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境创设范文

情境创设精选(九篇)

第1篇: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快乐学习;创设情境;课堂教学

一、研究目的

对于美术课堂,情境美尤为重要,试想,让学生处在一大堆书本的包围之中,他们还有什么快乐的心情去描绘缤纷的生活,去完成“断臂的维纳斯”的丰富联想呢?用智慧创设情境,给学生一片快乐学习的天空,从而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时时想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生活是绘画创作的源泉,为此,我们要充分结合美术教材的特点,努力促进教学内容生活化,促进教学过程生活化,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生活,大胆创造,从而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1)引着学生走进自然,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自然,接受自然的陶冶,探究自然的奥秘,感受自然的美丽。在自然中,学生能够自由呼吸、自由嬉戏、自由想象。如,在教学《树叶贴画》时,课前我动员学生广泛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有大有小,形状色彩多样的。在收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各种树叶的特点和名称,还欣赏到它那富有美感的形状和纹理。课堂教学中先向学生提问与设计制作内容有关问题,如,“同学们,你们注意过我们身边的每一片树叶吗?”“看到这些树叶的外形你会联想到什么?”当学生被这些问题所吸引,正在互相议论讨论的时候,我又出示了范画和同龄孩子的优秀作品。在师生共同欣赏这些小制作的同时,学生的制作欲望油然而生。“那么,我们这节课也试着用树叶来贴画,同学们喜欢吗?”由此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高潮。学生通过想想、剪剪、拼拼、贴贴等制作方法,拼贴出生动有趣的画面。如,灵动的小金鱼、调皮的小老鼠、青蛙过河、帆船远航等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2)领着学生走进课堂,创设情境。布置课堂教学的环境,营造浓郁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美术室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场所,美术室布置得既美观又充满美术气息,往往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情境创设,别出新意地摆放学习材料和范作展示,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常常乐学

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就要注重教学形式的趣味性,教师应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技术和辅助手段,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小游戏、小故事、谜语、音乐等,抓住学生的眼球。比如,一段悦耳的音乐、一首激昂的诗,都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1)用儿歌、猜谜的形式,创设情境。在教学环节的首要开头――导入中用儿歌猜谜激趣,在如此轻松的情境中,学生更易接受。例如,在《我心中的太阳》一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了猜谜激趣:“早晨跳出东海面,傍晚休息下西山。夏天我们躲着它,冬天人人都喜欢。”学生踊跃发言,积极举手,学习氛围轻松快乐,同时也使学生增长了见识。

(2)用渲染的形式,创设情境。美术教学将几门息息相通的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①有音乐的渲染,学习是快乐的。绘画是用线条、色彩、等元素的空间艺术,作用于人的眼睛,触动观者的心灵。而音乐则是作用于人的耳朵,陶冶听者的情操。如,在教学《小纸船的梦》中,我以《小白船》的歌曲导入,让学生感受船在飘荡的情境,在学生作画时,我将这首欢快的歌曲贯穿始终,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舒心地创作出了一幅幅富有想象力的作品。②加上语言的描绘则更加生动形象,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可以吸引学生并将其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3.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渐渐会学

(1)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创设情境。著名教育家卢布姆认为,一个人成功的次数越多,他的学习自信心就越强。在课堂40分钟以外,我也尽量给学生创设情境。如开展了儿童画、线描、手工等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在班级里组织学生设计板报手抄报,开展各种板报比赛,参加“心理漫画”“情系开发区”等各类书画展比赛,甚至让学生为运动会设计班徽等。还有不少学生在各级各类的绘画比赛中获奖。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用所学知识渐渐地应用到活动中,这种快乐的获得,促使人们追求美、创造美,进而让学生的情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以表演的形式,创设情境。表演是直观的、视觉的,通过表演传达信息、反映情感、增强体验,有利于学生在作品中的情感再现。如,在《穿出我们的风采》这一课中,我设计了表演游戏。先让两个学生戴上漂亮的饰品走模特步,这极大地激发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评比表演这一环节中设置最佳表演奖,小组之间评比,组成“模特队”,教师播放音乐,学生排队表演,并由学生自己当评委给每组打分,看哪一组表演得最好。通过这场表演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发展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想象、创造能力。

三、结果与分析

由此可见,学生想学是兴趣,乐学是关键,会学是目的。变“学生苦学”为想学、乐学、会学。我们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的需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巧设情境,激发兴趣,打破以往条条框框的束缚,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和自由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和智慧去点亮学生心灵的苍穹。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教师需用智慧不断创设情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挖掘其创造潜能,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能力和艺术才华。

第2篇: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术教育 情境 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96-0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美术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而加强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已成为推进美术教育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这些都说明了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性。那麽我们应如何去抓住情感这一要素投入到教学中去呢?只有当教师设身处地从学生出发,去驾驭教材,设计课堂活动,才能在课堂上变孤掌难鸣为一拍即合,使师生之间的情感顿时交融起来。

一、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交融的教学环境,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在《烈女传 母仪》中,就有孟母断机教子的故事,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情境教学的事例记载。恰当的运用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在美术课本中,将图片和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即可作用于人的眼睛,感染观者心灵;又可作用于耳朵,陶冶情操。例如《中国古代山水画》一文中,让学生观赏山水画图片的同时,放一首《高山流水》的曲子,那含蓄、古朴的音乐渗透到画面当中,使意境更加悠深,加深了学生的情感培养,创造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体验到欣赏美术作品的精神。绘画语言和音乐语言的结合,触发了学生心灵与艺术作品的共鸣。

2.教学中,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

古人云:“亲其师,乐其言,而信其道”。艺术教育的本身是情感教育,只有通过充满情感的艺术形象,用真情去打动学生,使其感之以形,动之以情,然后才能晓之以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当中,与其共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学生们才会向老师敞开心扉。”

3.设计有趣的活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色彩的表现力》一课时,并没有先讲色彩的有关理论。我把事先制作好的50张色彩卡片出示给学生,出题目让学生自己去拼合。例如春、夏、秋、冬如何用颜色去表现;酸、甜、苦、辣的感觉如何去拼等等。这样以来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竞相尝试,并让其他同学做出讲评,很自然的导入新课当中,基本理论贯穿其中,也得到了基本落实,并且这样的活动效应贯穿了活动的整个过程。

4.在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美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例如,讲《版面设计》一课时,我先在课间时间带学生去观察其他班级黑板报设计,以此来激发学生创作设计的欲望和兴趣。课上我又讲解版面设计的方法步骤及主要构成形式,这样学习起理论来学生们听得更认真,达到了预期目的。

二、激趣

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会大为提高,教学效果会明显改善。因而,使知识的传递融入和谐情感之中;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则尤为重要,这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1.运用直观演示,激发学生情趣。

课堂上的演示,具有直观性和启迪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模仿能力。许多美术作品如彩墨画,如果一味的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模仿其表面效果,学生反而会感到困难,极易产生厌倦情绪。在讲到《彩墨画》一课时,我用事先备好的高丽纸和颜色当场作画。通过勾勒、上彩、泼墨、点彩等几个步骤和几种手法,将作品中的美妙色彩自然流淌地表现了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模仿力,又增强了学生上美术课的兴趣。

2.运用竞赛式教学,激发学生情趣。

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渲染课堂气氛。在一次折纸课上,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白卡纸,宣布“我们今天来个折纸比赛,看谁折的飞机载重最大,最简练”。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并且竞赛活动秩序井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想象式教学,激发学生情趣。

让学生在兴趣爱好的基础上独自去想、去创造,然后教师稍加点拨,收效显著。在剪纸课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的发挥想象力,大胆构思,创作出很多优秀作品。这样在培养了学生情趣的基础上,又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4.设计课下作业,诱发学生兴趣。

第3篇:情境创设范文

精心创设语言情境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客观情境的反映,没有情境就没有语言的意义,语言的交流活动离不开语言情境。所谓语言情境即情景和语境。是指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时相互交流信息的社会环境。任何有意义的,任何形式的语言交流,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作用于人的感官、影响人的大脑和心理活动,使人产生交际的动机和欲望。语言只有通过交际活动才能真正掌握,交际是学习语言的目的,而情境是交际活动的基础。由于情境还决定语言表述的内容和意义,所以说创造良好的语言情境即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又是语言学习的途径。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我认为使用情境陶冶教学方法可以符合这一教学要求。情境陶冶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参与----教师启发思路----学生领悟,从而得到陶冶提高。经过多年在教学实际中摸索,总结归纳出了一些有关这一教学方法的一些具体的体会和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创设情境

一般说来语言的学习方式有两种,即自然语言习得和正规课堂语言学习。在自然环境中习得的知识蕴藏于学习者的潜意识中,可以被学习者自然而然地运用于交际中;在课堂语言学习中要使用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有步骤,有系统地传授所学语言知识,并组织学生完成设计好的练习,对于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来说,语言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难免使学习者带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学习外语,有时效果不理想。两种学习方式在学习环境,学习动机、交际机会、交际对象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各有利弊,如果能有机地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精心创设自然习得的环境,即情境,有目的、有系统把知识逐步地传授给学习者,使他们能够在非常自然的环境中接触语言知识,他们便会自然而然地、不由自主地溶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中创设自然习得的情境要从两方面进行。

1.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视听情境。

在现实生活中,正常人的听觉与视觉是相互依附的。据研究表明,与其他任何形式的信息相比较,听觉信息和视觉信息相结合能更够牢固持久地把信息保留在记忆中。所以把真实生活带进课堂,使语言自然的融入视听背景之中,为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英语,了解讲英语国家的人的表达方式和举止行为,创造条件,使学生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这是一种真实、自然地感知语言的手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利用与教材相配套的录音磁带,录像磁带,以及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音像资料,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系统,使其多听、多看。通过声情并茂的录音、录像,使其如临其境,丰富视、听内容和强化视、听训练。可视的语境不仅有助于口头信息的采集、理解和记忆,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开口讲话的欲望,帮助学生进行表达,为语言交流创造良好的条件。

2.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创设语言真实亲切的情境。

教师要善于创设语境使学生在良好的英语气氛中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素质,因为榜样的作用是无限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的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专业知识扎实,语音语调标准,词汇丰富,语言流畅,课堂用语言简意赅;有良好的礼仪、修养教态自然、和蔼可亲;思路敏捷,有灵活驾驶课堂的能力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知识广博,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威信,这些都会使学生因为对教师有好感进而对英语有好感、亲切感,对教师的言行去积极模仿,主动接近英语,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会激发学生热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会将学生带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

转贴于 二、学生参与

通过教材中介绍的英语国家人民的文化、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真实材料,加强对说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吸引学生的兴趣,了解英语与母语的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能运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使用英语时才能掌握。就有如要在水中学习游泳的道理一样,只在岸上学习游泳的理论、要领,不下水实践,就不可能了解水性,所以想学游泳,就要下水,去自己逐渐体验游泳的奥秘,找到感觉。学语言也要积极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精心备课,找好切入点,使学生饶有兴趣的不知不觉随教师进入文章所设计到的话题。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语言能力,积极参与自由发挥,开阔学生的思路使之畅所欲言,就某一话题各抒己见,这样可以提高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

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双向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意识,有助于在共同学习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在语言的学习中遗忘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克服遗忘的过程,也是培养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从而形成为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在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诸多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的行成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得到的,而是靠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因此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学到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为开发个人潜力,促进个性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三、教师启发思路

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众多表述中的有价值的观点、语句,加以展开引导。利用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去思考、理解,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吸引学生的思路,调控学生的谈话内容,使之按中心话题的要求发展,当学生的话题偏离中心话题时,教师要自然的把话题引回来,切忌生硬的打断学生的发言。当学生在表述中有语言方面的错误时也不要打断学生的发言去纠正,那样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进而影响学生的发挥。还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要付出更大的智力劳动。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好比乐队的指挥,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发挥所有学生的潜能,奏出一只和谐的曲子。

四、学生领悟

在高中的课文中收录了大量的有关当今世界的热点话题,和著名人物、名著节选等,如果单纯的处理语言点,就背离了语言学习的目的,如果只对文章大意进行讲解,也只是停留在为获取信息而阅读的阶段,虽然达到了阅读的目的,但没有达到大纲规定“遵循易于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的原则。教师应利用教学内容,通过提发散性的问题、推想性的问题、评价性的问题、延伸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针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从课文中“跳”出来,注重课文主旨隐意的理解,注意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深意,让学生谈自己的观点、认识和看法。如通过居里夫人发现新元素、爱因斯坦创建相对论、爱迪生的发明创造、以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不仅可以向学生展示这些伟人的闪光的思想,还可启发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有关环境、能源、生态、灾害等的话题,激发学生改造世界的情感;通过有关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内容,可以启迪学生,教育学生对待自己要自爱、自尊,对待他人要真诚热情,对待工作要认真的人生态度;还可以利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作品揭露和批判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尔虞我诈等丑恶现象,使学生分清善恶、辨明是非,树立起道德伦理标准,用有限的文章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使英语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SEPC BOOK1A Lesson38“the Olympic Games”为例,介绍运用该教学方法的具体教学情况。首先播放奥运会的会歌及奥运会的比赛的录像,尤其是著名的运动员比赛和获奖的场面,这样会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即“free talk”,此时仍然播放比赛的录像,只是声音要小一些,就好象在生活中人们在观看比赛时的聊天一样。当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时,教师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如:Do you know the spirit/purpose of the Olympic Games? What is the mark of the Olympic Games? Who can sing the Olympic song? Who knows the history of Olympic Games?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2008 Olympic Games? What will you do at that time? Are you proud of what we have done in Olympic games? Why?在学生做“free talk”的同时,掌握奥运史、奥运会的宗旨、标志、会歌等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做不会使学生信马由缰,不偏离教材。把“free talk”和“topic talk”相结合,使得学生的讨论形散意不散。同学们所谈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大大超出课文的容量,课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们不仅在语言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而且增强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关心,以及对我国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以及2008年申奥成功的光荣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第4篇:情境创设范文

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用自己浓烈的情感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激发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来获取教学的最佳效果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该怎样调动学生的情感呢?

一、以情动情。教学活动总是伴随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所以教师讲课必须带着激情,进入角色,以情动情,以情感人。

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先引入“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为故事导入作家作品。讲述苏词雄浑开阔,奔放旷达,属于铜琵铁板高唱入云的豪放特点,然后教师可以用抑扬顿挫饱含激情的朗颂,深刻生动的阐析展示词的丰富内涵,带领学生置身于那面对万里长江奔腾与千秋历史推迁,诗人无限深沉感慨的千年前的大江边。即使是课堂讨论、学生回答、朗颂等环节,如果教师始终以自己的激情感染着他们,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着他们感情的心弦,使他们领会《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壮丽的山河颂,豪迈的英雄赞,深沉的旷土吟,那么,学生就会被调动起高昂的学习情绪,教师就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的真情实感可以在作者与学生的感情间架起一座桥梁。一个好教师必须能够及时调控学生的情感并使之处于最佳状态。要想一节课成功,只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想象推向新的境地。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对教材烂熟于心,使自己成为语文学科的化身,才能在自己的教学中,通过自己的意识信号——表情、速度、停顿、眼神、语调、动作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利用各种感觉通道接受教学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创设乐学情境。适宜的情境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人处在乐观的环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处在悲伤的环境中就会产生痛苦的情感;我们在看小说或电视时不是常常伴随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欢笑或悲伤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和谐生动的课堂气氛,形成乐学的环境;耐心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王国,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寓教于乐,寓美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犹如在春风化雨之中,获得愉悦和满足。促使学生的知趣、理趣、语趣与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那么,如何创设乐学情境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讲授《荷塘月色》可以播放配乐朗读磁带,使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的氛围笼罩着课堂。《鸿门宴》一课可以通过《十面埋伏》这首琵琶名曲的赏析为学生栩栩如生地展示古战场刀光剑影,万军厮杀的激烈战斗场面。写作训练《公园一角》可以将学生带到绿树清水掩映如画的荔枝公园。而《春》这篇课文则可以通过以朗颂为主旋律的教学使学生始终陶醉在喜悦、欢快、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里……。学生处在适宜的情境中,就会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的传播,产生积极相应的反应,主动兴奋地投入学习。

第5篇: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数学情境;情境教学;创设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07-01

数学情境教学是对中国现有的传统数学教学进行反复的推敲、验证、反思,取其精华进行整合,最终形成的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是在东方教师主导取向的有意义接受学习与西方学生自主取向的探究学习中寻求平衡,并按我国传统来整合,寻找东西方教育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数学情境教学。

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给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一个平台。 实践表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有效的。

1.创设数学情境的意义和基本原则

1.1 科学性原则。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是科学的,可信的,自然合理的。其含义:一是情境的内容要科学,不可无中生有;二是情境内容的表述要科学,不可含糊不清;三是情境的结构要科学,不能东拼西凑。

1.2 探究性原则。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必须富有探究性,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创造的动机。为此,一要具有启发性,能引发学生广泛的类比、联想与猜想;二要具有针对性,能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围绕数学目标广泛思考问题;三要具有可接受性,能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年龄、知识、能力和身心特点的实际,创设的数学情境能为学生鉴别和理解。

1.3 发展性原则。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当富有发展性,尽力做到使学生在三个方面得到发展:一是所创设的情境不仅能适合某一小节的数学内容的需要,而且还可以发展为整个大节(或全章)内容所需的大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二是所创设的情境能使学生逐渐由最近知识区发展为较远知识区,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三是所创设的情境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有帮助,而且能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甚至终身受益。

2.创设数学情境的途径

2.1 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选取素材。例 1 贵州贵阳教师在讲授"比例"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上黔灵山取水》:贵阳市著名风景区黔灵山上有一口水质纯净的甘泉。周末,小明和爸爸准备了一些同样的"可乐"瓶到黔灵山上去背水,回来时他们共背了25kg水,小明和爸爸所背的水的比例为3:7。(按每个可乐瓶1.25kg水计算)

例2 数学情境:"妈妈给小红20元钱,叫她买学习用品。商店里的笔记本价格是3元/本,钢笔是2元/支,……。"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在这节课上共提出了多个相关的数学问题,老师从中筛选出了三个典型问题:

(1)买了三个笔记本和五支钢笔还剩多少钱?(常规性问题)

(2)如果买十个以上的笔记本九折优惠,那么买十三个笔记本还剩多少钱?(较新颖的发展性问题)

(3)买多少个笔记本和多少支钢笔能把20元钱用完?(探索性、开放性问题)

然后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让他们分析并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该课不仅紧扣教学主题--简易方程的应用,实现了教学目标,而且很自然地提出了二元一次不定方程的求解问题,明显超越了本课的教学内容,但又为学生所理解。正是这个简单的数学情境,孔老师在该班初一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教学中再次呈现,学生又提出了十余个相应的数学问题,孔老师又从中筛选三个典型问题:

(1)用20元钱买笔记本和钢笔共9件,能买多少个笔记本?多少支钢笔?

(2)若买钢笔的数量是笔记本数量的两倍少1,那么20元钱能买笔记本和钢笔各多少?

(3)买多少个笔记本和多少支钢笔恰好把20元钱用完?

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同样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老师再次让学生讨论问题(3)是为了弥补前课中对该问题讨论不充分的遗憾。

2.2 从自然学科中选取素材。例 3 在"三棱锥"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创设了数学情境《甲烷四面体》。

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解知识更加的透彻,探索新知。

有机化学物质甲烷( )是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的,化学实验表明,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为一个正四面体,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中心,四个氢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C-H键的键长为R( )。我们称该正四面体为甲烷四面体。

很多教学案例表明:只要我们精心准备、合理创设具有开放性和丰富内涵的数学情境,学会更好的引导学生对创设的情境细心观察,全面分析,周密思考,大胆质疑,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的发现再创造能力等;又能有效的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因此,"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注重数学应用"是一个易于操作的配合新课改,行之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汪秉彝,吕传汉.创新与中小学数学教育[J]. 天津:数学教育学报200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第6篇: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无论何种教学模式,情境创设都是其教学环节要素之一,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就要抓好有效情景创设。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成功或有效的重要因素。

但是究竟什么是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到底有哪些?如何才能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一、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及策略

1.善于调整、补充和开发教材里提供的教学情境

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构成了教学的关键要素。教材是由教育专家编写的,经国家审定的高水平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依据。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情境,在许多情况下,对多数教师而言当然是优先考虑的策略。

如果教师发现有的教材教学情境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或者发现在现有的课本之外,还有相关的有意义的材料,就可以将相关的教学情境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教学情境相互补充。像这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设备条件对教材提供的教学情境进一步拓展、改进,实际上是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它并不改变教材的原有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内容。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靠、可行的。

2.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素材,创设模拟化情境

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学习情景的丰富源泉。利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教学情境的素材,融入教师的日常积累,创设出适应学生学习的、开放的、真实的教学情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及时捕捉和应用课堂生成的教学情境

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偶发事件,有时一件小小的偶发事件会影响整节课的教学,当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与偶发事件遭遇时,怎么样正确处理并驾驭它,并从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获?能不能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情景变成教师课堂教学有效的教学情景,关键还是需要教师具备课程资源的意识,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机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发现即时生成的事件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意义。

4.善于搜集、积累有关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材料

教师要不断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开发和积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使得自己手中有大量可供选择的创设教学情境的素材。将这些素材加以分类、记载,加以保存、积累、整合,形成自己的资源库。

5.善于交流合作、研究并加以发展

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教师之间的合作,经常交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经验和做法,给自己以启迪,根据自己班级的条件、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师本人的教学技能特长来创设教学情境,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6.善于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时代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信息素养,教师更应具备信息素养。

现在已经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掌握了比较高的信息技术,上网、搜索信息、下载资源、开博客……这些都是我们深度开发网络资源的有利条件。但是有了这些能力并不意味着能较好地开发网络资源了。一个教师在准备创设教学情境时上网浏览,不但要能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能把它下载下来;还要准确地概述、综合,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赋予个性特色;更要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结合自己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创造出适合自己课堂的教学情境,并应用到教学中去;还要能信息协作,利用网络把自己创设的教学情境和使用的体会跨时空地“零距离”和其他教师、专家交流,让大家共享成功的喜悦,吸取失败的教训,这时可能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就不远了。

二、创设教学情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1.教学情境只用在导入环节

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创设教学情境的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顺利进入后面教学环节,所以容易误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设计一个导入,从而在设计教学情境时缺少对全课教学环境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实际上,教学情境可以贯穿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它不是教学导入环节的专利。

2.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相关性差,创设的情境成为点缀

教学情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学习环境,因此教学情境的实际问题背景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与主题相关,以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和谐统一。创设情景一旦脱离教学目标,成为了点缀,教师就会因此迷失教学的方向。

3.教学情境中所包含的知识要素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不相适应

太容易的问题背景学生不感兴趣;太不容易又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高不可攀。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所以创设的问题情境需要与学生的现有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

出现问题情境太容易或太不容易这类情况,主要还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总的设计思路出现了问题。在正确地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4.教学情境的设计中问题背景进入的时机不恰当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的教学情境要有一定梯度,承前启后,有连续性,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情境可以具有单一的连续性,也可以具有层层递进的梯度式的连续性。

5.教学情境的运用中,教师没有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只有结合情境中学生的实际反应,有效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情境中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揭示学习目标;呈现刺激;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回忆他们学过的知识;提供诱发行为的条件;和学生一起研究确定学习的顺序;激励和引导学习。

【参考文献】

第7篇:情境创设范文

一、审视明晰情境教学的误区

1 虚假的美丽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

案例1数学实践活动:超市购物。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课堂超市,从商店里搬进了一些商品,让学生模拟商品的购买。教师煞费苦心又把一些人民币加以复印,让学生进行当堂使用。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大肆喧哗,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个情境给自己创设的是一种训练、一种实践的机会,而是完全投入了真实的现实的购买中,学生在感觉好玩的同时,还感觉到是一种造假,一种对人民币的亵渎,我想这种情境的创设如果还能给学生带来一点点小数乘法数学技能的训练,那么学生从思想上得到的负面影响远远比这个要大得多。

2 独自的演绎与培养的主体形似神离

案例2同学们,你们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今天我校食堂要购进一些蔬菜,你们愿意当一次采购员吗?出示问题:学校食堂到菜场买青菜49.2千克,每千克价钱0.92元,应付菜款多少元?

(1)学生尝试解答。小组1:0.92×49.2=45.264(元);小组2:0.92×49.2=45.264≈45.26(元);小组3:0.92×49.245.264≈45.3(元);小组4:0.92×49.2=45.264≈45(元)(2)小组交流。请每个小组说明,他们得到这个结果的理由。(教师充分肯定了小组2的做法,强调:“在求积的近似值时通常保留两位小数”,在这里精确到分。)

情境是由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好的,问题是由教师提出来的,学生始终让教师“牵着鼻子走”。因此,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并且从出示的数据来看也缺乏真实性,给学生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由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仅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

二、把握价值探索情境创设的路径

要走出这一误区,必须要求教师努力创设有利的情境,克服与改变不利因素,不断挖掘创设情境的条件,用良好的适合学生认知与情感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需要,启迪心灵的窗户,点燃思考的火花。

1 创设情境的条件

(1)情境以问题的提出为前提。数学情境,就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和对象,也是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和根据。一种常见的现象,数学情境呈现后,老师一般会这样设问:“你从情境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会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前一问没有挑战性,学生不用什么周密的思考都可以随口应答;后一问过于开放,没有边际,提出的数学问题未必能满足教学需要。这样的设问一般效果不佳。面对数学情境,怎样设问能够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能够在学生取得学习的乐趣与满足教师教学的要求之间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2)情境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教学过程中的感情交流是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是在共同的知识探讨中进行的,如果学生对讨论所涉及的知识一无所知,或者教师的知识比较贫乏。都会使这种交流无法进行。所以教师所具有的比较丰富的知识及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是创造情境的另一个重要的条件。(3)情境以教师的教学艺术为保证。思想和知识是通过一定的表达形式才能呈现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思想教育内容和知识内容最终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取的“传授”的形式,特别是智力的开发,只有在积极的智力活动中才能实现,所以,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业务素养和技能、语言表达、面部表情、动作姿势、板书、实验技能、随机应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即教学的艺术。 2 创设情境的过程 (1)情境创设是一个互动生成的过程。反观案例2,它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了问题情境。从讨论“买菜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案例2中充分从学生中挖掘素材,信息量大,针对性强,并且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对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综述以上两个案例的比较可以发现,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2)情境创设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不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而是站在人的活动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哲学高度来审视情境,创设情境。它力图将人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由于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活动需要,具有主题明确、情感伴随、自主等鲜明特点,因而它极易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体验、探究、发现,得到充分的主动的发展。可以说,正是这种优化的情境,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落实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开辟了一种现实途径。从这一点来看,情境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利用优化的环境。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人格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3)创设情境是一个拓宽空间的过程。情境教育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情境”做了新的拓展。它将教育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让教育空间从课堂这一教育的主体区域延伸开去,力图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渲染学校欢乐向上的氛围通过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强化教育的效果;通过野外情境教育活动。不断丰富课堂上学生心灵活动的源泉。并从这三个领域拓宽教育空间,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丰富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教育源”,使学生身在学校,而心灵无处不受到滋润、感动,从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与此同时,情境教育还在拓宽教育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注重实际操作,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等几条策略。

第8篇:情境创设范文

一、创设的情境要有“现实性”

情境所创设的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时: 情境1:蓝猫在恐龙园里看到了许多恐龙,画面不断出现各种类型的恐龙:霸王龙、剑龙、巨齿龙,师问:你们见到了哪些恐龙,各有多少只?情境2:学校组织秋游,现在要调查一下同学们最喜欢去哪个园:植物园,动物园,儿童乐园。同学们想如何进行统计和调查呢?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情境1中,教师虽然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情境,却同时为学生带来了探求新知的两大困惑:很多学生对三种恐龙混淆不清,恐龙名称不会写。于是,学生在记录时有的胡乱统计,有的茫然不知所措……情境2的设计,表面上看,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具有现实意义,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收集数据和表示数据的过程,要求每个学生依次说出自己喜欢的地点,其他同学边听边记,这样要报几十次。后来有学生提出不同想法:只要喜欢三个地点的同学分别举下手就可知道结果。可教师仍然我行我素,要求学生按他设计的流程继续进行。这种情境创设带来的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种强制牵引。

情境创设的应该是现实的。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富有数学内容的事物作为情境创设的材料,固然重要。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学生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各自的生活背景的差异都有可能使他们的学习受到影响,作为教师,就有必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在教材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材料进行教学。从上面《简单的统计》中二个不同情境创设的案例可见,情境的创设不能局限于表面上的生动有趣,平实有效,贴近学生现实的情境才是我们所提倡和追求的。

二、创设的情境要有“数学性”

情境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如果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会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林从句容给南京的好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信封。”“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张信纸。”……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师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师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一般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大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三、创设的情境要有“发展性”与“竞争性”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而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特别是,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和启发作用。情境创设如果设置“原型”作为中介,从最具启发性的角度出发,诱导学生联想,激发思维,促进迁移,从而不仅可以使学生更迅速、更生动、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还能使数学学习真正走向生活,且在潜移默化之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自己独立地运用原型进行的思考、学习和研究起到引路和示范作用。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购物经验创设问题情境:1、校服上衣每件25元,裤子每条18元,如果我们班(40人)每人一套,共需多少元?2、学校图书馆买了14元的科技书101本,一共需多少元?想想怎样算可以快一些?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提出不同解法,通过讨论交流和整理得到:(25+18)×40=25×40+18×40,14×101=14×100+14×1,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猜想,举例验证,最后归纳概括出乘法分配律。情境的本身并不具有启发性,但它却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感性知识经验的启发和支配下,通过自主探索便能初步认识和理解这一规律,并为最终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9篇:情境创设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作为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应注意它的实效性,充分全面发挥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呼唤一种朴素的、生活的、活动的教学情境,呼唤具有生命力的教学课堂,让“情境”在“时尚”中发挥应有的“实效”作用。我认为,情境的创设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情境的真实性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但它不是生活的翻版作品,它是由生活提炼出来的,因此,它并不是完全真实的生活,可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而让情境内容不符合实际生活中的基本事实。有些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捏造出来的。如教学“周长是多少”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情境:“秋天到了,小动物们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小动物们跑步竞赛,结果是瓢虫第一,蜘蛛第二,蜗牛第三,许多学生表示不同意,认为蜘蛛跑得最快,应该第一。虽然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情境应符合生活逻辑,而不是随手捏来、信口开河。

二、情境的“数学味”

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教学,因此,情境要围绕着教学展开,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最后没有了数学的味道,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有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时,创设了杂乱无序选择饮料和点心的环节,让学生体会找规律的重要性,师:“如果小明先选牛奶和饼干再选果汁和汉堡会怎样?”生:“身体会不好。”“会拉肚子。”“营养跟不上。”众说纷纭,但都点击不到教师心中的预设,最后教师只好强行切入:“小明这样选择会不会遗漏呢?”绕了一圈,学生也没能从生活情境中学到应学的知识。这种情况说明生活情境创设对数学知识学习既有效又干扰的辩证关系,情境中的无关因素干扰了课堂教学的进程,太多的信息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片混沌之中,情境反而成了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绊脚石”,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情境没有问题性,削弱“数学味”,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又如,在教学同样的内容时,用游戏创设情境,先出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的排列,让学生猜下一个图形会是什么?接着再出示另外一组没有规律的图形的排列,也让学生猜下一个图形会是什么?通过两组图形的排列让学生感受排列的规律性,从而揭示课题引入教学。对比两个“找规律”的情境不难发现:前者繁杂的无关条件干扰了数学问题的典型性,而后者短小精悍,一语道破“天机”。

三、情境的形式性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可是内容对形式是有选择性的,并不是说一个好的形式就什么内容都可以表现了。有些情境一味注重使用多媒体,追求画面“精美”程度和动画效果。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首先多媒体出示一幅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然后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景: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但我认为,如果这里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下,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其实,情境创设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来展示。

四、情境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灵活运用,创设出自然贴切、新颖有趣、生动形象的情境,使之将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理为趣,增强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形成课堂教与学的合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设计故事引入:“一天,天气非常炎热,猪八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一个大西瓜。他想:西瓜是我找来的,如果我们师徒四人平均分,我只能得四分之一,那岂不太吃亏了,我要分五分之一,孙悟空笑嘻嘻地满足了他的要求。结果,猪八戒却上了大当。”故事讲完后,老师趁机启发:“小朋友,你们知道猪八戒为什么会上当吗?学了分数大小的比较,我们就能知道。”这样的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新知识的学习。

我们追求简简单单的设计,简简单单的情境,却可以让人回味无穷的情境。数学情境应去除它“时尚、华丽的外包装”,回归“真实有效”的本色,为学生有效学习服务,让学生的学习更现实、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实践证明,有效的情境教学为学生留有探索与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学生在数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发现问题,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数学。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