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

第1篇: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课程教学 体验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54-01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教学实际,笔者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主要途径分别是:网络、电视、报纸、形势与政策课,而他们对国内外形势的看法主要受媒体宣传、网络观点、同学交流、老师意见和领导人讲话等方面的影响。但是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多采用照本宣科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偏重于传授、宣讲、灌输一定的形势知识和时事政策,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点,更无操作性强的实践经验。因此,陈旧的授课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达到教学的效果。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体验式教学可以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形式,本文通过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形势与政策》课程体验式教学应重视的方面。

一 讨论:增进互动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宣讲一定的政策与信息,更重要的任务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因此,理论讲授、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何况是达到期待的教育效果。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重视讨论就是为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创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对课题在课堂内外进行讨论,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具体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时事点评、开研讨会等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既能体现专题内容,又富有争议性或对抗性的话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展开辩论赛或者沙龙活动,从而实现本课教学的生动性与互动性。

二 开放:开阔眼界

如今是信息时代,每个人获取资讯的平台非常多,国内外形势也呈现多元化,很多学生甚至比任课老师还要懂国内外形势,他们关心的问题可能更值得关注。而如果我们仅把《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限定于给定的主题,显然是较局限的教学思想,也会让学生感到单调、无趣。因此,我们要顺应多媒体时展的要求,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开放教学思想,满足学生的需要;二是开放教学主题,拓展学生的视野;三是开放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之,教师要努力让课程实现开放化,做到多方面、多角度、多学科地收集相关信息和形势主题,确保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 实践:获得体验

胡剑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题都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加上当代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具有比较强烈的批判倾向乃至逆反心理,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笃信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得来的结论,因此,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显得非常重要。

笔者认为,在《形势与政策》体验式教学中,可以从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环节来获得体验。具体操作如下:一是通过情景模拟、专题辩论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实现课程的实践性;二是以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等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结合形势与政策的主题举办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教育活动;三是以寒暑假为契机,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开展相应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认识社会、了解形势,返校后以“形势与政策话实践”的形式结合理论进行教学,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 分享:收获启发

《形势与政策》体验式教学中的任何一种游戏或活动,如果停留于个人的体验,是无法让人有所成长的,唯有经过同学之间的分享、相互借鉴,才能真正地获得内在成长。但是,如果分享也流于形式,自然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为了使教学气氛更加活跃,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授课主题提前分组,每个小组推荐成员进行分享。同时要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虽然很多,他们的认识也多元化,有些是正确的,有些可能是偏激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形势与政策》课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能在学生的分享中给予恰当的引导,并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让其他同学也能从大家的分享中学会思考,收获启发。

学生通过分享获得启发后,即加大深度与层次的内化过程,教师此时应通过有效的总结策略引导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与观点得到进一步升华,理解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因此,该环节的目的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本课重难点的基础上总结强化,继续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学习和自主成长。

总之,运用体验式教学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需要教师充分创设好问题情境,通过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开放、实践,与学生一起探究发现;通过分享、总结和评价,最后收获启发和提升思想。

参考文献

[1]胡剑.高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改革初探[J].沙洋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6):41

第2篇: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 教学特点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强调指出: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此后,针对《形势与政策》教学方法讨论就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其中许多方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法的特点

1、教学方式多样化。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法”[1]的提出由来已久,宁曼荣[2] 等指出,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中使用“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时空环境,围绕某一个教学内容或实际问题,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敞开思想、发表意见,从而理解知识、受到教育,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创立助学网、济学网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创新之举。李克勤老师所创立的“李克勤济学网”在教学和内容讲解上充分利用了网络所带来的便利,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同时,南开大学在各门课程中渗透形势政策教育,探索出一条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的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

2、教学效果多元化。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对提高课堂教学教师的水平和教学系统的改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效果。首先,新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对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前沿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较为完善的论点,同时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辨析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2]。其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要能够正确的引导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就需要知识面较宽,知识结构较广,并且需要敏锐的判断力和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知识积累。

二、新的教学方法的提出

目前来讲,大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以传统方式为主。但是针对《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方式比较单一,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突出,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于是开辟新的教学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此提出几种可以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方法,权当引玉之砖。

1、辩论式教学法

辩论课是指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或几个中心论题,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课堂辩论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3]。俗话说:辩则明、思则清。所以在哲学课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辩论课的形式教学,而《形势与政策》本身不同于其他的“两课”,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但是它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形势政策课程的基本任务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研究社会问题、探索方针政策[4] 。所以在形势政策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开展“辩论赛”式的教学。课堂之前老师应该布置好辩题,组织学生准备辩论。学生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就需要多方面准备材料,总结归纳并陈述自己的观点,和不同的意见展开辩论。所以“辩论式教学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辨析、表达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2、学生主讲式教学法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课时短、内容多,学生积性不足的特点,可以采取由学生主讲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拿出一部分课时,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优势。教师可以在课前将下一节课的课堂内容分成几个小模块,由多名学生课下进行准备,然后再让学生就自己准备的模块进行上台讲解,最终教师再用简短的时间对学生讲述的内容做一点评。这种方式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掌握国内政治经济最新的政策动向、关注国际热点事件,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发挥学生积极创造的能力。

三、总结

当代《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方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式,但是各种教学方法各有优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放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各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面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玉琪.创新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讨论式教学法[J].怀化学院学报.2004, (1):106.

[2] 宁曼荣 李晓衡. 讨论式教学法及其在《形势与政策》 课教学中的运用[J]. 教学探索,2006.8

第3篇: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

“重课堂理论教学、轻课外实践教学”是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不利于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整体功能。课题组在深入调研、查找问题和分析原因的基础上,从思想认识、领导体制、基地建设、内容衔接、形式手段和配套保障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制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18306

自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学科、教材、师资队伍、教育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显著成绩[1],但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仍是较为薄弱的环节。高校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推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体系创新 [2],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和新途径,增强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鉴别和处理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进而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入脑入心。鉴于目前高校“重课堂理论教学、轻课外实践教学”的普遍性问题,为了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现状,课题研究组历时一年,对重庆市内6所高校1 000名全日制本科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辅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在此基础上,通过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研对象

此次调查以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6所高校为研究对象,主要调查在校本科生参与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情况,专业覆盖人文社科、理工等学科,共发放问卷1 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6分,有效问卷率为94.6%。

(二)研究工具及方法

此次调查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现状调研》自编问卷为研究工具,问卷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受访大学生的基本人口学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等;第二部分为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认知,包括对实践教学的了解程度、实践教学必要性、参与实践教学情况等;第三部分为对实践教学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教学效果等的价值判断;第四部分为影响实践教学成效的因素分析,从管理机制、师资配备、内容设置等方面探讨对实践教学的影响;第五部分为对改进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建议,从受众视角搜集对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建议。为确保调查样本的覆盖率和有效性,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重庆市内6所高校全日制在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将所有有效数据输入SPSS18.0 软件,再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基本认知

1.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着明确的认识,67%的学生表示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有必要,仅有10%的学生表示实践教学不太必要或不必要,相关调查结果详见表2。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设置过程中,多数学生表示形势与政策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应重于课堂教学。相关结果详见表3。

2.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相对有限

推进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有必要首先让学生了解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认知实践教学。目前,学生们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重要性虽然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但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实践教学的了解还是相对有限的,而且在随机访谈的过程中也进一步证实了学生对究竟哪些属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范畴缺乏清晰的了解和表述。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表述非常了解及了解不足者占40%,详见表4。

3.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方式较为多样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相对丰富,涉及课堂专题讨论、课堂主题发言、专题文体活动、课外参观考察调研、网上专题研讨等,从总体上看,学生们对目前已经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较为认可。同时,通过调研还发现,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实践性专题讨论、学生作实践性主题发言依然是目前主要的实践教学方式之一,高达78%的学生表示参加过这类实践教学活动,详见图1。

由图1可以发现,以学生主题发言、专题讨论的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是学生们参加实践教学最重要的形式,而专题社会实践活动、网上研讨、课外调研等则差异不大,成为当前大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渠道。

(二)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态度倾向

1.学生对实践教学效果不太满意

教学效果是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体现,关系到课程建设的整体方面。从目前的调研数据来看,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整体质量、学生的满意度总体偏低。调查对象中,仅有331人认为实践教学效果很好及比较好,所占比例仅为34.99%。而其余的普遍表示一般,甚至认为当前实践教学的效果很不好,详见表5。正是由于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不少学生表示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收获相对有限,有近300人表示收获不大或没有收获,比例高达3023%,详见表6。

2.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待优化

丰富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形式是保障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更是让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被学生认可、喜爱的重要条件。然而,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满意度不是很高,只有40%左右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详见图2。

从图2可知,当前多数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一般,欠缺吸引力。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学生普遍希望进一步丰富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三)影响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主要因素

目前,影响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的因素呈现多样化特征,涉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组织制度、教学模式等。调查显示,教学缺乏系统性、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脱节、教学组织不够严密、学生缺乏主动性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

1.学生参加实践教学主动性有待提升

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愿意参与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的效果才能得到发挥,而实践教学的目标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调查显示,当前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参与的主动性还有待提升。只有不到50%的学生表示会比较积极的参与到实践教学的学习和实践中去,而剩余的学生对此则表现冷淡,甚至有1%以上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统计结果详见图4。

2.教师主体责任总体得到认可

在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领和指导非常重要,关系着学生从实践教学中获得收获的多少。调查中,多数学生对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展的工作持肯定态度。超过60%的学生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学责任心强,超过62%的学生认为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力度较大。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有40%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主体责任没有很好地发挥。相关统计数据详见表7、表8。由此可见,在推进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建设过程中,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3.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有待优化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推动实践教学稳步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实践教学规范化的必要基础,实践教学缺乏系统化、组织教学不严密等都与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调查结果显示,55.6%的受访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健全或比较健全,但也有14.27%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管理机制不到位,教师和学生随意性都很大,甚至个别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管理情况从来就无人过问,这需要引起警醒和重视。

(四)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建议

面对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要集中在完善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体系和机制,加强学校各部门工作的协调和管理,强化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等方面,详见图5。

从图5可知,学生们普遍希望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都能强化保障,推动实践教学建设。除此之外,在座谈及调研中,学生们还提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形式、强化校外实践考察、增强实际体验以及进一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建立有效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围绕这些意见进行认真思考和探索。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

通过走访座谈我们了解到:“重课堂理论教学、轻课外实践教学”是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从调研高校的教育教学大纲看,6所高校均把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作为本科生必修课程纳入了教育教学大纲,明确了学分,且已在全校本科生中普遍开设了形势与政策理论课,把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贯穿于本科生四年大学生涯,实现了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全程化和全覆盖。但在教育教学大纲中,却没有见到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方面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反映出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当从提高思想认识着手,要把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提高到与课堂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到高校实践育人的高度去理解,才能真正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进而充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功能。

(二)完善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组织领导体制

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必须建立健全系统、科学的组织领导体制,才能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从而把课程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但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各高校均没有统一的全校性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组织领导领导体制,因而导致各院系在形势与政策课实践中处于“无组织”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形势与政策课的整体质量。从现实基础看,课题调研组建议高校树立“全校一盘棋”的观念,建立“校领导牵头负责,职能部门统筹部署、院长具体实施”的组织领导体制,即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或教学工作的校领导负责对全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提出统一要求,由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等校关职能部门协调统筹部署,由各院系组织具体实施,从而确保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状态下有序运行,从而提高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校内外基地建设

既然是实践教学,当然要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让广大学生到广阔的社会大舞台去实践、去体验,才能使学生把形势与政策课堂理论教学成果运用到社会现实生活中,学会感悟、学会鉴别、学会判断,才能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切身体验和感悟中真正达到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学生了解国际国内的社会发展形势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目的。为此,高校应当有选择、有重点、分层次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校外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基地,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提供鲜活的阵地和坚实的平台。从目前高新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来看,一是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全员覆盖的要求;二是类型不多,不能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此,课题调研组建议高校广开门路,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建立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的实践教学基地,从而达到使全校学生“人人能参与、人人能体验、人人受教育”的目标。

(四)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特点,要切实增强形势与政策课课堂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衔接,有机互动,克服理论教学与实践“两张皮”现象,才能真正达到延伸课堂教学、深化理论教学的目的。目前,高校虽然开展了许多实践性教学活动,但细细品味,形势与政策课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相互脱节,有的甚至互不相关,从而使形势与政政策课实践教学混同于一般的娱乐性活动,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达不到延伸课堂教学、巩固深化理论成果的教学目标。为此,课题调研组建议高校要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统筹,把形势与政策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内容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使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从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整体实效性。

(五)丰富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手段

当今时代,是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和手段应当与时俱进,走多元化的道路、生活化的途径、现代化的手段,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与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手段结合起来,形成“网上网下”相结合、“网里网外”相联动的教学格局,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实效。此次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参与和投入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收获不大,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形式普遍单一,教学手段过于陈旧老套,与时代脱节,远离生活,不能契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高校有必要转变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观念,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政治性要求融入学生现实生活,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诸如沙龙、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形式和手段,调动学生关心时事的政治热情,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高政治鉴别能力。

(六)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实践教学的配套保障体系

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还应当从教学队伍建设、教学经费投入、学分制度确认、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制度体系,确保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比如,在学分制度建立方面,目前高校已普遍明确规定了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教学的学分,但都尚未把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纳入学分确认范围。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各高校在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质量监测等方面各有千秋,均有短长。因此,高校应当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相互学习、彼此借鉴,找准不足,发扬长处,进一步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体系,才能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绿色生态”,保障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常态化、长效化。

参考文献:

[1]张正光.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举措、成效及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2016(2):63-67.

第4篇: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 教学方法 考核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Understanding on Vocational College Situation and Policy Teaching Reform

FAN Yaro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Lanzhou Petrochemical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Lanzhou, Gansu 73006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method to reform vocational college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teaching for a new exploration, with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course evaluation form also made a corresponding reform program.

Key words vocational "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form

1 对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过程的改革

总体来讲,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方案的理念是,教、学、做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是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教学等手段,经常选用典型的源于课外的案例,通过PPT展示给学生;把从电视网络上下载的与课本内容紧密的法制节目,通过视频展播给学生,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式教学,角色倒置等教学方式,安排学生课堂讨论、时政评论、读报评说、辩论。布置课外课题研究,课堂进行成果展示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应以学生为主,教师起指导作用。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完成我们的教学过程,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具体有以下一些环节和步骤:

(1)教学介质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多媒体课件,视频图文并茂展示讲解。形式与政策课程的特点决定,不可能用传统的教学设备去完成。教师也不可能通过黑板提供大量的板书来传递丰富的信息, 因此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而多媒体教学不仅能通过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信息载体及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立体的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多样化的交互方式。

(2)在课堂互动式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设计构想。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而不发,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澜。也就是教师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思考这一专题,引发他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再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发他们去解决,去探究。

(3)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主要是在课堂上努力创造一种专题讲座与热点评说、课堂讨论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氛围。真正让广大学生在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课堂上提高关注时事、分析动态、理解政策、表达观点的能力。在教学中,就某一个专题而言,学生主要是参与发言,点评、讨论;教师主要是要点讲授、就学生的发言、讨论纠错,就学生疑惑的问题答疑。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的分配大致是1:1的比例。当然,时间分配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会因专题的内容性质影响,教师占用时间的多了;或者会因为学生参与时出现的错误和疑问多,教师讲述的时间长了。而有些专题,可能学生关注得比较多,参与讨论发言的积极性比较高,人数比较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占用的时间就会多一些。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组织好课堂,不要让讨论偏题,控制好方向就行。

(5)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把握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进行教学。无论教学过程如何设计,一定要围绕形势与政策的教学难点重点和教学目标实现,这是根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掌握时代的脉搏,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主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和正确对待国内外重大时事,使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有坚定的立场、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适应能力。

2 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

形式与政策课教学不仅在于课堂教学,实际上学生课外去关注事件的动态,跟踪关注事件的发展,思考回味课堂学习内容更重要。因为无论设计多么合理科学的课堂教学,它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在限定的时间内不可能完成所有的知识点的学习,也不可能涉及到所有的观点。这就有必要引导学生利用一定的课外时间,去学习弥补这些欠缺。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布置课题研究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学习。一方面,课题研究问题的题目可以布置得外延大一些。让学生有自主选题的空间。比如就中美关系问题探讨,学生选中美关系发展的几个阶段,现状,未来的预测或选择某一阶段作为课题研究都是可以的。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研究报告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可以制作图文并茂的PPT课堂给大家展示讲解;也可以撰写研究报告文论和专题讨论稿交给教师。

通过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学生要去完成教师布置的课题,首先,就要思考选择研究的方向,也就是选题。然后,收集相关资料,阅读资料,筛选资料,整理和分析资料。这个过程也就是进一步学习和关注知识,开阔视野,认识了解形势政策的过程。最后,撰写出有一定深度的专题研究报告,通过讲解表达自己的思想。

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通过布置课题研究的形式,有助于教学任务的保质保量完成,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对于实现高职院校学生人才培养目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自我展示的能力。而这一目标,通过课外研究环节得以很好的实现。

3 形势与政策考核形式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要求本课程的考试方式也要随之变化,否则,教学模式的改革效果大打折扣,失去了它的创新性和吸引力。

笔者一改传统的笔试考试方法,主要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过程考核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课题研究报告(70%);另一部分是考勤发言时政评论等(30%)。第一部分,在教学中采取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所讲的专题中,选出3~4个专题做研究。也就是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或制作图文并茂的PPT将自己的研究展示讲解给大家。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研究报告的内容的充实性(50%)、观点的创新性(20%)、资料的准确性(30%)对研究报告打分,总分100分。第二部分是根据学生课堂讨论、时政评论、读报评说、辩论的参与情况及考勤记录过程考核成绩,这部分成绩由教师评阅掌握,该部分成绩的高低要以讨论记录为依据,总分100分。期末成绩的依据就是每个同学课题研究报告的平均成绩%+考勤时政评论课堂发言等成绩%。

过程考核的考试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带来明显的压力,也带来动力。学生期末考核参数综合而多样,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参与都是期末成绩的依据。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课后研究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旭新.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探讨新的教学形式――对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1999(10):58.

第5篇: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定位;实效性;原因;对策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 号)精神,[1][2]自各高校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工作以来,成绩显著。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中流砥柱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该课程在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的系列讲话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和趋势,联系学生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和时事政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形势观和政策观,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潮流,提升大学生科学的判断能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充满信心和决心。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也是思想最活跃、知识更新最快的群体,必须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来探索世界、展望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力量在大学生,社会和国家及民族的精气神更要靠大学生来展示和凝聚,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关注社会问题、思考社会现象,做积极的参与者和理性的思考者,形势与政策课就给我发挥了这样的作用,开启了一个看中国、望世界的窗口。[3]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缺乏的表现及原因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党和国家所制定的大政方针政策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根据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学校重视不够

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所以,该课程教学的场所和所需设备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相关科研课题得不到支持,研究经费落不到实处,管理力度不够,专业的师资队伍不健全。而且部分学校还没有专门开设这门课程,或者开了的课时数也达不到教育部的基本要求。

2、学生认识不清楚

由于学校相关制度不完善,有的学校没有在学籍管理中把这门课的成绩纳入进去,加上相关教师对形势与政策课不够重视,在教学中准备不充分,讲课没有吸引力导致了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不是自己的专业课,可上可不上;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利用互联网、电视和手机等途径去关注国内外时事政治,觉得听老师讲是在浪费时间,应多花时间在自己的专业课学习上。

3、教师队伍不健全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专业知识储备不足,β砜怂贾饕宓囊恍├砺鄄荒苋面、深刻、系统的把握和讲解,不能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用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第二,教学基本技能水平不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讲解不到位,没有针对性;第三,教师队伍参差不齐,该课程的教师中兼职和青年教师居多,兼职教师没有时间去认真的备课,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教学模式单调

目前,由于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达不到要求,大多数学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仍是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内容乏味、单调,互联网和多媒体教学方式没有广泛的使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不起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显现不出来。

三、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1、从认知上看,高校领导和师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有待加强

学校、教师和学生作为高校的主体,必须要提高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性。学校领导要牵头在思想上提高对该课的重视,更要在行动中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体制,形成党委、教务处和其他部门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的良好工作机制。

同时,各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大对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和研究经费的投入力度,提升教师对形势与政策课改革的支持力度。在学生教育上,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让他们更透彻、更深刻的了解这门课,激发学生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从思想上认清这门课的重要性,以便课程的顺利开展。

2、从师资上看,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关键因素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高职院校要严格规范教师队伍,形成领导和专家学者常规化、专任教师专业化、兼职教师多元化的长效组织模式,制定相应的教师准入制度和淘汰机制,使教师队伍结构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着力打造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主,专任、兼职教师相配合的高标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4]

配备专业的教师专门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授课教师最起码要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和讲师以上职称,每年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和考察,提高业务素质。可以邀请校外的专家、学者来举办讲座,聘请当地党校专家、政府领导、社会各界优秀代表来召开座谈会,提高本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3、从方法上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有待创新

要上好一堂课关键在于教学方式。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大胆探索、创新,提出新的教学模式,多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1)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一般国家和省市所指定的教材内容涉及面较广、较宽泛,可以通过调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确定好教育主题,组织内容进行课堂讲授,将知识进一步细化、具体化,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2)增加课堂互动环节。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本节课内容设置提问、讨论、辩论、演讲等环节与学生积极互动,让学生都参与进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最后总结和点评,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网络及多媒体教学方式要灵活运用。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可以建立一个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网站,定期或不定期的提供一些学习资料、国内外的时事热点问题,让学生看完后评价与分析。平时上课也要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更直观、更形象的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的效果。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开放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只有紧密联系高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做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管齐下”,来积极探索加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研究,这样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才可以提高。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字〔2004〕13号).

[3] 胡旭阳,费英勤.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5(6)40-41.

[4] 方海峰.新时期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2006(2).

第6篇: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

    在实际教学中,形势与政策应当说是一门比较受欢迎的课程,青年人比较关注新闻时势发展趋向,关心国家命运与个人前途,因为有些政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毕业分配或是其他牵涉个人利益的问题。高校学生正处于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长时期,对于新事物好奇心较强,接收能力也较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有许多真实的教学实践却是在听会议、看电视中进行的,许多学生也认为只要经常看新闻报道,注意关心国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课程。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待某一事件经常仅从个人观点作一些肤浅的讲解,缺少对引发事件的前因后果进行深度的理论性总结,讲形势不是看表象,谈政策没有真正从政策出台的前因后果、从纵向的社会形势、从横向的国内外形势等多种因素来看待。许多学生存在对形势与政策的模糊认识,认为与自己无关的根本不用听;与发展前途有关的,也是只看表象,没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大学生关心的就是自己的专业与就业,或是发展前途,或是就业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时,有许多学生仅把拿毕业证当成就业的“门票”,不从深层次上研究专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更没有对自己做长期的就业计划,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细心解读形势与政策。根据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真正的原因是教学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致使多数同学只是在考试前夕进行恶补,并且学习内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

    首先,授课教师大多身兼多职,人员关系复杂,且大多较分散,难按计划规定进行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些教师有的是本校的在职行政人员,在这些任课教师中,有许多人自身对形势与政策认识就出现了偏差,也不具备充足时间很好地备课,走过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固定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资格难认定。由于目前没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标准性的规定,仅有大纲性的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对于教师任职资格考核、教学内容评估、教学质量监管等都存在种种不利的因素。教师往往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教学,很少对自己讲解的内容作出评估,更没有进行自我总结。学生也把这些课当成消闲课,自认为对于当前形势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数,遇上教师谈到某些问题抱怨多。学生与教师的种种现状,也决定了课程很难达到某种深层次的效果,难于对教师队伍进行培养和管理。

    再次,没有紧跟形势和政策的相关教学大纲和具体教材。形势与政策不仅是学习会议精神的课程,也不是仅仅读读政策而已。我国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全国教育教学领导小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两季下发教育教学要点,没有相对完整、稳定的统一学习教材,只有《大学生时事政策报告》作为参考教材,没有完整系统的大纲明确指定学习内容。这些状况决定这门课程只能处在“边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从高校管理层面上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管理机制,并从管理理念上重视该课程,提高思想认识,要将教育部规定的课程纲深入细化在具体管理措施上。管理层的重视会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具体推进,比如规范制订该课程的管理制度、评估标准、教师资格认定等。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我们提出的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四化”体系中的一环,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直接决定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能否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各高校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构建长效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领导机制。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同于一般课程的教学活动,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校党委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高校制订可行性的方案后,逐渐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人文学院主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负责的体制,把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列入学校发展规划,与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地化解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难题,促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从而强化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学院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和日常管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和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学生处负责党总支副书记和政治辅导员等兼职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宣传部负责邀请高层领导、知名专家组织专题报告,团委负责组织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努力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第7篇: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学 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209-01

目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国际的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的国情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培养有知识、有思想、热爱社会主义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人才是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是,从总体上看,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和发展还不够平衡,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一、《形势与政策》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形势与政策》课在高校的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很多高校并没有把它编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也没有明确的课时量和规范的课程表,这就造成了教学时的随意性,并且多数院校并没有专门的教材,有的连资料都没有,学校对待课程的不重视直接给学生造成了这门课程可有可无的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除此以外,形势与政策的教学多是大课堂,人数较多,无法确保教学质量。

(二)教材建设落后,教学内容不系统

形势与政策作为系统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应始终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要能及时的与国内外重大的时势发展相结合,并及时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在不断调整,这都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目前,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我们常用的参考资料是教育部制定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教育部组织编写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VCD等资料,这些资料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它们还不能完全代替教材、还无法形成体系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三)教学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

《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教学形式途径单一,主要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缺乏动性和参与性,无法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一些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的课程虚、空、脱离实际,这样简单枯燥的说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极容易形式化,学生难以学到自身理解消化的知识,从而产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厌学情绪。

另外,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高时效性以及学校教师的不重视,加上师资建设不足,引起教师阵容不整。有的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的老师对课程并没有深度的学习和研究,也不配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教学经验严重不足,教学方式方法枯燥,这都影响了课程的教学及研究,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培养目标。

二、实现《形势与政策》教学系统化的对策

对于上述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缺乏明确的定位和系统的教学内容,师资力量不足,致使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缺乏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无法确切达到课程的教育培养目标,为了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满足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的兴趣,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

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讲课内容要采用固定书本和灵活新鲜的教材相结合。因此,“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要服从于课程性质和任务的要求,注重针对性和现实性,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这就要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考虑到三个基本点:教学要求目的,马、毛、邓三课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学生关注的问题,并使得三者密切有机的结合,及时准确把握动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增强针对性。

在新的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高校更要致力于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感情,增强其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尽管该课在现实教学中仍面临着很多问题,但是只要学校给予足够重视,明确定位,加快课程的系统化建设,加强师资建设,那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决,这些都将使形势与政策教学可以真正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入生观,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才上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宰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黑龙江教育,2009(9).

第8篇: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科学化;实效性

所谓科学化,就是指人们能够主动认识和探索规律,自觉地运用规律指导实践,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逐渐地转变为一种更具有科学性的状态。把科学化的概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领域,自觉按照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科学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实施以来,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和改善宏观指导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实现了2004年初提出的“力争几年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有明显改观”的要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有悖于科学化要求的矛盾和问题,在思想认识和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违反教育和认知规律之处,这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主要原因所在。

一、关于课程名称的科学化问题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规定本科学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总共开设5门公共政治理论必修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十七大之前是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和形势与政策。受学习年限的限制,专科生开设3门课程,比本科生减少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受到单就课程名称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在课程名称方面具有明显的整合和拼凑痕迹,使得课程名称在文字表述上显得较长,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给人的感觉也不够规范。究其原因,这是因为“05方案”的这两门课程是由“98方案”的四门课程合并转化过来的。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来源于“98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来源于“98方案”的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以及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4年3月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作出重要批示。本着“减少课程门数,提高教育效果”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就将“98方案”中的四门课程合并为两门课程,不仅内容合二为一,而且课程名称也简单相加,这显然是不符合科学化要求的。

我们认为,课程的合并和调整应该是对原有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和课程名称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而不是简单的相加,也不能在课程名称上简单追求与党的指导思想在形式上的一致。课程名称的命名应该遵循科学性、稳定性和唯一性相统一的原则,做到科学、严谨、简洁、规范。在实际教学管理中,课程名称不够规范给编写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训计划、考试成绩处理、试卷命题、组织考试等工作带来诸多不便。“98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其教学基本内容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一个是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贯彻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转变为“05方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之后,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教学目标并没有改变,只是减少了教学时数和法律方面的部分教学内容。因此,这门课程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大学生修养概论”。这样就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又体现了这门课程名称的规范性以及这门课程教学的目的性。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所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即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几大理论成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样这门课程的名称就可以改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教学内容仍然以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理论成果为主要内容,不仅课程名称精炼规范,而且更主要的是保持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另外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连贯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二、关于实践教学的科学化问题

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中,不仅规定了每一门课总的教学时数,而且把每一门课的教学时数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理论教学课时,大概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一部分是实践教学课时,大概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对于理论教学,大家的理解是一致的,就是指教师的课堂讲授;而对于实践教学,无论在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都存在较大分歧。一种理解就是把实践教学简单理解为大实践,把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等同起来,认为实践教学就是带领学生走向社会,投身生动的社会生活中去,开展参观考察活动。这种认识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无论是实践教学的组织、活动经费、教师控制能力等都难以按照规定的实践教学时数完成既定教学任务。所以,这种观点就导致了一部分高校以实践教学难以开展为借口而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数,还有一些高校以团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代替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另外一种理解就是认为实践教学不一定要走入社会,而是看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社会性,是否具有社会实践性特征。所以,这一种观点就导致了实践教学的泛化,难以区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界限,甚至把学生自学、做作业、听学术讲座等也当做实践教学。这也是不符合实践教学的特征的。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由于受到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直处在一种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状态之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重理论灌输轻行为转化等缺陷,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能力不强,社会适应性较差等问题。因此,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首先,在思想认识方面,必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一般应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参与,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以培养学生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它包括课堂教学实践和课外教学实践两种形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实践和小实践。参观考察、社会服务等走出校门的大实践方式由于受多种条件的限制,开展的次数是有限的。而课堂讨论、观看视频和撰写研究报告等课堂教学实践则是比较容易操作、比较符合教学实际的。遵循这样的思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安排就应该体现以小实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大实践的原则。一味的追求开展大实践教学在以往也是有着深刻的教训的。其次,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多种形式。本着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基地实践与校园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与校内有关部门的协作,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实现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三、关于教学内容的科学化问题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05方案”实施以来,根据、教育部和新闻出版署的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使用的教材是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的,并将教材编写纳入了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研究工程。教材编写集中了各个学科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并且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高校不能再编写和使用自编教材,彻底实现了全国“一本通”。但是,根据“05方案”实施以来的教学实践来看,在教材和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一)教材和教学内容变化过于频繁

中央每召开一次中央全会或者提出一个理论方面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就要修改一次,就要再版一次。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为例,“05方案”从2006级学生开始实施,2007年教材出版第一版,以后根据形势变化每年再版,先后出版了2008年版、2009年版和2010年版。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它几门课程也有类似情况。毫无疑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体现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必须体现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但是,我们认为贯彻中央精神和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并不是原封不动的把中央文件“抄写”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教材内容频繁变动,造成授课教师应接不暇,有的照本宣科,把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简单介绍,就算完事;有的甚至你改你的,我讲我的,对新增内容全然不顾。这样,从表面上看“坚定不移进教材”是做到了,或者称为是形式上做到了。然而,更重要的“生动活泼进课堂和融会贯通进头脑”却难以落实。在“05方案”刚刚开始实施的时候,曾经发生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否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修订的争论。但是,这种争论很快被一种“强势”声音所代替,那就是必须改。争论不存在了,问题却依然存在,并且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实效。因为,一种理论创新的成果,从中央提出到写进教材,到教师理解再到生动讲授,毕竟要有一个过程。即使是从中央文件写进教材也有一个角度转换的问题。中央文件注重的是权威性和严谨性,教材更应注重学理性和科学性。不然就会造成教材和文件雷同的情况。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的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较大篇幅的雷同。

(二)教学内容重复

教学内容的重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相重复。如中学历史课有完整的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完整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高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只有36个教学时数的教学内容,如果仅仅局限于历史知识的讲授,知识覆盖面还不如中学历史课的覆盖面广,重复也势必难免。据统计,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学政治课有近1/4的内容是简单重复。另一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之间的重复以及每一门课自身的重复。现行教材《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两本教材有不少内容存在较大重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也有个别的地方内容相似。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之中重复最多的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尤其是概论课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两章,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某些章节的节标题就几乎完全相同。不仅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每一门课自身也存在重复的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这两章实际上讲的是一个问题,就是资本主义必将为更加合理的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必须传播和宣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利用何种形式、何种方法、何种手段去讲授和宣传。我们认为,这种讲授和教学必须力求做到既能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又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实际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阵地被忽视了,或者利用的不够充分,这就是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联系最为紧密,最便于利用课堂教学这种形式宣传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反映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变化。教学形式也最为灵活和多样,可以灵活运用课堂讲授、专家讲座、观看视频等形式,及时准确地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传播到大学生中间。同时,经过一段时期的沉淀、积累、总结、转换之后再作为相对稳定的内容写进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既保持了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又增强了学术性和理论深度,还可以给教师提供相对宽松的学习、理解和转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避免多头贯彻,不顾实际效果的情况。

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逻辑来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不存在重复问题。[3]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教材内容的完整性,或者运用某一个原理去说明不同的问题时,就很难避免出现重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避免重复是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之一。部分学生一接触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反应就是这里面所讲的东西我们在中学时代早就学过了,首先产生一种厌学情绪。为了避免重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对于和中学政治课重复的问题,必须转换教学立足点。中学政治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知识的传授,目的在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方法的掌握和价值观的确立,目的在于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体现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为最终目标的总要求。如果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势必造成与中学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复,教学实效难以保证。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为例,就是要讲清楚近代中国的“四个选择”,也就是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而不是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这样就体现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基本价值选择和基本价值导向,既避免了重复,又增加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追溯和深寻的力度,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宽度。[4]其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之间的重复问题,必须加强不同课程之间的协作,明确每一门课的功能定位和内容界限,做到总体设计、合理分工、协调配合、避免重复;既不重复讲授,又不减少教学内容;努力使各门课程既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同时又保持各门课程相对的独立性。再次,对于同一门课程自身的重复问题,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对教学内容的先后次序作必要的调整,以重新设计教学专题的方式来解决。[5]

四、关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科学化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具有时间跨度长、教学内容变动性大、教学组织难度大等方面的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中,这门课的开设状况最为不平衡,教育实效与其他几门课程相比相对较弱。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一”。第一,“一个滞后”: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科建设滞后。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基础,是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平台。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它四门课程都有自己相对应的二级学科,只有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相对应的二级学科。没有学科建设就没有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就必然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滞后,难以出现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第二,“一个缺乏”:稳定的方法论教材缺乏。长期以来,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一直定位于讲授“即时”和“应事”的国际国内形势,缺乏必要的方法论的教育和训练。这样就导致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永远也跟不上形势与政策的发展变化,疲于应对,方法论教学被忽略。第三,“一个单调”:教学形式单调,有违学生认知规律。2004年11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规定了相应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形势与政策要贯穿大学学习全过程。如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加分析地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就势必需要大量的人员、占用大量的课时以及消耗大量的教学资源。更值得商榷的是在几年时间里面,学生一直上一门课,以课堂讲授为主,学习内容缺乏层次性,缺乏由浅入深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也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第四,“一个不对称”: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校不够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自1988年在高校普遍开设以来,、教育部先后于1988年、1996年和2004年三次就课程性质、工作机制和开设基本要求等问题专门下发文件,这是高校其他任何一门课程所没有的。但是,落实到高校却显得力度不够,似乎可有可无,开设状况极不平衡。有的用理论学习代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有的不能做到学习过程全覆盖,有的没有专职老师,显得与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极为不对称。

加强和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的难点,必须认真研究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首先,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二级学科。发挥学科建设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功能,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通过专业建设培养形势与政策专职教师,逐步建立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培养高水平研究和教学人才。其次,把教育和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作为形势与政策的教学重点,编写相对稳定的方法论教材。“在哈佛大学担任十年校长、现任哈佛大学名誉校长的陆登庭先生,在谈到哈佛大学的教学理念时说,哈佛大学给予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尔文也认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避开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运用方法将它解决掉。”[6]形势与政策教育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一些概念、原则和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方法教育和训练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通过编写和应用相对稳定的方法论教材,形成动态教材和静态教材相结合的格局。再次,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教育教学方式,通过创新第一课堂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科学化。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在大学一、二年级,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它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行渗透式教育;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进行方法论教育;三年级第二学期和四年级实行专题讲座、领导干部报告会等形式,形成分级分类的教学格局。这样方便了教学组织,又突出了教学重点,丰富了教育形式,当然也势必提高教育实效。

科学性是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增强科学性才能提高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要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实效性的基本因素。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大胆改革创新,克服不顾实际情况的,坚决摒弃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避免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以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为最终目标,使学生真信、真学、真爱、真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正喜爱、终生难忘、永远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论语・子路[M].四书全译.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17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5.

第9篇: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创新模式 探究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60-02

2004年11月17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响应、教育部号召,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成立了“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近五年来,不断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行改革探索,尤其是在课程教学创新方面,勇于实践,锐意创新,逐步构建了特有的模式。

1 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体系

有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上,是与学生工作和党委宣传工作等捆绑在一起,未作清晰的工作分工,有的直接归口学生处或者是党委宣传部;在教学形式上,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未纳入学校课程的管理系统,教学一般停留于大报告及讲座形式上,没有科学、统一的教学计划,也没有相对稳定、统一的课堂组织和管理制度。由于课程游离于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以外,所以没有专职甚至固定的兼职教师,也没有相关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这种非制度化、非课程化、非专业化的管理机制,严重影响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由此也制约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1.1 从制度层面确保教育教学的规范化运行

2008年,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正式成立形势与政策教研室,隶属于社科部。社科部是在校党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指导下,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主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由分管教学的副主任负责。具体工作分工是:在党委主管书记直接领导下,社科部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持制定和监督实施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负责教学和与教学相关的日常组织活动;教务处将形势与政策教育纳入全校教学系统对其进行课时、考试、学分等教学管理;各系辅导员、学生处、团委、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兼职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并且组织学生课外实践。团委、学生处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团委学生实践表彰活动与思政课课外实践成果展示形成联动机制。(如图1)

1.2 从教学资源的保障上规范教学管理

按照教育部规定,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超过16学时,1个学分。为了规范教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形势与政策课纳入教学计划,统一排课,小班授课,以专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育部春秋两季颁布的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制定,并且根据时事热点和对学生有重大影响的事件确定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参考教材是指定,时事报告杂志社出版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教辅资料有时事报告杂志出版的音像资料和PPT课件。教研室根据《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相关的理论内容,统一制定教学日历,统一制作课件,以便于统一考核标准。针对不同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实现教师资源整合,每位教师负责1个模块教学,在大一新生小规模班级滚动教学。同时,每位任课教师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的一至两个专题要做出详细教案和PPT课件,作为共享资源上传到数字化平台。另外,在这8周16学时的教学计划里,有2学时是机动学时,用于学生课内实践,比如:课堂讨论、新闻播报、信息等等。

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有时效性和热点问题及时的特点,必须保证多媒体教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新生所在的东校区,每个课堂是保证网络畅通的,比如:每天关注两会以及重大事件的新闻会,课堂上可以随时打开网络播放并展开讨论。

2 合理设计教学程序,创新教学模式,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学时比较少,在保证满学时教学的前提下,还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教学计划是,一周两个学时、共八周的教学周是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是通过期末提交调研报告作为期末考试来完成的。第一周老师即布置期末考试题目,考核方式为写调研报告,对学生提出调研和撰写报告要求。第二周起,每一堂课的课前10~15分钟,由学生组成小组播报一周新闻,制作PPT展示,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发言,小组同学回答,组长点评。老师现场打分,最后总结。还有2个学时的机动课,由老师自行掌握,可以让分好工的调研小组汇报调研题目,陈述调研思路,老师在学生调研、动笔前给予指导;也可以播放时事热点视频,组织学生讨论;还可以请专家做形势政策报告等。

教学内容设计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由老师讲授专题,专题内容由《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的“形势与政策”理论专栏和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当前热点问题自行设计专题两部分组成。课堂授课的必要性在于,由于学生在信息筛选和认知能力上是有差异的,尤其是高职学生,对网络信息缺少甄别能力,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误导,有些良莠混杂,低俗、不健康、甚至政治上有悖党的路线和社会主义原则的信息被学生吸收并传播。理论授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从纷繁多变的社会现象中学会去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方法去分析形势,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和对党的政策和方针以及国家重大决策的领悟能力。教师讲课内容涉及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党的重大会议精神、经济形势、社会热点、政治改革和政党建设、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等等方面。

实践教学部分包括课前准备新闻播报(信息)和课外社会实践两个部分。由于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学时比较少,课内实践教学学时有限,从开学起就布置学生社会实践调研,调研题目紧跟形势,比如:第二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正值“两会”期间,题目拟定为“我给‘两会’提议案―― 关于XX问题的调查研究”,同学们针对就业、教育资源共享、医保医疗、网络信息安全、交通拥堵等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解决方案。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真正做到了关心国家大事和国计民生问题。

3 调整思路,改革教学模式,构建新型“4×4”新模式

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准备着手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构建“4×4”的教学模式。

首先,在师资队伍方面进行整合,按专业背景分类,组合搭配成以教学班为单位的专题小组。该门课教师由专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由社科部老师组成,兼职教师由团委、学生处、党委宣传部、组织部、院办等老师和各系辅导员组成。

其次,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每个模块4学时。分别是国际国内形势、党的政策及其政治理论、社会热点问题解析、时事报告四部分。

3.1 国际形势(4个学时)

(1)国际经济与政治。

(2)国际军事与国际关系。

3.2 国内形势专题(4个学时)

(1)国内经济。

(2)国内政治。

(3)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

3.3 社会热点专题(4个学时)

(1)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热点问题。

(2)国际国内科技文化热点问题。

3.4 时事报告及讲座(4个学时)

(1)观看形势教育音像资料,组织讨论。

(2)专家报告、讲座。

再次,以上四个模块分别有四个专题小组的老师来承担,每位承担一个模块的老师将负责4~8个班的滚动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