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师的价值和意义范文

教师的价值和意义精选(九篇)

教师的价值和意义

第1篇:教师的价值和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在教学内外,教师职业面临着多维的价值冲突,而教师职业价值内涵的本身就蕴涵着冲突之源。追问教师的职业价值及其冲突,目的在于谋求教师职业价值的有效认同,多层面促进教师职业价值的实现。

“终极关怀”的失落与“意义危机”是我国现阶段不容轻忽的社会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新旧文化价值系统未能适时切换、整合并有效建立,造成转型时期“价值真空”的存在,进而导致出现暂时的社会价值的“信仰迷失”与个体价值的“信念危机”。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追问之惑”

(一)追问教师职业价值的意义

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公众对于教师职业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家长、管理者和社会都没有把教师当作专业人员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教师失败时常遭到责骂,取得成功时却得不到任何的奖励’,川。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与倦怠,甚至是职业枯竭,这表明社会、公众、教师和管理者等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全面体认。通过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探讨与建构,首先,有利于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自我审视、判断和选择,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活状态、职业修养以及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与提升;其次,可以为相关教师政策的制定、教师教育的制度设计以及社会公众合理评价教师职业活动,提供新的价值坐标和理论参照;再次,有利于提高教师管理的效能,促进教师绩效的有效评价,在最本质层面把握“以教师为本”的内核,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终极关怀”与“意义追寻”是教师职业承诺与认同的前提,亦是教师这一职业必须回应的主题。当教师遭遇到价值认同危机,教师往往会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发展产生诸多的冲突与困惑,这既是一个深层次的意义符号问题,也是一个影响日常生活的行为选择问题。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释义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即是主体对主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或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价值形成的关键是主体的需要。职业价值,则是指职业对于主体的意义,它体现了职业的属性、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任何一种职业的产生、存在及其发展,都是以特定的职业价值为前提的。

对于教师价值的分类,最为普遍的一种分法是将教师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两个基本方面。教师职业价值是指对于社会、对于服务对象等外在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他体现了教师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它是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使命及实际的社会贡献,它强调的是教师怎样表现自己的价值,如何使自己的一生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一生;教师的主体价值是指教学专业对于教师自身的意义和内在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生命价值等,它体现了教师通过特殊劳动对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它强调的是教师如何在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实践中,维持其尊严、需要、自我价值等的实现。传统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的定位,过分重视教师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价值,对教师存在意义的认识上的片面性将导致我们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制定上错误的做法。

根据萨帕的职业价值分类,则可将教师职业价值分为:一是教师内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二是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环境、同事关系、领导关系及职业变动性等,三是教师职业的外在报酬,包括教师职业的安全性、声誉、经济报酬和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教师职业的内在职业价值直接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而外在职业价值则指向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工作状态。

根据施恩(ScheinE.H.)的职业价值分类,可将教师职业分为:教师外职业价值和内职业价值。教师外职业所蕴含的职业价值较易为人认识,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的地位与吸引力,旁观者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可能更多地停留于外职业的层面。相对而言,教师内职业蕴含的职业价值则难于认识和体验,主要是指教师职业内在的价值,往往表现在职业情感的积极体验和职业意志的有效提升。

教师职业既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专业性被普遍认可并自觉建设的职业。教书育人既反映了这一职业的本质所在,亦表明了这一职业的特性所在。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属性与功能,满足了诸多主体的需要,体现了对学生、教师、社会和学校诸多主体的意义。教师职业价值是“教书育人”这一职业属性满足多元主体需要的为人属性,教师职业价值本身就蕴含了诸多价值冲突。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一)教学之内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内在职业价值体现了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它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教师在教学中享受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教师却在教学中遭遇着价值冲突,冲突首先来自于学生,当教师的教学活动并未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时候,教师的职业内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只有能引导并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教师,才能体会教师职业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这需要教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因为,当前学生的价值世界是多元的,代际间的价值冲突不可避免地透射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来自学校和社会对教学“领地”的价值支配,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的取向,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的教学为之服务,而教学在成为这一价值实现手段的同时,抹杀或抵消了教师内在职业价值的实现,教师和学生越来越不能在双向的教学中体现价值实现的快乐和尊严。

(二)教学之外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职业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往往呈现出冲突的状态与特点,从社会与学校组织的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势必会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强调教师要满足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从教师个体利益角度考虑,重视其个人职业价值,强调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教师职业进程中,我们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以社会需要为本位的,强调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无限提升,而对其职业的自我价值缺乏尊重和体认。对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尤其是基本的实用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价值的轻忽与扼抑,势必造成教师职业的尴尬和形象窘态;反之,如果教师以自我需要为本位、一味强调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又势必会造成社会价值的缺失,这与传统的价值取向是相冲突的川。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内外冲突”

主体判断职业是否有价值,常常以需要为首要的内在尺度,需要是形成职业价值评价的心理基础,而需要是复杂的,不管是马斯洛的七层次论,还是马克思的三类型论,抑或是其他学者的论述,都承认人的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性叫。教师的需要也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把职业的社会价值付诸到教师身上,而不去实现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也应着力实现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双重实现,努力探寻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存在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是,需要本身是多重的,多重的需要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而且,社会、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本身具有不同层面的需要,这些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多类型、多层次的。社会、政府、学校、学生和教师群体间以及教师个体对于“需要”的不同定位,势必会造成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之径”

在教学内外,教师能够认同自身的内在职业价值,认同学生、学校和社会等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定位,就能最大化地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社会、学校、公众和学生等主体能够全面认同教师职业价值,较好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就越能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职业对于上述主体的价值就愈大。教师职业价值的建构与生成,起始于职业价值的冲突,而最终要落靠于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

“认同”是指人们对自身同一特性的意识或内在界定,它不是一个人固定不变的态度,而是一种相对的现象。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首先是多元主体对教师职业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同一性的界定或体认;其次是教师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社会、学校)对某一或某一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体现在社会、集体和自我三个层面,教师职业价值认同三维层面的协商与共融,或者说三维层面认同的有机统一,是教师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与关键所在。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体现了社会、政府、公众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全面体认,更多地表现为职业价值的角色期待。它决定着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更多地是由社会(政府)所赋予或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教师职业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这个层面讲,一旦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不合理时,教师专业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反之,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合理的,则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定然会促进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实现。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

教师生活在学校这一场阑之中,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价值认同,能够优化教师职业的生存空间,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热情。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是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体认与认可,它是教师职业价值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中介与桥梁,它既反映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体认与角色期待,也反映教师群体自身的意义追寻。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既可以成为促进教师职业价值实现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教师价值实现和职业幸福的障碍。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强调共同体的价值共享,关注教师群体的共同愿景,力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凝聚力。在学校场阂中,教师群体自身有一个“我们”的声音,它体现了教师群体的专业理性定位与价值追求,它同样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自我认同

第2篇:教师的价值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度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5)12-0041-03

“维度,又称维数或视角,是对某一事物的概念或实现的条件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判断、说明与评价。”[1]高校青年教师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中坚力量,更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从价值和时代维度分析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并从方法维度准确把握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这对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及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维度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价值产生于社会实践,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评价,是“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群体中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能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导向,对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个人成长、对发挥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载体作用及对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出生于改革开放前后的70至80年代,他们与时代共成长。在改革开放剧烈的历史变迁中,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对他们的生活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迥异的人生成长经历塑造了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念:有人积极向上,对工作生活充满热情,相信自己是命运的主宰者;有的人随遇而安,认为未来社会充满太大的变数,听之任之是最理想的工作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成长经历使他们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世界观使他们形成的不同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观是人们认定事物或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社会发展及个人身心成长的价值观,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够让他们身心愉悦,在工作生活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快乐的心情,作为学校的新生力量,高校青年教师年轻的活力也会给整个校园带来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力量。因此,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及整个学校的良性运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有助于发挥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载体作用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客体,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受教育客体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辨别何种传输方式和手段最适于价值观的传播,在自己作为价值观传播主体时有效加以运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承载着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高校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高校青年教师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求学经历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崇敬之情,所以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决定着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及文化观念。借助信息网络传播平台,各种思想和思潮开始不断渗透到国内,充斥着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西方的“普世价值”说、等社会思潮,对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群体普遍社会阅历不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很容易迷失方向,加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这一时期集中显现,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当今社会发展产生批判心理。从职责来看,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从社会成员构成来看,高校青年教师本身就是当代中国青年群体中的重要成员,他们本身就是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如果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产生动摇,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价值。

二、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维度

(一)青年教师时代特点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高校青年教师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性格上或是积极阳光、或是努力奋进、或是浪漫洒脱,但无一例外都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时代,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教师岗位,将理想转变成现实,成功实现了人生角色的转变,因此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相信自我塑造、自我拼搏是一切成功的动力源。但在改革浪潮的洗礼中,不同环境会造就他们不同的世界观,或偏执的、或激进的,或温和的,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尤其是“80后”的高校青年教师正是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第一代,他们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尽管每个家庭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别,但他们都受到了来自长辈的万般宠爱。他们有较强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意识,同时,崇尚自我,追求个性独立。如果在价值观教育与引导过程中出现偏差,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偏执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引领中国走向富强的价值核心,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利益主体多元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

改革开放后,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整体性的利益结构逐渐被打破,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价值观是受社会存在制约的社会意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不同利益主体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人们从事职业越来越多样化,所属利益群体也有着显著的差别,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高校青年教师涉世未深,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价值取向很容易迷失方向。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扎根于内心,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树立坚定的信念信仰,这是时代所需,更是一个国家发展所需。

(三)社会不良现象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

市场经济讲求自由平等、公平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但是理想中的市场经济不可能完全成为现实,特别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不断建立与完善过程中,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国家采取宏观形式进行调节和控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然无法完全克服其弊端,导致部分人能够通过投机倒把、巧妙钻营等方式获得大量利益。高校青年教师处于人生奋斗的关键期,在经历了艰辛的努力仍然没有获得理想成绩时,往往会产生动摇原有价值理念的想法,加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很容易接受社会不良价值观,这就需要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校青年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维度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青年群体中的重要成员,高校青年教师本身就是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能否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整个国家及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根据高校青年教师特点,本文从尊重个性差异、深刻领会内涵实质等方法维度探析了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尊重差异、凝聚共识

1.选择适合青年教师特点的价值观培育方式。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中的中坚力量,旺盛的生命力使他们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充满积极参与意识,针对青年教师这一特点,在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时,一定要融入实践内容,让高校青年教师在实践中评价、把握并最终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时,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方式,引导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去感受,从而达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时,可以从日常工作着手,尊重青年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感受到自由、平等、公正等意识。2.有针对性给予特殊青年教师辅导和帮助。现阶段受社会大环境、个人特殊经历等因素影响,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很难将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到一起,认为国家的概念在工作与生活中体现得并不明显,以至于产生对国家观念的倦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冷眼旁观”或“嗤之以鼻”,在针对这些青年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绝不能放任不管,一定要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在深入探析其产生倦怠思想根源上下功夫,结合实际,以足够的诚心和耐心去帮助他们,使其全面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深化理解,融于实践

1.引导高校青年教师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价值层面,而三个层面之间是有层次的、逐步推进的。按照价值目标划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分为最终和具体两个目标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现终极目标而表现出的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就是“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公平正义”。高校青年教师只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才能真正将其融于内心。2.科学确立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定位。在培育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仅将目光定位在如何让高校青年教师消极的理论学习和被动的接受这一视角,而应通过加强理论探讨和研究,让高校青年教师积极主动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工作及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通过积极引导高校青年教师主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主动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性、民族性和创新性意义,并将其融入内心。

(三)持之以恒,常态化教育

1.建立制度约束机制。制度一经确立,它能强制性地约束或保障人们按照已经规定好的章程去行使,最终保证目标实现。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相碰撞或冲突时,如果随教师个性发展,有可能产生偏离或背离情况,要运用常规性制度去约束,避免个体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象的发生。2.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通过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条件,从而激发人们工作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2]对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以此激励高校青年教师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他律走向自律自觉。例如,对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教师可采取一定的奖金或福利的薪酬激励。3.建立典型示范机制。要树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通过树立榜样和楷模形式,使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在生活中工作中找到价值观树立的方向和目标。在具体操作中,可通过网络推动、组织推动或活动推动等形式把工作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青年教师的闪光点变成“闪光面”,最大限度的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付晓秋,李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操作维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2,(3):84.

第3篇:教师的价值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调查;思考

核心价值观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和遵循的行为准则。教师核心价值观是指教师行为中蕴含着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体现的是教师整体精神面貌和生活态度1。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决定其价值诉求和道德追求。分析研究当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和特点,引导青年教师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对于地方高校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

本文以湖南某高校青年教师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随机调查。其中发放样本100份,收回有效样本93份,回收率达93 %。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后得出样本的基本情况是:93份答卷中,男教师占53% ,女教师占47%;教育程度中本科占18% ,硕士占69%,博士占13%;政治面貌中党员占75%,派占12%,其他占23%;职称结构中初级职称占52% ,中级职称占37% ,高级职称占11%。专业方面文科类占48%,理工科类占52%。从样本情况可知,基本能反映该校青年教师现状。

(一)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指标分析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参照当代军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核心价值观,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内涵初步提炼为“忠诚、仁爱、奉献、进取、求真、务实”。在对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中,主要选取了以上指标进行探讨。当问到“你认为高校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品质?”(多项选择)时,结果经过SPSS 软件统计依次为: 仁爱91.6%、求真务实87.2%、忠诚76.3 %、奉献69.1%、进取56.5%。当问到“你的人生追求是什么?”时,95%选择个人家庭幸福、身体健康、生活愉快;66.1%选择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45.6%选择桃李满天下,无私奉献;35.5%选择求真务实、锐意进取,25.6%选择金钱、名誉、地位。不难得出,当代青年教师的主流核心价值观是好的,反应了时展需求和高等教育的要求。他们追求幸福、快乐的人生,乐于奉献、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是当代青年的楷模。同时,调查中也有部分青年教师由于受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缺乏科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核心价值观细化指标分析

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十分丰富,为了能更全面的反映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现状,主要从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金钱名利观和社会观等方面进行研究。

1.道德价值观

道德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取向、价值追求。调查发现,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最崇尚的品德前五依次是: 真诚 (75.2 %) 、善良 (67.3 %) 、仁慈(59.2 %)、正直(51.2 %) 、谦虚(50.8 %)。在个人与社会、义务与利益、奉献与索取等关系的处理上,相当一部分教师主张不偏重哪一方面,要“寻求结合点”,使“两者兼得,两者统一”。这表明,一部分地方高校青年教师道德判断与道德实践存在一定偏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教师在道德实践上倾向于道德实用。部分教师实用主义严重,滋生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

2.职业价值观

职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调查中,87 %的青年教师对现从事的职业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但选择大学教师职业的动因较复杂,排在前三位的动因依次为: “职业较稳定”(77. 3 %) 、“工作轻松、压力小”(62. 2 %)、“社会地位较高”(47. 2 %) 。在回答“对于现在的职业有哪些不满意?”时,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 “工资待遇太低”(68.4 %)、“体制机制不活,制约个人发展”(55.3 %)、 “学术腐败”(40.7 %)。从中可以看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主体意识强烈,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职业选择上,关注是否有利于个人较多,“个人”意识强烈。同时对于把教师职业作为一项事业,作为终身职业意愿不强,其“事业”意识弱。大多注重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和成就感,注重工资待遇、职业稳定等“保健”因素, 而对职业的性质、社会评价等关注较少,其职业选择主体功利性较为突出。

3.金钱名利观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金钱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取向。调查中,当问到“您对金钱的看法是什么?”时,76.3%认为只有够用就行,23.7%认为越多越好。当问到“您认为物质追求和精神享受哪个更重要?”时,63.7%认同两者都重要,23.2%认同物质追求更重要,13.1%认同精神享受更重要。对于名利,有63.6%表示在乎,36.4%表示不在乎。当问到“你对现在高校教师为了个人名利,学术腐败怎么看?”时,74.4%表示明确反对,24.6%认为很正常。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青年教师有正确的金钱名利观,但是,一部分教师为了追逐金钱和名利,不择手段。

4.社会观

对社会的看法,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价值取向。调查中,教师对当前社会热点密切关注,如对“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和谐社会的构建”、“食品安全问题”、“稳定房价”等关注率均在80 %以上。当问到“你对现在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满意吗”,71.3 %表示满意,28.7%表示不太满意。对于“目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的认定,62.2 %把腐败作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选择其他因素的比重依次为:贫富悬殊、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失业问题。调查发现,大部分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关心社会动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满信心,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期待,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然而,也有一部分地方高校教师由于身处欠发达地区,面对频繁见诸报端的食品安全问题、腐败问题、物价飞涨等各种社会现象,悲观失望。#p#分页标题#e#

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具体体现,是建设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核心价值观突出体现在对利己和利人、个体和集体、奉献与索取、实惠观念与精神价值的选择和取舍上。

1.利人和利己

马克思说过,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活着,那么他的生命是黯淡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在利人和利己的问题上,受访者中有23.6%选择“先利人后利己”,15.8%选择“先利己后利人”, 46.3%选择“利人的同时利己”,14.3%选择“利己的同时利人”,回收问卷中没人选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可以看出,在利己与利人的选择和取舍上,大部分教师思想觉悟较高,把他人利益放在首位,有一定的奉献精神,一部分教师主体自我意识较强烈,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存在利己主义倾向。同时缺乏“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

2.个体和集体

在处理个体和集体的关系上,当问到“当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你会怎么做?”时,65.2%认为“学校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应服从集体利益”。34.8%认为“教师是学校的根本,学校应首先满足教师的利益”。当问到“你是怎样处理个人与学校关系的?”时,68.7%选择“我为学校,学校为我”,31.3%选择“学校为我,我为学校”。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把学校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但一部分青年教师主张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有个人主义倾向。

3.奉献与索取

调查中,当问到“你认为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时, 66.2%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也在于索取,22.7%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为社会做贡献,11.1%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满足个人需要。当问到“有人把教师比喻春蚕,比作蜡烛,把教师职业看成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你认同吗?”时,青年教师中有62.4%表示认同和基本认同,37.6%表示不认同。这表明大部分青年教师认为应有奉献精神,同时不否认个人利益;一部分教师主张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另有一小部分教师认为人生的价值主要在于索取,满足个人利益,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4.实惠观念与精神价值

实惠观念与精神价值的取舍,体现了人生在追求物质享受还是精神满足上的价值取向。当问到“作为高校教师,你主要是追求精神价值还是物质满足”时,53.3%认为物质满足和精神需要同等重要,缺一不可,青年教师中29.6%认为物质越多越好,精神在其次, 17.1%主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只有够用即可。这表明大部分教师既注重物质追求又重视精神需要,符合现代人的追求;同时,一部分教师实用主义较为突出,教书育人注重物质上的满足;另一部分则认为教书育人主要在于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思考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特殊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状态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传统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价值选择的多样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当代高校教师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复杂化。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是地方思想活跃、思维开放的群体,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科研的后备军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多元化、模糊的、错误的价值取向不利于高校教师的发展和高校的和谐稳定,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全社会的价值观将产生不利影响。

核心价值观决定价值观取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或比较好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高校教书育人要求,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新时期教师价值追求的典范。他们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具有科学的人生价值取向;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善良、正直、真诚、友爱、勤劳;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不为金钱名利所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旗帜鲜明,具有坚定地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追求乐观、积极、幸福快乐的人生。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一部分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不容乐观,其人生价值取向模糊,缺乏科学的人生价值观。与其为人师表的形象严重背离,与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相违背,与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相违背。一部分教师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奉献精神、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缺乏人生理想和追求,贪图享乐、道德败坏,片面追求金钱和名利,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紊乱。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建设,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第4篇:教师的价值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职 德育教师 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02-02

近年来,党中央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列入党的历次重大会议的重要议程中。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专门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2014年8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基本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来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核心的体现。

24个字的“三个倡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根本上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社会生活的追求。中职德育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未来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对他们进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在思想上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中职德育教师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 中职德育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牢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规范》共六条:(1)爱国守法;(2)爱岗敬业;(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5)为人师表;(6)终身学习。中职德育教师要正确理解《规范》的丰富内涵,《规范》体现了教师职业特点对师德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特征,“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规范》是教师行为准则。牢记《规范》有助于中职德育教师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规范》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

2 中职德育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率先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学生充满理想,思想活跃,在价值观问题上遇到一些困惑或问题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确实需要来自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源头活水。”中职德育教师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3个层面的基本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铸牢自己的精神支柱。在2014年教师节看望北师大师生所明确指出的那样,“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这就要求中职德育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同时,必须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价值观修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来源、内涵、体系和要求,保持清醒,坚守底线,自觉地将自己个人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起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在建设什么样的国家、追求什么样的社会和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公民等事关国家建设、社会进步和公民责任等重大问题上给青年人以正确的指引。

3 中职德育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必须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泰戈尔在印度创办印度最好的国际大学:他对体罚学生的老师说“一头驴打不成马,而一匹马却能轻而易举地被打成驴。”教育“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这出自泰戈尔的美丽诗句,形象地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世界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的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这比打骂更难受。要尊重学生,我们都知道,你对着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对着大山呼唤,我理解你,那么高山的回音便是“我理解你”,我想人心与人心之间正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如果我们面对学生的心灵高山失去了应有的耐心,那么还能期待学生的心灵回音吗?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啊。人民教师应该流淌道德的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既是做教师的一种收获,也是做教师的一种职责。扪心自问,如果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会怎样教?能否以自己的满腔热情和一片爱心来对待自己的每一位学生。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伙伴、知己、老师、父母。热爱学生正不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很好的体现吗?

4 中职德育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知行合一, 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好榜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追求形成引领、评价与规范,其重点是教育与引领青少年。在青年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上,没有什么比广大教师自身的正确榜样示范作用更有效的方法了。要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纽扣,教师自己的扣子也必须首先扣对了。教师爱国,学生则有爱国之心;教师公正,学生则富于正义感;教师敬业,学生也不会形成敷衍塞责的坏毛病。教育者先受教育,教育者必须以身示范,中职德育教师必须在学校的道德教育中做出表率,人常说“己不正不能正人”,中职德育教师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要以身作则,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知行合一,率先垂范,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总之,中职德育教师牢记 “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更多的中职学生走上健康、阳光的生命之途,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

[2]李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人民出版社,2013.

第5篇:教师的价值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教师 培育和践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196-01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报告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高校教师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担负起的职责和使命。

一、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别重要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明天。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主旨明确、旗帜鲜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在高校教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综合国力和社会精神文化繁荣的需要

当前,国家间的竞争已经不局限于经济、军事的博弈,更是文化的角力,社会的和谐进步更需要精神文化的引领。在整个社会精神文化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基础性和统领性作用。高校教师作为社会文化的研究者、传播者,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无旁贷。

(二)在高校教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进个人道德素质提升需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行为层面提出的个人道德行为规范。它不是抽象的理论,它的体现贯穿于人们的日常认知和行为之中。德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通过教书育人引领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修养,规范个人行为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尽的义务。

二、高校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

育人先育己。要引领和教育广大学生,高校教师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按照同志所强调的,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而带动广大学生坚定信仰。

(二)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研究者

高校教师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群体,肩负着教育科学和政治思想理论研究的责任。因此,高校教师应主动结合工作实际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集中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实践原则、现实要求,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民族性、创新性。

(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高校教师应身体力行,建设师德师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通过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等方式,教育和引导广大高校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把高校建设成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基地。

(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弘扬者

高校教师在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开展相关研究、积极践行的同时,还应该通过各种校园讲座、课外活动等渠道,积极传播相关知识,在校园中形成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三、如何发挥高校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一)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共思想政治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可以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去,根据不同专业课教学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文化艺术节等。

(二)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教师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道德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除了应以身作则之外,还应加强师德建设。

(三)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结合

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从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改革等各个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和探索,并努力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第6篇:教师的价值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 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2014年2月24日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地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作为高校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新形势下办好思政课,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作用,除了课堂教学外,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否积极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也会产生至关重要的、无形的引领作用。为此,我们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与践行路径上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提出践行的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路径分析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方面担负着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重担,他们学习和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为先,并用以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大学生人心,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都能够积极地响应国家的要求与号召,自觉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整体上都非常赞同新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在认识上,都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发展状况,关系着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实现的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认同上虽然整体上能够达到上述要求,但是也存在着问题。从总体上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虽然基本不存在态度问题,但在思想认识上也存在一些困惑,特别是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少理论上的深刻领会。为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认同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与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领会其精神实质。只有自己首先摆脱认同上的困惑,才能够在实践中去自觉培育与践行,同时在自己阵地课堂上才能够把它讲清楚,讲透彻,将其精神传达给学生。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不能简单化、单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重要的也是对思政课教师自己的要求。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与践行,都是深受教师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思政课教师在认同上要注意的另外一点,而且也要有一种功不在我的奉献精神。我们的功劳不是一时就能够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作用也是长远的,我们是在做影响学生命运前途的事业,要有一种正其谊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舍己为人的精神。

(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上的分析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有正确的态度,而且要深入钻研,从理论上、学理上实现对它的认同。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要有更高的要求。在这方面,要明了党中央提出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和语境,善于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在学术与政治的统一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和践行。要把学术思维与政治思维、宣传教育思维结合起来,综合地、辩证地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真正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 正人者先正己。要想让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者首先自己要践行。为此,不仅要在认同上进行分析,还要在践行的路径上进行深入分析。

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及时关注时事政治,广泛收集了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与路径,并能及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入课堂,进行正面宣传与教育。赢得了大多数学生的爱戴与喜欢,可以说大多数思政课教师都能够爱岗敬业,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怎样能够真正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一个需要长期探讨与实践的问题,特别是在践行路径上存着怎样践行的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生活,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而且在践行的过程中还要做到落细、落小、落实,这都是需要在践行的路径上进行大量的考察总结与探索。

虽然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探索之路永无止境,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创新与发展。在践行的路径上同样也面临着自身如何自觉培育与践行的问题,面临着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双重践行路径的问题,具有双重路径的探索。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战略上的指引

(一)理论路径指引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的系列讲话,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同上的困惑指明了走出的方向,指明了实现的根本路径,解决思想理论培育和践行的路径,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认识、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具体的实现路径。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又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育人工作,同样也要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高度上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创造精品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精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只有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心智,为学生真正喜爱,才是精品课堂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我们同样也要不断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提升精神境界,达到内圣外王,行不言之教的作用。“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也要牢记,在教学中不断地创作才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我们的创作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田,引起学生真正的共鸣。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吸引力也是最大的,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关键是我们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与时俱进,不断地在课堂上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学生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给学生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也同样是根本。我们也要做到自觉坚守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不仅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还要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

在系列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今时代转型时期人们面临着思想困惑解决的路径,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怎样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思想文化基础。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觉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不仅要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也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在理论上为真正做到、做好自觉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实践路径指引

系列讲话不仅为我们找到了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路径,也为我们在实践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辟了实践路径。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具体的实践中落实。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不断在实践中增强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做到师生自觉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立和规范一些校园文化规章制度,完善教师、学生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校师生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传播主流价值,增强师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利用校史、校训、大学育人的精神,开展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时时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陶冶与滋养作用。

同时也要利用各种时机、各种场合、各种途径在校园内外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与文化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又是最前沿的战士,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同时,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与育人的作用,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特点不同于一般专业课教师的工作,立德树人是其首要任务。为社会多培养一名思想上合格的接班人,是用其他考核标准无法衡量的。当然,我们也要加强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但是,我们的理论研究与专业课的研究,特别是一些理工科的研究又是不相同的,我们的工作还要有一种功不在我的奉献精神,它对学生的影响与作用是长期的、深远的,不能够用一般的考核标准就能够完全衡量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学校建立健全考核与评价体系,在政策保障、经费投入、权益保护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建军.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步骤[J].思想教育研究,2016.3.

[2] .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第7篇:教师的价值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214-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其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受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影响。一些学生在一些重大政治理论问题上认识模糊,概念不清,甚至认识错误,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有所滋长,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观念乘虚而入。另外,一些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功利色彩明显,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优先实现,甚至对国家和他人都漠不关心。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而比许多公办高校面临更多的新问题、新挑战。这就需要在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心、指引方向,形成学生共同认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在如此复杂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广大学生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一个先进的、和谐的、繁荣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民办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突破,特别自《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实施以来,民办高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与公办学校在入学机会、学校转型、学术研究等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凝聚全校师生的力量,在竞争中求生存拼发展,打造名校品牌,是众多民办高校的目标。但是,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民办高校大学生所认同、所内化方面,民办高校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没有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滞后,表现为党组织监督校长及行政管理机构的办学行为空间有限,党组织的监督保证和政治核心作用难以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易淡化,党组织在教育中的作用得不到重视;基层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党组织活动开展不够正常等等。而缺乏党建工作组织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到其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与学生党员骨干的培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就难以把师生中的积极力量集中起来。

(二)没能充分发挥“两课”教学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渠道作用。“两课”教师可以通过重要的课堂环节,把“两课”专门章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积极展开正面教育,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渠道。但是,民办高校由于经费紧张,往往随意压缩“两课”课时,“两课”教师进修再提高难以成行,在“两课”师资人才引进上吸引力不足,“两课”教学力量因而薄弱。而教师教学工作负荷过大,他们忙于完成超重的教学工作量,几乎没有时间参与科学研究及教学改革。所以,民办高校的“两课”教师科研水平也相对较低,学术气氛不浓,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正面教育质量。

(三)校园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作用不够突出。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民办高校对于师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尚未确立,没能形成自己的德育品牌活动,长效德育机制不健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还没有挖掘并制定出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还没有真正引领其学术文化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文体文化建设等。

三、在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策

(一)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民办高校应推动董事长和校长积极配合党委书记,创新地加强党建工作,积极地、有步骤地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体就是要结合每个时期师生的兴趣特点,利用重大节假日,有目的地组织和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中心的校园精神文化活动,如党委注重团员青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共同理想教育;学生会注重在学生的课余活动和学生社团文化活动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创新教育;德育教研室注重学生的心理咨询,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以及荣辱观教育;教职员工定期组织政治学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等等。

(二)在加强民办高校“两课”教学、科研和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1.通过“两课”教师的岗前培训,选拔骨干教师到重点高校学习进修,指导学生有效开展活动能力培养等措施中,加强“两课”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确实加强民办高校“两课”师资队伍质量,并且确保这支师资队伍能在“两课”教学活动中准确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识。

2.培养教师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将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手段改革有机结合,多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建立面向教师和学生的电子教案、网络课程、网上自学系统等,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效果。并将日常的教学过程与考核方法改革有机结合,从学生学籍与考试评价制度入手,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为师生提供交流的场地,在校园环境布置和烘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术氛围,如在图书馆、教室、实验室等场所,橱窗、网络、学生刊物等媒介中充分反映各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交流活动和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术交流,创造精品学术论坛;定期举办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研活动。

(三)在建立与完善民办高校文化制度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都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的主要方式,制度文化建设是最关键方面。因为这是校园文化稳定发展、持久不衰的保证。因此,民办高校应高度重视文化制度建设,并且在建立与完善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以及建立、建全执行制度文化的组织机构和队伍过程中,注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确实保障学校正常秩序,形成良好的校风。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第8篇:教师的价值和意义范文

一、教学主体定位策略

(一)实现教师从“传道者”到“引道者”的角色转变

案例教学形式上是一种师生间交互对话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事实不平等状况,师生角色发生重大转变。教师不再简单地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的知识传授者和思想传播者,而是引领学生走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之道的引道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内化为行为指南,这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问题设置、讨论结果等教学环节应指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就应从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道者”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感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道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素质和能力要求。第一,教学目标的独特意识形态性要求教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第二,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凝练性要求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储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高度概括凝练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髓,这要求教师要有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扎实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深刻掌握社会主义价值观基本理论,还要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理论,对西方“普世价值观”深入了解,以便回应学生对这两类价值观的疑惑。第三,案例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要求教师熟练的组织案例教学能力。教师具备扎实的信息处理能力、高超的课堂组织能力、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临场应变能力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能力。

(二)实现学生从“观众”到“演员”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主动“传道”与被动“受道”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实践,简言之就是要“做中学”。案例教学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在交互讨论中获取新知识培养新能力。因此确立学生中心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从课堂的“观众”到“演员”的角色转变尤为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中如何实现这种转变呢?首先要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积极性。教师可用激励的语言、肯定的眼神去鼓励,用成绩加分制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不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同学,教师可深入到小组讨论中主动与他们沟通,一起讨论,使之逐渐形成习惯。其次要精心组织好小组讨论。小组设置成员在6-8名,执行组长、执行秘书各一名,规定在每次案例教学课轮流担任。执行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代表小组在班级发言,阐述对案例的分析结果,执行秘书则记录每位学生发言。因学生的性格差异较大,有些表现积极,有些相对消极,甚至胆怯,为防止部分学生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同学的依赖性,教师可根据学生发言记录了解每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出评价。再次要切实保障学生平等话语权。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平等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不以教师身份强行压制学生意见观点,而是对话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悟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案例选择优化策略

选择恰当的案例是开展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基础。案例教学的教学案例不同于传统讲授课的“例子”。教学案例是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给学生选择的在社会实践中发生的具有典型、代表性事例,它集中反映一种现象、问题、事件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是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案例,找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适载体。从所选案例内容看,首先要求具备案例教学的案例一般特征,即“呈现一个真实的故事、包含学科内容、提供分析的资讯、有冲突的元素、鼓励学生思考和建立自己的立场、包含诸多待决定的议题、有超过一个以上的答案或解决方案。”[2]其次,要求案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的特性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培根于中国土壤,具有中国特色,它立足于时代,具有时代特征,它扎根于人民大众,具有人民属性。因此案例选择要把握三项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性原则

由于案例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是一种事实描述,设置的问题具有开放性,问题讨论结果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开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专业知识教育,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当然这并不要求案例本身有鲜明政治色彩,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特性决定在案例的价值导向上必须政治方向正确,应避免选择容易引起学生对案例判断产生政治方向性的误解、曲解、错解的案例。这里就要处理好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的关系。正面案例能让学生提振精神,鼓舞人心,反面案例能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和不足。选取案例要以正面为主,负面为辅,对负面案例要给予客观评价、正面引导,以消除负面影响,绝不可火上浇油。

(二)坚持“三贴近”原则

所谓“三贴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选取的案例要贴近实际才真实,贴近生活才生动,贴近学生才亲切。案例不能虚构,必须具有客观真实性,真实的故事才有说服力,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杜撰出来的东西没有信服力、震撼力。贴近学生思想和学习生活的鲜活案例,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产生兴趣,达到对核心价值观抽象干涩概念的内化。

(三)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原则

指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3]这不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方向而且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上都要体现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选择案例首先要讲中国故事,讲中国人的故事。中国故事有中国历史故事,有当展故事,有百姓身边故事,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这些故事时体认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钱学森的传奇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经典中国故事。其次,选择案例还要反映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现实土壤,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符合时展潮流的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所选案例描述的故事要反映时代性,故事蕴含的价值观更反映时代性。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概念不是绝对的抽象名词,它们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时代属性。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四个概念为例,缺乏语义背景的理解就会差之千里。

三、案例分析讨论策略

(一)组织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研究案例中所有的信息,然后找出正确的问题答案的教学过程。组织好课堂案例分析是保证案例讨论顺利进行的基础。首先,课前向学生呈现教学案例。根据教学案例内容灵活运用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载体呈现案例信息。这项准备工作需要在案例教学前至少一周时间完成,给予学生充裕时间了解、思考案例信息及其相关背景。比如我们课前一周时间就向学生传发央视纪录片《钱学森》视频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钱学森的故事。其次,课堂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能否正确分析案例关乎案例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解读案例蕴含的信息。那究竟如何对案例进行解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背景因素的识别,框定、缩小案例分析的范围,识别和理解案例情境中的重要方面并弄清它们对整体情境的意义,使学生围绕预设的问题充分利用案例中的背景因素进行思考,从案例本身寻求答案。

(二)组织案例讨论

如果说案例分析实际是学生依据案例提供的信息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那么案例讨论则是教师检验学生是否已经找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所谓案例讨论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的产生背景、环境及其解决方案进行探讨,案例讨论充分与否关系案例教学成败。案例讨论的目的是根据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形成认识和理解。如何组织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案例讨论?首先,要以价值观问题为抓手。所谓“问题”,通俗说来就是某些难以处理或棘手的事物。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案例中的“价值观问题”,它是这样的情境:教学案例故事情节产生了重要的行为或结果,且对于这些行为或结果还没有明确价值观判断和解释。价值选择决定人的行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案例故事情节冲突在深层次上反映的实际是价值观冲突。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时要引导学生始终围绕价值观问题展开。因此,教师预设问题时要以案例故事情节冲突为依托,以价值观问题为缰绳,拽住学生沿既定轨道讨论,避免讨论东拉西扯,信马由缰。其次,要以师生提问互动为推手。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后由执行组长代表小组发言,此后课堂可能陷入沉闷,教师要及时提出中肯而关键的提问来推动案例讨论。教师要围绕价值观讨论主题向学生提问,问题要有针对性、有深度、有启发性,不可信手拈来。另外,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推动案例讨论。一般情况下教师要直面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不回避不躲闪不指责,但轻易不主动亮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以免过早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独立思考。案例讨论阶段要求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要求学生既不能无视其他学生,自说自话,也不能任由他人发言,自己却保持沉默,教师要对学生适时引导,不让学生感到拘谨,能做到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使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失控,做到紧张有序。讨论阶段教师要做好阶段性概括总结,综合学生的发言,推进学生进一步学习探讨。讨论阶段结束后,最后教师必须做最后的总结点评发言。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搞好这个中心环节需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一是安排案例教学时间。就时长而言,高校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安排的课堂案例教学时长最好在1至2课时。四门思政课程要统筹安排,每门课应有针对性展开核心价值观教育,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选取侧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的案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侧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切不能设计一两个课时内面面俱到地将核心价值观全盘渗透。就时间点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特殊性,教师选择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等特殊时段组织安排案例教学能增进教学的实效性。控制讨论时间,一方面是保证完成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学顺利按时完成,另一方面是为防止学生在讨论中纠缠于某个细节偏离讨论主题,也占用别的学生太多的发言时间影响教学效果。遇此情况可以采取对学生发言时间做出强制性限定,规定学生发言时间不能超过规定时长,以保障课堂时间利用效率,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思想的碰撞。二是提供理论分析框架。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讨论及最后的教师总结点评环节一定要对案例涉及的问题给出理论分析框架。案例分析的理论分析框架借鉴了经济学中的理论分析框架一般模型,即由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为视角、以人民、人类整体利益为参照系、以唯物辩证法为分析工具构成理论分析框架,否则案例分析和讨论的结果极可能无法达到对学生进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效果评估策略

第9篇:教师的价值和意义范文

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学府,是综合性地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作为高校主体的教师,不仅要履行教育教学的职责,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又是一种社会角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大社会责任与使命。高校教师职责履行与否,关系到教师职业的崇高价值,关系到社会尊师和教师自尊的内在依据,关系到教师群体的职业自我意识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所谓“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只有具备崇高的道德人格和渊博的学识才智,才能突显个人风格魅力,达到立德树人、感化学生、造就人才,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同时,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坚定敏锐的政治素养,明确自己的时代使命和角色职责,才能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伴随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多种价值观相互交织,相互冲突,相互激荡,不可避免地冲击了高校教师的传统价值观,因此,加强当代大学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用一个核心价值观来统领高校教师的价值认知和人格塑造,对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具有十分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界定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必须明确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高校教师价值观。美国社会学家塔考克・帕森斯认为,价值观是“社会中人们一致接受的象征系统(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因素。它是社会里各种选择或行动目标的标准”,可以从五个方面考察: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生态价值观、审美价值观;二是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可以从思想、道德、责任、素养、态度层面概括为: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水准、忠诚博爱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坚实的学科素质和诚信修养、恬静的经济观和金钱观,此外,积极的进取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能力、规范的行为和整洁谦和可亲的个人形象等也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不要求同时兼俱,但从制度层面而言,还是要兼顾广泛性和一般性的需要。

二、当前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及表现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我国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遭受了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各种文化思潮等的冲击,虽然总体上呈现了主流鲜明、积极健康的特点,但也存在理想目标趋向实际化、道德观念趋向自我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反映了目前高校教师矛盾、困惑的心态,许多教师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个性修养等亟待提高。

1.主流政治意识鲜明,爱国主义成为高校教师最突出的价值取向,但也存在认识模糊、态度生硬的不良现象。当前高校教师价值观的发展趋势:热爱祖国、崇尚民王科学、拥护改革开放主旋律、关注社会进步、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日趋强烈、关心中国的国力发展和国际地位,总体上表现了较高的政治素养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最普遍、最突出的爱国主义价值取向。大部分高校老师还是爱岗敬业,具有较高的职业荣誉感和敬业精神,但也有极少数教师师德不规范,政治敏感性不强,对于重大的政治问题不太关心,对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内心感到困惑和迷茫。

2.个性意识日益增强,功利主义倾向明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西方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高校教师传统的道德规范与准则约束出现了逐渐淡化的现象,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趋向膨胀,集体主义观念淡漠,不仅导致人际关系趋于紧张,而且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价值观念失衡、价值判断出现偏差,追名逐利现象较为多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西方价值观、文化思潮、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强烈冲击着高校教师的传统道德观,当社会出现分配不公、教师待遇偏低、教师地位没有根本性提高时,少数教师没能摆正位置,产生诸多负面困惑以至心态失衡,行为失范、事业心和责任心下降、理想目标实际化、价值理念实惠化、道德观念自我化,这些思想和行为通过教师日常的内化外现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破坏性影响,最终损害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大业。

4.学术造假行为严重,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突出。《礼记・学记》提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所谓“师道尊严”,前提是教师德高身正,严于自律,以高尚的风范感染力他人,但目前一些高校教师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出现了较为普遍和严重的学术造假和道德失范行为,具体表现为抄袭剽窃、编造篡改实验数据、伪造履历或文凭、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研究成果虚假鉴定、不正当的项目评审乃至学科评估等,上述现象严重地污染了学术环境,影响了学术声誉,阻碍了学术进步,同时也影响了社会发展和民族创新。

三、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缺失的制约性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