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性化阅读范文

个性化阅读精选(九篇)

个性化阅读

第1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一、指导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要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上,就一般来说,教师的阅读视野可能会比多数学生要宽广一点。但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在某些知识领域或知识点上可能比老师涉猎更广,理解更深。所以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感悟,实施多元化解读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我主要按照“自主阅读文本――引发独特感受――交流感受――共同积累”的模式进行多元化解读文本。首先,我给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进行思考,以引发独特性感受。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平等地对话,交流各人的阅读心得。最后再由师生一起总结阅读规律,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品读《故乡》时,大家对文本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是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批判,有的认为是对迷信、庸俗生活理念的讽刺,也有的认为是对黑暗社会制度的鞭挞,更有的认为是反映了命运轮回的悲剧。这些解读,都是由于阅读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具体感受,都有其可取性,充分体现了多元化解读文本的可能性,我们教师应该尊重、鼓励他们。又如,在学习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时,我在课前不对学生介绍有关这篇课文的任何评论,而是首先让学生反复吟咏、品味文本。由于个体经验和体会的不同,学生欣赏到的美点也不同,有的认为美在轻灵的语言,有的认为美在浪与海岸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有的认为美在抒情的笔调……当全班同学将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时,每个人都拥有了多种体验,开阔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多元化解读课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指导学生“变式”解读文本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由于某些文本会以“陌生化”的面孔出现,共鸣就会出现障碍,这时候往往需要某一种介质。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变式”解读文本,以帮助他们找到这种介质,走上个性化的阅读之路。同一个文本有许多介质,就看阅读者个人的阅读修为和阅读方向。如在《孔乙己》中,有人以“笑”为介质来解读,有人以孔乙己的矛盾身份来解读,有人以猜测掌柜的心理来解读。

以“变式”解读文本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这样的:阅读文本――寻找介质――变式阅读。当学生有效运用“变式”解读文本的方法时,他们的创意就会不断地出现。巴金的名篇《月》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有个学生在阅读后给大家出了一个上联:望明月,寒侵身。要求根据文段的意境对出下联(参考答案:立庭院,霜积衣)。这就是一个成功运用“变式”阅读文本的例子。

第2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 阅读 选择 方法 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9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讲究阅读方法,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张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试从如何开展学生个性化阅读谈几点教学实践体会。

一、指导阅读方法,要求学生进行课前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学生对文本作出独特解读、体验、感悟和表达。个性化阅读教学,重点是读,学生阅读实践的过程,就是语感积累的过程,也是学生丰富精神世界和个性发展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个性化“读”的训练,课前感知阅读,课堂体验阅读,课后拓展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渗透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矫正字音、确定重音、模仿语调、揣摩语义,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初读课文要抓住课题,从整体感知识课文的内容;默读课文时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勾划重点词句、重点段;朗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读课文时要领会课文内容,特别是要把精彩文段朗读成诵,积累语感,发展语言……

语文的课前预习主要是阅读感知课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从课前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按预习要求,让学生从理解课题入手尝试性地阅读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课前与文本对话,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初步感知,在书上圈点、勾画重点词句,学生勾画、圈点什么,写什么,全凭自己的理解,并自查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通过课前自读,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写在预习作业本上,为学习课准备。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个性化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阅读课文,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审美经验,对在个性化阅读中出现的不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要多一些尊重和鼓励,少一些批评,要多一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要从阅读中了解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理解水平。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努力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质量。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统一的阅读形式,教学过程统得过死,阅读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被风吹雨打去,导致学生无法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因此,教师要把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选择阅读形式。要多让学生选用默读、或朗读、或诵读、或自由读等自主阅读形式,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读、比赛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多种阅读形式的交替使用,使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从朗读中展示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加深对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要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选择全篇内容通读,还是选择某一自然段诵读或者某几个自然段朗读,全由学生的喜欢和需要决定。学生通过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激发兴趣,体验快乐,形成独到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

自主选择学习目标。阅读教学普遍有多个学习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也是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有目的地选择一个或多个学习目标进行阅读。

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认为最佳的方法进行阅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主动、投入地阅读课文内容,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情感。

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取得的许多见解和经受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很希望和别人交流、分享。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交流方式,与老师交流加深认识;下座位找好伙伴交流分享快乐,与家长交流增加沟通。学生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三、鼓励多角度思考,促使学生体验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学生读出新意,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对作者所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所包含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的解读。学生的个性是多样化的,而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感情经验是不同的,对同一课文内容的阅读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教学《桥梁远景图》一课时,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诵读课文后,我没有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而是让学生发表对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为古代劳动人民的建桥智慧所叹服;有的学生说,未来桥梁的建设和发展太美丽了;有的学生说,课文描绘的未来桥梁是难于实现的;还有很多学生自己描绘了未来桥梁的模样……这种体悟式的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有这样的阅读感悟基础,下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就迎忍而解了。

四、拓宽阅读视野,发展学生个性化阅读

很多语文教师都注重引导学生拓宽阅读视野,特别是针对语文科升中考试阅读理解的内容都来自课外的要求,更是把教育部门要求中学生课外必须阅读的作品作为课外阅读的重点。其实,个性化阅读还应包括更广阔的阅读视野,教师要把阅读视野延伸到课外,放飞学生阅读个性,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等因素,指导学生挑选有趣的、有益的课外书刊,并将课内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到课外的阅读中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组织读书汇报会,让学生交流课外阅读的成果和心得,总结推广读书的经验,激发读书兴趣;举办故事会、演讲会和课外阅读竞赛活动,让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如在开展以“走进情感”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学生阅读了许多自己喜欢的情感故事,在故事会上,有的学生选择了说亲情,有的学生选择了谈友情,有的学生选择了道乡情,他们积极感悟、主动交流,让每一位同学都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同时,鼓励学生勤做读书笔记,多上网阅读优秀文章,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讲求方法,加强阅读训练;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3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个性化阅读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阅读方式本质上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阅读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标准化的解读来规范学生的阅读,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个性化阅读,可以是结合获得的知识的阅读,可以是结合生活经验的阅读,可以是获得体验的阅读,可以是结合想象的阅读,也可以是结合画面的阅读。因此,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读出自我。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对于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通过质疑思辨,提出自己的见解,达到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对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要积极的引导、培养他们独立阅读、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对于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则重在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能够有耐心去阅读,去思考。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层次差异,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全面完善教学预设,力求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在阅读中都能够有所收获。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要求,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教学工作: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阅读教学包含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这些对话,是一种基于阅读文本的对话,而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必将导致文本解读的个性化。课堂上的对话是多角度的、互动的;对话中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动态性的,生成性的。

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来自于学生与教师同文本之间个性化的对话,而这种对话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首先昭示着民主平等。要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就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彼此才能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学生才能进发出创新的火花,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

二、巧妙设计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拓展个性空间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对教师的提问,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在开放性问题上,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一定要耐心。只要学生的回答能自圆其说,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我们也应该给予学生鼓励,而不应一味的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

三、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

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阅读方法,朗读、默读、速读、批注等均是学生喜欢的阅读方法。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重构自己的头脑中的“第二文本”。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己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这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

第4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兴趣;条件;指导;拓展;评价

小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是充分顾及每个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学生自己的阅读、研读为主,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展示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途径对个性化阅读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导火索,也是开启高效阅读教学的钥匙:

(一)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以学生已经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改进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学习阅读课文,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组织读书活动。

1、推荐欣赏。

定期要求学生从所阅读的作品中把自己认为最有借鉴价值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伴,并具体谈谈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特色。这种方法能促使学生不仅多读,而且能有比较、有选择的读,培养鉴赏能力,还能在同学中产生一种竞争效应。

2、开展阅读活动。举办故事会、人物评论会、诗歌朗诵会、作品评讲会、读书征文活动、演讲活动、手抄报比赛等,在展示交流中,相互学习、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共同进步。

二、创设条件

(一)保证阅读时间。

1、学校做好课时调控,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2、教师减轻课业负担,减少无效劳动和机械重复,把课内时间省下来,保证学生阅读时间。3、家里提倡“亲子共读”,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做到“三个一”——每天陪学生读一会儿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为学生挑选一批可读性强的书。

(二)保证阅读书籍。

通过充实学校图书室书目、建立班级流动图书库、订阅报刊杂志、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等途径建立“个人书橱”——“班级图书架”——“学校图书室”三级图书保障机制,让学生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

(三)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三、科学指导

(一)正确审美观。

对学生在阅读中由于自我经验局限性出现的一些不正确的理解,教师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要给学生敞开心扉说想法的空间,从中了解学生的理解方式、水平,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引导纠正,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科学质疑观。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拥有批判意识的阅读观,包括批判课文的内容和观点,并陈之以理以及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敢于向教师提出质疑。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文中提到:研究科学的人都把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然而他的真理被具有批判精神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事实。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不迷信阅读文本和教师,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并积极寻求资料支持。

(三)有效阅读方法:

1、迁移法。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理解词句、概括内容、归纳中心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三读法”。

一是浏览性的泛读法。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进行速读训练。在阅读前确定阅读的数量,限定时间读完。三是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好词佳句,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

3、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常用的笔记方法有:眉批(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摘录(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提纲(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心得体会(即读后感)。批注(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标点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四、拓展延伸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造成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和对阅读失去激情。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全方位、深层次提高语文的素养。如通过学习《触摸春天》,学生虽已深深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但学生对热爱生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人物(如《千手观音》表演者、张海迪、宋晓波、海伦—凯勒等)只留于表面感动,可以鼓励学生拓展延伸,通过书籍(自传、纪实文学等)、报刊杂志、网上查阅,更进一步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五、评价激励

1、形成性评价。通过收集小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准确的数据(包括听力、朗读、作业、背诵、检测等内容),按照认知规律对小学生阅读技能的形成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以评价信息来指导学生新的阅读过程。

2、诊断性评价。是对学生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测试、了解,看学生完成具体目标的程度,主要是对因受卷面考试限制而不能测评的知能点进行分散测试。如听力、说话、朗读等。

3、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目标达成评价,是在学期末或学年末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为确认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进行的总结性测试。可分为“听力部分”、“朗读部分”、“阅读部分”、“作文部分”等内容:听力测试可以参照英语听力测试的办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各年级段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测试题型,对于容易听清的内容采用听记、填空的形式,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判断、选择、问答的形式。朗读测试主要通过对学生朗读的技巧来进行评价。如朗读的重音、朗读的速度、朗读的停顿、朗读的感情。阅读主要检测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用、表达能力。

第5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一、放手自主阅读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只是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及教学参考资料提供的观点作为解读课文的依据,并将这些观点强加给学生,忽视了学生主体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对文本主题、观点及内容进行多维思考,实现多元解读,激发阅读兴趣,开阔学生阅读思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加以整理后,让学生进行探究解决。因为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并由学生探究解决,所以提高了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也体现了学生主体阅读地位,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如执教《祝福》一文,学生通过阅读很容易得出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并最终被毒害致死的结论。有的学生提出:“祥林嫂的直接死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一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且在组内展开讨论,探究是什么直接原因把嫂林嫂置于死地的。有的学生认为祥林嫂是因穷因饿而死,因为文中对故乡严冬的环境描写,为祥林嫂的死埋下了伏笔,对祥林嫂空着的破饭碗的描写,也是对祥林嫂死因的揭示;还有的学生认为祥林嫂是被折磨而死的,因为文中的祥林嫂非常渴望人死后是有灵魂的这一说法是真实的,这样死后可以见到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孩子,但是又怕死后灵魂被打入地狱,思想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致使祥林嫂不堪精神痛苦的重荷,在痛苦中死去……作者笔下的祥林嫂,在不同的学生眼中有不同的解读,这正是作品的成功之处,而教师不能把自身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不能机械地接受文本,不能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要充分体现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对文本独特性的理解,其见解不乏深刻性,极具价值。对于学生对文本的“异解”,教师要充分尊重,鼓励学生能够“标新立异”,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教师提问学生:“对于周朴园这个人物的解读,很多文学评论家和读者都认为周朴园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人,你们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是怎样看的?”学生们对此话题很感兴趣,并展开了讨论。有的学生认为周朴园的性格中也不乏真诚的元素,从他对鲁侍萍真诚怀念中可见他的情感也是发自内心的;有的学生说周朴园对鲁侍萍不仅有怀恋之情,其内心的自责与愧疚也说明他内心是矛盾的,也是有良心的;有的学生说,在周朴园凶残虚伪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丝丝人性……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五花八门,提出了自己的个性化解读,在阅读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尊重文本曲解,启发学生理解文本价值

文章不是无情物,是作者用来表达自身思想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于学生生活与阅历的不同,会对文本的解读出现曲解的现象,即自身的理解偏离了文本价值。对于这种曲解的现象,教师要采取容忍的态度,不能以训斥的方式打击学生,而是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启发学生理解文本的价值。例如,屈原在《离骚》一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理想、热情和痛苦,《离骚》也成为流传百世的宏伟诗篇,作者用独特的笔触、浪漫的情调显示了自身个性与品质的崇高。但是在阅读中有个别同学认为:屈原类同于精神病人,面对挫折不能克服,所以触及神经,经受不住现实的打击,便投江自尽。还有的学生说:屈原经受不住打击而神经失常,甚至将自己变成“人妖”,在诗中写到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为什么要打扮成女人呢……可见,这些同学对文本的理解出现了偏离,没有把握住文本的真正价值,他们用观察反面人物的眼光来观察屈原,也就很难体味到作者本人及文本的浪浪漫主义色彩。对于学生这些偏离文本价值的观点,教师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例如可以让他们跟其他学生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进行观点与观点的交锋,真理越辩越明,这些持曲解文本的学生就会改变原来的观点,而其他同学会更坚信自身观点的正确性,这样彼此各有所得,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价值。

第6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

鲁迅先生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的是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读者间的个体差异构成了阅读的认知理解差异。那么多学生,各有个性,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化理解,这也是现代教育者所应具有的素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个性化阅读的最好说明。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呢?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思考、发现、批判的权利教给学生,激发他们潜在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刮起“头脑风暴”。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追求统一答案、呆板无生气的答问过程,而是一个多角度、多侧面、高密度的交流对话过程,是学生个性特点的自由展现的过程。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营造学生自主发挥的氛围,尊重他们的个性化选择,并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大胆创新,引导他们进行合理化的想象、联想,以创造他们自己的“哈姆雷特”。

一、注重营造自主发挥的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氛围,把阅读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与教师自由交流的风气,切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领会课文的原汁原味。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语言要亲切自然,贴近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激起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向往。多用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多用商讨式、征询式话语进行教学。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差异,灵活、多变地营造出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氛围,让学生以最佳的心境投入到学习中去,来凸显学生的阅读个性。如我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春》时,提问:“你还能用别的语言来赞美春天吗?”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说出属于自己的赞美春天的语言,给学生提供了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发展自我、表现自我的天地,从而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总之,新课标指导下的阅读课,要营造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氛围,注意阅读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接轨。从学生的接受、发展角度出发,注重情感的激励,注重学生、教师、文本的平等对话,注重学生能动地去感受、去理解、去欣赏、去获得属于自己的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审美体验和独特理解。

二、尊重个性化选择

尊重选择是体现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个人爱好、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的差异,他们语言发展的内在需要也就不同,我们不能规定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以使他们对作品作更好地主观审视,进行创造性、批判性的理解,从而提出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我在组织学生赏析朱自清的《春》时,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和感受。学生很踊跃,争先恐后,畅所欲言:或喜欢花下蜜蜂赶闹之态,或喜欢春风中鸟儿兴奋之情,或陶醉于春天美丽的景色,或感受着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学生尽情选其所好,在阅读中积极主动去发现、去建构,获得了对春天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及时对他们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事实上阅读本身就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满足了他们的这种特殊需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何必要给学生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言之有理,均可予以认可。

三、改革传统评价,鼓励大胆创新

从本质上讲,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一点开放性,少一点约束性,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造的空间,努力启发,巧妙点拨,放手让学生讨论争鸣,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学生的回答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要给予充分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如教学《谈骨气》一文时,我问:“课文举出文天祥的事例,目的是什么?”教材及参考书的答案都是:“从‘富贵不能淫’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但想不到有一学生大胆举手发言:“我认为:作者列举此例错误,文天祥是中国人,元人也是中国人,所以不可以用文天祥宁死不降元的例子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赞赏了这位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批评的精神。在学习《孔乙己》时,有一位学生指出:“书上说孔乙己的悲剧是科举制度的罪恶,那么为什么在同样的制度下,有的读书人(蒲松龄)考不上就罢手,看来本文并非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还有一些学生指出:“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社会的还是个人的?缺乏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才是孔乙己悲剧的核心原因。”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权威观点的挑战精神,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态度,闪耀着创新思维的光芒。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作品存在的多义性,放手让学生讨论争鸣,敢于怀疑教材、怀疑权威,敢于标新立异。即便学生在此过程中有无数“出错”行为,也应悦纳、理解、分析、解决之,使学生从“出错”中走向成功。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只能制造“产品”,而不能塑造出“艺术品”。

四、鼓励合理化的想象

第7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一、留足时间,让学生固守内心独特的阅读感受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通过学生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依靠学生自身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阅读是一种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的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

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他们往往容易被他人的观点所影响,人云亦云,缺少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的勇气;同时,他们更容易感受到教师的态度倾向,所表达的观点往往与教师所期望相一致,这显然不利于个性化阅读。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予以引导和激发,鼓励孩子们勇于表达自己的个性鲜明的观点和思考;同时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保障,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注意延时评价。如在教学苏教版的课文《一夜的工作》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提出要求:请用一个词儿描述一下,在你的心目当中,这是怎样的一夜?

生1:我觉得总理这一夜是劳苦的。

师:(板书)这个词儿在课文中可以找到。

生2:勤奋。

师:为什么想到“勤奋”?

生2:我们一般都是白天工作晚上休息,可是一夜的工作,我想一定白天也没有时间休息过。

生3:俭朴。

师:除了两个字的词儿,我觉得用四个字的词儿更能表达我们的感受,谁有四个字儿的词?

生4:漫漫长夜。

师:(板书)奇怪啊,怎么会想到这个词?

生4:因为课文中说整整一夜都是在处理国家大事。我想辛勤工作的时候,总是会觉得时间特别漫长。

生5:我认为应该用“鞠躬尽瘁”。因为书上写道,写字台前厚厚的一叠文件,这些文件可能涉及全国各地的大事、要事。而总理把这些文件用一夜全部批阅完了,解决了很多问题。

师:说得真好,我被你这个词儿深深感动了。(板书)

生6:丰功伟绩。因为总理他为全国人民的事情,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我觉得非常伟大。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有人对劳苦感受特别深,有人对俭朴感受特别深,也有人对鞠躬尽瘁感受特别深。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让你感受最深的这个词儿,再去细细地读一读,看看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对这一点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请用波浪线把它画下来,好吗?

很多时候,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与众不同、富有创意的见解往往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这就需要我们多花一点时间去等待,倘若过早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就会浇灭我们所期盼的灵动的火花。在课堂上,无需我们去催促,只需我们耐心地等待,用期待的神情、赞赏的目光,就能让更多的学生产生更多的、更美好的创新灵感,让我们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给足空间,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实践的机会

倡导个性化阅读,就要给学生留下独立的空间,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角落独自去体味。批注阅读就是这样一种富有独立性的阅读方式。当学生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对课文的内容层次、重点语句、精彩片段、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加以标记之时,他们需要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进而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这些眼、口、手协同进行的阅读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他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使得阅读的多元化得以充分的展现。

如在教学苏教版《天鹅的故事》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接着指导孩子们用批注阅读的方法,画下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激活个体的独特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

师:一起来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吧。

生:我是从“经过这沉重的一击……”这句话看出老天鹅自己很疼,但为了让大家存活,仍然坚强地忍耐着。

师:你能把对老天鹅的感受带到句子中读出来吗?(学生读)

生:我从“腾空而起”看出老天鹅他是想要下落的冲力去破冰,可以看出老天鹅非常聪明,是一只智慧的天鹅;而且他的动作说明他一点也没有犹豫,非常果断。

师:你能把这只智慧的天鹅读好吗?(学生读)

师:日常生活中,人们要金属力气来破冰,而老天鹅却用血肉之躯啊,由此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

师:群鹅破冰的场面是怎样的呢?请我们默读第六自然段,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第8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关健词:阅读教学 个性化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段话强调的是“阅读”的本质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内容。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如《红楼梦》,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会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经》,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读者主观能动性造成的差异。例如,我们教《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怎样的皇帝?有的学生说“一个爱穿新衣的皇帝”,有的说“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有的说“一个受骗的皇帝”,有的说“一个愚蠢的皇帝”,有的说“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每个学生都用课文中的具体材料作自己观点的依据,津津乐道。

二.个性化地感知文本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表述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语文这门课程里,学生要学习的不只是“语言”和“文字”,而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就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字和词这个最基本的工具,包括它们的读音、含义、字形、结构、用法。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通过范例熟悉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构成方式,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根据表达目的、对象和语境的特点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把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层面上,“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语言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基础是不可替代的,不可跳跃的,基础教育不能忘记基础,基础教育要坚守基础,夯实基础。语言的个性化感悟重在语感的培养。培养语言能力,“实践”是第一的。要遵循“积累――感悟――运用”这一汉语学习的基本规律,以不同的语言实践内容和方式优化学生的语言行为,以健康、美好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学生文明用语的习惯,以优质的实践效果和价值强化学生的语言意识。

第9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有人说:“数学教师是理智的,语文教师是煽情的。”这句话不无道理。语文教师之所以煽情,因为她要点燃课堂的激情、激发学习的动力、呵护课堂的生命力,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充满源源不断的活力。

个性化阅读的课堂更是动力十足、魅力张扬的。因为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也是一个个充满独特见解的个体。对于文本的挖掘,各自有各自的理解。这种理解就是个性化的,具有鲜明的迥异性的。

课堂的动力,要有教师的激情,更要有学生的激情。要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点燃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教者愉悦、学者欢畅,才能保证教师教得全情投入、学生学得神采飞扬。那么,课堂的动力在哪里?怎样才能开发这其中的动力呢?

第一,要开启快乐之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正是快乐学习、开启快乐之源的依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课堂,有自己主动的情感需求,课堂才会有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的“表演”。如学习《桂林山水》,在教师喜欢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自己也被桂林山水的景致所陶冶、被陈淼的生花妙笔所折服,那么,就一定会全情投入到教学和文本之中,给学生以快乐之旅。学生也是如此,在陈淼华丽而精准的遣词用句中,在形象而生动的比喻、描写下,在漓江静清绿、群山奇秀险的意境中,定然身临其境,仿佛自己荡漾在漓江上,游走在群山间。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喜欢语文、喜欢语文学习,这种强加的情感不会使学生得到快乐。如果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让学生自然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把外在的学习变成内化的喜欢,一定会使学习变成一种乐趣、变成一种享受,那么课堂还怕没有动力吗?

第二,要挖掘趣味之源

梁启超说过:“趣味是生活的源动力。”英国音乐理论家柏西布克曾告诫年轻教师说:“假如你是一个好教师,你可能成功地使你的学生对他们的工作感兴趣,但是,你必须成为一个更好的教师来保持他们的兴趣。”个性化阅读更是如此。

趣味性是集吸引力和动力为一体的。如果让个性化阅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那么动力就会自然生出。众所周知,汉语的美不仅是音韵之美,更是意向和情趣之美。启发学生自然地体会其中之美,那么情感就会自然地投入,文本的吸引力就会自然地生成。比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句没有标点的话,如果加上了标点,就赋予了这句话生命,从而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种种不同的方案会使学习的趣味性陡然上升,学生的个性化探究和理解会情不自禁的投入进来。有了引力的文本,就如一块磁石,会吸引学生对它的探究欲罢不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语言感悟就会自然地展现出来。个性化阅读,关键是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让学生处于一种紧张、清醒、灵敏的状态之中。这种状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创造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里,人的所有潜能、才能和心理结构中的各项要素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和谐的运作,技能以一种不受束缚的自由态度去接受新鲜事物,又能使创造性想象得到最大限度的最大发挥。”(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p362)这样,个性化阅读的课堂动力还会动力不足吗?

第三,探究活泼之源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