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阅读教学下补充素材引用策略的感悟

阅读教学下补充素材引用策略的感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地方是教学时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些课文因为篇幅、内容牵涉的知识面广等因素的限制,文章语言有一定的跳跃性,学生阅读时不易理解。还有些课文涉及到专业性强的科学知识,文中只能简单介绍,学生想要深入、彻底地理解课文内容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光靠教师凭空去讲、去读,恐怕不能让学生明白透彻。这时,教师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背景,适当补充和课文内容相关的素材是切实可行的。当学生借助了补充素材了解课文中某些拓展知识点后,既能得到思维上的训练,又能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甚至课上有效地把它“吃透”。那老师的教学任务也会随之开展得顺利。补充素材引申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非课文内容的外来材料,即对促进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有益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响资料、影像资料等。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这些素材的巧妙使用已显得日益重要,发挥着无可限量的作用。

一、巧用补充素材,有效突破难点

《十年后的礼物》是四下的一篇课文。文中的第4小节插叙部分只是简单介绍音乐大师葛利格偶遇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并且答应她十年后送她礼物。省略了事情的经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果学生不明白“葛利格为什么要送达格妮礼物?而且是在十年以后”这一问题,那么下文第7节达格妮收到礼物后激动得泪流满面,诉说着爱生活的话。学生可能理解不了这些话背后的意义以及这份礼物的珍贵之处,更不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了。下面我结合了一些教学实践谈谈我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课外素材的做法。(配乐朗读第3小节)师:达格妮听得很认真,她听懂了,这是来自故乡的声音,来自挪威西部美丽大森林的声音。伴随着乐曲,达格妮想起了十年前的一件事。请同学们默读第4小节,说说十年前发生了什么事?生:十年前,达格妮提着篮子到森林中去捡野果,在林间小道上遇到了一个正在散步的穿着风衣的城里人,那个城里人帮她提着装满野果的篮子,送她回家,还答应她十年后送她一件很好的礼物。师:你能把事情说得通顺连贯了,很不错。但还可以再说得简洁些,城里人遇见达格妮后答应她什么呢?谁再来试试?生:十年前,达格妮在森林里捡野果时遇到了一个城里人,那个城里人答应十年后送她一件很好的礼物。师:是啊,城里人答应送达格妮一件很好的礼物,但———(学生读)不是现在,而是———大约十年以后。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学生:转折)师:在达格妮回忆的往事中,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生:城里人为什么要等到十年后才送给达格妮一份礼物呢?生:城里人为什么要送给达格妮礼物呢?师:同学们的问题真好,老师也很有疑问,所以老师从作者《一篮枞果》的作品中找到了线索,你们听一听想一想,很快就知道原因了。(学生自由读)师:其实这是一份情感的寄托。这位父亲深深地怀念女儿,很想尽到父亲照顾女儿的责任。所以他将这份对女儿的思念迁移到了达格妮身上。多么伟大的父爱啊!让我们带着敬意边读边感受深沉的父爱。课上学生们抓住了疑似矛盾之处提出了若干个关键性的问题。在得知原因后学生的情感也是有变化的。当读到作者《一篮枞果》中一小段文本时,大家都被深沉的父爱所深深打动,个个聚精会神,神情严肃。对于“葛利格为什么在十年以后要送达格妮礼物?”这一问题,学生也就自然明白了,意会大于言教。

二、巧用补充素材,激发情感共鸣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教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那么如何去创造这种气氛呢?是靠老师讲解,还是靠学生自己阅读领悟?很多时候阅读教学要依附于外来素材的感观刺激才可达到训练语感的效果。下面的课堂实践中学生的情感很饱满,达到了预设目标。师:美妙的乐曲把达格妮带进回忆,我们也跟随作者的叙述了解发生在十年前的那件事。师:然而事情的真相并非这样,音乐大师爱德华没有食言,他创作了———学生读:《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把这首乐曲———传遍四方,用这样奇妙的方式———信守了诺言。现在达格妮收到了这份礼物,并且认为———(出示句子)生:这是最好的礼物———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女来说,这是比华美的衣服、漂亮的项链更珍贵的礼物。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试着提出问题。生:为什么说这首乐曲是最好的礼物?生:为什么说这件礼物是最珍贵的?师:同学们真会阅读,老师也感同身受,查阅课外资料才得知:离开故乡的达格妮来到城市后,一开始并不适应,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正是这份迟到的礼物,让原本对生活失去信心的达格妮又重新找回了希望,燃起了生活热情。她明白了那位和气的城里人爱德华将祝福寄情于乐曲中。(链接祝福语,配乐齐声朗诵)师:葛利格这样想着,于是他把这些祝福语谱写进他的乐曲中。达格妮听懂了。只见她———(学生读)眼泪流满了双颊。她竭力抑制住呜咽,弯下身子,把脸埋在双手里。师:此时此刻,达格妮泪流满面,这是()的泪水,这是()的眼泪,这又是()的眼泪。生:这是感激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生:这是甜蜜的泪水,是充满希望的泪水。师:此时达格妮激动万分,面对着大海高声喊出了自己的心声———生活啊!我爱你!(男生读)高喊出对未来的憧憬———(女生读);高喊出对人生的希望(齐读)。(全班朗读激情高昂,声音洪亮,带着自信。)师:同学们也听懂了音乐大师爱德华的乐曲,朗读得声音洪亮,很有自信。在今后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希望同学们也能保持这份生活的热情,以朝气蓬勃的青春谱写一曲美好的人生乐章!就这样,听着音乐,学生寄情于朗读,明白了达格妮泪水的含义———代表着感激,希望和幸福。从课堂表现以及复述课文等环节的反馈,我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十年后的礼物》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意义。

三、巧用补充素材,提高课堂质效

补充素材在课堂上的使用是为了让学生更能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作者表达的情感以及有效解决课文重难点问题。因此,引用补充素材时应该以课文为主,素材为辅,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即可。语文课堂教学中补充素材在高年级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冗长的课文掺杂着一些社会历史背景,使得五年级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课堂提高教学质效成了重中之重。例如五年级上学期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中适时地补充些台湾当时的地震资料与地震给人们带来的严重后果;简单地介绍大陆和台湾的关系,以及台湾到杭州路线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台湾青年的舍己为人,李博士的医德高尚品质。还有《母鸡》一课,老舍笔下的这只母鸡俨然成为了一位伟大的英雄,对母鸡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其实这和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老舍母亲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写作背景在教学中适当地渗透不仅帮助学生解读文本,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可见、可听、可闻的感观素材的使用,将会大大提高自主教学的质量。只要我们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小学语文的特点,巧妙地使用补充素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与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很有帮助的。学生的学习经历丰富了,课上的活动也会更加精彩,那么老师的课堂执教效率就会大大提升,也给予了老师更多的信心与憧憬。

作者:吴易腾 单位:上海市奉贤区奉城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