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阅读教育论文范文

阅读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阅读教育论文

第1篇:阅读教育论文范文

一、课堂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顺利有序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这个被认准了得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大众化”的。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该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这一轮回环中,教学要从学生的差异性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由认读到鉴赏,甚至到评价与创新,应体现出梯度。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尽可能多的专长:善于组织的就去组织,善于观察的多谈观察所得,善于思考的积极表述思想,善于辩论的要让他畅所欲言,善于表演的要鼓励他表现自我……每个阅读者都能怀有奋发向上的情绪的话,最终会产生强大的整合效应。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

三、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培养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1.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2.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是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二是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综合能力就是在思想上把分析出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综台起来考虑的能力。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三是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3.评鉴阶段

第2篇:阅读教育论文范文

当问及为何不从图书馆借书时,不知道怎么用的占94.7%,认为没有适龄/感兴趣/好看图书的占87.4%,认为图书馆太偏远的占82.6%。这反映出图书馆在发展中面临着图书资源少、质量差,馆舍偏远覆盖面积小,服务观念落后,忽视用户教育等一系列困局。图书馆若要实现破局发展,势必要抓紧儿童阅读群体,转换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国家新近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指导文件,重视儿童图书馆建设、普惠教育、阅读教育、安全教育的契机,大力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诚然,预防儿童伤害迄今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理应从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强化学校教育、提升家长安全意识等方面入手,使儿童能从外界得到足够的安全保障。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阅读入手对儿童进行安全意识培育,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而锻炼并增强其防范与自我保护能力,实现预防儿童伤害由被动保护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同样至关重要。

2儿童阅读推广面向安全教育的难点

2.1推广主体能力弱化

总体数量少、覆盖面积小是图书馆服务能力弱化的突出表现。截止2012年,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076个,其中县市级图书馆2683个[8],基本达到“一县一馆”的配置,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但三千多个公共馆中,专业少儿图书馆仅有99个,绝大多数儿童服务功能仍由地方公共馆承担。尽管如此,也仅能达到平均每44万人、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的覆盖面,平均服务半径约32.8公里,远超国际图联规定的4公里标准[9],这与图书馆文化、教育、信息中心的地位极不相称。经费投入低是掣肘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关键问题。据文化部统计,2009年我国有675个县级图书馆全年无购书经费,占当年县级图书馆总数的27.1%。经费不足直接导致图书馆资源保障能力低下,不少馆二、三十年来没有买过一本新书,完全失去了对读者的吸引力,只得靠出租场地,经营网吧、茶室及各类培训学校维持运转。“造城运动”导致图书馆进一步边远化。不少地区在大拆大建的“造城运动”中兴建了一批地标式图书馆建筑,看似加大了对图书馆的投入力度,但实际上这类拆建基本上都是拆除原处市中心的老馆,另在新城区修建新馆。而新城区往往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无异于将图书馆进一步边远化,造成图书馆利用率长年低迷。以南充市图书馆为例,新馆修在市政府新区,周边除了政府单位,人流量极低,从顺庆区中心乘公交到馆至少需要30分钟,若从高坪区、嘉陵区中心乘公交到馆则需1-1.5小时,以致市民戏称“乔迁新馆之日即是图书馆没落之时”。放眼全国,此种情形绝非个案。

2.2推广活动主题单调

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图书馆长期呈内向式发展状态,“等”、“靠”思想严重,缺乏主动服务社会的动力。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存在价值受到质疑的图书馆被逼朝外向化转型。由于欠缺经验,图书馆的儿童阅读推广只有摸石头过河,活动策划上偏好借鉴上世纪末政府主导的“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知识工程”等极具宏观意义的选题。这类主题宣扬“阅读改变人生”,赋予阅读过于厚重的意义,远离儿童日常生活,反倒使之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有些馆的活动年年搞,但没有认真调查儿童的阅读兴趣与实际需求,翻来覆去就是讲座、展览、朗诵会等老一套,缺乏创新,对儿童吸引力明显不足。这反映出我国儿童阅读推广目前普遍存在形式化严重、主题假大空、缺乏系统的长期规划等问题,单靠零敲碎打、浅尝辄止的嘉年华活动,很难将儿童阅读推向深入。

2.3安全主题童书稀缺

2012年,我国共有580家出版社,其中530家参与了童书出版,共出版儿童读物30966种、47823万册,占当年全国图书出版总量的7.49%。[10]从数量上讲,不能算少,但从主题上看,涉及安全内容的童书实在不多,甚至没有一本经过科学论证的全国性防教材。这点可以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书目为佐证。该书目2004至2013年共推荐十批次,1000种图书。其中涉及安全主题的图书仅有5种,占总量的0.5%,分别是《青少年自我保护掌中宝》(2005)、《告诉孩子自救自护119招》(2006、2009、2010)、《全民应急科普丛书》(2007、2009、2011)、《你该怎么办李澍晔叔叔避险高招101》(2008)、《儿童安全自救早知道》(2013)。其中《告诉孩子自救自护119招》与《全民应急科普丛书》的多次入选,充分反映了出版社在选题上忽视安全主题,导致该类型图书更新缓慢的弊病。受利益驱动,童书出版的选题结构越来越畸形,某个选题一旦引爆市场,各出版社蜂拥而上。如《哈利波特》火了,跟着热销一批妖魔鬼怪;“鸡皮疙瘩”热卖,引来一群僵尸幽灵。畸形的选题结构直接影响了儿童的阅读结构,根据笔者对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附小1-6年级34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其阅读内容主要为:动漫类占72.4%,奇幻类占69.7%,童话类占66.8%,历史类占32.6%,文学类占26.5%,军事类占18.2%,艺术类占11.2%,其他类无一谈及安全。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童书出版娱乐化、同质化、成人化等问题逐渐显现,一批如《泡妞宝鉴》、《我的美女老师》等涉嫌内容的图书,居然成了中小学生引以为傲的谈资。尽管等五部门于2013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的通知》,对童书市场开展了专项整顿,查处了一批违规出版社,但童书出版结构上的偏失仍将长期持续。

2.4欠缺推广合作机制

《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指出:“一个成功的公共图书馆是充满活力的机构,能够与其他机构和个人合作”,“满足本社区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需求”。但我国图书馆长期受内向式发展观念的影响,在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中往往孤军奋战,有很强的封闭性,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图书馆只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既缺乏与系统内其他环节展开合作的主动性,又缺少借鉴其他推广活动成功经验的积极性。新世纪以来,除了政府主导的大型阅读推广活动以外,不少相关社会机构(出版商、书商)与民间团体(红泥巴村、毛毛虫上书房)或个人(梅子涵等作家)也纷纷投身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鲜有图书馆能够积极主动的与之进行合作联动,进一步扩大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力,使得推广参与主体力量分散化、零星化,直接影响了最终的社会效果。

3面向安全教育的儿童阅读推广发展策略

3.1加强政府重视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从宏观角度看,以阅读推动儿童安全教育全面深入,事关国家前途与民族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家理应将儿童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做好制度建设、经费投入上的长期规划,并推动落实。近年,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活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但“通知”、“意见”终归缺乏有效的约束与强制执行的效力,看上去更像是“逢年过节”发个例行公事的文书应个景而已,徒具形式,缺乏实际价值。对此,首先需要政府加快图书馆法的立法进程,在法律上定义图书馆的定位、角色、职责,从制度上解决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政策、人员、资金困局,从而强化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教育功能。其次推动儿童阅读立法,将阅读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充分保障儿童阅读的基本权利。制定儿童阅读规划,设定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分步实施,在全社会营造阅读氛围,普及阅读意识与观念。再次,地方政府需要摒弃大拆大建运动式的发展模式,将拆建资金投入拓展图书馆覆盖面上来。与其耗费巨资把一个馆修得精益求精,不如加强中小馆的布点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阅读场所,全面提升图书馆的服务保障能力,更有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美国的《ReadingExcellenceAct》、《NoChildLeftBehind》,还是日本的《儿童阅读推进法》,都证明了建章立法是推动儿童阅读发展的有效手段。美国政府每年近10亿美元、日本政府每年200亿日元的资金投入,则是法案执行的有力保障。深圳已在国内作出垂范,在“民生净福利”专款支持下,至2012年该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41个,形成了完善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服务网络,达到每1.6万人拥有1个图书馆的标准[11],成功将公共阅读资源、场所、服务推送至儿童生活圈,彰显出“图书馆之城”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

3.2改善图书馆服务

传统观念认为图书馆阅读服务无非就是开辟一块空间,摆几张桌椅,提供几本书刊这么简单。但时代在发展,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要随之变革,应当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开展卓有成效的个性化服务。以儿童读者为例,怎样的环境营造才符合其审美特征,怎样的空间布局才符合其行为特点,怎样的书刊陈列才方便其阅读使用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图书馆在向儿童提供阅读服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少儿馆或少儿阅览室普遍陈设单一、氛围肃穆,忽视儿童的心理诉求,而且依据中图法对童书进行排架管理,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范围,自然无法对其产生吸引力。反观众多儿童乐园专设的阅读区,虽然图书少,而且不完全是儿童读物,但总能吸引一些孩子在此驻足翻阅。原因在于这里没有图书馆规章的禁锢,却有色彩斑斓的视觉感知、充满童趣的行为体验,这对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图书馆应该借鉴此类经验,以儿童为本,利用儿童喜欢色彩丰富事物的特点来美化环境,利用儿童喜欢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来设计相关设施,利用儿童喜动的特征来布置空间,打造动静皆宜,阅读与游戏功能互补的儿童阅读区。图书排架应按主题予以简单明了的分类,既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又方便引导儿童阅读。台湾地区的“纸风车绘本馆”就以童话情节为设定,采用艺术的设计手段,结合故事情景,营造出八个主题阅读空间,使儿童产生在故事中阅读的感受,带来了集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文化性于一体的阅读体验。这对改变儿童安全教育一味依赖枯燥说教的局面尤有帮助。

3.3创新主题活动

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探索阅读推广活动的新形式、新方法、新策略。要克服儿童阅读活动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病,务必要注重活动的实效性,而安全教育作为此前罕见涉及的活动主题,对现有体系是个有益的补充。该主题活动设计需注意三个问题:一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要提供层次化的活动内容,0-6岁幼儿以绘本故事为主,穿插各类模拟游戏,开展启迪教育;6-14岁少儿以安全常识教育为主,结合各类科普活动,让孩子动手操作或模拟体验用火、用电、溺水、坠落等意外伤害及人身侵害,深刻了解各种伤害的危害性,提升防范意识;14-18岁中学生以知识普及、生命关怀为主,通过各种案例的情景再现,让学生知晓伤害的诱发机制、合理的规避方法,遵循基本规则与规律,培养自我保护与自救能力。二是活动不能仅依靠图书馆自有场地,必须向学校、社区渗透,深入到儿童生活周边,以弥补传统活动覆盖面小、受众面窄的缺陷。温州市少儿图书馆曾于2010年在五个社区成立“毛毛虫上书房”社区阅读基地,对社区内3-12岁儿童定期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为周边家长、儿童就近参加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是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趣味化。充分利用儿童对新鲜事物有强烈触碰感与参与感的特点,开展各类情景模拟活动。如改编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妈妈妈妈怎么办?”“小老鼠别害怕,千万不要跳下来,妈妈妈妈就来了。”“妈妈怎么还不来?老鼠弟弟要跳下来。”“老鼠弟弟太顽皮,高高的地方太危险,千万不能往下跳,要把妈妈紧紧抱,紧紧抱。”又如利用儿童对警察、消防员等公职的崇拜,可邀请他们参加《坏人来了》、《火场逃生》等情景剧表演;再如,模拟道路交通环境,向儿童传授行走、骑车规范等。此类活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儿童参与后印象深刻,更便于对安全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3.4联合社会力量

第3篇:阅读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审美

我们所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判断美,从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能力。我们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审美情景,让学生更好的“入境”,达到审美目的

语文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创设一定的审美情景,有助于审美化教学的进行。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活动的主导者。我们努力运用生动、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或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或形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这种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与语文学习中。审美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是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所以,我们还精心选择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能更好的“入境”,达到语文学习审美化的目的。

二、审慎的运用媒体,让学生感受意境形象美

阅读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文章,审慎的运用媒体,也会让学生在感受意境形象美的同时,心灵受到震撼,形成共鸣。具体有如下三个途径:

(一)通过媒体精选并制作美的画面

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如《斑羚飞渡》一课,通过动画效果的精心制作,把雨后彩虹的绚丽多彩、令人陶醉的美景与斑羚飞渡悬崖,用生命组成的彩虹的辉煌悲壮交相辉映,直接给学生以视觉的强烈冲击,以达到精神上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同样《桥之美》类说明文和《三峡》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三峡》一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在教授此课前,我先将三峡风光片根据课文内容剪辑下来,制成了课件,加上配音与配乐。上课时我先将此视频放给学生。三峡优美的风光,很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当学生一起对着画面齐背课文时,他们已完全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了。三峡夏季的水流湍急、春冬的清荣峻茂、秋季的空灵肃杀,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更体会到文章遣词精当、隽永优美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情感。老师也深受感染,与学生一起吟诵起来。

(二) 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课件制作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制作《云南的歌会》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云南原生态民歌,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感受淳朴的发风之美,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件中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碰撞、交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呢?创设情境。如教《渭城曲》,先让学生反复听诗歌录音感知内容,然后运用实物投影仪投影诗歌主题插图,让学生细致观察:平日路尘飞扬,路旁的柳树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显出那青翠的本色,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春”,总之,清朗的天空,洁净的道路,翠绿的杨柳,青青的客舍,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最后播放《渭城曲》录音带,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这样就十分形象逼真地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深挚的离别之情,让学生尽情地陶醉在美的艺术氛围中。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造和利用教学中美的因素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掘和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灵性,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深化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初级中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4篇:阅读教育论文范文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审美情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实施情感教学。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是架起教学内容与情感的桥梁。巧妙的导语设计,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句名言、一个谜语、优美音乐、鲜艳画面,凭借教师的自身情感,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用情打动感染学生,使之得到真切的情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例如教《胡同文化》时,可以选择北京老胡同的照片,配歌曲《大碗茶》,产生历史沧桑感,拉近与文本情感上的距离,为课文学习作情感铺垫。在教授《紫藤萝瀑布》时,利用多媒体放映紫藤萝的图片和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对着画面发挥想象,直观感受宗璞笔下独特的紫藤萝,领悟作者情感,阅读主体--学生沉醉在和谐宁静的境界,身心获得欢愉的享受。

二、深入理解挖掘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

1.加强朗读吟咏

根据文章不同的风格,师生采用多种风格的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有时高亢激越,有时沉缓悲伤,在节奏变化中体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富有感情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语调、悦耳动听的声音,展示和延伸作品意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体味文章不可言传的妙处,凭借朗读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加强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最后一次讲演》要由舒缓低沉平静地叙述,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到激动愤怒而咆哮,最后变得满腔自豪,这才符合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出师表》才能体味诸葛亮的用心良苦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感。

2.分析探究文本字词句篇

深刻领悟作者情感。语文教材课文包含着深刻的情感,要认真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接触课文,教师应对文本中重点语句反复揣摩详细解析,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情感。高尔基的作品《海燕》一文中,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通过分析让学生准确感受到海燕这一形象,来体会和品味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感受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学生学习课文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真挚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有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意识,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热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三、挖掘深层内涵,巧妙拓展延伸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语文教材中反映的作者思想情感,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使学生深刻理解,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可以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目的。

1.从文本出发

巧妙拓展延伸文学作品艺术的力量,可以愉悦读者,启迪读者,教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品味生活,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挖掘教材深层内涵,理解文本情感,以情入理,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比如透过《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之情明白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让学生透过《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之情,领悟其热爱祖国语言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深刻领会作品情境,由情拓展迁移领悟哲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鉴赏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

第5篇:阅读教育论文范文

面对着我们的学生,我们不得不感到忧心忡忡:他们中的不少人缺乏创造精神,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个性,缺乏责任感,缺乏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的尊重,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把以自我服务为目的的劳动都视为负担。据调查,某校六年级有个班44名学生中,平时能自己洗衣服的只有9人,能做妈妈的小帮手,主动做家务的不过4人。问其原因,说是功课紧没有时间,或是家长不让做。这样的学生能用他们所学的知识造福于社会吗?他们读书的目的几乎都是为了在考试中拿个好名次,但是考试本是为了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而设定的手段,并非求学的最终目的。某些学生只适于在别人设定的体系内生活,而没有自己的内驱力和创造欲。如果我们培养的“好子女”都是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又怎能向前发展呢?

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应试教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为了中国的21世纪,我们的教育必须转向应用教育,提倡素质教育。

人们正以骄健的步伐迈向21世纪,教育是关系21世纪人类命运、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它既担负着继承传统、传递信息的功能,又挑起创造新知识的重任。因此,如果说要为21世纪准备的话,那么首先应当研究如何进行教育改革。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品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遵循联系学生实际、恰如其分的原则,选择德育渗透点。要具有“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情感教育功能,帮助学生探索出一条捷径。通过自己的内化和吸收,将书本上传达交流的情感转化为他们自身的情感体验。

一、根据教材情感内容,选准内化目标要求。

深圳市较早实施把加强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八个一”:培养一种习惯(劳动习惯),一种感情(热爱劳动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一定的技能(劳动基本技能),一种精神(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责任(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一种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观察问题),一种认识(了解国情市情),一种观念(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语文教学和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有机地选择内化的目标。如教《的睡衣》、《雷锋日记》、《劳动最有滋味》等课文,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体裁的教材确立不同的内化目标要求。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的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强化情感渲染,营造内化氛围。

内化的必要条件是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通过配乐朗读,放活动幻灯片的方式进行。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为生活在这样美好的国家而感到骄傲自豪,从而升起一股热爱祖国的壮志豪情。

四、抓住关键词句、深化情感体验。

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是作者情感传递的载体,是作者炽热情感喷发的“火山口”,关键词句选得准,学生一旦触及,就会迸发出感情的火花。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可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会很自然地因此而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渗透德育还需要注意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同类课文,其思想内容基本一致,大致有三种情况:1、讲同一个人的。其思想教育目的往往是同一的,只是取材时间、角度、写法不同,例如写的课文有《温暖》、《送雨衣》、《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这些课文都是歌颂、缅怀的,学了易引发学生对革命领袖的崇敬热爱之情。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要求学生把以前课文中感受到的有关总理平易近人、关心人民、忘我工作、俭朴生活的种种高尚品质,倾注在望灵车送总理的思想情境中,使学生产生感情深切、发自内心的悲痛,从而使崇敬与怀念之情融合在一起。2、写同一类事例。其思想教育目的一致,在渗透思想教育时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前者为后者打基础,后者在前者基础上提高。如《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都是写狼和羊的故事,同样是狼,前者是凶相毕露,诬蔑陷害;后者是狡诈伪善,花言巧语。如在渗透思想教育时,将两文的思想内容有意识地结合联系起来,则让学生对狼的本质认识更深刻,更有利于提高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3、写相近的人和事的。其思想教育目的也基本一致。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小音乐家扬科》、《凡卡》等,都是写外国穷苦孩子悲惨遭遇的事,都是激发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珍惜社会主义制度下幸福美好生活的课文。教学中,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应比单独一课课渗透更为有效。

素质教育就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全体少年儿童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生动地发展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核心,促进每个个体在社会发展目标和谐一致的条件下,主动开发个人潜能,以争取个性的最佳发展,努力为人类,为国家作出最大贡献,并幸福美满度过一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标的,全方位的社会性教育改革。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方向性的期望,更应该是一个行动计划,是可操作、可检测的具体的改革教育的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的提出,为学生语文教学的改革规定了清晰的上位框架。对小学语文来说,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将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地渗透、贯穿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必须充分地指向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切实有效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文zhé@①著《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2]朱正勤《浅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点的选择》,《江苏教育》1997年第5期;

[3]《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要求》,《江苏教育》1997年第9期。

第6篇:阅读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生命教育;阅读教学;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48-01

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人们认识生命、热爱生命,而语文学科作为一项人文气息最浓的学科,在实施生命教育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伴随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早已不局限在知识传授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个性及健全人格,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问题就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生命教育的概述

1、生命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的生命教育,是指立足于生命理解,体现人文关怀的教育。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对生命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形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积极乐观、健康健全的良好品格。

在语文学科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及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通过语文学科要让学生认识生命中的真善美,要通过语文学科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因此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决定了生命教育实施的必然性。其次,语文学科是具有人文关怀的一项学科,通过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建立起人文精神,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着本质的联系,通过生命教育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开展。最后,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可以挖掘,而当前语文教学中人文关怀缺失,功利化倾向严重的问题也非常普遍,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原则。

生命教育的开展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作,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因材施教原则。一方面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来安排生命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以针对性的生命教育指导。其次,学生体验原则。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所形成的生命感悟是有限的,这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让学生对阅读内容形成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与体会,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最后,尊重接纳原则。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有生命温情的师生关系,师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有积极的互动交流,这更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建议

1、树立生命教育意识,创设生命教育情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自身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言传身教落实生命教育。教师个人首先要树立生命意识的指导思想,要通过广泛的阅读,不断的反思,深入的研究,提升教师自身的生命意识;其次,教师要整合语文阅读教育资源与生命教育的契合点,营造具有生命温情的教学情境,打造具有生命温情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生命,升华生命。

例如,在进行朱自清《背影》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在深刻把握教学资源的前提下,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前,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与父爱有关的视频短片,音乐等,使学生的情绪与阅读内容相一致,为阅读打下了良好的情绪基础,学生在阅读中也就自然而然的就感受到了父爱,感受到了生命中的人性之爱。

2、尊重学生个体,有针对性的开展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一项个性化的行为,不同学生在阅读中会有不同的生命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和情感体验,为学生创设个性化阅读的环境。首先,教师可以把课内指定阅读与课外自由阅读相结合,提供更广阔的阅读范围;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为学生创设展示阅读个性的机会。

例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在原有教材指定的名篇阅读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精选阅读篇目,推荐了有关生命教育的阅读篇目来进行课外自由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由选择安排。如,名人的生命力量专题:《居里夫人》、《林肯转》等;热爱自然专题:《我们的树》等;自我接纳专题:《你很特别》等。

3、丰富教学活动与方法,为生命教育创造机会。

阅读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生命教育,并发挥生命教育的最大功效,还要不断丰富阅读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育方法,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以此来巩固阅读教学效果,为生命教育的实践创设契机。

例如,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让学生将生命的感悟记录下来,形成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在《紫藤萝瀑布》一课的阅读中,教师就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记录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其次,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创设一些与生命教育和阅读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热爱生命”主题读后感比赛、“生命的力量”主题阅读内容推荐等,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来为生命教育实践创造机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整合语文阅读教学资源与生命教育资源的契合点,挖掘阅读教学资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体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在新时期的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学工作不能变得过于功利,要通过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使教育回归到生命本身,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相信随着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生命教育的实践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第7篇:阅读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高等教育;重要性

批判性思考是突破人们的常规思维模式,为提高人们的批判能力而提出的思维方式。批判性思考注重理性的思考,不仅分析本身的信息、观点和问题,还要揭示背后的推论、含义和假设。批判性阅读包含于批判性思考之中,是对批判性思考的具体在阅读方面的应用,有助于读者对文章进行深刻理解,也有助于文章的作者对文章进行修改和完善。1979年出版的语言和控制一书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开启了话语分析批评视角的深刻探索[1]。

在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教育者的任务往往是局限于传授知识,而受教育者的任务是接受知识以及对它们进行理解和背诵,考试中题目的答案也是有一定标准的,批判性的思考及阅读基本是不存在的。而在高等教育中,开始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最基本的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应该是首先被培养的。

一、批判性阅读的含义

批判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与自己意见或行为相左的行为的否定。杜威将批判认定为自我发起的反省,也就是说批判性思维发端于否定和疑虑。所谓“批判性思维”指的是能够对信息进行综合的、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并做出权威、准确、有价值的判断。这被看作是一个在脑海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此流程是推动实现思维自我完善的必要过程。批判性思维提倡创新与实践,在强调学习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和高等教育素质的提升。

批判性阅读并不是对阅读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记忆和背诵,而是在阅读中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和假设,进行综合分析,认真、准备的领悟文章的含义。批判性阅读是对知识的重构,是对知识的创新,是独立思考的基础。

简而言之,批判性阅读就是在阅读语篇时,通过分析语言形式揭示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以及权势关系[2]。批判不是武断地认定别人的观点和行为是错误的,批判先从自我批判开始。在对阅读内容进行解读时,提出不同的看法,自我理解的平衡被打破,形成的不平衡推动了思考的进步。通过再反思、再思考达到新的平衡,这便是批判阅读的过程。

二、批判性阅读的过程

批判性阅读并不是一味地否定,它包含对阅读的深层次分析,既要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发现其优点和值得借鉴的地方,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有根据的分解,不能盲目批判。

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形成,取决于是否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具有复杂性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辨别,在简单思维的基础上对阅读内容进行批判性加工。阅读者首先要站在作者那一方对文章进行分析,以赞成的角度进行吸收;其次,阅读者要站在自己的这一方对文章进行质疑,以批判的角度进行论证。批判性阅读首先要理解文本基本的语言和内容,其次对文本进行细致、透彻的分析,最终在批判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一)整体性阅读

学习者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对文章的大致内容有一般性的了解。主要包括阅览文章的标题,看文章的引言和背景介绍、结尾段落,了解文章的题材、问题、主题、结论和主要结构,还可以了解作者和刊物,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二)快读与略读

学习者要像做阅读题一样,给自己设定不同的问题,由此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对文本的内容做出有目的的取舍,留下有用的内容与信息,舍弃一般性信息,从而实现有效率的阅读。

(三)概括与归纳性阅读

学习者在了解文本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这属于对文章进行忠实阅读,是对内容详细的阅读和思考,并搜寻论证即结论、理由、例子、假设和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四)批评性阅读

在经过了上述三个阅读过程之后,学习者就可以开始进行批判性的阅读了。学习者对作者提问,思考自己的立场,判定论证的可信程度。然后进行更细致的分析、评价和发展工作。对于某一问题持怀疑、否定的态度,仅仅提出自己的假设和观点是不够的。这时学习者需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独立的思考,还要寻找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资料进行佐证,最大程度的阐释自己的观点。

以上四个过程中,第一步和第二步属于预读过程,主要的工作是理解主题和收集信息,了解背景信息和文章全貌;第三步和第四步属于精读过程,主要工作是发现论证和质疑论证,是真正进入作者精神世界,与作者对话的阶段,也是批判性阅读最主要的工作进行的阶段,是评价和自我思考的过程。

三、批判性阅读的特点及其教育功能

通过批判性阅读,理解和思路变得深入和开阔,原有的知识进行了升级,对文章的理解大大超出了文章本身的范围。这样的阅读视角并不是短时间可以形成的,美国“神童教育”就是“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和“批判性聆听能力”。从行为习惯到思维方式的养成过程。

(一)批判性阅读的特点

第一,批判性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它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批判性阅读的人,不是盲目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在于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主性的思考,能够鉴别观点的正确与否,提出假设并进行准确论证。

第二,批判性阅读注重思维逻辑。批判性阅读在于让读者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在阅读中进行一系列理性的分析,如背景、原因、功能和措施的分析,结合表象,运用适合的思维推出自己的结论。 第三,善于进行批判性阅读的人,不会轻信别人的观点,也不盲从权威。他们善于用清晰的逻辑思维进行阅读,对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保留信息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批判性阅读的教育功能

现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导致人们在阅读中出现推测、假设等判断。批判性阅读将直接感受与推测结合,提高阅读者对语篇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一,批判性阅读教学能提高学生提问、区分事实与观点和推理等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的阅读,为更进一步的批判性思维打下基础。批判性思维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教育与实践,而批判性阅读的教育就把二者结合,既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受教育者在实践批判性阅读中形成批判性思维。

第二,批判性阅读教育使学生开始对阅读有所思考,喜欢上阅读。受教育者对批判性阅读教学有浓厚的兴趣,相比于传统教学更倾向于批判性教育。与以往的阅读不同,批判性阅读教育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得他们愿意更加主动地进行阅读。

第三,批判性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通过批判性阅读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性阅读中的预读过程就是传统的阅读教学的过程,而精读过程的教育才是受教育者真正开始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在精读过程中,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写作,而是开始分析和思考作者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也同时对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进行分析,提出质疑和进行论证。这种形式大幅度提升了受教育者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受教育者对文章进行精准的分析,提高阅读效率。

第四,批判性阅读对写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批判性阅读的过程中,受教育者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质疑、论证而不自觉地形成了批判性思维,这对于受教育者自身在写作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在阅读其他人文章的时候,形成了批判性阅读的习惯,受教育者在完成自己的文章的同时,就会反过来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批判性地阅读,这样可以更准确地修改自己的文章,避免不严密、不精准的文章出现,大大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写作能力。

四、批判性阅读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如今高等教育改革强烈地呼唤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他们的阅读能力,提升学习者批判性阅读能力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一)批判性阅读对教育者的作用

在批判性阅读的教育过程中,要求教育者本身具有批判性思维及批判性阅读的能力,要求教育者能够冲破盲从、进行独立思考,还要有发散和汇聚思维的能力。在高等教育中,对教育者的批判性能力要求更为严格,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受教育者进行良好的批判性阅读的教育和批判性思维的教育。

批判性阅读对于教育者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有促进的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声音,教育者要给予肯定,鼓励受教育者继续和不断地进行这样的思考和论证,在此同时教育者也受到批判性阅读的教育。

在对受教育者的考核中检验教育者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在考核的过程中,加重开放性试题及其分数的比重,结合发散性思维进行答题。还要设置无固定准确答案的题目,这样不仅对于受教育者的批判性阅读能力进行了考核,在设置题目的过程中也对教育者自身的批判性阅读能力进行了检测和提高。

(二)批判性阅读对受教育者的作用

1.提高受教育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来源于创新。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就要以批判性阅读为基础,就需要受教育者能够有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对此问题进行论证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培养受教育者灵动的思维

单一的从作者的角度思考并不是批判性阅读所要达到的目的。受教育者要从自己的认知出发提出问题,通过辅助资料的寻找,佐证自己的推测,得出最后的结论。思维多角度的灵活性是受教育者在批判性阅读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思维模式。

3.培养受教育者使用阅读策略的能力

合理的阅读策略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更快更完备的理解阅读的内容。批判性阅读的过程:整体性阅读、快读与略读、归纳性阅读和批评性阅读帮助受教育者选择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其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4.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

预读与精读是构建批判性阅读的两项基础,在这两项基础之上的批判性阅读必然是在合理进程之中的,读者就能够在阅读中正确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质疑,从而进行严密的论证,同时也培养了受教育者的理解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2]李晓红.批判话语分析理论与批判性语篇阅读[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

[3]董毓.批判性思维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刘鸿宇,付继林.成人学习者批判性阅读能力培养途径与意义[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6]陈令君.论大学生批评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10(1).

[7]任文林.批判性阅读的理论支持及对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影响[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8]刘树生.批判性阅读的实施策略[J].阅读训练,2008(2).

The Importance of Critical Reading in Higher Education

第8篇:阅读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阅读;接受美学;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接受美学”在德国兴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于八十年代进入我国文学工作者的视线中,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里,“接受美学”逐步成为我国文艺学界颇具特点的理论批判词语,并融入我国教育领域的范畴,对我国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应用更是成为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命题。

一、教学理论准备不充分

多数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接受美学理论虽然充满了兴趣,但是对于该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刻,同时该理论如何运用与阅读教学中更是难上加难。这不单单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才有的问题,也反映在大多数科目的教育教学中。一般情况下,在职教师的教育行为更倾向于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来进行,因为这样更加熟悉,更好施行。

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改变教学现状,一是使当今社会的文化情景发生巨大的变化,二是启发在职教师的意识,让他们对该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并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运用到教育教学当中去。这也是学者陈桂生在《教育学的构建》中所提出的一个观点,“当隐于陈规中的阅读教学方法、观念尚能有效地指导阅读教学时,至少不致发生理论指导的迫切需求,当教育情境发生重大变化时,特别是一线教师自主萌生有别于陈规的阅读教学理论的意向时,阅读教学实践才迫切需要阅读理论的指导。”

二、高考的压力对接受美学的影响导致阅读教学的初衷偏离

在高考分数的强压之下,分数暂时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的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究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还是照本宣科,按照参考答案的思维去解答题目。如果教师学生面对文章,只关注考试重点,阅读教学变成了揣测命题者意图的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拿高分,这样学生的视野收到了限制,于是接受美学弥漫功利主义的色彩,语文阅读教学的初衷就偏离了。例如,高考把理解段落和篇章的中心内容,句子和篇章段落的内在联系,关键词等等作为考点。但是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之中,需要领略的文辞优美、意境深远、情节曲折都无法以段落中心文章大意来概括。若强行如此,不亚于悬疑和犯罪小说,直接被告知结局一般。

这种情况在高中语文科目中已经比较常见了,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学校领导层对高考成绩的注重;再者是成效难以在短时间展现,为提分快的科目让步;最后就是语文教育者本身在题海题库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忽略了学生全面多项发展。高考的引力之下,语文课堂渐渐堕入机械化的摇摆之中,缺乏灵气和想象力。

这需要逐步的改变人们潜意识中的看法,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融入到课内课外,重视拓展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在阅读中逐步积累,融会贯通,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但也要能运用于考试当中去,无形之中以一个良性的过程完成功利的目标。

三、过度倡导接受美学,而忽略了实际情况

一切事物都利弊两面性,接受美学理论也是这样的。该理论对阅读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但是在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之中又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导致其效果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起初的理论建立是用来作为一种文本解读理论,并不是专门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中国教育者的发散思维将其运用到教育之中去,得到了一些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曝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去改进和解决。

例如,我国目前采用大班教学,一个班上的学生有50人左右甚至更多,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如果想要在每节课的时间内都要关注到所有学生的阅读主体,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并与之交流,这有较大的可能是个理想化的设想,在实际教学中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这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更大的教育投入,这都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改变的。只能期望学生和教师利用课外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和交流,正如阅读的过程一样,是一个逐步积累、融会贯通的过程,需要年如一日般点点滴滴的投入。

四、教师忽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对答案进行引导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解林清玄《随风吹笛》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已经阅读过《随风吹笛》这篇文章,那么你们认为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

A:显示出风大

B:风大风小都是呼呼的响。

然后,还有各种各样的答案。知道有同学说出:与后文的笛声相呼应,教师才满意的提出下一个探讨。

这位教师虽然是在进行对话教学,但事实上这是一种伪对话教学,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并未表现出个人对文章的体验,或是个人对文本的体验未得到教师的认可。而且,不难看出,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教师心目中的一个准则,教师会做出引导或者不肯定众多说法而等待“参考答案”的出现。因为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具有巨大的影响,而来自于教师的肯定无疑是接受美学的应用一个重要的组成。好的评价不单单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若操作不当更会打压学生的积极性。在对不同的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诚意,更要切实的指出“好”在哪里,怎么好,有多好。尽量去描绘出来,以此来鼓励学生在课内课外自主阅读文学作品且能够在读完后和教师交流,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措施促进学生的主题阅读。

结束语:

随着接受美学理论进入我国的文学界,其后又应用于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帮助高中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进一步确立了学生作为阅读和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展示自我个性的魅力。尽管接受美学理论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拓宽了思维和视野,但是其理论用于语文阅读的教学实践中还存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也存在一定的偏离。这需要教师今后在接受美学的应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适当调整,以期最大限度的发挥接受美学理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雪萍.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文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

[2]王静超.文本结构与接受对文学意义生成的影响.保定: 河北大学,2011

第9篇:阅读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语文阅读;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作为五年制高职各专业必修的公共文化基础课,它超越专业,超越功利,具有强烈的人文性。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环节——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中之重,阅读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质量,进而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更影响着学生生命价值的发展和形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实施个性化阅读可以规避当前阅读的种种不良现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其终身阅读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当前五年制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在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忽略阅读的本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干脆包办代替,即使偶尔提问一下,也最终变成老师的自问自答,流于形式。探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

1.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有限

当前五年制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们存在问题:他们普遍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知识储备不足,文化素养较低。自身的素质缺陷对阅读教学有很大的影响。

2.阅读文本过于单一

教材是阅读教学的载体。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语文教学统一使用江苏科技出版社的《语文》(胡大奎主编)和配套的《语文教与学指导》(朱军、章淑君、李枫主编,东南大学出版社)。教材阅读文章有限,优秀篇目较少,学生从课堂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更别谈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了。

3.教学评价过于功利性

五年制高职语文考试试卷的内容和往年的试题内容基本没有差别,且一般都出现在《语文教与学指导》上,教师和学生都只要死守着一套教材和练习册即可。教师一旦丧失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引导、组织、合作的功能,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只能陷入尴尬境地。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受到了教育界的多方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为语文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揭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2.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20世纪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多元的,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智能全面协调发展,要求每位语文教师必须去研究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了解和尊重每位学生的智能特性,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个人特点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不能强求统一。教师角色应做如下变化: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一位协助者、教练、资源提供者等,以支持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不同智能的成长,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三、五年制高职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探索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实现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1.激发阅读兴趣,打好语文个性化阅读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时,就会自己要学,主动去学,当学生自己想读、要读、去读,就能实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笔者在与学生共同阅读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一文时,我结合作家的另一部作品《最后一片叶子》谈了自己对于小说构思的理解,指出很多小说作品都体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构思理念。此时我明显感觉到学生们跃跃欲试,“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话题激起了学生的讨论兴趣,话题一下就打开了,大家纷纷发表意见,谈出了对于作品的个性化阅读体验。

2.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树立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信心

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的、自觉的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可见,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如果教师一味表现出语文阅读权威的架子,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只能顺从教师的结论,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剥夺了自由发挥的认知想象,严重损伤了学生的阅读自信,造成了教学的被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人本主义情感教育理论中谈到课堂中要努力创设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师生情感交流的环境。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拥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就能最大化地将潜能创造性地发挥出来。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信。只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的阅读指导会更具有针对性;学生才能获得安全感,树立阅读的自信,学生才能真正地沉浸到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中,深入地思考问题,才能充分展示自我个性,创造性发挥潜能。

3.引导学生语文阅读的创造性,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纵深发展

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已知的东西,而是要将学生的创造力诱发出来”。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正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使学生获得新的价值感。

一是,发展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强调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作者的创作主旨,鼓励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读出各自不同的“哈姆雷特”。二是,要将语文阅读置于广阔的背景中,使其生活化,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积淀语感,超越自我,实现阅读的个性化。笔者在备教材的同时时刻不忘记备学生,充分挖掘教材的价值,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体验阅读,在课堂阅读之余引导他们适当向课外延伸。

4.个性化处理教材,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学生会学习,能生活,有技能,具有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它既是就业教育,更是终身教育。现行的江苏省五年高职语文教材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阅读篇目有限,精品佳作寥寥,这显然不能保证语文的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能力水平,创造性地个性化处理教材,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培养高职生综合职业能力。

总之,在新一轮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大潮中,阅读的个性化势在必行。我们相信只有真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才能调动他们的潜能,发挥学生们的特长,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活动中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