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情境教学定义范文

情境教学定义精选(九篇)

情境教学定义

第1篇:情境教学定义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26-02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得以迅猛发展,西方的金融机构和各种大型企业纷纷涌入我国,这就对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及社会需要,教育界在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创新型、应用型翻译人才方面任重道远。随着语言和心理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空前繁荣。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从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转向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外语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转向心灵主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1]。近年来,这一学习理论已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流行,我国外语教育界特别是从事基础外语研究的学者与老师,对其倾注了更大的热情,但对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却相对偏少。因此本文拟结合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就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导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探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新模式――翻译语境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由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布鲁纳、乔治・凯勒、马斯洛等)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的发展起来的[2]。

建构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等。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强调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加工处理的内化吸收,人本主义强调有真实意义的学习,主张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在其与他人交往与互动过程中,强调学习的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对知识的转换、加工、处理,学习是在一定环境中对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支撑,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及教学起着重要作用[3]。这一理论还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与情景联系密切的自主活动,学习情景要与实际情景相结合,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为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语境与翻译教学

语言界研究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还可分为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宏观语境指把具体某句话的实际环境或现实语境和社会情景各方面当作语境。微观语境是从研究语言效果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来描写语境。我国语言界也有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理论,认为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生时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习俗和价值标准。

韩礼德(Halliday)认为学习是一个语境化过程,通过语篇的语境化可以使学生了解在什么语境中出现什么语篇。语境教学的任务是探讨语言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语境化来学习,通过语言和语境的互动来教授语言[4]。由此可见,语境在翻译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十分重要。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语言学习者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知识的建构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得以实现,而翻译语境教学就是要求在生动、真实、全面有效的语境中,利用老师、学生、任务、环境影响教学过程的四个重要方面的作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的目的。下面结合吉首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际情况,着重从建构主义角度探讨教师、学生、任务、环境在翻译语境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教师――语境教学中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现拥有英语专业教师近五十位。其中翻译课程教师12位。近几年来,学院教授翻译课程的老师们都致力于翻译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尤其是在转变传统教育观点与理论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对吉首大学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与传输者,而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吉首大学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意义的帮助者,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是创造良好的翻译知识学习环境:通过设计真实有效符合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的翻译情境,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创造良好的翻译学习环境。可以通过目的语环境建构学生的语言知识。通过丰富的信息环境,为学生提供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输入、引导、帮助学生外语知识和能力的习得和发展,有助于他们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建构性。二是创造生动的翻译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根据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增加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三是创造真实情境,帮助学生确认学习目标,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理解力的逐步深入,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以及对更多更深一步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5]。

2.翻译语境教学中知识建构的主动者――学生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翻译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受到外界刺激而来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学生必须发展独立管理自己翻译学习任务和过程的能力,要有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主动建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元认知能力,能经常反思、批判并改进自己的翻译课学习策略。

吉首大学有些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课程学习往往是简单、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灌注”,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往往是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的内容,可见,传统的学习方法及理念严重影响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其翻译交际能力培养。高校英语翻译语境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了信息加工的主体,通过翻译教学语境的创设,学生能在上翻译课时或者从事翻译实践活动中发现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搜索并分析有关的翻译方面信息和资料,同时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来提高翻译知识运用与思维创造的能力。

3.翻译语境教学中知识建构的催化剂――任务

依据吉首大学英语教师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所得经验,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才能使课堂教学抓住重点,教学效果得以保证。Vygotsky认为教学任务是整个社会教育框架下互动过程的一部分,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信息交换、意义协商、思想表达、情景运用等机会[6]。翻译语境教学中的任务,就是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语境为学生设置语言运用的真实情景,创造信息输入、存储、提取及知识再建构的渠道,达到新的知识经验作用的意义建构,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英语词、句的传授,而应结合学生实际,仔细分析任务构成的环节与要素,认真处理翻译语境的创造材料的输入及目标的实现,通过具体翻译语境帮助学生获得结构化的综合化的翻译知识,使学生建构真正的有效知识,使学生能真正发展语言能力。

4.翻译语境教学中知识建构的协调系统――环境

环境有微观与宏观之分,微观环境指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思维及情感变化的精神和物质的总和,如:教师、伙伴等。宏观环境是学习之外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如: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直接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学生对知识在社会和环境关系中发生的合作建构与再建构成为可能并变得更加容易,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语境教学注重课堂教育中的学习客观条件,个体情感条件、师生人际关系条件和学生生理条件,融合情景因素,创设真实、生动的语境。促进师生互动,使学生较深刻的理解学习规律及知识间的互相联系,形成有创造性的翻译知识建构思维模式。可见,在翻译语境教学中环境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助活动达到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7]。因此,环境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加强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几年来,吉首大学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翻译教学新模式――翻译语境教学,同时强调,在翻译语境教学这一新型翻译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任务、环境对教学的重要作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翻译语境的积极作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促进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达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翻译交际人才的目的,更好地适应当今国际化市场与社会人才的需要。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吉首大学以及所有其他的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都背负着培养创新型翻译人才的重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开拓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依据,我们必须要在理论上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把握它,结合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际,进一步发挥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际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蓝建青.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翻译教学[J].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学报,2012,(2):71-73.

[2]Piaget,J.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W.Mays(trans.).London:Toufledge &Kegan Paul Press,1972

[3]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景教学[J].外语教学,2003,(2):89-91.

[4]Halliday,M.A.K.&Hason,R.Language, Text and Context[M].Greeking,Vic.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5]关秀娟.翻译教学的语境化构想[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4):84-86.

第2篇:情境教学定义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高中历史 教学设计 情境 协作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教育科学领域,其主要观点是强调认识过程中主题的能动作用,认为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之后,学习行为才会发生,“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在大脑中储存大量的历史信息。因此,建构主义理论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通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获得知识的认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间的写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必须抓住创设情境和学习过程协作两大关键点。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

情境,即情况、环境,是某一段时间、空间内,可引发主体情感体验的具体可感的客观境地。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即在认知过程中,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认知主体形成感性知识。在教学设计中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从形象、知识、问题、实践四个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在此情境下建构知识。

1.形象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以大量的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这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直观形象,是最简洁却又行之有效的创设认知情境的方式。例如,我们在《解放战争》这一课,可以通过多媒体在课堂展示军事地形图、各军将领的照片、相关影像资料,这些直观的形象形成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促进认知主体进入认知状态。此外,参观遗址、纪念馆等,也是历史教学中非常直观的形象情境创设方式。

2.知识

知识情境包含知识背景与认知主体已有知识结构两个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将新旧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也不同,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将认知主体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知识情境。

《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是,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他们思维活跃,也具备辩证看问题的能力,但是,初中基础知识有一定程度的遗忘。中美关系正常化是这一课的重点,相关知识背景则包括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等。结合两方面的情况,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选择更接近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外交活动”作为切入点,创设知识情境,指引学生进入建构意义的过程。

3.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下的探索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问题构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教师作为认知主体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根据教学目标所定义的知识,设计符合学习者特征的学习任务,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讲述红军长征的内容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长征?长征是怎样的历程?红军遇到了怎样的艰难?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些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学生通过阅读文献、分析问题,主动地解决了以上问题,相比于直接告诉学生长征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直接导致的、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根源是由于中共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取得的学习效果显然更好。在问题情境中,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体会到长征的艰苦朴素、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

4.实践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创设实践情境主要以模拟为主要形式。例如《解放战争》在教学设计上,要求学生的学习小组自愿选择战场和战役,组内分工完成收集相关战役图片、资料、绘制军事地形图、写战役说明等。学生在整个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体验到了模拟军事环境的乐趣,以将领或参谋的身份参与到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体验中,在这样的实践情境中,由于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促进了学习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就相当显著了。

二、协作的学习过程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实践共同体、把学习者与更广阔的社区联系在一起,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而协作学习就是建立学习的共同体。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应该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推进协作的学习过程。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具体操作可分以下几个步骤:

1.分组

根据班级人数与课室环境,以自愿组合为原则,教师调整为补充,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学习小组推选组长,并制定合作的章程,规定组员义务,建立起小组协作学习的秩序。

2.提出问题

教师将学习任务以问题的形式,作为预习作业,提前布置。例如要求学习小组绘制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路线图。

3.课堂展示学习小组成果

这个环节主要由学生发言,但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建构知识意义。例如在全班协作讨论辽沈战役时,教师提出问题:“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在东北打响?为什么先攻打锦州?”在已了解到相关知识背景下,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对事物的辨别、对比能力,将学生的概念理解提高到另一个新水平。

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学生加深了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三、结语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知识只是载体。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以情境和协作为重点,着重引导学生发挥认知主体自主性,在自主创新的教学形式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历史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3篇:情境教学定义范文

关键词 构建主义 情境教学 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Art Design Situational Teaching

LIU Yuan, YANG Yang

(Chenggong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Gongyi, He'nan 451200)

Abstract Teaching is an art of communication, actively create an atmosphere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on the balance, thus get beat all the creative teaching to enjoy.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of rational analysis, sum and carry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the art design teach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on in art and design teaching, aim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teaching function, how to implement quality education through the teaching situation.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ituated cognition and Constructivism on knowledge and the context of learning point of view, in art design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situational teaching; art design

艺术设计是一门学理结构科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艺术设计的教育除了完成在传播受众研究基础上知识结构的培养以外,宜结合各种新的传播技术,利用多种手段建构一个让所有学生都能在乐学而非厌学、主动而非被动的学习体验,将设计理论的说服力内化为对外界信息捕捉的敏感力,将理论的吸引力迁移到学生身心潜质的爆发力。本文以构建主义为理论基础,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在装潢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对情境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1 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构建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因此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构建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传送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

1.2 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地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阻碍抑制作用。情境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2 艺术设计情境教学实验方案设计

2.1 艺术设计情境教学模式的构想

艺术设计教育应实行以“教”为主的知识传授,向以“学” 为主的能力培养的战略转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单一主宰,而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应成为多元学科背景下开展课题研究的主创人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宜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情绪的愉悦感、求知的满足感和学习的成功感,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和追求。在情境建构的教学实践中,可尝试着以“惑”激学、以“图”译学、以“趣”乐学、以“辩”导学和以“道”励学的讯息传递,以爱心施教,以娱乐促学,起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循环。从教的角度讲,可以通过编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码激励学生的成功;从学的角度讲,学生可以在译码过程中形成激化,在解码过程中产生导学认同,在编码过程中励学再造。

2.2 艺术设计情境教学模式个案

广告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文以该课程中广告创意思维方法之脑力激荡法为例,构建了基于构建主义理论和情感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原理的教学设计。脑力激荡法是利用集体思考的方式,使参加者的思想相互激发并产生连锁反应,以引导出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一般是通过小型座谈会形式围绕具体课题来引发群体智慧。情境模拟步骤为:第一,交代背景。介绍所讨论问题的有关资料,明确讨论目的。第二,说明规则。这些规则包括不做任何有关优缺点的评价;允许异想天开,自由奔放;追求创新构想的数量;鼓励在已有想法基础上综合修正、锦上添花。第三,营造气氛。教师启发且自身思维敏捷的人,应能使回忆始终保持热烈的气氛,鼓励与会者积极参与献计献策活动。第四,综合评价。将各种设想整理分类,编出一览表后,挑出最有希望的见解,审查其可行性。

3 艺术设计情境教学构建

3.1 构建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思维和学习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所有的思维、学习和认知都是处在特定的情景脉络中的。其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总结转化。

任课教师为讲授《广告创意思维》这一讲,大量搜集并选择了有关广告创意的图片素材、视频素材等,制成课件。创设了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了特定的语境,回到信息传播的现场,这样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特定情境的认知场,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身临其境”,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学信息才能生动具体,有形有声,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情感相融”,“融汇悟通”。

3.2 重视小组协作学习,实现多维互动

建构主义认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学习者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沟通共享,使他们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理分组是小组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的起点,也是将来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由于各个学生的知识建构不同,所以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十分重要,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全面。同时,在讨论中学生也可能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这种情境下,强调学习的交互性。正是由于师生心理关系的存在,所以教学活动中充满着师生的激情和灵感。充满人性,教学活动才能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

4 结语

教学活动是一门沟通的艺术,积极营造一种氛围去改变教与学双方在沟通上的信息不对称,有望获得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教学享受。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积淀知识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坚毅执着的敬业精神和健康的体魄,更要培养学生厚积薄发的超常思维和创造力,包括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解读力、文化符号的创造力和行销服务的整合力等。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2] 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7.

[3] 蔡嘉清.广告互动教学模式的情境建构[M].国际广告,2009(7).

第4篇:情境教学定义范文

词汇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也是教师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把词汇从语境中分离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单词,忽略词汇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国家教育部门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深入认识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在具体的语境中对学生进行词汇教学,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语境理论概述

2.1语境理论定义

顾名思义,语境就是语言环境,其可以为语言的应用提供一个具体环境,让人们充分应用自己的语言知识。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了语境的相关概念,他认为语言的学习与环境密不可分,语言学习必须在语境中进行。由此可见,在英语词汇的教学中,语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

2.2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语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语境中展开词汇教学,就是把词汇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准确地确定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作用,从而真正提升学生英语水平。

2.2.1帮助学生记忆词汇

英语词汇的教学离不开语境,否则会让学生对词汇产生固定的理解,把固定的词汇意义带入句子,误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背单词很“头疼”,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在对词汇进行简单的讲解之后,就让学生死记硬背词汇,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而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词汇,提高词汇教学效率。

2.2.2帮助学生推测英语词汇延伸意义

英语词汇往往包括外延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文化意义等多个层面的意义,要学习好一个英语单词,必须知道其外延意义。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直接从词汇本身入手,给学生讲解词汇的读法、意义和用法,这不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词汇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把词汇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测词汇的意义,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比如在“Hereyesnevershift-ed;sheonlystare.”这句英语中,学生只知道shift是移动的意思,不知道stare的意思,通过语境可以推测出,这两个单词是反义词,移动的反义词是定住,眼光定住,引申为凝视,由此就可以知道stare的意思。

2.2.3帮助学生理解词汇内涵意义

词汇的内涵意义就是联想意义,是附加在词汇外延意义上的意义,是人们对词汇所指事物怀有的特殊感情或态度,经常受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且随着不同的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child”这个单词,在英语课本中的定义是“儿童、孩子”,但不同经历或情感态度的人对“儿童”有不同的理解,赋予了child更多的内涵意义。在喜欢儿童的人眼中,child是lov-able,sweet等,在不喜欢儿童的人眼中,child是mischievous,ir-ritating等。因此,英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情感态度,在语境中分析词汇的内涵意义,准确把握具体英语句子中要传达的意思,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2.2.4帮助学生消除歧义

一词多义是英语词汇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英语教材中,单词表上通常会列出单词的多个意思,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记忆。但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些单词的意义不同,学生经常理解错误。例如“dog”这个单词,在很多汉语语境中,“狗”是贬义的,如“你这个走狗”;而在英语语境中,“dog”这个词多是褒义,如“Everydoghashisday.”。为了消除歧义,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正确理解词汇的意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把单词表中的意义忽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词汇的不同意义,加深学生的印象,清除学生的理解障碍。

3.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英语词汇教学一般比较抽象,单纯的词汇教学无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价值,把词汇教学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3.1创设教学情境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创设与词汇有关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学过的词汇知识,让学生深刻理解词汇的意义,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在情景学习的过程中,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恰当地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学习词汇的自信心。此外,英语教师在讲解词汇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模拟情景,在相关句子中对话练习,让学生在英语氛围浓厚的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使用词汇的能力。学生模拟练习结束后,英语教师要进行一定的分析、总结,让学生了解词汇适用的语境和场合。

3.2创造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与当地文化、习俗有关的语言环境,文化语境对语言学习有重要影响,英语中的很多词汇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词汇放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让学生理解词汇的不同意义。在文化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的思想文化,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有效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3.3把词汇放在具体句子中

第5篇:情境教学定义范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任职教育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依赖他们各自脑中储存的知识,通过自己拥有的背景知识及情感因素,积极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并进而对新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过程。因此,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相关原有经验,促进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新知识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生长”起来。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过程的教学的辅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式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本文以抛锚式教学为例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情境性教学”。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系统故障检查与排除科目适合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由5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系统故障检查与排除科目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教师在系统中设置故障点。教师所设置的故障是系统常见的故障,且是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常见的故障,满足了创设情境的要求,即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系统故障检查与排除科目,教师在系统中设置故障点后,要求学生检查系统,观察系统工作时故障现象,根据系统故障现象,结合系统工作原理分析系统故障原因,确定故障检查排除方案,通过检测系统信号确定故障点,最后排除故障。实现了确定问题,即“抛锚”。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系统故障检查与排除科目,每个学生观察系统故障现象后,结合系统工作原理自主分析系统故障原因,确定故障检查排除方案,期间教师个别指导。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每个学生观察系统故障现象,自主分析系统故障原因,确定系统故障检查排除方案后,分组讨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全面分析系统故障原因,确定最方便省时的故障检查排除方案,期间教师适时加以指导。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意义的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针对系统故障检查与排除科目,学生通过对系统常见故障检查与排除的实习,熟悉了系统故障检查与排除流程,能够结合系统工作原理分析系统故障原因,确定故障检查排除方案,掌握系统信号检测方法,会通过检测系统信号确定故障点,最后排除故障,并总结归纳出快速排故障原则。实现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即意义的建构。

第6篇:情境教学定义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中学英语;情境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近些年一种新兴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有:(1)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2)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其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于中学英语情境教学的启示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创设合适的情境,对于学生进行真正意义的知识建构有很大的帮助。

1.创设表现情境

语言的直接目的是交际,教师要多创设一些表现情境。除了角色扮演等方法外,可采用固定的课前5分钟的个人展示。例如,课前指定一名学生展示其课下所收集的英文俗语或名言警句等并写到黑板上,其他学生可尝试着翻译,期间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和指导,最后经过大家的探讨,将该生所展示的意思及寓意揭示出来,此举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2.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丰富动态的画面及合适的音效来呈现所要教学的单元,可使教学情境更加真实化;通过教学环节的丰富可使教学情境更加多样化和新奇化。

例如,七年级下册Why do you like koalas?(1)课前导入:可用3~5分钟的各种动物的动画视频导入,并通过视频展示出各个动物的形象特征,引入相应的修饰词。(2)课中教学:①采用quick question的方式让学生迅速记住应掌握的单词和短语;②在课堂进行动物园的展示,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动物,通过真实的表演再现课文,并在此环境中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交流对话。

3.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不断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及小组协商,达到最终对知识意义建构的目标。

例如,外研社七年级下册My school的主要句型There be,在讲解时,教师并不是直接给学生呈现其已经归纳好的结构,而是给学生呈现一个打乱逻辑顺序的句子,如:table a on there book on is the.具体问答如下:

T:Is the sentence right?

Ss:No.

T:How should you organize the sentence in a right way?(教师提出问题)

S1:(thought for while)Maybe a book is on the table there?(学生利用以前所学的英语语法知识进行自主建构)

T:Do you think it’s a right way to put the word“there”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Maybe you can put it in front of the sentence?(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提问,并提供适时的指引)

Ss:There a book is on the table.

T:Oh,it’s so close. Just think about it.(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建构)

S2:(thought for a while)Oh, there is a book on the table,right?

T:Great, you’re so clever! So,let’s look at other sentences,and try to organize them in the same way.You can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r classmates.(教师在学生建构完成后继续呈现更多的例子来练习,并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在这里不一一呈现了。学生相互讨论之后,此时可不用依靠教师的提示,在对新知识的建构后可自行解决问题,即达到了此次情境教学的目的)

T:OK. You are so great. Then let’s start our study on...(最后教师对新知识进行系统的总结)

在此例子中教师通过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合理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自主建构,并通过教师适时的指导和评价达到准确的建构。

参考文献:

第7篇:情境教学定义范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教学;词汇学习

一、建构主义简介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或客观主义(objectivism)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在教育心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传统教学观—直起主导作用。直到60年代初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和发展理论广泛传播,在教育心理学界和教学领域引起重视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传统教学观的局限,认识到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不仅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也受到学者自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环境和价值观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被传统教学观所忽略。

建构主义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在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尤其是维果斯基(vygotsky)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内容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获得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过程。知识的学习和传授的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而非“输入或“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人的经验和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中有重要作用。

2.情景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内容、能力等不能被训练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构。但是,这种建构过程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总是以一个已有的知识结构作为基础的。这种学习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学习在其中进行的情境联系。学习主要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事例的变异性而重新建构。学习者是借助他人的帮助对知识进行建构的。

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事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或隋境教学”。

二、建构主义情境教学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往往就会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很难再有新的突破。究其原因词汇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学生有限的词汇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阅读能力、听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表达能力乃至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扩大词汇量,就成了英语教学中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语音、语法、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要素,其中词汇是语音和语法的载体。语言的输入是指词汇量的增加,所以词汇教学至关重要。而以建构主义指导英语词汇教学是学习词汇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育部在今年2月26el就宣布今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将由原来的100分制改为710分的记分体制,不设及格线,不颁发合格证书,只发放成绩单,突出听说能力的考查。其中记分体制改革将从今年6月起试行,整个改革方案的试点从明年起试行,试点学校为180所,其中北京有24所。在此基础上,改革方案将从2007年开始正式全面推行。并且对考试的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其中比较有意义的一个改革举措是取消了原来词汇与结构的考察部分,原来词汇与结构部分占到l5分,现在在这张试卷上这部分就取消了,取消这部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以前的英语教学太过于强调学生对于语法知识的掌握,而不注重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现在考试中就把这部分30道单选题全都去掉了。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的要求说明考试更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对所学知识的充分利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而利用情境来建构意义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词汇学习已不再是单一的、纯粹的对某个词汇进行机械记忆,直接灌输进大脑,而是要利用原有的知识,结合当前环境,积极利用所处情境来理解词汇的意义。ⅲ这也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词汇测试形式改革的目的所在,把词汇置于语篇中,要求学生利用语境、上下文关系并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理解词汇。所以,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情境教学来指导英语词汇教学,对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提高学生词汇量,使其更决地适应新的考试形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创设情境指导词汇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情境”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利用情境指导教学,并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情境要素在学习中的作用,积极创设情境指导词汇教学。

1.创造语境学习词汇

很多教师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孤立地讲解单词的语法知识,要求学生进行机械的记忆,这样会使英语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使学习者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打击学习者的信心。每位学习者都不能孤立地学习单词,而教师也不应在毫无语境的情况下大量地传授词汇知识,而应创造丰富的学生感兴趣的语境,这样才能有利于记忆单词。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有效地记忆单词,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比如可以找一些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用所学单词讨论分析并回答问题;创造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或内容,创造生动有趣的语境,这样有助于加强记忆。在这样积极的氛围中,大部分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这种创造语境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表现自我的积极性,把原本枯燥的讲解单词与语法知识的方法,变成轻松自如的主动接受的方法。

2.结合文章学习词汇

在讲解课文时,先讲解课后词汇表中的词汇语法知识,然后讲解课文是目前英语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使得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都是盲目地、不加选择地拿起词汇书逐个地按顺序背单词。为了增加词汇量,有的甚至背词典,一天备几百个单词。这种孤立的、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的记忆词汇的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的单词,同时也很难消化记牢。这种方法只能是一种短时的记忆方法,由于没有课文内容的联想,脱离语句的使用,不知道词汇的出处,很难记住。一次记忆量太大也容易使大脑记忆中枢产生疲劳,结果是记得快也忘得快。即使记住了一些词汇也不知道它们的用法,不清楚与其它同义词与近义词的区别,结果欲速则不达。这种背单词的方法特别不适宜大学新生。所以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应把词汇融入课文中,利用课文中的背景知识或上下文关系来讲解单词的语法知识,并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利用课文中的相关知识去掌握相关的词汇。教师还应教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应注重对文章和故事情景(特别是有趣情景)的联想,只有这样才能较容易地、更牢固地将生词记住,并且能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用法。因为词的许多语音特征、词形变化规律和词的各种不同意义的展示只有在句型中、在课文中才能综合体现出来。大量阅读还可以提高所学词汇的重现率,这更有利于对词汇的记忆和掌握。

    3.在目的语环境中学习词汇

第8篇:情境教学定义范文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育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指导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质量的关键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

建构主义是西方心理学、哲学的一个流派,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念之一。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人类学习机制及教育活动的理解,它所提出的教育主张,已成为各国进行课程、教学及教师教育改革的一种主导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学习者是主动建构,而不是被动接受;学习者获得的是经验,而不是一记忆事实或真理;学习者与别人互动和磋商而形成共识。

教师继续教育,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己越来越引起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乃至教师本身的重视。教师在其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往往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可以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引领学生步入知识殿堂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又可以因专业发展需要而成为课堂中的一名学生。在讲台上如何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在讲台下如何用自己以往的经验建构自身新的知识,这将是非常有意义的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这种双重身份的结合过程,同样又是一次新的意义建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以其灵活、开放、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指导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质量的关键之一,是帮助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和前苏联早期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两位奠基者。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中提出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以及维果茨基在心理学领域创立的“内化说”,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莫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所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创设情境是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它不是最终的答案,更不是终极真理,而是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被新知识和新理论所超越、所取代。建构主义将学生看作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己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新的理解,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知识建构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累积。知识无法通过教学过程直接灌输给学习者,他们必须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对学习的评价不应该以学习者记住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而应以学习中主动参与的程度、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贡献、意义建构的水平等因素来综合衡量。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网络课程设计的意义

1、在网络课程教学中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

学习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协作和支持,这能够使其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来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够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课程设计中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情境的创设、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体现、教师作为主导作用的体现以及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的呈现。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给予了过多的偏爱,把师生禁锢于抽象的知识牢笼之中,使用书本和班级授课制的教室几乎成为唯一的学习环境。这种单调而枯燥的学习,不仅将学生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隔离,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建构主义冲破了这种禁锢和牢笼,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学习应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利用网络的手段,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是实现在教学中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充分调动全部的感受力和从过去的生活中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而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的问题才最具有挑战性和针对性,更能显示出对问题解决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情境创设的真实性也决定了学习者对学习主题认知和意义建构的程度。所以,我们在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时,对每一种媒体的效果、情境展开的过程、细节的运用以及问题情境的出现都应力求真切与真实。每种媒体的作用和媒体之间的结合都蕴涵着巨大的表现力和无穷的潜力,对真实情境的创设,多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优势,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应善于利用多媒体的长处。

2、在学习中提供多变与多样化的知识获取手段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环境建构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每个人的经验多种多样,且存在差异,因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的。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应该紧密围绕学习的主题与问题,力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供多变与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完成意义的建构。要让学生理解当前所学的新知识,就不应该把学生的视野局限于某种既定的理解,而应将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在更大的空间里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特别是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如讨论问题、疑问及解答、课程资源、测验试题、自主学习活动等,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和表达观点提供有力的工具,以此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买践

上海师范大学夜大学现有教育类专业学生2000余人,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在职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为了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他们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专升本的学习。学校利用上海市“教师教育高地”项目的B lackboard平台,在夜大学的课程中开展网络课程辅助教学,受到全体学生的普遍欢迎。Blackboard平台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教学平台,用于加强虚拟学习环境、补充课堂教学和提供远程教学。它从“教”和“学”的环节出发,使教师可以有效地管理课程、制作内容、生成作业和加强协作,从而协助学校达到与授课、交流和测验有关的重要目标。第一学期,开设了《教育科研方法》、《、科技发展简史》、《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人格心理学》等四门课程,有700多名学生参加了这一形式的课程学习。在对429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尹,可以看到这种学习形式已为绝大多数学生所欢迎。

表课程网络辅助教学实施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汇总表

(见下页)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我们对网络学习的开展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1、制订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的实施细则,规范课程管理

为了规范课程网络辅助教学的各项管理,我们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和教学要求,制订了网络课程辅助教学的实施细则,对于学生的学习指导、课时分配、面授时问与内容、上网学习时问要求、参与讨论的规定、作业要求、考核要求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规定每门课在第一次面授时必须包含学生参加网络学习指南、课程内容介绍以及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所有注意事项等内容。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综合应用,我们要求教师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提供尽可能多的网络学习资源,布置的课程作业以综合性为主。

2、课程内容尽可能创设符合学习者认知发展水平及课程本身内容的情境

建构主义把“学习环境的创设”与“知识的建构”紧密相连。个体学习面临两种基本关系:对内——与自身关系,对外——与文化的关系。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这两个关系同时展开,一方面改善学习者的内部状况,充分利用学习者的经验、意图、行动和反思;另一方面则主要从文化环境入乎,营造起适合学习者需要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者在合作性的学校文化中进行学习,建构意义,获得发展。对于在职教师而言,一般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教学技能,接受继续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变化以满足岗位发展的新的需求,并不是再次接受系统的专业化训练。为此,我们要求任课教师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在兼顾课程内容系统和完整性的同时,选择那些能够直接提高教育对象适应发展的前沿性内容,并将个人、经验的知识即默会知识纳入课堂,以促进教育对象的正迁移,并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备课时,应关注对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和把握,对于在职教师这一特殊的教学对象而言,更应该考虑到他们“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

3、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学习,建立一种新的“合作学习”模式

传统教学观念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知识的传授和理解、记忆上。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和发展联系起来,形成教学理念中的活动观、交往观、对话观。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有些命题还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者解释现实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知识的理解必然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对于在职教师——成人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教材为中心。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马尔科姆·诺尔斯对于成人学习者的独特性做过这样的描述:“人们在成长中已经积累许多经验,于己于人都是丰富的学习资源。人们从经验中学习比被动学习更多。”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我们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必须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尊重学习者的人格,制订弹性的教学计划。在具体措施上必须规定学生的上网学习时间、讨论版的发贴次数、参与课程学习讨论的次数,同时还要求在另外两次的课程面授辅导中,主要开展以讨论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学习,在讨论中习得新的知识、在讨论中与同伴建立新的协作、在讨论中实现意义的建构。

第9篇:情境教学定义范文

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者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含义。如果原有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通过同化和顺应,达成了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提出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并强调要创设情境使学习者进入情境,认为创设情境是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多媒体技术正是创设情境尤其是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大量的多媒体进入了课堂,成为了新的教学资源。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优势,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又有非线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和认知方式,也产生了一种新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系统论的观点告诉我们,同一种物质进入不同的结构,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与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并不等于它的作用能自然发挥出来。如果一种先进的教育技术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相结合,运用新的教学设计,它的真正作用也就无法实现。目前,大量的多媒体课件都遵循传统的教育理论与学习理论,课件设计的目的在于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形象化演示,或是对某些特殊内容的模拟和虚构,它们依然是教师教授知识的辅助工具,而没有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从教师传授知识的辅助工具到学生完成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这不是一种教育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更新,而是教育理论与学习的根本转变。因此,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不应只是多种媒体的集合,界面的设置和交互式要素的体现,更不应是教材内容的搬家或一种教学手段的更新,而应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应把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

本文即是探讨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情境创设”的几个问题。

一、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境创设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要提供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具有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帮助学习在这种中去发现、探索与解决问题。情境创设与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一起构成了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它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第一个内容,也是学生对课件首次介入时的感觉,因此,它的成功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其他教学设计环节的展开,而且还在于引起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强烈关注,进而产生由于认知上的不满足和欠缺去进行主动的探索。

那么,这种情境创设的出发点是什么呢?它应该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二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分析。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按照一定顺序的阶段发展成为一种结构。插在水中的筷子在孩子看来它是弯的,而在成人看来筷子应是直的,弯曲是光的折射结果。儿童和成人这种对事物的不同认识,是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认知结构。因此,要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该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仔细的分析。这种分析不应是抽象的,而应是具体的、多方面的,它包括学生的知觉、记忆、语言、思维、问题解决等过程,还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经验、情绪、情感等因素,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去寻找学习主题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有效的结合,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完成对新意义的建构。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所指出,教学活动应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心理教学过程的外部刺激”,“教学活动必须与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相吻合”。

二、情境创设要尽可能真实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真实情境,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去进行生动的社会文化与自然情境的创设。这是因为真实不仅拥有认知上的价值,更在于真实的情境最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能调动他们全部的感受力和过去生活得来的经验去探讨与发现问题,而只有在真实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也才最具有挑战性与针对性,对问题的解决也才更能显出它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对情境创设的真实性的程度也决定了学生对学习主题认知和意义建构的程度。因此,我们在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时,对每一种媒体的效果、情境展开的过程、细节的运用以及问题情境的出现都应力求真切与真实,即使是对一些特殊内容的,也应尽可能地接近真实。

对真实情境的创设,计算机技术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每种媒体的作用和媒体之间的结合都有着巨大的表现的潜力,在进行多媒体课件设计时要善于发挥各种媒体的长处,譬如对声音的运用,再巧妙的人工模拟也不能代替真实声音的效果,而视频图像所传达的那种真切、完整、丰富的信息,也不是一种动画效果所能实现的。因此,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尽可能运用那些真实的媒体,减少对这些媒体的技术处理与修饰。纵观相当多的多媒体课件,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制作者有“技术至上”的观点,喜欢把课件设计得繁复叠套,眼花缭乱,以致使课件成为了技术的炫耀。其实,真理从来都是朴素的,对真理的认知也应该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进行。著名小提琴家阿卡多对音乐这样说过、技术是最基本的东西,但是我们应该忘记它,只有音乐对我们是最重要的。那么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多媒体技术,无论它怎么先进,也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而不是运用的目的。

三、情境创设要有选择性.建构主义认为,世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都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是由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建构和解释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是多种多样的或有差异的,因而人们对客观的解释和建构也是多样化的,从建构主义的理论出发,多媒体课件应该围绕学习主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提供多变与多样化的情境创设,在不同的情境甚至是相反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去选择情境进入,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意义的建构。

我们知道,矛盾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让学生理解当前所学习的新知识,作为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的视野局限在某种即定的理解上,而应该将学习主题置于一个更宽广的背景下,在更大的空间里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为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和表达观点提供有力的工具,以此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应该说,长期以来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过多的标准化考试和标准答案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在西方国家的一些知名大学里,很多教课书中的思考题根本没有标准答案。

建构主义的情境创设实际上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首先要有对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的多种理解和认知能力,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与差异,以情境创设的多样性去实现学生的选择性,以多变的交互性去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这种情境创设可以有不同的概念情境、问题情境、过程情境、规律情境,同样也可以有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能够让学生随机进入,灵活跳转,满足学生实现个别化学习与不同认知的需要。

四、情境创设要有吸引力

爱因斯坦认为成功的教育在于激发学生“对于对象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真理与理解的愿望”,兴趣是学生学习与研究的直接动力,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新的认知工具,它不应当是呆板的、单调的,仅仅以科学性和教育性为目的,而应该新颖、生动、有趣、富有美感和吸引力,去满足学生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好奇心。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世界的感知认识总是首先注意那些最新的信息,因为它们具有刺激性和吸引力,同样,学生对多媒体的兴趣也在于它能否提供新的信息。多媒体课件的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变化,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的刺激,在学生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对情境的内容、媒体的运用、组合的方式都应该富有新意,让学生感到进入一种情境就获得一种新的体验,得到一种新的发现。多媒体课件对媒体的运用还应该富有变化,善于运用不同媒体的特点去表现不同的效果,因为变化的信息更能引起学习对象的注意。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