

2. 建筑工程项目需要协调的关系繁杂

建筑工程项目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协调的各个参与方众多、关系复杂,通常要协调监理、施工、供货商、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周围的居民等单位。这些协调工作互相之间对项目的完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3.建筑工程项目的法律约束性

建筑工程项目要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相关法律、以及地方法规的规范和约束,所以其前期开发手续办理工作的程序性和专业性很强。

二、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

由于大多数建筑工程项目都具有规模大、工期长、结构复杂等特点,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包括水文气象、地质条件的变化、规划以及设计的变更、所在国家或地方法律的变化及其他人为因素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工程项目的工期造成影响。由于在工程项目的工期和费用方面都存在着不稳定因素,超出合同条件规定的事项可能层出不穷,因此绝大部分国际工程的计划工期不能如期实现,工程项目只能是在实际条件下通过对进度计划的更新并根据新的进度计划进行运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怎样良好地控制投资,缩短工期呢?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之一。因为只有在确定了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后,才能使项目在正确的管理系统中顺利实施,使投资、进度、质量目标得以实现。

1.传统项目管理方式

设计―招标―建造方式(Design-Bid-Build Method)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模式(见图1)。这种模式在国际上最为通用,世行、亚行贷款项目和采用FIDIC合同条件项目均采用这种模式。

采用这种方式由业主委托设计机构(建筑师/工程师)进行前期的各项有关工作,签订专业服务合同。待项目评估立项后再进行设计,在设计阶段进行施工招标文件准备,随后通过施工招标选择承包商。业主和承包商订立工程施工合同,有关工程分部分项的分包与设备、材料的采购一般由承包商和分包商、供应商单独签订合同组织实施。业主指派业主代表与咨询方和承包商联系,负责有关项目管理工作,但在国外大部分项目实施阶段有关管理工作均授权建筑师、工程师进行,建筑师、工程师与承包商没有合同关系,但承担业主委托的管理协调工作。

通用模式的优点是:由于长期地、广泛地在世界各地采用,因而管理方法较成熟,各方都对有关程序熟悉;可自由选择咨询设计人员,对设计要求可进行控制;可自由选择监理人员监理工程。其模式的缺点是:项目周期长,业主管理费较高,前期投入较高;变更时容易引起较多的索赔。

传统模式需要满足的条件:

(1)设计工作在招投标之前已经完成;

(2)设计单位对该项目施工工艺了如指掌;

(3)在施工阶段不发生工程量超出百分之十五的重大设计变更(FIDIC合同条件下)。

2. 新型项目管理模式

(1)建筑工程管理模式(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pproach,简称CM)

建筑工程管理模式,又称阶段发包方式或快速轨道方式,这是近年在国外广泛流行的一种合同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与过去那种设计图纸全都完成之后才进行招标的连续建设生产模式不同。这种模式从项目设计阶段就雇佣CM经理参与到项目实施过程中来,以便为设计专业人员提供施工方面的建议并随后负责管理施工过程。一般的招标发包(传统)方式与阶段发包(CM)方式的比较见图2。

a)传统模式

b)CM模式

CM模式可以有多种形式,业主可根据工程项目具体情况选用,常用的有两种(见图3)。

a)代建型建筑工程管理模式;b)风险型建筑工程管模式理

第一种形式为代建型建筑工程管理 (“Agency” CM)方式。在此种模式下,CM经理是业主的咨询和,业主和CM经理的服务合同规定费用是固定酬金加管理费。业主在各施工阶段和承包商签订工程施工合同。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形式,或称为纯粹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采用这种形式时,CM经理是业主的咨询人员和,提供CM服务。CM经理可只提供项目某一阶段的服务,亦可提供全过程的服务。

第二种形式称为风险型建筑工程管理(“At-Risk”CM)模式。采用这种形式,CM经理同时也担任施工总承包商的角色,一般业主要求CM经理提出保证最大工程费用(GMP:Guaranteed Maximum Price ),以保证业主的投资控制,如最后结算超过 GMP,则由CM公司赔偿;如低于GMP,则节约的投资归业主所有。但 CM公司由于额外承担了保证施工成本风险,因而能够得到额外的收入。这种模式实际上是纯粹的CM模式与传统模式的结合。采用这种形式,CM经理同时也担任施工(总)承包商的角色,业主向CM经理支付佣金及专业承包商所完成工程的直接成本。CM经理由于额外承担了保证施工成本风险而能够得到额外的收入。在英国也称为管理承包(Management Contracting)以区别于第一种方式。

(2)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设计-建造方式(Design-Build)是一种简练的项目管理方式,其组织形式如图4所示。

在项目原则确定之后,业主选定一家公司负责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这种方式在投标和订合同时是以总价合同为基础的。设计建造总承包商对整个项目的成本负责,他首先选择一家咨询设计公司进行设计,然后采用竞争性招标方式选择分包商,当然也可以利用本公司的设计和施工力量完成一部分工程。

设计-建造模式是一种项目组织方式。业主和设计建造承包商密切合作,完成项目的规划、设计、成本控制、进度安排等工作,甚至负责土地购买和项目融资。使用一个承包商对整个项目负责,避免了设计和施工的矛盾,可显著降低项目的成本和缩短工期。同时,在选定承包商时,把设计方案的优劣做为主要的评标因素,可保证业主得到高质量的工程项目。

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方式是指总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设计、设备材料采购、施工、试运行(试车)等服务工作,实现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工作合理交叉与紧密配合,并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造价全面负责。这种方式的总承包商在试运行阶段仅承担技术服务,而不像Turn Key那样对试运行承担全部责任。

交钥匙工程总承包方式(EPC、Turn Key)是指总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的勘察、设计、设备材料采购、施工、试运行(开车)等工作,并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造价全面负责,工程验收合格,能够正常试生产后向业主移交。

采用设计―建造、EPC/交钥匙承发包模式的优点是:使用一个承包商对整个项目负责,避免了设计和施工的矛盾,减少项目的成本和工期。在选定承包商时,把设计方案的优劣作为主要的评标因素,保证业主得到高质量的工程项目。业主可得到早期的成本保证。采用设计―建造、EPC/交钥匙承发包模式的缺点是:业主无法选择设计人员;设计可能会受到施工者利益的影响。在国际上对“EPC/交钥匙”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此模式的承包商可提供从项目策划开始,提出方案,进行设计,市场调查,设备采购,施工,安装和高度,直至竣工移交的全套服务。由于主要风险均由承包商承担,因而可能工程的造价较高。

(3)设计-管理模式

设计-管理模式(Design-Manage)是指同一实体向业主提供设计和施工管理服务的工程管理方式。采用设计-管理合同时,业主只签订一份既包括设计也包括类似 CM服务在内的合同。设计-管理模式的实现可以有两种形式(如图 5):

一是业主与设计-管理公司和施工总承包商分别签订合同,由设计管理公司负责设计并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管理。

二是业主只与设计-管理公司签订合同,由设计公司分别与各个单独的承包商和供应商签订合同,由他们施工和供货。

(4)BOT模式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造-运营-移交模式。这种模式是8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一种依靠国外私人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融资和建造的项目管理方式,或者说是基础设施国有项目民营化。它是指东道国政府开放本国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吸收国外资金,授给项目公司以特许权,由该公司负责融资和组织建设,建成后负责运营及偿还贷款。在特许期满时将工程移交给东道国政府,BOT模式的典型结构框架如图6所示。

(5)项目管理承包(PMC)模式

管理承包商(Management Contracting)须与专业咨询顾问(如建筑师、工程师、测量师等)进行密切合作,对工程进行计划管理、协调和控制。工程的实际施工由分包商或各单独承包商承担。管理模式如图7所示。

(6)项目管理(PM)模式

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ment)的主要任务是自始至终对一个项目负责,这可能包括项目任务书的编制、预算控制、法律与行政障碍的排除、土地资金的筹集等,同时使设计师、工料测量师和承包商的工作正确地分阶段进行,在适当的时候引入指定分包商的合同和任何专业建造商的单独合同,以使业主委托的活动顺利进行。项目管理模式各方关系如图8。

三、结束语

在一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选取的管理模式至关重要。在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所适用的项目管理模式也不一样,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需要结合工程建设的客观要求、施工环境的具体情况。为了实现项目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对项目的管理模式进行合理性选择。新的工程项目管理将成为未来建筑企业发展的助跑器。未来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实用性、更加注重行业的扩展、更加注重全面化的项目管理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陈柳钦.国际工程大型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工程承包,2013(2).

[2] 周冰.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比较[J].建筑管理,2011(3).

[3]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项目知识体系指南[S].2000.

第4篇:建筑行业商务经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 商业建筑 设计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住宅已成为居民新的消费热点。在居住区规划和住宅的设计中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设计创新理念,创造具有地方特色、设备完善、达到21 世纪现代化居住标准的住宅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迫切任务。居住区商业建筑与居民的生活联系紧密而且增强了居住区的开放性和活力,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发展历程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住宅及居住区商业建筑的建设发展带来了契机,使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在此之前,居住区的商业建筑比较简单,布局模式大多为单一的行列式布局,且数量不多。到了90 年代后,居住区的商业建筑设计逐步得到重视,居住区开始有了超级市场、复合型商业建筑、步行街和购物中心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过渡到关注生活质量这一层面。

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在设计上的状况总体说来,在“商”与“住”两个方面存在矛盾。尤其对其建筑设计而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内部空间处理不当。wwW.133229.CoM有些居住区商业建筑的空间处理较为草率,平面局促,不符合商业建筑大开间的使用要求。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居住区的商业建筑由于空间结构不灵活导致无法随着居民的使用需求加以变化,只能闲置或者挪作他用。

外观设计失败。我国居住区呈现越来越丰富的形态,大多居住区商业建筑却缺乏特色,呈雷同化趋势,有些则是为了达到吸引眼球和销售的目的,外观形象极尽花哨,忽视其基本使用功能,且与居住区形象格格不入。

外部环境设计单调。一些居住区商业建筑的外环境设计极为单调或者根本没有外环境设计。商业建筑与居住区乃至整个城市的环境连接生硬,既不利于居民的使用,也不利于商业氛围的营造。

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理念分析

居住区商业建筑与城市建设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它的合理布置和设置将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环境。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居住区商业建筑的现状,认为其设计应遵循以下理念:

以人为本。居住区商业建筑及其环境的创造,“以人为本”应该是其设计构思的出发点,也是最终检验商业环境优劣的标准。居住区商业建筑设计并非消极被动地应付居民需求,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更多的可能性需求,使用者可以从设计者提供的可能性需求中去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

具有综合性与专业性功能。按照方便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居住区商业网点的建设要大中小相结合,提高单个网点面积,发展超市和大型综合商场,形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购物中心。行业结构要吃、穿、用、玩相结合,综合与专业相结合,尤其要开拓一些新兴的服务性行业。

注重商业区的空间秩序。在中国传统空间意识中,采取有层次、有发展的手法把人们从开头引导到末尾,在高潮中实现富于戏剧的结束,具有强烈的空间秩序。在以通行为主的线状商店街面上都有一定的节奏感,使街道具有整体统一性。而招牌、幌子、匾额更是我国传统商业经营上的一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居住区内的商业建筑由于程式化程度高,它没有橱窗陈列,各个单位虽然所卖的物品不同,但从外部形象上却很相似,为了区别,就全靠招牌、幌子这种广告手段,直接点明其经营内容,并且具有装饰功能。

合理的商业网点布局模式。本文认为住宅区的商业网点布局模式以组团单体建筑为宜。根据规划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确定建筑总量,地理位置可安排在居住区的主要出入口或整个住宅区的交通干道旁。在建筑样式上既要富于变化,又要有机联系,以形成优美的建筑景观。

结论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发展远远领先于我国,他们在商业建筑设计中注重人性化设计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我国传统商业街的集中式商业布局设计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商业建筑设计应该遵循商业的本质规律,即对商业利益的追逐。商业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倾向,与之并不矛盾。因为只有吸引来更多的消费者,满足他们多元化的需要,才能获得更大的商业效益。成功的商业建筑项目应是一个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建筑物,也是对一个地区、一个时期文化艺术的浓缩,对延续历史文脉、彰显时代风貌、传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辉.商业建筑[m].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第5篇:建筑行业商务经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建筑策划;过程分析;商业建筑;

前言

商业建筑要适应越来越多的服务内容,提供灵活多变的空间,除造型的特色外,内部空间环境设计也要研究人们的心理。商业建筑策划将面临更多更广泛的问题,其深度和广度的增加将不断充实和完善建筑策划这门新兴学科。随着商业建筑策划理论研究的深入,它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将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其研究机构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也将日益完善,我国的建筑学领域的发展也将呈现一个全新的格局。

一、商业建筑策划的过程分析研究

1、总体项目构想

总体项目构想包括商业建筑外部条件的把握和商业建筑内部条件的调查。外部条件主要是指围绕建筑的社会条件和地域条件。社会要求来自各个方面,建筑是和地域分不开的。商业建筑的建筑策划,则要研究在城市中的作用、与周围道路、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关系,外形的研究也要考虑在城市景观中所充当的角色以及所在地区的建筑风格特色、建筑限高与体量大小等,应该做到与城市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社会的要求方面,不只局限于建筑物用地周围的相互关系,还必须对环境进行全面考虑和研究,这些外部条件是做好建筑策划的关键。商业建筑内部条件的调查是对建筑自身的最直接的功能上的要求。现代商业建筑无疑是城市总体面貌的重要特色之一。

2、目标分析及确定

商业建筑是消费市场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建筑空间。按建筑空间规模的变化分类可分为大、中、小型商店,但此标准常因建筑类型的不同和国家地区的区别而异。按建筑空间形式分可分为以下几种:独立设置在一幢建筑内的独立式商店;与其他用途的建筑如住宅、办公写字楼、旅馆、车站等组合修建而结合为整体的合建式商店;和在街道两旁毗邻相连修建商店组合而成的商业街;采取交通措施,保证步行购物、安全舒适的步行商业街;商业街上空架设屋顶拱廊的室内商业街;设于城市地下或建筑地下层的地下商场和地下商业街等。商业建筑的类型是丰富多彩的,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只有综合运用各学科领域交错发展、相互融合形成的现代观点来分析、判断、决策,才能设计出真正为买卖双方欢迎的商业建筑空间。

3、策划内容

策划内容包括组织策划、经营策划、空间策划、技术策划。建筑策划业务的内容,根据对象而有所差异。对集合住宅、社区、新市镇或学校来说,建筑物的内部或配置等空间策划,往往是整个建筑策划的最主要的部分。相对的,在商业建筑策划中,由于预估建筑物营运的收支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经营策划便成为建筑策划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其建筑动机的思考也出现了变化。建筑已经扩展成一种表达企业特有形象的方式,并且将这重点导入“究竟要如何建造何种建筑物”的空间策划中。为吸引顾客而策定商业建筑的过程中,在组织策划、空间策划、经营策划中无不体现了集客这一概念,其中空间策划和技术策划是和建筑紧密相连的。对于商业建筑,由于其主要目的是赢利,故在做此类建筑策划时,应加重经营策划的分量,在人员的配置上,重点是熟悉市场、懂经营的人员的加入、加强市场调查、分析,建筑策划的总负责人也应该是一位对市场有一定了解的建筑师。

①空间策划。商业是城市中最活跃的经济成分之一,亦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商业建筑是城市的时装,变化多样,发展迅速。商业空间是城市布局的重点。空间策划可以分为计划、功能、展示等项目,计划是指基地面积、商场规模或通路的宽度之决定等策略。此外,还包括商场内通行之方便性(电梯、电扶梯的配置、交通等),使交通具有回游性,使顾客与商品的接触会尽量增加,自然增加了购买率,同时还包括商业建筑将来的布局发展等等。计划策划包括规模策划和发展策划。在确定商业建筑的规模时,应根据地区特点,购买力状况,以及便利消费者购买和经济核算等原则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区别不同情况设置大、中、小型商店。我们知道,任何形式的商业建筑的服务半径都是有限的,在今天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赢得顾客的信赖和回头率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让顾客在每一次购物中都能获取新意呢?发展是必要的。但发展又不是盲从的。从策划开始就应该有考虑和远见,以尽可以在项目选择和用地等方面留出发展的余地。发展的模式归纳起来有三大类:内部扩展与完善模式;局部扩展模式;整体扩展模式。至于将来采取何种模式发展,要看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经济特点而定,不能盲目追随潮流,要注意避免选择不必要的改造性不强的商业建筑类型。

②技术策划。在商业建筑策划中,为了创造一个既试用又舒适的空间环境,必须充分利用近代科学技术的一切新成就从空间“质”的方面来保证功能的合理性。这样不仅可以体现新技术的实用性,也可以为商业空间带来新的活力,注入新的血液。选用合理经济的结构形式以形成功能所要求的空间形式,根据商业建筑的性质、等级等不同类别采取不同的结构形式。如大规模的商业建筑,结构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设置于住宅、办公楼等建筑底层的商业建筑,其营业厅形式受上部建筑的制约,结构常采用混合式或框架式。而某些单层或低层的大面积的连锁商场可采用钢结构或拱等结构形式。同时还要考虑充分利用天然采光、通风、日照等自然条件;设置空调装置以保证室内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商品的种类繁多要求空调种类有一定的灵活性;设置消防报警系统,设置足够的防排烟设备,在货物存放处和营业厅应考虑避免火灾和引导疏散等要求;设置楼宇自动化―――智能系统;设置具有完善的中央管理及自控系统,提供中央整体监察,对机电设备故障做出及时的觉察与分析;充分利用商场内部具有的网络系统,实现楼内数据、语音和多媒体虚拟专用网的服务。

4、策划方案的完成

目前,国外建筑设计中的概念设计已有很久的历史了,国内的这类设计实践也在日益增多,正在逐步实现规范化。对于建筑策划来说,要决定建筑的性质、性格、规模、利用方式等,从而拟订建设任务书,但如果没有具体的建筑构想和方案,决定这些条件是困难的。这种研究性的方案设计应属于建筑策划的范畴而不是建设项目的正式设计。它只是建筑策划的一部分,只是依据这种探讨性的设计为建筑策划的其他内容提供参考。商业建筑策划报告的拟订,是将整个策划工作文件化、逻辑化、资料化、规则化、格式化的过程。它的结论是商业建筑策划全部工作的总结和表述,它将对下一步的商业建筑设计工作起到科学的指导作用,是商业投资项目进行具体设计的科学的合乎逻辑的依据,也便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选择。结论报告包括框图和文字表格两大部分,其中框图部分包括经济模式、环境模式、人口构成模式、使用模式、商业空间组合模式框图及项目评价、决策图式;文字表格部分包括项目的规模及主题,商业建筑主要服务对象,造价表、经济损益表、结构造型材料表、建设周期表。实施总结包括促销、后续调查、定期抽检。并对策划方案总结,为今后的策划工作积累经验。

第6篇:建筑行业商务经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评价模型;电子商务就绪;建筑企业;电子商务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建筑行业发展电子商务不仅仅是时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更是由该行业的地位、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所决定。首先,我国工程建筑业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必然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其次,建筑行业本身具有分散的性质,可能需要横跨多个市场,在短时间内切换于不同的工程领域,往往是在远离指挥中心的异地进行生产活动,具有复杂的物流,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将比其他行业更加需要也更受益于电子商务;再次,国内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普遍低于国外同行,而电子商务就是实现管理现代化和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我国建筑企业从传统模式转向电子商务模式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获得竞争优势,这其中包含着很高的实施风险。由于建筑企业信息化应用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企业领导信息化意识淡薄、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企业信息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间较难匹配、信息化投资不足和信息化人才缺乏等问题,导致建筑企业电子商务项目实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为我国建筑企业电子商务化研究提出了十分紧迫的问题,即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模式之前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保证成功。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建筑企业特点的电子商务就绪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一、 “企业电子商务就绪”研究概述

    电子商务就绪(e-readiness)研究根据对象不同分为地区电子商务就绪和企业电子商务就绪。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是指企业或组织为成功实施e化战略和计划而对相关各方面进行优化的水平。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思科公司提出的网络就绪评估模型(Net-Ready Evaluation)和普华永道咨询公司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共同研究提出的电子商务成熟度模型(emm@E-Business Maturity Model)。

    思科公司的网络就绪评估模型是基于一套指标体系的定量评估方法,该指标体系包含领导者、管理、企业的能力和技术四大类指标。每一类又由具体指标组成,共有57个具体指标。根据企业对每个指标的符合选择以下5种之一:“完全同意”、“有点同意”、“中立”、“有点反对”、“强烈反对”,对应的分值分别是5、4、3、2、1。按照一定的公式计算总分,并对企业e化水平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5档:网盲型、网络意识型、网络深入型、网络领导型、网络远见型。通过评估可以帮助企业确定e化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确定其优势和劣势,并确定行动的优先次序。

    普华永道的电子商务成熟度模型能够对任何企业电子商务实践进行定量评价,并与全世界同行业标准的电子商务进行定量比较,以及与同地区标准的电子商务进行定量比较,为企业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它包括九大类指标,分别是:战略类、价值网商务过程类、执行管理类、组织和能力类、安全和隐私类、系统和技术类、纳税类、法规类、产品交付与企业运作类。其下有90个具体指标,每个具体指标有3种选择答案:“完成”、“进行中”、“还没开始”,它们分别被赋予100分、50分、0分。评估的企业对每个指标选择符合自身状况的答案,进行自我评估。评估的结果产生3个定制报告:按9类指标的每类均值计算的企业柱型图报告、同行业企业对比报告、同地区对比报告。

    我国清华大学黄京华教授也提出了一套企业电子商务就绪评估指标体系,分为5层。第1层是总指标;第2层是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需求、以及信息技术与企业文化;第3层是三类因素的细化分解,包括9个子类;第4层是对有必要细化的子类的进一步细分;第5层是各个具体的指标,共67个。每一层中的各项指标通过专家打分和AHP方法相结合来确定权重。在评估时,企业对第5层的具体指标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中立”、“基本符合”、“完全符合”之一进行回答,相应的得分为1~5分。经过加权可以得到各层次的得分。

    以上研究成果各有特点,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思科公司和普华永道的评估工具不仅能给出对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水平定量评测的结果,还能与同行业、同地区的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水平进行比较,工具的操作性强,指标易于理解和选择。黄京华教授在其基础上根据中国企业的特点重新设计了指标体系,并且考虑了指标的权重问题,评价方法更为科学。本文认为每种评价工具都是针对特定的背景设计出来的,因此都有其最为适用的对象和范围,例如思科公司的网络就绪评估模型更加适用于软件公司、ASP等技术类公司。同时考虑到指标体系应该反映行业特点、文化背景、企业规模、电子商务模式等因素的差异,所以在具体指标和权重的设计上应有所不同。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希望专门针对建筑企业设计一套系统的、操作简单方便的测量指标,以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变革前,判断其在经营、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准备程度,从而明确企业需要改进的方向。

    二、 模型的设计原则和思路

    1. 设计原则

    根据以上目标,笔者制定了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建筑行业中的企业,因此在设计指标时要考虑建筑业电子商务的特点;(2)由于外部环境层面的指标难以衡量,所以本指标体系主要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技术的角度进行评价;(3)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建筑企业本身,也可以是企业中的一个部门,甚至是部门中的一个工作组,以帮助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进行自我评价;(4)指标体系的目标是反映企业电子商务实践之前应必备的条件,通过评价使企业明确自己进行电子商务变革的准备程度和主要的差距;(5)评估指标体系应该具有易操作性并适合自我评估,指标必须易于理解且答案易于选择,不能过于烦琐;(6)为使评估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 设计思路

    一个建设项目一般要经过项目建议书拟定、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验收以及使用和维护等阶段,建筑业电子商务是对项目建设周期实行全过程、动态化、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并将项目所有参与方连结在一起的复杂的电子交易系统。在这一电子交易系统中,各参与方的主要活动包括:业主进行网上工程招标、评标、项目控制及结算;设计方在网上出图、展示设计方案;承包商实现对盟友的选择、网上估价、投标、在线项目管理、项目结算;工程师对项目远程监理与咨询,以及供应商和租赁商进行的网上商品展示等。

    由此可见,建筑企业电子商务的特点为:(1)管理上的复杂性。项目涉及的参与方和参与人员众多,信息交流复杂,要成功实施和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并获取竞争优势,对企业自身的战略决策、管理和控制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流程整合至关重要。要想通过电子商务实现所有参与方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则利用信息技术对建筑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是电子商务化成功的重要前提。(3)由于建筑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复杂性、灵活性、涉及面广和跨地域管理的特点,要求企业参与电子商务应用的人员要具备较高素质。(4)由于建筑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复杂性,对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IT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根据以上分析,建筑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变革前必须在以下4个方面做好准备:

    (1)管理。通过战略、措施、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准备,保证通过技术应用来获取竞争优势。(2)流程。通过提高对现有流程的认识,进行流程的分析和优化,来支持技术的成功采用。(3) 人。人员在思想认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是技术顺利实施和应用的保障。(4)技术。IT能力是企业电子商务变革的物质基础。

    这4个方面对即将电子化的组织很重要,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如图1所示。

    三、 建筑企业电子商务就绪评价指标体系架构

    笔者从上述4个方面对建筑企业电子商务就绪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该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以下4类指标,如表1所示:

    共有53个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

    四、 建筑企业电子商务就绪度的评价

    步骤一:给每个具体指标进行打分。

    每个具体指标的得分有5种,分别是: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2分代表“不同意”;3分代表“中立”;4分代表“同意”;5分代表“非常同意”;

    步骤二:分别计算每类指标的平均分,平均分越高意味着企业在这项指标的就绪度越高。

    步骤三:设定参考值,并进行评价。例如设定2.5和3.5,则当平均值小于2.5时,表示这类指标中有不少具体指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企业在这个方面能力比较薄弱,企业要在这方面花大功夫进行改进。当平均值大于2.5并小于3.5时,表示该类指标中有少数具体指标不合格,要引起企业注意。当平均值大于3.5时,表明企业在此方面有足够的能力。如果4类指标的得分都较高,则企业电子商务就绪,可以进行电子商务变革。

    步骤四:根据评价结果,给企业以具体改进的建议。

    五、 结 论

    本文在对前人电子商务就绪评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建筑行业企业电子商务的特色,按照建筑企业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子商务就绪评估体系。其特色是针对性强、指标易于理解、操作简单方便,有助于帮助建筑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变革前,判断其在经营、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准备程度,从而明确企业需要改进的方向。当然,本文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没有考虑指标的权重问题等,指标体系分类过于笼统,没有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等。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将进一步改进。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京华,黄河,赵纯均. 企业电子商务就绪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3):63-69.

第7篇:建筑行业商务经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评价模型;电子商务就绪;建筑企业;电子商务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特别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有机结合,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建筑行业发展电子商务不仅仅是时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更是由该行业的地位、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所决定。首先,我国工程建筑业的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必然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其次,建筑行业本身具有分散的性质,可能需要横跨多个市场,在短时间内切换于不同的工程领域,往往是在远离指挥中心的异地进行生产活动,具有复杂的物流,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将比其他行业更加需要也更受益于电子商务;再次,国内建筑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普遍低于国外同行,而电子商务就是实现管理现代化和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然而,我国建筑企业从传统模式转向电子商务模式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获得竞争优势,这其中包含着很高的实施风险。由于建筑企业信息化应用存在着诸多不足,例如,企业领导信息化意识淡薄、企业管理基础薄弱、企业信息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间较难匹配、信息化投资不足和信息化人才缺乏等问题,导致建筑企业电子商务项目实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为我国建筑企业电子商务化研究提出了十分紧迫的问题,即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模式之前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保证成功。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建筑企业特点的电子商务就绪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

一、 “企业电子商务就绪”研究概述

电子商务就绪(e-readiness)研究根据对象不同分为地区电子商务就绪和企业电子商务就绪。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是指企业或组织为成功实施e化战略和计划而对相关各方面进行优化的水平。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思科公司提出的网络就绪评估模型(Net-Ready Evaluation)和普华永道咨询公司与卡内基梅隆大学共同研究提出的电子商务成熟度模型(emm@E-Business Maturity Model)。

思科公司的网络就绪评估模型是基于一套指标体系的定量评估方法,该指标体系包含领导者、管理、企业的能力和技术四大类指标。每一类又由具体指标组成,共有57个具体指标。根据企业对每个指标的符合选择以下5种之一:“完全同意”、“有点同意”、“中立”、“有点反对”、“强烈反对”,对应的分值分别是5、4、3、2、1。按照一定的公式计算总分,并对企业e化水平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5档:网盲型、网络意识型、网络深入型、网络领导型、网络远见型。通过评估可以帮助企业确定e化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确定其优势和劣势,并确定行动的优先次序。

普华永道的电子商务成熟度模型能够对任何企业电子商务实践进行定量评价,并与全世界同行业标准的电子商务进行定量比较,以及与同地区标准的电子商务进行定量比较,为企业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它包括九大类指标,分别是:战略类、价值网商务过程类、执行管理类、组织和能力类、安全和隐私类、系统和技术类、纳税类、法规类、产品交付与企业运作类。其下有90个具体指标,每个具体指标有3种选择答案:“完成”、“进行中”、“还没开始”,它们分别被赋予100分、50分、0分。评估的企业对每个指标选择符合自身状况的答案,进行自我评估。评估的结果产生3个定制报告:按9类指标的每类均值计算的企业柱型图报告、同行业企业对比报告、同地区对比报告。

我国清华大学黄京华教授也提出了一套企业电子商务就绪评估指标体系,分为5层。第1层是总指标;第2层是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需求、以及信息技术与企业文化;第3层是三类因素的细化分解,包括9个子类;第4层是对有必要细化的子类的进一步细分;第5层是各个具体的指标,共67个。每一层中的各项指标通过专家打分和AHP方法相结合来确定权重。在评估时,企业对第5层的具体指标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中立”、“基本符合”、“完全符合”之一进行回答,相应的得分为1~5分。经过加权可以得到各层次的得分。

以上研究成果各有特点,都有值得借鉴之处。思科公司和普华永道的评估工具不仅能给出对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水平定量评测的结果,还能与同行业、同地区的企业电子商务就绪水平进行比较,工具的操作性强,指标易于理解和选择。黄京华教授在其基础上根据中国企业的特点重新设计了指标体系,并且考虑了指标的权重问题,评价方法更为科学。本文认为每种评价工具都是针对特定的背景设计出来的,因此都有其最为适用的对象和范围,例如思科公司的网络就绪评估模型更加适用于软件公司、ASP等技术类公司。同时考虑到指标体系应该反映行业特点、文化背景、企业规模、电子商务模式等因素的差异,所以在具体指标和权重的设计上应有所不同。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希望专门针对建筑企业设计一套系统的、操作简单方便的测量指标,以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变革前,判断其在经营、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准备程度,从而明确企业需要改进的方向。

二、 模型的设计原则和思路

1. 设计原则

根据以上目标,笔者制定了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1)指标体系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建筑行业中的企业,因此在设计指标时要考虑建筑业电子商务的特点;(2)由于外部环境层面的指标难以衡量,所以本指标体系主要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技术的角度进行评价;(3)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建筑企业本身,也可以是企业中的一个部门,甚至是部门中的一个工作组,以帮助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进行自我评价;(4)指标体系的目标是反映企业电子商务实践之前应必备的条件,通过评价使企业明确自己进行电子商务变革的准备程度和主要的差距;(5)评估指标体系应该具有易操作性并适合自我评估,指标必须易于理解且答案易于选择,不能过于烦琐;(6)为使评估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 设计思路

一个建设项目一般要经过项目建议书拟定、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验收以及使用和维护等阶段,建筑业电子商务是对项目建设周期实行全过程、动态化、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并将项目所有参与方连结在一起的复杂的电子交易系统。在这一电子交易系统中,各参与方的主要活动包括:业主进行网上工程招标、评标、项目控制及结算;设计方在网上出图、展示设计方案;承包商实现对盟友的选择、网上估价、投标、在线项目管理、项目结算;工程师对项目远程监理与咨询,以及供应商和租赁商进行的网上商品展示等。

由此可见,建筑企业电子商务的特点为:(1)管理上的复杂性。项目涉及的参与方和参与人员众多,信息交流复杂,要成功实施和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并获取竞争优势,对企业自身的战略决策、管理和控制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流程整合至关重要。要想通过电子商务实现所有参与方的信息资源的整合,则利用信息技术对建筑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是电子商务化成功的重要前提。(3)由于建筑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复杂性、灵活性、涉及面广和跨地域管理的特点,要求企业参与电子商务应用的人员要具备较高素质。(4)由于建筑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的复杂性,对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IT能力要求也比较高。

根据以上分析,建筑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变革前必须在以下4个方面做好准备:

(1)管理。通过战略、措施、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准备,保证通过技术应用来获取竞争优势。(2)流程。通过提高对现有流程的认识,进行流程的分析和优化,来支持技术的成功采用。(3) 人。人员在思想认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准备是技术顺利实施和应用的保障。(4)技术。IT能力是企业电子商务变革的物质基础。

这4个方面对即将电子化的组织很重要,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生关系。如图1所示。

三、 建筑企业电子商务就绪评价指标体系架构

笔者从上述4个方面对建筑企业电子商务就绪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设计,该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以下4类指标,如表1所示:

共有53个具体指标,如表2所示:

四、 建筑企业电子商务就绪度的评价

步骤一:给每个具体指标进行打分。

每个具体指标的得分有5种,分别是: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2分代表“不同意”;3分代表“中立”;4分代表“同意”;5分代表“非常同意”;

步骤二:分别计算每类指标的平均分,平均分越高意味着企业在这项指标的就绪度越高。

步骤三:设定参考值,并进行评价。例如设定2.5和3.5,则当平均值小于2.5时,表示这类指标中有不少具体指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企业在这个方面能力比较薄弱,企业要在这方面花大功夫进行改进。当平均值大于2.5并小于3.5时,表示该类指标中有少数具体指标不合格,要引起企业注意。当平均值大于3.5时,表明企业在此方面有足够的能力。如果4类指标的得分都较高,则企业电子商务就绪,可以进行电子商务变革。

步骤四:根据评价结果,给企业以具体改进的建议。

五、 结 论

第8篇:建筑行业商务经理总结范文

Abstract: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been in a weak position for a long time. Construction market chaos. Its competitiveness is in the low compared with foreign counterparts. The main reason that led to this situation is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ntense homogenization competition, low industry concentration. Under the government's intervention,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ais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achiev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improve industry concentration degree, to seek appropriate balance of 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to adjust the proportion of enterprises of all sizes to realize the organization in line with the objective laws of construction productivities.

关键词:建筑业;产业结构;集中度

Key words: construction;industrial structure;concentration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84-03

0引言

建筑业是历史最悠久的行业之一,从人类文明的发端至今,始终保持了其核心经济活动的地位。这一行业不仅为所有其它行业提供了基础训练,同时由于和公共工程、进而和实施财政政策联系密切,建筑业始终被视为对创造就业机会和维持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行业。我国的工程建造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行业的整体规模继续扩大,对外市场开拓取得较大成效。但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行业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建设市场混乱、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竞争力低下等也越来越突出。

1当前我国建筑业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工程建造企业的现状是“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产值利润率水平低、科技投入小、社会包袱沉重等,这些都制约着企业竞争力和实际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长期以来工程建造企业存在着“四高四低”即高竞争性、高劳动强度、高负债率、高企业负担、低利润率、低技术水平、低资本含量、低收入水平。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建筑业的各项指标多低于平均水平,其中:利润率为2.87%,仅高于化纤制造业和石油化工业,位于倒数第三,远低于第二产业平均利润率6.16%;资产负债率为64.92%,位于倒数第三;人均劳动生产率2.5万元/人不仅居于工业行业末位,而且远低于人均12.38万元的第二产业平均水平;人均资本含量为2.92万元,居于第二行业末位;行业投资比重持续回落,技术装备率人均0.9109万元,比2006年的0.9273万元下降了1.77%。由数据可见,我国工程建造企业的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整体竞争能力进一步弱化。

2原因分析

“建筑业是以大自然为对象并在其中建造不动产,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工作和学习的基本条件。”在中国通用的建筑业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第一、广义的建筑业反映的是建筑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及参与其过程的各个产业和各类活动,涵盖了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与建筑生产有关的生产和服务内容,包括建设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及安装、建筑构配件生产、建成环境的运营、维护及管理、相关的技术、管理、商务咨询和中介服务、相关的教育科研培训等活动,这种定义反映了建筑业真实的经济活动空间。第二、狭义的建筑业是指国家标准的产业分类中的建筑业,则属于第二产业,产业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的建造、设备、线路、管道安装、装饰装修等活动。在本文中我们指的是广义的建筑业。其价值实现和增值如图1。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发达国家的设计公司所出的设计图纸,一般只达到初步设计的详细程度。而详细的施工图设计则由建造承包商去完成。国内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目前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在目前阶段,工程建造企业多是通过为业主提供设计、施工、设备材料等服务,来获取订单。目前一方面业主或最终用户对产品/服务流程的各环节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建筑市场长期作为买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获利困难。国外的大型工程承包商凭借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强有力的动员、组织及管理市场资源的能力,向产品/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扩展,为业主提供越来越丰富的全方位服务,获取竞争的优势地位。同时他们依靠信息、信誉、资金、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拓展与建造活动相关的派生服务,如保险担保服务、法律服务、咨询服务、培训服务、物业管理、价值管理等。这些又反过来巩固其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根据目前产品/服务各环节的盈利能力,做出建筑业的微笑曲线如图2所示。

发达国家的大型工程承包商多占据资金流向的上游和高附加值段,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多占据资金流向的下游和低附加值段。从建筑市场买方投入的资源看,低附加值段一般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而高附加值段一般属于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在产品/服务流程中融资和担保保险等活动属于资金密集活动,设计和咨询等活动属于知识密集型活动,劳动力提供的活动属于劳动密集型,建筑业的竞争在产品/服务流程上的每一个环节展开。因此将建筑业仅仅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是极为有害的。因为这种认识使得我们无法正确认识建筑业竞争的本质,并由此推导出按照国际分工、发挥我们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错误观点。

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产业或企业,其成长和发展都取决于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需求,一是其本身的生产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5种基本的竞争作用力即新的竞争对手入侵、替代品的威胁、客户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这五种竞争力综合起来决定产业中的企业获取超出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能力。产业的盈利能力并非取决于产品的外观或其技术含量的高低,而是取决于产业结构。这五种作用力决定了产业的盈利能力,因为他们影响价格、成本和企业所需的投资――即影响投资收益的诸多因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目前不论国际还是国内建筑市场,买方市场的状况将长期存在;资源短缺影响了材料供给;建筑业低附加值段的劳动力密集型性质,使行业的知识和资本的门槛低,容易进入。这都是使得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重要原因。而建筑业整体的结构性问题,是导致我国建筑业整体竞争力不足的主因。我国建筑业的结构性问题体现在:

2.1 同质化竞争激烈,产业集中度低建筑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生产场所流动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需求波动性、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低效率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设计与施工管理分离、施工管理与作业职能分离。因此,建筑业合理的资源配置结构是以资金、技术和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智力密集型的总承包企业和当地劳务化化的专业施工公司,前者按项目的需要合理组织生产力,后者承担施工作业。这就把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和施工生产的流动性所引起的无效生产耗费和社会问题降低到了最小限度,同时也界定了建筑业不同企业的生存空间。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形成了建筑业管理“条块分割”,建筑企业大而全的现状,这种不符合建筑业行业特点的情况导致了我国建筑业无效的生产耗费巨大,建筑企业缺乏应有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为此,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资质的管理。根据《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我国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其目的就是按照行业特点组织社会资源,增强全行业的竞争力。但是根据2007年统计年鉴统计,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间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税率相比无明显提高,低于专业承包企业。这说明我国的总承包企业整体上并没有升级形成以资金、技术和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智力密集型企业,在整体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上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是与劳务化的专业施工公司一样,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相互进行同质化竞争。

同时我国建筑业产业集中度低,缺少超级企业,产业处于过度竞争的状态。据资料统计,各国建筑业行业规模前十名的企业在全社会建筑业施工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美国42.01%、日本38.09%。根据2007年统计年鉴,我国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为51043.71亿元,约为750642.8百万美元。另据2008年8月13日,美国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McGraw-Hill)在其官方网站了2008年度Engineering News-Record(以下简称“ENR”)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名显示,我国的建筑业十强2007年累计营业额为85519.4百万美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1.39%。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大型建筑企业(包括用行政手段将部门或系统所有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捆绑在一起的集团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我国的建筑企业产业集中度低、同质化程度高的现状,导致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我国建筑企业缺乏层次,相互间恶性竞争,极大的削弱了我国建筑企业的国际没竞争力。

2.2 以国内竞争为主,国外营业额低根据美国麦格劳-希尔公司(McGraw-Hill)旗下的杂志《工程新闻记录》(ENR)公布的2007年度的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排名榜,我国建筑业前十位企业的国外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比例为13.21%,不仅远低于世界建筑业前十位企业的61.82%,也低于世界建筑业225强的34.51%的平均数。这说明我国建筑企业的竞争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在国际建筑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建筑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围绕着不同的发展主题。我国的建筑企业大多拥挤在国际工程承包产业链的利润最低薄的施工环节,数量众多但实力有限,也不太重视企业的技术研发、环境保护和价值创新。但是凭借着劳动力的低成本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企业的业务规模在逐步壮大。

国际建筑业的领先企业凭借着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和有效运作的组织系统,获得了系统性的竞争优势。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利润,它们更加注重管理和服务的创新,通过对价值链的整合,为客户提出多种的创新服务模式,如:

DB模式;设计-建造模式

PMC模式;项目管理模式

BOT模式;建设-经营-转让模式

这些承包模式的提出使他们的综合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竞争优势更加明显,确保了它们能牢牢占据价值链的高附加值段。如国内近年来相继完成的世界级规模的石油化工装置扬巴80万吨/年乙烯工程、南海石化80万吨/年乙烯工程等都采用了PMC的管理模式,由国外的大型工程承包商为主担任PMC管理,EPC承包商也主要由国外大型工程承包商承担;近期的奥运项目,也多由国外承包商承担。

3中国建筑业的结构重组

3.1 企业在国内市场面对“国际竞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轨道中去。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的建筑市场越来越开放,国外的大型工程承包商陆续进入。由于服务贸易协定和知识产权保护协定等对发达国家有利的相关协定,进一步加强了国外的大型工程承包商竞争优势,使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过度的竞争力使得经济上的富国、强国变得更加富裕强大,它促进了最发达国家世界范围的经济一体化”。改变我国建筑行业“规模不经济”的现状,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竞争已刻不容缓。

3.2 对垄断的再认识现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竞争政策被视为基本国策。它为企业竞争建立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创造符合实际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对垄断的认识是制定竞争政策的基础。

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一直对垄断持否定态度,认为垄断破坏了市场价格机制培植资源的作用,妨碍了技术创新与进步。然而产业经济运动的历史和现实却与之表现的不完全一致。

历史上日本、韩国等后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其经济发展的开始阶段,都通过国家扶植寡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建立行业竞争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经济浪潮席卷世界,各国都对垄断进行了再认识,普遍出现了放宽限制和放松管制的倾向。就连一向坚持反垄断的美国也迫于竞争压力开始放松了反垄断、反兼并的管制,当局常常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效率提高为由,对大量的垄断事件不予过问。只要寡头企业不对本国经济带来损害,或者实施成本小于获得收益,就会获得鼓励。例如波音兼并麦道案,微软拆分案等,美国政府都是做出了有利于确保本国企业垄断地位的裁决。

与此同时,现代经济学家也开始再度审视垄断问题,主流的垄断观念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熊彼得假定”就认为垄断企业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在熊彼特看来大企业由于创新和技术进步形成的垄断并不是真正的垄断,这种具有技术意义上的垄断一方面要同原有的旧技术、旧产品的企业竞争,另一方面又受到潜在竞争的威胁,因此实际上仍处于竞争中。也有人认为垄断等同于规模经济和生产集中,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垄断和竞争是对立统一的,垄断是局部的,竞争是广泛的。由于“创造行毁灭”,竞争政策考虑的不只是保护单个的竞争者,而是要把竞争作为一种制度加以保护。时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企业国际化浪潮,已经使很多产业异乎寻常地集中,只有少数几家企业竞争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已成为一种常态,这也是美、日、欧、韩的工业现行化国家主导产业结构的现实状况。

3.3 我国建筑产业结构重组的目标和实施通过上文分析,我国建筑业结构重组的目标应是:提高产业的集中度,谋求适度的垄断和竞争的均衡;通过调整各种规模企业的比例,实现符合建筑产品生产客观规律的生产力组织,提高全行业的竞争能力。

我们可以用一个“金字塔”式的多层结构来表示我国建筑业结构重组的目标。其中在顶层是由极少数大型企业形成的寡占结构,以谋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的竞争优势,这些企业具备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项目的管理优势,是行业的组织者;中层和下层是由为数众多的专业施工企业和当地化的劳务公司组成,它们具有专业化、当地化和低成本的优势。各层次的企业之间形成的是协作、互补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这种结构模式既能实现规模经济,又能使竞争在同一层面的企业间充分展开,避免了不同层面企业间的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大型企业通过业务外包,与中小企业间在经济活动中结为松散的联合体,形成相对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降低了交易成本。从经济活动实践中看,这种“金字塔”型的产业结构模式在美、日、英、法、德等国家中尤为突出。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的干预下才有可能。政府可以通过企业注册、资质认证、重新颁发营业执照以及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等手段,有计划的促进和控制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

参考文献:

[1]魏新亚,林知炎.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地位的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1).

第9篇:建筑行业商务经理总结范文

[关键词] 建筑行业 供应链管理 对策

一、我国建筑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力

1.建筑业管理与制造业管理存在趋同性

虽然建筑业与制造业一直被认为是两个并行的具有很大差异性行业,但是它们之间也存在许多共同之处,正是由于这些共同之处的存在,使得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具体运作模式等方面在建筑业具备了实施的可能性。建筑业与制造业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产品本身虽是固定的,但其建筑过程仍然是流水作业的,仍然遵循着生产线的基本规律,只不过这种流水线发生了相对运动,是以不同的工种和设备的移动代替了制造业中产品的流动。

(2)在建筑生产过程中,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总承包商处于核心地位,完成建筑主体的施工,而与其他主体表现出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如在建设生产之前,承包商对生产中用到的物料,设备进行计划,并且向材料供应商,设备租赁商等发出需求通知,这些企业会针对需求提供相应的产品等。这一点与制造业是很相似的,在制造业中,每个企业在完成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时,都与其他相关主体之间形成供与需的关系。

(3)制造业倾向于专业化分工,包括设计、材料、零配件、总装,销售、维修等等各环节,各企业只负责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而把自己做不了或做不好或别人做得更好更有效益的事交由别人去做。而建筑业中的新材料,新设计理论、新设备,以及对建筑物的使用新要求,也使得建筑业分工更专业,设计师与建造师分离,投资、设计、建造、维护、销售各个环节出现专业化分工,这些使得各企业具备了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企业之间形成协作关系。

(4)与制造业一样,作为建筑行业中的一个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会伴随着物料的采购、运输、配送等一系列活动,随之与相关企业产生了经济关系,存在着资金的流动,以及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

上述两个行业共同点的存在,为在建筑业引入供应链管理这一在制造业广泛应用的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提供了基础,使实施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成为可能。

2.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建筑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带来契机

信息技术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建筑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新的契机。电子商务就是一种新形式的商务活动,它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数字化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系统替代传统的纸介质为信息载体来进行信息传递、存储、处理、,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低成本交易,控制物流和资金流。建筑业的各项电子商务活动都是围绕着为业主提供优质工程并获得相应支付来进行的,因此,建筑业的电子商务是以项目为核心,将所有参与项目的交易方联结在一起的电子系统。

二、实施建筑供应链管理的障碍

1.业主与设计或咨询方之间的问题

业主委托设计或咨询方进行项目评估、建筑方案设计,在此过程中往往设计或咨询方对业主的需求不能充分的理解。建筑设计方案超出或低于业主的需求,工程量概预算不够详细准确,这样容易造成后期业主决策失误。目前流行的做法是设计或咨询方与业主签订相关的管理合同以降低风险。这样做虽然可以降低风险却限制了设计或咨询方的创造性。

2.业主与总承包商、总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的竞争性投标

由于业主不可能事先掌握施工现场的情况,即使是最详细的施工说明和图纸也无法包括所有的工程量和条件。另外许多建筑物是以前从未施工过的,所以必定有许多不可预见的而需要在施工过程解决的问题。因此,通常有些总承包商为了赢得合同而提交了不切实际的低报价,在工程开工以后中标的承包商会因为额外的工作和某些变更而提出额外的价格要求,这显然不利于业主。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对抗性不利于业主的利益,也不利于整体建筑业供应链的健康发展。总承包商与分包商之间存在着类似的对抗性关系。施工前的招标不是控制成本的最好方法,它不能反映工程的真实需要和成本。

3.承包商与供应商之间的问题

在建筑业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关系多是不稳定的,往往竞争多于合作。选择供应商成为建筑业传统采购过程中的核心工作,供应商的选择过程要消耗供需双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竞争过程中,需方为了能够从多家供应商中选择一个最佳的供应商,往往不能透露完全的信息以防供应商增加要价筹码,而供应商为达成协议也往往虚夸自己的供货效率、生产能力和产品性能,其结果不仅提高了交易成本,也带来了交易风险。成交后,由于供需双方合作与协调不能到位,又增加了运作中的不确定性,使采购过程中各种冲突和矛盾时有出现,并增大了日常管理的难度。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有效控制质量和交货期主要是采用事后把关的办法,采购一方难以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相互的工作是不透明的,主要依靠各种标准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等进行检查、验收,增大了需方采购部门对采购物资质量控制的难度。传统的采购模式还存在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迟钝的弱点,工程需求方面发生变化时,难以对己有的供求状况进行调整,缺乏应变能力。又由于未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机制,易出现企业的短期行为,不能提供或获得高水平的服务,削弱了各方的企业竞争力。成功的供应链管理旨在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

三、提高我国建筑供应链管理对策研究

1.选择适合的伙伴形成真正的战略联盟

供应链上相邻各节点是节节相连、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企业间都是供应和需求关系,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系统正常有序的运作。有竞争又有协作,企业间的关系是战略伙伴、合作者甚至是同盟,这使得现代供应链管理,一体化运营必须拥有一大批企业分工协作,不仅企业集团内部,而且国际间成百上千家企业协同合作。产业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物流、服务商各自发挥特长,构成一套科学有序、高效融合的供应链平台体系,最终达到强强联合、减少内耗,发挥各自竞争优势,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使供应链充满竞争活力。

2.专心核心竞争力,通过外包加强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利用业务外包模式,把资源集中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以便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那些不属于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应弱化或外包。业务外包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联盟企业的资源,为企业集中于核心业务释放资源、分散风险,使其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特别值得强调的是随着咨询科技的高速发展,大规模生产时代正逐步走向大规模定制时代,关键的资源也从资本走向信息、知识和创新能力,企业能否真正获利在于供应链管理是否具有资源优化组合的智慧。

3.重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

企业应对自己的业务认真清点,挑选出与企业生存和发展有重大关系,能够发挥企业优势的核心业务,而将那些非核心业务剥离出去,交由供应链中的其它企业去完成,以便集中人力、物力与财力于核心业务。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重建业务流程,以使业务流程更加连续化、流程的功能更加柔性化、流程中员工的自主决策权更加扩大化。为了适应重建后业务流程的需要,企业还应对其组织结构进行重组,重组的目标是:将按工作分工、按职能划分部门的“金字塔”型科层等级组织结构,转变为有利于员工相互交流与沟通、释放员工个性与创造力的扁平化或网络状结构,从而有助于业务流程的高效运作及培育、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重组组织结构的同时,在软环境方面,要伴以相应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塑造,使结构重组可以在各个方面顺利实施。

4.建立健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现代企业必须拥有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这些管理方式的实施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基础之上。信息技术已经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它可以使企业获得新的价值、新的商机、新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更是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供应链管理的载体是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系统。从某种角度来讲,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企业在加强信息化进程时,一方面对企业内部业务环节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引进MRP,ERP管理方式,使企业内部管理明细化;另一方面建立企业外部网,与上下游企业互联,以增强快速沟通、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皮嘉:论建筑企业的供应链管理[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