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精选(九篇)

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

第1篇: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

1、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2、修心当以净心为要,修道当以无我为基。过去事,过去心,不可记得;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必劳心。

3、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4、心若简单,生活就简单;心若复杂,生活就充满痛苦。

5、聪明之人,一味向前看;智慧之人,事事向后看;聪明之人,是战胜别人的人;智慧之人,是战胜自己的人。

6、生而为人,活着,活出风度,风采,风格。这些皆为外表,而气度则是内涵,是质地,是根本。

7、梦想是一个幸福的念想,想着想着就快乐了,它执着地立在那里,是生活的一个界标,代表着活力与向上。

8、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9、活着,一定要有气度,这不仅仅是涵养,也是一种标识。在与人交往中,为人所看中的第一要素即是气度。修炼人生,展示自己活着的气度,让生命更有意义。

10、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

11、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矛盾都是从傲慢中来的;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比别人更有见识,比别人更正确,于是相互轻视,矛盾也就逐渐生起了。

12、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13、活着的气度则是要刚柔并济,胸中有天地。要坚韧不拔,顽强不屈。要傲骨侠肠,正直勇敢。

14、给生活贴上梦想的标签,那些普通的日子就升华了,平淡的时光染上华丽的色彩,点石成金,就是这么回事。

15、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16、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17、敞开心扉,宽容的对待别人你就会拥有全世界,记住,千万别为利来,为利往,笑看人生,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18、生活磨砺了人生,这一路走来,学会了接受。

第2篇: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

一、课前感性初读,提升语言感悟能力

课前感性初读,珍视学生的阅读初感,把感性初读视为一个完整阅读过程的起点,注重小学生阅读情趣的培养。学生通过查阅作者生平资料、诗词创作背景、鉴赏评价等,学会多元赏析,丰富对古典诗词内容的理解,提升了语言感悟能力。

(一)熟读诗词,提升语言整体感悟能力

学生初读,要对照生字表读会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会其他不认识的字,正确地朗读古典诗词内容,并在反复的朗读中,逐步做到流利,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在读中悟。朗读活动潜藏和建构了学生对诗词意象、内容、结构、表现形式等诸多知识的独特感悟,学生实现了对诗词内容的整体把握,满足了阅读期待,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语言整体感悟能力。

(二)查阅资料,提升语言运用感悟能力

古典诗词的内容及语言形式与现代文差异较大,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小学生利用现有资源突破障碍,融合和运用了其他学科知识,在搜集、查阅、筛选、综合运用信息资料的学习过程中,螺旋提升了对古典诗词内容的语言运用感悟能力。

(三)试讲句义,提升语言理解感悟能力

教者在学生预习之前,充分鼓励学生,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借助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语。串词成句时,运用合理想象,补写诗句留下的语言空白方法,使语意连贯,诗意丰满。教者在此处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古典诗词的核心内容,设计一两个简洁明了的关键性问题,引领学生阅读思考,促进学生整体把握主要内容,提升语言理解感悟能力。

(四)尝析意象,提升语言建构感悟能力

赏析虽然是古典诗词教学中难点的难点,但是,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不断玩味诗句,捕捉诗词意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比较中仔细揣摩,逐步探求诗词主题。教者暗示学生关注诗词的思想内容、情感关怀、结构特点、表达方法,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语言建构感悟能力。

二、课中理性赏读,提升语言综合能力

理性赏读与感性初读相比,在活动参与人数、学习方式、可利用的资源、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探究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教者适时地创设感悟交流、深入探究等情境,帮助学生融合感性初读中建构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地剖析、玩味、体验,在生本、生生、师生对话中,重构文本的丰富内涵、审美意境,动态生成和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一)读懂诗词,提升语言概括能力

我国优秀古典诗词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真挚的情感、极富艺术性的表现手法等,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学生通过理解诗句中疑难词语,串联诗句意象,想象中补缀画面,在生本、生生、师生对话中,重构古典诗词描绘的意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意境美,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提升了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二)赏析诗词,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小学课本中选录的古典诗词,都是我国优秀诗词中的经典。每一首诗、每一阕词都严格遵循押韵要求,朗读起来,极富音韵美、节奏美。教学中,教者有意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有感情地朗读,朗诵表演,甚至吟唱,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此外,诗人用字之精准、传神无不闪射出智慧的光芒。这样的诗句品味起来,学生必将深受感染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遣词造句的语言技巧,提升了语言鉴赏能力。

[案例1]教者教学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有意补充介绍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来历――王安石先后选用过“到”“过”“人”“满”等多个字,经过反复地品味和推敲,最终,选定了“绿”字。然后,问:“谁能说一说用‘绿’字妙在何处?”引发学生探究交流。学生在比较中品味表达效果的异同,体会一字传神的精妙,内化遣词造句的技巧。在轻松愉快的探究活动中,尝足改诗的瘾,学会了锤炼字句的方法,提升了语言鉴赏能力。

(三)改写诗词,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有的教师在赏析完古典诗词后,就鸣金收兵了。教者觉得感受意境美,品味语言美,体验情感美固然重要,但是,换一种方式品味,常常会别有洞天。教学中,教者遇上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古典诗词,习惯于指导学生进行改写练习。学生在练笔中,穿梭于两种迥然不同的文体间,深入地体味到意象的鲜明、意境的美妙、语言的精美,强烈地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发展了学生想象力,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2]教者在赏析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后,及时安排改写练习。学生写起来显得得心应手,习作内容充实,想象丰富,语言形象,写出了美感。记得一位女同学这样写道:“溪面上碧绿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高低相间,有浮在水面上的,有像被太阳晒晕了耷拉着脑袋的,还有的如一个个撑着绿色太阳伞的美少女亭亭玉立……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改写练习,促进了小作者对词的透彻理解,对词意境美的深刻体验,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外智性研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课外智性研读,指教者把古典诗词教学融入学校开展的阅读工程中,有效融合课内外的阅读资源,做好阅读指导工作,推荐相关的古典诗词篇目,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反馈阅读效果,适时调整阅读进程,促进研读活动向深度拓展,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研读同类主题诗词,提升语言感悟能力

教者在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及时呈现同类主题的古典诗词,指导学生多角度对比阅读,在赏析中感受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学生既巩固了已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获得了阅读的成就感,养成爱读书、好读书的好习惯,又内化了方法,提升了语言感悟能力。

[案例3]教学完清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教者及时呈现了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作《江雪》。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很快发现两首诗的内容不同却表现的主题相同。在进一步的探讨中,学生发现两首诗都是描写景色的空旷、凄凉、寂寞、孤独,诗中的人物看似逍遥自在却难掩孤独寂寞之情,从而捕捉到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这样,利用同类主题的古典诗词对比阅读,既巩固了学生已学的方法,又展示了诗人艺术表现手法的异曲同工之妙,提升了语言感悟能力。

(二)研读不同主题诗词,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小学生必读古典诗词的名目中涵盖着许多内容不同、风格各异的古典诗词作品,教者极力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或者开展组内合作阅读,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在探究中学习。有时,教者会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适当点拨,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助推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提升。

(三)研读同一作者诗词,提升语言研究能力

在教学中,教者还根据个人意愿,把一些酷爱古典诗词的小学生编成“唐诗”研究小组、“宋词”研究小组,由组长牵头,开展以某位诗人或词人为主题的专题研究活动。教者经常与小组成员探讨研究方案,了解研究进程和成果,及时安排小组成员在班级汇报,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O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情趣,在研读活动中提升了学生语言研究能力。

四、结语

第3篇: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

【关键词】文本;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语言积累。教学中,往往碰到学生发言时词不达意或抓不住重点。写出的作文要么拖沓冗长,干巴乏味,像记流水账,要么满纸白话,让人看了不知所云。这些表达上的障碍多数是源于语言积累的匮乏。说到语言积累,老师们更乐于倡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而往往忽略或淡化了对文本语言积累的引导。新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文质兼美的语言典范。引导学生将这些典范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捷径。因此,重视文本语言的积累,既抓住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也寻找到了一条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一、立足文本――发掘文本语言的美

语文教材是个丰富多彩的知识宝库,该引导学生积累些什么?这需要师生具备发现美的慧眼,细细品味,仔细揣摩。

1.搜集优美字词

比如《北京亮起来了》一课,像“夜幕降临”、“金碧辉煌”这样优美的四字词语课文中比比皆是、课后练习“我会读”中出现的词语、“语文园地”中近义词、反义词、四字词语、形容词短语等的归类整理,都是值得学生用心积累的语言素材。

2.记诵精彩语句

比如:对联、谚语、名人名言、格言警句、经典诗句等。像珍惜时间的谚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团结友爱的谚语“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气象谚语“春天孩儿脸,一日有三变”。还有像排比句、比喻句、反问句、拟人句以及课文中写得精彩的句子,都是值得积累的。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的句子很有特色,有描写秋雨的;有描写秋叶的;有描写秋花的;有描写秋风的;还有描写小动物的。这也是文本语言积累的极佳素材。

3.积累精妙语段

意境优美、含义深刻的段落:如写人的文章,可分类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段落;写景的文章,可积累文中描绘景物的优美语段。比如《翠鸟》中描写翠鸟外形的段落;《桂林山水》中描写桂林的山和水的段落。

4.积淀名篇佳作、古典诗文

比如《匆匆》、《伯牙绝弦》等。这些蕴含在文本中的优美语言,正如一块块璞玉,静静地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采撷。

二、感悟语言――引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的深径

1.品精妙字词

汉字博大精深,每个汉字都是表情达意的媒介,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如《雨点儿》一课中“数不清”一词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理解词义:课件演示“一滴雨点八九滴雨点无数雨点”。

(2)拓展: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也像雨点儿一样多得数不清呢?

(3)用上“数不清”说一句话。

“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关键词,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丰富了语言的积累。

2.品精彩句段

品读文章要抓重点句段、疑难句段,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这样才是遵循学生学语言、积累语言的规律。例《金色的草地》一课,第三自然段无论从描写的内容,还是构段方式,或是遣词用语,亦或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表达得很细致。这样文质兼美的段落就是教学中应该浓墨重彩,引领学生细细品读并积累的重点段。设计如下:

找“发现”梳脉络,感悟文本构段上的精妙。

品有趣,感悟文本表达上的匠心独具:

(1)句式引读:这是一片多么_______的草地!

(2)用“因为……所以……”变换句式练习说话。

提升主体,感悟作者对草地的喜爱:

中午,太阳公公高高挂在空中;

傍晚,太阳公公落下西山。

再读感悟,熟读成诵。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更要有这样浮出文本,引领学生进行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地品读文本、积累语言的能力,唯如是,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在一次次的品读和积累中潜移默化地得以提高。

3.品名篇佳作,感悟名著的美

例如《丑小鸭》一课,原著对丑小鸭出壳后的样子只有“他是又大又丑”六个字,没有像课文那样进行具体描写(过了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安徒生因爱怜丑小鸭而不忍心将它的“丑”样描写细致。从中领略了名著背后浓浓的人性美,更增添了阅读积累名著的热情。

三、方法恰当――在学习语文中轻松积累文本语言

1.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重视朗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有道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读多了,读熟了,才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课文的语言进入学生的心田。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

(1)巧妙导读。将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将无形的情感转换为有形的表情,这就是导读的艺术。如在指导朗读《丑小鸭》一课时,我是这么做的:

师:“同学们,读书的时候,要尽量把书上的内容读到脸上来,这样呀,老师只要看你这张可爱的小脸,就能知道你读得好不好。”(学生读课文,老师关注他们表情的变化。)

师:“你越读越难过,眉头都皱起来了,这是为什么?”、“我发现你读到后面,笑容满面,很高兴的样子,为什么?”、“你刚刚有一会儿读着读着,眼睛瞪得大大的,又是为什么?”……

这样的导读,比起生硬的朗读指导,显得妙趣横生,更有实效性。

(2)注重朗读的语气和朗读形式的变化。文字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而读是一门艺术,是一把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指导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文本,不同人物、不同情景,选择相应的语气进行朗读。如《两只小狮子》一课中,小树和懒狮子前后两次说话的语气各不相同。

小树:奇怪担心、着急、生气的语气。

懒狮子:慢吞吞、不屑的语气神气十足、得意洋洋的语气。

为了帮助学生读好这些不同语气,教师先利用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悟形象,再用生动的导语配上恰到好处的语调、表情、动作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3)引导个性化朗读。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各有不同,读出来的感情也就各不相同。因此,要鼓励个性化的多元朗读。上文中小树和懒狮子的对话,不同学生朗读时的语调、表情各不相同。

(4)重视范读。范读是语文老师不可或缺的一项语文基本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走进文本,为学生理解感悟课文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是学生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5)保证朗读的时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为积累语言打下基础。读是语文学习中最有效最根本的一种方法。紧抓文本中的精彩处,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咀嚼、品味、感悟、欣赏,语言就在这样反复诵读中潜移默化地积累。

2.进行有效背诵,积累文本语言

背诵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通过背诵,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经典美文,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存。还能从背诵中体悟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独具和表达上的精妙,一举多得。在教学中,要鼓励孩子多背诵,除了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鼓励学生熟背。除此,还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比如,像写“下水文”一样,教师和学生一起“下水背”,即能激起学生背诵积累的热情,还能拉近师生间的情感。

3.摘抄好词佳句

引导学生摘抄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写得优美的段落、在课本的空白处补充自己的摘抄笔记等。目的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此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摘抄的内容定期进行归类、交流,使积累的语言不至于陈腐浪费。

四、学以致用――在运用语言中积累语言

积累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反之,在运用语言中也能促进语言的积累。

1.以写促积

(1)扩词:这个方法有助于言语积累比较少的低年级学生在短期内迅速扩大词汇量。

(2)造句:对于新学到的词语或较难理解和掌握的词语,用这个方法有利于巩固。

(3)仿写或续写句段:运用这个方法能迅速实现知识的迁移。比如学完了《小摄影师》,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第二天,男孩又来找高尔基照相,他们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请你接着编故事。”

(4)写作文。作文训练就是将大脑中存储的语言积累进行回忆、交流、筛选、重组。当学生能将自己的所得所悟所感笔录下来,他们的“材料仓库”也会变得更丰富而且有条理。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作文的形式可以是续编故事、读书笔记、日记(周记)、读后感、材料作文、命题作文、随笔等。比如学了《花钟》以后,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

2.以说促积

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不断运用语言;并努力对语言进行重组,使表达更流畅,进一步积累语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多创造“说”的机会让学生尽情表达。比如低年级可开展“看图说话”、“故事会”等,中高年级还可以开展“辩论赛”或引导学生在复述中积累。比如学了《赵州桥》,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板书或提纲进行复述。既巩固了课文,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学生积累文本语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才能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多知才能多智,厚积才能薄发,积淀厚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魏春峰.正确认识语文积累.小学语文教师.2002(06)

第4篇: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

关键词:古典诗歌;积累;诵读;感悟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用之不竭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中国人,从小感知古典诗歌语言的精妙,感受母语的优美,感悟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那么,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应该使用哪些教学策略呢?

一、注重积累

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这些被经久传唱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中国民族所推崇的优秀的道德思想:如《易经》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的自省精神。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汉语以及汉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对内容的横向延伸

课文中的一些诗歌是以节选的形式来出现的,这对于理解诗歌的精神内核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北京师范大学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节选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月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首诗被冠以“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但是课本仅仅节选其中的四句,学生很难体察诗人在依人月色背后对于人生哲理的探寻。而教师可以出示全篇,让学生在感受江边月色美好的同时,更能体会到诗歌悠远的意境。

2.对诗人的纵向扩展

在小学诗歌中,一些诗人的多部作品被选入教材,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如被称为“诗圣”的杜甫,他的作品就被反复提及,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而在《绝句》中,一个悠闲自得、闲雅疏狂的诗人映入眼帘。在诗人的不同时期,随着诗人境遇与心境的变化,诗人的作品风格也有着很大的差别。教师如果可以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介绍,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就会对作者及其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3.形成主题教学

在课本中节选了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以此为契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杜甫的《月夜》等诗歌都可以加以学习,形成关于“明月”的主题教学,让学生感悟到明月所蕴含的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另外,教师也可以将古典诗歌进行分类教学,如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诗等。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学习古典诗歌,鉴赏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4.了解诗歌意象所承载的文化意味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些意象已经浸染了文化色彩,具有了某种特定的文化意味。如“月”具有思乡怀人的文化意味;唐诗中,“柳”往往具有“留”的文化意味;“岁寒三友”则往往象征着君子坚贞的节操与高尚的气节。如果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适时地将这些渗透其中,势必会让学生体会到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二、注重诵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极为重视古诗教学中的诵读:“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指导,引导学生感知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并在诵读中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内容,体验情感。”[1]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诵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在读中体悟诗歌的韵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感悟古典诗歌独特的韵律与节奏。

三、注重感悟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西洋的文字是法治的,中国的文字是人治的。”[2]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感悟,感悟诗歌的意境美与语言美。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地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真正地潜心走进文本,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多媒体授课、出图等方式为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意境搭建桥梁。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来感悟诗歌的语言美。古人作诗讲究“炼字”,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用词的准确与精妙,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在小学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注重积累,注重诵读,注重感悟,让学生充分感受母语的精妙,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第5篇: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

一 、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要靠长期的大量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要让学生有大量的积累,必须让其广泛地阅读,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阅读内容。而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 , 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

语言材料的积累,光靠教材二、三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光靠五、六篇作文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大大地向课外延伸。低年级,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推荐选择短小精悍的、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读物,让学生立竿见影学会有针对性的阅读例如《小布头奇遇记 》《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笨笨猪》《狐狸列娜的故事》《米切尔・恩德童话绘本》等有趣的故事书。中高年级推荐名著中的经典场面,激发学生积累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而且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二、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1. 摘抄。积累语言材料的方法之一是摘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又云:“不动笔墨不看书。”摘记的意义,一在过程,二在于储存备用,因为抄摘的过程就是一个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书到用时方恨少”,若有一个储备仓库可以随时取用,也就不怕临时不够用。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制订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计划,特别是小学生,阅读和作文处在起步阶段,各级语言材料、名言警句、格言俗语仍然是作文所欠缺的基本材料,对他们的写作来说,积累是很重要的。低年级主要积累四字词语和优美的句子,中年级积累古诗、成语、优美词句,高年级积累成语、名言、警句、格言、歇后语、古诗词、现代文中的好词好句或优美片段,甚至逐步学会积累中外名著中的经典文段等。学生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每周利用阅读课集中摘抄一次,主要摘录一些名言警句以及生动优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积累阅读中的鲜活素材。有关课文中涉及到的名著,如《鲁宾逊漂流记》、《西游记》、《红楼梦》等,让学生利用假期去阅读,同样要求有笔记、有心得体会。

第6篇: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

一、多种形式诵读,传承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诵读是对典范性、权威性并经过历史结晶的最有价值的国学典籍的诵读,它重在“诵”。“诵”,意为“用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诵”这一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诵读,在诵读中探索,在诵读中感悟和理解,在诵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1.有节奏地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教学中,第二种停顿方法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画出小节线,以便更好地进行诵读。如教学《学弈》一课,在初读时要引导学生画出小节线: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画出小节线后,学生懂得怎样停顿,读起来也就朗朗上口了。

2.配乐诵读。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在诵读教学中,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把朗读者融入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让朗读者在文学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教学《学弈》一课时,选择古筝曲子来配乐诵读,学生在背景音乐的配合下声情并茂地朗读,情感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不仅能给听众带来美感,还能激起读者的情感波澜,扩大读者与听者的想象空间,最终达到理解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教学目的。

3.摇头晃脑地读。古代诗文讲求韵律,富有音乐感,诗人读诗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随着文章的节奏和韵律摇头晃脑,进入诗境。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摇头晃脑地诵读,不仅能把握诗词的节奏,让学生逐步进入状态,既读得非常投入,又能感悟诗文的韵律美和内涵美,感受到经典诵读的魅力。

4.表演诵读。表演是学生喜欢的形式之一。经典诗词的内容往往是通过小故事来揭示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如果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经典诗词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并表演出来,就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经典诗词。如表演《学弈》中两个弟子学习的情景,当乌鸦飞过时、当树叶飘落时、当叫卖声响时……其中一人专心致志,而另一人心猿意马的情景,可以让学生明白两个人由于学习态度的不一样,学习的结果也不一样的道理,进而理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也能使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深化学生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的情感。

二、故事启发理解,感悟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诵读关键在“诵”,过程在“趣”。国学经典中有时一句话就是一个故事,学生很不容易理解。如果创设故事情景,让学生在故事中感知,在故事中体验,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理解经典故事,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如教学《弟子规・出则悌》一课时,通过给学生介绍历史上很多孝悌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经典故事。如讲唐朝李绩的故事,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一样的大官员,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他的姊姊,还为他的姊姊熬煮稀饭,可在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我们想一想,当李绩的姊姊年纪这么大了,李绩年纪也不小、也是老人了,他还能这样的对待自己的姊姊,孝悌的精神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

三、联系生活实际,弘扬国学经典

中国优秀的古典诗文意蕴高远,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

1.运用经典,明辨是非。教学《弟子规信》时,通过创设情景剧“小红和小明”,让学生判断,他们中谁对谁错?错在哪?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这样失信的事?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就自己与朋友、父母、同学等相处时是否做到“信”来谈感受?在明白道理的同时规范自己的行为。

让经典走进生活,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学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掌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2.运用经典,充实习作。学生在学习古典诗文后,会在习作中引用经典名句来充实习作,突出习作的主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学生的习作片段:

①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我用学过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劝导他。

②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恩情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③来到瀑布下,仰望倾泻而下、泼洒飞流的瀑布,我不禁想起的诗句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学生把学到的国学经典诗词运用到习作中修辞语句,不但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后盾,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还使文章显得更生动,语言更亮丽,体现出学生具有的文学素养和不同一般的写作功底。

四、有效拓展,展示国学经典

第7篇: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

关键词: 古典诗歌教学重诵读重感悟重想象重反思

在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典诗歌以其音韵的优美、语言的凝练、情感的真挚而流传千年不衰,学生借此可以走近灿烂的古典文化,感受千百年来中国人心中共有的细腻情感,得到精神的熏陶和提升。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可见,诗歌教学能够为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以及欣赏其他类别的文学形式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对于这些文质兼美、意蕴丰富的古典诗歌毫无兴趣、味同嚼蜡,丝毫感受不到诗歌动人的艺术魅力。究其原因,是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一首首优美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的堆积,然后进行剖析,却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品味美、挖掘美、创造美。因此,改变古诗教学理念和方法至关重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古典诗歌教学应该强调四个“侧重”。

一、重诵读,感受音乐之美

西汉学者毛亨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知诗歌艺术感染力之强,古人在吟诵诗歌时情不自禁手舞足蹈,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如果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仅仅抱着正音解词的目的来读诗,自然感受不到它的妙处,也激发不出学生学习诗歌的热忱。诗歌大多讲究押韵,富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余味无穷,具有韵律和谐的音乐美。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婉转。只有让学生走进诗歌的天地,沉浸其中,自我陶醉,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作者对于琵琶女演奏的描述多么准确生动优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段诗句运用比喻形象贴切,拟声词的使用既恰切又有音韵的美感,堪称描写音乐的经典之作,多加诵读,自然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但如果一字一句地解析,就会大煞风景,诗歌的美感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会自发地与这些优秀的诗歌做一次“亲密接触”,体会那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字字推敲的诗句背后的韵味与妙处。

二、重感悟,品味语言之美

诗歌的语言准确、生动,凝练、含蓄,具有表现力。诗人往往为了一字一句而殚精竭虑,正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充分说明了诗歌语言需要千锤百炼,用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所以,学习诗歌须认真精读、细细品味、反复推敲,才能体会到作者炼字遣词之匠心,才能品味到诗歌语言之精华。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放弃对整首诗泛泛的翻译和解析,而着重于对富有表现力的字眼的点拨和感悟,从而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凝练和丰富意蕴。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看似平白如话,但“直”和“圆”两字有着耐人咀嚼的妙处。一个“直”字,写出了荒凉大漠中一缕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作者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正如《红楼梦》中曹雪芹借香菱之口说出的评价:“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引导点拨,让学生感悟到这两字所传达出的丰富而恰切的意蕴,学生怎么会不为诗歌动人的魅力所打动?

三、重想象,把握意境之美

古诗中许多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融合了绘画的特点,达到了“诗中有画”的境界,只有细心默读,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静谧恬淡,“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冷寂凄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大气磅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散淡……如果不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学生何从感受诗人幽深的情怀?何从体会诗人所创造的意境美?

诗歌中常见的意境有孤独凄凉、豪放旷达、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等,诗人大多不会直接表达情感与意境,而将这潜藏于看似平淡的景、物描写中。如果教师只做诗歌表面意义的解释,就会让学生感到味同嚼蜡;如果能鼓励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展开想象,学生往往就能将自己投身于具体情境之中,获得艺术的美感和心灵的感知。

四、重反思,体察哲理之美

哲理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包括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很多古诗蕴含哲理美,无论是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还是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抑或是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来都不禁令人怦然心动,若有所感。诗人信手拈来,将自己的所见所感提炼升华,以至简的语言道出至深的哲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慢慢品读,善于联想思索,善于反思自身,认真体会,才能感悟到诗歌的哲理美。

学生之所以对古诗漠不关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些诗歌距离自己的生活太过遥远,缺乏实际意义。如果教师能引领学生从古诗中反照生活,汲取对自己有益的养分,他们自然会感受到诗歌传诵千年的魅力。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人于中秋之夜遥想亲人,倍感孤寂,但豁达的诗人却吟诵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诗人将骨肉离情升华为“全”与“缺”的思索,世间万物因其易缺难全而令人伤悲,但这并非只是一个人、一件事的偶然遭遇,人生莫不如此,想到此,每一个曾为此烦忧的人不禁释然。诗人最后道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使相隔两地,只要有这轮共同照耀我们的月亮,只要我们心灵相通,就一定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相信,这样一首包涵人生哲理的诗作一定会给学生一个反思自身、反思生活的契机,从而为他们的精神建构平添一块坚实的基石。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一些整体感知,让学生在诵读、感悟、想象、反思中体会到诗歌的艺术魅力,从而提高文学鉴赏、理解与运用能力。应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感受与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潜力,才能让古典诗歌的课堂绽放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2]毛亨.诗经大序.

[3]於德甫.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性及方式浅探[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10,(01).

第8篇: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

然而,诗词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常常“言近而旨远”。我们固有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遇字必解,理性分析,一一对应地用现代汉语来解读那充满灵性的诗句,往往冲淡了诗句的灵性,失去了诗的神韵,吃力却不讨好。再加上时代的久远、生活环境的迥异、思想认识的差异,古诗词与学生感情之间势必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对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平面状态。那么,怎样才能在解读诗句的同时,保留古诗的独特韵味,使学生立体地感悟古诗意境,真切地与诗人对话、沟通,并产生情感的共鸣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以诗解诗”是引领学生步入诗歌殿堂的一座桥梁。“以诗解诗”, 用诗意的解读,让学生在诗意盎然的氛围里去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意境美,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同时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诗词名句,可谓一举多得。而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古诗词已有一定积累,初步形成分析理解能力,具备“以诗解诗”的主观条件。所以,诗词教学,必须跳出传统的字义――句义――情感分析“三步走”的旧模式,走“以诗解诗”的新路子。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以诗解诗”古典诗词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一、深厚的古诗词积累,是“以诗解诗”的基础

要想以诗解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我以小学低段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和小学语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蓝本,阶段性开展师生背诵古诗文比赛。这激发了学生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很短的时间内大部分学生对这100多首诗都能熟读成诵,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假期积累了更多的诗词。这样,学生中逐渐形成了古诗词学习的热潮。现在他们每个人的古诗积累量都已经超过了150多首,有的甚至达到了200多首。

二、触发――“以诗解诗”的重要能力

在“以诗解诗”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培养一种触发的能力,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学新古诗时,觉得与先前学过的某一首诗有某种相似之处,这也是触发。在教学古诗时要经常去锤炼学生触发的本领。如学生学了《赠刘景文》这首诗后问:像这样描写秋天虽然萧条冷落,但仍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能找到这样的诗句吗?杜牧写的《山行》深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也跟杜牧和苏轼一样,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鼓励人们像鹤那样振翅高飞,大展鸿图。练就了触发的真功夫,学起诗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像滚雪球似的,以一带几,久而久之,“以诗解诗”学生就能培养一种触发的感悟能力。

三、抛砖引玉,“以诗解诗”的几种方法

1、同类引入――互相生发。在古诗词学习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如有的都是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有的都是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有的都是描写夏天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山亭夏日》、《夏日南亭怀辛大》等;有的都是描写冬天的古诗:《江雪》、《冬景》、《夜雪》……。因此,我在教学某一首古诗时可适当地引用同一类型的诗词名句,有助于扩大阅读效果,有利于让学生立体地多频道地接收。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以目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借景抒情,诗中的“孤帆”、“碧空尽”、“唯见”等词无不浸透着诗人与友人的情意。这给缺乏这方面情感经历的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困惑。这时,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已学过的送别诗,以歌送别诗,如《赠汪伦》;以物送别诗,如《别董大》;以酒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等,再组织学生进行反复吟诵,这样,埋藏在学生心底的情感就有可能被焕发。一旦焕发后,让学生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心中便有了几多的感触。学生体会到的,除了依依惜别之情,还有对友人的祝福,祝友人前程似锦,愿两人的友谊天长地久,恰似那一江春水向东流……。

2、意境引入――降低难度。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是对意境的体悟,是读诗的根本。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的原因,体悟古诗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生硬地解说、灌输,只会让学生死记硬背,丧失诗歌的灵性与韵味。而引用一些具有相同意象意蕴的诗句加以对比或佐证,代替生硬的讲解,以诗解诗,引导学生领悟意象的深层意蕴,从而让学生进入"悠悠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境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丰富内涵。

第9篇:感悟人生的经典语句范文

关键词: 才情、优化、 悟性、创新

高中学生已接受了十年左右的汉语文学熏陶,大多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才情基础,他们最需要的是这种才情的提升,才情的个性优化,以及才情的不断创新,从而摆脱庸常、狭隘与幼稚,为语文素质的跨越式发展开辟道路,语文才情的优化与创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重中西思维的兼容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中国传统思维重人伦纲常,诗礼传家,温良谦恭,但轻自然法则;西方思维则重视揭示事物"为什么"的奥秘,为求知而从事学术。中国传统思维经验多于逻辑推理;西方人则抽象思维发达,假设推理大胆。真正的创新要以全人类为范围,真正的艺术没有国界,语言文学作为崇尚创新的艺术,当然有许多全人类共同认可的艺术水准和审美水准。

语文才情的优化与创新需直面时代,聆听风雨,将全人类的思想和文化精华优化起来为我所用,在弘扬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同时,积极学习西方理性的、抽象的、多维的创新思维方式,在中西合璧中谋求超越和新生。

二、重人文修养的情商化

作为人类自身反映人类思想价值、生存意义的思想文化和审美意识的人文精神,深刻烙印于各民族语言文学之中。语文教育本是荡涤灵魂、洗礼人生、关注社会的人学教育。高中生正处于情商发展的关键年龄,情商优化就是要培养他们道德的自律能力、自我情绪的处理能力、感受表情的准确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力。

1.教学生思考文学乐观对待生活。在文学熏陶中树立理想,坚强意志,充沛激情,净化道德。品泰戈尔诗则懂得"艺术即建造真与美的人格",读东坡词则贵贱贫富不改豁达乐观,学鲁迅文则刚正不阿负起社会责任。

2.教学生快乐心态舒展才志。给心灵以自由,多些舒畅愉悦感;给方法以发现,多些新奇创造感;给成绩以彰扬,多些成功自勉感;让教与学心理互换,多些师生快乐感。阅读中,文之心,师之心,生之心,心心相印;写作中,人之情,景之情,事之情,情情相通。

3.教学生感受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德国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在通达事理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力,用思想观察事物,用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感悟人间真爱。

4、教学生用思想创新人生。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思想让人与众不同,充实丰富的思想是创新的基石。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思想的营养,让自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自己的才是创新的。

三、重悟性,让语文才情个性化

社会越文明,越需要独立思考,越需要个性,因为个性既繁荣物质又丰富精神。个性高于一般吸收和认识意义上的"悟性",是一种包括灵感又大于灵感的心灵升华的"内化"境界,是人的认识在某些作用力下产生的新的有序思维结构。它最能激励人们"自我求成"的高层需要,它是个性优越化的突出表现。多悟性的学生最善于学好语文,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顿悟、再悟、悔悟等。"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张载),"诗道亦在妙悟"(宋·严羽)。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悟性",就是要通过文学获得语感,能解微言,辨疑似,察隐境,识讽喻,从而准确析文论事。写作教学更需要 悟性,悟性越多创新越多,个性越鲜明生动。近几年中高考新材料作文,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性创新,包括立意、文体、取材、结构、语言表达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理性的透悟,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在悟彻人间百态中赞美崇高,鞭笞丑恶。四、重语言表达,让才情显露。

语文才情最终要通过表达展示给人看,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取决于语言。"从个性发展看,语言素质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多向性、深刻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把思维品质与语言表达熔为一炉来训练。语文教师要做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艺术示范,教学语言能思维严谨,语汇形象,文采飞扬,解人观象既抵达深心又追逼苍穹。可作如下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