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通货膨胀论文范文

通货膨胀论文精选(九篇)

通货膨胀论文

第1篇:通货膨胀论文范文

一、第一阶段:IT理论的初步形成

在这一阶段,实行IT的国家有新西兰、智利、加拿大、以色列、英国、瑞典、澳大利亚、芬兰、西班牙等9个。由于在实践上IT刚刚兴起,因此理论上对它的研究并不是很多,总的说来,在这一阶段,IT的理论包括基本的概念和技术都不成熟,甚至对通货膨胀目标(inflationtarget)和通货膨胀定标(inflationtargeting)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都不加区分。

1.《1989新西兰储备银行法》和《政策目标协议(PTA)1990—03》无疑是IT最重要的文献,两者基本奠定了IT的总体结构框架。

(1)《1989新西兰储备银行法》第8—15条、49条、53条对中央银行目标、独立、责任、透明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第16—24条规定了新西兰储备银行在汇率政策上的处置权限。该法成为其他国家在修订中央银行法时认真研究和借鉴的主要文献。

(2)根据《1989新西兰储备银行法》,财政部长和储备银行行长签订的关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合同也被称为政策目标协议(简称PTA)。1990年3月的PTA又简称PTA(1990-03)。PTA(1990一03)规定价格稳定的具体目标是到1992年底,通货膨胀率达到0-2%。在货币政策的历史上,PTA(1990-03)是一个具有划时代的协议,标志着IT这一货币政策框架的诞生。

2.由于IT在9个国家相继得以实施,因此理论界出现了介绍这些国家实施IT情况的文献,这些文献集中反映在由Leiderman和Svensson(1995)编著的《通货膨胀目标》和Haldane(1995)编著的《钉住通货膨胀》这两本书中。尤其是后者,实际上是1995年英格兰银行举办的有关IT理论研讨会的综述与总结。有关内容包括:IT的目标和信息以及IT的技术问题等。

由于IT实施的时间不长,这一阶段很少有学者对IT的效果进行实证评估。Ammner和Freeman(1995)与Freeman和willis(1995)最先用VAR模型对IT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在新西兰、加拿大和英国,通货膨胀下降得比预计的要显著,表明IT是有效的,但IT的反通货膨胀成本比较模糊;IT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可信度(长期利率下降),但这种效应似乎并不长久。

二、第二阶段:IT理论基本定型

在这一阶段,IT的实践得到了新的发展,从1997年到2000年相继有捷克、韩国、波兰、墨西哥、哥伦比亚、南非、泰国等8个发展中国家宣布实行IT。实践大大推动了IT理论的进步。

在这个阶段,IT理论文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IT的定义。

(1)框架性定义,也称实践性定义:IT就是货币当局在公开宣布对一个数值化(点或区间)的通货膨胀率承诺的基础上,货币政策决策行为和公开解释,包括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责任性的透明度等方面内容,是“有约束的相机抉择(constraineddiscretion)。”IT并不是像有的学者和倡导者所主张的那样代表一种坚不可摧的规则,相反,IT最好被理解成一个框架,其主要优点是增加了政策的透明度和连贯性,相机抉择有所限制,但仍有相当的灵活性(Bernanke和Mishkin,1997)。

(2)最简单的IT规则性定义是:货币当局明确宣布一个通货膨胀率作为未来一定时期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中央银行对未来的通货膨胀作出预测,如果预测值大于目标值,则提高利率,如果预测值小于目标值,则降低利率,如果预测值与目标值大致相等,货币政策保持不变。Svensson(1997)首次明确提出了预测通货膨胀定标(inflationforecasttargeting)这一概念:“IT隐含的就是预测通货膨胀定标,预测的通货膨胀变成了中间目标。这样有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和监督。”预测的通货膨胀率比最终目标有更强的可控性和可测性;它有良好的透明度,更容易与公众交流,更容易被公众理解。

这里所说的规则是目标规则(targetrule)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工具规则(instrumentrule)。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目标规则是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工具设定在预测通货膨胀率和目标相等的条件下,这是一个内生的反应函数;而工具规则是后顾性的,政策工具是在反应函数中直接根据当前的信息设定的。

2.IT的假设和前提。IT的假设实际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实行IT这个问题;IT的前提条件大多与IT能否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有关。

(1)IT的假设与货币政策目标理论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当承认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价格稳定时,这一问题的大部分实际上已经得到解决。

Debelle(1997)认为IT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货膨胀率成为货币政策压倒一切的目标,其主要理由是:近年来重新强调价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对通货膨胀目标的承诺有助于消除货币政策中的通货膨胀偏向;货币政策工具与通货膨胀的联系比以往通过中间目标的联系更加稳定。

Masson,Savastano和Sharma(1997)认为实行IT的最简单的理由是为了保持一个“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而这又依赖于五个假设:从中长期来看,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是中性的;通货膨胀都是有成本的;货币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货币政策影响有不确定的时滞;相机抉择有“动态不一致”性,需要“承诺技术”。

(2)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行IT的大多是工业化国家,有的学者据此认为IT只能在工业化国家实施,而发展中国家要成功实行IT,则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否则难以实行IT。

Masson,Savastano和Sharma(1997),Debelle等(1998)首先提出了IT的前提问题,认为这些前提包括: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虽不必有目标独立性,但至少应该有工具独立性;货币当局没有对其他名义变量(工资、名义汇率)水平和路径的承诺。

由于IT需要相当严格的技术条件和制度保障,这些都不是发展中国家所能具备的。因此他们认为至少在近期内还不可能通过实行IT来改善货币政策。

3.IT的模型。由于标准的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主要涉及产出和价格水平,而不是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因此这种范式不能解释IT。此外作为一个货币政策框架,IT也很难完全用模型来加以描述,因为IT的一些特征如透明度和责任制难以模型化,较常见的模型主要是反映IT的反馈规则。IT反馈规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前瞻性,强调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

(1)Haldane(1997a,1997b)提出了一个比较简单的IT前瞻性政策规则理论模型:

It=γ(Etπt+j-πT)

上式中,it表示t期的名义利率,Et是以t期和更早的时期的信息为条件的期望算子,πt+j是t+j期的通货膨胀率,j就是定标的时间跨度(targetinghorizon),具体由货币政策传导时滞决定,γ(>1)是反馈系数。公式是对IT的最简单的理解:当中央银行在t期预计未来t+j期的通货膨胀将高于目标值时,应该提高利率,反之则应降低利率。

(2)Svensson是目标规则论的主要倡导者,Svensson(1997a)模型是最优化模型的代表。学术界应用得较多的这个模型,如Pierre-RichardAgenor(2000)中所讨论的模型等。Svensson(1997a)模型可以简单地用以下几个公式来表示:

πt+1=πt+α11yt+α2xt+εt+1

yt+1=β1yt-β2(it-πt)+β3xt+ηt+1

xt+1=γxt+θt+1

其中,πt=pt-pt-1,pt是价格水平的对数,πt表示通货膨胀率,yt是产出缺口的对数,长期自然产出正规化为零,xt是外生变量,ηt、εt、θt是白噪声,it是名义利率,α1,β2>0,其它系数是非负的,且β1,γ<1。

再假定货币政策由一个目标通胀为π*的中央银行来实施,中央银行在t期选择名义利率{it}τ=t∞t∞。以最小化损失函数L:

4.IT的设计技术。在符合基本前提的条件下,如何具体实施IT?Haldane(1995a,1997b)把这个问题称为设计技术(designtechnique)。IT设计技术可大体概括为目标技术、分析预测技术和决策治理技术这三种。但设计技术问题并不是一个IT所特有的,事实上任何一种货币政策都有设计技术问题。

(1)目标技术:Haldane(1997a,1997b)认为应该考虑价格指数的选择(choiceofpriceindex),点(point)目标与区间(band或range)目标及时间跨度(horizon)的确定,汇率和货币条件指数(MCImonetaryconditionsindex)等问题。

(2)预测技术:IT要求中央银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来预测通货膨胀,因此对IT的成功实施的主要挑战是预测技术。值得一提的是扇形图技术,这也是英格兰银行对货币政策分析的主要贡献,这种方法不是点预测而是概率分布(probabilitydistribution)预测。

(3)决策治理技术:主要是指中央银行治理中关于货币政策委员会(MPC)的组成和决策规则,英格兰银行的MPC是个成功的典范。

①MPC的组成:MPC应该由专家组成,成员中最好没有政府、行业、部门的代表;MPC的专家应该有不同的专业特长,因为专业结构类同的MPC往往不能发现他们能力所及范围以外意想不到的威胁。

②决策规则:MPC的决策应该由MPC集体投票决定,由行长个人决定比较罕见(以色列、新西兰)。其中集体决定又有投票表决和一致通过两种,大多数是采用投票表决的形式。

4.IT的宏观效果。IT的宏观效果主要是指实行这一框架后对通货膨胀、利率、产出等宏观变量的影响,宏观效果有“相关论”和“无关论”之争。

(1)极大部分支持IT的学者持“相关论”思想,他们认为,由于实行了IT这一货币政策框架,中央银行的可信度大大增加,在实现价格稳定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Neumann和Hagen,2002)。

(2)“无关论”者认为,如果单独考察IT国家,可以发现IT国家的表现确实改善了很多。但这并不只是发生在IT国家,非IT国家的表现同样得到了改善。虽然IT国家的改进比非IT国家要大,但正如矮个子人的子女比他父辈长得稍高一样,这是一种自然“回归”现象。因为1990年代早期,IT国家的经济表现普遍比非IT国家较差些。一旦控制这方面的因素,IT与非IT的表现差别就会消失(Ball和Sheridarl,2003)。

但一个比较保守的结论是IT至少有锁定已取得的利益的作用,不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危害,而且未来可能对提高经济运行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三、第三阶段:IT理论日趋完善

在这个阶段,相继又有挪威、冰岛、匈牙利、秘鲁、菲律宾等5个国家实行IT。

这个阶段IT理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IT的数理模型大量出现。数理模型实际上在IT理论的第二阶段已经出现,但进入第三阶段后IT理论所运用的数学工具日趋复杂和高级。这也是IT理论日益融入主流宏观经济理论的标志和结果。

(1)最优规则的理论:Woodford和Svensson(1999,2003)主要论述了通过预测的通货膨胀来实施最优政策的;Svensson(2002)认为IT应该公布中央银行的损失函数以提高透明度,消除对“通货膨胀目标痴迷者”的误解;Svensson(2005)对目标规则和工具规则进行了深入研究。

(2)IT的独立性、透明度、责任制度:IT增加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利于增加货币政策的稳定性,IT确定了中央银行表现的衡量标准,责任和稳定的交替依赖于透明度,也就是对中央银行表现的监督能力。实行较长的中央银行行长任期对责任制度产生了威胁,但解雇规则有助于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walsh(2002)。

2.国别比较研究:由于IT实施已经有了较长的时间,而且实施的国家较多,因此比较研究的可靠性也大大增强。按照Kuttner(2004)的说法,IT已进入了“青春期”,虽然没有完全定型,但也显示了比较明显的实践特征。从全球范围的广泛视角对IT进行比较的文献也随之大量出现。

这些文献主要比较了IT实践的特征、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动态模拟、通货膨胀报告、货币政策委员会决策规则等。

Mishkin和Schmidt-Hebbel(2001)认为IT已被证明是一个成功的货币政策框架;IT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透明度和责任制是相互加强的;IT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也有助于降低损失率和产出波动性;IT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预期,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应对供给冲击,IT已经受过逆向冲击的考验;IT也考虑了实际经济的因素,并不是“通货膨胀痴迷者”。

3.发展中国家的IT理论有了新的突破。由于已有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IT,因此对于能否在发展中国家推行IT已不再是个问题,研究的重点自然转向如何更好地在发展中国家实行IT这个问题上。

Mishkin(2004)等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尽管实行IT需要一定的前提,但也不是说非要等到这些条件都成熟时才能实行IT;发展中国家更加应该重视IT的制度框架问题,其中法定的价格稳定目标和工具独立尤其重要;应该同样重视目标的上限和下限;政府参与设定通货膨胀目标有利于减轻经济目标之间的冲突;中央银行可以对汇率实行“平滑”,但不能使汇率离开市场所决定的水平;IT并不是发展中国家“万能药”,它可能适合于某些国家,但对另外一些国家可能并不合适。

IMF在2005年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把IT的前提概括为4个方面21个指标:

(1)机构独立:中央银行必须自治或免受财政和政治势力的干预。主要有明示的(或隐含的)财政义务,操作独立性(工具独立性),法定目标,行长任期安全(能否被随意免职),财政平衡状况,公共债务/GDP,中央银行的总体独立性等7项指标。

(2)技术设施:中央银行应该有一定的经济预测能力。主要包括中央银行数据能力、建模能力和预测通货膨胀的能力3项指标。

(3)经济结构:经济应该有一个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取消价格管制,经济对原材料价格和汇率不是太敏感,美元化程度很低。主要有汇率的渗入、对原材料的敏感性、美元化、贸易的开放度等4项指标。

(4)健康的金融体系:应该有一个稳健的银行体系、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冲突较小。主要有银行资本充足率、股票融资量/GDP、债券融资量/GDP、股票市场成交量、(银行)货币错配、(公开市场)主要债券成熟期等6项指标。

定量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在完全具备这些前提的条件下才开始实行IT的。

有的学者则认为,发展中国家实行IT应该重视资本流入的“突然停止”问题(Caballero和Krishnamurthy,2005)。由于这些国家的金融部门比较脆弱,而且日益融入全球化,货币政策有可能成为问题的来源而不是补偿。

参考文献:

[1]贺力平.反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理论依据.经济研究.1998;2

[2]柳永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理论与实践:十年回顾.世界经济.2001;4

[3]奚君羊,刘卫江.通货膨胀目标的理论思考—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重新界定.财经研究.2002;4

[4]王学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社会科学辑刊.2003;4

[5]姜波克,朱云高.论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下货币政策制度的选择.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第2篇:通货膨胀论文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理论;抑制

一战以后,德国的通货膨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这种超速通货膨胀对德国经济有十分不利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它是纳粹兴起和二战开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些给予我们的启示是通货膨胀不容忽视的,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很大。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在凯恩斯主义者那里通货膨胀是由于资源被充分利用或达到充分就业时,总需求继续上升而导致的。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增加,社会名义总需求量的增长不能自发地带动就业量的增长。而是,当名义总需求增加时,现有产品总量不能增加,价格就必定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成比例地上升,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根据上述观点可以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流通实际需要量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虽然不可预期,但是它的产生有其原因:

(一)成本推动型

在失业率很高且资源利用不足时,由于成本上升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叫做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首次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价格变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工资的增加引起的。在现代经济中,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存在着强大的工会组织,它们不断地鼓励工人给企业施加压力,迫使企业提高工资,而具有一定垄断性的企业又会相应地提高产品价格,从而引起通货膨胀。这种由工资的提高引起的通货膨胀被称为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还有一些垄断企业和寡头企业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操纵价格,把产品价格定得很高,由此引起的通货膨胀称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同时,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及由资源枯竭、环境保护政策造成的原材料、能源等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二)需求拉动型

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经济潜在生产能力而发生的通货膨胀叫做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度需求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升使工资水平上升,工资成本上升又引起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由于需求方的货币竞相追逐有限的商品供给,从而将价格提高;由于失业率下降、劳动力变得稀缺,工资也被抬高;这些现象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到来。除此之外,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产生与货币的发行量有直接的关系。货币的供给快速增加时,随之货币的需求也增加,而货币的需求又使价格水平上升。所以货币的供给通过货币的需求产生通货膨胀。此时货币变得不值钱,没有人储存纸币,反而使大量的纸币涌入市场或甚至流向国外。

(三)结构型

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收入结构与经济结构的不适应和错位引起的通货膨胀。首先,高成长性产业和行业,由于种种约束,不能即时获得所需的资源和人才而将使资源的价格和工人的工资水平不断地上涨。与此同时,那些夕阳性的产业和面临衰退行业的资源和人才相对过剩。但是,由于他们的收入不会下降而引起比较效应上升,工资成本推动物价上涨。这种局面的持续会自然而然地引起通货膨胀。其次,劳动力市场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性别结构之间的差距将使工资刚性(工资水平能上不能下)增加。同时,这些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引起失业与空缺位置的并存,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最后,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示范效应时,小国或者发展中国家向大国或者发达国家看齐。同样,非开放的部门向开放的部门看齐。因此,工资水平和通货膨胀的国际之间和部门之间的传递会导致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货膨胀是不能预期的,也是非均衡的,它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的危害。

(一)造成实际收入和实际财富的再分配

1、对收入的影响。如果名义工资率的增长慢于通货膨胀增长速度,公众和企业因货币贬值所获得的货币收入购买力将下降,即实际收入会减少;假如通货膨胀是由于政府借款造成中央银行向社会过量发行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则政府可以因此而增加一笔额外的收入,即通货膨胀税。于是,通货膨胀不利于大多数工薪阶层、退休者、失业者和贫困者、接受政府救济者和债权人。但是,通货膨胀有利于高收入者、企业主、厂商和债务人。

2、对再分配的影响。通货膨胀对再分配的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人们手中财富的实际价值来实现。一般来讲,非预期通货膨胀会将财富从债权人手中再分配给债务人。即通货膨胀往往不得于债务人而有害于债权人。如果,通货膨胀持续了很长时间,使人们最终有可能预见其发展趋势,并且市场也开始与之相适应,那么市场利率中就会逐渐地包含一种对通货膨胀的补偿部分,主要是对利率进行调整。但是在更多的时候,通货膨胀只是将收入和资产搅合在一起,随机地在全民中进行重新分配,而不会只冲击某些群体。

(二)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1、通货膨胀扭曲价格信号而损害经济效率。在一个低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如果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则买方和卖方都很清楚这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方面都发生了实际的变化,他们就可以对此做出正确的反应。相反,在一个高通货膨胀的经济中,很难区分相对的价格变化与整体的价格变化。如果通货膨胀率每月达到20%或30%,商店就会频繁地变动价格以致于相对价格混乱无序、难以适从。

2、通货膨胀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对货币和税收的扭曲来体现。在流通中的现金是名义利率为零的货币。如果年通货膨胀率从0上升到20%,则现金的实际利率就从每年的0降为-20%。现在还没有办法消除这种扭曲。由于货币利率实际为负,在通货膨胀时人们更愿意持有真实资源而减少货币持有量,为此,他们频繁地进出银行。企业也会精心设计现金管理计划。实际资源仅仅被用来适应不断变化的货币尺度,而不是被用来进行生产投资。同时,有一部分固定的税收是以元来表示的。价格上升时,这部分税收的真实价值就会下降。假如在计算应交税的收入时,扣除一个价值固定的免税额;而出现通货膨胀时,那份标准免税额的真实价值会减少,所缴纳的税收的实际价值却上升。除了对税收的扭曲以外,通货膨胀也扭曲了收入的衡量标准来影响税收体系。

(三)对就业和国民收入(产出)的影响

较高的通货膨胀影响就业和产出水平。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在一定条件下,能促使厂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雇佣工人;通货膨胀使银行的实际利率下降,这会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总供给的增加。当供给下降引起通货膨胀时,国民收入和就业量随之下降,导致大多数工人处于失业状态。

长期来说,通货膨胀与产出的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倒“U”形的关系。许多国家的研究表明各国的产出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低通货膨胀的国家经济增长最为强劲,而高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国家的增长趋势则较为缓慢。

三、消除通货膨胀的对策

根据历史上的通货膨胀的事实,我们不难发现,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时,会破坏资本的正常循环,到严重时也会引起政治危机。因此,采取一些消除通货膨胀的措施是有必要的。

(一)需求紧缩政策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发生时,政府一般都会采取需求紧缩政策。因为,这种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引起的。因此,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是需求紧缩政策的核心。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总额,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调整财政收支项目怎样能压缩公共开支,开征新税种,提高税率而控制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通过提高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减少社会信用规模及货币供应量。

(二)供给管理政策

供给是影响物价的重要因素。因此,控制货币数量和控制社会总需求都是消除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从长远看,发展生产,增加经济中有效供给是抑制物价水平上涨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根本性措施。在面临通货膨胀时很多国家都注意到了压缩总需求的同时改善投资结构,集中资金优先发展占用资金不多,投产期限短,市场紧缺的产品。同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较快地增加有效供给,减轻市场需求压力,改善产业结构。

(三)物价和收入政策

通货膨胀时,工资和物价都会继续上升是推进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这时有必要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增长率进行限制,特别是工资增长率。这使工资增长率不会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这需要政府拟定物价和工资标准,劳资双方共同遵守。采取这虚张声势措施会降低通货膨胀率,保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水平。采取措施时可以采用自愿性和强制性两种方法。自愿性的做法是政府以劝导的形式使劳资双方自愿约束价格和工资的变动,它适用于通货膨胀程度较轻的情况。强制性的做法事实上是对工资的冻结。该方法对控制成本推进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四)国际收支政策与国际紧缩政策

如今的通货膨胀与以往的相比具有世界性和长期性,这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方面。当某一个国家发生通货膨胀后,通过外贸等国际间的经济往来向其他国家传播,所以采用外贸与国际收支政策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制止本国内通货膨胀,也能够遏制国际通货膨胀传播。但是,这种国际性的通货膨胀必须依赖国际性的紧缩政策来调整,仅靠一国的力量是不够的。

(五)货币改革政策

当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恶性通货膨胀时,就应该通过货币改革加以制止。人们普遍认为,物价上涨率每月达到50%以上,每年达到600%以上,并且持续一段时间,才称为恶性通货膨胀。在此情况下,原来的货币已经失去了信用基础,通过货币改革废弃旧币,发行新币,制定保证新币币值稳定措施,是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的有效措施。

总之,通货膨胀的出现是不可预期的、也具有长期性。政府应针对通货膨胀期的不同阶段采取有效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来减少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陈友龙,缪代文.现代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通货膨胀论文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原因;研究综述

通货膨胀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任务。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一研究进行综述。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通常被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也就是“钱多”。长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一直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更严格的说是纸币现象,即当纸币发行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购买力将会下降,纸币购买力下降推动货币加速流通,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王海峰在《规避通胀风险须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中提出中国通胀压力与国内流动性过剩有一定关系。他在文章中说,货币供给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是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的根本原因。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一文提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发行过快,导致市场上通胀反应过快[1]。

2.“成本推动说”。当前许多经济学家把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归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刘世锦在《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提出,从整个宏观面上,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的压力趋于加大。具体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的状况还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中国未来将在较长时期面临着要素成本持续的上升的压力,这是推动中国目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对付的要素[2]。

前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同样提出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这个成本推动包括了劳动力的成本必须上升以及中国现在资源的价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须对其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2]。

张平和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资产重估引致的资产价格膨胀传导到了实体部门,推高了可贸易工业部门的成本。其次,农业部门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导致一些农产品价格走高。再次,第三产业也积累了大量的“价格压抑”。这一潜在的压力是未来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3]。

3.“需求拉动说”。面对物价的上涨,许多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于对有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从而促使了物价的上涨。王建在《通胀是长期的,反通胀要触及深层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纪以来进入到拐点,单产增长率呈停滞状态,但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这样食品的需求带动的物价压力在长期内就不是趋于缓和,而是趋于严重,通胀也就会长期化。

4.“二元结构说”。当前中国部分行业比较热,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行业却比较冷,产能过剩,过冷过热同时并存,过冷行业由于发展困难,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导致过冷部门的生产减少、供给失衡,过热部门出现泡沫。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过冷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也包括猪肉生产、矿泉水生产等部门。由于大量资源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由此造成通货膨胀[4]。

5.“混合因素说”。面对中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经济学家刘伟在《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具体来讲,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过快、银行流动性过多和国际收支失衡等,供给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市场化进程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增长因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看发展要素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

光在《中国进入中度通货膨胀时期》一文中指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输入性通货膨胀,即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国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一些进口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又有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结构性通货膨胀方面[5]。

6.“价格管制说”。当前物价上涨,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既有间接的货币政策,也有直接的价格管制,从而来控制价格上涨,然而,在大家都肯定这些政策的正面效应,中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正是政府采取的价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提出,实行价格管制会产生一个打击生产的效果,而这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利的[6]。

同样易宪容在《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中也提出:“从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来看,价格上涨往往与权力远近有关,越是靠近权利的产品,其上涨时间就越早,上涨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这一轮的价格上涨就是从房价开始,就是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7]

7.“GDP增长说”。最近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8]在《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中提出GDP的增长是决定通胀的最主要因素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9]。蔡昉在《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一文中提出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即“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城乡就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城乡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显著增加……而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导致了食品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10]。

8.“财政分权说”。尚长风、许煜、王成思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机制和影响》一文提出,中国政府的财政分权导致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他们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有三条路,其一是财政补贴,其二是国有银行低成本贷款,其三是直接发行货币,在实践过程中,第一、二条路走不通,只能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补贴国有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第一种观点是通过增加商品供应来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张平、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面对双膨胀的挑战(资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进一步作出恰当和配套的宏观选择,既要抑制资产部门的膨胀,又要激励实体部门投资的欲望,从而供给增加,抑制通货膨胀[3]。

2.第二种观点是通过回收市场多余的流动性来缓解通货膨胀。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里提出,要回收1500亿的钞票,并提出回收的具体建议。林毅夫在《2008:高速增长的调控之道》一文中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要“货币紧一点,物价要松一点”,“货币供应一定要控制住”[11],可见作者是希望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3.第三种观点是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抵御通货膨胀。刘世锦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就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12]。

4.第四种观点是通过多种手段来遏制通货膨胀。许善达在《本轮通货的特点及应对之策》中提出,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很多,但重点是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货币政策,通过包括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票据等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是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供给,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第三是调控物价,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上涨。

5.第五种观点是通过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提出当前形势除了密切注视外部冲击对国内通胀的影响,但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膨胀仍是抑制通胀的关键。其提出对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是GDP,因此利用如何各类政策工具控制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上升,防止经济增长过快,仍将是抑制通胀的根本途径。

同样尚长风、许煜、王成思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要控制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并提出要改变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降低总需求[13]。

6.第六种观点是通过改变公众的心理预期来抑制通货膨胀。张晓晶在《五大因素决定不会爆发全面通胀》中提出要治理通货膨胀,要从心理方面着手,影响公众的价格预期,从而达到通货膨胀的效果[14]。

参考文献:

[1]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2]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J].新华文摘,2008,(10):42.

[3]张平,王宏淼.“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J].2008,(6):44.

[4]大中华经济.郎咸平:二元经济是通胀根源[EB/OL].星岛环球网,2008-05-13.

[5]/Articledetail.asp?ArticleID=3294.

[6]周其仁.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N].经济学消息报,2008-05-16.

[7]易宪容.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J].国民经济管理,2008,(4):101.

[8]负责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刘霞辉,张晓晶.

[9]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4.

[10]蔡昉.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J].宏观经济研究,2008,(5):3.

[11]林毅夫,等.2008:高速增长下的调控之道[J].新华文摘,2008,(10):46.

[12]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J].新华文摘,2008,(10):41.

第4篇:通货膨胀论文范文

与此同时,囯内学者也认识到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居民对于投资金融资产的货币需求逐渐加大,虚拟经济将对通货膨胀水平产生影响。刘骏民和伍超明(2004)借鉴货币数量论模型并对其进行改进,构建了一个货币、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模型,对虚实经济的经常性背离关系进行了分析。何问陶和王成进(2008)对中国的CPI、M2和虚拟经济之间的长期和短期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股市价格水平对实体经济的价格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货币流入虚拟经济会推动实体经济的价格水平的上涨。马方方和田野(2010)也对中国1997年以来的CPI、M2、GDP和股票流通市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但得出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股票流通市值负相关的结论,即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会降低通货膨胀的风险。卢照坤(2011)认为虚拟经济的发展会改变以往的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他也认为货币进入虚拟经济不会引起实体经济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是会起到吸收流动性、降低通货膨胀风险的作用。从以往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关于虚拟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学者们并没有得出一致性的结论,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本文将以我国对虚拟经济不断发展条件下的虚拟经济、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并据此提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二、虚拟经济对通货膨胀作用效应的理论分析

(一)虚拟经济的内涵和外延

关于虚拟经济的内涵以及虚拟经济所包含的内容,学者们争论很激烈,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些学者从虚拟资本的角度为虚拟经济下定义,如成思危(1999)教授认为:“所谓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为依托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以钱生钱的活动”(成思危,1999:20)。李晓西给虚拟经济下的定义为:“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李骁西、杨琳,2000)按照这种定义,虚拟经济就是指虚拟资本的循环所构成的经济活动的总和。还有些学者从定价方式的角度对虚拟经济进行界定,如刘骏民(2004)教授和南开大学的一些其他学者认为,市场经济本身不是物质体系而是价值体系,更严格来说是价格体系,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它的基本特征是其价格不是由成本支撑的,而是由人们的观念和信心支撑的,在运行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波动性。这种虚拟经济的定义所包含的内容比第一种更广,除了包括虚拟资本的循环运动外,还包括一切采取资本化定价方式的产品所处的行业,如房地产业、教育以及高科技产业等。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凡是用虚拟资本、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进行的交易活动都是虚拟经济。例如,郭华平(2001)认为,虚拟经济是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企业利用虚拟资本、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进行交易活动所引进的各种经济形态的总称(郭华平,2001)。这种虚拟经济的定义不仅包含了虚拟经济的循环运动,也包括一切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进行的交易活动。本文研究的虚拟经济与刘骏民教授的定义类似,是指能够采取资本化定价方式的产品所处的产业,最具代表性的领域就是证券业和房地产业。除此之外,还包括贵金属、艺术品、酒类、名表等产品,一旦这些产品被当作投资炒作的对象,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主,也属于本文所研究的虚拟经济的范畴。

(二)虚拟经济发展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虚拟经济在全世界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统计,到2000年底全世界的金融衍生品年末余额约95万亿美元,股票市值36万亿美元,债券余额29万亿美元,大体相当于全世界GNP的总和(约30万亿美元)的5倍(成思危,2003)。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证券业和房地产业都获得了巨大发展。截至2012年底,我国沪深两市股票总市值为23万亿元,债券余额为25.96亿元,房地产年销售额达到64456亿元。由于交易金额巨大,虚拟经济已经成为吸收社会资金的一个重要领域,必然会对货币的流动乃至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动产生较大的影响。虚拟经济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两种可能:

1.虚拟经济是社会资金的蓄水池

在虚拟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社会经济领域可以分为虚拟经济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两部分。社会资金既可以进入实体经济作为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媒介,也可以进入虚拟经济领域进行投资和炒作。刘骏民、伍超明(2004)提出,货币在虚拟经济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进行分配:M.V^^Qj+P^其中:Mt为货币量供应量,Vt为货币流通速度,P:分别为实体经济领域的商品价格和数量、虚拟经济部门的证券价格和数量。由于虚拟经济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在收益率上存在差异,资金会流向收益率较高的部门,从而导致该部门价格水平的上升。也就是说,如果虚拟经济部门的收益率较高,资金会大量流入虚拟经济,从而减少了实体经济中的货币量,进而降低实体经济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实际上,货币进入实体经济首先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包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和对生活资料的需求,从而拉高实体经济的商品价格。在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工人的生活资料价格上升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成本必然增加,最终导致产品的销售价格上涨。如果新增投资所生产的产品是原来市场上已有的,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供给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但是销售价格不会低于成本。否则就会有企业退出市场,从而减少供给量,价格会重新上涨。因此,新投资增加产品供给所带来的价格下降是有限度的。如果新增投资生产的是一种新产品,企业可以自行定价,不会对原有商品的价格带来多大影响。总的来说,货币流入实体经济的主要影响是拉高商品的价格水平,增加了通货膨胀的风险。而货市从实体经济流出则会减少对实体经济中商品的需求,降低通货膨胀发生的可能性。在现实经济中,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货币大量的流入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中,从而减少流入实体经济的货币量,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实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的风险。

2.虚拟经济是通货膨胀的助推器

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吸收大量社会资金,在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降低实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的风险。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虚拟经济也可能成为通货膨胀的助推器。何问陶和王成进(2008)认为,刘骏民和伍超明的论述忽略了虚拟经济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区别:当投资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部门时,会增加商品的供给,从而降低实体经济部门的价格水平,而投资资金流向虚拟经济部门,特别是证券交易的二级市场,则会形成对证券的需求,因而会推高虚拟经济部门的价格水平。另外,随着货币不断流入虚拟经济,房地产和金融资产价格不断上涨,会产生一定的“财富效应”,即人们用货币表示的资产价值总量在增加,尽管这种资产未必是能够实现的。人们会觉得自己变得更加富有了,因此会增加消费支出,从而推动实体经济中各种消费品价格的上涨。而且虚拟经济中资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永远上涨,如果资产泡沫过大,总有破裂的一天。一旦资产泡沫破裂,人们会加速出售这些资产,使虚拟资产重新转化为货币。这些从虚拟经济流出的货币有三个主要的出口:实体经济、银行系统、虚拟经济的其他领域。如果大量的货币从虚拟经济流入实体经济,增加对实体经济中各种产品的需求,从而可能引起实体经济的通货膨胀。但是如果这些货帀主要流入银行系统,以存款的形式沉淀下来,或者流入虚拟经济的其他领域,购买其他虚拟资产,则不会对实体经济的物价水平造成较大的影响。从理论上说,上述虚拟经济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都可能发生,但现实中虚拟经济的发展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究竟如何,还需要进行实证检验。

三、我国虚拟经济对通货膨账影响效应的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虚拟经济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我国股票市场建立于1992年,真正的商品化的房地产市场则是自1998年房地产改革后才开始建立。因此,研究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只能从这两个市场建立之后开始研究。本文所选取的变量主要有: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国物价水平的主要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增长率就是通货膨胀率。2.广义货币供应量(M2)货币供应量选取广义货币量M2,因为普遍认为广义货币量对物价水平、产出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的影响是最大的。3.股票总市值(STC)股票总市值可以反映出证券市场吸收社会资金的能力,是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4.商品房销售额(HOU)商品房销售额可以反映出房地产市场吸引社会资金的能力,也是反映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选取了从1998年到2012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广义货币供应量、股票总市值、商品房销售总额的数据,进而分别计算其增长率。数据来源于国研网统计数据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由于这些数据都是时间序列数据,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在对上述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运用EVIEWS3.1软件,分别对商品房销售额的增长率HOUR、股票总市值的增长率STCR、M2的增长率M2R、CPI的增长率CPIR、商品房销售额HOU、广义货币供应量M2等变量的数据进行ADF检验。其中,DHOUR、DSTCR、DM2R、DCPIR分别代表经过一阶差分后的HOUR、STCR、M2R'以及CPIR的数据。LHOU、LM2分别代表取自然对数后的商品房销售额和M2。ddhou和DDM2分别代表经过二阶差分后的LHOU和LM2。

(三)协整关系检验

从以上检验结果可以看出,HOUR、STCR、M2R以及CPI的原始数据都是不平稳的,但是经过一阶差分后的上述数据都是平稳的,可以进行协整检验。LHOU和LM2的原始数据也是不平稳的,经过两次差分后也是平稳的,二者之间也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CPIR与M2R之间存在不止一个协整方程,CPIR与HOUR之闰存在一个协整方程,CPIR与STCR之间存在一个协整方程,LHOU与LM2之间存在一个协整方程。也就是说,CPIR与HOUR、STCR、M2R之间,LHOU和LM2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四)相关性和因果关系检验

CPIR与HOUR、STCR、M2R之间,LHOU与LM2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从相关系数上看出来。CPIR分别与HOUR、STCR、M2R的相关系数,以及LHOU与LM2的相关系数。CPI与HOUR、STCR、M2R的相关系数表明,在1998?2012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与广义货币供给M2的增长率之间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通货膨胀率与商品房销售额的增长率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通货膨胀率(CPIR)与股票总市值之间呈现微弱的正相关,而商品房销售总额LHOU与LM2之间的相关系数接近1,表面二者高度正相关。由于CPIR与M2R、HOUR、STCR之间都存在协整关系,可以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Eviews软件回归结果表明,以上三个模型的拟合度都很低,M2的增长率M2R、股票总市值的增长率STCR、商品房销售额的增长率HOUR对CPIR的影响都不显著。这说明M2R、STCR、HOUR都不能很好地解释CPI的增长率。由于LHOU和LM2的相关性很强,把LHOU作为被解释变量,把LM2作为解释变量。经过广义差分法进行回归的结果显示,决定系数为0.9315,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较高。解释变量LM2的T值为12.7795,说明LM2对LHOU的影响显著。LM2的系数为1.466,说明广义货币供给量M2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总额HOU就会增加1.446个百分点。

四、结论与启示

从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1998?2012年这段时期,我国广义货币供给量(M2)的大幅度增长并没有引起较严重的通货膨胀。M2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出现了显著的背离,而同期商品房销售额出现了大幅度增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商品房销售额与M2之间高度正相关。也就是说,M2对商品房销售额的影响显著。这说明在这段时期内,我国增加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主要流入了以房地产市场为主的虚拟经济中,导致了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从而减少了流入实体经济的货币,降低了实体经济物价的上涨幅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实体经济通货膨胀的发生。这也就可以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样发生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失踪的货币”(MissingM2)的现象。那么,在虚拟经济领域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为什么没有因为“财富效应”而使人们增加实体经济中商品的购买,从而引起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呢?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总数较少。2007年底,在2005?2007年这次大牛市期间,我股票市场的开户数也只有总人口的10%。因此,这次股票价格大幅度上涨所带来的财富效应是有限的。另一方面,2004年以来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虽然使拥有房产的居民的财富总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人们的养老、医疗、教育等费用都在上升,即使房价上涨带来了财富的大幅度增长,但在一般消费品巳经得到基本满足的条件下,人们对实体经济的消费品的需求增加是有限的。而且,对于很多家庭来说,不断上涨的房价使这些家庭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于购买住房和还贷款,用于增加消费的支出也十分有限。即使对于那些拥有多套住房的人来说,他们的各种消费需求基本都巳得到满足,房价上涨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并没有使其大幅度增加消费需求。增加的收入更多的用于购买虚拟经济领域的其他资产,如黄金、珠宝、艺术品、股票等。2007年10月,我国股票市场价格泡沫破灭后,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下降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投资者的实际财富大幅度缩水。由于反向的“财富效应”,人们会减少在实体经济中的消费。同时,由于实体经济的投资收益率较低,发展前景不够乐观,从股票市场流出的货币也没有大量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更多地流入了房地产市场、艺术品市场和黄金市场等虚拟经济的其他领域,引起这些领域资产价格的上涨。上述实证分析的结果也对我们今后治理通货膨胀以及调控经济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一)治理通货膨胀应合理利用虚拟经济吸收社会资金的功能

在实体经济发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政府除了可以采取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等传统手段来控制物价上涨速度外,还可以合理利用虚拟经济吸收社会资金的功能,引导货币从实体经济流入虚拟经济,从而减少对实体经济中.商品的需求量,控制物价上涨速度。但同时也要防止货币过度流入虚拟经济,因为货币过度流入虚拟经济一方面可以产生虚拟经济泡沫,另一方面也会减少实体经济资金流入,导致实体经济的消费和投资增长缓慢,从而抑制实体经济增长。

(二)虚拟经济的发展可能使中央银行刺激实体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失效

第5篇:通货膨胀论文范文

1.我国相关的会计法规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国家政策的有效支持是保证我国顺利有序开展通货膨胀会计的首要条件。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通货膨胀会计的“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项目,而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中却没有明确具体的项目,只有少数相关的笼统的规定。根据财政部的相关分析报告,原因是中国不存在适用于项目的环境标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所以不会有恶性通胀,也不需要制定相关的会计准则。

2.物价指数体系的不完善。改变价格核算、报告时间需要调整中的每一项报告。一般物价指数不仅包括一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还包括生产者价格指数。中国只是定期一些零售价格指数,以调整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客观性是没有保证的。根据目前的成本核算模型,我们需要知道当前的价格,一些个人资产,但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很难统一和收集数据。这些都是中国的通货膨胀会计的实行的问题。

3.成本-效益问题。一种新的会计模式的采用,必然要考虑成本和效益原则。因为,在理论上,更完整的会计模式,更会带来挑战。因此,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以此来综合比较成本-效益,采用最适合的会计模式。

4.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怎样采用全部消除的方法来消除物价升降变动带来的影响,那将对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带来很大的挑战。这是因为,为了实施通货膨胀会计进而去改革历史成本会计,这无疑将大幅增加会计从业人员的日常工作量。此外,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也会成为推行通货膨胀会计的又一大阻力。

5.国家财政收入的影响。在恶性通货膨胀时期,国家财政收入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通货膨胀会计模式必然会降低利润,从而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对国家财政的短期承受力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我国推行通货膨胀会计的策略选择

面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我们的对策只能在国家政府导向的宏观决策机制下,一方面完善会计准则,另一方面改善会计的外部环境。这样才能双管齐下,相互搭配,消除通胀的不利影响,以使财务报告还原真实,为关联方提供高品质的会计信息,更好的为国家宏观决策、公司的管理者和外部关联人员提供服务。

1.建立中国特色的物价变动会计体系。从现实出发,在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下,统一制定和实施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的企业会计制度,分门别类制定出符合上市公司、中小企业和跨国公司的会计制度。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服务、制定以政府为导向的会计机制,为服务于不同企业间、不同行业间的业绩评比、沟通宏微观要素和信息等方面带来可操作性。

2.建立适应通货膨胀的会计模式。

2.1一般购买力会计,即历史成本/稳定币值模式。该会计模式是运用一般物价指数将“三大”会计报表中的数据加以修正,从而消除通货膨胀变动带来的影响,以同货币现行购买力的不变价格反映企业的财务现状。该会计模式的特点是在计算企业净收益时,将货币性项目直接计算损益并直接计入,非货币项目按一般物价指数的最终调整为报告期内的货币单位,然后用报告期的收入相匹配。会计处理程序为:(1)区分货币性和非货币性项目;(2)计算货币购买力损益项目;(3)根据一般物价指数调整财务报表中的项目的名义金额,非货币项目为特定货币金额;(4)数据调整后的财务报表重述。该模型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容易审计。而且相关数据在企业中、企业内部不同时期之间具有直接可比性。但数据调整缺乏相关性、实用性。该模型适用于价格上涨并不明显,各种商品价格之间增加较小的情形。

2.2现行成本会计,即现行成本/名义货币模式。该模型在变化的测量基础上,即当前的成本取代历史成本,但不改变测量的单位。其目的是消除特定的价格水平变化对会计的影响。会计处理程序为:(1)区分货币性和非货币性项目,不调整货币项目,根据现行成本调整非货币项目;(2)计算非货币的持有所得,持有所得的计算公式是非货币性项目的现行成本减去历史成本,由于物价上涨才产生持有所得,它属于资本所得,不分配;(3)建立当前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该模型适用于价格上涨很大,各种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振幅。

第6篇:通货膨胀论文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通货膨胀

2003年国庆节后,还沉浸在假日气氛中的人们突然发现,稳定了7年的粮油价格一夜之间上涨了许多,不仅油、肉、蛋价格全面上涨,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也在几天之内陡然走高。这些产品的涨价,直接带来了面粉、大米以及食用油、饮料制成品价格上涨。

粮油价格上涨作为通货膨胀的领头羊似乎是已被历史见证过的一条公理。从改革开放的历史看,1985年,1988年至1989年和1993年至1995年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有上年或当年粮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引起的。粮油价格的上涨会带动物价总水平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

对于可能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因素的解释还来自于另一种经典的推断:投资过快的增长高于信贷投放的扩张。

统计资料显示,2003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是199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这些投资基本上集中投向少数几个行业,如汽车与房地产开发,各类房地产贷款增加了4264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的37%.还有少数国有大中型和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如钢铁业投资增长了150%、纺织业投资增长了626%,均达到了空前水平。

与此同时,2003年以来银行贷款、国家外汇储备和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也超高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在《200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目前,生产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房地产价格快速回升,要防止出现资产价格过快上升,形成资产‘泡沫’的危险。在最终需求不旺,中间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控制的话,很快就会出现比较高的通货膨胀。”

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袁刚明认为,目前为止,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一些经济学者担心的是,这种不是由收入,需求忽然上升而是由投资推动价格上涨引发人们产生上涨心理预期的状态,也是通货膨胀的典型症状之一。

(一)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及形成类别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当经济社会接近充分就业的国民生产总值水平时,总需求的继续增长对最终产品产生过度的要求,各种物品和劳物的价格趋于上升。同时,对最终产品需求的增长又导致对生产要素需求的急剧增加,生产要素价格急剧上升。这种因总需求的增长,最终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的持续上升造成的通货膨胀,称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因产品成本上升引起的通货膨胀三种具体情况。

(1)工资增长过快引起通货膨胀。其发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是劳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性。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工资率取决于劳动的供给和需求。若工资率因某种原因趋于上升,那么劳动的供给量就会增加,劳动的需求量却会减少。劳动的过剩将促使工资率下降到原来的水平。因此不存在工资率过快增长问题。可是,现实的劳动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职工和企业竞争者无节制地搞行业攀比,实发工资比应发工资急剧增长。产品成本急剧上升,在利润不变情况下导致商品价格上升,并成为普遍现象,于是出现通涨。其二是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企业的单位产量工资成本等于货币工资率除以平均劳动生产率所得的商。当货币工资增长率超过平均劳动生产率时,单位产量的工资成本必然上升,于是又产生通胀。

(2)利润增长过快。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需求和供给。如果某个企业试图以提高价格的方法增加利润,其需求量必然减少,其价格也就无法维持下去。可是,在垄断或其它不正常情况下,某一行业只有几个企业,或某种产品只有一个厂家,当职工要求提高工资,原材料价格又不断增长时,企业便乘机大幅度地提高价格以获取高额利润。当这个行业产品价格上升引起别的行业产品成本上升而影响到其他行业,或者通过示范作用波及其他行业时,利润推进通货膨胀便会出现。

(3)进口成本推进通货膨胀。在国际经济中,某一国家某行业如果其进口物品的费用在这行业的成本中占有一定比重,那么,进口物品价格的上升将提高这些行业的成本,从而提高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当这些进口行业的价格大幅度提高而波及整个国家经济时,便引发进口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3、资源配置结构化引发通货膨胀

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化,而资源配置结构没有及时进行相应调整,一些发展迅速的产业便出现资源短缺,产品价格趋于上升;一些衰落的行业就会出现资源过剩。每个产业或行业均存在工资和价格上升容易而下降困难的情况。这样,社会资源不能在各个行业迅速流动,缺乏弹性变化的经济结构便引发出通货膨胀。

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除上述三个方面外,还包括人们的预期和心理,以及通胀发生原因消除后的惯性,国外通胀的传染等。通胀产生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国家里,可能有不同的因素起着主要作用。但专家们一致认为,如果没有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支持,通货膨胀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

(二)通货膨胀的测算

国家经济主管部门和大企业集团计算通货膨胀,主要采取计算各类商品和劳物价格变动综合价格指数的方法进行测算。依据研究和观察问题的视角不同,可分别采用三种价格指数进行计算。

1、消费价格指数(CPI)

这是表示居民购买有代表性的商品平均价格变化的指数。其计算公式是:

CPI=(Pt1Q01+Pt2Q02+…+PtmQ0m)/(P01Q01+P02Q02+…+P0mQ0m)*100

式中P_____商品价格;

Q______商品数量;

m——商品的种类;

t——现期;

0——基期。

公式中,分母表示在需要进行比较的基期里居民对有关商品的支出总额;分子表示居民在现期以现行价格购买相同种类、同样数量的商品支出总额。式中乘以100是为了把基期的消费物价水平作为100,以便其他时期的消费物价指数和他进行比较。如果计算结果为现期消费价格指数大于100,说明价格指数上升了,小于100则说明价格水平下降了。如果等于100,说明价格水平没有变化。如果分析通胀对居民的影响,使用CPI指标较合适。

2、批发价格指数(WPI)

这是厂商购买有代表性的商品平均价格变化的指数。其计算公式与CPI的公式相似,不同的是商品的种类和数量有变化,购买者有变化。

WPI=(Pt1Qo1+Pt2Qo2+…。+PtnQon)/(Po1Qo1+Po2Qo2+…+PonQon)*100

分母是厂商在基期O按照当时的价格购买n种商品的支出总额;分子是厂商在现期t按现行价格购买和基期相同种类同样数量的n种商品的支出总额。如果分析通胀对企业的影响,使用WPI较合适。

3、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GNP)

这是表示全部社会产品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数。其计算公式是:

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以现期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基期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100

如果分析社会价格总水平,应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

(三)通货膨胀对企业理财的影响

持续的通货膨胀,给经济生活带来了许多问题,当然,也给企业理财带来了许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资金需求不断膨胀

通货膨胀对企业最明显的影响是使企业资金占用量不断增加,资金需求迅速膨胀。这是因为:(1)由于物价的上涨,是同等数量的存货占用更多的资金;(2)在通货膨胀时,企业为了减少原材料涨价所受的损失,或想在囤积中获得利益,于是提前进货,超额储备,资金需要量增加势在难免;(3)在通货膨胀期间,资金供求矛盾比较尖锐,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比较严重,应收帐款的增加,也是引起资金需求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4)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会计上如果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就会造成成本虚低,利润虚增,资金补偿不足,企业要想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追加资金。

2、资金供给持续性短缺

在通货膨胀时,企业的资金需求迅速膨胀,然而,企业的资金来源却受多方限制,以致于资金的供给量持续性短缺。这是因为:(1)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不得不抽紧银根,这必然减少货币资金的供给量;(2)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利息率上升的幅度往往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而且在物价波动剧烈时,投机利润大大高于正常的生产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囤积商品、抢购黄金、购买外汇等投机活动,使闲置资金转化成信贷资金的过程受到严重阻碍,大大减少了信贷资金的来源;(3)物价快速上涨,容易引起利息率飞涨,从而使各种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价格暴跌,并把许多财务状况薄弱的公司挤出资金市场,这就增加了企业在资金市场上筹资的困难;(4)在物价不断上涨时,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也随之上升,这迫使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更加小心谨慎,对财务状况较差的公司往往拒绝贷款,即使是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贷款的条件也更加苛刻了。

3、货币性资金不断贬值

货币性资金包括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两部分。货币性资产是指应由企业承担的支付定量货币的义务,这类负债主要有应付帐款、应付票据、应付利息、应付公司债等。货币性资金的数量不随物价变动而升降,但他们所实际代表的商品或劳物的数量,却直接的随物价的升降而上下波动。在物价上涨时,币值下降,付出同样多的货币,只能获得较少量的商品或劳物,因而,此时持有货币性资产,必然丧失一部分购买力,而遭受可以按一般物价水准来计量的货币购买力损失。同样,在物价上涨时,负有以一定货币数量计量的债务,将会因为欠款时货币所含有的购买力较大,而清偿时可以用贬值的、即购买力较小的货币去偿付,是企业获得按一般物价水准计量的货币购买力收益。

4、实物性资金的相对升值

实物性资金主要指各种实物资产,如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固定资产等。在物价变动时,实物性资产的货币额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都随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上涨,随物价水平的下降而下降。因此,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各种实物资金占用具有在货币计量上不断升值的特性。当然,由于物价上涨对不同资产有不同的影响,各种资产的升值幅度并不完全一致。

5、资金成本不断提高

通货膨胀是通过影响利息率来影响企业资金成本的。一般来说,物价上涨,利息率也会随之上涨。利息率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纯利率(Ko),风险报酬(ID)和通货膨胀贴水(IP)。利息率(K)的计算公式为:

K=Ko+ID+IP

实际报酬率是由资金的供求来决定的,如前所述,通货膨胀时资金的供求矛盾比较尖锐,会引起实际报酬率的上升。风险报酬是由不能偿付的风险来决定的,通货膨胀时企业经营风险加大,所以,要求有更高的风险报酬。通货膨胀贴水是由通货膨胀的程度来决定的,通货膨胀越甚,这部分贴水越高。这就是说,通货膨胀会使构成利息率的三个部分都升高。那么,利息率的上涨也就不可避免了

(四)企业对付通货膨胀的财务策略和措施

(1)治理通货膨胀的投资决策

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的分析时,必然要考虑通货膨胀对公司财务的影响。并作出相应决策。西方国家的一些企业主要采取两种处理方法。

1、剔除法

这是指在投资方案的现金流量分析过程中将通货膨胀因素从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两个方面同时给予剔除的一种方法。

例一个投资者购买面额为2000元,期限为1年,利率为10%的债券一张。一年后,投资者可收回2000*(1+10%)=2200元的本利和。现在,假设物价上涨率为7%,那么,在年底的2200元购买力,只相当于年初的2200/(1+7%)=2056.07元。显然,这为投资者损失了143.93.

因此,如果投资者预计到每年的通货膨胀率为r=7%,而且仍然要求获取10%的实际收益率K时,则这项投资的名义收益率Kn必须满足下述方程式:

1+Kn=(1+K)(1+r),即(1)

Kn=(1+K)(1+r)-1(2)

=K+r+Kr

公式(1)表示本金和利息均受通货膨胀影响情况下的名义利率。它与公式(2)中只考虑本金受通货膨胀影响下的名义利率不同。资金偿付期或收回期小于等于一年的短期资金,其利息在期末一次支付或收入,可视为不受通货膨胀影响。长期资金因其按复利方式计算收益,所以,利息和本金一样也受通货膨胀影响。

名义利率Kn为:

Kn=10%+7%+10%*7%=17.7%

这说明,投资者购买债券2000元,在获取名义利率17.7%时,其实际资金收回额仍为

(2000*17.7%)/(1+7%)=2354/1.07=2200(元)

这样就达到了投资者所要求的实际收益率。

如果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则Kn=K.若NCF,代表第t年的实际净现金流量,C为初始投资额。则无通货膨胀下的投资方案净现值NPV1的计算公式为:

nNCFt

NPV1=∑___________-C

t=1(1+K)t

现在,我们预期通货膨胀出现,并且在投资项目寿命周期内每年的通货膨胀率为r,原材料成本和产品售价都上升为r.那么,名义现金流量CFAT,也会以每年r的比例增加。所以有:

CFATt=第t年的实际现金流量=NCFt(1q-r)

现在假设净现金流量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同,都是r,资金成本也以,的比例增加,则通货膨胀下的NPV2为:

nNCFt(1+r)t

NPV2=∑_______________-C

t=1(1+K)t(1+r)t

nNCFt

=∑_______________-C

t=1(1+K)t

可见,NPV1=NPV2.这说明,只要在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中同时将通货膨胀的影响给予剔除,则投资方案现金流量分析仍然能够正确反映投资决策的真实情况。西方国家企业财务人员称之为剔除法。

2、吸纳法

吸纳法是企业在分析投资方案现金流量过程中,将通货膨胀因素同时考虑到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中去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使用的净现值计算公式是:

nNCF1(1+r)t

NPV=∑______________

t=1(1+K)t(1+r)t

nCFATt

=∑______________

t=1(1+Kn)t

可以看出,只要在现金流量和进行折现计算的资金成本中同时吸纳了通货膨胀因素,则此种情况下现金流量分析结果与同时将通货膨胀从上述两个项目中扣除的结果——剔除法的结果是一致的。

应当指出的是,剔除法和吸纳法是两种不甚准确的计算方法。它们的前提是通货膨胀对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的影响程度相同。但在实际工作中情况并非如此。一般地,不仅通货膨胀对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的影响程度不同,而且通货膨胀对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的影响也不同。另外,通货膨胀对初始投资额也有影响。如果按原始价值计提折旧费,通货膨胀对折旧没有影响。因此,在考虑通货膨胀影响的条件下,投资方案比较准确的净现值计算公式应是:

nSt(1+r1)t-Vt(1+r2)t(1-T)+DT(1+r3)

NP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t=1(1+K)t(1+r)t

式中,S______第t年的现金销售收入;

Vt______第t年的现付成本;

D_______按直线法计算的年折旧额;

C_______初始投资额;

T_______所得税税率;

n________投资项目的计算期,含建设期和使用期;

k________资金成本或必要投资收益率;

r________通货膨胀率;

r1________因通胀引起的销售收入增长率;

r2________因通胀引起的现付成本增长率;

r3________因通胀引起的初始投资增长率。

这是一个看起来较为复杂的理论公式。在财务管理实际工作中,企业在制定财务决策时要调整通货膨胀影响因素的方面可能比理论公式还要复杂。企业需要对影响净现值的每一个因素,如销售收入、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支出、初始投资额、垫支的营运资金、设备残值等,进行具体分析、调整和处理,从而达到决策最优化。

(五)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企业资金筹集

在通货膨胀时,企业资金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因此,合理筹措资金,是通货膨胀期间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发行债券时采用浮动利率

通常,债券的利息在债券的发行年限内保持固定,这对发行债券的企业和投资人都十分方便。但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这种固定利息率债券往往会使投资人的实际利息率非常低,甚至是负利息率,因此,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很多人都不愿购买固定利率债券,这极大地限制了企业利用债券筹措资金。为了对付通货膨胀,顺利发行公司债券,西方许多企业发行了浮动利率债券,这种债券的利息率随物价变动而变动,使投资人在严重通货膨胀时不至于因通货膨胀而遭受损失。浮动利率债券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早期十分走俏,多企业解决了资金危机。另外,在通货膨胀时,行发放长期贷款,往往也用浮动利率,这也是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的一个新变化。

二、利用股票集资时采用高股利政策

在高速通货膨胀时,为了保证股东的实际报酬不致降低,必须增加股利的发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普通股股票的吸引力,使企业的股票得以顺利发行。因此,在通货膨胀比较激烈的时候,企业股利的发放都以较高的速度增长。表1反映了美国企业通货膨胀与股利支付之间的关系。

表1美国企业的通货膨胀和股利增长率

时间通货膨胀率(消费价格指数)股利增长率

1976一19819.63%12.71%

1971一19818,44%10.97%

1966一19817.11%8.42%

1962一19815.97%8.29%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976一1981年,美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比较高,股利增长率也比较高,而1962一1981年,美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比较低,股利增长率也比较低。

三、改变了自有资金和负债资金的结构

在通货膨胀时,虽然利息率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有时利率上涨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从而造成实际利息率下降,个别年份甚至成为负利息率。例如,从1976一1981年,英国的名义利息率分别为14.4%,12.7%,13.5%,13.0%和15.3%,而实际利息率则分别是-0.2%,-1.3%,-1.0%,1.4%,-5.0%.这时若采用借款方式筹措资金,则对企业十分有利。所以,在通货膨胀率比较高时,西方企业都改变了传统的资金结构,增加了负债资金的比例。

(六)通货膨胀条件下的投资管理

在通货膨胀期间,无论是进行证券投资还是直接投资,都必须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进行证券投资,要避免投资于那些有固定收益的证券,而应投资于变动收益证券,普通股股票,浮动利率债券则属于比较好的投资对象,这在前面已有所述及,这里重点说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直接投资问题。

用于评价投资方案经济效果的指标很多,现以净现值为例来说明通货膨胀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在没有通货膨涨时,计算净现值的公式为:

nNCFt

NPVi=∑_____-C

t=1(1+K)t

式中:NPVi_____无通货膨胀时投资项目的净现值;

NCFt_____第t年的现金净流量;

K______资金成本或必要报酬率;

N______投资项目的使用年限;

C______初始投资额。

现在,假设在投资项目的寿命周期内每年的通货膨胀率为I,那么,用于评价投资项目的资金成本或必要报酬率必须反映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除分母中的必要报酬率需要考虑通货膨胀因素外,分子中的现金净流量也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现假定现金净流量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相同,都是I,则此时的净现值NPV2应按下式计算。

nNCFt(1+I)t

NPV2=∑________________C

t=1(1+K)t(1+I)t

nNCFt

=∑_______-C

t=1(1+K)t

由于通货膨胀因素在分子和分母中是相同的,故可以约掉,这样,NPV2与NPV1ji计算的结果相同。所以,当通货膨胀率既适用与分子中的现金净流量,又适用于分母中的贴现因子——资金成本时,净现值的计算结果与无通货膨胀时是一样的

从以上情况来看,似乎长期投资决策与通货膨胀无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1)通货膨胀对分子中的现金流量和对分母中的必要报酬率的影响是不相同的;(2)通货膨胀对现金流量的构成——现金流如和现金流出的影响也不一定一样;(3)如果按原始价值计提折旧,通货膨胀对折旧无影响;(4)通货膨胀还会影响到初始投资。考虑以上四个方面的因素,此时净现值NPV可按下式计算:

nSt(1+i1)t-Vt(1+i2)t(1-T)+DT-C(1+i3)

NP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t=1(1+i3)t(1+I)t

式中NPV____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净现值;

St_____第t年的现金销售收入;

Vt_____第t年的现付成本;

D_____按直线折旧法计算的年折旧额;

C_____初始投资;

T——所得税税率;

n——投资项目的使用年限;

i——通货膨胀率;

i1——因通货膨胀引起的现金销售收入的增长率;

i2——因通货膨胀引起的现付成本的增长率;

i3——因通货膨胀引起的初始投资的增涨率。

上面这个公式已比较复杂,但这只是一个理论上高度概括的公式,事实上,企业在投资决策中调整通货膨胀因素时还要更加复杂,它需要对影响净现值的每一个因素,如销售收入、原材料费用、人工成本、管理费用、所得税支出、初始额投、垫支的营运资金、设备残值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调整,以便使决策准确无误。

(七)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营运资金管理

通货膨胀会使资金成本升高,这就要求企业在合理筹措资金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以便节约使用营运资金,提高营运资金的使用效果。由于通货膨胀对货币性资金和实物性资金具有不同的影响,因而,采取的对策和管理办法也不完全一样,现分述如下。

一、对货币性资金管理采用净债务人法

近年来,西方许多财务学者和企业财务经理都认为,当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只要企业保持净债务人地位,就可从中获益。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时,持有货币性资产因购买力下降而遭受损失,持有货币性负债则因购买力下降而获得利益。企业保持净债务人地位,即货币性资产小于货币性负债时,企业从货币性负债上获得的货币购买力收益,超过了货币性资产因购买力下降而遭受的损失,势必会发生购买力净收益。当然,这种情况必须是在利息或其它货币性负债的成本抵销不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时才成立。但在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利息率的上升通长总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幅度,因此,只要企业维持净货币债务人的地位,往往有利可图。

二、对实物性资金管理采用超额储备法

流动资金管理中所说的实物资金,主要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等存货。增加存货,可以保证企业生产、销售的需要,实现均衡生产,防止意外发生,从而使企业经营更具有弹性。但增加存货储备的缺点是会增加储存成本。存货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建立经济批量模型,但在通货膨胀时,必须对这一模型进行修正才能使用。

设:Q______订购批量;

A______全年需要量;

A/Q_____订购批数;

Q______经济订购批量;

P______每批定货成本;

C______每单位存货年储存成本;

T______年定货成本与储存成本合计。

T=Q/2*C+A/Q*P

经推导得:

Q=2AP/C

以上公式是物价稳定时期的经济批量模型,但在通货膨胀时,这一模型就不适用了。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时,存货具有随通货膨胀升值的特性,这部分升值可以部分(甚至全部)抵销存货的储存成本(尽管存货的储存成本可能也在不断上涨)。

设:g____原材料单价;

i——材料的价格上涨率;

r——单位储存成本上涨率;

K——批量定货成本上涨率。

T=Q/2[C(1+r)-gi]+A/Q*P(1+K)

经推导得:

Q=2AP(1+K)/C(1+r)-gi

[例]某企业对甲材料年需要量为6000件,每件单价为3元,每次订货成本为112.5元,每件材料的年储存成本为0.6元,在没有通货膨胀时,经济批量为:

Q=(2*6000*112.5)/0.6=1500(件)

现假设通货膨胀率为10%,原材料储存成本`订货成本和材料单价将以相同速度上涨,那么,此时的经济批量为:

第7篇:通货膨胀论文范文

一、理论准备并达成共识阶段(1979年至1986年)

由于这一阶段正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经济运行及政策的制定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界的思想认识尚处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因此,此阶段的文献具有非常浓烈的意识形态烙印,价值取向明显。厉以宁(1979)、陈观烈(1980 )、陈朝高(1986)等从不同侧面总结和介绍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历史、现状、原因、治理经验及对策等,对引进西方的通货膨胀理论起到了重要贡献。而同一时期,朱婉娟(1981 )、甘士杰(1982 )、李晏墅(1986 )等学者则着重介绍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

这一阶段,对于通货膨胀是否存在于社会主义中国引发了学术争论。王启人(1980)撰文指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存在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提出“通货膨胀问题既不是‘根本不存在’,也不是‘无法避免’的,而是存在着出现的可能性”;戴园晨(1981)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产生通货膨胀,是由于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在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地制止通货膨胀”; 贾克诚(1981)得出结论:“从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实际情况看,通货膨胀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不仅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而且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 ;对于通货膨胀的研究和争论使得理论界逐渐形成了共识:即通货膨胀问题不是制度选择问题,它普遍存在于纸币流通的国家,不仅存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为我国通货膨胀理论研究解放了思想束缚,从此,通货膨胀问题研究进入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崭新阶段。

二、对我国通货膨胀现象初次探索(1987年至1991年)

理论界关于我国通货膨胀现象的客观存在性达成一致意见后,针对我国通胀问题的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加,尤其是1988年前后我国发生了显著的通货膨胀现象,更是将通胀问题的研究推向了第一个高潮。可以说,1987年至1991年国内关于通货膨胀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总结是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理论认识逐渐深化并将通货膨胀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在此期间,学术界针对当时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的原因、对策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通货膨胀原因方面的研究。何道峰等(1987)认为我国近年发生的温和性通货膨胀是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并提出了当前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是现存的企业制度问题;姜作培(1987)认为通货膨胀是多种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需求牵动式、成本推进式、结构影响式和累积突发式4种,而每一次的通货膨胀都与现实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条件密不可分,他认为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由目前的体制模式转换造成;宋运肇(1989)则从企业、政府和银行的经济行为方面分析了当时国内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汪明(1989)尖锐地指出:“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量失控,而根本原因除体制方面的问题外,主要是决策层的指导失误”;樊纲(1990)建立了简单的总量模型系统分析了当时国内通货膨胀三个方面的特殊原因及作用机理。

同一时期,理论界也在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试图找到有效治理通胀的途径。有的学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实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些学者则从国外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中寻求答案。胡运鸿(1987)认为,应该把抑制通货膨胀,稳定金融物价,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并提出应以控制投资规模、压缩信用膨胀等作为主要措施;关梦觉(1988)和朱刚(1991)从价格机制方面探讨了对策,郭爱萍(1988)从经济环境治理方面进行了讨论;金妍祖(1988)和孟宪民(1988)则建议从利率杠杆方面对当前的通货膨胀问题进行调节,黄爱民(1989)和罗隆渭等(1989)认为要抑制我国通货膨胀,必须从经济诱因和非经济诱因“双管齐下”进行治理,必须“硬”“软”兼施。可见,国内学者对于通货膨胀的认识逐渐从宏观定性方面向具体政策工具实施方面转变,研究成果的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而王赞桔(1987)、贾渠平(1989)、丁浩金(1991)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巴西、南斯拉夫、日本、南朝鲜、美国、台湾地区、苏联等国家和地区治理通胀的措施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三、通货膨胀问题引发的新一轮论争(1992年至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但同时也造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混乱的局面,从而最终导致了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虽然此次通胀随着1996年我国实现经济的“软着陆”而告一段落,但学者围绕此次通胀展开了大规模的研究,仅以中国期刊网文献为例,此间有关通货膨胀问题研究的文献超过了3000篇。国内经济学界众说纷纭,展开了新一轮关于通货膨胀的论争,争论焦点主要集中于:一、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二、通货膨胀是不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三、通货膨胀是不是不可避免?四、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五、抑制通货膨胀是不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通货膨胀原因的追究一直是学界热议的焦点。陈越(1994)、光(1995)等认为近期通货膨胀是供给方面成本推进型;樊纲(1993)、王利民(1993)等则认为此次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主要是投资需求和公款消费需求膨胀;吴敬琏(1994)强调通货膨胀总是因为货币发行过多造成;刘迎秋(1994)认为我国通胀问题的深层原因是经济体制问题。刘永生(1995)认为此轮通货膨胀是由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其他焦点问题的论争,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一种观点和主张认为,这次物价上涨不能算作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在经济发展时期通货膨胀难以避免,适度的通货膨胀能刺激经济,抑制通货膨胀会阻碍经济发展;另一种观点和主张认为,这一轮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在经济发展时期通货膨胀并非不可避免,通货膨胀不能促进相反会阻碍经济发展,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应该说,对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通货膨胀的原因、对策等方面的论争较80年代有了明显的进步,学者不仅全面总结了80年代的通货膨胀现象(左大培,1992),也对最近两次通货膨胀现象进行了比较分析(徐连东,1994);诸多学者开始深入研究各种经济现象与通货膨胀的深层关系,如体制、外汇储备、农业、外资等与通胀的关系。关于通货膨胀理论的争论以及该理论在我国实践中应用的不同见解带动了我国理论界及决策层对于通货膨胀治理方面的研究,为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通胀研究逐渐走向深化和实证化阶段(2001年至今)

通过前两次的理论研究,这一阶段的通货膨胀研究无论从研究的领域、内容、对策,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进步。研究从过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认识基础上,加强了对通胀风险的防范。曾志刚(2001)、梁崧(2001)、庞莹(2002)等从不同角度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及其风险进行了分析和预测;黎春(2001)、黄燕(2004、2006)等则着重研究了通货膨胀的测试问题;在研究的方法上,多学科分析方法和计量分析技术的广泛运用是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高波等(2001)将信息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分析方法应用于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研究。张三(2002)从我国通货膨胀的现实表现及其危害入手,分析了生态经济平衡的含义、基本要求及其失衡的原因和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生态经济大系统范围内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袁立华(2005)则在分析通货膨胀现象时运用了心理学研究方法,他认为“因心理原因而产生的对物价上涨预期的偏离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并提出“采取心理介入手段不失为预防和控制通货膨胀的一种有效选择”。由于计量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这一时期,我国理论界对于通货膨胀的研究也汲取了这一分析技术(龙如银,2005;赵振全,2006;黄新飞,2007)。

五、小 结

第8篇:通货膨胀论文范文

关键词:国债发行; 通货膨胀;资金效率

一、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其成因于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缺口。现有研究国债规模与通货膨胀的文献集中讨论国债规模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效应,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是货币融资和国债融资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当政府难以通过国债融资的时候政府往往会选择货币融资,这种货币融资既可以是货币的财政发行,也可以是财政向央行的借款或透支,还可以是央行在一级市场对国债的购买,这方面代表性文献譬如萨金特(1982)、马拴友等(2006)。

第二种思路是从国债应债来源的角度来考察国债发行与资金运用对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而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将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这方面的文献比如高培勇、宋永明(2004),刘华(2004),类承曜(2002)。

第三种思路是把国债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讨论赤字规模与通货膨胀率水平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比如斯蒂格利茨(1997)。

从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影响的观点的角度来看目前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barro(1976)在讨论通货膨胀问题时指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发行债券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smith(1982)比较了使用债券和发行货币手段进行融资的后果,发现零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态势很难实现。阎坤(2002)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当国债达到一定规模后,政府信用就会有所动摇,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效果就只有靠铸币税(货币发行)来筹集资金,最终无疑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国债发行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friedman(1982)认为,在货币供应量增速极低时,较小规模的国债可以把货币供应量增速提升到需要的水平,缓解了经济总量的衰退,而不会导致货币发行的过量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是一种松散的关系。darby(1984)认为,只要国债发行能够与货币增长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协调,那么国债发行即使有货币化的倾向也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从以上讨论不难看出,研究者以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国债发行就会造成货币供应增加进而引发通货膨胀。要找出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量化分析,寻找出二者间数量的因果关系,才能对两者进行客观的评价。

二、基于国债资金运用效率视角分析国债发行对于通胀率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本文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看法。在经济学理论当中,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有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螺旋,结构性通货膨胀以及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实际上无论是前面哪一种理论,其通货膨胀的最终表现也必定是价格的上涨,而价格的上涨显然是由于在某几种商品上相对过多的货币追逐了相对少量的商品所导致的,所以本人认为,通货膨胀实际上从表象上来讲,就是一种货币现象,并且本文的论述也同样基于此理论。

总体而言,政府发行国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为了回收货币市场上过量的流动性,第二个方面就是为了通过发行国债筹集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无论是哪个目的,国债所回收的资金最终都是要进行投资。

我们假设一个极端的情况,假设政府在发行国债之前就已经确定好所筹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为a,在当前经济环境下,a项目所在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为10%,而政府投资的这个a项目由于资质较好,投资回报率为100%,显然,如果政府筹集的资金投放到了a项目上,其资金的产出效率超出了该行业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那么表现在实务商品上就是,相对过多的产品和相对过少货币,因此,不但会使整体通货膨胀率提高,反而会使得通货膨胀率下降。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探讨国债的发行规模的时候资金所投放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和该项目所在行业的必要报酬率是必须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这一因素也同样关系到发行国债以后是否会对通货膨胀有推动作用。

依照本理论,如果想测度本次国债发行规模是否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就必须要知道所募集的资金的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这一评价方法从理论上讲实际上是一个辅助的判定标准,就是说,该方法并不能够计算本次发行国债的具体规模,而只是在国债发行规模和资金使用用途确定的情况下判定是否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会导致通货膨胀,并且其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当局的容忍范围,那么就需要调整资金的使用流向,让资金尽可能投放到那些内部收益率更高的,或者是超过该行业必要报酬率更多的项目上去,这样就可以拉低通货膨胀率,甚至是不产生通货膨胀。

前面所举例子是以发行国债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为例进行说明的,而发行国债所募集资金实际上不可能仅投放到一个项目上,那么这时如何测度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呢?我们可以首先计算出投资的项目各所在行业的一个加权平均行业收益率,然后再根据各项目自身的内部收益率计算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不会。

当前中国货币超发现象严重,2011年1月份cpi已经达到了4.9%,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货币投放的产出效率要低于货币所要求的必要报酬率,因此导致实物产出相对较少,货币发行相对较多,引发通胀。因此未来解决通胀问题,一方面要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投放,另一方面就必须要加大投资项目的审查力度,让货币尽量投放到那些产出价值高的项目上去。

三、政策建议

国债的发行除了需要保证适当的规模之外,其募集资金的投资项目也同样需要得到重点的关注,只有当所投资项目的加权平均内部收益率超过了项目所在行业的加权平均必要报酬率的时候才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否则随着国债发行规模的日益扩大,必将导致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

参考文献:

[1]stanley fisher.the economics of government budget constraint[j].the world bank observer,2005.

[2]damodar n.gujarati.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第9篇:通货膨胀论文范文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116-02

1引言

11研究背景

为减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举措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通胀压力;并且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出口效应等原因,中国面临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的双重局面。那么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是通胀阻碍经济增长还是其他原因影响了两者之间的传导,这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2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一是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刘金全和谢卫东(2003)认为通货膨胀的溢出效应有利于经济扩张,因此通货膨胀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其二是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李槿一和蒋海(2004)通过构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模型,结果显示通货膨胀会降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其三是通货膨胀不影响经济增长,即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不存在正向或负向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尚无定论,但通过回顾现已存在的一些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假设前提,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因此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研究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才有意义。

2中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现象分析

在本文中我们用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以5%的水平为界作为衡量我国是否处于通胀周期的标准,从图1可以看出,我们大致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胀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

1978—1986年: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快速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国内过热的投资,较严重的财政赤字以及增加的消费支出等,直接后果为通胀压力增大。

1986—1990年:经过1985年的宏观调控,通胀有所缓解,但此后宏观调控政策摇摆不定,导致经济发展过热,当然当时普遍存在的通货膨胀预期也是通货膨胀高企的原因之一。

图11978~20129中国的通货膨胀率

1990-1999年:这一时段国务院发出放松银根的信号,中国出现了投资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的局面,此时通胀的爆发机制主要体现在投资和消费的双膨胀上面。

2000—2006年:通胀一直保持低位,与银行松货币紧信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06—2012年9月:2005年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人民币承受着巨大的升值压力,同时国内的突发灾害性事件(如汶川大地震,2008年春南方的雪灾)都造成短期物价反弹的巨大压力。之后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和股市进行调控,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出口效应,导致中国面临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的双重局面。

22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性分析

图21978—2011年通货膨胀与GDP的增长率

由图2可见,我国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并行,在通货膨胀较严重的年份,通货膨胀率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率水平;从周期的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两者的周期性差不多,联动性较大。

23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用从1978—2011年GDP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源是《中国统计年鉴》,研究方法主要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

从上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在滞后二期和三期时GDP增长率是通货膨胀率的因,同时通货膨胀率也是GDP增长率的因,即两者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对表中数据的分析我们也能看到GDP的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大。

选择滞后期为16期,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图3的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图中横坐标表示脉冲发生的时间间隔(年度),纵坐标表示冲击反应程度,图中虚线表示两倍标准差范围内的置信曲线。

从通货膨胀对GDP增长率影响的图中可以看出,当给通货膨胀率一个正的冲击时,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即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反作用,温和的通货膨胀只在短期(一年以内)对经济增长起正向的作用。长期而言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远远大于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

图3

从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影响的脉冲图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受到一个正向的冲击时,会引起通货膨胀小幅上涨,并在第三期达到最大值,并在第5期出现负值,持续大约两期的样子,可见经济增长对通货膨胀具有较长(两至三年)的持续影响效应以及显著的引致作用。

3结论

通过以上的计量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量化的结论,即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会带来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而适度的通货膨胀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增长。而长期来看,通货膨胀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要想保持经济平稳的增长,就必须遏制通货膨胀,而要想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可见目前如何控制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是我国宏观政策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刘金全,谢卫东.中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动态相关性[J].世界经济,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