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范文

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精选(九篇)

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

第1篇: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范文

【关键词】体育;留守儿童;生命安全;自我保护

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进而在中国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2〕。现如今,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人,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细致的关心和照顾,时时刻刻都面临着、溺水、被火烧、被水烫、被殴打、被威胁、被拐卖、交通意外等事故,因此他们的人身安全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如2012年湖北省监利县九龄女童遭身亡〔3〕;2012年11岁留守儿童为给父母做饭全身着火,90%重度烧伤〔4〕;2013年6月25日下午15时许,江西一留守儿童家庭三兄妹全部溺亡〔5〕;2014年1月20日安徽省望江县9岁留守儿童因得知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的消息后上吊自杀〔6〕。这些事故都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突出了我国安全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安全教育。那么,什么是生命安全教育呢?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生伤害的自我保护、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7〕。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针对美国青少年漠视生命由此提出生命教育。杰・唐纳华・特士针是提出生命教育的第一人。上述的这些悲剧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我国现阶段的学校体育完全忽视了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像溺水这样的案例完全可以通过生命安全教育、学游泳等体育的方式避免这种悲剧的上演,但每年仍然有许多农村留守儿童溺水,这说明我们的体育教学制度还是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值得我们尽快改善。针对这个问题作者以河南省汤阴县第一实验小学为样本来探析体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的影响以及我们具体应该改革体育的哪些方面来达到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的目的,这些都是真正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汤阴县第一实验小学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由表1可以看出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事故中,溺水排在第一位,占总比例的30%,其次就是交通事故,占总比例的20%。这主要说明农村留守儿童不会游泳,缺乏安全常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学校没有开设游泳课,农村留守儿童也没有安全过马路的意识习惯。其他意外事故占到了45%,而在这其他意外事故中呈逐年上升趋势的还包含案件。

2.2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兴趣不足

由表2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兴趣不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体育课没有调动农村留守儿童的积极性,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兴趣表现为“一般”的占45.6%,居于整个态度类型的首位。“非常有兴趣”为10.6%,“讨厌”为9.5%,这两种极端态度相对来说占得比例较小。这主要说明体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作用不大,留守儿童并没有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学校教师对体育课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没有给予体育课足够的重视。如何改变体育课的上课模式以及如何调动农村留守儿童对体育的积极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2.3农村留守儿童体育项目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见表3),在农村留守儿童平日参与的体育活动中,篮球居于首位,占整个比例的22.8%,其次是乒乓球,占总比例的19.2%,剩余依次是沙包、羽毛球、跑步、跳皮筋、踢毽子、排球、足球。排球和足球本是体育课的主要项目,但所占的比例却排在最后。结合河南省汤阴县第一实验小学的场地情况,可以判断出该校没有多余的专业场地供学生打排球,踢足球。据调查显示,在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有的农村学校人均体育经费不足一元钱。表3 数据主要说明农村学校的场地面积狭小,许多主要运动项目的设施还是不很完善。这种硬件设施的缺乏势必会影响到农村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活动情况。

2.4农村学校没有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

美国著名教育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所提到的安全需要仅次于生存需要的后面,居于整个需要理论的第二位。安全需要也是获得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前提条件。由此可见生命安全需要的重要性。生命安全教育也本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少数学校即使有生命安全教育课也只是在开学初期上课,但上个2-3个星期就会被其他主要学科老师占课此后直接都换成主课,生命安全教育课在学校只是一个副科,一个形式罢了,学校并没有意识到生命安全教育课的重要性。生命安全教育课不仅要注重理论上的自我保护,教师更要教会农村留守儿童关于生存技能的培养以及遇到危险时的自救方法。总之,影响农村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课的开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

2.5农村学校没有开设游泳课

体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自我保护,农村学校普遍没有游泳课,在加上农村河流、水库、湖泊、沟田众多,一到夏天,河流、水库、湖泊便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娱乐和避暑场地,冬天水面结冰,在农村经常可以看见留守儿童在冰面上嬉戏打闹,农村留守儿童没有学过游泳课再加上自身没有安全保护意识,因此很容易溺水,在众多的溺水案例中,农村留守儿童占绝大多数。农村水库、湖泊等众多,因此游泳课在农村学校开设是很有必要的。

2.6农村学校忽略了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引导

健康不仅包含生理上的健康还包含心理上的健康。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被隔代抚养,或者只和父母一方长期生活在一起,在留守儿童的世界里他们最渴望的是亲情,在14周岁以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人人都渴望和父母天天在一起,而农村留守儿童却陷入了“亲情饥渴”状态,原本父母温暖的怀抱却享受不了,因此很容易有心理疾病。最新报道的安徽省望江县9岁留守儿童因得知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的消息后上吊自杀,这个令人心寒的案例再次说明了留守儿童陷入“亲情饥渴”状态,却无处排解,一时想不开就发生了这类悲剧。农村学校没有重视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心理教育,这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学校教师应该多关注一下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通过调查发现(见表4),农村学校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从来没有关注过的占85.6%,农村学校教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经常关注的占8.2%,农村学校教师只是偶尔关注一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占6.2%。以上数据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学校教师的心理上的关注,即使有心理上的问题也得不到解决。因此,农村学校教师应该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3对策

3.1农村学校应该教会留守儿童安全防范意识

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是传播知识的地方,农村学校应该多给留守儿童传授一些安全防范意识,要让留守儿童意识到溺水和交通事故的重大危害,因为在留守儿童的世界里仅仅只是有溺水和交通事故的概念但并不知道具体应该如何防范。

3.2农村学校应该开设涉及自我保护的体育项目

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对体育课的兴趣不足有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体育课仅仅只发挥了一小部分功能,那就是娱乐功能。体育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功能例如自我保护功能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正遭受着溺水、等危险,农村学校应该开设一些像游泳、女子防身术等体育课。

3.3建议相关教育和体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体育教育设施的资金投入

制约留守儿童参与体育项目的主要因素是学校体育运动场地的面积、体育设施的类型、规模。建议相关教育和体育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体育教育设施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学校在购置体育器材、扩大体育运动场地方面有足够的资金,学校体育教师还要教会留守儿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3.4农村学校应该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

生命安全教育课本应是学校最重视的课程之一,但学校出于升学等问题并没有把生命安全教育课放在首要位置而是占去生命安全教育课的时间去补习其他文化课,这种做法都是非常不合理的。有的农村学校即使开设了生命安全教育课但课程比例明显不平衡。在农村学校里生命安全教育课的内容广泛的集中在消防卫生教育、逃生教育、生命认识教育等生命安全内容,但有关的生理卫生教育、游泳安全、用电安全、沼气安全、日常化学反应常识、心理教育以及突发性伤害教育却提及的很少,这些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的留守儿童为了给父母做饭,被沼气炸伤,全身烧伤面积达到90%,就是因为不知道沼气的化学反应常识;还有的留守儿童遇到事件,却不敢报警,也羞于启齿不知道应该怎么办等等这些案例都是与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日常问题,农村学校将来要朝着这些日常生活安全教育问题发展,这样才会避免悲剧的发生。

3.5农村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去开设游泳课

农村留守儿童平日在学校有教师看管,但一到寒暑假由于没有教师的看管也没有家长的保护在加上农村湖泊等很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会去水边嬉戏玩耍,这时就很容易出事故。针对中小学生暑期溺水事件频发的情况要堵疏并施,一方面禁止学生到危险的地方去游泳;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一些安全自救的技能〔9〕。农村学校可以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利用暑假去学游泳,一方面可以充实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教会留守儿童游泳。农村学校也应当给留守儿童设置一个合理的游泳达标政策,让留守儿童有目标的去学游泳,体育教师也应当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正确的引导更要教会农村留守儿童一旦遇险时要学会冷静对待的态度。

3.6农村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安排心理教育课

建议农村学校给留守儿童安排心理教育课,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走出“亲情饥渴”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自卑、逆反心理严重、性格孤僻、行为怪异。教师应该给予留守儿童科学的引导和管理,教师也要平等、民主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在心灵上给予学生温馨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疏导他们心理上的压力,给予学生希望,让留守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也要帮助留守儿童培养自信心,让留守儿童学会自立自强。教师要善于积极的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气氛。教师也要定期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

4结束语

一个人的健康包括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两个方面,用体育的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存在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方面的危险,让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身体上健康的成长,也可以培养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以及树立“终身体育”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张乐.谁来关心全国两千万农村“留守儿童”?

〔EB/OL〕.〔2007-09-27〕. .

〔2〕全国妇联调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EB/OL〕.〔2008-02-27〕..

〔3〕张.监利九龄女童遭身亡 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引关注.[EB/OL].(2013-05-11).[2013-05-16].

第2篇: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范文

嘈杂的“街道”上,一位小朋友在各种交通“状况”下,独自安全地穿过了马路;高高的卡车使行人视野受限,究竟哪些位置会让司机师傅因为看不到你的存在而造成交通隐患……这些场景出现在4月28日,中国最大的儿童职业体验馆——北京蓝天城,梅赛德斯-奔驰以“交通与未来”为主题的Moki之城开幕仪式上。这一天,梅赛德斯-奔驰宣布把全球最早、影响范围最广的儿童道路安全项目——“安全童行”正式引入中国。

根据计划,2012~2015三年间,梅赛德斯-奔驰将携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国际青年成就等权威专业合作伙伴,帮助六至十岁的中国小朋友学习适应和使用不断变化的道路环境,并将惠及百万中国家庭。而上文所述的“安全童行”道路安全教育星愿基地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序曲。据悉,体验中心Moki之城将挂牌为梅赛德斯-奔驰“安全童行”星愿基地,纳入到其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中,成为长期推进的重点项目。

起源于德国的“安全童行”项目由戴姆勒集团发起。过去十年间,该项目已在德国、意大利、马来西亚等数十个国家成功走进了学校、家庭,全球已有130万儿童从中受益。而在中国,“安全童行”项目将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打造“两个课堂”:一个是将教材引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中,增强孩子安全知识储备的“第一课堂”;另一个是提供长期课外互动体验场所,建立网上互动社区并开展学校日、体验日等主题活动,营造面对课外生活的“第二课堂”。

围绕这一模式,2012~2015年,“安全童行”教材将以校本课程的形式首先走进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的200所小学校园,影响70000名学生。“安全童行”道路安全教育星愿基地将长期向公众开放,形成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

在仪式上,项目大使——童话大王郑渊洁讲了一个故事:一次,他遇到自己的忠实读者——汽车之家的CEO李想。他问李想,你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李想的回答是,就是过马路的时候,绿灯没亮不能走,这样不仅能给自己带来安全,同时也能惠及别人。梅赛德斯-奔驰希望给人们留下的,无疑也是这样的记忆。

BQ =《北京青年》周刊W=王燕(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公关部总监)

BQ:为何发起安全童行项目?

W:现在做公共关系需要一个大公关的战略,作为一个知名的汽车品牌,大公关就是通过真正能够帮助到企业和公众、消费者的行动,能够建立一个非常密切的关系,并且能很好地管理它,达成一种共识。我们在大战略下考虑什么样的话题能够让奔驰和公众之间有一个更加紧密的纽带,除了我们的产品、我们的服务之外,我觉得毕竟是汽车行业,又是发明第一辆汽车的,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更多地承担一些汽车文明方面的工作。

BQ:如何看待这一项目在中国的开展?

W: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诠释“安全童行”项目,就是一本书、一堂课,一段通往未来的旅行……这本书就是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的“安全童行”教材;这堂课将采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营造一个社会大讲堂;而同时这个项目设立了专门的内容来鼓励孩子们发挥创意,畅想未来交通。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这堂课和面向未来的全新视角,来帮助中国的小朋友适应交通环境,成长为更负责任的社会公民。

BQ:怎样保证儿童交通安全教育的效果?

W:引入这个项目和教材的时候,我们就有非常明确的出发点。这个是真正能够让孩子和家长们感同身受的,而不是作为一本教材你放在那儿,几个月或者是几年都不去看。首先它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东西。第二,这个项目还需要考量其可持续性。因此,教材本身将纳入校本教材,把它作为孩子常态教育、课堂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我们会定期地对上课的老师进行专门培训。

大众 记录安全

“第七感”是德国的一个电视交通安全宣传栏目,每次5分钟,以一个典型事例告诉观众一个交通安全常识,开播33年来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大众安全路》电视宣传片正是借取了这一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电视短片的形式,针对儿童、孕妇、老人等不同群体,系统讲解乘车坐姿、安全隐患、险情处理、驾车自救等知识,让大家能看得见、摸得到。

从2007年至今,大众一直在根据市场的反馈,寻求最需关注的主题,探索最有效的表现形式。在第三辑《大众安全路》电视宣传片中就创新性地运用情景剧表现形式,配以生动、幽默的对白,使交通安全理念的宣传普及更加人性化。而从第四辑开始,儿童成为整个公益传播的主体。在第五辑里,《大众安全路》电视宣传片更从“儿童道路安全”扩展为“家庭道路安全”,希望从不同角色的家庭成员常见的不良交通习惯出发,系统讲解家庭道路安全的常见误区及必备知识。从五月底开始,这一宣传片将在优酷、土豆、新浪等各大网络平台同步播出。应该说,我们很难用量化数据来评估《大众安全路》电视宣传片影响的大与小,但在汽车工业文明刚刚起步的中国市场,每一个公民和企业,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普及交通常识,让我们的道路更多地来承载幸福,而不是泪水。

4月12日,一只名叫安安的小熊从动画屏幕中来到了中国科技馆,与小朋友们一起正式拉开了2012 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的序幕。在过去七年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今年BMW在硬件设施、活动内容、传播方式等各方面,对训练营实现了全面升级。

主题为“争当交通安全小冠军”的2012 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开设了全新的四个教室——“安安奥运体育馆”、“安全座椅体验馆”、“我与安安学急救”和“安安电影院”,不仅巧妙结合奥运元素,更突破以往的交通安全范畴,将安全教育渗透到生活层面。在此基础上,BMW将继续与教育部合作,发放《BMW小学生交通安全读本》并计划在全国的“BMW童悦之家”中设立安全教育教室和安全知识角,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儿童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援助。

“从最初的交通安全层面,到如今更为广泛的日常生活安全教育;从经济发达的城市到相对落后的城镇、乡村,我们希望可以使更多小朋友接受到安全教育。在这些变化背后,始终不变的是BMW真诚关怀中国儿童健康成长的信念。”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营销高级副总裁戴雷博士在开营仪式上表示。

自2005年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项目来到中国,便始终致力于培养儿童的交通安全意识,让孩子们懂得自我保护,远离危险。八年来,BMW坚持倾听来自孩子内心的声音,不断地为中国的儿童安全教育带来惊喜与启迪。截止到2011年底,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已使超过33万名中国儿童从中受益。

第3篇: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范文

一、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造成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复杂,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通过调查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发展的两面性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保健领域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儿童总死亡率的逐年下降,死亡原因排序的变化,可以看到社会发展进步有利于儿童成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家用电器的普及,城市建筑的高层化,交通工具特别是汽车的大量增加,又成为威胁儿童生命安全的新因素。有关部门对意外事故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在造成儿童意外事故的原因中车祸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这一状况与发达国家的情况极为相似,这说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具有两面性:在人们生活水平、儿童保健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各种危险因素也随之增多,儿童发生意外事故的可能性增大。

2.监护人防范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

调查发现,许多家长安全意识薄弱(相对而言,教师较好),根本想不到孩子会发生意外。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大多是因为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缺乏防止儿童意外伤害的意识和知识。例如,1999年6月,北京一名5岁半的儿童下午从幼儿园回家后,在家里哭闹,家长为了哄他,逗他开心,将一粒日本豆塞进他嘴里,结果日本豆误入气管,家长迅速将孩子送往附近的医院,但孩子因窒息已死亡。等等类似的悲剧不胜枚举,这说明家长、教师的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

3.儿童安全知识存在空白区,缺乏一定的防范能力

儿童意外事故发生率的高低与幼儿园、家庭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成人只重视对孩子的“知识”教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不学都无所谓。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3~6岁儿童中有近一半的孩子有一定的安全意识,有一成多的孩子安全意识极其薄弱,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缺少应有的防范知识,不知道躲避风险。通过调查还发现,家长、教师对儿童安全方面的状况缺乏了解,往往过高估计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成人自认为孩子懂得自我保护,而轻视对儿童安全方面的教育。例如,对某幼儿园152名大班儿童“认辨交通标志”的测查中发现,能完全通过测查的儿童只有74名,但家长和教师估计能通过测试的幼儿人数分别是102名和104名。这也是造成孩子安全知识匮乏的原因。

还有些监护人意识到外界存在着的一些对儿童发展不利的因素,但只是一味地对儿童采取全方位的保护,认为“少活动、少出事”,许多本该孩子做的事情他们全部代劳,严格限制儿童的各种活动,剥夺了孩子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结果孩子缺乏基本的对危险事物的防范能力,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

4.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体各种机能水平较低

在儿童发生的事故中,摔伤头、磕掉牙、骨折、坠落、溺水、车祸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幼儿体质较弱,体能发育不完善,运动机能差引起的。瑞典和日本的有关研究表明:儿童面对迎面而来的汽车常常不知道躲闪,过马路只注意一个方向的车辆而不顾另外一个方向,对汽车车速的快慢缺乏正确的判断力,误认为噪音小的汽车没有危险,等等。可以看出儿童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群体。

二、减少儿童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相应措施

1.监护人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习,为儿童创设安全、良好的生活环境

调查发现,儿童意外伤害多发生于家长、教师和其他监护人麻痹大意的情况下,因此儿童的监护人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重视对儿童的保护,时刻把儿童的安危放在心上。幼儿园教师及游乐场等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有安全意识,把儿童的安全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幼儿园应制定和执行健全的安全值班制度,凡是儿童在园期间都要安排教师值班,要做到时时处处都有人想着、看着孩子,对孩子做到“放手不放眼,放眼不放心”。游乐场要针对儿童容易发生的安全问题,配备必要的保护设施,不能只为营利而不顾孩子安危,要适当限制儿童活动的范围,只有这样,才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机率。

2.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幼儿处于身心逐步发展的阶段,缺少生活经验和各种社会方面、自然方面的常识,自理能力较差,虽然教师和家长在竭尽全力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以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但我们应知道成人对孩子的保护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关注孩子、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应教给幼儿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只有把安全的金钥匙交给孩子才是比较可靠的。所以,幼儿园应通过健康教育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抓住一日活动的各个有效环节随机强化。家长应与幼儿园配合,利用家庭教育的特点,及时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工作。

3.培养、训练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躲避伤害。例如,幼儿养成吃饭前、喝水前摸一摸、吹一吹的习惯,从冰箱中拿出的东西闻一闻的习惯,可以避免烫嘴、烫手、误食东西;走路和跑步时靠右边行,可以大大减少与同伴碰撞或被来往车辆碰撞的机率,鞋带系得牢可避免跌倒、摔伤,吃鱼时把刺挑干净可免受咽刺之痛,吃饭时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家庭和幼儿园应相互配合,反复强调,持之以恒,使幼儿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第4篇: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安全管理;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安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39-01

幼儿园管理者的任务艰巨,需要保证幼儿两个方面的“安全”。于是,作者结合实际教育经验,展开分析探讨在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安全管理工作重点。

一、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制度,并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

1、园长责任制。园长是幼儿园的主要领导者,也是最为重要的负责人,因此,当仁不让的成为了安全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对于教育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有全面的把控。特别是在教育教育、安全指导、监督检查等方面需要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保障制度。特别要加强日常的安全管理,不要让园长成为名义上的负责人而不去负责具体的安全管理工作,对于安全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就要明确园长作为第一负责人的职责,并根据职责内容进行定期考核,这样才能够使园长对于幼儿园安全管理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确保日常安全工作的安全性,为入园儿童提供良好的安全发展环境。

2、分工责任制。分工责任制也是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制度之一,通过有效的制度规划管理,将安全分工明确到每一个人头上,并进行层层落实,提高每一位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安全意识,使得幼儿园内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充分认识到保障儿童安全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而重点工作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落实幼儿园晨检制度,做好每日检查工作,对于可以问题要进行上报园长并处理。

落实保卫制度,幼儿园的门卫处一定要安排专人专员进行保卫工作,并建立健全保卫机构的制度建设管理,制定好保卫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另外可以采取轮岗制,保障保卫工作人员的工作精力充沛度,提高保卫工作效率。

落实消防制度,消防工作不仅是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各教育阶段的重要安全工作保障之一,应该切实加强对幼儿园内部的水、电设备的有效管理,尤其对于幼儿而言,年龄偏小好奇心强,容易触碰禁止触碰的开关而酿成安全事故,这方面需要工作人员尤为注意。

落实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食物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幼儿阶段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对于食物的需求更为强烈。幼儿园少不了要为幼儿提供一定量的主食以及零食,而对于食品的采购、加工制作就需要管理者十分重视,食物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大量的幼儿出现严重反应,后果不堪设想。一定要将食品安全管理作为日常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落实轮岗工作交接制度。很多幼儿园安全事故都发生在园内工作人员交接的过程中,因为交接过程中人员心态有松散,从而导致了工作上的疏忽。因此,应制定有关制度切实保障交接过程中的幼儿安全问题。

二、将日常安全管理融入幼儿园管理各个细节

完善的制度需要良好的执行才能够体现应有的价值,各幼儿园管理者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每日的安全管理内容,并与家长做好及时的沟通,协助幼儿园做好儿童的管理工作。

1、晨检制度一定要落实,对于幼儿的问题要做到足够的重视,并提醒家长检查幼儿身上携带的物品,防止物品对儿童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2、在幼儿园内部合理规划幼儿的自由活动场地,幼儿园内分小班、中班、大班,要结合每个年龄段的幼儿的实际情况对活动范围进行合理划分。并且提供给幼儿的活动器材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段的实际接受能力,从而避免因为器材对幼儿产生不必要的伤害。3、幼儿园课间活动时间一定要做好安全保护工作,这段时间通常是儿童发生人身伤害或者是精神伤害的重要时间段。这段期间儿童因为兴奋可能会相互之间发生一些动作较大的行为,例如:嬉戏、追逐等,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在旁边做好看护工作。4、幼儿园进餐安全管理工作也是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要按时定点的对儿童进行餐饮供应,科学配餐,防止发生食物中毒。5、幼儿园日常教学中也要加强安全教育,要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做好安全意识渗透工作。有意识的为儿童渗透安全意识。

三、加强幼儿园教职工的安全意识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1、加强教职工安全意识。保护幼儿园安全的主要人员是与幼儿直接接触的教职工人员,因此对于这类人员的安全管理培训知识的教育十分必要。必须要结合所在幼儿园的实际环境来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教师的观念决定了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得到落实,制度固然重要,可关键仍在执行者,只有教职工做好充分才能够创造和谐安全的教育环境。

2、组织人员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要的安全意识固然重要,可是专业的技术以及专业知识也至关重要。幼儿教师必须结合专业的幼儿护理安全知识,并加强专业学习才能够对于幼儿阶段的各个阶段儿童的安全管理工作有充分的认识,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园儿童做出最合适的安全护理方式,最大限度的避免在幼儿园内出现安全问题。并且对于在职的教职工要定期组织培训,不断加强对安全管理知识的补充,做到与时俱进。

另外,要为儿童在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创造出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儿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安全问题的发生,防止因为环境问题而遇到不必要的安全问题,如:道路上的磕绊、物品的松动对儿童造成砸伤问题等。同时在儿童所在社区,可以通过板报、公示板的方式加强幼儿安全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综上所述,幼儿园安全管理问题必须放在日常工作的首位,保障幼儿安全是幼儿园的职责,需要园长以及下属全体教职工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做好有针对性的儿童安全保障工作,给予儿童一个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第5篇: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范文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的机会,随机教育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是日常活动的点点滴滴。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教育的生活化,学前儿童教育必须是保教并重的,必须寓教育于儿童的一日生活之中。对学前儿童而言,大部分的学习是生活化的、游戏化的教育活动,就是日常生活本身。因此,学前教育应从儿童的一日现实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把各种教育内容与儿童一日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把教育活动同儿童一日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儿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教育价值,都应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出发,加以充分的组织和利用。

一、创造环境,营造教育氛围,在一日活动中全方位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游戏活动之中。”我们根据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对孩子实施不同的品德教育。如,对于小班的孩子,我们教育他们要懂得谦让、分享;对于中班的孩子教育他们懂得待人接物时的礼节;对于大班的孩子教育他们如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等。在中班活动《小兔回家》中,着重让孩子学说“对不起”“没关系”“谢谢你”“不客气”这几句文明用语;每天孩子入园时,值班老师亲切地向来园的孩子与家长问好;在每周的升国旗活动里,主持升旗仪式的老师利用国旗下的讲话环节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午餐时,老师通过温柔的话语向幼儿传递着爱惜粮食、文明进餐的礼仪信息;离园时,再一次亲切地与孩子、家长道别。通过日常渗透的方式,孩子们对礼仪教育的内容有了现实的经验,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交往中,从而提升了幼儿讲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

二、抓住契机,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要求有明确阐述:“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为此,我们着眼于幼儿一日生活,把安全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以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加强晨午检力度,消除隐患,通过孩子参与检查,增强幼儿识别危险的能力。加强室内安全教育,减少危险的发生。一日生活中,教育幼儿不随意站在凳子上、桌子上,更不能从上面往下跳,以免跌伤或磕伤,另外,不随意钻桌子、钻凳子,以免碰着自己的头。教育幼儿不随便关门关窗,更不能用力突然关门关窗,以免夹住自己或其他小朋友。活动室内有日光灯、电风扇、电视机、录音机、空调等电器,首先告诉幼儿不能随便登高操控电器,不拉、不剪、不刺电线,不登高将铁丝等插到电源插座里等。户外活动中,教师的站位要合理,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巡视幼儿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视情况及时给予合理的干预和引导。照顾因身体不适等特殊原因不能参加活动的幼儿等。

此外,有计划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丰富幼儿的安全知识,增强幼儿判断、预知和防范隐患的能力。我们通过情景表演游戏《不跟陌生人走》《我是小司机》等,让幼儿掌握简单的规则和安全知识,如:红灯停、绿灯行,雷雨时不站在大树下、不能打电话,什么情况拨打特殊电话号码119、120、110等。让幼儿在和这些特殊老师的游戏和活动中获得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技能。

三、为人师表,教师是一日活动中语言教育的重要角色

幼儿园3-6岁幼儿的教育不像小学中的文字性教育,小学中有日常行为规范等的约束;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尤其是幼儿园从早上的入园到下午的离园这一段时间都在学校,都是由老师在进行组织与教育,比如,我们在幼儿园教育孩子们爱护植物、爱护我们的桌椅板凳,但是如果老师在生活中没有做到,那么在孩子心理就会产生不好的印象,久而久之你说的话就会没有威信了,因为你都没有做到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做到呢?

所以,语言教育遵循幼儿心理特点,针对不同班级的幼儿在进行语言教育时分层次进行。就我自身感觉而言,在小班的语言教育偏向于拟人。就比如说在进行搬椅子、拿玩具轻拿轻放的教育时,小班一般老师会说“我们慢慢地放下玩具,不要把它弄疼了”“他是我们的好朋友”,这样的语言教育小班孩子是接受的。所以他们就会慢慢地、轻轻地放下手上的东西。但是同样的情况如果放在大班或者学前班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的认知已经得到发展,他们会有自己的思考,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幼儿园语言教育时应该遵循幼儿生长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合的语言进行教育。

第6篇: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范文

在实施《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区儿童发展“*”规划》中,我区各级政府把儿童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为了实现《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的目标,区、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形成合力,采取有力措施攻克难点指标,较好地达到各项目标,使我区儿童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创建爱婴医院,普及新生儿新法接生,提倡住院分娩,加强产科建设和围产期保健服务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实施,到*年全区已有爱婴医院13间,4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均已达到*市的目标。

——儿童基础教育普及程度上新台阶。*年我区学龄前儿童入园率73.3%,小学一年级按时入学率99.98%,小学学生完成率100%,初中入学率100%。我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取得良好发展,全区0—14岁儿童受教育率达到97.5%。

——儿童生存环境不断优化。我区大力加强城市和农村各类卫生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人民饮用水卫生、厕所卫生和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水平。*年我区农村改水受益率及农村享有安全饮用水的人口覆盖率已达100%,农村享有卫生厕所的人口覆盖率达92%。

——特殊困境儿童受到保护。我区特殊教育学校已投入使用多年,三残儿童受教育率为92%。民政部门设立了1所儿童福利院,解决了弃婴弃儿的护理及生活照顾问题。全区开展的“扶孤助学”使600名儿童得到受益,得以重返校园。

我区儿童事业的发展在“*”期间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面对21世纪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的重任,我们仍有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降低孕产妇死亡仍需付出较大的努力,*年我区孕产妇死亡率为56.56/10万(含流动人口),大大超过*市25/10万的终期目标,随着近年来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及管理不够规范,流动人口的孕产妇死亡率难以降低,成为实现《两纲》目标的难点和重点;婴儿、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呈反复交替升降状态;抓素质教育还需加大力度,重分数、轻能力,重营养、轻锻炼等现象仍需纠偏;儿童行为偏差、肥胖症、近视和龋齿较多;农村、城区幼儿入园率、教育水平差距较大;近年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儿童的视野,其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对现有的儿童发展及其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儿童的校外活动场所不足,现有的社区活动场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面积较小、设施陈旧、功能单一,科技含量低,反映儿童发展的需求和社会服务不足的矛盾,这都影响了21世纪儿童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提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为进一步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条件,全面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在基本实现《*区儿童发展“*”规划》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0年)》和广东省、*市《儿童发展规划(*—2010年)》的要求,结合我区儿童事业发展的实际,特制订《*区儿童发展规划(*-201O年)》(以下简称《规划》)。在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法律保护、儿童与环境等4个领域,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区儿童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措施。

总目标

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推进我区儿童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继续巩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提高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优化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社会环境;使儿童充分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各项权利,得到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生活娱乐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不断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发展水平、培育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主要目标及策略措施

一、儿童与健康

改善儿童卫生保健服务,全面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目标与指标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婚前医学检查率*年达93%,2010年年达93%以上。

——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年控制在100/万以下,2010年达90/万以下。

2、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孕产妇和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年分别控制在25/10万和10‰,2010年在25/10万和10‰基础上分别下降1/5和1/6。

——孕产妇保健管理率*年达93%,2010达97%。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到2010年达97%以上,高危妊娠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在*年基本消灭。

——儿童保健管理率*年达93%以上,2010年达97%以上,逐步提高女童及流动人口中儿童卫生保健服务的水平。

——继续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年以镇(街)为单位达98%以上,逐步将新的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3、提高儿童营养水平,增强儿童体质

——到2010年,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以*年为基数下降1/5。

——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年控制在4%,2010年控制在3%。

——婴儿母乳喂养率*年达90%。

——合格碘盐食用率*年达95%,2010年达95%以上。

——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率*年达90%以上。

——人均公共体育场所面积*年达0.3平方米,2010年达0.5平方米。

4、加强儿童健康教育

——减少未成年人吸烟,预防未成年人吸毒。预防和控制性病、艾滋病、结核病的增长和蔓延。提供多种形式的儿童心理健康咨询指导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

策略与措施

——深化妇幼卫生体制改革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年增加妇幼卫生、计划免疫经费的投入。落实和规范妇幼保健机构的财政补助,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财政承受能力,安排妇幼保健经费。到2010年,妇幼卫生经费在卫生经费中所占比例达8%-10%。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广东省母婴保健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市政府《批准市妇儿工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两纲”,确保妇女儿童生命安全工作职责问题的通知》(穗府[*]47号)。切实保障儿童享有卫生保健的权利。各镇政府要建立流动人口育龄妇女和儿童登记制度和落实出租屋主连带责任制,将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指标,辖区内医疗保健机构要为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儿童提供卫生保健、计划免疫系列服务。坚决制止和打击非法行医、非法接生、非法堕胎、弃婴等违法行为。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继续实行计划免疫保偿、妇幼保健保偿和农村合作医疗等多种形式的保障制度,提高儿童享受保健水平和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多渠道筹集贫困家庭疾病援助资金,帮助特困家庭孕产妇和儿童获得必要的医疗援助,加强对弃婴和孤儿的医疗救助。

——健全妇幼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强化卫生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全行业管理,规范妇幼保健技术服务和母婴保健监督员行为,建立技术服务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加强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质量的检查督导,依法打击和查处各类危害儿童健康的违法行为。

——加强全区卫生保健服务网络的建设。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妇幼卫生服务三级网络。加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特别是基层卫生保健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保障儿童在社区享受到连续、综合、及时和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加强社区儿童营养指导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儿童身体素质;以社区为基础积极防治儿童多发病和常见病,制定切实可行的婴幼儿口腔保健、听力保健和眼保健计划,重视婴幼儿牙病、药物性耳聋和屈光不正的防治工作;加强儿童心理卫生工作,监测儿童心理行为,对异常行为或倾向的儿童及时进行干预。

——做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工作。进一步推动出生缺陷干预行动计划的实施,其中地中海贫血干预工程分别抓好婚前保健、产前诊断等环节,新生儿窒息干预工程分别抓好高危妊娠管理、农村住院分娩、产时服务模式的转变,普及新法复苏等技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减少、消除因孕期、产期和哺乳期不良因素导致儿童智力损害。同时力争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缺陷及儿童精神神经康复等干预工程的启动。继续实施新生儿疾病筛查。

——全面提高妇女生殖保健系列服务,加强和规范妇幼保健技术管理,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孕产期保健服务。要继续规范高危孕产妇的筛查与管理,强化孕产妇三级转诊管理规定和重症儿童转诊管理,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滞产、难产和出生窒息等产科并发症的发生。

——开展儿童保健的理论与适宜技术的研究、推广和人员培训工作,提高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及科技水平。继续推广和应用计划免疫、口服补液疗法、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和婴幼儿家庭保健等适宜技术;研究和实施减少新生儿疾病、儿童营养不良、儿童意外伤害等预防措施。

——加强冷链系统建设,努力提高常规免疫的及时接种率,增强常规免疫的有效性,逐步将乙肝、风疹、腮腺炎等疫苗接种纳入常规免疫管理,保证达到安全接种。

——倡导科学喂养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善儿童营养。在城区托幼园所和学校分步推行学生饮用奶和学生营养餐计划,农村实行“大豆行动计划”等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学生营养餐、预防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健和利用卫生服务能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运用宣传媒介加强妇幼卫生专题宣传。开展健康教育行动,大力宣传基本卫生保健知识;宣传性病和艾滋病的危害、预防及自我防范知识;在青少年中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殖健康教育、预防吸烟和吸毒的教育。禁止学生吸烟、吸毒。

——重视儿童体育,各社区、各镇为儿童健身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学校推行儿童体育与健康个体标准评价,培养儿童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证中小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加强残疾儿童保健事业,逐步建立残疾儿童报告制度,医疗保健机构要对残疾儿童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全面开展儿童心理保健工作。在幼儿园、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抓好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配备和培训,区力争逐步建立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儿童心理行为偏差进行疏导和诊疗,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二、儿童与教育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儿童受教育水平。

目标与指标

1、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建立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与服务体系。到2010

年,全区社区办好0-3岁教养机构,各镇都办起0-3岁教养机构。

——学前三年入园(班)率*年达84%,2010年85%以上,全区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取消学前班。

2、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到*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100%,辍学率控制在0.5%以下。

——初中毛入学率*年达99.9%,2010年达100%;辍学率*年控制在2.5%以下,2010年控制在l.5%以下。

——残疾儿童小学入学率*年达90%,2010年达95%以上,中学入学率达80%,2010年达80%以上。

——小学毕业率达99%,初中毕业率达98%。

——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基本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3、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

——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年达91%,2010年达91%以上;高中毛入学率*年达83%,2010年达90%。

4、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科学考试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

5、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增加各类家长学校的数量;家长学校达标率*年达85%,2010年达92%;不断提高儿童家长家教知识知晓率,*年达98%。2010年达98%以上。

策略与措施

——各级政府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与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发展。

——切实增加财政教育投入,区政府年度财政一般预算

总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不低于20%。

——逐步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监管。

——加快教育立法,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和制度;提高全社会教育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推进依法治教。

——优化教育资源,缩小地区差距。按期按质完成改造薄弱学校任务,重点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根据实际调整中、小学布局,合并撤消过于分散、规模较小的学校。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学校建设,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

——切实把特殊教育纳入我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总体规划之中。

——扶助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就学。建立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收制度。确保困难家庭的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发挥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流动儿童就学登记制度,把流动儿童就学问题作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中的重要

内容。确保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都要依法办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引导和监督,使在民办学校学习的儿童同样得到良好的发展。

——贯彻落实孤儿就学的有关优惠政策。

——把婴幼儿教育纳入大教育体系,把幼儿教育的发展纳入教育的评估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儿童早期教育的管理与指导,建立完善0至3岁儿童早期教育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模式。广泛组织0至3岁儿童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开展亲子游戏,启迪和开发婴幼儿的智力,培养其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求知欲望,提高早期教育的效果。

——积极推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继续办好一批骨干、示范作用的公办幼儿园及镇中心幼儿园,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多种形式举办幼儿园。贯彻实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广东省幼儿教育指南(试行)》、《*市幼儿发展课程指引》,切实提高保教质量。

——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现代开放的教育理念,建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深化中小学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氛围;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儿童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能力。积极创建多功能校外教育实践活动基地。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师德教育、重视幼儿园、中。小学校长(园长)和教师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学历合格率和学历层次。幼儿园专业教师学历达标93%以上,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总数的23%以上,小学专业教师学历合格率99.5%且大专及以上学历达68%,初中教师学历达标达97%且大学本科达63%。幼儿园、托儿所保健人员配置率达100%,并符合保健人员资格要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持证上岗率达100%。

——学校、幼儿园所的教职员工要爱护、尊重儿童,维护儿童的人格尊严、严禁歧视、体罚或变相体罚儿童。学校纪律、教育方法应适合学生身心特点。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逐步推进中小学网络教育。

——进一步重视和改进家庭教育。充实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加强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研究及分类指导;扩大家庭教育宣传覆盖面,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掌握现代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建立多元化的家长学校体制,提高各类家长学校办学效益,区建立5所示范性家长学校。各镇建立1--2所示范性家长学校。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的管理、指导和评估。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发挥有关部门的社会教育功能,进一步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条块结合的儿童教育指导、服务网络,实现儿童教育科学化和社会化。

三、儿童与法律保护

完善和落实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保障儿童权益。

目标与指标

1、加强立法,建立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法规。

2、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

3、依法打击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预防并减少侵害儿童人身权利的各类刑事案件,保护儿童人身安全。

——禁止虐待、溺弃儿童,特别是女婴和病残儿童。

——禁止使用童工(未满16周岁)和对儿童的经济剥削。

4、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

——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率并减少重新犯罪率;中小学校普遍开设法律知识课程,*年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率达100%。

5、在诉讼中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对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岁以上不满18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6、法律援助机构要为儿童提供法律援助。

策略与措施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障法》、《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

——贯彻执行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建立健全执法监测机制。

——加强有关维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儿童合法权益的责任意识。

——严厉打击故意伤害、杀害、绑架、、拐卖、遗弃、虐待等侵害儿童人身权利以及强迫、引诱未成年人犯罪或进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利用儿童生产和贩运。严禁儿童服食,保护儿童免遭一切形式的犯。

——依法加强娱乐场所、文化市场和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控制未成年人涉足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禁止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迷信、暴力、恐怖等的书刊、音像制品进入市场;制定落实儿童不宜观看的影视和广告的限制规定和措施;加强对营业性网吧的管理。

——大力开展警校共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的派出所民警定期到学校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加强校园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儿童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禁止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开设歌舞厅、游戏机室、网吧。

——公安、检查、司法等执法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维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有关法制宣传教育和保护工作。

——加强对企业用工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使用童工,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惩处。

—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相互配合,在侦查、、审判各诉讼阶段采取有别于成年人案犯的特殊方式,依法处理涉及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案件。对未成年人罪犯执行刑罚时,要与成年人罪犯分别关押、管理和教育。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检察院不、法院免于刑事处罚、缓刑或宣告无罪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得歧视。

——执法和司法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儿童的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儿童的权益,提高办案技能和执法水平。

——教育儿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儿童实施家庭暴力及其他形式的身心摧残;禁止强迫未成年人结婚或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保障儿童人格权、身份权。

——加强对儿童的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儿童法律意识,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和防范能力。

——在社区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的保护儿童权益的工作网络。防止侵害儿童合法权益的行为发生;及时预防和科学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和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康复、回归社会工作。

——积极设立面向儿童的法律援助机构,完善法律援助体系和网络,为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援助服务。

——加强残疾儿童康复机构的建设,发展社区康复机构,指导家长学习和对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方法,使残疾儿童在社区和家庭普遍得到康复训练。

——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增强单亲家庭父母的法律意识和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并帮助他们掌握适宜的教育方法。

四、儿童与环境,

优化儿童生存和发展环境。

目标与指标

1、优化儿童生存的自然环境

——到2010年,农村享有饮用安全卫生水的人口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农村自来水末稍水四项指标总合格率达72%。建立城区二次供水监督机制,确保城区二次供水的水优质和卫生安全。

——到201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其中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0%以上;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

——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城市空气和水按功能区基本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到2010年,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60%。

——到2010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

2、优化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

——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儿童、爱护儿童的公民意识,使儿童免受一切形式的歧视和伤害。

——为儿童提供必需的闲暇娱乐时间,保障儿童参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权利。

——提高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的质量,保证安全无害。

——为儿童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产品及信息,净化、优化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各类媒体传播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信息,保护儿童免受不良信息影响。

——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到*年,确保有一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的儿童校外活动场所,每个社区因地制宜创设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

3、保护处于困境中的儿童

——加强救治重症儿童。

——发展残疾儿童康复事业,提高残疾儿童康复率。

——到2010年,区至少建立起一个综合利院儿童部(区)。儿童福利机构设施明显改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策略与措施

——政府在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时要体现“儿童优先”的原则。将儿童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儿童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儿童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

——制定落实农村供水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办法,把农村改水改厕落实在农村奔康工程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的主要工作中。

——依法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开展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绿地,积极防治“三废”对水质、大气等环境污染,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高汽车尾气达标率,继续执行城市空气质量周报、日报制度。

——建立健全城区二次供水卫生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建楼时规范建水池的措施;组织专业规范洗水池队伍;建立卫生监督部门负责监管,保证城区二次供水的水优质和卫生安全。

——建立和健全儿童食品、玩具、用品和游乐设施的质量监控机构,制定完善相应的生产、销售法规,监督实施。

——宣传安全知识,提高儿童和家长的安全意识,预防及避免儿童意外伤害。

——建立和发展儿童校外活动设施和场所,把儿童校外教育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每个社区都应设置儿童少年活动场所,加强对各类场所的管理,已建立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博物馆和游乐场、运动场都应尽可能减、免费向少年儿童开放。镇、村办好少儿文化活动室,建设少儿文艺创作队伍,开展少儿文艺作品评奖、文艺创作研究活动,鼓励创作优秀儿童图书、歌曲、影视等作品。坚持办好区少儿艺术花会和少儿艺术比赛等活动。

——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体都应营造尊重儿童、爱护儿童、教育儿童、鼓励儿童参与的良好舆论氛围。广播、电视公益广告中应有一定比例,突出保护妇女儿童,促进妇女儿童发展的内容。

——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为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儿童科普组织网络,巩固和扩大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儿童科普工作队伍,为儿童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机会和场所。

——广泛开展儿童环保意识教育,引导儿童树立爱护环境的良好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充分发挥社区对儿童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功能,社区内有关单位科技、文化、体育场所节假日免费向辖区内儿童开放。

——进一步强化流浪儿童收容机构的收容、教育、遣返工作,加强流入地与流出地的沟通协调,努力减少流浪儿童的反复流浪。

——加强对孤残儿童的救治工作。在完善国家开办的儿童福利机构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服务,在社区内建立残疾儿童寄托所、工疗站及康复培训设施,对残疾儿童家长进行康复技能培训和指导。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鼓励公民依法收养,使更多孤儿、弃婴回归家庭,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努力提高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和新婚夫妇、孕妇学校和社区0-3岁儿童家长学校的水平,各镇要办好各类家长学校的示范点,*年,全区各类家长学校示范点达5所以上。各镇要抓好社区0-3岁儿童家长学校示范点,大力推广普及亲子学园,扎实开展对0-3岁儿童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培训和学习,使广大家长正确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

四、组织与实施

*区各级政府负责本《规划》的实施,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规划》的检查督导和监测评估。区各有关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和各自职责范围,制定具体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政府要根据《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儿童发展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安排,统一部署。要将《规划》实施纳入政府议事日程,纳入主管负责人的政绩考核、并保证实施《规划》的必需经费。

区、镇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实施《规划》的工作制度和报告制度,坚持分类指导、示范先行的原则,及时掌握有关情况,总结推广具有实效和创新的经验。

五、监测评估

对《规划》的实施情况实行分级监测评估。搜集、整理、反映《规划》执行情况的数据资料,分析儿童发展现状,预测儿童发展趋势,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监督和推动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加强儿童发展综合统计工作,增设分性别统计指标,建立区、儿童状况监测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科学规范的监测评估方案,全面、动态地监测儿童发展状况。分性别统计指标要纳入有关部门的常规统计和统计调查,实施完善劳动监察、卫生监测、教育督导、国家统计、法律监督的监测机制,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和交流,建立定期报送、评审制度,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每年定期向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区统计局报送监测评估数据及目标实施进展情况,并对报送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实施效果。区监测评估周期分为年度监测、5年中期监测评估和10年终期监测评估。

*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设监测评估领导小组,下设统计监测组和专家评估组,开展监测评估工作。

第7篇: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范文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20__年国务院农民工办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列为前瞻性研究课题,全国妇联为此联合有关专家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

我们将本次研究的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第一,进一步全面准确地把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基本特征;第二,深人研究不同年龄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状况和问题,认识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层特征与需求差异;第三,认真总结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经验和不足,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落实和发展相关政策服务。

2.研究方法与特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全面考虑儿童生存发展需求的多面性与特点,本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定量研究⑴主要是通过对20__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在数量、区域分布、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监护人情况等方面的总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定性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了解政府机构相关人员、儿童和家长及其他监护照料者的认识、需求和看法,客观准确地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二是总结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提出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本研究的特色和切入点在于:

一一按年龄分层,将农村留守儿童分为幼儿(0--5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儿童(6--14周岁)和大龄儿童(15--17周岁)三个部分,了解其各自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一将性别作为贯穿年龄分层与问题分析的一个基本视角和主线,认识并揭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与需求的性别差异。

一一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定量研究为基础,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状况和主要特征。通过定性研究了解不同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讨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政策制度环境,探讨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需求的对策建议。

现将课题研究的主要发现与结论介绍如下。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现状与基本特征

本研究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分析,以258万人口抽样数据为依据。抽样样本采用简单随机抽户的方法从20__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抽取。本报告引用的所有数据资料均为加权之后的结果。

本研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筛选,根据人口抽样资料提供的儿童的个人记录及其所在户的其他个人信息逐个进行。

1.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规模和发展变化

按照前述定义,根据20__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可以确认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和20__年相比,20__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农村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

2.农村留守儿童的结构和分布

各年龄组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先缓慢上升后下降。从0周岁到15周岁,各年龄组的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基本呈随年龄增长缓慢上升的趋势,但从16周岁组开始的比例迅速下降。在按年龄划分的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四组中,各组所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 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各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构成情况基本接近。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小学适龄儿童较多,如:四川、安徽、广东、湖北、江苏、重庆等;但河南、湖南、广西、山东等省区的幼儿更多;初中以上适龄儿童比较多的省份是四川、安徽、湖北、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等。

性别比偏高,特别是在低年龄组,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男童多于农村留守女童。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性别比为__.75。从各年龄组的性别构成上看,各年龄组的男孩数均多于女孩数,而且年龄越小,性别比越高,这种趋势表现得十分稳定。总体看,各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性别比差异,与当地儿童的性别比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大部分省份的农村留守男童多于农村留守女童,农村留守男童少于农村留守女童的省(市、区)只有北京、上海、内蒙古、宁夏、新疆。

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十分集中,而且多数居住在中南部的省份。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个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除上述六个省外,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排名前十位的还有广西、湖北、贵州和江苏。农村留守儿童分布集中的十个省份中,多数属于典型的劳动力输出大省,但广东、江苏由于省内劳动力流动,从而也产生了一定规模的农村留守儿童。

3.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

超过半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按其监护类型,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家庭结构如表2-1。

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一方外出留守儿童占47.14%。父母双方外出留守儿童占52.86%,如表2-2。

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家庭结构有一定差异。从不同年龄组的分析可以发现:年龄越大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留守的比例越高。在更加详细的分类中发现,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增大,“和母亲单独留守”、“和父亲单独留守”的比例都增大,但和父母亲一方以及祖父母一起生活的比例却在降低,而在年龄更小的儿童中,双亲外出留守的比例反而更大。表2-3中的数据显

示,双亲外出并与祖父母一起留守的儿童中,0-5周岁所占比例最高,达40.19%。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并非“年迈体弱”,但受教育程度偏低。通常认为,留守儿童被留在家乡由“年迈体弱”的祖父母照顾,但从数据上看,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农村留守儿童祖父的平均年龄为61岁,祖母的平均年龄为59岁。绝大部分祖父母年龄在50一70周岁之间,其中50一59周岁的祖父、母分别占43.19%和47.64%。留守儿童祖父母的受教育状况主要为小学或者未上过学,留守祖父的受教育程度比祖母相对稍高,祖父中只念过小学和未上过学的比例为74.96%,祖母的该比例为84.02%。

4.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机会基本能得到保障,接受初中教育的机会尚未得到完全保障,但其受教育状况仍然好于农村其他儿童。

绝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念书,男孩在校的比例为92.58%,女孩在校的比例为92.01%。男孩未上过学的比例为1.75%,女孩的这一比例为1.82%。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男女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的差异极小,男孩的在校比例仅比女孩高0.48个百分点。比较而言,各个年龄组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比例都高于全部农村儿童的在校比例,特别是15-17周岁年龄组,农村留守儿童的在校比例仍然达80%,而农村儿童的在校比例只有70%。

部分中西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应该受到重视。部分中西部省份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辍学比例较其他省份高。

5.农村留守幼儿状况

我国0一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比例为30.46%。

农村留守幼儿集中分布在中西部人口大省。农村留守幼儿的数量超过100万的省份有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儿童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儿童的65.97%。

监护类型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为主。农村留守幼儿隔代监护最为常见,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留守男童比例为37.38%,女童比例则更高一点为38.73%。在单亲监护中,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比例高于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男童和母亲单独留守或者和母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的比例为42.1%,女童相应的比例为40.03%,和父亲单独留守或者和父亲及祖父母一起留守的比例很小。

6.大龄农村留守儿童就业状况

三分之一的15一17周岁农村留守儿童初中毕业以后开始外出打工。数据显示,15-17周岁组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虽然较高,但与小学和初中学龄儿童相比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三分之一的大龄留守儿童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

绝大部分已经就业的农村留守儿童依然从事农业工作。15一17周岁农村留守儿童中在业的比例为12.53%。在业农村留守儿童中83.15%为土地承包者,其他还有一些在私营企业工作,有些为个体工商业者等。男性务农者多于女性,而女性进私营企业者多于男性;女性雇员多于男性,而男性自营劳动者多于女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易产生的问题

一一亲情缺失问题。相关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而且60%一70%以上的父母是在外省打工,30%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在外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但也有约2%的父母与孩子常年无联系。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儿童在面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问题时,缺少父母的关怀,容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一一生活抚育问题。由于部分农村家长缺乏科学的喂养知识,家庭的饮食习惯还基本是有啥吃啥,特别是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幼儿,科学喂养更是缺乏。据留守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相关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低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高于非留守儿童。

一一教育监护问题。从整体情况看,多数留守儿童与祖辈共同生活,由于老人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加之还有近一半委托监护人同时监护几个儿童,老人监护往往主要是照料孩子的生活。由于家庭将更多的教育监护责任“转嫁”给学校,但对于学校而言,由于教育资金不足,专业资源匮乏,面对留守儿童特殊需求,学校、老师常常是有心无力。

一一安全保护问题。相关调查显示,有56%的临时监护人经常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但也有34%的人只是有时会注意,还有8%明确表示顾不过来。一些农村大龄留守儿童离开了学校,脱离了正规组织的管理,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留守儿童溺水、伤亡事故也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反映,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

2.不同年龄段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迄今为止,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和工作更多地侧重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留守儿童40%以上的留守幼儿和大龄儿童问题一定程度上被农村留守中小学生问题所掩盖,以致对留守儿童问题认识一定程度上存在普遍化的倾向。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儿童、小学学龄儿童、初中学龄儿童和大龄儿童均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儿童在不同的年龄段,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不同,所面临的问题也存在较大差异,只有分别加以关注,才能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开展更为扎实有效的工作。因此,本研究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1)农村留守幼儿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一科学喂养问题。近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外出,其中30%在儿童出生1一3个月外出,相当数量的农村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得不到足够时间的母乳喂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一一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问题。0一5周岁留守幼儿有55%和祖辈或其他人一起生活,由于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都会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一一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机会少。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托幼机构数量有限,农村幼儿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机会明显少于城市儿童。留守幼儿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得不到正规学前教育补偿,早期发展受到局限。

(2)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一安全和青春期教育缺乏。父母外出导致对孩子的监管弱化,留守儿童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风险更大。

一一寄宿制教育需加强和规范。目前寄宿制学校在一些地方还不能满足农村儿童包括留守儿童的需求。部分已建立的寄宿学校由于管理薄弱,教育资源有限,监护范围、监护现状也达不到要求。

一一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面临困难。国家规定的以公办

中小学和流入地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在一些地方尚未全面落实。受各地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及升学制度制约,部分流动儿童难以适应城市教育。

(3)农村大龄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一父母流动对学业完成具有一定影响。数据显示15一17周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中,在校比例大幅度下降,辍学比例上升。而目前流入地政府有关促进流动儿童就学的配套政策基本以小学阶段的教育为主,初中阶段以后流动儿童的就学存在不少政策限制。中考高考制度、城乡教材和科目设立的不同等,也阻碍着留守儿童跟随父母进城就读。

一一多数农村大龄留守儿童就业层次较低、缺乏社会保障。部分农村大龄留守儿童在结束了初中教育之后即进入了劳动力市场。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学历上处于劣势,多数只能进入非正规劳动力市场,子承父业或延续低层次就业和边缘化的社会地位。他们中近9成的人工资收入低、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

一一大龄留守女童的害问题值得关注。留守女童除了面临和其他留守儿童相同的安全问题之外,还有着特殊的困扰与危机,近年来,留守女童遭受害的案件屡有曝光,而家庭、学校及社区往往缺乏对留守女童的有效保护以及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下,近年来,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构,完善了相关政策,开展和深化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爱活动,逐步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监护网络,扩大和强化了宣传范围及力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针对研究中发现的农村留守儿童及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1.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建议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2.推进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

要加大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确保《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有效实施。要完善留守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保障,强化法定监护人责任,完善委托监护制度,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以社区、学校或其他人员监护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要积极推进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和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逐步消除与户籍管理相联系的就业、医疗、教育等政策障碍,促进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的衔接与配套,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3.重视对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指导培训。

建议在政府部门实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等项目中,增加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增强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要发展各类家长学校,全面建设农村家庭教育网络,拓展城乡家庭教育渠道,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加强对监护人特别是祖父母的培训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监护意识和能力。

4.加强相关调查研究和政策研究。

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支持力度,使研究成果更好为国家和政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问题以及“三农”问题服务。当前要特别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研究,及时对各地经验进行总结和提升;加强相关创新性政策制度的可行性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加强对农村留守流动幼儿以及大龄等儿童问题的研究。

5.针对不同年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更加扎实具体的工作。

要克服过于笼统、表面和形式化的倾向,针对不同年龄和性别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状况和问题,因地制宜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工作。要加强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动态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分层信息,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和相关政策决策服务。

(1)解决农村留守幼儿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一完善留守幼儿的计划免疫和保健管理。提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提高留守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率;抓住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利契机,确保农村留守幼儿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

一一加强农民工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学前教育工作,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之中。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投入,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托幼机构。城市流人地政府应扩大对流动人口子女入托、入园的接收能力,并提倡形式多样的托幼服务方式。

(2)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突出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一加强教育监护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和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等适合农村学生需求的教育管理模式,规范管理。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校外辅导站”等,对留守儿童进行关护,努力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监护网络。

一一加强心理健康、法制与青春期教育。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加强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加强安全知识与青春期教育;社会综合治理等部门要加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宣传法律知识,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行为,同时做好乡村、学校治安防范。

一一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要改革教育内容、课程设置等相关教育制度,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制度。消除义务教育内容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改革高中报考和高考制度,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能够与城市儿童平等享有教育资源和服务。

(3)解决农村大龄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8篇: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范文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1)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1、9月中上旬,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张平安为组长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和协调小组,明确了各类人员的职责,制定了相关制度和工作考核细则。

2、成立了“爱心妈妈”教师队伍共28名,明确了包保对象。

3、成立了六个“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小组,明确了相关人员的责任。

4、学校多次召开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会议,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让每一位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根本需要,是关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根据关爱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措施落实,注重实效

1、认真细致地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

本学期,我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两次摸底调查和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儿童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本学期在校生1500余名,其中留守儿童561人。

2、建好留守儿童档案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几次摸底调查,已将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整理建档。我校以年级为单位,分班建立了“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父母的务工地点和单位、联系电话、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姓名、文化程度等都有详细的记录。

3、学校成立“关爱留守儿童之家”,10月尾获得市关工委捐赠的价值3000 元的液晶电视一台和电话机一部;现有图书32019册。图书室每天 7:00——8:00和12:00——1:30之间开放,学生借阅图书、收看电视近千余人次。有效地改善了留守儿童之家的设施与条件。

4、学校“关爱留守儿童之家”以张琴老师为管理员,汪凤林老师协助。其中汪凤林老师为关爱留守儿童作了大量的工作,在指导留守儿童阅读和写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5、对留守儿童坚持实行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从留守儿童的成绩统计表看,90%以上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有进步,不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是名列前茅。如蔡晓燕、崔欣欣等留守儿童都是班级第一名。

(2)、生活上优先照顾。从学校领导到普通老师,对待留守儿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关心和照顾。如有的留守儿童生病,都会及时到医院去看病,孩子挂水就守护在旁边。很多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还买来水果送给生病的留守儿童。

(3)、活动上优先安排。如我校庆“六一”文艺演出,各个班级的演员中,大多是留守儿童。其中六(5)班陶轶钰同学在县级书信朗诵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

6、坚持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对留守儿童开展谈心交流和家访制度。要求每周对留守儿童要谈心一次,家访一次,一学期达到每人1次以上。

7、为留守儿童免费开通亲情热线电话。每逢节日,如“三八妇女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的前一天,校长室、留守儿童之家、班主任的手机都免费开通亲情热线电话,让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进行一次亲情交流,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打来电话,对我们的做法很感谢,也很感动。

8、积极开展留守儿童运动会和各类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9、经常开展帮扶活动,如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法制教育、卫生知识讲座、安全知识讲座、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让家长和社会放心。

10、特困留守儿童受关注。近日,我校汪思思等4名特困留守儿童获得市关工委每人300元的爱心捐助。

三、下一阶段工作思考

1、多方努力,积极配合,做好留守儿童的监护,让“爱心妈妈”充分发挥监护作用。

2、要针对不同情况的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

3、要扎实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要及时进行心理矫正。

4、多开展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完善相关的资料建设。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工作计划(2)我校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充分认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工作,使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现将工作计划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讨论我校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现状,制定相关的措施,安排相应的管理人员,确保留守儿童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1、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

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人数和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对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每学年末做好留守儿童管理的交接工作。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2、建立“代管家长”队伍,推行“代管家长”制度。

建立起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包括生理、心理教育的管理和引导。学校通过工会,发动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留守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做到“四管”(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和“四掌握”(掌握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让留守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2、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亲情的缺失;3、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4、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队干部、、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4、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3、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建立“家校”定期联系制度,代管家长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还鼓励教师多走访“留守学生”家庭,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关心孩子。对“留守学生”家庭做到“五必访”,即情绪不好必访,身体不佳必访,成绩下降必访,迟到早退必访,与同学争吵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

三、开展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1、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为留守学生选配了在职教师与他们结成对子,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进行心理辅导,让留守学生倾诉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排解烦恼,恢复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态,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同时选配优秀学生和班队干部与留守学生开展生活学习互帮互助活动,让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品德行为上互相促进,在心灵思想上互相交流,许多学生邀请留守学生到家里做客或共度周末,感受家庭的温馨。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为留守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举行“我是家里的小主人”演讲比赛等。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两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节假日期间,组织留守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在学校设置亲情电话,定期让留守学生与家长通话交流感情;学校在“留守学生之家”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专门配备了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确保不因家庭贫困而让一个留守学生失学。

四、加强社会教育与学校、家庭构建教育网络体系。

我们认为,教育工作绝对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的工作,它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协调配合。为了优化 “留守学生”教育环境,我校坚持以社区教育活动为支撑点,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成一网络,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我校首先做好家长的教育帮扶工作,经常利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集中家访日、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形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技巧,真正有效地履行家长的监护义务。其次尽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近年来,我校与小庙镇派出所,“110”报警中心及镇治安室建立了“警、校联动机制”、“青少年维权岗”,对外强化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对内经常邀请相关人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这些工作的开展,使学校的教风建设再上新台阶,学生学习风气日渐浓厚,学生违规违纪现象得到了根本抑制,“留守学生”更是受益匪浅,学科竞赛、体育比赛、升学考试捷报频传,收到实效。

五、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

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配备了电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张贴了留守学生之家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家”的基本情况,使活动室充满活力,为留守学生提供了交流活动的场所,使学生感到了“家”的温馨与和谐。

总之,关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我校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也感到举步维艰,单靠学校的努力,缺少大环境的支持,“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将愈来愈难,现就我们感受较深的几个问题提出与各位教育同仁商讨:

1、由于“留守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校和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帮助、关爱显得力不从心,学校和教师无法替代也替代不了家长和社会去履行本应由家长和社会承担的教育责任。

第9篇:儿童安全教育小常识范文

*6年,全省各级政府部门结合对《*省儿童发展纲要(*1-2010年)》的中期评估工作,加大对儿童发展的关注力度,对儿童发展事业给予了高度关心和重视,在监测《纲要》的实施进程中,及时发现、了解和解决问题,促进《纲要》的全面贯彻落实,极大地推动了我省儿童事业的发展,为培养和造就未来的建设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儿童事业各领域进展情况

儿童发展各个领域在一年来均获得较快发展。儿童卫生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各项死亡率逐步下降,儿童营养状况继续改善,身体素质明显增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各学龄段学生入学率均有较大提高;儿童权益依法受到保护,儿童生活及发展环境正逐渐得到改善。

(一)卫生保健工作继续加强

1、常规免疫接种接近100%,各类儿童死亡率不断下降

卡介苗、脊灰疫苗、白百破三联制剂、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等5种疫苗接种率均在98%以上。儿童入学入园入托均执行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和儿童健康体检手册,保证城乡儿童的计划免疫和儿童健康体检工作落实到位。全省及时开展孕检、助产及对新生儿的救护培训,提高孕产期保健服务能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儿童保健服务能力、减少出生缺陷发生,全省婴儿和各类儿童死亡率几年来持续下降。*6年,婴儿死亡率从上年的11.06下降到9.81‰,新生儿窒息死亡率从170.79/10万下降到156.11/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13.57‰下降到11.96‰,5岁以下儿童腹泻和肺炎死亡率分别从31.84/10万、165/10万下降到8.51/10万和136.24/10万。

2、儿童营养水平不断提高,儿童体质明显增强

儿童的营养状况不断改善,儿童营养性疾病患病率逐年下降。*6年,全省低体重发生率为3.7%,提前完成纲要终期目标要求;0-4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继续保持在92.7%;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2.0%,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8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7.6%,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格率96.8%,比上年略有提高。

3、早发现、早治疗,残疾儿童康复工程进展顺利

对残疾儿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及时康复训练,为残疾儿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截止*6年底,全省为397名聋儿进行语训,培训聋儿家长397名,完成救助贫困聋儿78名,为125名脑瘫儿童开展康复训练,还为752名智残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为280名肢残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4、预防和防治相结合,儿童卫生保健知识教育不断加强

一是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逐步由示范区向全省推开。在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将孕期艾滋病检测工作列为常规检查项目。二是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血清学监测点38个,行为学监测点49个,综合监测点3个。

(二)教育事业继续发展

为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全省投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逐年增多,*6年达180亿元,比上年增长22.1%。有力地促进全省人口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当年全省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6%以上。

1、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两基”教育巩固提高

*6年全省小学9867所,小学在校生269.22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84%;全省初中1384所,在校生164.33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7.85%;小学和初中年辍学率分别为-2.7%和1.2%,均达到纲要终期目标要求。全省累计已有38个县(市、区)经省政府批准确认为“双高普九”县(市、区)。各地中小学校共接收农民工子女48.7万人到校就读,其中初中10.2万人,小学38.5万人,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的11.3%。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占农民工子女总数的82.2%。

2、幼儿教育迅速发展,特殊教育稳步扩大

我省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逐年提高。目前,城镇已基本满足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农村小学招生中接受过学前教育的比例逐年提高。到*6年,全省有幼儿园7550所(含农村独立班),在园幼儿87.11万人,学龄前儿童毛入园率为85.3%,其中女童毛入园率85.1%,均高出全国4个百分点。全省有中小学特教学校数67所,普通中小学附设特教班76个,秋季共招收三类残疾儿童5384人,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居全国前列。

3、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结合,高中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我省在全力以赴推进“两基”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高中阶段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扩大,*6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4.47%,比上年提高3.07个百分点。到*6年底,全省有普通高中636所,在校生78.04万人,普高中省级示范高中12所、省级达标高中229所,优质高中在校生达到50%以上。全省中职学校采取实行春、秋两季招生,免试推荐、集中录取、后期补招等灵活的招生措施,扩大招收应、往届初中毕业生以及高中毕业生规模。目前,全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403所,在校生数48.67万人;各类技工学校95所,在校生8.5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3.7万人,占高中阶段的46.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扎实推进

我省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程,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同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启动了两批共57个项目县(市、区)工程建设,项目涉及9679所农村中小学,下达省级以上专项补助资金共计6485.5万元。

(三)儿童维权工作不断加强

1、儿童法律援助体系建设继续加强

全省已设立各级法律援助中心94家,各级妇联、街道设立102家妇女法律援助站、48家青少年援助站。共为2929位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占受援人总数的18%。全省共有少年法庭38个,有715名律师自愿加入未成年人保护志愿网。有效维护和保障了儿童合法权益,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2、对侵犯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不断加大

我省坚持把打击拐卖儿童、侵犯儿童合法权益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6年破获拐卖儿童案件数23起,解救被拐卖儿童47名,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42.4%。刑事犯罪被害人中儿童所占比重(14岁以下)为0.8%,比上年有所下降。在查处非法使用童工方面,我省加大对非公企业、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等的重点检查,各级劳动监督部门共查处使用童工案件127件,查处的单位使用童工219人。

3、青少年抵御不良行为的能力有所提高

我省增强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开展“普及禁毒常识,提高禁毒知识”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在“*禁毒”互联网上开展禁毒知识游戏问答大赛,网站点击率达到301.31万人次。同时,加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和挽救工作。对违法青少年犯罪案件设立专职审教人员,以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加强教育管理。建立对刑满释放和解除收容教育青少年的定期联系走访制度,帮助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预防重新犯罪。

4、校园和网吧管理不断加强

各地以校园为阵地,创建“青少年维权岗”,推广民警兼任综治副校长、校外法制辅导员的做法。同时,加强对互联网及网吧的安全检查工作,及时发现清理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四)儿童成长环境逐步优化

全省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教育、科研、文化、医疗卫生、环境等社会发展和公共事业经费持续增加,*6年全省文化体育经费总支出达14.96亿元,极大地促进社会事业迅猛发展,为儿童发展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儿童生活与发展环境不断得以改善和优化。

1、自然环境不断改善

*6年,全省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57个,投资1.77亿元。关停并转了生产工艺陈旧、能耗物耗大、污染环境严重而在限期内整治不能达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共建成烟尘控制区119个,面积1057.50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95个,面积573.30平方公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83.6%,城市污水处理率59.1%,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60.8%,全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为少年儿童身体健康成长提供保证。

2、儿童学习环境继续优化

我省地方电视台专门开辟少儿频道,演播系列家庭教育节目、少儿影视剧和动画片,设立了“棒棒TV”网站,为青少年传播当前时尚、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和知识。中小学健康知识读本、科学丛书、儿童童谣等选题的儿童读物均有大量增加。“红孩子书屋”继续开展爱心图书馆图书捐赠活动,向20多所小学捐赠了12万码洋的少儿类图书。目前,全省已有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72个,其中省级27个。各级科技馆经常性地开办科普知识展,丰富和活跃了广大青少年的课外知识面和科技知识。

3、良好社会环境逐步形成

一是营造积极健康成长环境。拓展“春蕾计划”,启动“春蕾育才”项目,在全省建立30所农村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示范家长学校,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系列活动。二是提供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对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和残疾儿童入学提供帮助。*6年,省儿童基金会共募集捐款418.4万元,建春蕾小学6所,创办职业技术春蕾班10个,扶持500多名贫困初中毕业女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到目前,全省有各类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67所,普通中小学附设特教班76个,均比上年有所增加;残疾儿童在校人数3.52万人,入学率为84.2%。当年有0.15万残疾儿童参加康复训练。*6年全省有3个儿童福利机构,符合《纲要》儿童福利院要求的地级市有3个,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儿童数有1404人。

二、儿童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儿童出生缺陷发生率的不断上升影响我省人口出生质量

*6年我省出生缺陷发生率继续有所上升。全省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02‰,比*5年上升0.62个千分点,接近*0年的两倍。婚前医学检查率是影响出生缺陷发生率的间接因素,*6年仅为8.08%,比上年虽有较大提高,但仍然偏低,与纲要终期目标要达到“95%以上”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二)威胁儿童的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校园及周边环境管理仍存在隐患。校园周边商店、摊点仍存在售卖无卫生合格证明的食品及有安全隐患甚至不健康的儿童玩具。儿童玩具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严重。一些儿童食品、用品和玩具的合格率低、安全性能差;儿童玩具低俗化;盗版儿童读物和外国儿童画报充斥低级趣味、庸俗内容;有的电视广告播放画面和广告语使用不当,给孩子的言行造成不良影响;游乐场所的设施卫生状况及保护措施不够,存在安全隐患。

(三)青少年吸毒、感染艾滋病及犯刑事案件比重有所上升

在全省24岁及以下的青年中,因吸毒等不良行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比重基本在10%以上,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危害极大。*6年,我省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吸毒人数占全部吸毒人数比重有0.3%。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首次超过千人,其中24岁及以下人数占15.0%。累计报告艾滋病人中24岁及以下人数占8.2%。青少年犯罪比重也逐步加大。*6年,全省违法犯罪人中14-25岁青少年比重占55.2%。作案类型趋向多样化、作案手段成人化,盗窃案件仍为主要犯案类型,教唆、抢劫、杀人、、伤害等恶性暴力犯罪也逐渐趋多。

(四)儿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师队伍素质以及教育教学资源有待改善和提高。二是城区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薄弱校改善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我省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约有90万人之多,留守少年儿童中普遍存在四大问题:日常生活质量下降,家务负担加重;学业隐忧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性格孤僻、自闭、自卑者多,有的甚至违法犯罪;安全隐忧增加,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关注农村儿童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三、应对措施

(一)加强培训,提高对新生儿救护及服务水平

提高婚前医学检查质量,加快产前诊断网络建设步伐。推广普及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巩固、发展新生儿救护网络,充分发挥其作用。继续推广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健全新生儿听力筛查网络;完善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筛查网络建设,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质量。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继续做好卫生部综合示范区晋江、长乐及卫九项目省妇幼保健院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总结经验,推进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干预措施的扩展培训。做好扩大儿童死亡监测、住院分娩为基础出生缺陷监测和以人群为基础的出生缺陷监测点工作,提高监测单位能力。开展爱婴医院管理、母婴安全适宜技术等培训、宣传工作。重点加强边远、贫困地区的县级医院产儿科人员的培训。

(二)统筹规划,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抓好“两基”巩固提高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双高普九”进程,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校的支持力度,事业发展经费要向农村和山区倾斜,进一步改善农村初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推动“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子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机制,逐步扩大受助学生范围和和补助标准。保障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坚持由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公办学校为主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认真贯彻《关于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三)加强措施,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

广泛开展儿童安全教育。探索建立安全社区、安全校园和安全家庭的模式。开展伤害危险因素认识的教育,使儿童及其相关人员了解身边的危险因素,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险因素的存在;开展安全行为知识教育,使儿童及其相关人员了解什么是安全行为,并落实到行动中去。开展安全防护知识教育,提高儿童自我防护的意识和应对伤害威胁的能力。应把防止意外伤害及伤害急救措施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建立和完善儿童产品安全标准和安全检验,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如防止电器触电、限制热水器的最高温度、在建筑物里安装烟火探测器等。建立儿童意外伤害监测机制,加强对意外伤害的分析和研究,及时提出干预建议。质监部门要加强对童车、电玩具、塑胶、金属、弹射玩具、娃娃等玩具产品进行执法检查,凡出厂、销售的产品必须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并贴上强制性认证(CCC认证)标志。

(四)严格监管,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在切实抓好网吧专项整治工作的同时,要疏堵并重,认真清理、净化中小学校园周边的文化环境。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周边*米内不得开设歌厅、游戏厅、网吧等经营性娱乐场所的规定;坚决打击在网上传播有害文化信息的行为,坚决查处传播、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的各类未成年读物和音像视听产品。同时,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倡导平等、文明、和睦、稳定的家庭关系,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增加儿童课外活动设施和场所,将儿童校外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设施建设纳入城镇建设规划。

(五)增加关爱,密切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在家庭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强有力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的建立非常必要。建立起一个以基层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为中心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特别是加强农村的社区建设,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代偿缺失的亲情。一要全面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构建留守儿童学校监护网。二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作用,弥补留守儿童家庭呵护的缺失。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尽量减少留守儿童。四要制定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居民的政策,使进城农民享有与市民平等的生活条件,让城市学校接收更多的农民工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