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

感悟生活的文章精选(九篇)

感悟生活的文章

第1篇: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不断深化,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感悟试教学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感悟式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和文化固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文化;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必须经历感悟,主动学习,拥有独立的见解和批判性思维,包括母语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

感悟式教学中的积累、运用、感悟都是基于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感悟是我们的目标,只有感悟才能反映学生的人文提升。积累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生活的积累、经验的积累。重感悟就是的要求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揣摩比较、感悟思想。有了感悟才会有兴趣继续学习。

感悟式教学是以语用为原则,通过创设情境,达到增强语感为目的。结合上下文的语感和语境,去感悟。语用的原则体现在多运用上,第一是口头表达能力,其次是写作能力,专注于学生的个人经历,灵活运用语文知识,在运用中积累感悟。

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了评价方式的转变,语文应该是人文的语言,但也是艺术、精神的享受,不能简单的以分数来衡量。因此,抓住感悟式教学的内涵有助于指导感悟式教学的实施,因此,在感悟试教学实践之前,应仔细反复研究,把握感悟式教学的内涵,这样在采取实际行动时会心领神会,得心应手。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有它的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感悟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文本教学,也不同于其他的语文教学方法。把握好感悟式教学的特征,有利于在实践中良好地运用感悟式教学。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具有学科性特征。语文学科表现在以语言文字作为一种工具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等是它的教学内容。客观现实可通过文学作品而反映出来,不仅具有语言学习的价值还具有审美教育的功能。

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决定了它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文化内涵。语言学科的教学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自古以来,语文学科一直是修身养性的一门学问。以语文学科的人文素质教育为中心,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活着,从而使学生了解人类,了解人性,重视人权。感悟式教学不仅符合这些语文学科的特点,并充分发挥语文的功能。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具有思维性特征。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感悟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感悟出道理。感悟教学强调学生的语言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感悟式教学的成功与否是衡量学生能否感悟出道理为标准的。语言学习不应囫囵吞枣,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应该是充满想象力,有自己的思想。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具有针对性特征。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针对的是小学生,虽然有些感悟是相同的,但在感悟的内容,方法,速度等方面都具有小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强。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方法,应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进行。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学习、感知,在好奇中质疑。学生质疑或感悟出的道理可能很简单或者比较稚嫩,但是这毕竟是孩子的感悟,对他们的成长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宝贵的援助。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们感悟文章中丰富的感情并获得美的享受,如:

阅读中的感悟式教学。阅读中的感悟就是对文章的审美和情感的感悟。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审美,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育目标,确定了我们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合在教学中。自古以来,这么多感人的文学巨著,被传送的经久不衰,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情动而辞发”的文章,都是带有强烈感情的产物。学生通过阅读语文教材,理解和掌握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深刻的情感熏陶。

第2篇: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

要: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写好文章的前提。生活中的材料是最丰富的,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学生经常练笔,可以拓展思路,加宽题材,不拘于形式,有助于写作文,不会再感觉没有题材可写;学会了观察生活,还能记录自己的一点一滴及感受;还学会了借鉴,使自己的生活充实,使自己更成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通过感悟间接生活经验,同样可以发现生活的多彩,可以写好文章,在作文里有话可说,有真情可发。

关键词: 写作; 生活;

基础; 积累材料

文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源于生活”就是材料的选取是来自于平时的生活,写作必须负载真实的信息,必须有真实的信息输入,换句话说,就是写作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必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我们要让学生为真情而写作,为兴趣而写作。

早在30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一般人都要识字,都要练习写作,并不是为了给自己捐上一个‘读书人’或是‘文学家’的头衔,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见丰富,更见充实。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儿,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跟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当大的不利影响”。(《文章例话》叶圣陶著)这就准确地点明了写作的重要性,也给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叶老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可是,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不是写好文章的唯一决定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懂得感悟生活。

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这段话中说的前两个仓库正是同学们写好作文应必备的。

还要多积累材料,这样在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应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采集材料,要努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采集美。对生活的感触可做笔录。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像做每一件事一样,要有源于生活的材料,则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敏的感受力。而要有灵敏的感受力则又要有敏感的思维和感官,要在每时每刻留心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特别要抓住一些细小的细节,也就是说感受要深刻、独特、细腻。这样才会在作文时不必担心无话可说,无字可写,硬是把作文变成“榨文”。

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账,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学生认为生活很单调,没什么好写的,也许,有人会说我平时的生活实在是太单调了,并没有别人文章里所描写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每天就是由“家”——“学校”——“家”三点运动,而大多的时间都是在学校渡过,只有单调的学习,很少有机会到社会上去了解一些情况,也很少有时间与社会进行交流,每天都是固定陈式似的生活着,突发事件几乎不会出现,一点新鲜材料也没有,而以前的材料又已写了若干遍,再写也无甚意义。于是到了写作就有江郎才尽的感觉。真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生活是如此地丰富多彩,富有乐趣,生活中有很多感人的事情和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却找不到好的题材呢 ?原因就是缺少了对生活的观察。记得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的材料是最丰富的,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由此而写来的文章,往往能达到情真意切,枝丰叶茂。任何一个人身边每时每刻都发生不同的事情,都接触着不同的人和事,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体验。任何一个地区都有它的自然、人文景观及民风民俗,它的人文气息和旖旎风光,皆可入画入文章。即使农村的田间地头、山野河塘,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那也是描画不尽的。 比如我们最亲近的人——父母亲,感动可以源于他们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是某一个细节,只要用心观察,都能捕捉到那令人感动的一刻。很多学生说他们挺喜欢看书,看到好的文章时他们就会很感动,那些文章语言平淡无奇,内容不外乎就是很平凡的事情,但不知道为什么让他们写的时候却又是那么困难。这其实是缺乏了对生活的观察。所以生活中的这些材料,我们不能熟视无睹,要懂得发现,懂得从平凡中悟出不平凡,把他们写入文章。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经过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日记训练,学生对每天一练笔的畏难情绪消除了,也学会了留心观察,用心思考,还能大胆创新,练得多,写作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渐渐的大家的写作水平都有了提高。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经常练笔,可以帮助作文,拓展思路,加宽题材,不拘于形式,有助于写大作文,不会再感觉没有题材可写;学会了观察生活,还能记录自己的一点一滴及感受;还学会了借鉴,使自己的生活充实,使自己更成熟”。

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的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训练的序列。不少同学写过摘录或读书笔记,但坚持写的不多。一项有益的工作半途而废是很可惜的,学生怕写作文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同学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作文训练踏上新的历程,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不少获奖同学说他们的作文获奖,归功于他们坚持写日记,时间多则多写,时间紧则少写,哪怕少到几十个字,也从不间断。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动笔,即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灵巧,还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

针对这一观点,可能就会有学生理直气壮起来,自己每天都过着三点一线式的单调而枯燥的生活,并没有值得感悟的东西,所以写不好作文是理所当然的;也有一些老师可能会颇为理解地慨叹学生的生活真是太不丰富多彩了。这样的认识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对“学生生活”这个概念的内涵定位不准。根据他们的理解,仿佛学生应该让高力士帮自己脱过鞋写下“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受过宫刑写成《史记》,晨兴理荒秽写出了“悠然见南山”等等,这显然是荒谬的。实际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分为亲自面对社会人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和通过学习书本或欣赏影视作品而获得的间接生活经验两种。对此定位不准的师生只看到学生直接生活经验的缺乏而使自己茫然无措,却又不得不在“抒真情”的作文要求下叙述着毫无生气的口水事件和抒写着虚空的情。其实,间接生活经验才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重头戏。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通过感悟间接生活经验,同样可以发现生活的多彩,可以写好文章,在作文里有话可说,有真情可发。

由上可知,学生的生活实际决定了他们要感悟的主要对象是间接生活经验,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他们得对这种经验进行感悟呢?这是写作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徐飙老师在《写作该表达什么样的自我》一文中对写作的性质做了很到位的分析:“写作应该是有着高度自觉的、有着细腻情感的人们表达美好情怀、追求更高理想的手段,应该成为人类生存的高级方式。”“有着高度自觉的、有着细腻情感的人们”就是懂得感悟生活的人们,懂得感悟生活的人们才是真正的写作者,所以要写好文章就要懂得感悟。一朵花的开放,在普通人眼里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而在川端康成看来却包含着深刻的美学道理。就因为川端康成是“高度自觉、有着细腻情感”的,是懂得感悟的。梁实秋老师在《国文与国语》中也提出国文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学生使用本国的语言文字以求有效地表达思想”,“有效地表达思想”需要感悟这个前提;高考作文评分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这四个等级中某层次的实现同样需要感悟间接经验这个前提。

2005年高考福建卷,福建考生在他的《执子与通子》一文中,运用了“庄子”、“陶渊明”、“王维”、“屈原”、“司马迁”、“辛弃疾”、“诸葛亮”、“伯牙”、“阮籍”等感悟后的间接生活经验,该文受到了广泛好评,鲍亚民老师称它是“大气之作”。这名福建考生笔下的间接生活经验,高考考生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同样运用它们到作文中,只有一部分文章能被称为“大气之作”,更多的文章只会让改卷老师厌烦:“这学生怎么就只会写什么屈原司马迁呢?”写屈原司马迁,就是应该写这些具有典型性、文化性的“屈原司马迁”而不是去编口水化的小强旺才的故事,所以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考生没有感悟好“屈原司马迁”这些间接生活经验,从而运用相同的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却显得假、大、空,体现出“伪文化倾向”。

对间接生活经验的辩证性感悟,可以激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性思维,并在写作中立意新颖而深刻,彰显自我色彩。洪建老师就曾提到,世间万事万物及其发展变化本来就充满辩证色彩,辩证法是人类思维智慧的高度体现。

所以,面对间接生活经验时,学生就要做到对它进行辩证性感悟。例如:在课本方面,高一上学期选入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此,“海子”就成了学生间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学生就可以对这一经验的某方面进行辩证性感悟,比如思考感悟海子之死是为了扩大自己诗歌的影响还是基于其本人在诗歌的王国里称王的思想根源而选择“适时而纯洁的死亡”——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春天,十个海子》)。在影视方面,喜欢体育的学生会通过电视接触到央视名嘴黄健翔过激解说2006年德国世界杯意澳之战这一间接生活经验,然后可以辩证性地认识感悟他的解说方式,一方面可以否定其解说是失礼、失态、失常,另一方面可以肯定其解说是一名解说员的个性激情的体现。在网络方面,学生可能会接触到2006年在诗坛引起争议的“梨花体”诗人赵丽华这一间接生活经验,学生同样可以进行辩证性感悟,一方面可以肯定“她的诗捕捉到了生活中像烟一样轻盈的东西,语言亦松弛到自在飘忽的状态,内在的诗意却被悠然守定”;另一方面可以否定她的“作品”只是将一句话简单地分行断开不能算作是诗,“她是诗坛上的芙蓉姐姐”。

第3篇: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

一、积累――生活的基础

积累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抓住了积累,也就抓住了基础。

1.材料的积累

黄麟生教授在讲学中提倡语文学习要注重写作材料的积累。这些材料有些来源于书本上的知识,有些直接来源于生活中的材料。这些材料相辅相成,互相相补充。书本上的材料,范围广泛,像名人事迹、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笑话、寓言、童话,以及有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等等都属于这类材料。要积累书本中的材料,自然就要求我们多读书。为了便于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我们每周增设了一节阅读课,利用图书馆单的阅读材料,全面打开学生的视野;此外,要求每人每周选两篇课外的小文章,写下两百字的文章;坚持常看两份报纸,两份杂志;常读四类书,至于生活中的材料积累,就必须到生活中去观察、感受,认识生活,从生活中积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写作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对生活要有热情,有品味,常关注周围的新鲜事物,体验,认识生活。

2.情感积累

要求学生运用五官,摄取各种外界信息,在心灵和外物互相作用的过程中,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将对外物的观察化为自己思想情感上的体验。语文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赏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这些情感。

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积累,就会养成善感的心灵而有了这样的心灵,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即使是无情的山水,在他们的眼里也会充满情趣,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情真意切。有了善感的心灵,自然就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产生灵感和美感。

二、感悟――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的桥梁

1.生活中的感悟

观察要勤作记录,感受必须以观察为前提,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感受。我们要求学生用心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一件小事,一个自然景物,一个片段,甚至一句话,因为这些都能引起人的某种感受,进而使人领悟生活的真谛。对生活的感悟,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这样,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才会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2.阅读中的感悟

阅读中的感悟是由文学能指引所指的升华,是从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与创新。感悟的方式是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从整体到局部到整体。感悟要达到的目的是既能正确感受作品各部分的意义联系,又能领悟到语言、表达方式等的效果,最终从整体上把握文与质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给学生读些什么书呢?笔者认为应选择恰当的读书内容。首先,教师有课文、读本,学生手头上有参考书,资料,但这远远不够。黄麟生教授说得好:“每天(周)看两份报纸、杂志,常读四类书”,学生受益匪浅,我们还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高水平的书,如名著、剧本、诗歌、散文等,可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的人格更为高尚,更能明辨是非。“读”的书越多,知识面就越广。这单的“读”不是泛泛的读,而是要略读和精读相结合。

3.写作中的感悟

第4篇: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

1.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

语文是教学中与实际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把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应用到语文教学中,是当代教师根据时展总结出来的新型教学方法。相关研究结果证实,语文越接近生活,学生理解越快,对语文情感的把握就越准确。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感悟教学,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教学活动而言,教学中往往就可以通过对学生设置一些亲身经历的机会增加感悟。例如,在进行《乌鸦喝水》这一课的讲授时,就可以根据课本内容,让学生模拟将石子放入水中后,瓶中水的变化,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会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容易理解,教学效果也会很好。语文教学中,对文章情感的把握不能仅仅依靠对个别字或者词的理解感悟,文中的情义与韵味是需要依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常留意得到的经验,只有真实感悟到了,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线。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把学生内心深处的经验和感悟拖拽出来至课堂教学中,这样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很好。例如,在讲解《游园不值》这首诗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经验,先各自想象出园子里是一番怎样美好的景象,在学生争先回答以后,教师就可以提出对如斯美景没有欣赏到是多么可惜,直接可以引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作者未能欣赏到满园的春色而感到惋惜,这样的教学方法既直接又有效。

2.语文教学中适当角色扮演

在语文学科体验式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创设出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这样做,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印象,更加方便理解和感悟。如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这一课时,就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组织他们分别扮演野狼和山羊,让学生自己揣摩角色当时的心理活动并进行表演。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对狼伪善后掩饰的凶残的真面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山羊的机智和聪慧及一步一步揭开狼的真面目的计谋,也有了全面的认识,这对教学无疑是有帮助的。又如,在讲《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外拓展时,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做是断了尾巴的小壁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谈谈没有尾巴的感受,以及向别人借尾巴时的心理活动,这样对文章描绘的角色能够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如,讲《狐假虎威》这篇教材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把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既能活跃思维,又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

3.语文教学中开拓思维创新

第5篇: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 教学探索 模式创新 阅读感悟

语文课堂教学可谓千变万化,尤其是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积极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从而引导学生读出欠缺,读中思变,读后求异,不仅要在阅读中整体感知,还要在阅读中有所感悟,依靠阅读培养语感,熏陶情感。

一、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中,初读课文能给人感知一个整体轮廓。心理学家指出:“人类心理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显现整体性。”一个人看到一个新事物,总是对这个事物进行整体的观察,留下印象,然后才会去寻找个别特征。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常常不符合心理学的规律,往往把整体给肢解了,感知到的事物仅仅是局部,而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就出现了感知的偏颇,从而影响整体感悟。

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我们不需要也不必追求事物感受程度的完美无缺,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切身感受,就是自己经验的体现。教师的“告知”代替不了学生的“感知”,要以学生的自我阅读代替教师详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先创设条件,设计情境,让学生通过初步阅读训练,尽快投入到感知状态中,自觉自愿地去感知,在初步领悟的基础上力求提高整体感知的质量。尽管这种能力因人而异,刚开始提高的速度不明显,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加强训练,学生进入感知状态的速度一定会加快,感知的效果一定会提高。学生只有学会“整体感知”,才会“有所感悟”。

二、找“缺”充实,读中感悟

教师要让学生充满自信,在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感悟,是通过感触,对眼前的事物经行深加工,从中领悟。读中感悟是建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感受、揣摩、联想、回味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对各种信息进行评价总结,产生新的感悟,是读者将作者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理解与之沟通融合的过程。

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往往细致入微,能提出许多问题体会出许多感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不断地充实。读出文章的“缺”是阅读主体渴望和探究式的感悟,这是对文章的内涵深入地剖析,反映了学生主动思维、积极探究的情感体验。同一种阅读材料,有时候,学生能发现文章中的“缺失”并进行充实;有时候,能深入感悟到文章的深刻内涵;有时候,学生能感悟到作者难以言表的内心。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找缺”,体会到文字的绝妙,这是课本的“缺失美”,犹如维纳斯一样,需要学生用心体会才能发现这种缺失的充实,是老师的理性分析讲解所无法替代的。

三、求“异”思变,多样感悟

学生在阅读中往往会意见分歧很大,产生争论。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潜意识的存储有限,心理活动过程的进程有异,教师要加强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适当诱导。有的感悟游离于浅表状态,有的甚至“悟”入歧途,产生“偏悟”。这时,教师要提示“悟点”、指点“悟路”、指导“悟法”、引导“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遇“异”思变,学生对同一问题往往有不同的见解,在阅读时,教师要掌好舵,在引导学生整体感悟中,抓住关键语句,深入感悟,读中悟情,读中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悟中思变,变中求同,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让感悟的过程成为碰撞思维、探究创新的体验经历,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感悟的方法和技巧,达到“有灵而生、有能而悟”的境界。

阅读教学中要有所感悟,就是要让学生各有所悟,各有所获。“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语文教材内涵丰厚盈实,学生个性多种多样,感悟方式各有千秋,答案更是丰富多彩,学生感悟的程度和结果当然是不尽相同,教师不必刻意追求感悟的深度和广度,需要培养的是学生求异思变的能力。

四、读出语感,升华情感

第6篇: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

感悟式教学不仅符合这些语文学科的特点,并充分发挥语文的功能。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具有思维性特征。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规律。感悟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感悟出道理。感悟教学强调学生的语言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感悟式教学的成功与否是衡量学生能否感悟出道理为标准的。语言学习不应囫囵吞枣,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应该是充满想象力,有自己的思想。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具有针对性特征。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针对的是小学生,虽然有些感悟是相同的,但在感悟的内容,方法,速度等方面都具有小学生的特点,针对性强。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的方法,应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进行。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的学习、感知,在好奇中质疑。学生质疑或感悟出的道理可能很简单或者比较稚嫩,但是这毕竟是孩子的感悟,对他们的成长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宝贵的援助。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让学生们感悟文章中丰富的感情并获得美的享受,如:阅读中的感悟式教学。阅读中的感悟就是对文章的审美和情感的感悟。教师通过对文章的审美,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育目标,确定了我们应该将情感教育融合在教学中。自古以来,这么多感人的文学巨著,被传送的经久不衰,因为作家的笔墨饱蘸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大部分是“情动而辞发”的文章,都是带有强烈感情的产物。学生通过阅读语文教材,理解和掌握运用语言工具,表达深刻的情感熏陶。作文中的感悟式教学。首先,作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感悟质量。学生的感悟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内容选择和内容的质量。

第7篇: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

关键词: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有自己的特色。读,是语文课的主要特色;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手段。学生通过读,不仅能体会语言文字的美,还能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增强对文章内容的深刻感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读的机会,鼓励他们要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一、要创设情境引读,使学生体会情感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进行情感体验。因此,阅读教学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朗读感悟语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搭石》一课,是刘章老人所作,人文情愫浓厚,因此,我在遵循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下,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多种阅读方式中,以具体的语言情境为载体,深入地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体会人们之间真情的崇高。在进入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我设计了“在搭石上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让学生划出相关的句子。在品析讨论时,又应引导学生分析出重点词如“协调有序”“一定”等来品读,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方法应自主化,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

因为语言的学习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自己通过再三地诵读课文去体会,从而达到自悟;教师也只需在重要处进行点拨、指导。鲁迅曾经说,小孩子学说话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只是通过不断的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他说的就是语言学习要靠自己去领会、领悟。可是现在许多语文教师教学却常常以讲解和分析来取代学生的体会领悟。在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坐得端端正正,听得有滋有味。而课后,学生什么都说不上来。阅读是一种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活动,因此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活动的重要任务,要让学生学会、会学,在阅读活动中学会自读自悟。我在《搭石》一课的教学活动中,真正地把学生当作了活动的主体,先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之后给学生充足的自读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悟,并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圈画出重点词句、边简单记下自己的感悟的良好读书习惯。

三、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探究未知的能力

我认为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领悟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所以,学会提问是积极主动学习的体现,是自读自悟能力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以读为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把书面的知识进行内化,成为自身的语文素质。读和理解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疑难处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搭石》一课的教学中,我反复这样提醒学生:“你读明白了什么?”“你还有不同观点吗?”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民主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不仅热情鼓励那些能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还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尽量消除学生的顾虑和紧张,使他们大胆地提出问题。

四、把研读和诵读相结合,深化文本

第8篇: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

一.作文来源于生活,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作文的选材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对生活的细节用心观察,真心感悟,细致刻画。比如:以写与父母沟通为例,其实是最容易的。孩子们每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只要关注生活细节,就可找到无穷的材料。如爸爸的一个眼神,爸爸的激励,妈妈的唠叨,生日贴心的礼物,往往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东西,其实包含着最真挚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所以,作文中不论写谁,我们都能够从生活的一些小细节入手,然后扩大描写。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征文比赛,主题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家乡的变化”“幸福-心灵的家园”“庆祝建党九十周年”等等,我们告诉学生要“歌颂祖国,歌颂家乡”,“要好好学习,为国家富强努力奋斗”,如果整篇作文都在高歌,没主要内容也不行。就像平时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在学校、班级,我们要认真上好这节课,你将获得有用的知识,将来才能学以致用,为国家做贡献。”要求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应该让学生学会爱老师、爱父母、爱同伴、爱身边的人;我们不应该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舍身救人”,而应该要求孩子不要“见死不救”……让孩子们从关心身边的人开始,从关注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具体的、较低的要求开始,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生活无小事,润心细无声”的良好品质。只有关心自己、亲人、家乡命运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关心民族前途与祖国命运的人。学生只有从生活中感悟到这些道理,才能写好作文,点点滴滴总是情,细微之处见精神,用心作文显精彩!

二.阅读是习作的基石,感悟写作的独特个性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指导学生品读好文章,读中有悟,读后有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是写作的关键。作文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每天看一本好书,摘抄精彩的字词,句段,背诵好词好句,好诗好文章;读、赏、品上乘的范文、佳作等。掌握别人写作技巧,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你看,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是生活的细节,微不足道,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把父爱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我们从中悟出要带着真情去尽情抒写亲情,只有这样的文章才会感动人。

用真心抒写自己独特感悟的作文才是好文章。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立足于周围熟悉的生活,融入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才可能与众不同,也才可能吸引读者。我摘选毛洪其老师在“国培计划—省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中,关于指导个性写作讲座的经典部分:“首先,有话可说说自己。请低下头来看自己,自己身上有开发不尽的资源,拿笔记下自己的经历、积累、体验。其次,有话会自己说。要静下心来想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说自己感动的事,只有感动自己,才可能感动别人。抒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有了真情实感文章才会有血有肉,丰满精彩起来。”我个人认为指导学生能够做到语句通顺,表述清晰,内容丰富,意义深刻,能用真心抒写自己的独特感悟,再有创新就是好文章了。

三.重视互批互改知不足,互评互学促提高。

语文课标指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我们从中读出几个关键词:重视修改,可以是教师修改,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改互改,互评互学。

指导学生互批互改,学生会发现:批改其他同学写的作文,你可能认为写得不够好,你要怎么帮他修改,怎样促进别人进步;如果批改好的作文,你要知道好在哪里,人家这个方面怎么写的,你要怎么评,学学人家的用词,用句,有什么技巧,为什么要这样创作?课后可以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其次,通过同学之间互批互改之后,让学生再回头修改自己的文章,会发现自己的文章有许多不足之处。最后,作文交给老师批改,修改,要求学生认真细读老师的评语,作文讲评课更要认真对待。通过反复的修改,讲评,学生创作的美文表达出一定的内涵。

第9篇:感悟生活的文章范文

当那一串串的数据不断提升,自己也不断的随着数据提升而开心。

呵,数据,对,是数据。同时,也不仅仅是数据。

这一串串提升的数据里,是读者们的支持,或许有人踩了,但是起码ta看了,就算是被踩,又有何哉?

只要有一个人受益了,自己的辛勤码字就是有了意义。

哪怕自己写的东西被众人左眼进,右眼出,起码看了一遍,或许只有一点点影响,这对于作者来说,都是最大的欣慰。

作为一个小说作者,诗歌小手,我有很大的体会。

如果自己写的东西可以被众人传诵,对于作者来说,那是天大的荣耀。

若是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可以让人感受到自己的好和坏,那么,这就是对于作者来说,是最好的反馈。

或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众人忘记,直至消失在众人的眼中。

一切都是未知数,未来是靠自己争取的,即使众人在文章中有了再大的感悟,那也只是写文章的人感悟,只有领悟自己的感悟,才可以说是有了感悟。

也许,对于众人来说,一片片文章的阅读,只是消遣时间的方式,不过,希望你们可以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