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范文

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精选(九篇)

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

第1篇: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全新的教学思想,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初中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提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是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关键。

1更新教学理念,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为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中自由与快乐的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历史知识才是教学的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历史教学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当代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当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更新个人教学行为。第一,教师要更新个人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在课堂中反复讲解历史知识,学生则在课桌前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效率较低。要促进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教师要全面更新个人教学思想,努力去创新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改变个人教学方法,营造出自由与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在历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第二,教师要更新个人学生观。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们的自尊心强,渴望得到同伴与教师的认可与尊重。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主动亲近学生,与学生民主对话,共同探究出有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方法。第三,教师要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大部分初中学生不喜欢历史学科,认为历史属于过去,现在学习历史知识没有丝毫意义。学习历史只有死记硬背一种方法,消磨了个人大量的学习时间与精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过去陈旧的学习理念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念,将历史作为一面镜子,更好地规范自己现在的行为,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历史学习主动性,才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与分析,在历史课堂中成长为更为优秀的人才。

2更新教学内容,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没有兴趣,是认为历史学科的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教师积极更新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生活特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初中学生虽然年纪不大,但具有必要的生活经验,也有较强的认知能力。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越密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越强,教学效果也会更好。因此,教师要积极开拓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分析课本知识点,找到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之处。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课本中的生活知识。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教学内容完全来自于生活。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能够成为教师丰富课堂、生动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教师要认识到分析教材内容的重要性,让历史知识的生活特性显示出来,提高历史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比如在讲解有关于《两汉经济的发展》知识之时,教师可以结合两汉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当代经济的特点,将历史知识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像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是两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教师可以将两汉时期的丝织技术与现代的丝织技术进行对比,用原始的冶炼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认识到现代冶炼技术的先进之处。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历史教学,有助于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历史知识的欲望。教师不只要做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创造者与引入者,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历史学习内容出发,用历史角度欣赏现代生活,体会到现代生活的先进,促进学生幸福感的提升。

3更新教学过程,构建高效初中历史课堂

创新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学生找到历史学习的动力。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历史教学过程变得轻松与快乐。教师可以选择游戏作为历史教学课堂活动之一,初中学生好动、爱玩,这是学生的天性,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切入点。在历史课堂中设计一些与历史学习任务相关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化,以此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对外友好往来》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历史情景剧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来。让学生搜集有关于古代使者友好往来的趣事,像“晏子使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分享有关于友好往来的趣味故事,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鼓励学生结合他们喜欢的历史故事,编排一个历史短剧,再现历史情境,能够简化历史学习内容,促进学生快速理解历史知识。又如在讲解《“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设计游行标语与口号的游戏。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调用自己的文采,评选最佳历史流行标语与口语。这样具有竞争性质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进步。

4小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能够改变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讲究课堂教学的技术,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构建高效课堂,才能让历史教育跟上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园地。

参考文献

[1]柳玉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

[2]高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8)

第2篇: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人物;故事;应用;新目标

打造高效n堂是促进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素质的有力手段和途径,也能够体现教师的价值并促进教师的长远发展,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人物及故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历史人物及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一、初中历史导学的方法

初中历史导学策略主要包括三种:首先是文化情境导学策略。例如,在学习《春秋战国》这部分历史知识时,历史老师通过引进一些与课本相关的历史文化来引导学生进入所学知识,包括本课的历史故事背景、相关历史人物等。其次是娱乐情境教学策略。这是指初中历史老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例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部分内容,通过多媒体以娱乐情境的方式展现给学生。最后是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这主要是指学生要根据教材的知识要点,以学生的生活背景当作教学的目标,这样会更加贴近生活,学生也不会感到畏惧。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课《人类的形成》的学习过程中,初中社政老师可以利用已有的材料,安排学生模拟“人类起源的发展过程主要几个阶段”的历史情境,激励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模拟,能够快速掌握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因为:①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进行劳动等,使得人类与动物有了根本的区别。②直立行走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脑的发育,最终使人类完全从动物中脱离出来。这样的历史导学方法使学生快速掌握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初中历史导学对于学生学习历史非常有帮助。

二、初中历史人物及故事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历史导学过程中融入历史人物及故事,初中历史教师首先要做到提前进行备课,应当注意必须要协调好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有效时间,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除此之外,现在很多老师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探究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主要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并没有很好地思考自己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知识,也就是说没有搞清楚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而教师又应当为学生补充些什么。因此,初中历史老师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及时找出教材中的重点问题,能够将问题在上课前及时进行备课,融入相关的历史人物及故事,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及时准确地教授给学生。在学习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开辟新航路的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对世界的影响:首先,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分离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理大发现);其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2)对欧洲的影响:首先,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其次,引发了“价格革命”,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欧洲市场上黄金白银的价格下降,物价上涨;最后,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新航路开辟的含义为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国家探寻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欧史学界又称之为“地理大发现”。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迪亚士、哥伦布那种敢于开拓、勇于冒险的精神,只有在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国家才会走在世界的前列。再如,我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创建帝制,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其施政模式影响至今;汉武帝一道“推恩令”把他曾祖刘邦分封的诸侯国逐一消灭,改变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派卫青、霍去病等远征大漠,奠定了中华国土,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深远;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服、汉话,全面推行汉文化,是历代皇帝中学习汉文化的榜样;隋炀帝发明了一个伟大的制度――科举制度;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唐代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废除府兵制,建立了禁军和以文官为主压制武官的行政制度;朱元璋建立庞大的特务机构,废丞相,提高了皇帝的权力,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如明世宗、神宗不理朝政,国家机器依然运转正常。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学习,再去掌握相关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不断转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课堂中来,积极发表个人想法,并借鉴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节操和伟大精神,鞭策学生在新时代更加努力地去面对生活,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断在历史学习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范文

以此为背景,本研究开始透过台湾与南韩的初步经验比较研究来碰问题,希望在所谓比较中发觉新问题,我们初步发现:放在东亚的社会,消费社会是一种结构性的历史条件,是逐渐形成的社会构造,它的生成、扩大、与表现直接受制于各地资本主义体质下的经济生产,没有总体经济的成长不能解释消费力的出现,更遑论消费社会的形成。如果我们将资本流动视为三个世纪以来资本主义所推动全球化运动过程中的核心参考坐标,那么消费社会的形成,在特定的在地空间里,几乎全然奠基于资本的积累。而在像台湾与南韩这样的新进开发国家(nics),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资本向外的流动与外资输入关系密不可分,只是在六0至八0年代因为冷战的原因,全球化话语难以出现来理解资本的流动;推到理论极端,我们可以说,没有资本的快速全球化,就没有消费社会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在另一个层次上,我们也发现,消费社会作为一个社会形构的结构性切面 ,或是说一种结构性的状态,它的形成是逐步的,也是不断变动的;由于它的生成密切的接合到政经结构的变化,所以虽然逐渐形成其内在逻辑,成为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空间,但是同时它直接与不同的历史社会场域相交错,它不仅借用『民间社会的资源与动力,乃至于文化形式与内容,同时反过来影响民间的既有文化生活形态。特别关键的是,消费社会的生成也渗入主导性政治空间(如国家),转化政治操作的模式,它甚至直接影响到反对性社会运动的自我表现形式。也就是消费社会在点、线、面的地毯式的形成变动过程里,它终于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构造,直接冲击既有的(文化)生产。换句话说,作为某种变形的马克斯主义者,坚持分析方法在社会总体(social totality)的重要性,我不觉得所谓的消费研究有绝对的自主性,而必须把它视为社会总体构造的一部份,与其它的社会场域相互拉扯;所以在分析的资源上就得要结合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乃至于人类学的方法,加以变造来面对真实状况。更准确的来讲,消费社会必须被摆回不断变动社会型构的总体内部来分析,其结构性的转化是多重社会总体力量相互牵引拉扯的结果。我们所关切的核心问题是:消费社会的历史效应何在?内在逻辑是什么?造成哪些具体的政治及文化效果?代表社会力的社会运动如何被迫与其协商? 

在此理论与方法发的体认上,我认为消费社会的研究浅力相当大,该被继续深化还讨论,只有在深化中才可能解释总体社会形构的运作与变化,少了对于这一块地形的解剖,许多的浮现的新社会现象没有办法被解释。消费社会深化的过程有迹可寻,但是在不同社会的表现形式会是不同的,所以我企图以东北亚首要城市作为主要分析对象 ,透过「文化间研究的方法来掌握消费社会在东亚的一般性质及各地的特定表现形式。所谓文化「间与社会科学的比较研究方法不同,不是在相同样变相中比对异同,而是使得分析对象在其各有相对自主的在地历史结构条件中仍然可以成为相互的对照参考点,要点在对照中认识分析对象的特定性质,也就是,举例来说,承认消费社会的表现形式及形成动力在不同城市会有自身的逻辑。

在此前提下,主要的研究问题是:这些城市中消费社会形成的历史动力何在?彼此之间的表现形式有何异同?所造成的文化政治效应为何?如何解释?根据我初步的观察所提出的假说是:以东亚的首要城市为基点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时序上的光谱,东京的消费社会在一九三0年代已具雏形,在一九六0年代逐渐成形;根据可以掌握的统计资料,如家庭支出(household expenditure)、现代化设备指针等,南韩与台湾的走向上出现高度的相似性,简单的说,在汉城、台北,消费社会形成的雏形起自一九七0年代后半期,其巩固表现在一九八0年代末期,而其深化则发生在九0年代中期起;而根据没有数据的观察,北京九0年代后开始出现消费社会的踪迹,比较上尚未形成结构性的作用,但是这并不表示北京在此时期不存在与以上三个城市极为类似的消费现象,如北京称为固连网,台北称为网际网络。但是这些不同的社会及城市中,因为历史性的文化与政治因素,其细致的表现形式会有差异;例如,八0年代末至九0年代初,在台湾及南韩,是小汽车成长最为快速的时期,台湾社会的表现在进口汽车,而南韩则是相对而言表现在购买本国汽车工业生产的汽车。以下,我更为具像的以台北为例,画出一个简单的历史图形来作为初步假设性的比较研究分析架构及主要参考点。

台北市作为一个殖民城市(与汉城相似,虽然汉城的规模远大于台北;而东京,特别是北京的相对位置是帝国城市),其历史变迁反映了台湾这个地理区位在二十世纪中受到几种历史/结构性力量的多元决定:以世界资本主义史的扩张为动力,以殖民帝国主义史为表现,以及二次战后冷战构造的形成,这几种交错的力量不仅决定了台北都市的总体形式,多元决定了活在其中主体的情感结构,也规约了市民实质的生活内容与形式。在历史殖民主义与冷战构造的两大结构性前提下,战后以国家机器所主导的政经走向可以化约成几个性质:国家主义(statism),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发展主义(developmentalism),与反共(anti-communism);这几个国家性质的表现,南韩与台湾几乎完全一致,下一部得追的是这些语汇中操作中的差异性 。文化上,台湾文化主体性的构成,除了南岛原住民外,积累混杂了前现代汉文化,殖民地时期的日本近代化及其欧化想象(可以以日据的总督府与战后的总统府为例),战后国民党政权所带来的右翼西化民族主义成份,以及长期以美国为参考想向坐标。这些政经文化性质都反映/座落在不同群体日常生活的消费内容及形式上。

台湾战后在美援的扶持下,初期以农养工,而后在外销导向的经济发展,展开了了长期的资本积累。七0年代岛内快速的经济成长,民间消费力逐渐提升,一九七0年代中期以后,在面临石油危机外销受挫的同时,岛内已经积累的资本寻求转投资,发现了可以开发的国内市场,消费社会的营造开始进入初阶段,反映在房地产业的兴起,外销成衣的内销,广告业的大幅扩张,文化娱乐工业(如唱片工业)的浮现,以及对应的家庭在娱乐文化支出部份的跳跃性成长;根据官方资料显示,家庭支出在娱乐文化部份在七0年代中期至一九八0年是至今最为快速的时段。政治上的反对运动,在同时开始取得社会空间,党外杂志与地下刊物的崛起,其实暗示了在民间消费力兴起的支撑,也就是说台湾的民主运动得以发展,消费社会的逐渐形成为是重要的历史条件,这点与南韩一致。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据代表意义的是7-11形式的便利超商开始在台北都会的出现,以地毯式的直接进入市民的生活世界,大规模的连所营理行销取代了既有杂货店的家庭式经营,改变了社区生活内部消费的社会关系,成为消费社会硬件结构搭建的一部份。这种结构的搭建到八0年代末已经深入人口不是那样集中的乡间地区,虽然在许多地方传统杂货店与超商并存,超级市场与传统市场/市集并置,同时传统民间消费方式不会就此消灭,这或许意味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及经济生产仍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并未彻底纳入所谓现代国家的管制,如纳税。

台北都会区消费社会的扩张期出现在一九八0年代的后期,消费力伴随经济发展的成长,投入较前期更为昂贵的消费场域,最具指针意义的是在出国旅游及家用汽车,资料显示台湾汽车,旅游人口及旅游业最为快速的成长出现在八0年代末期至九0年代初期;这里,国家保护政策的转变,开放观光,特别是对大陆地区,减低汽车进口税,外币开放交易等,不仅意味着经济也是消费社会的国际化,也显示出国家的主导性力量的松绑。夸张一点来说,八0年代末期的解严与解除报禁绝对不是什么蒋经国的德政,冲破威权统治的多重力量中,民间庞大的消费力是极为关键的,例如党外杂志的蓬勃发展,另类媒体的大量出现,中小企业主暗中对党外运动的资助;而同时,这股主导性的民间消费力量多多少少也决定了台湾民主政治的走向与形式 :以中产阶级(或是更为准确的说是有消费力的阶层)消费社会为主力,以发展主义为依归,以反共亲美的选票式民主为长期模范想象 ;如此一来,政权的性质是由军人(military)政府向文人(civilian)政府过渡,由威权高压统治向威权人民/民萃主义(authoritarian populism)过渡(李登辉在此意义下是承袭蒋经国路线);因消费社会的逐步形成,政权无法以两蒋时期铁板一块的单一权力操作来统合,而民萃主义透过媒体象征政治的召唤成为主导性的政治逻辑,政治人物也开始放低身段,服膺媒体消费逻辑,企图与消费群众接轨。在消费社会中最具台湾特色的社会机构就是ktv运动的快速形成,以跨阶级、性别、年龄、族群的姿态,特别是在都会区快速扩散。台北市在1987-90年期间出现了770家ktv,到了夜晚,整个城市几乎被ktv所覆盖。少为人知的是ktv是台湾原创力的表现,是在地史与全球资本主义史辩证过程中的产物,其形式累积了在地族群的音乐歌谣内容、日据时期的nakasi、战后中国大陆所带来的流行歌曲、美军电台所带近来的american top 40、早期盗版的学生之音、后来的电视文化、八0年代中形成的mtv奇景、日本传来的卡拉ok,所聚合而成,尔后其形式向外输出。ktv形式后来传回日本,还是冠以karaoke之名,在韩国叫naoraebang,其空间的表现在亚洲各地均有差异。总体而言,ktv的多重形式总结汇集了20世纪的台湾史,举例来说,歌曲的选择以普通话、闽南语、日语、英语、客家语为主,基本上反应了台湾文化在种族、族群以及代间上的构造;它的创造形式与创造力与台湾文化的主体性相呼应:混杂、多重接合、劳力密集、中小资本、无所不在、快速流动(随时拆建,承续了六0年代家庭即工厂的生产模式,打破zoning的都市规范)。ktv所呈现的不只是简单的消费空间弥补所谓集体消费的不足,它同时广泛的为群众运动与聚集时使用,政治人物也必须补习熟练歌曲来接近民众;对诸多歌王歌后而言,ktv成为她/他们自我培养另类自尊(self-empowerment)的重要场域。

第4篇: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范文

一、利用数据趋势图,突出主干知识,优化复习内容,培养学生重建知识结构的能力

新教材跟旧教材相比,有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按专题来进行内容的编排,同一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可能会散落在必修和选修中。由于知识的零散和横向联系的断裂,这对高三的文科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要在短短一年内把考纲规定的内容全部复习,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又要迅速提高学科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学生成绩,就必须整合知识、理清基本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化繁化简,抓住考查的主干知识。在复习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中,我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设立一个独立的小专题进行复习,并且一开始就利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趋势”曲线图,对本专题的内容进行整合:

设问: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请分别指出:“A—B、C—D、D—E、E—F、F—G、G—H、H—I、I—J、J—K所反映的阶段特征、主要原因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学生通过分析图示和结合书本知识,通过动态趋势图,学生不仅形象地抓住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每一阶段的主要特征:A—B是兴起阶段、C—D是初步发展阶段、D—E是黄金时期、E—F是、F—G是快速发展、G—H是严重摧残、H—I是日渐萎缩、I—J、J—K是重获新生,而且将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相关的经济史(如小农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政治史(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等)和文化史(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的相关原因和影响方面的要点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既掌握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又系统地掌握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的主干知识,而且还可以提升能力,构建通史知识结构,拓展知识,大大提高复习效率。

二、利用数据表格图表,培养学生的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能力,形成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在新高考之下,广东历史的有些试题是课本所没有明确提到,而且又是必考的内容。如史学方法、史学理论和史学常识等。史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要素包括: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等。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基础知识能够识记,但是对于历史学的一些基本要素却不甚了解。例如:史学研究方法有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但是很多高三文科生虽然学习历史多年,不知其义的大有人在。在课前的习题中,我曾布置了这样一道习题:

例题: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属于史学研究的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高三(1)班的总人数是45人,正确人数是10人,正确率22.2%。在复习过程中,我利用这一道习题,使学生明白了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等史学研究基本方法的概念。问题形成是指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生成的一些问题;史料收集是指从不同的渠道收集不同形式的历史原材料;史料整理是指对收集的史料按一定的类别进行分类;历史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

三、利用数据型材料,培养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审题能力

2011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规定:“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读懂材料,明白命题者的考查意图,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在高考复习中尤其重要。在复习中我采用了2009年高考广东单科一道选择题: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

A.4.6个 B.3个 C.2.6个 D.0.55个

这道题的正确率很低,很多学生做这一题时读不懂材料,不明白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什么。其实这道题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四个时间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四个阶段: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相对应的历史时期和阶段特征分别是:19世纪60、70年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即1875-1895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前(即1896-1911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到一战前(即1912-1913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即1914-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短暂春天。根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推断题目中的四个时间段相对应的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应该依次是:0.55个、2.6个、3个和4.6个。

在2011年山东文综卷第11题再次出现类似的题目:表2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A. 2 B. 31 C. 73 D. 193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解答此类材料解析题,除了要求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把历史知识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起来解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数据(数字表格、 饼状图、 拄状图 、曲线图等)的分析归纳和整体把握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总结历史事件的意义。要引导学生解答此类试题时:一是将图表数据内容转换成文字表述;二是分析数据所反映的背后信息,回归课本知识分析原因得出结论;三是采用动态回答,多用“越来越……”“从……到……” “逐渐减少” 等等词语表述。

第四,利用数据材料,培养学生的史地结合、政史结合、文史结合等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复习过程中,我利用下面的一曲线图:右图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X处可以用下列哪句诗比喻最为恰当(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第5篇: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B-0091-0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历史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真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初中历史课堂的导课技巧。

一、直接式导课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重点,紧扣课文主题,进行开门见山的直接式导课。直接式导课具有针对性强、主题突出的特点。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利用故事和时事进行直接式导课,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利用故事,直接导入

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很多历史事件早已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故事进行导课,让学生直奔学习主题。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戊戌六君子”的故事: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学生听了“戊戌六君子”的故事以后,会产生疑问:慈禧太后为什么要杀害“戊戌六君子”呢?这个事件是不是与有关呢?这样导课,直奔主题,立即引发了学生对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2借助时事,直接导入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教师可以借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进行直接式导课。用时事进行导入,能引发学生对当今世界的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可以洞悉事件的发展规律,深化学生的思想。例如,教学《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读一读当前泛滥的新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有一定的了解后再去学习这一课。这样导入,学生会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情境式导课

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给历史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情境式导课,能够让学生迅速融入历史情境中,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1利用视频,创设导入情境

当前,很多历史事件已经被拍摄成电视剧或者电影。教师通过互联网能够搜集各种与所要教授的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创设导入情境,为学生“重现历史”。例如,在教学《抗日战争》一课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影片《南京!南京!》的剪辑。视频直观地“重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烈的史实,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接着,笔者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观看影片后的感受,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是什么决定了国家及民族的命运。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了,大家纷纷表示要团结一致,抵御外来侵略者,保卫家园。这样导入,不仅使得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

2利用音乐,创设导入情境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创设导入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笔者播放了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豪迈的歌声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这样导课,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与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产生与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对话的心理冲动,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3利用图片,创设导入情境

利用图片导入,相对于利用视频和音乐导入,耗时更少,也更方便和直接,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没有前两者大。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图片可以直接用于教学,教师也可以收集一些对教学有帮助的图片。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将图片放大,通过展示图片的方法来创设导入情境。例如,可以利用谢攒泰绘制的《时局图》来导入《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一课。《时局图》形象地表现了列强对我国领土的瓜分状况,及当时我国仁人志士的“救国”愿望。需要指出的是,图片导入的缺点是对感官的刺激作用相对较小,在利用图片导课时,教师可以融合其他导入方式,以取得更好的导入效果。

三、互动式导课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活动进行互动式导课,突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角色扮演导入法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体会历史人物的心境,深刻记忆所学的历史事实。尽管角色扮演距离当时的历史甚远,细节上无法做到精确地重现历史,但是,只要教师选材正确、引导得当,依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时,笔者让学生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宋太祖或者是宋太宗,然后思考:作为北宋的统治者,在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后,怎样防止自己的土地再次被分割?怎样加强中央集权?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大家纷纷出谋划策,互相探讨、互相补充,学习热情高涨。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对各自的意见进行归纳,最后得出结论:要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和财政权等权利集中,才能维持国家的统一。而这个结论恰恰就是本课学习的重难点。这样导入,不但会使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印象深刻,而且能帮助学生轻松地掌握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同伴讨论导入法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和研究,以此导入课堂。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导入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大量的课前准备,要精心挑选问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能节约时间,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例如,笔者教学《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先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提出问题:“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与北美独立运动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笔者要求其中一组寻找“相同之处”,另一组则寻找“不同之处”。学生们分工合作,积极寻找答案。这样导入,既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导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历史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特点等,灵活地选择适合的导入方法,以取得更好的导入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责编 雷 靖)

公 示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开展新闻记者证核况自查工作并重申有关规定的紧急通知》(《2009》299号)《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关于2009年换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关于期刊申领新闻记者证的有关通知》《关于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单位申领新闻记者证的通知》要求,我单位广西教育杂志社已对申领记者证人员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核,现将我单位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2012年12月1日——12月31日。举报电话为0771-5815336。

拟领取新闻记者证名单:梁 雪 俞 虹 黄珍平 黎雪娟 韦春艳 雷 靖 蓝能波 郝 勋 苏 捷 马超勤

第6篇: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七年级新生,他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刚接触历史课程,对历史学科不清楚,历史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了。从教学课堂的反应和课后作业中发现,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学习或者怎样学才能学好历史。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尤其重要,这关系到学生如何学习历史和怎样更好地学好历史,真正投入课堂中,体验历史课堂的乐趣,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学生自身的人生修养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呢?以下是本人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得出的几点体会,望与教育同行共同交流和探讨此话题,以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专业水平,达到更好的发展。

一、转变观念,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历史是一门丰富多彩且终生受用的学科,它的精髓在于了解历史,把握未来。历史课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人生修炼课”,学习历史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从中发现问题,以站得高望得远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等词语来教育并提醒大家做人做事要懂得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提升自身修养,以便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宽、更好。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七年级新生刚接触历史学科,不知道如何学习历史,课堂效率低,作业效果不好,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学法上的指导,真正地“授之以渔”。本人采取以下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1.注重先学后教的原则,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复习。首先课前预习,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课堂中认真用心听课,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懂或者不清楚的问题,若课堂中老师有提示过的就做好笔记,若没有提示的可以在课堂中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并交流解决,课后及时复习,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

2.注重知识点的有效记忆方法

有效的记忆方法能让学生有效快速地掌握知识。比如,采用对联法、谐音法记忆等。用对联法记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上联(东南西北上中下),下联(齐楚秦燕赵魏韩),横批(战国七雄);用谐音法记忆秦国统一六国顺序:“喊赵薇去演戏”(韩赵魏楚燕齐),学生快速地记起来了。有效的记忆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亲自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提高其成就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3.注重知识的横向、纵向比较

对比、列表法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夏商西周的更迭》一课中,可以让学生用对比列表的形式概括出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灭亡国君,并让学生讨论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以及从中汲取的经验教训。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自主解决、自主完成。

三、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关键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1.开端引趣

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法可以是“设凝”“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播放视频引趣”“播放音乐”“图片展示”等。比如讲到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时,开头导入《老员外的四个女婿》的故事,引用这个故事贯穿全文,顿时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2.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比如,讲到第19课《机遇c挑战》时,播放视频“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让学生举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哪些是属于跨国公司,大部分学生都能举出肯德基、麦当劳、沃尔玛等,通过让学生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就能提高学生对这节课的积极性。

总之,当代新课程教学环境下,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历史教师除了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丰富相关的理论知识,更新课堂教学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历史课堂的乐趣,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体现课堂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0-0075-01

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很多。对于学生而言,“过目不忘”的境界虽然难以企及,但如果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将会帮助学生更快更持久地记忆。

一、“五到”记忆法

所谓“五到”记忆法,即“耳、眼、手、口、心(脑)”同时用到的一种记忆方法。耳,要求认真听讲,听别人回答问题,收到听觉信息;眼,随时观察老师的动作、表现,认真看课本,形成视觉影像;手,勤动手,做笔记,画重点,使知识组合更加合理;口,提出不清楚的问题,回答老师及同学提出的问题,使大脑中的知识重新组合;心,实质指大脑,要求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对各科学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使知识理论化、系统化。“五到”记忆法,要求各种器官完全处于开放状态,对于接受新知识效果极佳。本方法适合于课堂听课,有利于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掌握新知识。长期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失为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好方法。

二、信息压缩记忆法

所谓信息压缩记忆,就是对所需记忆的大量内容进行压缩,用几个字或词来表达,减少记忆量,从而快速记忆的方法。例如,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记忆,可以总结为“三、四、五”:所谓“三”即三点:涿郡、洛阳、余杭,“四”即四段: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即五条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此方法简单清晰,适合大量内容的记忆。不过,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善于用脑,把思维记忆结合起来,会压缩信息。

三、联系记忆法

记忆学是建立联系的科学。用联系来记忆,有举一反三的功效。例如,公元前594年,中国历史上鲁国实行初税亩,西欧希腊雅典实行梭伦改革。本方法运用广泛,有利于对知识的贯通和长久记忆,是记忆较难学科知识的好方法。

四、记头记忆法

记头记忆法,即记住所记忆的内容的领头的字或关键词,便能记住整体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记忆量和提高记忆速度。例如,记忆《天津条约》的十处通商口岸时,可用记头法,即“营烟淡台汕,琼力镇宁汉。”又如,对三国时曹操在北方采取的政策,可以这样记忆:“正(政)经用军挟屯为(唯)官”。政即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实行屯田,用人制度上用人唯贤,军事上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再如,关于贞观之治的内容,可以记成“三要二有”。

五、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是把大量的、成段的记忆内容,用诗歌的形式组合提取,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三十六计,内容繁多,涉及面广,可做如下歌诀记忆。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窃贼。

鱼蛇海河笑,羊虎桃桑隔。

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

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这首诗中,除了“檀公策”三字外,每个字包括“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依次是: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先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策、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楼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可见,近二百字的内容,被这首仅五十个字的短诗涵盖其中,对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六、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就是把记忆的材料编成、杜撰成读音相近的词、词组、句子或类似词句,便于记忆。这种杜撰也许不太科学,甚至有些荒唐,但是如果以记住为目的,还是会有所帮助的。例如,莱特兄弟制飞机――来偷兄弟飞机;贝尔发明有线电话――背后有话,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值得一试。

七、比较记忆法

将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以加深印象。例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对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进行比较。郑和下西洋,可与新航路的开辟进行比较。德国的统一,可以与意大利的统一进行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性质、规模、影响,可以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加深记忆。

八、知识结构记忆法

此法适用于课后复习、单元复习、专题复习、系统复习等各种各样的复习。复习时,画知识结构树,一边回忆一边画,包括大标题、小标题、每一小标题下的各项具体内容,就像画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有树干、树枝和树叶。记忆的时候,先抓住枝干,再添枝加叶。

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除上述方法外,还有形象记忆法、系统记忆法、卡片记忆法、图示记忆法等。记忆方法无穷无尽,层出不穷,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摸索、总结,学会巧妙综合运用,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才能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参考文献:

[1]王国强.浅谈历史教学中的记忆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07).

第8篇: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历史 高效课堂 构建

在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育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快速掌握历史知识、全面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的有效手段。以下是本人自己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对高效课堂的构建提出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中,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教学变成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注重教学本身,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评价也只是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只有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高效进行。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二、课前明确学习目标

在历史教学中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在上课前组织思维,在学生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这不仅激活了学习过程,并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去获取所要求的结果。教学重点是教学目标赖以贯彻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确定为教学目标。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为教学重点。在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后,才能更进一步的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无论是全班讨论,还是小组讨论,重要的是教师应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将自己融入讨论中。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首先,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不要只是让健谈者或成绩优秀者有发言的机会,在课堂讨论时不善言谈的学生或学习落后的学生,可能不喜欢和不参与课堂讨论,对他们来说,发言也成了相当艰难的任务。因此,教师应为他们发言、参与讨论创造机会,开始时让他们就一些不太难,不需长时间发言的课题发言,善于发现他们发言中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或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

其次,鼓励学生做出贡献。以认可、肯定、欣赏的心态对待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反应,鼓励他们为课堂讨论做出贡献。

再次,教给学生参与讨论的技能。学生不参与课堂讨论,很可能是因为缺乏交流技能,因此,教师要教给他们交流的技能,如何时发言、发言时间的长短、怎样倾听他人发言、怎样评定他人的看法、如何发表自己的看法等。

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乐趣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亲身体验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这种体验表现在由学生的身体性活动与感性经验而产生的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动用全身感觉器官,用脑思考、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诱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让他们在体验中理解、归纳、总结和掌握知识,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扮演组织者、管理者的角色。如在讲述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时,关于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怎么看?”这一问题时,学生对此各执己见,笔者灵机一动改变了教学思路让学生当堂辩论:“辛亥革命之我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每个人都当了一回小辩论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通过这次辩论会,学生不仅有了让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掌握了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评价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方法,为以后如何学好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创新教学策略

历史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策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借助多媒体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动态感强、形象生动等优势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使历史课堂教学不如新天地,给人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善用多媒体教学,不让要让学生动起来,还要让历史人物动起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香港与澳门的回归”时,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香港与澳门被列强侵占的经过,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教材了解港澳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教给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明了教给学生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快速找到突破口,整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六、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的教学环境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学生的认知变化更为复杂。在封闭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重点是活跃学生的思维,并开放式的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这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综上只是笔者在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笔者深信只要我们树立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不断尝试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初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初中历史快速提分方法范文

    1 自学提纲设计的培养

    自主学习提纲的设计要依据“疑”,因为,“疑”为思之始。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同所有问题提出一样,自主提纲的提出前提也是“疑”。

    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七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这一课时,主要就是通过自主学习提纲,让学生自主来进行学习的。提纲如下:①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我们已经学习过了,那其他几项发明像印刷术、火药又是怎样发明的呢?②雕版印刷术的原理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介绍,进行复述,并模拟雕版印刷的制作和印刷过程;③火药何时开始用于军事上?想一想古代用于军事上的“火箭”与现在航天发射的火箭有何异同?④哪座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它的设计巧妙在哪里?

    通过设计这样的学习提纲,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呈现出接受史实——理解史论——掌握历史方法的梯次变化,然后,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氛围中,自主思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多历史知识的理解、把握,实现认知的重组和思维创新。再就是从“疑”入手,还能激活学生潜在的历史学习需求,在有疑、追疑、思疑、释疑的心理追求过程中,激发起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造的学习动力。

    2 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并迅速归纳出主要知识点的学习方法。由于历史课的特殊性,要让学生在所学课程多的情况下,做到对历史课的课前预习是不现实的,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采取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课时,针对学生平时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了解的具体情况,首先提出问题:中国共产党是哪个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想一想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中共“一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共“一大”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然后引导学生速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以上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速读归纳,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当然,学生由于受认知水平、思维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回答得既全面又准确,这也是正常的。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初步掌握、运用速读归纳的方法进行学习,应该说是非常可喜的了。

    3 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导”的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指导学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关键是要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首先要指导常用的读书方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指导学生的:①读课文:阅读教科书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在阅读课文时,首先要让学生注意课文内的历史名词和概念、历史时间;其次要学生把课文中每段的段落大意概括出来;最后,进一步指导学生编写读书题目的提纲、某个题目的提纲、整篇课文的提纲。另外还可利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字里行间写些批注;②读地图、插图:新历史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地图和插图。地图是通过简明的符号,显示历史显现发生的空间位置,有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空间概念。插图包括人物画像、人物活动、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它们生动地、具体地补充和说明教科书的重点内容。读图,首先要识图,即识别地图的类别,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还要把课文和地图有机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应做到有图必读,有图必识,有图必析,以加强形象感;③读年表:历时年表示形成时间观念的重要工具,它的特点是系统连贯,概括全面,简洁明了,要点突出。认真阅读历史年表有助于历史知识的田里化和系统化,有助于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历史现象的相互联系上记忆历史年代,掌握历史知识。

    4 学生求异思维的引导

    求异思维表现为学生敢于打破习惯的思维程序,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思考、解决问题,是思维活动积极的象征。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自己的思维方法把历史知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就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