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悟母爱班会总结范文

感悟母爱班会总结精选(九篇)

感悟母爱班会总结

第1篇:感悟母爱班会总结范文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回报老师的教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为了让我校全体同学心怀一颗感恩的心,积极地面对生活,我们团支部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美丽的大脚》,张美丽的心灵是至纯至美的,她没有选择城市,而是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守望那一片贫瘠的土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真正实践她人如其名的美丽人生,唤起了普通人心底的酸楚,被这真实的美丽所感动。让同学们在影片中能从感动中,有所认识,有所感悟,有所启迪。

一、达到了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学会施恩,懂得感恩”系列教育活动,让同学们知道如何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了关心他人、知恩图报。使学生树立起了感恩之心,使学生对父母心存感恩,更使学生把这种爱化作博爱,能够感恩帮助过自己的人。

班会中我们从电影入手讨论到,如果我们都是这一些爱的受益者,我们得学会施恩。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疼爱我们的父母;没有父母、老师、朋友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包括太阳在内的自然界万物,谁给人类提供吃、穿、住、行,一切的一切告诉我们都来之不易,要知恩感恩。即感激祖国的强大,感激父母的养育,感激老师的教诲,感激同学的帮助,感激社会的关爱;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集体,从而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学生几乎能够时时、事事、处处心存感恩,使家庭充满和谐、充满爱心、充满希望。

二、内容与形式

1、从实践体验入手,开展了感恩教育。要求各班干部利用班会向学生进行了全员发动,公布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内容,观看感恩系列电影《美丽的大脚》。

2、从班会入手,开展了感恩教育。结合班级实际,邀请学长,召开了电影观后感主题班会。开展了一些活动,用不同形式大家互相交流一下感情。折射出了同学们自己观点及对家长的关心和感激。

3、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用不同的形式了解父母的爱意老师的心意,向父母老师表达了自己的祝福,并回报社会。

4、感恩的主题是永恒的,活动会更加人文化、趣味化,让学生在快乐参与中感悟体验,学会学习和做人

第2篇:感悟母爱班会总结范文

他精彩的演讲深受客人们的一致好评。年12月6日出席了共青团县第届团代会,成功的表现受到了胡总乡共青团委的表扬。老师的得力的好助手,同学心中的好榜样,爷奶赞扬的懂事好孩子.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留守儿童事迹感悟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留守儿童事迹感悟一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加,在我镇1059名在校学生中就有308名是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这些留守儿童远离了直接监护人的关爱照顾,远离了父母的情感抚慰,成为了有父母的“孤儿”,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教育上的真空。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高阜中心小学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形成了一种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抓好留守儿童的管理氛围,为“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蓝天。

一、 成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

在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工

作领导小组,制定相关职责,把工作任务落实到人。校长为“关爱留守儿童工程”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本班“关爱留守儿童工程”的直接责任人,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都是教育管理者。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关爱留守儿童工程”管理网络体系。

二、 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各校充分发挥舆论工具和宣传阵地的作用,大力宣传实施“关爱

留守儿童”的目的意义。同时加大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关爱工程”在全社会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了“关爱工程”的氛围。

三、 落实措施,开展活动。

1、全面摸底,掌握三方面情况。

各校要求每个教师通过摸底,要清楚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

情况,清楚地掌握“留守儿童”代管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地掌握“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联系办法。在此基础上,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档案。

2、加强沟通,建立三项制度

一是建立谈心的制度,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掌握他们学

习、思想、生活状况。让“留守儿童”感受老师、同学对他们关心,从而增强师生的亲切感受和责任感。

二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学校领导和教师经常到“留守儿童”家里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做到“三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沟通,定期与义务家长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外的表现,指导代管人教育管理“留守儿童”,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代管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三是建立帮扶结对制度。学校领导、教师与“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积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积极开展三项活动。

一是学校每周开展一次以亲情关爱为主题的集体活动;二是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围绕规范行为,塑造美好心灵的特色主题班会,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三是每月进行一次才艺展演,给“留守儿童”搭建展示自我,发挥才能艺术的平台。

四、 力求创新,取得实效

各学校普遍开展了以亲情关爱为主题的集体活动,为“留守儿童”

过生日,如初居小学六年级全班同学为“留守儿童”邱进,赠送自制的生日贺卡。开展《给远方亲人的一封信》书信活动。

学校教师用真挚的爱对待“留守儿童”,如高阜小学老师方正连老师经常为学有困难的“留守儿童”补习功课,在去年端午节时,为班上“留守儿童”送去粽子。邓慧莲老师在去年中秋节把班上三个“留守儿童”留在家过节;樟溪小学杨细芳老师在上课时发现“留守儿童”官小杰耳朵流脓,立即自掏钱带他到卫生所就诊……

通过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程”以来,全镇各小学营造了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使每个远离父母的孩子都有“有人爱、有人护、有人帮”,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爱护,使广大“留守儿童”走出了心灵的困惑和学习、生活的困境。使他们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全面发展。通过开展活动,为“留守儿童”搭建展示自我,发挥才能艺术的平台。高阜小学女学生张亚参加全市自然科学课堂操作竞赛荣获二等奖;在全市“我爱我的祖国”暨“校家共创”才艺赛中,方贝贝等6名留守学生获得一等奖,在全县中小学防灾避险自救知识竞赛中,留守学生黄波获一等奖。

虽然我镇各小学在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取得了一定实效,但是“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创新工程和系统工程。我们将不断地总结经验,创新方法,努力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做到更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让“留守儿童”在爱的蓝天下,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事迹感悟二

镇X村X,男,19年6月出生,高中毕业,现在读一村一名大学生,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X村村委会副主任,党总支委员,团支部书记兼民兵连长。

X村共有1760人,496户,6岁以下的幼儿120人,6岁以上的儿童144人,其中留守儿童占儿童的7%,共计19人。

这些留守儿童在农村的现状与问题。1、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经理,也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2、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刘叟儿童孤僻、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从而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较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示范行为失控。3、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医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上进心不强。

2019年在县团委的领导和关怀下,X村X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站,并配备了一台电脑,一部固定电话,每天星期天,X_带领这些留守儿童到留守儿童占与自己的父母进行视频聊天或是打电话那种。很多天没见,骨肉亲情相见的场面确实让人感动。家长从重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身体情况、道德规范情况、健康成长情况,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可以请教自己学习中的困难题目和一些开心的事情与家人分享,使得他们学习更有动力,生活充满着希望。

X_除了帮助孩子们与其父母进行视频聊天,孩纸孩子们唱歌、跳舞、朗诵古诗、玩游戏,并且他自己也融入进去,与他们一起活动,有个村民路过聊侃地说你整天和一些孩子玩,也玩得有什么"劲"吗?X回答:"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祖国的希望还靠下一代,哪一家没有孩子,大人都是从小孩子走过来的,跟孩子们在一起玩,孩子们的快乐,那就是我最大的快乐,不信你也来试一试"。从那以后,参加这些活动的人越来越多,还有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本村的小学教师等。

X_不仅自己参与,还争取了有关部门、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实行一帮一活动,大手牵小手,走访困难户,推动省级生态文明示范点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左右,使整个村里充满着阳光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留守儿童事迹感悟三

郝,女,省县中心学校八(1)班学生,老师的得力的好助手,同学心中的好榜样,爷奶赞扬的懂事好孩子,在他身上有着同龄人难以理解的坚强和勤奋。

由于家境贫寒,她的父母很早就外出务工,由于爸妈忙于工作,小时候的她就留守老家跟爷奶相依为命,郝文静自幼就养成了坚强的性格。上小学的时候,父母把她带到江西无锡,在当地的小学读完了小学,年9月上初中了,她转回了家乡继续完成学业,从此又开始了留守生活,作为留守儿童的她两年间只能通过电话和父母交流沟通,她在家听爷奶的话,并经常帮助爷奶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刚到中学的郝还不适应课堂教学改革,她从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胡总乡中心学校学生“十不准”规定》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起,热爱班级,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心为同学服务,积极为班级做贡献。处处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做老师的好助手,做同学的表率和榜样,热情为同学排忧解难。渐渐地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和课堂改革,逐渐脱颖而出。

郝同学在思想上积极进取,团结向上,品学兼优,自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来多次被评为“优秀团员”。年9月担任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她积极带领全体团员认真按时完成学校团委交给的各项任务,按时交纳团费,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积极参加各次团组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雷锋活动,多次被学校评为“文明美德模范”。

郝文静同学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努力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课前,坚持做好预习,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思考,加深对功课的把握;上课时,严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回答;课下,及时复习功课加以巩固。她的学习灵活多变,从不是死记硬背条条框框,而是把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加强理解记忆。她的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并经常帮助其他同学,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影响和感召其他同学,时时事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和同学们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中心学校学习的每学期里都被评为“校园十佳学生”、“学习标兵”、“三好学生”。

郝同学兴趣爱好广泛,酷爱读书。名人传记、科学读物、历史故事等课外书籍读了数部。同时认真记笔记,及时写读后感。同时喜爱书法、绘画、音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参加少年宫举办的多项活动,积极调节好自己的状态,轻轻松松的学习,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现在郝同学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标准的普通话、隽秀的钢笔字、优美的课堂展示、动听的朗诵声音、耐心的释疑解惑、融洽的师生关系、诚信的为人处事,深受全班同学及各科课任老师的一致赞誉,也受到了学校和上级领导的重用。年11月28日在中心学校举办的省第十届教育年会上,她作为学校小导游带领客人们参观了学校并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学校的全貌,他精彩的演讲深受客人们的一致好评。年12月6日出席了共青团县第届团代会,成功的表现受到了胡总乡共青团委的表扬。

郝同学是一位德能并进、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多次在不同的各级各类的比赛中获奖。

年、年、年,连续三年被省市镇团委评为“镇优秀少先队员”;年4月荣获区教研中心举行的“小学课文朗诵比赛二等奖”;年4月在江苏省教育厅立项竞赛活动荣获“年度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赛区三等奖”;年在全国语文规范化知识大赛读写大赛选拔赛中荣获小学组县级二等奖;年12月在小学生“杯”英语小报制作比赛中荣获特等奖;年12月在市“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年6月1日被x中心小学评为x-x年度百名好少年(儿童)“艺术小明星”。x在x心学校“争做小陶子”诵读比赛中获一等奖、“第八届英语演讲比赛”获一等奖、“第十二届师生个人技能展示”中获绘画第一名硬笔书法第二名、获x心学校“三好学生”和“校园道德模范”等光荣称号;x荣获x第六届全县青少年书信大赛三等奖、x中小学生现场书法大赛初中硬笔字组三等奖、被评为x优秀共青团员。

第3篇:感悟母爱班会总结范文

对于初中阅读教学来说,需要在有限的时空和特定的目标里,经历完整有序、效果显著的阅读训练。初中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由底往高的层级训练,是文本、教师、学生相互作用的体验性活动过程。学生通过阅读,借助文本、学生、教师的互动学习,与文本展开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活动的训练要经过“诵读品味层次——深入文本层次——体悟内化层次”的流程。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从这三个层次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诵读品味层次的阅读训练

教科书上的选取的文章文质兼美,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绝大部分文章要熟读成诵。初中生通过诵读品味文章的精髓,以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诵读品味的过程,对个体学生而言,它是以班集体学习为背景,在文本阅读中获得个体感悟的阅读过程;对班集体而言,它是以学生个体认知为前提,不同学生的不同感悟相互影响的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个体阅读和集体阅读的相互作用中得到提高。

以下是本人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在诵读品味层次上进行阅读教学的实录节选——

生(张洪亮):老师,朗读完这首诗后,我又有了一些想法。

师:你不妨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生:我在读送别的场面时,为了表现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伤感,有意把诗句读得比较低沉、缓慢,可是我感到这样处理好像过于阴郁,不太吻合诗意,不知道我的想法对不对。

师:张洪亮同学在亲身体验之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个困惑,这样做很好。对于她提的问题,同学们是怎样看的?

(老师不急于表态,而是引发讨论:把学生的个体感悟置于班级群体之中,发挥互动作用。)

生1:我觉得读得低沉缓慢点没错,可以表现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2: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诗句都要读得那么低沉缓慢。

生3:要表现依依惜别的情谊,就必须读得低沉缓慢一些,而且我认为越到后面越要读得低沉缓慢一些。特别是结尾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言有尽而意无穷,应读出缓缓流出的感觉。让我们似乎看到诗人在深情地目送,久久地伫立……

生4:这是一首咏雪送别诗,整首诗的格调是慷慨深沉、悲而不哀,我觉得不能读得太低沉了。

师:朗读的感情和节奏在这首诗中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首诗的每一个场景描写是不一样的,时而豪迈乐观,时而沉郁感伤,时而深情婉约……

……

学生形成激烈的争论。老师总结。尽管谈的是朗读问题,但不同的感受,对其他同学的阅读能力都是一种启发和提升。老师也是参与者,以学生的不同感受为背景,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深化认识,加深感悟,刺激阅读能力是有益的。

到此时,学生的诵读品味就不再是原先的层次了,完成了由诵读品味到深入文本的过渡,实现个体独立与群体互动的结合。

二、深入文本层次的阅读训练

学生潜心阅读,深入文本。这是阅读训练的第二层次。此时,学生由无目的阅读转化为有目的有意识的阅读。教师应对课文进行宏观把控,提供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意识,为学生进入文本打通道路。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作者,揣摩语言,把握主旨,与作品的思想意蕴相契合,启发学生打开心灵大门,醉心于作品的领略、鉴赏,擦亮智慧的火花,全情投入到文学艺术的天地。 以阅读教学《我的母亲》为例。

文章真挚朴实,如话家常,哪怕老师一言不发,学生自己随便读读,多少也能感受到母亲对“我”既严又慈的爱。文字通俗易懂,但恰恰是这类“一看就懂”的文章,最容易泛泛而过,忽略了文本的深意。有的学生读到“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时,说母亲太无情;读到母亲在面对我的教育问题和家长里短时常常以哭来解决时,说母亲太软弱。这是因为没有深入文本,不加思考地一眼扫过,才有了这样肤浅的理解。但如果我们深入文本,透过字里行间去捕捉隐含在文字中的信息,理解就不会浮于表面了。文章以看似不经意的笔调写道:“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又因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家里的嫂嫂哥哥们又常生事,让我们看到了母亲当家的处境是多么举步维艰,她的隐忍和宽容就有了有力的依托。作者用愧疚交织着感激的心情写道:“我的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天夜里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去我的病眼。”正是母亲这份看似蠢蠢的行为里包含着最深挚的爱。在分析时,我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母亲教育孩子的段落,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挖掘出文本“爱之深,责之切”的深层内涵,以母亲的教育对作者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正是这个深入文本阅读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合乎情理的解读和感悟,锻炼了阅读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理解由浅变深,去伪存真,引导学生对观点进行辨别、分析,以不断提高学生赏析和感悟的阅读能力。

三、体悟内化层次的阅读训练

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体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同身受,物我交融,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这是体悟内化层次的阅读训练要达到的目标。初中生凭借原有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敏锐地感知文本的艺术形象、思想内涵、情感意蕴等,设身处地的感受,并把作品的思想意蕴内化为切身的体悟和人格素养的形成,阅读才真正达到一个高的境界。

教师要善于点拨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有效地接受作品艺术形象和思想情感的熏陶;渲染气氛感化学生,让学生投入自己的切身感受;组织群体合作研讨,发挥个体感悟和群体感悟相促进的作用,引发创造的灵感和激情。从而促使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我在执教《桥之美》一课时,把“我之爱桥……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形式作用”作为授课的切入点,牵一发以动全身,带领学生品读文中和周围环境相配合的各种桥的美,领略到“和谐之美”才是真正的美这一美学原理。为了渲染气氛,我展示了作者吴冠中那一幅幅清新典雅的江南水乡画作,如诗如画的《桥之美》的朗读视频,还有苏州文化名桥的视频,这一切都显示了和谐处处、处处和谐的美妙境界。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一点后,不禁联想到自己身边的很多事物也具备了和谐之美。我顺势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美学知识,用“……是一种和谐的美”的句式写一句话,展示自己熟悉的事物与周围环境构成的和谐之美。这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创作灵感和激情,收获到意外的惊喜——

“姹紫嫣红,微波荡漾,秋风徐来,瓜果飘香,是一种和谐的美。”

“夕阳唱晚,稻花香里,是一种和谐的美。”

“绿阴下小憩的行人,池塘边嬉水的儿童,是一种和谐的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行道上携手相扶的身影,是一种和谐的美。”

“日落西山,合家欢聚,笑声四起,是一种和谐的美。”

第4篇:感悟母爱班会总结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教育指导中心第三期班主任培训班结业的时刻。我很荣幸,也很高兴,能作为学员代表发学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学员,向教育指导中心的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你们,给我们提供和创造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习会!

其次,向广东教育学院以及给我们讲课的专家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你们,给我们无比精彩的讲座和无穷无尽的收网获!

参加培训以来,在专家和名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我们在学习中不断地体验;在体验中,不断地感悟;在感悟中,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一路走来,几多感慨,几多感悟,更重要的是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在许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还是在实践行动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自参加工作以来,我接受过很多培训,惟有这次培训,给我的感受最多、体会最深、收获也最大。

几年前,就听过周峰教授说过一句话:“培训就是一种福利”。我知道,学习机会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学习提高的机会。像这种班主任培训的机会,对我而言,尤其重要。我是大石小学的老师,XX—XX年,一直担任学校高年级的班主任的工作。现在是学校的教导处主任,主管德育工作,可以说和班主任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深知,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应该无愧于这一神圣的职业。我和在座的所有老师一样,在内心深处,也渴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优秀的教师。然而,我懂得,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必须向优秀的教师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全面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此,我总是渴望能有更多学习的机会。无数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才能获得事业的巨大成功。因此,我们都非常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克服一切困难,协调好工作、生活和学习之间的矛盾,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此次培训活动,课程设置完全贴近班主任工作实际。内容丰富多彩,既有思想引领类课程,又有专业素养类课程;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启发性和实践性,能真正达到,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目的。每一次的讲座都能让我们收获很多很多。

比如说李季教授的讲座,令人感动!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感动时。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很有理智的人,但是,在李季教授的课堂上,随着音乐的响起,《最美味的泡面》、《0.018秒的母爱》、《英雄无泪》、《母亲》、《苹果树》,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展开,情节的发展,故事中主角的喜怒哀乐,一次又一次撞击我的心灵,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感动之中,眼泪就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原来德育也可以这样美丽,德育也有这样的魅力,也可以这样走进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更加庆幸的是,这次讲座之后的12月8日,我们学校有幸邀请到李季教授,给我们全体教师进行讲座,让我无怨无悔的再感动一回。

还有,周峰教授家庭教育的讲座,如沐春风;迟毓凯教授心理策略的讲座,轻松幽默;吴开华老师法律知识的讲座,令人警醒;王家文老师的课件,值得借鉴。可以说,每一次聆听专家和名师的讲座,都能给我们以方法,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震撼。

在培训期间,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些优秀教师的身上,体现出的不仅是高尚的师德、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一种崇高的人生信仰。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们深切地感悟到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学生的真情付出。他们身上有着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育智慧。我们一次次地被感动,也被激励着,思想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被悄然点燃,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更加坚定。部分学员在参加培训之前曾表示,多少有些不想 做班主任的念头,总是想方设法逃避做班主任。然而经过培训后,大家记住了魏书生老师的的一句话: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吃了大亏。是的,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做班主任,那么他的人生将是不完美的,甚至还会留下终生的遗憾。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使我们受益匪浅,在方方面面都有了很大进步和提高。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班主任工作是一项不断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的事业,对它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边探索,边实践,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之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而不懈奋斗!

最后,用这次培训笔记当中,印象最深刻的三句话做结尾:

做一个志存高远、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好老师!

做一个校长信赖、家长满意、学生喜爱的班主任!

第5篇:感悟母爱班会总结范文

关键词 培养;山区;学生;语感

要成为出色的音乐家,首先要有敏锐的乐感,要成为画家,首先应具备丰富的美感。同样,要学好语文,就必须有良好的语感。因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培养语感”作为课程总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2010年9月对新入学的新生我校打破以往的分班常规,以村委会为主,分地域来分班,目的是留住学生,确保巩固率。这样做的确留住了学生,但学生的交际群体依然是小学时的同学,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或学习方法得不到更新,六年的相处,已形成定势,学生之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很难形成。当凭借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除以上的因素,2010年9月新学期刚开始,我接任了两个民族班级,一个班级由傣族组建成,学生都居住在坝子,受到集镇的影响,视野较宽阔,表述起来更容易些。另一个由彝族组建成,均居住在大山里,离集镇三、四十公里,视野不如傣族班级,对一些新奇的东西知道胜少。但从阅读来看,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语感贫乏。读,成为两个少数民族的弱势,能站起来顺畅地说的学生就更少。

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上第一节语文课开始,我就尝试着进行“语感教学”试验,如今已取得一些教学效果,两个班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大增。通过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语感教学”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而且具有教学实践的可操作性。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谈谈我的体会和做法。

一、加强诵读,激发语感

音乐老师培养学生的乐趣,要让学生不断地听乐曲;美术老师培养学生要有独特的审美观,要带学生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参观画展,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找到它的价值。只有目有所视、耳有所闻,获得了“感”的印象,才能有情感体验的碰撞、接通,学生才会“柳暗花明又一村”,产生心灵效应。读,是获得“感”的第一步:学生通过读,感知文章的语言材料,获得诸多信息,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才会再现文章的艺术魅力。学生的读,需要训练,需要指导.训练读,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

第一,范读,即通过教师或借用录音磁带,声情并茂的范读来吸引读者,感染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所读中仔细品味作品的语气、声调、节奏,从而感知文本蕴含的情趣,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激发其诵读的欲望。如我上《我的母亲》这篇文章时,当读到母亲背着我“巡阅”是为了“我”能一饱眼福,表现出母亲的爱心,同时也表现出母亲活泼、青春的形象。朗读时要读得欢快,有朝气。

第二,学生个别诵读。个别诵读,既能避免滥竽充数,又能读出个性表情。少数民。族学生在朗读时,民族音很重,诵读时要严格的训练并及时纠正。首先,要求做到正确清楚,字的声调要读到位,特别是声母是“x”、“s”、“q”、“j”、“z”的字,彝族的同学更难区别。如“洗”和“死”,;“鸡”和“资”听起来读成一样。字正腔圆是对朗读较好学生的要求,声音洪亮,不添字漏字,不唱读是对普遍学生的要求;其次是要自然、流畅,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再次是要读出感情。这样,才能读出文章的韵味,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这一环节,首先训练朗读基础稍好的学生,通过对他们的指导、训练后,让他们体会到“读”的快乐,再去带动其他的同学去读。

第三,深读。就是培养学生的默读,注重学生心灵的体验过程,让学生沉醉到文本中去,运用联想和想象在大脑中形成影像,从而立体地全方位地感受作品本身。如我上《皇帝的新装》《幼时记趣》《七颗钻石》尝试着用此方法,这不仅让学生体味到作品本身,还能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说出他们读后有何收获。

二、整体阅读,把握语感

新课标中对课文的教学目标,都是在整体把握和突出重点的结合上提出来的,注重启发学生阅读中的整体把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在读中的灵性、悟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更好地品味、感悟课文。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呢?我的尝试是:

第一,用自身的感悟来引导学生。如我在教学《我的母亲》时,认真备教材,使自己真正走进教材,接合自身的经历,摄取几件记忆犹新的事例来突出母亲的性格和母爱的伟大,然后再反思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样,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时就有的放矢了。虽然我和学生的生活时代背景不同、知识层次、生活积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我的感悟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发生在母亲身上的故事,结合课文的内容,用心去体会母亲对自己的付出,感悟母爱的伟大。

第二,要激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切身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情景,教师必须紧密地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大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如我在教《最后一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请一名学生用他们的“本族语言”朗读一段抒情的语段,再请一名学生用普通话朗读相同的语段,让他们进行对比,说出自己对本民族语言有哪些魅力和不同?在学生预习了课文的基础上,我做出这种引导,激活了学生把祖国语言(汉语)巧妙地结合起来。小说中的主人公小弗朗士由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孩子,爱自己祖国的文字。学生展开联想,进入课文中人物的角色,从而设身处地地感受课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与主人公心心相印,达到感情的共鸣。

三、仔细揣摩,品味语感

语感,注重体会“言外之意”。经典名篇,含蓄,说不尽言外之意。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阅读教学,就是要指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咬文嚼字,解弦外之音,破隐含之意,培养其 “闻弦歌而知雅意”的悟性。作品中看似平常的“微言,隐而不露的暗境,往往寓于大义,往往是作品的精华所在,阅读时务必留心体察,认真体味。例如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整个过程的细节刻画,连用9个动词,即“走”“探”“穿”“爬”“攀”“缩”“倾”“抱”“放”,描绘出了父亲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情景,把父亲对儿子关心、体贴、爱护之情通过这一连串的动作含蓄地表现出来。通过细致的刻画,体现出父爱的伟大。的《七律 长征》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长征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藐视困难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彩。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全篇,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这一联写尽了红军不怕艰险,乐观豪迈的精神。

通过这样的揣摩与体味,学生就会领悟到作品隐含之意,在欣赏文章的过程中,语感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文化体验去咀嚼、品味,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来训练自己敏锐的语感。但“咬文嚼字”不能由教师一言谈,由教师分析并强迫学生接受,而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小组学习,相互间探讨,在讨论中发现的问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知作品的内涵。

第6篇:感悟母爱班会总结范文

一、挖掘绘本素材,多方位探索感恩

如今的绘本,琳琅满目,令人目不瑕接,不知如何去选择。其实,绝大多数的绘本都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我们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细心挖掘其中隐含的感恩教育素材,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我妈妈》、《亲爱的小鱼》、《爱心树》等,都蕴含着浓浓的对父母、老师、同伴、朋友、大自然等的感恩之情,只要通过有效引领,就能让幼儿在享受故事的同时,唤醒其心灵深处的感恩情怀,使其在阅读中得到领悟、受到熏陶。

二、丰富阅读方式,多维度感悟感恩

(一)教师引读

幼儿正处于阅读能力发展的初期,阅读水平较弱,老师应在幼儿进行阅读时,让幼儿自由地去观看观察、自主地去诠释领悟,适时地去引导点拨,从而使幼儿能领悟绘本中的感恩内涵,真正走进绘本的“内心世界”。

1、引导幼儿读前猜测,激发兴趣,初涉感恩

封面,是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画面,也是引发幼儿阅读兴趣的关键。如小班绘本《是谁的肚脐眼》,封面上一个漆黑神秘的小孔,能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引读时,我将现代媒体和绘本有机结合,设计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封面猜测法:让幼儿来摸一摸、探一探,当小手触及时,媒体适时传出小婴儿“咯咯”的笑声,幼儿在“一惊一乍”的同时,便纷纷开始猜测:小洞里究竟藏着什么?阅读兴趣很轻易就被调动了起来,随着阅读的深入,小洞的秘密也层层揭开,幼儿在知道了各种“肚脐”的秘密之余,隐藏在小洞“深处”的亲情感恩也被唤醒,那一根生命的纽带其实正是父母对自己无尽的爱与付出。

2、引导幼儿读中交流,理解内容,体会感恩

在引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页面、讨论细节,以此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情绪情感体验,培养其感恩之心。如绘本《狐狸爸爸鸭儿子》,讲述了狐狸在捡到鸭蛋后的一系列有趣情节。故事画面生动、内容有趣,对于狐狸的内心活动与情感变化更是刻画得精心而又细致,但如果老师只纯粹地进行画面讲述、情感剖析,势必会让故事显得乏味,使幼儿的兴趣消失殆尽;而如果让幼儿自主阅读,幼儿又无法深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只有老师在幼儿的阅读过程中适时地予以引导,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讨论,通过观察狐狸的表情、狐狸与小鸭的互动,才能理解狐狸最终不忍吃掉小鸭的原因――狐狸的付出与爱,小鸭的依赖与感恩,才能让幼儿在阅读中获得知识与情感的体验,真正达到入情入景、心领神会。

3、引导幼儿读后思考,升华情感,懂得感恩

阅读,需要观察与讨论,更需要思考与体会。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有限,一定的情境可以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故事就如一对母女的日常对话一样,带着随意,更透着温馨。在大、小兔子不断的爱的“攀比”中,使幼儿感悟:自己的妈妈也是如此地深爱着自己!这样的感悟需要幼儿对生活的回忆、思考,才能得到情感的升华,更加懂得爱与被爱,感恩、付出与回报。

(二)亲子共读

亲子共读,能增进良好的亲子关系,更是感恩培养的有效载体。如《逃家小兔》,讲述的是一个想要离家出走的小兔,无论它逃到哪里,变成什么,爱它的妈妈总有办法让它重回怀抱,整本书洋溢着浓浓的母爱。试想:如果让孩子依偎在妈妈怀中,听妈妈温柔细腻的声音娓娓读来,这种肌肤相亲、心灵相通,是不是更能让幼儿更深切地感受到浓浓的亲情与爱,体验到绘本中爱与感恩呢?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亲子共读的重要作用,建议和指导家长多花些时间,与幼儿一起阅读与感受,让感恩在阅读中萌芽、在理解中深化。

(三)幼儿自读

想让孩子多读书,就要给他们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给他们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爱上阅读。如,可以根据班级的布局特点,开辟一方安静而又温馨“阅读小栈”。然后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在班级图书区中投放合适的绘本:可以是师幼共同阅读过的绘本,也可以有内容全新、尚未解读过的绘本,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进行选择,以保持幼儿对阅读的兴趣。最后,就是确保幼儿的阅读时间,如:来园时、午餐后、离园前等,都可以用来自由阅读。此间,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阅读习惯与能力,选择适当的时机予以指导,帮助幼儿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提升阅读体验,多角度体验感恩

要让幼儿有愉快的阅读经验,就要尽可能调动各种手段,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图书漂流”、“故事小王”、“自制绘本”等活动,如在我班,有着一本特别的由师幼共同制作、家长的友情加盟的自制感恩绘本《小班大爱》,以文字、图片、照片等多种形式记录了发生在班级中、家庭里的一些感恩瞬间,处处体现着幼儿与同伴、老师、家长的感恩互动。每有动人场景出现,都会及时地丰富到这本特别的绘本中,而孩子们也总能对每一个页面、每一个场景如数家珍、津津乐道。这样的活动,提升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幼儿的经验,使幼儿从小爱看书、会看书,从书中懂道理、悟感恩。

第7篇:感悟母爱班会总结范文

何家坤家住武汉市二七街韦桑路,父母都是武汉农业药械厂普通工人。1997年1月,不幸降临到这个普通的家庭,何家坤的母亲汪永志因白血病医治无效去世,年仅13岁的他与50多岁的父亲何长江开始相依为命。

母亲患病多年,去世时何家已是一贫如洗,家中所有的现金凑起来才20余元。为了供养他读书,一开始父亲推着小推车,上街卖炒粉、炒面挣钱,后来又开过小饭馆、帮人打理洗衣店,辗转各地含辛茹苦地打工,终于让他完成了从初中到大学的学业。

2007年4月,何家坤大学即将毕业。为了实现为山里孩子点燃希望火种的教师梦,他与大悟县签订了三年的资教协议,成为我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中的普通一员。

不料,协议签订之后不到一个月,正在孝感学院准备毕业答辩的何家坤突然接到急电:“父亲突发脑溢血,人事不省!”回汉后,经何家坤一连数日细心照料,父亲终于苏醒,但因患上了脑梗塞后遗症,生活已不能自理。

是留在繁华都市,找份好点的工作,照料恩重如山的父亲,还是去大山深处资教?思量再三,2007年8月,何家坤将父亲托付给武汉的亲友照顾后,如约前往大悟县吕王中学。当年11月,何家坤又将父亲转送到汉口一家福利院内。

身在大别山麓,总是放心不下福利院中的父亲。为安心资教,2008年春节过后,何家坤将父亲从武汉接到大悟,带着父亲资教。

自从父亲来到身边,乐观坚强的何家坤更是全身心地扎根大山,所带班级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孩子王”。今年10月中旬,何家坤被评为孝感市“优秀‘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

何家坤同志是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资教生(特岗教师),2007年7月毕业于孝感学院,同年到大悟县资教,现任大悟县吕王镇中学数学教师、班主任。

何家坤在校担任班主任和数学教学工作。他刻苦钻研业务,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在学校推广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所设计教案在全省教学设计中获奖。他注重用爱心感化学生,在班上举办“情感班会”,用亲身经历引导和鼓励学生,课外经常义务辅导学生,帮助学生戒除网瘾,关心学生日常生活,成为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近三年来,何家坤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多次被评为红旗班集体。2009年10月,何家坤被评为孝感市“优秀‘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

何家坤同志是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和人民教师的优秀代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忠实践行者,是大学毕业生服务农村基层的积极参与者,是中华民族敬老孝亲传统美德的继承者,是我省教育系统涌现出来的模范教师,是广大师生学习的榜样。为此,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向新时期模范教师何家坤同志学习的活动。

学习何家坤同志,就是

要学习他响应号召、投身农村、服务教育的崇高理想。何家坤同志坚定人民教师的职业选择,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自愿到山区农村学校工作,在农村中学的平凡岗位上辛勤耕耘,孜孜追求,把青春奉献给山区教育事业,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一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何家坤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创新教学、关心学生的工作态度。何家坤同志在工作岗位上,坚持做到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踏实教学,认真工作,不断探索教书育人的新方法,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当地一直名列前茅。他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关注留守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用爱心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学习何家坤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自强不息、奉孝敬老、知恩图报的奉献精神。何家坤同志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自强不息,资教与尽孝兼顾,细心照顾、赡养病父,尽着一个子女最大的孝心,用感恩的心和实际行动回报养育之恩,为青少年学生树立秉承传统美德的榜样,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涵义。

第8篇:感悟母爱班会总结范文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报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多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独生子女,不会关心父母、体谅父母,认为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的要求一旦满足不了,就埋怨父母,甚至与父母反目成仇。针对这种现象,作为德育工作管理者,必须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责任。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先从感恩父母做起。现结合教育实践,探讨中学生感恩父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专题教育,唤醒良知,激发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

《心灵鸡汤》这部畅销书的作者马克?汉森说,一个人的意识一旦被重新唤醒,每个人都会有一个重新的表现。为了唤醒中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教师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开展专题活动。例如,在“开学第一课”专题教育中,教师制作了形象、直观的flash课件,呈现一个孩子从出生剪脐带到十二三岁的成长历程。在慢慢呈现图片的过程中,在音乐营造的深情氛围中,在教师适时的语言启发中,学生们明白了一个事实: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后,从呱呱坠地起,如果没有父母的精心呵护和养育,是不会一天一天健康成长的。这一专题教育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很多学生热泪盈眶。让学生说说感悟的时候,一个学生说道:“我们平时不懂得感恩父母,是因为我们的错误认识:我们认为父母对我们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在不停地索取中漠视了父母对我们不求回报的爱。”另一个学生说:“父母对我们的爱渗透在琐碎的生活中,却被我们所忽视,这种伴我们慢慢长大的付出是世界上最平凡而伟大的爱。”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我们慢慢长大了,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是他们辛苦操劳的见证,是他们对儿女无偿的爱的印痕,在这十几年中,你们谁关注过父母的这种变化?谁了解父母的爱好?”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深思。很多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谈了心里的感受,表示心有所愧,觉得自己对父母的关注太少,从父母那里索取的东西太多,说“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因为父母无私的奉献”。通过这次专题活动及教师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起了感恩父母的意识,最后一致表态:面对父母对自己这份深深的恩情,要从现在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回馈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感恩之情。

二、通过实践教育,付诸行动,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的行为

在感恩父母的教育中,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实践,才能从中有所感悟和体会,才能增强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和决心。为此,教师可利用一些传统节日和实践活动布置“感恩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体验、形成感悟。例如,在母亲节及父亲节来临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有学生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和歉意;有学生用自己攒的零花钱给父母买了小小的礼物;有学生给父母洗了脚、做了饭,等等。同时,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具体活动渗透感恩教育。例如,学校组织学生阅读关于感恩父母的文章,组织学生开展感恩父母的演讲比赛,开展以“感谢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另外,在每天的晨会中,班主任要求学生回家之后,一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多和父母沟通。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教育之后,教师进行了一次家访调查,走访了几个起初和父母关系不太融洽的学生家长,家长都高兴地说,“孩子现在懂事多了,回家后话也多了,能自觉地做一些洗碗、擦地等家务事,也学会关心人了。”

三、通过家校合作,专家讲座,提升学生感恩父母的素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由于某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或者过分追求成绩,一味付出,不求回报,忽略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为了改变家长的这种错误认识,学校积极开展家校合作,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做“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的专题讲座,让家长认识到子女具有感恩意识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白给孩子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重视孩子的品德发展。父母应让孩子明白:爱应该是父母关爱孩子、孩子关爱父母的双向互动,而不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边行动;孩子不但要学会接受别人的爱,还要学会反馈和回报给别人爱。总之,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动睿智地教育孩子、打动孩子,培养孩子拥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进而提升孩子由感恩父母到感恩一切有助于他的人和事的素养。

第9篇:感悟母爱班会总结范文

【关键词】仁爱;医学生;德育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是主流。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其教育思想、德育理念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而且影响当今人们的为人处世之道。传统中医文化中与儒家文化有很多交融的地方,作为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的现代医学院校,更要注重“仁爱”教育。对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和传统中医文化)教育,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美好品质,培养一种积极的高尚情感,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人道主义精神,从而为人民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1 儒家“仁爱”思想及医学生“仁爱”的内涵

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以人性为立论的基点,以人为本,主张爱亲、爱众,爱物,追求人与人、人与物和谐相处共生的。

论语中提到在《论语 学而》中, 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这里把“孝弟”定义为仁之本, 即作为仁的最基本含义。孔子用孝悌作为行“仁爱”的开始,认为应该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种爱亲之情推广开。“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从而能够爱朋友、爱周围的更多的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爱众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体现了“爱”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量的变化与质的飞跃,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化,呈现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和谐画面。

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力行“五德”(恭、宽、信、敏、惠)。在孔子看来,“五德” 乃仁者的品格特征,“ 忠恕” 之道乃推己及人的行仁之方。前者是施行仁应具备的条件,后者乃施行仁的根本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正是通过这种换位思考的施仁方法,把“仁爱” 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仁爱”医学生是指五年制医药类学生通过儒学文化教育及传统中医药文化教育而具备的良好素养。孔子的“仁爱”思想要求指出,关爱别人就是“仁”,“仁”的核心就是“爱人”,“仁爱” 者能爱亲友,乃至热爱全社会的人民大众。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必须具有高度的爱心才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塑造“仁爱”学生就是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都有爱心的医学生。医学类高职院校把“仁爱”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是推进高职生全面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 将“仁爱”教育融入到医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仁爱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需从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长期熏陶才能培养出有仁爱的学生。学校为培养出有“仁爱”的医学生需制订实施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策略,采取科学的方法,采用合理的机制。我校在学生的“仁爱”教育中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2.1 从理论上认识“仁爱”

在新生开学专业认知阶段,利用晚自习学习《弟子规》,通过《弟子规》这不古人教学子女的文章,让学生字面上知晓“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等“仁爱”的基本准则。新生第一学期早读时间,全班朗读《弟子规》,通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何谓“仁爱”,知晓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另外,系部购买经典图书,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借阅经典图书,通过经典阅读,让学生的心灵感受经典的浸润,接受经典的洗礼,体悟“仁爱”之道。

2.2 从思想上正视“仁爱”

2.2.1主题班会是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更易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反思的方式主动参与到这个德育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集体来讲,可以利用班会解决共同问题,提高班级凝聚力,便于班级自我管理。“仁爱”教育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这个德育教育的阵地。开展以“仁爱”、“感恩”等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珍爱自我,体会生命的尊严、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可贵,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爱,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2.2.2通过学生网站,文化板报,树立“仁爱”典型。

2.2.3充分利用各班的板报墙,出以“仁爱”为主题黑板报,宣传仁爱。另外,教育者要注重身教。教育学生爱人、讲诚信、遵纪守法,教育者自己要先做到,即道德教化的实施者需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教育者应注重道德情感的培养。“亲其师,信其道”,达到由“知之”、“好之”、“乐之”积极转化,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3 从行动体会“仁爱”

让学生更好的从内到外的体会仁爱,还需要实践的引导,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爱的情感,内化爱的意识,培养创造爱的能力,发现爱、感受爱、珍惜爱、奉献爱,同时,以由己到人、由知到行层层落实,使学生从思想和行为上都有所转变。低年级的学生根据每月的节假日为契机,设定专门的“仁爱”活动月,加强学生的“仁爱”教育,开始从母亲节和父亲节的五月六月,开展“感恩父母和亲人”;九月,开展“感恩老师”逐步升华到十一月感恩节,开展“感恩社会”活动,从爱父母,爱老师,扩展到爱社会,让孩子产生感恩心、乐施心,学会用仁爱之心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从而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高年级的学生,在三月“紧跟雷锋步伐,争做仁爱学生”,五月护士节,开展“扬南丁格尔精神,争做仁爱护士生”活动,十一月感恩节,“爱心长跑”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社会,热爱国家,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努力学习、奋发成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把仁爱教育工作分解到到各个节日,与其他传统节日教育紧密结合,仁爱从直观感悟到全面实施,内容涉及学科教育、德育、体艺教育等方方面面,同时,形成评价机制,在学生个人百分考核中,把“仁爱” 仁爱精神成为衡量学生道德水准,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性道德,使之形成合乎规范的处事之道,完善的人格,体悟孔子“仁爱、礼义、诚信”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如孔子一直要做的事情那样,确保达到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仁爱、礼义、诚信”等道德思想贯穿于学校教育乃至社会中每个人的言行之中。

孔子以仁爱之义教人为人之道,立身处世之法,可谓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倡导以孔子仁爱思想精华教育当代大学生,让他们常存仁爱之德常做友善之举,努力修身律己、勤勉做事、平实做人,以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心态立身处世。总理曾指出: “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 “对祖国和人民有爱心,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国家有献身精神,这三点的基础还是爱……”所以必须培育大学生仁爱品质,在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主合力,多管齐下,创造良好教育,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仁爱品质,发扬光大孔子的仁爱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多玲,赵丽虹.论儒家“ 仁爱”思想在大学生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辽宁科技学院学报卷[J],2010年第10期: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