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悟范文

感悟精选(九篇)

感悟

第1篇:感悟范文

关键词:感悟课堂;感悟数学;感性材料;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16-02

“感悟”的原意是心有所感而觉悟或受到感动而醒悟,“感悟课堂”它是给学生感受大量的学习信息和学习材料,然后与学生自身内部储备的信息结合,通过大脑,然而产生和形成一种新的思想和新的学习方法。它也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由学生自己领悟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它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一、“感悟课堂”要借助多种感性材料

感悟课堂的完成是在师生共同获取、呈现感受材料的基础上,由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以后,形成感悟,发现新知,并创新地运用感悟的成果。这整个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师生共同获取和呈现感受材料,所以材料的多少、是否具有代表性等等的因素将影响学生感悟的完成。实践证明:提供多种“感悟”材料将十分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感悟。

在《角的认识》教学时,让学生选取身边的材料做直角。可预设学生做直角的方法是多样的:剪、拼、画、折、围、找……都可能出现。于是,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了游戏棒、水彩笔、细绳、直尺、长方形纸、剪刀、三角尺等材料,还为学生提供了钉子板、不规则的纸等材料。这样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方法来做直角,学生做的角也就五彩缤纷了,学生对直角概念属性的感悟也就根深蒂固了。

二、“感悟课堂”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存在数学。感悟课堂的特点之一就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数学问题生活化。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他们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教学活动应向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情境和机会,促使他们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感悟,同时也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发展练习时,教师就让学生真正当一回小小营业员。

1、如果小红带了10元钱,买一支6元的钢笔,你该找她多少钱呢?可以怎样找钱呢?(从信封中拿出钱在投影上显示找钱的过程)

2、如果小明带了5元钱,要买3本练习本共付1元5角,你该找她多少钱呢?有多少种不同的找钱方法呢?(同桌讨论,从信封中拿出钱在投影上显示找钱的过程)

3、如果小刚带了20元钱去买书,一本《故事大王》要4元,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要6元,一本《趣味折纸》要二元4角,你该找她多少钱呢?又有多少种不同的找钱方法呢?

一般说来,训练是“教多于学”的教学行为,它可以使一些基本的技能得到落实,这是一种熟能生巧、死记硬背的结果。例如以上的片段,教师如果设计成计算题,反复地训练,学生照样会算,但是那样的话,学生就无法直观地感受整元的找兑、元角的找兑,也无法感悟到多种找钱的方法,更谈不上有什么知识创新的过程。大量的实践证明,如果训练成为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主动精神就会受到局限。相反的,学生创新是“学多于教”的教学行为,是以感悟作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的。因此,教师要进行创新式的教学,要善于变单纯、枯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质就是要促使学生感悟,形成所谓真正的学习。

三、“感悟课堂”要让学生用心去体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命题是:活动是人的特性,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活动是联系现象与知识的桥梁,是感悟的直接源泉。

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中,教师先用观察、比较、测量的方法认识了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再让学生来感悟1平方米。他先用了4把米尺让四位学生帮忙围成了1平方米的正方形,然后在学生感悟新知形成的过程下再提出:“请你闭上眼睛在自己的脑中描述一下,1平方米到底是多大的面积呢?”于是同学们都闭上了眼睛,嘴里说着,手还比划着,“像吃饭的方桌面那么大就是1平方米了”、“像老师的讲台桌差不多大就是1平方米”等等,这样让学生在感悟中对概念得到了巩固,这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更好的学习办法。

四、“感悟课堂”要促进互动生成

萧伯纳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而你一种想法,我一种想法,交换后就有两种想法。”学习知识也是 如此,许多时候我们靠单打独斗是没有效率的,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组建互助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散学生思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堂里互动和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来弥补差距,小组合作学习”既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又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智慧在于创设开放的情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让丰富多彩的思考交汇在课堂,让新奇、独特的思维打开创造的心门,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上驰骋。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学困生”,为其创设了宽松良好的环境,使其可以敢想、敢说、敢问,大家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发展。学生发现、探索、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

感悟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也是感悟,它是由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获得的,所以教师不能代替他们感悟,而是要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也就是如何促使学生感悟,形成真正的学习。感悟既是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构建,其实也是一种创新,让我们在不断地对自己教学的挑战中,去感悟、去发展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感悟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并与孩子一起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去感悟人生的美丽、数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第2篇:感悟范文

关键词:感悟;新大纲;课程标准;语文教学

感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词语进入人们的视野,是语文教学界人士始料不及的。它是蕴含许多新思想元素的一个核心概念或复合概念,刚一问世便引起普遍的关注,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已渐露端倪,而且还将日益显著而深远。我们说它是核心概念、宏大概念和复合概念,是因为它本身有着十分丰富的含义,代表着一种理念,而且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概念、方法来。

但是,当一个新的重要的教学概念问世之后,人们往往会把它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骤见感悟一词会想到:它的准确而全面的含义是什么?理论依据是什么?大纲、课程标准写进这一概念的意图是什么?既然阅读要实施感悟的教学策略,写作是不是也要实施这一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实施其要求?要防范哪些偏向?也许人们还会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更多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新大纲、课程标准可以说是语焉不详的。笔者听到许多教师说,感悟概念新则新矣,只是对它既无“感”也无“悟”,甚至连感悟一词作何解说都不甚了然,更难据以探索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学策略,急盼有关人士详作申述。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试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态度,对新大纲、义教课标有关感悟的内容加以观照领会,引申发挥。

语文教学的感悟该如何定义?这是谈论感悟话题时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本文立论的一个起点。工具书得不到合适的答案,试看几种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新版410页):“有所感触而领悟。”《辞海》(新版4547页):“受到感动而醒悟。《后汉书·丁鸿传》:‘鸿感悟,垂涕叹息。’”《辞源》(缩印新版622页):“有所感而觉悟。《汉书·刘向传》:‘上感悟,下沼赐(萧)望之爵关内侯。’”如果用一般工具书来解释语文教学中的感悟一词,显然是缘木求鱼,我们还得在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下对它进行思考、下定义。

语言学常识告诉我们,语言诸元素中语义一项最富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感悟一词流传至今,成为指导、评议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信息符号,必定带有文化语义、思想蕴含;它作为新大纲、义教课标的核心概念,也要求人们将它的意蕴深挖、推究到极致。总的说来,感悟一词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它教人们所体认的不仅是一种认知性活动,还是一种情感活动(“动人心也”);甚至不仅是一种教学心理活动现象,也是一种具有东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心理现象。佛教最善于讲悟,古代文人学士携禅悟入诗,传统的语文教学也重在培养悟性,现代学者更是自觉运用文艺学、美学和文学鉴赏理论来阐发感悟的现象及原理。其中的道理可以推广移用于语文教学,作为建立语文感悟观的思想资源。当然,将文学、美学理论意义上感悟的思想和语言转换成语文教学的思想和语言,其间尚有相当大的一段路要走。

这里试着从语文教学的角度下一个定义,未必是合适的,只是尝试的:所谓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习者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语文的感悟具有综合性特点,它综合了多种心理意识的能力和品质(感觉、知觉、表象、意象……);语文的感悟具有循序性特点,它依循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表现为情感和思维由平缓推进到突发式跃进;语文的感悟具有升华性特点,从根本上说,它是学习者接受心智挑战的胜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从一个感悟到又一个感悟的积累,养成人的灵气、悟性和才华,乃至全面充实人的内在素质。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一步阐述有关语文的感悟的学理性质,并延伸论及它的教学意义、教学策略等问题。

一、感悟是认知与情感相融合的心理意识活动

感与悟作为心理活动的两个阶段、两个方面,其连续性、互融性决定了它们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彼此交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感以悟为归宿,靠悟来暗中牵引、规范,悟以感作升华的基础。感不能脱离悟而独存,悟也不能脱离感而产生。词典里说的“有所感触”而“领悟”不是完全分开的两种心理活动。用较为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感悟感悟,有感有悟,又感又悟,不感不悟。感使悟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悟使感得以进展、深化。感与悟的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是认知性、体验性的感悟或感悟性的认知、体验的理想状态。别林斯基说:“在美文学方面,只有当理智和感情完全融洽一致的时候,判断力才可能是正确的。”他所说的判断力源于康德学说,意思也一样,就是审美鉴赏力,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审美感悟力。

从这意义上说,感悟教学既要重视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重视增强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情趣,也就是说在发展智商的同时又发展情商。新大纲、义教课标的有关说明值得关注:

“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初中大纲);“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义教课标);“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高中课标)。

注重语文素养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的“综合”“联系”,强调语文的“情感”特点,突出语文的感情色彩,这是富有时代意义的,既总结了几十年语文教学的研究、探索、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又借鉴了外国母语教学经验,还着眼于纠正当前语文教学的偏向,可见新大纲、课程标准的制订者们用心良苦。母语教学尤其是汉语文教学中的认知与情感的不可分离性,是感悟教学的突出特性之一。我们将认知与情感分开来说,具有理论意义,在教学操作中却是相通相融的。语文材料本来就是认知元素与情感元素的集合体,在进行认知性教学的时候,自然要渗透感情教育的内容,舍此不成其为语文的认知性教学;在进行情感性教学的时候,又必须以语文认知为依托,舍此不成其为情感性教学。但时至今日,如何进行改造或抵制“无情教育”并倡导和实施“有情教育”,仍是教学工作者、考试命题者和教材编写者所面临的十分陌生而艰巨的课题。

二、感悟是认知与情感相区别的心理意识活动

整体地看,感与悟合二而一,不能分离;细究起来,它们在心理流程上毕竟先后有序,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知活动。如果我们把感当作以感性认识占优势的前一心理阶段,把悟当作以理性认识占优势的后一心理阶段,并引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的话,那么,感性认识是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起始,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理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终端,起着终结或完成的作用。用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感悟感悟,有感有悟,由感到悟,先感后悟。感性认识的直观性形象性特点较为明显,理性认识的抽象性理论性特点较为明显。感表现心智的沉潜,悟表现为神思的飞跃。

从这意义上说,感悟教学要了解和把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的意义,把握好感悟的规律、次序。感悟教学的循序渐进可以从在不同学段和在所有学段的实施策略中体现出来。先说在不同学段按循序渐进规律实施不同的感悟教学策略。义教课标从3年级开始即已提到“体验感情,领悟内容”,初步涉及感悟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许要早于这一学段),这是有教育心理学依据的: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有了萌芽,但感性思维仍占主导地位;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水平大体能力齐平,难分主次,他们既能感也能悟,但主要还是以感为主。7~9年级(相当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高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这两个学段的学生的形象思维仍起着重要作用。7~9年级似乎更多地借助感来达到悟,即感多而悟少;高中则无须经过过长的感的过程来达到悟,即感少而悟深。但这里的区别不只是数量上的,也有性质、品质上的区别。高中教学同样也要着力利用和发展感性思维,高中生感的能力应强于小学生、初中生,他们感的内容应更丰富、更深广,悟的内容也赖此得以深广;另一方面高中生的理性思维也依凭他们的心理条件可以着重发展,不光要训练从感到悟,还要训练从悟到悟。因此,应该利用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所区别地采用不同的感和悟的教学策略。

再说在所有学段按循序渐进规律实施不同的感悟教学策略。任何学习者在学习的任何时候,都要遵循由感到悟、先感后悟的规律。既然感应该占据思维活动大半的进程和阶段,为悟作量变的积累,悟只是在充分感的基础上的突变或质变,那么从教学策略来说,不应过分执著于培养学生悟性思维的目标,还应重视感性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在感性认识方面多多启发学生,感得充分了,悟也就获得了生成的基础,理性认识则应被视作水到渠成之事。然而课堂上普遍见到的是感与悟贴合为一,即有悟无感或有悟少感,用“满堂灌”的方式将结论过早地告诉给学生,然后在结论的分析上絮叨不休,在学生那边悟已饱和而感已枯竭。就这点来说,在教学中区分感与悟的不同性质、作用,实施由感到悟的策略,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感悟是客体呈现的确定性有限性与主体认知的不确定性无限性相结合的心理意识活动

在本文语境中,客体是指感悟的客观对象,主体是指感悟者主体。感悟的对象包括人类创造的语言文字和其他形式的符号,以及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客观内容,即有字书和无字书。感悟的客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的客观性自然生成感悟的确定性因素,它是感悟的起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感悟的性质和走向起着规范、制约作用;感悟的主体的认知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因人而异,因时地而异,因心态、心情和视角而异,这些可以总括为感悟的不确定性因素,它是感悟的终结形成,对感悟起着主导作用。主体认知客体时,可以在有限的对象中感悟到无限的意义,这就是感悟中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对立统一。

从这意义上说,感悟教学要充分利用这种对立统一规律,实行教学民主化,采取“趋异避同”策略,在承认并遵循感悟材料的客观性、确定性,养成学生规范性思维品质的前提下,着力激发、鼓励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对同一语文材料取用不同的视角,尝试不同的体验,有勇气有能力质疑权威性结论,努力避免循规蹈矩,株守成见,避免甘于平庸,丧失灵性。新大纲、课程标准在这方面作了良好的宣传、引导:

“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初中大纲)“……尤其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高中大纲)“……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义教课标)“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高中课标)

统观新大纲、课程标准,在诸项教育、教学目标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包括感悟能力)是最重要的一项,“创造”“创新”“创意”之类的词语出现频率很高。然而,多少年积淀、沿袭下来的惰性惯性导致这种创新教育的要求、呼唤不能实现或难以实现,本来最富有挑战性、创新性和最富有鲜活的感悟力的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经过学校的“塑造”,很容易变成认同、趋同、求同的“标准产品”。随着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语文教育改革的历史性必然要求,新局面正在缓慢而艰难地形成、演进。

四、感悟是求知学习与人生体验相一致的心理意识活动

求知学习需要感悟,东方人、中国人的求知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以感悟为重要特征的。传统的语文教育历来注重通过对语文材料的感悟来体认其中的伦理意义、政教意义。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教育学生读诗要善于感受、引发、领悟、提升,并据以指导实践。《中庸》里有句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笃行之”即是人生体验之一种。再有,司马光说:“所谓学者,非诵章句、习笔札、作文辞也,在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也。”这也是强调人生体验的。传统的教育教学固然打上了落后、过时的印记,我们不必全面认同,但是考虑到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的沉淀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和铸成一代代人的认知模式、人格模式,我们可以剔除其糟粕性的内容,继承其可以利用的东西。

感悟式的求知学习需要健康的人格、强大的心理动力、充沛的感情和灵敏的思维,从另一方面说它又是一种以完善心智和人格为目的的积极进取的行为。感悟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可以放大也可以缩小;可以理解为技艺层面上的,也可以理解为人生体验层面上的(人们常说的“感悟人生”就是一例)。因此,我们可以从微观的和宏观的两个层面来考察它的积极进取意义。微观层面即是求知、得技和益智;宏观层面即是识妙理、体人情、完善人格、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增进对人类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文化的热爱情感。它们在逻辑上是先后有序的两个层面,微观的积累必然导致宏观的生成;它们又是同时进行同时完成的同一个过程,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的表现,二者的关联及其转化最为关键。

从这意义上说,感悟教学一方面讲求狭义语文的成效,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感受力、悟性和灵气;另一方面又追求广义语文的成效,即本着树人、育人的精神,培养学生全部的智慧、全副的心灵和全面的素质,通过语文学习感受人生,悟出语文与人生的相通相融、相辅相成的道理。为达此目的,一方面强化语文与生活、学文与做人的联系,另一方面强化读写听说的感悟力、对语文材料的感悟力。语文首先是语文,感悟首先是感悟语文;但是,语文又不仅仅是狭义的语文,感悟也不能仅仅是狭义的感悟。这对立着的两个方面,都各自包含有颠扑不破的真理,关键是把握二者的平衡,坚持“两手抓”,防止畸轻畸重,用形象的话来说,始而凭借感悟之舟楫驶出语文之港湾,继而出没于生活的风波里。

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在这方面提出了新思想、新思路,刷新了语文教学的话语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意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初中大纲。高中大纲与此大同小异,从略)

课程标准中有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健康感情、健全人格等的说明很多,难以一一列举,这里列举有代表性的内容: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义教课标)“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高中课标)

新大纲、课程标准吸收当代语文教改的新成果,将语文目标由过去的“语文能力”更换为现在的“语文素养”,又在“语文素养”中注入生活体验、人格培养等新鲜内容,成为最新异的亮点。义教课标比新大纲更前进、更深化了一大步,不仅指明了目标,而且指明了手段、途径,即“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种崇高目标的实施变为“日课”,变为具体细致的教学任务。高中课标又与义教课标有所不同,更加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规划,突显高中课程的新特点。

实施求知学习与人生体验相结合这一感悟教学策略,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纯以语文工具性内容或狭义的语文能力为关注的目标,仅从事语文的微观建构,其极端表现就是“应试教育”;一是纯以与工具性内容相脱节的“崇高内容”为关注的目标,仅从事语文的宏观建构或“高空作业”,其极端表现就是过去的思想政治统帅一切的“语文—政治课”。目前后一种现象几乎已绝迹,而前一种现象还很盛行,由于教育体制、教学体制、教材体制、评价体制等正处于转型期,旧的观念、旧的体制、旧的习惯习俗的阻碍制约作用仍然很大,上面雷厉风行,下面龟步蜗行,很多地方的课堂教学依旧是“应试教育”的天下。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现实的状况,再瞻望未来的发展,希望与艰巨并存,任重而道远。

语文新大纲、课程标准在近几年相继颁布,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我们揣摩制订者的初衷,提出积累、感悟等概念,或许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保持、发扬光大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是根据我国青少年的文化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指导他们学习汉语的语言、文学和文化。

第3篇:感悟范文

感悟自然之美。在那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欣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感悟这种欢快;在那列日炎炎的夏天,我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感悟这种壮观;在那硕果累累的秋天,我欣赏“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感悟这种沉静;在那银装素裹的冬天,我欣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感悟这种圣洁。自然之美,陶冶我的情操,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

感悟关怀之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关怀是母亲手里的针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关怀是老师口中的教导;“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关怀是朋友眼中的期待;“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关怀是自我心中的肯定。关怀之美,让我懂得了关心他人,善待自己。

感悟艺术。聆听音乐“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我的心随着音符飞翔;阅读文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的心随着情节起伏;欣赏绘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我的心随着色彩舒畅;观看对弈“观棋不语真君子,落棋不悔大丈夫”我的心随着局势而张弛。艺术之美,让我获得了知识与做人之道。

第4篇:感悟范文

“昨日八千大兵南下征讨,今夜十万将士北上西征”合上手中的《三国演义》,诸葛亮和周瑜的两虎相争,曹操的气急败坏,孙权的无可奈何...书里生动的描写紧扣心弦,使我彻头彻尾地成为一位“三国迷”.

读却三国,也使我敢悟到了许多大道理:

“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两、三岁的孩子也不会陌生,刘备三清诸葛亮,出山相助成就大业的事迹流芳千古,但如果诸葛亮平时不注意积累学识、没有周密的计划布置,刘备也没必能成就大业。

读却三国,也使我感悟到机遇是不会垂青毫无准备的人,成功需从准备开始。

项羽夺得江山,分地刘邦,但他并不像项羽那样安于现状,整天沉溺于虞姬的温柔乡内,刘备日夜操练兵士,专心政事,终于他成功了,成功的在垓下大败楚军,登上帝王之位。

读却三国,我感悟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诸葛亮锦囊三妙计,令刘备巧妙地赢得荆州,又得美人。害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第5篇:感悟范文

我喜欢在春日成荫的绿树下徘徊,欣赏苍郁的树木,聆听自然的声音,总会让我心旷神怡。偶然,我发现一个扎着蝴蝶结的小姑娘,闪动着美丽的大眼睛,正静静的蹲在那里看着栖息的蝴蝶,她笑了,那笑很甜,很美。这一刻,我突然有了一种感悟,感悟到人生匆匆,我们到处去找美,却原来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夏日的繁星,高挂在一望无垠的天空中,他们屹立在银河的两边,仿佛在静静的述说一个遥远而美丽的故事。宁静的夜,星星在陪伴,一阵微风吹过,我的烦恼也被带走了。

秋日的斜晖,抬头看着树梢,投下一个倩影,树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它是秋风的舞伴,时而盘旋,时而纷飞,它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尽情的演绎着自己的人生之美。最终,它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

冬日的黄昏,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自己的风采。那一抹余阳,表现出了离愁的忧伤。游子们也会在这刻留下美丽的惆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看是离愁,却也毫不掩饰他们永恒的美丽。

人生短暂,美丽极易流逝,身为众生的我们,只要用心去体味,去感悟,那么美就到处都是。

美是孤独的时候,朋友的一声慰藉;美是失落时候,亲人的一个甜蜜的微笑。

第6篇:感悟范文

落日的余晖,洒落在苍穹。带来无限的凄美与寂寥,黄昏的落日,是一种浪漫、一种深沉,交织着太多的情感。

而又有多少人真正地注意过这斜阳下所隐藏的魅力,并为之不断探寻?

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难道我们就注定要被打败?不是的!我相信,只要努力不放弃,终有一天,我会成为自己人生的强者!那么,你呢?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苦,又怎会有后面的甘甜?

人生就是这样,如此的公平,所给于人的全是一些崎岖的道路。不过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我们的人生才会丰富多彩,不是吗?

也有人说活着很累……

但是,那个人,你有没有想过?人之所以活得累,是因为放不下架子,撕不开面子,解不开情节。让自己活得简单些吧,到那时,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很美好。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时刻,我们都无法留住。虽无法留住,那我们何不珍惜?要知道,凡事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不在乎以后,只在乎曾经拥有……

第7篇:感悟范文

当我们驻足芳林,耳边总响起婉转而动听的声声鸟语、阵阵歌声。蓝天上飞翔的鸟儿,展翅翱翔的雄鹰。它们都用自己最亲切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用最柔美的歌声表达对大自然的感谢,感谢大自然给了自己生命,感谢大自然给了自己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园。

当憩于静静的小池边,遥望远处那密密的竹林,实在是绿得可爱,一条幽幽的小径直通远方。低头倾听桥下的流水声,淅沥淅沥地欢快而平静地流淌,仿佛在与大自然愉快地私语,倾吐自己的心思与喜悦。

在瑟瑟的秋风中,落叶顺着秋风飘到了地上。从相伴了一生的指头上悄悄地落下来。它没有一丝埋怨因为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类。冬天,为了大树的休息生养,它依然牺牲自己,不向大树争养分,不给母亲添烦恼,断然从树上落下来,悄然离去,回到了哺育、抚养它的土壤中,化做养分,把自己的一切又全部献给了大地。

当我们身临浩瀚无垠的大海面前时,听着海的呼吸,感受海的气息,体会大海的那种种与世无争、平静和那深沉的力量以及那沉默的美。尤其是它那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的情怀。它对待世界万物是最公平的。

当我们身处一泻千里的长江,和那奔流不息的母亲河黄河。看见它们那黄色的血脉,永久不息的生命力,那咆哮的力量和那博大的胸怀,足以让每个中国人为它感到骄傲,它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

当我们站在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时,当我们站在雄伟的万里长城脚下时,当我们站在神秘的西藏布搭拉宫时。我们都会惊叹祖国的建筑是如此辉煌壮观,祖国的文化是如此灿烂!大自然是如此神秘!

大自然的美,在与每一滴水,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小草和每一块石头。感悟它那微弱而坚强美丽的精神。大自然的美,在与四季,感悟它生命的更换。

第8篇:感悟范文

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学习,以及在运用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中的实践,我觉得: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它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驾驭能力,能发展学生的认识,并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得到提高。

一、让学生有所感知、感悟的重要性

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我觉得学生是在被动的进行学习,总是等待着教师的灌输,没有多少自主锻炼的时间和机会。这样的语文教学,虽然从表面上来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出来了,但是却戳伤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而如果让学生对所学的文章从表象的感知,到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就能使学生由知、而觉、而悟,由渐悟到顿悟,到融会贯通,这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因而,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充分调动感觉、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化语言文字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整体感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使感悟得到具体化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

读书感悟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因此,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真正尊重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的认识。对教材的感悟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对于学生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受,教师不应该也没有权利轻易否定,这是对学生的学习乐趣的最大保护。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就只能造就学生的唯唯诺诺,只会死搬教材,不会活学活用。这也是新课标中最不允许出现的问题。

(二)为锻炼学生的语感创设机会。

第9篇:感悟范文

人生难免要经历考试,但是每次考试都有不同的感悟。这次期末考试,我获得了很大的启示,但,也付出了很大努力。

一学期过去了,接着,马上就是考试。复习复习这本,复习复习那本终于迎来了这一天,我既紧张又高兴。紧张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取得好成绩;高兴是因为马上就要放假了,可以痛痛快快地玩儿了。我的心,就像揣了只兔子那样怦怦直跳。

考试前,父母千叮咛,万嘱咐,生怕我考不好,抬不起头见亲戚。

我忐忑不安地来到考场,可是上午只考了两门,历史和政治,我不知道考的怎么样,或许很不好,但我不会灰心,我还要努力迎接下午的考试。争取考出一个好成绩。人生哪一一帆风顺的,经历了坎坷才会变得坚强,才会变得智慧。我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经过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