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精选(九篇)

双语培训毕业总结

第1篇: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

论文摘要:目前,商务英语教学在学生,教师子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突出问题,而通过改革教学方法,调整师资结构则能和很好地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

加人世贸组织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双向投资与日俱增,社会对J懂英语、懂商务、会文秘、会财会等的综合性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纵观现今的商务英语教学,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教学,·其现状可以说是令人担忧的,笔者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和就业的现状。

1、学生方面

高职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有很多同学是被迫或者是没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选择了商务英语专业,接触到专业以后觉得很乏力,学习积极性不高,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就业困难,不对口就业等问题,而到了工作中,很多英语不错的毕业生几乎对所在企业的情况和产品没有任何认识,更谈不上对外商务交流了,明显逊色于受过本专业训练并具有一定英语能力的毕业生。现在,就业市场一些企业在招聘外贸工作人员时,明确提出外贸专业毕业生免谈,只要本专业(如机电,纺织,化工)且具有良好英语能力(CET4)的毕业生。这就说明企业现在需要的是对本行业知识和情况熟悉的贸易人才。企业对既有一般贸易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性人才需求已大不如前,现在企业所希望的人才不仅要有贸易知识、懂英语,而且还要了解本行业产品和情况。

2、教师方面

“双师”素质教师偏少,专业教师来源渠道单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对“双师”素质教师的合格标谁要求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但调查统汁,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29%,而且大学毕业直接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占86.5%,而从企业调入的所占比例为7.4%,且师范毕业生达54%,这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差距较大。

教学方法单一:高职高专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弊端,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专业课实行单一的母语教学方法,使学生不能把经贸知识和英语知识融合为一体,不能运用地道的英文来表达所学的专业知识,简单,落后的教学效果,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教学方法,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那么针对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能不能有一些解决的措施和方法呢,接着,笔者就对这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2.1畅通“双师”培养途径.优化“双师”结构

大胆放手教师到一线行业积累工作经验,让教师实现从教书匠到行业师傅的转变。而根据教学实际,在教师培养形式上可以分散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等,使教师在系统不间断地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学习与实践结合,做教学治理信息化建设的践行者。同时启动激励制度,鼓励教师通过行业实践及培训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提高教学能力,从而胜任专业核心课教学。

2.2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巩固教学效果

2.2.1合理使用任务型教学法

在任务型教学法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与学生未来工作息息相关的语言任务,自始至终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活动来学习语言和获取相应的知识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学以致用,有充分了解了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特色,将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才能切实达满足社会的需求,很好的完成任务,在社会强烈的竞争中立足。而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传授必要的语言和专业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课堂内容结合真实的语言材料(authenticmaterials),向学生讲解西方国家中称呼语、介绍、访问、宴请、告别等社会交往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中帮学生提高语言形式的正确性,重视语言应用的得体性,从而逐步获得跨文化的敏感性。

2.2.2实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用熟练的英语表达专业术语和专业内容,笔者建议对商务英语的相关专业课,如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等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法,双语教学可以打破传统单一的母语教学法,使汉英语言一体化,实现了汉英两种语言信息的转移,使学生能够用较为流畅的英语参加商务谈判等活动,能够阅读专业英文报刊、杂志,能够较准确地捕捉信息,能够借助工具书笔译专业文章等,能够用英文写作一般商务书信,从而为学生毕业后的谋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这种教学法要求师生有一定的英文水平,考虑到高职高专学生的英文水平问题,在开始实行双语教学时,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然后逐步扩大英语讲授的比例。

2.2.3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导入先进的信息技术

第2篇: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双师型英语师资;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271-02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市场对人才需求不断变化。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高职教育实践性的内在要求矛盾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多。为了保证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和稳定的发展,探索并解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刻不容缓。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是影响我国高职发展和高职人才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是解决当前高职英语教育发展滞后的关键。该研究为了明确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培养的必要性,确立合理的培养模式,以多所高职院校的师生调查为依据,发现了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培养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培养的现状,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应以实践性为主的基本途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而我国高职英语教师的现状是教师来源单一,大多数教师毕业于师范院校或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具有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可以胜任公共英语或基础英语教学,但是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不具备实际工作的实践经历和实践教学经验,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实现高职英语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是当前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英语“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那么,什么是“双师型”英语教师呢?所谓“双师型”英语教师要求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既要有“英语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又要有其他“技师专业”资格。简单的说,“双师型”英语教师就是指在英语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这两者身份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的高职高专教师。近年来也有学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标准是“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是指“双师型”教师应该具有全面职业素质。“二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文化理论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实训指导。“三能”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较全面能力素质,既具有进行专业理论知识讲授的教学能力,又具有专业技能基本训练的指导能力,同时还具有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研发能力。“四证”是指毕业证、技术(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等。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尤其是对应用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增长迅猛,这直接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急速增长,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而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转变为双师型教师,具备英语教师和专业技师双重素质,在掌握英语专业语言素质和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还具备一定专业的相关技能和知识,既能够教给学生基本的英语技能又能让学生把英语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成为新时代经济形势迫切需要的人才。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仍有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而许多高职院校仍然缺乏双师型教师。高职高专院校教育应当充分了解当地经济市场形势和用人需求,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使理论教学服从于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成为符合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这就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提出了“双师型”的客观要求,即不仅要有深厚的英语知识和扎实的英语技能,还要有熟练地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几乎都是英语教育专业的毕业生,除了英语教育技能,很少有英语教师具备其他相关技能的专业培训因而也很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查显示,高职教师来源单一,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占专业教师总数的45%,与国家规定80%的比例还有很大差距。据统计,大学毕业直接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占86.5%,而从企业调入的所占比例为7.4%,总体而言,知识传授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等方面都处于弱势,与社会需要的那种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要求差距明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各高职院校师资需求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拥有专任教师28.3万人,生师比为18.3:1。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7.2万人,仅占25.5%,在这其中民办高职院校比例更低,全国219所民办院校共有“双师型”教师10340人,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5%,与教育部要求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左右的要求相差甚远。仅以北京市高职等职业教育教学检查情况为例,平均只有25.17%的教师获得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参加过职业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只有38.15%,教师中曾下厂实践的也仅占239%。而在许多地方,往往还达不到这个比例。如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由国内外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57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双师型”教师比例却仅占约20%。这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80%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客观形势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必须需具备“双师”素质。因此,建立一支具有特色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更是高职教育要办出特色的关键。

三、高职院校如何建设“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

第3篇: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毕业论文 翻译

一、 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有关英语专业建设的规范中提到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要求学生具备:“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重点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专业人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注重其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 翻译方向教学的特点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是一种专业的交流工具。(仲伟合,穆雷)不同于一般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教学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实践教学。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实践过程,因此翻译方向的教学非常重视实践环节。开设的课程紧密围绕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各领域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摸索、体会翻译这个复杂的语言转换过程。翻译的技巧要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得以掌握。

2.培养双语运用能力。英语翻译涉及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应用与转换,不同于普通英语专业主要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翻译方向兼顾培养学生中英双语的运用能力。翻译的艺术只有在具备熟练运用双语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展现。

3.关注跨文化交际意识。翻译是一个跨越不同文化,连接不同文明的交流工具,这就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从文字中感受文化差异,并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三、 传统翻译类学术论文的普遍问题

从选题上来看,根据多位学者的调查统计,相较于文学或文化领域,英语专业的学生真正选择翻译理论研究方向的相对较少(张春芳,2009),这是因为翻译方向的参考资料相对来说专业度高,抽象难懂,有的研究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这些都使学生望而却步。从形式上来看,英语专业传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用全英文进行撰写。这对于翻译这一强调双语运用能力的领域来说无异于“瘸腿跑”。这样的形式使学生在毕业环节中更多的重视了英文表达能力,却忽略了汉语表达能力的锻炼。从效果上来看,目前本科生的论文普遍存在论文东拼西凑,质量不佳,甚至在答辩时还不清楚基本概念,也讲不清所涉及的基本理论的现象。这就是因为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没有将理论与自己所经历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因此对于理论的理解也只停留在了表面文字上。基于以上传统毕业论文形式与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培养目标间出现的落差,对于传统毕业论文进行改革让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 论文改革方式

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回顾与总结,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论文写作更是语言的一次综合性的训练,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既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全面总结,又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翻译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论文环节更应该将训练重点放在实践上,并且兼顾中英双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切实贯彻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专业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一要求。设计出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符合学生实际特点的毕业综合训练模式。

参考MTI(英语专业硕士)的毕业环节设计,学生可以采取参与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的方式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从未有过译本的中外原文本进行翻译。出于对于学生双语能力训练的考虑,原则上要求学生选择与翻译译文相反的语言进行实践报告的撰写。如:

进行汉译英原文字数不少于5000字汉语的翻译实践,并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汉语实践报告;或英译汉原文字数不少于3500英文单词的翻译实践,并写出不少于2000英文单词的实践报告。

所有翻译活动不拘泥于第四年完成,可累计完成。

基本步骤为:

1.学生自主联系客户或寻找符合要求的题材确定翻译内容。通过此环节可以让学生直接与翻译市场接轨,了解行业需求,建立翻译职业服务意识。

2.根据工作量组队或独自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翻译任务。在应用型本科培养方案中,学生是教学和实践的主体,在此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其分工合作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借助各种翻译辅助工具进行翻译,起到监督、启示、引导的作用。

3.组织校审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译文。经过多轮校审学生要严格按照委托方的要求提交译文。

4.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学生完成翻译任务之后要对所经过的整个翻译环节进行系统的回顾,找出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分类总结。不同于学术类传统论文,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实践作品出发,用自己的实践成果作为素材完成报告。这可以使学生更加细致地思考和整理翻译流程中的具体环节,用审视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翻译作品。

5.根据所学相关翻译理论知识与技巧对案例进行细致分析。注重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使学生可以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6.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学生通过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思考,提出自己对特定问题的观点,以及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和应对策略,真正做的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论文评价方式为:

翻译实践报告从选题、工作量、结构、案例分析、语言和译文质量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翻译部分评分可以参照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评分标准,从忠实度和通顺度两方面对学生的翻译作品进行评价。

五、 总结

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和翻译方向的教学特点,提出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论文改革的方式,即学生参与翻译实践并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的形式,译文语言和实践报告语言兼顾中英双语。使学生在参与完整翻译环节后,对整个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充分运用其所学翻译理论技巧、训练双语表达能力、案例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贾军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改革方案探索[J].宜宾学院学报.2013.

[3]李淑敏,闵悦.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初探[J].大家.2011.

[4]穆雷,邹兵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参考模板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

[5]许勉君.由选题和理论框架谈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改革[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

第4篇: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

一、建立园本培训机制,打造优秀双语教师团队

要实现有效的双语教学,就要打造优秀的双语教师团队。为此,我们建立园本培训机制,即针对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分层制定培训方案,并建立教师英语口语测查评价体系,还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和主题活动。这样,既便于展示和检验英语教学成果,又利于打造优秀的双语教学团队。

1.制定分层培训方案

制定分层培训方案,即通过理论学习和英语知识强化,不断更新幼儿园双语教育理念,从而为双语教师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使他们向成熟型、研究型教师发展。

(1)强化理论学习

我们通过强化理论学习,促进专任英语教师朝着幼儿教育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针对英语专任教师对幼儿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不熟悉的情况,着重加强幼儿教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以提高英语专任教师的学前教育理论水平以及运用先进理念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最终促进英语专任教师朝着幼儿教育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强化英语知识

我们通过英语知识的相关培训,促进幼儿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由于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我们创设了自由的英语培训氛围,以鼓励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大胆使用英语交流,并从规范的英语语音基础训练开始,逐步开展包括国际音标发音技巧、英语口语能力、英语听力能力、英语日常用语和英语自我介绍等方面的培训,旨在有效提高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最终提高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特别是,我们将英语培训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并坚持每月一次的英语技能培训(例如,英语主题教学培训、英语教学技巧培训、英语游戏教学培训和英语律动教学培训等)。

2.建立口语测评体系

建立双语教师口语测评体系,即每年开展一次双语教师英语口语测查,以检测双语教师每一阶段的英语专业技能水平;每学期开展一次幼儿英语口语能力测查及分析,以检测双语教师英语教育的成效,力求评价目标与日常教学时效性的有机统一。通过口语测查分析,任课教师可了解本班幼儿的英语学习水平,从而进一步反思教学。这样,既发扬优点,又找出问题,还能制定改进方案,最终为确定下一阶段的教师培训目标提供有力依据。

3.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既能有效提高课题研究效果,又能有力推动课题发展。尤其是,我们注重将培训与研究相结合,定期开展双语教师优秀教学案例的评选活动,即通过集体说课、活动教案、课例评选和课例观摩等一系列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加强学科组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不仅在活动中总结,更在研讨中发展,最终提高双语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

4. 举办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

为了给教师创设宽松、愉快的培训环境,提供学习英语、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开展了“英语教师情景表演大赛”“英语教师口语大赛”和“英语角环境评比”等专题活动,这样,既提升双语教师的口语运用技巧和应变能力,又增强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艺术表现力,还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二、利用多方资源,开展专业化培训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相应的、具有权威性的培训,因此,我们努力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具体有两点。其一,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既让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交流教育理念,又定期邀请双语教育专家为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与教师面对面展开专业对话和咨询。其二,我们充分利用外教资源,通过多种形式感受外来文化。例如,每月邀请外籍教师对我园教师进行英语口语的指导,从而确保我园教师英语语音、语调的准确。

三、促进英语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尝试多种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不仅是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更是把英语融入幼儿能力发展的各个领域的教学。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推行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改革,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技能、技巧方面的学习研讨以及开展教研观摩展示活动等。经过不断的探索,我园教师结合语言、社会、健康、科学和音乐等领域,开展丰富的英语教学主题活动,从而有效地将幼儿英语教学与主题教学活动、领域活动有机整合。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用英语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并启发幼儿动手操作实验,以鼓励幼儿用英语与同伴进行简单的合作与交流;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用英语启发幼儿的想象,鼓励幼儿大胆作画,于是,幼儿一边画画,一边用英语描述相应的颜色、图案等,这样,便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日常词汇。总之,教师应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过渡到多元化、多形式的双语活动,并逐步尝试教与学、情与知以及人与境互动的双语教育模式,巧妙地将英语与其他领域的课程相融合。

四、建立“师带徒”的互补机制,并提倡自我反思

为了使教师在专业方面互融、互补,我们有针对性地让专任英语教师与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结对,旨在相互学习与交流,以不断发挥他们的各自优势,并有效促进他们的迅速成长。这样,不仅形成教师各自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使英语教学与各领域学科更好地有机融合,更促进幼儿园双语教学工作质量的整体提高。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提倡教师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以逐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对教学实践有效性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这样,既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深入地探索、体会教学理论,又利于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还利于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以使他们不断发现自身发展的价值,最终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

第5篇: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旅游英语专业;就业;就业率;综合素质;综合技能

一、旅游英语专业开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使我国的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市场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内各省市依托各自的独特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市场。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届时中国每年将接待海外的游客是1.31亿人次。另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使国内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观光旅游,届时中国将成为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达到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达到全国GDP总值的8%。这就需要大量既掌握了较多的专业知识(如旅游知识、酒店管理及服务知识等)又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旅游英语人才。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

二、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大专层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了解旅游经济规律和市场营销策略及旅游法规,认识导游业务,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能以英语为工具从事旅游工作,能胜任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涉外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610万人,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努力下,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更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尽管旅游英语专业为新兴专业,我国入境和出境旅游为朝阳产业,用工需求还有一定缺口。但随着英语专业、旅游专业等相近专业毕业生的挤入竞争,并随着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院校的增加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将会变得十分激烈。2009年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虽在92%以上,但就业市场也暴露出几个问题,需要引起学生和院校高度重视。一是女生比男生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二是热情、开朗、健谈、举止大方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三是身体条件好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四是知识面广、多技能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四、提高旅游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几点建议

1.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和生源标准

由于近几年旅游英语专业就业率较高,一些院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甚至不断降低录取标准;一些家长和考生也对本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不了解,盲目填报志愿。这为毕业生就业埋下了隐患。学校要根据本地区和市场需求情况,制定合理的招生计划,并严格控制生源质量。针对广大报考学生(特别是农村考生)对专业不太了解,应根据就业去向和行业特点,把本专业的特点和对学生的性格、身体条件要求宣讲给广大报考学生。旅游英语专业因就业去向主要为涉外导游、星级酒店服务及旅行社管理等工作,要求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为身体健康,性格开朗、热情,组织和协调能力较强,爱好运动。因此,报考该专业的同学要了解从事该专业要求,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认真选择。避免选了不适应自己的专业造成学习中的痛苦和就业中的困难。

2.联系工作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配备“双师型”教师。由于旅游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教师具有旅游+英语的复合教学能力。为了使英语教师掌握一定的旅游实践知识,学院每年可选派1—2名英语教师参加各种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并鼓励他们考取导游证,同样,安排旅游专业教师定期参加英语口语培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在教学中要求他们进行双语教学。同时,聘请一些长期工作在旅游行业一线且英语较好的从业人员(如资深的涉外导游,酒店的人力资源部经理等)为兼职教师。学校把他们请进来,参与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充分发挥这些人的专业特长和实际操作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及其对旅游行业前沿最新动态的了解与把握,在向学生教授一些操作技能性较强和实践经验较多的课程时,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形成学生的岗位意识和职业习惯。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第6篇: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国际化校企合作;课程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12-04

【作者简介】周新源,江苏省太仓中等职业学校(江苏太仓,215400)校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双元制”本土化、课程与教学。

太仓地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核心区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吸引和集聚了4500多家外资企业,其中德资企业近300家。这些高科技外资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标准具有国际化、起点高的特点;尤其秉承德国“双元制”教育传统的德资企业,要求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行动导向教学以及职业能力评价等模式来培养职业人才。这些人才培养需求为我校的国际合作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

一、太仓中专国际化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

(一)太仓德资企业专业工人培训中心

建于2001年9月,合作企业为克恩-里伯斯、慕贝尔两家德资企业,合作培养三年制模具专业学生,年招收学生40名。在克恩-里伯斯公司内建有986平方米专门用于学生实训教学的场所,企业总计投入1041万元实训教学设备、5名专职培训师和2名兼职培训师参与专业教学。学校与企业之间以期释方式工学交替,学生3年中接受AHK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两次第三方评价。毕业生主要到两家合作企业就业,如有多余毕业生,其他德企可以有偿录用。

(二)舍弗勒(太仓)培训中心

建于2004年9月,合作企业为德企舍弗勒(太仓)公司,合作培养三年制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年招收学生60~80名。在舍弗勒(太仓)公司内建有3228平方米专门用于学生实训教学的场所,企业总计投入1304万元实训教学设备、10名专职培训师和3名兼职培训师参与专业教学。学校与企业之间以期释方式工学交替,学生3年中接受AHK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两次第三方评价。毕业生全部到舍弗勒(太仓)公司就业。

(三)海瑞恩(太仓)培训中心

建于2013年9月,合作企业为德资海瑞恩(太仓)公司,合作培养三年制数控专业学生,年招收学生25名。在海瑞恩(太仓)公司内建有1000平方米专门用于学生实训教学的场所,企业总计投入880万元实训教学设备、2名专职培训师和7名兼职培训师参与专业教学。学校负责基础课程教学和一、二年级专业课程教学,企业负责三年级专业课程教学,学生3年中接受AHK中间考试和毕业考试两次第三方评价。毕业生到海瑞恩(太仓)公司就业。2016年9月起,企业加大投入,开始以日释方式工学交替合作培养五年制数控专业学生,年招收学生25名。

二、太仓中专国际化校企合作的基本经验

合作的基本经验可概括为“政府主导、主体双元、合同执行、成本分担”16字方针。

(一)政府主导

一是政府主导牵线。政府在招商引资的同时达成国际化校企合作项目意向,并承担其间所有协调工作。二是政府主导推介。政府定期组织和举办校企合作论坛,邀请市内职业院校和相关外资企业参加。论坛主推国际化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全面推介学校专业建设和企业品牌建设,外资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助推校企互访。

(二)主体双元

一是校企共建专业。在合作委员会(或董事会)的牵头下,学校、外资企业和行会三方联合确立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和课程。二是校企共同招生。学校先预录取新生,按招生计划的两倍生源供外资企业加试选择。三是校企合作教育。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学生的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专业实践教学。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凸显企业为主的职业教育特征,但学校主体功能也十分突出。

(三)合同执行

一是学校、外资企业签订、执行合作办学合同,合情、合理、合法地约定各方的职责和权益。同时,架构上层年会制、下层互动制等柔性调节机制,全面强化工作中的协调与协作。二是外资企业与学生签订、执行培训服务合同,约定相互之间的责、权、利,并通过引入学生家长担保制和司法公证制提升协议的有效性。

(四)成本分担

一是分担投入成本。企业一般负责场地、设备投入,建设用于实训教学的培训中心;学校负责理论教学设施、生活设施、运动设施等投入,且做好增资计划,增加或更新相关设备设施。二是分担运行成本。企业承担培训中心运行中的人力成本和实习耗材费用,学校承担学校运行中的人力成本和管理费用。另外,政府以项目或奖励的形式分担少量投入与运行成本。

三、国际化校企合作的主要成效

(一)打造了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课程与教学

合作项目均参照国外相同专业课程,结合外资企业的生产需求,由企业和学校联合开发相关课程。此类课程占所有课程的60%以上(表1)。课程一般没有固定的教材,由教师或培训师开发教师工作页和学生工作页。

这样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使得我校模具、机械专业在企业累计学习时间分别占到学时长的52.5%和71.7%,还要另加每学年暑期4周的企业实践教学时间。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通过真实工作经历学习过程的程度逐年提升(图3),学生相当于熟练工人的平均生产率也逐年递增(图4),学生从事复杂、综合任务逐年减少(图5)。进一步访谈显示,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尽管学习项目难度提高了,但随着知识、能力的提升,学徒反而感觉任务是简单和常规的。

从课程工作任务要求和学生能力吻合度来看(图6、图7),四项选择中,认为“经常、非常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均在61%以上。数据显示,工作任务要求和学徒能力吻合度是较高的。

(二)培养了符合企业职业标准的职业人才

从学生学习品质来看,学生对工作感兴趣的程度逐年提高(图8),学生对质量关注程度逐年提高(图9),学生完成任务负责任程度总体上也逐年提高(图10),学生工作或学习的自主性明显逐年提高(图11)。

数据显示,企业实训有效帮助学徒了解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图12、图13)。

从学生学习结果来看,除工业机械工群体有不一致结果,学生的职业承诺发展程度总体逐年提高(图14)。

(三)促进了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提升

1.促进了国际友好学校的建设。我校与德国莱茵-内卡地区的斯坦伯格职业学校缔结了友好学校,与德国歌德学院、日本滋庆职业教育集团结成合作学校。

2.促进了国际课程的建设。我校有机械加工等5个专业的学生参加国际认证考试,学校建设了“塑造未来伙伴”(PASCH)项目,加入SAP大学联盟,签署了工业4.0教学工厂运用意向书,开通了日本滋庆集团日语网络教育平台。

第7篇: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

虽然目前全国各院校都在不断创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努力改革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适合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要。但总的看来,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1)学生的生活知识不足,而教师未能充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调整讲授方法,学生难以理解枯燥的专业名词和术语;(2)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过度依赖教材,缺乏实践经验,致使课程结构缺乏合理性和难以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虽然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优先聘请有外贸经验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但仍然不够。(3)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欠缺。在外贸业务的过程中,业务员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客商,可以游历不同的国家,领略不同的文化与风土人情。教师可适时在课堂上穿插此部分的内容。(4)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大部分学生听起来很枯燥。(5)考核方式有所欠缺。(6)课堂外缺少稳定的实践场所。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探索

1.课程设计和教师的实践能力方面。

为了确保国际贸易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摆脱对教材的依赖,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在保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二是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更要重视双师结构教师的培育。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是高职院校存身立足之本。《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第2~3期介绍了比利时DeNayerInstitute学院,该学院由理论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和助理实验员共同承担所有实验课的授课任务。他们的实验指导教师必须具有学士学位甚至硕士学位和大型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并经培训考核后才有资格担任。在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毕业于师范类院校,他们没有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无法传授学生实践技能。职业学校必须投入经费,向专业教师提供实践技能培训。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培养不仅要有传授理论,而且要有实践技能训练,方能培养出合格的专业教师。教师可在业务实践经验和企业案例调查的基础上,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直接和间接的经验为依托,向学生尽展外贸业务丰富多彩的魅力与奥妙,让学生喜欢外贸、会做外贸。

2.采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

(1)加强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讲授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以此来理解相关理论,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仍需把握以下几点:树立明确的教学目的;案例的选择要客观真实、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要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注意教与学过程的动态性;最好要进行概括总结使学生容易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网络学习平台。①充分使用多媒体。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外贸业务模拟》和《外贸制单》等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内容含有大量的英语和单据表格,决定了其教学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室。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直接用英语与外商洽谈业务的能力,能够使用英语缮制进出口业务所需单据,对学生的英文水平要求较高。在授课过程中,《外贸英语》和《国际结算》两门课程可双语教学。教学时注意以中文为主,辅以英文电子课件,同时,给学生布置英语口语作业,模拟真实的商务场景,让学生掌握用英语洽谈整个外贸业务的全过程。②利用网络资源构建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一个国际贸易实务学习平台,在此教案、课件、习题、国际贸易网站的一些最新信息链接以弥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通过开设在线答疑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3)考核方式多样,灵活合理地考核学生。更新考评方式和评价指标,重点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客观公正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授课效果。具体做法有:合理设计考试大纲,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内容;改革考试方法,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评方式,形式如闭卷或开卷、情境模拟、上机操作和校外实习等。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注重学生的实践,严格训练学生。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实际操作与理论考试。学生只有通过国家规定标准的考试,才被证明具有某种职业资格的能力。我们可参照此培养模式,毕业生在进入职场时才能比较符合实际需要,不仅在文化素质方面,而且在实际操作方面,从而省去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时间。

(4)鼓励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据笔者了解,部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持有怀疑态度,担心毕业后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不高而不愿意去考。但是学生在备考相关职业证书考试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因此笔者所在学院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任何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外销员、跟单员资格证书考试和剑桥商务英语证书等证书考试,毕业时学生必须持有“双证书”(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这种“双证书”教育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国际贸易实务课堂质量和改善了教学效果,也为学生毕业时走入职场增强了竞争力。

(5)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外贸业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从询盘到报价,从签订合同到组织生产,从货物包装到货物运输,从开立信用证到办理保险,从收回货款到核销退税等,外贸业务环节众多且环环相扣,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有许多繁杂、细小的实务需要处理,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或使企业面临风险。外贸业务并无一定之矩,做法也非常灵活,问题不同则处理方式就会不同。不同的企业对于同样的问题处理方式也不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企业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会不同。这些知识的传授仅仅靠教师在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实践的场所,企业也不太愿意在学校内建立“教学工厂”。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理念值得我们借鉴。通过“教学工厂”,学生犹如在一个大企业的各个部门中工作而得到学习。他们既可以接受完整的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能接受来自“教学工厂”有效的技能培训。在笔者所在学院,就引入德国职业教育法。该职业教育法的部分教学是在企业或学校的“生产车间”中进行,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校就验证理论知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的那个学期内或在寒暑假内就完成企业培训,企业可以充分地了解学员并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未来的员工。这与以往的培训不同,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他们带着实际问题在学校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受训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培训和大学学习课程,比以前的学生节约了大量时间,还大大提高了培训质量。学生未踏出校门就可以胜任所从事的工作,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大大缩短了学生毕业后由学校转向社会的适应期。而在我国,很多企业着眼于眼前的利益,不舍得投入职业培训时间和费用,如何使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显得尤为重要。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政府在此方面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给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鼓励企业资助学校建设实训室,而学校可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实现双赢。

三、结语

第8篇: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专业设置双证课程专业实训一、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定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社会赋予高职高专教育的功能,也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理由。应用日语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围绕就业导向这一主线,我们为学生提供了适合个性发展的学业基础,确立了培养目标和规格,把专业定位归纳为“德、理、能、证”四个字。所谓“德”即具有从事本专业所必需的职业道德;“理”即具有从事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能”即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证”即“双证”:应用日语专业毕业证和应用日语专业职业能力资格证书。根据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定位,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日语基础知识与应用日语进行交际的技能,能使用计算机处理相关实际操作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英语水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及行业准入资格,了解日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适应外经贸、外事、国际文化交流等应用日语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二、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分析(一)开设应用日语专业适应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与世界经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这也迎来了日语人才需求的高温热潮。2001年以来,中日贸易持续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扩大。据日本国驻华大使馆2006年3月的数字统计,2005年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额,日本对中国的出口为804亿美元,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为1090亿美元。另外,据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2006年,中日贸易达到2073.6亿美元(日方统计为2113亿美元)。2007年1~5月,中日贸易总额为912.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占中日外贸总额的11.4%。其中中国从日本进口增长18.4%,对日出口增加12%。截止2005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项目达35124个,合同投资金额786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534亿美元。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日两国经贸相互依存关系会进一步加深,对应用日语人才的需要量也会不断增加。(二)开设应用日语专业适应了外经贸发展的需要。据日本外务省的官方网站透露,现在日本在华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10万人,而且以平均每天还要诞生两家日资企业的速度在增加。因此,非常需要精通日语和熟悉日本商务习惯的人才来充实一般管理层及辅助性管理工作。我们从日资企业集中、日语人才缺口较大的上海地区的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在上海的日本公司和代表处已达7000余家。而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地区日企数量更达3万家,遍及金融、贸易、制造业等各大领域,再加上国内企业、欧美企业等因为业务关系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上涨,“瓜分”了相当一部分日语人才,更使得日语人才供给显得捉襟见肘,企业求贤若渴。这些都将给日语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非常大的空间。 (三)开设应用日语专业符合学生的择业需求。我校应用日语专业开设于2005年,专业方向主要为商务日语。尽管专业开设时间不长,但是每年的招生情况非常好。到目前为止,应用日语专业共招收121名,2007年夏季预计招生90~100名,这一扩招计划,反映了本专业的设置满足了广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和志趣。据了解,日资企业越来越多,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从人才供应来看,明显不足。以上海为例,不少高校都开设了日语专业,但每年毕业生总量不超过千人;而从参加2004年“日语能力考试”考生数来看,上海仅为3万多人。这些与上海每年6~8万的日语人才需求有不小的差矩。因此应用日语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就业率高,学生报考的热情也就高。三、双证课程设置与能力需求的论证适应专业培养目标,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主线”的思想方针,设置了应用日语专业的职业必备能力及主要课程。见表1。图1职业必备能力分解及培养体系职业能力 专项能力 培养方式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日语能力 接受能力 日语读写、日语泛读、日语翻译 日语听说产出能力 日语读写、日语泛读、日语翻译、日本概况 日语听说互动能力 日语读写、日语泛读、日语翻译、日本概况 日语听说应用能力 商务翻译 日语读写、日语泛读、日语翻译、商务日语 日语听说、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商务文秘 日语读写、日语泛读、日语翻译、商务日语、日本概况、国贸实务、国贸概论 日语听说、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辅助能力 计算机 能力 公共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训练、、办公自动化第二外语 综合英语从以上体系分析中可知,双证课程主要体现在应用日语专业职业理论基础课程和职业能力主干课程。四、加强实验实训重要性的论证高职应用日语专业设置,要突出职业性、实用性,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岗位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胜任应用日语进行对外交流的业务,就要加强实验实训环节,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采用边教边练,边练边教的方法。应用日语专业实验实训内容主要包括:①职业能力主干课;②职业能力专项训练项目;③职业综合能力专项训练项目。加强实验实训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能力本位的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CBE)是当今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即能力结构由两方面组成,一方面是一般性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另一方面是具体工作环境的理解力,两者缺一不可。整合的能力观强调将一般素质与应用这种素质的具体环境联系起来。由此可见,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及创设职业环境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更显重要,而创设职业环境的关键就是重视实验实训和专业实习。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实践和实训,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规范的职业行为,真正达到应用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总之,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要筛选出与培养专业能力紧密相关的、就业后使用频率教高的知识内容,配合系统性的实践环节,形成以综合能力为培养中心,双证课程为特色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刘江永.中国与日本:变化中的“政冷经热”关系.人民出版社,2007.2

第9篇:双语培训毕业总结范文

【关键词】酒店管理,课程改革,实践教学

目前,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中应与岗位工作技能要求紧密结合还需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和方法还需进一步科学化。

海南工商职业学院旅游艺术系酒店管理专业自设立以来,始终坚持服务于当地专业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目标。近年来,在教学改革方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性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更为科学化的探索与改革,以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

一、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建议》明确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要求进行预测,到2015年,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旅游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4760万人天次,旅游总收入540亿元[1]。

通过对海南省旅游委、海南省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厅的相关资料查阅,目前全省旅游从业人员供需缺口数以万计。目前海南省紧缺的旅游人才主要集中于三类:一是熟悉国际惯例的酒店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高端人才;二是旅游企业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三是新形态旅游业专业人才。海南是全国酒店保有密度最高的地方,酒店服务类人员和管理人员连续五年处于人才需求前十位[2]。海南工商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适应市场需求,掌握星级酒店管理理论,熟悉酒店集团管理基本业务,具有扎实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操作能力,能胜任酒店管理集团的各种业务和相关旅游企业的岗位,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设置体现了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于当地专业人才需求这一目标。

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面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庞大需求,将学生就业定位在“五星级、国际级”酒店,根据这一思路组织教师对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规划进行研讨,充分发挥“酒店管理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委员会以电话联系、定期座谈研讨、讲座等方式,进行分析行业发展趋势,指导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制定可行的实践性教学计划。在保证理论学习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突出岗位针对性、技能应用性和操作实践性,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

(二)课程体系的设置。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由以下五大板块组成,这五部分层层推进,紧密结合。在完成大学基本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设置了专业基础课,以此为平台,对应未来就业岗位(群)所需的专门技能,设置了专业技能课程板块和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板块课程,即专门设置了一组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实践课。同时,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职业素质,又设置了一组专业选修课。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能满足培养目标对职业能力培养标准的要求,并能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予以更新,实训时间累计占整个教学活动的52%,形成了完整的酒店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三)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

1、课程体系体现“工学结合”的特征。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导向,主要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双证教育”;努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角色的要求。在课程体系的实施中,专业教师不断的深入酒店各部门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并广泛听取酒店管理层意见和建议,力求使人才培养体现未来角色的要求。知识结构强调岗位应用性、适用性、实践性,保持学校教育和酒店实际经营需求一致性。

2、课程体系的调整。酒店管理专业现有课程在总体上实行理论教学与践教学并行,实践为主的教育原则。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对以市场为导向的、面向大众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观念进行多元调整,按照酒店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以企业为依托,以校企合作办学为特色,以提高就业率为导向,加强与各习基地的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采用职业基础训练模块、职业技能训练模块、职业技能教学模块、职业辅助能力模块,并将四大教学模块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素质与能力、专业技能与考证的全方位培训。

3、加强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思路和运作模式方面进行了探讨,寻找5-6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构建整班建制的“人才订单班”,对人才班学生实行“双线”管理,既按院内学生管理要求又按酒店员工管理要求双重标准进行管理,学生在校就作为“准职工”参与到酒店服务及其他经营活动中。部分实训课程学生成绩的评定,是由酒店根据学生在职期间的实习给出,切实把课堂搬到了企业中去。另外,我们同时要求部分专业教师能参与到酒店对学生的培训授课中,促进双师教师素质的同时,又改变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做到校内实训和校外课程实训的有机结合。针对专业特点,实训和课程训练的课时量有些课程以达到45%以上。为了保证实训课的有效实施我们积极探索实训课的改革,。我们推行“边讲边练”、“能讲能管”的教学理念,校内实训均在酒店专业实训室(客房实训室、餐饮实训室、茶艺和酒水实训室)进行。校外实训分为课程实训(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两种形式,平时根据企业和学校教学需要安排部分校外课程实训活动,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课程实训主要是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大多数安排在海口市内协议酒店进行,如确有需要也可以安排在海口市外的建立了实习与就业协议的酒店进行。专业技能实训侧重于:前厅、客房、餐饮、康乐、会展等具体操作和基本技能操作;具有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经营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5、相关专业教学实训部分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相结合。酒店管理专业三门核心实训课程: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的教学内容中有近50%的内容是实训,专业教师直接将职业技能鉴定操作要求引入,将职业要求与教学要求结合,不但增强了学生专业知识的适用性,还提高学生就业时的竞争力,同时也为企业节约了对学生上岗前的培训成本。

(四)教学方法改革

避免“满堂灌”,实行“精讲多练”。把核心内容讲解透彻,同时结合模拟练习、案例教学、酒店情景式地训练,已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消化机会,达到“弄懂会做”的目标。优先聘请企业一线管理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学;定期聘请个专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做与专业相关的专题讲座;采用情景教学;在实训室模拟酒店各部门经营场景,并播放相关教学视频;与酒店实现“旺进淡出”的合作,旅游旺季学生到酒店在专业教师和酒店管理人员指导进行顶岗实训,酒店淡季酒店管理层到学校给学生做岗位培训;采用多媒体案例教学;开发、制作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课件;采用师徒式培训;邀请毕业学生现身说法,分析和介绍酒店工作经验等;充分利用与海南省各酒店建立的合作关系,学生进行顶岗实践教学;毕业实习坚持到酒店或旅行社顶岗实习。

三、课程建设及教学环节的实践

(一) 课程建设

1、教学大纲建设。依据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遵循“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将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有机的融合在其中,使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得到相互渗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次,把握重点、难点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素养问题。建立了实践体系中的“三个结合”: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相结合、专业基本技能与酒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相结合。以职业技能的主线来制定全部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训指导书。

2、教材建设。在教材的选择上,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贴近学生的实际,尽可能选择高职高专优秀教材。教材选用坚持以下原则:(1)符合本专业实际的优秀高职教材,优先选用最近3年编写的新教材;(2)鼓励教师自编教材、讲义。积极组织专业教师与相关企业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专业教材建设。目前,学院组织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与红树林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共同开发了《饭店专业英语》,与海口喜来登温泉度假酒店共同开发《饭店对客服务标准》等核心课程的视频教材。同时将《饭店管理概论》、《前厅客房服务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与相关课程重组整合形成的《饭店管理原理与实务》。变学科课程体系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以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1、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档案保存齐备。每学期每门课程的教案、授课计划、教学日志、听课记录等一系列教学文件由教研室负责整理和保管。使专任教师业务档案和承担的课程以达到规范要求,保证了正常教学的开展。

2、充分保证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酒店管理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学时占总课时数的45%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精讲多练”、“边讲边练”的教学理念,一方面保证实验、实训课程学时数的落实,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实验、实训课的改革。目前酒店管理专业已建有前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餐饮实训室和茶艺实训室等,能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3、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

(1)推行听课制度。教研室相关老师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课后与教师交流经验。教师之间坚持以老带新、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规定青年教师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课时,并对课堂教学做出点评,促进青年教师进步。

(2)坚持公开课制度。按照统一要求,老师每学期要进行一次公开课教学活动,至少有5位老师参加听课评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发挥学院督导办对专业教学的监督指导作用。学院教学督导经常深入课堂,了解教学实际,传授教学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定期研究教学工作,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解决问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加强了外聘教师教学的监控力度。加强与外聘教师的联系与沟通,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学习习惯等,帮助他们因材施教。

四、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在专业学习效果上,更加强调技能、双证毕业。专业技能是职业素质的核心,以技能为主的课程本身就是素质培养的主要内容。本专业将学生的职业技能分解为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等实际操作能力,酒店营销等对外联络能力进一步提高,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实行“双证”毕业的教学理念,我们每年将组织两次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进行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调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应取得至少一个岗位资格证书,“双证”方可毕业。

在外语学习效果评价方面,降低笔试成绩份额、提高平时听说成绩份额。从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开始,我们对2010级的英语课程采取了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经过与所有英语教师的反复磋商,为更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注意平时学习英语口语和加强英语对话的练习,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英语口语考试的实施意见,并做好了有效的监管工作。

在成绩评定上,教师与酒店实习考评相结合,酒店岗位绩效及毕业实习报告作为毕业考评。所有学生在最后一年的实习期间务必根据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完成毕业实习报告的撰写,指导教师是由学校专业教师和酒店管理层构成,只有顺利完成酒店实习、毕业实习报告的写作才能拿到毕业证。

参考文献:

[1]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N]. 海南日报, 2010,6(第1版)

[2] 苗幕时,孙琳. 高职旅游酒店专业课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22)

相关热门标签