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精选(九篇)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

第1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生态;传承与发展;管理体制;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61-01

一、保护农村手工文化产业的文化生态系统

传统手工与周围的文化生态系统紧密相连。文化生态学是对社会文化的综合、整体、全面的研究。司马云杰指出:“所谓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生计体制、社会组织及价值观念等变量构成的完整体系。”传统手工文化生态系统包括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其处于特有的文化分层、生活形态、居住形式、生存环境中。所有的这一切如自然界中的生物链形成一种文化生态系统。某一方面变化之后,整个的文化系统也会随之改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保存和改善当地的手工文化生态系统,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认识到农村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农村文化生态系统犹如土壤,滋养着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持久发展。

2.其次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因地制宜,慎重对待原有的手工文化。

3.应注重文化圈的保护与开发。政府应该鼓励举办与传统手工文化相关的宣传活动,例如与手工文化产业相关的传统节日。

二、注重传统手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结合

传统的手工艺术蕴含了制作者的情感、价值观,具有生命的流动性。传统的手工文化中所具备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犹如现代社会中的一缕清泉,沁人心脾。

那么,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传承须做到以下几点:

1.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搜集、整理并做成档案保存。口头以及文字资料是传承手工技艺的主要形式,可做成电视、网络媒体等形式进行宣传和保存。

2.收藏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术作品。定期举相关的比赛项目,并设置一定的奖励政策,也可开展宣传活动或出版书籍、报刊等。

3.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是保护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有效措施。

许多学者认为应该一成不变的保护传统手工艺术,却忽视了对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才会发扬传统手工文化。因此必须注重传承与发展的结合。推进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发展需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高素质的传统手工艺人。国家教育机构可以设定科目,培养高素质的手工艺人。在掌握传统手工技艺的前提下,运用所学的各科的知识进行创新,使其能够更好的在当代社会中更好的生存下去。

2.注重与旅游资源的结合。在传统手工文化产业密集的地区发展旅游业,也可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3.传统手工文化产业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4.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传统手工技艺的不断创新。新时代的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审美情趣都在发生变化。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最新的科技发展,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运用到具体的手工艺中。

三、改进农村手工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改革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文化管理体制,须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传统手工文化产业虽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但必须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

2.首先制定有利的税收政策,保障手工艺人的收入。同时重视公益性文化发展要, 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设施建设。

3.大力推进传统手工技术的进步,提高传统手工文化的质量,造就高素质的传统手工文化产业人才。

4.规整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文化市场。

5.重视传统手工文化产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农村手工文化产业是把传统的手工文化产业作为商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制作以便销售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传统手工文化产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精神价值的造物艺术,是民众情感、思想、观念的集合。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因此,在完善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将这些理论知识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柳宗悦.民艺论[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3.

[2]唐家路.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3]施惟达.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第2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关键词】云技术;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新模式

我认为对中国传统手工技艺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应该大胆创新,敢于运用新的科学技术理论和知识去保护属于中国仅有的、濒临绝迹的传统手工技艺资源。而不是一贯的按部就班的进行保护和传承,要走在资源绝迹的前面进行保护。在现代的社会中,寻找到人们可以接触到的平台或者构建这样的平台来进行保护传统手工技艺资源很有必要。

网络无疑是现代人类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平台和媒介,每天浏览网页、网上聊天等网上活动的人群数量巨大,且这些人群整体自身素质水平偏高。要让这些人关注和担当起保护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资源的先锋和主力军。这就需要我们探究一种新的模式来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资源。

下面我将从介绍云技术理论和传统手工技艺资源着手,探讨研究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客体结合在一起,分析和研究其结合的意义和依据,找到其结合的优势和理论实际可行性的存在,从而探讨研究出一种新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资源的模式。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此外,云技术拥有的优势:第一,能快速搭建我们的应用;第二,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扩展性;第三,可以解决一些特殊的场景;第四,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第五,节约了建立基础设施的成本等。

云技术的优势,是现在每个国家以至企业都在研究和应用的主要原因,中国的云技术领域也不在不断的扩大和推进。有人会怀疑这么先进的技术用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资源上是不是大材小用,我认为不然。因为现代社会技术信息的力量是不可估计的,且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信息,离不开网络。这也是我正要说的,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不好,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大多数国人都不知道自己国家有哪些传统文化,更何况谈到全民保护呢?所以,我们要大胆的把这些资源,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在各个名族的这些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放到人们的眼前,先让人们知道和了解,进而知道保护它们的意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比如泸州老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告片,当人们看见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以一种视觉冲击的画面展现在眼前时,才能从心里震撼人类的心灵,让人类知道保护这些濒临绝迹的技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与创造。然而今天的现实是,尽管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继承和保护已经获得各方面认同,但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传统手工技艺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发展趋势。但是,我国的传统手工技艺有些沦于濒危状态,有的已经湮没失传。

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分布甚广,每个省市保护的原则和保护方式不同,保护程度不同,且对传统手工技艺资源保护的资金投入量有限等原因导致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资源的保护有待很大的提高和不断的深入。分析这些事实和下阶段的保护传承的方式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它。

传统手工技艺资源的区域性保护性强,可以说是各自为战,各个区域间的交流少。在保护方法和方式上探讨交流的空间有限,这是其本身特性决定的。比如陕西省的近期保护事宜:陕西举办首届“非遗”技艺大展、“文化遗产日” 陕西“非遗”唱大戏。河北省:我省传统手工技艺、民间美术十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京展览、河北省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性保护论坛宣言。这些宣传和保护都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局限性。

针对目前的保护现状和局限性,现代云技术理论的应用不断推进,提出一套新的模式保护中国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我觉得非常必要和合适。我的新模式就是把中国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放在云架构内,建立属于自己的平台和资源库。各个区域联合起来,各个从事保护的高校和学者不断的更新、增加和探讨交流。这样的资源库和平台,不仅可以供正在研究学习的保护者们大量的资源,也可以提供给全社会关注和关心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人士使用,为全社会形成一种不断学习探讨、重视我国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氛围,提供一个强大的资源保障。

结合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建立起来的平台和资源库,会带来在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方面的重大转折。

1、成本投入少。成本在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方面是个重要的因素,政府的投入有限,社会资金的注入少。首先,运用云技术的话,其投入成本低。这样每个省份或者城市能够承担对其辖区内的传统手工技艺资源建立资源库的费用。同时社会的投入很方便,做文化投资的知道和了解了传统手工技艺的价值也会加入其中。还有,个体爱好者也可以方便的加入。比如,摄影爱好者拍一段精彩的手工技艺传到上面、设计师设计个延伸产品放到上面、电影爱好者拍个微电影放到上面,等等。这样的平台和资源库会会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吸引力。第二,云技术在建立这些资源库时可以节省很大一笔硬件设备的费用。第三,花费支付和管理资源库的费用较少,从而减少成本而达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的效果。

2、传统手工技艺的信息资源共享性高。“云”的思想核心,就是资源的集中共享: 将所有资源集中在一个先进的平台上,使资源在统一平台的统一管理调配下,具备最大的灵活性和利用效率,最终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通过云计算模式,相关的资源库之间可以共同构筑资源库的信息共享空间,这样众多的资源库就可以分享由大量系统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基础设施,而不必更新相关硬件。通过每个资源库的连接,可以随时获得其他库中的资料和信息,是用户的信息需求获得极大的满足。如陕西省的资源库和河北省的联系起来,他们共享彼此的资源。有了这样的平台和资源库,会在网络空间引起很大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很有效果的。

第3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手工艺术 高校艺术教育 人才培养 传承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人类文明的具体表现,共同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但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依存的载体具有不确定性和易变性,它需要依托特定的文化氛围及群众环境,在传承体系上也存在很多欠缺,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种种原因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此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古老的文化形式正接受着巨大的冲击,有的渐渐失去了其本来的面貌而逐渐被同化甚至异化,有的则因为失去了传承和发展的土壤而尴尬地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因此,我们需认识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涵,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不容忽视并迫在眉睫。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高校教育扮演了重要角色。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殿堂,与其它类型的教育机构相比在文化、知识的普及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它不但能为年轻一代创造全面、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科学、系统的学科结构也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帮助。但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普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弊端。高校教育体制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使得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经验、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此外,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科,也使得学生所学知识片面化,不能很好地达到各学科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特别从对我国文化本质的传承上讲,这大大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延伸与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非固态表现,无论它以怎样的形式出现,都是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地区人民群众对社会、文化、艺术、宗教、习俗的综合诠释,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何种方式保护与传承,都不能背离其本源,不能忽略其生发的土壤。高校教育体制因看到自身的优势,重视实践对理论学习的积极意义,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发挥着良好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中,手工艺类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它通过民间手工艺术的形式创造出各类工艺制品,目的是配合民俗活动,同时也是为了美化生活。故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手工艺类型既有文化性,又有艺术性,同时也因以传统的手工技艺为表现方式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与当前高校体制中的艺术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的保护与传承,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以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为例,在近年来的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就体现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与推广,以及对传统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在一定意义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开设全校艺术选修课――重塑传统文化语境,扩大群众基础,培养潜在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以鲜活的个人生命为载体,以农耕文化为源头,世代传承的非固态的文化形式表现,它出现并存在于传统民俗文化深厚的土壤之中,既脱胎于民俗,又成为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故而,无论古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或发展终归要以民俗为依托。但是就今天的社会文化形势来看,农耕文化逐渐被城市文化、工业文化所吞噬,民俗信仰遭遇了近百年来主流文化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在这样一个无神论的时代,显然被烙印上了老旧的、过时的标签,人们逐渐淡忘了民俗,背离了信仰,以往一切依托于传统的文化形式变得惨淡而无力了。因此,对民俗语境的重塑、传统文化的普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首要前提。

南阳师范学院近年来在全校的艺术选修课中开设了一门名为《民间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的课程,吸引了全校各学科学生的积极参与。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诞生于民间,群众基础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典型类别。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剪纸艺术欣赏与创作》课程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剪纸的同时,也涉及对与剪纸艺术有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历史文化、传统民俗、和各地人文特色等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地认识、理解民间传统剪纸艺术,同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该课程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宣传与普及的作用,相应的,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识与接受的年轻群体,对于保护与传承具有实际的推动意义。此外,此课程还注重对学生创作能力的激发,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创作,一些非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了对传统剪纸艺术的极大兴趣,并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初步掌握了民间剪纸手工艺的表现方法,经过自身的艺术创作发挥,也能创造出一定水准的艺术作品来,从艺术实践的角度上看,此课程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民间手工艺术的兴趣,也客观上提高了他们的艺术欣赏及创作水平,这既配合了国家素质教育对于美育的要求,又对培养、发掘民间手工艺术的潜在人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艺术类专业学科建设――延续民间手工艺术的生命活力,推动产业化优质发展。

相对于固态的物质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的特殊性就在于拥有鲜活的生命载体,它以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为存在基础,以愉悦民众为存在目的,无论所有者或接受方都是有着主体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始终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为主要形式的,通过口传身授来进行知识、经验的传递。然而,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时今日的传承过程中遭受了“人亡艺绝”的尴尬境遇。一些遗产类型的所有者年事已高,年轻人又因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缺少认识,或认为学习继承它们无法为自己带来实际的经济价值而不愿意去学习、去继承,造成了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的后继无人。教育机构的相关支持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艺术教育尤其对民间手工艺人才的培养有着直接作用。

高校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将民间手工艺术引入课堂,使学生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科学、理性地看待传统艺术形式,并能够借助不断训练的艺术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发挥自身的艺术特性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个性化诠释。我们应看到,一方面学校教育对传统手工艺术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是系统的、理性的,能够在艺术研究的过程中把握其变化规律,尊重其原真性。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肯定学生的个体能动意识,鼓励学生对传统手工艺术在内容与语言形式上的创新发展,为传统艺术形式注入新鲜血液。高校艺术教育相关学科的设立,直接解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传承人的问题,同时也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术的产业化道路提供专门的高层次人才。

针对当前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压力大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保护与继承为契机,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大胆拓展专业学科,成功开设了玉雕专业,利用镇平玉雕的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与南阳独山玉的地域材质资源优势,积极培养玉雕专业人才。镇平玉雕以雕刻细腻、造型新颖而著称,于2008年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5年镇平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以产业带动传统手工艺术发展的模式在镇平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镇平县玉雕加工企业近万个,从业人员12万人,个体加工产值10亿元,以镇平石佛寺玉雕湾、镇平玉雕大世界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已成规模,产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手工艺的产业化不但很好地保留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商业环境也为其融入了新兴的时代多元文化元素,增强了生命活力,产业化带动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使传承人的队伍不断壮大,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然而,在稳定的产业基础上如何实现进一步提升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南阳师范学院玉雕专业的建立使得培养高层次玉雕人才成为可能,作为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支新兴力量,玉雕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绝不局限于手工艺技能的传授,而是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相关传统艺术理论知识和玉雕理论知识的讲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同时,学校还配备了玉雕工作室,聘请经验丰富的玉雕技师对学生传授经验知识和实际技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对专业理论进行创造、发挥,培养出既具有艺术理论基础和审美修养又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手工艺术人才,这与现在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初级技术人才有着本质的区别,也对镇平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质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三、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传承的部分可行性方式在高校艺术教育体制中看到了基本雏形,南阳师范学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传承的推动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实效,校内产生了良好的传统文化艺术学习氛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文化环境,在实际意义上也为传统手工艺术培养了后继人才,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类型保护与传承的有力推手。我们应触类旁通,发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作用,培养人才、塑造人才,有针对性地对这种传承方式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屈华,夏雪飞.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述评.文学界(理论版),2010.04.

[2]罗靖,张牧.保护还是破坏: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04.

第4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关键词:传统造型;创作;紫砂壶;分类;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5-156 -01

周高起说:“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人们的喜欢和推崇,因为艺术与物质上的结合使它充满生命力。由于传统工艺与大自然物质世界相结合,赐予了紫砂壶生命,这里我大胆的试论一下我对紫砂壶传统工艺的看法:

一、传统工艺

传统工艺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作技艺和工艺美学方面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宜兴紫砂工艺属于中国传统手工艺范畴,在明代中期以后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工艺体系,在后来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宜兴紫砂制陶的传统工艺很有技术含量,其工艺技术相当合理且思想具有内涵性,对当代紫砂艺术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历史悠久的紫砂传统工艺,是贯穿古今的物质文化相结合的完美体现,是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融合,它是通过手工艺体现的精神文化,对于研究传统工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想认识传统工艺就必须对手艺有所研究,去深入地了解手艺的特点,掌握技术要领。最好的办法是学会手艺,亲自去体验和认识,进行理论思考。

二、创作

从造型的美学功能和文化功能出发,总结提炼古代紫砂茶壶造型的特点和美学法则,并从中挖掘出有利于现代产品设计的造型元素和造型语言;最后运用演绎紫砂茶壶传统造型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

宜兴紫砂壶在传承、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塑造了不朽的形象和艺术生命,彰显着时代的特征。不过在传统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壶体造型,注入新的元素这种带有现代气息的紫砂壶,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展示出有别于传统造型的独特魅力.成为一种新的壶艺门类而充满生命力。

三、分类

紫砂传统造型分为、花货、光货、筋瓤货三大类型。自然形体,俗称“花货”,是三大造型体系中个性鲜明、风格突出的一大类别。紫砂花货以自然界中瓜果花木、虫鱼鸟兽为题材,模拟自然形体的造型,在传统方圆、几何形体上进行堆雕装饰,借型改装,自然逼真,总的要求是宁简勿繁。紫砂花货的创作者常常深入到大自然中,通过实地观察、汲取生活中千奇百怪的自然形象,巧运匠心,创制出一件件新作品来。龙狮虎豹、松柏梅桩、梅兰竹菊,天上地下、山巅水中、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会在紫砂花货上体现出来,通过师法造化的捏塑,成为精美的工艺品。文人与艺人常常说的一句话便是“艺术源于生活”。几何形体(又称光货),是以几何图形的线条装饰壶体的,有的器型本身就是一种几何图形。筋纹形体(筋瓤货),这类形体的造型特点是将壶体等分成若干部分,再组成精确严密的整体结构,然后统一成完整的壶体。

四、发展

中国传统的百工技艺从百年前的社会改造开始就迅速地衰落,传统工艺在40年代已经奄奄一息,但传统是由历代先人的智慧聚集形成的,离开了传统匠人就没有力量了。匠人的工作最不具有个人色彩,他们的力量是因为在他们的工作中体现了历代先人的智慧,若依靠个人力量,这力量很快就会衰竭。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工艺变成了传家宝,这种工艺制品以其古老的手艺和传统的造型在生活环境中重新被定位,所以在价格体系中这些工艺制品也得到了相应的位置,变成了高档制品。

五、成长

通过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国造型元素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新的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的冲击下而不断的发生阐变,而其中的内涵文化则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中国所独自拥有的,也是中国民族形式的灵魂之所在。

紫砂工艺之所以能够得到深入的发展,其作品的成功的、成熟的,首先是由于紫砂壶手工制作者坚持手工成型方式,不断与陶瓷材料进行最原始的交流,并深入理解和充分挖掘紫砂陶土的独特属性,通过一代一代师徒传承的方式积累下来,形成了成熟的经验体系。其次是工艺的不断深化与使用者对功能和审美的判断有着密切的关联。

自明代中期之后,精工细作,技艺兼容,形成了超乎寻常的严谨、精致,风格典雅秀逸,古意盎然,同时又发挥了无釉陶的特点,充分显示胎体原材料的质地和色彩,在陶器世界里,其精致严格可谓独树一帜。相信在新时代中,紫砂壶会以他独特的魅力,促进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的再发展。

参考文献:

[1] 宜兴紫砂陶.

第5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继承是创新的继承,创新是继承的必然发展。[2]优秀的民族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教育有积极的启示作用。民族服饰在工艺思想上可谓有智,在装饰艺术上可谓大美。民族服饰作品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制作者的智慧、道德和热情及真善美,体现出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民族服饰在装饰美感中反映出来的审美价值突出体现在观者直接面对服饰外部形式时获取的愉悦感受,其中暗含着精神的力量,展现了生命的活力。民族服饰的装饰、象征和工艺美感在多元化和一体化并存的新时代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发展,其审美表现成为地方文化特色展现的窗口。因此,现代高等服装设计教育应该注重民族的、传统的服饰艺术文化的研究学习,通过课程开设引导学生从传统民族服饰艺术形式中寻找灵感和提取各种有用元素,实现并丰富自己的创造力。

2民族优秀服饰文化对现代服装教育的启示

如今中国服饰文化的自主意识已经觉醒,但是服饰文化几乎进入全盘西化的主流境地并没有根本改观。如何对民族概念和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设计以及时尚化推广,还需要从民族优秀的服饰艺术文化中寻求理论指导和专业反思。

2.1挖掘民族服饰的装饰美感,提升专业理论课程的传统文化底蕴

目前服装院校的课程设置和理论指导都受到西方设计思潮的影响,学生的设计作品也体现出崇尚西方文化的倾向,这一切都反映出服装教育中传统文化因素的薄弱。如果教师忽视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在教学上没有引导学生关注传统,热爱传统,学生必然容易产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淡漠和轻视,其影响使学生在进行设计实践时缺乏自己的个性特色,盲目追求模仿西方设计,最终导致设计能力贫乏而被市场淘汰。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首先是对民族服饰艺术价值的重新认识。理解民族服饰中装饰美感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民族服饰的装饰美感不借助任何规则或解释,纯以例证(指直觉感受)提供视觉逻辑的一种独特形式美。[3]只有通过理论课程的形式将民族服饰中的装饰视觉原理由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才能实现有效运用设计语言对优秀的民族服饰艺术进行时尚化设计。其次,从现代美学的立场出发,以合乎21世纪人类社会需求的新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不断加强传统民族服饰审美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不能忽视对人类当代审美心理,包括形式、功利、技术美感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鉴于实际教学条件和师资配备,可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发挥科学性,减少泛泛而谈、缺少针对性的授课内容,重点突出主题式讲授,以案例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寻找兴趣点对传统民族服饰艺术的某种装饰形式进行更深的梳理和细致挖掘,将专业理论课的授课价值发挥到最大。整体而言,地方院校的服装设计课程设置对民族优秀服饰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汲取还存在明显差距和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同时也存在大有可为的广阔空间。

2.2利用地方手工艺术活态资源提高专业实践类课程的传统技术含量

我国是个手工业大国,有着手工艺术的悠久文化传统,而广西的传统手工工艺更是显现出丰富的活态特征,这些都成为服装设计作品的生命力来源。民族服饰的制作过程是追求设计美的过程,是用视觉形态与审美关系体现出来的各种抽象概念的物态组合,这也正是服装设计的精髓所在。当今的服装设计理论已经相当完善,设计的重点已经由服装款式和外轮廓形转移到服装的工艺创新上来。在服装设计教育中,服装制作工艺的实践能力和工艺文化的运用能力都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但现代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不是停留在工匠的层次上,而是通过掌握服饰装饰手工艺,如镶、嵌、滚、盘、绣、包等工艺的基本制作工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传统制作工艺带动创新思维,实现技艺认识上的升华,从而寻找到贴切的设计语言对传统服饰进行设计创新。此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有利于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对服饰文化遗产的合理保护,促进高等艺术教育担负起传承人类文明和保护人类珍贵遗产的重任。由此可见,地方高等服装教育在课程构建中要体现艺术文化理论课程与手工艺实践课程承接与结合的合理性。精炼课堂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中以启发式、讨论式为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一方面,通过民族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内涵,了解传统造型规律和传统审美意识及习惯;另一方面,通过服饰手工艺实践课程吸收、消化理论知识,让抽象空洞、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真实而生动、具体而深入。最终完成设计教学中“头脑—心灵—手”的密切联系。

2.3建立以传承、创新、推广民族服饰艺术为核心的产学研运行模式

以地方民族服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出发点,针对这种显著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根据所在区域对服装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在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中获得支持与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在摸索服装专业产学研模式时,可以考虑确立“传承民族、时尚创新、营销推广”三位一体的市场化的工作室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工艺实验室的教学资源和工作室的信息资源,将民族服饰艺术理论课程以立体式结构展开,通过其他课程如服饰工艺课程、设计课程、展示课程、品牌课程等的加入,实现对民族服饰的创新和推广。在教学中产生的创新设计可以通过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转让、新设计研究与开发等形式,与企业建立人才培养联系。通过工作室的外务联系直接回馈市场的需求信息,使民族风格的自主设计作品在市场运作中不断改进创新,完善专业理论课程的更新。以服饰配件课程为例,根据工作室反馈的市场需求进行指定民族风格的设计教学,然后将设计作品以系列形式推向市场。合理安排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让实践环节更加贴近市场发展需要,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解决一些实际的技术问题,丰富并验证民族服饰理论课程的相关成果。

3总结

第6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探索传统手工艺品与现代艺术和商业的契合 奔跑的手工艺品 有趣的传统手工艺品 茉莉花手工艺品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水凤凰马尾绣传统民族手工艺品网上商城的设计与实现 蜀江锦院注入当代时尚的传统手工艺品牌 手工艺品在当下的价值 造一件会行走的手工艺品 手工艺品致富快 库车民族手工艺品 浅析传统文化民间手工艺品之汴梁花灯 西海固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及艺人现状调查 沈阳市传统手工艺品市场化调查 手工艺品的价值研究——以手工布偶设计研究为例 民间手工艺品开发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综合影响研究 浚县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泥咕咕”市场化开发 广东老区特色手工艺品和农特产品展在京备受青睐 革命老区首届特色手工艺品和农特产品展举行 手工艺品突出“个性”有赚头 手工艺品,享受着并赚钱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吴兆,刘雯.传媒营销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

[6] 李怀亮.国际传媒营销中的民族品牌与内容管理[EB/OL].[2006-05-01].http://.cn/Conference_6349382.aspx.

[7] 何军红.移动营销成功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及研究假设[J].中国经贸导刊,2010(17).

[8] 胡开炽.农产品移动营销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10).

[9] 徐树华,王娇.移动营销及营销模式的发展历程[J].移动通信,2011(35).

[10] 刘建堤.视觉营销理论建构及其核心技术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5).

[11] 赵君.包装色彩设计与产品视觉营销[J].中国商贸,2012(2).

[12] 张朋川.模仿与创造——试析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轨迹[J].“东亚之光——中日韩工艺美术特质研究” 国际论坛暨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论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08.

[13] 孙继宏.中国传统工艺品的商业化策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14] 李新雨.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电子商务模式研究[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1(7).

第7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关键词:手工艺;创新发展;个性化设计;社会化产品

一、传统手工艺与工业化产品的辩证关系

手工艺今天仍然是有其价值的,甚至它们能够对社会产生连现代科技工艺都无法带来的影响。手工的创意制作过程包含了传统文化讲究的东西―功夫。功夫蕴涵的不仅仅是技术,还包含了很多精神层面和思维理念。丧失了手工就丧失了趣味,如果你没有花更多的功夫来琢磨它,你没有花费更多的功夫来展示难度,你没有通过手工告诉以后的把玩者这条路有多长,你就无法通过功夫的凝聚来表明心情和精神。手工之所以与现代工业产品有着质的区别,就在于手工能在创意和制作过程中充满着也许是艺术含量很高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赋予了手工精神力量、灵性和生命力。

二、传统手工艺需要传承和个性化发展

(一)手工艺的传承

传统手工艺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饱含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生存方式、审美意蕴、生活态度及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细细品味每个时代呈现的传统手工艺品,可谓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当我们以哲学的思辨、国学的内涵去欣赏工艺精品时,无不感到其对社会的祈福,对人心灵的启迪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给养。当下,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作品在慢慢地减少,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工艺术会愈加显得以稀为贵,越来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消费品。

(二)手工艺的个性化

现代手工艺处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既有艺术的元素,又有技能的元素。手工艺的创作和生产应该是一种作坊的形式。严格地说,它的最终表现形式是“艺术作品”而不是“批量产品”。所以传统是创新的传承,而创新的东西将逐渐会变成传统。艺术离不开手工,有了技艺你才能充分表达。反过来说手工艺的消失,也是艺术的消失,比如:再也没有人有手艺可以做出榫卯结构的“勾心斗角”等。

(三)手工艺的发展

客观地说,由于社会逐渐对传统文化开始重视,目前全社会对手工艺的热情和关注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现代手工艺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明确,这是艺术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

三、新时期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的新视野

(一)用创新的思维俯瞰传统手工艺

我们知道陶瓷、琉璃、纤维艺术等专业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地位,但随着现代设计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手工艺几乎被淡忘了,专业不是在发展而是在萎缩。面对这种境况,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对手工艺进行重新定位,加强现代手工艺发展。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手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论坛中,专家学者用全新的理念清晰地阐释了手工业的内涵与外延,而且带给了听者深深的思考:通过手工产品设计师,引领手作大众市场社会化,通过繁荣发展现代手工工业,从而带动整个手工行业的发展,由此带来的经济积累,对中国传统手工业进行反哺,继而促进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二)广众参与手工劳作提升大众化的手工消费品

现代手工工业有别于传统手工工业,它不再是繁复、精细的单纯手工劳作,而应该是在现代手工艺设计的引导下,将复杂的传统手工艺在结构、功能和象征等方面进行解析、创意和再构的现代的工业化大生产。这种现代化的工业大生产,将为市场提供大众化的手工消费品。手工将不再是少数资深爱好者的独舞,而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的活动方式,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充满趣味性的氛围里,任何一个正常人无需动脑就可以通过简单的手工劳作来享受手工带来的乐趣。

(三)手工艺的繁荣 需要市场化的发展

手工艺品既有物质属性,又有精神属性;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将这种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使作品与产品流于市场、存于市场。

现代手工艺的市场化大发展是中国手工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现代手工艺的市龌将带来创意设计、手工休闲、原材料市场等方面的大发展。在美国,有一千多家现代创意手工连锁企业。这些企业每年会推出成千上万个手工新品供手作大众们选择。

(四)注入新经济 助力手工艺行业新突破

手工艺的应用很广泛,小到家居装饰,大到城市公共设施,以及星级酒店的艺术品和旅游产品的开发等,可以说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它。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手工艺行业仍处于社会弱势状态中,行业内缺乏系统的业务交流,缺乏总体的学术指导,更缺乏手工艺自身发展的环境。这就需要我们搭建手工艺社会化发展平台,大力培养手工艺专业的专门人才,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投身进来,注入新经济,形成手工艺新业态。

四、结束语

我国由于多种民族文化的存在,也因此诞生了很多千姿百态的手工艺。由于工业化产品的风靡,很多手工正逐渐在我们身边消失。这种消失意味着某种文化和精神的衰退。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这些或许仍然存在,或许正在消失的手工及手工艺人,以及手工本身包含的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文化艺术、设计艺术、手工艺术的繁荣与发展,现代手工艺也逐渐开始丰富,设计形式与艺术观念不断更新,新材料、新经济的大量出现,推动传统手工艺向现代手工艺形态转变而被大众所接受,完成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月,赵希岗.浅析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文化创意产品中的“再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10):125-127.

[2]杨华.现代产品创意设计与传统手工艺融合发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21):85-86.

[3]傅丽.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与振兴――以杭州运河区域的实践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02):108-112.

[4]郑波,邹宇.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的实践与探索――以贵州今彩民族文化研发有限公司银饰品牌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01):134-139.

第8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关键词:继承;创新

民间工艺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着力研究湖湘民间工艺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湖湘文化历史悠久,民间工艺更是博大精深、丰厚辉煌、种类繁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比如张家界土家蜡染、湘绣、醴陵陶瓷、滩头年画、长沙皮影、土家织锦等,土家织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是朝廷贡品,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民族特色。研究湖湘民间工艺,就是要充分利用民间文化资源进行改良创新,创造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为此,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阐述:

一、湖湘民间工艺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机械时代机器化代替手工作业、企业化代替家庭作坊生产等现状下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随着消费利益化的刺激下,出现了大量以机器制作或翻模代替的工艺产品,单纯以家庭作坊式运作的民间手工技艺很难满足市场的需要,在不断失去市场的同时,技艺也在步步丧失。

(二)湖湘民间手工艺人的生存环境及技艺传承所面临的难题。每年,全世界至少有1000多项具有民族特征的民间工艺消亡,而在中国,消亡的速度同样惊人,湖南每年为此也付出了10多门民间工艺失传的代价,近十多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民间手工技艺存在传承人匮乏、部分优秀的手工技艺趋于失传。

(三)研究民间工艺如何适应时展需要,自身革新改良的问题。时代在发展,建立在湖湘文化传统根基上的民间工艺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题材、格式、材料、技法、工艺等服务于湖湘文化下研发新产品。

二、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客观必要性

(一)适应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对人类共有文化遗产的高度尊重和历史传承的责任感。早在1997年4月,国务院就颁布了《传统民间工艺保护条例》,旨在保护和抢救一批濒于失传的民间工艺,进一步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确认和认定了一批民间工艺传承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同时,保护和抢救民间工艺,也是一项性的文化共识,很多国家和地区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制定了保护性政策,在我国。每年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民间工艺展览和评定活动,如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上,湖南共有11件作品入围终评,且在湘绣、石等项目上具有强力优势。

(二)是湖南提出文化强省战略,将文化建设摆在重点建设位置的迫切要求。湖南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民间工艺活跃几千年,重视和创新民间工艺传统,既是对区域本源文化的高度认同归属,也必将极大凝聚起湖南人民的伟大创造性和奋斗意志,以建设更加美好的三湘大地。近几年来政府也采取了大量措施,使湖湘民间工艺得到不断发展,比如2005年的首届湖南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06年的“长沙市民间工艺十佳杰出传承人”评出并颁奖等。

三、实现继承与创新目标的突破口

(一)继承与创新的内容

1.系统总结和科学回顾各个工艺门类的艺术特征、模式、历史地位、现阶段的发展任务等问题:

2.科学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民间工艺文化资源,将一些优秀的湖湘民间工艺和濒于失传的艺术门类纳入研究范围,通过建立民间工艺资源库加以整理和保护,为研究、学习、创新、研发创造良好条件;

3.使民间工艺创新研发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使研发围绕材料、技法、功能转换能方面可以系统的展开运用,为保护和继承民间工艺开辟出新的思路。

(二)研究内容

1.研究湖湘民间工艺形成的历史原因,发展的关键期和繁荣期。包括古代至民国时期、1949年后、1979年后及当代:

2.研究从事民间工艺类型的艺人群体基本简况、技艺承接、年龄结构、从艺背景、收入状况等;

3.研究市场对民间工艺美术品的认知程度,年需求量基本数据、市场人才状况、销售模式、区域工艺美术商品分布特点等方面内容;

4.研究创新研发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创新的形式、手段、步骤等;研发产品的基本思路、程序、采取的措施等。

(三)通过研究达到的目标

1.可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灿烂的民间艺术遗产,保护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可持续性发展,特别是进一步挖掘、整理湖湘民间工艺,尤其是濒临失传的土家织锦、滩头年画、长沙皮影等;

2.通过调查走访,了解湖湘民间工艺艺人、技师的生存状态,达到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到民间工艺的艺术魅力,关注民间工艺发展现状,支持民间文化事业发展;

3.将研究目标重点放在相对领域较冷僻的民间工艺类型上,比如张家界土家蜡染、长沙皮影等等,达到先保护后创新的目标,实现民间工艺创新研发的本质内涵;

4.利用高校相关的课程建设,实现对研究课题的深入探讨分析,摸索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民间工艺创新研发的理论体系,为教学服务、为湖南社会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四、实现民间工艺继承与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解决挖掘、整理湖湘民间工艺问题,其中包括濒临失传的土家织锦、滩头年画、长沙皮影等。建立系统分析数据和湖湘民间工艺艺人档案录。对民间工艺艺人资源进行整理,尤其是对民间工艺传承人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档案收集建立。关注民间老艺人和老技师的生存状况,为相关部门保护、抢救民间工艺资源提供一定参考。

(二)解决民间工艺产品目前仅局限在纪念、收藏、展示范围内的小功能用途层面,需要大力宣传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运用多种网络手段,让更多人能够认识民间工艺、喜爱并尊重民族传统文化。

第9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在笔者对木雕、竹编、麦秆画、芦苇画等企业的走访中了解到,企业普遍感到越来越难招聘到合适的技术人才,一些掌握了技能的人才要么跳槽,要么自己创业,一些年轻人急于求成,不能吃苦,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在工厂没待多久便离开。据统计,东阳木雕行业的用工缺口还有一万多人,但据笔者了解,目前东阳木雕工的日工资平均为300左右,有些技术好的人员日薪可达500元,如此高的工资水平仍然存在招不到人才的现象。东阳竹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从事竹编的技工,年龄大部分在50岁以上,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投身竹编行业,东阳竹编行业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此现象在传统工艺行业普遍存在,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学习周期长使年轻人望而却步,虽然木雕工的待遇高,但刚入行的一两年比较苦,每月也就一两千元,木雕至少需要两三年才能做工,年轻人急于求成,不愿花大量时间潜心学习;其次是本地人较少学习传统工艺,浙江经济发达,家长希望自己孩子上大学,不愿意他们从事传统工艺行业,所以导致本地人学习较少,来学习的主要是外省人,他们学会后许多便自己回家创业,人才流失严重;最后是传统工艺行业认可度不高,传统工艺艺人的社会地位不高,让他们感觉不到人生价值,因此难以形成行业吸引力。

据笔者了解,传统工艺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如麦秆画、芦苇画需要视力好的年轻人,员工大都40岁以下,技术工人绝大多数为初高中的学历,而一些年龄较大的艺人的文化水平则更低,木雕行业学徒文化水平也较低。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年轻学徒为了掌握一门手艺谋生,九年义务教育完成便拜师学艺,很少考虑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十分注重技能水平,认为文化水平对公司的发展并无大的影响,因此公司注重技能培训,而很少对员工进行一些文化素质培训。文化水平对产品的创作是潜移默化,技能熟练职能是技工,却无法成为大师。更为现实的问题是传统工艺人员在评工艺美术系列职称时,文凭条件一般要求中专、职业高中或相当高中学历,低文化水平将会限制行业人才的自我成长。在对一家芦苇画生产企业了解到,该企业有员工40人,年销量500多万,且呈增长趋势,公司经营人认为目前企业的产品比较缺乏创新,一些几十元的作品还是以模仿网络或杂志的画为主,只有一些参加工艺美术大赛的得奖作品是业主自己所创作。企业里只有四人掌握芦苇画的全部工序,其他学徒只会一到两个工序,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完成自己的分工环节,很少有人自己创作作品,主要是模仿师傅的样品,学徒无创新思维,该厂曾接到日本的订单,但是创意还是由对方提供,工厂只负责按样板生产,这种方式无疑会降低产品的附加值,难以塑造企业的形象。同样,在东阳市的木雕城调查发现,木雕产品在创作题材和内容上基本上都沿袭了传统东阳木雕的形式,缺乏创新思维,一定程度上脱离市场需求,竹编产品亦是如此,仍是一些古老的样式和题材,缺乏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和需求,缺乏时尚,缺乏创意,这将限制了行业的发展壮大。

目前,社会对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师徒传承占主要地位,家族传承日渐稀少,社会化教育方式有所偏差。

传统工艺行业的人才培养依旧是以师傅传承为主,有些是徒弟交学费学习师傅全部手艺,学会后便自己创业,有些是跟随师傅学习后在师傅工厂工作,这些人一般只掌握部分技能,也有一些徒弟在学习期间不发工资,只给生活费。具体的学习形式多样,然而,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依旧存在弊端:首先是培养范围有限,一个师傅所能带的徒弟人数有限,一般为10人以内;其次,徒弟和师傅所学习的更多是技能,在创新上缺乏学习氛围。在当今产业化发展背景下,此人才培养方式依旧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家族传承这种古老的培养方式,不但保证了技艺的完整传承,同时也使得人才培养可以低成本进行。但此种方式传承人数有限,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子女可以选择的就业机会很多,子孙若不愿学习技艺,将导致技艺失传。在手工艺传授方式中,家传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少见,家族传承断档的情况最为严重。在笔者对芦苇画胡师傅的采访中了解到,他的儿子目前在上高中,对儿子以后是否继承父业,主要取决于儿子自己。

工艺美术院校曾经是工艺人才培养摇篮,但是,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全国97%以上公有制工艺美术企业相继倒闭或改制,相关大专院校或被本科院校兼并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调整,这些院校的教学定位,不再注重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教授。以我国成立的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职业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近几年的招生专业主要为广告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类、服装设计类、数字技术类、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这些专业皆为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唯有陶艺设计专业与传统工艺有些相关,但课程主要还是以基础理论和设计及理论为主,主要培养从事陶瓷艺术设计的人才。长期以来,清华美院一直是全国各大本科院校培养工艺美术人才的龙头,以清华美院和四川美院为例,近几年的招生专业分为艺术设计类、造型艺术类、理论类三大块,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能胜任美术设计工作和研究工作,能在企业、工艺美术研究所、各院校从事设计或教学工作。因此,教学上主要以理论为主,实践环节较为薄弱。这种教学方法能提高设计和创作能力,但若作为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够。

根据《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的界定,传统工艺美术属性中包含两个重要内容:文化属性即(文化艺术性)和品质属性(技艺精湛),这客观上要求传统工艺人才应该具有综合的能力和素质。笔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工艺人才应该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即技能、文化和创新。技能是指必须要彻底掌握并领悟传统工艺的技法,正如黄小明所说“:技能是艺术的基础,作为东阳木雕传承人,必须娴熟地掌握东阳木雕各种技法,并对各类表现手法与形式了然于胸。”[2]文化是指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包括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正确的世界观、独到的审美意识等多个方面。创新是指必须要具备创造能力,包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新形势下,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并非靠师傅、企业等单一力量便能完成,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传统方式,更离不开社会教育,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等各种因素,只有完整的培养体系才能满足传统工艺市场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

随着传统工艺产业化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剧增,仅仅靠师傅教授或者家族传承、企业培养已远远满足需求,因此有必要采用批量化的培养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理应承担发展区域文化的历史使命,发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职能。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在办学上基本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教学上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与传统工艺的人才基本素质要求正好契合。此外,传统工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传统工艺发展良好的当地进行人才培养,将有利于产、学、研的有效结合。东阳木雕是全国四大木雕之一,在全国木雕行业里的规模最大。目前,东阳市内真正搞雕刻的企业大概有600多家,再加上雕刻家具的企业在内大概有1000多家。由于东阳木雕的应用面广,需求量很大,现在东阳的从业人员大概有4万多人[3]。随着东阳木雕产业的快速发展,木雕人才十分稀缺,于是,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广厦学院)依托中国木雕之都、工艺美术之乡的区域优势,开设了全国首个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至今已招收了200余名全日制学生。2011年,首届木雕班学生毕业,未到毕业就被一抢而空,有一位毕业生的作品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木雕艺术展”中获银奖。广厦学院自开设木雕专业以来,把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单一技能培养模式变为科学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培养模式,为行业输送有较高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的木雕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上,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建立“工厂化”硬件设施为了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工厂化、仿真化,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就业的职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木雕技能操作中心、木雕艺术展示中心、木雕装配机器操作室、数控精雕实训室等生产性实训基地,满足了教学的要求。(2)建设专业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力量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保障,目前该专业共有教师10名,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1名,讲师4名,工艺美术师5名;兼职教师4名,其中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1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名;技师职称的实训指导教师5名;特聘教授3名,分别是陆光正(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传承人)、冯文土(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传承人)、卢光华三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其中陆光正大师为专业带头人。(3)采用特色教学模式木雕专业不同于高职院校的其他专业,在教学上必须根据专业特色,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教学模式。学院在教学上主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采用“边学边做”的教学模式,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实行上午理论学习,下午到实训馆实训的教学模式;第二,专业课程实行“2个一致性”的教学方式,即课内实践项目与企业项目一致性,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与企业考核方式一致性,真正做到职业教育与岗位“零接触”,让学生提前体验岗位职责;第三,实行“手把手”、“一对一”的指导,木雕专业课程中,由三十多年实践经验的实训指导教师和教学指导教师共同作为现场指导教师,实行“手把手”“、一对一”的指导,积极开展现场教学,使“教、学、做”融为一体;第四,开展校企合作,以来料加工的方式,为东阳木雕企业生产木雕产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生实训的材料,更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践场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第五,执行工艺美术大师带特长生的制度,由陆光正、徐土龙等工艺美术大师指导培养特长生,提高学生的技能,也为东阳木雕培养大师后备力量。

在传统工艺行业中,大多数是以中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形式存在,同时这些企业也有意识培养学徒。尽管师徒传承具有带徒数量有限、周期长等缺点,但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却能保证学到真技艺。因此,在社会各种培训班、提高班追求速成的情况下,在急于求成的当代社会“,言传身教”的师徒制依然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上,师徒传承是手工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解放前江浙一带的学徒制就是典型的代表。在过去,学徒与师父之间要不有血缘、要不有地域联系,师徒如父子,确立师徒关系是相当隆重的事情,学艺期间一切听命与师傅,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不过在现代社会,师傅徒弟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新时代的师徒关系大多建立在劳动合同的约定之上。按照现代石雕行业的规矩,学徒时间一般为三年,师父提供吃住,但不付工资,三年满师后根据个人的技术条件,留在作坊里继续雕刻,按月薪付给工资报酬,如个人技术条件好,也可自立门户继续招收徒弟。在大中型的企业中,为了保证师徒传承的高质量,高效率,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将培养徒弟的成绩纳入师傅的工作考核体系,对带徒成绩出色的师傅进行奖励,促进师徒利益一体化;从不同角度对徒弟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可通过交叉拜师的方式培养徒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截至2010年底,浙江省有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1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33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200名,高级工艺美术师282名。随着传统工艺市场化的发展,这些数量远不能满足市场对大师的需求,再加上这些大师大都年龄较高,需要有下一代大师后备力量来传承技艺。因此,为了培养新一代大师,就需要当代的大师广收徒弟,传承绝技,其实这也是大师传承文化的责任。在政策上可以借鉴福州市有关做法:对获得国家、省级的工艺美术大师或高级工艺美术师,要求每人传帮带一定数量的学生,每月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支持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引导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有美学基础的人员拜师学艺。大师带徒实践案例很多,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冯文土在被评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阳木雕传承人后,在东阳开设了创作室,带了一批徒弟,其中一些徒弟已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此外,每年都有广厦学院木雕专业的学生到大师工作室实习,优秀的学生会被留下来继续工作和深造。在大师带徒的政策上,广东省走在全国前列,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11年11月11日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认定办法(试行)》。其中就规定了工艺美术大师的工作任务为:传承绝技,恢复、发展传统工艺美术品种,抢救、传承和保护传统工艺;创作精品,大师与继承人(传人)分别或共同设计、制作工艺美术精品佳作;培养人才,通过技艺传承、制作精品、资料整理、理论研究,培养能够继承传统技艺和知识体系,掌握实际技能的继承人(传人)[4]。此举从政策上鼓励和引导工艺美术大师传承绝技、创作精品、培养人才,属全国首创,对其他省市具有借鉴意义。

在笔者调研中了解到,传统工艺行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年龄多为40岁以上,他们经验丰富,技能熟练,但是严重缺乏理论知识和创新意识,行业的产品同质性尤为严重,这必然会限制传统工艺行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因此对于这些行业的中坚力量,因对他们进行再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可设立行业再教育基地,对从业人员进行再培训,或举办各种形式的进修班、高级研修班。如:东阳市2011年承办了中国工艺美术部级培训东阳木雕高级研修班,来自浙江的204名木雕艺人参加了培训,同时举办了全市中高级木雕技工培训班,参训人数132人,效果甚好;地处东阳的广厦学院在2012年初开设全国首届木雕成高班,首次面向社会招收木雕专业人才,开办了全国首届木雕成高班,这一举措,为培养高素质木雕工艺大师,振兴东阳木雕传统文化和提高木雕行业人才的学历层次、技术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